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儿童思维怎么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思维怎么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思维怎么培养

第1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造力;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74-01

在科技、经济等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有了新的变化,国家的教育模式也在改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让每一个幼儿都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未来社会中,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本文探讨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幼儿园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再照本宣科,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按照“教育是为了幼儿将来更好的生活”的原则进行教育活动。应该以幼儿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着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敢于向书本和老师质疑的能力,敢于提出不同于别人的新观点的能力。要培养幼儿的个性,就要让幼儿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变“要你学习”为“自己爱学习、自己爱参与、自己会学习、自己能独立学习”,还要注重使幼儿“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才是幼儿教育真正的目标和出发点。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当前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美好兴趣

有位哲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位儿童都是一个有着不同思想的个体,每个幼儿对世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想法、做法,也许他们意识中的事物形象还和实际有很大出入,但为了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判断、限定幼儿的思维。而是对幼儿不同于成人及其他幼儿的奇妙想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予巧妙的引导,让其永远对生活充满好奇,充满探索的勇气,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成为未来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从教育教学着手,培养其强烈的好奇心和勇于做事的坚强毅力,保护好幼儿对生活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三、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依赖多方面因素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生活的潜质。因此,不管在幼儿园、家庭还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都要紧密配合,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质,激发幼儿的创造兴趣,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首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不要让计划预设的答案太周密,应该有弹性地进行设计,为那些不期而遇的教育契机留下空间。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学科知识,还要备教法与学法,更主要的是备幼儿。也就是在充分了解幼儿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供不同幼儿学习发展的空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应该利用各种时机、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活动就能完成的,也不是科学、语言等哪一门学科能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在每一次活动中逐渐培养。因此,教师们要通力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方法

(1)通过模型示范教学法培养创造力。比如,开展用橡皮泥雕塑圣诞老人活动前,就领孩子们体验圣诞节,或参观雪地里的圣诞老人雪雕,或到附近的商店观看圣诞老人的玩具,等等。

(2)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可以经常向幼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做结果怎么样”“那么,你还能想到什么呢”“然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这样,引导儿童对生活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刻地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激发创造思维。更重要的目标是,要引导幼儿通过思考能单独提出或小组讨论后提出一些问题。在幼儿教育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采用创造性解答问题的方式。讲授科学知识时,不妨带儿童在树下观察树叶落地,亲自感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在儿童社会活动时间里,可以给幼儿讲各民族的小朋友是怎样生活的。

(4)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力。研究表明:注意力越集中的时候,人的创造力就越强。让儿童多做些手工,能培养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削木头、针线活儿、编织活等。我教小班孩子用一根毛线进行穿珠子训练时,孩子们很感兴趣,也很有耐心。有的孩子能想出各种办法,穿得又快又多。既培养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创造力。

(5)利用教育教学活动和生活环境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例如,可以让儿童看一看,自己的玩具是怎么组合的,能不能进行简单的维修,怎样玩耍可以防止玩具损坏。看看家里人穿的衣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借此,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有效地诱发了好奇心。

(6)引导儿童思维,提出儿童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假如出现地震,我们怎么办”“小狗吃了有毒的东西,应该怎样急救”“如果家里失火了,应该怎么办”等等。教师还要重视对孩子们的回答给予鼓励。

儿童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创造力是很强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进行,把儿童真正培养成21世纪的主人,让他们走向成才。

参考文献:

第2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美术课堂上,有的教师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成年人无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引导,培养良好的美术习惯。一年级的美术课上,我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看起来像山;有的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同时,通过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不同的用色更换不同色彩的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不是把笔一下子都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以往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所以大家的结果都大致一样,而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中国教育报》上曾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是怎样画的。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 日本老师手里拿一只苹果走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是苹果,我现在把它拿到大家面前,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但是这个苹果不能吃,因为只有一个苹果,而且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画苹果。”然后,将苹果放在讲台上。“现在,大家可以画苹果了。”苹果还在,学生有了观察的对象,第一次画得可能像梨,第二次画得就有点像苹果了。 美国老师提着一篮子苹果进教室:“同学们,这是什么?……对,是苹果。大家可以上来拿一个。”同学们各自拿了一个苹果,老师接着说:“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玩一玩……另外,这些苹果老师都洗干净了,你们还可以把它吃掉。”一段时间过去,许多学生已经吃掉了苹果,这时老师开始布置任务:“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要画苹果,现在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画。”苹果已经吃掉了,学生第一次可能画得像南瓜,第二次可能像梨,第三次画得才有点像苹果。

从表面上看,中国老师的教学效率最高,效果也最好,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但是,如果以后让孩子们再画一个没有见过的水果会如何呢?不用看我们也能想像得出。同样是画苹果,三个小小的课程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厚、迥异的课程文化。 中国老师:知识本位,教师主体,注重预设和控制,强调“教”的过程,关注学习结果,凸现的是接受性学习,封闭性学习,抽象学习,外部操作学习,看不出内部操作过程。 日本老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较为开放,关注知识的情景性,凸现的是观察学习,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内部操作过程。 美国老师: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关注个体,注重真实的学习情景创设,课堂氛围民主、开放,凸现的是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情景学习,体验学习,活动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学习者内部言语操作过程非常鲜明。

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每一个环节对 学生的内化,而不是直接把结果呈现出来。一次我在教学生画小鸡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下面边线上,而上面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剩下大片空白。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小鸡往中间画一点,他们说:"小鸡怎么会在空中。"我恍然大悟:他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面了。于是,我引导他们: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们受到启发,重新构图,画面变得丰满起来。

四、教学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学习中学会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美术课上,我习惯于利用范图展示,来预防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出现的问题总是“直接”解答,很少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后来在《对印的花纹》一课教学中,我改变了方法: 课前我做了一张对称形范图――对印的蝴蝶,让学生看这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有一个同学很聪明,稍一看就明白了,她给大家介绍:“先把一张纸对折,然后在一半纸上画出蝴蝶的一半,再把纸对折,蝴蝶的另一半就出来了。”

没等她说完,另一个同学的问题就出来了:“如果那样纸不就粘上弄不开了吗?”“折上,不就把颜色弄脏了吗?”……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多,我没有急于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让他们按着第一名同学说的办法做一做,看会出现什么情况。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纸对折,完成蝴蝶的一半?”一位同学抢着说:“因为蝴蝶的身体两边是一样的。”关于对称的问题就这样出来了。于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螃蟹 试一试,好吗?” ……在实践过程中,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印完后,中间怎么有道白印?”“为什么两边图案的颜色有深有浅?”“水太多颜色往下流怎么办?”……因为有了经验,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作了一一解答:“把你画的图案的一半靠近中间的对折线上就不会有白印了。”“画时把水粉颜色涂厚点,两边的颜色就会一样。”……经过反复练习后,每个同学都制作了一件漂亮的作品。学生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情趣和思维的激活,

这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了思维,学会了学习。

第3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51年就提出了儿童有哲学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察赋……”[1]但是儿童哲学作为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李普曼在其1969年的著作《HarryStottlemeire’sDiscovery》中首次提出的。随后,美国哲学家马修斯把这个领域系统化,使之成为与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相并列的学科。由于两位先驱对儿童哲学研究的志趣不同,“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也有着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马修斯所主张的“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他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2],儿童的思考“有许多几乎是天真而又素朴的,也可能是最有哲理性的问题。”[2]因此,“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3];第二种是李普曼所主张的“给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forchildren),他认为“由于哲学最素朴的特质并非专有名词或术语,而是向生活不断地发问,因此哲学所要求的探究精神对于仅有极为有限的生活经验、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和困惑且不停地追问‘为什么’的儿童来说,恰恰是颇为适合的。”[4]“给儿童的哲学”又被称为“儿童哲学计划”,它通过引导儿童讨论哲学问题来提高其思维水准与推理能力。二者定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儿童哲学的存在与意义,并使这一概念系统化、学科化;后者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开展儿童哲学的教育,教育儿童哲学地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产生及特点

(一)儿童哲学的产生

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产生“自我”意识之时就有了哲学性的思考。雅斯贝尔斯认为:“儿童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糊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5]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中,儿童不断反思自身的存在与生活,从而产生了自己的哲学。俄罗斯哲学家尤林娜认为:“要使自发的惊奇转变为反思性的惊奇,他首先应当注意到自‘我’”[6]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儿童哲学产生的开端。同时,儿童的哲学又是不断发生的。[7]晓东认为“儿童的哲学发生实际上是主体的发生、成长,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演进,是世界观的发生发展。”[7]儿童的思想总是带着“唯心主义”的痕迹,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也可以说明这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愈受到环境的约束,愈能体会到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物质的强大力量,于是慢慢对很多问题有了“唯物主义”的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特点

1.纯朴

儿童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只是一种浅显的表达,但是在这纯洁而又质朴的表达下,往往透露出哲学的光辉:我的钢琴课给幼儿留了作业,并要求家长在孩子积极主动完成当天的训练量时,画一颗小星星。这一天,冯迪(5岁女孩)还“还课”,练习曲以及相应的儿童作品弹奏得很规范。当我给她打了一个鲜红的100分后,她严肃地告诉我:“我天天认真弹琴,可是妈妈一颗星没给我画!”“那怎么办呢?”我问。“给妈妈扣分!”她严肃回答。“扣多少分呢?”我又问。她稍稍想了想回答说:“扣0分!”说完,侧脸看妈妈有什么反应……[8]“给妈妈扣0分”,是小女孩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选择,在面对不给妈妈扣分有失原则和给妈妈扣分有失感情的两难情境下如是回答,体现了儿童朴素的处世哲学。

2.浪漫幻想

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规定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9]甚至有很多想法是哲学家们都在苦苦追寻却也得不到解答的:大卫(5岁)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的,但带进了室内便不是活的了。[10]成人习惯了接受知识,用已有的标准答案来解惑。儿童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对于很多问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而是源于对生活的好奇和探索。他们会对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质疑,充满浪漫、大胆、出人意料的奇思怪想。

3.游戏概念

马修斯认为哲学不是严肃的学问,“事实上,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10]哲学很多时候是儿童对概念的追问:早餐时进行一场关于上学“早”和“迟”的问题的讨论,詹姆斯对他的母亲抱怨关于“大惊小怪的人们制定出关于早起等等东西。”丹尼斯(6岁)用他特有的慢调子,不过思想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10]对概念和语言的理解本身就是哲学的重要任务,儿童对概念的疑惑就是一种哲学发问。而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也能从生活的经验中初步建构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4.朴素逻辑性

儿童不仅能提出“深奥”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逻辑地自己解答疑惑:蒂姆(大约6岁)忙于舔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舔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的。”[10]上文关于“人生是不是一场梦”的疑问,与古代哲学家庄子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思考过这样的命题,如罗素曾说:“逻辑上讲,全部人生都是一场梦的推断并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梦中自己创造了眼前的一切事物。”[11]。笛卡尔在他著名的《沉思》一书中也在思考真实与梦境的界限,最后他通过“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述结束了他的迷惑。[12]

第4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幼儿手脑齐参与,能极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利用绘画教学,培养幼儿个性,开发幼儿创造想象力呢?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教学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激发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绘画的重点应放在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重点要培养儿童对绘画的兴趣,激发创作欲望。

刚入园的幼儿由于手部肌肉及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大部分不会画,甚至不敢画。我们首先要鼓励幼儿,保护幼儿的自尊心,用肯定的口吻对幼儿说:“我知道你肯定能画出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开始时,我们不急于让幼儿画出什么东西,而是让幼儿拿起蜡笔,在纸上任意涂画,在涂鸦中认识画笔和纸的性质,感受到画的神奇,我们让幼儿欣赏老师和中大班小朋友的作品。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多采用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创新活动的情境,有了绘画的兴趣,幼儿就会主动投入到绘画气氛中。

二、提高技能

在绘画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孩子绘画兴趣的基础上,必须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样才能使想象有所表现,使想象插上翅膀,给孩子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提高孩子绘画技能中,我们以形象思维为主,这种形象思维就是让孩子们记住老师教过的图案和周围事物的特征,学会用圆形组图、组物等,给幼儿命题图,以已有的经验和记忆作画,把趣味绘画、拼图、组画、形象观察有机组合在一起,从而在形象的记忆中形成形象的联想,培养和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因此我们把训练儿童直觉感受,形象的联想、想象、创作和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作为重点。我们在绘画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技能技巧的提高,先教幼儿会想,再教幼儿绘画。

三、激发幼儿创造联想

观察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对季节特点的观察,让幼儿身临其境,观察体验。春天,让幼儿在树林里玩耍游戏;秋天,沐浴温暖的阳光,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感受冬季的寒冷,回来后,让儿童把自己画进美丽的画幅。

四、发展学生个性特点

在幼儿教学中,要先教会幼儿做人,再教会作画。例如,我们在画《妈妈的星期天》时,李达画“帮助妈妈洗衣服”,李达妈妈笑得合不拢嘴;朱文画“帮助妈妈洗碗”,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都反映了儿童学习做人的美德。

注意幼儿在美术教学中的再创作,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通过美术教学指导和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必备美术知识和技能。如掌握一些点、线、几何图形的画法,掌握一些人物和动物的画法,认识颜色,根据图画的内容会使用各种颜色,学会恰当地安排画面,幼儿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驾驭想象的翅膀。有了这些技巧,通过想象幼儿就能创造出《龟兔赛跑》、《三只蝴蝶》等美术作品,使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创设良好的环境

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法。我们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幼儿模仿,否则压抑幼儿的创造性。以前我们教幼儿画画,往往先向幼儿出示一张范例,然后向幼儿交代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实验后,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去创作,这样的活动效果就会与以前大不一样。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把美术活动看作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老师的事情。例如在《圆形娃娃变魔术》一课中,教师启发幼儿圆形娃娃都能变出什么,鼓励幼儿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幼儿经过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画出车轮、电扇、自行车、不倒娃等许多的有趣形象。无论好不好,我们都不可以指责,只要能画出来就是好的,孩子们在画的过程中,有一种快乐感,觉得是一种享受,我们把鼓励幼儿的好奇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作为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原则。

六、客观公正讲评作品

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把评价作品看成是一个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过程,让幼儿人人参与,积极发表看法。

第5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雯雯6岁的时候,马上要上小学。因为雯雯小的时候学话很晚,妈妈很希望她能上学前看一些儿童读物,这样能对汉字有多一点了解,上学的时候就轻松一点。可是每次妈妈拿出儿童读物要让她看的时候,她就大哭不止,怎么说也不愿意看。妈妈也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孩子爱上阅读。后来雯雯上学了,每天老师教的汉字她都不会,看着孩子那么小,晚上就要回家补课,妈妈l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现在学龄期的少年儿童喜欢玩游戏、看动画,一提看书就头痛,影响了孩子培养阅读兴趣的大好时机。培养阅读兴趣不只是学校的事情,父母更应该成为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好老师。那么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选书――快乐阅读的基础

选好书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孩子地阅读兴趣,开始选书时要淡化书的知识性和教育性,突出书的趣味性,孩子读了感觉开心、快乐、机智、幽默、诙谐的故事书应该是首选。选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学龄初期思维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图文并茂的书更适合小学生的口味。学龄初期的儿童识字有限,开始时最好选购有拼音的读物。

为了使孩子有读书的兴趣,最好和孩子一起去买书,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将孩子带入书的海洋,让他感受书的世界。家长做好引导工作,可以重点提供一些有益读物,把最终选购权交给孩子。购买的主动性与阅读的自觉性是相关的,孩子自己选择的,他会更愿意去读。

根据孩子爱看的动画片或者电视剧,选择相对的读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度热播,一位朋友买回去给她的孩子阅读,孩子看了几遍都不肯罢手。

另外,尽可能让孩子读原著,而不是简缩本,不要小看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只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孩子的阅读能力会有很快的提升。

导读――开启阅读大门的钥匙

孩子缺少的不是买书,而是读书。家长常常给孩子买书,但是买回来就束之高阁。怎样让孩子去真正地读书,家长做好导读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策略一:声情并茂,引发孩子对书中人物的兴趣。

莉莉给孩子买回《汤姆・索亚历险记》。孩子一看那么厚,就产生了畏难情绪,不想看,于是莉莉装做没有看到孩子,开始大声地读:

“汤姆!”

“汤姆!”

“这孩子到底怎么啦,我真搞不懂?你这个汤姆!”

孩子没有反应,莉莉接着充满感情的往下读,当她读到:

“不得了!瞧你身后是什么,姨妈!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撩起裙子,转过身去。汤姆拨腿就逃,顷刻他爬过高高的木栅栏,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调皮的汤姆形象被莉莉读出来时,孩子拿过书非要自己读。欲擒故纵,正中下怀。

家长带感情的导读,能使孩子对抽象的、枯燥的文字产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的阅读兴趣。声情并茂,让孩子凭借语言和语境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让孩子感悟文中传达的情感信息,通过整体感知、亲身体验、丰富的联想、展开想象等让孩子入情入境,这样方可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

策略二:

创设情境,激发读书欲望。

买回《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这是知识性较强,而缺乏趣味性的读物,为了让孩子能够愿意去读,李磊和雪薇夫妇故意创设一个总是打嗝的情境。夫妻之间一唱一和,一个总是打嗝苦不堪言,一个去寻找答案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想起”《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中有答案,叫上孩子一起看看:为什么妈妈总是打嗝?怎样才能有效防治打嗝?有针对性的阅读,孩子学以致用,感觉到了读书的用途,增加了阅读的兴趣。

孩子的感性思维优于理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对于知识性的读物,需要孩子建立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理性阅读。

策略三: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

“十一”长假,柳,月一家回老家度假,柳月妹妹的孩子和柳月的孩子都在。柳月先问了孩子们I各自最想做什么事情,然后有条件的满足他们的愿望:把这两本书读完,读完后回答出十个关于这两本书内容的小知识竞赛,80分以上者可以满足其愿望。使孩子在竞赛中读书,这样孩子既有了读书的兴趣,又检查了读书效果,还在结果的强化中巩固了读书的过程。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其在书中找到快乐,让其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享受。

我们要处处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孩子取得成功后,会更愿意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形成。

讲书――发散思维的法宝

读书后让孩子把书的内容讲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述的过程中,孩子还可以进行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讲书应坚持贯彻以情趣陶冶、开发思维的原则,将情感与态度融入具体的形象、生动的图画、曲折的故事情节、喜怒哀乐的场面中。在绘声绘色的表达中,让孩子入情入境,开发孩子的思维,提升其感悟能力,进入其境界,体会其至纯情感。在讲书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孩子创造性的编故事。每个孩子都爱想象,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感,接收能力很强,形象思维能力也很强,“发散思维”不仅可以开发大脑,提高智力,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家长可以让孩子编故事,这可以培养发掘孩子的创新能力。心理提示:

别忘了鼓励,满足孩子的自尊。父母以赞许的目光投射给孩子时,这就是对孩子无声的奖。成人赏识的眼光,能使孩子创造出奇迹。在孩子智慧的行囊里,有一份家长赠予的礼物――勇气。这种敢于自己说“我会讲”的勇气,正是小时候赏识的力量鼓舞下形成的。孩子讲完了,回报以掌声。掌声既满足了孩子自我实现的需要,又提升了孩子的自信。

第6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科普童话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一期“辩课进校园”栏目以《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为本月话题开展辩课,分别从“第一课时做什么?”“科普童话要创设怎样的情境?”“低年级可以细读文本吗?”三个辩题开展辩课。纵观新课标人教版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科普童话在课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妈妈》《回声》等都是经典名篇。选这个话题进行辩课无疑很具有价值,但细读辩课实录发现,有些遗憾,只有第二个辩题和“本月话题”直接相关,“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没有得到具体地阐述。低年级科普童话究竟该怎么教还是“水中月”“镜里花”。笔者认为,要具体探究“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科普童话的诗意(童话形式)与理性(科学内容)的和谐共舞。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科学童话是什么?(教材特点)

低年级语文学习(阅读)的目标是什么?(课程标准)

科学童话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学内容)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是什么?(学生特点)

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教学策略)

一、科普童话是什么

科普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广义的童话)的一个分支,它具备童话的各种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幻想和夸张,其中幻想是童话的根本特征,夸张是童话的重要特征。其次,与一般童话相比,科普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因此说它是理性与诗意的完美结合。另外,科普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但它能培养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

二、科学童话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

要探究科学童话对于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什么,通过查阅教师教学用书,对照各篇科学童话的教学目标,我们从中就能有所发现。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童话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最显性语文教学价值在于:

(1)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进行识字、写字。

(2)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科学童话的教学,了解科学常识,进而感受阅读的乐趣。

当然,它还有如积累语言、培养阅读能力等其他方面的价值。

三、低年级语文阅读的目标是什么

科普童话是作为阅读的文本进入教材,因此我们现在主要探讨低年级语文阅读的目标。另外,作为科普童话这样一个特定体裁的文本,对照课程标准,它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四、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殊性,本文重点分析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与思维。

首先,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因此在学习中,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如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其次,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最初具有复制和简单再现的性质,情境性较强而目的性较差。他们的想象内容常被当时的具体情境左右。因此就特别需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另外,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虽然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他们还很难掌握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实物和直观图像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当把文字同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时,就更易于儿童的理解。

五、低年级科普童话怎么教

通过对上文四个问题的探讨,我们对低年级科普童话该怎么教应该比较明确了。现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在情境引导中感受童话的神奇

上文所述,幻想是童话的根本特征,当然也是科普童话的根本特征。它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同时,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阅历浅,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普童话丰富的感情和蕴含的科学知识或道理。

教师可以在课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又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老师可以凭借形象的描述,帮助学生感知形象,并配上音乐、图片,描述故事内容。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情感产生共鸣,把学生带进神奇的童话意境里,沉浸在美丽的世界中,为后续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在品读想象中体验童话的角色

童话的阅读方式应该是想象的,语文教学又应该是以读为本的。确实,低年级的童话,语言优美、明快、活泼,语言反复,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最适合朗读的体裁之一。因此,应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入童话的情境,让学生在品读中充分体验童话的角色。读中体验,悟中促读。因此,特别对于童话中对话多的文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分角色“活读”,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更能读出角色的情感、态度,真切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在多重活动中丰满童话的形象

基于童话的核心是童话的形象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中除朗读、想象等方法,可以开展更多的活动,去丰满、创新童话的形象,如表演童话、续编童话等,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1.表演童话

表演童话可以是课本剧、游戏、情境表演等。儿童喜爱童话,是因为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其次还有强烈的游戏精神,这些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的需求。童话富有情趣,通过动作表演可以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用“玩”来对待童话,是儿童对待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如,在演的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用动作、神态来表现,把重点词句的“神”外显,引导学生“悟”中“演”,“演”中“悟”。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把童话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情感出于内心,而外显于动作。这样的“游戏”使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人物情感,丰满了童话的形象。如,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落叶》片段: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动物。我说一个词语,你们就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来。但有一个要求,看谁的动作有创造,谁动作美!

师:蚂蚁“爬”。(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小鱼“游”。(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生:小鱼“藏”。(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师:燕子“飞”。(学生表演,动作各不相同)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比如,你们表演小鱼“游”过来,有的这样……有的那样……(教师模仿学生不同的动作)

师:真有意思!还想表演一次吗?看谁反应快、动作美!准备。

师:现在比谁做得快!我只说一个字。

师:爬、游、飞……(学生表演)

师:躲!(学生大多钻到桌子底下)

在理解课文中“爬、坐、游、飞、躲、藏”几个动词时,窦老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做相应动作表演进行感悟和体验。此时的课堂已成了一个动物乐园。大家在表演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动物和落叶相伴时那种有趣、好玩的感觉,幸福、愉快的心情。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的游戏去直观地感悟,对童话形象有了更真切的体验。

2.续编童话

在学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述童话,然后鼓励学生对童话进行改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复述童话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改写、续编童话。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尽情展开大胆想象。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故事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去丰满,创新童话的形象。通过这样的锻炼,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当然低年级应降低要求,让他们只说一说自己的续编、改编。

(四)在巧妙点拨中渗透科普的意味

科普童话是宣传科普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科学的情感的,这是科普童话创作的根本目的,也应是教学此类课文的目的之一。正如上文所述,科普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因此,我们不否认科普童话作品中包含的科学知识的意义,但这不是科普童话作品的第一要务。

综上所述,低年级科普童话的教学,应基于科普童话的性质、教学价值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实现科普童话的诗意与理性的和谐共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我们保持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童话,陪伴着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怒哀乐,实现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10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接受想象艺术教育的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视觉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艺术表演能力、艺术造型能力明显高于同龄人。记者就如何运用想象艺术教育这一形式来开发儿童想象力和潜在能力这一话题,特地采访了周文富先生。

记者:想象艺术教育是一种很新的教育方式,请问您是怎么想到要用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实验的?在实验的过程中,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儿童想象艺术教育,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还是个空白。儿童想象画的价值在于表达了儿童的思维过程,其中就有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闪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只有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从娃娃开始抓起,要渗透到早期教育中去。为此,我从儿子3岁起就在他身上做“实验”,结果很令人满意。

后来我在上海法华镇路第三小学开始我的“实验”,得到了上海长宁区教育局和法华镇路第三小学校长的支持,因为当时这种教育方式确实有点“前卫”,有人认为这是对传统的美术教育的否定。

记者:‘99超常上海现代儿童想象艺术展上,我们发现,不少儿童的作品在构图、线条和色彩的运用上都十分大胆,儿童想象画班与一般绘画班的教育目的究竟有什么区别?

周:传授绘画的基本技能、技法不是儿童想象画班的目的,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想象艺术教育,不同于单一的美术学科,它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想象绘画、文学艺术、音乐、行为艺术、雕塑等教育途径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记者:能否具体介绍一下您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是否同样适用于家庭?

周:教育方法有许多种,关键在于启发儿童大胆、自由地想象,解放儿童的心灵,回归自我。当然,首先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彻底的放松。在课堂上,我使用过多种方法来启发学生,比如声音模拟,让每个孩子模仿大自然中的某一种声音,如鸟叫、风声等,将他们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给他们听,让孩子们体验这盒特殊的音带所带来的奇妙感受,辨别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长短以及粗犷、豪放、甜美、柔曼等各种风格特征。直觉性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各色光营造不同的氛围,随着色彩的变幻,让孩子们随意想象,做出各种不同的形体造型,从中体验光的变幻和造型的魅力。行为艺术也是我在课堂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给学生每人发一张报纸,中间可任意撕开、剪贴,通过桌子、椅子、报纸三种材料,按自己的想象随意组合,这样,50位学生就会有50种不同的新的视觉方式,其结构、造型将是多姿多彩的,这也是孩子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世界的结果。想象是对现实的超越,想象画就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家庭,家长可根据现有的材料和空间出一个命题,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比如爸爸、妈妈是地球人,孩子是外星人,大家可按自己的想象设计和编排自己的声音、语言、动作和服饰。当然,这对家长的自身素质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要具备从不同角度启发孩子的能力。

记者: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参加想象画班的学习,画来画去也不知他在画些什么东西,白白地浪费了不少时间,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周:这个问题提得好,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还真不少。有一次我到一位学生家里去家访,学生家长就对我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当时,我就请那位学生面对着桌上的一杯水提出问题,结果那位学生一口气提出了10个问题,这时,学生家长才恍然大悟。实践证明,想象画班的学生与普通班的学生相比,在提问角度、一题多解的能力、学习方法上都明显优于普通学生,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也是有目共睹的。

记者:儿童想象画从画面来看似乎有点玄,缺少具体的形象。请问,家长如何才能读懂孩子的想象画?

周:如果思维始终停留在表象这一层面,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确实很难读懂儿童想象画,因为儿童想象画是纯感性的、非理性的,表达了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和关注,是儿童心灵的写照。比如苹果,是一种客观而又具体的水果,但在儿童的感官世界里,苹果是十分感性的,它会唱歌,会跳舞,还会分离,甚至会变成外星人,这是对现实的超越。

要读懂孩子的画,可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着手,画面是载体,能引渡人们抵达儿童的精神空间。比如色彩,色彩能反映孩子的情绪。从小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孩子,画面上常常会出现灰色或咖啡色,而离异家庭的孩子喜欢运用紫色和深褐色,给人一种忧郁、感伤的感觉;活泼开朗的孩子喜欢用一些鲜亮温暖的色彩,如桔红、嫩黄。同样,线条也是儿童的内心独白。性格内向、拘谨的孩子,所画的线条往往比较规范,而性格奔放的孩子所画的线条往往是放任自流的,给人以灵动、飞翔之感。构图给人的感觉往往比较直接、具体,是孩子思维活动的展示。比如男孩子的画显得大气,笔触奔放,动感很强,相比之下,女孩子的构图则更为精致、纤巧,笔触细腻,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

第8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推理思维能力;概括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思维为主,在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后慢慢地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高年级的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会运用掌握初步的定义,独立进行逻辑论证。笔者认为在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教师隐身,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亲身体验知识获取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三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处处都要讲解得很清楚,传统的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忽略了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学会“装不懂”,以此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释放。

二、适当“追问”,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追问”是一种教学技巧,是老师在学生前期问题回答或解题的基础上所做的追加提问。精致的“追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慢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更要关注是怎么获得的。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学习“找规律”:

师:同学们,数学是好玩的。下面老师请同学们玩猜颜色的游戏怎么样?老师袋子里有一些小旗,现在请猜一猜第一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追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要猜对小旗的颜色比较困难,怎么到了后面就变得很容易了呢?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深入思考,有的紧眉思索,有的会心微笑,有的低声交流。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事物的规律。通过有效的追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推理思维的能力。

三、善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听过很多老师的示范课,课前都会利用一个问题或者是一幅图画导入新课,会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如果是你应该怎样回答。为了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教学环境,通常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其实学生可能自己心里明白,而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清晰地、系统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这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用恰当、灵巧的方法进行点拨和引导,开其心智,通其心窍。做一位倾听者,做到点到为止,不包办,不做满,适时放手,其中思维导图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学期“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后,学生容易将四则运算和简便运算杂糅在一起,认为所有的题目都可以使用简便运算,而忽视了简便运算中的数字特点和算式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总结和区分,明确并不是所有用四则运算计算的题目都有简便算法,而所有的简便运算都可以用四则运算来解决。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份“导学”图的简要结构,让学习小组展开合作(3~5分钟),由学生自主构建这样一个“思维导图”,接着又利用了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合作成果。最后,教师只对学生的不足及不当之处做出适当的引导与修正。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把头脑中繁杂、易忘、零散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可视化、网络化、逻辑化、系统化,可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链接成一个

整体。

四、巧妙“留白”,留出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空间

小学中低年级,很多学生在教师所规定的题型里机械地操练,这种练习只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很少涉及学生的思维。在新授阶段,通过机械操练的方式能够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进入不同的教学阶段(如复习阶段),教师处理教材的思路和方法就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应当有思维深度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创新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

教师如果用自己的思维框定学生的思维,只能使学生的思维狭隘,磨灭学生的闪光智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僵化、简单,缺乏想象和创新灵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留白,留给学生思考、想象、发挥的空间,放飞学生的智慧。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和创新灵感才能得到激发和呵护。要给孩子们留下一点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空间,他们一定会还给你一份精彩。

学生的思维是一朵美丽的花朵,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上适应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进行适当的教学。

参考文献:

第9篇:儿童思维怎么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兴趣;情景创设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知识和素养的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叫苦不迭的话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就体现在他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上。如何使学生把所学到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写出立意新颖、主题鲜明、文通句顺的文章,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改以来,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我也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写作中去,“情景教学”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

一、激发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现象,久而久之作文成了沉重的包袱,所以写不好作文,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英国教育心理学家席勒认为:“成功的学习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的”。情景作文教学重视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觉器官共同感知描写对象的属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作文的兴趣。我布置了描写景物的作文,把学生带到每天生活的校园中,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站在不同点上看到的校园景物:长方形的水泥砖铺设硬化的校园、醒目的跑道、绿化带鹅黄色的黄物、长出幼芽不久的铁锈红月季花叶子上晶莹的露珠、矮矮的柏球上泛出的小米粒样的小花,高大的教学楼、矗立的旗杆、耀眼的国旗、弥漫着书香气息的校园文化气息设施……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唤醒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记忆,再辅以必要的空间层次上的顺序要求,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一次有意义的展示台课”一课的作文教W中,我在作文课的前两天组织学生自编自导排练节目,并抽时间在课堂上表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节目中认为精彩的细节,还用相机摄下精彩的画面。在指导写作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当时的情景并用投影仪情景再现,学生兴趣很浓都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看到的精彩片段说给同学听,过程说得非常清楚。然后再指导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写起来自然轻松流畅达到了预设的目的。可见创设与写作内容吻合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

二、看清楚、想明白、写真实

巴普洛夫有句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观察让学生把色彩斑斓、形态万千的客观事物看在眼里,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对象。从观察入门,作文就言之有物。创设情景作文教学,这既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又是观察具有目的性、细致性、顺序性、持久性。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训练,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心之官则思。对观察到的外界事物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条分缕析,去粗取精,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直觉思维上升到形象思维,想清楚写明白。教师常常喟叹学生表达混乱,这往往是由思维混乱造成的。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我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水果的作文前,要求学生每人带一种喜欢吃的水果,让学生观察水果的外形特征(形、色、触觉),然后引导学生按由表及里的顺序进一步观察果肉的颜色、果核的形状、品尝水果的滋味,果核纵切、横切的不同形状。促使他们体会到多角度观察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三、丰富的想像力是作文的翅膀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可怕的。丰富的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情景作文教学为拓展儿童想像力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客观表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我在教《草原》一课的时候,播放悠扬的手风琴独奏曲《牧民之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内蒙古大草原。前奏放了三遍,我们孩子们感觉到了什么?他们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广袤的沃野,牛羊的鸣叫声,西北风的呼呼声。孩子们的感悟、联想能力居然这样强!播完第二乐章,我又问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悠闲漫步在草原的骏马、羊群、婀娜多姿的牧羊女,天苍苍野茫茫的雄浑,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秀美。播完第二乐章他们说听见了急促的、有节奏的马蹄声响,有万马奔腾、嘶鸣的壮美,手持套马杆的剽悍的蒙古汉子套马、摔跤、赛马叼羊的场景。再播放德德玛吟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包就像白莲花”的画面,又让学生听宝.力仁的马头琴独奏,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听乐曲的联想,借助优美的歌声和器乐演奏还原草原物象。把这些场面系统的写出来,打开书本和原比较,看课文作者的表达和自己作文的异同,懂得剪裁、详略、过度。真应该感谢那些颇具灵性的孩子们!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音乐、歌声、画面和文字一样都能表现相同的情景,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乐曲借助旋律与音符,画面使用色彩和线条,歌声运用韵律与喉舌。写作文时要插上想像力的翅膀,描述的景色要像画幅一样美,像音乐一样富有节奏、张力、像歌声一样沁人心脾,感人肺腑,感动了自己才能感染别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创设情景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写出华美的文字,而是让孩子回到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中来。从儿童出发,让儿童说自己的话,说出内心真实的话,学会表达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我,写出童心、童言、童趣、童思,从而促进儿童语言和精神的协调发展,培养丰富而完整的未来公民。有人断言,说假话就是从写作文开始的,这话是有道理的。离开真实的生活或者对真实生活熟视无睹,不善于发现其中对写作有用的材料,不会取舍,怎么能写出言之凿凿的文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