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科学的教育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教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中学;科学教育;科学伦理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089-01

21世纪,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且“创新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而一个国家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通过教育而成长起来的,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科技人才,必须在中学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科学内涵理解的不同,国际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并出现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原有的科学教育观念基本上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其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灌输,过于强调科学教育的学术性,从而忽视了科学教育的社会性和生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充分激发,因此,原有的科学教育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20世纪70年代,科学教育领域研究学者对原有的科学教育理念进行了审视,并掀起STS教育,强调科学教育要能够正确处理与社会关系,1987年在德国举行的第四届世界科学和技术教育倾向会议上,提出了STS教育的四个目的群:个人需要、社会需要、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意识培养,从而使科学教育更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2]。

(二)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在现代科学教育过程中,因为与人文教育关系越来越紧密,更多的科学家、社会学者、哲学家加入到科学教育中来,特别是在20世纪80片年代兴起的HPS教育成为科学教育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HPS教育理念主要是把科学史(History)、科学哲学(philosophy)和科学教学(Science teaching)融入到教育过程中,它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容,而且还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更加注重科学教育的人文化,从而成为国际科学教育一个新的前沿性课题[3]。

二、中学科学教育意义

加强中学科学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全面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创新。我国中学教育体制长期的文理分科,造成许多学生对科学精神不能全面理解,造成许多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毫不了解,而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其学习的课本知识之上,对科学毫无学习兴趣。

而科学教育则是要在满足社会需求、个人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对科学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从而产生为科学发展奉献的热情。

(二)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科学素养。现代科学教育已经是由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向科学素养培养方面进行转变。科学素养是在对科学知识技能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价值和科学行为等方面的全面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强调对科学的实践,而不是一般的科学概念和知识的灌输,并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分析、实验、整理、操作、合作等,最终培养出能够为追求真理而奉献的,具有全面科学素养的人[4]。

三、转变科学教育对策

为改变我国原油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育观念转变、借鉴科学教育经验、强化科学教育伦理等方面入手。

(一)转变科学教育思想管理。在新的中学科学教育体系中,应该更加强调对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是在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中存在的重文轻理思想的影响,造成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一直处于十分滞后的状态,有学者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方面史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自然科学专著,如《梦溪笔谈》、《齐民要求》、《天工开物》、《九章算术》、《农政全书》等专著十分稀少,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束缚了民族创新精神的发展,从而造成我国在近代落后的状态。

而现代科学教育则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体制下,我国更应该通过科学教育来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态度,崇尚和弘扬科学精神,使中学生从小就能够树立科学意识,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努力。

(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并已经形成了许多较为成熟的科学教育模式和经验,这对于我国开展科学教育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联合美国联邦教育部、美国科学院等机构,在1985年就启动了一项致力于中学课程体系改革、培养21世纪科学人才的跨世纪计划――“2061 计划”,代表着未来美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在美国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和地位,时至今日, “2061 计划”对于美国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效培养了美国青少年从小学到高中掌握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并对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有较为清晰认识,这对于我国科学教育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指导思想和许多具体措施可以为我国科学教育所借鉴和采用。

(三)强化科技伦理教育。科学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对其滥用和错误的掌握,则会对人类的发展造成相应的危害作用,正如克隆人和转基因农作物一样,造成人类的伦理困扰,甚至一些科学技术的实际运用,造成工业污染、草原沙漠化、个人隐私泄露等诸多问题,这其中涉及到得问题最为根本的是科技伦理问题[5]。

因此,我国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科技伦理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论科学技术[M]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梁英豪.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科学一技术一社会(STS)[J].课程・教材・教法,2000(5):54-58.

[3]魏冰.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9,(3):52-54.

第2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观念更新;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的改革,体育教学在教学观念与课程设置上也亟须创新与完善,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体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与成长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虽然新课改的提出对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屡见不鲜,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它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如果一味地像其他科目理论知识的纯粹性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以下内容将详细分析现阶段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

体育教程在教学内容上比较丰富,但是仍然存在授课教师对讲课内容一带而过的现象,在体育课程教学上依然循规蹈矩,毫无创造意识,教学课程缺乏科学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的先进之处,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比如体适能与体育教学结合、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都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体育教学缺乏创新意识是体育教学效率下降的关键要素。

2.师生关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沟通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要素,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时动态,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科学地调节教学进度,从体育实际操作到教学方法,体育教师都应审时度势,做出合理变动,直到适合班级内部的所有学生,实现学生体育学科的共同进步。然而现阶段,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无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没有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二、体育教育观念更新与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策略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然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进行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体育课程的科学合理化设计,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给出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实施策略。

1.加强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练习投篮技巧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分组,进行小组比赛,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进行探索学习,制订比赛规则,最后由教师进行客观的评价,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做知识的服务者、引д撸体育课程创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对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2.建立趣味课堂,保障体育教学方案科学性

体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构建趣味性课堂,利用对话式教学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在体育实践中,因为个体身体素质的差异,教师应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案,如体适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相比较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案,具有灵活教学的优势,“体适能”理论体育教学方法强调了个性化与自主化的教学特点,充分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整体进步,在教学课程上,教师应该做好课节的穿插,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是一项关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法上的创新,保障教学方案的科学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关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然而现阶段在体育教学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体育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保障体育教学课程的科学合理性,努力创新教学手段、建立趣味课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课程改革对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近几年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教育中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本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分析研究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理论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仅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等于同时具备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有广泛的知识作为基础。此外,创新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应的思维方法、看待事物的方式和特定的观念,创新需要科学的方法论做指导。

1、发现科学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发现学习的中心思想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帮助他们知道如何着手学习,其目的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牢固掌握学科内容。

2、构建主义的理论

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提出:学生是积极地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的,学习是心理的积极动作,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收。教师可通过提供帮助、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质疑或提供一种模式,在这一运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建主义教学的核心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即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解决。

二、创设应用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数学是自然的,它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客观世界的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给学生创设一个应用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很有人情味,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意识逐步提升为创新思维。

例如在数列与等差数列的教学中,设计下面的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问题:家住8楼,要上7层楼梯,家住9楼,要上8层楼梯,你能把上楼层次和下楼层次写出几个数列吗?

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分析讨论,原来我们最熟悉的楼梯和数列紧密相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为等差数列性质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也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以创新教育见长的美国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非常强调学生“have a try”(试一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和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鼓励引导,为学生尝试创造条件。

四、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参与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教师满堂灌,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时,鉴于大多数学生对双曲线很不了解,在教学方法上可引导学生将双曲线与已经学过的椭圆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有步骤、有层次地构建双曲线的意义;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参与构建双曲线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使教学过程体现创新教育和探究性学习的精神。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数学实验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激发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4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大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教研组建设

一、大教育观视阈下德育学科教研组建设情况的基本认识

基于三所学校德育学科教研组建设调研,对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精神和要求的落实和贯彻情况比较成熟,基本能够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教学体制的建设、教学管理与教学任务的实施当中,基本体现了“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各学科均衡发展”的办学理念,这才是真正的大教育观之体现。同时对本学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较过去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认识,深刻地感受到德育对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而体现了德育为智育、体育及美育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保障及智力支持,所以可见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如此重要。德育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让其了解生活和社会、热爱生活和社会,从而使其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因为教育培养的是会生活的人、会思考的人,而不是“工具人”,从而在教育改革中不断适时地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具有创新性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以下教学过程具体的比较,可以发现在教学具体的环节中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 过分注重多媒体教学刺激轻实效性

在《站立起来的中国人》这节课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主要强调或侧重于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视听上的冲击和震撼,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所设置的教学情景中去,但是这种教学范式在当时教学可能会产生巨大的教学效应,但是这种教学设置的效果持续性很差,很难让学生真正在其潜意识层面形成有效内化,所以很难让学生长期认同教育者所传授的价值理念。

2.过多强调师生互动的形式轻内容性

在《我们班里故事多》这节课的设置中,教师主要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情感的情景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这是非常好的教学范式,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过多形式化的运用,因为在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需要提前制定简易的实践规则,比如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需保持课堂秩序,保持课堂基本安静,切勿借讨论问题之名制造出一片课堂虚假热烈讨论的景象,要让学生做到文明讨论,而在让学生上台表演的时候要做好引导,做到表演内容最好来至于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切忌照搬教材所框定的表演内容,否则很难让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体现。

3.缺乏有效地教学管理机制

通过对以上的课程进行总体性的分析和评价之外,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教研同样存在一些形式和内容上的问题,如教学教研形式主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成果和手段的应用,虽然形式多元化和新颖化固然重要,但是忽视了其实质性的运用,最后使得教学教研效果不显著,还有教学教研内容范围太过狭窄,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教材所框定的范围内,教研内容还是只停留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两者都缺乏有效的拓展机制体制,从而导致校本教学教研的反复性、简单性和低效性。所以要加强教学教研形式和内容的研究,不断拓展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教研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三、德育学科教研组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和阐述,对白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优秀教研组进行的考评验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在考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1.明确学校及校领导对该学科的摆位和定位

一个优秀教研组所引领的学科,一定要得到具有大教育观和大教育理念的校领导的重视,同时需要对该学科进行正确的摆位及定位,切忌将工具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扩大化,忽略对德育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弱化,所以一个好学校必须具备好的领导集体,即具有大教育观念的思潮,还应具有“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各学科均衡发展”为前提的办学理念。同时,素质教育提倡的是自然科学课程培养人的科学素养,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培养的是人的社会科学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人的自然科学素养和社会科学素养,总体上让学生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学校领导还必须知晓学校的社会职能和责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好公民,使得学生具有“五爱”、“四有”、“三观”、“二性”、“一德”的社会所要求的,具有科学素养、社会素养和综合素质都具备的好公民。这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而在教育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如何让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落后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艰巨任务,如何很好地解决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现实矛盾,这些都依靠一支优秀的教育领导队伍,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地去解决这类矛盾,这也就是看领导队伍的能力来具体分析。

2.重视科研教研团队形成以促进教研教学成果不断发展

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的好与坏,往往取决于学校能够拥有一支优秀的学科科研教研团队,通过对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得出适合本校校本教研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成果,再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通过教学效果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形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教学理论成果的评价体系。教学成果的好坏不仅体现在教学理论研究上,还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比如教师要灵活地根据该学科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学科品性来具体的制定教学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与技能、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必须灵活地根据教学目标及任务大胆地进行教材的二次创设,因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框定的举例性图文当中,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和建设,使得该课程的综合性完全体现出来。

第5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思考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包括教育观念、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等都进行了变革。相对于的教学来说,新课改给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观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时期的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有科学教育观、会自我教育、善于合作的探索者。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搞好高中语文教学呢?本文就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一、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理念,是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前提。一线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领悟到新课改的精髓,统一思想,认同并接受新课改理念,全心全意地研究新课改的实施,因为新课改是中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实践新课改精神,而不是做做样子,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导数学结论。其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第三,重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转变师生角色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复制者,更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的意义关系。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如果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当学生迷路时我们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告诉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向上攀登。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三、创新教学方法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师生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被动地接受,愉快、求知欲从何而言。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他人合作的教学,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

四、优化学习方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机会和老师平等对话,积极展现自我,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用“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代替“要我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以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加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语文教师应本着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性,充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力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正确评价学生

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与传统评价体系相比,新课改的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师生多元;评价内容从单一评价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评价功能从甄别选拔转向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还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评价的对象,必然从教师转向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在此指导思想下,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当然也对教师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出发点从教改变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有效的学习方法等,显而易见,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围绕着学生制定的。

六、改革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其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一张黑板,一只粉笔”呆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解决“量多时少”的问题。当然,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辅助手段而已,它是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更不能把它当成装饰门面的标志,尤其不能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风。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开放眼光,大胆探索,精益求精。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就能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质量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课改它并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小学教育的管理者们要客观的认识目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它的基本现状,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仔细探索,建立起符合新课改要求和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

一、农村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仍受应试教育影响有待提升

新课改虽已实施,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对许多农村基层小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在对小学学生培养方面,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成绩的高低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高分则得到肯定,低分则是被否定。“唯成绩论”的概念深植于教师思想中。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必然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行。这种思想的存在,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方面创新能力的发挥,也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教学原则的违背。对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来说,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会过于注重分数从而只关注学习,对学校的各类活动不再感兴趣。他们会觉得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耽误学习、会浪费学习时间,由此导致学校校园活动难以开展。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并不复杂,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因此,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偏低,教学能力不高,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他们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文化素养也就很难得以提高。还有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这些因素是新课改推广的阻碍,使得改革现状与要求的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以及提高职业道德;提升业务素质和水平;加强对现代教学设备使用操作的培训,提高其对现代教学工具的掌握能力。

(三)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学课后反思缺乏有待完善

目前课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第一,教师调课成为常态,调课一般是因教师自身原因不得不进行调课时才发生的。然而,某些教师利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者疏漏,多次越过教学管理人员而私自调课,缺乏及时沟通。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还对教学秩序有所破坏。第二,某些教师只管上课并不在意课堂效果,不去维持课堂持续,对扰乱课堂的学生以及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们直接忽视。他们认为,只要讲课不被打断就不用去理会这些,从而导致教学不到位,课堂管理无序,影响到课堂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第三,在具体工作细节上,学校并未对教师做出较为明确的要求,仅仅是宏观上对课堂进行管理。所以,教师不注重教学设计或设计粗糙;教师也无法搜集课堂上所产生的问题并对之进行有效集体研讨,无法对课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二、农村地区小学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加强领导团队管理

学校的领导管理团队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撑,领导团队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整体管理水平。首先,学校的管理领导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周举行例会,每两周举行一次生活学习交流会。每个领导要对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工作认真且高度负责,坚决避免出现纰漏和过失。其次,学校管理人員要有一定的亲和力,与一线教师要多多沟通,多多进入教师课堂听课,了解实际的教学状况,切实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并逐步提高。领导团队可以将听课以及评课的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对任课老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评估。最后,学校管理人员要善于鼓励每位辛苦工作的教师,多表达对他们的欣赏。每个年龄段的老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年轻老师充满朝气,有冲劲;中年教师比较沉稳,教学方式也以稳为主,他们肯吃苦肯钻研;老教师则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层要依据不同老师的自身特点,看到他们的优点,发掘他们的长处,从而将每个老师的业务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教师队伍教育观念更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小学基层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具有优良业务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团队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学校管理着要组织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核心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作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体系对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测评。其次,组织和鼓励教师多学习以拓宽教学思路,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辅资料,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动向,也可以对课本进行补充。同时,教师个人修养要不断提高,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三)科学制定学校决策,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团队、以及教师队伍对做好小学学生管理工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领导者要会欣赏和鼓励每位学生,要用合适的方式去爱学生;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平等待人;要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其次,遵循《中小学生守则》,管理学生规范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会学生懂文明、懂感恩;要求学生多读书,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多读好书。学校的管理团队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管理制度,树立学校对外的良好形象,打造优质学校。

(四)创造优良教学环境,达到课改要求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保证。学校管理人员要努力创造一个舒适优良的教学环境给全校师生,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筹措资金来实现。舒适愉悦的环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放松下来,快乐的教和学。然后还要注重教学设备的配置,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以及网络的配备,有助于教学工作创新开展。此外,班级环境也尤为重要,团结和谐的班级大家庭对学生学习生活起积极作用,学生更易提升成绩并全面进步。所以,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全体教师要注意教室的布置,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要促进优良学风班风的形成,建设优质教学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切实把教学管理工作做好做扎实。同时,也要注意对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保证,教育目标也就能得以实现。

作者:徐金有

参考文献: 

[1]丁雪龙.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2015,(11) :220-221. 

[2]田正旗.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4):81-82. 

[3]肖槐树.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J].亚太教育,2014,(03):38-39. 

第7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36 — 02

随着《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发,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同时还要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育机构,责无旁贷地要培养出符合《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的高素质幼儿教师。课程是培养高校人才的载体,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培养准幼儿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委员会主任钟启泉认为:“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实际至少落后50年,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设置了《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必须要在反思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积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学习的合作者与伙伴、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教师要由舞台的主角变成幕后的导演。教师要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建构者。

(一) 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堂上,还存在着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复印”或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动、积极地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亲身实践、直接体验,通过活动去探索周围世界、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设计知识的传播,更应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精神,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不可以?”。 例如,可以在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播放幼儿教师教学录像,请学生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观看录像,并思考幼儿园教师是如何设计五大领域课程方案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录像中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是什么?如果是你来执教你会如何设计?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的教学法课堂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为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鼓励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处和谐、自由、轻松的活动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得到挖掘和发挥,有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是人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的技能。教育既可以为学生创新提供发展的契机,成为发展的动力,也可能阻碍,甚至扼杀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作为培养准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要明确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一定的创造潜能,在适当的教育背景下,它可能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得到体现和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无限创造潜能,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五大领域教学法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就幼儿园的同一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自身素质,创造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二、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我校自2009年与丹麦VIA大学学院联合举办了学前教育本科教育项目,在四年的教学过程中,丹麦教师来我校讲授多门专业课程,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的改革深有启发。

(一)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积极借鉴其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势,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建立了真实而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在基地幼儿园的课堂教学真实情境中获得专业知识的深化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我们在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了以下方法:课程教学内容中采用了部分课程设计教育理论由专任教师集中在校内讲授,部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由基地幼儿园教师讲授的方式;采取了学生观看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录像与到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看幼儿园教师授课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了集中教育见习和分散教育见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教育见习时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孩子和全面观察学习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分散教育见习主要是教师根据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需要,临时与基地教师沟通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真实情境中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

(二)建构学习环境

我们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强化教育技能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建构了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一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指定了有效的文献资料; 二是增加教材资源配套,制作了课程教学需要的国内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光盘; 三是制作了五大领域课程教学课件;四是建设了幼儿园模拟教学的校内学前教育实验室和校外的14所教育实践基地。由于充分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改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设计

(一)改革课程内容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教学活动中还存着许多不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教学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工作者要合理地分析教学现状,转变教学观念,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也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方式,具有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在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扎实深厚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观察儿童、解读儿童、因材施教的能力。要让学生获得教育实践能力,学生要通过课程学习具有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组织开展游戏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教育反思能力等基本专业能力。然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的设置还存在着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知识陈旧等问题,例如《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的教学内容中关于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内容相互重复和交叉,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学时间,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围绕《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还要注重对传统课程内容的整合,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与师德、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获取专业知识的课程内容。

(二)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为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科学进行教学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专业能力和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应按照学生的特点寻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系统设计教学活动,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成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使其在探索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然而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仍然还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代教学理论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要求幼儿教师要根据课程的类型,所选教材的内容、教师的组织形式、幼儿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在五大领域内容整合教育的前提下,合理安排课堂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在理论习得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模拟教学能力、教育评价能力和说课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可以采取五步教学模式:一是“学”,即自学教学法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获得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创”即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设计幼儿园五大领域内容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教”,即学生根据教学设计制作教具,模拟幼儿园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四是“评”,即学生根据模拟教学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五是“说”,即学生进行说课,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说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注重把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利用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训练,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教学综合能力。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担负着传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五大领域教学法理论知识与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重任,教师要根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优质的幼儿园教育师资。

〔参 考 文 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J〕.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第8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拓宽视角;社会生活;探究认知

教师的教学视角思维决定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及质量的优劣。教科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全新的思维编排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和教与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的思维认知新课改,无疑会阻碍教育改革的发展,影响教材的有效实施。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老教师,应反思过去,解读现在,设计未来,用宏观的社会大背景、大教育观、大视角思维提高思想认知,研究教育对象,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教学途径。

一、拓宽认知学生视角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重视了解学生主观意识行为的表现,而且更要重视探究影响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父母的因素。家庭教育始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常言道“一个母亲,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动态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行为的成长和发展。故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家长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职业精神等综合性素质,及时协调、引导、教育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因素。现实社会中生成了很多“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留守监护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教师面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多研究他们的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志趣爱好等心理问题,适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交流、合作,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导致或影响学生德育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群体的不全面发展。若学校忽视师德师风教育,致使教师不尊重学生,只教书不育人;若学校忽视或放松德育教育,只重视升学率的提升,致使部分学生成为思想行为上的困难生;若学校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对校外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落实,致使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全面,不能巩固。由此可见,学校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师德师风教育,重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线教育。重视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行为正确地、全面地发展。

3.社会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环境呈现多元化,致使教育空间更广阔。面对社会生活纷繁现象,西方不良习潮、就业压力、文化市场的浑浊等影响,构成的是未成年学生无能明辨是非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针对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呼吁建言社会,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认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对象,要多视角综合性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处境,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共性去认知,又要面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和学生的个性去认知。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题,力求使认知他们的过程成为他们生命存在和成长的过程。

二、拓宽内容视角

1.教材整合科学化

首先,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具有科学的整合性。一是人本化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生活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学习的目标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内容适应性的整合,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需求,既满足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的不同的教育资源需求,又力求使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交融了解,享用不同的教育资源,调节了教育不平衡发展的现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教材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教学在每册、每单元、每课中有机结合。

其次,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实施目标多维性的统一。一是将课程目标、德育目标、教育目标横向发展;二是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目标纵向发展;三是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交替发展;四是将感性目标、理性目标、内化目标升华发展。总之,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能在科学整合的基础上以多维目标统一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学科网络化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将社会、自然、人文等学科综合化,把道德、伦理、法律、政治、经济人文、国情、历史、地理、技能、艺术、心理等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学科有机结合。将学科之间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科学地渗透在整个义务教育教材之中,体现了生活的全息性和知识的全面性,突破了以往学科编排内容的局限性。

3.教学内容外延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很具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科。教学应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中的鲜活内容,将静态书本知识与动态的社会知识相结合,将非生命知识活化成有生命的物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编排的内容、素材、活动手段挖掘校本教材,可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大事、节日纪念等,培养健康的德育意识;可要求学生走访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凸显学生道德需求;可要求学生学习身边感动的人,了解身边感动的事,提升道德素养;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募捐活动,进行道德体验;可要求学生参与班级和社区管理建言献策,升华德育价值。通过上述诸多社会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落实,既落实了思想品德教学内涵,又使学生德育养成在认知、明理、感悟、内化、践行过程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生成发展。

4.教学内容能力化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能力的过程化,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一是引读、依事寻理。学生将教材中所读的典型事例和材料与相关的理论和观点相联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论证理解其理论和观点,寻觅合乎逻辑规律的理性结合,在过程中体验,提高归纳和演绎能力。

二是引理、由点到面、连面成体。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单元主题、课题、主要内容的结构上,是点线面的结合,综合渗透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将德育知识、能力、情感统为一体。在概念与原理的内在联系中,着眼培养学生认知因果的联系能力。

三是引析、解析求真。思想品德课要解析贵懂,价值求真。教者要引导学者,学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解析,将识记的内容融会贯通,获取真知、真情、真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四是引通、贯通致用。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自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能自用道德思维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教育引导和影响具有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是引深、灵活创新。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要以“灵活”设计教学流程,以“自创”作为教学的延伸。教师要灵活自主创设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多样性的活动,灵活组织学生进行生生、师生、生校、生社之间的互动对话及思想精神的讨论交流。只有如此多视角、多方位、多手段地提供给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展示平台,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自主的创新能力。

三、拓宽空间视角

拓宽空间视角,是指将德育教育目标化,德育教学效能实践化,德育教学课堂外延化,在社会生活大空间里认识和教学思想品德课,使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德育。

1.拓展目标空间

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生自身德育成长的教育,而且是人回归于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社会生活,依于社会环境,又回归于社会服务,应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故而要以学生的建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回归社会服务为落脚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知情感,提升能力,从而达到回报社会的目的。

2.拓展效能空间

思想品德课效能的落实具多维性,据其社会学科而言,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把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度上,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历选择性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相融,亲近生活,体验生活,借助社会生活的教育效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开启学习动力的钥匙,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激活运用已有的社会生活技能,用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物象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拓展课堂空间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课堂具有外延性。教师在灵活调整好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出教室,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走进农家社区,工厂企业,各类市场,行政部门,爱国教育基地等社会大课堂。在大视角,大思维,大背景,大空间中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学习活动,把感性认知付诸在实践中进行理性认知,使德育教育成为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完整的德育,使教学课堂具有丰富的空间生命力和吸引力。

四、拓宽途径视角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途径与其它学科的教学途径具有共性之处,但更具其特殊性及其特殊要求。下面就其谈几点认知:

1.学科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学科就其职能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科。要让学生成其才,必先立其身。故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应当育人为先。

2.任课教师的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负有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发扬的重任,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师的厚德范行素质,以德垂范,以行作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3.学校德育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及要求。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要重视师德教育,重视活动育人环境的优化,扭转思想品德课为副课的观念,不要阴差阳错,张冠李戴地对思想品德课进行补位,坚决杜绝无德有才之师任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重师德,优先配备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保证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4.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素质教育是人人发展和全面发展人。思想品德教育为素质教育之首。国家应规定在各大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作为其它专业的必修课进行教学,从而培养更多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人才,普及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加大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总之,国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的专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5.社会育人环境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存在着负面性、消极性、不公正性、不公平性、不合理性、虚假性、伪劣性等现象,均致使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故呼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其能,履其职,躬其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第9篇:科学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魅力;评价;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87-01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更好的适应课改需求,提升学生数学成绩,应准备充分,精心设计,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后练习与巩固要有针对性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是我结合我几年的教学实践,关于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准备充分,精心设计

要提升初中数学课课堂效果,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充分精心设计。在数学备课时我们应该努力从教材、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几方面考虑,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往往决定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因而我们在上课前必须明白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整体的基础是什么样子?其中哪些学生的基础好,哪些的基础较差?我们备好的课能不能够适应学生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的对学生进行了解。只有做到这些,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做得知己知彼,提高教学针对性。

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在传统的知识传递结构中,教师处于核心的地位,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冲破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主体的人。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他们存在的巨大潜能,要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淋漓尽致的发挥。我们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积极营造素质教育氛围,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课堂的各个环节(导入、多媒体应用,课堂互动等方面)也要注重设计,既要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数学课堂在中学不是很受欢迎的原因,也许和数学老师本身有很大的关系,这就要提高数学老师的人格魅力,要提升教师在学生中的人格魅力,就需要教师的拥有一颗爱心。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所有的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还有要胸怀一颗宽容之心。对于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来说,宽容就是金,当教师忍学生不能忍,为学生不能为时,就能征服学生、教育学生,甚至吸引学生。既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展示出教师的无穷的人格魅力。

其次,数学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或情趣高雅,性格稳健;或雷厉风行,充满魄力;或衣着大方,举止得当……教师不凡的气质和翩翩风度,都能使学生产生仰慕之感。当然作为一名教师,你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学生搞好团结,就要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公整,自己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养成随手拾起地上的一个纸团、把讲桌上的粉笔盒摆好、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学生面前等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些行为习惯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者学生、激励着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

再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激发兴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怎样才能激励、鼓舞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现在老师们在课堂上都非常注意改变自己以往的评价语言。特别是在公开课中,我们可以听到许多带有明显新课程理念性的评价语言。如:“你真棒!”“非常不错”等等。一节课中,这样的语言此起彼伏。刚开始接触这些评价语言时,师生们感到非常新鲜,也比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时间一长,总觉得这些评价语言的运用存在着形式化的意味。再加上对学生的观察,有的调皮的学生借着评价的机会,自我表演一番;还有的学生只是嘴巴在动,情绪上根本就没有响应。当学生出现困难、出现过错或犹豫不决的时候,如果老师说一句“我相信你”、“我觉得你行”,那么他就很快会鼓足勇气。无论是学习成绩好与不好的学生,都对他们说:“我相信你行。”这样学生才会个个充满着自信。“行”的更“行”了,“不行”的也“行”了。评价语言贯穿整个数学课堂过程中,让我们“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真诚,少一点敷衍”。站在孩子整个人生的维度上,用发展的理念来实施评价,科学有效地运用评价语言,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这样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课后练习与巩固要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