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

第1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关键词:灵感;心理依据;现实依据;音乐创作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22-01

一、灵感

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艺术家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想法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思考而突然闪现出来,或是因为某种外界因素的激发和诱导,突然有所领悟,从创造性想想活动进行到某一个阶段,达到认识上的突破,各种新思路、新发现、新想法突然而至,灵感从本质上说是建立在艺术家实践基础之上的。灵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虽然与作曲家们有意识的想象有密切的关系,但它毕竟是超意识或无意识的的行为。因为灵感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它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作曲家们的创作实践可以说明,灵感是作曲家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的一种“带有自发性”的创造性心理行为。

二、灵感产生的条件

(一)灵感产生的心理依据

既然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是作曲家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想象之中获得的,那么,灵感无疑是想象活动的产物。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表明,潜意识表象活动有三种情形,第一是表象的改变。就是作曲家感知现实中包括音响现象在内的客观对象,形成表象记忆,具体地说是根据作曲家意愿在改变。第二是表象的局部突出,即作曲家在改变表象记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而使整个表象记忆中的某些部分突出,这一突出的过程也往往在潜意识中进行。第三是表象的组合,这可以说是潜意识表象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正是这种在心灵暗处的神奇的组合,才使作曲家在创造新的听觉表象中闪射出光辉,这就是所谓灵感之光。

(二)灵感产生的现实依据

首先,灵感产生的首要条件是作曲家不倦的工作。灵感是在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音乐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表面上带有突发的特点,然而,它不是神秘的,它是在作曲家在创作实践中对他所创作的音乐表象的热烈顽强、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的结果。

其次,宁静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捕捉灵感的重要条件。灵感是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在把精力高度集中于音乐想像时产生的。同时,精神的专注,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音乐想像上,也是触发灵感的心理条件。

最后,对客观事物经常保持新鲜感觉,注意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是捕捉灵感的重要心理条件。一个作曲家如果长期生活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就不利于他获得创作的灵感,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尽可能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获得创作的灵感。

三、如何培养创作中的灵感

(一)积极思考、善于想象

音乐的创作的灵感是需要作曲家长时间的思维活动的准备,创造者要有强烈的创造愿望,不可抑制的情感,处于这种状态才会对外在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没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没有勤于想象的能力,创作者思路狭窄,灵感就很难出现。从根本上说,灵感的不是天赐的,灵感是在创作者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自己所创造的音乐执着追求的结果。

(二)平时积累、拓展兴趣、善于捕捉

灵感得之与顷刻,但积之于平日。作为音乐创作者,在一定知识面和广泛兴趣的积累之下,就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

创作者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准备和广泛的兴趣,那么大自然中的鸟鸣、风啸、车轮滚滚的节奏等等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因此,从事音乐创作的工作者,不能长期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里,缺乏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如果那样的话,思想就容易保守。思维僵化,则不利于创造性灵感的出现。

总之,音乐的创作,灵感是必不可少的,要是没有了灵感,所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只能是平淡无奇的、没有感染力的平庸之作,而赋予了灵感的音乐创作则可能是伟大的、永垂不朽的巨作。音乐创作中的“灵感”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一般,只有新的血液的注入,才会使人产生共鸣,才会叩响他人的心扉,不时的出现在音乐创作中,从而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伟大的旋律。

参考文献:

[1]高雨佳.浅析音乐创作中的灵感[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2]耿斌.浅谈如何培养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思维[J].文海艺苑.

[3]洪申我.创作灵感与潜意识思维[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02).

[4]孙学英.浅论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思维[J].文化教育.

第2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关键词:浅析;新时期;油画创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将文化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也为我国的油画创作和发展开启了崭新的时代,我国油画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春天和全速发展的跨越期。在这样的新时期和大背景下,我国的油画创作必须要承担起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又要不断地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方式,让中国的油画创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油画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油画虽然发源于西方,但是,油画传入中国后就产生了本土的气息。因此,中国的油画事业要不断发展壮大,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吸收借鉴优秀的民族文化,走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发展道路。要不断尝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相融合,促进油画创作的民族化、本土化特点,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油画作品的自身竞争力。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油画创作,更要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不断吸取养分,促进自身发展。油画创作要尽量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在继承传统中吸取营养,注入活力,将神秘的东方文化和华夏精神内涵,融入到崭新的西方艺术表现形式之中,用油画的艺术语言表达东方的神韵,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富有中国独有文化内涵的油画作品。道教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老子的清静无为和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解脱境界,都为中国油画艺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依据。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宗教,绘画等各种元素吸收进去,为我所用的话,将会促进中国的油画艺术自身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将为中国油画的创造提供重要的精神基础和价值理念。所以说,油画从走进中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生根发芽,与中国五千年文化息息相关,与华夏儿女的生产生活一脉相承,与中国文化血脉相通,也只有这样,中国的油画创作才能深入人民大众,才能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油画艺术创作必须要借助民族文化的发展平台,不断讴歌主旋律和快节奏的现实生活,才能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的茁壮成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必须吸收中国民俗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扎根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后,产生与广大人民群众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这种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是民风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民俗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可以完整而真实地再现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行为方式、伦理理念等民族特点。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为中国的油画创作创造了重要条件。

油画从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它的发展壮大就一直离不开中国文化,尤其是与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中国民族中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伦理文化、祭祀文化、节日文化等等,丰富的民族元素,为中国油画创作提供了众多的素材。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幸福、欢乐、美好、顺利、健康、吉祥、财富、平安等等精神追求和现实愿望,也给了中国的油画创作更多的灵感来源。要想将民俗文化完美地融入到油画创作中,我觉得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民俗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油画艺术家要能够主动参与到各种民俗活动中去,真实感受民俗文化气氛特点,从中深刻领悟民俗文化的深层含义、精神意义、社会价值、人文关怀等因素,在这些民俗文化和活动过程中,发现创作的灵感和源头,并用油画创作真实而完美的展现出来。其次,要保持对异地风俗的高度的好奇心和探秘感。油画作家不能紧紧局限于本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还要随时关注自己熟悉地区以外的地区,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和民俗习惯,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掘,去探索,去追寻,不断地深入异地边疆地区,进行采风活动,为油画创作注入活力。再次,要积极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喜好之情。创作灵感大多处于喜爱。中国丰富民间艺术和作品,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影响深远,贡献巨大,而且与中国民族的发展成长息息相关,要开启创新思维,用油画作品展现美好的民族文化。要怀着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强烈热爱之情,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新问题,对中国油画发展的民族化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3 丰富油画创作的文化内涵

如果油画的表现力比做一棵树的话,那么丰富的内涵就好比是土壤中的养分,虽然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油画作品的风格特点,感知油画作品的内涵。美术本身是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业的一种,它运用现代的视觉艺术来表达文化的吸引力。所以,美术要具有广阔的时空内涵,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那么,油画作为美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只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繁荣、兴盛。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油画创作也必须要有丰富的内涵和自己的独有特色,这种特色往往来自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拓展力度和方式运用和表达于油画的创作之中,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油画创作的鲜明特点的本土化、民族化作品。

党的十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格局,强调了文化兴国战略的主要意义和地位作用。油画作为美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载体,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定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油画创作的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中国的油画创作只有顽强地根植于我国的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之中,才能不断地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不断汲取中国民俗文化的养分,积极吸收借鉴现代艺术的成熟观念与先进画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只有通过这样的顽强努力,中国油画艺术才能真正滴的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魅力,才能在世界油画发展史上,书写中国油画发展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确定中国油画在世界油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之,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的油画创作一定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之中,以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为根为魂,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价值和丰富内涵,不断提高中国油画的发展动力和独特魅力,最终不断提高中国油画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马筱,顾静洁.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9).

[2]孟刚.浅谈新时期油画创作[J].大舞台,2012(03).

第3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关键词:音乐 创作 培养 灵感 思维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爱迪生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众所周知,但这只是前半句,后半句为:“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由此可见,灵感在创作活动中的弥足珍贵。当音乐创作者于思维困顿处,那灵感思维的火花一瞬即逝,却足以让身陷迷沼的人们得到救赎。音乐创作者无不祈盼灵感的经常关顾,但总感叹灵感之可遇而不可求。事实上,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可以在平时的创作过

程中有意识进行培养的。

一、积极思考、善于联想

音乐创作的灵感需要长期的思维活动的准备,创造者要有强烈的创造欲望,要有不可抑制的内驱力,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才会积极思考,才会对外在信息有一种高度的敏感。灵感的出现是以长期的思维活动为铺垫,以充分的智力准备为前提的。没有善于思考的头脑,没有勤于想象的能力,创作者必定思路狭窄,灵感难以出现。从根本上说,灵感的到来不是天赐的,灵感是在创作者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自己所创造的音乐执着追求的结果。灵感不会光顾懒汉,它只钟情于那些勤于思考,善于想象,并且长期付出艰苦努力的人们。这里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

有一天,肖邦去拜访女作家乔治•桑,刚进屋,一只小狗欢蹦乱跳,还想咬它自已的尾巴。肖邦笑着看了它一会,稍加思索,便在钢琴前坐下,开始弹一首3/4拍的曲子,用的是降A调和急骤的八分音符,以模仿狗的嬉戏动作,但不知不觉,他的曲子却转入了华尔滋的旋律,带有渴望和迷恋的色彩,情绪是明快轻松的,最后又回到了连续八分音符的原速度。这就是有名的《降D调华尔滋》。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创作中灵感的重要性,但是倘若肖邦不是音乐家,倘若肖邦不会积极思考和联想,倘若肖邦不具有强烈的创作欲望,那么一只欢蹦乱跳的小狗决不会带给他如此美妙的灵感。

二、平时积累、扩展兴趣、善于捕捉

感产生的突发性,往往令人感到它降临的神秘性,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神灵附体,也不是创作者的意外收获,而是创造的欲望与思维习惯形成的某种心理定势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突变,是调动创作者长期积累与定向探索结合形成从量变至质变的结果。

因此,培养灵感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于音乐创作者的丰富的知识准备和广泛的兴趣积累。知识面宽、兴趣广泛的人无疑比只有一种知识和兴趣的人更容易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创作者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那么大自然中的鸟鸣、风啸、车轮滚滚的节奏等等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都可能引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因此,从事音乐创作的工作者,不能长期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学科领域里,缺乏多学科的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如果那样的话,思想就容易保守。思维僵化,则不利于创造性灵感的出现。灵感虽是瞬间的一个闪念或动作,但它只产生于优秀和勤奋的大脑,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长期的积累,扩展多方面的兴趣,灵感才会叩响心扉,出现在音乐创作中。

灵感得之与顷刻,但积之于平日。作为音乐创作者,在一定知识面和广泛兴趣的积累之下,就要学会及时准确地捕捉住转瞬即逝的灵感火花,不放弃任何有用的、可取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火星也要牢牢地抓住,因为这颗小小的火星很可能就是足以燎原的智慧火花。

音乐创作离不开灵感思维。没有灵感创作的音乐作品只能是平淡无奇、没有感染力的庸作。在音乐创作活动中的灵感的客观存在是无疑的,否认灵感的存在或把灵感神秘化都是不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探讨怎样培养灵感思维,对促进音乐创作事业,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启鹏.灵感心理机制浅说.惠州大学学报.1997(2).

[2]洪申我.创作灵感与潜意识思维.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0(2)

[3]陈翔.谈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及潜意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4]易丹丹.浅谈音乐创作中的灵感.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5(2)

[5]沈葆中.记父亲在音乐创作实践方面的几件事[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0,(04)

[6]王放.柴科夫斯基音乐创作心理研究.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尚建.瞿希贤音乐创作心理研究.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4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公众家庭审美状况反映出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为掌握这种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结论,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分析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就采取措施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公众家庭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关键词 :公众家庭;审美调查;教学策略

0 引言

为掌握公众家庭审美状况,为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教学工作,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奠定基础,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对公众审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获取一手资料,对公众审美情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为采取措施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文章首先分析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的目的、方法和结果,然后就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提高公众家庭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1 公众家庭审美调查

为掌握公众家庭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公众审美情况进行调查,并得出相应结论,分析调查结果,为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参考和依据。

1.1 调查目的。为了解公众家庭审美情况,采取措施加强对公众家庭审美的调查,为提高公众审美意识奠定基础。同时审美调查也能了解公众的审美意识,艺术修养,兴趣爱好等内容,为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对公众审美情况调查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调查能带动艺术创作的创新,打破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来从事艺术创作,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起纽带,推动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提高人们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此外,调查分析将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引入研究工作当中,让人们获取严谨的作风和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应用理性思维解决艺术问题,获得对艺术创造的深入认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

1.2 调查方法。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公众家庭审美情况进行调查,主要研究方法为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与探索性研究方法,应用观察分析法,对公众家庭审美进行系统考察;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有关公众家庭审美内容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现场访谈,与公众进行交谈;发放调查问卷并整理相关数据,然后对调查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验证自己的假设,得出自己的结论。

1.3 调查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并整理所得资料得知,公众家庭审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得到不断改进,他们的审美意识逐步增强,对作品创作,居住环境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同时公众审美意识提高,对艺术创作要求进一步加大,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审美情趣。但不能否定的是,公众家庭审美仍然存在不足,例如,作品欣赏专业理论不全面,艺术创作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缺乏,艺术创造灵感缺乏,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对更好从事艺术作品欣赏和创作带来不利影响。

2 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的教学策略

为促进公众家庭审美意识提高,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帮助他们更好欣赏作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根据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2.1 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更好引导人们欣赏作品,提高公众的作品欣赏能力,作品创作时要善于挖掘人们日常生活,掌握他们的兴趣爱好之所在,让作品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增进作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让公众感到亲切和自然,调动他们欣赏艺术作品的热情,从而更好开展作品欣赏和创作。

2.2 增进与民众的联系。艺术创作和作品欣赏时,要善于增进与民众间的联系,做好相关调查分析工作,掌握公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结合人们审美需要进行作品创作。让作品创作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公众就时刻感受到艺术在生活当中,促进公众家庭审美情趣提高,从而更好获取相关知识和内容,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情操。

2.3 创作民众喜爱的作品。艺术作品创作时应关注人们审美需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以此为依据,结合人们的兴趣爱好,创作人们喜爱的作品,激发公众的欣赏热情,从而更好地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提升公众审美情趣。

2.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时,要关注公众家庭审美情趣,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重视情景教学法、合作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方法应用,实现教学方法创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5 重视实践教学。在学习艺术创作理论知识,做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创作,写生等,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促进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2.6 加强教学管理并完善评价体系。重视教学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艺术设计课程的学时。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提高评价科学性与合理性,推动课堂教学有效开展下去。

3 结束语

公众家庭审美调查反映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公众家庭审美基本状况,为采取措施提高公众审美意识,促进公众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为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对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好地对广大公众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公众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汤耀华.公众审美调查对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促进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2):36.

[2]清.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及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46-48.

第5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林娜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视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对影动画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影视动画提供了极大的便

利,改变了影视动画的技术手段。影视动画是以传统动画为根本,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的一门艺术。数字技术推动了动画制

作方式、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变革,在制作影视动画过程中有机地将艺术与科学融合于一起,开创一个良好的局面推动影视动画艺术不

断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动画;影视;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艺术行列不断融入新鲜元素,

作为一个简单物理现象的动画,也融入了艺术中。在新技术革命

的持续发展、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全面渗入到人文社会中,发展的技术不断提供新的的希望和创

意,使各项艺术的活动及创作得以更全面地发展。因数字技术的

迅猛发展带动了影视动画创作变化翻天覆地,展现出无限的生命

力和强劲的发展趋势,如此深刻的、重要的影响从来没有对艺术

创作产生过。

一、数字技术促进了影视动画艺术形式和观念的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数字技术得到了不断更新、不断

提升,完美的融数字技术与动画艺术于一体,扩展了技术人员的

操作范围,不再停留于操作技术程序上的参与,动画艺术效果的

实现通过实施的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决定并产生影响,促进了影视

动画艺术形式、观念的转变。现阶段,艺术与技术关系得到了空

前的融合,艺术创作中融入了技术思维,技术操作中融入了艺术

思维,它们之间是“紧密交融”在一起。对艺术效果来讲,技术

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果缺少技

术部门的全程支持,荧屏、银幕艺术形象就无法进行完美地表现

和塑造,科学技术已经与动画艺术创作完美的融为一体。《玩具

总动员》的诞生,就充分体现了一种新的视觉审美,重要的表现

元素就是在真实叙事中“看不出来的技术”,将视觉奇观通过数

字技术制造出来并隐含在情节中,技术服务于叙事,进一步模糊

了技术与艺术之间那种寻求实际效应和寻求真实和美之间的界

限。

目前,在人机对话的创作平台上,动画交互性极强,动画艺

术创作不断扩大范围,各种艺术门类在形式上不再孤立,打破门

户,相互融合,进入到一种新的创造形式。视觉传达动画艺术由

静态的创作不断扩展,发展到动态的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从空间

上由二维扩展到三维,从传统的声像传播扩展为虚拟的信息形

象,进而从三维空间静止的状态扩展为动态的四维艺术。

二、数字技术推动了影视动画向数字化全方位发展

中国影视动画目前增长迅猛,在计算机产业化、规模化的发

展中计算机的图像图形处理技术非常重要。计算机利用数字技术

将素材记录下来,之后的动画剪辑编辑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操作,

生成动画,计算机取代了传统手工操作。利用扩展的硬件和软件,

将复杂的动画特技效果表现出来。使用计算机可以通过更好更多

的手段实施动画特技制作,利用计算机动画制作将以前必须使用

摄影和模型措施才能完成的特技也不再困难。数字技术涉及到影

视动画的创作、生产、制作的全部过程中,影视动画强大魅力的

展现更是通过三维电脑动画予以完成。

三、影视动画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与普及

早期计算机技术在图形领域中应用的时候,创作者根本没有

意识它可以发挥如此极大的作用,可以成为一种创作手段。

随着科学计算的迅猛发展,极大提升了电脑图形技术,数字

技术作为一种创作手段,在图形视觉上的功能得到了越来越明显

的展现,这门技术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以及难以令人置信力量,

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也是无可限量的。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出现,

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并非是创作工具简单地多了一种,它将全新

的创作理念带给影视动画,它为影视动画开创了新的纪元。现阶

段,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极具表现力,极富大众化。随

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影视动画制作的过程中全面应用电脑

技术,许多原有的动画制作设备逐渐被淘汰,逐步被计算机取代,

在动画制作中数字技术的作用将是不可取代的。在从前,大众觉

得价格昂贵的专业硬件和复杂的制作程序是极其神秘、难以触

摸、高深莫测的,想都不敢想自己尝试制作动画作品。随着 PC

性能的提高,价格持续下降,动画制作向 PC 平台逐渐转移,在

平台上逐步移植了以前身份极高的专业软件,价格也比较大众

化。很多动画爱好者以及这些行业的有些人员,利用电脑掌握编

辑技巧和设备,以视觉传达设计理论根本,通过数字技术,进行

简单的影视动画作品制作。另外,迅猛发展与流行的网络动画也

对大众化影视动画艺术制作进程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前所未有

的使动画艺术得到了发展与普及。

四、数字技术使影视动画的创作效率得以提高

艺术生产时间在数字技术的应用下大大减少,艺术创作效率

得到了空前的加速。并且,因计算机技术不断提高,其系统不断

升级,因而其效率也是成倍提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弊,都

是矛盾的统一体,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的

很多不利因素:因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得影视动画创作人

员的操作手段更加快捷方便,而且还有更加广泛畅通的途径进行

作品、宣传。然而对于创作者来说,通过数字技术这个便捷

的工具,实施大批量的艺术生产,把影视动画创作这种带有神圣

灵感的艺术变为生产活动,一种理性机械的活动,使其与普通的

商品生产活动混淆,对于影视动画的创作极为不利。长此下去,

艺术性将逐渐消亡于影视动画中,影视动画的艺术性消减,会导

致降低作品中人性化的创作成分,变得更加模式化、商业化。

结束语

总的来讲,影视动画是一种创造性工作,它具有较高的艺术

价值、较高技的术水平、较高的智力能力。影视动画的发展,加

快了艺术潮流和风格的更新换代;影视动画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之

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互相推动的,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

影视动画改革会持续发展下去;影视动画会随着新要求的提出,

技术会不断提高;技术越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上,艺术的表达手

法就会有越多。我们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增加更多的软件和硬

件,从而开辟影视动画创作的新领域,使我们借助更多的手段创

造出更多的新的美学形态。

参考文献:

[1]姜蕾.计算机动画中二维技术与三维技术的融合[J].科技创

新导报,2011年01期.

[2]朱瑞权.当今多元影象制作体系中的三维动画灯光[J].职业

圈,2007年12期.

[3]雷青.谈三维特效动画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J].内蒙古大学

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第6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关键词:视觉;听觉;影视;绘画;艺术

一、引言

一部音乐作品有华采乐段,一幅绘画作品有主题中心,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有令人回味久远的经典镜头。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艺术作品不论由哪种技术手段制成,它总是意味着艺术家用这些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以及自己对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思想和艺术的理解。影视作品要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出主题形象,就得充分地运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音响和造型因素等。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电影摄影师的艺术是电影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电影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听觉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创造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二、视觉、听觉和谐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博,场面阔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此外,不管是《英雄》还是《无极》,其中的电影音乐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故事主题,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三、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1. 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绘画艺术又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绘画艺术作品都是可见的视觉形象,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可以通过写实或写意、夸张或变形等多种手法来创造美术形象。这种创作活动是绘画创作者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依据,加上自己主观的创造性劳动而创作的,它是瞬间性的创造。塞尚说绘画是“眼睛的思维”,古往今来,绘画艺术家不得不为吸引眼球煞费苦心,绘画自身的形式积累也很丰富,视觉质量方面,前辈大师们给现代绘画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每个优秀的绘画艺术创造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总之,绘画艺术就是以造型和色彩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实现视觉信息与精神和思想的同构。

音乐与绘画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受,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是没有视觉形象;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具有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但不能表现出形象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在现实的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中,绘画作品中视觉和听觉的律动往往是绘画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且也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绘画性的内容。

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绘画家。”我国古代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在绘画艺术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能用诉诸人们听觉的音响描绘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钟子期能听其声见其形,在琴声中感受到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但并不是说人们只能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实际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作者不止通过听觉的渠道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生活的,在优秀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单是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作者可以发挥联想、类比、象征、发展再现等音乐手段来表达作者自身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时一景所引起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对社会与现实生活事物的思考后形成的。

2.绘画艺术视觉和听觉的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广泛存在,它们在美术和音乐这两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之间搭起了桥梁。在绘画艺术中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是历久存在的现象,艺术家们一反过去学院派和伪古典主义的重理性、重写实的传统,而要以音响、色彩、光线等抽象形式直接表现瞬间即逝的视听印象和内在感情,这种抽象性、表情性的艺术倾向,使得在绘画艺术中音乐与绘画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亲和力和契合点。

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刚柔并用等来表现画面空间感和质感,通过线条的美勾勒出画面。然而不同的线条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不同的节奏,节奏是艺术的生命,犹如音乐中高低、长短和强弱不同的音和不同的节奏组成的旋律线条时而悠扬、时而回旋,构成了画中无声的旋律。画面中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线具有本质的共性。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可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绘画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表现出音响。总之,绘画创作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有一种共通的、本质上相感应的和谐,使绘画创作者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感的冲击。

3.我的绘画艺术创作感受

为了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表现视觉与听觉形式的和谐,在平凡的事物中,我发现为自己,也为他人而去捕捉的美。这美的含义包涵着色彩、光影、形体以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感等。不论这些事物只能存在于瞬间、几小时或已存在了数世纪,只要它们之中有某种东西能引起我的兴趣和美感,我就用画笔尽力去表现时空瞬息和音乐般的旋律。为了这一目的,我常到原野中去写生。自然中的山川日月、房屋建筑、人物都深深吸引着我。当进入绘画时,景物似乎又是创造力的障碍,我不希望被具体的观察所束缚。我是用感觉、激情和理智来绘画,我所完成的作品一般同视觉与听觉唤起的灵感联系着。音乐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有很多东西与绘画是相通的,它确曾给我的创作以巨大而实在的影响与帮助。笛的清新悠远;箫的沉静、深挚;圆舞曲的优美、绚丽而匀称;清音乐的优雅、自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些音乐不只是优美、使人神往,还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联想,它能把人引向广阔的空间和纷繁的彩色世界。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出色彩、节奏,感受到力量,触及到实在的自然。此外,我探索不同的艺术语言,通过增进情感认识,让我的认识在作画的进展中变化和成长。这使我有足够的主张、估价自己构思的灵活性。当一个视觉形象浮现时,我会在色彩、阳光、节奏、旋律的感动中去构思、去探索、去发现。长期以来,我总是在生活中兴趣盎然地搜寻,发现那种由明与暗、光与色交织而醉人心灵的感受。那种感觉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力图用绘画来表达一种音乐和绘画的综合效果。

山城重庆是我近年来绘画表现的主要对象,大都是从本土民宅的建筑中去寻找一些认为有意思的感觉给予提升,给予构成,采用和谐的色调,细腻的表现和文雅的笔触,用一种色彩世界的重构表达非具象思维的抽象性。我在《阳光的节奏》的绘画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油画技法和现代构成的平面图象,力求构图平衡中具有节奏感,画面大胆运用了阳光的虚幻与几何图象的构成,黄色的高调与深略的重音对比,给人一种既现实又梦幻、音乐与视觉的和谐之美。人类在阳光下建造的巢穴,也只有阳光才能赋予它真实形色,叮当作声的金辉泼洒在砖石土木之间时,人与太阳的协奏曲才真正奏响。

四、总结

音乐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则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在绘画艺术创作中,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绘画创作中的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只有视觉和听觉效果达到和谐统一的绘画艺术作品才能够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陈晓伟.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J].中州学刊.2006,(3)

2. 王彦萍.音乐艺术中的美感[J].青年文学家.2006,(7)

3. 谢晓霞.从电影的发展看电影与绘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8)

第7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关键词: 创意思维 现代陶艺 教学改革 培养方案

创意思维是现代艺术设计、产品制作等学科必要的能力培养,其中图形创意是培养创意思维的重要课程,提供体系化的学习范式。现代陶艺的创作核心在于作品的个性化、时代性与社会性,只有具备创意思维,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及流行文化的基础及其反思上进行创作,才能产生优秀的可以引起共鸣的作品。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是现代陶艺教学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创意思维在现代陶艺教学中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发散性思维的精神产物,创意思维是艺术家和设计师获得灵感,表达创意方案的精神驱动。现代陶艺创作强调作品的个性化色彩,个人的情感化表达,因此,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教学中,以新的思维、新的形式、新的元素等展现、阐释现代陶艺是至关重要的。当下是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人们的生活被各种创意所推动,艺术品的形式也在创作自己的时代。现代陶艺教学只有不断注入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陶艺家或陶瓷艺术设计师。现代陶艺作为艺术品创作,是创作者创意思维的外显,是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述,是一种思想与客观存在的综合性创造行为。陶艺设计师亦是如此,只是参照的事物及其内在逻辑存在差异而已。我国现代陶艺正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无论是从艺术创作高度,还是面向的市场,都更具有国际化思维。一旦面对市场,作品或产品必须具备与其他作品的差异化,振聋发聩的“中国化、传统化”说到底是差异化定位自己的民族艺术语言。

可见创意思维的培养对现代陶艺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要注重艺术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又必须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开发。

二、现代陶艺教学中的创意思维培养

1.目标定位清晰。对现代陶艺教学来说,其教学定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与课堂教学方案三个方面,培养目标是其教学方案中的重要内容,是后续教学工作的规范和指引。在此基础上,现代陶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部分本科院校注重相关文化素养的培养,忽视创意思维课程对陶艺创作的重要性,因各种原因,开设后又删减,这就涉及目标定位的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现代陶艺毕业生的就业定位是什么,从事的职位岗位是什么,教学目标定位应清晰地给出本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满足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要。

2.个性思维培养。现代陶艺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一般造型能力和表现技法,掌握陶瓷艺术创作和制作的流程,掌握一般设计制作的思维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代陶艺的创作手段多样,创作材料丰富,创作流程复杂,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和领会,并有意识地赋予个人的创新创意。这是艺术家创作的一个必然过程,有些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领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相关教师的引导,可以缩短这一过程,使学生从更多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具体到创作实践,个性化培养可以通过前期的草图设计,制作过程的探讨等潜移默化,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肯定学生的思维表达,并适当引导。

3.培养结构系统。培养方案的制订首先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同一个专业可以进行差异化培养,可以培养走向企业单位的人才,也可以培养进入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结构设置。当下大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是横向展开的,也就是说是面面俱到的,是成面延展的,缺乏立体化和纵深性。如现代陶艺的课程设置,有的院校把人机工程学砍掉了,把创意图形砍掉了,把立体构成砍掉了,把设计素描砍掉了,这就相当于把个人的手和脚都砍了,创造性何从谈起?这是一个系统化结构,如果是培养产业工人,那就以技术为主,有技术就够了,可以到工厂慢慢实践领会。如果是培养设计师,创意性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4.课堂教学与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创意思维的知识积淀,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活动是真正能带动学生自主思考、自由发挥的过程,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两者相辅相成。现代陶艺教学的示范作用尤其重要,学生对本专业一无所知,教师的创作思维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意思维方向,因此,教师既要在相关技术教授过程中注重示范的意义,又要在创作环节多提供学习渠道,如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画展等,开设名家陶艺作品鉴赏课,邀请校外专家讲座等形式,丰富学生对现代陶艺的认知,从而丰富其创作思路,而不局限于教师的创作思路。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题设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选题,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在选题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知识面决定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教师的视野决定了大部分学生的视野,教师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更不用说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应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多参加相关学科的能力培训,开阔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创意思维知识的积淀过程,促进学生创意思维开发。

三、结语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始终是为作品的创作服务的,是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多方位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其发现自身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创新思维的培养,既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多做课程设置和项目开发,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建立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有针对性、目标明确地培养相关陶艺人才,准确定位可以使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清晰,着力点到位,可以集中精力培养出精英人才,而不是可以进入各种部分、各种行业的所谓通才。

参考文献:

[1]谢雪敏.浅谈陶艺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J].现代交际,2011(12).

第8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素质;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29-01

创新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推动社会发展,就要努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素质。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要实现发展与进步,创新素质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当今社会中设计,抄袭的现象很严重,而且在艺术作品中,创新的东西很少,优秀的设计作品,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促进艺术设计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一、艺术设计类学生培养创新素质的必要性

在艺术设计中,创新才是设计的灵魂所在,一幅设计作品,只有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被人们所喜爱。然而当今社会中,抄袭、模仿的现象十分严重,人们为了节约时间,大部分都是按照已经设计好的作品进行修改,每一种主题的设计都有了固定的修改模式,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对于这种情况,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就应该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从而推动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是离不开灵感的,但不是所有的灵感都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创作中,我们需要把灵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并赋予其现实的意义。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就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便更好的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为自己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设计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具备了这种素质,可以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对艺术创作更加认真,更具有责任感,减少模仿、抄袭的情况,使艺术设计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二、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

1、针对学校特色,创新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观念

要想使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培养,学校就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树立具有特色的创新理念和学生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容易受到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创新意识会更强,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2、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学生在学校都会学习很多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每个人的掌握程度相差无几,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就会逐渐凸显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在教学中,尽量减少课堂教学的时间,增加他们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西方国家的艺术院校中,会成立各个学科的工作室,配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多的了解课堂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3、以市场为依托,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时,教师要对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使他们学会更多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设计师不是局限在一个空间里进行创作的,接触不同的领域,吸取不同的知识,可以使他们保持开阔的视野,能够为自己的设计找到更多的素材。

艺术设计的作品最终都是要进入到市场中,并且要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所以在教会学生专业的设计知识好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尽早的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的经营方式和理念,与设计的需求者进行联系和接触,并参与设计,缩短学生适应社会的时间,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帮助学生更多的理解市场的需求与喜好,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思路,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起着积极的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人们的实际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且艺术设计者在先进科技的帮助下,不断的强化自己的思维意识,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也逐渐多样化,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设计工作,使我们的设计不断的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认可,也为今后的发展和创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结束语:

创新素质是艺术设计类学生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使艺术设计更具影响力,受到更多人们的欢迎,就需要不断的培养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第9篇:浅谈艺术创作的灵感范文

关键词:秦俑造型;服装图案;艺术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我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力,其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最早发掘于1974年。这一重大发现不仅在考古界、美学界、军事界等领域引起轰动,同样在艺术设计界、雕塑艺术界也引发很多学者、设计师的广泛关注。这一壮观的文化景观,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越发重视地缘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用,是学术界和设计界都需要思考的课题。秦始皇兵马俑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国稀有、珍贵的艺术宝库,其聚集了秦朝战时各式各样的俑士雕塑,凝聚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众多秦俑造型独特且写实,挺拔俊朗的秦俑雕塑让人流连忘返。本研究将秦俑的典型形象与服装图案艺术设计相融合,以期让秦俑与时尚相结合,使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衣文化”碰撞,进一步实现文化的活态循环,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加深我国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培养其家国意识。

1秦俑造型分析

秦始皇陵兵马俑具有气势磅礴、威武雄壮、高度写实的造型特点,这些秦俑雕像身高等同于真人,平均身高约1.75m,种类丰富,有将军俑、步兵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等,每种兵俑都有不同的动作、神态和装备,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1]。秦始皇陵中的俑士众多,布局恢弘大气,俑士们以整齐的队列矗立在坑道内,展现出严肃、庄严、肃穆的造型风格,这种造型风格与秦人崇尚武士精神息息相关。秦俑的造型是通过搜集和整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俑士形体结构后进行归纳分析,经过工匠们的塑造,形成三维立体的造型形态,极具空间感[2]。由此可见,秦俑的造型源于真实生活,人物的塑造趋于写实主义。除此之外,秦俑造型在细节处理上也极为讲究[3]。比如对人物面部轮廓、五官、表情的刻画以及服饰零部件的设计,其中包括跪射俑和武士俑的鞋底,细致到连缝纫的线迹都刻画得清晰可见。秦俑造型不管是在整体风格表现上,还是在造型的细节描刻上,均以尊重客观事实为主,造型写实、严谨且逼真[4]。通过以上所述可见,秦俑本身的写实风格也是其造型的最大特征,人们在进行秦俑造型元素的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可以提取其典型特征应用于艺术设计创作中。秦俑造型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类,是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同时也为艺术创作增添了文化内涵,让文化活跃在产品创作中,是每一位设计师的职责与使命。

2服装图案的艺术审美价值

服装图案是服装上的重要设计元素,同时也是重要的设计载体,一件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离不开服装图案艺术设计。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相应的精神需求也随之高涨[5]。人们的穿着打扮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单纯地追求功能性,更多的是追求个性化,体现出个人的独特性与唯一性。这就对服装图案的艺术化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图案的美化装饰作用就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在服装图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的审美需求。服装图案艺术多元化的表现手法赋予了服装艺术感,给服装产业带来了更多附加值,同时也给服装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思路。通过古代各时期服装图案的构成方法、色彩搭配、纹样形象去解读当时的图案艺术表现,为现代设计师提供艺术创作的参考,以此诞生出符合时下潮流审美的时尚产品,而整个创作过程蕴含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3秦俑造型元素在服装图案上的艺术表现

3.1独立概括式表现

秦俑造型极具辨识度,武士面貌让人一看便知是秦朝典型的艺术形象[6]。因此在设计中,可以提取其最直观的独立外观形态,保留其原有特征进行艺术设计。比如,从设计师海思源及张媛的作品《秦韵·土偶》(图1)中可以看到,他们将秦俑造型进行简化概括后只保留俑的外形,内部用几个块面进行概括,外形简单,内部用块面填充,整体具有现代化几何感。设计师田慧慧在其服装图案印花设计中同样也借鉴了秦兵马俑的上半身形象,选择了秦兵马俑中的将军俑造型元素进行创意设计,并且运用了图像联想思维,从英勇武士联想到机械科技,结合了机械臂进行创新设计,使整个将军俑形象富有未来科技感,周围添加了云纹、山、车马等元素,使传统纹样具有现代时尚感(图2)。

3.2碎片拼接式表现

打散重组是设计师在进行创意服装图案艺术设计时常用的手法之一,是通过对完整的设计形象进行拆解处理,将其打散成碎片状后,按照设计意图和设计想法重新规整和组合,形成全新的艺术形态,进而构成新式的艺术作品。从设计师海思源和张媛的作品《秦韵·土偶》(图3)中可以看到,他们将完整的秦俑造型进行破坏处理,使其成为碎片状后,均应用于服装袖部及上衣前片。与此同时,还采用黑色包边条进行切割处理,进一步强化秦俑造型的碎片效果。这种设计方法提高了服装的创新性,使整套服装看起来别具一格,被切割后的秦俑造型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3.3局部放大式表现

局部特写的表现手法是摄影摄像艺术中常用的拍摄手段,利用这种手法进行艺术表现,能更好地突出设计焦点,起到聚集视线和强调设计点的作用。在服装图案设计中,设计师也可以借鉴这种表现手法并运用于服装图案设计中。将秦俑逼真、写实的鲜明特色通过局部放大的方式体现在服装图案艺术设计中[7]。比如设计师海思源、张媛的作品《秦韵·土偶》(图4),此套服装图案设计以秦俑造型为灵感,将秦俑上半身造型进行局部放大后,以数码印花技术呈现在服装面料上,使服装图案更加立体、清晰,展现出秦俑本身的造型艺术美。

4结语

我国服装图案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承载了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同时也传承了我国传统“衣文化”。纵观我国服饰发展史,服装图案艺术在历朝历代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美,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密不可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每个朝代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是当时社会状态的缩影。通过对秦俑造型的解读与剖析后,归纳出最典型的特征是写实与严谨。本研究将秦朝俑士的造型元素与服装图案艺术设计进行融合,论证了独立概括、碎片拼接、局部放大的艺术表现方式,以期让秦俑造型创新应用于服装图案艺术设计,让富有秦俑造型元素的服装设计更趋于当代人的审美,使其逐渐成为时下年轻一代追求的时尚元素,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让文物与当代对话。

[参考文献]

[1]崔炳利.秦俑雕塑的写实性风格及其文化内涵[J].重庆社会学,2009(8):109-113.

[2]吴为山.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

[3]党江波.试论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造型特征[J].艺术教育,2021(6):184-187.

[4]唐虹,崔荣荣.秦兵马俑服饰功能解析[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6):115-117.

[5]何飞龙.秦兵马俑服饰图案艺术与当代时尚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7(5):60-61.

[6]高强.秦兵马俑元素与服饰创新设计[J].美术观察,2015(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