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食品分析报告范文

绿色食品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食品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食品分析报告

第1篇:绿色食品分析报告范文

突出标准引领

标准化是质监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我们把推进茶叶标准化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对于发挥品牌优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信阳茶产业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强的质量技术保障。一是积极制定茶叶国家标准。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与国家标准委、河南省质监局标准化处积极沟通协调,联合信阳市茶叶研究所、五云茶叶集团等单位成功申报制定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项目,在2003年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信阳毛尖茶》的基础之上,经过反复测试、论证和修改、完善,起草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并发送国家地标委专家审查组征求意见,专家组全票通过该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进行报批。该国家标准的实施,填补了信阳毛尖茶多年来没有国家标准的空白,对信阳毛尖茶的市场管理、茶叶质量监控、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努力创建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我们积极支持浉河区政府、五云茶叶集团等有关单位,申报创建信阳毛尖示范区,先后创建信阳毛尖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实现了示范区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标准化管理,使茶园生产开采无公害、茶叶采制无污染、茶叶产品标准系列化。三是免费开展送标准下乡活动。我们免费向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发放《信阳毛尖茶标准化技术手册》500余册,该手册涵盖了信阳毛尖茶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相互配套的、结构严密的信阳毛尖茶标准体系。举办国家标准培训班,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食品标识标注规定》进行了培训。培训举办方邀请了信阳茶叶专家郭桂义教授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逐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提高茶叶生产企业标准化意识,严格实施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升品牌质量

品牌和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不断吸引优良资产和生产力要素向重点茶叶生产企业集中,增强其规模效益和品牌竞争力。一是出台政策。促成信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名牌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奖励规定,形成“品牌带动、政策引导、企业创建、部门助推”工作氛围。制定了《全市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规划》和《服务企业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意见》,对列入名牌培育和发展规划的企业,做到目标、人员、责任“三落实”。开展现场帮扶服务,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建立联动机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与企业进行一对一、一企一策的帮扶指导,组织召开座谈会暨省名牌产品申报动员会,帮助茶叶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政府质量奖。通过加大茶叶名牌产品、政府质量奖培育和创建力度,目前全市茶叶获国际茶博览会金奖6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7个,市长质量奖企业1家,县区长质量奖企业7家,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以45.71亿元身价位居全国第三。二是品牌宣传。利用每年的“3·15”、“茶叶节”、“质量月”、“世界计量日”、“国际标准日”等,组织名优茶叶生产企业展销、宣传自己的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三是质量兴市。积极推进茶叶生产企业大力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提升”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ISO等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不断提升信阳茶的品质、档次和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已有21家茶企业获得ISO9000等管理体系认证,有8家茶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两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家获得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企业称号。鼓励企业建立计量保障体系,对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在用的台秤、电子秤等计量器具进行现场检定,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维护茶叶交易市场公平公正秩序。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已有两家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质量信用A等工业企业。支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茶食品、茶饮品、代用茶等新产品开发研究,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积极发展信阳红茶等多种茶类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茶叶花色品种。

严格监管检测

一是严把“准入”关。茶叶产品是国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管理的28类产品之一,只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才有生产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通行证。我们主动服务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场所改造和人员培训,争取让企业尽快达到市场准入的门槛,获得QS证。近年来,共帮促信阳五云茶叶(集团)、信阳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信阳驼峰茶业有限公司等52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二是严把安全关。我们经过认真调查摸底,建立健全了全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档案和质量信用档案,督促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日常巡查、监督抽检力度,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严格处理整改,切实从源头上抓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茶叶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河南省茶叶产品监督抽查全市342家企业394个批次产品,合格386个批次,产品合格率达97.96%。三是严把检测关。充分利用河南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在信阳的有利条件,发挥这一技术平台作用,把好信阳茶叶的质量检测关。加大省茶检中心的资金、设备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河南省茶检中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名,其中国家级品茶师4名,国家级注册食品审查员4名;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吸收等仪器1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700m2,其中恒温实验室面积650m2,P2生物安全实验室50m2 。2011年,河南省茶检中心经省质监局监督评审,通过授权检验产品42个,涉及红茶、绿茶、花茶、白茶、黑茶、紧压茶、代用茶等7大类,通过授权检验参数19个,可开展农残、重金属残留、微生物、稀土元素、感官等项目的检测。仅2011年省茶检中心就抽取生产领域茶叶样品460批次,出具检验报告460份,抽取茶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140个批次,出具检测报告140份,并按时上报检验结果和产品质量分析报告。2010年我们专题向市政府上报了《全市茶产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政府实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详实的数据,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坚决打假扶优

打假与扶优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确保广大茶农、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规范信阳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打假机制。成立了茶叶专项打假领导小组,下设两个专业执法分队,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日常打假和处理投诉举报工作。先后与信阳五云茶叶、文新茶叶公司等名优企业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联合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信阳毛尖”行为。同时,帮助、指导茶叶企业正确使用茶叶标签,正确标注茶叶品名、产地、商标、质量等级等内容,规范了生产行为。二是建立企业巡查机制。大力开展茶叶日常巡查工作,重点查处以外地茶叶冒充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缺斤短两,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以及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大对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信阳茶叶良好声誉。三是开展了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信阳毛尖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不定期对全市茶叶生产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茶叶包装的印制、使用和流转全程进行全面清理,加大对涉茶名牌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外地茶叶冒充“信阳毛尖”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和茶农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共检查生产企业31家,立案查处3家,责令整改9家。

(作者系信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近年来,信阳市质监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采取得力措施,突出重点,有效服务了信阳茶产业质量提升,为发展信阳茶经济,打造中国茶都,实现富民强市作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标准引领

标准化是质监部门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我们把推进茶叶标准化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对于发挥品牌优势,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信阳茶产业步伐,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做大做强茶产业,提供了坚强的质量技术保障。一是积极制定茶叶国家标准。2007年以来,我们通过与国家标准委、河南省质监局标准化处积极沟通协调,联合信阳市茶叶研究所、五云茶叶集团等单位成功申报制定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项目,在2003年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信阳毛尖茶》的基础之上,经过反复测试、论证和修改、完善,起草了《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并发送国家地标委专家审查组征求意见,专家组全票通过该标准作为国家标准进行报批。该国家标准的实施,填补了信阳毛尖茶多年来没有国家标准的空白,对信阳毛尖茶的市场管理、茶叶质量监控、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努力创建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我们积极支持浉河区政府、五云茶叶集团等有关单位,申报创建信阳毛尖示范区,先后创建信阳毛尖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实现了示范区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标准化管理,使茶园生产开采无公害、茶叶采制无污染、茶叶产品标准系列化。三是免费开展送标准下乡活动。我们免费向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发放《信阳毛尖茶标准化技术手册》500余册,该手册涵盖了信阳毛尖茶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规范)相互配套的、结构严密的信阳毛尖茶标准体系。举办国家标准培训班,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食品标识标注规定》进行了培训。培训举办方邀请了信阳茶叶专家郭桂义教授对《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逐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提高茶叶生产企业标准化意识,严格实施信阳毛尖茶国家标准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升品牌质量

品牌和质量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培育,不断吸引优良资产和生产力要素向重点茶叶生产企业集中,增强其规模效益和品牌竞争力。一是出台政策。促成信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名牌战略的实施意见》及奖励规定,形成“品牌带动、政策引导、企业创建、部门助推”工作氛围。制定了《全市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规划》和《服务企业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意见》,对列入名牌培育和发展规划的企业,做到目标、人员、责任“三落实”。开展现场帮扶服务,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建立联动机制,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与企业进行一对一、一企一策的帮扶指导,组织召开座谈会暨省名牌产品申报动员会,帮助茶叶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政府质量奖。通过加大茶叶名牌产品、政府质量奖培育和创建力度,目前全市茶叶获国际茶博览会金奖60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7个,市长质量奖企业1家,县区长质量奖企业7家,信阳毛尖品牌价值以45.71亿元身价位居全国第三。二是品牌宣传。利用每年的“3·15”、“茶叶节”、“质量月”、“世界计量日”、“国际标准日”等,组织名优茶叶生产企业展销、宣传自己的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三是质量兴市。积极推进茶叶生产企业大力开展“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提升”活动。引导企业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ISO等管理体系认证和有机茶、绿色食品茶认证,不断提升信阳茶的品质、档次和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已有21家茶企业获得ISO9000等管理体系认证,有8家茶叶企业获得有机认证,两家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家获得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先进企业称号。鼓励企业建立计量保障体系,对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在用的台秤、电子秤等计量器具进行现场检定,确保量值传递准确可靠,维护茶叶交易市场公平公正秩序。积极推进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已有两家茶企业被认定为河南省质量信用A等工业企业。支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茶食品、茶饮品、代用茶等新产品开发研究,延伸茶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积极发展信阳红茶等多种茶类生产,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茶叶花色品种。

严格监管检测

一是严把“准入”关。茶叶产品是国家纳入食品市场准入管理的28类产品之一,只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才有生产信阳毛尖、信阳红茶的通行证。我们主动服务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进行生产场所改造和人员培训,争取让企业尽快达到市场准入的门槛,获得QS证。近年来,共帮促信阳五云茶叶(集团)、信阳华祥苑茶业有限公司、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信阳驼峰茶业有限公司等52家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二是严把安全关。我们经过认真调查摸底,建立健全了全市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管档案和质量信用档案,督促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大日常巡查、监督抽检力度,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企业,严格处理整改,切实从源头上抓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促进茶叶总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河南省茶叶产品监督抽查全市342家企业394个批次产品,合格386个批次,产品合格率达97.96%。三是严把检测关。充分利用河南省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在信阳的有利条件,发挥这一技术平台作用,把好信阳茶叶的质量检测关。加大省茶检中心的资金、设备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河南省茶检中心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名,其中国家级品茶师4名,国家级注册食品审查员4名;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原子吸收等仪器100余台套,实验室面积700m2,其中恒温实验室面积650m2,P2生物安全实验室50m2 。2011年,河南省茶检中心经省质监局监督评审,通过授权检验产品42个,涉及红茶、绿茶、花茶、白茶、黑茶、紧压茶、代用茶等7大类,通过授权检验参数19个,可开展农残、重金属残留、微生物、稀土元素、感官等项目的检测。仅2011年省茶检中心就抽取生产领域茶叶样品460批次,出具检验报告460份,抽取茶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140个批次,出具检测报告140份,并按时上报检验结果和产品质量分析报告。2010年我们专题向市政府上报了《全市茶产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为政府实施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详实的数据,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坚决打假扶优

打假与扶优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确保广大茶农、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和规范信阳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打假机制。成立了茶叶专项打假领导小组,下设两个专业执法分队,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日常打假和处理投诉举报工作。先后与信阳五云茶叶、文新茶叶公司等名优企业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形成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联合开展“打假保名优”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信阳毛尖”行为。同时,帮助、指导茶叶企业正确使用茶叶标签,正确标注茶叶品名、产地、商标、质量等级等内容,规范了生产行为。二是建立企业巡查机制。大力开展茶叶日常巡查工作,重点查处以外地茶叶冒充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缺斤短两,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以及注册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大对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维护信阳茶叶良好声誉。三是开展了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信阳毛尖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行动。不定期对全市茶叶生产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茶叶包装的印制、使用和流转全程进行全面清理,加大对涉茶名牌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外地茶叶冒充“信阳毛尖”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和茶农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共检查生产企业31家,立案查处3家,责令整改9家。

第2篇:绿色食品分析报告范文

山西文化古老深厚,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周边旅游景点众多,北枕龙城太原――晋祠、双龙山;南依汾河――汾酒文化博物馆、武则天庙;东临晋中盆地――绵山风景区、乔家大院、王家大院;西据吕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庞泉沟――华北第一漂、水上乐园,地理位置极尽优越。

从307国道下到城头村的小马路上,道路两旁种满了蜀葵,姹紫嫣红,非常好看。这里的天空,由于环境治理得当,空气质量较好,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绿色农田,加上路两边的美丽蜀葵,令初到这里的游客一路啧啧称赞。

草色如茵的绿地上,骏马奔驰、卡丁车竞技,蒙古包里美味飘香,池边垂钓超然物外。让你在闲暇之余,品茗垂钓、引吭高歌、棋盘争雄、有氧健身、松筋散骨,在此高富氧离子的风水宝地商务洽谈,领略翠丰生态庄园的自然风光,确是一件快事。 翠丰农业园全景

生态观光 科技引领的兴农之路

近年来,翠丰庄园与山西农科院果树所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紧密结合,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绿色农产品的种植与推广,努力建设特色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园。目前,园内已初步形成果品种植采摘区、设施蔬菜种植区、休闲娱乐区、特色餐饮区、养殖垂钓区、植物观景区等六大活动区域。

翠丰庄园是一座集回归自然、有机种植、绿色餐饮、高档住宿、养殖垂钓、休闲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占地100万平方米。庄园立足于高效农业和新型观光旅游开发,主要以种植优质葡萄为主,兼种梨、杏、樱桃等高档果品,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建成了兼具农业与旅游效能的良性农业循环经济体,自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经济效益可观,社会效益明显,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带动当地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走特色农业之路,以第三产业拉动人流,以人流拉动物流,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过程中还能大量安排农村剩余劳力,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难的问题,生态效益更是不言而喻。 园区凉亭

瓜果采摘 农田里的“健活”之态

采摘是翠丰庄园的一大特色。可以说,翠丰庄园是瓜果蔬菜的采摘天堂,奉献“有机”、成就健康。在翠丰农庄,游客可以携亲带友亲自采摘菜园里的瓜果蔬菜。从采摘到餐桌,那些无公害、无污染、纯绿色的食品,让你尽享舌尖美味。全家老少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上百个品种的绿色瓜果蔬菜,提前享受健康时尚的绿色生活。翠丰拥有自己的高科技绿色无公害菜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健活”之态。节假日,家长们可以带领小朋友一起,亲自体验高科技农业的神奇,亲自体验采摘、收获果实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品味远离农药化肥的绿色食品。

金风送爽果飘香,葡萄架下续传奇。走进葡萄果园,映入眼帘的就是串串诱人的葡萄,而翠丰庄园的葡萄品种繁多,有玫瑰香葡萄、红宝石无核、红提、早黑宝、丽红宝、翠宝、矮化樱桃“晶玲”等多品种可供慕名前去的市民和游客品尝。每年的葡萄文化采摘节期间,游客在尽情享受自助采摘乐趣的同时,还可以自酿葡萄酒,体验酿酒之欢。 园区一角

山西的杏品质优良,全国闻名。翠丰庄园的杏比乒乓球略大,果肉沙中带面,味道甜中略带一点酸,其果色靓丽、细嫩、杏香浓郁。对于从小爱吃杏的人们来说,非常解馋,很多馋嘴猫们摘下杏之后,没等清洗,就直接放进嘴里。除此之外,翠丰庄园还是交城县大兴区标准化草莓种植基地,有着严格标准的种植过程,在大兴魏善庄这片特别适宜瓜果生长的沃土上孕育,这里盛产西瓜、梨、红薯、葡萄,这样的环境下生长的草莓亦是别有一番味道。

庄园的高科技农业菜园里,园区全程托管,基地统一购买菜种、人工栽培、技术管理等,您无需种植、管理。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即随时亲自采摘自家菜园里的瓜果蔬菜。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市场上能够见到的瓜果蔬菜,均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一般都会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不仅会造成瓜果蔬菜中大量维生素的流失,污染环境,更重要的是,会日渐侵蚀破坏人体健康,尤其会阻碍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发育。亲自在园区种植并采摘蔬菜,让我们从此和农药、化肥断交,选择绿色的放心蔬菜,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生活。 葡萄园

粗粮鲜蔬 农家里的生态宴

翠丰生态餐厅可同时容纳300人就餐,四合院式建筑风格,装修古朴典雅,四周鱼池环绕,院内凉亭可供游客赏鱼乘凉。餐厅里所用的蔬菜都是自己种植的有机蔬菜,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到绿色生态宴,还可以体验自己采摘的乐趣。园内天然野生的马齿苋、苦菜、野蒜等药食两用植物,更是大受青睐。此外,庄园还为游客提供了篝火晚会、烤全羊等带有地方特色的活动,群high、疯玩,遍享美味。

在享誉世界的中国美食中,山西的食文化可能算不上一流,但山西的面食在中国是非常有名的。山西面食种类繁多、风味各异,有些在白面里掺加了很多莜面、高粱面等粗杂粮,而吃粗杂粮又是时下人们所追求的健康饮食,何况晋人的“粗粮细做”自古有之。在翠丰庄园的餐厅里,粗粮为面食类主打,人们吃的所有菜品,全部是庄园人自己种植的绿色有机蔬菜,就拿刚拔的萝卜来说,那玫瑰色、水灵灵的模样特别吸引眼球,萝卜果肉脆爽,吃到嘴里满口溢香。 游客采摘

智能当道 私家网络菜园上阵

网络私家菜园是翠丰庄园基于露天菜园、温室菜园基础上设计的的智能化管理私家菜园系统,能够提供便捷、专业的智能种植体验。私家菜园网络物联系统主要由前端传感器、前端控制终端、GPRS传输终端、中心软件服务平台等组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管理系统。可实时显示和记录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数据参数,为农业专家远程指导以及设施农业的研究提供有效数据;根据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控制温室内的通风、灌溉、遮阳系统等,为农作物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私家菜园地主可以根据平台专家的提示来实施远程网络命令,进而科学合理地操作管理自己的私家菜园。菜园管理平台集成了种植、浇水、除草、施肥、配送等基本种植操作,以满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需求。同时,菜园主之间可以相互换购种植作物,弥补了自己菜园种植单一的缺点,增加了种植乐趣,园主之间还可以相互沟通,共同分享种植经验和乐趣。

网络菜园属全无线设计,无需外接电源和任何通信连线,网络化操作管理。节省菜园主人的亲临时间,无需其在现场管理种植自己的私家菜园,也减去了种植当中繁杂冗余的步骤。以下为私家网络菜园的系统功能举例:

温室环境数据实时监控

温室环境实时监控数据主要采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如:空气的温湿度、土壤的温湿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光照等,并通过无线传感器采集,每十分钟上传一次到系统平台,并且还有对这些参数的直观分析报告。例如,当日哪些时段环境参数的实时点落在农作物适宜生长的区间范围内等分析内容显示。 翠丰宾馆

主要病害发生概率预警

当作物病害发生达到一定概率时,系统发送报警信息,同时注明防治措施,建立典型病虫害发生预测预警:针对各种作物易发、造成损失严重的典型病虫害进行更为准确和详尽的预警。

健康指数报告

系统分析落在农作物生长适宜范围内且不满足病害发生的环境参数点,再把这些点所占时长与总的生长时长进行对比,得出一个作物生长环境健康百分比指数,即健康指数。该健康指数每日统计一次,同时每周和每月自动向菜园主人发送指数报告。棚主通过这些数据报告可了解大棚内作物的生长情况,同时也可对蔬菜大棚的整体管理水平作出评价。

植物成熟度预报

第3篇:绿色食品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一村一品;现状;趋势;专业村

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村一品”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对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素质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

(一)专业村专业乡镇数量增多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到2008年底,全国专业村累计达到45650个,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5%,占全国行政村总数7.1%。从地区看,专业村(乡镇)数量居前三位的是山东、河北、四川;专业村数量增长较快的省份有青海、海南、陕西。从行业看,专业村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畜牧业,合计26821个,比上年增长5.6%,占专业村总数58.8%。在专业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业乡镇3160个,比上年增长4.2%,占全国乡镇总数8.9%(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2008年全国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专业村经济总收入133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主导产品销售收入607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出口创汇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8%。在专业村中,经济总收入居前三位的是江苏、河北、山东,全国经济总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4876个,占专业村总数76.4%,其中,经济总收入过亿元的有1569个,占专业村总数3.4%,主要分布在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

(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种植业专业村主导产业基地面积8020万亩,比上年增长9.69%,居前三位的是黑龙江、河北、山东;牲畜饲养3889万头只(包括牛、猪、羊,不包括兔类),比上年下降7.52%;禽类饲养专业村养殖禽类19.88亿只,比上年增长72.8%。专业乡镇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7579.24万亩,比上年增长4.70%;牲畜饲养量为1683.5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4.0%。

(四)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专业村农户数2096万户,比上年增长6.09%,占全国农户总数8.3%;专业村从业人员4883.88万人,比上年增长5.77%,占乡村从业人员总数9.7%。2008年全国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人员3280.57万人,占专业村从业人员总数67.17%,比上年增加4.54%,其中种植业从业人员2273.97万人,比去年增加4.88%,畜牧业从业人员466.79万人,比去年增加6.33%,水产业、林业和其他农业变化不大。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村就地吸收就业人员2980.7万人,其中,劳动密集型的蔬菜产业专业村吸收就业人员851.63万人。

(五)专业村农民收入明显增长

据农业部发展一村一品办公室资料,2008年全国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683元,比上年增长11.76%,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4%,其中,全国专业村中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省市有: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6245.7元,比上年增长9.4%,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1.2%。在种养专业村中,效益较好的产业是花卉、水产、蔬菜、水果、畜牧,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403.9、7095.07、5813.5、5489.4、5423.5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55.5%、49.0%、22.1%、15.3%、13.9%。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4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7%,其中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661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9%。

二、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覆盖领域不断拓宽,总体规模稳中有增

“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运销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转变,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2008年,全国45650个专业村,其中种植业专业村中,主导产品包括为粮食、油料、棉麻、糖料、烟叶、药材、蔬菜瓜果、花卉、茶叶、蚕桑、水果及热带作物等12个产业;养殖业专业村包括养牛、养猪、养羊、养兔、养鸡、养鸭及特色动物喂养7个产业;水产专业村中包括养鱼、养虾、养贝、养藻等;此外还包括木材竹子、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农业等涉农服务专业村,以及各类非农产业专业村。各地各级部门多方面引入资金,壮大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比较2006-2008年全国专业村种植业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可知,种植业生产基地三年分别为6764.66万亩、7311.95万亩、8020.64万亩,2007较2006年增长8.09%,2008年较2007年增长9.69%(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种植业所包含的14个种类的变化,基本实现了稳中有升的趋势。

(二)地域特色日渐明显,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各地因地制宜,依托资源禀赋,开发出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并不断发展壮大。如陕西省已基本形成了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桑蚕、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产业带。各地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加快了特色产业的发展,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三)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出

各地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了“一村一品”组织化程度的提高。2008年,在主导产品销售中,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的销售额达436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占主导产品销售总收入71.82%。图2反映出2006-2008年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渠道的销售比例呈逐年增大趋势。各地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动力。如2008年山东省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693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450家。浙江省以“强龙兴农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扶持带动力强的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特别是实行“订单”和“二次返利”促进订单农业发展,2008年全省已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13家,带动农户50.67万户。

(四)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培育初见成效

各地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2008年“一村一品”专业村中,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村分别达12519、5310和1911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6%、14.8%和20.64%,分别占专业村总数27.42%、11.63%和4.2%。专业村主导产品获得“三品”认证比例较高的是茶叶、蔬菜、水果、油料、粮食等。各地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2008年,有注册商标的专业村11898个,比上年增长8.6%,占专业村总数26.1%;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专业村4300个,比上年增长8.2%,占专业村总数9.4%;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专业村3708个,比上年增长11.7%,占专业村总数8.1%。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专业乡镇691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466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77%和11.22%。

(五)模式推广更加有效,发展机制不断创新

各地在对“一村一品”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总结基础上,对各种发展模式进行推广,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以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公司为代表的肉鸡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养殖场+农户”等形式,带动15万户农民从事肉鸡养殖,鸡肉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3/4,占全国1/4,目前潍坊市肉鸡养殖和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各地对“一村一品”发展机制不断创新,着力解决“一村一品”在市场、技术、信贷上的发展难题。山东省通过引导开展村企互动,有效地促进专业村与龙头企业资源及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一村一品”发展进入“企业多环节投入、农村全方位配合”的新境界。江西省通过组织银企合作,破解融资难题,省政府组织了9家在赣金融机构与63家“一村一品”龙头企业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协议贷款金额23亿元,以解决“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我国“一村一品”发展趋势判断

(一)产业布局向优势产业集群发展

各地充分依托自身的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从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选择特色资源作为重点开发和培育的对象。一些典型省份,如陕西、江西、山东、浙江等省,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将发展“一村一品”与优势产业带的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一村一品”向优势产业带集聚。产业集群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节约成本,实现资源集约化;有利于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开拓市场,降低市场风险;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科学布局,构筑优势产业集群是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应借鉴典型地区的经验,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形成“一乡一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多乡一品”、“多镇一业”或“多村一品”的区域性优势产业布局。

(二)主导产品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一村一品”经营,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方面,延伸主导农产品的产业链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问题,把规模化的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延伸主导农产品的产业链可以发展连片集中的专业化、集约化种养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安全、有机的原材料,有助于提高产品品质。现有数据表明,我国“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已达到一定规模,今后要把培育龙头企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以设施农业促高效产业发展

在“一村一品”发展中推广设施农业是促进“一村一品”产业增效的必然趋势。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设施农业与本国的优势特色产品相结合,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浙江省金华市引进以色列先进技术,建成设施葡萄优质栽培示范基地,实现节水50%以上,节肥30%以上,促进带动当地葡萄种植户采用先进设施技术积极性,使产品品质与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山东寿光是“全国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近年来把发展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作为立足点,大力推广节水滴灌先进技术,目前已采用滴灌设施的日光温室达到了5万多个。据统计,目前我国塑料大棚已达到3100万亩,各类畜牧养殖小区4万多个,设施渔业养殖水体近5000万米,设施农业的区域辐射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将从目前的华北、东北和沿海地区向西北地区和一些欠发达地区辐射。

(四)产品标准化与经营品牌化发展

我国“一村一品”规模较小、分布分散,标准化与品牌化是未来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主导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及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抓手,是今后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上国际绿色壁垒保护,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纷纷提高进口农产品的门槛,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严峻形势。目前各地在“一村一品”具体运作中,一方面是抓产品标准化,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国家、行业、地方三级农业标准的制定,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另一方面各地注重品牌建设与保护,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注重培育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经营模式呈现创新性、多样化发展

各地“一村一品”将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多种经营模式,衍生出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模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一村一品”创新型、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江西省南昌市探索推出了“一村一品”的四种经营模式:以南昌县冈上镇东坛村为代表的“能人带动型”,借助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带头人带动全村致富;以汪氏蜜蜂园有限公司单位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推行“公司+基地+中介+蜂农”的新型经营运行模式,带动1万多农户从事蜂业生产;以南昌市大型主导产业和基地为基础的“基地带动型”,催生了全市区域性的特色产业格局;以发展建立“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为农民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

(六)资金投入多元化发展

“一村一品”的发展仅靠国家财政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要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撑,以“三资”投入为主体,是我国“一村一品”投融资模式的发展趋势。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将“一村一品”专业村列入小额信贷示范村,促进共同发展。要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探索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的路子,有效化解经营风险。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优良项目、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一村一品”建设。吸收利用外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加快提高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力,实现招商引资渠道多样化和投资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孔祥智,李圣军.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8(2).

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我国“一村一品”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R].2009.

3、秦富,卢向虎等.“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1).

4、谢科进.“一村一品”与农业竞争力的提升[J].唯实,2008(8-9).

5、万宝瑞.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农业,2007(5).

第4篇:绿色食品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 出口 存在的问题 对策

一、吉林主要农产品的出口情况

随着吉林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出口取得了长足发展,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全国排名中居前十位。现在全省有38个县市有出口实绩,其中有23个县市既有进口权又有出口权,农产品源源不断进入国际市场,全省县级农产品年出口创汇3.8亿美元。与此同时,出口企业不断增多,全省有330多家企业出口农产品,产品行销69个国家和地区。

二、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农产品收购和出口

农业资金投入的不足会造成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农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等现象。当前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面临流动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强的瓶颈。农产品出口的季节性强,到了收购季节则需要大量流动资金,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强会影响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2.政府对农产品出口支持不足

目前,吉林省在农产品出口促销支持方面还处于学习阶段,经验不足。政府缺乏系统的农产品出口促进计划,在国外贸易活动中偏重的是吸引外商在出口导向产业的投资,而不是促进产品出口;出口支持措施偏少且相对单调,经济手段支持不足,出口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3.农产品出名优出口品牌少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其拥有者可以凭借品牌优势获得更大利润。由于吉林省农业科研开发投入少,自主开发能力弱,对于品牌的开发、培植、扶持、延伸、宣传的意识和力度不强,至今还缺乏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有特色、知名度高的名牌商标;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还有很多,如品牌杂、档次低等等。

4.出口农产品结构单一,传统品种比重过大

近年来,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中,玉米、鸡肉和玉米深加工三项大宗产品的比重平均占76%,其他品种所占份额明显偏少。例如吉林省肉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第一,但2005年和2006年的肉畜产品出口额只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单一出口结构导致农产品出口受国家政策影响大。

5.农产品出口基地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吉林省农产品经营主体数量很多,但是规模普遍小、效率低且分散经营,出口龙头企业少,社会化服务和市场中介组织落后,绝大多数出口农产品仍然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远没有形成集约化、标准化经营,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将吉林省置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相对不利的地位,加上低附加值农产品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少,使得农产品出口结构更趋不合理,出口增值幅度小,影响吉林省农产品贸易的整体效益。

6.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吉林省农产品多是粗放型生产模式,促使农户片面追求产量,导致质量管理意识差和滥用化肥、农药、兽药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有害物残留超标、与国际安全健康标准相比差距过大都成为农产品出口遭遇退货和贸易纠纷的主要原因,而吉林省现有的标准中技术指标多、质量安全和产后标准少,脱离生产和市场实际,没有与国际标准特别是主要出口国家的标准接轨。

三、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1.解决农产品出口企业流动资金困难的问题

发达国家为扩大本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加大出口信贷支持力度,如德国银行为企业提供的信贷支持占出口总额的一半还多,而吉林省民营企业几乎得不到任何贷款。所以改善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成为促进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2.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包括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及进出口预警体系和防御经营风险体系等等;制定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法规政策,研究和制定各项反倾销、反补贴和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鼓励企业和高校联合研发农产品新技术,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给以出口企业各项优惠政策,在不违反WTO贸易规则的基础上给予农民各项补贴。

3.支持出口企业发展自有品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若想切实的实施农产品的品牌策略,则需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首先政府应积极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设法提高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其次由于农民缺乏对品牌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因此需政府大力加强对广大农民的品牌宣传教育,使农民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自愿的参与到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中来,这样才能不断的扩大市场影响力。

4.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

当前应着力扶持符合国际卫生检疫标准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壮大,推行农业生产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应用新技术改良土壤和改善水质,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科学选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尽可能的避免传统的小农生产中存在的如生产较分散且随意的弊端。

5.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吉林省一方面要建立动态、滚动式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加大对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严格从产地环境到农产品销售全程的质量监管;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多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农产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建立健全自检自控体系,提高企业和农户对国内外有关认证标准的意识,尽快实现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6.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体系

为了保障农产品出口的顺利进行,我们政府应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对世贸主旨的相应规则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积极地学习其他一些国家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何种相关政策能够实现扩大优势农业产品出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隋文环,路非,温铁.改善和提高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环境和能力研究.检验检疫学刊.2011(6)

[2]马明.关于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产品出口的研究.经济纵横.2007(9)

[3]李冬.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测算与分析.经济纵横.2009(7)

[4]刘薇.吉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欧盟市场策略研究.吉林大学学报.2007

[5]李轩.绿色技术壁垒背景下吉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6]谢婉莹.吉林省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吉林省财经大学学报.2010(3)

[7]李大兴.新形势下促进吉林省农产品对外出口的几点措施.吉林农业.2011(9)

[8]王双玲.吉林农业如何应对人世挑战.松辽学刊.2002(4):47

[9]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半年来对日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

[10]曲春林,让商标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对吉林省农产品著名商标发展现状的调查.中国工商报,2010-05-20

第5篇:绿色食品分析报告范文

一)全面开展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各乡镇、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将推进质量振兴列入重点工作内容,认真总结质量兴县活动经验、巩固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充实扩展并制定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措施、方法、步骤、职责,强化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全面组织实施。年底前,全县全面开展推进质量振兴工作。

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以重点产品、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以及市场占有率高、发展空间大、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品,作为培育创建名牌的主要对象。年,争创1个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力争1-2户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争创3-5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品牌产品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三)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以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为目标,加快标准制订修订和升级,构建科学、完整、先进的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对提升经济发展整体质量水平的先导作用。

1.加快升级工业产品技术标准。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发展潜力、体现经济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制定和完善包括产品品质、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标准,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体系,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全面实现《意见》设定的各工业产业的质量指标。

2.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以大宗主导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努力构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年,主要农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70%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基本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为先导,带动主要农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全面实现《意见》设定的农业质量指标。

3.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以规范服务行为、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诚信度为重点,制订修订覆盖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旅游、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邮政通信等服务业的地方标准,有效提升服务业规范度和标准覆盖率。鼓励服务单位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深入推进服务企业标准化工作。年,制定实施1项地方标准,重点培育1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引导全县服务业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4.强力实施节能减排标准化。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对能耗和排放控制标准进行全面修订和提升,督促和推动企业实施有力度的节能减排更新改造。抓紧循环经济标准规划的完善与组织实施。以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和企业为重点,促进和推动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上水平,确保我县能耗严格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稳步改善和提升全县环境质量水平。

四)切实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重点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产品、重大项目要组织力量开展攻关突破,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年,重点工业企业完成1-2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全县完成3-5个以上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集群;力争1户以上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1-2户企业获得市政府质量奖。全县大中型以上企业的主导产品、重点产品、优势产品基本实现换代、升级和提档,质量水平整体提升,经济效益普遍提高。

五)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着力构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卫生、农牧、质监、工商、商务、食药等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职责紧密衔接,尽快建立和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评估论证、许可认证、监督抽查、过程监管、风险监测、安全预警、事故处置、事件应急等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体系。年,食品生产企业全部纳入生产许可,明确食品小作坊监管责任,细化监管措施。药品、保健品生产经营要符合国家有关强制认证或行政审批的规定和要求。生猪全部实现定点屠宰检疫。有效预防重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

2.建立和完善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定期监督检查为核心,产品质量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市场准入、市场退出、责任追究相配套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根据产品质量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监督检查的范围、频次和种类。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市场的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无证生产和违法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数据库,定期分析质量状况,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分析评估。加快建设全县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及时产品质量状况和安全预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置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通过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的有效实施,形成对全县产品质量整体状况的有力监管和控制。年,全县重点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建档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可比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关系健康安全的产品全部纳入生产许可或国家强制性认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3.建立健全进出口环节疫情疫病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提升进出口产品质量;建立完善预警机制,防止各种疫情疫病,保障全县经济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依法打击进出口商品逃检行为。

4.严格执行重要工业产品的行政许可制度。对纳入国家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工业产品和关系健康安全的强制性认证产品,要依据许可条件、程序严格审查和批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有计划、分步骤淘汰产品质量差、工艺技术落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高污染产业。年,基本淘汰国家明令禁止生产的产品和落后产能,推动全县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

六)大力提升优势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和竟争力。

按照新型工业化的理念,通过标准提升、技术创新、新品研发、结构调整、更新改造、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综合措施,着力推动我县支柱产业及其优势主导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向高端攀升,全面增强我县优势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开拓力,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1.现代农业。抓好我县红枣、枸杞、酿酒葡萄、蔬菜,棉花等特色优势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产品认证。以此为基础,加强深加工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年,新增3-5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并通过产品质量认证,新建1个国家级、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上市农产品达到国家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和无公害标准。

2.现代工业。按照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化、企业集团化、环保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绿色、低碳、循环、安全为主导,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优势企业培育、结构优化升级和园区平台支撑四个重点,改造提升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培育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清洁能源,着力构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做大做强煤炭、化工、食品、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年,力争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3.轻纺产业。年,全县细绒棉、酒类酿造、纸箱包装、肉类食品、手工地毯等产品质量全面提档升级。高起点加快新产品开发,缩短产品换代周期。主要产品质量优等品率达到95%以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

4建材制造业。以空心砖、铸管、花岗岩板材、农机具加工等为重点,着力抓好铝塑板生产线、温室大棚棉被及卷帘机生产线、小型农机具改造等项目,积极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

七)着力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年,形成科学合理的循环经济运行体系,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得到全面落实,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链得到有机组合和衔接,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源产出率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达到县上设定的指标。

八)切实保障和提升工程质量。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中介服务相结合的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严把项目开工和工程竣工验收关,严格执行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备案等)审查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质量终身负责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节能技术标准,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装饰装修质量的监管和检测,确保建设工程质量特别是重点公共设施、保障性住房的质量和卫生安全全部符合国家标准或技术规范。二是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优化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技术方案,整体提升建设工程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城镇建设的整体规划,完善住宅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水利和交通部门着力加强水利、交通工程质量监管,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制,强化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质量监管,确保重点水利工程和交通干线的建设质量。年,所有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争创省“飞天奖”优质工程。公路建设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水利与节水改造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大型工程综合优良率达到75%以上。

九)着力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抓紧制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规划。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严格控制污染废物排放,加强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医疗、化学等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建设,确保环境安全。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大力推进绿化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加大农村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现状。年,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有效保护,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持续扩大,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危害明显减轻,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1.空气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污染物均低于省限定指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

2.水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水质均达到标准。水库水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降低农村地表水水源污染,防治地下水水质污染,保护水环境。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除矿化度指标外)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饮用水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水域功能区的水质和生态景观水域的水质均达到国家相应水质标准。

3.土壤环境质量。杜绝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农药。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侵害农田,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得到安全处置,使农用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4.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推进植树造林和绿化工程建设。加强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我县重点区域的风沙治理,遏制沙化的蔓延。重点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使其自然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升。

十)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1.交通运输业。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规范的标准化服务体系,严密组织和科学调度,基本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服务多元化。年,正常气候等自然条件下,全县公路长途客运班车正点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目标。

2.金融保险业。推动金融保险业服务创新,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职能。大力推行金融、保险行业服务标准化,完善投保、承保等客户服务体系。以方便客户为原则设置工作程序,进一步优化服务产品结构,提高保险理赔效率,切实维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年,顾客满意度较“”末提高10个百分点。

3.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一规划和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制定并推行统一的物流服务标准。年,基本形成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

4.旅游业。加强旅游服务队伍建设,强化旅游执业行为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提升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和导游服务质量,依法开展旅游市场监管,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及游客对旅游业的满意度。年,产品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游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

5.邮政通信业。建立、完善通信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升质量承诺层次和诚信水平,提高通信质量,做到计量准确、服务至上、顾客满意。年,邮政通信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通信计时收费等热点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和有效监督,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用户投诉处理及时率达到98%

6.医疗卫生业。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医疗卫生社会公益性质、救死扶伤职业道德、严谨负责执业精神的医疗体制,促进医疗卫生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入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积极引进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建立高效有序的医疗服务质量体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可追溯的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升救治、诊断、护理等医疗水平。年,全县三级甲等医院全部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评估管理体系和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全部通过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7.商贸流通业。主要商贸企业基本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重点商贸企业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19004国家标准,开展诚信建设,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商贸企业诚信档案,引导规模以上百货商店、大型超市和“中华老字号”企业严格质量管理,提高服务承诺层次和兑现率,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年,商贸企业全面实行产品质量先行负责制,严格执行“三包”规定。大中型商场、超市建立从进货验收到售后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杜绝假冒伪劣商品,用户和消费者满意度指数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顾客满意率达85%以上。创建1个省级名牌服务机构。

十一)持续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和诚信度。

1.加强企业质量基础建设。企业要制定质量教育培训计划,持续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责任、质量安全、质量提升及质量发展意识。要全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建立健全完整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要以质量提档、产品升级为目标,加强技术改造,大力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管理,推行管理体系认证。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节能降耗、质量管理小组等群众性的质量活动,全面增强企业质量基础。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计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计量器具特别是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达到100%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率达到95%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涉及环境保护的企业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涉及食品安全、医药和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通过相关管理体系认证。

2.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质量水平和保证能力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加快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信用记录。加强部门协作,推进信息共享,金融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实现质量信息的应用和共享。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施行分类监管,推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十二)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围绕我县产业优势,进一步加大食品、农产品的检验项目建设;加强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年,形成能够基本满足全县食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验要求的检验检测体系。

十三)建立健全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1.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发改、工信、环保、建设、农牧、卫生、质监等部门定期分别对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和倾向性问题,把握质量提升进程。各主管部门每半年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提交一份质量振兴工作书面报告;各牵头部门每半年向县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一份质量状况书面分析报告。

2.建立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提升率、品牌创建及其贡献率、主要产业及其主导产品的竞争力指数、高新技术产品创新开发率和贡献率等。要将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之中,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运行质量的重要元素和指标,充分发挥质量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建立质量信息制度。定期向社会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状况,提高质量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引导消费并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

4.加强质量宏观政策措施研究根据推进质量振兴的阶段性进程,适时对质量状况、动态、趋向、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指导质量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

十四)落实政府各项质量奖励。县委、县政府对获得中国名牌、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建立相应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激励企业努力创新,追求卓越质量绩效。

二、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按照《意见》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同时,加大对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全县共同推进质量振兴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阶段:领导小组总体把握质量振兴工作进程,各乡镇政府、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和各自具体实施方案,扎实推进质量振兴各项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努力,使全县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预定的目标任务,质量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成效显著。

三)总结阶段:领导小组组织阶段性考核验收工作,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巩固成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安排推进质量振兴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矛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质监局。各乡镇要在认真总结质量兴县活动经验、巩固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切实把质量振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各相关部门要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质量振兴工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质量振兴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二)明确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考核检查和督促指导等工作。并及时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分析问题、制定措施、提出建议,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卫生局、县农牧局、县质监局分别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作的牵头单位,切实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各乡镇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区域、本部门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具体方案,于年7月上旬前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于每年11月底前将下一年度质量振兴工作计划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强化目标管理。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对开展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质量振兴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