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视化多媒体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164-02
目前全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教学做一体化”理论的研究与探索成为热点。多媒体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能力扩展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项媒体技术的单独应用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于多媒体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非常必要。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涵义
(一)“一体化”的由来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欧洲开始出现这样一个英语单词——Integration。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卡尔·多伊奇给它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体化”,意思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即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这个“一体化”定义着重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后会产生的新的结构和系统,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功能。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含义
其实“教、学、做”的理论很早就有人提出来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就提到“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结合一体化的思想,把“教、学、做、训、考”等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教学结构和系统,产生新的功能,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
二、“教学做一体化”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既能保证理论教学,又能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的
多媒体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能力扩展课程,主要任务是针对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的职业岗位要求,通过策划、设计、制作、、评价文本、音频、平面、动画、DV、多媒体应用系统等小型多媒体项目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文本技术、音频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画技术、视频技术的单独应用能力及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在课程理念方面,要求打破传统的按照知识体系教授的方式,以学生未来从事设计人员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既保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相关知识、职业素质,同时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确定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分析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小型多媒体项目策划、设计与开发所需的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将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将工作任务转化成对应的学习情境。
在课程设计中,要求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学习情境的设计和工作任务的安排充分体现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考核增加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考核内容。
在教学实施中,要求以实训项目的完成为中心,以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策略,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遵循“项目提出——项目分析——项目实现——项目评价——项目训练”的流程,将项目的完成分解为各个子任务,融“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三)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课程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等涉及到多媒体应用的设计人员。该课程要求针对多媒体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同步培养,为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需求奠定基础。主要教学内容组织如表1所示。
(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技术手段
教师根据一体化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施的配套情况,尽可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比如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课堂讲授、演示课件、操作示范,在电子教室进行模拟训练、实际操作训练,在企业现场进行实际操作,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教学辅导等。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须以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的为前提。同时在教学中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考核方式等各个过程进行有机结合,每个教学情境均以完成行动导向的任务为目标,实现新的教学功能。
(五)“教学做一体化”的考核
多媒体技术课程要求考核学生使用相关软件设计、制作、测试、多媒体作品的单独应用能力及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形式如表2所示。
三、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反思
“教学做一体化”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中,在某些教学情境中设置的工作任务难度过于简单,应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增大任务难度。教师在设计工作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设计工作任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
总之,“教学做一体化”理论随着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一体化的过程是一项创新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桂春.“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36)
[2]葛笑寒,苏丽敏.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电力电子课程教学设计[J].科技信息,2011(32)
一、多媒体优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多媒体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把现代教育技术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改进了那种传统的纸质案例展示形式,使教学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教学辅之以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这样的情境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把多媒体技术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和讨论的兴趣。
(二)多媒体优化教学的特征
1、多媒体的运用,使历史课生活化,开阔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
历史课就是进行语言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历史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是历史信息的变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求知欲。中学生都喜欢新颖的形式,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兴趣。
2、多媒体的运用,易于启发想象
历史课教材多采用的事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地增加了事例典型、人物具体、情节生动的附文、小栏目、漫画图表等。精读教材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关键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利用多媒体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判断是非能力。
3、多媒体的运用,优化了历史课堂教学
多媒体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的不足,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优化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同。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等多种能力。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给课堂注入了生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生动灵活的特点,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将观察、欣赏与学习、训练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生发创造的欲望。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教学信息量大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阔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如教学中按需要让学生去游览故宫的尊严、长城的雄壮、金字塔的神气及山川的隽色;去欣赏樱花的浪漫、紫荆花的秀美;去领略云南民族风情、拉丁民族的豪放气节;去感受民族歌曲的优美、交响乐的宏大……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多媒体及时而迅速地传达给教师或同学,这样,不仅在感知过程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又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三)有利于教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多媒体教学使教材的画面、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而且将新兴的科技知识、远距离发生的事情、历史事件、不易理解不便观察的内容编入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再者,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多媒体教学能将声音、图片、图像、文字、动画和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交互处理,形成集文、声、图、像于一体的极具吸引力的多媒体效果,能让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多媒体优化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一)平时关注生活,积累备课素材
自从现代教育技术开始在课堂上应用以来,教师多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几年来,我一直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新课程理念,不断积累有关历史课的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与教学有关的图片、视频、动画、文本等信息资料。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至今,我已制作了初中多数课文的课件。每个课件中都能够体现最新的时政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学习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的大事。
(二)整合课程资源,制作教学课件
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新课程信息资源的整合、教学模式的本土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师生互动活动中的资源创新、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是整合资源、制作课件时要关注的几个方面。因此,我在课前制作软件时,除了深刻研究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及配套图册、练习、教师用书等外,还注重了解学生实际学情(知、能、情、意)、兴趣爱好等,然后整合所搜集的信息资源,制作出可操作性强、利于师生互动的课件。
(三)联系学生情况,开发运用资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普及于中小学课堂之中,尤其是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不用多媒体就没有档次,造成中小学教师滥用、误用多媒体现象日益严重。化学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常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
1.屏幕是黑板的搬家
这是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普遍现象。我听过一位教师的“化学键”的公开课。这位教师没有一次使用黑板(包括题目),整个过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演示,就连课堂的重点部分“电子式的书写”也没有亲自演示一下,结果学生答题时一团雾水,摸不清方向。这样的课件纯粹是黑板的“搬家”,“文字化”“过量化”“单一化”“杂乱化”是其特点。表面上看起来课堂容量大了,课时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这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出现了千人一面的局面。
2.“虚拟实验”代替“演示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演示实验优势明显,可以进行重放、定格、缩放、慢镜头,可让学生观察化学变化的全部,模拟的现象更精确,而且模拟实验的结果相对科学,易于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化学是建立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的教学功能是无法用其他媒体代替的。使用其他媒体是难以培养实验能力的,如在做氢气爆炸试验时,学生在亲自做完实验后,通过亲自收集气体、点燃气体,不但能了解到不能点燃没有验纯的氢气,而且会知道氢气爆炸的极限。又如在做浓硫酸和蔗糖的脱水实验时,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蔗糖变黑膨胀的过程,同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样学生对该实验印象就深刻,兴趣高涨,对于知识的理解就会较为透彻。化学实验现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因验的条件、浓度和实验操作的变化而变化。演示实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能使学生对事物的变化产生一个客观、真实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事物本质的激情。
3.丢掉了化学课本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将多媒体代替了课本,教学内容一页一页地翻过,使学生眼睛盯着屏幕,思维随着教师的操作而变化。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课本,却成了摆设品(由于多媒体教室内光线比较昏暗,学生看不清课本,也无法记笔记)。课堂以多媒体课件来表现,虽说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当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教师咀嚼消化过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学到的知识是间接的,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也就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此外,多媒体呈现的内容一闪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无法反复复习与回味。课上完了,上课的内容也就淡忘了。学生要深刻理解,还得再花更多的时间重新学习,学习效率不升反降。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为了课后温故,我认为在课本上作必要的记录和适当的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4.教学过程程序化
目前用于制作多媒体的软件较多,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ear、Dreamweaver、方正奥思等。但是一般情况下,一个多媒体的制作,常有固定的程序,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出多媒体课件。一旦课件成功了,整堂课的内容、程序也就定来了。虽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控制可见的流程,但是课堂始终在程序的控制下。无论是学生的思维,还是教师的思维,都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教师个体的教学特色、学生思维的多元化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应依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控制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5.答案的唯一性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时,往往是采用图片、录像、实物投影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定向化。这是由于教师对问题的答案已经事先设计好了,因此必须边讲边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上引。而事实上,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有创意的。比如有位初三教师在讲授如何鉴别浓HCl、浓HSO时,精心准备了常见的6种方法。可是偏偏有位学生举手了,提出来了一种他从课外书上学到的方法。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答案,这位教师很肯定地表扬了他,可是在小结时,仍然只是展示他准备的,没办法加上学生的补充。久而久之,学生觉得反正老师有标准答案,产生依赖性而不去思考,创造欲就会被埋没。
化学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各种媒体都有其传播特性和优缺点。不可能有一种融合了所有媒体的特长,适宜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媒体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也是一种媒体,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多媒体只是教学媒体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媒体,只能是辅助媒体。
二
中学化学教师要慎用善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我们在制作使用多媒体时,要避免把没有科学依据的客观认识制作成文本、画面、动画等,以免学生接受一些错误的知识。比如在做高中课本中CH和Cl的取代反应的课件时,有的教师明确了解反应的本质,而仅仅简单地把反应认为是CH中的C-H键断裂,与Cl―Cl键断裂后重组,严重违背了反应碰撞原理的本质。这样错误的知识给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添加了障碍。
2.实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使用计算机作为目的,更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用计算机统统制成课件。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口头难以表达的、抽象的内容制成直观的、生动的画面或动画来达到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例如使用计算机可以表现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情况,突破难点――电子云的概念。教师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酯化反应的本质――酸脱羟基醇脱氢,让学生深刻理解该反应的原理。
运用多媒体,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教学需要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多媒体无疑能做到这一点。它能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为学生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为后面课程的展开作好铺垫。例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教师可利用PPT演示迪亚斯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几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再将途经重要地点醒目地显示出来,并播放新航路开辟的视频,这样,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开展学习。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建立时空概念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许多历史性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是通过历史地图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始终的。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理解、记忆历史知识,明确时空的变化过程。例如,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的《西汉时期全图》一节中,教师可利用PPT制作动态地图,通过地图中蓝色和灰色古今海岸线的对照,学生就会明白西汉时的海岸线与现在的海岸线原来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通过地图中给出的古今国界和当时的政权部族界线比较,也能使学生很容易对西汉时的疆域有个相对明确的概念。
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历史课中的许多重、难点,有时仅靠教师讲授,学生难于内化进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增加生动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例如,在讲《工业革命》时,教师可先投影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表,要求学生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再把正确答案投影进比较表格里,最后再提供巩固性的单项选择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牢固掌握。
局部解剖学是阐述人体局部层次结构及其毗邻关系的1门形态学科,是从事临床工作最重要的基础课。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地、多角度地阐述和展示局部结构特征、毗邻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搞好局部解剖学的教学是当今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1]。本文就科学制作多媒体课件,优化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将教学体会报告如下。
1 前期准备
任课教师首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教科书内容、教学进程及教学时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多媒体课件制作计划。其次,按照课件制作计划收集和准备各章节需要的图谱、标本、相关图像(片)资料及临床参考书等素材。最后,选择制作软件。任课教师自己制作课件选择容易掌握、容易获取的软件,常选用PowerPoint。本文重点讨论PowerPoint课件的制作。
2 素材准备
课件中使用的文字、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等均称为素材,对前期收集的素材,大多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对文字的处理主要是提炼加工,用尽量少的文字,准确描述,对图片、图像的处理,根据课件的需要,使用PhotoShop,对其进行裁切、调节对比度、亮度及色饱和度及其他必要处理等,并将图片格式存为jpg 格式,在课件中插入相关视频文件,既可加深学生的印象,还可提高学习兴趣。对视频素材的加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分割、剪切以及视频格式的转换,1般将视频文件转换成MPEG格式备用。
3 初期制作
4 后期调试
初期制作的课件1般都要进行反复调试,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根据自己的授课习惯、风格,对课件中的每1个对象设立动画及其出现的顺序,并根据内容选择幻灯片切换方式,完成后进行试放,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在制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随时保存文件,以免因机器等意外情况导致劳动成果的丢失。
5 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1些缺陷。主要有:①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掌握不好,易产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的问题,学生不易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内容;②图片多,增强了直观性但留置的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易造成记忆时长下降;③多角度,多层次展示教学内容,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但也易造成学生思维疲劳。针对这些不足,可以采用以下传统方法加以克服:①书写层次分明的标题性板书,可时刻提醒师生教学的进度、层次和重点内容;②每1段教学内容之后,1定要有总结性文字资料以及复习思考题等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③每1节课,应选择适当数量的既层次分明又多角度反映教学内容的图片,千万数量不能过多。
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是当今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尤其在严重缺乏尸体来源的局部解剖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更是快速应用于理论教学和实验课之中。如何进1步筛选、保留有效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局部解剖学教学规律的多媒体课件,依然是当前创新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2] 吴江锋,艾寿坤,黄晓飞,等.手术局部解剖学多媒体的制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3):244-245.
多媒体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新潮流。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信息,以表达更为丰富内容的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趋势。这不仅是教学技术的一种变革,也是在推行素质教育中使教学模式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的一种趋势。它以图文并茂、形像的动画等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东西的理解,使课堂更形象生动,很受化学教师和学生的欢迎。目前应用多媒体手段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本人从事化学教学,谈谈这方面的感想。
一、课堂上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社会是信息量极大、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各种信息除语言文字外如果借助于视、听、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传播可以迅速有效的达到传播的目的。完全按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现在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时,能增强教师本人的创新意识。教师本人具备了这种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学生在接受过程中,能更多地直接参与体会这种创新活动。
应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更可毫不费力地将传统教学中难于描述、难于突破的难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多媒体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多媒体课件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工具,凡是能够用普通媒体如模型、挂图等实现的就无须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应该处理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媒体教学的关系,粉笔和黑板仍然是我们老师的主要教学工具,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2. 课堂演示的普通化学实验绝不能以录像或动画代替。实验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体所取代不了的,它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是最直接、最生动的媒体,化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垂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3. 课件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将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以及板书等统统编织进去,上课时老师只管按鼠标,虽然省劲不少,但交互性太少,仍然是“灌输式”,教学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学生自学型的习题式课件,更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反馈功能。
三、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故此不能将化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编制成课本教材的翻版。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点睛之笔。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我觉得应该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微观粒子的变化、运动。2. 元素化合物的实际用途或现代化科研设备与化工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的演示。3. 错误性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4. 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5. 总结复习。
四、在下列情况下,最好不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一、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例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做成幻灯片,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做律动。这样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能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二、突破难点,让学生更直观地去感受音乐。
许多音乐教师对乐理教学大伤脑筋,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而学生却难以掌握。但是乐理教学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呢?其实教学过程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例如歌曲《其多列》当中涉及到了学习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内容,屏幕上播放歌曲的同时还有小人的“走”和“跑”分别代替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学生们当然知道走是要比跑慢的,老师加以提醒告诉他们这里的两个跑加起来就是一个走的速度了。这样学生们可以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扩充容量,进行多元文化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是时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在新课改形式下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的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颠覆和创新,利用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将原本只有粉笔和黑板作为教学工具的课堂彻底激活,更加直观和全面地展示课堂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审美观、价值观,是学生认识和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和诗词,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也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和理解语文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语境,协助语文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多方面发展、综合性素质完备的人才。
1 巧用多媒体技术的影像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的课本内容也多为具有丰富的环境描写、人文历史关怀情节。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进行空泛的想象,由于人生历练的缺乏和经验的缺失,许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讲的内容无法与实际相联系,因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的声像技术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漏洞,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影像技术播放出来,从而带给学生更为直观和具体的形象,学生对于动态的画面也更感兴趣,因而有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
笔者在讲解《小竹排在画中游》一文时,设想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文章对江南秀丽风光的描绘,让学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对于不是生长在江南的学生不太明白竹排是一种什么样的工具,书本上的图片仅仅有一个片面的形象,学生无法想象得到竹排在水中游荡,融入山水之中的美好景象。因此,笔者搜集了大量的江南水乡的视频、图文资料以后,选取了适合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认知程度的江南水乡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在视频中,学生看到小小竹排在水中晃晃悠悠,河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偶有小鸟飞过山头,叽叽喳喳的鸣叫声就像是在唱歌,河岸两旁树木苍翠欲滴,郁郁葱葱。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对江南水乡的模样有了一个直观和全面的印象,并且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对江南的美好风景充满了向往和渴望,也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象能更好地理解。多媒体技术运用影像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利用多媒体视听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和完整的概念才能够明白,尤其是古诗词的教学。由于小学生与作者的年代差异,文化、历史的不同,因此,作者隐藏在文章中的情感需要学生自行去挖掘、发现。而古诗词当中的很多词句必须进行翻译过后才能理解,教师以往的教学方法是“逐字逐句翻译,全篇分析”的方式,大大减弱了古诗词的韵味以及其具有的审美价值。学生在学习时由于无法理解,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从而对古诗词产生排斥心理。多媒体技术的视听技术,将语文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拆解,通过优美的声线诵读及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从而受到语文的熏陶和感染,形成良好的语感,对文章整体进行把控。
笔者在讲解李坤的《悯农》时,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悯农》的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倾听,大致对文章所要表达的“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意思有所掌握,再通过对农民伯伯辛苦栽种粮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的播放,让学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笔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诗歌中的生字和难字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下,懂得了粮食是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下得来的,因此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避免浪费。
3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只要满足和调动了个体的心理状态,有了某种意向,对今后的行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新课标所体现的明显特征。比如,在教授《金色的鱼钩》时,很多学生对战士过草地、翻雪山的时代比较模糊,体会不到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如果这样的时代特征靠教师用文字表述,学生显然不能完全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觉得非常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开始东张西望,不愿意听下去。面对如此学习状态,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手段,把途中战士过草地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当时的画面和战士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不仅调动了学生感官参与的意识,还丰富了课堂教学,减少了教师的长篇大论,优化了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有所改善。
还有,在讲授《索溪峪的“野”》时,学生从预习中能初步了解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特征,教师如果在课堂上适当播放有关索溪峪山、水、动物、游人等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对索溪峪有了较深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介绍画面,从中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 小结
教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凭借自身集音响、视频等为一体的优势,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它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模式,丰富了教师教学理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已经成为当前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此时,教师是表现课堂的唯一组织者,需要依据学生的共同点和差异性,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现代科技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在一起,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图,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田延丽.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9(11).
[2]张海凤.浅议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策略[J].成才之路,2011(17).
一、激活教材,架起兴趣之桥
儿童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而传统的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引不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产生不了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渐渐感到音乐课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变静为动的特点,这也正符合儿童注意的活动性特点,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象,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给音乐课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从而激活了教材内容,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传统的音阶教学用阶梯图展示和老师弹琴示范进行集体教学,模式呆板,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课件中展示音阶图:每个台阶上有一个小动物,不同的小动物代表不同的音,对照音阶图帮助学生认识音阶。学生可用鼠标任意点击一个台阶上的小动物,这个小动物就会跳出来演奏相应的音。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
二、在欣赏课中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感受美
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学生最不喜欢的却是欣赏课,每次上欣赏课,他们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没有了学生的配合,我自己也觉得兴味索然。欣赏课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听,但是单纯依靠听,或过多的讲述,就显得单调、枯燥、平淡、乏味,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就要依靠多媒体技术。
在欣赏江南风格的歌曲《采茶舞曲》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演示型课件,选择与音乐意境相吻合的江南山水作为背景,并随着音乐的发展变化自动更换相应的背景画面,如茶农欢快地采茶,双手上下飞舞,哥哥妹妹运茶忙的画面。在这欢快又具有越剧风格的乐曲声中,学生仿佛就置身于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江南之地,亲眼目睹了丰收季节茶农们是如何快乐的采茶和运茶,在听的过程中,学生都不由自主的和茶农一起做着采茶的动作,感受丰收的喜悦。在这种结合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统一的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越剧唱腔的美感,准确理解和体会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避免了教师空洞的说教。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如:教学《摇篮曲》时,利用电脑动画,将月色朦胧安静的的夜晚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了安逸的情境;又如在对学生声音的训练中,通过现场录音对比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声音的直观了解,把抽象的现象转化成具体的东西,学生也就学得有趣,学得扎实了。
四、能丰富想象,激发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