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美丽的大脚电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丽的大脚电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丽的大脚电影

第1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获奖(并列):《美丽的大脚》(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影股份有限公司、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冲出亚马逊》(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评委会提名:《美丽的大脚》(西安电影制片厂、西影股份有限公司、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冲出亚马逊》(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天上草原》(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生活秀》(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和你在一起》(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21世纪盛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最佳科教育片奖:

获奖:《深渊--的本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评委会提名:《深渊--的本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大棚作物的新家》(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

最佳儿童片奖:

获奖:《六月男孩》(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童电影制片厂)

评委会提名:《六月男孩》(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童电影制片厂)

《娃娃唱大戏》(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童电影制片厂)

《无声的河》(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儿童电影制片厂)

最佳外国影片译制奖:

获奖:《珍珠港》(八一电影制片厂)

评委会提名:《珍珠港》(八一电影制片厂)

最佳电视电影片奖:

获奖:《法官老张轶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评委会提名:《法官老张轶事》(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青春与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古玩》(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最佳编剧奖:

获奖:思芜《生活秀》

评委会提名:李唯《美丽的大脚》

思芜《生活秀》

最佳导演奖:

获奖(并列):杨亚洲《美丽的大脚》

陈凯歌《和你在一起》

评委会提名:杨亚洲《美丽的大脚》

陈凯歌《和你在一起》

塞夫、麦丽丝《天上草原》

导演处女作奖:

获奖:黄宏《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评委会提名:黄宏《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

吴兵《苦茶香》

最佳男主角奖:

获奖:宁才《天上草原》中饰雪日干

评委会提名:宁才《天上草原》中饰雪日干

刘佩琦《和你在一起》中饰小春爸

肖荣生《面对生命》中饰丁易水

最佳女主角奖:

获奖(并列):陶红《生活秀》中饰来双扬

倪萍《美丽的大脚》中饰张美丽

评委会提名:陶红《生活秀》中饰来双扬

倪萍《美丽的大脚》中饰张美丽

娜仁花《天上草原》中饰宝日玛

最佳男配角奖:

获奖:王志文《和你在一起》中饰江老师

评委会提名:王志文《和你在一起》中饰江老师

孙海英《美丽的大脚》中饰王树

最佳女配角奖:

获奖:袁泉《美丽的大脚》中饰夏雨

评委会提名:周莉《声震长空》中饰殷佳茹

袁泉《美丽的大脚》中饰夏雨

最佳摄影奖:

获奖:董亚春《冲出亚马逊》

评委会提名:格日图《天上草原》

孙明《生活秀》

董亚春《冲出亚马逊》

王晓明《美丽的大脚》

最佳录音奖:

获奖:吕家进《小城之春》

评委会提名:王印刚《冲出亚马逊》

戎《和你在一起》

吕家进《小城之春》

最佳美术奖:

获奖:全荣哲《冲出亚马逊》

评委会提名:全荣哲《冲出亚马逊》

崔韧《生活秀》

最佳音乐奖:

获奖:三宝《天上草原》

评委会提名:赵林《和你在一起》

三宝《天上草原》

最佳剪辑奖:

获奖:周影《和你在一起》

评委会提名:周影《和你在一起》

评委会特别奖:

第2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中国十部教育孩子的电影

1.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张艺谋

《一个都不能少》是我国一部由魏敏芝和张慧科两人联手主演的教育类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施祥生的小说《天上有个太阳》进行改编而成,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在乡村教学的女教师的故事。

2.天堂回信

导演:王君正

《天堂回信》是我国一部由石晨、李丁和肖雄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是小学生必看的十部电影之一,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从小在爷爷呵护下长大的孙子,长大后因为某些事,爷爷只能搬回老家,在孙子某次去看望爷爷,却发现爷爷永远睡着,写出了一封永远不会回复的信件。

3.背起爸爸上学

导演:周友朝

《背起爸爸上学》是我国一部由赵强、于芮、江化霖和颜丹晨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生长在山区里的孩子,因为自己父亲身患疾病,选择一般照顾父亲,一边上学的励志故事。

4.走路上学

导演:彭家煌

《走路上学》是我国一部由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两人主演的教育类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和目前相依为命的两姐弟,为了去山的另一边上学,而不得不每天都走着危险的细绳索道,这部电影成功改变了该山区的跨山条件。

5.草房子

导演:徐耿

《草房子》是我国一部由曹文轩同名小说《草房子》改编而成的教育类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住在草房子里面的桑桑和他爸爸,一起在这个小山村里面读书、玩耍的故事,该电影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儿童片。

6.美丽的大脚

导演:杨亚洲

《美丽的大脚》是我国一部由倪萍、袁泉和孙海英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处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妇女,她经历了非常多生活上的困难,但是她没有放弃,反而是不断的努力。

7.遥望南方的童年

导演:易寒

《遥望南方的童年》是我国一部由易志兵、何伟欣环绕谢媛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因为是根据真人故事而改编而成的,所以这部电影的情感更能够引起人的共鸣,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学习,主人公做了许多努力。

8.妈妈你真棒

导演:闫月

《妈妈你真棒》是我国一部由谢林彤、梁哲和钟熠璠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该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失去了亲生母亲的初中生,他因为一次意外获得了一个有着妈妈基因的机器人,反向带妈的故事引起了爆笑。

9.一生只为一事来

导演:张亚海

《妈妈你真棒》是我国一部由穆婷婷、谭凯和巩汉林等人主演的教育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在乡村支教的女老师,为了大山里的孩子能够学习,而不断奉献自己,帮助孩子们开始一个新生活。

10.奔跑的少年

导演:戴维

第3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她们都是老师,也是柔弱的女子,但是在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心中,她们高大的形象是那么坚不可摧,不可磨灭,因为她们为了满足孩子们读书的欲望,是那样的坚强!她们就是《美丽的大脚》中的主人公张美丽老师和夏雨老师。

《美丽的大脚》讲述了在贫困山区,没有水喝只有芋艿吃的恶劣环境下,一位当地的山村妇女张美丽老师为了让山村里的孩子读书,创建了一所小学,并和一个北京志愿者夏雨老师一起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上学梦。

看完了这部电影,各种各样复杂的感觉交织在我心头,只觉的眼角有些湿润。张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台电脑使学习更加方便,甘愿喝下一整瓶烈酒说服一位老板捐钱买电脑,这震撼了我;夏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放弃了繁华都市优质的生活环境,与自己的亲人分离,来到缺衣少食的贫困山区,还打掉了自己的孩子,这使我感动;张老师为了让夏老师更加适应山区的生活,带着孩子们连夜赶往县城,去抢橘子皮给夏老师泡茶,这使我感动;张老师还交给了那些孩子们使他们终生难忘的教诲:人不分贵贱,不分高低,人再穷,也不能没了尊严,没了骨气,这使我震撼······这许许多多的感动和震撼汇聚在一起,使我对两位老师产生了无比崇敬的情感。

这部电影中的张老师和夏老师是那样为学生着想,可天下所有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愿意写尽天下最美妙的诗句,只为了能让孩子们拥有一颗最美好的心灵;他们愿意解尽天下最难的习题,只为了让孩子们能获得最精妙的解题技巧;他们愿意画尽天下最美的画面,只为了让孩子们能具有最犀利的审美视觉;他们愿意唱尽天下最动听的歌曲,只为了让孩子们能拥有最文明的聆听态度······就像平时,当我们遇到难题时,老师总会耐心地讲解;当我们犯错时,老师也会仔仔细细地询问原因,再指出错误,以理服人,还会亲切地说:“下次可不能这样了!”是啊,蜡烛为了光明,宁愿燃烧自己的身躯;绿叶为了衬托花儿的美丽,甘愿默默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老师,为了千千万万少年的前程,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三尺讲台,呕心沥血,把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们。正如一句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而我们要感恩老师,因为老师为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桃熟流丹,李熟枝残,正是有了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呕心沥血,才有了今天这么多栋梁之才,才有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这里我要由衷地说一声:“感谢天下所有的老师!”

第4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摘要]教育电影因其媒介特性和内容优势,在师范教育中将教育目的与职业定向、教育过程与职业养成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理想、培养教育智慧、把握教育现状、引导身份转变和了解学生成长的功能与效应。

[关键词]教育电影 师范教育 功能 效应

在师范教育中,除了利用电影的影像媒介优势以外,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是重要的教学材料,尤其是优秀的教育电影。所谓教育电影,是指以教育故事为题材,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学校风貌、师生关系,以塑造教师形象和学生形象为主的艺术电影和纪录电影。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始终是关涉家长、学校、社会、政府的主要问题,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总会与传统产生许多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文学艺术非常关注教育问题,教育电影是思考教育问题、开展教育实践的合适媒介和文本。

西方自二战后开始关注教育电影。《音乐之声》大受好评,《死亡诗社》引起了关于“何为好的教育”的教育智慧的讨论,《心灵捕手》提供了优秀的心理教育范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超越传统与追求真善美的凯瑟琳老师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而《春风化雨》(又译《放牛班的春天》)对教育智慧与爱心抚触作出了新的诠释。中国教育电影也比较繁荣,建国后有《武训传》、《祖国的花朵》、《朝霞》等;新时期以来也产生了多部影响较大的教育电影,如《苗苗》、《烛光里的微笑》、《红衣少女》、《孩子王》、《一个都不能少》等,以及纪录片《高三》、《请投我一票》等。这些电影对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形象以及教育的外围问题进行了冷峻的观察和思考,凸显了富有理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启发价值。

一、教育电影的特性及其在师范教育中的优势

电影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样式,构成复杂、内容丰富,是培养文化艺术素养的优质媒介。正如鲁迅所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教育电影因为关注教育问题,从而在教育媒介与教育内容两个方面都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1.媒介的逼真性与教育的现实性

前苏联电影艺术家普多夫金认为:“电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为力求现实主义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电影艺术能够十分准确、十分精细地纪录客观现实,具有视听的真实感,其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表达的感受真实可信。电影的逼真性不仅是形式的逼真、表象的逼真,更表现为内在本质的真实性,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教育电影极为关注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现状和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教育现实。

2.媒介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多元性

教育电影的艺术构成元素丰富,其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都给受教育者展示了无限的观摩和交流体会的空间。教育电影虽然主要是关注和表现教育主题与题材,但同时也会涉及天文地理、时事政治、山川风物等,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极大地拓宽师范生的视野。而教育就需要多元的内容和形式,于是,教育电影的媒介特性与教育的多元性相契合。例如《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影片,在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艺术等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同时又反映了西方国家的社会、家庭问题,一些优美的音乐、出色的绘画作品贯穿影片始终,给人以艺术熏陶。这类影片可以带来教育结构的多元性和教育效果的丰富性。

3.媒介的生动性与教育的活泼性

电影可以生动真实地表现声画世界、时空世界和情感世界。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电影不仅是“视听盛宴”,也是能带来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的艺术和生活方式。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不是一言堂,不能满堂灌,而应是一种对话与交流、互动与启发,应该具有更多的活泼性。教育电影因其媒介的生动特性恰好能满足教育活泼性的要求。

4.媒介的梦幻性与教育的启发性

电影是一种时空幻觉,美国电影艺术家奥逊·威尔斯认为“一部影片就是一部梦的彩带”,所以好莱坞被誉为“梦工厂”。电影作为想象的艺术,可以开启观众的想象之门,培养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开启想象、启迪智慧的过程,需要想象力和充满想象力的思考和创造。想象力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进步所必须具备的生命素质,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潜在动力。教育电影中充满了无限想象的行为,它们像梦幻一般给受教育者以极大的吸引力,鼓励他们去竞相施展自己的梦幻能力,去丰富并发展人类的文明。像《死亡诗社》中对诗意的想象、对生命的憧憬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和生命热情;像《草房子》把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趣闻轶事穿插在主人公桑桑小学六年的成长故事中,留给观众的是诗性的感动,是契合儿童实际的想象与幻想的美妙课程。

二、教育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功能与效应

1.树立教育理想——教育追求与职业信仰

在师范教育中,帮助师范生树立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使其坚定执着教育追求,是师范教育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师范生一旦树立了教育理想,选择将教育作为终身职业,那么执着的教育追求便与职业信仰合一,能够起到旗帜和航标的作用,引导师范生无怨无悔地执着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青春、爱和生命奉献给学生。像《黑板》、《凤凰琴》、《美丽的大脚》和《我的教师生涯》等,集中反映了中外乡村中小学教师的形象,表现他们在国家和民族最为艰难时刻的教育追求、教育信念和教育修养。师范生观看这一类电影,能够对教育的神圣和教师的崇高精神耳濡目染,激发起内心的情感,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

2.培养教育智慧——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优秀的教师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应该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等几部教育电影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集中反映了教师超群的教育智慧。电影中的教师有学问、有思想,更有对教育的独到理解,他们能够按照科学的理念和自己的理解来设计学生喜欢的课程,最终既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例如《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就是一位诗性智慧型教师,他是威尔顿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后又毕业于剑桥大学。为了改变学校只强调升学教育、严格管制学生的现状,他从自己的文学课开始改革,让学生领悟“把握今天,让生命超凡脱俗”的要义。他自称“船长”,让学生们叫他船长,要求学生把课本中关于诗歌理论的章节撕掉,鼓励学生站到课桌上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激发胆小懦弱的托德的诗性智慧潜质,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自己选择生活。当学生们悄悄组织“死亡诗社”时,他默默地支持,让学生们在朗读拜伦、惠特曼的诗作中感受到生命的原初力量。学生的天性、梦想、勇气和爱情冉冉升起——生命的重要意义、教育的根本价值由此凸显出来。尽管世俗的力量最终导致基廷老师被迫辞职,但是他激发了学生们的生命欲望,最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是教师职业素养的应有之义。

3.把握教育现状——时代需求与职业使命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除了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外,还包括对教育发展现状的把握、对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了解等。了解和把握教育现状是当好一名教师的重要前提,其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如学习教育方针政策、关注教育新闻报道、到学校调研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观看有关教育问题的影视作品。因为教育电影,尤其是现实题材的教育电影,往往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问题进行了冷峻、深入甚至是尖锐的观照和反思,会呈现出与公众视野差异巨大的“教育影像”。例如《十三棵泡桐》就呈现出另类的“残酷青春”——对教育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揭示令人触目惊心,纪录片《高三》记录教育竞争与应试教育的严酷,《走路上学》聚焦我国西部艰苦的教育条件与学生的求学毅力。师范生观看此类电影,从感性层面了解教育现实问题,从理性层面树立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使命感和教育责任感,对职业规划做出理性的判断。

4.引导身份转变——农村支教与职业选择

师范生的身份比较特别,“今天是学生,明天是老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树立教育理想、培养教育智慧以外,还要通过教育教学实习,实现身份转变——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在心理、志趣与个性上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成一个教育者。身份转变是职业选择的重要条件。我国自2003年起不断开展农村支教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系列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工作。近年来有多部表现支教题材的电影问世,值得师范生观看。例如《美丽的大脚》,反映了一位从北京来的志愿者教师夏雨,在被农村妇女兼教师张美丽的教育行动及理想所感动后,到西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又如《天那边》讲述了女大学生许晓萌和恋人江可可到西部农村小学支教的故事,在艰苦的教育条件下,许晓萌逐渐成熟起来,学会面对生活、选择职业,在经过曲折后二度归来,继续驻守在天那边的乡村小学中。这部影片堪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和身份转换的“支教宣传片”。师范生作为时代青年,他们愿意将满腔热血和满腹才学奉献给西部和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奉献给天那边的“花儿与少年”。

5.了解学生成长——因材施教与职业要求

第5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关键词 中国西部电影;农民文化;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82-01

中国当代西部电影,这是一个乡村文化和城镇文化交汇融合的阵地,也是民族文化与近现代文化交流促进的阵地,从思想上来说也好,从艺术上论述也罢,我们的西部电影都可以给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更加突出的表现。

一、中国当代西部电影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可以说与西部电影不无关系。

(一)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形成

纵观中国电影发展史,我们看到,相对于其他城市,上海在人才的聚集和技术的发展上都占有绝对优势,这些优势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上海成为了解放前名符其实的制片中心,在题材上也集中表现上海市民文化生活。和上海的繁荣相比,西部地区在电影的发展上就显得那么力不从心。到了解放后,由于政治要求的局限,西部影片,除了外在的服饰与环境,其主题和构思与其他地区的影片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因此,在新时期之前,中国西部的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1]

改革开放为电影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地处西部最繁华之处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最早有了以地域文化为轴心的类型片的雏形――中国西部片。随后,其他各厂也相继拍出了一系列好片,中国电影的“西部片”创作在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空前的。

(二)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发展

从西部电影理论的最早提出,到西部电影的渐露端倪,中国西部电影经历了 二十多个年头。在钟惦先生提出“立足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理论倡导后,在中国电影界和理论界顿时引起强烈反响。于是“拍摄中国的西部片”的口号将众多西部电影艺术家的一种长期的、潜在的、非自觉的艺术审美追求,变成一种鲜明的、自觉化的、群体性的电影美学追求。

新时期以来先后出现的西部影片主要有《牧马人》、《黄土地》、、《老井》、《野山》、《盗马贼》、《秋菊打官司》、《孩子王》、《黄河谣》《美丽的大脚》等,这些优秀作品获得了国内外许多大奖,引起了轰动效应。这不仅使一些崭新的电影观念和电影人在这个过程中走向成熟,而且使中国西部电影不断走向全国和世界,并在国内和国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也在一步步的影响着电影的发展。传统中国社会价值体系的解体与消费型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分裂,造成了西部电影的历史性转变。[2]

西部电影的主题内容在逐步摸索、进步、完善,与此同时,其形式逐渐在向技术靠拢。不同时期时代语境和题材内容的不同要求都深深地影响着西部片的创作,例如80年代的西部电影,大多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到了90年代以后,商业影响也越来越重,商业前景更突出的武侠电影借此机会开始繁荣与发。[3]这种繁荣与发展不仅使得西部电影开始分化,形成了西部武侠电影这一重要分支,同时也使西部电影呈现出从现实主义到技术主义的重要转变。

二、中国当代西部电影的艺术特征

中国西部电影在继承发扬中国电影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手法,积极开拓电影题材,使得中国西部电影在诸多领域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平视的叙述视角

在以《人生》、《黄土地》、《野山》为代表的传统西部电影中,落后的农耕文化、贫瘠的自然风貌和愚昧的思想观念都是创作者要着力挖掘和展示的题材,更由此形成了中国西部电影的风格与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西部电影在充分继承了以前西部电影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在文化形态、叙事策略、影像语言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影片走的是“平民化”路线,创作者是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关注现代的西部、关注人与自然抗争的永恒叙事母题,叙事视角的亲民拉近了影片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同时叙事中的精英意识逐渐被大众意识所取代,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更能激发观众的共鸣。

(二)风格的多元化

以前,西部电影本着“从最贫困、最落后的苍凉莽原出发,去寻找我们民族力量的源头和希望”的创作宗旨,在影片中寄予了深深的历史沧桑感,力求达到一种反思文化、反思历史的目的。2002年的《美丽的大脚》被誉为“新西部电影”的代表作,由此,中国西部电影开始了在新的环境中的探索,电影类型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风格,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可可西里》堪称是这一时期中国西部电影中“文艺片”的代表作,影片以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见证了时代变革过程中西部当下普通民众的悲与喜,突破了第五代导演文化寓言式电影的宏大叙事风格。《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等西部武侠电影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发展出一条依靠大场面、大制作、明星制来保证票房的道路,不仅如此,影片全球化的策略为中国西部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崛起做了诸多探索。《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等片中对歌舞、喜剧、悬疑甚至是恶搞元素的大胆糅合更是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为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在电影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迈出了大胆创新的一步。[4]

三、中国西部电影前景

(一)政策与人才是关键

中央在1999年时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国家开始在各个方面加大对西部的扶持力度。西部电影在这时也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迎来自己的有一个春天。

中国西部电影的振兴,关键还是要靠人才。因此,西部地区可以探索与东部发达地区联手培养高端电影创作和制作人才,并且以优厚的待遇激励毕业生留在西部进行电影创业。还可以建立更灵活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使用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电影专业人员匮乏的局面。

(二)立足乡土的意蕴传递

中国西部电影走到今日,经历了无数电影人的努力,有人说,西部电影的发展过程几乎可以算做是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的缩影。

如果把西部电影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就是它辛勤的浇灌者,《人生》、《黄土地》、《野山》、《老井》则是它结出的累累硕果。在这一时期西部电影那浓重的对民族性格和心理的反思意味,成为具有民族审美品格的民族电影品牌,并开始在国际影坛有了自己的声音。[5]

四、结语

中国西部电影从八十年代初期到如今的短短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同中国电影一起经历着中国社会文化的时代转型,而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民族电影品牌,又承载了中国电影人的独特的创作探索和底蕴,表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耿大乐,杨君顺,朱虹.贺岁电影中的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融合与剖析[J].电影评价 2009(5).

[2] 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 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关键词:疏导;转化;学困生 夏禹父子都治水,但父亲的方法是堵塞,结果是洪水不平而掉了脑袋。夏禹接受了父亲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结果治服了洪水,做了王。这件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哲理,那就是:治水要疏导,不能堵塞;做学困生的思想工作,也要疏导,不能堵塞。

夏禹治水只是为一个地区化水害为水利的事业,而教师从事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事业,我们的责任比治水重要,工作也比治水要艰巨多少倍。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十分谨慎,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一、新时期学困生的特征

学困生就是学习上有困难、有障碍的学生。新时期的学困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深受父母的溺爱,怕苦怕累、任性、自理能力差等坏毛病、坏习惯集一身。

二、打破课堂常规,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功了一半。让学生动手完成练习,又成功了另一半。对于那些基础差,或兴趣不佳的学困生,我认为首先要尽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他们动起来。按“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完成作业”来完成教学。不管他们做得好坏,成功或失败都不要去批评他们,应该积极地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平时课余时间我发现许多学生喜欢折纸飞机、折纸花玩,于是在教学“多变的立体造型”这课,我在教学思路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添加些“佐料”,即在课前,除向学生布置课中一些必要带的美术用具外,教他们折纸飞机、折纸花球,我用剪、折叠、粘合等方法把纸飞机做得有模有样。学生们一下子就有了兴趣。

课中,我在投影仪下演示立体造型中的“塔楼”制作步骤,①用铅笔在纸上画好楼身的外轮廓及内部结构。②用刀按铅笔线刻出楼层的窗口,用折叠与剪的方法做门及塔。③通过剪、折、叠、粘等技法将楼身与塔围合成型。④用彩色纸装饰楼身外形。然后分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件作品。课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制作“纸飞机”比赛。学生们折、画、粘的过程中,高兴极了,连懒惰的学困生也动起来,完成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三、对学困生进行顺向疏导教育转化

学困生的自控能力较薄弱,上课不再自主会讲话、聊天、这种行为严重影响课堂教学,为此,我对他们批评多次仍然不见效,学生甚至经常顶撞教师。寻思良久,我决定顺着他们的行为意图去迎合,给他们创设一个有利于反省的环境。上课时,我说这节课不上课了,我们举行讲笑话比赛,看谁讲的笑话能把全班同学逗笑,谁就是胜者。谁讲的笑话不能把全班同学逗笑,谁就是败者。学生听说要讲笑话比赛,都欢呼雀跃、蠢蠢欲动。

一位课堂上特爱讲话,违反纪律严重的学生讲了一个笑话,但只有本人笑了。

于是我对他说:“你讲的笑话只有一个人笑,全班同学都看着你,不觉得你被当猴耍了。你们来学校目的是想学到文化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你们每天上课都是讲话、聊天,什么也学不到,还被人当猴耍。你想引起别人的笑,但不应当违反课堂纪律,不影响别人学习知识,也就不会被人当猴耍。”你们是愿意给人当猴耍,还是想学一点文化知识呢,自己去挑选。

从此以后,上课讲闲话、聊天,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没有了,爱学习的风气浓厚了。

四、对学困生进行逆向疏导教育转化

“贺卡的制作”教学

第一课时,我跟学生观看电影《美丽的大脚》片段,张美丽在中国穷乡僻壤的山村做“孩子王”的故事。

山村里艰苦生活、缺水的严重,条件恶劣。张美丽视学生为己出,在土房子里教着一帮子“泥孩子”。她用她那浓厚的地方话教他们识字、造句;她用她那铮铮的侠骨给孩子们赢来了资助。为了给孩子们买电脑,她四处求人,当她求到村里的一名“大款”时,“大款”说只要她一口喝下一瓶白酒就可以资助时,她毫不犹豫,一口气喝下一瓶“二锅头”,此时的张美丽绝对是一名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的女英雄。

像电影《美丽的大脚》里,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穷孩子,我们县也有这类情况,我把调查好的资料制作成小卡片发给学生。

请同学们发表感想,其中有个学生说:“我们的条件这么好,更应该努力学习才对……”而那些学困生更是受到了心灵的触动。

现在“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我们该为她们做点什么事呢?

制作一张贺卡,写一些鼓励、祝福的话,寄给她们。

调查资料里那些家庭贫困读不起书的穷孩子,都是他们很熟悉的,有些是同村或邻村的,所以他们最受感动。穷孩子成绩好,学习刻苦,想读书。学困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作业拖拉,书写太乱,成绩差。逆向对比给学困生敲响警钟,促进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

第7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深度评论】

倪萍曾经是演艺界、影视界的风云人物,央视主持中的“女一号”。这样一位公众人物,却是一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耐得了寂寞的人物。淡出银屏的倪萍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一头扎进了书画和写作之中,所以她成了一位集主持人、演员、作家身份于一身的“三栖明星”。倪萍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善于把握自己的人生,既能够知难而进,又能急流勇退,而且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也就能干好一行。

【思维延伸】

耐得寂寞。一位曾经万众瞩目、大红大紫的人物退下来,在常人看来定然会有一种难耐的寂寞。但我们从倪萍的身上却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她在淡出银屏之后,依然将自己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买菜,做饭,看书,画画,写作……而且哪一样都做得不含糊――烧得一手好菜,画得一笔好画,写得一手好字,更难能可贵的是人到中年之后接连出了三本散文、随笔集。其实,寂寞永远不会光临任何一位精神丰盈者的内心,因为追求、淡定会让她(他)的生活极其充实而富有韵味。

把握人生。倪萍的一生,摇曳多姿。她曾经做过演员,当过主持人,今天又成为一位画家、作家和家庭妇女。应该说,她的每个人生的角色都扮演得相当出色,这应当归功于她对人生的把握。她人生的起点并不高,但她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了今天的辉煌。人到中年的倪萍更是日趋淡定,懂得了急流勇退的意义。在谈及离开央视的原因时,她说:“我左有董卿,右有周涛,她们比我小,但都成熟了。我和她们比差不多,我在那伸左胳膊挡董卿,伸右胳膊挡周涛。”所以她选择了离开。这既是为他人成长,也是不让自己原地踏步!

第8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新手的困惑和领悟

《北京我爱你》这个命题面前,杨亚洲和张亚东都是第一次做话剧导演。在这样一个不能剪辑、没有镜头技巧的空间里,两人都是试图在抓住舞台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一贯风格。

张亚东:这是我第一次导演一部话剧,让我有点意外的是,这好像也是你第一次做话剧导演。

杨亚洲:是的,我也是第一次。这个话剧最吸引我的是这个形式―不同行业,不同界别的人,像音乐的,戏剧的,电影的,跨界来导一个现实题材,接地气的主题。关于北京的,关于地铁的,这些人的故事。我觉得这些都非常吸引我。

张亚东:我和你的感觉差不多。因为我的职业一直是做音乐,没涉及过这个领域。音乐比较抽象,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用舞台的方式打开自己,了解更多形态的生活。

杨亚洲:我来做这个话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要讲的这个故事,关于一个小女孩对于爱和成长的困惑,我一直想拍这样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在电影、电视剧里恐怕有些问题。正好有转换成戏剧的方式,何乐而不为。

张亚东:我最初看到“北京我爱你”这个命题觉得挺有意思,因为我也是个外地人来北京快20年了。怎么说呢,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又恨又离不开,说起来一堆埋怨,但让走又不走,就是那种感觉。这个话剧中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地铁,我之前做过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的音乐,对地铁情有独钟,我觉得地铁中每一个人的状态最能代表这个城市。第一次排话剧,感觉就是戏剧非常难,很难很难。

杨亚洲:我可能比你好一些,因为我是戏剧学院毕业,演员出身,虽然没有导过,但是演过话剧,还去新加坡参加过艺术节。排一出话剧是我的小小心愿,有这么一个机会挺好。

张亚东:近几年我比较喜欢电影,我拍了很多短片,但在舞台上唯一的问题就是不能剪辑。电影有很多手段帮助剧情,可能不需要台词,一个镜头给过去就行。但是话剧完全不行,观众不可能看到那么细的东西。而且中间不能停,把控起来非常难。

杨亚洲:其实,话剧和电影、电视一样的东西很多,实际上都是形式、内容、人物、性格。不一样的是舞台的形式,和观众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怎么样能通过戏剧的手段,同时作为一个电影、电视剧的导演,发挥你的长处,这是我想做的。

我这个戏就一个演员,从头到尾说了20多分钟。有一个最简单的要求,怎么能让人听下去,这个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要让观众耐心地听进去,而且很感动。比如我拍过一个电视剧,叫《八兄弟》,其中有一个镜头,演员一动不动,拍了26分钟,那一集就三场戏,一个演员说了26分钟。我一再告诫自己,是不是太自恋了,你看着舒服,观众能不能接受?但后来从各方面的反馈来看,效果还是挺好的。所以说无论是形式到内容,你这20多分钟说什么,怎么说,你才能让观众不离开你这里?

张亚东:我讨厌一提黑暗就点火把的人,我觉得那是对黑暗的不尊重。人性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在整个排练过程里,我纠结的就是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能不能传递到看戏的人那里。对此我充满好奇。就像你说的,20多分钟的一段独白,这就像是一个实验,到底能不能被观众接受。不过我看了你排得那段戏,我觉得非常棒,演员很棒,而且故事里涉及的问题很多,让人有很多感悟。

无知者的可贵

这一次,杨亚洲和张亚东在舞台上讲述的故事都是现实题材,有不少叛逆和忧郁。在爆笑喜剧当道的今天,两人都很好奇,观众能不能接受一出质朴的、不抖机灵的,甚至有些疼痛的戏。

张亚东:我这次排的这段戏叫《以爱的名义》,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母女俩之间的故事。我也不去谈技巧,我会用我的情感处理这些事情。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家庭的状况。比如妈妈对孩子的期望,这里头有很甜蜜的东西,也有很冷漠的东西。

杨亚洲:我看过你排的那部分,表现形式我真是特别喜欢。你对戏的把握,对真实、质感的把握,实际上给我们这些真正意义上搞戏剧的,甚至做电影的人很大启发。那种生活化,现实生活当中的小细节,我们丢的东西,你还保留着。

张亚东:你这真是鼓励我。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初学者的幸运,就是我觉得任何行业里都有这种状况。就像一个人刚去赌博,偶尔赢一回他觉得很开心,但如果变成职业赌徒,他就会发现我的技巧太差。因为我不懂,看别人戏的时候真的能理解,如果不能很快地抓住最好的东西,就做不出效果。我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决定先把情感表现出来。

杨亚洲:这一点非常可贵,我们这些拍多了的人总觉得这是戏剧舞台,要夸张,要放大,但这恰恰是你没有做得,你不会因为这是舞台,人物或者剧情就可以急剧戏剧化。你能遵循着生活中的真实和质朴,特别可贵。

其实成熟的技巧是双刃剑,用的多了会失去那些最朴实但却最有质感的东西。电影、电视剧都是一样。特别我是一个什么都干的人,我真的觉得,我特别喜欢行当不一样的人做同一个事儿,对我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觉得还不错,日后再来找我,我可能再去,如果你想象的很好,底下观众反映不好,那就算了。

张亚东:实际上,我也有过很大的困惑。舞台是非常棒的创作领域,你要是特别生活化,观众会嫌不够,觉得和电视剧没有区别。那么,演员的节奏、张力,就很难把握。

还有一点困惑是,我到底要加什么料进去。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太大,愿意听到逗乐的事儿,我最近看了几场话剧,感觉都快和评书一样了,不管是什么话题,效果最好的都是几个段子,这是普遍的问题。我看到这种情况,多多少少也会考虑,如果我是一个厨子,到底要不要放这个调料。因为大家好像不爱看特别真实的东西,如果你给他一个,可能接受不了,这是我觉得难以调整的。

杨亚洲:有的时候也不用想那么多,电影、电视剧是遗憾的艺术,拍完了就改不了,但话剧不是,像这个前面几场,可以根据观众的效果做调整,改到你满意了,没有什么想法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互动过得去的时候,创作才真正完成。这是你喜欢的东西,没脱离开本行,创作内容又是你一贯的偏爱,不要想那么多,得失都是肯定的。

爱恨交织的北京

北京有14条地铁线路,191座车站,日平均客流量510万人次。在这样一个地下小世界里,每天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两个外地人在北京,又经历过哪些属于这个城市的故事?但最有的故事都指向一个答案―这就是北京,让人欢喜让人忧。

杨亚洲:我第一次来北京还是20世纪80年代,来上学,当时觉得北京哪都顺眼。后来到西影厂工作,家在东北,每年都要途经北京。在北京这么多年,我觉得一开始是仰视,后来可以用特别平常的角度去看,可能再往下看,都会不一样。但是北京永远在你心里头,就是北京,任何地方都不能替代的。

张亚东:我是小地方的人,所以第一次到城市,类似大同,太原,北京,都忘不了第一次来的感受。最早来北京的时候,一个人都不认识。下了火车看到城市,第一感觉是―这个地方会接受我吗?能有谋生的方法吗?直到现在,我都始终忘不了这种感觉,现在的北京非常现实,人情味也不浓,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我觉得还挺冷漠的。所以我对这座城市有距离感。

杨亚洲: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我拍《美丽的大脚》时,带一些连火车都没见过的孩子来北京拍戏。他们生活的地方叫西海崮,在青海,那儿穷的连银行都倒闭了。刚来的时候,叔叔阿姨们就问他们,北京好还是西海崮好?所有的孩子都说我们家好。我当时就想这是为什么,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他们说北京有什么好,楼更高,马路更宽,没什么好。

当时赶上“六一”,央视有晚会,我就领这些孩子去参加全国的“六一”晚会。中央电视台所有的主持人都参加了,舞台上都是蓝天幼儿园的孩子,穿着芭蕾服演小蜜蜂,而这些孩子穿的很破烂,完全是没有技巧的表演。后来到晚上都睡了,一个小女孩在写日记,我说我能看看吗,她就给我看,我记得特别清楚,日记的名字就叫《我爱北京》,描述了她在北京这几天看到的、听到的,特别是参加了这次晚会等等,日记的最后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她说:“我真的是爱北京,在北京这几天玩的、吃的、看的,把我高兴得都哭了。”我觉得这个挺能代表北京的。他们说这儿不如家里也是心里话,但是他们在北京看到的,高兴得都哭了。我想再大的作家也很难写出这样的句子。

北京就是让人爱恨交织,让人高兴得哭了,但真正哭的时候又很伤心。

张亚东:事实上城市不会接纳任何一个人,城市有自己的法则,适者生存。我可以很爱北京,但是北京不会爱我。它是接纳我的地方,我在这里有口饭吃,这很重要。在这生活这么长时间,我会喜欢这个地方,尽管气候差到不适合人居住,我还是会住在这里。现在我在北京生活了20年,如果真让我回家,回到那个小地方,我可能一分钟都呆不住。在城市里,至少人会有一种安全感,有事儿大家顶着的感觉。我确实对北京有特别多特别多不满,但也很爱。这种爱不求回报。我知道它不会爱我,越来越不会。作为一个城市来说,就是适者生存的环境。

杨亚洲:这次《北京我爱你》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城市元素,就是地铁,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比较难忘的回忆。

前年我在四川拍电影,中间突然要回北京开会。因为我一回来摄制组都得停,所以时间很紧张。开完会往机场赶,打车打不着,就挤到地铁里。从京西宾馆走到军博上地铁,一直挤到国贸,出去再想倒其他的线,再也挤不上去了。没办法,时间来不及,就从国贸走出来。当时是下午6点多钟,夕阳西下,北京最美的时候,你真的觉得你在上面看到的北京很好。但是从地底下挤上来的时候,最大的感受真的是不容易,在北京生活不容易,特别是坐地铁的人。

张亚东:我觉得地铁特别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真实状况。我对大明星不太感兴趣,对出类拔萃的人的生活不感兴趣,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你在地铁里观察,比如人们怎么乘电梯,有人抢座吗,在车里你会顾忌别人的感受吗,怎么穿着怎么打扮。北京的地铁确实很糟糕,这是现实,没有办法,但我们需要了解真实是什么。

我在国外坐地铁特别多,比如法国的地铁实在太棒了,哪儿都能去,最近的一站,能从这个站台看到那个站台,合理程度让你没兴趣开车。但是北京的地铁不是,坐了还得走好远,很麻烦。

杨亚洲:地铁反映出的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实,相对于现在快速发展的北京,我还是会喜欢很多北京古朴的东西。我在北京拍过的相关电视剧和电影,我会要求我的美术和摄影,随便一个近景就要捎上北京的红墙、白塔、角楼……这是我喜欢这个城市的地方。

张亚东:我也思考过,为什么这里的人越来越多,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挤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就是其他地方的发展不像北京这么快。我离开家已经30年了,那里完全没有变化。实际上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有不同的文化出现,比如美国西岸和东岸就流行不同的风格。但中国似乎就只有北京、上海,比较单一,地区发展不平均,人们都挤过来了。

杨亚洲:而当大家都挤在一起的时候,差异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我拍《八兄弟》时,主人公是几个来北京讨生活的农民工兄弟,戏中他们住在国贸对面的楼顶上,这是我的特意安排。我觉得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穷富差异,我喜欢生活中的小人物,比有钱人快乐,比有钱人积极,比有钱人善良。我喜欢穷欢乐的那种,我喜欢积极的真实。北京脏的地方很多,也很真实,也有很龌龊的人,很变态的地方,但那种地方要成为你作品里的东西,就和纪录片没区别了。真实是第一位的,但我希望真实很积极,真实很善良。

杨亚洲

电视剧、电影导演。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班,现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擅长描写都市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代表作《空镜子》《浪漫的事》《美丽的大脚》。

张亚东

音乐制作人,曾与王菲、朴树、林忆莲、容祖儿等众多港台、内地甚至海外的著名歌手进行合作,是重要的幕后音乐推手。现尝试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拍摄电影短片等。

城市爱情话剧《北京我爱你》

时间:2012年02月14日-03月03日

地点:北京9剧场(切CHE行动剧场)

由五位导演联合执导的话剧《北京我爱你》,由杨亚洲、张亚东、子曰秋野、罗康、陈奕名等执导,史航、柏邦妮等担任编剧的话剧《北京我爱你》通过了五段发生在北京地铁里的故事,展现了都市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五个单元各代表人生的一种际遇,或顺境或逆境,或悲或喜,都是一种机缘,只有“北京、地铁、爱”的主题贯穿始终。

张亚东

我之前住在交道口北三条,喜欢雍和宫南边那块地方,像国子监啊,相对平房比较多,有那种感觉和气质。很大很老的树,非常好,不像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国贸、机场免税店,任何国家的商场大楼都是一样的。

第9篇:美丽的大脚电影范文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这样的句子:“我总会在深夜喝一杯coffee,然后就整夜整夜地写文字,写那些很哀伤很哀伤的句子,写到泪流满面。看着那些哀伤的句子,我整夜整夜地不能入睡。”

我喉咙一阵反刍,赶紧往后翻。

接着又看见一个高三女的写道:“杜拉斯说当一个人开始回忆时他就已经老了。老了,我果然原来确实是在十五岁就已经老了呀!”

我胃里开始翻江倒海,急忙跳过去。

然后又看见一个高一女的文字:“我约他来到酒吧,蔓延着一股浓密的酒气,是GIN。我们沉默着,喝着GIN。”

看到这里,我硬生生把涌到喉腔的面条咽了下去。

接着往后看……“千千,我们17岁了。有人说,17岁就是苍老的开始……”咬着牙继续往后翻……“听过一首歌,叫《风一样的男子》,我想,用这个歌名来形容我再合适不过了……”

看到这里,我吐出了一口血……

“可是,我为什么还是那么难过。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寂寞。我不知道,我说过,我不了解。”

我吐出了一片肝……

“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但是完美主义却不能看《红河谷》《美丽的大脚》《美丽人生》等一类精致而完美的电影……”

我吐出了一块肾……

“我看着操场上那些高三的孩子因为不用穿校服而显得明媚张扬的样子,人人都是一张寂寞的脸……”

我吐出了一段大肠……

“这时,在放Jay的《斗牛》,这是Jay所有歌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我一个人慢慢地哼,他就唱了出来,唱得很像,我就开始听他唱,呵呵!听着听着也不哭了,好怪哦!”

我再也忍不住,终于把隔夜饭也吐了出来。

再往后看,这些十六七岁的少年才俊们写的不是安妮宝贝式――“就这样。如此。悲伤”,就是郭敬明式――“我总会忧伤地望着远方”,要么就是春树式――“她说失望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所以她迷上摇滚并且听激烈的manson”。充斥在字里行间的统统是这样的字眼:颓废、苍老、忧郁、寂寞、惶惑……

再看看一个年仅15岁的初三学生妹写的文章吧,什么“回头时,看见你们仍围着,可人为什么这么多,我怎样也望不到你们啊,前尘隔海,如雾似幻”,什么“而现在我只能安静地听别人埋怨,恍若隔世,恍若隔世”,什么“本来给了我一生一世铭记的承诺,可是一年还不到便将我遗忘;本来以为哪怕我们白发蟠然,也会一如当年的一同欢笑,却不想我们还是未皓首,便在彼此的记忆中苍老了”,还有什么“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我明白,这是一个绝佳的报复,一个决绝的转身,一场决绝的遗忘”。

朋友们,你们一定会问这个小姑娘在这里唧唧歪歪究竟为了什么?原来是因为她到了外地上学,她以前的同学不怎么和她联系了,于是她感到绝望,然后“学会了沉默和伪装”。

再看看后面某作家的点评:“不,属于你的列车没有永远开走。你还会无数次地走向站台,走向列车的空荡荡,走向告别,走向告别所包容的晨曦和晚霞,絮语和争吵,亢奋和落寞……才刚开始啊,你的阳光和青涩……或许这就是艺术所追求的美了,一种大音之后的希,一种巨响之后的静……”

我看得怒火中烧,饭也不吃了,从腰间抽出皮带,一把揪过我弟弟,气急败坏地问他:“说!他妈的这两本书你看了没有?”我弟挺胸抬头:“我就不看,你能把我怎么着?”我长吁了一口气,拍着他的肩膀说:“不错,好样的。”

我把皮带系上,把书赶紧从窗口扔出去,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弟弟说:“老二,你还小,哥就是不放心你。千万要把持住,作文写不好没关系,要是沾了这种书,你这辈子可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