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

第1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实践 《教育技术学导论》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完全在现实场景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面临着很多困难。计算机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源保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下开展《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使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了解专业框架、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任务,对本专业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本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信息主要来源于文字教材;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老师是唯一的教学评价者,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主要是以考试为主。这些方面都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的要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研究性学习这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方式引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来,使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提供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实践,必将有利地推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案

方案名称: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实施办法:课程采取“2+2”模式,即每周2学时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2学时用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还必须延伸到学生的课余时间,这是保证其有效开展的基础。

课时:4学时/周×20周=80学时。

学生:教育技术学专业2005级本科班,共88人。

文字教材:《现代教育技术》,黄河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http://met.sicnu.省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http://met.sicnu.省略/reaserch。

(一)实践目标

1.认知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包括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领域范畴、理论基础;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性及应用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原理及方法;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信息化环境下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等。

2.动作技能类目标

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等。根据不同小组研究课题的不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的上述动作技能类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另外,我们还应掌握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处理、传递、表达等技能,掌握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等。

3.态度情感类目标

具备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具备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具备正确的现代学习观念、科学精神和态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及创造精神。

(二)组织形式

学生根据研究兴趣组成课题小组,每组成员为3―6人。每组选举组长一名,负责整个小组的协调、组织工作,人数较多的小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举副组长若干。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探究。

(三)实施步骤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部分实施步骤如下(表1):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设计,构造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前测等。

2.具体实施阶段

包括举行专题讲座调动学生积极性,补充预备知识和技能,组建课题小组,各个课题小组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举行开题报告会,进行具体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完成结题报告,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总结阶段

主要是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后测,对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反思。

三、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

依据实践方案,笔者于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中进行了相关行动研究。

第1周,向学生介绍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平台、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以及科学研究常用方法的初步知识。

第2周,组织学生组建课题小组。学生按照自愿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组建了13个课题小组。根据方案,每组成员应为3―6人。由于实际情况限制,课题小组人数稍有出入,最少的一组为4人,最多的为8人。

第3―7周,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随后,教师组织了网上开题评议和开题报告会,全体学生对每个课题小组的研究课题和开题报告进行了详细评议,针对每个小组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

第8―17周,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小组的研究方案,按照人员分工自主地去学习。期间,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根据分工自己完成应做的任务,又相互协作、一起学习。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解决学生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组织了课题进展交流会。

第18―20周,每个课题小组对本组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进行梳理和展示,撰写结题报告,举行结题报告会,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和反思。

四、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一)后测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经过二十周的行动研究,为了全面地了解本次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效果,笔者对参与本次实践的学生进行了后测和访谈。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学习的效果调查表明,78.57%的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但是还有21.4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大或没有什么效果。经过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的分析,以及访谈,主要原因是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

2.81.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上表示赞同。理由是这种学习组织形式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培养了与人协作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与此相反,还有18.43%表示不太赞同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理由是他们觉得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组织起来比较困难,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问题,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分歧和争吵。

3.73.81%的学生对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的作用表示认可。支持作用体现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另外,26.19%的学生认为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环境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还不是很理想。

4.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57.14%的学生在选择、确定研究课题方面存在问题,41.67%的学生撰写课题报告存在困难,48.81%的学生反映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太少。在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61.90%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学习知识的效率比较低,59.5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需要的学习条件高,51.19%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任务难度较大。

5.60.71%的学生认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的指导,55.95%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48.8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作用表现在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方面。另外,还有4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起到了丰富学生知识的作用。

(二)实践的相关规律总结

通过实施网络环境下《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这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效果表示满意,67.86%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给自己带来的收获更大。

2.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当前,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围绕具体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探究问题,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学习,是实施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次研究性学习中,78.57%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基本有效或很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学习。85.72%的学生认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安排基本体现或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与具体学科课程相结合也能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特点。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面临问题

(1)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必须依赖一定的学习条件。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主要体现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更高,需要学习者具有更高水平的学习策略和技能,有更强的学习意志自控力,以及较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等。

(2)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不同,它将整个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因为学习者通过亲历实践,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知道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等。能够让学习者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正是因为这样,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的研究结果会非常稚嫩、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的掌握非常肤浅。片面地强调过程,不注重结果,还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学习者的学习难以深入等情况的出现。本次实践中,有一部分小组就出现了此类问题。把握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深度,处理好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黄河明.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徐世东,彭立.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6,3(3):27-30.

[4]马蓉,张旭.网络环境下语法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天津经理学院学报,2006,12(8):51-53.

第2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要走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二、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①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②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③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三、要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第3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1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我校在七、八、九三个年级都开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任课教师,必然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承担起指导的责任。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自己也受益匪浅,现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以及前辈教师教授给我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一下总结。

要完成一份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主要应做好两个“发挥”:一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对课题进行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运用教材结合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按自己的兴趣寻找课题的切入点,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各种手段收集资料,在研究过程中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见解,然后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设想、方法和措施,这一切无不渗透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是学生主体性作用的生动体现。虽然有时最后的研究结果可能是稚嫩可笑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研究、通过自身的实践,知道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知道了收集资料的各种渠道和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合作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交往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简单概括起来我认为要做好四个“重视”。

1、重视学生的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门新型课程。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的做法是:(1)研究性学习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小组内部自主选出小组长。(2)研究课题由小组自主确定,指导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课题范例,但课题的决定权在小组成员手中。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3)学生自主确定研究方案,指导老师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介绍制定方案的办法和格式等。但整个方案的确定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能代办。(4)研究过程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小组成员既分工又协作地自主进行。也就是说无论是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还是实地调查访谈,试验等,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样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搜索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得到锻炼。(5)研究报告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对学生研究报告的格式提出要求,但报告形式设计、编辑打印等均由学生自己制作。

2、重视研究的全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态度与方法。而这些都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重视研究过程。为了促使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我们强调研究小组搜集的每一份资料对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都要注明来源(如是哪位作者、那本书、那一页,若是网上资料,则要注明网址)。访谈记录要注明被访人姓名、身份及访谈时间。问卷调查要对被问者按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实验要有详细的现象、数据纪录。对原始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要有图片说明。

3、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鼓励学生研究身边的问题,选择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我校这次获奖的几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网络与中学生的成长》、《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公交车上的纷争》等,都是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针对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提出展开的。

4、重视创新与合作

创新与合作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优秀人才的必备品质。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合作就不能成就大事。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们提倡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倡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研究方法的指导者

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老师的指导。须知学生并不是天生就会做研究的。在研究课题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让他们学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课题采用不同的研究途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始终能沿着一条正确的路径自主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活动,既不脱离社会的客观需要,又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研究条件的提供者

指导老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所必要的条件。比如联系调研单位,访谈的对象,提供试验场所,试验用品等。在实地调查时,有些人认为学生到校外搞调查是“不务正业”。这时带队老师要做一些解释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研究的艰辛,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能够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3、研究过程的督导者

指导老师对同学们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要起到鼓励,督促的作用。关键是督促她们按研究方案落实各项工作,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因此当学生们遇到困难或阻扰,一定要及时鼓励、增强他们探索的信心和毅力。

4、研究结果的评价者

第4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问题 辩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果能把握矛盾双方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并解决,将会更好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新知,运用已知,突破已知并进行创新。

一、扶与放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坚持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由于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适当引导和激励,这就需要为问题的产生做好铺垫和引导工作。即问题的产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研究趣向,精选出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的求知欲、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超市”,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然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如:中学生的饮食问题,早恋问题,本地的风俗习惯问题,地方特色(饮食、民居…)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课题。这样可以启迪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二、分工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各小组、各组员之间既强调分工,即每个成员要主动参与,谁拟定研究计划,谁负责收集资料,谁搞问卷调查,谁撰写研究报告,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强调各小组、各组员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在调查、研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讲座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各展所长,协作互补,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碰撞、对接、融合”,共享信息和成果,不断促进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

三、定性与定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大量丰富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不仅是零碎的,而且是杂乱无章的。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料上升为理论,就必须整理、汇总、分类、分析、评价等。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的原因、变化过程的分析。定性分析的一般思考方式主要体现在:概念或定义是什么?问题和事实是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定量分析就是把研究的问题数量化,采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资料,分析结果,推出结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课内与课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没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重大问题。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重视校内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如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等,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又要面向社会重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即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风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情报文献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这样把课内资源和课外各种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一方面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又引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有形与无形

第5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高职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核心是改变高职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培养其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评价是整个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既是标准,更是导向,评价的科学实施有助于教学过程的监控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高职生与人合作和分享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高职生结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1.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教师引导、自我探究、与同学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技能、解决问题等方式的学习活动。

2.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涵义

评价是在所记述量或质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信息与资料,对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参与态度、团队协作,自我管理、情感取向、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等的把握、判断和评定。[1]正确的评价是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导向和动力。

二、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原有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单一的他人评价,这种评价很容易产生先人为主、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等偏见。所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性原则,即:学生既是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或如何更好地实现,只有通过对高职生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后才能得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同时,高职生处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级阶段,知识、经验不断丰富以及思维水平高度发展,有能力对自我及同伴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调节。这种自我评价与调节反过来又促进高职生个体自我意识水平进一步提高。[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原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向评价,促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统一。

2.激励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研究性学习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多元智能差异,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评价学生在自我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成长与进步,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并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欣赏。

在进行激励性评价的同时,应注意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充分肯定其闪光点,再有针对地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适当引导。

3.过程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洞察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强调高职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与协调能力、综合表达能力的提升,思维方式与学习习惯的改变等体验和感悟,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运用、知能综合。学生成绩不仅是对最后成果的评价,更是对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映,是各项评价的总和。[3]

4.发展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纵向(自我)比较为主,以横向(学生之间)比较为辅,着重看基础、看发展,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4]研究性学习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5.实践性原则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将前面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并掌握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对探究的一般方法、过程、原理的体验。学生不仅在实践课程中获取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情感体验,而且注重培养高职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和操作能力。

三、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是教师说了算,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在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中,评价主体既有教师,或一位指导教师,或几位教师组成的专业实践课程指导小组;也有学生,或学生本人,或学习小组,或学生班级。高职院校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既重视研究的结果,更重视研究的过程;既有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包括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收获,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意识方面的体验。如:高职生在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归纳、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综合运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如,高职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方法,思维状态、学习习惯,自我调控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意志力、自我体验与自我发现、专业素质等等。研究性学习内容上的这些特点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评价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报告、展示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有时还可采用观察小组活动和个人表现,非正式讨论和指导提高等方式方法。[5]

四、档案袋评价法

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是指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评价过程的各环节上所采用的操作方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有档案袋评价法、展示与交流法、答辩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成果分析法、专家评审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档案袋评价法是高职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评价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在高职高专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评价方法。

1.档案袋评价法的定义

档案袋评价法是将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与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有关的信息有目的地汇集起来,建立起学习档案,表现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完整、真实的记录,以此作为判定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的依据。

2.档案袋评价法的意义

档案袋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充分尊重和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学会判断自己和他人。档案袋评价法特别重视反映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自我反省,并依据收集到的学生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对高职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评价,评价本身成为了学习的内容。档案袋评价贯穿和融汇在整个学习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有机结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过程等,使评价成为真正意义上课程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极大地发挥出其指导教学、有效改进课程的功能。

3.档案袋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收集到的客观性资料、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研究成果、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收获体会、报告等有关的各种相关内容。

(1)客观性资料。专业实践课程资料极为丰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收集到大量资料,如:电子课件、论文、视频、图书、文献资料的摘录或综述等。杂乱的资料不会对研究性学习起什么作用,因此资料必须归类整理,对收集的纸质资料要求列出目录,按目录顺序装订后放入袋内,这样既便于研究时查找,也可以考察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收集的电子资料应建好文件夹,一并发给教师。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电子资料,都要求学生写出简明扼要的说明,写分析材料可以帮助高职生整理资料和学习思路,也锻炼了高职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资料的研究程度,避免敷衍了事。

(2)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性成果和最后成果。阶段性成果可以是高职生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成果,如在学习过程中绘制的原理图、接线图、提出的改造方案、编制的程序等等。最后成果一般是实验报告册或专用周报告等。

(3)收获体会。收获体会是高职生在整个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收获体会强调写出真情实感,既包括对自己所学习专业实践课程的进一步认识,也包括参与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乐于研究、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探索的积极情感、积极态度、创新的欲望、自信心的提高等。[6]

(4)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学生自我评价中可以记录专业实践课程的简要内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研究性学习中对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并通过自我评价,给自己在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一个量化的等级或分数。通过自我评价与反思,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6]

(5)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主要是组内成员或班级成员对该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主要包括合作精神、进取精神、交流和分享的信息、成果;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科学道德和科学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在互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影响,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给伙伴以客观恰当的评价。

档案袋内的各项资料是评价高职生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成绩的依据,应提前向学生明确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由此可见,将档案袋作为专业实践课程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有较大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7]

专业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评价不仅是总结性评价,也是形成性评价,更是分析性评价,因此评价成为整个专业实践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导向,才能促进专业实践课程研究学习性的发展与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帮助学校和教师了解和提高课程的效果和质量,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课程本身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邓亚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 朱立峰.浅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操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3]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邵朝友.在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评价中应用表现性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9,(8).

[5]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兴趣;思维

近年来我们学校多次举行“研究性课题”的讨论和实施方案,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一高二年级各学科都确定了研究性课题,学生都踊跃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本人就此谈谈生物“研究性课题”的实施和一些想法,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生物必修本中有“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选修本中有“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等10个课题。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尤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和“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有些课题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完成”。由于学校基础条件较差,又是刚开始使用新教材,因而每个课题的研究活动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我校在开展“研究性课题”教学中,要求教师制订几个课题以供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题大多只有一个课题名称,而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为此在研究性课题――“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细化、确定研究题目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课题,涉及面较广,应首先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联系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引导学生尽量地细化题目,选择确定一个较小的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具体进行研究。例如,“实验设计,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引导学生先将其细化为“萘乙酸(NAA)对苹果(梨、杨、柳等)插条生根的影响”等若干个子课题,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材料的选取、器材的准备、药品的配制、时间场地、方式方法等)选定具体的研究方向,突出各自的特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协调学生活动的全面性,即有尽量多的研究方向、尽量多的子课题。

二、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

题目确定后,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有一个科学、详细的实施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即所确定的较小范围的有具体方向的研究课题;目的,即通过活动要明确的问题,掌握的方法和提高的能力;理论依据,包括实验原理、假设、预期结果等;材料,包括时间、范围、内容、场地、仪器、药品等;方法、步骤,指采用的具体方法,活动的具体步骤,研究的主要方面,记录的主要素材(现象、数据)等等;结果结论,根据对素材的整理分析、推断而形成的科学、系统、确切、理性的结果结论。

下面是一个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设计案例:

实验题目:2,4-D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实验原理:2,4-D对花芽分化有抑制作用(假设),能延迟的开花时间(预期结果)。

目的要求:学会设计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理论知识。

实验器材:盆栽(5组,每组2盆~3盆)、2,4-D母液、小喷雾器、移液管、烧杯等。

实验步骤:

a.配制浓度分别为0.01mg・L-1、0.1mg・L-1、1mg・L-1、5mg・L-1的2,4-D溶液。

b.选取5组盆栽(每组2盆~3盆)编号,放置在光照、通风、水分、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相同环境下管理。

c.分别用配制好的4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喷洒编号1组~4组的植株(第5组作为对照组)

d.实验记录:定期观察、测量、记录的发育情况。

e.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的可靠性(出现误差的原因);绘出浓度与时间的函数图表;分析2,4-D浓度与花芽分化时间的关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思考题:用2,4-D处理植株对花蕾大小、植株的大小是否有影响。

注意,在指导学生制订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提醒学生:科学性,即严密的理论依据,严格的操作过程、步骤;可行性,即切合自己实际,简单可行,效果明显;创新性,即突出自己的特点,有创新意识。

三、总结、交流研究成果

本阶段是整个活动过程的高峰和重点,也是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可分两步走:一是归类整理,即把每位学生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报告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归类。二是总结交流,对本次活动中有创新意识的、方法科学、可行性强的、预期效果显著的、环节齐全、步骤严格等代表性的题目,单独整理撰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形成典型材料或案例,采取展示会、答辩会、报告会等各种方式在全体同学中交流,也借此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归宿的活动课程。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看,它具有如下优点:

1.研究性学习实现了知识、能力、态度的三位一体

参加任何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都需要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运用和发展多种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体验中,给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方法对头,才有可能顺利完成任务。从收集信息到信息收集后的处理和分析,从调查研究到研究报告的撰写,从设计实验到实验实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中,逐步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3.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台阶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形成,还能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四、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

1.认识不到位

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以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这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时间得不到保证

研究性学习从课题的选择,到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实施方案、总结交流,周期较长。而现行的教学内容偏多,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课业负担偏重,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即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有始无终。

3.能力差距大

受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机会少,以致于学生形成的能力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五、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计划中的必修内容,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它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合力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是教育无限发展的空间。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出发,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做好组织和具体的指导工作。

2.掌握方法为研究性学习铺路架桥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之前,要进行方法论的指导,降低操作的难度。教师可就处理信息的方法、实验设计程序、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格式等,开设专题讲座,增强可操作性。

3.理顺关系,使研究性学发展

首先,要定位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是配角。学生是策划者、操作者、自我评价者,是主角。要突出自我,探索研究,呼唤创新。其次,协调好主、客观因素。

4.总结经验,让研究性学习螺旋式上升

在每次研究性学习实施后,师生要及时总结。总结是评价的基础,总结是为了开拓未来。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后,总结出的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并转化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技能,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也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教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28-49.

第7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精心策划;小切口;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那么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怎样才能搞好研究性学习呢?结合我的具体做法,谈谈感想。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史料

在讲《中国古代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这节内容时,针对教材提到的“当时,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也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这一知识点,课前设计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习俗”这个研究性课题,并提示学生可通过查阅图书,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去搜集史料。一周后,同学们都上交了他们各自搜集到的有关史料,并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中国古代史课本上所配的好几幅图片竟然就来自我们嘉峪关魏晋墓中的壁画,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2.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来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性学习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图书和互联网搜集到的相关的材料大同小异,学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所搜集到的信息材料的堆叠整理,最多也只是个“粗加工”, 他们的结论也仅仅是对已有学术成果的认同或复述,谈不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面对这种情况,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来获取第一手材料,来撰写较高水平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就显得尤为必要。

3.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

把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所得出的结论或历史感悟,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报告会、演讲赛、辩论会和宣传栏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科学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从而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4.利用乡土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目前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关注课本内容已经显得远远不够。乡土历史有着其它课本内容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结合乡土历史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考察自己家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必然能够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具体实践中,我利用丰都县教科所编写的《丰都历史》,并结合我们的高中历史教材,布置一个关于丰都近代史上最感人致深的大事件,学生自然想到抗战时期的丰都历史。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的目的。

5.通过历史活动课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第8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教师欠缺 指导教师 课程管理

虽然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与传统学科课程有差异,但是,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高低、教师指导能力的强弱,仍然是决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研究性学习中,一些教师在认识、知识、能力、责任感和积极性、以及时间等方面的欠缺,尝试性地拟出缓解教师“欠缺”的主要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中多维度的教师欠缺

1 认识性欠缺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认识性欠缺成为影响课程教育目标最大化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认识性欠缺表现在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要求、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评价对象和方式等多方面问题的理解上。由于传统学科教育思维习惯和实践方式的强大影响,一些教师的课程观仍然有偏差。比如,仍然是“知识的获得”这一目标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把它描述为人们的“隐性观念”与“表述观念”的偏差。事实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固有认识总在顽固地阻碍着新观念的生根。要形成正确的“表述观念”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养成正确的“隐性观念”则远非一日之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认识性欠缺,虽然也包括“表述观念”的不到位,但是,“隐性观念”的不到位才是更为根本的影响因素。

2 知识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必然导致教师的“知识性欠缺”。首先,中学教师基本上都只具备一个学科的知识背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科综合性使得教师的储备知识“捉襟见肘”。其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放性,使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教师无法提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所涉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前沿性也可能随着课题的进程而超越教师的知识视域,即使是只涉及单学科知识的课题,也很有可能超越教师的知识范围。教师的知识性欠缺也就成为了影响他们指导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3 能力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由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发的课程。因此,教师要承担过去由学科专家负责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材料的组织工作。在缺乏足够学习和训练的情况下,教师们仓促、被动地上岗,表现出不适应以及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这样就造成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制定的盲目性、课程主题的狭隘化、课程资源的贫乏、评价对象的学科化……等弊病。国内有专家指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次,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能力性欠缺还包括一般性课题研究能力的薄弱,如敏锐发现问题、科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广泛获得文献和信息的能力,调查能力,访谈能力,规范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的能力,合理陈述研究过程与研究结论的能力,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寻求外援的能力,等等。

4 责任感和积极性欠缺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它不是高考科目,所以许多学校并不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只是形式化开设,形式化赋予学生学分。学校管理层的不重视,必然影响到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许多学校在规定好基本的程序与要求后,不太关注具体实施情况和课程实施结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收获。指导教师职责也往往没有制度化的考核和评价措施。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更没有严格的标准。导致在教师群体中发生责任感淡薄、积极性欠缺和辅导不到位的现象。

5 时间性欠缺

我国不少中学教师编制紧张,教师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长期超时超量工作。研究性学习虽有学生研习时间的规定,对教师投入工作时间却无规定。加之,学校普遍地偏重高考课程,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只是锦上添花之物。因此,教师更不愿意将原本紧缺的时间投入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开发与指导中,研究性学习成了学校课程实施中最具有弹性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欠缺”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研究性学习中的多维度教师欠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减轻欠缺的程度。

1 促进“表述观念”向“隐性观念”的内化。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观

某个新观念的生根,需要在人的意识中有可相联结的观念群的支撑。因此,首先需要实现教育和课程观念群的整体转变。只有当相关的教育观念都开始发生变化时,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述观念”才有基础内化为“隐性观念”。教师必须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深入领会新课程实验的背景、目的、理念创新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关注与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以建立正确的隐性研究性学习课程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类的学习行为除了小部分是“刺激――反映”的联结性学习外,大多数属于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实现心理或行为的持续性变化。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教育中,应该大力借助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观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展示或活动展示,听取或阅读教师和学生的反思,再加上观察者本人对学习现场的真切感受,自觉对比反思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表述观念”向“隐性观念”的内化。

2 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职能

由于与高考中的“分数”关系不大或至少不直接,研究性学习普遍受到忽视。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省、市、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引导作用,通过评估和评比等手段,促进学校重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推动课程和教学按照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实现实质性的转变。

3 校外发展专家指导团,校内实施灵活的指导教师制度,缓解教师知识性欠缺和能力性欠缺

对于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知识性欠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校外专家团队,以“借力”的方式来缓解。这些专家不仅可以担任学生的专题指导教师,而且可以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也可以实行灵活的校内指导教师制度。课题小组遇到具体问题,可以寻求校内具有相关知识或技术的教师的帮助,还可以形成由相关学科的教师自愿结成的主题性研学指导团队。这种团队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而且还可为学生提供选题领域,并为学生的相关课题提供过程性指导。

4 发展若干名方法指导专职教师。缓解能力性和时间性的欠缺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可能涉及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学科知识基础,不同性质任务的课程目标其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基本研究方法,需要全体学生在多种研究主题中都掌握,这些方法的掌握既是开展研学所必需的,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形成了前面提到的一般性课题研究能力。为了解决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力性欠缺,我们可以在每个年级配置专职指导教师,以大课形式进行多班学。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这些方法的理论教学。

5 教师责任制度化,奖惩分明,提高教师责任感和积极性

制度化不能仅仅限于印发指导教师工作内容和工作原则,还必须有详细具体的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比如无故缺席被指导小组的开题、结题报告会应定性为教学事故并给以相应的批评或惩罚。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研学课程还只有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而没有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动机逐渐减弱的原因之一。还可以建立多种鼓励方式。如评选优秀指导教师;每学年出优秀研学作品汇编,入选作品的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为表现积极或成绩突出的老师提供出去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等等。

6 研究性学习层级管理体系

第9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题内容广泛,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过程趣味性强,研究结果有实用价值。笔者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提出了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应用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中学教学改革的热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许多研究性学习活动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一、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认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我们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基础和前提。

1.选题内容的广泛性

地理是一门涉及范围广泛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从自然现象到人文。地理学科的特点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从气象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方面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 [1]。

2.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利用网络、现场观察、问卷调查、咨询专家、实验分析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

3.研究过程的趣味性

地理课程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研究性学习就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探究。在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有的学生在观察水循环时,看到浓密的乌云瞬间变成倾盆大雨,雨水又通过小河流向大海,高兴地跳跃惊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4.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如环境污染、节约用水等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如有的学生在节约用水的研究性学习中,设计了简单的雨水收集管道,将搜集的雨水用来浇灌花草,非常具有实用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达到学以致用。

二、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途径

2008~2009学年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以“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因此在很多方面有了提高。结合这次实践活动,总结出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的一些途径,供参考。

1.选题要恰当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同时要与社会现实,周边的生活环境结合,尽量让学生研究熟悉的环境,这样既可以降低研究的难度,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选择“福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研究”为主题,一是这一课题与课本知识“地球上的水”联系紧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二是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是大家身边常见的问题,贴近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也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2.目标要明确

研究性学习要想取得预计效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本次研究性学习,从总体上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学生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等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从情感价值上讲,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2];三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式要灵活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不规则的、活跃的、主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题在调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照、走访专家、调查问卷、实验分析等手段认识问题;在解决问题阶段,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讨论;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体现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4.组织要严谨

为了保证这次研究性活动的质量,特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把整个研究活动划分成三个阶段:

(1)选题分组阶段:时间为期一个月,这个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动员,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撰写研究开题报告,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2)研究实施阶段:时间为期五个月,各小组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长每个阶段向老师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阶段性小节。

(3)成果展示论文答辩阶段:课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小论文或小发明、小制作,举行成果交流会,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3]。科学、合理地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认清不同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按照学科的性质确定明确的研究目标,制订严谨的研究活动计划,才能使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研究性学习目前仍然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志.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地理学科中的实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高晓华.论地理教育中的环境教育[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