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

第1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 科研型实验室;企业;技术创新;产学研结合;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F27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35-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省级立项课题“高校实验室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JXJG-06-74-5)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 蔡久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自动控制。(江西 南昌 330038)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随后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2007年又制定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火炬)“十一五”发展纲要》,进一步作了促进技术市场发展和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并与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协同运作,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部署。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应对世界科技发展和竞争态势的战略选择,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的科研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也是高校的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科研型实验室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一、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和方式

(一)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现状。目前,我国科技和经济体制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企业产学研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联合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有的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了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积极性, 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合作更加务实, 更加贴近实际,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很多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科技进步是在各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部完成的,形成了两条平行线,缺乏广泛的交汇点。一方面,很多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技术,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甚至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另一方面,很多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应用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先进的学术和技术价值,注重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却往往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虽然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呈现出由浅而深的发展,但是受到部门所有、行业隶属、行政体制不一致的束缚,资源整合难以通盘考虑,研发人员分属各自独立的科研团队,各方着重点有别,缺乏整体思考,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的研发成果不愿与人分享, 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开发一些技术难度大的科技成果,成功率极低。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提供的科研成果、专利项目多,能满足企业需要的项目少;在科技交流会上签订意向合同的多,会后达成协议实施成功的少。一些有资金、有实力的企业,很难找到一项满意的项目。

具体地说,目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还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方面是双方在合作开发过程中, 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许多大中型企业到高校寻求合作,仅着眼在找一些短平快的项目, 对高校科技开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开发项目, 不愿为长线项目投资,承担风险,缺乏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如何提高企业新技术的吸收及开发能力。二是高校科研院所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往往对科技成果价值期望过高, 对已完成的科技成果, 高校更愿意直接转让( 卖) , 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后续技术服务不到位。第二方面是需求与供给脱节影响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的成果虽多,相当一部部分对市场关注不够,是以论文为导向的知识性成果,仅是试验室的成果,通过的只是鉴定或小试,尚未产业化, 其科研成果多数有学术、技术价值,不能满足企业研发是以产品适销为主的技术需求而无市场推广前景,有待完善和配套。第三方面是企业投入少。一是企业无合作研发专项经费。 二是不少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情况的原因, 对技术投入太少。经费问题制约着新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 使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

总体上说,高校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内涵过狭,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互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更多是在短期性、交易性层面上的合作,而长期性、创新性、制度性的合作,还“微乎其微”,企业和高校科研型实验室研发人员缺乏信息互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尚不理想,。

(三)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要重视合作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合作机制,不断出新思路,不断有新成果。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基点在于联合,重点在于开发。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是一项重大的、长期的系统战略工程,需要严密规划、统筹协调和系统管理实施的。

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的各国产学合作的下列7类一般方式实施:

1.一般性研究支持。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赠设备与其他研究设施等方式,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一般而言,企业界并不期望通过提供支持而获取任何直接的实质性利益。采取这种方式,企业多数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2.非正式的合作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企业界就个别课题建立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人员常常以个人身份且多数利用业务时间参与合作。这类合作在OECD的成员国中愈来愈普遍,而且合作成果也相当好,制药、航空与环境科技等领域采取这种形式较多。

3.契约型研究。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减轻研发经费的负担,将部分研发活动委托大学进行,以契约方式和大学进行特定项目的合作研究。这种正式合同方式建立的产学合作,可以动用更多的正式和非正式资源进行研究开发,有助于获得目标明确的成果。

4.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大学与企业界进行知识与人员的合作交流,如大学教授担任企业的顾问,为企业的研发计划或技术瓶颈提供咨询意见,通过合作计划,企业对大学的课程设计及研究计划提供建议等。采用这种产学合作方式,可以使双方的研发更具效率。

5.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政府编制专项预算,资助企业和大学共同进行研发,特别是鼓励资金较不充裕且研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参与。这种合作的目的主要在强化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网络关系,使企业界能更有效利用大学的研究资源,并让大学的研究更具经济性特征。

6.研发联盟。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各国政府针对特殊领域的大型研发计划提供资金补助,由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申请赞助。这种合作方式,旨在强化本国产业在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竞争力。

7.共同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方式的表现形式是:在大学中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企业对中心的研究方向也具有发言权。目前,这种方式是OECD成员国促进产学合作的主要策略。

一项合作的具体模式的产生是由具体的信息环境和双方的博弈规则决定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模式。在现阶段,我国各个企业所具有的实力、条件各不相同,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

(一)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建设。高校科研型实验室应该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地方,突破制约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体制的樊篱,通过建立体现高效、实现共赢的结合机制建设科研型实验室。

1.依托企业建设科研型实验室为总体思路。在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都是依托学科而建立,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到位、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实践证明,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依托企业在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中的作用,推动科研型实验室做大做强,应是各高校建设科研型实验室的总体思路。

高等学校科研型实验室要出色地履行社会功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职能,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环境的诸多变化,通过与企业结合,拓宽职能范围,在自觉地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时代使命的同时,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特色,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建设处于领先水平科研型实验室。

2.以企业需求带动科研型实验室发展。科研型实验室的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以企业需求带动实验室发展,可克服实验室学科面窄、资源不充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改善学科交叉缺乏状况,拓宽了实验室功能,实现了人员、物力的优化配置。随着企业对科技创新需求,科研型实验室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向新学科方向不断扩展,在学科不断发展的同时,科研型实验室建设也会同步发展起来。同时,利用与企业合作进行创收,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3.以企业重大项目支持科研型实验室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依靠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积极争取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在重大科研开发项目的推动下,使实验条件不断完善和升级,实验室基本建设得到大的发展,形成创新学科、重大科研项目与实验室科研平台三个方面的相互推动。由于企业重大科研项目大多是科学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可提高实验室整体科研条件和学科发展水平,为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重大科研开发项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科研型实验室也能以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室建设。

4.以人才互补的模式实施科研型实验室人才建设。科研型实验室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人才的创新价值,实施人才互补战略。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可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倡导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氛围,促使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有针对性地加大对顶尖懂政策、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对知识面广、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开发型人才,包括顶尖人才团队的引进力度。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打破界限,如企业和科研型实验室双向定期租用、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制。

(二)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科研型实验室管理模式

1.高等学校是科研型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高等学校主要职责是:贯彻国家有关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支持、组织实施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指导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编制实验室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将实验室建设列入学科建设计划,支持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在实验室、院系(所)和企业间的流动,审批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立项,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对实验室的评估,拨发、配套实验室有关经费和后勤保障。

2.科研型实验室实行高等学校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全面工作和合作项目的具体实施。实验室实行课题和项目制管理,实行下聘一级的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课题和合作项目需要进行聘任。实验室应按需设岗,按岗聘任,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要积极聘请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要根据研究方向、合作项目设置开放基金和开放课题,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与学术交流。依托企业提供的配套条件和基金,逐步扩大开放研究和流动人员的比例。

3.学术委员会是科研型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学术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审议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审议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实验室主任要在会议上向学术委员会委员作实验室工作报告。学术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专家组成,其中高等学校的学术委员不超过总人数的1/3,中青年学术委员不少于1/3。

4.科研型实验室经费和仪器设备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实验室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鼓励国内外企业、政府、个人以不同形式向实验室捐赠仪器设备、设立访问学者基金、研究生奖学金。实验室主任基金由实验室主任管理,主要用于支持具有创新思想的课题、新研究方向的启动和优秀年轻人才的培养,实验室主任基金在运行经费中列支。实验室应重视和加强管理工作,仪器设备要相对集中,统一管理,凡符合开放条件的仪器设备都要对外开放。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对仪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重视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建设,加强数据、资料、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审核以及保存工作,并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5.科研型实验室研究成果和信息管理。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在实验室完成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均应署实验室名称,和企业合作项目按协议处理。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项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做好实验室信息化工作,实验室必须建立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有独立的网站或网页,开辟网上技术市场,并保持运行良好,推动科研型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国.产学研合作办学对高等学校的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第2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高校化学实验室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是体现民办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出。如何加强实验室管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实验室制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药品管理、实验员队伍建设以及安全管理五个方面对民办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以期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绿色化实验室。

关键词:

民办高校;化学实验室;科学化管理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建设在高校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发展的种种原因,导致其发展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如何缩小与公办学校的差距,首要任务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此外,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以及高等学校转型改革的提出,民办高校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实验室管理是民办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当前高校化学实验室面临的问题

在高校各类实验室中,化学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相比有着很大的特殊性[1],主要表现在:化学实验室存放着部分有毒、易爆、易燃的化学药品,如果在药品存放、使用以及仪器操作过程中稍有不当,可能会引发一些实验事故;此外,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废液、废渣,甚至一些新的化学物质也需要回收处理,否则会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周围环境[2-4]。因此,如何对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科学化管理是值得当前实验室管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化学实验室为例,结合实验室自身条件对于如何实行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2民办高校化学实验室实施科学化管理的思路及对策

2.1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建立规范化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前提,也是确保高校实践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5]。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核心在于实验室安全保障。目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化学实验室包括学生实验室三间、精密仪器室两间、天平室两间、药品库一间、玻璃仪器室一间以及实验准备室一间。为了确保实验室人身和财产安全,实验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化学仪器管理和使用规则、精密仪器室管理条例、药品库管理制度、仪器赔偿制度、仪器设备操作规范、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危险化学品管理方法等。化学实验室实验教学任务繁重,实验室人员流动较大,为了有效保障实验室安全,在实验室使用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首先,每个实验室都配备相应的规章制度,学生在首堂课中,任课教师就向其介绍相应的规章制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仪器操作、药品处理及回收;此外,为了方便实验室仪器管理,要求学生实行“对号入座”,每位学生都有其固定的实验台和仪器柜,实验仪器实行“专人专管”,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前以及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记录本”、“精密仪器使用记录本”,登记仪器使用情况,对于仪器损坏者将按照仪器赔偿制度规定进行赔偿。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建立及完善,有力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2.2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进行实践教学与科研的基础[6-7],也是民办高校展示学校实力的有力窗口。化学实验室作为基础学科实验室,其仪器设备的使用率相对较高[8]。(1)为了保证仪器使用以及教学效果,必须有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对精密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在未征得管理人员同意的情况下其他人员不得进入精密仪器室;(2)对于新到的精密仪器将进行分类整理入柜,实验柜都对应贴有标签。在仪器使用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对于仪器损坏的学生要求及时进行赔偿。实验结束后教师清点仪器数量并检查是否破损,清点无误后入柜、锁柜;(3)保持精密仪器室的卫生,每周对其进行一到两次的卫生清理,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精密仪器,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日常维护及保养;(4)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建有仪器设备账目,每件仪器设备均贴有对应的仪器卡片,做到固定资产账、卡、物一致;(5)在实验课开课前,实验室管理人员落实仪器到位情况,保证仪器的数量,确保所有仪器能够正常运行,实验课开设期间,实验员根据仪器实际使用情况补充必需仪器,实验课结束后根据本学期仪器剩余库存以及下学期学生仪器使用情况做出实验室仪器耗材预算。

2.3加强实验药品的管理与使用

化学实验室药品种类较多,并且有些药品具有易腐蚀性、易燃、易爆等特点,所以化学药品在存放时必须依据各种药品的特点合理规划、科学分类。如何贯彻绿色环保理念,使药品利用率达到最高,应做到以下几点:(1)药品库要由具有较高化学药品管理素养的实验老师进行专门管理,没有管理人员批准不得擅自进入药品库。此外,要根据各种药品各自的属性特点确定其保存方式,分类放置。药品柜要粘贴相应标签,大宗及危险药品要有取用记录;(2)始终保持药品库环境整洁,药品摆放有序。为了保证药品库处于阴凉、避光的环境,要定期对药品库进行通风,并做好卫生打扫、通风等相关工作的工作记录;(3)结合实验教学情况制定药品用量,对于易变质、易挥发的药品在保证实验用量的情况下尽量少买;(4)实验中产生的部分可再利用的化学药品,要及时回收利用。对于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物质,要严格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2.4建立一支管理技术过硬的实验员队伍

一直以来,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就是一项比较繁琐、复杂的工作。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9]。实验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以及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进展[10]。因此,实验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管理工作对于整个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安全责任意识。(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必须具有化学相关专业的专业素养,科学定岗,责任至人;(2)实验室管理人员在保证实验室安全以及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同时,还应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简单故障可以进行诊断及排除,并不断学习新的现代化实验室管理技术,为建立科学化实验室奠定基础;(3)注重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对实验技术人员不定期地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并鼓励实验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实验室管理相关工作的进修和学习,积极去其他院校先进实验室参观学习,学习当前高校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理念。

2.5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安全是化学实验室科学化管理的前提。化学实验室作为多数高校的基础学科实验室,承担着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并且实验室人员流动性较大,如何保障实验室人员和财产安全是一个严峻的问题。(1)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的关键[1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应围绕“预防为主、安全第一”这一中心思想,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规及政策,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定一套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自查、自检制度,从而使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依、有据可循,确保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12-14];(2)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学校要不定期地举办实验室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实验课授课教师要将安全教育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掌握预防事故发生的基本常识以及处理事故的方法和相关技能[15];(3)组织师生参加消防安全演习等安全培训活动,增强事故应急实战能力,强化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此外,在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火源、电源管理,清除火灾安全隐患。

3结语

当前,面对生源的不断扩大以及有限的实验室条件与经费,如何使民办高校化学实验室得以高效利用,需要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不断地探索以及完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仪器设备以及药品的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建立科学化、绿色化、规范化的化学实验室。

作者:苏红 冯俊娜 蒙淑翠 杜忠文 徐燕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参考文献

[1]许红霞.美国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模式及借鉴意义[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13):1420-1421.

[2]刘桂艳,谢乃新,赵竞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3.

[3]陈六平.关于当前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中若干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52-156.

[4]王蓓,刘永红,张宜欣,等.化学实验室EHS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75-176.

[5]李丽清,王丽霞,李小燕,等.高校化学实验室科学管理之探讨[J].泰山学院学报,2010,32(6):138-140.

[6]贲毅,张勇,叶李艺,等.更新管理手段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176-178.

[7]傅强.浅谈独立学院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科教导刊(中旬版),2013(2):236-247.

[8]黄高峰,孙胜春,詹国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性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89-392.

[9]张家政.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培养和队伍建设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7(13):29-33.

[10]罗斌.科学化管理高校化学实验室[J].江西化工,2012(3):126-127.

[11]黄坤,李彦启,孟少英.发达国家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9):145-148.

[12]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23.

[13]张百珍.高校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科协论坛,2009(2下):122.

第3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教育

1引言

高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理论实践的重要平台[1-2]。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机房数量众多,学生使用频繁,所以能够给学生提供安全有序的实验环境对于实验室工作尤为重要。随着计算机学科实验设备的不断完善,实验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多,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使用频率高、维护工作繁重、系统安全、防火防盗等。我们只有合理的预防和解决上述问题,才能确保计算机学科实验室更好地为计算机学科教学服务。

2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老化和故障问题

一般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设备更新周期都比较长,计算机主机及服务器等设备普遍都存在着超期服役的状况。这些设备在经过多年的高负荷运转后,不同批次的设备之间在合作上经常表面上是一片“和谐”,可在实际使用中,哪怕只是偶尔地发一次小脾气就会给实验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此外设备故障也是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安全管理最急迫的工作之一。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课程往往安排比较紧凑,因此机器使用频率高,设备故障问题特别突出,这就使得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量逐年增大。如果没有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些故障中有一部分是设备自身的问题,更多的原因则是由于学生的非正常操作而导致的异常损坏,比如个别学生为了自己的使用偏好,遇到问题私自打开机箱,随意拔插设备部件等;部分学生甚至还会恶意破坏和删除程序,设置BIOS系统密码等,从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2.2系统安全问题

目前计算机学科实验室为了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学期初实验室都会根据课程要求,提前安装各种相关应用软件,所以基本上每台计算机主机都安装多个系统[2]。这种多操作系统的模式大大方便了平时的教学与考试使用,可是也容易因学生的误操作而导致系统受损、感染病毒甚至于系统崩溃。这其中最难预防的是病毒,因为使用计算机的人员不固定,而且经常用移动存储设备,这样如果设备携带病毒或者木马,病毒会对系统程序进行恶意篡改,造成系统瘫痪,信息丢失,而木马则会非法入侵我们的计算机,影响系统的运行安全。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实验室计算机的正常使用,一旦病毒和木马大规模发作和传播,甚至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2.3环境安全问题

目前高校特别重视教学科研的资金投入,而对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存在很大的漏洞[3]。由于各个实验室都需要承担繁重的授课任务,人员流动性大,各个实验室都是满负荷、超年限工作,设备使用时间长、卫生得不到及时清理、空气得不到流通、电路超负荷、电路老化导致计算机硬件故障时有发生,电子设备引起的电磁干扰与高温也容易引发火灾等问题。同时,实验室内几乎都是电子设备,一旦出现实验室漏水,必将会导致对实验室设备不可逆转的严重损坏。

2.4管理人员问题

在安全领域,普遍认为最大的漏洞就是人。我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实验管理人员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繁重,需要对大量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同时还需要兼顾防火防盗和网络安全保障[4]。另外,由于课程需要和学院教学工作的统筹安排,中午和周末还需要上实验课,值班压力也大。这些因素都容易使得实验管理人员忽略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新名词更是层出不穷,各种故障的排除方法也日新月异,这些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5]。

3加强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安全的措施

通过对当前高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的分析,我们必须从环境安全、制度规范,设备保障和安全教育等达到一定的指标要求,才能够保证我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安全、平稳的运行。

3.1加强环境安全管理

在计算机学科实验室所在的实验大楼里配备了红外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场地火警报警系统等一系列现代化智能安全设备,并聘请专业保安人员全天候巡逻,以确保实验大楼的安全。每个实验室都配备消防栓,灭火器等安全设备,在楼道内配备了应急照明灯和感应式走廊灯。同时在实验室内部也采取各种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标准的接地保护,安装包括总配电开关、分线配电开关和设备供电开关的三层漏电保护装置,封闭实验室内部所有可能造成漏电的金属部位,以及使用全封闭的实验导线与插座[6]。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还将建成机房内部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安全监控系统,从而大大提升整个实验室的安全保障指数。

3.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遵守国家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各项法律、法规,遵守学校、学院和实验教学中心制定的各项信息安全制度,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审查工作。网站信息系统的内容管理和安全审计由安全责任人执行,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网络由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统一管理。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针对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特点,制定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预防实验室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当实验室出现紧急情况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按照指导方针进行妥善处理,最大程度保护实验室内部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3.3增加安全保障措施

及时更新实验室的软硬件设备,合理规划,科学安排,提高计算机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建立有效的网络防病毒工作机制,保证计算机系统病毒库的及时更新。所有计算机设备定期进行木马查杀,检查系统运行日志,确保个人信息和网站的安全。后期考虑采用云桌面的模式,云桌面普遍使用沙箱系统,在虚拟机内的木马病毒仅存在于差分盘中,随着虚拟机的重启,差分盘会自动清除[7]。更重要的是定期对计算机学科实验室涉及到的重要数据定期进行备份,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实验室的服务器机房规范使用艾默生精密空调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有效地保证机房内部的恒温恒湿,从而保证机房内部所有服务器安全平稳地运行,提高服务器的安全使用寿命;配备不间断电源UPS系统,保证所有服务器在突发断电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进行数据保存和恢复,从而保证实验室内部重要数据的安全。机房地板隔层铺设防静电地板,机房还配备烟感温感联合报警器,既能保证防火安全,又能有效降低误报率。

3.4重视师生安全教育

实验室定期开展师生的安全教育,增加安全防范意识,首先是对实验室人员培训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全体教师和值班员接受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培训。新生一入学就分发实验室安全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同时要求全院师生必须认真阅读和严格遵守。加强对新上岗人员和首次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新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次课就是关于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实验室使用注意事项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对进入实验室做毕业设计、创新实验室和各科研实验室的学生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措施的学习,安全政策的宣传,安全案例的警示,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安全防范的主动性[8]。

3.5定期开展安全检查

为了保证我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使用安全,在每个学期开学前和放假后,实验室都会组织所有实验管理技术人员对各个实验室内配备的实验设备及安全设施进行逐一检查。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各个实验室都会经常进行安全自查和检修,确保所有的计算机设备都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最大限度降低由于设备故障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在每学期的最后一周,由学校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牵头,开展期末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安全检查,要求实验教学中心各个机房重视实验设备的安全操作和科学管理,落实实验环境安全管理和实验室整洁状况的检查。此外,实验室严格执行学校推行的安全责任人制度,认真落实各个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确保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安全有专人负责,真正做到责任落实到个人,安全落实到细节。

4结语

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需要我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统筹安排。针对我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安全所遇到的关键问题,从环境安全、制度规范,设备保障和安全教育等措施进行有利的保证。随着信息技术和各种新技术的出现,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又将迎来新的安全问题,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坚持学习,多走出去,多交流研讨,努力探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更好地保证计算机学科实验室的安全,提高我校计算机学科的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我校的计算机学科发展提高坚实的基础保障,为我校建设省级高水平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瑞杰.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与策略探讨[J].福建电脑,2015(7):131-132.

[2]胡建,徐汶.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岗位意识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7(3):183-185.

[3]贾雅娟.分析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及对策[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05):73-74.

[4]余观夏,吴林根.浅析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9):296-300.

[5]马晓燕,张文娟.新建本科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J].电子制作,2015(4z):133-134.

[6]周晓兰,廖志鹏.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97-100.

[7]孙艳.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v.31;No.213(6):169-171.

[8]王凡,陈纯炼.基于桌面云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组建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3):190-193.

第4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SWOT分析;公司化

近日,复旦大学投毒案再次进入公众的视角。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高学历人才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的必要性的探讨,同时也对复旦大学以及所有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问题的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高等学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然而,辉煌的成绩下面也埋下了大量的定时炸弹。我国高等教育问题频出,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这些已经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后扩招时代大学实验室的管理公司化模式进行梳理与探讨,并据此对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目前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大都实行院、校两级领导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从纵向上看似乎分工明确,权责明晰。然而,实际上这种管理机制缺少严格的问责制。不出问题则已,一旦出现问题或重大事故时,中国时的“推脱责任”便是护身法宝。责任一级级推脱下去,最终受到惩罚的只是一些小角色而已。从横向上看,这种管理机制容易造成拥有丰富设备资源的学院独霸一方。这一方面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使用低效;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学校管理机构的臃肿与管理低效;而且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跨学科交流与学习,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SWOT分析工具探讨如何借助外部企业来进行高校实验室的管理。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分别是由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所谓SWOT分析,亦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高校实验室管理公司化的优势(Strength)分析

引进外部企业进行高校实验室管理,其优势主要是第一,一般企业都有严格的管理法规,健全的管理体制,超前的管理文化与服务理念,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与人文关怀;第二,公司责权分明,所有项目都有明确的负责人,问责明确到位;第三,高效的办事能力,是企业盈利与生存的根本,是企业立足变幻无常市场的制胜之道;第四,企业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以调度一切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

二、高校实验室管理公司化的劣势(Weakness)分析

外部企业进行高等学校实验室管理的劣势主要表现在:首先,能够竞争参与投标学校实验室管理的企业应该是一些高技能型企业,要求公司具有一大批能够进行实验室管理与操作的技能人才,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其次,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企业研发的一些试剂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科研任务中,这无论是对学校还是企业都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再次,在我国目前的行政氛围里,企业想要在高校健康持久地运营,还要面对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困扰,这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第四,高效运用并整合全校的实验室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有较强的整合、协调及应变能力,这样会影响企业对其他方面的投入能力。

三、高校实验室管理公司化的机会(Opportunity)分析

首先,高校实验室是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实验室的各种形式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实验设备的大幅度增加,追求实验设备投资的高效益、寻求提高实验设备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专门针对高校实验室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目前尚未明确,只能参照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的规定执行。”因此,高校对实验室如何管理拥有自主选择权。

其次,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粗放式的管理已经不符合时展潮流。高校已经不能保持自己“象牙塔”式的独立办学特色,高校已经与社会交融在一起。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绩效,降低高校行政运营成本与精力投入,还可以将社会竞争意识带到高校,增强学生的生存与竞争意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高校实验室管理公司化的威胁(Threaten)分析

高校实验室公司化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体现在目前中国的高校完全是一个权力与利益的博弈场所,官本位氛围窒息着每个个体。权力、地位与利益挂钩,一定的管理权力,意味着相应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因此,对高校自身来说,精简机构无异于“割肉”,实行艰难。对,外部企业来说,进入高校这个未开垦的土地,人生地不熟,处事碰壁常见。

高校实验室公司化不是将高等学校公司化,使高等学校笼罩在浮躁的商业氛围之下,而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高校实验室的高效管理,降低学校实验室管理成本与机构臃肿。高校依旧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与科学研究的机构,依旧保持它的相对独立性。这不仅满足学生、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同时还提供教师与学生使用实验室方便性与规范性。这里没有人情世故,一切都以服务教学科研为主,一切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参考文献

[1] 孙晓霞,赵光烈,殷宏斌.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年第7期.

第5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改革与发展;科研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3.07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实验技术改革重点项目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相继实施了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改革[1],使得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系级管理,成为与院或系平级的功能单位,突出体现了实验教学和科研在高校职能中实现与理论教学与科研并驾齐驱的同等地位,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现代高校办学理念的发展方向。对过去依附与院或系的实验室进行中心化、平台化改革,其目的就是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实验中心化、平台化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科研资源,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原创性知识成果获取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当前的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建设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历史痕迹,最突出的就是几乎所有的中心化后的实验室,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管理、还是教学评价都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时期的框架和体系,教学功能较为完善,而科研功能普遍较为薄弱。如何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完善科研功能模块建设,使有科研想法的学生和教职工能够方便的了解和使用现有的设备、发掘它们的潜在的功能、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等问题,是深化实验室中心化、平台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大平台建设、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针对如何构建实验中心科研功能模块提出了几点思考和设想。

1 改革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实验资源

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首先要赋予实验中心整合物理学院实验资源,包括人员、设备和学科发展方向等相关职能,增加科研功能模块。实验教学中心改为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中心直接受学院的领导,与其他各系平级;中心独立于其他各系,其他各系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中心统一安排人员和设备进行;中心根据服务对象的创新科研项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可行性之后,调度有关人员和设备给予支持;对于现阶段实验条件尚达不到的实验研究项目,形成书面报告,形成发展规划,提交给上级领导争取支持。

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改革实验室管理人员的隶属关系。过渡时期可以赋予各系专业实验室管理人员双重身份,不但隶属与各自的系(材料、光电、应物和基础)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服从实验中心管理,有义务向实验科研办公室提交所管实验室的功能、仪器状况、开放时间等各种资料,服从实验科研相应的工作安排。进一步的改革将实现管理人员完全的实验中心管理化。

2 改革管理机构,建立科研管理部门

近年来,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引进和培养,已经拥有了一支高学历的人才队伍,虽然队伍的知识背景、科研经历比较庞杂,不存在较为统一的科研方向;但是不可否认,这样一支队伍蕴含着各种可能性,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暂时还无法形成合力。目前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指定一位副主任,管理中心的科研活动,主要工作内容和形式就是定期传达学院或学校下发的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提交等既定工作,人员配备单薄,没有真正形成对人员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考核。当前中心的工作重心无疑是实验教学,然而科研是突出中心话语权、提升中心各项工作水平的必然选择。要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必须改变科研活动各自为战的局面,改变对现有科研活动放任化管理方式。管理机构中增设实验科研部门(具体名称可用科研办公室,与现有教学办公室呼应),增设实验科研主任和秘书各一名。实验科研部门的职责包括:科研用实验设备的管理和建设;科研性实验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实验课题的规划和整合;提高学生和教职工的实验知识和技能;实验仪器设备的改造和研发;组织实验技术类成果的评价等。

3 完善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

构建实验室科研功能模块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手段,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是实验室各项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信息化建设不仅表现在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更重要的应该表现在实验室资源上网的程度。当前,实验中心所从事的"实验项目卡"工作,就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该项目针对开设的各类实验项目,要求登录、完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操作规程等各方面的内容,方便了查询和学习。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近几年来持续不断的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查询、预约、反馈交流、成绩统计与公布等都可以在网上轻松完成。该项工作为进一步实现实验科研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尤其对于较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实行实验中心统一管理,打破专业界限和设备垄断,提高利用率。

4 构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

构建实验室科研功能模块,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实验技术是开展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到实验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仪器设备日趋电子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超前意识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并使用新设备、新仪器,为理论教师、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实验技术队伍要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做好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要培养一支实验素质高、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变革后,中心日常工作应增加人员学习机制,提高实验中心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科研功能模块的改革,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和老师形成重视实验的观念,从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成果;使进入一个实验室成为一件非常轻松和快乐的事,并真正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实验真正成为培养人才、创新成果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企业、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管理、财会、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高等教育课程实验教学是以课内实验为主体,社会实践为补充的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21 世纪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受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模式和考试方式等限制,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课程偏少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普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IT类与非IT 类资源,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角色扮演、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形式的课内实训。这些课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守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

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讲授占到教学课时的95%以上,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验环节的认识,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二)课程实验教学科目少、内容单薄

我国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沿袭过去的“专才”培养模式,专业面欠广,课程实验设置僵化。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实验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较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实验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实验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实验课程体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模拟实验平台,采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实验目的、方法和实验内容后,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考核方式则以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要评分依据。这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仅针对课内知识,教学地点局限在机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设备薄弱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均承担的兼职教师,专职实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许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过,实验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在实验教学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和突破。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的条件而言,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类软件系统,缺乏可进行实境仿真的专业型仪器设备。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农林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实验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新局面。

(一)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企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高校教师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特色意识,构建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深入认识经济、管理类实验的特性,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本着系统性、效益性等原则,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设计。

(二)设计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科学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熟练掌握英语、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法与技能。为了实现这一培养要求,应设计“多平台、多模块、多层次”的完整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依托校内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体实践平台,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纵深拓展,加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现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的逐渐提高。当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设备提出变革要求,可考虑适当延长课程总课时,以实现在理论课时不变或微缩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师资设备则需相应增强,并提高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此外,还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林业经济发展要求,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课内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2.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主要以专业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ERP 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国际贸易实务大赛等,大赛结束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和成果进行评奖。这一方式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信心、行动力及合作精神。3.项目管理式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实验项目类型包括:⑴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⑵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⑶自选实验项目型:由实验室定期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实验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实验结果,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鉴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4.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林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四)增加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大人、财、物资源的投入;在校内实验室硬件方面,应扩大实验室的规模,购置满足学生实验要求的必需设备,通过不断地整合、深化、建设,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的各类实验资源;在校内实验室软件方面,加快建设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辅助系统、个性化空间系统等,集成各种实验课程系统和经济资源数据库,借助校园网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中心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环境检查,保证软硬件的配套性、完好率和利用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而言,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掌握专业新枝术、新工艺。高校要立足于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制度,对实验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聘任社会上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实验教学工作,也是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措施之一。

三、结语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农林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准确把握专业特点,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放眼未来,高校可考虑拓宽实验教学服务范围,依托先进的实验师资设备,服务于“三农”,例如建立呼叫中心、在线论坛等,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涉农企业经营、农民投资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我国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翠霞,朱婧,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李锋.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性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第7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C/S;B/S;实验课程教学;网上选课;选课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07604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CDB02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项目(ZZQ10001);中南民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00020)

0引言

近年来,高校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实验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高校越来越重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有机结合,越来越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在选学实验课程方面热情也愈加高涨,在高校开设的实验室课程越来越丰富多样。但在学生选课及教师管理方面,方式还比较粗糙,很多高校仍使用传统手工管理,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学生选课工作给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虽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用于课程的选择统计工作,依然满足不了学生对选课的要求。原有的手工记录、纸质传递等“纸上办公”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管理的要求,因此,开发一套高效、实用,符合高校特点的选课系统软件显得尤为必要。选课系统可实现在选课过程中课程、学生、教师、上课时间、教室不冲突,同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选课上享受Interne网飞速发展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学校的教务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有力地促进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服务人性化、决策透明化。

1系统开发相关技术与开发环境

一般而言,我们平常接触的大多数应用系统都是单纯使用B/S或是C/S架构,但在特殊场合,会混合使用B/S,C/S架构。B/S是目前很多项目都应用的架构,浏览器的方式使得用户的使用十分方便,用户随时随地均可通过Internet访问URL而进行相应的工作,升级维护也能比较集中。C/S架构的C端有非常强的处理能力,在交互表现和安全方面比浏览器要强,适用于集中的办公室场所,用户使用范围相对稳定。

根据院校实验室教学实际,我们开发设计了基于C/S与B/S 混合模式的实验选课管理系统。教师管理模块对系统安全性和交互性要求高、专业性强,数据处理量大的子系统,因此,采用C/S模式,设置实验课程设置、学生分组及实验成绩管理等功能;而对学生网上选课模块,学生范围变化广,功能变动频繁,信息交互量要求相对较弱,则使用B/S模式,设置了学生选课、选课结果查询、课程内容查询、密码修改及实验成绩查询等功能。

系统数据库选用MYSQL数据库系统,B/S架构开发采用DREAMWEAVER及PHP语言,C/S架构采用DELPHI编译环境来开发,利用DbxMYSQL及ADO技术进行编程。

2系统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

2.1需求分析

在实验课管理中,一直要求能有一种选课系统,具备开设实验课程、学生可选择课程等操作,这些操作均可由实验任课教师和上课学生登录网站自行完成。在实验开课前,教师可以设置该学期拟上实验课及开课时间,设置该学期学生选课应达到的学时数,设定可以选课的专业学生。学生在这些设置完成后,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网上选课操作,在任课教师完成选课学生分组后,可自行查询同组学生、查询实验成绩等。

实际操作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及兴趣,在规定的学时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实验课程;任课教师除可设置开课实验内容和最少学时数外,还可设置哪些实验课为全体学生可选内容,哪些课程为指定专业学生可选等操作。

2.2系统结构设计

2.2.1系统总体设计

整个实验室选课管理系统分为两大模块:学生网上选课模块和实验分组/学时统计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学生网上选课模块采用B/S架构,用于学生网上选择自己想上的实验课程及自行查询所需的内容;教师管理模块,主要用于教师对拟上实验课程内容、参加实验学生、上课指导教师等内容进行设置,对上课学生进行实验分组与统计,该模块采用C/S架构,如图1所示。

2.2.2学生选课管理模块

(1)学生登录系统。能选课的学生必须满足条件:①在指导教师设置的可选课名单中;②在规定的年级和专业范围内;③用正确的口令登录。学生登录口令的修改:学生登录必须提供正确的口令,可随时修改保管,忘记密码需要指导教师进行修改。

(2)网上选课。学生必须选课方能上课。选课须满足的条件:①单门课程选课人数不能超过规定人数;选定实验课总学时不能少于规定学时数;②选完课后必须提交,否则无效;③选课功能设置窗口要友好,操作方便,可通过勾选相应实验课程来进行选课,并具有智能判断是否超过规定人数及总学时数是否低于规定学时数的功能;④选课提交前可任意修改实验课,一旦提交或超过规定的选课截止日期,则不可修改,如确需调整,必经指导教师准许并由指导教师进行修改。

(3)实验课程及实验分组查询。实现学生选课前查询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数、指导教师、开课时间等相关信息的详细功能设置。实验分组查询可查询同组同学的信息。

2.2.3实验选课分组与学时统计管理模块

图3为实验分组/学时统计模块。该模块或教师管理模块,采用C/S结构进行设计,操作对象为任课教师,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设置须开实验课程的学期。开课学期的设置是网上选课和实验分组的必要条件。先有开课学期,才能进行该学期的开课实验课程设定。

(2)设置专业课实验中开设的所有实验课程。所设置的实验课程是专业课中固有的实验,不随开课学期不同而改变。

(3)设置专业课实验指导教师信息。

(4)设置开课学期须开的实验课程。从专业课实验的固有实验课程中选择开课学期需要开设的所有实验课程。

(5)设置可选该实验课程的学生名单。学生信息从Excel表中或学校数字化校园系统中导入,并作为学生登录网上选课系统的用户设置。对开课学期进行选定上课学生名单,功能设置上采用批量选择的方式实现。

(6)针对学生网上选课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按每门实验课程的学生选课情况进行分组,系统暂默认按每2名学生进行分组,该学期所有实验课程的分组情况均存入数据库服务器。

(7)实验选课完毕提交。实验课结束后,必须经指导教师进行提交方可计算学时数。该实验课结束后,指导教师提交\[已上课\]操作,此处作判断该课程开课日期是否未到,如提前作已上课处理,系统将不予提交。

(8)查询与修改相关数据。指导教师可随时查询各自上的实验课程的选课情况、上课时间、上课地点等信息。

可实现实验课程指导教师的变更、实验课程名称的变更、实验课程学时的变更、学生选课的变更等功能的操作。

(9)实验学时统计。实验课结束后,对各指导教师实际学时数进行统计。可按指导教师进行学时统计,按所有实验课程进行学时统计等。

(10)各类报表输出。如:分专业学生选课情况表、各实验课程选课分组名单表、实验课程学时统计总表、指导教师承担学时统计表。报表采用ReportBilder工具来设计。

2.3数据库结构设计

为方便学生网上选课及结合学校网络配置实际,系统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5.0版。根据系统总体功能设计要求,建立以下数据表:表1为学生名单总表,用于存放本学期选课学生名单;表2为实验指导教师表;表3为开课学期表,用于存放当前学期,表4为实验课程总表,用于存放某门专业课所有实验内容;表5为分学期开课表,用于从全部实验内容中存放选取后的实验内容;表6为分学期开课上课学生名单;表7为学生选课表,用于存放学生所选取的实验内容课程,表8是实验学生分组表,用于存放系统自动分组的学生名单。

3.2.4学生实验分组设置模块

在实验分组模块中,根据学生网上所选实验课程,分实验课程,按分专业分实验内容进行分组,可按二种方式进行:随机分组、按学号顺序进行分组。分组时系统默认二名学生一组,同专业优先分在一组。具体实现程序界面如图8所示。

4结语

该系统的特点是综合利用C/S架构和B/S架构混合模式技术来开发系统,合理运用二种架构的特点来实现高校实验课程选课及相应管理功能。在实际开发中运用B/S架构的相应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发工具Dreamwaver和网络编程语言PHP来完成学生选课模块各项功能,使其能在BROWSER下高效运行;同时利用C/S架构的优点,采用DEPHI编译环境,运用其ADO技术和Dbxmysql组件及LIBMYSQL动态库等技术来连接网络数据库MYSQL,以实现教师管理模块的各项功能,整个系统已经成功实现,并已在学校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实验课程选课及相关管理中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张百钢,杨雪.基于校园网的实验教学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6).

\[2\]余明艳,支和才.基于B/S模式的网上学生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廖仁全.基于Web的高校教职工考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2(10).

\[4\]罗敏超.基于GSM MODEM的高校选课辅助系统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4).

\[5\]张隽.基于C/S和B/S混合模式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第8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 改革 创新 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33-03

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中高级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一线旅游服务人员,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成为广西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随着近几年广西旅游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一方面旅游行业匮乏高素质旅游人才,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多半不能符合行业需求。广西高校旅游实验教学的缺失和落后应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虽然各大高校也日渐重视各类实验室的建设,但目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西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

一、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辨析

从目前众多的文献资料中看,很多人对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认知模糊,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验教学是指在校内进行的,主要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也包括校内、校外景观的现场导游模拟教学,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的,能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广义上讲,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还包括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实验教学与其他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场地、情境、内容及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详见表1)。社会调查包括对旅游行业运行情况的了解、旅游资源的考察、旅游问卷调查等内容;专业实习是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和景区等旅游企业接受培训和顶岗工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产生的效果是有所区别的。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一般只安排学生在一个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实习,如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导游等,这样学生既不能熟悉多部门岗位工作,也难以接触到管理岗位;而实验教学则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不用担心实验失败导致什么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实验教学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活学活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剖析

(一)实验教学尚无“名分”

广西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除了物理、化学等偏理科性质的专业中明确写有实验课及课时外,偏文科类专业的各类课程基本上没有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教师就是想上实验课感觉也不够名正言顺,更缺少可供参考的实验教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行进行实验教学计划,这样的实验教学显得很不规范。同一门课,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上课,其实验内容差别很大。此外,还普遍存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偏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影响,二是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二)实验教学硬件不“硬”

实验室建设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是部分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茶艺 / 酒吧休闲会所实验室、室内高尔夫练习馆、景区规划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模拟运营实验室等。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实验室建设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过去几乎为空白。有些高校如广西大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跟其他专业实验室混用的。桂林理工大学建有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导游模拟虚拟仿真实训室、旅游管理案例实验室、民族旅游实验室、酒店服务与管理模拟操作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设有导游模拟训练实验室、绘图室和旅游规划实验室等实验室。广西民族大学设有茶艺室、礼仪实训室。纵观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实验教学涉及很多方面,需要的实验室种类也较繁杂,而经费和场地则是高校建设旅游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落后,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场地的问题,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受到限制。

(三)实验教学软件过“软”

广西高校目前比较欠缺“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方面的“软实力”。要想上好旅游管理实验课程,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实际的行业工作经验。广西高校旅游管理教师部分是从外专业转入的,部分是一毕业就从事旅游教学工作,多数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偏理论型、学术型,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时过于看重高学历、高职称,把具有丰富行业经验但没有高学历的人才拒之门外。而像旅游管理这类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实验教学定位“朦胧”

目前广西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定位模糊、不成体系。实验多侧重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很难激发出来。高校在建立实验室之初就应考虑到大学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教学的定位差异。如果本科酒店管理实验课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如铺床、摆台、餐巾折花等,而对酒店营销策划等一些复杂的、深奥的问题缺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得不到锻炼和培养的。多数高校的实验项目没有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的管理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三、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建议

针对上述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要求,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应该加强建设和加大改革力度,并在借鉴区内外其他高校经验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实验场地和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高校应多方筹集经费,增加实验室场地和及时更新设备。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应至少要有基础性实验室和综合性实验室。基础性实验室主要通过模拟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工作场景,对学生形体、导游接待服务、中西式铺床、前厅接待等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校内初步掌握旅游基本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要领,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所需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基础技能应用。综合性实验室主要通过旅游项目研究如旅游线路设计、菜单设计、营销策划、会展策划、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创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鉴于资金短缺,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步进行,先建立使用率高的综合性实验室,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和完善。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实施虚拟实验教学,实现实验课程的远程教学。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和设置

通过对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根据学生的建议和自身教学实际,建议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提高实验课的比重。可以设计礼仪实训、饭店前台接待模拟、客房服务程序演练、宴会设计、导游实训等实验内容;可以设置各种突发事件、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常规的案例分析和让学生以情境模拟的方式来完成专业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操作流程,以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师资的软实力

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招聘专业教师时应放低对学历的限制,给予编制。在不能改变现有教师聘任的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对在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让教师到旅游企业如各大星级酒店、旅行社或旅游景区兼职、挂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标准,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要加快实验课程的发展,最快的方法就是从校外聘请实验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可以邀请旅游行业资深人士或国内其他院校有经验的同行到学校来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交流。

(四)尝试课堂、校园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现有实验设施设备相对缺乏和有限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对特定角色模拟来教学,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酒店管理课从前厅接待、客人入住、客人用餐及一些突发状况都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和模拟。礼仪课中的形体训练可以在学校操场或礼堂中进行,导游课可以把学生拉到校园或校外附近景点,让学生分组做导游与游客的角色模拟训练。

(五)加强与周边其他院校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各个高校的旅游实验室建设都各有特色,但由于建设之初,受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也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建议由广西教育厅牵头,组织广西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各大院校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进行座谈和经验交流,组织区内实验教学丰富的高校教师编写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区内各大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联系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具体措施有校际学生互换学习模式、租用实验场地、聘请外校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验教学等。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补充和深化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于专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必须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改革时要定好位,把握好校内实验教学在本科和专科学生中的差别,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补宏,徐施.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99-101.

[2] 马洁,陈平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5):116-118.

[3] 耿杰利,方文华.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162-163.

[4] 李星明,程绍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验项目整合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5):31-33.

第9篇: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 创新型高校科研 管理与服务机制 组织结构

1.引言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最主要的职能,一方面,高校作为高等学府,其基础教学职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肩负着科技创新的使命,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前进的动力。高校作为国家主要科学研究部门,具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优势。长期以来,高校充分参与了国家科研体系建设,逐渐成为了中国科研战线的生力军,不仅在国家基础性研究、高科技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支柱产业,以及公共基础建设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相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队伍。科研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对高校科研工作起着信息传递、服务、政策导向的作用,是高校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存在问题

高效的科研管理是高校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科学研究发展水平不相协调,制约着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1)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科研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模式僵化,在高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科研管理部门出现了只关心科研成果,重数量,轻质量,一味追求增拨科研经费等现象,忽视了科研自身的价值。

(2)组织结构僵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实行直线型组织结构,以科技处为例,处长为主管领导,各副处长分别负责若干科室,每个科室又分科长、副科和科员。这种结构制定决策和沟通的渠道简单并易于理解,但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管理层权力比较集中;在垂直管理的科研管理模式中,消息的上传和下达需要层层递进,如果某个层级出现滞后,就会影响全局科研管理效率;另外,各科室横向联系较差,如横向和纵向项目管理人员对彼此业务不了解,造成纵向基础研究项目成果难以推广和转化。科研资源难以打破单位和部门的界限做到资源共享,同时不利于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和科研工作的创新。

(3)科研组织形式单一。

传统的高校科研组织形式为:校—院/研究所—系—专业教研室—课题组,课题之间及学科之间相对闭塞,联系较少,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阻碍了各课题组及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当今科学研究领域,新兴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越来越迅速,传统的科研组织形式严重制约了人才的流动,不能适应科学研究多样性、灵活性的需求。如何有效配置科研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和人才资源,是提高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环节。

(4)科研管理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参差不齐,管理复合型人才少之甚少,大多数是专业型人才,其管理知识主要是通过实践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得的,缺少高校科研管理专业背景知识。另外,高校对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重使用而轻培养”,进一步拉大了不专业的科研管理队伍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之间的差距。

(5)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节奏缓慢。

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高校科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成果转化和推广程度却颇为尴尬。现行的科研竞争机制和奖励制度只注重项目数量、刊物级别和专利数量,不注重成果转化,导致了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只注重埋头研究,忽略了研究成果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研究成果只停留在项目、论文和专利层面,没有转化为生产力,造成了知识的严重浪费。

(6)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研水平的竞争,高校为了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设立了一系列评价和奖励机制以期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一些科技攻关项目及基础研究项目对申请人的要求必须是副高级职称,对研究基础要求往往较高,这大大挫伤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无形中抹杀了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研热情。由于评价标准的制定不够合理规范,导致相应的奖励机制也存在诸多问题。

(7)科研经费申请对象单一。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主持者主要以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为主,副高级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主要参加人,以这种金字塔结构为主要模式,科研管理缺乏灵活性和多样。学生和青年教师并不是科研项目申请者的主要构成部分,而科研的创造性劳动绝大多数是由这部分年轻人承担的。过于严格的科研项目申请要求,间接地抹杀了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新想法无法直接地表现出来,阻碍了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因此,应正确认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与管理机制的合理性,不断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创新型科研管理模式

(1)与时俱进,转变科研管理观念。

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构建新时期适合高校发展的新型科研管理团队,化“管理”为“服务”,管理与服务并重,摒弃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将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为进一步发展高校科研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构建复合型科研管理组织结构。

借鉴世界一流高等学府的灵活性组织结构形式,保留院系的同时,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科研创新团队,建立院系结构和跨学科研究团队组织结构相交融的矩阵式复合组织结构。合理组织,提高效率,充分体现组织结构合理性,使科研组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增强科研组织的实际科研能力。

(3)构建多样化科研组织形式。

综合各个学科的研究资源,将分散的科技资源集中管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各学科设备利用率,发挥最佳整体效率。建设创新型交叉性科研团队,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进高校之间及高校与国内外其他院所交流与合作,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梯队,为今后的科研发展壮大储备后备力量。

(4)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素质。

科研管理人员是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主体,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水平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水平。因此,应注重科研管理人员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加强继续教育,进而提高管理模式创新能力。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对管理人员考核和绩效奖励,调动科研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此外,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创新,从而在管理层面促进和激励高校科研成果的创新。

(5)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保证科学研究的系统性、持续性。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服务公众、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成果,提升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性创新和前瞻性技术开发研究。科研人员围绕企业需求,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工作者到企业兼职,可以采取理论指导或技术支持、技术咨询的方式进行,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6)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科研的多样性,营造高校宽松的学术创新氛围,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工、理、文科的差异性,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动态的调整,构建完整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强调以人为本,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评价结果为基础,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根据科研梯队的构成,进行分级奖励,并且要保证实时激励;根据不同学科的各自特点,激励机制的建立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差异性。同时,要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力量,充分调动中青年教师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增加科研形式灵活性、多样性。

为了促进科研的蓬勃发展,高校应该增加科研项目的多样性,多鼓励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申请校级项目和课题,可以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专项经费;同时与企业保持合作,由企业提供经费支持,以企业中存在的某些技术问题为背景,支持和鼓励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申请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以此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同时,增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研究课题,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4.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家对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有目共睹,因为国家的灵魂就在于创新,高校作为国家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之一,其科研管理工作必定要适应国家科技创新的趋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开拓思路,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在行业领域、公共服务中的应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创新对促进和激励高校科研成果的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才能切实做好组织管理工作,改变科研管理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面,为高校的科研创新做出指导并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小乐.试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科研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206-207.

[2]陈亚芬.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3):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