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体育复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复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复习计划

第1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计划生育,农村,育龄夫妇,心理问题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 analysis

Lu Shuhua Zeng Lianxiang Dai Shuilan Xiao Liuhu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thods: Survey of 200 cases of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were my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station self evaluation table to collect their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in which the rural couples to 100 on, for the analysis of group city,100 of couples, as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psychological anxiety of rural couples a city couple more serious, the acceptance of family planning education, free birth control, family planning service personnel visited times are less than city couple, and incentives for family planning, a boy is necessary and B ultrasound measurement of prenatal sex ratio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Conclusion: Rural family planning reproductive couples are more prone to anxiety, depression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that men are superior to women is still common, should carry out the appropriate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mfor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Family planning; Rural; Couples of childbearing ag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40-01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该国策可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农村育龄夫妇观念较为滞后,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为分析农村计划生育育龄夫妇的心理问题,我站于2008年7月-2010年7月,对200例城乡夫妇进行对比测试,先将测试方法与结论叙述如下:

1 过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7月-2010年7月,我站采取自创的测评表对200例城乡夫妇进行对比测试,其中农村夫妇100对,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为26.3±5.4,平均受教育9.2±3.4年,其中初产妇38例,非初产妇62例,为分析组;城市夫妇100对,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为28.5±6.1,平均受教育15.6±7.1年,均为初产妇,为对照组。两组对象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可作为本次分析样本参与评测。

1.2 测评详表:①首先使用Feifel H等[1]编制的医学应对问卷(MCMQ)调查其心理焦虑、抑郁情绪及应对方式,宏观评测城乡夫妇的心理状况;

②使用我站自创评测表进行心理咨询,其内容为:①是否接受过计划生育教育;②是否可以免费收到计划生育相关药物用品;③是否有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走访;④计划生育是否有奖励;⑤是否觉得有必要生个男孩;⑥是否会做产前B超查看胎儿性别;⑦您对计划生育的看法。其中,第⑦题为开放性问答,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作答。

1.3 注意事项:对发放测试表的计生服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确保其能有效指导对象完成测试;所有对象均进行无记名测试,两份调查表均仅记录测试对象是否为农村夫妇,后回收完整评测表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当p<0.05时,认为其具有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根据我院进行的城乡夫妇心理状况对比,总结数据如表1。农村夫妇平均焦虑评分为165.8,城市夫妇为152.4,农村夫妇心理焦虑状况较城市夫妇稍严重(p<0.1);农村夫妇接受的计划生育教育、免费计生药品、计生服务人员走访次数均少于城市夫妇(p<0.05);而城市夫妇的计划生育奖励、生男孩的必要度及产前B超测性别的比例明显小于农村夫妇(p<0.05)。

2.2 我站自创的问卷第(7)题收集到的状况可总结为:农村妇女对生男孩传宗接代、安慰丈夫及其家族的愿望较明显,若可获得相应奖励扶助,也会大力配合计划生育。3 讨论

我国相关法律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但计划生育在农村的普及贯彻一直不很理想,通过本站调查问卷测评可发现,农村夫妇接受计划生育教育率仅为48%,其得到免费计生药品的比例仅为15%,由于农村夫妇受教育程度较低,受“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俞立英[2]的研究中发现,农村产妇因担心计划生育会影响社会地位和性生活,其心理焦虑程度会上升,这一点在本次测评中也得以证实,但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夫妇逐步开放二胎制度,使得农村夫妇与城市夫妇的育龄期心理焦虑评分差别较小(p<0.1)。而隋永丽等[3]经过分析,得出通过服务人员走访、对患者的心理安抚等方式,能显著改善育龄夫妇的心理状态。我站通过农村夫妇与城市夫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夫妇的计划生育奖励、生男孩的必要度及产前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p<0.05),说明农村夫妇仍有较高的生男孩的期望。综上所述,农村计划生育育龄夫妇较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且重男轻女现象仍较为普遍,应对其进行合适的计生教育、心理安抚,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蔡福满, 彭李菜, 王一婷, 等.温州农村地区不同人群计划生育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21): 3003-3006

第2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国家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学校的信息化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江西省各级财政也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整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工程,全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截止2015 年4月,江西省中小学接入宽带学校10056所、建校园网2329所、建多媒体教室82859个、建计算机教室4999所、建录播教室1265所、配备师生终端431159台,教育信息化环境条件不断改善。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避免建而不用、闲置浪费是当前各级教育部门推进教育信息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新设备、新设施不断充实到学校,设备的技术特点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而中小学计算机专职教师短缺、技术水平跟不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短期内没办法改变。江西省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有1-2名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都由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师来承担,对很多新设备、新技术不能熟练掌握,特别是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没有专职计算机教师,专业服务商也只有城区才有,设备遇到运行故障需送到城区维修,故障得不到及时解决,学校往往因维修成本高、经费无来源将设备搁置,或担心设备用坏、维修不便而闲置不敢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中小学校技术支持服务的严重滞后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可以为教育信息化设备提供公平、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一站式技术支持服务,提供防范性维修支持服务,及时修复故障设备,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二是可以为各级教育管理者提供辖区内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的动态信息,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

以智慧运维与服务工程改变传统的运维服务模式,实现统一组织机构管理、统一网络和数据中心运维、统一标准规范指导、统一服务商准入管理、统一运维服务等保障机制。江西省的具体做法是:

1. 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建立省、市、县(区)、学校及第三方专业服务商五级联动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各市、县(区)电教馆(站)设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管理部和技术支持部,由电教馆(站)和授权服务商共同组成。各级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建立1-5人的专兼职技术服务队伍,负责本校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信息化设备数据维护、设备入库、应用、运行故障报修、报损等全过程管理。

2. 建立企教合作运行维护机制。在各类学校自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公益化与适度市场化、契约化的支持服务机制。按照受益广泛、教育急需、服务专业原则,设立技术支持维护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区域为单位建立支撑学校信息化设备、网络环境、应用软件等正常运行的技术服务体系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以及保障该体系良性运转的工作机制。

3. 推进信息化资产的统一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资产管理系统,通过进行统一的资产管理,有效地统计和分析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为智慧教育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层面的决策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在线资产监控系统,实时监测信息化资产的运行状态,使运维服务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化,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运维层面实现智慧运维。

4. 构建科学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统一的技术支持服务平台,设立统一的运维服务台,建立统一的运维服务知识库,建立统一的市(县、区)技术支持队伍。二是建立标准化的服务流程,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在内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实现运维服务的电子化。三是建立统一的应急响应机制,设计应急服务流程,建立备品备件库,确保智慧教育运维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5. 构建智慧运维保障机制。一是人员保障,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服务管理、服务保障、服务运行三个方面加强管理;二是标准保障,建立智慧教育运维服务体系,包括教育通用服务标准、教育云平台服务标准、服务安全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质量评测标准;三是服务质量保障,开展运维服务资质准入管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绩效考核,定期对各服务机构的教育运维服务工作作出评估和改进;四是运维资金保障,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

四、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

1. 农远工程为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积累了经验。2004年,为保证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的设备正常运行,及时解决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技术服务通道,省电教馆制定了《江西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技术支持服务方案》,组建了由省、市、县(区)电教站和项目学校承担相应技术支持服务的队伍,为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 省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探索辖区内统筹维护的模式。有的地区采用向社会专业服务商购买服务方式,由社会专业服务商承担辖区内学校的设备运行维护,保障学校设备的正常运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5年9月,江西省确定新余市、弋阳县、宜黄县、吉安县为试点单位,启动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措施、有管理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作用。

3. 其他省市的实践探究为构建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了思路。2013年,沈阳率先成为项目试点城市,探索采取辖区内统筹维护,建立由当地专业维修商和辖区专业老师组成的服务队伍及市、县(区)、学校三级技术支持体系结构,并应用远程技术支持平台加强设备应用及运维过程管理。2014年安徽省选择芜湖县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采取教育信息化服务外包,政府购买服务的维护机制,保障学校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行。同年,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在丽水市庆元县、莲都县、遂昌县3个试点县上线试运行,加强全省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技术支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管理细则(草案)》,完善服务程序、制定服务标准及规范。

五、尚需解决的问题

1. 设备运维经费省级统筹不够。省级层面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设备运维经费保障机制,学校设备运维没有专项经费保障,特别是城区薄弱校和农村地区学校,因此造成信息化设备使用寿命内因耗材、易损件得不到及时更换造成停用现象,需要构建运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

第3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一、专题的划分

化学总复习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如按课本顺序复习,学生做题往往是“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因此,我们根据大纲要求和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对复习内容作了重组,通过专题形式从纵横两方面对知识进行归类、联系,以求复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复习中具体对知识进行专题划分时一般应体现以下两条原则:

1.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可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五大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可划为若干个小专题,一般一个小专题用1至2个课时进行复习。

2.突出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选择提高学生素质的重点、难点、疑点、常考点和生长点的知识进行专题编排和设计。比如:化学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约30个,其中不少于15个在历年高考中的重显率为100%.

二、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分课时处理复习内容,防止几个小专题的内容只写成一个学案,一般一个小专题为1-2课时。这样用于控制本课时内容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的实现课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给学生。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

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案内容

1.高考复习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制定便于操作的具体要求,目的使学生明确本专题复习的重点和方向,在知识目标复习要求的描述中可用“识记”、“理解”、“会用”、“综合”等行为动词。

2.基础知识回顾

一是将每个专题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填空、图解式、图表式、问题式方案,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知识,在知识问题设计时要做到基础、全面、系统;二是将这些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辨析等方式,找准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拓展生长点。目的是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3.知识要点

提炼归纳考点知识网络,提示本专题知识点,重点难点的内在联系,帮助考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4.样板题

精选或设计有代表性的例题(精选近两年全国、上海、广东高考题,及省市模拟题),例题只有题目,目的是通过课堂解题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和技巧,达到解答的规范性,重在培养方法。

5.知识能力训练

编写知能训练题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涉及本专题知识为主,并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有利于知识巩固和技巧、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2)提倡多种题型合理搭配,题目编排由易到难;(3)控制习题数量,以课堂完成80%左右为宜;(4)避免教师占过多讲解时间,练习中可适当给出提示或答案。

6.跟踪训练

其设置体现“步步为营,步步为梯,步步提高”的原则,避免在同一知识、同一层次上的机械重复,摒弃过难、过大、过深(这不是能力,而是能力的异化)。做到试题设计规范,题型新颖,材料新鲜,编写时力求增加与学业生产、日常生活、新科技等有关的新情境题,目的以激发学生的训练情趣,使考生变苦练为乐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习题包括10道客观题和2-3道主观题,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为3:5:2的比例来编写,同时兼顾程度较高的学生,可适当编拟一些选做题,使他们吃得饱,同时可拓宽他们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水平。

四、学案实施

1.课前准备

学案课前发给学生,让在课前明确复习目标,了解复习要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基础知识部分可在课前完成,通过课前预习,对基础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易混淆的概念等做好标记,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课,提高复习质量。

2.课堂学习

(1)知识结构的落实――讨论。课堂上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教学可通过提问、学生主动发问等方式进行。对于重点的知识一般宜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前后排4人)研究模式进行,让各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探索、汇报学案中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促成各点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同时对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在教师点拨下以悟为果。

每堂课的开始5分钟,让学生上讲台讲解和复习基本知识点。上台学生讲的不当之处,其余学生提出疑问或修改补充。然后教师利用投影仪将本节课所需复习的基本知识点放出。让学生明确疏漏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促进师生共鸣。随着这一活动的举行。学生上台讲解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甚至到后来学生不仅能够较系统地复述基本知识,而且还能做些归纳,甚至还能自编出口诀来增强记忆的效果,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认知方法的传授――精讲。对于学案中的例题,可让学生先尝试解题(可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题汇报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解题见解,集思广益,形成多途径、多思路解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对学生解题中出现或教师预先备好的典型错例,放手让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分析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经教师对解析思维、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东西。真正达到把例题搞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对某些例题展开,指导学生一题多变,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

(3)技能训练的实施――精练。练习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课堂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此间教师应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3.课后反馈

第4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服务体系;信息化专业;管理运行

中图法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Lan B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Urb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e gradually took shap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by Beijing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means of information runs through the periods before, while and af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gardless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in early production, or the digitiz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precision in medium-term production, the means aims at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thus it need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both solid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perating and management to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service system;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1引言

当前,农业结构面临着战略性的调整,农民的知识结构已难于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急待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提高技能。而农民居住分散,经营规模小,传统的农民培训与科技推广效率低、时效差、成本高;农村地域广,地形复杂,地面网络建设周期长,单纯的信息技术移植应用常导致信息传播无法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 “数字鸿沟”。那么,将信息服务传递到千家万户,打通服务与用户之间的最后通道的任务就变得艰巨了。

我校提出的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农业信息化服务智能技术研究

目前,广大农村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带动下,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数据信息,智能化技术研究将为农业数据的深层次利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纵观当前智能化信息服务技术的研究,已经在众多领域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行业进步。但在农村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将先进的智能技术与农村信息服务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急需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2.1农业文本知识智能理解

文本信息智能理解主要以实现机器对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为目标,提供提问理解、搜寻、语义匹配、个性分析等智能服务。其通过对用户所能表达的自然语言描述问题进行理解,直接返回若干最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大堆相关信息。农业文本知识智能理解主要研究农业文本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理解、传递与应用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的处理。包括对文本主题信息自动生成技术、本体技术、语义网格、知识关联、聚类技术等内容的研究应用。农行业的文本信息有着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语言风格,因此,需充分考虑其个性化特点才能对农业文本进行准确全面的理解,从而提供最适宜的信息服务。

2.2农业数据信息智能挖掘

主要研究以人工智能模型为基础的农业数据信息潜在规律发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智能决策及预测服务。研究将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在一些复杂非线性系统数据的分析预测中开展了研究与应用。包括对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时间序列模型、灰色模型、支持向量回归等对线性、非线性因素进行分析,对不确定性事件建立专门的模型进行处理等。

3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结合农村信息化主题,研究采用基于符号和规则的推理诊断模式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网络化的实现手段,开发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对果树的病虫害特征、原因、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等作为诊断基本特征,通过推理机制得到诊断结果,提交给用户,实现基于Internet的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能够在果树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为农业种植农户和基层农科人员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该系统能够及时解决果树种植业中的问题,防止病虫害的蔓延,提高果实产量、为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

3.1果树病虫害远程诊断分析

本系统核心是基于知识库的专家系统,它既具有数据库管理和演绎能力,又提供专家推理判断等智能模块。该系统包含客户端的用户可以对果树病虫害专家远程咨询、诊断。病虫害信息的检索,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服务器端的管理员具有对系统维护、知识获取与维护的功能。果树病虫害咨询、诊断专家系统要对病虫害进行准确地诊断,必须对病虫害诊断知识有系统而详细的结构划分及分析。

3.2系统果树病虫害知识获取与知识库建立

本系统主要是以现有果树病虫害科技信息作为系统的知识基础,选择领域专家正式出版的教材、图谱、视频等信息资源,围绕果树的种类及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连续性进行特征库划分,对传统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编辑整理,组成相关知识库,将图片及视频资料构建成多媒体数据库。

3.3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应用开发

在本系统中,推理建立知识库、特征库、数据库的基础上,从用户提供的已有事实推出新的结果。果树的部位、病斑/霉层颜色、形状、生长状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在推理过程中以之作为条件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采用正向推理的方法,其实际上就是完成对树结构分枝结点的搜索过程。研究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政务、农市商务、农民教育、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专业周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4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算法研究

在本系统中有较多的功能模块需要用到专用设计算法,例如病虫害诊断、特征库的创建、病害症状检。构建专家系统知识库,对系统推理机的实现提供支持。该知识库既包含专家知识,又包含了系统的推理规则,是本系统实现的基础,将利用专用算法来实现规则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此外,推理机和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本系统的研究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本系统功能能否实现的关键,系统将采用“向导式”诊断推理算法与“关键词”检索等诊断算法分别来实现果树病虫害农作物的精确推理与非精确推理诊断。

4基于Web 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当前,随着遥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软件的成熟,通过遥感手段可以及时采集到土地、水域、生物(林、草)资源和环境信息。据此,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在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总的来说项目的设计重点和研发进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研究采用Web 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整合构建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为载体,通过Interment在Web上为用户提供直观的农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动态分析区域农业资源状况,实现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候、道路、水利、作物管理、农业社会经济等资源信息的交互查询和专题图的定制,实现真正的网络空间信息共享与跨平台应用。采用GPS接收机、传感器搭建信息获取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获取农田位置信息、农田水分信息,使学生掌握GPS接收机、传感器设置,并能够使用GPS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结合来记录农田位置信息和水分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实践训练。

建设数字农业模拟平台,建立实验室物联网模型,通过模拟农田环境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模拟农田环境中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变量施肥、喷药、灌溉等生产过程,集合了农业灌溉、施肥、温室调控等几大领域的功能,为数字农业实训提供强大的技术原型支持。为农业资源的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了快速、直观和有效的手段。

5结束语

北京市农业生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城乡差距依旧很大。因此,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过程中,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急为迫切。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智能技术,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基于Web 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使农民在信息服务平成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对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3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模拟技术,发挥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生产管理的应用,实现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精确化和标准化水平。

都市型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体系集成方案,并通过推广,进行实践总结,研究提升都市型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解决方案与有效模式,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技术水平,增加农村信息服务效果显示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孙素芬.新形式下北京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M].“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2] 黎宏生,杨叔子等.基于B/S的远程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

[3] 兰彬,张一. 农业信息化领域应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3] 张荣沂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2).

作者姓名:兰彬

工作单位: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2206)

联系方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腾苑二区14号楼3单元301 室 (102208)

联系电话:13671195943

第5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危机干预 辅导员 专业化

[作者简介]曾亚纯(1977- ),男,湖南株洲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党办主任、学生管理部部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深圳 518055)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各类学生问题的与日俱增,高校俨然时时处于“危机”之中。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对高校学生危机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心理危机。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学生个体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自卑、自负、强迫症、幻想症、焦虑不安、行为偏激、情绪失控等行为常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面对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着不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一致。由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再像高中阶段,更多的是独立、个性和张扬,加上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导致部分同学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紧张、个人行为怪异等。高校当中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包括贫困学生群体、家庭变故群体。贫困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求学,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家庭变故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病故、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等,这部分群体容易出现孤独、排他性、仇视社会等倾向。大学就是一个社会,同样存在心理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成为高校心理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

2.生理危机。高校中身体不健全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身体的残疾和异常性,使他们成为一个与正常学生不一样的群体,身体残疾学生的不自信,成为与正常学生相处所产生的心理危机的源泉;同样高校学生个体出现的突发疾病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家庭经济危机,也尤为突显。

3.网络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一种工具和时尚,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完成学习、资料查询和娱乐,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不再封闭在一个密封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接触,随之而来的却是由网络引发的各类事件,如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网络赌博、网络人身攻击、网络个人隐私的曝光等。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的自由性和无约束性,导致网络发言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导致夸大宣传、制造恐慌;同时网络欺诈、网络人肉搜索、网络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现象在校园中也时常发生。在现实环境下的黄、赌、毒在网络空间同样存在,学生为了获得刺激,追求金钱,在网络上参与黄、赌、毒。同时网恋也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学生缺乏认知,出现因网恋造成伤害的事件。由网络引发的其他各类事件,同样存在校园中的各个角落。

4.。高校作为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容易爆发。面对校园,其危害性和影响面更大,涉及学校、学生群体、家庭、社会,需要积极面对和有效处理。

5.就业危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生进入学校后,需要面对最大的问题便是就业。目前,各类大型招聘会,成本高、成功率低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共识,毕业生群体已经成为弱势群体。面对金融危机,就业机会的减少,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出现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及学生家长整体情绪低落和复杂,并成为潜在的危机。因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危机同样存在,这种危机会在学生入校后产生,并相互影响。

6.社会政治性危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社会环境,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也引发了高校学生危机,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战机南海相撞、中日纠纷等国际重大事件无疑影响着高校学生,这部分群体觉悟高、社会精英意识强,参与社会重大事件意愿强。但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和阅历少,容易被误导,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往往容易让简单事件复杂化,并带有社会色彩,容易被利用。由于社会重大事件引发的校园动荡,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危机产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面对高校学生所产生的各类危机,需要一支危机处理队伍,及时化解危机,在危机发生后对危机进行及时干预,将危机发生的危害性降低到最低,但面对危机却存在着制度上的问题。危机干预及处理的队伍主要来自辅导员,但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目前高校的体制环境内却存在着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6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高考复习教学离不开知识的回顾和应用两个方面,习题讲评课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兼有知识回顾和应用两方面的功能,尤其需要精心设计和讲究教法的课型。但在实际教学中,讲评课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常态下(非公开课、观摩课等)的高考复习习题讲评课还存在许多不足: 

(1)课时无计划性(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习题讲评课的安排);(2)习题选择盲目性(对习题的题量、题型、难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3)教学方法的随意性(教师只读答案,学生自己核对、纠错;或按顺序讲题,哪些题目要讲没有认真选择;或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不重视师生的互动,不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习得);(4)讲评内容的片面性(习题讲评课本应包含“讲”和“评”两个部分,但实际教学中常常只有“讲”没有“评”);(5)教学主体的单一性(由教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此外,有些教师将习题讲评课变成批评课,对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过多批评、责备,使学生缺乏安全感,情绪紧张、无心听课、思维迟钝。鉴于习题讲评课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必要对习题讲评课的教学功能与价值做一些探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讲评课的质量和效益。 

2 高三习题讲评课的教学功能与价值 

高三的习题讲评课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功能与价值。表现在: 

(1)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安排和要求。这是习题讲评课所承载的最直接的功能和价值。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当下及前面所复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难杂症”,及时解决学生纠结于心的困惑。例如,对原电池的复习,通过知识的回顾,学生可以很快熟悉经典的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但对于铅蓄电池、复杂的燃料电池或其他新型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与技巧,则无法快速掌握。这时,通过专题的练习、讲评,才能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予针对性的方法指导,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2)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的学习最终是为实践服务,知识掌握得如何也只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得到检验和证明。例如,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和规律后,通过“设计实验探究补铁剂中铁元素的价态”的习题,就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对氧化还原理论掌握的情况。再如,利用“氯碱工业中饱和食盐水的精制、电解海水制镁”的专题练习,可以使学生对离子反应规律、物质分离提纯的原理和方法、电解原理、物质制备等知识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3)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化学反应原理》是学生复习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的部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化学理论及其应用价值的抽象性造成的。例如,化学平衡观是化学理论的重要观念之一,也是自然界中普遍遵循的法则,但学生仅从可逆反应的理论学习中其实很难真实体会到化学平衡观的重要应用价值。如果结合工业合成氨有关的练习进一步分析、体会,情况就大不一样。再如,对化学平衡状态本质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借助福建高考的一道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则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实质的理解,考查的角度非常新颖、别致,构思非常精巧。通过评讲该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宏观特征做如下拓展: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体系中,若某个物理量是变量,当它不再变化(恒量)时即为平衡状态[个别特殊情况例外。如,容积可变的体系发生反应H2(g)+I2(g)=2HI(g),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体系的压强,各物质的浓度都在变化,但化学平衡不发生移动]。 

(4)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逻辑关系链。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反思,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习题讲评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把化学各部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自主串成线、结成网,形成有丰富内涵的知识体系。如通过有气体参加的实验综合题的习题课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该类题型的思维流程,自主建构知识关系链。如图1所示。 

第7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本研究提出了一个从设计型规划向战略型规划转变的框架,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转变:从“时间驱动型”向“事件驱动型”转变;从“结果型”规划向“过程型”控制转变;从单一目标规划向多目标规划转变和从“区划型”规划向“区划-许可混合型”规划转变。这种规划范式和模式的转变使规划更多地具有了公共政策的属性,更加“管理化”。另一个解决城市复杂性问题的思路是对城市管理概念的扩展。城市管理理论应能够回答“城市如何运作”、“城市发展决策如何制定”,以及“城市应如何运作”、“城市发展决策应如何制定”这四个有关城市和管理的基本问题。同时,城市管理可以涵盖规划、法规、治理和行政四大部分内容。由此,规划作为管理的一个面向,也可以有效地和管理加以结合。

一、复杂系统下的规划决策范式

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在这一复杂系统中进行理性的方案选择。经济学中完全理性的选择理论不足以面对这一复杂系统。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理性典范是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当前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该理论为指导。

该理论的典型特征是假设一个理想的未来,寻找最优化行动,并认为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严格控管来实现特定目标下空间资源的最佳配置。其基本假设是世界是简单的,并强调制定单一且独立决策的重要性。当决策者面对的世界具有复杂性时,这种思维便会失灵。此外,由于决策者自身能力的限制,使其在决策过程中无法完全处于理性状态,而是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制定决策。因而,主观预期效用理论近年来受到心理学家和实验经济学家的严厉挑战[5]。而框架理性则可能是解决复杂系统中规划不确定性问题的一个新的认知路径。

在框架理性理论中,框架被定义为决策者行为下的决策事件。按照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设计的心理实验,问题的框架会影响决策者所认知的选择情况,并会产生偏好逆转现象[4]。通过使用Kahneman和Tversky实验发现,数目显著的受测者在进行选择时,无论问题如何建构,都会实现其主观预期效用最大化。换言之,偏好逆转并未违反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模式,反而在特定的框架内验证了该模式的效度。因此,无论问题的框架如何界定,决策者如同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所定义的那样“一般是理性的”,就可将这种选择行为解释为框架理性。框架理性否定了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假设以及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所发展出来的综合式完全理性的概念,进而巩固了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模式或类似的概念在特定框架下的效度。框架理性理论不再寻找规划中最优化的行动方案,而是在所有未来均可能会产生的情境下,探寻哪一个规划的子集合行动最能呈现效益的韧性。此概念源于对不存在完整的一般性规划理论的充分认知,与一致性规划的理论异曲同工[3]。

框架理性提供了一个规划方案理性选择的思维范式,但并未解释规划者面临复杂环境时,如何寻找高效配置空间资源的路径和方案。因此,建构一种范式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因为有效的范式能使问题透明化,进而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霍普金斯教授提出的机会川流模型贴切地描述了规划者所面对的真实决策情况。他根据垃圾桶模型的概念[2],说明规划者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环境时,应在机会的川流中掌握决策情况,以适当的方案来解决问题[8]。赖世刚基于垃圾模式,将区位的空间因素考虑在内,提出了空间垃圾桶模型。他认为特定的决策者、解决之道、选择机会、问题和设施区位等元素在机会流中随机相遇后产生决策,并进而解决问题。他所设计的实验结果显示,通道结构在影响系统效能方面是显著的,但空间结构之影响却不显著[6]。这意味着在城市系统演变过程中,传统以空间设计的方式来改善系统效能的方法不如以制度设计的方式来改变活动的方法,或者至少两者兼顾的方法更有效。很多情况下,城市系统可能没有秩序,且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直观。规划方案的产生有时是在问题产生之前,而规划者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规划,不断解决问题,以实现规划的目标。机会川流模式或空间垃圾桶模型都表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动态变化不在规划者的掌控中。规划者唯一能做的是洞悉决策、问题及方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不断拟定规划、修正规划和实施规划。

二、复杂系统中的规划模式选择

面对不确定性并考虑相关决策的规划,传统有设计及战略两种规划机制[8]。设计是在一线性规划问题基础上寻找最佳解的过程。在无法找到最佳解时,设计便退而求其次,成为寻求局部最优化的一种手段。战略与设计不同,追求的不是一次到位,而是权宜措施。它与决策分析密不可分,最适用于有许多决策者参与、面对极大不确定性的环境,即复杂系统。设计与战略方式的规划都会给规划者带来净利益,但两者适用的时机不同。设计是综合性长期规划,一旦制定需依照规划实施。战略则如同短期滚动式规划,不断随着时间的演进修正并制定。设计和战略的主要特征比较(表1)。

计算机仿真实验发现,以最优化为目标的设计规划虽然在资源的利用上比无规划有效,但并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10]。当面对规律或随机系统时,如已达均衡的经济体系,设计或许能满足需求,因为在这些系统当中事件的发生呈现固定的形B;但当面对介于两者间的复杂系统时,例如土地利用,事件的发生呈现不可预测的形态,对决策进行独立考虑的设计将会失灵。此时,考虑相关决策的战略规划方能导致较佳效益。在解决快速变动环境下所产生的问题时,战略式规划要比设计式规划有效,主要是因为战略规划具有弹性且有其制定的成本较低。从某一角度而言,战略规划介于渐进式无规划与蓝图式设计规划之间,是复杂理论所说介于混沌与秩序之间,故兼顾两者的优点[9]。

我国传统的规划都是将相关决策的完整结果一次性确定的蓝图式规划,属于典型的设计型规划。这种规划模式由一套高度相关的行动构成,仅考虑少数行动者参与且在行动不确定性较小的情况。因此,其适合于开发主体单一、开发行为较为确定的计划经济;在多主体、偶发性开发为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则作用有限。

在土地开发日趋复杂的今天,从传统的设计型规划模式向更为灵活的战略规划模式转变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变可以由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来实现:从“时间驱动型”向“事件驱动型”转变;从“结果型”规划向“过程型”控制转变;从单一目标规划向多目标规划转变;从“区划型”规划向“区划-许可混合型”规划转变(表2)。

三、复杂系统中的城市管理

与城市规划强调为城市物质发展制定计划不同,城市管理涵盖更广泛的领域。

城市管理的理论可同时作为“城市与管理”两种现象的解释及辩解。“城市”的解释是对城市实际运行状况的客观描述,而“管理”的解释则是对城市相关决策的实际制定方式的说明。辩解包含着价值判断,具有主观特性。城市的辩解主观地阐释城市应如何运作,而管理的辩解则聚焦在决策应如何形成及制定。城市管理的解释与辩解可以构成(表3)所示的四组理论(简称为四个H)。

城市管理可以包含对城市的规划、治理、法规与行政四个部分。规划取其狭义,指的是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制定多个且相连结的决策;治理指的是制定并采取集体决策与行动;法规确认并界定制定决策的权利;行政强调在组织环境中制定日常或突发的决策。这四种城市管理的行动的方式,即规划、治理、法规以及行政,构成了城市管理者解决城市物质及非物质课题的各类活动。一组有用且有效的城市管理理论应涵盖(表3)所示的所有四个研究问题。具体讲,它们应对城市实际如何运作和应该如何运作,以及城市管理者通过计划、治理、法规与行政实际如何和应该如何制定决策并采取对应行动,提供充分而透彻的理解。其中,规划主要用以解决城市这一复杂系统的动态失灵,法规和治理则分别通过应对外部性和提供公共财来解决市场失灵,行政用以解决政府失灵。

就城市管理者而言,对城市规划应从更宽广的角度加以理解。

规划不仅同时关注城市中物质及制度环境,更应结合治理与法规加以解释与描述。必须清楚地区别规划、治理及法规间的关系,并了解它们之间如何通过互补来改善城市的宜居性。例如,我们能为集体行动及法规而规划,同时也能以法规来规范规划的编制。规划的制定可以同时从外部或内部生于组织环境中。因此,行政行为与规划关系密切。简言之,城市管理者必须知道何时为城市发展及社会空间程序制定规划并采取适当的对应措施,同时要认识到规划是改善人居环境的有限方式。

如何用法规来规范城市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内容。法规界定权利,而权利限定城市中行动者选择的范围。法规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规牺牲了个别行动者的自由,增进集体效率;二是制定法规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成本。法规界定财产权,即使不完整,但可使任一交易因财产权界定不清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降低。

例如,作为一种土地使用法规,区划将土地使用权利赋予特定土地,并且降低土地市场因收集信息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因为开发商可以通过区划了解某块土地的土地使用类型[7]。法规与规划不同,前者可强制执行并直接影响行动者的行为,而后者通过信息的提供改变这些行为。法规是不可逆的,规划是可逆的。同时,法规与规划均面临相关性、不可分割性与不完全预见性。由于不完全预见性行动通常会导致不确定的结果,所以有效的法规才能导致期望的结果。法规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所规定的行为,而针对所选择的法规,这些行为的反应往往是策略性的,并可用博弈论进行分析。

因此,城市管理者必须以宽广的视野来理解法规在塑造城市如何运作上的作用,以及法规与规划及治理的关系,是法规、规划与治理互动塑造了城市中物质及制度的环境,并被该环境所影响。一方面,规划及治理需要可强制执行的法规以达到期望的结果;另一方面,作为行动的法规可通过规划及治理加以深思熟虑并集体实行。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管理者处理复杂城市议题的管理技巧。

城市管理者还应关注城市治理的内容,关注集体选择和集体行动。

城市中的大多数这些财产权是集体财或者共享资源,个体具有在公共领域中夺取财产权的动机。因而这些财产及资源的运用必须通过集体选择及行动的制定进行,这是城市管理的本质。城市管理因此需要进行机制设计。通过此设计,集体选择得到制定,从而决定集体财的提供以及共享资源的分配。集体财提供需要参与部门的承诺,因为任一参与者皆有可能采取免费搭便车而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不采取强制行动而提供的集体财通常是不充足的,所以共享资源需要适当的机制保障其能够被有效地分配给受影响的行动者。

传统有三种方式分配共享资源:政府、契约及市场。地方政府可以收购共享资源并分配给行动者以增进资源的使用效率,但这种分配方式会导致管理共享资源的高行政成本。也有观点认为共享资源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但这种分派分配会造成高交易成本。另外,共享资源可通过受影响行动者签订集体设计的契约来分配,这种方式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同时具有政府及市场分派的优点。

有关城市治理的最后一个课题是社会选择,由Arrow(1951)提出的著名的“不可能定理”否定了一个符合基本民主原则的社会选择机制的存在可能性[1]。在某些设计下,例如两党政治的代议政府,通^立法者间接投票的社会选择结果却与由行动者直接投票的结果一致[11]。由此可见,城市管理者必须了解制定决策以及采取行动的不同方式,以提供集体财和分配共享资源。

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行政。行政主要探讨组织中的决策问题。规划、治理及法规通常在组织中发生,而组织也是复杂系统,但它们的规模远比城市小。组织行政关注的是面对不确定性与复杂时,应当如何恰当地制定日常的决策。

地方政府的行政过程更像是垃圾桶模式所描述的状况,而不是传统追求最优化的企业。行政与规划互补,因为两者都是通过协调决策以降低不确定性。如同法规一样,行政用以理顺决策,但行政比法规更容易改变。

为了有效地制定与规划、治理及法规有关的决策,城市管理者必须理解组织的运作。制定多个且相连结决策的创新技术,或称为在组织背景中制定规划的创新技术。规模对于复杂系统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的系统管理技巧也应该有所不同。例如,管理城市的技巧就不同于组织的行政管理。针对大型而复杂的系统,城市管理者必须寻求关键点以促成改变。

参考文献

[1]Arrow, K.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M].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2]Cohen, M. D.,J.G.March and J.P.Olsen. A Garbage Ca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Choice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2,17(1):1-25.

[3]Donaghy, K.P. and L. D. Hopkins. Coherentist Theories of Planning Are Possible and Useful[J]. Planning Theory,2006, 5(2):173-202.

[4]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 (2):263-292.

[5]Hogarth, R. M. and M. W. Reder. Rational Choice: 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Lai, S.. A Spatial Garbage-Can Model[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ng,2006,33(1):141-156.

[7]Lai, S., and H. Han. On Failure of Zo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ety Systems Science,2012,4(4):369-380.

[8](美)路易斯・霍普金斯著,世刚译. 都市发展――制定计划的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韩昊英,赖世刚,吴次芳.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战略观――复杂城市系统中设计与战略型规划的解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6):187-194.

第8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及其文广新闻职能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文化强县建设工作任务,以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惠民活动不断丰富,“千场戏剧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天天演”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人心;积极打造节庆活动品牌,逐步形成了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的节庆文化品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快

近几年,县级公益性事业单位群文干部中,老同志逐渐退休,年轻人陆续进入文化队伍行业,群文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优秀的文化事业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从事文化事业高端人才匮缺。从乡镇层面来看,一批老文化站长的退休,新的文化站长基本上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大多为过渡岗位,更换频率非常高。他们不仅身兼数职、专干不专用,而且文化业务欠缺、文化热情不高。从村级层面来看,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队伍刚建立,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村级文体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服务能力较差。

(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大多数乡镇的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室和图书馆是用老办公楼、弃用的校舍或租借用乡镇所在村办公楼创建的;部分村的基层文化馆和农家书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创建,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布局先天不足,不便于群众使用,违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则。虽然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不少基础设施存在挤占、挪用、空置等不良现象。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2014年,宁海县公共文化事业费支出5719万元,仅占地方财政支出38亿元的1.49%,虽然逐年增长,但比重还是偏低,与其他民生投入相比相形见绌。从人均公共文化事业费投入来看,按照2013年全省公布的评估数据,宁海、鄞州和北仑分别是95.33元/人、194.20元/人和275.31元/人,宁海县与市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四)服务效能仍需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少自下而上的过程,导致政府提供的与群众需要的出现错位。“喂食”型文化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在利用上存在不均衡性,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所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而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地活动人员较少。

(五)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

从城乡看,农村、社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从区域看,偏远农村落后于近郊区农村。从群体看,当前针对老人、少年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公共文化资源普遍偏少。文化骨干队伍虽多,但形式创新不够。目前乡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比较单一,大多以电影、戏曲、广场舞为主,主要的对象是中老年人,缺乏以年轻人为对象的主题活动。

二、建议意见

(一)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健全机构编制、待遇保障、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快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刚性规定乡镇(街道)文化站编制数,配齐配足并确保在职在岗,完善乡镇(街道)文化干部招聘准入机制,引入真正具有艺术院校学习经历、专业文化特长的人才,规范村级文体管理人员选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发放津补贴,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稳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增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编制,鼓励市县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挂职任职。积极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力度,培养名家大师,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发展的品质。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将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岗位纳入“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计划,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用。推进乡村文化辅导队伍建设,重点调动乡村文化爱好者的积极性,培养其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辅导员。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村(社)层面,要根据各自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探索建立基层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文化设施的应有功能。继续推进公共文化阵地创建,做好2015年市级示范项目和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提高和完善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宫、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设备建管用水平。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建议尽快出台《宁海县文化公共事业发展扶持办法》,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按照国家要求,每年文化事业费增幅要高于当年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不断提高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要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加大对业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各类公益性业务的开展。对群众文化活动所需设备的添置与更新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尤其要对基础较差、财政较弱的乡镇进行适当的倾斜。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或捐赠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乡镇成立理事会制度,欢迎各级商会、乡贤加入到理事会中来,以冠名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

建立由宣传部、文化、发改、财政、编办、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建议在年底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

完善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监督机制和效率,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组织构架、规范有序的监督程序、专业化和有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以及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高效率服务一体化平台。要加强民意调查和实地调研,确保调研情况与数据能实实在在地反映当地农村群众的需要。搭建宁海县公共文化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鼓励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和个人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加强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谋划实施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组建理事会,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构建监督检查网络体系。

第9篇:体育复习计划范文

1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1.1高校图书馆拥有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通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如今高校图书馆不仅拥有数量巨大、种类齐全的纸质图书与资料,还拥有光盘、各类数据库等丰富的电子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不仅专业性与权威性强,而且准确度与情报价值高,是其他图书馆远无法比的。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远远超过了公共馆,馆藏文献范围广泛、专业特色明显、学术价值大。利用这些资源,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在社会服务上有所作为。

1.2高校图书馆专业人才辈出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文化水平高、专业结构合理、学科能力强、素质好且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他们熟练掌握各种信息的获取方式,能够对信息进行高效的分析与处理。一些资深馆员还具有超前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作为知识的导航员和信息咨询专家为向社会开展信息资源服务与人员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3高校图书馆在技术设备与基础设施方面优势明显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仅许多高校新建了规模大、设备与功能齐全的新图书馆,而且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与网络化建设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条件好的高校图书馆甚至还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

1.4高校图书馆具有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科技优势明显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大多都拥有了强大的纸质、电子、网上资源以及现代化、功能全面的服务手段。高校图书馆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服务体系,可以在满足本校师生需求的前提下,向基层民众提供文献外借、参考咨询、定题查新、信息检索、文献传递、教育培训、馆际互借、信息推送、个人图书馆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2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

2.1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式

2.1.1努力构建新型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合作与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馆际联盟,这样就可以将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公共图书馆的行业领导、完善的服务网络等优势,以及基层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丰富、场地面积充裕等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又可以使图书馆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献保障,同时共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还弥补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不足。当然,这种多方合作模式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主导及协调作用,通过体制改革和立法保障让各级各类图书馆能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2.1.2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组建社区学习中心,对下岗工人进行再就业指导,同时为在岗人员提供继续学习与培训的场所;举办各种展览、专题讲座和专业培训班;组织家庭文化主题活动,积极协助社区策划、组织各种文化艺术比赛活动等。这样既可以陶冶基层居民的艺术情操,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为基层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

2.1.3转变观念,强化并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基层的意识与能力。高校图书馆要以开放性的办馆新思维取代传统的封闭式办馆思想,要树立主动服务和大胆进取的观念,要积极扩展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应根据区域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读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高校图书馆在自身资源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当前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重点问题,补充一些基层需求迫切的图书,如农业科技信息、市场营销、医疗卫生、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图书,及时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在服务方式上,高校图书馆要加大创新力度,采取网络资源在线共享、异地借还、代借代查、送服务上门、志愿者服务、专家咨询、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开发等多种服务方式,更好地为基层民众服务。

2.1.4发挥各自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服务。各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不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要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与自身条件,力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馆藏文献体系和各种数据库;要以满足多层次用户的个体化需求为导向,开发具备多样化载体形式与有效检索功能的数据库和文献资料;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积极主动为信息找用户,做到凡基层居民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图书馆都能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2.1.5提升网络化水平,积极开展社区个性化服务。网络化建设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开展基础图书馆服务必然要面对的课题。现如今,先进的网络、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图书馆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不受时空限制性以及以用户为中心开展个性化服务创造了条件。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可以帮助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起方便快捷的高速资源共享网络,这样广大基层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利用丰富的图书馆资源。通过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网络的沟通互联,可以打造真正的区域图书馆事业服务网,同时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视、广播等打造智能快捷的服务终端,这样就可以既挖掘基层潜藏着的丰富的特色资源,又将图书馆服务的触角伸入到基层的各个方面与角落,形成高效便捷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

2.2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建立

2.2.1建立规范合作与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我们要积极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优势来加强与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机构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作为直接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图书借阅场所,具有便利的场地优势,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服务平台,通过文献、网络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等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前沿的文化科技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基层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高校图书馆应该长期与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文化部门及教育部门合作,积极争取与各级公共图书馆及相关文化部门构建服务联盟,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建立规范的长效合作机制来保障支援基层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

2.2.2建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作为我国的最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管理与性质同高校图书馆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高校图书馆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及资源组织对它们进行管理与建设。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图书管理的相关优势帮助它们建立正规的图书馆管理模式。①利用自己的人才队伍优势。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派遣专业对口、素质高的管理人才到基层对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开展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其还可以定期组织人员到对口帮扶点对基层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以及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能力[2]。②高校图书馆应该发挥自己的管理和制度优势,联合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基层政府组织、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建立起定期的全方位评估和监督机制,这种常态的评估监督机制对确保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2.3建立志愿者服务的长效机制。志愿者服务是当今各高校服务地方与社会的最常见方式之一。通过这一机制不仅可以加强高校与基层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深入社会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技术优势,通过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机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深入社区和基层,以多种形式为广大基层民众提供连续而持久的志愿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本校专家、学者、大学生为基层民众开展免费的信息利用专题讲座以及其他专业性、科普性、文化性的讲座;可以组织读书会、艺术展览、科普展览、歌舞表演、诗歌朗诵会等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更好地满足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3]。

2.2.4建立资源投入的长效机制。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在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延伸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图书馆在工作中要坚持主动性、针对性、公益性原则,通过服务向基层延伸、与公共图书馆整合、与各类型文化机构联合等方式,努力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相关研究论证对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建议。如:呼吁政府建立投资保障机制,将社区与新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列入政府惠民工程,加大对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文化活动的投入。

2.2.5建立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多位一体、动态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基层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与特色,就可以达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效果。高校图书馆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采取文化科技下乡、专家咨询、现场指导培训、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中医药进基层、大学志愿者“三下乡”活动、网络远程服务等方式对基层开展全方位服务,依托现已存在的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县级流动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影视“村村通”等资源构建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并根据时势和发展环境的变迁适时调整相关措施,让广大基层民众可以就近、免费、便捷、无障碍、均等地享受知识信息服务,将促进基层文化发展与提升基层经济实力结合起来,使基层“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3高校图书馆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在认清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和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切实可行的研究体系,从多学科角度积极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科学规划高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方式与途径,力争做到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4]。同时,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应按公民知识层次水平、行业、居住地点的不同,以多种方式分别开展相应的服务,加快融入公共服务领域步伐。其次,必须始终将“以人为本”、发挥自身优势的理念贯穿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始终将如何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和广大民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只有这样工作才会真正变得有意义。一方面,积极参与建立以市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流动车为纵线,以企业、学校、部门等其他系统图书馆为横线的有形图书馆网络;另一方面,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立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的覆盖城乡高效的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无形网。[5]依托这种有形和无形网络的建设,实现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图书馆的资源和文化服务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再次,要处理好为本校师生服务和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关系。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部门,它的首要任务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的正常运行是它的工作重点。高校图书馆人在参与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有清醒的认识,绝对不能舍本逐末。当然,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参与基层文化建设,也是它的重要任务。另外,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必然会在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常规工作之外增加工作量,在经费投入、人员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产生新的矛盾,这就要求图书馆分清主次矛盾和轻重缓急,权衡利弊,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内外双赢。最后,要在为基层民众提供信息资源时做到发展基层特色文化、加强文化创新与保护知识产权的统一。高校图书馆提供给基层民众使用的一些电子资料存在版权问题,如光盘资料的复制、电子资源阅读和下载等就需要遵守相关知识产权法律与协议。高校图书馆参与开发基层的特色文化资源时也要特别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