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作业要求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围绕感恩责任,进行“我的成长足迹”研究活动,同时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自定研究主题。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和小发明创造。开学后学校要组织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展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开学后各班级内进行优秀小制作评选,并上交学校1份。上交时间第三次召集日。
2、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出发,为父母、长辈或社区中的老人做一件好事,在回报家人、回报长辈的过程中增强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和谐家园的温暖。1~3年级以“爱父母”为主题,写心得体会或童谣。开学后每班上交5篇优秀作品。上交时间第二次召集日。
3、开展阳光体育健身活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真完成假期手册上规定的锻炼内容。
4、在假期里,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增强爱国主义意识。4~6年级以“爱家乡”为主题,每人写心得体会,开学后每班上交5篇优秀作品。上交时间第二次召集日。
5、开展影评、读书征文活动,推荐书目见(附页)。开学后3~6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影评和读后感。每班至少5篇。上交时间第三次召集日。 7、开展总书记贺信精神学习活动和争当“四个好少年”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征集争当“四个好少年”童谣活动。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争当“四个好少年”的认识、理解和心声,要真实自然、生动活泼、琅琅上口、容易传诵。每篇童谣字数不限,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上交。4~6年级每班至少2篇。上交时间第三次召集日。 备注:学校图书馆、操场、电脑室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寒假开放活动方案
一、开放目的:
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和机会,使学生在参观、体验过程中,提高动手实践、研究创造、思维拓展等综合能力,丰富假期生活。
二、开放时间: 三、开放内容:
(一)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1、活动内容:针对各活动课特点,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2、活动形式:学习及实践探究(详见附件)
3、实施过程:公布各室活动内容,学生自主选择参与
4、活动对象:全市5-8年级学生 (二)科技展品参观体验
1、活动内容:参观体验走廊及各展室的科技展品
2、活动形式:参观体验
3、实施过程:在中心专人指导下,进行参观及体验
4、活动对象:全市中小学生(可由家长陪同参观体验) 周一至周五(春节期间除外) 8:30—3:30
四、有关要求:
1、本次开放活动,学生均自愿参加,学校及家庭要提前做好学生往来及活动中的安全、纪律等方面的教育,确保活动安全、有益。
2、学生到中心开展参观及实践体验期间,中心将对每名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与评价,评价结果将通过适当的方式反馈给学校或家长。
五、开放地点及联系方式:
1、开放地点:西岗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心
2、具体地址:西岗区工人村工十巷2号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研究与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自2002年9月起开展网络教学实验,并与2004年5月,代表江西省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了解到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新理念与做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网络教学实践中。本文正是笔者多年实践的一次积累,它对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特征、优势及实施策略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整合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做法及误区进行了分析和应对。
[关键词]网络技术研究性学习整合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学生掌握必须的网络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的教育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基于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我们创造性地将“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总结出不少新路子、好点子,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撰写此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谈谈自己在实践“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悟,意在抛砖引玉,与同行商榷。
一、整合的特征与作用
1、整合的切入点
以数学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选择数学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具有内容开放、过程自主的特点。为了达成最终的研究目标,需要学生相对独立地、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的途径,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与数学主题相关的信息。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资源获取的便捷性能够满足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信息的强烈需求,这是两者整合的直接切入点。
2、作用的相互性
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网络能提供数学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支持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为学习交流拓展出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很有帮助,因为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应用技术,提高技术的过程。此外,研究活动还能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上网。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中除了刺激好玩的游戏之外,还有许多精彩的学习信息;除了和一些不知名的网友“瞎聊”之外,还能与自己的老师、伙伴甚至专家建立直接、快速的联系,进行有价值的对话。有了研究的目标导向和任务驱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网络应用意识。
3、特点的多元性
首先,资源获取网络化。网上资源成为数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信息来源。因特网上关于数学以及各学科的教学资源都能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材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究主题后,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导航,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获取资源。
其次,知识探究网络化。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网络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强有力的工具。在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Excel,几何画板搜集、处理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学习主题,自主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与体验。
第三,评价交流网络化。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数学研究提供了交流、协作和管理的工具。借助这些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积极地互动。教师可以利用网上邻居、网络论坛等手段,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让家长、专家都能参与进来,实现广域地、有意义的交流。
最后,成果共享网络化。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网上,与他人分享并且接受更多人的评价和建议。找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理解上的亮点和缺陷,并及时地加以修改和补充,向实现预设目标做进一步的努力。
三、整合的过程与策略
1、策划主题
教师围绕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技能精心设计,拟定出新颖生动的研究主题,提出具有开放性和穿透力的基本问题。并对的主题的网络信息量进行活动前的试测与评估。在策划主题时,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考量:
(1)它是否密切联系了生活,能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它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整合来优化教学内容?
(3)它是否具有利用数学进行研究的价值?
2、布置任务
教师将此次活动的设想、组织方式,注意事项等方面对学生做比较详尽地讲述、示范。因为小学生缺乏从事这样的数学研究活动的实践经验,教师应事先把必要的要求说清楚,为学生设计出学习支架,避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走弯路,走死路,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效果的折扣、信心的缺失。
3、实施计划
在预设的学习周期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并通过网络技术在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具体过程如下:
(1)搜集整理资源。学生借助课本、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通过阅读、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寻找与课题相关的学习资源,并通过电子文件的形式进行分类、整理、保存。
(2)感悟创新知识。学生根据本组收集的信息,提出研究的子方向,并以此为主线,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组内成员的合作商讨,群策群力,通过学习群体的“协商”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反思活动的基本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
(3)制作整合作品。学生将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感悟通过电子文稿(Word)、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者网页(Web)的形式进行制作、整合,最终形成本组的研究报告,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评价作品
对学习小组的电子作品进行集体性评价。在关注作品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在评价时,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也愿意参与进来。
四、整合的误区及对策
1、重视单一的学科目标,不愿正视多学科的融合。
根据科学领域的不同侧重,我们的教育一直都是以不同学科为单位,大家各自为阵,互不干扰。教师在策划与实施研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是从本学科目标出发,面对其它学科的自然加入,不愿正视,甚至是摈弃,不敢跃“雷池”半步。但这种单一的“学科观”是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向背的,也不符合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在学生进行以数学问题为主体的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其它学科的协同作用,相互融合。如在对“年、月、日”的研究中,自然会涉及到有关天体运动的自然知识;研究“体育中的数学”时,必须了解一些相关的运动规则……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科整合的意识,正视并善于利用学科融合带来的积极因素,在抓住数学学科研究目标的同时,不要过分地限制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网络的世界中“自由”驰骋,在丰富的、多样的的知识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相信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更充实,更精彩。
2、强调探究的独立性,缺乏适当的支持引导。
一次惨痛的教训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这次以“零花钱的调查与分析”为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在简单地下达任务后,我更愿意相信学生的自觉性与能力。但事与愿违,结果是10个学习小组只有3组最终完成了他们研究报告,并且反馈质量不理想。
反思本次活动,我认识到:教师在策划一个数学研究主题时,必须要有系统的策划意识,要制定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方案,在这个“计划包”中,至少包括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足够的资料数据贮备、合理的设备管理明细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前测数据分析等。实践表明,准备工作越扎实,活动开展越顺利。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跟踪活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包括问题启发、信心鼓励、技术协助等多方面的指导。
一、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山区学校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比较单薄,形式单一,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极大地推进和丰富了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山区学校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探究活动难以开展,甚至根本没有办法开展,大多采用从书本到书本的“讲授式探究”。很多都是在纸上“做实验”,在卷子上分析“学生心理素质”等,山区学校师资薄弱、经费短缺,探究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自身实际,从“探究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探究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心理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重视模仿、继承,接受知识等,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传统教学已不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它使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低下,使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
(二)学生对自身心智心理方面感兴趣、好奇,但缺乏必要的常识,说明开展心智训练活动既有需求又有必要。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较成熟,一味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心理剧、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学生会感觉没新意、太表面化,因为很多活动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按程序操作就可以了,这让学生缺少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的机会。因为学生心理困惑渴望自我了解,渴望与同龄人沟通,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自己。
(三)把“心理问题”作为可实践、可学习、可评价的客观问题,探究既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又满足山区普通高中学校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如高一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显著,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克服不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及如何发展等问题都很模糊甚至迷茫。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独特问题出发,将外在的知识和活动与主体的探索结合起来,走进学生内在的心灵世界,让学生主动地汲取相关知识、探究问题,获得内心的感受和领悟。例如:我们通过“高一心智训练活动”的研究课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查找及寻求一些可靠的数据和问题等,完成系列活动案例设计,并组织实施活动、体验探究等,使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社会生活为自我服务。
二、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步骤
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把学生的主观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点,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规律。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以“高一心智训练活动”为例子)
(一)情境创设阶段
1.活动任务
(1)进行必要的应变能力训练;掌握探究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高一阶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特征及情况的相关报道、资料等;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3)设计一份“高一学生心理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访。(4)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汇总信息,归纳问题,提出子课题。(5)确立探究活动子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指导建议
(1)营造探究活动氛围,向学生提出“高一心智训练”活动主题,并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教材,结合案例对学生进行方法与技能的通识培训。例如:如何进行访谈,如何设计活动案例,如何撰写论文,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如何对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等。
(2)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问题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自身。让学生带着“高一心智训练”的活动主题,通过书刊查找、网络搜索,收集有关心智训练发展的资料,如了解高一这一阶段学生心智特点,为设计问卷调查表提供第一手资料。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探究活动主题讲述一些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激起探究的“火花”。
(3)结合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把通过深入问卷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得的信息记录在“探究活动资源卡”上,建立探究活动资源档案。
(4)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结合调查问卷分类汇总的结果,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子课题,并填写好子课题申报单。
(5)综合学生申报的子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整理,确立若干子课题。
小结:该探究活动是分层次的,让学生凭着个体的潜质与爱好、基础与经验对知识进行选择性汲取。教师根据活动主题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的对象变为主动探究的角色。学生不再感觉到学习的无奈与重负,他们享受到的是浓郁的人文气息、平等的求知空间、愉悦的成长场景。
(二)实践体验阶段
1.活动任务
(1)了解学生心智检测的主要指标,了解常见的测验手段。(2)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3)根据子课题的内容设计探究方案,规范操作过程,科学记录现象。(4)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提炼观点。
2.指导建议
(1)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目的、步骤、方法及组员分工等,指导他们制订出活动方案。
(2)山区学校学生的知识面不广,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难以把握的,这个时候学生也许无法继续下去,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指导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勇于探索。
(3)整理、总结、归纳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把研究过程中搜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实验数据,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撰写研究报告(或考察报告、调查报告等),力求让学生把实验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等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信息,主次分明地进行梳理、归纳。同时老师还要分享学生收获成果的喜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小结:让学生自主选题、主动探究,使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他们就会围绕着既定的活动目的主动参与;就会依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就会努力把已有的经验,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运用于实践中去体味。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个体生命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三)总结提升阶段
1.活动任务
(1)学生汇报、交流探究活动中的做法、经验、教训等。(2)在小组间或班级间开展讨论,交流汇报。(3)科学评价,及时反馈。
2.指导建议
(1)根据学生探究阶段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组织交流汇报活动,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等。
(2)根据各自探究实验的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分析高一学生心智状况及呈现的问题,得出结论,形成小组建议,撰写有关的研究论文;开展高一心智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摄影图片展示等。
(3)指导学生根据探究实验结论和汇报交流体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开展辩论比赛,提高学生的辩论能力和竞争意识。
一、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纲要》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机场是幼儿感兴趣的地方,为了让幼儿掌握飞机知识、对飞机感兴趣,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机场,请飞行员给我们讲解飞机知识。参观后,教师跟幼儿共同创设了适合幼儿发展的飞机教学环境,有的教师跟幼儿一起在活动室里设计了各种飞机挂件、图片,室内还摆放了一些可以操作的飞机玩具和实物模型;有的教室的墙壁、橱窗等,都作了精心设计,绘制出了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飞机故事图画和情景图画,画面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夸张、充满稚气,贴近幼儿生活;有的在幼儿园的许多设施、墙面上都贴有飞机图片、活动场地设有各种飞机玩具,给幼儿创设了认识飞机的条件和机会,增添了飞机教学的气氛。
激发幼儿学习飞机知识的兴趣是幼儿园飞机教育首要的、基本的目标,只有激发起幼儿对飞机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幼儿飞机教学的效果,使幼儿学而知乐,破除学习设计飞机的畏惧感与神秘感。在运用飞机特色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
二、在区角活动中提高幼儿探究性学习兴趣
探究是幼儿学习的天性,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的解决,更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关注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关注幼儿学习的创造性、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使幼儿的天性得以发展、生长,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使幼儿的多种智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主动的探索者,让他们从小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和知识。
以研究性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我们把探究性学习活动理解为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活动,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为幼儿创设多种途径,让幼儿在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上,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积极地从活动中去探寻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过程。只要是孩子通过自己去调查、交流、讨论、实验、亲身经历的体验都是探究性学习。
在我们幼儿园内,还布置了一些与幼儿学习飞机内容有关的区角,如,军中小乐队、小小飞行员等角色表演游戏区及科学探究区、手工操作区等,让幼儿在这些区角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和兴趣。
三、遵循教育原则,运用合理教学方法培养幼儿探究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遵循探究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地方性原则,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结合我园幼儿的实际,我们先在大中小各年级选择一个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参加研究的老师都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通过一年实践后,开始向其他领域扩展,教师也人人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他们之间结成老带小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把有关专家请到幼儿园来指导,把教师与专家结合起来协同攻关。
各课题组老师根据自己制订的研究计划,大胆设计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方案,通过实践尝试,形成了“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分享―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科学探究活动《飞机飞得远》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参观飞机、观察飞机碟片、图片等,让幼儿充分地掌握飞机知识再设计各种各样的飞机,最后让孩子探索飞机的奥妙。
活动后,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写好反思记录及对活动方案的改进意见,然后再一次组织活动,证实自己的反思和改进意见是否正确。其实,这也是教师的探究过程。
经过对飞机的探索、操作、总结经验等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提高。孩子们活跃了,对学习更专注了。在区域化活动中,孩子们只觉得在玩,玩得很开心、很投入。经验的获得、能力的提高,都在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的学习。
2014年,北京景山学校北校区参与了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十二五”规划课题――优质资源班班通项目,我们参与的板块主要是从平板电脑互动式课堂教学应用系统的研究这个维度,来探索在互联网、每位学生都拥有移动终端设备(平板电脑)这样的技术条件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方向。
当前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系统已经有很多了,特别是基于苹果iPad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形成了体系。
教师基于备授课平台的互动教学系统,利用传统多媒体课堂中的各种授课资源,根据互动课堂移动性、学生自主性的特征重新组织资源,建立各种结合互联网、校园网的线上以及线下教学活动,支持在教师引导下的各种学生主动的基于资源的学习,这中间的资源主要包含文本、图片、录音微课等音视频素材的初级资源,以及教师预先准备的导学案(可以包含文字、图片、音视频以及互动反馈答卷等)、互动试题、电子作业(包含各种客观、主观问答形式)等结构化资源。
互动反馈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作业电子化,及时得到互动反馈结果,还可以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掌握学生学情,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学定教。
利用苹果系统中免费的iBookauthor制作的iBooks电子书,我们也可以为学生制作包含各种多媒体资源以及支持学生互动自测的交互式资源的富媒体电子书学习学件,再结合苹果App Store中提供的各种学科教学App,组成一种支持学习者个人的人机互动的学习资源系统(如图1)。
经过课堂实验,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体系虽然已经能够支持传统教学的日常应用,但还是有较大局限性,因为当前流行的教学系统大部分还是传统教学思维下的产物,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资源推送、互动反馈等方面,而对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尤其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支持还是不够的。
通过对苹果App Store中教育以及相关App的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应用是在这方面对于教学应用系统的一种补充。比如,在协作学习工具上,我们没有在教育App中找到合适的软件,于是就有意识地寻找能够支持企业协作办公的软件,看能否替代,于是找到了Quip。
Quip是一款移动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文档分享+多人在线文本编辑器+即时通讯工具”的软件,能够轻松实现在iOS、Android系统的手机、平板和桌上电脑等任何设备上创建文字文档的任务。
思考与设计
首先,总体思路上,我们还是紧紧抓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以后的重构课堂与学习这个核心。因此在课题人员组成上,我们依然采取“学科教师+信息教师”共同组成学科信息化探究小组的方式。
信息技术教师既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者,又是学科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者和信息化环境的使用者,同时能够理解学生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需求,因此能够更好地把握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13年9月,景山北校区配备了一个教室的iPad,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在实践中思考,平台如何搭建?教师如何使用?是简单的常规课堂搬家,还是着眼于未来移动学习模式的创新应用?同时积极探索,寻找可以支持移动端在线交互,使用简单的交互平台,发挥iPad的长处,寻找它的不可替代性和创新应用。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Quip是一款支持企业组建为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环境必须具备新的学习方式的学习型组织的软件,这正和我们要为学生们建立学习与实践共同体的思路契合。因此,我们选择了利用Quip开展实验班级的探究学习活动。
实践纪实
我们将Quip作为景山北校区特色的互联课堂交流平台来使用,参与的学科包括语文、历史、信息技术,以及特色主题班会等活动,基本进入常态化。
而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的产品,Quip带给我们的是一个随时随地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打造了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没有边界的学习环境。
首先,Quip是一个跨平台的应用,教师和学生同时可以在PC、平板、手机终端使用它。
其次,Quip是一个很轻的应用,班级教师建立一个文档夹,就等于在Quip中建立自己的班级组织,再通过邮件的形式把任课教师以及学生邀请进来,学科教师在这个班级组织中建立自己的学科活动文档夹,这样就建成了一个班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小平台。
我们利用这个小平台,有效地将学生、教师的各类终端(PC、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校园网络(有线接入、WiFi无线接入、专用学习微环境等),3G接入与互联网络等硬件有机地联系起来,提供了一个网络学习空间,让教师很方便地把自己研发的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方案分发给学生,学生在这类学习活动方案的支持导引下,有效运用各类学习资源来支持主动的学习活动,并通过平台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下来,为教师和学生本身提供了非常好的反思的资源(如图2)。
我们以一堂《记承天寺夜游》的语文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简单地处理教材的内容、词句、知识点等,而是通过为几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设计的不同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以及通过网络的扩展阅读,并以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总结提炼出每个小组通过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的精妙之处认识,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古文素养(如图3)。
我们再以历史教师的一个教学课程为例,教师在平台上了关于文艺复兴的一个学习基础资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简介,作为导入,同时了一个教学任务,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基础资料的引导下,通过互联网搜索更多的关于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资料,要求对查阅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并要求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详细地介绍,要求介绍的内容包括人物、国籍、称谓、名人名言、代表作品或杰出成就、对他的评价等,并把信息成果做成图文并茂的文档,保存于专题文件夹的文档中。后续还了学生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制作自己的电子小报。
学生在接受任务的过程中,一直在交流栏中进行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外,几个同学一边进行协作学习,一边在信息栏中不断沟通。通过课堂中的讨论后,每个小组确定了自己的选题任务,并且进行了分工,每个人搜索组织相关资料,将资料整理后添加到协作文档中,然后由负责制作的同学制作好电子小报到共享文档中,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通过讨论确定最终的版本。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结合学科教学的设计。首先,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知识进行讲解灌输,而是将问题提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将教师的问题转换成自己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协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信息。通过对基础信息的加工整理,协作探究,学生们逐渐地完成了知识的建构与内化,最终用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的方式,对内化的认知进行表征(如图4)。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协作探究学习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如何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学习到了如何进行表达,以及如何制订计划通过小组协作解决实际问题。
2014年底,交互平台Quip在景山学校iPad的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iPad的拍照摄像功能被用于记录学生科学探究课的实践活动,定格学生的探索与操作活动,并对活动进行分析与交流,使得我们的iPad课堂充满兴趣、新奇与创造。
思考与展望
经过运用与反思,我们总结出,Quip这一类基于协作的文档处理软件,是支持学生探究学习很好的工具,它不仅可以作为文字处理工具、信息搜集整理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工具、信息加工的工具,学生利用其具有的搜索技术、社交网络、位置学习、手持记录、内容测绘等功能完全可以进行基于互联网资源、基于位置信息、基于社交协作的深度探究性学习。
当前此类软件基本都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合作性:集文档、短信于单一的聊天界面,师生能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聊天,提高了沟通效率并且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还能通过邮件手动/自动传递任务和状态信息,更加保证了协作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移动性:支持离线状态工作和联网后的自动同步更新,学习探究的过程不会因为没有网络而中断,真正做到随时随地。
互动性:共享文档建立后可由多个用户在不同设备上同时编辑,并在不同文档间建立联系。
聚合性:Quip现在允许用户从Dropbox、Evernote、Google Drive甚至微软Word导入文档,文档中的互联网链接也可以直接访问,是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基于互联网的信息聚合工具,很适合学生协作探究过程中作为信息搜集整理的工具。
简洁性:作为一个大众化的移动互联产品,功能简单实用,很容易上手,对于新手,包括年纪较大的教师,也没有技术壁垒,在这一点上,恰恰是我们许多学习支持系统的弱点,也是非常值得中国软件商借鉴的。
当然,Quip毕竟不是为了教育设计的,因此必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用户系统的建立和用户信息的导入复杂,文档增加共享人只能手动添加,这在大规模应用时会增加很多的工作量。
学生学习成果等资源只能导出成几种格式的文档,不能和数字化校园系统直接对接,不利于数字化校园资源库的建设。
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行为等的记录,只能以文档的方式存储,非常不利于信息的搜集、统计以及对学生的评价。
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研究《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给班级设计一个新颖别致的面貌。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在墙壁上来个提醒牌,教育同学要爱护墙壁、桌椅,有的学生提出给墙壁粉刷绿色,好保护我们的眼睛,还可以在四周点缀一下更美观了……
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 这个美化班级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参加劳动实践很感兴趣,但苦恼做起来费时费力费财,困难多多。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真实环境,以说促做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
我在设计《我为班级添色彩》的活动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课堂上我出示了几种班级风貌图片,激发学生设计班级文化的活动方案,提醒学生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活动。可结果在实施时,不是没这就是少那,完全是“空手到”.我都傻了眼!
说和做,相去甚远,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实现,只有一个办法,带着他们去“做”。给他们创设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才有周到的考虑。
二、改变学习方式,以说爱做
回想给班级添色彩活动,开始我重视了以知识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活动认识课。
因此,我没有就此而止,而是真正的让学生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活动之前我调动学生一切思维,尽量全面的设计活动前需要的准备工作,我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如何把油漆刷得既美观又整齐,当学生提出制定统一高度时,接着问了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既科学又快速定出统一高度呢?学生认真地思考着,他们想法不一,当“两点定一线的想法”说出来时大家向这位同学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运用了数学知识。我也情不自禁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学以致用,聪明!设计一个给班级穿新衣的活动方案,最后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汇报。
这样的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传统的学科教学方法。让学生设计给班级穿新衣,必须让学生了解刷油漆的过程,这单单靠说和想是不够的,不妨让学生走进装潢公司,(刚好,我的家在装修,我和家长商量,分批载去)到实地观察,再设计活动方案。那样设计出的方案才更全面更细致。让学生走出课堂,打破现有的课时约束。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更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要革新以知识和教室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当作一门具有系统知识的课程,一课一课地来教,学生一定要有在开放的情境中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眼动不如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学生运用课堂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实践活动的要旨。
三、在实践中获取文本学习 ,让说开花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但这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一定的文本学习。文本学习是一种符号学习,是对前人积累下来的认识成果通过各种间接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实践学习与文本学习的关系实际上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关系。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
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给班级穿新衣的过程,课前我向学生明确本节课活动的任务,组织学生调制油漆,现场给墙壁油漆。经过讨论后同学自主分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可忙活开了,有给墙壁定高度做记号的、有往地上铺垫报纸以防油漆洒落地上的,有供应油漆的,有做提醒牌的。大家忙中有序,偶尔油漆溅到脸上,衣服上也都不在意……望着绿油油的墙壁,同学们的眼睛更亮了,笑声更甜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WebQuest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0-7302-02
1 WebQuest概述
WebQuest在中国的引入、发展和变化与ICT在中国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渗透相关联着。讨论WebQuest在中国的发展,不仅需要回顾这些探索历史,也有必要回顾当时接纳WebQuest的一些具体环境因素、人的因素。1999年是中国运用网络技术于课堂教学的探索年,全国各地的教师通过网络互换实践信息,形成了一类积极的竞赛。这个阶段中国高中开出了“研究型课程”――一类独立课程形态的开放度最高的探究学习,实践中的矛盾呼唤新的实践方式。2001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蒋鸣和教授的团队通过译介将WebQuest引入中国,中国网络中教师的开放虚拟学习群体――惟存教育实验室推动了WebQuest在中国的传播。2002年则是WebQuest的探索年,中国的典型案例大都是这个阶段的实践产物,这个时间阶段WebQuest的实践主要分布在广东、上海、江苏、湖北、福建、北京、辽宁等省市。
2 WebQuest实践中的问题与讨论
2.1 我们选择WebQuest的一些原因
1)WebQuest弥补了接受学习方式到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空白,逐步形成了学习方式的连续体。
中国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常见的课堂讲授教学是一类较为典型的接受学习方式,而“研究型课程”是一类开放度最高的探究学习方式,WebQuest则是一类属于施瓦布分类中开放度中等的的学习方式,这类学习方式问题由教师提出,而学习过程、结论的得出学习者是在教师的支持下较为自主行动的。所以,WebQuest教学模式连接了被动的接受学习与主动的探究学习,形成了学习方式的连续体。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一类选择。
2)WebQuest的学习与实践让我们实在感受到了什么是促进高水平思维发展的教与学方式。
原有的学校教育中知识的获取是极其重要的发展目标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对知识传授的教学十分熟悉。但是在社会转型要求教育教学变革的今天,我们也许从字面上认识到需要促进学习者高水平思维的发展,但是对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实施缺乏一定的经验基础。我国对WebQuest的学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经历成为一类有效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活动感受新型教与学的方式、理解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并试图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这类教与学的方式。
3)WebQuest本身的教育话语方式让我们教育内部的从业人员容易接受
在中国的各类教师培训,也有教师尝试将其引入课堂教学。WebQuest,它的模块划分与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教案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话语方式或可说是一类表面的东西,但话语方式的背后恰恰是专业的逻辑体现在里面,WebQuest和一类清晰的探究学习方式或者混合学习方式关联着、和课堂教学直接关联着。
2.2 关于WebQuest的“形与魂”等的讨论
2002年到2003年期间,在中国的一些教师论坛中“什么是WebQuest的形与魂?”这个问题被热议着,老师们困惑于WebQuest的实践中尚未取得预期效果的事实。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类热议反映了老师们关注实践的效果、反映了老师们试图去理解WebQuest的本质。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这类热议体现老师们在专业能力方面的某类不足。从我们的观察和后续的研究来看,在运用WebQuest的时候,很多老师仅仅能够把握它的外在形态,而在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解与把握方面、对科学研究的一般素养方面,很多老师尚缺乏必要的专业准备。
另外,也有一类声音认为WebQuest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呼吁所谓“本土化”,WebQuest并不因为它的英语名字而消失了作为运用网络资源的探究学习这一教与学的基本特征。这类呼声往往成为了在WebQuest实施绩效不如意之后的卸责借口。真正的创新需要必要的传承,目前WebQuest在中国的总体实践量尚不充分。
2.3 实践中的其他问题以及教师与学校
WebQuest的教学实践至少需要学校具备必要的互联网接入条件和新型的网络教室。2002年前后,中小学的互联网接入并不十分畅通,即便是现在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4~8人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适合合作学习的课桌与教室空间摆放、必要的学习网站等)对学校来说还没有有效地装备。这些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WebQuest等新型教与学方式的推广实践。
从我们有限的实践来看,真正关注并且能够有效实施WebQuest实践的教师往往是那些教龄在15年以上。这类教师对学习者的理解与把握、对一定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等方面远比年青教师成熟。在后续的实践中,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不建议5年教龄以下的教师尝试WebQuest的实践。
在WebQuest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国外的WebQuest学习活动方案的过程模块一般较为简练。这类简练在我们学习WebQuest的时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后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并参考了一些外国案例,逐步了解了这些具体的过程。个别有经验的老师开展的WebQuest实践也告诉了我们在教学实施的时候,这类开放的教与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是在一类原则指导下的生成,在学习活动方案中的预设是这类生成的基础之一。
另外,各地WebQuest的探索,告诉我们这类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的探索,极其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为探索教师提供必要的行动空间以及区域教学指导人员的直接支持。
3 WebQuest的实际教学步骤
1)步骤一:选题
选题就非常的不易。如果这个主题下的任务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那么它就不适合WebQuest教学法。比如,在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互联网单元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个主题为《发封邮件给朋友》的WebQuest课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索发现,学会利用E-mail与朋友进行交流。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设计《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研究》、《微软垄断案研究》、《各国信息产业状况比较》这样的主题进行研究。在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工程》课中可以设计《什么样的软件最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这样的主题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设计《各国是如何对待诸如计算机犯罪这样的社会问题的?我国应该从中学些什么?》这样的主题去让学生研究。
2)步骤二:组织实施教学
前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到课堂上可以放松要求,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组织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包括教师创设情境,设置任务,建立合作与协作机制,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条件和提出与之相关的新疑问,学生阅读资料,搜索素材,找寻问题答案,将提取的有价值的观点、支持性材料、新疑问和对问题的思考到讨论区。然后学生对搜集到的素材和自己提出的论点进行判断、分析、综合、归纳,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学生展示成果,演示汇报。在以上都结束之后,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思考,与学生一起进行共同的评价。
4 对Webquest教学法的评论
1)优势
Webquest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它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学生也是一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和思路,课堂也不再局限于小小的一间教室,学生可以再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
2)局限
我们很难去把控学生,我们不会一个学期每次上课都去应用Webquest,而是在学期初制定授课计划的时候就要去考虑,选择一些没有清晰答案的甚至是有争议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探究的主题去采用Webquest教学法去教学,同时,Webquest对教学软硬件环境有着过分的依赖。现阶段我们在使用Webquest教学法教学时存在的四个问题:模式化较重,实际应用效果不明显;重视了资源引用,缺乏应用资源的指导;具体评价目标不够明确,缺少指导性评价;过于注重虚拟世界,忽视了真实世界。
5 结束语
Webquest课程是传统与现代教学观念的交锋,更是一种教学思路的转变。这正好符合了陶行知先生的“活的教育”的思想,这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柳栋译.什么是WebQuest?[EB/OL]. http://.cn/webquest/whatarewebquests.htm.
[2]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3] 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综合实践;内容选择;方案设计;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08-0070-03
在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开展,并成了一门必修课。然而这门新型课程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原因是它属于边缘学科,不在考试的范围内,没有引起家长、孩子的重视,他们一直把它当作“副”科来对待,从而导致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此外,担任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对这门课程的活动实施也属于摸索状态,因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课程标准。虽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从内容上为综合实践的有效实施确定了基本范畴,可以作为开发课程资源,选择活动内容的依据,客观上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但它并没有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上的指导。为使这一课程得以在学校健康地开展起来,还必须从活动内容的选择和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去探究,筛选典型的内容供学生在常态课下开展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探究生活中的问题是综合实践常态课有效开展的出发点
综合实践活动应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问题来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出发引出许多类型的活动主题,如“科学探索、设计制作、创造发明、劳动技能、环境保护、生存技能、文化探索、身心健康、社区服务、信息技术”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在三上的《欢乐卡通世界》这一活动中引导学生搜寻自己学习文具或衣物上有哪些卡通图案,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再从校园调查入手,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书店、商场等),走进网络,了解到许多关于卡通的新鲜知识来激起他们研究卡通、创作卡通的兴趣。整个活动把科学、艺术、体验、知识整合在一起,在调查、访问、表演、创作、交流以及资料搜索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想象创作能力。
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综合实践常态课有效开展的兴奋剂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服务”等实践学习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学习这一基本形态中,除了研究性学习外,还有技能训练为主的操作性学习,以心灵沟通为特点的感受式学习等。活动设计时,应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把每一项活动都形成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经典,以便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度和信度。
三、精心设计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激趣法宝
尽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其不同的活动方案设计自然会有许多特殊的要求,但作为活动设计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需要对活动目标进行分析,将活动过程分解为几个基本阶段,预先设计好活动的过程及其相应的要求,再组织学生进入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应包括:激趣导入、活动实施、汇报交流、适时评价几个基本阶段,各个环节的设计都突出“趣味性”才能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开始学习新的教学内容萌生积极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导人更不容忽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是学生眼里的“副科”,它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进入学习状态,迅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值得探讨。经验告诉我们,课堂导入不仅需要老师激情的语言,还要有多样的形式才能突出趣味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揭题。
(一)创设情境巧妙揭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应注意创设情境,探究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这个“副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可以采用播放网络中的视频、图片或相关的报道等来重现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共鸣。如六年级上册(文中所举课例均为上海科技出版社)《应对地震有办法》,在活动伊始,我们可以播放《汶川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的同时老师适时配音解说,把学生引进这样的受灾情境:地震来临时可以在三四分钟之内使房屋倒塌,物毁人亡――通过让学生说说观看的感受,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地震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害,之后通过一个《唐山地震中的自救》的小故事来引出:在灾难降临时,不同的态度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这样整节课学生就兴味盎然,一起学习了如何在地震中自救、逃生等方面的知识。
(二)设置悬念寻果揭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活动开始老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目标。如四年级上册《自己种菜乐趣多》的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叫叫它们的名字,看看谁认识的蔬菜多,接着出示几则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菜,另外还可以出示几种菜籽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谁家的孩子,它们在生长过程中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自己去种种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对比揭题
把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或身边的某一现象来导入新课,会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有一种亲切感,实用感。如六年级上册《学会控制愤怒》可以先提问学生:你们生过气吗,说说自己生气愤怒时会有怎样的举动?接着播放《马加爵杀人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相关报道,引出愤怒发泄的方式不同产生不同后果,进而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又如三下《清洁用品大搜索》中,先让学生说说妈妈在洗刷碗筷时要去污会使用什么?你可知道洗洁精有什么功效?让学生动手去试一试并做好相关记录,随后进行交流。这样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四、亲身去体验和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常态课有效开展的永久魅力
关键词:种子萌发 校外探究活动 指导设计
一、探究设计
1.设计思想
本次以种子萌发为课题的活动,实则是一次以实验性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故在设计时,以生活即探究、研究性学习为指导理念,将生活中的普通事物、普通现象、用普通的方法来探究这普通后面的科学真谛。即以“观生活中的现象、用生活中的材料、探生活中的科学”为思路,让学生处在开放的现实和真实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问题解决的自觉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性探究,主动的获取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2.内容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活动,是在校外教育这一特殊的、开放的环境下得以实施。它不同于小学《自然》、初中《科学》等学科可参照固定的教学大纲、按课时计划,在固定课时内实施的教学。所以,基本上是无“本”可细用。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科学活动资料与信息,借鉴来并利用孩子们生活中能容易接触到的实验材料,创设适合本地区少年儿童开展校外生物科学活动案例,做到有“例”可活用。
3.学员分析
学员年龄跨度大,他们会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上会有所差异。但通过实践和观察,孩子们都是凭着自己兴趣、爱好报名学习。爱好兴趣驱动下,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主动地关注有关生物学方面的现象、媒体等。个别学员还会在自家的阳台上、花园中进行植物的栽种实践活动,所以对于本课题的实践(实验)能力差距不是特别显著。另外通过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借鉴“导生制”的方法,在共同完成整个探究过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水平的孩子设置不同的观察、探究任务,达到不同的探究目的。
二、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种子;理解种子萌发的内外在条件;学会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逐级递进法,即通过验证实验、初步的探究实验、较完整的探究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借鉴“导生制”,即通过大学员带小学员,实践能力强的学员带能力弱的学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相应的探究目的;通过比较实验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实践中,培养孩子会用身边的素材、学身边的科学的情趣和情感;在实验观察中,敢于依据事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孩子的合作交流分享意识。
三、重点难点
1.探究重点
根据指导,完成“外在条件变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验证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种子不会迷路”的原因;进行“不同刺激物对不同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性实验设计和实践。
2.探究难点
由于需要学生用变量1种子、变量2粘贴剂设计完整的探究方案,并进行定量分析、撰写初步的探究报告,故“不同刺激物对不同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性实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探究条件
1.材料准备:种子(蚕豆、绿豆、芹菜、菠菜、香菜、芝麻、小白菜、西红柿等植物种子)、酱菜瓶若干、鞋盒1个、小花盆及花盆托各1个、盆栽土、剪刀、透明胶带、硬卡纸、标签纸、回形针、自来水。
2.刺激物质:普通胶水、502胶水、百得胶等。
3.环境条件:室温(除冬季之外)。
4.实验场所:实验室、阳台等。
5.探究时间:本次探究活动时间跨度为3周,其中学生在少年宫集中,就这一课题展开前期实验、讨论、评价累积为90分钟。
五、探究指导及实践过程
生物学实验,从学生实践角度一般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前者是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或提出了某种假说,为验证这种认识或假说是否正确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后者则注重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和实践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可能是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本探究课题以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由浅入深的递进过程,加之分阶段的评价而巩固知识、改进操作、优化方案从而达到探究效果。
1.问题引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种子,常见的种子有哪些?了解种子的作用吗?见过种子萌发吗?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既起到复习学生已有的关于种子的知识,又对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种子与果实、发芽的都是种子等概念进行纠偏。并进一步引出种子萌发的除需要内在条件,如健康的、具有活性、打破休眠期等,外在条件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问答互动,学生们对种子萌发外界促进和抑制条件有了一定了解,接下来就是通过实践分析来验证和探究。
2.验证性实验――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实验设计:(1)在5个酱菜瓶中分别放置棉絮,在棉絮和瓶子间隙中插入少许小白菜种子;将3个瓶子放在窗台附近,A浇适量水、B不浇水、C水淹没种子;将1个瓶子放置在鞋盒中再放置在窗台附近,D浇适量水;将1个瓶子放入冰箱,E浇适量水。1周后观察实验结果。(2)准备2个带盖的玻璃瓶;将2个小胡桃大小的棉絮浸湿后,分别沾满20粒小白菜种子;想办法将棉絮悬挂于瓶盖上;2个酱菜瓶中A事先加入少许的水、B加入等量的液体胶水;将悬有小白菜种子的瓶盖,盖到瓶子上,棉絮不能触及液面。将瓶子放置在窗台边,连续观察1周,并记录萌况。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的实践,在实时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验证了种子萌发的外界有利因素(必须条件)是空气、水分、温度。阳光并不是萌发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明晰了,种子的萌发还可能受到外界不利刺激物的抑制,本实验中普通胶水便是作为不利因素设计的,在它的刺激影响下,小白菜种子的萌发率低,胚根、新叶伸展不明显。在这个环节,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实验记录、结果、方法进行点评、定量分析的指导之外,还应对实验设计的某些条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如光线作为影响因素,它的作用究竟表现在哪里,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到后续探究内容。
3.初步探究性实验――“种子会迷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