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改教学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更加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越。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使初中政治教育工作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一、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3.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新课程中,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调控教学过程。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上的交流,更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甚至和学生用目光来实现交流。
二、新课改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努力树立生本理念,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选取恰当的资源,以教本内容为重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要恰当地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 新课改 教学观念 课堂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6-02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在历史教学上我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很多学生爱好历史,上课能认真听讲,但课后的反馈较差,爱看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究其原因,历史是文字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文学基础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好的理解能力,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历史,从形式到内容,都与生动活泼的学生天性存在很大差距,学生的主体作用没体现,积极性没调动,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改变历史的教学观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我从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等多方面反复摸索、反思,有了一些个人的感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整本教材的内容,可作顺序调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教材是外在的,死的,我在系统地了解教材的体系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工和补充。比如,在给初二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我根据他们知识结构的,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我把教材内容归纳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第二板块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第三板块,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第四板块,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史,相应的材料内容提到一起,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准备相关的材料,学生学习线索清楚,内容生动容易把握,符合学生活泼的天性。学习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二、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细节把握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度与现实可行性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控。我在讲述明治维新一课时,我设定了这样的目标:明确明治维新的概念、原因,内容和对日本的影响,及通过对明治维新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是在吸取欧美先进文化,进行社会改革之后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强国。领会中国今天经济改革的重要性。这样目标合理、简洁,更有针对性。而且,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学目标不断的对内容的整合,总之,制定的目标要切实可行,每个教学目标要具体落到一个点上,绝对不能面面俱到、笼统、模糊。另外,目标的制定也不宜多,2―3个即可。
(二)要注重对材料的解读、选择
每位教师在选择、解读材料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体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着自己的教学预设并加以实施。我认为,有用的材料,首先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因此,我在课前准备时,先让学生找该课相关的材料,课前统计,选出有用的材料,再由老师进行整合,老师可直接对学生表达自己对学生收集材料的理解和设想,或肯定或否定,在交流中相互碰撞,更激发学生的灵感,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会大增。 如在设计中国古代科学导入时,,我先用古代的一个发明,学生马上否定了,很多学生找来了资料,几番最后终于确定把学生收集的资料设计成古今对比游戏导入,学生的兴趣调动充分,又同本课中心明确结合。正式上课时,一下子就活跃了气氛,引入主题,收效很好。
(三)作业要实用,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位留美学者谈他12岁的儿子在美国学习历史课的情况:“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
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之中,即向学生们传输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生存的问题,又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考证资料,整合资料,作出独具个性的判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历史教学的主w,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个性、获得自信心的过程,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我认为这些方法都值得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抓住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历史的实在体验与感悟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种观点将学生置于课程的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发获得体验和感悟,有利于消除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历史教学是历史课程的实施,学生在课程中如何能实实在在体验和感悟到历史的,使他们去主动接受,才是历史教学
的根本。要做到这些,课堂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民主教学
把课堂交给学生,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问、爱问、有勇气和兴趣去探究,张扬学生的学习个性,让学生有成就感。
(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得传统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结合,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比如,我上课前提一个问题,学生以小组讨论,课堂由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讲述,其他组可以就他的答案对他提出相关的问题,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即认真准备,听其他小组讲述时又非常专心,老师再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重视差异教学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的教书育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做到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具体来讲:①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②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具体做法如下:①培养学习兴趣;②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计算开始,初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计算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计算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计算,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计算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计算水平和层次,形成计算――讨论――再计算的良性循环。
五、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快速推进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有效缓解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才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成绩及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执教经验,在此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几点教学观念转变的经验,希望此文章可以促进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 从“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将重心放在了历史知识层面上的讲解,提出要让学生建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等,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理解某一时期的某些现象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工作。总体来说,在以往的教学观念里,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是教学的关键,自然教学活动也都围绕着“传授”和“掌握”进行。而在新课改快速发展的今天,高中历史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几点变化,笔者将在下文中主要介绍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发生的几点转变。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进行了改革,将课程教学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过程与方法的融合”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三部分,并且特别强调了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总结、思考、实践等过程性的学习方法,并提倡要注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次就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转变成了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的树立。以往的教育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历史更加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单纯的历史教育拓展成对学生个人发展教育的手段;最后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清晰。高中历史教师根据实际的课程安排针对每部分学习内容都制定了学习目标,且表达清晰、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 从“连续性、系统性”转变成“有针对性、典型性”
以往的高中历史教材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的,都是依据从古至今的顺序对各个阶段、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介绍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历史学习及教学的连续性及系统性。然而,这种编排方式也具有其固有的缺点,比如,这一体系过于偏重政治史,却忽略了其与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等的结合,不仅如此,繁多复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只限于表面层次,无暇深入学习。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情况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历史教材的编排进行精心设计,将历史学习内容分成了选修和必须两个部分。选修中包括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并且在每个教学部分中都添加了若干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历史专题以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又将重大历史史实进行深层次的划分,以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在课本上,形成了一套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满足教师教学习惯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在强调了重点内容、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多元性特点的认知程度,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三、 从“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转变成“评价内容多样化、综合化”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还是学校评估、教师测评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智育、能力及素质的考察,这种评价方式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的评估,进而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新课程改革针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要求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价值观等的养成教育,以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化,要求既要关注学生的历史成绩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如团队合作能力、道德品质、创新意识等。不仅如此,还要将量化评价方式与性质评价方式相结合,使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开放。最后就是要将评价主体从教师拓展为学生、家长等,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四、小结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观念转变问题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高中历史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更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进我国高中历史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已经成为我们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内容。我们既要认可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喜人进步,又要清晰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奋斗在高中历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齐心协力、恪尽职守,不断完善自己,争取探究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方法,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现状,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高中历史教师甘于奉献,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斗志昂扬,一定会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历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思路[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标准;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教学观念转变;路径
教育制度在国家的主持下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在现有教育制度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成为现阶段高中数学老师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转变观念,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现阶段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一)错误的教学目标
虽然我国近几年不断地对现有教育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同时确立了素质教育为主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以高考主要考核手段的高中数学,依旧将升学考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标准,同时考试成绩也成为了教师教学成果集中体现的衡量标准,加之学校之间的竞争力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竞争力,都导致学生以及教师、家长都极为忽视对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以及特长的重点培养,这就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在本质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错误的教学目标使得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观念从根本上出现极大的偏差。
(二)教学模式固化
鉴于高中数学在高中升学考试中的重要性,使得教师依旧保留着以自身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走向,完全忽视了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需求,这种“灌输式”的固化教学模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着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发展展望,同时,高中数学整体教学模式固化老旧,教学老师为在公开课等优质课程评选中获得良好的成绩[1],盲目的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却在公开课结束后,依旧使用老旧的教学模式,并未将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创新。
(三)流于表面的教学改革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盲目的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成为现阶段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转变中出现的重要问题。部分教师为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标准,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等,但是却并没有真正了解和吃透这些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模式,在没有熟悉和全面掌握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教学改革,使得学生很难在教学活动中掌握高中数学的知识点[2],实际上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比如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上,部分教师错误的理解自主学习的含义,简单的认为就是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用一种放任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内容,并没有在其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高中数学知识点,无法做到有效的掌握,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本身并没有积极的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路径转变的有效措施
(一)确立合理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学校要改变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引导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在认识到素质教育为现阶段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改变固有观念,将高中升学考试作为简单的基础性阶段测试,理性认识高考,同时要了解到教育本身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要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素质教育的基础上[3],完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以及探究能力,在观察和掌握学生个体特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特长,帮助学生发挥特殊的学习能力,在立足于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教学计划,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树立和谐的教学关系
依据新课程改革标准,高中教学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树立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4],帮助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在基于学生自身的高中数学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同时,教师在推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到解决纠正,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探究能力,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三)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应当提高其自身的实际应用,帮助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时,总会产生疑问,所谓的函数等高中数学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应用中有什么联系,这种想法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可以适当的开展实践课程,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明白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以此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5]。
结语:
高中数学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数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及机遇,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如何在这种挑战中,挖掘出新的教学观念,对高中数学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x,鉴于此,积极分析在观念转变中遇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打破高中数学观念转变长期出现的僵局,对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兴.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路径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5:104.
[2]丁永成.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高中数学教学[J]. 读书文摘,2016,10:224.
一教师的观念更新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教学的发展方向,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自然而然的受教育观念的支配和影响。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动态,强调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统一;在课程要求上,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交往,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如何根据新课程目标,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呢?
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思维,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是教师教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教师对教与学及其关系的看法。
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学生会学,最后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保守的静态的教学观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服从型”、“接受型”、“循规蹈矩”的学生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知识的接受器和信息储存仓库。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智力和才能,或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经过一个内化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要有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分析和思考。教学改革不应停留在提高学生今天的学习成绩上,而应有助于学生学后阶段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在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同时,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使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促使学生整体协调发展以住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非理性、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过分强调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忽视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过分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事实上,学习过程是理性与非理性、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20世纪末,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制订了各种各样的课程标准。无论什么样的课程标准,都把情感态度列为重要的课程标准之一。作为情感态度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一动因和内驱力,从知、情、意等多维度来建立多功能的教学方法,克服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的分离,实现理性与非理性、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实施知、情、意等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说:教师的观念更新,新教学观的建立是关键。走进新课程,教师们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价值的,有用的多了,而且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教师的课堂角色自然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化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们共同讨论交流,互相交流教学方法,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精神。
如此以来,教师的观念更新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了。
二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彩的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精彩了!
⒈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⒉数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而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数学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从不审视自己的教学是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不关注学生的不参与是否与己有关,当学生出现与课堂教学不一致的行为时,只是怨学生,甚至是批评学生,而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宜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反思很重要,能增加你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⒊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及见解,教师要为这些不同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个问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而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研究的数学结果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是幸福的,而且在小组这种宽松氛围下大家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在数学新课改教学中,以冷静的、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利于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民主、宽松、自由的环境里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如此以来,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彩的学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精彩了!
回顾课改前的传统教学,请阅读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93—94页《统计》课堂教学节录。
老师:下面是四年级摘松果比赛的统计表。(电脑展示比较统计表)
老师:小朋友,看了这些数据,你想对四年级的同学说些什么吗?
话音一落,小朋友立刻议论纷纷
学生:二班的同学,你们得了第一名,千万别骄傲!
学生:那些没得第一名的班级别灰心,加油了!
学生:四年级的同学摘了这么多的松果,如果用来育松苗,那会长出很多的松树,那该多漂亮呀
学生:摘了这么多的松果,那就有好多松子可以炒着吃!
老师:小朋友非常认真观察,请问谁能根据这个表格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哪个班级摘的松果最多?
学生:一班比二班少摘多少个松果?
画外音:小朋友,这次摘松果比赛,我们四班得第二名,你能猜出我们摘多少个吗?
全班沉默。教师引导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学生:二班摘39个是第一名,三班摘35个是第三名,四班是第二名,应该是38个。
学生:还可以是37个、36个。
学生:我觉得,四班如果摘35个,也是第二名。
学生:反对!四班摘35个就和三班一样多,怎么会是第二名呢?
学生小组讨论民主、热烈,各抒己见。
学生:如果四班摘35个松果,就和三班并列第二名。……
【评析】
教学《统计》时,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了“摘松果比赛”的问题情景,并把它设计成一个统计表的形式,一些条件用画外音来表达,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这样教学不仅仅关注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给予极大的关注。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样处理是比较合理、成功的。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
⒉数学问题生活化。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表格的内容来提数学问题,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的。特别是“四班摘的松果是多少个”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维上的冲突。38、37、36个都是第二名,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但35个是不是第二名,学生在这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这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比较传统教学和现在的案例,观念的变革,实践的探索,理性的思考,前进的足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我坚信:“走进新课改,会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走进新课改,会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有关文献:
《纲要》、
《新课程标准》、
《走进新课程》、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的作用和要求概述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是党和国家针对时展的要求提出来的,也是为了解决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基本内容就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重视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也就是将教育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上,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所以,现在的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标,对于教师管理及其队伍建设上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一句话:以学定教。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要想得到正确实施和开展,就必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和要求是重要保障,也是培育和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的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教师队伍培养和管理提升到新的水平上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和服务性,以便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当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今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在党和国家各级教育部门的指导实施下,在各级小学教育教学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内容在各级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初步的推广和普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小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可以说,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可以说,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传统管理理念和思维依然对师生有所影响,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主要还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学习成绩依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考试成绩高就好,考试成绩低就被全面否定,“唯成绩论”的思想依然很严重地存在着。
其次,教师的队伍建设还达不到标准,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观念还有待于提高,业务素质有待于增强,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还有待提高,在敬业精神和对学生、学术的热爱上还十分欠缺,这些都是需要教师不断改进的。
再次,教师虽然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缺乏对于小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的具体分析和研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性和适用性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教条性。只是根据教学研究去做教学设置,对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特征这些问题,教师缺乏最基本的研究和深刻理解。
三、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从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出发,我们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教育教学作用意义和要求,也清楚地看见了现阶段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参考新课改的具体内容和相应要求,同时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对于如何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落实新课改理念。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按照新课改精神要求自己,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旧思维,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进学校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所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包括德智体美劳在内的全部素质的提高,形成高尚健全的人品人格,培养创造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新课改理念建立合适的学生评价和考评体系,不能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建立和健全符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和考核测评体系。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这是新课改背景下保证小学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和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人格品质和业务素质都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先进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要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学习和模仿的典范和榜样。
第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式和教学步骤。教师在教学中,要摸清小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并以此为依据,符合国家对于学生小学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以学定教原则的具体方法模式和步骤。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体系、教育方法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教学效果的测评、反馈和调节,精心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按照科学的方法、手段和步骤进行教学,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拥有一个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小学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精力,为全体师生创建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然后,配备必需的教学设备,改善原有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因为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同时,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因为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好多班级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反之,如果一个班级的环境很不好,那么学生就不容易取得成绩和进步,反而容易被带坏。所以,学校领导、教师都应该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加强教学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新课改理念 贯彻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进行了教学的新课改,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新编写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
一、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知识和技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教师一直认为在化学的教学中需要放在第一位的应该是知识的价值,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交流、感受、讨论、能力以及合作、兴趣等都是次要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的课堂教学的时候总是会将知识讲透彻、讲完整,将知识一点不差地重复给学生。学生就只能够根据老师所讲的一一记忆,这样,教师的确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来掌握好化学知识的基本概念,还需要拓展。但是怎样指导学生去亲自地探究化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与感受却被忽略了,所以才导致了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作用难以提高。
所以,我们认识到,如果想要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就一定要挖掘出教学的活力与创造力,只有将高中化学的教学价值当做改革的本质来将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过渡到将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
二、高中化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的维度不但是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载体
学生掌握与理解化学知识与化学技能,是教师完成化学的教育与教学的目标之一,还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能力与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的关键载体。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渗透到了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且需要贯穿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变成化学教学的灵魂。如,在讲解金属化学性质的时候,钠的氧化以及钠和水的化学反应等是非常重要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探究方式,自己概括出来化学元素钠的化学形式,这样就形成了积极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也开始变得积极了。
(二)过程和方法的维度是高中化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同样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维度不但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目标,同样也是完成目标的媒介。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是他们在进行认真与情感活动的统一化过程。如果要很好地完成化学学习的任务,就一定要将认知因素加入到其中,需要保持化学的学习活动,一定要将情感因素加入到其中。因此,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强调了教学的过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与体验,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能够指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常都不会全部详细地回答,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寻答案。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可以自己回答的,教师就不说,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不讲,学生可以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化学知识的探究,印象深刻。
(三)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维度具备独立的特点,并且和别的化学教学的目标能够进行有效的整合
从高中化学这个学科来看,在教学的目标里,对情感和态度的标准是要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请求,让学生能够喜欢探究化学中的物质变化,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从而感受到化学世界中存在的奇妙,能够参加到化学科技的活动中,具备把化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意识,可以对跟化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赞赏化学中的科学给生活与社会作出的贡献,关注一些和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不断地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确地树立好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就呈现出来化学科目的特点,也呈现出来将人作为发展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积极学习的态度以及价值观。
三、总结
本文主要就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新课改理念的贯彻进行了阐述,主要从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方式与新课改之后的化学课程的教学方面进行分析,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进行了教学的新课改,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使用新编写的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更是贯彻了新课改的理念。通过新课改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永红.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思考[J].教学研究,2005(5)
[2]朱玲珑.马志成.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9(3)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改;中学;管窥
一、语文老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思想品德高尚,言行举止才堪为学生的表率。正如孔子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身教重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语文教师只有以正确的思想来熏陶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健康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才能让学生信服。因此,在日常行为方面要做到:工作热情投入,全力以赴;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处理问题机智果断,把握原则,讲求艺术;在课堂上,计划周密、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又能戛然而止,令人回味;在教育学生时,要关爱学生,用爱心来善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生活和文化的体验,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而且应该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能涵伦理、道德、思想、情感于一体,熔载道、载史、载情、载评议于一炉。语文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现代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肩负传承民族文化重任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丰富的本学科专业知识。
三、要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即对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都要涉猎;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知识“血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以先进的思想激励自己,以先进的文化浸润心灵。这样,在教学时才能顺手拈来,得心应手,流畅自然,并准确恰当;三要有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语文教师的教学特色,首先应该是个性化的。因为个性鲜明的见解,体现着教师独特的人文素养,它应当是睿智思考的结果,这结果是透辟的,是新颖的。这种个性化的特色,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个性化的感悟、对教学素材个性化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个性化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的。个性化是教学者的特质,鲜明则是这种特质的呈现。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明白而隽永。有了个性化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就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在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将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传授语文知识、分析课文中心思想的过程是对学生施以德育影响最佳的时机。通过动人的讲述,以文中艺术形象的高尚情操去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情感。作为教师,只有通过自身良好的形象去影响和启发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任务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看来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决定了师德对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去影响学生,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五、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最终目的
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基本技能,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体系。作为构成之一的语文知识教学,应贯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理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考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权重,把它们合理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而且还要认识到语文知识教学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途径和工具。而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质,在于倡导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把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结语
语文课堂的高效,来自语文教师的睿智机敏、博学与慈爱。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因他丰富的学识、灵动的智慧、激情与活力使老师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敬仰的好教师。语文教师只有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承载起教育事业明天的希望。
参考文献:
[1]蒋秀玲.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素[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