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第1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漫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1.美术老师对漫画教学本质理解的错位。

漫画归属于美术学习活动范畴,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漫画活动的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依《美术课程标准》而言:漫画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力表达的过程。美术老师过于关注对学生进行漫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漫画教学进入模式化,本质上是对漫画教学的错位理解,也就是对儿童的健康身心,以及富有创造力天性的摧残。

2.美术教师自身漫画能力的局限

如果美术教师自己无法理解漫画之道,缺少丰富的漫画经验,不懂得漫画的规律,在教学中一味儿走着单一的“欣赏+参考”路线,怎会领悟什么是自由抒发,表达个性和创意?也就不能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又怎么能做好学生漫画创造性表达的引领者呢?

二、漫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模式

1.几何图形联想

几何图形的思维训练是对基本形特征的记忆和表达,如教师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让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训练,然后学生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和经验来表达“像什么”,又或者在几何图形上进行添加使之超越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重新组合。

以简单的圆形为例(图1),学生沿着“像什么”去展开联想,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像皮球、像太阳、像月饼、像闹钟、像纽扣、像乒乓球……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一连串来。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答案都是物体自身就具备了“圆”的特征,不同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平面或是球体。凡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学生一般只会表达“看什么”就“是什么”,至于“怎么看”往往会被忽视。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角度去“这样看”、“那样看”,从而发现了一些局部具备“圆”的特征的物体,诸如锅、碗、杯、碟、瓶、桶等,又或者螺丝、铅笔、手指等,以及经过外力作用的瓜果蔬菜等物品的横截面。当学生的思维已有一定发散时,趁热打铁、层层递进引导他们进行更加宽泛的联想。

2.素材联想

素材联想是由某一人物、动物或其他物品而想起有关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通过思路的连接把看似“毫不相干”的事项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新的成果。

在三年级的漫画课堂上,笔者出示一张袋鼠的图片(图2),让大家说说“袋鼠妈妈有什么用处?”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起初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的问题,我便提示可以进行局部联想。马上有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带着小袋鼠一起散步,一起跳跃,我便追问“为什么要一起?”,“因为袋鼠妈妈用口袋装着它”;有的学生想到了袋鼠妈妈可以参加跳远比赛,因为它有着两条强壮的后腿;有的学生说袋鼠的尾巴可以在跳跃过程中把握平衡,我都表扬了他们的明锐观察力。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小袋鼠长大后不需要袋鼠妈妈的袋子了,就可以用来装东西了”。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育儿袋和和普通拎袋联系在一起了。随后学生便举一反三,分别以育儿袋、腿和尾巴为思维发散的中心联想到了浴缸、鱼缸、花盆、牛奶杯、升降机、秋千架、滑滑梯、绳子(拔河用绳)、扫把等。

3.命题联想

命题联想是创作者根据一个既定的题目或主题完成漫画创作的一种联想方法。命题通常只规定作品的内容范围,而不限制作品的形式和情节处理。因此,一个命题可以产生多种样式的作品形式。

小学生画命题漫画是“由外而内”,他们对事情没有自己的感受,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只是为了交差。不像画家画漫画都会表达、抒发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或情感,即“由外而内”。美术老师就得投其所好地安排命题漫画的内容,让学生感觉一种亲近。在一节“一个爱唱歌的人”的三年级漫画课上,笔者从“看图说画”的游戏引导学生解读图3导入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我们来做个“看图说画”的游戏吧!

学生:……

教师:那你平时有过类似的情况发生吗?

学生:画完画,我的脸上都是五颜六色的油画棒。

学生:我给纸杯装饰,一不小心把水彩笔画在指甲上了,后来我还把其他的指甲也装饰了。

学生:陶泥课上,我会把自己弄得满身脏兮兮的。

教师:太有意思了!那你们觉得“一个刚上完音乐课的人”又有些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回教室的路上,我还在唱刚学的那首歌呢!总是忘不了。

教师:一路上都留下你的歌声。那路上的同学听了会做出什么反应吗?

学生:有时,他们会跟我们一起唱,因为他们以前也学过吧。

教师:是呀,你从嘴巴里唱了出来,人家从耳朵里听了进去,又从他的嘴巴里唱了出来。这就是一张有趣的漫画了。

(请一位画的好的学生画下来。学生会发现除了嘴巴张得很大,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教师:声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我们一般不会画。但声音有很多种,就如音乐(没等我说完)

学生:可以画音符。

教师:你真聪明。(我立马添画上音符,学生恍然大悟。)

学生:我想到了一幅漫画:我在写作文,窗口传来美妙的歌声,结果我笔下写出来的正是这首歌。

教师:你的构思更好,因为你用上了漫画的“夸张”手法,你让原本“毫不相干的”声音和铅笔产生了必要的联系。

之后学生有进行了诸如“爱唱催眠曲”、“歌声很美妙或很刺耳”、“声音很响”等的发散性联想,他们举一反三,想到了好多的点子:清洁工人正在清扫一个爱唱歌的人留下的一路音符,;一个爱唱催眠曲的小姑娘把太阳下的一朵小花催眠了;一个唱歌唱得很投入的男孩被音符带上了天空(图4):一个爱唱歌的人为一群盲童铺下了一条光明大道……

4.续尾联想

不走寻常路线的漫画看点就在于“幽默”,且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四格以内的漫画短小精悍,风趣幽默,正迎合了我们小朋友的口味,也很适合喜欢漫画的初学者,从续画结尾开始,锻炼想象力,有助于寻求多个“正确答案”。本文图5就非常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续画联想。笔者在隐去了第四格画面后通过故事导读,请学生在画面中找出几个重要信息: 男孩(人物)、绳子(相似)、绕绳子(事情),确定事情因―根绳子而引起,继而从“绳子”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这是一根“什么绳子”、“来自哪里”、“有什么用处”等一系列发散性问题展开充分联想。有的关注它的材料,有的关注它的用途、有的关注他的形态,一根根五花八门的“绳子”(图6)创造了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1.一般方法:

1)材料发散法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的多种用途(图7)。例如:一根线条可以联想到的东西有很多,电线、风筝线、铁丝、铁链、绑发带、水管、铅笔……

2)形态发散法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例如:线条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直线又包括水平线、垂直线、折线、斜线、粗线、细线、虚线等;曲线又包括自由曲线、几何曲线、弧线、封闭线等;线条还可以分为粗线和细线,长线和短线,出于形态的差异,联想到的物品自然也就天差地别了。如上图,外圆环是一组从线条的直线形态进行发散联想而得到的事物,内圆环则是从曲线形态发散联想得到的不同事物。。

3)功能发散法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例如:一根线条的用途可以“辐射”出:做针织品、对物体进行捆扎或悬挂、测量长、宽、高,切开剥了壳的鸡蛋、搓脸等,又如袋鼠的尾巴、育儿袋也能发挥独特的功用。

4)组合发散法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新事物。

在功能发散和组合发散的整合下,袋鼠的育儿袋不仅发挥了“装”的功能,还与浴缸、花盆、杯子等新事物产生了直接的联系,参见(图2)。

5)方法发散法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6)因果发散法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

2.特殊方法:

1)集体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候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集体发散思维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们常常戏称的“诸葛亮会”“头脑风暴”,即若干人在一起商量,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困难问题的集会。民间认为诸葛亮是聪明人的典型,所以取做比喻。

2)假设推测法

由假设推测法得出的观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行的,漫画正需要这些或许能成为合理的构想。

第2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第3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发散思维代表了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广度与灵活度,良好的数学能力首先建立在优秀的发散思维基础之上.数学题的答案只有一个,但获取答案的路径却有很多.数学教学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答案,也不仅仅是为其指明一条路径,而更应鼓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让学生盲目地陷入题海,不如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求解经典题目,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即便面对陌生、复杂的题目也能尽快找到多种解题路径.BACDFE图1例如图1,在ABC中,D、E两点在边BC上,AB=AC,AD=AE,求证:BD=EC.证法1:由AB=AC,AD=AE可得∠B=∠C,∠ADF=∠AEF.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证得∠BAD=∠CAE.ABD≌ACE(SAS).BD=EC.证法2:由证法1可知∠BAD=∠CAE,∠B=∠C.又AB=AC,故ABD≌ACE(ASA).证法3:可证∠BAD=∠CAE,再证ABD≌ACE(AAS).证法4:如图1,过点A作AFBC.AB=AC,AD=AE,AFBC,BF=FC,DF=EF.BD=EC.证法5:作ADE底边中线或顶角平分线,也可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修改题目条件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修改题目建立新题不仅是对题目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是一种问与答的角色转换.让学生站在出题者、提问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有助于他们发现数学定理万变不离其宗的灵活运用.

二、善用发散思维,做到一题巧解

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一题多解,但精准、缜密的集中思维能将其提升为一题巧解.在很多习题解答中,不少学生都能发现两种以上的解题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找到最快捷的解题方法,而如果选择了复杂的解题思路,还是很容易在推导过程中犯错并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推理过程中巧用定理、推论往往能简化解题步骤,而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公理、定理与推论之间关系拥有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之上.培养发散思维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总结在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公理、定理,一题多解能让学生发现解答同一题所用到的多种定理、推论,而对定理的再反思则有助于学生总结如何筛选、发现最简易快捷的解题路径,做到这一步时数学往往已成为学生的乐趣.

三、善用发散思维,做到一题多变

第4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既有利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目的。

1.如何理解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既是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指根据面前的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各种答案的一种思维,从而产生大胆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它与集中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能力的必要因素,在创造性思维的行程过程中,发散思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应用题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要重视,发散思维更值得重视,例如,一捆钢丝,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四分之一,第二次使用了全部的五分之一,___________?(提问题并列式),这个发散思维的点的提出,学生的思维显得异常活跃,先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时,教师再进一步深入引导在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系列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沟通了知识间内在联系,锻炼了解题技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切实提高了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

2.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畅性。知识面越广,流通的量越大,发散思维就越好。那么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呢?

2.1 充分运用变式。一题多问,一题多变,扩题练习,改变问题的叙述形式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应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不依常规地去寻求为异,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从而产生新、奇、特的见解,并初步形成创造思维。

2.2 充分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开发学生智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要想学生能进行多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必须善于引导他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寻求答案,让他们学会独出心裁地按特殊思路去进行特殊分析,寻求最新最优的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以便举一反三,提高解题技巧,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第5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创造能力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但要把书本知识和前人的经验传给下一代,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数学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对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即时激励,把握学生发散思维的契机

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思考、不断质疑、不断假设、不断推敲、不断求证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受启发、受引导到能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思路,具有独立的思维品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教师应当对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予以肯定和热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教师应当培植学生的“不满足感”,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当学生在教师激励语言的引导下想出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时,他们必定能在更好的心理状态下打开心智大门,使得发散性思维不断发展。

二、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例如,在“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2+2+2+2+1。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2+2+2+2+1=2×5-1=2×4+1……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三、强化基础知识,为发散思维奠定有力基础

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小学生的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来说,数学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如同毫无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创新教学首先要从强化基础知识开始,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基础知识,强化数学基本功,渗透数学思想,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小学数学首先要从最自然质朴的境界开始,在最利于学生数学基本素养发展的地方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才能使学生打好可以继续向上生长的数学根基。强调通过练习,激发思维,掌握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学习,学生的各项数学素质才能得以激发、生成、跃进,进而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在练中讲,就能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确切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找到最适合每个学生的引导方式和学习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延时评价,创造学生思维碰撞的空间

发散性思维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与异他性,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一个探索的尝试的过程,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一定正确,或者即使思路正确,其他同学(包括老师)也不一定能够马上理解、接受,所以课堂上对待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路,应当即时把握这一临场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不代替其他学生判断,而是把它作为引发全体学生思维大碰撞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一起探讨,一起交流,共同解决。

例如:“某工程队完成一条公路施工,原计划每天完成300米,30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24天就完成全部施工。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施工多少米?”学生一般按照这样的思路解题:先求出施工全程的总长,实际每天施工多少米,然后再求出实际比原计划每天多施工多少米,列式为300×30÷24-300=75米。也有部分同学应用比例的知识得出思路:原计划与实际的工作效率的比例刚好是天数的反比,算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每天多修了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每天多修了多少路,列式得300×(30/24-1)=75米。但有一位学生列出300×(30-24)÷24=75米。虽然答案跟其他解法的结果一样,但其他同学就不明白了。这时候教师没有急于判断,而是引导其他学生一起思考:“既然能得到同样的答案,没准这真是我们其他同学都没想到的好思路呢。给几分钟的时间大家想一想,同意这位同学解法的同学可以举手。”当没有其他同学举手的时候,教师再次对这个思路给予肯定:“居然没有其他同学赞成这个思路,那更把我们的胃口吊起来了,那好吧,就请你来给大家讲解讲解。”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自然、沉着地向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原计划要30天完成,实际只要24天就完成了,实际比原计划提早了6天完成,那么这提前6天的原计划的施工任务就要分摊到实际的24天当中完成,这就是每天要多施工的路长了。”在学生细致的讲解中,全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恍然大悟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教师课堂的耐心引导、鼓励,可能这个同学站起来的时候就不能如此从容不迫、清晰地介绍他的解题思路了;如果没有教师提供的几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个同学讲解之后,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同学理解了这个独特的解题思路。

五、营造师生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环境

教学过程中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每个学生都可以创新,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如何挖掘和提高这种潜能,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这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是思维训练的教学,教师应正确诱导、点拨,不仅要培养集中思维、定向思维,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使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同步发展、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6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发散性思维 素质教育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去积极思考和创造,力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多变性和多样性的形式。所以在教学中开展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先决条件是挖掘教材中可供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发散和联想的材料。高中生正处于思维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二、发散性思维的理论支撑模式

英语教育作为一种语言教育,应该遵循语言学本身规律。从语言学知识角度看,其涉及字、词、句、篇、章等内容;从语言教学的目标看,语言能力素质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而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这就是说,语青素质体现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其中,不能不涉及到词的积累。思想的表达与灵活运用。在语言的交流中。除了准确用词以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思维因素,二是心理因素。英语教学中注重发散性思维习惯培养,除了实现语言教学目标,更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这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不可缺少的。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散思维的根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不要因各种客观原因,而随意顺从别人,要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限制定势的消极影响。同时要有坚定的学习信心,在学习过程中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切实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expect”这个单词,我们可把它的用法都联系上expect to do sth/expectto do sth/expect+that+clause同时可联想到wish,hope,want等相近词用法,对它们的用法是否一样提出疑问?结果hopeto do sth是不能成立的;wish后加的从句与expect, hope,want不一样,应用虚拟语气,这样不仅巩固了“expect”用法,而且也复习了“hope,wish,want”用法,同时复习了不定式作宾语,宾语补足语,宾语从句,虚拟语气等,使学生思路流畅、思维活跃,温故而知新,有利创造性思维。

2,通过词汇教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以词汇作为发散点,起点低,难度小,伸缩大,适合训练各种程度的学生,因而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在词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词组搭配的方法。如:学习单词handsome,我们可以归纳它的同义词beautiful,pretty等,并用例句加以诠释:

①The girl standing in foot of the house is very beautiful,

②I have a pretty little toy,

③zhang Sanfeng is a handsome boy,

句①中的beautiful意为“漂亮悦人的”,表示美丽的最普通用词,语气最强,但不用于男性;句②中的pretty意为“美丽可爱的”,多用于小孩,女性及较小的东西。语气较弱;句③中的handsome意为“仪表堂堂、英俊的”主要用于男性。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它能够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开拓思维,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从而迅速、灵活地掌握语言,也可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激发器,反之,倘若老师对学生的一个错误就发怒、大声呵斥或者表现得局促不安,那势必会让学生感到紧张、畏惧、压抑,甚至厌恶等情绪,从而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兴趣,必然严重阻碍他们的发散思维。

4,设计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勇于创新,因此,教师应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为学生提出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而拓展发散性思维。同时,老师的课堂用语应有艺术性和指导性,以激励的口吻,亲切的语调鼓励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思维,摆脱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产生多种推测和联想。

第7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教育艺术学》中告诉我们,创造思维的基本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仔细理解教材,把培养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归一”应用题的教学,我采用了“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模式结构

一.发散:教师出示“一个书架25元”,要求学生就这个条件进行发散性思维。如:已知一个书架25元,照这样计算就可以算出3个书架、4个书架、5个书架……n个书架的总价,n越大,总价就越大,n越小,总价也就越小,这样学生则反过来思考:知道了单价,那么可以求出75元能买3个书架。200元能买8个书架,在这个基础上,再给出例题,让学生解答。

这里教师指导学生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教师给出的条件,条件不是“静止”的,因而可以发散出多的想法,这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二.集中:教师按班上的情况提供下列材料,要求学生选择有关材料,提出问题,然后列算式解答。

学校上午买了4个书架,下午又买了8个书架,上午付出75元,下午付出了200元,学校一天付出了275元,下午比上午多付出235元,由于这些材料都是从刚才的“一个书架要25元”得出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自然地都集中到“一个书架要多少元”上来,他们列出的算式有“75÷3、200÷8、275÷(3+8)、125÷(8-3)”,讨论后得出:总价÷数量单价。这一过程,实际上是阶段发散性思维的逆向思维,运用思维的可逆性,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是培养集中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

三.再发散:根据上面的结论,进行发散性思维练习。条件:一辆汽车第一次行了20小时,第二次行了70小时,第一次行了700千米,根据上面的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未知量吗?(让学生选择条件列式解答)。学生把前阶段学过的数量关系将已知条件和问题按前面分析的主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发散性思维强的学生很快能求出要求的未知量。

四.再集中:在发散性思维练习上,再集中找出角“归一”应用题规律。

但对于“发散、集中、再集中”课堂教学结构,如:“圆的认识由于学生过去学习的是直线封闭图形,因此很难从发散思维转入集中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先让学生集中的办法,向学生提供一些图形,其中有圆形的有不是圆形的,要求学生进行鉴别,从而认识圆,并进一步建立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了解它们的互相关系,进行集中思维训练,然后教师又提供一个设有标明圆心的圆,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实际操作:

直径是圆内最大的线段,把直尺的起点放在圆周的任意一点上固定,移动直尺另一端,量出最大读数的线段。

(1) 紧贴圆,在圆外画一正方形切圆,连接四个圆切点的两线是直径。

(2) 在圆内任意作一条线段,使两端在圆周上,再作这线的垂直平分线,得到了这条圆直线是圆的直径。

(3) 在圆内作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角线是圆的直径 等等。

第8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

创新可以来源于生活、生产实践、家庭的育人环境,但最根本的获取和学习的途径是教育。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可见创新对个人、民族、国家、政党的重要。第三次全教会强调:“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工作者要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新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它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复制。传统的教学考什么、教什么,跟考试无关的知识很少沾边,思想品德更谈不上。方法一般是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定律讲解实例,忽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分数,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付,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我认为创新,从狭义上讲是指少数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过程;从广义上讲凡是凭借自己的智能去发现、掌握他们尚未知晓的知识,并运用它们就是创新的表现。所以创造力是一种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提高。而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和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让我再一次在光学实验教学之中感受到了学生无以限量的创新思维火花。

创新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新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新性思维有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即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在创造性活动中,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完成,这两种思维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发散占主导地位。

例如:在最近的一次“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中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仪器用到了: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实验中要求学生调整物距和像距,找到蜡烛清晰的像,再利用记录的结果分析物距、像距和成像性质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实验探究过程之中,就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这个实验至少有如下四个缺点:

1.以蜡烛火焰为发光物体,比对其成像,但是火焰摆动不定,火焰轮廓不清楚导致实像边界也不清晰,极不利于确定实像的位置,因此同学们找的像距误差就比较大,甚至出现了同一个物距值对应几个差距较大像距的情况。

2.以蜡烛火焰为发光物体成像,所成实像摆动不定,而且随着蜡烛的燃烧,烛焰逐渐是变大的,这对于探究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对物象大小的影响很大,尤其当物距在两倍焦距附近变化

时,所得的倒立实像大小分辨困难,导致一些同学很难归纳出: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此时物像等大等等

结论。

3.从环保上说,在实验中燃烧的蜡烛放出了很多十分难闻的气体,污染了我们周围的空气,使我们的呼吸道十分难受。燃烧的蜡烛熔化后粘到光具座和试验台上比较难清理。

4.从节能上说每次“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我们一个年

级7个班全部完成这个实验,至少用掉30支蜡烛,也是一个较大的消耗。

对于学生们智慧的闪现我欣喜地给予了赞扬与肯定,并引导他们就上述问题展开联想,鼓励他们发散思维进行探究,解决上面的几个问题。并且给他们提供了工具、材料,帮助他们了进行试验验证,经过了几天的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先后推出了几个改进方案:

方案1.利用凸透镜和小灯泡制作一个小型平行光源,提供平行光,在光源前面放一个镂空的箭头,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发光的物体,然后用它代替蜡烛的火焰进行成像,并用直尺测量大小,进行物像大小比对。

方案2.在原先实验的基础上,直接用灯泡的灯丝作为发光物体替代蜡烛进行成像。

方案3.利用高亮发光二极管作为发光物体,根据需要在小电路板上拼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形成成像物体,并且在电路板上面粘上一张坐标纸用于测定物体的大小,而在光屏上同样粘上一张坐标纸,用来确定像的大小,以便于在实验中比对物体和像的大小关系。

通过对上面的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学生对个方案的优劣有

了自己的评价,最后学生们将优胜奖评给了第三小组,并给出了

评价:

虽然三种方案都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以及资源浪费问题,但是从实验的有效性上三种方案的表现各有优劣:方案1的发光物体制作较为复杂,如果用亮度高的光源也会产生怪味,在物像大小差异的对比上较第三种方案差;方案2结构简单,现象明显,但是最大问题是物象大小差异的对比很不方便也不准确,而对这些问题方案3都有了较好的解决。

经过了这次尝试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们的巨大创造性,再次给我在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给予启发。学生们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展开联想,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设计出了若干解决方案。这种围绕某个事物横向或纵向的展开联想,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创新性思维打好扎实基础。最可贵的是学生们克服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可使我们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有时也会陷入思维定势的陷阱。)强化了发散思维的变通性,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常规,不跟着之前的方案一成不变,而能另辟蹊径。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超常思维,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对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是及其可贵的。在创造性活动中,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辐合思维,再从辐合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最终完成设计目标,这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习惯。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在思维独特性培养方面还没有有效措施前,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种情况教师的及时肯定和帮助,可

能是较好的培养发散思维独特性的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承福.对创造教育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2002(6).

第9篇: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一题多问,培养发散思维

一题多问,即让学生根据教学问题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教学行程应用题“甲乙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时,根据上面的条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小东两分钟走了多少米?(2)小英四分钟走了多少米?

(3)小东每分钟比小英多走多少米?(4)相遇时,小东走了多少米?小英走了多少米?(5)几分钟后两人相遇?(6)相遇后,小东再行几分钟到达乙地?(7)相遇后,小英再行几分钟到达甲地?(8)相遇后,小东比小英多行多少米?等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