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高校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也随之不断地升温和发展,但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
一是一哄而上、流于形式,即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探索和实践,情绪化的感叹多于理性化的分析;二是概念混乱,论域模糊,即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许多重要概念、判断和推理随意性的表达、使用,多于严格科学的界定和审视;三是底气不足,缺乏综合,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感性的、零散的经验总结角度思考的多,而从系统理性化、哲学化的综合研究论著少,显得目光短浅,视角狭窄而缺乏底气。例如,在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中,目前国内还没有具体的专著论述和系统的论文分析,与此相关的绝大多数论述也仅仅只是针对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然后从教育的观念、原则、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手段、队伍、机制和创新等方面提出一些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和建议等。这样的探索对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还远远不够。如此,目前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各地各高校的工作还很不平衡,迫切需要继续给予重视和加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制约因素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是指影响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环节或条件,包括教育传播主体、教育传播客体、教育传播内容、教育传播媒介等。由于各教育传播因素的作用规律不同,因而它们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和制约的效果反映也就各不相同。
1.教育传播主体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是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它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其人员构成包括高校中从事或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和组织机构。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传播主体不但掌握着传播资源,处于信息传播的第一个环节,既是教育传播活动的发起者,也是教育传播内容--信息的发出者,同时还是教育传播客体(受众)发出信息反馈的接收者。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存在不仅决定着教育传播活动的开启,而且还决定着所传信息的内容和数量;不仅掌控着教育传播的过程,而且对教育传播客体(受众)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甚至能影响和制约受众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它是影响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
2.教育传播客体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客体,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对象,它是信息内容的主要接受者,在网络传播学中又称之为受众或网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对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对象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狭义的教育对象就是指受教育者,包括集体对象和个体对象。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网民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要对象,成为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3.教育传播内容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传播给教育对象的有效信息,它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内容是传播的核心,没有内容,传播活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角度来看,向教育传播对象提供准确、权威、新颖、独特的信息内容是教育传播者的目标期望,而教育传播对象(受众)也希望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想得到自己有用的信息内容,只有传受双方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整个教育传播话动才算成功完成,教育传播的效果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传播内容是构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是影响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出素。
4.教育传播媒介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教育传播媒介--互联网是构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的必要环节,媒介不同,传受双方的决策和方式也就不同,教育传播的效果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媒介--互联网是彤响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因素。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增强教育传播的实效性是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因此,根据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约因素分析及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过程的影响分析,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提高教育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传播者和主导者。其职责是通过网络传播正确、健康、科学的教育信息,帮助大学生网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网民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审美等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传播主体是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在网络传播条件下,必须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实效性。
2.加强对教育客体传播的针对性
教育客体,即教育传播对象,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的受众,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收者,处于信息传播的终端。在网络传播中,谁拥有了网络受众,谁就拥有了网络经营的资本;同样,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谁拥有了教育传播对象,谁就拥有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教育客体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内在因素。这种内在因素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内在心理需求密团相关,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队真研究教育对象(网民)的心理特征利网络心理需求,才能加强教育传播的针对性,这是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关键任务。
3.精心设计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而制定的,它要回答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传播中要做什么和用什么理论、思想和知识来培育人的问题。教育内容是影响和制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核心因素,要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件,就必须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这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任务。
4.综合运用各种教育传播手段
传播媒体是进行信息传播所依赖的手段、工具或媒介。人类社会的传播媒体从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到网络媒介,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并诞生了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四大主要传播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播媒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手段和工具,是连接教育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传播媒体主要是计算机互联网,但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发挥各类传播媒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摘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解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基本表现,最后在这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和社会的实际,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建议。目的在于通过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加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追求人本化、速度化、有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关键词:范式;文本教育;人本教育;互动式;网络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种类
1.范式的概念
范式作为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哲学家库恩提出来的。他在创作性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进行了集中的阐述,基本思想为:范式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中“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库恩把“范式”概念的主要内容分为:(1)一定时期内科学共同体内的共同见解、信念、约定、预想、理论、定律和仪器设备;(2)是科学共同体“看问题的方式”,它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是科学共同体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指导性范例、工具和方法;(3)范式有恶意性的因素;(4)不同的范式不可通约,不可比较。总之,范式指的是一套被普遍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是一个在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它可以为实践者提供主题、工具、方法以及前提。现代社会里,人们受到库恩的思想影响,用“范式”来衡量科学发展的水平,用“范式”来界定某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
库恩的范式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启示在于: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动态模式的研究,特别要重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范式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公认的问题和理论本质研究所持的一些共同的信念或看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都在遵循着一定的思维方式,这些规范、范例、模式、思维方式等通常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很多不同类型,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划分为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是以书、文件政策为本、从理论出发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备课、抽象理论、强调文本阐释,总体来说只重视书本,不重视人本。相反,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是要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又作为教育的主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手段,以培养人才,塑造人才为教育的目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都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中介,把教育思想、方法引向实践活动,成为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基本表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高校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达到的水平及标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产生的预期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始注重人文关怀,逐步形成了关心人,理解人,组中人的良好氛围。高校管理部门改变了工作职能,积极听取学生见解、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动向,并且把学生的意见作为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据,体现了对大学生的充分尊重。大部分高校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把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思想、政治、物质上关系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目前,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导向、政府调空、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以逐渐被社会和大学生接受。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确定人生和就业目标。面对找工作困难,大学生心理焦虑等情况,高校以就业完善就业制度和政策,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重要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就业制度和政策的完善
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就业非常重视,而且采取相应的方式,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参加实习,聘知名人士听报告了解就业去向和积累相关的就业技巧等方式提前对大学生输入就业信息,从就业观念和意识上灌输正确的就业观,避免学生盲目面对社会和就业的误区发生。各大学动加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开始,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市场和形势,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就业指导开拓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去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2)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由于单亲家庭的增加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对、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成为了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内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目前,高校纷纷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而且,对高校贫困生除了给予物质帮助的同时通过心理辅导等方式给予实质性的精神帮助,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观念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基础以及发展前景
从上述的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基本表现来看,显著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观念。虽然文本的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本的思想教育观念并存,但是明显地看出来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经在实践中占很大的优势,这也说明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上发生了转变,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仅从实践中体现出转变的必要性,而且从理论和哲学角度上来看也证明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发展的方向。
(1)制度化基础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相对明确的研究方法、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完成了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较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同时,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和理论,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从学术上形成里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
(2)社会发展基础
从社会发展角度上看,人的发展必然取代物的发展。提倡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如今,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应结合社会的实际,建立以校园网络为载体的互动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键是要用正确的、积极健康的教育内容去占领网络阵地。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启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历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教育宏观上进入了比较全面的发展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关注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观念、道德和心理方面的危害性,采取相应的对应政策,监控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严重的网络信任危机,对大学生的学生思想工作提出了挑战。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络,快捷、准确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让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和社会沟通的桥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有效、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琼,从“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年4月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时代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成为社会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但同其他科技产物一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从新媒体着手,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它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媒体在中国兴起并产生影响,新媒体开始成为网络媒体的代名词。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广播、报纸等“旧”媒体而言。当今时代的新媒体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现在的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互联网基础上的,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新媒体的种类很多,有网络、手机、户外、搜索引擎、播客、虚拟社区等。在这些繁多的新媒体中,有些是新媒体的形式,有些是新媒体的硬件,有些是新媒体的软件,有些是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如果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新媒体主要是指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兴媒体是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电视媒体为代表,与传统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可以更好的实现用户的互动和交流。另外,新型媒体还包括户外新媒体、车载移动电视等,是在传统的媒体上衍生而来的,信息质量更高,传播的范围更广。随着时间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新媒体存在着共同点,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技术性概念,与网络媒体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和便携性。新媒体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手机号、微信号、QQ号等,同时还具有虚拟信息传播,如修改文本、图片、声音等。新媒体受到学生的追捧,能满足人们差异化的诉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手段,随时随地了解你想了解的人、物、事。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创新。
二、新媒体对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媒体使人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个体之间的传播和沟通也更为广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往往在多渠道中完成。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方式得到了改变,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利用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产生强大的舆论导向,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信息源垄断的问题,但是随着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好坏,而且大学生还会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引导学生接受和分辨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舆论同化的影响
在众多信息面前,如国际事物、国内时政热点,大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往往是相似的,或是被舆论同化了,社会舆论同化迹象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受到新媒体的舆论控制,二是发达国家拥有新媒体的资源和技术,将新媒体延伸到全球的各个角落,输出自己国家的观念、价值,并试图或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空间已经遍布到全球,社会舆论被同化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三)社会负面信息膨胀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对于各种的海量信息,大学生难免产生信息辨知错误的情况。新媒体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西方发达国家新媒体发展的早,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牢牢把控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权,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新媒体中。我国社会在信息的监督和法律管理层面上存在的漏洞,令部分负面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冲击。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技术已经在互联网、移动通讯上被广泛应用,能让信息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及时。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选择的空间更大了。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必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由于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年龄差异,因此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不同,教育者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及运用能力较差,最终导致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是多元的,有更强的包容性,它对主流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重视不够,完全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这必然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网络存在的匿名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干扰。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经常在现实的社会和虚拟的网络之间徘徊。作为极具个性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表达欲望,也十分自我。在新媒体时代中,传统的主流文化和新媒体文化产生了博弈,争夺信息的主导权。除了大学生外,社会的其他群体也是博弈的一方,抗衡着主流文化价值。大学生的社会辨知能力低,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性格叛逆,很容易导致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偏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思想。第三,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技术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各种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使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艰难。第四,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封闭单一,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各高校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希望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工作搭建信息量大而又全面的网站。借用网站的信息传输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模式,形成生活的新规则和新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弘扬主旋律;二是倾听学生心声;三是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这些网站积极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网站内容不丰富、传播方式单一、更新速度慢、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借鉴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原则是指要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时代十分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性的原则,提高对新媒体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应对网络的干扰,坚定不移地站在的立场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否则会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无法肩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主体性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必须提高大学生的选择、判断和实践能力。
(三)人本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学生既要教育和引导,又要尊重和理解。新媒体时代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平等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高校要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实现双方互相沟通理解的目的。
(四)现实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能够应用于实践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从实际出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作为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现实生活越贴近,学生才会越容易接受,才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与时俱进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时代性,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及时接受新理论、新科技,运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落后时代的需要,体现其存在的必要性,充满生命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六)开放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形成开放的思想。这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的变化和发展,接受其传播方式,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思维,及时接受新鲜事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七)价值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展的方向,价值导向要与时展的主流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即将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给予的大量信息,他们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极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社会的主流价值,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之符合时展的要求。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断进步和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面临着一些难题。
作者:郝晓丽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商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0):89-9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在处于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网络媒体已经渗透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媒体所独具的开放性、便捷性、自主性等多方面的优势特性也使得成为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但是大量的信息传播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现实性的挑战。
一、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何为网络媒体,简单来说就是网络新闻媒体,但是它的侧重点依然为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不同,网络新闻媒体实现了互联网信息的有效传统,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网络是网络媒体得以发展的基础所在。而网络媒体与其他媒体相比有着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更新速度更快,传播主体更为多元,路径更加广泛,交互性,互动性更强,内容更为全面丰富。
(二)网络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网络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开放性更强,设计领域更广,互动性与参与性更高。这就使得网络媒体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网络与移动媒体的普及为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网络的优势特点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有益平台。
(三)网络媒体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网络媒体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多感官进行学习,借助动画、图像、音频等将原本抽象生涩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并将一些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校效果。另一方面,从网络媒体中教师能够获取多元的教学内容,传统教育模式下,信息的来源大多是书籍、报刊、时事政治中了解,刻板单调的教学内容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在网络媒体引入后,教师就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而学生也能利用课余时间搜索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教育资源。
二、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对网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可操作性认识不强。
很多辅导员还对网络媒体的存在着错误偏见,在进行实际操作时,因为缺少相关的经验和系统网络知识的培训,对网络媒体中的功能与作用还没有系统的掌握,缺少对网络媒体平台的管理和运用。这就使得辅导员很难深刻的认识到网络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操作性的正确认识。
(二)辅导员自身对网络前沿思想意识不足。
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很难适应网络媒体时代的新变化,很多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更新与概念,网络前沿思想意识不足。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认为新生的网络媒体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在教学时这一部分教师也有可能极为排斥网络媒体的运用。
(三)效果不佳达不到预期目标。
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良好的实效达成预期的目标,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的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作用,在使用形式上也较为单一,只是简单地将网络媒体作为信息公布的场所,缺少对网络媒体系统的管理与运用;另一方面,很多辅导员还没有与学生建立起良好融洽的关系,导致了很多学生与辅导员之间还存在着误会与不理解,学生很难将自己的心声与辅导员进行分享。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辅导员要强化工作的意识。
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到网络媒体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工作认识,以网络媒体为导向,利用微博、微信、QQ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向,对于一些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理念和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辅导员提升自身的能力。
为了尽快适应网络媒体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辅导员要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不仅要自主的加深对网络媒体的了解还需要系统的参加有关网络媒体操作的培训,提高自身使用设备,维护平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在在校园中成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辅导员为指导的校园网络媒体建设和工作小组,对网络媒体进行日常的维护,对一些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删除。
(三)辅导员要正确的引导学生。
责任意识,判断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核心所在,作为辅导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一方面辅导员要提升大学生的上网责任意识。在网络媒体的虚拟空间中,学生缺少现实伦理约束与社会舆论的监督,很容易发生行为思想准则的偏差,要加强对其的引导;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对学生的价值判断意识进行培养和提升。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且更加注重德育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重要人才,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也能强有力的推动社会发展。在新的时期要发挥网络媒体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邢爽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卫红.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4.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识形态性、建构性、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三大特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冲击,内容缺乏生活化、话语缺乏生气及语境相关性低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进行一定的创新,通过构建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对话式话语范式及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媒介素养等措施,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创新
高职院校通常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学生进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必不可少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使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产生了冲击,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出某种失语的状态。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新媒体时代融入网络社会的程度较深。高职院校要摆脱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并且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进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相关概念
为了充分了解相关概念的内涵,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词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两部分解释。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会或者政治团体的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这种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会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社会成员或团体成员,使其根据这些道德规范与思想观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话语”的概念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话语是一项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沟通的符号系统,该系统的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规律。根据上述两个词语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词可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时代环境与政治团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项关系,从而指向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包含一般话语的基本特性,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其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是立体的,但特有的根本属性是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话语,它的主要特性应该具有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一定的政治团体,并为该政治团体服务,维护政治团体的稳定与治理是其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依靠理论说服,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发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建构性。话语在建构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教育主体间交流互动的中介,承担着沟通教育的职能,只有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才能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时代性。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的事物或者形象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不断变化的时空中,语言也在不断变化。作为一项语言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脱离实际,进而在特定的语境下有效发挥其作用。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突出问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较严肃和稳定,这与新媒体话语的开放性特征有一定的冲突。在新媒体语境下,新媒体话语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间的冲突,直接影响高职院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效果。
1.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缺乏生活化
生活实践是人类思想的主要源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一定的成效,就不能脱离生活实践,其话语内容及方法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契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权威话语和政治文件等形式呈现,比较缺乏生活化的话语内容。这使得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理论教育,不易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掌握理论精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更关注自身的发展,往往通过彰显自我的形式展示自己张扬的个性。因此,缺乏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不再适应当前语境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极具生活化的新媒体话语。真实细微的日常生活是大学生话语的源泉所在,这些话语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是他们对周围发生事件的直观反应。因此,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易融入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文化语境里,还会与新媒体语境产生某种冲突。
2.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气
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平等、和谐的相互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得以有效实现的基础。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在单一封闭的话语系统背景下形成的,教育者占主体、支配地位,学生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一元话语系统下形成的话语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出现障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气,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易将个人情感融入话语中。要想改变以上状况,教育者必须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度,不局限于支配性和单向性话语。另外,高职院校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更注重主体性,希望用平等、民主的方式和态度与教师沟通,实现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话语平等。
3.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相关性低
语境贯穿于话语生成、交流、发展的全过程,话语只有适应特定语境才能增强其有效性,充分发挥话语所具备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以特定社会现实语境为基础,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主要通过政治文件的形式向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该方式在当时的语境下有力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统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对内容、平台和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以保证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的有效实施。但是,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仍然是采用传统模式,严肃、单一的政治话语在校园里使用和传播。某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对当前教育形式进行及时了解,当学生话语交往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改变自身话语方式;某些高校虽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学生话语有断裂,但是仍然遵循陈旧的教育理念,刻意回避学生渴望话语权的诉求,导致理论不易适应新媒体语境,教育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路径
1.建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面临多方挑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应该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基础,使宏大刻板的教育话语走向现实生活。多元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要从以下几方面创新: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异彩纷呈的大学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从现实世界提取新鲜的话语元素,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适时性和开放性。其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话语必须直观反映学生的现实需求。新媒体话语的生活性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元素,满足了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新媒体时代下寻找与学生需求相关的契合点,真正建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2.构建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
平等和谐的话语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摒弃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进行零距离互动交流,以便实现话语认同,时刻注重教育的主题与课题之间的平等。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全面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在理论中发现真知,让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及生命意义进行自我觉悟与反思。情感可以催化话语认同,大学生正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情感因素,从而以真实的情感消除大学生对刻板思想政治教材的偏见,增强思想政治效果。
3.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与教师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距离,是因为大多数W生先教师一步踏入新媒体语境。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掌握新媒体运行机制,熟练操作新媒体资源,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开拓网络课堂,并将更多教育内容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上进行展示,让新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话语得到有效传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被教育者的选择性为基础,将话题转变为学生需求的内容,并积极借鉴新媒体话语中的有益元素,构建新鲜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乔文娟.浅析微博时代公众话语权的提升[J].新闻世界,2012(1).
[2]陈宁,周翔.新媒体视域下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塑[J].北京教育(德育),2011(10).
[3]陈爱娟.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的重建[J].合肥学院学报,2013(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电子商务;网络犯罪
第一章电子商务环境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我们科学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逐渐演变出来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干预和影响,以期待其转变思想观念,塑造人们的道德品德,预期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主要以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为重点,也包括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伦理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马克思曾经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使“内化的人的品质”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品质的改变,这也是实践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体现和证明。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切合实际地对这些具体的人开展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和素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认为,应该从主客体的角度来考察价值,认为价值产生于人与外物的关系,外物作为客体满足了主体人的需求,就产生了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性质来满足主体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主体的人、社会具有导向价值,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领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方向上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动力价值,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能动性,激发人们的精神动力。还可以塑造主体人的人格,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于社会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拓展空间,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困难和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规范。我们不仅需要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环境的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施加干预和引导,才能更好的作用于实践。
(一)电子商务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的电子商务也迅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到网络购物时代,享受网络购物的方便、快捷与畅快。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都在逐年增加,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和个人也在增多。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商务活动方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法律和制度等因素还不完善,层出不穷的问题也是逐渐暴露在电子商务活动中。诸如网络诈骗,非法虚假交易,个人信息丢失,不良竞争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电子商务环境本身也存在许多不足,诸如在管理上的技术受限,电子支付问题,以及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化环境的冲击下,网络逐渐成为信息传播中的重要角色。大量的网络信息充斥着网络环境,也时时刻刻在影响着网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问题层出不穷,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完善等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及时介入,把握网络的特点,利用网络的特殊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网络的健康发展。
在电子商务活动中,除了我们需要在网络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交易流程的安全通畅,人们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不劳而获的思想导致网络病毒时刻潜伏在网络环境中;欺诈欺骗等行为也同样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虚假的信息、诚信的缺失也是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思想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导网民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干预网络欺骗以及诚信缺失的虚假交易等行为。同时也需要对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人们提供一些网络交易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第二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电子商务的对策分析
在《导言》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说服人的理论,理论没有很好地实践,学习、宣传和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层出不穷的问题就证明思想没有被人们所内化。
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环境的实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更好地作用于网络、服务于网络。提高网民的思想素质和觉悟,创造性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帮助广大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电子商务活动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
一、本质论:引导理,干预网络犯罪
网络具有虚拟性、言论自由、信息泛滥等特性,很多网民对于处于新奇等原因对于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网络,理性的使用网络。利用网络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干预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诈骗,欺骗,散布虚假信息和言论等违法犯罪行为。另外,我们也需要利用网络的一些优势,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大创新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规范和引导人们理性使用网络。
开展深入、细致的网络调查,对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归纳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符合电子商务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施加影响和干预,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
二、价值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诚实守信
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是一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得到所要达到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段性、渗透性的特点,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我们要长期教育、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大能够对人们价值观正确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诚实守信的教育,青少年是使用网络主力军,要从小就教导他们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尤其在网络这个信息大杂烩,观念复杂的网络领域,更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念、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教育。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正确的引导、导向和规范作用,坚持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看待事物、办事情,帮助人们提升个人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电子商务活动也能够得到稳步发展。(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耀灿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新媒体的相关概述
(一) 新媒体的概念
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媒体”这一名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①新媒体的界定是与“旧”、“传统”相对的时间性概念来表述,处于动态发展中。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只有在一段时间内,才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内涵。在本文中我比较赞同新媒体就是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并能使传播者与用户互动的媒介的总和,它以数字化、交互性、高技术支持等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信息空间的观点。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1、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基本都是由大众提供的,可以通过网络、微博、QQ、飞信和维信等新媒体工具,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表达自己的主张。
2、 内容的即时性与海量性。因信息的发送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即时性和海量性成为新媒体传播过程的典型特点。
3、 形式的数字化与交互化。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经过排列组合来表示和传播信息。 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最突出的特点,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二是参与双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话语权和控制权。②
二、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 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1、 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了新平台。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新工具和新平台的同时,也使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酝了更多的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及时地进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引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时效性。新媒体凭借全天候、全时空、全方位的优势,不仅传播速度快,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也提高了他们工作的时效性,使他们能够更加便利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便利地传播思想文化,更加及时地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
3、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了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利地内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针对的是大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果,就是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良好的行为举止影响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体针对的是社会的整体效果。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的难度。首先,新媒体的海量鱼目混杂的轰炸信息迅速的进入大学生视野,他们由于缺乏阅历和经验,很容易迷失自我。其次,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增加了高校对校园网控制的难度。现在网上经常出现假新闻,随意散布各种谣言,人肉个人隐私等等屡禁不止。再次,新媒体传播方式隐秘性,为引发各种病态人格和网络犯罪的提供了温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引导难度。
2、新媒体技术的“易更新性”,突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的难度。新媒体是高科技,技术更新快速,尤其是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比较熟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要求他们的工作在短期内富有创新性也是不太可能的。
3、新媒体的“匿名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难度。新媒体的“匿名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锁定特定对象,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难度。因此,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方式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以适应新媒体时展的要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重视力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能主动利用时展和科技进步的大趋势,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只是建立了一些相关网站,论坛等平台,只关注网站的建设而忽视了它对大学生产生的教化功能。网站信息内容更新不及时,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这造成了大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排斥与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相对薄弱。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模式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校中的日益普及,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给与此密切相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的特点趋利避害,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网络的特点及内涵
对于网络的理解,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一是认为网络是一种信息技术系统,是一种信息交往的平台。这是典型的“网络工具论”,以现实社会为出发点,把网络看成一种通讯技术和媒体介质,网络通过技术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认为网络是一种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这种观点基于网络世界审视现实社会生活,强调网络既是工具又是世界,网络的现实和虚拟二重性构造了人们的“双重生活世界”,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演绎着“现实”生活。也就是说,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网际互动为生存方式构建虚拟世界而形成的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
网络在信息领域具有“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点,是其他任何媒体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内容的存在,而是交流的发生。世界正迈向新的文明,“网络”作为信息化的特殊代名词,从某种意义上说已是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
二、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除了以其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信息容量大、虚拟性等技术特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外,更以其平等、自主、交互性的社会性内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技术和工具层面上的,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不仅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在其领域、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而且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几乎成了高校师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通过网络获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过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其它媒体途径。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1.网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机遇。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作平台,拓展了新的思路和空间。一是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博大的资源库,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二是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网络使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感更强、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增添了趣味性、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网络技术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构建出跨越地域界限的开放式信息传媒,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四是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尊重并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增强了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信任和教学互动性。
2.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健康成长不可避免地带来冲击甚至误导;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教育的针对性难度加大,互动关系渐趋复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体制和机制都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网络环境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舆论控制、监管和导向带来了不利;网络亦使大学生个体行为发生新变化,如有的因沉迷于网络小天地,变得“闭关自守”,行为冷漠、人际关系淡化,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消沉情绪,有的网络行骗或被骗,有的因此而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
信息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必须抓住网络大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好机遇,勇于面对,大胆创新,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更新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网络。
网络大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必须面对而无法回避:一要确立创新观念。必须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简单沿用过去老一套的方法是不行的;二要确立网络观念。要树立网络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观念,全面认识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更多、更强地发出党和政府的声音,敢于参与网络实践,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有效利用网络载体。三要确立学习观念。身处网络时代、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老化周期变短,只有不断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这是搞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特别能战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一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掌握思想政治工作艺术;二是要提高信息把握和处理方面的素质,能够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努力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输者”,又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监控者”。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学生党总支书记、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专职学生工作队伍的网络技术培训,推动各项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二是建设一支由教师参与的兼职网上辅导员队伍,选聘、选拔一批年纪较轻、能力较强并且有较好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专业课教师充实学校网上辅导员队伍;三是组织党员、学生干部、宣传骨干、学生信息员主动介入网络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对于校园BBS论坛的管理、学生工作网页的制作、网络信息监控工作中,可以大胆地培养和使用一批学生信息网络骨干队伍。
此外,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和载体也十分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尊重教育对象,与他们平等相处。在载体使用方面,BBS(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微博、即时通讯(QQ、MSN、飞讯等)、对等互联(P2P)等都应逐步得到学习和尝试。
3.加强网站建设,占领网络阵地。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同时要大力加强宣传思想教育“红色网站”的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全面开通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搞好校园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第一,要在现有的校园网上开辟和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制度、经验材料、数字资料等信息输入网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网中占据一席之地。第二,要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的基础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起来,针对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的形式,做出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具有生动性、说服力,适用于网络运行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网上轻松而愉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三,进一步实现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一套以全校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为基础、各学院工作网络和网页“百花齐放”的校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四,形成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媒体的整合作用。某些学校的各类宣传教育媒体,如校报、广播、闭路电视等,在形式上相对独立,要继续把上述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系统处理后移置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教育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和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大大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第五,要让大学生主动点击,就必须有丰富内容来吸引学生,令学生打开主页后不愿离开,对阅读栏目内容爱不释手。如可以建立电子布告系统、检索数据库、心理咨询网站等;注意利用网络收集学生对学校、学院、班级,甚至党团、学生社团等事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以上这些方法,都会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转为“立体”而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作好舆情分析、加强舆论引导是开展好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的高校设立了“校长(院长)信箱”、“书记信箱”等,成为了解学生思想的新途径,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相关组织,收集网上学生关注的话题,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4.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网商”。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提出了“网商(IEQ)”这一概念,特指人们在信息网络社会拥有的一种智力商数,是驾驭和掌握网络的智慧,即通常所指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1)网络基本技能的培训
有研究表明,尽管目前大学生使用网络普及率较高,但对网络基本技能的掌握和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上网的积极性与正面效率。要提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技能,可以将网络培训与计算机及网络课程教学相结合;多组织一些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育软件,或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之中;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竞赛活动,如大学生网站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
(2)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
仅仅掌握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远远不够,还要加强大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将信息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补充,充分利用网络手段,使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
(3)加强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
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的教育,使其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做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5.创新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性、交互性、公开性和虚拟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很大冲击,以行政管理、灌输约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已经很难奏效,必须实现网络时代的管理创新。
(1)行政管理手段
一是成立专门职能部门进行监管。主要进行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舆情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如较多高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校园网络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效果十分明显。二是建立一支兼职队伍,实施网络的自主管理。建立审查把关、管理监控制度,使上网师生遵守网络安全规定和网上言行规范。三是积极倡导大学生网络自律组织,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能力。
(2)技术手段的运用
加强技术开发,以科技手段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技术和产品,在网页浏览器中设置不良信息过滤“绿色软件”,在源头上过滤不良信息,包括过滤来自虚假地址的垃圾邮件技术、防止木马病毒攻击的技术、防止篡改网页的技术、防止网络成瘾的技术等。
(3)法律手段的运用
高校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网络管理条例和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学生的网上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倡导文明上网。
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相配合。
网上与网下配合,网上了解动态,对具体问题特别是那些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仍要坚持开展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与春风化雨般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更不能取而代之。
2.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是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信息资源,要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
3.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环节相协调。
针对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栏目,更新信息,设立论坛,邀请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与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沟通,从入学、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爱情观、就业观、择业观等环节,紧跟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准学生的思想活动脉搏,全过程服务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
4.学校与家长、社会形成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主动寻求对周边的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或干预,净化大学的生存环境,为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创造条件。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与家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形式相结合,大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吸引家长参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校外延伸,依靠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校外思想教育辅导员等各种社会性的组织或其他社会团体,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韦吉锋.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学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2]冯春芳.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江淮论坛,2004,(6).
[3]焦娅敏.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途径探析.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1).
[4]孙彩平.大学生网络游戏影响度研究.光明日报,2008-1-13.
[5]张文杰.高校网络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高校道德建设,1998,(1).
[6]张再兴.十年:回顾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中国教育报,2005-11-30.
[7]何立新.大学网络先进文化建设研究.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结题报告.
[8]杨丽艳.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进入21世纪,网络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网络具有宣传速度快捷、言论自由开放、影响范围广阔的优势,在文化、信息、价值观念等的传播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通过网络开展互动的交流沟通,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已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1 对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修养的形成产生挑战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世界,它打破了物理空间的概念,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逐渐脱离家长、学校乃至国家政府的控制,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在网上会聚交织。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网络在充当信息宝库的同时,也充当了信息垃圾场的角色。大学生可塑性较强,大量负面信息的影响会阻碍其思想修养的提高和发展,妨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生主体地位面临挑战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法治观等教育。在现实环境中,传播权与话语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在网络中,信息传播方式是即时、交互、隐匿、开放的,网络用户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网民。
网络时代信息的开放性,使学生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实或虚假的信息,教育者已经没有“先知先觉”的信息优势,有时候面临劣势的境地,甚至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计算机教育,想在网上获取更多的信息比较困难。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育者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就知道,而学生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师闻所未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者的尴尬。
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更加复杂化
以往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通过言行比较容易被察觉,教师可以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但是,当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思想感情时,就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由于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各自的代号而非真实姓名上网,教师无法知道究竟是谁在发表意见,自然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正是由于网络信息的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趋于复杂化。
1.4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网络信息不断变化更新,对于好奇心强又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些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易对电脑产生过度迷恋。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有79%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倾向,其中,在国内有70%左右的大学生上网的直接目的就是聊天、玩游戏。在这种现状下,“互联网络综合征”成了一种新的心理病症,一些学生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会因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畸形,导致行为方式怪异,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由迷恋上网到自我封闭再到人际关系淡漠的人,最终自然形成心理疾病。
2 网络环境给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
2.1 为思想调查与动态分析提供方便
网络信息之丰富,已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因特网作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不仅有丰富的资料可供查询,还可以大量收集和信息。大学生在网络上耕耘和思索,如同沐浴和搏击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享受着灵魂和精神的大餐,这也为他们更好地接受最新的人类精神财产,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可能。
2.2 有利于及时收集和迅速传播健康的价值取向
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等特点,使社会上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典范、有关专家的辅导和言论、同龄人的积极声音以及健康的音像制品等都可共同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视野,并且“多媒体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使受教育者的感知信息更为深刻、全面,也有利于长久保存。
2.3 有益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具有特定身份,甚至不被称为“教育者”,他们不是进行“说服”和“教育”,而是提供“选择”和“引导”。受教育者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可随时受到教育和影响;而且出于自由、自主心态做选择,必然减少许多逆反心理。因而
网络思想教育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2.4 有利于信息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本网络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拓宽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信息来源与信息覆盖面,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分析能力,大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面对信息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抓住时机,积极应对信息网络的挑战,对原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扬长避短,使信息网络在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中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3.1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首先,学校上下要树立阵地意识和整体观念。对于网络思想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我们应主动开辟、利用、净化和占领网络这个新阵地,使网络上有党的声音,有正面的声音,能够向大学生传递我们21世纪的最强音。校园网建设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也是学校的大事。应该把学校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技术人员、“两课”教师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其次,在做足网下文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如制作一批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适应性广的信息软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引向“立体”,从“单项”引向“多色”,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生动活泼,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突出主体性
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只有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才能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够主动地接受教育,发展自己。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开发特色栏目。如开设留言信箱,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开设热点追踪,及时传递国内外最新消息,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形势教育和咨询讲座;开设网上影视,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设网上党团培训班等。
(2)增强互动性。通过校园网,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开通个人博客、利用qq聊天、参与bbs网上论坛,为大学生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平台,以便与学生交友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引导他们养成良好健康的心态和人格。
3.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网络工作队伍,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
21世纪是信息网络支撑的时代,有人说,“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资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这话说得很深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历层次较高并正在学习和掌握各种新技术的大学生,网络已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和兴奋点、加强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必须建立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熟悉网路文化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3.4 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方式,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有许多新课题,如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年一代对网络内容认知的态度和规律,网络思想教育的优势、特点、目标、内容、过程等。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指导,从而最终实现通过网络阵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有人预言,在信息网络支撑的21世纪,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要占领和巩固网络阵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扎扎实实地为国家培养出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4 结 论
综上所述,适时改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键在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加强高校校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创新,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民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2]王岩.论网络境遇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应对[j].理论月刊,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