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微课堂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课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课堂的概念

第1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地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包括三个主要知识点: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拉马克、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1.2 教学形式

笔者采用了“问题串教学法和概念图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阅读教材为基础沿着教师设定的问题串,找出本节内容的三个核心知识点,有利于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以概念图为依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得以提升。

2 教学过程

2.1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蝴蝶。设置问题串供学生讨论:

① 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② 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成?

③ 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与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如果有,又怎样解释?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导入新课,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探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讨论,有些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给出完整的答案,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以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2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课件展示拉马克的生平,强调他敢于同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做斗争,尽管遭到了种种攻击,但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110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①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 你能举出以他的观点为依托的实例吗?

③ 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吗?

④ 你认为他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有哪些?

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分析教材指出主要观点,并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它的进步意义,理解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不以权威论的生物学素养。

设计意图:经过自主学习,学生能从教材中获取拉马克进化的主要观点和存在的缺陷,认同生物进化理论既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又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这一观点。教师对学生探究存在的问题及时点拨,当倾听者和引导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2.3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以教材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为依据,让学生通过自学得出相应推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其要点。在学生阅读教材时,教师应充实一些具体事例,如长颈鹿为什么是长脖?从而对拉马克的进化观点进行适当的否定,引导学生说出进化的其他实例,进行适当的讨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概念图总结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图1)。在此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讲解,然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生物进化的原料、动力、结果、内因等,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图2)。

在学生理解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达尔文的贡献是什么?

② 由于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关于遗传与变异的本质达尔文是如何解释的?并举例说明。

③ 既然个体的表现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那它还能成为进化的基本单位吗?

④ 根据所学过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种大爆发现象(提示:如多倍体的形成)。

通过讨论,学生肯定了达尔文的进化观点,也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认同自然选择学说从诞生起就不断的被质疑、修正,而这恰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图使学生发现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观点是根据已有事实不断推论和完善总结出来的,体会对自然选择学说的修正是必然的,认同科学的探究是在曲折中前行的,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这些都说明即使像达尔文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其思想观点也会有局限性,学生在讨论其历史贡献和局限性的同时,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得以升华。

2.4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教师设疑:什么是种群呢?什么是基因频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完成下一节内容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的形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在课后能主动预习新知识,效果当然要比教师强迫学生预习来得好。

2.5 当堂检测

通过习题训练,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了解这一内容会以何种形式考查,为课下复习指明方向。习题的设置要紧扣当堂所学,这种方法极具针对性,效果显著。

3 教学反思

第2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多维互动性 核心素养

在2016年苹果秋季新品会上,苹果公司宣布了一项“教育+iWork”计划。苹果将和全世界共计114所学校合作,南京外国语学校正是全球114所合作学校之一,成了唯一一座大中华区的公办学校加入了这个项目。在目前试点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状况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加入了“即时课堂反馈”和“课堂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等互动形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但对于提高新课标理念下中学政治课的多维互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准确地理解政治课的内涵和意义。

一、紧扣“主旋律”:引领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生活的互动。

政治课从根本上讲,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两个维度需要教学工作者思考,一个维度就是“谁的生活”,首选是学生的生活,第二个维度就是“什么样的生活”。首选是真实的生活。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上,教学采取“用ipad分析在班学生的消费心理”方式进行课堂调查,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实现课堂上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总结,这就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把政治课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和心理的教学才能够增强政治课的理论说服力,这样的政治课更有利于培养和引领学生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来源于学生与自身实践体验的互动。

没有实践活动就没有体验,没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就无法体验,实际上学生真正的体验应该到生活中,政治课程标准也是制订了活动性课程,并且要求三个必修模块,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但有的时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课时不够,交通不便,组织困难等一系列困难,但是教学工作者可以把生活搬进课堂。要把生活搬进课堂,需要课堂有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示,此时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根据环境、条件、能力进行选择,最后在适时生活情境中,学生才能在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生成政治认同。

二、紧抓“核心素养”:使学生有所学更有所思

(一)学有所思,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把握新课改理念下的政治课培养目标就是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贯穿每节课,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感悟来源于思考。学生只有思考,才会有感悟,激发思考,就需要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政治课堂需要有讨论、辩论,甚至有争论,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思考,更不要说深刻的思考,即所谓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指有自己的感知、感受、感悟。这样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可解释为:内化,内化为学生的什么呢?内化为素养,这种素养称之为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德树人,源于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素养之间的互动。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词,一个是立德树人,政治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政治课ipad教学课上,在高一政治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法治精神其实可以体现在消费心理和消费观的引导中,这里的法治精神既涉及政治,又涉及经济和文化。从这个角度讲,深度学习就是使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实现立德树人。

三、紧握“指南针”:源于一切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互动

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一政治课ipad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堂课中,教师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试图通过一定的现代数字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心理,让学生认识到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存在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源于生活,学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消费观是服务于生活。回到政治课的目的层面,这一节政治课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并提升自己参与公共生活,过幸福生活的能力,否则这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实现。所以教师在定义核心素养时除了关键素质和必备品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要谨记一个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对未来中学政治课的思考:教育者与教育技术的互动

在政治课上,既然用现代手段,就必须思考这个互动的问题,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及时互动,深层开放。教师能够保证让技术服务于教育,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调节课堂氛围。未来的中学政治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包括课程理念、学科素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

五、结语

政治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学政治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和形式的丰富对教学工作者提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和综合能力要求,教学工作者需要在教学实践和专业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最新的国情、社情、学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

[2]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第3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课堂辅助教学实践之中,课前学生观看微课可以辅助预习,而对于课堂上对概念理解不到位,或化学过程理解不全面的,可以借助于微课进行补充。那么,具体而言对于高中化学课堂有哪几种类型的微课呢?

一、讲授型微课

虽然说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有些知识和概念还是需要我们教师来讲授的,通过讲授让学生接触概念,并生成自己的思考。从学生学好化学这个目的出发,首先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和化学学科思维,并与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化学原理及化学变化的过程,因此,化学学习就需要兼具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讲授型微课恰是给学生夯实基础、激活思维的一种微课形式。

例如,“阿伏伽德羅定律常数”这个概念的教学,我们就可以配以讲授型微课,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没有太多的知识基础,刚刚才学习到“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学生对“微观的概念”还不是还了解,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讲授,学生从较难的“物质的量”出发立刻学习“阿伏加德罗常数”,容易出现更大的困难,在“阿伏伽德罗常数”之前,配以“讲授型微课”首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巩固“物质的量”概念,然后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符号和本质意义,最后用具体化的实例将概念与学生熟悉的情境相联系,提高讲授的有效性,最后配上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进行思考。

再例如,“盐类的水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如果我们配以讲授型微课也可以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垫上几个台阶,大大缩减学生学习抽象概念的时间,首先从基本概念出发,然后配上具体的实例,如对“醋酸钠溶液”层次分析,引导学生思维从浅层意识渐渐向深层理解逐步过渡。

当然,我们教师在应用“讲授型”微课时,还涉及到制作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是信息共享的时代,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先搜索优秀教师就某一个概念的精品讲授视频,也可以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来自己录制,不过所呈现的内容必须与核心概念紧密相联,而且能够让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概念间的线索。

二、问答型微课

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实现老师与每一个老师间的对话,为此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对话环节前移,借助于问答型微课来实现师生在课前的“对话”。

例如,“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概念”,初步理解了“逆、等、动、定、变”这几个化学平衡的特点,不过其影响因素不仅仅多而且学起来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有正确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配以“问答型微课”,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来亲自体验、思考,归纳出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这样的做法不仅仅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正确的知识,形成正确的化学观念,还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的提升,然后课堂上再以此为基础可以促进学生对勒夏特列定律内涵的理解。

除了新授课可以用问答型微课外,这种形式的微课还非常适合于我们在进行复习时使用,接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回顾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的概念,促进概念体系的建立。

三、实验型微课

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是概念形成、理论确立的基础,同时又是化学理论的真实再现,化学实验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能够更好的丰富学生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素养的有效发展,化学实验不仅仅课堂上要做,笔者认为还应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课前、课后都能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对化学现象背后所涉及到的原理进行思考。

例如,“钠与水的反应”这个实验教学,我们老师和学生都有同样的体验,就是操作费时、反应太快,学生对现象的观察、体验度低,这类实验非常适合做成微课,对反应过程进行慢镜头播放,设置一定的问题来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观察,为了学生能够留下更深刻的影响,微课里还可以配上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会僧针对性的进行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一一“浮、游、响、嘶、红”,在一系列现象呈现后,要求学生就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借助于前面学到的知识来分析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以及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钠的反应产物的判断能力于无形中将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然,实验型微课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深化概念理解的同时,还给我们教师留足了实验准备的时间,避免了实验危险和对教师环境的污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前教学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多个维度的素养发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从其认知基础出发,培养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分析化学现象和问题,形成正确的化学意识,形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问题的意识。

作者:陆国军

【参考文献】 

[1]杨茵.微课在化学应用中几问[J].化学教学,2014(12):49-50 

[2]张学瑞.如何利用微课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J].教研前沿.新课程学习,2014(4):57 

[3]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7):39-40 

[4]陈广余.微课,让化学教学更具个性化[J].化学教学,2014(5):25-26 

第4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可能正是基于这一矛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亦菲教授提出了“微型探究活动”理论.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结合了传授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优点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颇为有效.套用一下“微博”、“微电影”等一些时尚名词,以下称之为“微探究”.正好笔者前段时间参加了江苏省高邮市第四届“珠湖星光大舞台”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决赛,比赛的课题是《数列》概念,现以这节课为例,将平时进行“微探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整理出来,以资探讨.

1微探究的内涵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忽视了“课上”时间有限的重要因素.探究式教学确实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其工作量大,存在学生相对获得的知识量小且很难系统等缺点;相反,传授式教学工作量小,学生相对获得的知识量大并且容易形成系统,但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往往就差强人意了.

微探究就是融合了二者优势的有机结合,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微探究既然叫探究,就自然具有探究的本质特点,即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目的,贴合新课程提倡的“向生活世界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其次,微探究有别于一般探究的关键在于“微”,也即在传授式教学中引入探究,探究中亦可加入传授,突出在课堂教学中效率效益至上的原则.

2微探究的实施

微探究教学一般也分创设情境、组织实施等环节,不过其探究的问题更具体,且进行的探究是在老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兼顾了学生探究能力不足的现状,数学教学受制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现实.从而实现了传授与探究的优势互补,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下面就参赛实际谈谈微探究的实施.

不少教师为了在公开课或赛课中出彩,往往选择教材以外的素材设计情境,而我以为既然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教材,不如直接运用教材中已有的情境引入教学,无需挖空心思地另砌炉灶,毕竟教材是经典,这样也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微探究设计一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问题1教材第31页中6个问题最终都是用一列数来刻画的.其中一个例子:我国参加6次奥运会获金牌数依次为15,5,16,16,28,32,如果交换其中的数字5和16的位置,还能表达原来的含义吗?

问题2通过分析能否发现这6个数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主动阅读,初步发现并思考问题,教师通过课堂一步步的设问引领学生和老师共同探究形成概念,让学生感觉概念的生成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微探究设计二初步探究数列的本质

问题1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发现数列与我们学过的一个数学概念很像,那是什么?

问题2它们一样吗?能总结出二者的区别吗?不妨小组讨论一下.

问题3再看细胞分裂的例子,这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数列?

问题4数列不同于数集,最根本的原因是?

设计意图从数列的表示形式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穿插探究活动,让学生讨论发现它与数集的区别,通过一步紧似一步的追问逐步揭示数列是函数的实质,再从函数的一般表示形式上回归数列的表示,进一步揭示数列这种函数的本质.

微探究设计三深化理解数列的概念

问题1函数有三要素,哪三要素?

问题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问题3画出金牌总数和细胞分裂两例的图像,并说出它们和以往学习过的函数图象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问题串联,说明数列的一般表示其实就是简化的列表,通项公式表示就是解析法,通过操作实验,突破数列是一种特殊函数(离散函数)的数学根源是因为其定义域是离散数集.

微探究的实施手段主要是思维实验和操作实验.思维实验的实施可以借助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加以实现,其关键在于设计好问题或议题,切忌流于形式不触及数学本质的伪交流和伪讨论;操作实验可以通过学生板演、借助计算机等加以实现,其实施关键在于指向明确、要求具体,切忌指向宽泛、要求模糊.

3微探究的价值

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讲究课堂动态生成,目的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数学课堂是科学的、有序的,也是动态的、灵活的;要想追求高效,就要想办法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主动和创造性地开展学习.

微探究教学正是充分彰显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从人本的角度看,它既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思维发展的空间,能让学生在思维不断深入和碰撞中建构知识,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合适的途径;同时也为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提供了较为灵活和广阔的舞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5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动画;重复;暂停;记忆;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58-02

1.微课的含义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1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1.2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1.3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1.4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2.微课程的制作要求

2.1"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2.2"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2.3"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利用五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

2.4"微课"的作用为"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

2.5微课时间须严格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3.微课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情境设计,课堂导入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评价情境设计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动画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3.2利用微课的重复性掌握知识,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学生在刚接触几何证明题时,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上不能保证人人都能完全掌握,对于一些经典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证明过程不会书写,而作为教者由于时间局限不能全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体型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听让老师就在他们身边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他们愿意播放几遍就学几次,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3.3利用微课的暂停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我们在初三二轮复习中学生要面对大量难题,其实许多难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对他们进行分类,就是让学生做一题会做一类题。我们可以使用微课讲具有代表的一题,然后呈现一系列类似的题目,在微课中我们要尽量呈现题目的内在联系性,让学生形成对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让学生能完全掌握一类题。我们可以多次使用暂停,让学生多次思考,多次去悟,最后我们再完整播放给学生看,使用微课的目的是多次使用暂停性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一类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4利于微课的记忆性帮助学生记忆数学概念,形成知识体系。初中数学有很多章节概念很多,记忆量很大,课时比较长,学生通常都是老师讲到后面他们忘到前面。比如八下中心对称图形(1)――平行四边形 从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识别方法到矩形、菱形、正方形定义、性质、识别方法学生要能够熟悉掌握这些图形的概念的确很难,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发现这是学生的难点,概念的混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可以使用微课解决这个问题,把这一章的概念按接受知识的过程步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形成体系。我们使用微课记忆概念要注意两点:①每节课上之前我们利用微课把前面讲的概念一起复习让学生做到对概念的温故而知新吧,让他们知识形成正确积累性②播放概念微视频的时间可以随意性,要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去记忆如下课时间把微课让学生看,就是不看了学生总可以听听吧,就把它作为课间音乐了。

总之我们不断反复利用微课的记忆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楚概念,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

所以说,既然我们语文教师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职责是教书育人,那就让我们发挥"微课程"的作用,造就有效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第6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数学能力;运用策略

微课的定义最早是由戴维提出来的。21世纪初期,美国教育设计工作者戴维指出,通过结构框架的形式,可以把教学课堂中的重点内容、难以理解的部分以及存疑的内容通过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提供给老师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课堂练习重点、教学反思、教学评价五个彼此关联的教学资源,这五个部分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微课。微课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就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地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知识点零碎,表现形式直观,声音、图形、文字相结合,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利用视频的暂停、重播,有利于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防止学困生出现学习困难。微课虽小,但知识内涵丰富,教学意义巨大,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稳步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通过微知识、微学习,形成大道理、大智慧。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数学公式的由来及数学家的科学研究故事,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微课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师要探究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丰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微课程情境的创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入课题。例如,“空间四边形”有关问题的教学,教师只在黑板上作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一些学生认为“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教师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制作微课课件,展示旋D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让学生真切感受空间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在观察过程中,理解了“空间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不相交”,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了“异面直线”,为“异面直线”的教学埋下伏笔,通过创设情境,微课产生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程有效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学生可借助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新知学习或者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强化教学效果。例如一道典型的数学例题在上课时讲要花很多时间,由于学生自身接受程度不同不一定跟得上老师的讲解节奏,运用微课教学可以让学生有缓和的接受时间,可以看清楚每一步骤是怎么来的,基础差的可以反复多看几遍直到把这个题目完整地解出来。让学生理解一类题型,做到触类旁通,比如: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比数列等差数列求和,不等式的解法,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立体几何用空间向量的解法,概率与统计……这些专题都是高中数学中高频率考点,也是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学生课堂时间有限,学习任务重,大多时候不能很明确地理解某一特定的数学概念,没法灵活运用。因此我们可以把相关专题做成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课后仔细地琢磨与推敲,做到事半功倍。

四、利用微课突破重难点

高中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并不容易理解。许多难点要靠学生课后深挖其精髓,以前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查看许多的资料书,或是用电脑查看课堂实录视频。这样虽然也能解决问题,但我们都知道高中学生时间很紧张。教师可以把一些难点及重点用微课的形式设计出来,比如说:极限的计算,复合函数的概念,导数的定义,复合函数求导,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的概念与计算,导数的应用,微分的计算,积分的计算,积分的应用。教师可以就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做好微课,上传到网上、班级QQ群,学生利用微课不受时空的限制回家也能看、微课时间短就某一知识点做详细讲解、微课容量小利用电手就能流畅的查看让学生花费很少的时间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对数学重难点的理解,让学生将现有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五、利用微课开展课后复习

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上并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讲解的所有知识点,教师也因时间有限而不能反复、详细地讲解这些知识点,但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将数学课堂上讲解的重点概念、难点问题录制下来或用PPT做成微课视频,在视频中呈现对某个知识点的完整诠释。学生如有需要可在课后自行下载观看,对于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理解的知识点,课后可以及时补充与学习。这种微课形式教学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更是一种节时、高效的学习方法。高三学生的专题训练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可以把一个数学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等形式做成卡片,采用PPT将其制作成微课课件,这种形式的微课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的特点,适合专题复习,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课堂教学创造了便捷条件,微课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中数学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技术,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微课,坚持新课程理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翠锋.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1).

第7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微课 中学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03

经过了青海省“国培计划(2015)――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为期三个网络远程研修,我对“微课”有了初步的认识,我认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一、“微课”的制作工具

“微课”的制作工具还是比较多的,通常大多数老师还是比较喜欢以“录制”的方式完成微课制作,当然光录制还是不够的,深加工也是优质微课制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常见的微课制作工具有“屏幕录像专家”、“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v1.2”、“白板工具-SmoothDraw-3.2.11”、“喀秋莎”、“office办公软件2010”等。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对软件的熟悉程度自行选择。

二、“微课”制作的思路

其实微课是指利用10分钟左右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真题、模拟题的一种微视频。这种视频有着短小精悍的特点,即视频长度短,主题小,设计、制作、讲解精良,学习效果震撼令人难忘。也知道了翻转课堂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是学生在课堂上齐步走,学习新知识;课后自主学,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而颠倒教室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翻转教室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事实上,目前教室里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很难落到实处。而颠倒教室做到了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了“因材施教”。翻转教室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教室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是接收者,学生总体上是被动地学习。而在颠倒教室里,学生是主动的自主学习,教师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微课虽然是一个短小的视频,但它也具有环节上的完整性。微课虽展现的是某个教学重难点的知识,但就这个知识点而言,它也有导入、过程和小结。因此,我们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三、“微课”课堂教学实践所想

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观看微课的进度和速度,接受慢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微课程可以互动,发挥集体的智慧,如微课程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和移动技术,可以有声音、动画、视频,可以互动。全国大约有一千万教师,每个教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魅力,风趣、幽默地讲知识,提高学生兴趣。微课程可以促进教师业务成长,比如制作微课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微课是一场革命,值得所有教师学习和实践。

2.现如今学生的自由时间比较多,我们都倡导把时间留给孩子们,让孩子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所以微课也有很多优势,一是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二是教师可以利用微课配合课堂教学。例如实验操作,或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三是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后复习,查缺补漏。

3.对于物理这门课程而言,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特别注重学生对概念的学习理解,中学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而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地区,教师往往把概念或知识点给学生陈述一遍,缺乏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方式,比如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但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每个小小的概念都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学生如果没听懂,老师也没有时间再为学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场景演示通过微课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学生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去学习一个知识点,而且这个过程更加直观具体,如果没有听懂,还可以返回去再听第二遍,不受时空的限制。

长期以来,中学生在物理课堂学习中,面对的是一堆堆死气沉沉的公式、概念,教学媒体的单一,是造成学生缺乏对物理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难以提高,更有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动机明显不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充实、科学和直观、形象、生动。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刺激学生的兴奋中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8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微课开始在教育领域普及,微课具有课时较短、信息量较大的特点,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微课成功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利用学生闲散的时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如何将微课合理的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1.微课的概念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首先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学上来说,就是将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给教师,整合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五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五个部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改造与完善。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革新提出建设性观点。

2.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2.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2.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2.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2.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2.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2.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2.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2.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3.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3.1激发学习热情。高中数学许多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微课以某一概念、定理、案例为中心展开教学,模拟现实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到感兴趣的问题探索中,微课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知识点零碎,表现形式直观,声音、图形、文字相结合,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利用视频的暂停、重播,有利于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防止学困生出现学习困难。微课虽小,但知识内涵丰富,教学意义巨大,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稳步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通过微知识、微学习,形成大道理、大智慧。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例如,"长方体的体积"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牛奶盒中牛奶量的多少",引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微课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数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微课展示具有一定探索性的数学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例如,数学公式的由来及数学家的科学研究故事,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体验数学情境、感受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思考数学问题,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创设课堂情境。利用微课教学,有利于创设课堂情境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但是情景的创设引入不宜过长,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的引入课题,微课程视频正适合这种教学形式。例如:我在"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及"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教学中,利用Flash制作动态的平面向量微课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深刻的理解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的意义和作用。

3.3进行练习小结。学生在课后,如果对该课的教学内容仍旧有存在困惑的地方,一方面可以当面向教师请教,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都不允许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充分应用微课,通过在微课上进行练习,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巩固与复习。微课使高中生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学习。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再单纯追求好成绩,高分数。将微课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逻辑推理、发散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值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力推广。

第9篇: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微课程 高中物理教学 教学研究

一、引子

开学初,信息技术老师曾和我提起微课程,认为将来的教学中会有很大的作用。这让我想起半年前参加的一次小学的教研活动,就是针对微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情况。记得当时的课堂氛围很好,我心想,什么时候高中课堂也能这么活跃,不再死气沉沉。于是,找来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我从微课程是什么、微课程和传统课堂的区别、微课程的特点、物理学科特点、微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辅助这几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何为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从教学上来说,就是将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给教师,整合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五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五个部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这一概念引入国内之后,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一概念进行改造与完善。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他对微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革新提出建设性观点。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李玉平老师带领其他教师成立微学时代工作室,开发一系列微课程,以数字故事的形式讲述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变化,受欢迎的程度完全超出他们的想象。

“微”关键就是短而精,内容小而作用大。

三、微课程和传统课堂的区别

传统课堂,一节课为40分钟或者45分钟。目前学校教育实施的班级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与基本单位。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教学活动是以上课作为主体,上课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核心。在经典教学论的学术专著中,对“课”的定义是:“课时有时间限制、有组织的教学过程的单位,其作用在于达到完整、然而又是局部性的教学目的。”

微课程是把教学中某个知识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点,可以是某个重点、难点,一道题目或者一个实验。学生借助电脑、手机、ipad等设备下载后,可以随时拿出来学习。

对比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发现,传统课堂传授知识快,集中,知识连贯性好。但对于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有差异,势必会出现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堂课的知识。而微课程在传统课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于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打开相应微视频再学习一遍即可。

四、物理学科特点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物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几乎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它还有以下特点。

1.解决物理问题必须用到数学工具。很多物理规律,必须借助公式表达出来,才能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2.概念性强。物理课要教给我们很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这些知识概念性强,有的还很抽象。

3.特定的物理学的“语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为了将物理规律简单、明了、准确地表达出来,常常需要借助很多特定的表达方式。

4.习题类型多、变化大。中学物理课涉及的习题各种各样,依据不同的物理条件和物理过程,千差万别,变化多端,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根据物理这门课的特殊性,我们要在课堂上都解决是比较困难的,一节课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几个问题。一节课如何高效完成,怎样应用好微课这么好的方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五、微课程对物理教学的辅助

在物理教学的很多环节中,微课程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1.课前预习。课本中有很多知识,凭高中生的能力完全可以自学,或者只需要老师稍微点拨就可以明白。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老师加以指导,将这一过程录制下来,配上醒目的提醒语,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制作成五分钟左右的微课程,传到校园网,供学生点击或下载观看。通过这类微课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自学一堂课。当掌握预习方法,习惯自学时,可以大大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2.课堂当中。比如演示实验。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必须做给学生看。但有些实验因为场地、环境、器材等因素的影响,现场演示可能会效果不明显或者不成功。比如“影响研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这个实验,平行金属板上的电荷很容易跑走,必须在干燥的环境中完成。要在课堂上做成功,成功率是比较低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实验室中完成整个实验。录制下来做成微课程。将视频用于课堂中播放,效果显著。

3.课堂之后。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总有不能接受的知识点,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反复详细地讲解。这时可以将重点概念、难点的讲解录制下来或用PPT做成微课程。视频里面呈现出来的是完整的对某个知识点的诠释。课后学生自行下载观看,课堂上无法理解的,就可以及时得到补充。

4.专题复习。针对高三学生,专题训练很重要。可以把一个专题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做成卡片,用PPT工具把这些导图做成微课。这种微课结构性强,有系统性。适合章节复习,专题复习。我们还可以把学生制作的图搜集起来做成册,学生在使用的时候效果会更好。

六、实例的应用

物理必修一的第二章第3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

这一节内容要用到“微积分”的方法,公式法推导涉及大学内容,所以课本用图像的方式来阐述。若把一个细化过程在黑板上完成,费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好。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什么可以由足够多的匀速直线运动合成?这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中最关键之处。因此,我做了一个微课程,学生课后可以自己观看消化。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好教学设计。

本微课程知识来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重点讲清楚用图像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如何用图像求解学生已经掌握。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情况看,主要是“微元化、微积分”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即把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无限分割,当时间足够小,每一小段就可以近似成匀速直线运动。求出每一小段的位移,把每一小段的位移累积相加就求出了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总位移。高一学生还不能用微积分公式推导,而利用图像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本视频将把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一步一步地细化成无数个匀速直线运动讲解得非常详细。它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学生可以自己控制整个画图,分割的细微过程,更有助于理解掌握。

第二步:做教学课件,我用的是最普通的PPT。

一共用了八张幻灯片,重点讲清楚把匀变速运动分解成匀速运动的整个过程。

第三步:用录屏软件录下整个PPT的放映,生成视频。

常用的录屏软件有Camtasia Studio。这个软件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自学都可以学会。在录屏过程中,如果怕学生观看画面还不能够理解,则可以适当地配以讲解。

第四步:上传。

把做好的微课程上传至自己学校的校园网,或者学生QQ群,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下载观看。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一个微课程已经完成。在自己的班级试验了一遍,学生反应良好,纷纷表示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微课视频。为了了解学生应用次微课的效果,相应准备了一份配套练习题。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比以往有明显改善。

七、结语

从上面例子当中,可以看到微课的一些优势。把高中物理所涉及的,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的地方,合理地整合。将重点、难点、实验、专题、典型题做成微课程。按照力学、电学、光学等模块分类整理。一整套的物理微课程做好,就是很好的一门校本课程。这需要学校整个物理团队中每个物理教师的努力。

课堂不能被微课代替,但是我们可以用微课程补充实际教学中的缺陷。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如今的大会上,几乎每人一台ipad,用于开会时查看相关资料等。如果有一天,课堂上也实现了每人面前一台电脑,微课程的作用就更重要了。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