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深深地根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中,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气息尤为浓厚,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引起一线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成为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突出亮点。[1]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扭转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教学弊端,积极地进行教学探索,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组织有效的足球教学训练,开展丰富多彩的足球训练活动,从不同的教学角度、渠道着手,创设生动有趣的足球训练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足球训练中,开发学生的体育思维,增强学生的体质,以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在实际的小学体育足球教学中,如何以核心素养思想为指导,组织有效的训练呢?
一、倡导生本理念,贯彻核心素养思想,推动足球训练的开展
生本理念,是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贯彻核心素养思想的集中体现。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把握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向,改变课堂相对滞后的教学现象,还原课堂的本色,彰显学生在足球训练中的主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结合学生的表现,恰当地调整训练的方式,合理地利用好每个教学环节,确保训练时间的巧妙运用,为学生创造自由训练的空间,从而实现学生足球核心素养的发展。[2]比如在进行第一课的足球训练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对本班学生身体、心理情况进行大概了解,然后组织足球训练常识的教育,关注学生在学习足球训练知识中的表现,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运动基础,多与学生进行商量,耐心地询问学生,提高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足球训练技巧,从而提高足球训练的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核心素养思想,组织多元化的足球训练
核心素养思想渗透的主要目的在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水平提高。只有拥有创新思维,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意识才能得到明显提高。为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把创新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起来,把足球训练教学设计成不同的板块,分解动作要领,潜移默化地指引学生,构建多元化的训练体系,发挥创新教学的优势,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学生更详细地观看到足球训练的基本步骤,从而体现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实现学生足球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在“射门技术”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动态的形式,播放每个动作的细节,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开展室外演练,鼓励学生进行室内外动作的对比、分析,找出自己训练的漏洞,逐步掌握射门的技巧和规则,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育训练素养。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取得一定进步与发展。与此同时,为了满足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逐步向职业能力转变。职业能力指个体的态度、技能及所学知识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类化迁移,逐步整合形成具备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任职资格能力;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管理能力。不仅直接决定个体的择业方向,还客观表明个体在该职业中的成功可能性。1下文针对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试作探究。
一、高职院校培养职业能力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相较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教育着重于培养管理、制造及生产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有助于学生以自身职业能力为优势,具备适度的职业流动性,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学生仅掌握单一的职业技能,无法从事该专业的其他岗位,即不具备岗位迁移能力,不仅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要求,还难以发挥其真正的职业能力。2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
同时,利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能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将教学任务与专业特色相融合,便于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3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均为理科院校。4受就业压力及院校性质的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过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就I率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同时,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办学水平及学历均存在明显差距。为了弥补“先天性”差距,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一种“意识”,即学好专业课程,巩固专业技能,有助于毕业后更好就业,现有的语文知识水平能满足日常交际。造成教学双方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还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以就业为主,以服务为辅,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学位学历偏低,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无法满足教育部的要求。5语文是语言及文学文化的简称,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文教师的知识面、灵活度及文化底蕴的要求更为严格。6受高职院校对于语文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投入不足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师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工作积极性,无法真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降低教学效率,不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三)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学效率低下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差,缺乏学习兴趣及主动性。语文教学,文学性强,知识复杂,教学难度大。7同时,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以注入式教学方法为辅,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薄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
(四)教学材料过于混乱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专业需求,甚至,少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与专业需求大相径庭,与专业内容无法产生情感共鸣,使用过于混乱。8同时,市场上,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符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及专业特色的教学材料太少,大多数语文教学材料与高中语文教学材料类似,过于重视知识点练习,针对性不强,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学习。
三、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3.1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拓展教学内容
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我国高职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职语文,指以学生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利用教师引导辅助,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岗位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历偏低。为了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以职业能力为切入点,拓展教学内容,将职业技术与语文知识相融合,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解决更多问题,有利于教学双方共同成长,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量少,学生过于被动,易造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过于枯燥乏味,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切入点,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逐步成为语文教学的“小主人”。同时,要求高职院校,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创办校内文学刊物、举系列文学讲座及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及文学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我国高职语文的教材内容,道德性强,思想性强,均出自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因此,要求相关教师,在高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材料内事件及人物,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主观认识,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基本人格,助推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及思想品质,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强化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为了坚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学原则,要求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例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熟悉教学规范、知识点理解透彻、知识面渊博及文化底蕴强等,将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与教学方法相融合,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水平,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五)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
传统的高职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点及记忆能力的考核,同时,为了提高考核的通过率,教师要求学生一味背诵长篇知识点,无法提高学生的自身文学素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职业能力的人才要求。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快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以职业能力为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模式,丰富考核方法,提高考核效率,逐步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考核评估体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逐步成熟。然而,从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来看,受传统因素影响较为严重,仍处于粗放型阶段,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信息化水平薄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材料过于混乱,不仅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还可能埋下其他隐患,造成学生流失。因此,要求广大高职语文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转变传统理念,加大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步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同时,不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积极引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现有的教学方法相融合,为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胡晓蓓:《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析》,《科技展望》,2016年第1期,第277~279页。
2张莉:《分析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第9~10页
3张娟:《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122~123页。
4陆琦:《职业能力需求下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思考》,《企业导报》,2016年第16期,第135页。
5韩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教育与职业》,2015年第5期,第153~154页。
6李金平:《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技术与教育》,2015年第1期,第41~44页。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2014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十项任务,第一项就是“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4年12月,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明确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写进课标。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进入“深水区”之后,开始了攻坚“战役”。广大基础教育战线的研究人员、教师纷纷行动起来进行理论学习、调查研究、交流探讨,“核心素养”今后一段时期一定会成为基础教育领域里的“热词”。
刚接触到“地理核心素养”这个词,也许会产生许多疑问,如“之前强调的‘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地理核心素养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等。本文就这些问题与老师们谈谈粗浅思考。
思考一:“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既是从课程功能的角度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也是“三维目标”的另一种表达。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广大教师逐渐接受、理解并付诸实践了“三维目标”,为什么现在要提出“核心素养”?首先要厘清两个层面的“素养”:上位的是超越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位的是“学科核心素养”。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三维目标”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以“核心素养”为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面对的共同主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进展,总结了世界不同组织或国家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构建的不同“核心素养”体系。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出发,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并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遴选和建构起核心素养体系:能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自主地行动。联合国教科文、欧盟等组织,以及一些国家,或以终身学习为取向,或以个人发展为取向,或以综合性为取向,构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系[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它们应该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思维框架与途径,而不是核心素养本身。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由此,从使用国际共通理念的角度看,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其二,解决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性欠缺的问题。“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之间有着内在深刻的联系,有着整体性的考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仍然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使教育目标严重缺失;二是将“三维目标”割裂或是贴标签,使教育目标缺乏整合性。不论哪种倾向,都使教育目标无法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整体表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以及素养形成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能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教育部近期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初步确定了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2]。而每一个素养的落实,都需要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整体推进各项教育目标的落实。
思考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与表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思考:第一,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第二,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关键/主要)概念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第一对关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对其作出贡献。例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解释为“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生态意识”,要求的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2]。”这些要求与地理课程有极高的契合度,地理核心素养要予以充分体现。第二对关系中,地理核心素养要引领地理核心概念,换句话说,就是要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取舍地理核心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关键/主要)概念、地理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一、主动“换脑子”,心向“核心素养”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负责任地说一切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考虑的校长就是好校长。前些年,一谈到教育改革,少数校长总会拿“指挥棒”做挡箭牌,总是想着某项改革是否有利于提高升学率?是否有利于提升学校名气的含金量?等等,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抵制改革。这一次“核心素养”来了,校长真的要对自己“狠一点”,思想要彻底“脱俗”了。校长再不能仅仅看到自己的乌纱帽,再不能仅仅看见学校的荣誉牌,要真正发挥学校的职能,把教育教学的效果看得远些,再远些。既要看到孩子们今天、明天,更要看到孩子们的未来。要想到“校长是育人的校长”,而不是生产知识、应付考试、制造分数的“厂长”。要主动换脑筋顺应改革而不是坐等观望钻空子。只有校长的思想改变了,境界提升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改革行动才可能装上引擎。
二、积极“找路子”,亲近“核心素养”
有了引擎,只是有了火车头。真正推动改革列车的还是离不了每一节车厢的内驱力。如何激发内驱力?培训学科教师很重要。核心素养是什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究竟该怎么做?对于不少一线教师来说,还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以然。怎么弄?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只要我们当校长的发话了,教师就会跟着行动起来。所以,学校要多方想办法,“找路子”,让教师们亲近核心素养,认识核心素养,理解核心素养。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让教师们与专家面对面“现身说法”的学习,也可以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地向一些走在改革前面的示范学校观摩学习。总之,育人先育教官,要让学科教师先行知道什么是核心素养,认识核心素养的真面目,才能在自己的试验田里开启实验。只有教官们心动了,才有可能主动找专家学者领取核心素养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从而知晓学科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具体分解指标。
三、带头“迈步子”,践行“核心素养”
最近,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在一次报告中说:“考试很厉害,获得认可的时代已远去,很会教的老师已落伍。”校长审时度势,要带起头来,迈开步子,在全校、全部学科、全部领域里,推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行动。
笫一步,要大张旗鼓改革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方案,把以前的考试、分数方面的权重降下来,增加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评价指标,让学科教师“破茧成蝶”,真切地感受到“时代变了”的新的教学形势来临。
第二步,加大教学六大环节检查督导力度,规范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如,检查课时是否开足开齐,教具仪器是否多样化使用,实验实践等活动课是否按计划开出,将这一切以前一直是教育主管部门做的事,改为学校积极主动地承起来自行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第三步,要下大力气引导教师读书、学习和研究。“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核心素养。要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读书学习是别无选择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多措并举为教师搭建读书、学校研究的平台。比如,公费为一线教师订阅学科教学杂志、购买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指导书籍,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题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坛等。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药剂学;教学改革
一、药学专业职业素养
药学的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而言,不仅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涵养,还包括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很多医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仅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强弱,还会了解人才的职业素养。企业需要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及诚信守纪的品质,希望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与同事团结合作,积极奉献自己,注重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价值。[1]
二、高职药剂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的改革,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型教育理念予以改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本文主要对当前药剂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形式正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高职学校药剂学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仍会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讲授为主。药剂学是药学专业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中,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导致知识较为分散,学生学习时难度会增加。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很难理解这些知识。从而会导致教师教学质量较差,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提高等问题。
(二)课堂枯燥乏味高职院校的教学氛围较为轻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处于放松的状态。在此种环境下开展教学,需要教师调整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教育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药剂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为了实现高职药剂学教学改革,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并逐渐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为了充分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可定期接受培训学习,在培训中了解新课程理念,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实现药剂学教学的改革。
(二)教学信息化改革1.构建数字化资源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的改革,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注重信息技术在药剂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可以根据药剂学的教学内容,以及药学行业的发展情况,构建数字化资源库。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中收集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发现药剂学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更愿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我校教师利用学校的公共网络平台(江苏省精品资源库)进行数字化资源库搭建,根据药剂学的知识构建不同的板块,以数字化资源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存储和管理。这样,能够方便教师、学生对资源的查找,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教学改革的实现。2.利用微课教学法。我校的数据化资源库得到构建后,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方法对教学进行改革。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教师在利用此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时,要注重微课内容的构建,可以先结合数据资源库中的知识设计微课内容,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完善。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利用微课预习的机会,利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微视频,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微视频巩固和复习教师课上所教授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改革教学内容传统教学的开展过分注重教材内容的运用,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不仅影响教学的开展,还影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了能够实现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地养成,教师需要改变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学校要注重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因此,我校在开展药剂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此角度出发,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状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丰富教学评价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药剂学教学改革,教师还应该注重对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只有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才能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在过去的评价中,学校大多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会过分注重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以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式开展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的改革。教师可以将传统理论知识评价,改为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增加现场操作或者实践的过程,让教师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能力。以此,实现教学评价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职业核心能力
一、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具有突出的职业导向特性,探索构建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要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职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既要具有较完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必须具备适应岗位变换的可迁移能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见,职业核心能力是新时期高职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是一个人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敢于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对大学生未来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2.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多数高职院校都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等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针对这些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思政课中充分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科学全面地构建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应对能力,最终增强学生的就业、从业竞争力。3.是满足思政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了适应高职学生终身学习及充分适应未来职业变化的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以职业生活为依托,加快思政课教学改革,整合、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服务于职业核心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具体、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耦合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两大系统,它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较多的共通性和融合性,二者在客观上存在实现耦合的可能性。1.教育内容相互融合高职教育特点不仅要求高职思政课坚持思想政治导向,而且要坚持职业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核心能力的价值观导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同时,高职思政课教学具备丰富多彩的形式,更需要过程教育,不仅仅是制定知识的目标,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也在培育着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等能力,这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2.教育培养目标一致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其根本目的都是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思政课通过渗透式教学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与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较完善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使思政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形成了自然的接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应对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成长成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可靠的职业人才。3.教学效果相互促进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空间有限,通过探讨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从而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寻找新的思路、新的途径。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和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依托,整合、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目前思政课教学改革最具体、最重要的体现,也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究
基于渗透式教学的高职思政课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系统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等才能取得成效,其关键是统筹好如下三个方面。1.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思政课教学渗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的整合要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职业人为目的,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要求,积极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教学,突出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素质培养。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国家利益与学生利益相统一、学习过程与修身过程相统一、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相统一、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相统一、思想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统一。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渗透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双主体关系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知识或理论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体和课外的旁观者,而是课内外活动的主导者。通过策划学生研讨学习、总结点评、团队展示等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实现知识把握、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推进教学活动的进行,通过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愿望与热情,最终实现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的主体,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思维方式、交流表达和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不能忽略任何一方,更不可相互取代,既强调双主体,又注意发挥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3.教学中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思政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在渗透教学中既不能渗透过度,用实践教学内容来代替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失去思政理论课的学科特性而变成纯粹的技能实操课,也不能因渗透不足而影响预定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将这两大教学部分统筹起来考虑。在开展实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带入课堂理论教学进行展示和讨论,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好时间,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的关系,让学生感到思政课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熏陶,也是一种能力提升。4.构建多元化的动态管理与量化考核制度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课渗透式教学必须在评价体系中溶入职业核心能力内容,从评价理念、主体、内容、方式等方面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量化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和多元化,并且让学生参与考评,使考核更具公平性和透明度。考核指标包括项目实践的完成效果、理论考核、综合师生的意见、项目实践的参与完成情况、日常行为的表现、行为进步情况等。如可按项目参与表现20%+项目成果展示30%+团队合作20%+开卷考试30%的方法考核,达到学生观念培养与行为修养、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4-97.
[2]黄林妹,范民.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行动导向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6,(13):121-124.
[3]姜彦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83-85.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辨能力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中,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不单单是因为英语语言素养可以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情感。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上是决定了学生是一怎样的学生。为了能在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听、说、读、写以及译等多方面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掌握英语信息,敢于大声说出来,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及其思辨能力
一个人的核心素养决定其对待事物行为和思考的模式,而思辨能力则决定具体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在接受相应学习阶段的教学时,通过接收信息进而渐渐形成自己对于今后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所要求的品格以及关键的能力,也就是形成了个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掌握度、情感表现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多方面的表现;它表明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它专注于学生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就核心素养的内涵来说,英语教学需要关注英语语言的素养形成以及发展学生使用语言来提升思辨能力。
(二)什么是思辨能力
对待事物独立思考以及进行辩证分析,并且能够使用合适的标准进行评判,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并且合理的信息,最终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能力可以称其为思辨能力。目前来说,我国的学生总体上思辨能力有待提高。思辨能力决定这一个人在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能力如何,因此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方法
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它还包括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情感,通过英语学科教学,能够让学生获得具有英语特质的思维能力以及增加文化知识,提高辨别能力。核心素养下加深小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方法,通过老师教学中不断强化培养,比如课堂上运用灵活的对话形式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多听,构建思辨能力
目前,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阻碍。对于刚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对学习英语存在着抵触心理,学习中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再加上小学生玩性较大,很难维持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中仅仅是对着英语课本亦步亦趋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这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我们可以使用相关的英语歌曲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锻炼学生的听感,提高学生兴趣;此外还开展“谁的耳朵灵”英语比赛,学生将自己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或者唱出来,学生听到有趣的句子,配合比赛中有意识的单词讲解和句子分析,学生能听懂的句子多起来,英语的自信心也跟着提高了,热情和主动性也就上去了。
(二)多说,锻炼思辨能力
只听不说则思辨能力得不到发展和锻炼。随着听懂的句子越来越多,说出的英语自然也比以前连贯流畅。考虑到小学生接触英语时间较短,给学生推荐一些英语有关的小游戏软件,比如“英语小逮捕”等,学生能够在平常游戏时间接触到英语,积累单词,提高语感。出了这些辅助手段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真正的英语交流,理解和掌握英语的规律,以便将这种能力灵活运用和变通到其他方面。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变通能力是不相对应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比如,在教授学生“happy”新单词时,可以进一步引申出happy girl,happy day,I am happy等内容。思维导图的构建,容易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并且通过这种联想的方式能够牢固地记住所学内容。
(三)多读,提高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课本上的课文背地滚瓜乱熟,但不能真正的运用。这是因为课本上的文章内容非常简单,只是一些典型的知识,学生虽然掌握了课本上的内容,但由于缺乏课外英语阅读,使得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和死板,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可以在课上提供适合学生水平的阅读材料,提倡学生之间进行阅读交流,此外还要给学生设立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英语文章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思考的热情。
(四)多写,运用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书面表达的锻炼和培养。比如说,可以让学生每天一句或者是每周写英语周记;老师还可以通过对句子分析讲解,让学生模仿句子结构等多种形式锻炼写作能力。通过前期听了大量英语材料、进行英语对话以及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章之后,使用写作的形式将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在文章中能体现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使其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三、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小学生对英语接触不深的特点,在课上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下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这其中最为有效的是在英语课堂中引导锻炼学生学习,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英语比赛、思维导图以及生动的英语歌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掌握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学会能力迁移等,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翠. 浅谈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初探[J]. 文理导航(下旬),2016,11:65.
[2]杭燕楠.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J]. 知识文库,2016,08:81.
[3]郭晓玲. 刍议小学英语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学子(理论版),2016,09:73.
关键词:证券交易;实践教学;高职金融证券专业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2015年7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科目进行调整,考试科目由原来的五门课程改革成考核《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和《金融市场基础知识》两门课程,《证券交易》课程考试内容取消。为了适应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和高职金融证券专业的教学需求,对《证券交易》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该课程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金融证券类专业教学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根据高职金融证券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探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课程改革,高职教学的课程内容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过去的教学是偏向学生通过《证券交易》的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交易》、《证券市场基础知识》是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基础课程,改革后证券交易的教学方向不是为了60分,而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和高职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尝试改革。
1.课程设置
《证券交易》课程是我院金融证券及金融管理专业设置的职业技能核心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适应证券市场需求开设的核心课程。专业知识主要涉及证券、期货公司客户服务、柜台服务、咨询服务、证券经纪人、证券市场业务拓展与营销员等岗位。该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熟练掌握证券交易规则和业务流程,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目前我国的证券交易品种,在模拟实战中去学习。
该课程总体思路是:以证券交易的实际工作任务为主线,以模拟实训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实训室和证券公司的资源,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基于理论知识与实践一体,通过教、学、做相结合的方式,在实训过程中,不断学习技能知识以及职业经验和态度,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2.课程教学的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针对的金融证券专业的学生,在证券交易基础理论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情景教学、实践教学、角色扮演、案列分析等教学方法,让证券交易枯燥的理论深入浅出,鼓励学生深入探讨专业及课程的发展方向,制定未来的职业规划。所以该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合现代金融高素质技能型紧缺人才,面向证券公司柜台客服、经纪人、市场业务拓展及营销岗位,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胜任岗位需求。
3.课程内容
由于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证券交易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需要做出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根据证券从业人员岗位的职业需求设置,主要教学内容做出以下调整:一是,知识结构内容,了解证券交易的制度与规则,熟悉证券交易程序和风险控制方法,掌握证券账户销户、转户及密码更改等相关管理业务流程,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二是,学生专业能力内容,了解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的展业,理解证券公司在交易中所承担的作用,掌握证券账户开立的操作流程,能熟悉证券投资工具及其风险,能办理证券投资基金的申购与赎回业务,掌握融资融券业务操作流程;三是,学生职业素养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三、教学方式改革
《证券交易》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技能课程,不仅有基础知识理论,也有实践性操作。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实训室的技术条件,突破传统的讲解法,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讨论式、互相学习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知识认知、能力拓展、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明显进步。根据证券交易课程的任务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以项目任务为导向,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学环节设计符合高职金融专业的特色,学生能边做边练,学中做,做中学。为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传统的教学、案例教学、实训情景教学、角色扮演、讨论式教学等。
1.讲解法
讲解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接受。该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该课程中证券交易规则等相关基础知识重点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讲授知识重点、难点,为以后的实践和情景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证券交易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该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像传统的讲解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认知的过程,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而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需要收集编写了多个案例,包括证券风险、证券交易规则、证券融资融券案例、证券违规处罚等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训情景教学法
实训情景教学法以证券市场的模拟情景为载体,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对证券市场基本规则的理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法是“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一种飞跃,是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实训情景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比如证券交易程序,让学生模拟交易,能实在体验交易过程,学生能快速接受知识。
4.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法
角色扮演互动教学法是角色扮演模式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所扮演角色来体验、思考,把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英语的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所说,“角色扮演”的作用显而易见。《证券交易》课程中证券经纪业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扮演证券公司的经纪人进行展业活动。又比如证券发行业务,让学生以投标竞价的方式来确定股票的发行价,让学生理解证券相关业务操作流程,学生的记忆将会很深刻。
5.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提前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预习,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学员就预设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证券交易》课程中的投资风险防范和资产配置以及证券投资的选股的问题,通过提前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防范证券投资的风险,在资产选择上,哪种配置的有效性更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地引导,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考核方式
高职《证券交易》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后,考核的方式将做出调整,理论试卷的考核方式将不是主要的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实训的教学环节考核学生的成绩,提高平时所占的比重,主要的目的是引导教学以工作任务为核心,以行动导向的方式实施教学。
《证券交易》课程考核主要通过两种考核方式:一种是过程性考核,另一种是终结式考核。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到60%,终结性考试占40%。主要通过平时实训和上课的过程中给予成绩来确定学生是否合格,最后统一组织的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质量、实训操作能力。终结式考核主要通过教务处组织的期末闭卷的方式开展。考试内容主要是证券业务的基础知识,考核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证券相关业务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不是为了考试通过率,而是让学生转变学习的思维,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得到证券公司等用人单位的认可,具有上岗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总 结
《证券交易》课程的教学改革就是要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符合证券职业发展的需要,兼顾证券从业资格改革。《证券交易》课程教学改革是不断提升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改革不仅仅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是对教师队伍的锻炼,是对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的过程。目前,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上。通过上述提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训室和企业课堂上实践体验。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激发学习的兴趣热情,掌握证券交易的基本技能知识,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为合格的高职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向东,卢向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9.
[2] 张启富.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初探:以《证券交易服务》
课程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
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
(4).
关键词: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陈丽能(1957-),男,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之子项目“校企全程参与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平台”(编号:20191B171111001);浙江省2010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职业教育素质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编号:YB201012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04-02
一直以来,对于人才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鉴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不同特征,实践中人们“重技能,轻素养”的一贯认识,以及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认识不同(如专业课教师负责培养技能,公共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承担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导致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分裂培养的沟痕愈来愈深。事实上,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未来职业人才需要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发展,不可偏废。研究型教学以“干中学”为基本路径,通过“干中学”培养学习者的素养、技能或能力。可以说,研究型教学为职业人才职业素养与技能同步提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受到职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关注。本文试图从“为什么提出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为什么)、“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什么”(以下简称是什么)、“职业学校如何实施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以下简称如何做)等三个方面阐述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相关理念、内涵与操作。
一、为什么
(一)职业教育理论方面的思考
1.从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来说。任何教育都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两个根本问题。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素质是高端人才的关键特征。所谓高素质,就是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又具有良好的技能水平。因此,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从来都不是单纯职业素养培养或单纯技能培养的单一论,而是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融合论。但是,当今的高职教育中,常常存在在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的“单打一”问题。把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作为高职人才规格的总体特征,既是高职教育的使命,也是职业实践一线的呼唤。
2.从职业人才规格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从“如何培养人”的角度来说,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具有很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职业岗位以职业实践作为职业人素质的外显载体。而职业实践从来都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职业人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也需要职业人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岗位工作经验等。高职教育作为高职生未来职场的准备教育及高职生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需要为高职生未来就业提供必要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储备,还需要通过高职阶段的实习实训实践活动为高职生提供经验。要教给高职生什么样的内容,如何向高职生传授这些内容,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等方面予以策划、设计、研发与实施,则成为高职教育及其承担部门必须研究的问题。
3.从研究型教学的根本属性上来说。研究型教学,以研究的渗透性、全程性特点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的厘定、教学该如何进行、教学的效果如何评价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先导。因此,研究型教学涉及到高职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结果等高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与此同时,研究型教学通过教师、学生、企业行业人士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参与、协商共同实施,可以丰富教师实践理论,增加学生就业经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用人需求之间的衔接度。
(二)解决高职教育现行问题的需要
1.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分割。职业素养与技能是面向职业人岗位胜任与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整体需要。在具体职业实践中,职业人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技能机器,也不能只讲做人不能做事的人。职业活动实践是一个既涉及到职业素养,又涉及到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践能力外显、反思、生成的过程。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单一重视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或把技能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分开实施的状况多有存在。
2.“别人指定的”与“自我发掘的”错位。传统的教学常常以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为教学实施的蓝本,通过对这些固化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材的演绎实施教学。教学成了一种“别人”指定的教学要求的传授过程。因此,有教育学者惊呼“目中无人的教学”。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原有的国家教学大纲被教学标准所取代,原有的全国统编教材一统天下为一标多本所取代,同时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加入了本土化、校本化的诸多元素,促使教学改革的“人化”方向发展。反观当前我国的高职教学改革进程,也存在“别人指定的”抢尽风头的态势,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实施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学科体系的”与“实践体系的”倒置。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以学科体系为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逻辑为教学逻辑的现象。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是未来职业实践体系。实践体系遵循的是综合、整体的逻辑。以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职教学很难适应实践体系的逻辑需要。这就出现了高职教学中学科体系占据主要位置,实践体系不受重视的倒置现象。由学科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研究”的力量加以推动。
正是基于以上理论思考及实践反思,我们提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应该以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实施。那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则是必须交待的问题。
二、是什么
从不同的维度审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具有不同的内涵。完整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型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应该兼顾不同维度的内涵关系。
(一)从纵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上的层次之别。其中,其宏观上的内涵是指研究高职教育系统与其他系统(如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确定高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问题。中观层次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是根据高职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确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就是确立课程标准,建立课程体系;微观层次上的内涵主要是指“方式方法”的变革问题,即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变革与教学手段支持,使高职学生的应职应岗能力得到培育和养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完整涵义应该是指以上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相互链接与互融。只强调其中一点或其中的某个层次的认识,都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二)从横向上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要研究职业岗位所需通用能力、核心职业能力、职业支撑能力所内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并把这些模块化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通过适当的项目载体开发、教学方式与手段变革、支撑条件建设,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以养成。二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既有理论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也有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所谓理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就是指依据高职院校专科学历资格与应职应岗的职业资格需求,通过理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来达到高职学生的应知应会目标;所谓实践课的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开发与实施,既是指通过实训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达到学生职业岗位所需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也是指通过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实施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就是指:以研究、分析、反思为主线,在横向上,以职业标准、岗位标准中所蕴含的职业素养与技能需求元素的研究分析为“内容维”,以如何把“内容维”转化为高职教学所用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为“方法维”,以通过何种途径、方法及教学手段变革及支撑条件建设为“保障维”,最终形成关于“内容维”、“方法维”与“保障维”的系统性、综合性体系框架;在纵向上,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核心内涵是指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通过职业流程中所需的应职应岗能力的分析,研究开发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与技能,通过这些职业素养与技能所对应的课程模块(主要有职业基础课程、核心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支撑课程)的开发与整合,形成利于学生应职应岗能力形成的教学综合实践项目(理论课项目、实践课项目、第二课堂项目等等),并研究这些项目的方案设计、运作实施、如何评价等方面内容,最终通过项目凸显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内容要求,通过项目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技能。
三、如何做
(一) 研探“三标一系”内容框架
“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由“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等部分整合而成。一般来讲,职业标准、岗位标准、课程标准并不是实体的现成存在,需要教育者依据专业教学需要而进行研发,形成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纲要。在此,“研究”、“探究”具有了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者如何通过分析职业标准、典型岗位职业工作项目与任务,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学历要求,使得“职业标准、岗位标准”经过研发后成为“课程标准”,为高职人才培养提供总体内容框架与指导性纲要。同样,研发出课程标准后,如何研发与设计课程与课程体系,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
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合理安排与岗位群应职应岗能力需求的课程类型、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块来支撑。这就凸显了课程体系内容建设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与应职应岗能力生成相匹配的课程类型有职业基础课、核心职业能力课、职业能力支撑课等。其中,职业基础课是指以职业领域职业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基础课;职业能力支撑课是指在职业领域以技术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课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职业综合性核心能力课(毕业综合实践)指的是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综合实践课,如毕业设计与论文等。
(二)研析应职应岗能力内涵
岗位标准、职业标准开发的关键是基于典型工作流程中应职应岗能力的需求分析。任何一种职业岗位,总是要求不断地解决与本职业岗位职责相关的现实问题,从而体现该岗位承担者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应职应岗能力,是职业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在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学人员依据岗位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标准的宏观指导,在行业、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广泛收集企业工作岗位项目与任务,经过归纳、总结、分析、整合等思维运作,离析出适应相关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种类、特征、内涵、属性等,形成学生能力生成目标。
(三)研发教学内容
研发教学内容,是指教学人员要在“三标一系”的内容框架指导下,结合应职应岗能力分析,进行包括教学实施纲要开发、能力本位教材(含指导书)编制、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中,教学实施纲要又叫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总体规划设计;能力本位教材是依据应职应岗理论、实践、知识、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分析,结合学校专业、学生、师资、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编制出适合学生未来职场需要的“校本教材”,它包括课本教材、实习实训指导纲要,也包括应用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指导;教学辅助资源库(参考资料)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学生应岗能力的多方面需求,在内涵上拓展更多教学所需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政策法规等多方面的相关材料,以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时获取足够信息,满足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发更多的技术(知识)应用方法手段需求。
(四)研建保障机制
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课外与课内的协同,也需要研究与教学的互动,不仅需要面向企业需求,也需兼顾学校实际,不仅需要高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也需要需要高职院校教学、行政、思政等各方面的协作配合。这就需要从“内外一体、多方联动”上下功夫。所谓“内外一体”,包括“学校内外”与“教学内外”两层含义。“学校内外”,指的是学校要通过研究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与任务,分析企业工作岗位中蕴含的技能与技术“硬要求”,还要分析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敬业、乐岗、忠诚、创新品质”等职业素养“软要素”,并把二者渗入到“课程标准”中,指导人才培养;“教学内外”指的是学校教学、行政、思政等多方力量,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专业教学中渗入“人文”,在素质拓展中注重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丽能.课程标准—CCTS/DACUM理念与方法在会计专业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