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

第1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工程测量;校企合作;实践能力

工程测量课程是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施工测量能力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了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我校每年均要组织技能竞赛,并从中挑选优秀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工程测量技能竞赛。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教师,作为竞赛的指导教师以及参赛选手,深刻体会到职业技能对于每位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通过竞赛可以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心理素质。本着提高参赛水平,真正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技能大赛目标,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一、技能竞赛能促进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参加竞赛,可以发现原有课程标准的不足,推进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同时我们发现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还是把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理论教学上,忽略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间的联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为了适应大赛需要和企业需求,应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在实践环节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训、分组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教学改革可以使得技能大赛和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二、技能竞赛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技能竞赛要求学生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运用能力,并且还要和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相结合,以技能竞赛为引领,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竞赛训练中,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命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充分发挥学生在技能训练方面的能动性。

三、技能竞赛能促进校企合作

在技能大赛的准备过程和参赛过程中,院校会有更多的机会与相关行业的企业接触,能够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观察市场变化,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各种变化。根据行业企业需求修订更加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四、技能竞赛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我校参加江苏省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主要来自于路桥专业,该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技术迅速发展的行业,这对教师的各项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观察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重学历、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的情况还比较普遍,随着各项职业技能大赛的陆续举行,除了是对学生的考验,更是对老师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授课教师,必须要不断跟踪测量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还要花时间去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接到每一次技能竞赛任务后,不管是什么比赛,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制订参赛准备训练计划,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要高度重视大赛过程总结,通过大赛使得教师也不断地进行学习,汲取大量的先进理论,提高技能水平,继而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深入到课程建设中去,使得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丰富、灵活。

五、技能竞赛能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的特点就是产教结合,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学校的实训中心正是给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平台,所以实训基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技能大赛训练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重要场所。一个学校的实训基地是体现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并且实践教学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所以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加强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教学需要和竞赛需要,增大实训场地面积,配置满足竞赛训练和平时教学的实训设备,优化实训场景,这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能很好地反映出在测量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推进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教学过程不断完善,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2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52-01

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30多年连续高增长,改革成绩举世瞩目。与改革同步发展的是中国的国际交流日益广泛,我们的朋友真正实现了遍布天下,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建厂。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入境旅游外国人达2711万人次。其中:会议/商务632.6万人次,观光休闲1221.8万人次,探亲访友109.9万人次,服务员工269.3万人次,其他576.4万人次。

一、英语在外语中的地位

英语(English)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事实上的国际交流语言。有资料记载,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世界上第三大语言,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世界上60%以上的信件是用英语书写的,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准国际语言。这也是我们国家中小学乃至高中阶段外语教育以英语为主的重要原因。

二、外语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历经30多年的外语教育不断改革,英语教育已经日臻成熟,基本上在国内中小学教育阶段得到了普及,甚至有许多幼儿园都开展了双语教学,英语教育从娃娃抓起已经不再成为口号。曾经一度受到热捧的新东方开设的课程TOEFL培训、初中TOEFL、PTE培训、TOEIC培训、SAT培训、ACT培训、SSAT培训、AP培训、GRE培训、GMAT培训、LSAT培训、考试VIP培训等,尽管学费不菲,报名者依然非常踊跃,这充分说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热度还在不断升温。

三、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现行教育制度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外语教学要以应试教育为轴心,围绕中考、高考转,外语教学并非从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外语能力入手,而是一味地追求中考、高考取得好成绩。尤其是初中、高中阶段,英语课程一直作为主科,英语成绩在中考、高考中所占比重一直处于较高地位,这就更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造成中小学外语教学重视英语,轻视小语种教学。目前中小学教育阶段除了英语以外,几乎很少有开设小语种教学的中小学校,这势必造成小语种人才短缺。

四、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这对于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外语教育改革步伐,从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入手,摒弃注重读写听说考的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外语能力。

五、加快建立小语种教育体系建设

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小语种教育业绝对不能忽视,要从中小学抓起,建立起一整套小语种教育体系。由于国内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对小语种教学重视不够,迫使一些大学小语种专业只好从零开始。在最近几年高考中,一些学生考入大学小语种专业,他们平时一点儿基础也没有,学习外语要从零学起,从音标教育开始四年的外语专业学习。这种填鸭式的小语种教学很难让学生毕业后真正熟练应用小语种开展工作,往往毕业生只是混一个大学文凭,毕业后学非所用的现象极为普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外语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学小语种教学,要在中、高考制度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对中小学学习小语种的学生给予政策倾斜。这样才能有利于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过硬的外语人才队伍。

第3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一、优先发展教育,利国利民

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均离不开发展教育,可以说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民族的未来。在《纲要》序言中就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也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更是实现老百姓对教育美好憧憬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

笔者认为,优先发展教育是应对当前国际竞争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二、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纲要》中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地配置,并打破现有的教育不公平现状,是老百姓的一大憧憬。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但是这几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却任然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建设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消除教育中的诸多不公平。有权威专家认为,目前的国民教育显失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公。国家把大量的教育资源投向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却常常被遗忘,师资匮乏,资金匮乏; 二是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不断拉大。不光是在学校的硬件设施上,还是在教学资源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同样是教师,同工不同酬,严重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诸如招生制度、各种优惠政策上的不公平等。

现在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正式出台了,明确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让咱老百姓盼望多年的教育公平,有了政策上的保障和依据。我坚信老百姓憧憬的教育公平不久将会得以实现!教育上消除歧视,建立公平,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我在学习中注意到,在《纲要》第十七章第五十四条中提到:“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和心动的!

谁都知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离开教师就无从谈起教育,更无法保证教育的质量!但是,教师也是人,他也要生活,也要赡养父母、孩子,维持家庭开支。所以,给予教师工资待遇保证是保证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基本条件。近几年来,教师的待遇是有所提高,这是无所争辩的事实。但也不得不承认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在劳动报酬上的巨大差异。这也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大因素。

我们在学习《纲要》中看到国家将逐步提高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等政策。这些条款的提出,让我们农村教师倍感振奋,看到了希望!同时,也发自内心的表示,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去,千方百计的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四、不断学习、自我充实,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觉得,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我知识内涵,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也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花园中,勤奋地耕耘,汲取知识的花粉,酿出新时代的蜂蜜。为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知识上的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思想道德上,教师也应走在时代的前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

第4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一、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我们必须更好地发现机遇,下大力气抢抓机遇,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抢抓机遇,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机遇。教育教学改革包含三个重要内容。1.分类培养。《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为了应对这种要求,我校实施了“3+1”人才培养模式,并按照师资型、学术型、应用型三种人才类型对学生进行模块化培养,经过在4个学院的试点,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还需不需要精英化教育?精英化教育应如何体现?这实际上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我校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覆盖了全校61%的学生。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行积极探索。3.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这三个方面都是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机遇。近期,国家出台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我省作为中部之“中”,要重视区域发展、率先崛起,建设中部崛起示范区、黄河中下游生态经济区,构建中原经济区,积极推动将河南区域发展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可以预计,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使河南发展的专项资金增加、专门项目增多,专设平台也会增加。高校怎样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遇,争取到更多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早做准备,积极应对。

三是经费支持的机遇。《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要达到4%。要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就我省而言,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88.9亿元,占GDP的3.04%;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5万亿元(按9%的增长率预计),教育经费要实现占GDP4%的目标,投入将达到1003.25亿元。这将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和发展机遇。

四是人才战略的机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人才工作相关规定都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优惠的政策,这为高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持。具体到河南师范大学,当前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吃透政策精神,二是更新人才观念。今年6月,学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政策进行调整。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相关政策用好、用足,积极主动地引进高层次人才。

五是科研上层次、上台阶的机遇。我省对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视。今年8月,省政府专门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表示要加大对河南的支持力度。今年,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已经超过亿元。今后,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力争获得更多的国家级项目和资助经费。高校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强组织申报工作,争取立项数量和资助资金都有大幅度提高。

六是学校自身发展的机遇。河南高校都面临着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机遇。河南师范大学有着87年的办学历史,积淀深厚,基础扎实,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格局基本奠定,同时又解决了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学校事业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我们要抓住大好时机大干快上,否则就会坐失发展良机。

二、理清思路,应对挑战,把脉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分析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应对的问题。8月10日,省委书记卢展工主持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座谈会。会上,卢书记把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句话。这四句话点明了教育面临的挑战。“钱从哪里来”,讲的是资源支撑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卢书记讲的“钱从哪里来”。教育资源投入的有限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大资源的争取力度。资源不但包括人、财、物等“硬”资源,还包括政策、信息、项目、形象、影响力等“软”资源。这几年,我们不断强化资源意识,加大资源获取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今后,我们要在获取配给性资源的同时,把更多、更有效地获取竞争性资源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二是“钱往哪里用”。近两年,河南师范大学积极推行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绩效评价,学校层面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但学校创收支出部分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利于把“蛋糕”做大、是否把好“钢”使在了“刀刃”上,是需要我们继续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人往哪里去”,表面上看讲的是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问题,是内涵建设的问题,与“质量怎么保”密切相关。8月中旬,第七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议在山西师范大学召开,大会的主题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我们要进一步积极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将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学校怎么办”,我认为主要讲的是发展和提高问题,确切地讲是如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问题。河南师范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路径。我们要按照既定目标,把各项任务解决好、完成好,为教育事业、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深化改革,强化内涵,把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关和质量关

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教育发展是一个永恒的时代课题。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办学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坚持改革方向与改革政策、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协调统一,着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做到“以改革促进学校发展,以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面对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层次、优化布局,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就是要在继续巩固和发挥学校优势的同时,扎实做好学校各方面的建设,特别是要下大力气建设好近几年争取来的各类教学、科研平台和质量工程项目,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升层次,就是要高度重视并全力以赴做好学校的学科建设、高层次标志性成果的获取等工作,努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优化布局,就是要继续着力优化学校的管理体制、学科专业布局、办学层次结构、师资结构等,切实增强学校发展的合力。这些都是加强内涵建设的着力点。

当前,高等教育正处于调整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国高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认真组织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河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精神,进一步明确教育发展形势,站在更高层面上分析学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积极思考应对措施。当此良时,河南师范大学一定会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5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教育体制; 体制改革; 方向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级以及各类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内部的管理机构;而教育实施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别及各类别进行教育实施的学校。而教育规范则指建立起来并且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各类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类别的规范结合因此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指的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改革,也就是是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延伸,其外延是指各级别各类别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各级别各类别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该改革则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1.教育运行机制尚不成熟

现阶段,我国各类别的教育运行机制并未完全成熟。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相关的师资队伍尚待建立,相关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健全,并且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因此,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连续几年进行扩招并达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水平,却并没有为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好准备,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教育经费筹措仍面临困境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力度,但是财政的教育投入占全国GDP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且,随着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性投入却并未实现同步增长。从总体上说,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提高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却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教育经费问题更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3.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整个教育体制以理论教学为主,并未与整个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以高等院校为例,有些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而相关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实用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近几年来,纵使很多高校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单纯地进行教育灌输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的出现。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十一五发展的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三大主要任务。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阶段,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势必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如下:

1.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遵循分类清晰、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原则,从而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逐步从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作大国转变,并且逐步向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迈进。因此,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人才培养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力发展应用型、自主创新型人才,从而建立拥有自主技术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2.建立教育的有效竞争机制

政府必须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从而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该做法的意义在于:1)强化教育与科研院所、企事业机构的联系;2)增加非政府部门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比例;3)加强私立或民办学校的作用,从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3.继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

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与手段。因此,我国还应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教育事权与财政权相匹配,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该目标,我国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我国应进一步协调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公共财政体制。也就是说,中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实现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机制,然而,教育的管理工作由地方负责。与此同时,针对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教育投入问题,国家必须建立经费转移的制度。

4.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模式

我国应该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的模式,可初步采取一年多次高考的制度以及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机制。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而在实践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应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拥有两种培养潜质的人才都有机会被高等教育录取,而不能局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5.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将将教育权、行政权与学术权力分离,从而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教育行政的职责主要应体现为:确立国家教育的资源布局,制定国家公共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建立教育市场规范化管理体系。而对于教育行政机构与办学主体间的关系,不能够为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应为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 制度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杨东平.教育体制改革是核心[J].中国改革,2009.8

[3] 杜育红、梁文艳.教育体制改革30年的辉煌与展望[J]. 人民教育,2008.19

[4] 孙绵涛、康翠萍.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关系的探讨[J]. 教育科学研究,2009.8

第6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__教育事业发展最迅速的历史时期。三十年间,__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发展到近5000所,在校生突破150万人,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典型、全国课程改革典型、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教育改革实验区,高等院校迅速发展到13所,教育质量持续提高,高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为人力资源强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教育被市委、市政府确立为全市重点提升的三大亮点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全力配合,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得益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在社会转型期,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因此,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做认真总结。

服务社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功能。作为连接政府和群众的一项最大的公众服务,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服务社会:对在校学生来讲,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有用人才;对经济建设来讲,就是提供足够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社会发展来讲,就是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合格公民。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尤其是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决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幅度地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优越的实施条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下一代__人的竞争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打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最近,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目的不仅仅是整合资源,为全市的企业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快捷式的服务,而且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树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的教育必须服务社会发展,必须服务经济建设,必须服务学生个人成长。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社会发展也是这样,变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思想、新方法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我们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就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近几年,教育局构建的“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行动研究机制、推行的“中考突破、课程跟进、基地拓展、载体深化、督导保障”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实施的城乡“亲子共成长”工程,都是本着这种思想来运作的。我们高兴地看到,各级各类学校和一线的广大教师,也特别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__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__教育界的改革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__教育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赢得了先机。当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我们坚信:困难就是机遇,只要我们的思想再解放一点,育人方式再创新一点,发展提高的思路办法再多一点,我们__人的下一代就一定会更加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这就是我们改革创新的社会价值。

开放办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得不承认,我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培养的部分大学生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因很多,作为教育部门,我们就得从自身找找原因。封闭式的办学行为,固然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节约教育管理成本,但弊端也很多。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真”才“实”学,不是培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学究”。要适应莘莘学子成才成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建立开放办学的大格局。在这方面,我们开展“千名专家进校园”活动,建立大批校外实践基地,开设“职业指导和人生规划”课程。这些举措,目的就在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倡导开放办学的新理念,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适应型的各类人才。实践证明: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育就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立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第7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基础教育是外部性很强的公共物品,其发展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是非常大的。基础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属于造就人才与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

而“资源”从经济学上来讲,是有限的、稀缺的,正是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合理的配置与优化资源,使其达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达到所谓的帕累托最优。教育资源也是如此,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管理资源等。教育资源按其办学层次区分可分为基础教育资源与高等教育资源。由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公共性,所以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规划与配置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而改革的重点在农村,由于农村的客观条件限制,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发展与规划不如城市完善,但我国农村迫切需要改善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资源。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发展概况

从2006年开始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首先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到2007年,全国农村已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目前来看,最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硬件和软件资源大大的改善,而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经费来源。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很多不公平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从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尤其是我国二元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致于城市与农村间、区域间、层次与结构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水平不够,优质师资少

教师属于教育资源中主要的软件资源,是直接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体,教师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成果的整体质量。而由于农村物质条件匮乏、生活条件较城市较差,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优秀的素质高的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或偏远山区进行长期的任教,所以农村乡镇大多学校的老师都是年纪偏大或者中专大专层次的,只有少数老师或者行政人员才是本科及以上学历。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年轻优秀的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农村大多现任教师因年龄或培养层次稍低而不能对教学工作做到专业化、创新化,使得学校工作与学生学习缺乏朝气,得不到新的科学教育方法的指导。这样一来,农村基础教育和城市相比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使得农村基础教育更加步履维艰。

2.财政投入整体不足,范围不广

国家财政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虽然在较低水平,但也在不断的增加,近几年来,推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费、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措施。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是由于政府财政中有限的教育经费更多的被用于城市基础教育,城市基础教育先行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格局几乎没变。其次,国家对于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范围与公平之间分化还不够细致全面。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客观条件而异,沿海地区或中部地区的农村发展远比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好,但因为国家财政是统一拨款、地方政府配套经费投入,所以就造成了地区间教育经费来源的差异,好的地方更好,差的地方更差。

3.物质资源的匮乏,客观办学条件落后

近几年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学校设施设备在不断完善,但要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例如学校实验室、音乐器材以及阅览室等基本配置都达不到平均水平。国家虽然加大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但是由于农村客观条件落后、经济发展慢、先天办学条件不足,这样远不及城市学校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学校教学设施,甚至达不到学校基本的教学要求。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本来就明显低于城市,客观条件的限制与物质资源的匮乏则将这种差距拉大。这样不仅增加了财政的压力,而且所配备的教学设施也达不到教学要求。

4.城市与农村的基础教育资源差距大、分布不均衡

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元体制使得城市工业化发展先行于农村经济发展,由于这种客观因素存在,使得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不如城市基础教育资源丰富。在三十多年的发展期间,通过政府对于城市基础教育的大力的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在各方面占优势的前提下,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差距就越来越大。由于基础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倾斜,使得资源在分布上十分不均衡,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存在利用率低甚至浪费的现象,农村教育基础教育资源的缺乏很难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需求。如果这种差距不断扩大不加以遏制,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配置,大多数农村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则会到教育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求学,会造成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新的问题。

三、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提出的对策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并扩大投入领域

所有的物质资源都需要财力的支持,而基础教育属于正外部效应的纯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就要保证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加大财政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中央政府应该在财政拨款上做出一些调整,优先考虑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向农村基础教育进行财政的倾斜。地方政府也应该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配置,成立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专款专项使用,严格把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经费的滥用、浪费和盲目投入现象。其次,应该扩大投入的领域,不仅要关注农村教育教学领域,也要注重农村学校生活经费投入,例如学生课外活动、学生午餐问题或校车问题。最后,农村基础教育机构应该做出尝试,扩充经费来源渠道,丰富教育资源的投入。

2.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优化教师资源

农村教师长期以来的工资或福利待遇都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没有正式编制的教师或者代课老师,农村教师待遇与城市老师待遇的差别也是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政府和学校在经费投入上重点考虑教师工资经费问题,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福利。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做好教师这一资源的合理规划配置,做出一系列优惠农村教师的政策,如现在的西部支教计划,鼓励优秀的、年轻的教师到农村发展。其次,学校方面要不断加强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与业务水平提升,对教师的学历与层次都要具备一定的硬性要求,如小学阶段要求教师具有专科文凭,中学阶段老师具有本科文凭等。农村学校教师也要与城市学校老师的进行交流,城市老师可以可以定期或流动的对农村学校支教,不断优化教师这一重要的软件资源。

3.整合办学资源,合理布局学校

学校所面向的是学生,所以学校布局的合理性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主要聚集区来判断的。所以政府应该划分学生分布区域,并按生源人数多少对学校划分等级,学校按照等级规划发展。农村学校的布局首先要改变学校过分分散的状况,有些资质不够的乡村学校,例如学生就读人数极少、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利用的乡村学校,要进行撤销与兼并;对于一些生源充足、资质较好的学校要大力扶持。但要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重要的问题,如资质不足的学校,但附近生源较多,为减轻学生到其他区域求学的成本与负担,可以适度保留原来学校,并进行扩大以满足当地需求。而一些撤销了学校的地方要考虑到学生远距离求学的负担,学校可以在学校开办学生宿舍或者统一安排校车,当地政府也应该给与学校经费上和政策上的支持。

4.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与完善

教育体制的中基础教育体制是奠基工程,农村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难点。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上提高了对农村基础教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以尽快的速度转变为“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各级政府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相对集中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管理体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教育改革中重要的一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育公平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今后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而面对广大的农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教育改革中基础的基础。面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只有提高整体质量,完善配置方式,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资源的整体质量与利用率。积极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我国解决城乡统筹、打破二元体制的人力资本战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11[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

[2] 成云,杨年芳.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29).

[3] 余广俊.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8(8).

[4] 高庆蓬,曲正伟.义务教育实施中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缺失及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第8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46-01

目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是因为,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教育经验的积累,广大体育教师对教学思想理论、教材、组织和课堂效果的评价等系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因此,急待寻找一种更先进的教学思想,来创设一种适合当代青少年的体育教学新思想,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这是他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他的教育原则。近年来,结合现代教学论和现行的教育方针形成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现在我就快乐体育教学思想谈谈自己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理解和体会。

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化、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省。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解观的变革。现就快乐体育的发展及其内涵作以下几方面的阐述。

一、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发展

近几年来,有些学者对我们学校的体育工作提出了一些批评,其中提到了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厌学现象,也有的学者提到快乐体育是解决学生厌学现象的重要手段。因此,产生了快乐体育教学。快乐体育是日本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1979年提出的适应日本社会变化的体育思想。其基本宗旨是把运动作为体育追求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把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来教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享受掌握和创造运动,在运动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个性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使运动文化成为他们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直到终生。快乐体育传入我国已有十余年。这种体育教学思想,对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解决体育厌学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98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在湛江市召开中小学体育工作现场会,介绍、推广了湛江市开展“快乐体育”的活动的经验,使这一新的教学思想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快乐体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各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发扬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且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一位体胖的学生在做后滚翻时始终不能翻滚过去,脸上表情非常的难堪,这时教师走到他面前,用信任的口吻说“再来一次,你会成功的。”在他翻滚时,老师给了他一点助力,顺利完成了动作,脸上换成了喜悦,并且主动的要求再来一次。相反,传统的体育理论则以为师生之间似乎是命令与服从,上级对下级的关系,教师精神严肃,学生唯唯诺诺。快乐体育则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这也就是形成了学生在运动中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三、体育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什么是快乐?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快乐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类情绪中的重要的情绪,需要的满足是激起快乐体验的源泉。快乐体育的教学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孩子们的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满足孩子们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就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强制生的,体育教师则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每个演员、每个道具、每个情节都要细细的琢磨,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自发、自主的享受运动的乐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均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索活动,从而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四、教师要创设优良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9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范文

3月17日,世界领先的数位板系统和笔感应式数位屏系统的制造商Wacom公司和国内知名的多媒体软件开发商南京奇奕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提供适合中小学美术教育需求的高效电脑美术教学解决方案,并通过深入合作,将数字绘画方式引入普通教育及家庭中。

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并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计算机在国外已经是艺术创作比较成熟的介质之一,在国内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内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电脑美术相关的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动漫、影视、游戏的创作性人才。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尚属新鲜的尝试阶段,很多学校和老师对于电脑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乃至所需要使用的工具并不十分了解。而作为在电脑美术、数字创作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优势的Wacom公司与奇奕科技,有责任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联手打造适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中小学电脑美术教育解决方案。

Wacom和奇奕科技联合推出的电脑美术教育解决方案基于Wacom的Bamboo One Small教育包(CTE-460/K1-F)、Bamboo One Medium(CTE-660/KO-F)和奇奕科技久负盛名的《奇奕画王2》。Bamboo One Small教育包(CTE-460/K1-F)、Bamboo One Medium(CTE-660/K0-F)是Wacom公司专门为中小学院校量身打造的数位板产品,超轻超薄的外形设计简洁时尚,美观耐用,特别适合中小学的美术教学环境。在性能上,两款产品具有Wacom公司的独有压感笔技术,无需导线,无需电源,具有1024级细腻压感,可以完成自然的手写、笔刷控制,随意画出粗细浓淡变化不同的线条,更接近纸张的真实手感。结合《奇奕画王2》可以实现铅笔、水彩笔、喷笔、特制笔、滤镜、魔力棒等50多种绘画效果,让创作随心所欲,并具备绘画过程重现等教学互动,以及对作品进行录音和播放的功能。同时配合由国内著名美术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材编委共同撰写的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教学参考用书《奇妙的数字画笔》,相信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Wacom中国公司总裁兼CEO林强先生和奇奕科技总经理潘伟刚先生都对于此次签署联合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联盟表示了非常高的期望,希望通过电脑美术绘画硬件和软件的相互结合,Wacom与奇奕科技将为国内普教领域电脑美术教育提供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双方还将就产品研发、产品销售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