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第1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摘 要 篮球战术意识对于运动员在参加篮球比赛中,适当地选择和运用战术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篮球战术的及时性、灵活性、合理性、应变性和团队性具有重要性。本文通过文献查阅法、逻辑分析法针对青少年在比赛中运用篮球战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篮球 青少年 战术意识

一、培养青少年篮球战术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篮球教练员的缺乏

青少年学习篮球大部分是在学校体育课上或者是参加一些篮球辅导班,但青少年缺乏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篮球教练员,而学校体育老师大部分专业不一,没有足够的专业篮球知识储备和基础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

(二)青少年理解和执行战术能力差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逻辑思维能力不足,教练员讲解篮球战术时,大部分青少年会产生困惑,不理解战术的意图,导致在训练或者比赛中常常出现战术执行错误的情况。

(三)自我学习积极性不高

青少年在训练时往往会产生烦躁、抵制等不良情绪,在训练或者比赛中还会听取教练员的指导与安排,在比赛外的时期没有自觉学习战术的习惯,甚至一部分青少年忘却了战术流程,直接导致在比赛中产生失误的情况,对整个球队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培养青少年篮球战术意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缺乏专业篮球教练员的培养

战术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篮球教练员进行指导,而且只有优秀的篮球教练员才可以使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长期有效的发展下去,我国目前篮球教练员大部分来自于退役运动员、体育师范类院校毕业生等,理论和实践经验程度不一,缺乏优秀的篮球教练员,特别是在中小学中存在体育老师“全能”现象,没有相对专业的专项老师进行篮球指导。

(二)青少年较难理解战术意识

战术意识的培养在实践中的运用往往会受到阻碍,一方面来自于篮球教练的讲授内容是否通俗易懂或简易程度,另一方面来自于运动员自身的理解、领悟能力,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智方面仍不处于成熟阶段,他们对战术意识的讲解虽然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并不能够完全理解战术的意图,导致在比赛中往往不能正确的执行战术或者达到团队配合的目的。

(三)青少年缺乏自我学习的培养

一部分教练员存在讲解战术过于专业和平淡。枯燥无味的战术讲解肯定会让青少年运动员感到无趣,乏味,甚至根本不去听教练员讲解,导致在比赛中战术执行不当,青少年运动员对此会产生抵触情绪,自我学习能力较差。

三、培养青少年篮球战术意识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专业的篮球教练员

青少年通过训练去培养战术意识的能力和运用到比赛中的能力更需要一名优秀的篮球教练进行指导。一名优秀的篮球教练员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如: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心理素质、专业技术能力和观察应变能力等,这也是成为了让青少年有良好的教练进行战术意识的培养和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战术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青少年在学习篮球战术的同时更需要反复的进行实战练习,因为比赛存在随机性和灵活性,这样才能达到具备阅读比赛和形成良好战术意识的思维能力。比赛中战术意识包括教练布置的战术、协防意识、快攻意识、攻防转换战术、故意犯规延误比赛时间等等战术意识都需要反复的训练,为了使青少年把战术合理运用到比赛当中去的关键要素就是要求他们懂得并熟悉篮球比赛规则,这些方法能使得青少年合理的运用战术到实际比赛当中,进一步减小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阻碍。

(三)激发青少年自我学习战术的兴趣

兴趣是激励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一种内在动力,培养青少年自我学习战术意识的兴趣对于青少年理解篮球规则,运用比赛规则,获取分数和取得比赛胜利有重要的作用。培养青少年篮球意识的自我学习要从这几方面考虑:1.提升教练员素养,2.转变教学方法,3.加强师生交流,4.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运动员自我学习篮球战术理论和实践操作兴趣为主,进行自我领悟、自我反思、自我改善,和教练员相互讨论训练或比赛心得,进一步提升篮球战术意识的阅读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青少年篮球训练中培养战术意识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阶段性。在成长阶段开始引导青少年进行战术的理论学习并指导实践活动,这不仅锻炼的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而且通过战术意识的培养并运用到比赛当中去,通过教练的讲授与自身在训练比赛中的体会,推动青少年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的改进与发展。

(二)建议

为了适应现代篮球的快速发展,在对抗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战术意识的培养,注重篮球战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运用到训练和比赛当中,这是篮球发展的大方向。青少年战术意识的培养能够加强他们自我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篮球发展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林,农文文,王忠银.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J].体育世界・学术.2008:57-58.

[2] 刘建斌,钟泽,刘婷茹.浅析篮球教学中战术意识的培养[J].教学・探索.2013.

第2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已念了七、八年书,阅读似乎不成问题,其实不然。初三学生只可以说能读书,还远远达不到会读书。因为化学学科一是有它独特的阅读重点和方法,二是还有阅读的速度和效果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初三化学第一课绪言,共有3500多字,若让学生自己泛泛地读,不会抓重点,花时间多且收效甚微。因为教材中一般包括有常识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方面的内容,但多半是常识性的,约占75%或更多些,假若把这些知识比喻为“绿叶”,那么学生理解好这些“绿叶”后,无疑对于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朵“红花”是有利的。但“绿叶”毕竟是起衬托作用的,可以粗读、略读、领会意思就行。对于基础知识则要求细读、精读、反复推敲、思索而达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重点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如初三课本绪言中属基础知识的内容是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共有110个字,约占3%,这堂课教师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让学生观察实验,共同得出两种变化的不同,推广到两种性质,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的地方让学生画线标记下来理解和记忆。这样做,学生可集中精力观察实验和思考理解,这比教师按照课本摘要板书,然后要求学生记下来效果会更好些。

二、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

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很重要的方面。实验是使知识生动活泼的再现,常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忆,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青少年们好奇心强,对观看实验很感兴趣,若教师预先不引导学生应注意什么,让学生凭个人爱好自由选择地观察某一现象,结果得出结论五花八门,有的抓不住要害,达不到目的。所以老师一定要先强调应如何观察,观察哪几点。如先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眼),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带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产生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对不同的实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观察项目也逐渐增加,要求也逐步提高,只有不断地使用感官,才能促进青少年感官的发展和见微知著的思维能力。

除培养观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要充分创造条件,尽量减少实验小组人数(能达到1-2人一套仪器最好)让学生独立自己动手去做实验。这是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技能的好形式。只有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才能达到熟练的掌握。对基本操作要高度重视,严格训练,发现缺陷及时纠正,务必使操作规范化。一旦让学生掌握了,这是受益终身的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3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归纳总结 培养意义 找规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47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方法至关重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在现行高年级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良好习惯,“找规律”方法就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教学方法。鉴于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这一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展开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找规律”方法的内涵

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里,“找规律”解题方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看似不规则、实则存在一定规律事物的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从已知的具有周期性、错列式的现象中,发现规律,然后再根据这一规律来对题目进行解答。这种“找规律”方法的运用能够令学生在对间断式或周期性排列物品或图形的观测中,发现数量规律,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找规律”方法的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根据对诸多物体或者图形的观察来“找规律”,需要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等等,在不断地计算与推理中找出其中的相对隐性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通过“找规律”方法相关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发现规律的速度与能力能够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一段针对性训练以后,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物体或者图形,就能够很快地找出并利用其中的规律,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就可以得到相应提高。

2.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很多事情单靠个体的力量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若是能够集中大家的力量,很多难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我们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和发展能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从小在家中都是天之骄子、娇生惯养,多数自我中心意识强,这样即使他们做了学生,在一个小型群体里面,这一心理依然如此,表现为在学习生活中唯我独尊,不懂如何和其他学生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缺乏基本的合作意识。学校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小社会团体”,作为这个社会中的成员,只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才能够健康成长,若是脱离了这一集体,那将会是一件特别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而“找规律”恰恰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对学生来讲,“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特别适合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观察找到一些简单问题的规律,可是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问题,他们就无法独立地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合作显得顺其自然。其次,通常来讲,学生都特别喜欢表现自己,他们会利用一切机会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如果在一个群体里面他们能够在集体活动中有所“炫耀”,他们会很愿意多一些这样的合作。那么,数学教师就可以抓住以上两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先设计几个相对比较简单的“找规律”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当难度增加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一起讨论。为了让小学生知难而进,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让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不但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来猜猜火星的颜色,一个小组出现的颜色是有规律的,“红蓝红蓝……”,而另一组却没有规律,这样学生们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2.3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们要实现高效教学,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让学生积极地学习,就必须让他们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找规律”,没有很多学生都不喜欢的那种繁琐复杂的计算,而大多都是非常有趣的图形或者数字游戏,学生们在完成这些问题时就好比在玩智力游戏,在探索实践中找出“规律”往往可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他们自然就会充满兴趣了。

例如,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一讲我国一种古老的纪年方法――生肖纪年法,简单来讲就是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人们的出生年份,亦即我们平常说的属相,然后根据这一内容来设计一些“找规律”问题。如:①今年是什么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还有多少岁的人也是这一属相?②君君今年12岁,属虎,君君的妈妈也属虎,你能猜出他妈妈多大年龄吗?③你今年几岁了?多大年龄的人和你是同一个属相?比你大五岁的人属什么呢等等。

3 结语

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问题,特别符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教材,认真钻研,并且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进行分析,来展开我们的教学,这样才能够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合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何义华.论小学数学“找规律”中的学生能力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

[2]刘久成,王慧.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找规律”的特点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2).

第4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它能用夸张讽刺的幽默、简洁直观的画面反映出深刻理性的寓意。漫画以其解释性、讽刺性、幽默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语言、文字所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漫画,可以让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理更加形象。漫画以其自身的特点和适于教学的优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可。据笔者近十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把漫画引入语文教学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漫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漫画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

漫画具有讽刺性、幽默性,其夸张的人物形象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字中所描述的抽象的人物形象。高中语文课文中许多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以无尽的韵味,但有时却无法用语言进行直观的描述,此时,引入漫画就会使抽象枯燥的理论重新焕发生机,变得鲜活起来。

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因为学生生活经验匮乏,再加上故事背景复杂,很多学生难以准确理解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于是,我让学生尝试着把自己的理解以漫画的形式画在纸上,这下学生来了兴趣,认真地读,反复地画。学生用夸张的线条把王熙凤圆滑世故的嘴脸画得非常形象,直到下课他们还在交流谁的画画得最夸张,最具讽刺性……试想,如果教师单凭语言文字讲解,课堂肯定会变得枯燥沉闷、空洞生硬,而恰当穿插语文漫画,则可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其高昂情趣,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门。教学实践证明,恰当运用漫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它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漫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活动涵盖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漫画表现出生动具体的语文形象,能使学生在思维中形成一定的语文表象,并将其上升或形成为语文概念,最终获取完整的、系统的、牢固的语文知识。这一过程必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

同时,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漫画反映了作者对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力、高度概括力及独立的批判精神。利用漫画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切实可行。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思维,有效发掘语文漫画所蕴涵的意义,感受、体验、探究、寻找语文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教学思乡、思亲类诗词时我们常会遇到关于写作手法的问题,这时,我尝试引入漫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然教师也要本着训练学生思维和能力的目的对其加以引导、点拨,合理采用语文漫画来提问,这样学生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批判精神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漫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漫画题型频频出现,备受出题人青睐。观察是人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思维赖以发展的基础。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因为观察的过程始终有思维的参加。如果把漫画引入语文教学,不仅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观察学习氛围,还可以训练学生观察语文漫画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语文漫画,能够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从而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学会赏析,进而形成阅读赏析语文漫画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有意识地引入漫画教学,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鉴赏漫画的水平。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我巧妙地把漫画作文“笼子”引入,让学生体会并领悟不要盲目嘲笑别人的寓意,再让学生根据文中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进行漫画创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成语的含义,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同时,记忆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语文漫画幽默夸张的特点有利于营造具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概念更加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使学生由知识的容器变为知识的生产线,更加有效地记忆语文知识。

四、漫画以图育情,激感,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

语文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已经越来越重视包括学生的价值观、哲学观、道德观、科学观、艺术观在内的人文素养。语文漫画图片虽然是静止的,但其精神内容却相当丰富。语文漫画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国史学界著名学者戴逸曾说:“我之所以走上了学术道路,很大程度上和我青少年时期阅读的书籍有关,我最早接触而且对我影响至深的是连环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语文漫画具有深刻的寓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漫画还反映了作者对人、事、物的鲜明的情感判断和爱憎之情,使观者同样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和文字材料相比,漫画更能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漫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得到提升。

第5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为什么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依据客观规律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能够让人们在社会中处于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之模式的必要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逻辑错误混乱的现象数不胜数。缺乏逻辑的言论常常因为情感等元素赢得许多情绪激动的人们的舆论支持,逐渐偏离规律本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思考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议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思想、情感等元素的综合表达方式,所体现的是作者心智整体的反映。如果我们不在学生学习议论文的最初阶段就注重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而是一味地寻求情绪上的感染力,或者文辞上的渲染铺陈等技法,最终失去的不只是分数,更是正确的思维方式,这或许将对成长中的孩子的将来产生负面影响,背离教育的终极目标。

现阶段高中作文教学并不强调对这方面的考查。作为高考改卷的指导,历年的考试说明大同小异,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为例,在必考内容第四部分“写作”项目中评价标准如下: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2.发展等级:(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其中并没有明确提到“逻辑思维严谨”等要求。只有在发展等级中的“深刻”和“有创新”部分中表示要“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和“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固然,“因果关系”是逻辑推理方式的一种,“推理”二字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过程,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发展等级要求,而不是作为基础等级要求,这似乎意味着分数中等的作文可以不要求逻辑上的严密与合理,在笔者看来,这不合理。因为逻辑思维应该是一种基本素养,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思考问题、下笔写作时都能具备这一意识。

因为未能加以强调,所以高中议论文中常有许多违背逻辑的现象,下面说两种。

一是概念混淆问题较普遍。

一作文题中材料显示:“丹麦人把钓到的不够尺寸的小鱼重新放回河里,孟子说‘鱼鳖不可胜食也’,岂不都与这幸福的缘故如出一辙?”学生往往会用“子罕以不贪为宝”进行论证。二者虽然都有放弃的相似点,但是题目中的放弃是暂时的,是为了将来更好地获得,这是一种“长远打算”,这是眼光,而子罕不贪是品德问题,这两个概念就有所混淆。

教师在评卷中会有“混淆概念”一说,但是为什么会混淆?怎么才能避免?这就需要运用逻辑思维中的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将丹麦人的做法和孟子的说法进行类比、归纳,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而子罕之例并没有说到“现在不贪”,等“宝贝长大了再贪”的问题,因此不属于同类问题,也就不适合作为论据使用。

另一个比较普遍的是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先列举若干年前议论文流行一种模式:总论点――分论点1+事例――分论点2+事例――分论点3+事例――总结。且三个分论点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只是一种类似仿写的铺陈。如三个分论点可能为“知识是明灯”、“知识是灯塔”和“知识是指南针”。按照这种“论点+例子”的模式所写的作文,迄今为止,在许多省份的作文优卷中不在少数。关于这种模式,体现在作文上只是一种格式,但是它反映的思维却是僵化且单一的。孙绍振先生早年在高考作文评卷现场就有过“黑天鹅”理论:即便你找到九十九只白天鹅,也不能断言说“天鹅都是白色的”。因为只要有一只黑天鹅出现,这个论点就不成立。

而我们在进行写作训练时,为了简单订立框架,往往有意回避寻找黑天鹅的论证方式,然后用事例、修辞等技法上的优势博得改卷老师的眼球。但作为刚刚开始使用手中的笔杆思考人生的青少年而言,他并不了解这只是为了获得分数才使用的“伎俩”,而有可能将其作为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就显得尤其可怕。

其实,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问题远不止这两种,教师在改卷时会指出其不合理,平时却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错误不断重复。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思维?

首先,出题者应避免“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命题。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很多“鸡汤”文章本身是不合逻辑的。如“感谢伤害过你的人”这一话题。其逻辑为因为这些伤害使你更坚强,所以当你功成名就之后要回头感谢曾经给你挫败的人。且不论感情上能否接受,单从被伤害到坚强这一过程,就有许多“意外”:许多人在受伤之后从此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理性分析起来,要感谢的应该是在你受挫之后帮助你走出困境的人。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冷静理性地看待问题才能扶正是非,这在逻辑上体现为要求学生学会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第6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智能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培养计算能力,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这说明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以下几点认识,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概念理解素质教育

根据近代一些教育家的看法,概括地说:“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灵活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全方位地说,素质教育具有六个特征:强制性、平等性、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创造性。

二、小学数学教师应达到以下素质标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素质教育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高水平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没有一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甘做“蜡烛”甘为“人梯”能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给人光明,助人攀登,引导青少年走向未来,使之成为“四有”新人,合格的接班人,

2、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

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更应有系统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积极实践的顽强意志。因为无“能”的教师决不可能带出有“能”的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必须融汇贯通,得心应手,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数学教师只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的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开阔视野、勇于创新不断改革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要求,才能不断地给学生注入新的“营养”,使其素质不断提高。 转贴于

3、数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

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主要在于教师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这种能力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和动手操作几个方面。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普通话、语言必须条理清晰,有启发性、引人人胜。教师的板书、板图必须条理清楚、脉络准确分明,规范精炼。

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实现教学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三、选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以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仅有一定的了解是不行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还需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能逐步学会并正确掌握概念,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训练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师生谈话”“设问”展开学生思维

谈话法是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与学生的谈话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使教与学的双方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谈话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课堂上应给学生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不仅使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问题相伴随的,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靠教师按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逐步形成。课堂上的提问必须目的鲜明,要求明确,富有启发性,以促进学生思维为目的,一般应在知识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实际教学中三种设问方法要交替使用。例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10.25÷125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①今天学的小数除法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

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你能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在关键处设问)

③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变成整数,被除数不变,能不能得到原来的商?为什么?(在探求规律寻求算法上设问)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说出思维的结果,还要求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设问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第7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一、发展小学生智力教育的意义

教学方法的更新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是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要求讲深讲透;二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在实际中应用;三是近年来又提出抓好“双基”、“发展智力”教学,强调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

首先,发展学生的智力教育是迎合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前,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工艺不断涌现。要求教学紧随时展的要求,对付“知识爆炸”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各条战线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手,需要大批敢于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的科学家。因此,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智力发展水平。

其次,发展小学学生智力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时期是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智力的发展,对一生有着决定的意义。儿童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但各种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我们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容易形成思维呆板、惰于思考的习惯,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数学是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小学数学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帮助。

最后,发展学生智力,是全面提高初级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大部分教学方法比较落后,特别是山区,多采取死记硬背,题海练习战术,教学形式机械呆板,学生只会套公式套类型,不能举一反三。这种教学方法可能让书面考试成绩有所提高,但知识学的不活。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要解决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质量的矛盾,重要的出路是改革教学方法。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数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小学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形象的知识,不容易接受和理解抽象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形象直观,多举具体例子,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理解抽象的东西,理解数学概念。例如,“余数”这个概念的建立,教师可以根据相应的例题,如:把20支粉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让学生分组里操作,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知道:20支粉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4人,写成除法算式是20÷5=4人;20支粉笔每人分6支,可以分给3人,还剩2支,写成除法算式是:20÷6=3……2。通过这样的直观操作,告诉学生“剩下的2支”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教学让学生从直观操作中具体形象地理解余数这个概念,清晰易懂。

口算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大法宝,在口算基本训练中要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明确意思的基础上识记熟记。在教学中一堂课应该留有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解决课内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所学知识不易消化吸收的难题。但练习不能单纯地追求数量,还要讲究质量。避免单调的练习,僵化思维。教师应选编“练新带旧”“新旧搭配”的练习题。特别要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编排一起练习。提高练习效率。

三、在教学新课程内容过程中积极引导,发展学生的智力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

学习新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发展学生智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新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思考性问题,充分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边讲边练。例如“问题式教学”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这种教学法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教科书或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学习和体验;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解决问题,自己发现数学的法则和规律。

四、在课外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以后,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减轻了,就有可能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既能巩固、加深和扩大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智力的发展。而现在课堂所涉及的数学内容,是古往今来人类对空间、时间认识的结晶。传统的课堂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以普及性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智力开发的全部任务,因而需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来补充。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类比能力,构造模型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决策反应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值处理能力等。

第8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一、培养学的的形象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9篇: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范文

一、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什么是国学?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学术,以及研究中国固有学术与文化的学问。国学产生很早。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前就应有国学产生。但这个意义上的“国学”一词出现很晚,是近代才出现的,是在“西学东渐”后人们担心我们会丧失固有的文化特性而提出来的,是与“西学”相对来说的,所以“国学”又称“中学”。清末张之洞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章太炎曾提出“保存国学”,“振兴国学”。“国学”一词的提出,本身就包含着对文化的忧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

二、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含文学、艺术、哲学、史学、医学、民俗等精神成果,它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审美趣味。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论思维水平,这些就叫做文化传统。

三、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吸取古人的无穷智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大智慧是无穷的,而且常读常新。要想对它下定义或分类归纳,简直是不可能的。下定义会以偏概全,作归纳会挂一漏万。

四、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陶冶性情,美化心灵。

(1)、 国学典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双“慧眼”,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让我们在阅读中“占有”无限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体验”自身无法亲历的无比丰富的生活,扩大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胸怀,丰富我们的情感,抚慰我们的灵魂。宋代朱熹有诗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的这首《观书有感》道出了他读书后心境清澈如水的喜悦。

(2)、国学教育是作用于少年儿童,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的教育。在当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教育本源首要任务着力不够,社会教育副作用负面影响过大的现实面前,面对青少年犯罪率飙升,心理脆弱,自理能力让人揪心等行为现象,我们的社会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反思,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反思。反思后的结果就是共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教育不能舍本求末。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教育要重在树德明理,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康成长,教育要有益于少年儿童一辈子良性发展。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国学比国学教育更有益于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了。

(3)、 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该如何为人处事;开拓自己的思维,中国传统的文化(以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讲究的是离散思维,而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归纳与回溯);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锻炼身体、养气蓄神(修道与练武)要有较深的古文功底,有对此的爱好,有要持之以恒的精神。

其实国学所包含的内涵十分博大精深,他们提供的是各行各业的最基本的原理以及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态度、处事的方法,就拿周易来说吧,计算机二进制就是根据其中的“阴阳”学说而发明出来的。

因此,不要以为学习国学,以后就只能做文人、教师、考古学家之类,经商、做研究、从政等等,各行各业无不可。

五、 学习国学经典,能全面提升孩子各项潜能

1、记忆力得到有效锻炼

人的大脑的记忆能力,相当于1500亿台电脑的存储量,特别是在13岁之前,如能有效开发,将终生保持这个能力,好的记忆力对以后学习各门功课乃至于以后的工作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2、识字、阅读、综合理解能力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运用137累积法,每日坚持跟读指读,能轻松识字数千,早识字、早阅读、早开慧。学习经典,不但识字能很轻松过关,而且还能建立孩子广泛阅读的兴趣,增加综合理解能力。

3、行为习惯和自心信

学习经典,能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举办超高的心里素质,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读经典的孩子都表现的特别有自信心,懂文明礼貌!

4、普通话标准和理解能力强

通过让孩子跟着育心经典的标准童音跟读教学录音进行正音训练,孩子的普通话自然得到训练,普通话变得流利、标准,而且口才卓越,语言表达能力特强!

5、逻辑思维能力强\经典都是人类最有价值、最高智慧的书籍,本身就是哲学,孩子通过长期的经典熏得,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大格局大智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