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程改革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对语文目标教学的具体目标的认识,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来考察。第一是一维教学目标阶段。最早,人们把人的语文素质理解为听说读写、语修逻文的简单相加。人们把语文素质理解为一维的结构,即构建的内容。这种理解存在以下问题:(1)它把极为复杂的语文素质结构看得过于简单;(2)人们只重视构建的内容,忽视了构建的结果和过程,缺乏动态观;(3)构建内容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没有把创新精神的人格因素纳入其中;(4)强调社会对人的语文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即外在目标,忽视内在目标,以及外在目标转化为内在目标的内化过程;(5)只看到语文素质发展的动力来自外力的推动,忽视内因是根本的动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落实;(6)根据这种理解所设计的语文目标教学是低效的,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理想难以实现。
我以为单从构建内容来看,应该做到诸种语文能力协调发展。构建内容应包括“耳目口手体脑”,“耳、目”属于汲取信息的能力;“口、手、体”属于输出信息、表达思想的能力;也包括使用计算机表达意思的能力,这一点及体态语言是以往所忽略的。重点发展什么能力呢?中国人学汉语与学外语不同,汉语是本民族的语言,学生在学校教育之外,已经习得听与说的能力,阅读与写作方是重点,语文目标教学应该主要发展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书面语能力提高了,能够规范提高口语能力。“脑”则是思维认知结构,通过发展汲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来发展人的思维认知结构。从心理特性层面看,认知品质主要包括认知的客观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
第二是二维教学目标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语文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认识到语文学科教学只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是不够的,还应重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实践,人们认识到还要培养非智力品质。至此,语文目标教学的目标的第二个维度基本形成。这一点受布鲁姆影响很大,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二维教学目标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教学目标是由构建内容和构建结果组成的。他的贡献是把情意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能力、情感等心理品质。但是,这种二维教学目标理论仍有局限性:(1)它没有明确人格的独立地位和构建学科人格教育系统的重要性,情意教育缺乏系统性,力度有限;(2)它没有明确提出构建过程,即内化过程,学生人格素质结构缺乏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学生的主体地位仍难以落实。
我以为构建结果就是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的和谐发展,这些素质都关系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认知目标前面已经提到。情感目标,从涵盖内容看,主要包括爱真、爱国、爱人、爱美。从心理层面看,包括情感的稳定性、丰富性。从所包括的内容层面看,作为学生而言,主要包括学习、工作、自我修养方面的意志。从心理层面看,意志具有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进取性。
第三是三维教学目标阶段。根据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在上述二维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语文目标教学目标的第三个维度,即构建的过程。所谓构建过程是指在语文目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实现目标的自主构建过程。没有自主构建过程,构建内容(即外在目标)就无法内化为构建结果(内在目标)。有了自主构建过程就形成了一个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它包括构建内容、构建结果、构建过程三个维度。
自主构建能力在构建过程中形成、发展、表现。自主构建既是过程,又是一种能力。自主构建是素质结构(即教学目标体系)的动力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培养学生自主构建能力主要包括:(1)发展主动性(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进取心);(2)发展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正确地认识、评价、激励和调控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与环境保持积极平衡,最终实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没有自主意识,谈不上有个性;没有个性,谈不上创新精神。自主意识则是就人的整体而言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构建和完善学生的主体。自主意识是自我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体验和调节控制的心理活动的模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比一般人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解剖自己,能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既不自高自大,也不自卑气馁, 能够在学习、认知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能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及发展性。其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思维一般是指能从多方面入手、超越常规、富有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思维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正好处于智力开发的黄金年龄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学科的优势,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在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就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进行总结,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深化课改,创新意识培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
创新意识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态度。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新意识来自于对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新的冲动。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会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
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经常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三、循序渐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教育家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在行为上有以下三个特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三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概念和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因为在这类课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通过语言体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体会是通常从简单题目入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到能力较差的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切忌不可操之过急。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GJZ201301036)
《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是热力学的基础课程,将热能热力和节能技术衔接起来,认为节能是一门科学,且热能利用时更应该做到有效利用和热能节约。该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热力动力学原理,了解热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换,并懂得热工设备的基本构造,能够熟悉热工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等等。《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是热力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相关院校在新形势下开展教学活动时,除了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创新性。下面,笔者就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的改革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
根据新教学大纲的要求,《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在实际教学时,教职人员应该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所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规定的前提下,教职人员有必要组织调研活动,对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方法进行交流分析,并全面掌握好国内《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的学科特点,掌握国内相关院校在该课程上的教学情况,再回过头来建立一套符合本校校情、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开展《热能利用与节能工程》课程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和贴合实际。
为了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实际教学时,院校和相关教师可以选择将《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验室和生活,将课程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这一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更加牢靠的课程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另外,在教学机制上,院校还需要改变过去原有的教学机制,或者在原来的教学机制上建立一套新的,支持教学、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创新教学机制。具体做法可以有:引进业界内最新的科研成果,或者跟踪该学科的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并将其引进,全力争取将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目的。
二、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教学
《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在开展实际教学时,由于会涉及到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与利用,所以课程中关于能量的计算公式很多,推导工序也极为繁琐,这些复杂且抽象的内容可能会让学生产生畏惧,进而厌学。面对这样的难题,教师教学时就应该根据该专业课程的特点,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采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教育教学模式来进行创新式教学,注重理论、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掌握定为教学重点,然后引入实践应用教学,将理论知识适当穿插在实践活动中,向学生强调热能利用与节能工程的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结合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其在教学中跟随教师的思路,牢固的掌握住《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应用理论的同时,也提升自身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课程教学的互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三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按照教师讲授、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思考和课堂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搜集事实材料,创设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勇于实践探索,激发学习欲望。在课堂教学中从工程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避免枯燥的灌输,开启学生思维心智之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耐心细致而富有趣味地讲解,以及情感的投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自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懂得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怎样去指导实践,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意识的培养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只是课堂互动,还包括课后的沟通和交流。可以通过网络搭建交互讨论平台,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和协作交流,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即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通过网络随时进行解答。开设网上虚拟实验,供学生选做。积累各种教学资源,包括参考资料、网上课件、电子教材、习题集、模拟试题、虚拟实验软件、实验指导书等,全部教学资源上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突出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性和创新性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在实验中的实际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能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增强学生对热工设备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平台。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作了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热能利用与节能》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切实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何雅玲,陶文铨. 对我国热工基础课程发展的一些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7,( 3) : 12 -1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误区;教学目标;教学评价;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64-01
新课程改革是建立在新的教育观念基础上的,其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反思,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叶澜教授说过:“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包括“五实”,即备课要扎实、教学内容要充实、课题资源要丰实、教学心态要平实、教后反思要真实。”
一、课堂教学误区
(一)教学目标的误区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新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特点为依据,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些教师在利用新课程进行教学时,忽视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使教学目标游离于课堂之外,一味追求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变成了无轨电车,导致教学结构松散,教学内容不确定,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效果。教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认识的错误和偏差反映了教师培训不到位,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有待于提高。
(二)教学方式方法使用误区
1.合作学习。目前的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为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未进行思考与设计,教师作为仲裁者,出现了讨论泛化、应付式、形式化讨论,教师控制讨论过程,学生未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小组成员缺乏深层交流,结果往往是组长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不积极的学生成了听众,这充分说明我们追求学习方式转变时,未把握好实施的“度”,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式”教育。
2.探究性学习。目前探究性学习被错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缺少探索性,浅而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布满了课堂,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这种教学方式的错误使用使整体性教学支离破碎,降低了知识智力价值;再次,教师将探究“泛化”与“神化”,用科学家的探究水平看待学生。
3.独立学习。独立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探究合作创新,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有的老师对此理解有偏差,上课时忽视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能力上的差异,一味让学生独立学习,自己解决,也没有学习后的讨论、交流,学生学习后收获很少,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手段误区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手段形式上,滥用多媒体技术和其他教学方式。某些教师上课时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违背了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规律,把过多的时间花在课件图片、影像制作上,花样繁多的多媒体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了满足,但留给学生动脑的时间极少,导致教学效果不佳。[2]
(四)教学评价误区
有些教师未真正理解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会让学生习以为常,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削弱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不但不能使师生相互交流,而且对新课程改革是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二、课堂教学误区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解决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误区的重要途径之一,改变教师陈旧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纠正关于新课程改革观念中的错误想法,正确实施课程改革。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中的三个维度
教师应先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特点确定当前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目标的达成程度及实现的方式上,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新课程改革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教学目标三个维度,全面涉及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明确课堂教学的具体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过程及内容。
(三)教师应正确使用合作性探究性学习方法,合理设计课堂讨论及提问
教师对课堂教学形式、目的、方法、时机及过程应提前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合理安排讨论及提问过程,保证教学有效开展。课堂上要避免不分巨细、处处提问的做法,也要尽量避免判断性提问,注重师生有效互动,使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对话,进行知识的交流和传递。[3]
(四)教师应正确使用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方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方法的使用效率,同时教师需要用巧、妙、抛的评价方式,不能一味地夸奖表扬,也不能一味的惩罚批评,要合理应用强化及惩罚方式,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需求,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进步成长。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师需要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讲究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己寻求发现。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教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经历、创造。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有效转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会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核虚化与流于表层,有助于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旭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J].才智,2010(6:):29.
【关键词】新课程建设;音乐教学;目标设计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是十分具有必要性的,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结合课程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课程教授过程、课程教授方法以及对课程的综合评价这几方面,根据教师个人知识水平以及自身情感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在新课程改革施行之后,音乐教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综合新教改基本理念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同时,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到良性引导作用。在新课改这个大背景之下,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如何结合新课改基本理念进行设计革新,这也是当代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1新课程建设下音乐教学目标简述
1.1教育工作一直以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主要目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教学是具有一定目的性,主要是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向预定目标方向进行自我发展,在教学中的其他行为都是围绕以这一目的为题。所以在教学工作中,首先就应该确立出有效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对课程安排、讲课方法进行有效安排,以便能达到预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深入推广,新一轮课改主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以及持续发展的主要理念中心,这就意味着新课改理念的施行就要与教学目标同步发展。新课程改革也推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的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出现可以看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已发生改变,在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帮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在课程进行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拓引申,同时也要对学生树立良性人生观念进行有效引导。
1.2三维教学目标的出现,对音乐教学同时也产生很大影响。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将三维教学目标这一主要理念完全融入设计中。在课堂根据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教室授课内容的同时,也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良性培养起到引导作用。传统音乐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以“学会”为主,而新的教学目标在让学生达到“学会”这一目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做到“会学”这一要求,这就是三维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主要含义。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在对学生授业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同时,也要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引申整个过程使其升华,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向良性发展。
2新课程建设下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要素分析
音乐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本身就具有特殊性,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主观感受相对较多,而且音乐无法转化成客观单位进行测量,所以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对课堂影响十分重要。表1中数据是对某高校其中一半音乐成绩的调研,在新课程改革前后考试成绩变化幅度较大,从平均分值上可以看到新课改后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计,使学生音乐考试成绩得到有效提升。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对学生学习效率以及成绩有很大影响,正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提高音乐成绩。(如表1所示)。
2.1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提高全面性。
新的音乐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应考虑两个方面,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应只限于音乐这一单独领域,应考虑素质教育新要求是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音乐与其他学科互相交集部分也融入其中。在音乐教学中,在教授学生音乐知识时,可以引申到音乐的背景故事以及作家背景故事等方面,在通过对音乐背景故事描述这个过程,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可以融情于景,对学生加强主观体验尤为重要。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课程定音乐对学生造成的主观感受产生影响,使学生在对特定音乐进行感受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步增强。在学生对音乐课程有了主动学习兴趣时,应考虑如何通过课堂引申,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上起到一定引导作用。总而言之,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考虑范围应更加全面性,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理念上,如何拓宽音乐知识领域,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上产生良性引导,这些都是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所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2.2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提高可行性。
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其是否遵循教育发展要求,以及其是否符合教学活动实际要求,只有在这两点得到保证的同时,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才能得到有效应用。音乐教学目标在设计时,不能只依靠教师人格主观意愿进行设计,应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新课程内容,综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以及教学活动实际要求,再融合教师个人素养进行设计。所以新的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之出,应考虑多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新课程内容变化;教学活动实际要求现状;课程内容实际目标方向等多方面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与音乐教学内容相一致,要突出音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在这两点基础上综合以前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设计。同时也要考虑不同音乐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性,综合上述要点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就可以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
2.3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应加强可操作性。
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考虑目标是否明确、具体以及可以操作。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已设计完毕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工作,根据既定好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并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且合理组织,选择出适合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能对课程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学生根据教师制定出的音乐教学目标可以制定出学生学习目标,对自己学生成果进行深入反思,评价出自己现阶段学习情况,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所以在新课程改革标准前提下,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重教学目标总体可操作性,以确保教学目标可以良好的得到实施,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设计之初衷。
结束语: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的灵魂,也是对课程进行检验的标准。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完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目标设计时,应将新课程理念完全融入其中,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一)由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教材具有多样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科书往往是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的,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而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围绕着《新课程改革实施标准》,设置了多个版本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几种,且不同版本之间在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也有很多不同点。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这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二)课程目标三维化,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变通史教学为模块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模块为结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5本通史教材变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3本教材,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更加强调对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二、农村艺术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分析
由于一直担任农村艺术高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农村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我仅谈一谈自己对农村历史教学现状的认识。
(一)农村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农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艺术类高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往往是三、四流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高中,这就使得农村的历史教学不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课程改革后的“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与目前高三二轮复习的内容和形式相当,这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艺术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给农村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农村高中教学资源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所在的学校基本还是处于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情况,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好,板书写得好,还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多模体。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则很容易使历史课堂重新陷入传统的模式。虽然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并不具备这些便利的条件。据我所知,农村高中基本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只有在学校有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做一节多媒体课。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然而学校的计算机有限,不可能全部让给学生去查资料。与此同时,校内的图书馆所藏图书也十分有限,所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农村艺术类高中多重视艺术课,轻视文化课
艺术类高中以学习艺术为特色和办学宗旨,学习艺术的时间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我校到高二的时候,学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学习文化课,能分给历史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同时,由于一般艺术类的院校对文化课的要求并不高,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农村艺术高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深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虽然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传统的高考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及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高考以分数取胜,最终新课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艺术高中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具体的对策,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生本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用在历史课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够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就不会积极思考。在农村艺术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寻访当地历史古迹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和体验历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形式,但是却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导致知识密度太大。对于我们农村艺术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过难过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综合整合教材资源,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之间,专题与通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历史高考试题多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因此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中应着重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教学,并加强通史的教学。
(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析,并利用教学案例探究了相应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对于推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发展的同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应该秉承不断创新的理念,对高中实验化学进行探索与改进,保证在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做好实验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师由于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仅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学生实验操作的主要目的,从而影响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二是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传统教学理念,只关注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三是有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意识,使得学生在实验中只能盲目地模仿,从而使其失去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一些教师仍习惯于主导着整个实验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实验操作主体的地位;五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和僵化影响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综合这些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改进的策略
1.明确实验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如在《氯气的性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在确定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对学生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及在实验中获得的情感和形成的价值观进行了要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目标的指导下通过看、闻、做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并通过氯原子的结构特点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元素化合物研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氯气毒性的基础上强化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自来水利用氯气消毒的实际问题,体会氯气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这样通过对不同教学目标的明晰与具体化,可以提高目标的可行性。
2.确定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努力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确定学生实验操作主体的地位,并利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如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设计中,某教师利用了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首先利用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其对于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化学元素的猜想,根据排列组合法和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学生猜想其可能产生的物质有O2和NaOH或H2O和NaOH;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一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即把水滴入盛有Na2O2固体的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观察现象,最后根据观察,学生验证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会产生O2和NaOH的结论,并写出了反应化学方程式。这一围绕学生的猜想与验证的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优化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是实现实验教学目标的载体,通常教材中会对实验内容进行规划,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尤其是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为调动学生的实验主动性,应该主动整合并优化实验内容,从而保证实验内容能够以更加生动、活泼、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在《离子的反应》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回顾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利用信息技术,将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比较抽象的离子制成动画或图片,以说明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进而导电的原理,同时以氯化钠溶解并电离为例,说明自由离子的形成;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性,突破实验的局限,让学生从更多的实验案例中,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特点,这样动态、丰富的实验内容,可以吸引学生尽快投入到实验中。
4.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建立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所谓多元评价是指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之后,应该将教师、其他学生和学生自己纳入到评价主体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取多方面意见中,深化对实验知识的理解;所谓全面评价,是指教师要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操作方法和操作态度等内容作为评价的指标,从而实现评价体系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仍然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而为了突破这一教学困境,教师应该在正视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实验操作主体的地位,优化实验内容,并建立多元、全面的教学体系,实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杨振英 单位:铜仁市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春萍.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6,08:28.
关键词:体育教育;教师技能;培训模式
收稿日期:2007―05―14
作者简介:李忠安(1972―),男,汉族,黑龙江省鸡东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体育理论。
一、加强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培训的背景分析
1.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技能培训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承载培养中学教师的重任,同样也承载着培养中学体育教师的重任。
2.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学生教师技能培训是突出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的需要。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学师资的主要来源,同样也是中学体育师资的主要来源。
3.我国目前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包括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培养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能推行新课改革的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
4.高等师范院校现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机制培养的中学体育教师已不能适应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目标人群
从现在校大学一年级体育专业学生开始实施,今后每年新入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都将按此模式进行培训。
三、培训需求分析调查
1.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培养的现在职中学教师已很难适应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掌握新课程改革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技能的专业人才。
四、教师技能培训的目标策略
1.目标:在四年内培养一批能适应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中学体育教师,充实到中学体育教师队中,进一步促进中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实施。
2.策略:
(1)组建一支教学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有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的培训队伍,邀请国内或省内制定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有关专家对这支队伍进行前期培训,让培训队伍成员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办法;
(2)组织培训队伍深入各地区中学,调查了解推行新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基本素质的要求,以确定对学生培训的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
(3)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为重点,按照突出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则,对现有专业课程结构重新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办法,让学生了解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必须具备的教师技能;
(5)加强对学生教师基本能力的培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及教案编写能力、指挥和把握课堂的能力(课堂常规、口令、队列队形调动、徒手操、趣味活动等)、总结反思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方面能力的培训由培训队伍中在某个方面有特长的培训教师来组织、策划和实施,并制定有效的评价办法来调动学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6)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方式,由培训教师带队深入中学开展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摩和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
(7)对教育实习全面总结,全面评价,检验知识技能迁移的效果;
(8)针对教育实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修改和完善培训计划,并对不能很好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学进行再培训。
五、培训的时间框架
1.一年级:重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
2.二年级:向学生渗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实施办法,让学生了解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所应具备的基础技能,同时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培训系列活动,做好评价和反馈;
3.三年级:组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4.四年级:对教育实习全面总结,修改和完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再培训;
5.毕业后一年内:对到中学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评估反馈。
六、资源支持
1.人力资源:需要有一支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富于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的培训队伍;2.财力资源:需要提供开展调查、见习、实习的旅差费、激励培训者努力工作的适当的补贴和请专家讲座的讲课费以及培训过程中所需用的教材、教具、资料费等; 3.在原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增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基地建设,以满足目前生源相对较多的需要。
七、评估反馈:
1.方法:实地访问或电话访谈
2.访谈提纲:
(1)被访对象是否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了新课程理念?效果如何?
(2)贯彻执行新课程理论是否摇摆不定流于形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
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对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不仅是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地区没有重视新课改和教师培训,即便对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了培训,但培训的有效性还有待商榷。因此,针对如何实施有效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探讨出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新”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1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初中历史教师培训观念呈现滞后性。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观念,即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初中历史教师培训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师培训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满足教师的差异性需求。然而现实上许多教师培训者依然以自上而下、一刀切等传统的教师培训理念来实施教师培训,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的。
(2)培训方式上表现出单调性。与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相比,新课程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倡导平等参与。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形式本身就是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这种培训方式对培训者和受训教师双方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实际中仍是以灌输式的讲授为主。虽然有些培训也哉沽艘恍┢渌形式,但多数都流于表面,实效性不强,甚至有些偏远地区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现场观摩、小组讨论等培训形式无法实施。
(3)培训内容单一、陈旧。新课程教师培训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在培训实践中应该将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有机结合。但调查发现,有些地方仍然以通识性培训为主,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种单一的培训内容已经使教师培训越来越表现出它的疲急性与落后性。还有部分地区的教师培训重学科培训,轻通识性培训,使新课程培训成为了单纯的“教材培训”。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对其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知识信息,然而在培训中呈现给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是基于培训者的研究兴趣和提供能力,由培训者安排自认为受训教师应该掌握的观念、理论和知识,并进行灌输教学,忽视了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师资缺乏认定。我国有些地区的优质培训资源仍然比较落后,表现为能够胜任新课程培训的高水平培训队伍薄弱。虽然在目前的培训系统中,大部分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是依然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教师尽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自身的观念陈旧,教育理论素养不高;一些教师有一定的学养,但教学研究能力不够,少有成果;一些教师对教育一线的情况知之甚少,往往隔靴搔痒;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和新教育手段运用很不适应……而这些教师本身的学习修养又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办法,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性不强,相较于国外严格的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我国在这一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2针对问题提出的实施理念
2.1更新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师培训理念
随着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引入新理念。新课程的教师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更新观念:一是坚持面向实践,二是着眼深层建构,三是强调参与互动,四是注重专业发展,五是依托基层学校。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了调查,认为新课程改革应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即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师培训理念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
(1)对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工作的再认识。首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习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思想转变;第三,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学习,深入研究,深刻反思,大胆实践。培训者应该将培养专家型教师作为追求和从事的事业。学校也必须意识到初中历史教师培训对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因为这是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基地。
(2)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培训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新课程教师培训具有鲜明的成人学习的特点,教师不再是培训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资源。培训者和受训教师要平等地进行民主的探讨和讨论,充分调动受训教师的参与性。
(3)以科学的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机构尤其是参与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应该深入教学第一线,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培训不仅要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更要培养广大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培训活动允记埃培训机构应该对受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设立恰当的培训目标,挑选合适的培训内容,制定有操作性的培训模式等。在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还应该对培训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并对学员进行跟踪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