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独立思考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独立思考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独立思考的培养

第1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

第2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曾有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做过调查,问过各行各业的不少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数学,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几何为代表的数学课教会人思考,教会人判断是非,讲清道理,培养合理的质疑精神,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人受用一辈子。

是的,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却给予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整合在一起,变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整体,清晰的思维是将来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换言之学生从书本上学的数学知识多会还给老师,可心理的逻辑永不改变位置————那些中学学到的思维方法与人生观点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思考,数学之所以成为贯穿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课,正因为它肩负着理性文明启蒙的使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说远的,前一段日本福岛地震核辐射引起的全国各地抢购食盐的风波,暴露出那种唯上的、从众的思维定式今天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在当今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显得更为重要吗?因为在数学单纯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的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相信逻辑的力量。这种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用数学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

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课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纷至沓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数学教学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颠覆着,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们,呕心沥血,惟恐课上的不生动,形式不新颖,内容渗透的不到位,目标体现的不具体。欣喜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达和说理能力方面有了进步。但是也体现出了不少弊端,教材过低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而练习和考试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级的中考题就编进七年级,这里刚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马上就让学生在正方形里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师曾笑侃“刚学会走路,就要飞了”,于是学生明显在逻辑思路的推导和独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

同时教学与考试的脱节带来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师忙着返工补充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也忙着钻研难度更大的练习,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课堂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引入课题,但是数学化加工程度不够,学生感知不深,教师在引导进行学生思维训练时,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层面,不敢过多过细数学化深加工,怕与新课改要求相违背,因为教材设计没有相关的训练,顾虑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学生只重视“是什么”,忽视“为什么”,在解决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多,一到独立解决综合能力题时力不从心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无可奈何吗?应该不是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中可以

1、从审题开始、抽取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也不可否认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情境中,而是应该沟通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抽象、概括,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全面审视,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包括图画)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质因素和本质因素进行剥离,抽取出本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审题,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对要解决问题的影响,使学生把收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再用最简洁的言语表达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现情境向算理的转化。

2、抓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集约化、符号化的思想;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止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抽取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思考能力。

3、抓表达说理,训练思路。

无论是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还是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学、说理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就要知道学生是怎么用言语表达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开始。促进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维含量,提高品质。

第3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43-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侧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教师未能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那么就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思考兴趣,给予充足思考时间、营造思考环境,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培养思考能力等方面研究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数学故事情境,激发思考兴趣

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学好数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基础,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创设相关的故事情境,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八戒吃饼”的故事情境:在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走着走着感觉饿了。悟空去化缘,得到一张饼。师傅说,我们把饼平均分成4块,每人吃1块。八戒不同意,流着口水对师傅说,我吃得多,多分给我一块吧。这时,悟空灵机一动,对师傅说,那就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吧。八戒听了,高兴得笑起来。通过这个故事情境,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故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顺便提出一些问题,如“八戒到底有没有多吃到饼”,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设故事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处于一种比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给予充足思考时间,营造思考环境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就应当改变教学策略,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能什么问题都给学生讲解。如果一讲到底,不留悬念,不让学生思考,就只能使学生更加依赖教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留下适当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营造一种良好的思考环境,这对学生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求梯形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用以前学过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来帮助求解。在为学生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方法来求出梯形面积。通过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三、设计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培养W生独立思考能力来说并不是全部有用。因此,数学教师应当从中找出有足够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思考情境当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完“运用连除计算解决问题”后,可以设计一个关于楼房的问题,通过提问“其中有多少房间”或“有多少层”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小刚在食品厂上班,食品厂在中秋节要生产月饼,根据工作情况,小刚每天包装540块月饼,其中6块月饼放一个盒,3个盒为一手提箱。请问,小刚每天要包装多少箱月饼?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学生知道总数是540块,先借助除法得到一共多少盒,然后再除以3得到箱数,列算式:540÷6÷3=30箱。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及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数学教师应当熟练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要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2]陆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14).

第4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独立思考;方法;能力培养

对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却在老师的教学方式上以及学生的思想层面上存在这诸多问题与弊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以及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就好像一个装了水的杯子里硬是要装油进去,到最后彼此分层,毫不相容。由于不能够及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小学生不会独立思考问题的现象变得严重了起来。因此,如今当务之急便是针对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

(1)如果学生可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在面对数学知识与题目时,他们便可依据自己的想法,独立进行设问、分析、解题、验证等一系列的解题过程。而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拥有自己的解题技巧,同时能够融会贯通,将书本上的知识完美的转化为自己的。

(2)如果学生可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便可不再像过去那样,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与参与性,整节课像是老师的“独角戏”。老师本是引导和辅导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课上的“主角”,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数学才是他们必须要做的。

(3)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有利的。作为一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他们学习数学是必须的,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些,对于素质教育的实现是必要的。

二、分析当前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现状

首先,在分析过我国当前小学数学教育后发现,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以及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对于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是极其不利的。本应该作为课堂教学中“配角”的教师,如今却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实施着他们的“权力”。比如,不论是课堂的教学进度还是课后习题的标准答案,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被动者的姿态,习惯性的将接受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作为课堂学习任务,更有甚者,机械性的抄书与背诵书上同类型题目答案或标准答案也成为他们的学习任务。

其次,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中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成为了家长们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而学校为了成为家长们眼中的好学校,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平均每天都要上近十节课,每天有十几个小时在学习。学生由于要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而根本就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自己思考。如果这种情况再这样继续下去,学生自己不会独立思考的情况会迅速增加。

三、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如今,时代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各类招聘单位也将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作为了对所需人才的选拔要求。面对这样的局势,我认为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创造一种新型的数学教学氛围。通过对当前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绊脚石”便是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模式。而之所以会这么认为,是因为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乏味无趣、没有生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只有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主角的数学教学氛围,才可以帮助学生在数学领域中学会独立思考。

(2)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在对小学生调查统计后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生不怎么喜欢学习数学,更有甚者,对学习数学完全没有兴趣,而原因则是他们大多数觉得数学内容太过枯燥乏味。因此,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设计,尽可能的将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趣,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在进行十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可以通过采取奖励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快速算出结果。

(3)对校园课后的活动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想要学好一门功课就必须做到三点: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这三点中最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点便是课后复习。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组成一对一帮扶小组的方式提醒学生在课后针对课上内容及疑惑进行复习与探讨,而老师在每次考试结果出来后,对表现好的,小组中俩人成绩都有所进步的进行奖励。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也有助于学生渐渐的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学生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36-01

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独立思考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不断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独立思考能力的本质就是,你有你的坚定价值判断体系,假如没有这个,你无法独立思考。任何思考的起点,必须为自己找一个原点。所有的独立思考其实都是不独立的,你得有一个判断起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找到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呢?第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教材课本中大量的“科学漫步”“sts”,利用新科学、新发现中的“宇宙如何运行”、“宇宙大爆炸”、“奇点”、“ 相对论”、“超光速中微子”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学生坚定世界的物质性。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伟人的成功,科学家探索过程中得到很好的启发,例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指出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出了牛顿运动定律,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 而2011年欧洲科学家发现“超光速中微子”将打破自爱因斯坦其相对论以来一直被整个物理学界奉为圣经的“光速不可超越”原则等。让学生明白科学没有“终极定理“,没有科学家是“上帝”,没有科学家不可以质疑。第三,利用科学家的格言、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品格――崇敬自然,崇尚真理。培养学生崇敬自然,崇尚真理的自然观和科学品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目标。学生有了正确的世界观、科学观、科学品格,也就有了正确价值判断体系和判断起点,也就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起点。

二、在物理教学中还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学生就会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是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所应注意的一项工作重点,和国外的学生比起来,中国的学生所缺少的就是质疑的能力和批判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创造质疑情景,使学生正确的质疑。

1.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学会“点到为止”的教学原则。不能为了考试获得高分,而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留给学生的只有记忆与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要相信学生思维能力的可塑性,要把独立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2.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质疑环境,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在课堂上抛弃填鸭式和满灌堂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可供学生产生质疑的问题和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提问。

3.教师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课本上的物理规律、概念大胆质疑,并设法获得科学的结论。学生有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第一个表现一般是能提许多问题,包括各种“莫名其妙”的问题,这正是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最好的机会,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质疑是错误的,我们也要好好珍惜,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绝不可嘲讽打击。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正确方法。要注重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6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11-02

新课程改革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要重视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两者并不孤立,可以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而合作学习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合作前的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前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比如,探究规律时,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真正的思考才能发现其奥妙。例如,北师大版七上第五章第七节《日历中的方程》[2]教学中,我设置了两个问题:(1)日历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2)如何设未知数更合理?的思考问题,放手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立的见解,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最后学生会总结出:日历中竖列上相邻三个日期的规律是“差为7”,根据这一规律,设中间的数为x,上面的数为x-7,下面的数为x+7。”

二、合作过程中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3]例如,北师大版八下4.8《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4]教学中,让学生探索“一角对应相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因为存在“两边夹角”“两边一对角”两种不同的情况,看似相似的条件,其结果却一个是公理,一个是假命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以后势必会在出现同样的错误,教学中我设计两个预习操作题:(1)以2cm、4cm或4cm、8cm或6cm、12cm,为三角形两边,300为夹角制作三角形(三个学习小组完成);(2)以2cm、4cm或4cm、8cm或6cm、12cm,为三角形两边,30°为小边所对的角制作三角形(派给另外三个学习小组)。课上收集所制作的三角形,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充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进行合作学习,思维碰撞后,寻出错例,从而得出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正确条件。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得出的结论,大大减低了发生错误的概率。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知识体验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合作后的反思

合作后的反思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例如,北师大版七下1.7平方差公式教学中,当学生探究出了(a+b)(a-b)=a2-b2,通过阅读课本,并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模仿完成例题:

导学案片段:

例1 用平方差公式计算下列各题(注意模仿按课本步骤、格式)。

(1)(5+6x)(5-6x) (2)(x-2y)(x+2y)

解:(1)(5+6x)(5-6x)=( )2-( )2=

(2)(x-2y)(x+2y)=( )2-( )2=

这里(1)中的5相当于公式中的a,6x相当于公式中的b

(2)中的x相当于公式中的a,2y相当于公式中的b

巩固练习:(模仿例题的书写格式,注意括号的使用)

解:(1)(a+2)(a-2);(2)(3a+2b)(3a-2b)

经历初步模仿计算后,设置了如下反思问题:平方差公式中(1)左边是两个几项式相乘?前后两个括号中两项有什么特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其中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2)右边的两项与左边每一项有什么关系?(相同项的平方减互为相反的项的平方)。(3)公式中的a、b既可以用什么替换?通过反思:学生更明晰了平方差公式结构特征,也知道了公式中的a、b既可以是单独的数和字母,又可以是式子。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学习应试与独立思考是相互依存的。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设置问题和情景,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新知,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数学思维智力品质。把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融合于合作学习中,这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4,(7).

第7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策略

中学数学教学既要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思维模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现状

(一)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单纯对数学教材知识的说教,并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在知识讲解上的着重点仅是教学大纲的内容,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往往忽略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配角,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学习、思考问题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分地依赖老师,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对初中生来说是数学学习的关键。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师相对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和习题、例题的讲解,把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得学生不能独立思考问题,在遇到实际数学问题时不能独立解决,过分依赖老师。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善,以及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敬畏心理,因而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味“跟随”数学教师的思维,不善于独立思考。据调查显示,现在大多数初中数学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数学课堂的教学以经典题型的讲解为主,强调学生对问题的死记硬背及机械反复练习,忽略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及数学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问题,更不能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已经具备对事物完整的理解和把控能力,但是数学逻辑思维及自主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尚不完备。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其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让其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数学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把不懂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解决;或者在课后对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或者同学求助,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其在课前进行预习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定某节课的教学大纲,并充当教师的角色,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解答,并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二)转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初中生大多活泼好动,因而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气氛能使数学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转变思维模式,积极寻求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并努力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转变传统的填鸭式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把数学知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发展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数学》时,数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相关的物品带到课堂上,如身份证、车牌号、水壶、纸箱等,或者带领学生走到户外观察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形式,并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生活中的数学进行讨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形成独立观察、发现并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数学教师要遵循中学生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结合初中生的实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韦杰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0(09).

第8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现在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强调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培养各个方面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思维,对于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一、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小学其实就是一个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整个学习生涯,所以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独立思考就是小学生在不借助外力的帮助和指引的情况下,通过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和思考,最终解决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传统教育的灌输式教育根深蒂固,造成了老师所讲、试卷答案就是对的,要百分百服从,所以导致学生往往就是顺着答案思考,形成固定思维。而且现在小学生的课业比较繁重,还有课后补习班、特长班,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所以就需要培养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学习兴趣相当重要,这涉及到学生是否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是有很大差别的,假如是被动学习的话,学都是困难的事,更别说独立思考了。这就需要首先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其实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想学、爱学,然后后期进行培养。比如说,简单的加减运算,可以开展活动,分小组进行快问快答,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乐趣。对一些应用题的讲解,可以模拟场景,促进学生理解也可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良好的问题引导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时机,合适的引导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方式就非常的关键,问题太简单,会让学生觉得无聊,或者不重视数学的学习;太难的问题,学生会望而生畏。所以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还要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思考能力有所差距,要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进行思维上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维空白,提高思维能力。既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运用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主动的学习意识比较薄弱,比较贪玩或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对于学校有所抵触,所以可以将学习和生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在生活中,生活在学习中,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说在一年级的加法运算中,可以说是5个苹果加上9个桃子,这样就比几个光秃秃的数字有趣多了。对于倍数的学习可以用爸妈的年龄和学生自己的年龄来引导学生理解。

(四)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探究

小学数学的上课时间一般比较短,估计就一天就一堂课40分钟,仅仅靠课上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活动或者布置一些生活作业,比如夏令营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加减法的运算,两组充当加数,另外一组充当得数,以玩游戏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课堂内容,增加乐趣。对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多步运算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课下画成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

(五)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逐步完善自我

学习其实跟吃饭一样,要先学习,然后得有思考的过程才能更好地吸收成为自己的知识。布置海量的作业,让学生不停地写作业都没有检查思考的时间,上课时连续讲而没有留有充足的思考的时间那只能是囫囵吞枣。所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不管是讲课还是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反思,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地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好地学习。

目前,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对综合素质的养成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伟.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浅析[J].好家长,2016,07:124.

第9篇:独立思考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学 历史课程 学生培养 独立思考

历史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一门简单且陪伴自己成长的学习科目,从学生低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历史始终是学习必备的学习科目之一,和其他科目相比较,历史有一些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这里我们就这些特征及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历史是我们学习过去的百科全书,通过历史课程学习,我们可以对过去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行回顾,并通过当时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让我了解过去的社会状态及百姓的生活状态,也可以通过历史实践让我们对于现代生活中出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有很大的转变,可以说历史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是一本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本教会学生成长的教科书, 所以历史科目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分析和归纳总结,让历史事件变得简单明了,这对于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其他科目所不能给予的。

其次,历史往往事件的发生都有自己阶段性的特点,在历史长河中,学生要想把整个过程都能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记忆,就必须了解每一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把握整体,而这和学生思考问题是一样的性质,学生思考任何问题,要想把问题周全的解决好,就必须对问题的整体有所把握,并对于问题的相关联事件同时考虑进来进行分析,所以我们说通过历史课程的这个特征阶段学习过程,学生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会把问题从全局出发,不会仅仅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而是能够把握问题的大局。

第三,历史事件都是过去发生的真正切切存在的事物,这些事件都有具体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都是面对过去真正切切存在的东西,这种分析过程可以让我们对于历史有更多会议和思考的东西,而这正是现代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具有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思考,知道在历史事件中,事件当事人是如何考虑的,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措施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这对于学生的成熟发展是大有好处的。我们往往在说现代的中学教育仅仅教会了学生考试,并没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也没有为社会人才的需求做好培养工作,这说明在现代高中教学阶段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缺乏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而历史正好可以担任这个角色。

那么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来通过历史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我们必须注重课堂问题讨论。可以说讨论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的最好学习形式,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讨论的话题和讨论的环境,鼓励学生之间对相关问题进行争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当然在学生的相互争论中,教师应该及时的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朝向准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和探讨,通过讨论的方式,最后达到相关问题得到解决的目的,也让学生对于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往往知识就是在这种争论中逐渐积累和丰富的,也可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全面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是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可能的熟悉和吃透教材,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实用的历史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中学生相对而言,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增强,所以高中历史教材和中小学历史课本比较起来,在内容上更加的全面,且记载的历史事件更加完善和细化,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利用课本内的有效知识对问题进行剖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引导学生来完成该项学习过程,这个阶段一方面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和整理,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时间关系、地域关系、人物关系等),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来完善事件,另外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的去寻找一些历史材料,给学生设计一些材料分析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事件的阐述,鼓励学习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看的多了,想的多了,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另外一方面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2]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