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学习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探究性学习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于是,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
3.重视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立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学生是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探究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立起新的对自然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观察叶片结构一节内容时,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的操作,直到得出结论,尽量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而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并得出结论,获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这种通过活动情境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应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的激活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多媒体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通过精心准备,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手段,教师创造出严谨而丰富的电子课件,其目的就是将它用于教学,教学中教师不必像以前那样,携带挂图、模型等繁琐的教具,而是借助电脑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令人兴奋的一切精彩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在进行《观察种子》一节的内容教学时,本着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给每个学生发了两粒菜豆种子,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解剖,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在下面巡视引导时,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分不清胚根、胚轴、胚芽,有的同学还指认错了,而种子的结构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运用了动画和不同部位不同颜色画面的闪动,展示给学生们,使学生们把胚根、胚芽、胚轴的部位掌握得非常清晰,而且在大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把多媒体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实验课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1.实验课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方法,规范操作。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以问题为起点来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使能力得到培养。因此老师要深刻理解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在生物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理论的记忆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处理信息的新型人才。生物学科大多与生产和生活联系紧密,非常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课题的确立、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查阅,再通过调查研究、实验操作、搜集数据、分析结论、实践运用等一系列过程。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包含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实践证明:通过探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养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独立自主、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以及开拓进取、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认识不足。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重视传授知识的结论,忽视教给学生去探索真理的方法。有的老师因为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授知识模式而迟迟不改变教学方式,没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动手、动脑能力欠缺而不愿去探索。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由于组织不严密,活动目标不明确,把放手变成了放羊,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就会造成大家干得热闹却没有收获。其次是有的老师又放不开手,让每位学生都按照老师事先拟定的框架去做,失去了个性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的班额大,人数多,课堂时间有限,使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更易失去探究的信心。还有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以往经验不够重视,等不到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就急忙告之正确结果。
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教师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探究性学习的规律,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探究的过程。具体措施如下:
1.创设问题情景,确定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互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与研究内容有关的生物标本、图片、故事、动画、生活经验、环境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认真设计探究方案
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动手、动脑能力等不同进行平衡分组,分工负责,确保每个成员都能融入其中,有事可做。通过探究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根据探究的内容设计可行的探究方案,方案设计得是否合理是保证探究顺利完成的关键。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从材料用品、方法、步骤、原理等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分析、论证中完成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把知识给读出来,析出来,悟出来,品出来。
再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究方法的引导。初中生物的学习已经要求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认识过程中要教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如观察、归纳、总结、演绎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像观察法,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观察比较。比如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体,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植物体的特征,找出共同的特征,总结出一株完整植物体器官的构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分析总结、讨论,最后归纳出一株完整植物体器官的构成。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探究时把次要问题当成了主要问题,结果时间浪费了,结论也没得出,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既享受了探究的过程,又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使能力得到提升。
3.求真务实,正确对待实验结果,及时总结
正确对待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不是每一次探究或者每一组的探究都能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实现,可能在探究活动中有的组成功了,有的组失败了。但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实验记录和数据,切忌不要为了怕别人的笑话或老师的批评,或为了自己所谓的自尊而随意乱改记录和数据。一旦在探究的失败中失败了,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摆正心态,把失败当成是走向成功的一次练习。无论实验结果是否成功,都要教育学生认真进行总结,这是检验探究成效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牢固掌握知识,并且在总结时进行反思,反思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下次改进。培养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总之,根据初中生物科的特点,结合新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生物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在探究前、探究中、和探究后起好引导和组织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66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与人分享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直至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
由于探究性教学立足于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师及学生的地位、作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以问题为出发点
问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不断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题的关键不在多和少,而在于是否具备启发性、关键性,是否能触及问题的本质。当然教师还应重视解题思路,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联想,根据问题的特定条件探索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重视问题的拓展研究,引导学生对它进行深入分析,猜测探索,加以拓展,就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结构,有利于培养探究能力;重视开放型问题研究,把开放型问题引进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观察、试验、类比和归纳,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重视数学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要实施探究性学习,对于不会阅读的学生将会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探究性学习的失败,更严重的是自信心的丧失。
比如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一种新的题型: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型大多来自课外,运用到的知识却还是源于课堂。面对这样的题型,学生会感到不适应。所以,我们应重视运用现行教材进行阅读教学:(1)在例、习题教学中,重视对解题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学重点放在探求思路上;(2)在公式、法则推导过程中要重视让学生参与,让他们去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要使阅读,有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编拟阅读提纲或者是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安排在课外预习时,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阅读某一节,也可以阅读某一段,可以阅读例题、习题,也可以阅读概念、法则。
三、重视过程设计
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重应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应根据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使用交流。
如在学习平方根一节时,如果以( )2 =9,( )2=4, ( )2=0.01互逆关系引出平方根的概念,学生将不得要领,没有收获。如果让学生尝试这样过程:正方形的面积是9 ,则边长是3cm,若面积是4 ,则边长是2cm,若面积是5 ,则边长是介于多少厘米之间呢?学生动手计算,进行探究,有这样几项发现,一是边长介于2cm和3cm之间,二是边长近似值大概是2.2cm左右。然后教师引出平方根的概念,赋予平方根现实的背景,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使学生理解平方根不仅是个符号,而且是个有价值的数字,这样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四、注重合作探究学习
例如,在上《用正多边形拼地板》一课中,我先要求学生将课前剪好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这四种纸片若干张,用课本当作地板,以小组形式开始合拼图案,同时设疑:用一种正多边形来拼,是否能拼成无缝隙的地板?学生在拼凑过程中会发现:无论怎么拼,正五边形都不能铺成无缝隙的地板,而其他几种却可以。当然,学生遇到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帮助他们解惑:能否拼成一个无缝隙的平面,与各多边形的内角大小有关。经过一番讨论交流研究学生发现: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角加在一起和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铺成无缝隙的地板。发现这一规律后,我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图形和正五边形组合才能铺满无缝隙的地板?学生被这一问题吸引,开始讨论、交流,最后发现可与底角为72°的等腰三角形组合,那么正七边形呢?正八边形呢?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在得到规律后能继续研究,使知识得以拓展、延伸,同时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成功与快乐,也为他们将来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一定的基础。
五、注重评价手段
例如,对学生给出①2×3=6 ②2+8=10 ③7+9=16 ④1+1=3这样的四道题,很多学生马上会不假思索回答错误,而实际上这四道题中前三道是对的,只有最后一道是错的,他们只注意最后一道错误就全盘托出错误的结论,而我们采用这样的鼓励的方式说:如果第四道题能做对,那就更完美些!这样既肯定前面的成绩,又指出了不足之处,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鼓励。在期末评语中,教师要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进行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一些好的变化和进步,并给予肯定,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之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兴趣,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不能单纯依据“一张试卷”进行评价。同时,评价应该多元化和灵活化,学习活动相关的行为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成功的体验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设计使学生顺利完成了有梯级的学习任务,无论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效果,只要付出了努力,付出总有回报,教师可以常对他们说:“你真棒!”而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是最好的评价和回报。
六、注重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数学习题;变式图形;习题创新;数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课本中的习题都是经过编者的深思熟虑、反复斟酌而精心设计的,研究和运用好教材中的习题变式训练,不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而且往往还会收到知一题而通一类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学校“数学兴趣小组”教学辅导过程中,通过充分的利用数学教材中的习题资源,引导学生大胆猜象,有效地变换题目条件,积极探索习题中的“变式图形”,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数学效果。下面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联系拓广(P25)中的题目为例,体验课本习题广阔的探索空间和内在的无穷魅力。
题目1: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正方形A1B1C1O 与正方形ABCD 的边长相等,在正方形A1B1C1O绕点O旋转过程中,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在旋转过程中有AOE≌BOF,
所以S四边形OEBF= SBOE+SBOF
= SBOE+SAOE=SAOB=1/4S正方形ABCD。
即得到结论: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原正方形ABCD面积的四分之一(定值)。
点评:此题如果仅限于上题结论,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教师此时应趁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探索:
一、题目变式的探索
(一)题目结论的引伸探索
1.在原题目中,猜想OE与OF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答:OE=OF.
2.在原题目中,当正方形A1B1C1O绕点O转动到正方形A1B1C1O的边OA1、 OC1与正方形ABCD的边分别交于点E、F,猜想线段BE、BF、A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答:BE+BF =AB
3.在原题目中,当正方形A1B1C1O绕点O转动到任意位置时,正方形ABCD的边被正方形 A1B1C1O覆盖部分的总长度与OB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证明。
答:被覆盖部分的总长度BE+BF =OB
评析:
本题形成上述结论的实质是:OA1 、OC1 是经过正方形ABCD 的对称中心且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正方形的大小以及是否是正方形都是非本质的。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就可以将其改编为若干丰富多彩的新命题。
(二)题目条件的变式探索
若将上述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改变为边长不相等,探索有什么结果?
解析:过O作ONAB,OMBC,垂足分别为N、M,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正方形A1B1C1O的边长为b,在旋转过程中易发现当b大于或等于a/2时,上述结论恒成立,当b小于a/2时,图中重叠部分的面积均为b2。
图形变换不仅是一题多变的一种手段,而且作为探索解题思路、发现解题方法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图形变式”的训练,而且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获得探索新知的乐趣。
二、题目变式后的应用
题目1:把正方形ABCD绕着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正方形AEFG,边FG与BC 交于点H,(1)若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且旋转角为300时,HB的长为多少。(2)试问线段HG与线段HB相等吗?请先观察猜想,然后再证明你的猜想。(4)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cm,重叠部分(四边形ABHG)的面积为4/3cm2,求旋转的角度n。
评析:
此题的设计是将题目的旋转点作为正方形的一个顶点,旋转后的图形具备上述探索题目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的图形变式演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图形“旋转变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题目探究性学习后的反思
关键词 物理复习探究性学习
一、高三物理复习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分析教材,确定探究必要性
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在实施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只有注重问题探究的必要性,才能防止探究性学习影响学生的复习效率。在物理复习中,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复习内容,确定复习重点和难点,把握复习要点,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学大纲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把握,防止学生在高考基础题和中档题中丢分。例如,在学习电磁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电场和磁场的基础知识开始分析起,进而确定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应用问题为探究性问题,并设立探究专题。
2、目标定位,注重教学统一
当教师对教材内容作了分析之后,确定了某一专题的研究必要性,就应该积极设立研究的目的,并将教学统一起来,促进课复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应该从问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深度、时间、效果等进行定位,通过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探究提升探究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与电磁场相关的知识,提高解决有关电磁场知识的能力。此外,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统一,让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课堂热情得到高涨,课堂复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可以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学生展示和教师总结来实现。
3、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对问题的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营造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等,都是高三物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中的问题探究,可以以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展示例题和分析例题,对于复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让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例如在物理情景设置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探究性学习应该发挥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长和优势,促进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增强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和谐的问题情境创设中,问题的开放性给问题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再加上答案具有多样性,单凭一个学生的力量是很难思考全面的,因此需要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探究,首先应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因为问题的多样化严重,难易程度不同,一开始问题比较简单,课堂气氛是热火朝天的,到了探究的最后阶段因为研究难度的提高,学生就已经进入了研究阶段了,学习气氛也就调动起来了。
5、体验过程,体验成功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究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知,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提高,让学生学会思考、合作和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中注重探究过程,正是响应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探究式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讨论、思考和学习中去,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由简单到困难,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6、综合分析,总结提升
在高三物理的复习过程中,强调的是知识的习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合作学习之后的总结提升,构建知识框架尤为重要。合作学习中的过程体验和感知之后,教师应该加强结果的分析和提升,注重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实现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继续优化。例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让学生根据本组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派一名代表在班级面前进行结果展示,分享合作结果。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提升,构建起知识模型,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高三物理复习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高三物理课堂复习应该坚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基础,促进复习有效性得以体现。设计好一门复习课,应该先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复习课堂流程,为学生搭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思维水平的问题情境,并思考出在课堂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和应对策略,促进课堂有效性。
其次,高三物理课堂复习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活动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满足自己的求欲望和表现欲,突出学生的个性,从而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探究性氛围中,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让教师发挥组织者、设计者的作用,真正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物理;应用;对策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有着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过程性的特点,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应当注重启发式导读、自主性实践以及归纳性总结,同时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也应当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堂教学类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特点
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有着以下特点:①自主性。在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应当自主完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分析结果以及得出结论等过程。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仅是引导和适当的指点,同时允许学生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方案,并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关键探究环节, 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②实践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是围绕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生的外部实践活动,同时也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见解经验的统一,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学到新的物理知识,用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开放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其学习内容和对探究结果的要求较为开放。相比于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创新以及实现自我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能力和创新意识。④过程性。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善于发现问题、优化探究方案以及寻找内在规律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对学生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坚持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最为重要的评价原则,体现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性。
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应用
物理学科具有较高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科学的精神。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启发式导读、自主性实践以及归纳性总结贯穿整个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
1.启发式导读
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不高,加上学习程度不够深入,教师如不对学科内容进行启发性导读,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同时也使得学生失去了自主实践的机会。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启发式导读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确物理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保证学生的问题探究不偏离学习重点,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一个诱导和提醒作用,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在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导读时,应当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①启发。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明确对学生进行内容和方法的启发,并非是知识的灌输和思维的限制,同时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的定位,不能越俎代庖。②发散。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在进行方法引导和学习建议时不应当局限,应当发散,积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进行高中物理万有引力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来进行牛顿与万有引力的导读,并通过各种生活实际现象对学生进行启发,对学生的启发内容可以在有重力条件下,也可以在非重力的太空条件下。
2.自主性实践
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当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因此,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当坚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实践,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效率。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①落实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实践时,应当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在物理课堂中运用实践元素,同时注重实践性教学和启发性导读的有机结合,布置了什么样的导读任务,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导读设计中安排的计划和任务。②组织教学实践。优秀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当结合教学实践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教师不严密的教学实践组织,不但会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还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组织时,一方面应当明确区分集中时间和分散时间,教师在集中时间内应当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分散时间内可以利用实践条件检验自己的设想或者发散的思维;另一方面,应当确保实践的安全,部分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在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实践时,教师应当确保实践的安全。
3.归纳性总结
高中物理传统教学的总结都是教师进行的,学生直接接受总结结果,然而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后,也应当刚进行探究性学结。因此,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应当注重学生归纳性总结能力的培养,不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归纳总结真正变成中学生自己体会的过程。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尽可能让学生先进行归纳性总结,然后开展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归纳总结可以是言语性的归纳总结,同时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实践模型或者录像等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三、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对策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音乐欣赏教学 价值 实施要求
探究性学习,也称为研究性学习。广义的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狭义的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别注重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应始终围绕问题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也是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的。在探究学习中问题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探究学习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中掌握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探究学习突出了探究性的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探究学习是综合实践的学习。探究学习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具有综合性,需要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予以解决。同时,与一般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学习活动相比,它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价值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探究学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乐曲的欣赏是一个聆听―感受―体验―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因学生主体的差异而不要求千人一面的学习效果。过去的学习往往是教师带领学生,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向前,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给予学生的想象空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学习在欣赏学习中的运用,使学生走出了以前学习的束缚。学生在欣赏乐曲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去聆听、去体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提出想要学习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探究学习中学生的能动性得到不断的发展,为获得知识,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解决问题。这些过程都对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他们打开了创新的大门,使学生有了进行创新性学习的机会。在能动的探索求知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品质和精神。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
音乐欣赏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并不等于相同的审美观。在音乐欣赏学习中运用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感受音乐。教师在把握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的前提下,可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审美经验、主观喜好等因素选择欣赏的角度,给学生充分的审美空间。探究学习可以保障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使学生在欣赏乐曲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探究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欣赏学习将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场面,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勇于向教师、向同学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在沿着正确的审美方向前进的同时,逐步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审美观。
三、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活动,这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断开拓新知识、运用多样的方法和灵活的手段,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为学生构建探究学习的平台,架设创新思维的桥梁。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确立探究课题。探究性课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一起确定课题。探究课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相反,如果确立的课题不适当,探究性学习将难以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确立这样的课题:“音乐神童与他的《渴望春天》”、“认识民族民间乐器中的弹拨乐器”、“不同作曲家的摇篮曲”等。第二,要选择探究的方式。探究性学习有集体探究、小组探究与个人探究三种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性学习,一般采用小组探究的方式。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在探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合有分,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此外,也可以采取个人探究与小组、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第三,要分配探究任务。确立课题后,可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分配。如在音乐欣赏课《西北放歌》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有的研究山歌,有的研究小调,有的研究号子,有的研究秧歌,等等。第四,要制定探究计划。小组负责人得到任务后,教师协助其组织全体同学,讨论策划探究方案,制定具体的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设计人员搭配、时间安排、探究渠道及探究形式等。第五,要搜集、分析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籍、画报、地图、音响、报纸、传播媒体、互联网等多方面获取相关信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查找、剪贴等方式,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梳理分析,判断其价值,选择有用的素材,按项目要求进行分析。第六,要表达交流。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将探究的收获与结果通过歌唱、舞蹈、剪接的音响资料、电脑课建、手抄报、小展板等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形成信息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方法交互,达到资源共享、欢乐共享的目的。
2.细心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时,会产生达到目标的欲望,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那么他参与探索活动的动机就愈明确,同时还能表现出比别人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掌握欣赏学习的内容,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努力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动机。
首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征,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在音乐欣赏学习中,学生会有许多的心理活动,如:好奇的心理、情感的需要、创造性的冲动等。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应做到及时发现,并尽量将这些心理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满足这些心理的需求。例如:在欣赏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在课前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塑料杯、塑料小桶及橡皮筋制作一个拨弦乐器,让学生产生好奇心理,渴望知道自制的拨弦乐器有什么作用。在欣赏乐曲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地感受乐曲的情绪,然后选出一段乐曲中的旋律弹奏,让学生用自制的拨弦乐器在指定的位置伴奏。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演奏时,他们内心由好奇而产生的求知心理会进一步被激发。“为什么有拨弦乐器进行伴奏乐曲会显得更活泼?”“乐曲中装饰音的作用是不是也起到了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等这样一些问题也会随之产生。此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发现。由于这些问题都源于学生的真实体验,是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产生探究学习的倾向。
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在我们的欣赏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部就班进行的,因此,学习活动时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可问,学习有时也显得盲目。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找出问题,思索问题。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注意多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在学习中会问、能问。例如:在欣赏《荧屏乐声》这一单元时,先给学生放一段编辑好的山洪爆发的电影片段,这个片段中只有画面而没有任何音响。然后将这个片段加上音响效果让学生欣赏一遍,再让学生对比一下这两个片段,说一说他们的感受。学生们都回答说第二个片段给他们的印象更逼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教师可做进一步的引导,鼓励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在欣赏两个电影片段时发现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学生通过欣赏和感受后,问题就比较容易产生了。“为什么两个片段的内容相同,我们感受到的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呢?”“音乐在电影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随着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感兴趣而又急切想知道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问题资源,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探究学习之中。
再次,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拓展探究要求教师用精辟的语言在总结前阶段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的生成流变、版本变迁、语义转换、意义更新、内容增删、思想结构等拓展性内容。例如在欣赏中国民歌《孟姜女》时可通过讨论、调查、假设、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到《月儿弯弯照九州》和东北民歌《摇篮曲》源于同宗民歌《孟姜女》调,二者在调式、结构、各乐句的落音上都基本相同,但二者歌词内容、艺术特色、演唱形式、演唱风格及风俗民情、方言语调都有很多差异性。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习的方法,锻炼了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同时还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
注释:
①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17.
参考文献:
[1]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1.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教师到底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是一桶“自然水”?一桶“纯净水”?一桶“污水”?还是一桶“泪水”?以前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 小学数学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9-01
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体有四个阶段,分别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阶段、“选择内容、制订方案”阶段、“动手实践、开展活动”阶段、“合作交流、总结反思”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缺一不可。
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其不仅仅是掌握和熟悉概念、公式或者规则的过程,而应是充满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好奇和探究是大部分儿童本身就具有的重要能力,而创造更是孩子们的天性。
一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指将相关数学问题放入特定的情境(一般指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中,并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说明这些问题的缘由,最后对情境下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提炼、总结和有针对性的探究,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特点之间的矛盾。另外,要激发小学生自愿进行数学探究的渴望和需要,并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将利于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出现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导致情境中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缺乏活动的实效性和数学味。在探究学习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所探究的数学知识为主题,以数学问题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联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寻数学的信息,以此形成合理性的教学素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 选择内容,制订方案
数学中的符号和图形是人类长期形成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联系。由此可得出结论数学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构建。小学数学特有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然而,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程仍实行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有的则片面强调探究性学习,时时处处地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会因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会因教材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要对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基本教学要素加以冷静和细致的分析,进而选择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内容来探究。如此的话,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深化,可以进行以下情境设计: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请思考一下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便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实践,开展活动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方式都是通过精练文字、图形和表格等“书面材料”而得到的,并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这当然也就缺少了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操作和体会,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宗旨。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能力,智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各种活动,让活动尽量惠及每个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 合作交流,总结反思
在问题的探究上,学生的个体独立探究很重要,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样重要。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与分析,找出所学知识的规律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相互帮助,在学习上达到互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个体的表现力和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