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美术作品的赏析

第1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程;中职;必要性

在中职教学活动中,美术欣赏课程是中职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开设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学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人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可有可无,不用开设。针对这种思维想象对美术欣赏课程开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一、美术欣赏课在中职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课,其实就是指在实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分析美术作品,提高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现在我国对教育的发展比较重视,强调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素质。美术欣赏课程在培养和教育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美术欣赏课程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美术欣赏课程在展示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是对美术的欣赏,是学生在视觉上的享受。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美术作品讲解一些关于作者的趣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对美术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美术欣赏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美的感受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美术欣赏课在中职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1.美术欣赏课程是提高学生精神品质的渠道

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学生在美术欣赏课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术的感染,提高学生的精神享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中职学生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审美观念,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欣赏课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把审美的特性循序渐进的传授给学生。

2.美术欣赏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学习美术欣赏课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师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因缺乏完整的审美系统,不能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欣赏,所以需要教师的指导。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美术作品进行独特的审美。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美术欣赏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美术欣赏能力也是一种基础性的表现。

3.美术欣赏与生活密切联系

美术欣赏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中职院校的一些学生对于美术欣赏课程存在一定的误区,普遍认为美术欣赏课程只是对名家名作进行赏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美术欣赏课程不仅是对名家名作的赏析,与实际的生活联系也比较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美的体验,如衣、食、住、行等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在美术欣赏课程的实际教学用书中不仅是对图画的赏析,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艺、装饰灯工艺的赏析。这些美术作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美术欣赏课程可让学生认识到更多关于美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审美层次。此外,还有一些乡间的美术作品,如年画、刺绣、皮影等,这些也属于美术欣赏课程的范畴,这些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4.美术欣赏水平与教师自身也有一定相关性

中职院校中开展的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是欣赏课程,这与小学、初中的美术课程有一定的差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更高。中职院校的美术教师都是美术专业出身,对于美术教学内容是驾轻就熟的,但是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会有一定的难度。美术教师在学习美术时,学习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对美术欣赏的知识很少。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和评价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参与赏析美术作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说美术欣赏课程在中职院校中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学习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审美能力,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和升华。美术欣赏课程对学生进行审美指导,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给中职的学生塑造优秀的精神品质。学习美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能力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美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作者:钟梅珍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第2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摘要:生活中到处都有着审美的运用。如何提高审美能力成为了当今人们讨论的焦点。审美能力一般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经过审美对象反复作用于审美主体而逐渐获得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种"特殊本领",大致可分为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美术赏析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审美感受以“视、听”两种感官为主,而在这方面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在这里,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训练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美术科目的一个内容系列,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扩展与延伸。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都是人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这种活动的完整过程包括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与理解。而鉴赏则必须高于一般的欣赏水平,“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所以,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老师要善于精心挑选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通过美术作品中“善”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形象化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中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有相应的审美素养。对美的认识、感知能力将会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有滋有味。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有助于启迪智慧,使自己在众多的领域里有所作为。美术学科中的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于三大方面,即提建立审美环境,循序善诱,全面升级。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美育的这些目标:

一、开展互动课堂,建立美好的审美环境

要开发学生成为学习自己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又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努力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营造一个开放、平等、活跃、愉快的课堂审美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而实现这种互动的前提就是要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所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使他们的脑动起来。

师生作品交流会。当对书中的大师名作欣赏久了,学生可能会有些审美疲劳。但对同龄人或老师的作品,他们会津津乐道。

每节课都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留给学生,由一个小组的学生上台来展示他们合作预习的成果。即播放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大家认识本课的一位画家,赏析一幅名作,展示一幅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样的互动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积极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本中的一些作品让学生尝试着用线条概括地画出它的轮廓或分析其构图。在乐曲声中让学生模仿课本中的抽象作品自己去创作抽象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美术的兴趣。

活动课的开展。模仿央视感动中国评选活动的模式,要求学生仍以小组为单位,为本小组认为最优秀的艺术家撰写颁奖词,将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制作为幻灯片,并配以音乐展示。

同时也要开放评价标准,无论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无论是古代艺术家还是近代艺术家,我们要容许学生对不同艺术流派不同艺术思潮持有自己的观点,宽容对待并且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称赞,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二、把握学科特点,循序善诱引导教学

把握学科特点并不是说在课堂上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丰富的美术课上成深奥的学术专业课,导致对美术欣赏失去兴趣。但同时更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趣,将美术鉴赏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点,对美术的边角余料 ,美术作品的轶闻趣事过多阐述,这都会忽视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特征,甚至是偏离审美教育的主线。

首先,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能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并能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而且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熟悉或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如在讲到《走进抽象艺术》这一课时,要让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动玩具长大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抽象艺术,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就必须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其次,把握学科特点,还体现在老师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否能具体到内容和形式上。我们常会听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评述语,其实之所以不可言传,原因是缺乏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具体感受,而只要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有了具体深入的体会,都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是创设情景出示作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即而指导学生具体对作品内容和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去欣赏体会。在此我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笔墨皴法的画稿,逐一介绍并讲解山水画中笔墨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在课堂中示范。再引导学生自主欣赏另外一幅北宋山水画作品,并做欣赏评述。从而完成了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由感受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具体欣赏教学。

同时,审美鉴赏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知识积累,如各类艺术的特征,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在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这一课,即是从这方面为学生的鉴赏、审美开拓了新的空间、领域:艺术家也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进行着艺术创造的劳动,艺术品即是他们的劳动产品。不再是神秘化的、飘渺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的因素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通过作品比较,升级视觉的审美能力

视觉的审美能力,就是辨别美丑和领略美的能力,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基本的艺术理论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的通俗易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的正确把握。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作品比较,通过对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具有可比性的美术作品的分析、解释、价值判断等批评活动,使学生获得对美术作品的含义、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理解的审美享受,从而提高美术理解力、鉴赏力,培养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很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技巧分析的方法欣赏美术作品。任何时期,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有她共同的和独到的技巧和形式,形成美术作品的技巧形式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艺术家对社会、自然认识的演变和深人、绘画技巧的不断多样化,中西方都形成了逐步渐进的各种绘画流派。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美术赏析过程中,既要讲清美术作品创作的一般技法,又要介绍不同流派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正确欣赏美术作品。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术教学不仅要讲得清楚,更追求讲得艺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与艺术作品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所以,美术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学科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会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另外,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脑绘画、电脑动画设计等通过科技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色彩丰富、结构新颖,形象逼真或夸张,可以称之为科技美。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类作品时,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美学知识,学会运用科技手段创作更多更美的作品。通过美术赏析,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人类劳动创造和精神生活的结晶,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出来的形象和形象体系,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动情动心,得到教育,受到激励。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34-36页

[2]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版社,78-8页

[3]王洪岳.审美与启蒙[M].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137-138页

第3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一、欣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二、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 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三、要以活动为中心

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按照教育学课程设计理论,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

第4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美术是一门将视觉形象通过有技巧的绘画技术将之以二维或三维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学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会更容易形成空间意识和形象意识,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想象并构思整个过程和图像,创作出蕴含自己个性、情感、意图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将美术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美术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素养,创造过程蕴含了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理解认知

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阻碍了他们观察现实世界。高中美术教学是唤起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兴趣,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术表达中慢慢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实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审美能力的影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审美往往会出现差异。此外,仅仅停留在审美欣赏阶段是不够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审美和欣赏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尝试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3.促进学生全面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段的美术教学,其更像是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归纳。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美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部分高中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开展美术教学的意义。实际上,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通过了解,能够形成对美术形象完整、系统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美。同时,美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介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学会尊重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理解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与艺术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角度赏析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美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美和的基础与途径。艺术感知是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关键,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对世界艺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尊重、理解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2.文化理解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审美情趣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使其在审美中修身养性,体会艺术的美。审美中的“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因为每件美术作品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因此,审美建立在“审”识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把握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校通过对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认识、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学生表达自身构思和联想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理解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学会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发挥创作想象。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以及实践,明确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创意实践的产生基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完成对想象和联想的现实化转变,化虚为实。这也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术体验为基础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其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以美术体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体验中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美术作品鉴赏的情境,多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户外教学活动,春暖花开之季、落叶纷飞之时都是开展户外绘画学习活动的良好时机。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走访适合户外学习的地方,提前通知学生和学校,第二天带领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户外写生。高中生的纪律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不同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呈现在画纸上。同时,这种体验式教学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美术课堂。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教辅材料,在课堂上分析、鉴赏不同国家美术作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然后大胆创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学生要在鉴赏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打开眼界,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了解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成果。在第2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与塞尚的《静物》,比较两幅作品,从色彩和图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学生需要分组再一次观察蒙克《呐喊》、马蒂斯《舞蹈》等作品,从作品流派、内容、特点等方面赏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差异并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之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3.教师引领,以课堂为重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课堂是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收集、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并形成能够体现自身创意的创作方法。这种欣赏、激发、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课堂重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发现不同时代文化的闪光点,如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奴隶社会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现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成果,进而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领略民间美术中各异的风土人情,对民族艺术文化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感悟[2]。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赏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多元的艺术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让学生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美、评价美。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美,认识到美术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语

高中是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意的最佳表现阶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高中美术课程是富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意、想象结合的绝佳途径。艺术创造需要新鲜的活力,文化理解与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教师要将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让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探讨美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祺.新课改下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7):20.

第5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问题;数学品质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传授鉴赏美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教学模式比较灵活,要不断寻求合适的美术鉴赏教学方案。

一、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过分强调专业化

在高中阶段,学生尚未掌握全面的美术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搬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这就使得学生觉得课程毫无乐趣,枯燥无味,甚至听不懂,影响了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的热情和兴趣,阻碍鉴赏能力的提升。

2.缺乏对教学重点的认识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过多讲述与鉴赏无关的内容,忽视对作品的全面赏析,偏离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也就无法更好地掌握其精华和价值。

3.教学中存在模糊教学的现象

对于美术作品,内容繁多,流派不同,教师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一些作品,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不能准确把握所有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模糊性,有时甚至力不从心。

4.过分依赖标准答案

美术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不同的人会具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忽视这一点,过分坚信自己的感受或者书中的看法,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渗透,使他们被动接受这些观点,这样就禁锢了美术作品的开放性,制约学生的开拓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发展。

二、如何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品质

1.不断促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升,强化对美术鉴赏教学的认识

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是传授的主体,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质量提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开阔视野,了解更多优秀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具体教学中,要强调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多方面探讨,充分理解作品中的价值。

2.对美术鉴赏资源进行充分挖掘

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种类繁多,但是美术教材中的内容却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大量挖掘有限资源中的价值,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价值、艺术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作品的赏析,透过外表看到作品的精髓。

3.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本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但是由于很多教师过分注重理论,使得课程变得乏味,学生失去了兴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制约因素,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是教学行为的评判者,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他们对作品的欣赏,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发挥。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时期,教师要正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品质。学生也要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地投入学习和思考,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推动全面进步。

第6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美术鉴赏成为高中必修课是高中教学的一项必然选择,虽然当前许多地方存在轻视美术教学的现象,加之本课程成为必修课只有短短几年,实践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我相信随着各位教师的进一步探索,这门学科会逐渐变得适用。下面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我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一、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内涵。

提及美术鉴赏,大多数学生会把它和从小接触到美术学科相联系,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它无形中把美术鉴赏的概念缩小了。实际上,美术鉴赏是指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美术鉴赏不同于简单的小学生绘画,它是指人在拥有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调动感觉器官,从而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完成个人美学感受,在这里的美学作品也不光是画作那么简单了,它包括包括纯美术作品和实用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所以在课程刚开始,教师就应首先传输给学生这些概念,使学生对美术鉴赏有所认识和了解,改变学生轻视的心理和无所谓的态度,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开端。

二、 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美术理论是对于美术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学术界通常取狭义,即指美术基础理论。它以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自然的关系、美术理论自身为研究对象。目前在高中教学中,学生无需掌握太多和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只需对一些重要而又浅显的知识有浅层掌握即可。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区分中西方美学理论差别,从理论形态、哲学基础、社会学意义等多方面进行对比,使学生对其中的不同有所了解,从而为之后美术鉴赏打下坚实基础。在讲授相关理论时,教师要立足学生,善于从学生角度出发,了解学生对各种理论的感兴趣程度和认知水平,授课时最好深入浅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乐于接受,能够接受,在相关理论知识的配合下,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 善于提高学生美学修养。

进行美术鉴赏离不开一定的美学修养,所以培养学生美学修养并使这一修养有所提高便成为每位美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在培养学生美学修养方面,各位教师可结合自身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1、 多让学生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

有句名言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培养美学修养和写文章一样,需要学习者饱览大量美术作品,在长时间与优秀作品的接触中,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使自身美学修养加以提高。教师可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经典美术作品,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展示。平时也可引导学生多关注历史上或现实中的优秀美术作品。如有段时间各大媒体大肆报道有关《富春山居图》的消息。在这种情况下,我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加以了解,通过各自体验,让他们说一说他们所认为的《富春山居图》的美学价值,从画风、历史背景、内涵、现实意义多方面入手,在鉴赏中,不仅增长学生课外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美学修养。所以身为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在无形中日益进步。

2、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往往陷入麻木和被动地状态,这对于美术鉴赏学习很不利,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美学修养的提升。作为教师,应走入学生,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及其原因,从而有的放矢,使教学按计划开展的同时满足学生要求,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如曾经有一段时间上美术鉴赏课时,我常常发现有学生在底下偷偷看漫画。后来我专门抽出几节课,挑选了几种学生喜欢看又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漫画,让学生针对它们进行赏析,课堂上大家都很活跃。最后即将结束时,我告诉大家,现在看似无用的美术鉴赏就是为了大家以后在看漫画和之类的美术作品时能够辨别,能够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现在浪费课上时间看漫画,那么你以后可能一直都这水平,漫画中的美在你眼里永远只会肤浅。这件事之后,课上偷看漫画的现象不再出现,大家对美术鉴赏的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可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不仅能打消他们的抗拒心理,还有助于美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美学修养。

3、 开展多种活动。

进行美术鉴赏一课应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能实地感触,美术鉴赏这一学科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在各种活动中提高广大学生的美学修养。例如,教师可打印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来供同学们欣赏,也可通过开展演说等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和认为它有的价值,另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室或其他先进工具,放映相关影像,使学生生动感受艺术美,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组织学生去参观博物馆或古建筑,切身感受其中的美。通过丰富多彩活动,相信学生的美学修养会逐渐提高。

四、 善于实践应用。

美术鉴赏最终要被应用,这是它的根本目的。让学生只会在一定条件下对这优秀美术作品称赞,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运用美学知识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所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美术鉴赏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的课上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在课堂外思考,在生活中感悟。如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运用知识,当他们在等公交车时看见一幅宣传画,可以粗略评价一下它的色彩搭配、构图设计、人物形象,思考它打动人的地方和不足之处以及如何修改,这样在枯燥的等车过程中既打发了时间,又运用已有知识对生活中的艺术作品进行了评析。相信长时间这样下去,每位学生都能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加以很好的应用,美术鉴赏学习的目的最终也会实现。

第7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摘 要:新形势下面临着教育改革的问题,只有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将学生的作品作为重心,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也不例外。学术作品评价要本着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为根本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提高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达到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氛围改为主动学习模式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方式,创新

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春风伴随着教学目标的改变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课程改革、资源共享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却被大家所忽视,没有注重其研究和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美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达到基本的课程要求。但是在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过程中,会由于美术评价模式的滞后而让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同通过学生美术评价而达到促进或激励学生的作用,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无法让提升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兴趣度。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只有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模式[1]。

一、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并授之于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美术作品鉴赏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进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特点。通过让学生自主地思考,理性的判断,提高学生对于自身美术素养的探索。教师在进行学术作品评价时,需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样不仅仅可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还能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交流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倾听。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通过不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到过程之中,教师要足够关注学生的想法,以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基础,不能只是单纯地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单方面的灌输,这样不会有任何的效果。要和学生进行基本的互动,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这样可以让讨论更加有意义,而不每次都是几个同学进行思想的阐述[2]。正确目标的确立,能够提高课程效率,让创作过程更加吸引学生的关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通过修改意见的提出,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达到基础技能提高的目的。这样学生获得能力的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教师被动知识的传达。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要动员学生加入到美术作品的评价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点评技巧,让引导的作用被学生所熟知,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名品有所了解,还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同辈美术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提升自己的技巧。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进行点评,还要让学生彻底了解评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如果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根据不同的缺点进行补缺,可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3]。

二、营造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

和谐的美术评价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有了教师的循循善诱,举例讲故事等学生易懂的教学方法,抽象的“艺术”概念生动了起来,学生可以从身边寻找艺术的存在,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有了和谐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氛围,能够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跟教师阐述作品的最初创作想法,以及自己所想象的最终成品。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可能会在作品的行、色等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的模式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和谐氛围的营造,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手段,例如通过对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分析,展开对美术作品特点的阐述,这样能够更加立体的向学生展现出作品的形成环境。对于美术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源泉,可以从美术的专业感出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元素,例如线条和色彩等。最后要让学生阐述对美术作品的情感体现,了解每个美术作品的创作意义,以更加独立的方式完成作品的评价,这些途径都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艺术赏析。

三、加强学生美术作品点评的针对性

对于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工作,很多教师都想做到俱全,但是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如果能够将某一点进行详尽的阐述,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以面面俱到。在很多时候,美术作品的评价在乎的是某一个精度,而不是数量的多少,这有着本质的区别[4]。一个全面而且细致的美术作品评价可能包括作品的选题、创新的角度,不同方法的运用等,虽然能更加直观地体现出学生制作整个作品的思维过程,但是一味的“剧透”可能会让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只有针对性的点评才能产生更加精确的效果,突出教师对某一方面的独特见解。如果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全部知道哪里需要做什么工作,那可以说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因为教师所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之后学生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做到真正的作品修改。

四、点评突出学生的创作过程

教师在点评学生美术作品的过程之中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定期的复习,因此在点评美术作品时,需要做到点面俱全,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构思过程,进而让美术作品更加完善。虽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过程解说,才能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加动态,突出理论学习的过程。学生作品创造过程进行创新的过程深受学生喜欢,在之后的美术教学评价过程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通过系统的培训为学生们打开课堂之外的更为广泛的艺术视角,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同时也帮助学生充分利用作品评价,加强同学之间的艺术交流。

新形势下的学生美术作品评价能够体现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之中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通过在西安美术学院上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在不同的评价活动中自主地表达看法,这样能够促进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通过全新的教学环节设置,全面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让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通过更加感性的表达传达视觉的美感。学生只有学会如何评价美术作品,才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创新,这样对自身美术作品的提高也是一种促进作用。(作者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农壹米.也谈美术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远意义[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6).

[2] 潘秀妹.浅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09(09).

[3] 吴雪影.美术教育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精神[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第8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

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高校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二、美术教育在高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

2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高校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培养,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

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美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动手制作或是绘制图画。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培养高校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第9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范文

一、专业理论知识是欣赏的基础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的,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各种关系以及其中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能广泛涉及联系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如一教师在讲雕塑的手段、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让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拓展了学生的思路。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是对美术本身的独特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特殊的运用。大家都不会忘记北京奥运的大脚印———瞬间雕塑,也不会忘记上海世博的水天一体的光与影的灿烂表演,还有现在流行的激光表演。

二、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的关系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如果教师还只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是无法积极高效组织教学的。在美术的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断臂的维纳斯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另类的残缺美吗?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深入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上。因而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不可偏重一方,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相辅相成。

三、审美教学要以活动为中心欣赏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具体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只用口说或者是只看图片影像资料。在45分钟的课堂上,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美术教学,适宜以活动课模式来操作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