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设工程 池化技术 相似性比对 PDF切片技术
1 项目背景
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涉及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也是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的实践,江苏省建设工程系列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已经形成申报、审核、分类、汇总、评审、票决、公示等一整套较为规范完整的工作体系,但每个环节均采用传统的人工处理模式,存在工作量大、易出错、分析能力弱等较多问题。建立一套符合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已是专业技术资格业务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将对促进公平正义、方便申报人、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总体架构
采用J2EE技术,基于Windows2003/2008 Server操作系统,Oracle 11g数据库、Weblogic应用服务器进行开发,集成了MyBatis、Spring、Ajax、Pentaho、Mondrain等开源框架,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强大的扩展能力,满足业务不断扩充和灵活变化。
3 核心功能
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电子化评审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安全保障技术、构建全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服务系统,实现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阳光化、自动化等,使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更为高效、经济、安全、方便、快捷。通过制定统一的评审工作流程与操作规程,使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协调和统一,减少评审工作自由裁量权,避免人为因素干扰,提高评审工作的科学性,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
3.1 申报电子化。申报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平台上随时随地进行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提交和修改,不再需要拿着纸质材料来回奔波于专业技术资格管理部门,大大方便了申报人,提升了申报效率。
3.2 评审网络化。通过电子化评审平台,小组评委和执委会专家一律在平台上完成资格条件审查、现场答辩、小组讨论投票、大组会讨论、大组投票等全部评审工作,实现纸质材料评审向网上评审的转化,同时对评审工作进行全程自动记录。
3.3 票决自动化。小组投票和大组投票均通过平台的自动票决功能进行统一投票,在组织人员的全程控制下,由系统自动生成票单供专家进行投票,自动对票单进行实时统计,并同步将投票结果公布,完全排除人工处理环节。
3.4 抽查随机化。评委评审结束后,通过平台可以按照需要对评审材料进行随机抽查,并对发现的评审质量问题进行进一步核查处理和过程追溯。
3.5 分析智能化。平台可以对申报和评审过程的每个环节和评审结果进行自动数据统计,形成多级分析汇总数据,通过报表、KPI、OLAP等多种方式,对申报评审工作、专业技术资格人才库等进行决策分析。
3.6管理协同化。通过省、市两级平台,实现了全省专业技术资格管理机构在预审、终审等不同环节的工作统一协同,实现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属地化管理下的申报材料,评审结果等专业技术资格数据的充分共享。
4 项目创新
4.1 多源异构数据关联应用
为了建立全省完整的专业技术人才库,加强不同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整合应用,省住建厅对建设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信息库进行了充分共享,提供了多种开放信息共享接口,与其他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形成充分对接,同时与权力阳光运行系统、优质工程评审系统、建设工法评审系统、执业资格注册系统、建设领域信用平台等上下环节的信息系统进行关联应用,为提升建设领域的整体信息质量和业务处理效率提供支撑。
4.2 PDF文件切割传输显示技术
申报人的申报材料繁多,在系统中产生的PDF申报材料文件也比较大,在审核和评审过程时,容易造成网络传输显示时等待时间很长。针对此问题,系统研发了PDF文件动态切割引擎,当超过指定页数或大小的PDF文件需要传输显示时,系统在后台自动判断,根据需要使用PDF文件动态切割引擎将其切割成若干个较小页码的PDF文件流,或者转化为更小格式的图片文件流,然后再进行网络传输和显示,这样可以在不影响查看效果的前提下,大幅提升文件显示速度。
4.3 PDF相似性比对显示技术
申报人在填写申报材料时,会尽量多的填写业绩材料,以往专家在评审申报材料时,需要人工去比对、剔除部分雷同的业绩材料,来保证评审的正确性,这个对于纸质材料来说,工作量巨大,而且比对覆盖面非常有限。
对此,系统采用针对申报材料PDF文件的相似性自动比对技术,判断可疑的相似业绩材料,在PDF文件上动态高亮显示,对专家进行提醒,并可以一目了然的调看相关业绩材料,大大减少了比对工作量。
系统在相似性比对时,首先会自动识别出材料中对应的项目信息、获奖信息、论文著作信息等,然后进行分类相似性比对。对于项目信息和论文著作信息,自动与其他人的相关信息和历史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对于获奖信息,首先平台中存储的历史主要奖项库进行信息比对,比对奖项名称、获奖人和时间,然后再与其他人的获奖信息和历史申报的获奖信息进行比对。
进行相似性比对时,系统采用条件随机域CRFs模型来建立比对算法。首先根据历史信息建立项目名称、奖项名称等这些内容的特征词库,然后根据特征词库对文本进行快速识别和分段分词,然后与其他人的相关信息和历史申报信息进行分段匹配,自动计算文本的相似度,最后根据匹配的相似度以及时间、单位等辅助信息来综合判断,当某个业绩与另一个业绩的相似度达到指定阈值时,则认为其属于雷同业绩材料,在专家查看时给予高亮警示。
5、项目应用
5.1突显严谨性
通过4大核心环节,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申报材料实施评审前公示,从源头筑起预防作假的第1道防护墙 ;评审采用相似业绩自动比对和警示,评审全程留痕,对破格晋升人员采用A/B角评审等方式,保证了评审的客观公正,在评审过程中筑起第2道防护墙;采用随机抽查方式,监督检查专家评审质量,并将专家评审行为记入信用档案,充分体现评审的公正性,筑起第3道防护墙;评审结果在平台上统一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筑起第4道防护墙。
5.2应用便捷性
充分体现优质、便捷 、高效的服务原则。电子化申报缩短、简化了申报程序,提高了效率。对申报人采用引导式填报模式,避免了信息误填、缺填和同一信息的重复填报;通过网络信息交互,大大缩短了往返于申报人所在地与专业技术资格管理部门之间的时间;采用平台公告、短信通知、QQ群答疑等多种方式将所有应该公开的信息,包括评审进程,及时告知申报人,为申报人提供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5.3 体现科学性
充分体现科学、严谨、效率的评审原则。网络化评审,自动化票决,随机化抽查,对破格晋升人员实施A/B角评审,建立获奖项目数据库,对申报人申报业绩实施智能化查询和相似性比对、警示,对专家评审质量进行监督抽查,采用评审前后两段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充分体现评审工作的科学、严谨。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评审专家从查找、比对、摘录、誊写、签字确认等繁杂重复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聚焦于对申报人专业技术水平的研判,提高了评审质量,提升了评审效率。平台的应用缩短了三分之一的评审时间。
5.4资源节约性
充分体现申报评审工作的集约、节约的原则。按照每年中级和高级申报人约 2000人,每次申报节约打印材料、专家评审、交通运输费用 按照500元/人 计算,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难点;审计对策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当下得到了大量的普及,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硬性,是各项事业开展的重要工具,在很多项目管理中得以大量运用。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快速增加,信息化项目建设得以快速发展,对这一领域的资金投入也相当巨大,为政府的投资审计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因此,研究信息化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当下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的特点
信息化建设项目通常由应用环境、应用培训、应用软件三个部分组合而成。而应用环境又包含了多个方面,比如:网络建设,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多个部分,也就是系统;应用软件是为客户的需求进行开发的,应用培训是让用户学会使用,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较为特殊,通常以人的智力为劳动主体,与传统的建设项目区别较大,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用人的智力为劳动方式,一个是以物质材料为劳动方式。在此区别下,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以下多个特点:
1.1隐蔽性。在通常情况下,常见的工程项目的是用能看得见的物质材料通过加工而成的,人们可以肉眼观看和用手触摸,而信息化建设项目则是人的智力劳动成果,工作方式大不一样,比如:软件开发。造成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工程的质量、工程的数量的很难进行考核。
1.2与用户紧密相连。信息化建设项目源于客户,同时又服务于客户。用户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满意与否,是直接衡量项目的质量标尺。
1.3需求具有模糊性。建设信息化项目是为了适应用户对信息管理的需要,但是,用户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变数,或者用户对自身的需求不直接。这就需要信息化项目制造者采取有效的方法,比如:用户需求分析,用户满意程度等,不断得出用户的需求。
1.4更新速度快。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更新周期也很快,通常寿命较短。所以,项目在设计时必须具有前瞻性,无论是哪一个部分,都必须考虑好更新换代的空间,使项目在需要时能及时有效的升级。
二、现阶段审计存在的问题
基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诸多特点,比如:用户需求不明确、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等。造成与传统的工程建设项目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目前政府审计部门的技术人员较少,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相关部门的一大难题,就如如何开展审计、审计的多少等一直是政府审计部门面对的现实难题。
2.1审计理念传统,相关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各地相应的成立了审计单位,对政府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作为重点的审计对象,造成审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于此。相对来说,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更难、专业性更强,部分审计部门不够重视,审计观念传统,对一些政府建设项目审计流于形式,没有让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2.2审计模式单一。当下,国内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与国情相衔接的特色理论成果,无可靠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建设标准。造成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开展难。
2.3审计工作者素质底下,相关设计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项目难以进行跟踪审计。当下的审计工作人员普遍出现老龄化趋势,专业水平不高,多以财务专业人员为主,对科学知识了解很少,对计算机等不能熟练运用。由于受制于审计人才的限制,造成该项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措施
3.1优化审计过程,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全面审计。(1)提前进入,审计程序前移。比如:建立专业的计算机审计小组,做好政府投资项目信息系统的有效管理,让信息体统的建设提前留好接口、保障数据安全、数据对比系统等全面进行审计,做好前期的防范工作,有效预防信息管理系统出现错误。(2)建立审计联动机制。信息化建设项目需要实行多部门合作,多个部门联合进行,综合各方力量,比如:计算机专家、合同专业人员、投标人员等,集体对信息系统进行审计。(3)做好审计结果分析,实行分项统计。由于目前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还处于发展时期,每一项审计工作结束后,都应当立即进行总结分析,对项目的每一个模块进行分项绩效,从而总结相关的跟踪审计经验。
3.2转变审计思路,提高审计效率。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与一般的财务审计区别较大。这种审计方式要求,只要有利于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利于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以采取许多的审计方法,比如:对待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审计方式,对待不同的建设主体采用不用的审计方式,做到审计具有针对性,符合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同时,审计工作者还需要运用当下信息技术,采用现代有效的审计方法,让审计效率得到提升。
3.3对审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审计效果的准确性。(1)实行联合审计机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相关的有效利用。基于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特点,单靠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是难以完成此项工作的,需要结合多方的力量进行,共同完成。(2)建立一支高效的审计工作队伍。对审计人才队伍进行有效的整合,突破原有的人才调动限制,比如:让专业性强、审计经验丰富的人员一起组合开展工作,实行相互的补充;同时,也应当利用好社会闲杂的审计资源,壮大国家审计力量;最后,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将不同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引入其中,确保信息化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未来国内建设项目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好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只有解决好了目前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建设项目审计体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高素质的审计工作人员队伍,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建设项目审计中,制定出符合未来建设项目审计的有效对策,才能让信息化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得以有效开展,才能促进工程建设项目的稳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慧芝,陈静宏,王荣敏.工程建设项目审计的现状难点及对策分析[J].四川建材,2013,02:274-275.
关键词:政府审计 信息文化 信息化 文化建设
一、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概念与构成
何谓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笔者认为:首先,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是政府审计机关在信息化过程中形成的,它源于信息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推广和应用,是一种以信息和知识为核心并作用于政府审计组织的特定的文化,具有一般意义上信息文化的属性特征;其次,政府审计信息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审计文化形态,可以理解为信息化环境下政府审计人员个人和群体精神的、内化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体现,是政府审计文化内涵之一。因此,借鉴各种有关信息文化的概念,结合政府审计文化的特征,可将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定义为: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是政府审计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政府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依赖于信息技术运用于履行政府审计职能的审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新文化形态。
依据信息文化的结构特征,结合政府审计文化的特点,政府审计信息文化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物质文化、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精神文化、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制度文化、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行为文化,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见下图)。
二、信息化环境下建设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必要性
在政府审计信息化环境下,传统审计文化已无法满足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必须赋予其新的活力,建立适应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政府审计信息文化,从而推动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事业发展。
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经过金审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一套平台、三大系统、四个中心”的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的应用系统总体架构。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软件”(即政府审计信息文化)还没有建立起来,导致政府审计信息化实践中存在诸多缺陷和不利之处,主要体现在:(1)信息化建设中侧重于信息、技术与设备等“硬件”的建设,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服务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2)很多审计人员,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传统的审计观念不能得到很好的扭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3)缺乏信息化环境下组织变革的理念,导致审计的组织模式、业务流程不合理,不能满足信息化环境下政府审计的需要。(4)审计信息化法制、规范建设动力不足,落后于审计需求,影响信息化审计业务的开展。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思想意识、价值观,缺乏信息技术变革、创新的思想,也就是缺乏先进的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指引。刘家义审计长在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中指出:“凡是认识不到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地方,审计信息化建设搞得比较差,进而影响到整个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见,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源自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建设的滞后,加强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建设是当前的迫切需求和重要任务。
三、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建设对审计信息化事业的推动作用
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效果与成败,它对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价值突出表现在引导IT运用、强化IT精神、发挥人的作用、实现IT效用等方面。
(一)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对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政府审计信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表现为政府审计信息化环境下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能够指引审计人员向着信息化既定目标而不懈努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这种导向功能,首先,体现在超前导向方面,它通过政府审计信息化价值观和信息化目标的宣传、培训教育而起作用,经过广泛宣传、反复灌输而被审计人员所接受。其次,体现在政府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促使审计人员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认知模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使信息化的价值观、信息观、交往观、时空观、等级观等融入到工作之中。
(二)政府审计信息文化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强调IT审计精神,它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科学、人文精神,是超越信息技术之外的东西,是保障政府审计信息化事业顺利进行的活 “灵魂”。它能有效促使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促进审计人员个人和群体思想、行为规范的创新,增强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自觉排斥那些习惯了的、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方法,主动接受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知识,积极地进行信息的开放、吸收、共享和交流,有效发现并把握有价值的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审计工作中去,以适应政府审计信息化的需求。
(三)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有助于挖掘审计信息化中审计人员的价值
以人为本的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将促进审计机关树立信息时代的人才观,大力开发、培养适应政府审计信息化所需的高素质新型审计“信息人”。以人为本的政府审计信息文化体现在将审计人员当做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最宝贵的资源,发挥每一位审计人员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建立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避免信息的闭塞,消除信息的屏障,形成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的局面;保护、调动和激发广大审计人员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习和创新,吸收外界的先进信息技术、观念和知识,创造全员参与的审计信息化人员环境。
(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有助于提高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直接推动了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在本质上也体现出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功用性。它强调的不是只关注先进信息技术的引进,更强调信息技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不是仅仅关注信息化电子数据,还要关注数据隐含的财务或经济信息,以及信息的审计价值;不是留恋传统的组织模式、审计方式、审计模式,而是积极推进审计组织结构优化与变革,促使信息技术应用与业务流程相融合、相匹配;不是仅仅注重审计信息化活动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要强调审计信息化活动的程序化、制度化约束,等等。以上这些直接说明先进的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将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效用和效果。
四、信息化环境下加强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建设的对策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的信息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不少审计人员仍然对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建设的需求认识不足、不重视,因此,加强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推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在整个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审计人员从事信息活动所依靠的物质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设备,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管理机构的设置。推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应以满足政府审计信息化需求为原则,主要体现在:(1)各级审计机关应从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出发,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配置必要的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等信息化装备,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建立审计云平台。(2)各级审计机关要重视现代审计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如审计作业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决策支持系统、审计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实现审计信息的自动化加工和处理,营造政府审计机关内外互联的信息系统环境。(3)各级审计机关应重视审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促进审计信息的及时交流、共享、挖掘与利用,实现审计信息价值。
(二)推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直接影响审计人员的行为,改变其传统理念,形成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价值观念、信息哲学、信息意识、信息心理等。而这种价值观、意识、哲学和心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各级审计机关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信息素质教育,转变对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使他们树立崇高目标,认同并接受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给政府审计带来的变革,建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防止出现“数字鸿沟”,弱化和消除政府审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阻力;需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在审计人员中形成共识,调动和激发审计人员参与信息化进程中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一种执着的信念去追求政府审计信息活动的快捷、完美和出色。总之,要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必须营造与良性的、多元的与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相匹配的精神文化氛围。
(三)推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行为文化建设
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行为文化是指审计人员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选择、接受、利用等行为方式的总称。只有政府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并融入到政府审计信息化行为中,才能真正促进政府审计信息化目标的实现。
推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行为文化建设,需要用人文的思想去影响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审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大力推广各种先进信息技术在审计作业、管理和决策等各项审计活动中的应用,如: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代替手工进行审计业务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处理;积极采用联网审计的方式,及时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经济业务数据;构建开放的审计信息资源中心平台,提供高效的在线信息交互、共享;建立审计门户网站系统,实现审计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建立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数字化审计管理体系;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建立跨越时空的虚拟审计项目组织;等等。
(四)推进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园”。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制度文化主要通过确立政府审计信息化活动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用强制和非强制手段来调节政府审计信息生产、传递、再加工和利用的活动,约束审计人员的信息行为,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规范。从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感和价值认同感出发,建设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制度文化是开展政府审计信息化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总体要求。目前,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在信息化实际工作中主要以参考国外的信息技术审计相关标准、指南为主,缺少我国自己的审计信息化相关标准、指南,有关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我们应抓紧对已有的政府审计信息化相关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制定、出台新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以填补有关空白,如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接口标准,信息系统维护与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建立健全政府审计信息化开展所必需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推行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建设,能有效促进政府审计信息化管理的正规化和科学化,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五、结束语
政府审计信息文化建设是我国政府审计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是与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相协调和一致的。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该意识到,政府审计信息化是一个长效的、系统的工程,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信息技术设备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且与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建设密切相关,离不开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保障和推动。因此,为了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必须加强政府审计信息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官志华,曾凡奇.企业的信息化与信息文化[J].经济论坛,2003,(21):38.
2.余芳.企业信息文化研究[J].情报探索,2008,(1):128-129.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 信息化建设; 现状及对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高校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财务、人事、教务、科研、资产、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普遍应用,高校内部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活动,作为高校管理和控制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在审计环境、技术方法、审计手段和审计质量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一、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展的政策选择
2012年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把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中国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高度来认识和对待。2014年国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2015中办发《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指出,“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2016年教育部提出要求高校经济活动信息化,要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全面嵌入信息系统。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
2.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内审的必然出路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单位自身的“免疫系统”,是一道重要防线,它在学校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内部审计环境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任务越来越重、覆盖面越来越广、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日益宽泛,特别是高校信息化程度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传统的审计方式已无法满足组织需要,给内部审计质量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只有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创新审计手段和方法,为内部审计提供技术支撑,节约人力、物力,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才能达到扩大覆盖面、提高质量、增强效能的目的。
二、高校内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这几年高校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投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远未跟上时展的步伐,相对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以及学校内部其他信息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与会计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相比,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状况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
1.缺乏成熟适用的审计软件且审计软件应用水平低
一是缺乏适合高校特点的成熟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实施系统;二是虽然大部分高校内审部门购买使用了部分商业审计软件,大都是单机版,所运用的仍为传统的表格处理、汇总数据,仍未摆脱传统的人工审计模式,手工收集审计证据,数据加工处理方式简单,各类信息离散,耗费人力、物力,效率低。审计信息化倡导多年,也还是“只听雷声,不见雨点”。
2.内审信息化平台建设速度慢,未形成数据共享平台
高校内审软件或因不成规模、开发成本过高、推广应用性较低,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平台没有得到快速有效的建立,使得审计信息无法有效地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共享,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畅通高效的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和方式,影响了高校内审工作的开展和效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效果不理想。
3.审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速度
高校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无论从数量和技术水平本身,一直是影响和困扰审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短版”。 内审人员中缺乏精通财务、审计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高校审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尤其是缺乏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成为制约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质量的关键,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影响着审计质量、审计效能的不断提高和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全面应用审计软件
基于高校内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应当积极夯实硬件基础和软件系统,并在工作中学会正确使用审计软件,将审计工作都移植到审计软件中,使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升级软件中得到有效的开展。基于审计软件的专业性和重要性,审计人员应全面应用审计软件,使审计软件的作用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进和提升审计手段、技术方法,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效力,才能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于学校事业的发展。
2.强力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
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高校联合组织,根据高校特点,制定一揽子内部审计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编制审计需求和软件功能框架,选定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审计信息系统,把审计作业系统和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构建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实现审计资源信息数据库与学校其他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实现联网审计,实现动态、实时、全程监督的内部审计功能,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实现审计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科学化。
3.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基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业性以及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应当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以及做好对现有工作人员信息化培训,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快提升审计队伍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是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俊 吉首大学审计处;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内部审计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10年07期.
[2] 姚铁军 云南大学监察审计处;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审计报;2013年.
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 内部审计
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信息处理流程、信息存储介质和存取方式、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变化,使得高校内部审计线索更具隐蔽性、审计环境更为复杂,加大了审计风险。而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也使得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等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为重点,应该成为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策略。
一、高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本身带来的问题。会计信息化的显著特点是使用财务会计软件进行全套有关科目的账、证、表处理,实现项目管理和领导管理意图的具体化。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的效率大大增加,减少了人为错误,从而加强了会计核算流程的可靠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但信息化在带来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存在技术风险、控制操纵数据风险、篡改调用程序风险、纠错风险和安全风险等。这些风险无疑加大了审计人员的监督难度。
1.会计信息错误与舞弊更加隐蔽,审计风险加大。首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手工做账已完全被计算机操作取代,审计线索更加隐蔽,风险将高度集中在信息系统上,只要系统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造成整体的巨大损失。其次,会计软件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某些人员利用业务便利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对会计软件系统进行破坏、恶意修改等行为。最后,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各种业务记录采用了数据的集中存储方式,存储主机由于业务需要与其他主体相互联通,未经授权人员接触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加大。
2.内部审计环境更为复杂。首先,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不仅要审会计信息,还要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领域从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领域延伸到信息技术领域。其次,会计人员对信息化系统的操作、管理维护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资料丢失、软件运行故障等,无形中使审计环境更加复杂化。第三,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之初可能没有考虑审计的需要,这无疑加大了审计工作获取会计信息、监督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复杂度和风险度。
(二)内部审计自身建设的问题。审计和会计的关系,使会计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直接导致审计的重大变革。会计信息化的变革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迫使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审计方式等方面必须发生转变。而内部审计自身建设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不足也更加彰显。
1.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素质有待提高。《国际审计准则》第十五条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当对计算机软硬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评估电子处理流程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从而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应当将检查风险更多地分配给信息系统审计本身。这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素质有待提高。根据肖薇(2013)对四川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调查统计显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中审计、财务专业占比63.6%,金融、财经经济类专业占比9.3%,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类专业占比14%,计算机专业占比仅为5.6%。以财经类专业为主的内部审计队伍,计算机日常应用水平普遍较高,但掌握深层次的程序开发、数据挖掘分析等专业技术的人员不到被调查人员的10%。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匮乏,使得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不能与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
2.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进程缓慢。审计署于1998年提出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高校内部审计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和硬件配备方面,已基本达到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但是由于对软件的投入较少,相对会计处理的信息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便有些高校配备了审计软件,但是对软件的应用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加之目前国内审计软件开发的成熟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审计工作需要,在面对海量的财务数据时,大多数高校依然采用近手工的Excel简单模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应该实行信息化审计。信息化审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审计;二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下账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计。如下图所示,实体经济业务的相关信息经过①的输入、处理、输出,最终以会计语言反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无疑是问题的核心。它的安全和有效是流程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反映实体经济业务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会计信息系统是安全有效的,才有对流程②进行审计的必要。实务中,大多数审计业务的开展都是假设会计信息系统是安全有效的,直接进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审计,故本文对流程②的审计不做论述。对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审计,我们首先思考的是“用什么审”和“如何审”的问题。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对会计信息系统实行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也是对如何破解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所面临困境的回答。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1.加强内部审计队伍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内审部门是不能实现的,需要高校从上到下的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各种形式,公开内审工作成果,宣传内审工作意义,增强学校高层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为学校增加价值、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学校高层对内审工作的肯定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助推器,是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有力支撑。其次,选聘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人才。信息化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是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因此在高校内审人员的选聘中,应建立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人才配置,不仅要选拔具有会计、审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更要注意选拔具备数据挖掘、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能力以及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信息化人才,充实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力量,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第三,注重内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与学习。高校大都设有信息化专业,拥有优秀的信息化专业人员,应善加利用自身优势对内审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可以聘请审计软件专家针对学校采用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进行专门培训,也可以通过兄弟院校的交流方式向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完善的单位学习,从而培养具备审计知识和业务能力,又具有现代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加大投入,建设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高校内部审计主要是对高校科研经费、基建工程、日常行政教学、学生经费等开支进行审计,具有明显的行业以及学校个性特征,市场上现有的审计软件基本不能满足这种审计需求。因此,高校内部审计软件系统不能靠单纯的成品式购买,可以通过定制式开发方式,如业务外包来获取。信息系统业务外包是一种常见的开发模式,此种方式质量相对较高、技术具有优势、短期见效快,但成本较高。高校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自行开发,这种方式成本较低,但开发周期过长。软件系统的配备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条件。当然,审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仅是安装一套审计软件,更在于将各种历史审计信息、财务信息、学校其他审计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大量的审计数据中发现审计业务、数据间的关系,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在具备了各种软硬件条件的前提下,信息的整合才是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这需要学校自上到下的重视,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人”和“物”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成及深化,为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审计监督和管理的关口前移,加快了离线审计向在线审计、事后审计向实时审计的转变。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的着眼点已经由单一的以账项为基础转向了以账项和内部控制两个着眼点为基础。内部控制审计越来越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关键步骤和核心基础,是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内部控制将有利于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完整,并保证系统所提供信息的真实与可靠。
1.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保证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并遵守相关法规等,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但是目标实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对手工业务过程的控制转向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本身的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实施的各个过程中,要建立严格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库安全措施,来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
审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工作:首先,参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前期设计。为了更好地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内控审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参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方法程序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从审计的角度提出设计建议,优化制度,明确风险点,实现内控审计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的转变。其次,开展内部控制的日常性检查工作。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查看系统建设方案、查阅信息系统操作指南、信息系统验收申请材料、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系统操作人员分工、信息系统自动记录的“操作日志”等信息系统文件,询问会计工作人员以及要求财务部门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1)了解财务部门有没有制定适当的口令管理程序、修改程序、网络系统权限等授权控制体系,以防止未经授权接触记录,岗位人员是否按照所授予的权限对系统进行操作;(2)审查是否将系统内不相容职责分离,在数据输出时,对不同密级的数据授予不同的权限;(3)审查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是否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操作规程:硬件操作规程、作业运行程序、用机时间记录以及操作人员访问系统规程等;(4)审查是否建立了数据安全制度:数据是否定期备份、数据备份人员与系统管理人员是否由不同人承担、备份数据恢复时,是否由具体操作员和主管共同批准;(5)审查是否对信息系统创建人、管理人建立监督制度,避免其凌驾于计算机之上;(6)审查是否建立监控管理报告系统、监控反馈、跟踪处理程序以及对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机制;(7)审查信息系统服务器是否有安全的机房配备、电源是否稳定、是否有防火防盗处理,系统运行设备是否装有杀毒软件、是否有防火墙配置等;(8)根据检查情况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系统容错、安全管理体制和保密技术等内部控制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评价时应该考虑到内部控制缺陷单独或累加之后,是否是重要缺陷或实质性漏洞。
2.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审计。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系统运行是否提高了经济效率,是否保证了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可靠。审计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审计工作:(1)规范相应的审计程序,在充分了解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后,选择其内部控制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行重点审计,并根据审计风险考虑实施进一步的细节测试,进行抽样调查。(2)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立审计控制点,定时与不定时地、成批或实时地收集有关审计数据,以进行审计验证。(3)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来获取原始数据,形成利用审计软件进行样本抽取、异常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体系。(4)可以选择一笔或几笔交易进行穿行测试,观察业务数据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录入、处理、输出情况,并考虑之前对相关控制的了解,确定信息系统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判断是否在流程中容易发生错报的关键点都被识别出来,评估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确认控制是否被实施。(5)可以实施逆向检查,即通过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普遍性问题,返回来再寻找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6)可以聘请信息系统审计专家对信息化程度高、问题复杂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加强对信息系统审计师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保密性,审计工作成果符合审计目标的要求。S
参考文献:
1.肖薇,王义.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能力建设研究:基于四川省普通高校内部审计调查问卷分析[J].财会通讯,2014,(3).
2.屈国华.会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其变革探讨[J].企业导报,2011,(15).
3.黄培,张丹媚.会计信息化审计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1).
4.谢诗芬.论审计环境与审计理论结构――从会计信息化审计谈起[J].审计研究,2000,(1).
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迫切需要,更是审计人员岗位要求,职责所在。总体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审计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我省率先在全国审计机关部署应用了基于国产化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产品的审计管理系统;完成了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取得了投资少、成效好的效果,获得了审计署专家组的好评,并使我厅在全国第5家通过金审工程二期验收。但是,在审计信息化应用上,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应用程度上,AO的使用普及程度和应用深度还很不够,AO与OA基本未实现交互,联网审计刚刚开了头,信息系统审计在全省还是空白;在应用成果上,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报送少、获奖的更少,有的外省审计机关在审计署获奖的AO应用实例有上千篇,而我省仅有60余篇,入选审计署计算机专家经验库的审计方法也只有10余篇;在人才培养上,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省只有45人取得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证书,有的设区市局为零,而外省审计机关有的上百、上千人取得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证书,等等。对此,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坚决克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懈怠情绪、无所谓情绪和“等靠要”情绪,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务必要从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给予了有力领导和支持,全社会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希望审计监督在惩治腐败、推动改革、确保政令畅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重要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要适应党和国家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路只能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靠人才兴审、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大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要深刻体会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如果稍有停滞,不但会影响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更会影响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因此,不管是从被审计单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建设发展程度来看;还是从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都是一项时不我待,并需强力推进的重要举措。
二是务必要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监督范围越来越广,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单纯依靠增人增编是不现实的。要做到应审必审,减少监督盲区,除了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安排项目、整合审计资源外,积极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把人力解放出来,把潜能挖掘出来,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在去年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中,我们能在短短5个多月时间完成对全省地方政府涉及债务的1万多个相关部门单位的清查,靠的就是信息化;今年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能够圆满完成对2005年以来的3类18项资金的审计任务,如果没有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我们的能力、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积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实现审计方式现代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务必要从事关审计人员职业资格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紧迫性。近年来审计领域不断扩大,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单位如地税系统、社保系统、公安系统及财政系统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出现大型化、超容量特征,也出现了一些电子化条件下的新型犯罪手段,使我们的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不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手段,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能力,就无法应对主流操作系统和主流数据库,无法应对各类会计核算软件的结构和数据接口,就不知怎样采集处理数据,从而进不了被审计单位的门、打不开被审计单位的账,陷于被动甚至丧失审计资格,逐渐被时代淘汰。因此,只有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
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的根本出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一定要举全省之力,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和管理水平,为推动江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能力支撑。
(一)坚持适用为先,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规划,以适用为主导,紧密结合江西实际,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环境。
[关键词]高校;工程审计;计算机技术
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内部审计信息化成为高校审计工作中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入手分析,提出高校内工程审计中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文以高校工程审计的具体需求,分析工程审计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设计思路和框架,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项目的控制和管理。
1计算机技术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1高校工程审计不健全
高校中工程审计设置都是审计机构与纪检共同办公,没有达到内部审计结构的独立性要求,因而需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此外,该做法缺乏专业性,部分规模小的学校缺乏审计机构,缺乏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1.2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技术能力不足
高校基建工程建设中,因工程及修缮项目的管理,牵涉的资金额度较大,并且程序较为复杂。所以说,工程内部审计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且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高校工程审计需要高素质、综合素养能力较高的人才。但是当今高校工程审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多是半路出家,从会计专业教师选拔而来,缺乏一定的业务实践能力,对审计的效果造成了直接影响。
2高校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系统应用的价值
2.1有助于工程审计流程顺畅,提高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中,高校工程审计系统地采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它具有便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促使工程审计的工作更加流畅。此外,有助于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和建设参与的有效沟通。要想提高高校工程审计效率和整体监控水平、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应充分利用先进可靠的网络服务平台、数据库、移动办公等技术手段,保证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及时掌握工程的管理信息,减少信息沟通量,有效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及时了解高校工程管理现状,及时汇总各种信息,便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提高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效率。
2.2拓宽审计信息渠道,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高校建设工程总投入大、周期长、利益相关者较多,并且工程管理极其复杂,高校内部审计需要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沟通。倘若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审计中计算机的应用使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内部信息流扩展到审计层的交互沟通中,它能够消除工程审计信息孤岛现象。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整合各项远程服务及信息功能,为建设参与各方远程协作办公提供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它能与建设各方有效地进行信息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由于审计信息提供了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及时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使工程审计数据的信息更加准确、统一。此外,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审计制度,内容包括工程审计信息系统的平台维护、系统操作规范、信息使用权限的控制、资料存储及网络安全的运行等方面的内容,有效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信息审计过程中各司其职,避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管理系统风险。
2.3能够实现管理系统创新
高校工程审计中,信息化建设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需要有效结合工程自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完善和总结。可以说,信息化环境下,业务思路和信息数据能使内部创新技术更加完善、视野更加宽广,为积极持续开拓工程内部审计创新了发展思路。此外,高校工程审计中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构建,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及高校自身的发展相互适应,从而实现工程审计的科学发展。
3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审计中应用的建议
工程审计中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明显,但对于高校而言,管理水平的起点不同,因此,建设过程任道而重远。当今,为加快工程计算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工程审计条件。具体而言,高校工程审计应转变陈旧观念、提升信息化意识、转变思维。此外,还应采取积极心态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有效促进高校科学健康发展。工程审计信息化离不开既懂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对此,高校可开展培训,与企业进行合作,用来提高人才的知识水平,改善其知识结构。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审计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所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未来工程审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赵郁茹 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石峰.高校工程审计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J].管理观察,2015(16).
【关键词】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和时代的发展,对于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操作。传统的审计方法、审计环境和审计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也就给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经济条件下适应信息化,并且更好的发挥职能和作用。所以,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一条必然的发展方向。
一、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概述
(一)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概述
1.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是指被审计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收集必要的审计证据,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的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的工作。信息技术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发生变化,作为经济监督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工作,必须进行变革,审汁作业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全面实现审计信息化,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审计力量薄弱与审计任务繁多之间的矛盾。
2.内部审计信息化
内部审计信息化广义地讲,是指内部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以及以确认审计风险或评价企业信息战略、优化组织运营为目标,对组织营运所依赖的信息系统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国内有观点认为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二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以组织的信息系统为对象,以风险评估或内部控制检查为手段,对该系统所产生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性做出确认,或通过优化企业信息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即信息系统审计。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必要性
1.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多元化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企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财务会计管理等软件趋于普及,企业确认客户订单,安排工厂生产,控制采购计划,财务账户处理等都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完成。为了适应计算机软件新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也只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才能把审计人员从大量枯燥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的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
2.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以前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审计人员需要翻阅大量的纸质材料和文件。但是在信息化深入内部审计后,计算机的使用替代了审计人员了大部分手工操作。利用计算机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信息传递、数据统计以及数据分析等等,大大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负担,也提高了内部审计的效率。
3.解决了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这一矛盾问题
过去,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依靠详查法,审计人员逐一排查或者抽样检查堆积如山的各类凭证,报表等。在当前审计人员和审计力量相对薄弱时期,这一方法往往会造成审计成本增加,审计效率降低,审计工作质量低下等。加快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无疑可以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工作范围,有效化解审计力量不足等问题。
4.适应了现阶段的审计体制改革和业务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可以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加并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绩效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通过计算机系统不断收集信息、指标评测、模型计算,得出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估结果,以及及时的风险监测线索,这是传统的现场手工审计和审计人员的个人判断所无法完成的。
5.有助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机制
首先,伴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正在不断更新。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有了新的内容,企业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相互制约机制的形成,标志着贯穿于监督与管理全过程的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逐渐完成。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也可以加快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机制的构建。
二、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意识提高但认识程度仍然不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和“金审工程”的建设,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正逐步受到重视。但是现阶段,一些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和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够,管理层不愿投入更多的金钱和人力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缺乏对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信息和远见,认为与其花费时间学习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不如用手工审计方法多完成一些审计任务,对审计信息化仍持观望的态度。
(二)现阶段中国缺乏统一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准则和标准
对于经济和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审计在审计方法,审计环境和审计范围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先的内部审计的准则和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要求,而关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准则和规范还没有出台,这就阻碍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程。另外,如果内部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缺乏足够的理解,以及不安全的数据采集方式可能会带来对企业机密与商业机密的泄露。
(三)缺少相应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实践经验
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起步晚,所处的发展层次较低,审计实践较少,从而阻碍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建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研究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理论性的东西相对不少,但是实用性、可操作性的东西并不多,且可以借鉴的经验相对匮乏。另外,许多正在开发研究的,或者已经研究出成果的审计软件,看似对内部审计工作很有帮助,但是实际上与审计工作应用差距还是较大的。
另一方面,我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较高的往往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如何建设发展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
(四)培养了一批审计人才但是信息化发展条件下的内部审计人才仍然缺乏
1.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率不高
虽然全国审计机关都通过各种途径来推广审计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而且计算机知识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也给审计人员注入了新的血液。我国内部审计协会致力于推动国际内部审计的考试(CIA),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但是应该看到的是,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阶段。
2.能够熟练运用审计软件的人才较为匮乏
随着“金审工程”的逐步建设,审计署也着力于改进和开发原各特派办和地方审计机关开发并研制的审计软件,现阶段已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审计应用软件。但是真正具有较高软件应用水平的人员仍然不多,大多数审计人员对软件的使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和较为肤浅的应用程度上。
3.既精通财务审计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审计人员对财务知识比较精通,但掌握的其他专业知识少之又少,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方面的知识。
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需要进一步转变企业管理层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加大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上下全体都能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提高有助于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审计环境,因而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比如国家大力宣传“金审工程”,出台相关政策规定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程度,对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各定下标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加计算机信息系统等,并每年进行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后续教育和考核。
(二)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标准与规范
制定科学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准则与规范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和实行的重要保障和坚强后盾。我国审计信息化制度并不规范,在审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审计信息化的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的细化和完善。制定《内部审计信息化指南》等,明确内部审计信息化具体要求。另外,在制定准则与规范时,我国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并且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出注重内部审计信息化概念,内部审计流程和内部审计人员资格等的标准与规范。
(三)建立内部审计的软件平台,提高审计软件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由国家审计部门组建专业团队,利用其计算机编程技术和相关审计知识,开发审计软件,并确保审计软件的实用性。同时应当考虑到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并定期进行改进、完善和升级。另外,应当鼓励有实力开发软件的公司进行开发推广,尽快发展完善中国内部审计市场,在竞争中逐步完善。
(四)注重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工作
内部审计人才在内部审计信息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方面,注重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思想认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审计人员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将给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思维模式带来重大影响。
2.完善企业人才培训制度。可以一方面在审计小组中配备信息化审计专业人才负责审计技术难题,其他审计人员可以只精通学会审计软件的操作。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具体的审计问题,先学习信息系统问题,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更加专业,掌握的更加牢靠。
3.企业可以拓宽用人范围。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对一些专业的人才可以聘用来为审计工作服务。另外,也可以采取激励措施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建设信息化的热情等。
(五)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检查
在内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极大的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基本情况以及相关控制措施,可以先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实施穿行测试等手段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进行测试,根据查出的问题来确认应用控制的审计重点。
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给金融经济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变化。信息化的进程已经势不可挡,这给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审计的发展是审计所需,信息化内部审计的发展也是企业内部审计所需。我们必须转变的审计理念是,仅在审计工作硬件的配置上符合信息化要求并不是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仅利用计算机实现数据的输出输入、数据存储也不是信息化,信息化是要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对审计软件的合理利用等更高层次的审计电算化应用。如果做不到这些,内部审计信息化就无法促进内部审计对企业实现价值增值,从而只能增加审计成本和企业的投入。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仍然需要对内部审计信息化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做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各方面的准备,跟上经济和时代的发展,更充分的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时现.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瞿索函,伊微.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J].经济师,2010(1):145-146.
[3]朱延海.邮政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现代邮政,2008(2):45-46.
[4]欧世意,李丹.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三江论坛,2011(4):33-36.
[5]张平风.关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财经界,2010(23):332.
[6]刘正军.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审计对策[J].管理,2008:16.
[7]王春云.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9(2):34-35.
[8]齐新利,剧杰,袁新.从内部审计的历史演变透视现代内部审计发展态势[J].广东审计,2003(1):
31-34.
[9]李晓林.对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7(2):191.
[10]王春云.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当代经济,2009(1):34-35.
[11]谭海云.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优势[J].科技广角,2011(8):53-55.
[12]赵爱玲.ERP环境下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嵌入问题探讨[J].审计月刊,2008(7):33-34.
[13]陈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思考[J].宁夏电力,2009:285-289.
[14]仲福英,赵永军.内部审计应对信息化发展策略探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1(2):44-45.
[15]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武汉分局课题组.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3).
[16]何克飞.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新视野[J].当代经济,2011(12):10-11.
[17]曹燕,常京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0(10):52-53.
[18]高波.浅谈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J].经济与管理,2010(2):88-89.
[19]满海艳.浅谈审计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J].财会研究,2010(9):191.
[20]张英.浅议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0(9):243.
[21]郑红艳.审计软件: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助推器[J].辽宁经济,2009(8):92.
[22]王雪峰.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80-82.
1、全过程跟踪审计
1.1 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概念
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颁发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经济指标,运用审计技术分阶段对建设项目全过程或重点环节的技术经济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工作进行及时的审计监督。跟踪审计立足工程项目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改变了工程竣工结算审计的传统审计模式,实现了审计工作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化。重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可以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是解决工程项目结算审计过程中不断暴露出问题,从而不断发展完善,其要求对项目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合同签订阶段、施工前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及试生产阶段等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进行审计监督和管控,从而提升项目建设整体水平和成效。
1.2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意义
随着政府投资项目多、范围大、时间紧,项目具有投资消耗大,技术难度大,建设周期长,参与方多等特点更加突出,传统竣工结算审计模式己经很难适应工程项目发展的趋势。开展跟踪审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建设部门规范管理,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成本和投资规模,保障建设资金的合理利用,提高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全过程跟踪审计囊括了投资建设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审计监督,实现了审计的全面性、可操作性、权威性,从而使投资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有效保护了领导干部,使其免于腐败风险,维护了政府的廉正自律形象。
1.3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必要性及优势
竣工结算审计一直停滞在对最后结算的审?耍?这样即使?顺龃砦蠡蛭侍猓?但损失已经发生,对当事人怎么处罚都已经无济于事,事后审计表现出了明显的弱效性和无效性。因此有必要对审计方式进行创新,变静态的事后审计为动态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将工程造价的事后审核提前深入到工程造价形成的全过程,这是势在必行的。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无论是在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上,还是从源头上遏制投资领域的腐败行为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建设项目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优点来讲,曹慧明指出: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应对传统审计风险挑战的有效模式,有效避免了与合同法的冲突,有效遏制了高估冒算势头,促进了建筑市场的有序发展,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达到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目的,有效降低了审计风险,全面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全方位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地位。
我国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下的竣工结算审计相比较,其优势在于:
①促进了建筑市场的规范,有利于对工程质量的监控
通过对工程物资采购、设计、招投标、建设施工、监理等各方面进行跟踪审计,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促进建设项目各参与方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使建筑市场秩序从根本上得到规范和改善。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人员经常在现场,重点对隐蔽工程、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进行实地检查和验收;关注了解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施工措施及建筑材料的质量及价格。避免施工方对隐蔽工程作假及建筑材料故意降低等级混用,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也同时对质量监控。
②有效控制投资成本,使项目效益最大化
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经济效益的取得不仅仅体现在“审减金额”显性经济效益方面,更体现在咨询、审签服务所提供和带来的隐性经济效益上,但这部分隐性的经济效益,其具体效益数据并未在结算和决算审计报告中体现出来。例如北川中学就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永拓项目团队作为审计方进行全过程跟踪,历经近两年的时间,2011年底,国家审计署对北川中学最终审定总造价为20379.05 万元,扣除减免的建筑营业税 587.1万元,整个项目实际总造价19792.9万元,实现了总投资不突破2亿元的控制目标。据了解,北川中学重建项目不仅实现了总投资的控制,而且,与同质、同量、同期的项目相比,每平方米造价几乎低40%。
③促进建设项目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
作为第三方的审计,以监督角色定位,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针对重点环节及时发现和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漏洞,能有效帮助建设单位加强管理。审计机关提前介入建设过程,形成了对权力的制衡机制,既保护了个人,又避免了资产的流失。审计由“秋后算账”变为防微杜渐,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
④避免了与合同法、招投标法的冲突
从单纯的合同执行审计扩大到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计,防止了因为写入不合理条款而致使国家建设资金损失的问题,可将“接受审计后再进行最终结算”的内容经协商后列为合同条款,使合同内容不仅不与审计法冲突,而且成为审计的依据。可以分期设计工程结算,经审计后再支付工程款,从根本上防止为了收回多付的工程款而发生的诉讼问题。
⑤提升审计地位,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审计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与者,解决了审计在建设项目关键环节的缺位问题。要求工程审计人员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方面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
2、信息化审计
2.1 信息化审计概念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在工程项目中广泛应用,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运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被审计单位工程建设信息数据,并按审计程序开展取证、调查、分析及提出审计意见或建议等一系列工作,这也就是建设项目审计的信息化。
目前,我国建设项目工程审计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手工审计和电算化审计的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审计似乎还是一片空白,但是信息化审计将成为国内工程审计的一种发展趋势,为此应加大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化的推进与实施力度。
2.2 审计信息化的构想
实现建设项目审计的信息化,审计单位必须建立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平台,该信息系统平台拟应包括三个模块:一是审计作业系统,根据审计的具体要求,辅助审计人员从事工程预决算、工程文档审计、工程价款管理等审计工作;二是审计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审计工作进行归集、流转、汇总和管理,实现多单位、多部门、多流程共同操作;三是审计知识库系统,主要提供给审计人员查询相关法律法规和经验数据。三个模块相辅相成、紧密关联结合,审计知识库为审计作业提供经验数据,通过审计管理系统归集、流转审计作业成果,从而真正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并打破空间与地域的束缚。
3、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控制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工程领域涌现的新兴概念,它的出现,是继CAD技术后又一次新的建筑技术革命。BIM是通过建立模型,将所有与工程项目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个有序的信息系统中,实现信息的集成管理。它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为工程各方参与人员提供工程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各建设施工参与方协同工作,提高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率、节约和缩短工程项目成本。基于BIM的项目系统,能在信息平台中,刷新、删除、修改、获取数据,使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业主、最终用户等所有项目系统参与方清楚全面地了解项目全过程状态,避免了在竣工结算审计工作中各方不配合或者相互推卸责任,导致审计工作停滞的问题。
BIM时代已经到来,将全过程跟踪审计与信息化审计结合运用,就是新时期下的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控制。通过工程项目造价全过程控制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使建设项目规范开展后,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工作很有可能退出工程项目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