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1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涵义;原则;方法

实施新课改以来,研究性学习理论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涵义

小学语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涵义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知活动应当是探索性的,具有发现或发明性质的活动。研究的知识经验既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研究的方法注重过程,不单单指向结论。当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有别于个人自发的、个体的研究活动。而教师则主要担当阅读教学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引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提出问题,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提高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是:(1)研究性学习过程是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过程。(2)研究性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通过这样的学习能极大地满足这种心理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动机与求知欲望。(3)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4)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创造,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开放和充满新意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和释放。

二、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实践体验是学生获取信息、自我完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阅读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2.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3.激励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持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研究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在实施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4.基础性原则。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在课题研究中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方法

1.科学定向。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与一般的学科目标相比,呈现综合和全面的特点。因此,它更强调通过阅读问题的探索实践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地说,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强调以下几点:(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阅读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研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阅读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3)学会分享与合作。现代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和同学、老师、家长等建立多种联系,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并从中养成欣赏和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的正确态度。

2.严密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1)小组合作研究。研究性学习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本文下面提到的“研究性学习”形式即是这种)。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学生自己推选组长,通常由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这种形式通常采用“开放式长作业”的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然后由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的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一学期的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3)全班集体讨论,全体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研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继续深化研究。

第2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同理,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理论联系实际,对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碰到实际问题、操作难度并结合事例等进行探索与总结。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指导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化学实验中应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统一思想认识,提高对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实验重要性的认识:

1.通过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2.通过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守学生力所能及的原则,不要贪多求大,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

二、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化学知识作为载体 ,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

①探索性化学实验;②开放性的化学问题;③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④能体现研究过程的问题;⑤联系实际的现实问题;⑥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具体如下:

1.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

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 ,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 ,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 ,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 ,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 ,意见出现了分歧 ,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 :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 ,溶液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 ,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 ,方案不合理 ;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 ,显然也不合理 ;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 ,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 ,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 ,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 ,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 ,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 ,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 ,观察现象 ,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 ,反应速度大大加快 ,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家庭小实验没有给出药品、仪器、步骤、现象等 ,靠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实验之中,增强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研究课题的质量;反之,研究性学习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学生在实验研究中树立了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养成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化学1、化学2,王祖浩 主编,20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3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选为教育改革的灵魂,数学学科的改革更是教育改革大潮的潮头。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拓展。”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己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清楚表明,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学习必须实现《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己经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新的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方式。

纵观《课标》的《总体目标》,学好《新教材》必须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而唯一的好的学习方法,无疑是“研究性学习”方法。下面就此谈点笔者浅见。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或项目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获得的各科体验和经验为基本内容,以由教师为指导,学生按小组或个人形式采用探讨、议论、反复发现、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为基本学习(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最主要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开放性,以达到最广泛地开创并发展学生的各科能力。

二、我们为什么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1.“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达到的目标

就目前看“研究性学习”已呈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的“自立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课标》前言)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开放式,以学生“自主”为原则,由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学习,而不是以老师“自主”的教学过程。(这是区别于旧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不再“听命于”老师,老师则只作帮助、组织、指点,参与其“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看出了什么新问题,作出及时补充和调整。

(2)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课标》前言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另一个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须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选择、研究切合实际问题,去分析和探讨,以求得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研究”是现实的研究,是问题的研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和培养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

(3)培养学生的“研究性”

在《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说明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研究对象的发现者、选择者和确定者。要求对问题自主地、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地去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得到研究结果,去实验,查阅资料,去请教他人……这一切也都包涵着“研究”过程。所以学生在完成“研究性学习”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新课改”的主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课标》《前言》中说到:“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数学要求人们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适应了数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精神,唤醒学生天赋的创造潜意识,养成时时、处处留意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好学习惯。同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达到了“创新”要求,还培养了“创新”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创新思想,坚强不屈意志,不折不挠精神;严谨仔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一旦养成,学生终生受益。

(5)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如今许多学生“智商特高”而“德商不敢恭维”;“科技发达”,“人文素质欠缺”。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养成对科学负责,对人类负责,树立起“献身科学,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时展需要

“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还得从下面几点再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意义最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点,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当今社会已步入经济社会、信息时代。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己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包括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必须是“高效学习”: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的扩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第二,为达到“高效学习”,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而在教学中创设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思考和创造力。“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恩格斯语),它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二点是“研究性学习”目标能力使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产生;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第三点,《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课标》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知识技能目标,也有“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这种原则和目标就为达到一个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目前研究性学习为何仍然受到冷落

前面笔者己较“全面”地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伟大意义”,按理说“研究性学习”应该“兴旺发达”地在教学中全面开展。但事实远非如此,目前,就在我们地方和我们的学校,也只是“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实施仍是灌输教育”。笔者以为其原因有:

1.高、中考指挥棒压力下,严峻就业面临是导致“研究性学习”难以实施的首要原因,“高分名校高就业高收入”,这在目前全围范围内是“生存方程”,而如何在考场上能获得高分?唯有高压灌输。的确,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高中考显而易见是“高利害评价”,是关系到“生存”的考试。“研究性学习”对人的素质提高是有效,但是需要一较长期积累才能显露出来。除了极少数学生能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获得保送重点大学或高中考加分外,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存在科学探究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会有提高,但都不能得到“立竿见影”效果。虽然近年来高、中考试题有所改变,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但却因种种原因也不能有“立竿见影”效果。

2.师资水平制约了“研究性学习”开展。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有跨几门学科、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多才多艺”“多功能型”教师,但在以往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绝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不力,点拨不到位。

3.资源不足也是因素之一。基本资源与设施的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的资源与设施不只是导致“研究性学习”开展难的又一个原因。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信息难收集,需要的一些设施没有。

4.最关键的还是领导、主管部门和教师、家长们的观念的转变,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招生、招生的试题和用人制度等方面作出改变,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当然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啦!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途径

在前面也“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的原因,这就为我们今后实施“研究性学习”多少找到了一点解决办法。笔者认为解决途径当然很多,但许多方法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能力所不能及的(如教科书的编纂,高、中考命题,用人制度改革)。我们这些凡人小辈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要认真解决好“培养学生能力”与“适应‘国考’考得高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教师要认识到:“其实能力高的学生定能考到高分”这个道理,“只有理解了,才会应用;理解加消化了,才会发展性的应用”这个事实。这就决定了教师课怎么上,知识怎样去传授:是“讲当然”,还是“讲所以然”?重“风暴头脑”,还是“重灌输头脑”?那些高中考状元,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是靠死记硬背知识考上的。

2.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知识更新,不断“兼学别类”。做到“有容乃大”,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新教材》包涵文理,容纳人文。这非单一、专门知识拥有者所能驾驭之,所能教之。更何况《新教材》日渐走近高科技,谁不发奋学习,谁就失去“教书”资格。

3.坚持“负重前行,小步渐进”,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实施“素质教育”一样,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全国都在讲“素质教育”,全国都在做“应试教育”。有什么办法呢,在中国许多事就是这样。就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而言,只能首先自己相信“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才能在教学中一点点、一堂堂课实实在在地做下去。这样“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各有各的价值,它们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反映。当前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学习目的的变革:从掌握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以往的学习,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尤其强调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出现所谓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知识量不成正比。这种学习显然难以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代主题。研究性学习力图从根本上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不断迈向未知领域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要使学生在真实的或者是特定设置的情景之下能够综合地应用知识、能力去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学习内容的变革:从单一、封闭性向综合、开放性转变。

在我国,由于受教育功利主义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行分科学习。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应用多科综合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对传统的相对单一、封闭性内容的学习提出挑战。研究性学习正是迎接了这一挑战,它主张在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除了学校给学生提供现成的课程之外,还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社会资源中寻找“课题”,使得学习内容呈现开放性特征。

(三)学习过程的变革:从接受性向自主性转变。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尝试,谋求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由学生“自作主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引导,发挥协助者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学生进行这些活动。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隔离现实生活世界的学习过程形成鲜明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知识、学会高效学习。因为就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教师必须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提取和处理这些信息,如何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如何将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迁移至今后的学习中。而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样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所得的具体知识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增强了研究意识与问题意识,学会了对所学知识的取舍、解释和应用,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探究问题的产生,研究问题的发展,预测结果,验证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二者相得益彰。

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任何学科所强调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二)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画蛇添足了。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

(三)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不应该强调和追求它的即时效果,要用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在总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年轻的教师等方面起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的,可根据研究的内容与主体及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二是教师的指导要明确;三是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四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五)制定适当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不应要求过高、过多、过全。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过程的开展围绕某一目标进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使用,真正使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六)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传授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受体,但也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可取的精髓。如实验操作是一项基本技能,过去强调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现在仍不失为一种掌握技能的好方法。实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熟练与提高。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第5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研究性学习概念与发展历史

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用探索研究的方法,自主参与学习,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或者像科学家为进行某一项科学发明或发现而去作试验尝试,以争取创造发明或发现获得成功的心态,进行学习探究的教学结构形式。研究性学习模式有两种类型:“问题解决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和“任务驱动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尝试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当前高校的研究性学习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标志是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报告中提出的“基于研究的学习”。从中世纪欧洲产生现代意义的大学以来,大学的研究性学习按时展的不同特点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世纪以前的萌芽期)。此阶段开始以讲会式(中国古代书院)和辩论(中世纪大学)为主。古代讨论式教学经长期发展,18世纪中期欧洲大学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与研究方法――研讨小组(Seminar),向学生传授一些被认为有用的不成体系的实务知识;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大学的唯一职能就是教学与培养少量人才。

第二阶段(19世纪初至19世纪晚期的初步形成期)。1810年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标志,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措施,主张对研讨小组(Seminar)进行改造并发展成为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从此,大学生研究性教学得以正式产生。同时,研讨小组(Seminar)被介绍到美国,成为美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次转向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实验研究逐渐在大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培养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它与本科教育有了明确的区分,而且只在研究生教育中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结合”,研究性学习出现了第一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问题学习是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性学习形式。

第四阶段(20世纪40-90年代末的第二次转向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发明与成果利用的周期明显缩短,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研究开始远离教学,历史上大学研究性学习出现第二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项目学习、发现学习等成为本阶段主要的研究性学习形式;继续存在的“小科学”研究中出现了课外实践研究这种新的研究途径。

第五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现在的第三次转向期)。在知识经济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向高校提出把本科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世界各国都纷纷做了回应,美国提出重振本科教学,“基于研究的学习”;德国则在本科教育中普遍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式的学习;日本提出“综合学习”等;我国也先后三次(1999、2005、2007年)以颁布文件的方式强调高校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从此,“研究性学习”成为全体大学生从事学习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有效学习方式,这是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第三次转向,研讨小组(Seminar)、基于研究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综合学习等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

实验教学是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启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型、创新性实验项目,调动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倡导以启发探索和创新性实验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我国高校推进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增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又将教学与实验相辅相成,实现了研究与创新的齐头并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并不能一味的通过开设新的实验项目来达到目的,而应将科研引入实验,因为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理念,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话题。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两类:“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针对“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而提出来的,通常是指教师或他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给出定义,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主要由三个基本环节组成: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收集整理归纳信息,展示研究成果。这一活动过程强调实用性,着重解决问题;强调过程性,而不一味看重结果。“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roject Learning,一般译作项目学习、专题导向学习、项目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我国习惯称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教育界比较普遍推崇和实施的一种新课程。法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首先于1995年在初二年级开始实验,最初称为“多样化途径”。现在,“研究性学习”在法国已经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预备班统一开设,形成了相互衔接的课程系列,并且它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法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美国对类似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其中劳伦期中学从1985年开始,一直开设“自主研究”的课程;1985年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被美国舆论界称为最雄心勃勃的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1995年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美国科学教育史上的纲领性文献,标准中突出科学探究,强调学生要通过探究独立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该“计划”和“标准”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影响的痕迹比较明显。亚洲国家受儒家教育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的教育改革方案中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予以特别重视。新加坡、日本等国家都先后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的板块。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00年9月颁布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中,将“专题研习”列为课程改革的四个关键项目之一。在中国大陆,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实践探索较早、积累经验比较丰富的是上海市。在全国提出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1999年6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强调研究性学习不仅应作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而且应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研究性学习为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七个省的高中一年级进行试点,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所有的高中都执行这一新的课程计划。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研究性学习列为其中的必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必须结合实际

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培养“理性的人”“民主社会的公民”“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所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个体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与科学世界。从学习理念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而今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理念,认为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人们当今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我国基础教育21世纪颁布实施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计划,不管是作为一门课程还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都结合了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在高等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性学习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总模式。

笔者认为,从研究性学习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看,研究性学习相对来说是“舶来品”,我国学校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必须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和文化背景,结合中国学校教育的整体结构和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思考。首先,应将“研究性学习”上升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规划和实施。从深层次上解决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思维定势,做好课堂内、校内、课堂外、校外学习的整体设计。其次,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师作为组织者,在多边互动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同于“科技活动”课程,把学生引向运用理科知识探究科技类问题的错误倾向,我们必须摆脱“唯科学主义”的狭隘视阈,还原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实现课程的应有价值。最后,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实际上,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国外教育中从中学到大学、研究生阶段都非常推崇,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和学生都是研究者,我们要从小学到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从制度和机制上逐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相互衔接,不出现断层。当然,我国学校教育构建研究性学习体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参考文献

[1]严启英.高校研究性学习的“新”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2]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形成和发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

[3]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4]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

第6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近两年来,中学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热情高涨,已由原先的观望等待的被动开展,转变为现今的积极主动、共同参与.但部分教师现今又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无所不能的新式武器来看待而贪多求全,教学中适合开展研究的内容搞研究性学习,不太适合的内容也搞,似乎谁不开展研究性学习谁就落后于形势.一时间,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处处研究、全面开花,却不问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学生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如某校高一学习了《简单的几何体》后就要求学生研究“多面体欧拉定理”,全不问高一学生在刚刚接触几何体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时过分热衷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掌握.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不是当代人的创造,而是对古代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和对国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借鉴.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并不应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把研究性学习当成克服数学教学的救世主是错误的.

其实,研究性学习只是适应社会需求,以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排列应用题时,我们的开场白是:现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书,分给某6位同学,每人1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着6本书在试着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样尽管这节课是一些繁杂枯燥的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兴趣盎然.这种方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励的机制、发散的思维、创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学习为主,以培养学习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目的的一种为未来而服务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与发展.因此这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非是一种万能的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固然正确,但就中学教学而言不能以之替代或影响常规教学,而应服务于中学教学,不应随意夸大它的功能,应结合中学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二、研究主体宜多不宜少

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既然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那么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就不应是少数人,而是全部或大多数学生参加的“群体”.但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受升学率的牵制,加之常规教学任务重和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本身要求也较高,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往往多在优秀班级及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中进行,中等生和后进生成了陪衬或旁观者,致使研究性学习成了少数同学的专利.这种做法不仅挫伤了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研究性学习出台的初衷,如不纠正,研究性学习就会变成“精英学习”,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会落空.

其实,学生能力不齐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开展能否成功贵在教师的引导和多数学生的参与的程度,而不在于少数尖子学生写出了几篇论文.研究性学习要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要在班级积极创设一个研究意识浓厚的氛围,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学习环境,激励广大学生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学安排,以分组研究与发挥个人特长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不排除个人的独立研究,但在中学阶段小组合作研究应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一般做法是学生由3-6人组成课题组,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专长由学生自行分工.组织能力强的任组长,能力一般的可做资料员等,强弱搭配、发挥专长、集体研究、各尽其能.笔者曾在所任班级进行了《二次函数图象特点应用》的研究性学习.此次学习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事实证明,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人人参与的集体意识,研究性学习才能较好开展.

三、研究课题宜浅不宜深

受社会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有的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也有贪多求深之倾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刚刚接触,或课本内容还未掌握,有的老师就带学生仓促上阵,且一开始课题往往就是“证券投资中的数学”、“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等过大过难的题目.这种课题中学生难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炼困难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仅难出成果,而且还会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增添不必要的困难,甚至产生恐惧感,从而影响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这里我们反对研究课题过深过大并不是主张研究性学习简单化、平庸化、走过场,而是说研究性学习方向的确定、问题的产生、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都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求解、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获得有效发展的能力.如果研究课题过大过难往往将学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其实,中学研究课题完全可以做到专而小、浅而易.如高一数学必修五中阅读材料《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测量两岸的距离,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刚学习的正、余弦定理解决任意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处,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用这种难度较低的课题来深化拓展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与课本教学的结合,也更能调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BP(]四. 研究过程宜“导”不宜“散”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在于努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能否敢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也就成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但有的老师怕自己在研究性学习推广实施中思想不够解放,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而采取了“少问不导”的做法,甚至为一味突出学生的“自主”而完全放手.从选题、求证、研讨全由学生自主实施,教师成了一个旁观者.变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到研究学习的“大放羊”,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研究性学习表面开展得轰轰烈烈实则成盲目进行、放任自流状态.研究过程学生随意散乱,有时呈失控状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研究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此以往,研究性学习成了花架子.最终会流于一种形式而消失.

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给学生学习的自并不是不要老师的指导和控制;相反,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对教师的主导要求反而更高了.中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还未形成,知识结构也不够完善,在研究中,一个人甚或一个小组在选题、搜集资料、提炼观点、等方面还存在这一定得困难,特别是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往往有一定局限,容易走极端,轻易肯定或否定、夸大或缩小问题的实质.这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就显得更加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必需.

五、研究操作宜“实”不宜“虚”

多年以来,数学教学的新教法、新学法、新流派层出不穷,但大多流派是昙花一现、不能久长.究其因,大多流派只是一般做法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难以推广外,不少做法脱离学生实际、华而不实也是重要原因.中学研究性学习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也要力戒急功迫利思想,克服华而不实弊端,摒弃花架子,反对形式主义.

第7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 研究性学习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学习、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重构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首先从中学开始。2005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目前,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学校的实施主要是渗透在各门学科课程当中,如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均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其在高等院校的全面实施则以清华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提出“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要将“研究型教学过程化”,并已形成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总体来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基本得到认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已在各种学科课程中得到应用。但是,与基础教育相比,大学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则进展缓慢。大学教育中如何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值得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或社会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生成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同于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学科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内在地要求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的预设性。而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课程更侧重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2.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意义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大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然而,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求同而忽视求异;在学生发展上,注重统一忽略个性;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因而,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研究性学习本应是大学生、研究生特有的学习活动方式,但当前大学却较少采用,更多的是继续着知识接受式的被动学习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自主性不强的问题。设置研究性课程,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其着力点却是变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大学教育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外经验来看,部分国家的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大都要求高年级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就普遍开设研究性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一些学校开设的一般性研究课程(为学生提供具有国际意义的普通教育课程),另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性研究课程(学生按规定就某国、某地区、某一课题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完成学分并获得学位),并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完成普通教育课程才能进入专业研究阶段。韩国的一些著名大学,如浦项工业大学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三四年级学生作为教师助手参加课题研究。我国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应该借鉴他国的经验,通过研究和实践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提出、发现、研究、解决问题),以提升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明确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它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课程实施要求则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而制定的对课程实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整个课程实施活动的一般原理。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探究性、生成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基本特征,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和实施要求如下:

1.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赋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让学生获得确定性的知识,而是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体验,研究的过程重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②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大学本科专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要求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要求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问题提出阶段、分析研究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问题提出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相像力、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学习生活、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和发现课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并要向学生讲授一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分析研究阶段是学生根据所制订的研究方案,积极主动地对研究问题进行探索、实践,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研究的过程。本阶段中学生的实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的交流。教师在此阶段要进行及时的思维引导,开拓学生的思路。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合作交流,集思广益。

总结交流阶段是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记录、阶段总结、调查结果与分析、研究成果等进行汇集和总结,并以书面总结报告的形式来反映。教师要对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对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组织学生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发展。 转贴于

(2)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元认知的辅导者。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指导,尤其是在发现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更需要具备引导、提问、指点、激励的能力,善于在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引导他们成才。

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从学生的动机来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外部需求下的接受式的学习,它主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等内在的学习动机为前提。这种学习动机源于对研究课题的强烈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如果学生缺乏这种学习动机,就很难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兴趣去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性学习、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具备一定的认知技能,与此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大学本科专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配套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专业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部分课程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国内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的还较少。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传统的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主的学科课程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配套的教学改革。

第8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 研究性学习方法所要遵循的要则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研究性学习方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认同。并在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如果想继续保持研究性学习在促进培养学生方面的积极作用,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约束,从而使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越雷池,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

1. 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本质上就要求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其中的差异性就是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从而采取因材施教,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当中不能一味地去强调研究性学习本身所要达到的效果,而是要根据每一个同学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自己来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社会阅历的不同,他们对于高中英语学习中感兴趣的地方肯定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来确定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是要尊重广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

2. 研究性学习方法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最根本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支持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坚定地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作为一个研究性教学当中的辅角色而存在,不能主次颠倒。研究性学习是用来服务学生的,也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完成的,没有学生作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根本不能称之为研究性学习。

3. 研究性学习方法必须要注重高中英语教学的本身规律

研究性学习方法不是天马行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去学习高中英语,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使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就应遵循英语教学的本身规律,不能脱离书本。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需要对高中英语教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上的知识合理地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方案,以便于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

二、 高中英语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实施策略

1.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当中主要包括:研究主体的确定,研究目标的规划,研究方法的选择三个方面。教师在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提出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进而解决问题。例如,在高中英语的课程中,有一章提到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报道。教师就能以此进行提问: ① 登月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②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如何? ③ 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国力的发展具有哪些影响?通过问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可以进行非常有效的自主性学习研究,学生们自己动手去搜集和整理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当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明显的。

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预习,强化研究性学习

自主性的预习活动对于整个研究性学习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性预习,可以强化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于研究性学习充满着期待和渴望,在进行自主性预习时,教师可以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

3. 丰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活动当中,更应该发展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课外研究性活动,通过内外的结合来促进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这不仅是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本质决定的,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所决定的。

第9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范文

《xxxx的实验与研究》是xxxx年立项的xxx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xxx年立项的xxx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性学习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的基本经验是: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类课程,凭借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空间,依据自然、社会、自我三个取向,开展研究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龙头,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实践操作中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六个步骤”,即: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材料,开展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管理上“六个落实”,即: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活动落实、管理落实、交流展示成果落实、评价落实。这些基本经验在全省发生了重大影响,该项成果已在省市全面推广。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教育者在教育观念上实现了四大转变:即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观和教本观的转变;人才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