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造力;培养策略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培养和塑造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性,还要充分地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的培养。相比于青少年,幼儿的思维更具有开放性,他们的思维是极其活跃的,并且不会停留在欣赏某一件事物上,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思维中的目的和任务,来完成属于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体现着幼儿很强的创造力。
一、培养幼儿具有较强创造力的表现及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幼儿创造力培养时,幼儿教师要做到可以辨别出哪些是幼儿具有创造力的表现,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于幼儿这些表现进行对症下药的培养,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提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幼儿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展现出自己的创造性,一般来说,拥有独特创造思维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独立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拥有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勇气,且可以找到一定的创造性方法;如果一个幼儿有很强的创造力,那么这个幼儿会有属于自己的想法,他不会全面和呆板地模仿他人,也不会盲目地追随他人的想法;拥有创造性思维的儿童还会对新的事物、新的问题比较敏感,他们对于某些事物和问题有着不同于常规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十分新颖,会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以上是幼儿具有较强创造力的表现,之所以提到让幼儿教师认识到幼儿拥有创造力的表现,是因为很多的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忽略幼儿的这些表现,没有对幼儿的创造力进行正确的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的创造力培养中,很多的幼儿教师都没有正确的培养方法,在培养过程中会犯很多的错误,一些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会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儿的创造性行为,这些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创造性行为时,往往会无视或者禁止。甚至很多经过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也没有做到正确培养幼儿创造力,更多的时候是希望幼儿的行为可以与自己所规划的教学相一致,甚至有些教师在课上会对调皮、问题较多、乐于提问的幼儿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这种行为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扼杀。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扼杀幼儿创造力的现象层出不穷,如果一个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重视起幼儿的创造性行为,甚至阻止幼儿的创造性行为,那么幼儿很快就会认识到哪些行为会受到鼓励,哪些行为会受到惩罚,这时幼儿将会在教师所规定的安静、无创造性的环境下开展教师所安排的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将会逐渐关闭,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些幼儿将会乖巧地听从教师的安排,不再进行创造性想象。
二、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法探究
(一)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行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由于一些幼儿没有足够健全的思维意识,他们在进行一些创造性行为时会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他们会经常做出一些让人感到意外的行为。幼儿教师在发现幼儿有这种行为时,一定要明白幼儿这样做并不是想要伤害自己和别人,他们只是对一些新的事情产生了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出了这些行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幼儿教师要积极地纠正幼儿的行为,询问出幼儿的相关想法,并告知幼儿在探索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向幼儿表明,他的想法是值得鼓励的,是有价值的,这样幼儿可以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幼儿之所以进行一些创造性行为,是因为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前提就是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儿具有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幼儿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去观察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面对幼儿观察事物后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时,教师要耐心解答,引导幼儿思考,并且对幼儿的这种好奇行为予以鼓励,让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以维持,这对幼儿的创造力培养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另外幼儿教师还要注意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一定要采用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可以让幼儿保持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够锻炼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积极思考,从而避免思维呆板、想法单一的现象发生。在培养和鼓励幼儿创造性行为时,幼儿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幼儿的创造性能力,在很多教育家的哲学论述里,幼儿的创造力都是一个源源不断的存在,大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即使儿童发现的是世界上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他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在幼儿的思维中,没有足够的生活和社会经验,他们所发现的问题可能是已经成为常识的东西,作为幼儿的他们并不知道这种常识,但是在他们发现这种常识后,他们自身的经验可以得到增加。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创造力培养时,一定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尊重,幼儿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天赋、个性和潜能,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幼儿教师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幼儿都拥有一样的性格和兴趣,幼儿的创造力在不同的发展空间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更适合幼儿自己的,在这种氛围下,幼儿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
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并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幼儿教育比较注重的是基础的培养,在很多的幼儿教育机构中,美术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因为美术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的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幼儿阶段的美术可以让幼儿通过动手画画的形式,来展现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感受,这也是幼儿创造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通过美术来培养幼儿创造力时,对于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是很高的,这就要求一些幼儿教育机构要做好幼儿教师的选拔,或者做好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可以很好地将自身所学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可以很好地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相反,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幼儿教师,虽然拥有很端正的工作态度,但是无法走进幼儿内心中去,更不能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的创造力联系起来。在进行美术教育中,幼儿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课堂交给幼儿,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幼儿模仿或者进行照猫画虎式的画作,那么将不会起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课教学时,可以让幼儿自行创作,幼儿在进行自我创作时可以很好地发散思维,这种方法给了幼儿一定的想象空间,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还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创作能力。当然,美术课程不是简单的涂鸦和画画,幼儿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手工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分享自己创作的想法,并且对幼儿的创作想法进行鼓励,如果幼儿的创作想法得到了全班的认可,那么他会受到极大的鼓舞,他的创造力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在幼儿的想法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认可,告诉其他幼儿这种想法的正确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是对幼儿创造力的一个锻炼。幼儿教师还要注意,在进行创造性美术课堂教学时,不能让课堂氛围过于沉重,因为过于沉重的课堂氛围会压抑幼儿的情绪和思维。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不局限于教室,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们带到自然风景较为优美的地方,让幼儿近距离地观察大自然,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形成自己对于大自然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让幼儿形成了对大自然的认识,还起到了一个启发幼儿创造力的作用,在观察过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画画和小作品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进行自我探索,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有意识的创造,这是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幼儿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幼儿并没有足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阶段的幼儿更多的是以玩为天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天性出发,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创造力培养效果。幼儿教师在营造游戏环境时,要注意不能完全地规定游戏方法和游戏材料,教师可以简单地将游戏材料投放给幼儿,但是幼儿教师不必对游戏的玩法进行规定,教师完全可以让幼儿进行自我探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去决定该怎样去进行游戏,在这种氛围下,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这可以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教师的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幼儿教师要注意,不能出现过度干预和过度放任两种极端,幼儿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要注意尊重幼儿的游戏想法,还要注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一定要注意以幼儿为主,如果教师在介入游戏后,幼儿没有积极的响应,就说明幼儿对于教师介入后的游戏没有兴趣。在游戏结束后,幼儿教师一定要让幼儿表达出自己这样进行游戏的想法,这可以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现代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作为幼儿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充分抓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做好创造力的培养,为幼儿成长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努力帮助他们成为更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敏.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J].学周刊,2019(29).
[2]吴虹.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对策[J].当代教研论丛,2019(8).
[3]宋亚娟.关于幼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
法国数学家文森?拉弗格16岁时曾以中幼儿的身份参加过北京举行的第31届国际中幼儿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金牌,我们国家代表队也有5名人获金牌。10年之后,文森?拉弗格成为誉满全球的数学家,而当时与他一同获金牌的中国幼儿又有几个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呢?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很尴尬的疑问,但要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1世纪需要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众所周知,教育能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是一门创造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不仅能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还可以培养其创造思维。这些年我在大班通过数学领域中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尝试来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独特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从而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力。
为此,我在现行的各种数学教育途径中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与做法,在实践中探索促进创造力发展的教法。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幼儿的数学活动实际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5"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孩子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学习能力表现在数学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数学活动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其中的核心是数学活动的创造性。也许有人会说数学需要什么创造吗?3加2等于5,还能创造出别的吗?不错,这个结果是等于5,然而3加2等于5的问题情景为幼儿创造性活动提供了条件。面临不同的问题情景,幼儿不仅要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还要对当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比较,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幼儿数学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就是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重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创造、轻应用的培养人的观念和倾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树立既不失去创造性,也不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幼儿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也要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观念,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为我国培养更多的数学创新人才,而不是数学工匠而做出努力。
二、幼儿对数学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说:“没有丝毫兴趣的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幼儿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幼儿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幼儿期的孩子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闻、好探索,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探索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幼儿天生就有调查和探索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但如果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生活数学游戏活动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幼儿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三、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对于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得出结果重要的多,因为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正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与发挥的表现。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善于置疑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爱因斯坦回忆自己的幼儿时代时,曾批评强迫式的灌注教学方法。:“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无论这些方式是否有效,他都使幼儿智力活动方式的体现。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幼儿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吸纳知识,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幼儿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幼儿既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压力,也没有相应的训练。所以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品质。首先,应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要培养幼儿独立思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三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的怀疑;
(2)增加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
(3)培养他们不断否定自己的心理。
其次,要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品质就是要培养幼儿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即应逐渐培养幼儿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另外,要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因此,想象力的培养应落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
五、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学习,培养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形、量无处不在,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是具体的,贴近幼儿的,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所以幼儿学数学的主要源泉在生活中。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幼儿在大量的生活活动中感知、发现周围世界中的各种数量和空间形式,这样的经验积累过程对幼儿理解各种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大有裨益。幼儿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现象的简单规律进行思考与提升,以获得思维层次上的发展。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为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应符合幼儿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要优化教学过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改进数学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教幼儿学习三者以上的测量或比较时,用笔测量瓶子和杯子的高度,从杯子比笔矮,瓶子比笔高,就能知道瓶子比杯子高等等给幼儿自己思考的时空,才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操作材料的多变性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我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计算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四)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种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这是因为:探索的过程有种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学习用自然物测量”。过去的教法是让幼儿都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模仿都是的作法,而我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强烈的目的性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的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量一量,发现它他一样多;还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亲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瓶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后再比较它们的多少。
1.教学呆板化
现行的幼儿教育带有应试教学特征,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学讲解,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以硬性方式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2.知识陈旧化
知识和科学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幼儿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先进的知识,使用先进的教材,才能培养先进的人才。
3.教学枯燥化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初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观察、玩耍。在教学中采用静态教学法,要求幼儿掌握既成结论,强调了思维的模式化和规律性,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老师要运用动态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教学封闭化
封闭化教学是指老师直接灌输结论,重视背诵和记忆,强调经验和模仿训练,缺少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将学生思维禁锢在狭小空间内,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得不到训练。
5.学生学习被动化
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局面容易失控。有些老师为了避免意外情况,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忽视学生的自我发现环节。主要由老师主导课堂,幼儿实践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或者按照老师要求全部照搬,缺乏思维过程。
6.课堂不规范
幼儿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简单易懂,一些老师便忽视教学的规范性,不重视课前准备和教材研究,课堂上自由散漫,思想发散,不能有效保障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上述问题,具体有以下做法
1.充分应用教材,研究科学教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即使是幼儿教学,老师也应重视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考察与研究,建立教材各章节的联系,提炼教材重点和精髓,将教材知识点烂熟于心。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就能充分利用教材,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在知识讲解时,适宜插入引申知识点,扩展学生思维;抛出新颖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可以串讲已学知识,相互对比,相互参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记忆迁移;在知识回顾时,老师可以建立知识体系,梳理教学脉络,理清逻辑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研究科学教法是指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符合幼儿特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幼儿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积极思考,自我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开放思维。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幼儿都是优秀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善于发现引导的老师。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不能凭借个人喜好判定幼儿的优劣,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性格上的不足。例如,对于顽皮好动的幼儿,可以多带领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对于捣蛋的行为不能斥责,要慢慢引导,启发幼儿正确地创造、行动。
4.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较大,易于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带动幼儿的情绪,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意见,开发自身潜力,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进行水果相关内容讲解时,老师可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使用真实水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对知识的接受效率高,理解记忆效果好。(本文来自于《理论研究》杂志。《理论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家长;常规教育;创新
能力;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3—0053—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现代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期是形成个性、发展智力、开发身心潜能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儿童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保障学龄前儿童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是每位幼儿教师的共同责任,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
一、常规教育是基础
常规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
1.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教师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及时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教师的表扬和鼓励非常重视,所以教师要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因获得正面强化刺激而固化下来,从而逐步养成日常行为习惯。
2.故事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例子,启发幼儿向故事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
3.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教师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而让幼儿在体验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中慢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幼儿能够正确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二、创新能力是关键
幼儿时期,正是好奇心强、没有过多思想束缚、敢想和敢做的时期。只有注意保护并重视培养这种创新精神,才能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持续和发展,从而使他们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重视幼儿的创造教育,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启迪幼儿的创新思维,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
1.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智慧,教师必须重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表明,一般8个月的孩子就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2岁至5岁的幼儿,表现得较强烈。幼儿教师有责任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力,对幼儿“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支持,对其错误的想法和做法不要轻易否定,而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疏导。
2.鼓励孩子的奇思异想,点拨幼儿的“创新”思路
创造的最大敌人是思维固化。美国心理学家邓克尔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其结论是:“人的心理活动有一种功能固定性,它使人们的思维趋于刻板、固定化,总是沿着习以为常的思路去想、去做。”幼儿更是如此,他们解决问题时,多是围绕一般性、常态性的思路开展,难以跳出思维的束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摆脱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从非常态的角度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挫折教育是动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创新性思维;培养;探讨
一、幼儿的思维特征与学习特点
人的发展分为多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人的思维特征和学习特点是存在差异的。其中,幼儿阶段是一个人脑力和兴趣的形成和开发阶段,同时也是一个人今后思维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极其重要的阶段。在思维方面,幼儿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浓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想法往往天马行空而又新奇独特。在学习方面,幼儿更倾向于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因此他们更能接受丰富多彩的授课方式。因此,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够针对幼儿的思维和学习方面的独特性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在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上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元授课形式,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并不是靠简单的短时间内加强教学强度就能培养出来,而是需要在长久的日常的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的一步一步地培养出来的。在教学中过程中,要培养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针对幼儿的思维特征和学习特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样的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和活跃幼儿的创新性思维。笔者认为,采用以下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具有明显的效果。
(一)采用小故事的教学形式
幼儿最先接触的儿童读物一般都是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小故事是他们开始认识世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把小故事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引进幼儿的课堂,针对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倾向,十分符合幼儿这一阶段的思维特征和学习特点,对活跃幼儿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具有积极意义。在课堂中运用小故事来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幼儿学习课堂知识的兴趣。在幼儿本来就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的情况下,那么他们学习起来往往就能事半功倍。通常来说,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就能从父母和儿童读物等途径中熟悉不少的故事。对于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幼儿来说,教师通过形象生动小故事的这一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日常教学,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丰富想象力,从而提高幼儿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效果。
(二)采用教学内容情景化的教学形式
情景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这一形式通过模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的环境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感官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情景教学具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等诸多优点。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各种教学道具把日常的枯燥单调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化,让幼儿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情景构建中去,并通过情景剧、小品、影视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呈现。在情景化后,教学的内容能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幼儿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的效果能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在幼儿教育中采用情景教学的形式,能够给予幼儿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同时也调动了幼儿的情感、活跃了幼儿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把幼儿带进具体的场景之中,就是既能让他们“用心”来学习,也能让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情景的模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幼儿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幼儿能够极大限度地参与到了课堂中来,有了充分展现自我兴趣特长和丰富想象力的平台和机会,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三)采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形式
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创新这一行为正正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不能被满足的需要或是现实生活中的解决方法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闭门造车式的创新是没有价值的,创新离不开生活。因此,在培养幼儿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上,不仅仅限于在课堂之中,还应该扩展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去。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在现实社会中教师可以利用的场景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幼儿主动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幼儿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植物标本收集和制作、参观科学展览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平时也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互动来一起共同引导幼儿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多动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利用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创新回归生活的本源,有利于幼儿在实际的生活问题上进行思考并作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能充分体现幼儿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效果。
三、结束语
幼儿教育是整个人才教育过程的起步阶段,其教育质量的优劣对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也要从幼儿教育阶段着手。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性思维上,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中的糟粕,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同时,要针对幼儿的思维特征和学习特点,积极探索和大胆采用多元的能充分发挥幼儿创新思维培养效果教学形式,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性思维,为其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
作者:阚艳红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安头屯镇第二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赵双英.如何在幼教中加强儿童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师.2010(20)
[2]刘亭,陈朴.创新教育——21世纪幼儿教师的必然选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幼儿;美术教学
美术教师必须站在积极协助幼儿发展的立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或教学。
一、尊重幼儿的意愿,使幼儿想象与创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美术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为了引导幼儿既有主题地进行绘画,又注重给幼儿的想象、创造留有空间,使幼儿自身的情感、想象得以充分的体现,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可将过去的主题画变为主题意愿画。如: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了蜗牛,对蜗牛非常感兴趣。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幼儿观察,并进行主题意愿画:《快乐的小蜗牛》。蜗牛是绘画的主题,围绕小蜗牛,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表现某一情节。有的画的是蜗牛妈妈驮着蜗牛孩子做游戏,有的画的是蜗牛在小雨中散步,有的画出了小蜗牛进行爬树比赛,画的主题都是蜗牛,但每个孩子所表现的主题情节却各不相同,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规律
要顺着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选择美术教育的内容及美术教育的方法。如:3岁前幼儿处于命名涂鸦阶段,画出的主要是各种线条。这时教师可与幼儿一起玩线条游戏,同幼儿一起发现所画出的随意线中隐藏的东西。3~4岁左右的幼儿处于象征期。他们画出的图像非常粗略,大部分是在线圈上添加线条,描述自己印象深刻、感兴趣的事物的局部,最典型的画法是头足人。这个时期安排绘画的内容,主要是选择那些外形近似于圆形的事物,引导幼儿通过图形与线条的组合,表现感兴趣的事物。
二、处理好幼儿美术技能与幼儿自主创造的关系
1.运用观察与概括的方法,提高幼儿美术的表现力
观察与概括的方法:是指对事物基本要素的观察并用简单的形状进行概括的方法。其目的是加深幼儿的视觉印象,把实物转化为平面或立体的图形,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如:小鸡有圆圆的头,头上有圆圆的眼睛、尖尖的嘴,头的下边有圆圆的身体、树杈一样的脚……这样即使成人不示范,孩子也会画,而且画得生动有趣。幼儿在掌握了个体事物的表现方法后,就要引导幼儿对同类事物进行对比观察与概括。通过对比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引导幼儿借鉴相同。让幼儿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幼儿的变通能力。
2.引导幼儿研究事物结构,发现事物不同形态的方法
研究构成事物的主要组成部分的要素不变,突出特征,变化其要素的形状,掌握表现同一事物、不同形态的方法。例如画鱼,美丽的海底世界无奇不有,鱼的种类也是变化万千,但无论如何变化,构成鱼的主要组成部分(头、身体、尾巴)不变。变化各部分的形状,可画出各种各样的鱼。教师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象,随心所欲,随意而动,创造新的美术形象,美术的表现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3.启发幼儿围绕主题进行联想,鼓励幼儿大胆创造
美术表现力的核心是创造。幼儿在观察、概括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表现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就需要启发幼儿围绕主题展开联想。如:在幼儿对比观察、概括鸭子和天鹅以后,又知道怎样表现不同动作、姿态的方法。这时给幼儿讲述《丑小鸭》的故事,引导幼儿画故事,还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想象,画小鸭的故事、画天鹅的故事、画发生在小鸭与天鹅之间的故事,开启幼儿想象的大门,鼓励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和想法。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解决了美术技法与幼儿自主创造的关系。
三、开启幼儿想象的大门,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1.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精心设计、细心筹划
欣赏的选材要富有新颖性和多样性,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通过欣赏不同绘画形式、表现方法的美术作品,开阔幼儿的眼界,把幼儿带入艺术创作的王国;材料的提供要丰富、多样,使幼儿的想法尽情发挥。材料的种类要丰富,既要有绘画、泥塑、纸工、综合制作的必备材料,又要有各种辅助材料;美术活动的内容要源于生活,给幼儿想象、创造留有空间。
2.利用事物外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或同一主题不同的表现方法,扩展幼儿思维的广度,感受不同表现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丰富幼儿绘画的语言。同是“爱”的主题,可以启发幼儿从多方面进行思考、表现。既可以画出妈妈对自己孩子的爱,也可以画人们对大自然的爱,还可画鸡妈妈对小鸡的爱。同是爱的主题,还可以引导幼儿尝试用线条装饰画、色彩装饰画、水墨画、水彩画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去画,通过对比欣赏,感受不同的形式美。
引导幼儿利用事物外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联系和想象,变化背景或添画局部,表现不同的绘画主题或不同的事物。提高幼儿的变通能力,发散幼儿的思维,使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
参考文献:
[1]滕兰亭.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发展,2011.
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迎接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本世纪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幼儿园; 创新教育;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42-02
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社会对其要求,以及本身思维特点的差异,都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应各具不同的立足点。那么,如何在这许多差异中找到最适合幼儿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呢?
1 打破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思维的不利因素,针对幼儿的天性,支持鼓励幼儿萌芽式的创新精神
幼儿期可称为“问题时期”,他们什么都爱问。如“为什么下雨”“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弯”“为什么有的鸟不会飞”“为什么……”往往使成人难以招架。这个时期也是破坏性最强的时期,他们往往拆掉新买的玩具,按自己的意愿组装;打开电视机盖,看里面有没有人;打破镜子,打破手表……这些都是幼儿创新思维最初的萌芽。如果教师家长忽视了这一点,对孩子加以斥责,那么无异于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剥夺了孩子的探索乐趣,使他们变得思想迟钝。所以教育者应善于捕捉这些创新精神的火花。
1.1 要善于引导幼儿独立思考,鼓励幼儿质疑。
敢于思考是创新的前题,而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正是牛顿对“苹果落地为什么不像上落?”的思考,使他发明了“万有引力”论。教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好问,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疑问。例如:在一次实践活动“净化污水”的过程中,教师试图引导幼儿用两个杯子和若干纱布将混浊的水为清,引导幼儿发现“过滤”的方法。而个别幼儿在用两个杯子反复倾到过滤的过程中,却大胆的提出了“水为什么越过滤越脏”的问题,正是幼儿的这一大胆质疑,使他们又发现了“沉淀”的现象,在教育者的适时引导下,幼儿了解了“沉淀”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幼儿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所以教育者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质疑,作出适应其心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其产生新的疑问,提出新的问题,使他们在质疑、释疑,又质疑中建立一个自主的,独立的,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1.2 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进行创新活动需要足够的自信心,幼儿由于幼稚和缺乏经验,他们的“创新”活动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相连。但幼儿不断的“犯错”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允许幼儿“犯错”,为幼儿的探索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不怕困难和失败,为使幼儿真正成为勇于尝试,在失败和挫折前不气馁和不断进取的开拓性人才打好基础。
1.3 培养幼儿想象力,开扩幼儿的视野。
想象是创新的前奏曲,人在幼儿期的思维很少受“定势”左右,所以幼儿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期。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于培养他们想象的思路,教师可以在思维活动中有意识的激发幼儿的扩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
2 正确理解幼儿“创新”能力的特殊性,进行具有幼儿特色的创新教育
说到“创新”,人们很容易和科学家及科技等领域的发明创造联系起来,而我们所研究的幼儿的创新能力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潜力。这是一种低级,原始的创造力。它不具有社会价值,但人类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它。
日本著名创造学家思田彰认为,幼儿的创造性对别人未必是新的创造,而对于他自身是前所未有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它虽然没有社会价值,但可以产生独特的个性活动,随着儿童的自身发展,这种人皆有之的创造性就会朝特殊才能方面发展,也就是就幼儿所具的原始和低级的创造力随着他们的身心发展,会成高级的具有真正意义的“创新”。要找一适合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的方法,必须明确幼儿创新行为的特点。
2.1 正确理解“创新”行为中的“新”。在教育者纷纷了解“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尝试打破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几乎成为了教育在制定计划、备课中必不可少的目标,但幼儿“创新”究竟体现为什么呢?教育者纷纷各抒已见,许多教师在活动中希望孩子做得和常规做法不一样和同伴不一样。如: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一幅主题画从不同角度表现;甚至续编故事也要一人一个结尾,他们认为这就是创新。而和别人做得一样的幼儿则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这样理解创新对吗?首先,我们将创新分为三个层义:一是相对于前人用过的方法来说,创造的新方法;二是相对于周围的人群来说的新方法;三是相对于自己来说未使用过的方法。前一种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主的发明创造,而后两种虽然没有创造物的体现,但他们是创新思维形成的过程,如发现青蛙是蝌蚪变成的,发现“加法交换律”发现“磨擦起电”。这些成人无须思索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经过无数次的观察、试验、思考而找出的答案。这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创新。
幼儿诞生在世界上,每一件事对他们来说都是新的,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看世界,创造性的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掌握和理解未知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尽管有重复,但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创新。
另外,创新也包括总结的过程,只有善于总结、改善,才能创新出更完善的方法。所以创新活动不但需要有发散思维,也需要有集中思维。它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幼儿教学 创造性思维 认识 培养
创造力是创造能力的简称,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组成,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但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人们往往对幼儿的创造力尚认识不足,在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方面也不够重视,进而在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上也有一定的误区,创造能力教育途径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这些要求旗帜鲜明地阐明了现代幼儿教育所倡导的先进儿童观,表现出对传统儿童观的突破。
一、正确认识幼儿具有的创新、创造的潜能
1.在培养幼儿创造力上存在的误区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延伸到了幼儿园,学校也常以分数来体现教育,用分数是评价学生好坏的标准,对幼儿的强化灌输知识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对幼儿创造力,人们尚没有不足够的认识,认为幼儿年纪小,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才是幼儿最大的能力和兴趣。在实践中细致观察幼儿的言行,我们会发现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有创新的言语或行为,而随着年纪的增大,这样富有想象力的的想法就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2.幼儿具有创造力的科学依据
从幼儿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如果成人能鼓励、引导幼儿的创造性,并加以不断培养和训练,使其形成创造性思维,就能为其在成长中培养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将创造性教育融入到教学中
在谈及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时,人们常常以为就是给孩子们讲一讲发明创造故事、搞几次小实验活动等等。这种想法和做法不能说错误,但也不能算是好的途径和方法。在幼儿创造教育上,不必刻意规定创造的环境和条件,割断幼儿的创造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创造性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
1.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幼年期的孩子们天真无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遇到问题总爱问为什么。比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天空为什么会下雨?”等等。具有“问得简单”“问得有理”“问得有趣”三个特点。而作为幼儿教师,就要考虑到教育因素,不能随意而答,得认真、谨慎、科学地回答,并注意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反问法,以促其思考。如“人为什么要吃饭”这类问题,不如乘机反问,起到启发他们思维的作用。比如教师故意说:“是啊,小朋友你自己想想为什么要吃饭?”孩子一歪头:“哦!我明白了,宝宝肚子饿了就要吃饭,吃了饭就有劲,就能长高,就能变聪明。”二是设问法。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开阔其思路。比如“小鸟会飞,人为什么不会飞?”这类问题,如果直接回答,只给孩子一个简单的信息,就是人是不会飞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各种各样的飞行器具,不仅会飞,而且飞得比鸟还高、还远。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地设问:“小朋友,人们想出哪些办法能够像鸟一样在天空飞呢?”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们进一步探求的兴趣,并懂得了飞机、滑翔机、宇宙飞船等都是人类想飞,终于能飞起来的智慧结晶,这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活跃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三是化繁为简法。对一些科学性较强的问题,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接受能力,应以浅显易懂的形象性语言答。如“天空为什么会响雷、下雨?”可以耐心讲给他们听:“当天空中两朵云走到一起,不小心一碰,就会发出响声,这声音就是雷声。云朵姐姐被撞疼了就会哭,她们的眼泪就是落下来的雨点。”孩子们听后点点头,像是明白了许多。采用这种方法给孩子回答,能使孩子得到提问的快乐和收获。
2.强化并鼓励幼儿创造
幼儿的创造往往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幼儿把沙子放入碗中,当作米饭;把撕成长条的废纸当成面条,画出了长了脚的太阳、长着翅膀的月亮等等,这样的行为,或许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就没意识到他这是在创造,是在想象。教师要注意把这些创造行为与淘气、恶作剧等不良行为加以区别,并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在活动中,只要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或不损害有用的物品,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反复尝试和自由创造。
3.正确评价幼儿的创造
幼儿都喜欢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表扬,因此要想提高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到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的时候要注重幼儿创造性的开发与发展。评价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都要注重评价的活动过程,不能只单单重视评价的结果。教师在实施评价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每位幼儿自身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含有创新精神的“点”给予重点评价,让幼儿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幼儿大胆发表言论的意识,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幼儿时代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捕捉教育契机,重视幼儿的创造火花,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鼓励幼儿敢想、敢说、敢做,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者、引导者。使幼儿在丰富多采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中,张扬个性,展示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智力素质和健全的身心素质,为日后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景焕:创造教育原理[M] ,吉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黄人松: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幼儿时期是人类大脑成长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节,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关键期,为新世纪造就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这里所谓的素质,不仅指观念、技能水平的改进和增强,更是指教育者自身人格的塑造。
教育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同儿童进行交流的一种行为,教育对人的意义由教师承担,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承担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对教师职业有了自觉意识,明确自己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和灵魂塑造者所肩负的使命,并身体力行,树立起教师应有的职业形象,才可能摆脱工作中的盲目被动状态,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才能在育人中加强自我教育,改进人格;教师只有具备独立完善的人格,才可能升华主题精神,不是只停留在观念上认识而行动上消极应付,而是要积极实践、探索、创造,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行为,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赢得社会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要立足现实,而且要脚踏实地,朝着既符合社会进步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幼儿教育迈进,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
幼儿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这已得到社会的共识,那么打开其潜能的秘密是什么呢?
二、打开其潜能的秘密――开发右脑,培养创造性思维
198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获得者斯佩里博士的脑科学研究成果,成功地揭示了大脑两半球的秘密:左脑主要是用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称为语言脑),右脑主要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称为图像的脑)……他的大脑功能专门化的理论发现对教育改革影响极大,不仅纠正了人们认为左脑是优势脑,右脑是劣势脑的传统观念,而且还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右脑革命。从80年代开始,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均衡的运用整个大脑的新教育方法。他们认为,如果人们的左脑与右脑能得到平和协调发展,人类的创造力,潜在智慧将得到空前的开发,着力开发人的右脑领域,是人类最终打开潜能秘密的钥匙。
21世纪将是一个以创造性为特征的世纪,如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这是摆在每个幼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关键在于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需要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并常常伴随着灵感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在形象思维中起着关键作用,也就是说右脑起着关键作用。这样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创造思维教学法。
(一)绘画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人们习惯地把幼儿绘画看作一种技能训练,忽视对幼儿思维训练,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绘画有助于发展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在健全幼儿的思维,提高智力素质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认知能力,绘画能激发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欲望,发展幼儿的独创性,个性;绘画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因此,绘画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的最佳手段之一。
(二)美术教学重点在启迪幼儿的创造意识
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应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我们幼儿园实行“跟班制”,也就是从小班一直带到大班,这更为我们进行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幼儿美术教学培养目标按小、中、大班分为三个层次
1. 小班:以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特别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探索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为主,丰富幼儿头脑中的形象积累,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记,强化幼儿的形象记忆。
幼儿头脑中大量储存表象,以表象记忆,联想为主,训练幼儿默画,先画单个人、物为主,在组合人、物,进而再到由简单的情节创作。如教幼儿画小鸡,我先让幼儿到饲养角里观察小鸡、喂小鸡、与小鸡交朋友,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画小鸡的一家。这样幼儿画起来非常得心应手。
2. 中班:以培养幼儿类比、联想、发展思维即在绘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为主。
教幼儿听故事、寓言后,再造想象。如听《龟兔赛跑》故事后,让幼儿画故事情节。培养幼儿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并掌握学习方法,会举一反三。如《龟兔赛跑》中,兔子的姿态有几种:跑、睡觉、难过,让幼儿学习画一种姿态的动物后,想出其他各种姿态的动物,人物也是如此。还可以自编自画故事,这样大大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在我班的图书角就有幼儿亲自制作的图书。
3. 大班:以培养幼儿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为主,让幼儿异想天开,幻想未来,创造未来。
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好奇心,探索精神,兴趣倾向,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有一次上“我设计的机器人”一课,目的让幼儿幻想设计一个未来能为人类服务的机器人。幼儿有的设计了像船浆一样手脚的海里机器人,有的设计了带翅膀的空中机器人。我班韩啸小朋友还专门设计了为幼儿园服务的机器人,不但三头六臂,而且可以随便走,下面两只手可以浇花,手掌是喷头,五个手指是喷水管,上面的四个手拿着各种多样的工具,可以种树。这样具有创造精神的孩子,应得到肯定和鼓励。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思维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