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

第1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人们对行为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用类似于其他自然科学的试验和观察的方法对人和低等动物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研究的任何学科,得到公认的行为科学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以及在观点和方法与之类似的其他学科的部分”(1982美国管理百科全书第三版)。即把行为科学理解为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对人(动物)行为研究成果的集合。从狭义上来讲,人们通常将行为科学理解为借用社会科学各门类中某些原理的行为研究成果去研究企业管理的学科,即组织行为学。美国管理学会1970年出版的《管理手册》中将行为科学定义为:“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管理中人的方面及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行为科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1924年的霍桑实验开始的,特别是梅奥等人对职工的行为及心理的研究为后来的人际关系学说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和后期的行为科学。早期的行为科学又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职工在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研究作为“社会人”的职工及其社会需要的满足问题;后期行为科学在很多方面比人际关系学说更加细致和深入,主要集中于个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主要理论有麦格雷格的X理论与Y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麦克利兰的三种需要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目标——途径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库尔特·卢引的团体动力学说、莫雷诺的团体成员关系分析理论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

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公司的不断发展,许多公司的工作条件(安全、基本生理需要)和薪金对于人的较低层次的需求来说,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基本上是“令人满意”的。用马斯洛的观点来看,虽然不存在完全获得满足的需要,但那些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也不再具有激励作用,未满足的需要才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集中力量改进工作环境的因素不大可能导致优异的成绩。

(二)美国心理学家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理论及启示

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导致员工极端不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的管理政策;技术监督系统;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金;与公司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地位;工作安全。他认为,当这些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具备时,会使员工感到不满意,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如果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能维持员工的现状,但不会因此而提高其积极性。以上各种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同时,赫茨伯格也发现使员工感到极端满意的激励因素主要有: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他认为,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会经常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处理好,也能引起员工的不满,但是影响不是很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可给公司管理层带来如下启示:1.告知一个事实,采取了某项激励措施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带来满意,更不等于劳动生产率就一定能够提高。2.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也是有限和不能持久的。3.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使其各得其所。注意对人的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用这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并维持更长的时间。

二、行为科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实际上,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根据工人“搬运生铁试验”总结出的“科学管理方法”而得来的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法,到现在的增值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行为科学始终伴随着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只是以古典管理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现代管理会计以服务于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局限于提供以货币形式表现的经济信息,对人的激励局限于经济利益。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现代管理会计致力于:

(一)协助企业正确地进行目标多样化的决策,决策方法由最优化准则向最满意准则转变。

(二)协助企业做好纵向各个层次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配合,以达到企业总体目标与各级、各部门以至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

(三)改变过去靠行政命令强制进行管理控制为主的做法,取而代之以充分发挥各种激励因素的作用,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励、引导企业各部门、各单位以至组织成员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时,使他们感到他们各自的目标和需要也可以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四)用多样化的指标体系进行业绩的计量、评价和控制,最有效地调动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各部门以及组织内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以最好的状态完成预定的目标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就是一个管理会计与行为科学相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三、行为科学在平衡记分卡中的应用

(一)平衡记分卡的原理

平衡记分卡起源于199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大卫·P·诺顿对十二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平衡记分卡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它的功能在于识别和监控企业各个层级上的关键衡量指标,主要目的是将管理层制定的战略与运作层面的活动整合起来,通过在四个常常冲突的衡量指标值中实现平衡而发挥作用。这四个衡量指标是:企业的财务健康度、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的优化、学习和成长。至于为什么是四个指标而不是五个、六个指标,难以通过数理方法进行证明,包括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和诺顿在内的许多人也都难以给予明确的回答。从1992年起,平衡记分卡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1996年,卡普兰与诺顿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将平衡记分卡作为战略管理系统来使用》的文章。自此,平衡记分卡逐渐被财富1000强中近半数的企业组织采用。这些企业逐渐认识到平衡记分卡不仅仅是一个绩效衡量系统,而且是一个战略管理系统。那么,为什么来自经验总结的平衡记分卡会具有如此广泛的代表性,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并能在不同的企业发挥作用呢?一方面是由于它紧密围绕公司战略制定业绩指标,注重贯穿四个维度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强调主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平衡;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在应用中十分重视“人的行为”,战略目标的传递、业绩指标的理解、奖励机制以及支持系统无不体现出行为科学中的有关理论,这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二)平衡记分卡中体现出的行为科学

1.提倡共同参与

“参与”本质上是一种激励机制,参与为员工和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提供了在企业管理中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因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平衡记分卡帮助企业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然而,指标的选择和确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而定,并根据状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当中,平衡记分卡提倡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如企业将制定的战略目标在内部信息网上公布,并通过E-mail收集公司各级员工的反馈信息,使员工都主动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同样,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也要根据各部门讨论的结果和员工反馈回来的信息,确定指标的主要负责部门和主要支持部门。这样做的好处是:(1)对参与者来说,通过参与,实际上将“自我”融入到工作中,有利于提高士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因为可以将他们参加执行标准的测定看成是其对执行标准的认同,可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2)员工的参与可以降低其与指标相关的压力和担心,因为参与者已经知道指标是合理的和可达到的。让执行者参与指标的制定和考核,他们执行起来就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完成指标时会更加顺利、积极、有效率和效果,并可以在执行中更好地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指标。平衡记分卡中的参与性融合了行为科学的理念,是满足组织成员受尊重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手段。

2.注重团结协作

在平衡记分卡的奖励机制中,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不但与自己的平衡记分卡的完成情况有关,还与本部门的指标完成情况有关,与整个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情况有关。通过平衡记分卡创造出了一种激励环境来激励人们,确立了这样的行为准则:进入组织的成员不能脱离整个组织而有所作为,也不能脱离组织而各行其是,在组织和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关系;组织的每个成员只有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最大贡献,成员的个人目标才能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组织的上下级之间均以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这正是组织行为观的核心。为了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各部门之间需要经常沟通,员工除了完成自己的指标,还要帮助本部门的其他员工完成指标,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满足了员工“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3.通过学习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

期望几率模式是美国科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人对某一个行动成果的评价和此人对这一行动导致后果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共同作用,决定了此人采取某一行动内驱力的强度,激励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行动取得成果,通过成果得到满足。因此,为了激励职工,组织管理当局应该一方面让职工知道行动成果的强度;另一方面要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他的期望几率,以提高激励力。平衡记分卡中的学习和成长正是通过投资于雇员培训、改进技术和提高学习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实现目标的期望几率,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例如,壳牌油有限公司通过对销售人员在技术知识方面的培训,使“外行认为你是内行,内行认为你不外行”。此外,还通过销售技巧、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指标,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4.通过支持系统实现自发的反馈

第2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一、责任会计的行为科学理论基础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企业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生产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等。具体分析管理过程的执行主体时,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管理过程都有一个共性――对人的管理。也即企业创造性和活力的大小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企业进行如下划分:1、企业中的单个员工个体;2、企业中的员工群体。其中群体还可以分为:整个企业这一大集体和部分企业成员构成的小群体。因而,企业的管理就可以归结为对这些个体和群体的管理。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探索一定的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从对象上来看,行为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个体行为考察的是单个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环境的知觉与理解及其对组织措施的反应。群体行为研究的是群体行为的特征、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等。其目标是创造一种最优工作环境,以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企业目标努力,又能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效地工作。行为科学已有的研究成果有预期理论、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等,这些理论观点对于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本文讨论的重点是行为科学关于组织和激励的观点对完善企业责任会计体系的借鉴意义。

责任会计是为了考核责任中心的职责履行情况而建立起来的管理会计制度。其考察重点是各个责任中心的业绩完成情况,而这些责任中心的核心是相应责任的承担主体――组织员工或者员工的集合。这些员工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于责任中心的经营效率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用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去改善现有的责任会计体系就具有了重大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二、传统责任会计的现实效用

责任会计的基本内容是,设置责任中心,制定责任指标和奖惩标准,在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严密记录,最后通过业绩报告,反映实际与责任指标的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对员工按奖惩标准进行奖惩,其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动态和多变的。过分强调成本管理、维持市场份额和组织稳定性的传统责任会计体系,在会计监督和控制方面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随着诸如适时生产制度、战略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其他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从行为科学角度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责任单位划分的模糊性和机械性。我国的责任会计体系是借鉴西方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它将责任单位划分为三类: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这样的划分有其理论上的意义,但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其机械性和模糊性问题不可忽视。所谓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对个人责任的界定上,不能够清晰地明确大小;特别是责任中心的最小单位为员工小组时,个人责任的不明确导致了“搭便车”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责任中心其他成员的积极性。而其机械性则体现在完全照搬已有的理论,不考虑某些部门的特殊性,生硬地将他们划入三类中心中的一类。比如企业的研发中心、售后服务部门等等,在技术领先战略和顾客至上的原则下,粗暴地将他们划入成本中心的做法有待商榷。

2、责任考核指标的单一性。在目前的考核体系下,成本中心的考核主要是依据成本费用,利润中心为利润额,而投资中心则主要对投资报酬率和剩余收益负责。对各级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过于单调,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员工的实际贡献。从性质上看考核指标也是单一的财务指标。然而,企业的许多利益是无法用财务指标来衡量的,比如顾客满意度等。事实上,正是这类非财务要素越来越多地决定着企业的价值。

3、激励措施单一性和激励方向的逆向性。责任会计体系只有能够激励员工的行为才是一个有效的体系。但是在激励措施上,我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济激励阶段,手段单一。行为科学研究结论认为,员工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一个社会人。单一经济激励的效果在今天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在激励方向上,行为科学认为有两种类型:拉动型激励和推动型激励。目前的激励体系中,推动型的激励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实际效果是,拉动型激励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完善传统责任会计体系

如前所述,行为科学认为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人本管理”。责任会计作为一种建立在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管理手段,更应该借鉴行为科学理论来完善自己。

1、突破“三中心”论,灵活划分责任单位。根据行为科学理论,每个人对于责任的理解是不同的;不同人所抱有的态度也不同。责任单位的划分首先要职责分明,否则很容易相互推诿、互相扯皮。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内耗增加,效率降低。其次,应该权衡责任与效果,灵活划分责任单位。当前责任单位仅划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做法值得商榷。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例如研发中心,目前的做法是由于无法具体权衡其收益才将其划为成本中心。但是,对于如Google,Microsoft这类科技创新型公司的研发中心,员工个人的创造性非常重要。如果具体地去规定每一名科研人员的责任,把费用预算定为唯一准绳,恐怕很多优秀的创意就要付诸东流了。因此,可以考虑将研发中心、策划部、售后服务部等责任单位与企业管理部门等成本中心区分开来单独设置责任中心。我们不妨暂且称其为“特算中心”,在费用预算上给予更灵活的控制,在责任的划分上也区别对待。相信这样的特殊处理,能给知识创新占价值创造比例较大的企业一个更加灵活高效的责任会计体系。

2、动态地确定责任目标。在当前日益变化的环境中,责任目标本质上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它们必须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从人的行为角度来分析,相关责任人并不是都具有随时调整自己的愿望。若外界情况发生变化,而责任目标没有及时地进行相应的调整,责任人很可能从自己利益出发,去实现毫无意义的、已经过时了的责任目标,而不是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3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一、运用数学中的定量分析法开展市场预测,以确定企业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策略。市场预测是指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资料,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推测未来一定时期内市场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企业确定营销目标和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其中预测市场的一种重要的科学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法。定量预测法主要是依靠数学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种资料进行计算分析,从而对市场变化趋势做出预测。这类方法适用于历史统计资料,能准确、详尽、预测对象变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常用的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简均法。计算预测目标实际值在各个时期的平均数将其作为下期预测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2)、加权平均法。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值对预测值影响程度的差异,分别给予不同的权数。一般地,近期实际数据的权数大些,远期实际数据的权数小些。再进行加权平均,所得的加权平均数作为下一期的预测值,加权平均计算方法如下:

(3)、平滑预测法。对于市场营销的短期预测,可以使用指数平滑的时间序列预测法。采用这种方法,需要三种信息:

(4)、一元回归预测。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回归预测法,用以分析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一元回归方程为:

该计算方法通常是根据历史资料,通过列表求出有关数据,先解出a、b参数值,然后带入回归方法求的预测值。

二、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直观形象描述市场营销方案、策略和市场发展趋势,便于营销者在实际研究中快速领会运用。

(1)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制作市场定位图,使营销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市场状况。在实际营销分析时可以把企业放到“定位图”可能选择的不同位置,每一种位置意味着一种定位方案,分析、评价各种可能方案后选出理想的方案作为初步的定位,定位图制作如下:

(2)运用平面直角坐标图绘制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直观清晰地描述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开始到被市场淘汰为止,都要经历的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借助曲线图可以了解产品的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市场特点,便于营销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市场对策,从而更快地扩大和占领市场。产品市场寿命周期曲线图如下:

其中:OA为投入期BC为成熟期

AB为成长期C点以后为衰退期

三、借助数理计算公式能精确计算出产品价格,获得适当定价策略,主要运用有以下几种:

(1)总成本加成定价法

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总成本×(1+成本利润加成率)

(2)售价成本加成定位法。是零售商的售价为基础,按加成百分率计算售价。

(3)变动成本定价法。也称边际贡献定价法。边际贡献就是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差额。公式如下

(4)收支平衡定价法。也称保本点定价法。这种方法是企业按照生产某种产品的总成本和该产品的销售收入保持平衡的原则来制定该产品的价格。计算公式如下:

(5)收益比较定价法。就是在最低价与高价之间进行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的价格标准,以使营销定价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计算公式如下:

第4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我们的企业才能永葆生机。《Fortune》曾明确指出:“九十年代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学习型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

我们知道未来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只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保证这个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才能在为顾客创造独特价值的前提下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才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因此,我们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而建立这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途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建立能够使各阶层所有成员全身投入,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只有这样,这个企业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因为未来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建立学习型组织将成为企业战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从研究文献上看,组织学习概念的提出和对组织学习重要性的强调可以追溯到20世纪四十年代。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是佛瑞斯特在《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一种管理理论的创新,其理论基础主要有组织学习和行为科学。其中,组织学习源于阿吉里斯和薛恩的组织学习理论,他们在《组织学习》一书中对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做出了解释。接着,阿吉里斯又分别发表了《组织中的双回路学习》、《熟练的无能》和《教聪明人如何学习》等有关文章(这些文章收录于《关于组织学习》一书),为组织学习的理论研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行为科学是学习型组织的另一理论基础。行为科学是以一切有关人类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中,又以组织行为学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贡献较大。组织行为学,常被人看作是“狭义的行为科学”,是行为科学的一个应用领域。它是一门主要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独立学科、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目前,有关学习型组织的研究中,以MIT的圣吉的“五项修炼”体系最为著名。美国学者彼得・圣吉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其涵义为面临竞争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学习型组织应包括五项要素:

1、建立共同愿景: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过组织共识,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个人也乐于奉献,为组织目标奋斗。

2、团队学习:团队智慧应大于个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确的组织决策,透过集体思考和分析,找出个人弱点,强化团队向心力。

3、改变心智模式:组织的障碍,多来自于个人的旧思维,例如固执己见、本位主义,唯有透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才能改变心智模式,有所创新。

4、自我超越:个人有意愿投入工作,专精工作技巧的专业,个人与愿景之间有种创造性的张力,正是自我超越的来源。

5、系统思考:应透过资讯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见树不见林,培养综观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关系。

三、怎样建立学习型组织

1、首先要检验你所在的组织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前,我们应全面了解组织目前的状况,有没有做到鼓舞员工彼此分享学习成果?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计划?是要我学习还是我要学习?员工头脑中有无组织愿景?能否主动适应愿景需要?有没有组织鼓励员工,并为员工提供资源和条件促使员工实现自我导向的学习。

2、解决组织的学习智障。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很难建立学习型组织,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的学习思维中,存在着很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智障。这些智障不仅妨碍了我们创建学习型组织,而且也是我们进行有效地组织学习的一大桎梏。彼得・圣吉认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影响我们学习的智障主要有局限思考、归罪于外,不追究自身的原因、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性、专注于个别事件、短期事件、煮青蛙的故事,不能察觉来自渐进变化的威胁、经验学习的错觉、管理团体的迷思。因此,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学习型组织的智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适合的学习型组织。

3、学习和整合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修炼是以不断厘清和加深我们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这项修炼是组织中整体价值观的形成、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提高组织学习能力的基础。(2)改善心智模式。对个人来说,对提高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具有重大影响;而对于组织来说,其心智模式作为整体的心智模式,这项修炼可以大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3)建立共同愿景对于组织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对于组织凝聚力的强化具有重大影响。同时,这一修炼显然是组织目标形成和组织成员目标认同的必要前提。(4)团体学习主要表现为一种有组织的学习方式,作为一项修炼,其重要作用在于使得组织成员之间达成“完善的协调和一体的感觉”,它可以强化组织的各种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行动能力、应变能力。(5)系统思考是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联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行动如何造成问题。它是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部分,它使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

这五项修炼之间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互为前提的系统特性,因此组织修炼要能够有效地推进,必须对五项修炼进行整合。各个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任何一项修炼作为起点,但各项修炼必须形成一个整体,五项修炼缺一不可。

四、在组织内营造学习和组织学习的氛围

我们了解了学习型组织中存在的智障,并知道可以通过五项修炼来克服学习型组织的智障,那么我们就可以构建一个适宜组织学习的组织架构,并在组织内营造学习的氛围。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每个人不仅要直接从工作中学习,而且要终生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在世界的各行各业已经不再是一两家大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了,新兴企业异军突起、飞速飙升的例子比比皆是。整个世界已成为一个相互学习的社会。欧美企业效法日本,而日本企业又在效法欧美和韩国企业,甚至从中国古代兵法思想中汲取营养。面对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趋同,因此了解别人、善于从他处学习将对企业增强竞争力有特殊意义。

第5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关键词:安全生产;质量监督;思路;理念;煤矿工程

1 安全系统工程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煤矿生产绝大部分为地下作业,这种特定的作业环境经常要受到水、火、瓦斯、顶板、煤尘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而煤矿生产原有的管理经验已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要,必须探索一套与现代化矿井相配套的安全管理方法,那么安全系统工程则是目前煤矿近代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最有效的安全管理方式。安全系统工程是用科学的工程原理、标准及技术知识去鉴别、消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危险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少普采工作面和最终消灭普采,以综采综掘取代普采普掘,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

(2)大胆采用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机械装备,改造机电运输条件。如在井下安装综合保护装置,井下运输应用架空线常闭状态断电仪,装备信集闭系统,实现运输集中监控及井下防灭火束管监测,两综采工作面及运输系统均采用工业电视监视系统等。

(3)对全矿职工实行生产全过程中的行为控制,并通过各种岗位责任制、“奖惩条例”、操作规程、自主保安等规章制度来强化其约束力。

(4)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按培训计划对各工种工人进行强制性定期培训,否则禁止上岗,以增强安全观念,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及安全知识和自主保安能力。各种岗位工人必须达到应知、应会后方可上岗并严格按规程操作。

2 行为科学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行为科学,是通过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等各种因素的分析研究,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企业领导的安全素质,培养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和集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为安全生产服务。

(1)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如果我们能够自觉地学习、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进一步总结、概括安全管理的经验,就会使安全管理更加理论化和科学化。

(2)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行为科学告诉我们,通过观察人的情绪、情感、意志等外部表现,可以了解一个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而追寻他的目的,预测其行为,及时抓住思想苗头,把工作做在前面,从而实现安全工作管理上的预见性。

(3) 有利于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安全管理工作中,我们学习、运用行为科学对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揭示的规律,既可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直观性、启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又可拓宽工作思路,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果。

3 安全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根据工作目标来指导和控制每个职工行动的科学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工作目标指导管理活动,以实现工作目标的成果评价其贡献;其方法就是组织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参加制定目标,并保证目标的实现;其目的就是通过目标的激励,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目标的真正实现。

4 工序安全管理

实施切实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科学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使工序操作中的人、机等生产要素实现最佳配置,以保证个体和群体人身安全及工程质量。工序管理是指对影响工序安全质量状况的人员、设备、材料、施工方法、施工环境等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处于稳定的受控状态,达到优质、低耗、高效、安全和文明生产的目的。

(1)工序安全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安全管理的过程,既是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统一的过程,也是使矿工把煤矿技术操作规程转化为安全需要和安全动机的过程,从而促进矿工个体社会化,不断完善矿工自我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自主管理。(2)工序安全管理是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化和发展。工序管理(控制)是从严格的工序操作标准、规范操作行为入手,对人、机、料、法、环等因素实行综合控制,是一种过程控制,可以实现动态操作、动态达标,并对易出现问题或问题严重的部位实行重点管理。

(3)工序安全管理是消除事故隐患的根本。坚持“三工序”原则是消除事故隐患的关键。 “三工序”原则系指检验上道工序、干好本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其中尤其要强服务下道工序思想,努力满足下道工序正常生产的需要,做到“不为下道工序留安全隐患”。检验上道工序,主要表现在工序交接时,对上道工序施工质量、技术规格尺寸的符合性方面的质量检验和查处问题,坚持做到“上一道工序不完工和隐患不排除,下一道工序不开工”。通过工序管理,把安全质量事故的隐患、苗头置于全员的监视控制之下,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5 加强群众安全意识与加强职工培训

在一个群体中,群体核心人物的安全意识、安全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领导者、生产组织者在群体出现不利心理定势和消极激情时,应能不为其形势所左右,审时度势,掌握群体成员的心理动态,加以疏导,做出合理安排,防止不良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1)煤矿生产的特殊环境需要安全技术培训。作业人员必须加强安全意识,时刻牢记“安全”二字,绷紧安全弦,做到居安思危、思危保安。

(2)煤炭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安全技术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炭开采技术和安全装备在不断更新,煤矿生产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工艺。

(3)安全技术培训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安全技术培训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安全技术培训的对象是人。培训的内容归纳起来有: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操作技能、管理能力、事故预防和处理、避灾自救等;培训的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物操作、电化教学、模拟演示、现场参观等;培训的目的是将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方法以文字、图形等信息传授给培训对象,使培训对象掌握培训的内容,进而实现安全生产。

(4)搞好安全技术培训,才能实现安全生产。通过安全技术培训,作业职工能够加强安全意识、提高操作技能、熟悉避灾救护知识、掌握事故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作业过程中,安全意识提醒作业人员按章操作,操作技能可使作业人员实施按章操作,从而达到安全生产。而在作业过程中如果发生机械、电气、液压、放炮、顶板、工程质量等事故,作业人员在处理过程中,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样发挥作用。

第6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关键词:园林、城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效益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看园林建设的内在动因和未来发展方向

人类需求理论是人类社会一切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文中最早所提出,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包括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核心观点是,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此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园林建设的内在动因和外在综合效益之间的关系,并将对于园林绿化发展的本质和方向的认识提升到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高度。

首先,园林绿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类生理及安全的需要。这是推动人们行为最基本最首要的动力。我们可以把这两种相对低级的需求和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提高空气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水体土壤、降低噪音等一系列改善生存环境的举措,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享用舒适的温湿度,使用洁净的水质,从根本上讲均是为了满足我们生理的需求。而通过园林绿化涵养水源,加固土壤来消除或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则是出于安全的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虽然这两类需求的等 级相对较低,但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只有这两类需求所激发的行为满足了这两类需求时,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的境界。因此,生态效益理所当然的成为园林绿化建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目的,我们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时也应该优先考虑其在生态改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当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生理健康和安全的需求后,园林绿化被赋予了其更高层次的使命,即情感归属的和尊重的需要。在这个层面上,园林的审美要求和历史文化表现力是主要的。园林的美,是人们向往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表现,是人们热爱家乡风土气息的归属表现,更是人们对于祖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尊重的表现。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有其园”,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一种超越了基本的生理与安全的需要,而达到的对于情感和尊重的满足。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位于人类需求金字塔塔尖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这种需求是在依次满足了人生理的、安全的、情感归属的和尊重的需求之后所产生的人类最高境界的需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他贡献了什么。可见,对于最高境界的人而言,其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为这个社会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即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脱离了温饱,实现了小康,其个人的人生价值,也在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而作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文化和谐共存共生的园林绿化,也将势必承载起更高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园林的经济效益本身就是许多建筑业内人士很好的“自我实现”的途径。正是由于本文前面所论述的园林绿化事业为相关从业者乃至整个城市带来的十分可观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给许多人“自我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舞台。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资源的不断丰富,公众对于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更多的人们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看成是其“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不再仅仅满足于环境给了我什么,而更加关注我为环境做了什么。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园林绿化也将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的方向迈进。

结语

本文从城市园林建设的作用,园林建设所起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园林发展内因外效分析等三个方面全面阐释了园林城市创建的发展动力和综合效益,揭示出园林发展的本质和原动力来自于满足人与社会的分层次的各种不同需求,并以此为据,指出未来城市园林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努力建设园林城市,提高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我们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陈自新等.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中国园林. 1998(6)

严玲璋等. 努力创建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 中国园林 1999(1)

刘兴华. 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基建优化. 2007 (28)

杨向青. 园林规划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

张万钧.建绿色银行,创三个效益 [J]. 中国园林. 1999(2)

第7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高校行政工作是每所学校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枢纽”,在学院与学生、学院与学校、学院与社会进行沟通和联系中更是发挥着桥梁与中介的作用。因此,作为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必须对行政管理工作要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能力,从而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何谓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广义的来讲,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行政管理这一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管理学的重要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多应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行政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之时,但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一)传统管理时期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L.von施泰因首先提出“行政学”一词。1887年美国学者I.W.威尔逊发表了行政学的研究一文。1900年美国行政学家F.J.古德诺提出政治与行政分离的主张。1926年美国学者L.D.怀特对行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论述,开始形成行政学的体系。早期行政学以研究政府行政效率和节省开支为目标,其内容包括: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实现组织系统化,工作方法程序化、机关事务计划化、工作要求标准化等,以达到权责分明,追求实效。

(二)科学管理时期

20――50年代由于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引进,行政管理学的内容不断更新。许多行政学家根据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采用把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的小目标,并为实现每个目标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采用科学的办事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各项行政工作也能像工业生产流水作业一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行为科学的兴起促使行政管理学转向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以及人与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并注意激发人的积极因素。

(三)系统管理时期

从50年代起,行政管理有许多新的发展。许多行政管理学家把40年代以来出现的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理论和方法用来研究行政管理同时由于行政管理涉及面愈来愈广,需要考虑的因素愈来愈多,需要把行政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二、高校行政管理的几点看法

我国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专门把一定比例的编制留给行政管理人员。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水平。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对行政管理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需要每一位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教师深刻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思考当前行政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接下来,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部分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视不够。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行政管理人员的地位较低,行政管理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高校中,教师和科研被放到重要的地位,而行政工作则被看成附属品,这种现象甚至影响到了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认同。由于学校的不够重视,行政人员的待遇也相对偏低,再加上行政人员每天坐班,工作量又大,造成了许多工作人员不得不为了生活思考其他赚钱养家的出路,无法潜心研究工作,这极大的影响了高校的良好运转。

2.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相对于专职教师队伍来说存在着学历低、管理水平低、创新意识弱等问题,总体上来看,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还有部分行政人员是在引进优秀教师时,以安排家属的形式被安排在管理岗位上的。行政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偏低,与高校发展日益要求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之间差距加大。再加上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仅有的培训又缺乏针对性,行政管理人员缺乏持续的提高能力。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深刻认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要想提高高校行政管理能力,首先要深刻认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服务功能,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只有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机制,对行政人员的职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增强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打造一支精干、高效、责任、服务的行政管理队伍。

2.切实加强行政人员的培训。

第8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一、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综述

管理会计理论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原因,其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尤其是与当时管理思想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此,笔者就从管理思想的角度来对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进行综述,并且在此基础上,介绍其发展阶段。

1.管理思想

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涉及到的思想非常多,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发展科学管理理论,该种理论着重强调的是效率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某学者认为效率的提高会直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高员工的工资来提高其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会计主体的生产效率。发展科学管理理论注重科学的应用,主张集体的合作,以此来实现最大的生产效率;其次,发展行政管理理论,该理论将各个管理要素看作是不同职能分工,比如计划以及指挥等职能分工,其理论主张,科学的选拔人才,此外,处理好劳动者以及管理者的关系,以此达到最大的协作效能;再次,行为科学理论,某学者将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用在员工管理上,注重考察员工的心理对绩效提升的影响,主张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以使其会计主体整体产出有所增加;第四,社会系统论,该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影响管理工作的因素,比如管理人员的见解以及决策能力等,该理论认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应该能够让一个团队始终处于良好协作的状态中;第五,决策理论,这种理论已经被应用在会计主体发展预测中,该理论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测,该理论还涉及到众多的理论,比如认知科学理论等。

2.发展阶段

管理会计理论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科学与行政管理为依据,其会计管理的重点是成本控制,该阶段主张员工行为要尽可能的科学规范化,这一阶段大多数学者都将企业看作是一个机械系统,其运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工作效率,该阶段虽然还有比较多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对标准成本制定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二阶段主要是以行为科学以及系统论为依据,其会计管理的重点是预测以及决策,该阶段重点研究的是生产规律,将会计主体中所有的人力以及物力综合考虑,在强调科学管理的同时,也关注人的理性,这对形成现阶段使用的会计主体预测以及决策等管理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阶段;以战略管理理论为依据,其主要的特点是适用性强,不仅适用于会计主体的外部环境,还应用于会计主体外部环境,该阶段注重会计主体应该建立长期目标,并且逐渐形成战略,至此管理会计理论逐渐完成。

二、管理会计理论构建对策

1.重视相关理论研究

管理会计理论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每一项内容都具有研究的价值,比如管理会计的本质、职能等,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对理论体系的构建作用还不够明显,因此管理会计理论构建的最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深化研究。在理论研究期间,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充分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我国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方面,与国外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在进行研究时,完全可以借鉴其经验,既要掌握其研究重点,又要掌握其研究方法;二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研究经验,在借鉴的基本要求就是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渐的深化研究的各项内容,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对管理会计理论进行研究,只有如此,我国的相关研究才具有学术价值以及应用价值。

2.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的应用

优秀的理论都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不付诸实施,理论研究的成果将毫无意义,为了加强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召开管理会计实务研讨会议,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与沟通,不仅能够发现实践中的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会深入研究课题提供了借鉴;其次,重点关注使用案例的研究,每一个案例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不断地总结经验,结合我国会计工作实际,该理论的应用不仅会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同时也能够与国际做好接轨。

3.用战略的思维来构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

一是必须分析会计主体的内外部环境。通过收集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然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使其能够根据信息来修改原有发展战略,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使会计主体的发展战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为其投资、筹资和股利决策打下基础。二是,构建战略性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必须对价值链和成本动因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将所有的业务分成价值增值的业务和非价值增值业务,使其尽量减少非增值业务,甚至取消非增值的业务,促进会计主体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第9篇:行为科学的主要贡献范文

教育管理的深化改革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中,已经居于核心地位。以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为例,第三部分的六个章节和第四部分的五个章节的实质,都是阐述未来10年为实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发展任务所要采取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从教育管理学角度看,可以视为教育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范畴。这就是说,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发展任务确定以后,涉及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策略保障。

二、教育管理要善于从管理学探寻管理学规律

从教育管理的学科属性看,有归属教育学或归属管理学的不同观点。认为属于教育学的学者指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都属于教育学范畴”。离开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个“空壳”,教育管理应属于教育学。认为属于管理学的学者指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各种社会活动如何适合社会生活的理论,它包括社会一切领域,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而不是教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都可以与管理学概念通话。[1]笔者认为,把教育管理学归属于管理学科,可以充分借鉴管理学理论,吸取管理学研究成果,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体看,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等定量定性分析)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从社会科学体系看,管理学是国家12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一个边缘交叉[2]和综合应用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对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及学位授予规定显示,教育管理并没有列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中,而是列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中,从学术分类讲,教育管理应归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现实国家教育科学规划管理中,教育类科学研究作为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中单列的学科,划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一并归为该办公室管理。这就是说,在学科分类上“,教育管理”归为“管理学”,在现实管理上,“教育管理”划在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应当更多地汲取管理学理论,能动地从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宝库获得管理规律理性认识,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管理规律,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管理。

三、世界管理理论主要流派与特征

职业教育管理从管理学角度追溯,它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古代及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发现,世界管理理论的许多经典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管理仍具有启示意义。

(一)行政管理理论

行政管理理论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世界现代管理的行政学理论有两大源流,一是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二是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1.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德国的行政管理理论着眼于国家和国家特性,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国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行政学者施泰因。施泰因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1865年施泰因撰写的七卷本《行政学》最早提出“行政学”一词,用行政法观点阐述行政问题。施泰因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二是行政学与教育行政学及其理论。他的《行政学》主要强调以下方面:(1)行政学的政治属性。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社会性。行政学揭示的是行政组织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规律。行政学一方面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它所揭示的管理规律又被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倾向的管理者接受和共享。(2)行政学的原理。行政学的原理或原则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行政学系统总结了国家行政管理的科学方法,有很强的实用性。(3)行政学的学科性质。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广泛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系统学、信息学等学科。但是行政学又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门独立的学科。(4)行政学的变化发展。行政学所揭示的国家行政管理规律,诸多管理原则、管理程序、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带有规范性。决定行政管理科学规律的是行政环境、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等多元因素。行政学处于不断变化中,行政学也要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当代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马克斯•韦伯(1864-1920)曾提出,官僚制度就是要在组织中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建立系统的组织制度,运用制度来管理。官僚制度就是理性制度管理。官僚制度理论重心是组织制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

2.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的行政管理理论是研究行政工作合理性和效率性的理论。美国行政管理理论代表是泰勒。泰勒管理理论提出,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科学管理内容分三个方面:即作业管理(工作定额原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泰勒认为,工人的工作定额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地加以确定。泰勒通过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去掉多余动作,改善必要动作,减少疲劳,提高生产率。泰勒通过对工人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和工作环境等标准化设置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泰勒提出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指坚持以工作选工人,每一岗位都挑选一流工人,确保较高工作效率。泰勒认为,要科学地制定劳动定额,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定额部分按单价计酬,超额部分按比正常单价高出25%计酬。如完不成定额,则按低于单价的20%计酬,泰勒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提高了工人劳动积极性,同时对雇主也有利。[3]泰勒认为最佳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泰勒提出新管理任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三是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四是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身上。泰勒的科学管理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核心问题———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雇主和雇员双方利益一致。雇主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发展,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更意味着充分发挥雇员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事业使雇主和雇员联系在一起,双方共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产出更大利润,使雇主利润增加,企业规模扩大,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思想革命。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几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提出的,都是以前各种管理理论的总结,从提高生产效率角度看,在所有的管理理论实践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最成功的。从20世纪初提出,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发挥着巨大作用。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2)威尔逊的行政管理理论美国现代行政管理理论创始人伍德罗•威尔逊,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行政学研究》(1887)一文。威尔逊开辟了从行政学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科学领域。威尔逊的研究,是基于当时美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暴富起来的工业资本巨头利用手中的财富进行“权钱交易”,收买拉拢国会议员以图操纵国会的决策,各级立法机关因此而声名狼藉,美国受到“腐败”和“低效率”政治困扰,迫切呼唤政治改革,扩大政府职能,强化行政权力,以制约国会权力。威尔逊从对欧洲几个重要国家的政治制度详细深刻的分析出发,得出美国式的行政规划布局,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研究。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旁征博引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内容,对行政问题有深入探讨和突破性的贡献。威尔逊主张政府官员应具有的素质是:良好的工作态度,大公无私,绝无官僚作风。威尔逊提出通过高薪、激励等手段提高政府官员的工作质量。认为“在美国展开行政学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到最佳方法以建立下面这样一种文官班子:他们受过足够的教育,具有充分的自信,工作起来既有见识又有分量,通过选举和经常向公众咨询,与公众思想保持密切联系,以使专断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美国一百多年行政实践证明,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对文官制度的成长和完善,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威尔逊的行政学理论把行政研究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项独立的学科。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首先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成功地承担什么任务,其次要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行政学应当把“行政方法从经验性实践的混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根于稳定的原理之上”。后人把这一思想概括为“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政治与行政的分野是威尔逊的最大贡献。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架设了沟通19世纪和20世纪行政学演变的桥梁,架设了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德国行政研究学与美国行政学研究的桥梁,还架设了政治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交叉的桥梁,使行政学研究的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威尔逊的行政监督思想是他的行政学思想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人际关系理论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1880—1949)与罗特利斯伯格在美国进行了有名的霍桑试验,经过9年的霍桑试验提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人们的行为动机除了经济因素,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心理因素,后者更为重要,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人才是企业当中人、财、物三大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人的创造性发挥是有条件的,只有具有满意心理的员工才有创造力。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研究为行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人际关系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人际关系理论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际关系理论提倡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质量;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技能;通过民主管理,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人际关系理论的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经多年多位专家的研究,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一次跨学科会议上,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行为科学对管理学贡献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引起了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从对事和物的管理转移到对人及其行为的管理上来,管理者通过对人行为的预测、激励和引导来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达到对事和物的有效控制,实现管理预期目标。二是引起了管理方法的转变。由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得到流行。

(三)官僚组织理论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Weber,1864-1920),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首推官僚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在19世纪盛行于欧洲。韦伯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组织中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2)组织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的命令与服从关系。(3)强调人与工作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4)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5)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6)成员按职位支付薪金,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韦伯认为,具有上述六项特征的组织可以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达成。韦伯管理思想最大贡献在于,为官僚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准则,韦伯官僚组织理论的生命力至今尚存,韦伯依然是今天管理理论大师。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的不安定性、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世界企业经营成败压力剧增。以理性为本的管理科学理论获得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将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心转向战略管理,形成了“战略热潮”,并促成了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诞生。

(四)世界管理理论流派的局限性

世界古典管理理论代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已经延续了一个世纪,至今其科学管理思想和做法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但20世纪初,泰勒的研究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范围较小,内容较窄。他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纪律性,但对管理中人的因素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人性假设仅仅是一种经济人,曾经造成劳资关系紧张。泰勒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没有涉及,具有一定局限性。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得到流行。但人际关系理论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作用,有其局限性。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盛行于19世纪欧洲。但韦伯理论“忽视人的行为因素,缺少民主性质,鼓励成员固守具体规章制度,容易导致行政权力膨胀”。韦伯的组织形态以牺牲人们自由和有意义的私人关系及全面发展为代价,使感情世界极端冷漠,显示出其局限性。受时间、地域及条件的制约,世界管理理论经典不同程度地存在局限性,尽管如此,其所具有的不少理论亮点至今仍对世界各国管理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改革具有启迪意义。

四、世界管理理论对职业教育管理改革有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