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美术作品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美术作品分析

第1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育;美术语言;教育引导;创新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00-01

美术教育中儿童创新思维的引导与培养是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创新运用为主线开展教学探究。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中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二、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制作中对美术语言的创新运用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创新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一)多向教学,增强美术作品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比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如引导学生试着用水粉层层叠画的方法来表现实物的层次感,用颜色更换对人物作夸张、变形等造型尝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时都感受到新的学习点,也表现出比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在落叶深秋的季节,安排一节综合制作课,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二)实地写生,增强学生表现语言的个性和创新性

(1)在美术活动中多组织学生实地写生。在写生中让他们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2)鼓励学生作一景多画。比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我们带领学生先画一幅线描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线描画主要以线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曲直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引导儿童从美术语言上对不同作品进行分析评价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其欣赏活动主要有:

(一)组织课堂作业欣赏。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如专门的展览会或是现场展示等。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

(二)开展专门的欣赏课。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也应该教给孩子掌握打开美术知识大门的钥匙的方法,不只会简单模仿。在作业和作品的制作中,让学生多作美术语言的创新尝试和综合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激起他们不断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一、提高学生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通过欣赏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指导实践创作。欣赏的内容主要是同龄儿童的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让学生欣赏,激发儿童在形式上追求创新,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同一画种也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就如线描的表现有着纷繁与简约、粗犷与细腻等差别。欣赏图片体现出来的新异表现形式,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可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美术创作的更新与发展。选择的作品要接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或者指出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改临、意临、补画等练习。

二、合理进行美术思维训练

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学生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对于简单的问题尚能解决,遇到难题就不想动脑筋,遇到可模仿或可照搬的东西,会毫不思索地加以利用,这种情况在美术课中最为常见,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极为不利。对此我们可以在作画之前,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将要画什么?怎样去画?因为在思考时他们往往都比较有想法,在表现时就忘了。因此要做到心中有数,再按着自己的思路动手去画,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3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明确教学目的 渴望艺术 欣赏美术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儿童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第4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作为一种视觉心理活动,美术欣赏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此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创造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教师要给每个幼儿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大胆地说出对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交流”。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要对作品中有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

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的,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在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独立思考,大胆发表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

根据材料进行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地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就应及时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分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第5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第6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使他们欣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更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了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第7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学前美术教育受到重视,幼儿天真质朴,可以无拘束地将他们的情感生活画出来,所以,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儿童的情绪也可以在美术作品中得以体现,这加深了对学前美术教育的研究。

一、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一个整体的教育体系,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受重视。现代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多形式、多态势。美术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点内容之一,而美术课程更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除了学时有所增加,课程内容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多样化。

二、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对幼儿创造性思想的禁锢目前,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对美术教育的安排还存在以模仿为主的教学管理问题。表现为教师先画一幅美术作品,然后让幼儿照着模仿,以模仿的相似度进行考核评价。为了得到好的评价,幼儿往往摒弃自身的想象空间,配合教师安排,长此以往,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能力都被禁锢了。2.忽视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很多人认为美术只是单纯地涂涂画画,其实美术观念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片面思想导致个别学前教育机构忽视对幼儿美术观念的建立。当然,幼儿师资培训不足也会影响到幼儿美术观念的形成。3.学前教育中美术专业教师师资不足学前教育中美术课程的教授一般由幼师担任,不会设置美术相关专业的人来讲授,幼师教育虽然包含美术专业相关知识,但与真正的专业技能有差距。这样的师资队伍使幼儿美术教育效果不显著。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成人美术教育,目前美术教育还存在以大众的眼光来判断,无法对幼儿进行启蒙式思想教育与引导。

三、如何提升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1.转变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观念教师在美术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应有正确定位,转变美术教育观念,用可持续的、科学的眼光看待学前美术教育。政府应在学前教育中多加引导,学前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学习绘画之类的技术,而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为目标,用科学的手段引导教育,建立系统性教育教学体系。2.改进学前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学前教育应该分析教育对象的特点,幼儿普遍存在好动、难以集中注意力、难以管教、语言沟通较难等特点,在安排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时,教师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死板;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利用影音资料帮助阐释教学内容;利用多种组合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幼儿完成的成果,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3.加强教师的能力及素质幼儿园应组织现有幼儿教师定期进行美术素养培训,稳固教师的专业知识,加强行业交流,建立长效合作的互评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的美术师资培养计划,设定多种培养方案,全面培养教师美术素质,为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发展培育合适的领路人。4.完善课程内容,增加有趣且符合幼儿需求的课程美术不单只有绘画,还包括各类动手制作的内容,如折纸、剪纸等。用多种材料制作美术作品,如蛋壳、花生壳、沙子、毛线、彩色玻璃、碎布条等。使用新材料进行创作,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的热爱及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发挥自己的想像力。5.改进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环节教师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评价,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判定,而是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让幼儿之间进行多种交流及沟通,以幼儿的标准去评价,多给幼儿鼓励及信任。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观。6.注重幼儿艺术情感的创作方式一些国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艺术很感兴趣,将其作为理解儿童心灵和情感的一扇窗户,特别是那些情感上可能受到伤害或经历了某种精神创作的儿童。这类儿童创作的素描、油画和雕塑主题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描绘自己和他人的方法,甚至他们用艺术材料进行创作的方式等,能为教师提供有关他们情感生活的线索,这些方面也是艺术治疗师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高莹.对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和问题的讨论[J].美术教育研究,2010(6).

[2]陈柏兰.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实施问题探讨[J].教育观察,2014(7):61-62.

第8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做为人类美育的启蒙者,将直接影响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国民。因此幼儿美术教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自身美术教育素质,明晰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并合理地运用科学教育发展观去挖掘培养幼儿的综合美术素质.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情感丰富、智力健全、人格完美的一代新人。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也日益重视起来。学前美术教育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幼儿教师传统观念的沿袭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以至产生了一些教学误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不足,一是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认为能画出一张完整的作品,做出一件成功的手工,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工作重点放在了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上。二是把美术教育工作者仅仅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之一,实质上美术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是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能用美的眼光去把握世界。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的成人化认知观。幼儿教师对于儿童所表现的美术作品,从成人认知世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他们,对符合成人化思维的作品大力肯定,对于不理解的作品加以否定,脱离了幼儿自身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儿童自身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参考资料,作为儿童学习观摹的范本,给予幼儿的是统一的模式化要求,结果是从表现上幼儿也能把学到的图式运用起来,画面主题也很鲜明,内容也十分丰富,类似这种“灌”式被动教育,用教师成人思维代替了孩子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他们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幼儿天真的喜悦,失去了孩子自己的语言和个性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意识的摧毁。

最后,教师急功近利的意识太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幼儿走进美术教育活动中后,就要出“成果”,为反映出师者的教学水平,从中运用“灌”、“仿‘堆”、“抄”或“取而代之”等花样手段。儿童在美术教育行为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他们的进取心、责任感与勤奋、顽强、专注的性格,为的是把他们培养成感情丰富、智力健全、人格完美的一代新人。如此掺杂的严重的功利主义,将对幼儿行为、心理上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的健全培养是当务之急,幼儿教师的美术素质要具备以下方面:

一、能正确地欣赏、鉴定幼儿美术作品

幼儿用其原生思维去观察外部环境,用其纯真的心灵去体验生活,产生了对周围一切事物最朴素直接的感受,他就要去表达,去渲泄,美术是其表露情感的方式之一,所以幼儿作品,无论是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略,丰富还是简洁,方还是圆,有无色彩,每件作品都有其内在的含义。

幼儿个体情感体验是独有的,观察分析事物角度是独特的,美术作品是反映出其纯真思想,强烈感情的语言,在表达上反映出:

(一)直觉性,即大脑不加思索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对象进行不随意的完整地摄取,凭直觉作出非理性的判断,绘画中所表现出来是物象形的平面化、图式化,观察表象带有极强的概括、简约特点,头脑中留下的是每件物象最主要显著的特征。

(二)思维想象的独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象拟人化倾向,在幼儿心目中世间万物皆有灵,不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一切非生命的物体感觉它们均有生命、有感觉、有表情,可以与自己交流。在绘画中反映出来,如太阳有人的脸形的特征,小动物、花草是有人的思维等,生动地折射出孩子们真实而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二是想象的独特性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在月亮上举行跳水比赛,落点在地球的海洋中。两只小鸟叼着小孩的湿裤子在空中晒。可以通过自然的创造意识,与观察中有意识的经验相结合创造出奇的、幻想中才存在的超然形象,这是一种奇妙的审美意象,由于幼儿的这种特点,他们往往很习惯于接受充满想象、夸张、拟人、隐喻等手法表现的各种艺术品。

(三)情感的易感性和弥散性。幼儿的情感情绪具有易感染性,非常容易受客体某些情绪特征的影响,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转移,在绘画过程中常见将情绪体验通过色彩、线条、构图反映在作品中。一个5岁的孩子画了一幅《教师生气了》,整幅画就画了一个头,眼睛画的很大、很圆,嘴巴画成了一条直线,很长,脸上的色彩涂染成蓝绿色块,几乎没有其他细节,十分夸张,但很生动,也很形象。一个孩子画了一幅画,中间三个人物形象分别画在一张纸的三个角上的三个房间里,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画,孩子说:“妈妈一个家,爸爸一个家,我一个家。”说时显得很伤心,后经过了解,原来其父母离异了。这幅画反映出孩子孤独的情感情绪。

幼儿美术作品是孩子朴素感情的外在表达,在作品中洋溢着充实的生命力,没有时间观念,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甚至违反常理,这种原始的创造品格,显现了人类生命意义所在,具有独有的审美价值,使某些成人的艺术作品相形见拙,但由于教师的不理解或其它原因对幼儿作品加以错误引导,违背了儿童心智发育规律,对幼儿美术教育带来了损失,对幼儿健全、健康发展不利,所以幼儿教师首先需能读“懂”幼儿美术作品,才能正确地欣赏、鉴定幼儿美术作品,科学地指导他们。

二、幼儿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幼儿美术素质的发展

美术教育与科学、物质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历史上美术教育的重大变革与发展,都是由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发展所推动的,反之美术教育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育从本质上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而审美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一种素质,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美术素质的培养可以帮助儿童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审美感知,形成完形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是使人从自然的人变成审美创造的人,也是完成塑造个体审美、创美的个性教育。首先,美术教育可使儿童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幼儿通过视觉对外部世界,由点、线、面、色彩等构成的物象信息,用独有的观察角度,根据他内心活动的感受中获得的形象变化,用美术的方式反映出来,成为视觉艺术。它具有增强感知能力最强的手段。

在美术教育中要重视引导幼儿去亲身体验和感觉世界,并根据儿童的审美感知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幼儿绘画学习不仅仅是画出某一物体的形状,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审美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激活幼儿对生命特有形式的感受能力。如线条中水平线所给予人平静、安详等形式美感。色彩的感知中红色的火热,黄色的明快等。水与石外在形质所形成的弱与强,软与硬的对比等,通过外在现象与内心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能逐渐内化为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对审美感受的敏感性。

其次,培养幼儿丰富的审美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外部世界而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往往是诱发儿童灵感的动力。幼儿美术作品都是幼儿个体天性的自然流露,纯真思想感情的倾诉。由于幼儿所处的环境、文化等不同及个体的差异所形成的审美情感的局限性,在美术教育中应设计多层次、多变化的形式,去激发幼儿深层心理结构,丰富幼儿情感体验,并正确引导其审美情感的发展。

再次,发掘与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幼儿理常以自我为中心,凭主观直觉印象,原始思维、纯真的情感,往往创造出奇特的超然形象,展示出无拘无束、自由而无畏的创造精神。而长大后,由于成人意识的建立,规范、条框在头脑中形成,社会性日益增强,习惯的定式思维,许多原生的具有神秘的、直觉的知觉方式逐渐退化,形成一致。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张白纸上随意点了一个墨点,先请成年人观察并说出纸上画的是什么,成年人看完后,有的随口说出,有的迟疑一会儿,但最后都说纸上画有一个墨点,让幼儿观察后孩子们有的说是小山,有的说是怪兽,有的说是乌龟,也有的说是墨点等。人类的发展,在于创造作为未来社会支柱的幼儿的教育,要注重去培养、发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为幼儿教师在实施美术教育过程中要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去引导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积极发展,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潜力,开发的越深越早,对于幼儿今后的发展就越有利,对社会、人类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美术教育中的学前期是对于幼儿从自然人培养成为审美人,造就完满人格的时期,能够开拓和丰富心灵,鼓舞人们对美的创造激情和意志力,进人生存的理想状态,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对生命的愉悦和创造价值的实现。那么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美术素质培养过程中,要研究幼儿,要注重幼儿年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与特点。在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方向性。如中班(4—5岁)幼儿属发展期的象征期,反映出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物体的粗略形象,表现的是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并产生意义和象征。那么在美术教程(为绘画、手工、欣赏三部分)设计上,根据幼儿以上特点,在绘画课程上,目标应为学会运用表现力的线条,正确描绘物象基本结构,培养对色彩的感性,注意色彩之间的情感差异,丰富幼儿运用色彩表达能力,表现与生命同步,有韵律感、对称感的画面,打破给予模式画的范畴,培养大胆地按主观意识作画的习惯等。每件幼儿美术作品同时反映了幼儿心理情感体验过程,通过美术活动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健全幼儿人格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多加体会、分析。

三、幼儿教师应注重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

第9篇:儿童美术作品分析范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现阶段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欣赏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欣赏。下面笔者试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可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导向,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其自主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情感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及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美的发现。”如何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儿童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分析儿童的欣赏习惯中发现:儿童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引起兴趣。基于此,在教学中,为了孩子能够更好的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地统统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合理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高教学效率。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欣赏

小学美术作为艺术类的一门重点学科,其学习题材广泛,学习涵盖面相对较广。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什么都要拿来给学生欣赏,而应有目的、有策略的选择教学内容,有效的取舍,引导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好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容方面:要注重儿童的审美认知规律。欣赏的内容应从容易引起儿童兴趣的内容入手,并逐渐地向高层次过渡。②时间跨度方面: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中,既有古代作品的欣赏,又有现代作品的欣赏。教师在选择欣赏的内容是要注重多者结合,这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有着悠久历史的美术传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使学生们了解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③空间跨度:注重美术文化的多元性,正所谓教育要面向世界,教师所选的作品应包含中外美术作品等。虽然美术作品具有共性,但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使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各具特色。两者有效的结合,不仅能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而且还能开阔儿童的眼界。④切合实际,注重与自然、生活的联系: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艺术美,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⑤补充发展,与时俱进,注重时代精神的体现:在社会不断发展,时代迅猛进步,科技飞速向前的今天,美术创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美术教师要有意识地补充乡土美术欣赏内容或最新的美术欣赏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以至于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正确的引导学生欣赏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在进行美术欣赏环节的教学时,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欣赏课就是看加上说,于是在许多欣赏课上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注重教学“结果”的思想应被抛弃,只有在课堂上有效的发挥师生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美术教学观,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体验作品,注重学生的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欣赏的过程,充分展示美术欣赏的 感染、想象、激励、启迪、创新等方面绚丽的火花,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充分的发挥出美术教学的育人作用。

四、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学生的欣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