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精细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静脉输液的患者3720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60例,观察组中男972例,女888例,年龄6个月~80岁,平均年龄(42.5±12.7)岁;对照组中男992例,女868例,年龄8个月~78岁,平均年龄(44.7±11.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输液期间给予常规管理模式进行输液管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应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输液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建立门诊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由本科室护师以上4名成员组成,均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对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同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监控门诊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参与输液过程中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处理,尽可能减少不良事件带来的各方面损害。(2)由门诊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进行精细化管理、安全流程管理、岗位分析、纠纷防范等方面的了解,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通过反复的学习和考察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分析静脉输液不同环节出现的护理缺陷的原因,制定相关整改措施。(3)进一步精细加药和摆药流程,由两名护理人员对注射单和标签内容进行查对,检查药物质量、浓度、数量和计量,按规范进行在抽吸药物前再次查对药物无误后加药,查看加药后药物质量,在标签上做记号并签名。(4)建立严格静脉输液流程监控,每瓶液体配置、注射均使用PDA机扫描标签上的维码获取号码,采用查对、反问、确认等方法,按照注射单对患者的姓名、床号、性别、年龄等内容反复确定,减少输液过程中的危险性。(5)明确告知患者输液药物的名称、作用、不良反应症状等,嘱患者切忌自行调节滴注速度或拔针,输液完毕后告知患者穿刺点按压的具体方法和持续时间,静脉输液高峰期集中加强患者的观察和巡视,询问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观察液体数量和质量,观察滴注速度是否合理,查看穿刺点胶布固定情况和皮肤状态,记录当时患者病情、输液滴速等情况并签名确认;主动了解和处理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确保安全性。(6)每周针对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开展统一培训和考核,针对考核优秀的护士进行一定的奖励。(7)建立健全严格的门诊静脉输液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一旦发现门诊输液不良事件立即上报护士长,如发生严重后果,提请护士长和静脉输液管理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在不良事件处理完毕后共同分析原因,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将事件过程和处理结果上报护理部。
1.3观察指标
(1)针对两组患者各输液环节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2)针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评价量评估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分共100分,其中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5分为满意,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液各环节护理缺陷发生情况
针对两组患者各输液环节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将精细化管理应用于输液安全防范流程中后在接输液单接药物(表格是接单接药)、备液体写标签(表格备液体打印标签)、患者身份查对、加药核对、输液后情况告知、护理观察和巡视和拔针后各环节的护理缺陷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
针对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6.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关键词] 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环境信息报告主体;利益相关者;博弈
[中图分类号] F299 [文献标识码] A
Game Betwee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SUN Zhimei, LI Xiulian, ZHANG Xuli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the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cludes both micro and macr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re is a game between information reporters and stakeholders. The analysis of game pattern brings in variabl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enalty, reputation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which enrich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study suggests stakeholders taking part in repor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aising penalty, focusing on environmental reputation, promoting a supply sid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facilitating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cost.
Key words: regions inhabited by mixed ethnic groups,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porters
一、研究背景
在党的十报告中城镇化被提到了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称为“新四化”,四者要实现同步、协调发展。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其中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同时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等。[1]
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注意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要关注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民生与福祉的提高,建设美丽城镇。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伦理问题。[2]散杂居民族地区由于其分布面广、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道路上,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为环境信息报告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语境。
本文基于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背景,着眼于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借鉴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与协调进行分析。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3]环境信息报告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的内在机理,为治理城镇化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一种制度引导,为协调城镇化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关系提供一种有效机制,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无疑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环境信息的报告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如政府可据以进行环境规制,金融机构决定是否给以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也为环境信息报告的实践产生了引导和约束作用,环境信息报告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为解决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特殊问题提供了一种基础性的信息,也为实现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
(一)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
事实上,为了清晰地界定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有必要对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作出界定。基于我们对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实地调研,发现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信息包括基本的两类:微观环境信息与宏观环境信息。前者如环境影响评价信息、企业环境绩效信息等;后者如城镇化三废治理情况、城镇森林覆盖率等信息。因此,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主要是企业与政府。在推动城镇化过程中,企业是重要的建设主体,也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但是企业考虑到信息的报告所产生的市场效应以及趋利避害的自利动机,往往会在报告与不报告之间进行不同的策略选择。政府作为公众利益的代表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是政府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另一方面又是企业环境信息的监管主体。但是,在实际履责过程中,可能存在政府监管的缺失。
(二)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相关者
就微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社会公众、社区等。政府需要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企业环境行为是否合法以及企业环境信息是否报告属于政府监管的范畴。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城镇化建设中提供资金。而企业的经营行为是否会对周围环境与空气质量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公众和社区的环境信息关注点。此外,在城镇化背景下,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城镇化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占地行为,农民的利益首当其冲地受到了侵害。因此,是否征用土地、如何补偿以及工业建设对土地造成的影响等信息都成为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与上述利益相关者之间产生了博弈。
就宏观环境信息而言,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会公众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其中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空气质量的提高、饮用水安全的保障等等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此外,民间环保组织逐步壮大,也逐渐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三、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模型
博弈论关注的是意识到其行动将相互影响的决策者们的行为。[4]参与博弈的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某一主体的受益不仅取决于自身策略的选择,还取决于其他方的行动。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环境信息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同样充满博弈。以下对企业(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与其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进行分析。
(一)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
企业是微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政府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政府有监管与不监管两种决策。企业若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则需要为之付出成本,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罚款(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不报告环境信息受到的罚款为F;政府监管的成本为C2,不监管的成本为0。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将产生社会收益,假设社会收益为Rs。
企业在环境信息报告中往往存在短视行为,倾向于隐瞒环境信息,尤其是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短期博弈
当政府不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成本为0。由于C1大于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受到罚款F。据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应该选择监管;并且当政府监管时,若F足够大,则企业会选择报告。
长期来看,企业如实报告(不论有利信息还是不利信息)可以体现环境声誉,报告环境信息将获得私人收益,假设基于声誉效应所获得的长期收益为Re。基于上述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长期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长期博弈
长期博弈下,当政府不监管时,结论与短期博弈下相同,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政府监管时,若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但是基于环境声誉会获得收益Re,可见净收益为Re-C1,此时,社会净收益为Rs-C2;若企业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被处以罚款F。因此,两权相害取其轻,只要Re大于C1,F足够大,企业会选择报告。
(二)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博弈中,企业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1,环境盛誉收益为Re,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丧失基于环境声誉而获得的收益,即产生机会成本,为-Re,公众监督成本为C3,不监督成本为0。企业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3所示。
图3 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1>0,因此企业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企业报告环境信息会发生成本C1,环境声誉收益为Re,净收益为Re-C1,不报告则会产生环境声誉损失为-Re。只要Re>C1,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损失-Re。
(三)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政府是宏观环境信息的报告主体,公众是核心利益相关者。政府与公众的博弈中,政府有报告与不报告两种决策,公众有监督与不监督两种决策。假设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为C4,基于环境声誉产生的收益为Rg,不报告环境信息则会失去公众信任,产生环境声誉损失(即机会成本)为-Rg,公众监督成本为C5(公众监督政府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不等于监督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成本,故假设为C5),不监督成本为0。政府报告环境信息时,仍然会产生社会收益,为Rs。构建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矩阵如图4所示。
图4 政府环境信息报告与公众监督的博弈
当公众不监督时,政府报告环境信息会产生成本C4,不报告则成本为0,由于C4>0,因此政府会选择不报告。反之,当公众监督时,政府报告会产生成本C4,环境声誉收益为Rg,净收益为Rg-C4;不报告时,丧失环境声誉收益,也即产生机会成本-Rg。只要Rg>C4,则报告是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
四、政策建议
环境信息报告是一个供需相互博弈的过程。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实践中,企业与政府是环境信息的主要供给方,公众等其他主体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环境信息的需求方。只有从报告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两个角度双管齐下,才能实现环境信息的供需平衡。
(一)利益相关者参与环境信息报告机制
企业与政府负有环境责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对环境的关注,会对企业形成影响和压力,而企业对此压力的积极反应是将环境纳入企业的战略视野,对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评估标准做出应变,从而承担起企业的环境责任。[5]基于前文的分析可知,企业报告微观环境信息时,政府不监管、公众不监督将会导致企业不报告的结果,因此政府监管、公众监督显得格外重要;政府报告宏观环境信息时,公众不监督也将导致政府不报告的结果,因此公众监督尤为重要。将这一结论加以推广可知,需求方的作为与不作为对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促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推动民间环保组织的建立与规范化,都成为必然之举。利益相关者与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博弈,可以有效地推动环境信息实质性需求的形成,有助于实现环境信息报告主体的主动供给。
(二)提高环境罚款力度
基于前文企业环境信息报告与政府监管的博弈分析,无论是短期博弈还是长期博弈,在政府监管的情形下,只要环境罚款F足够大,则企业理性的选择就是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因此,为了使企业选择报告环境信息,就要加大环境罚款力度,或者采取其他环境规制手段,增大企业的环境违规成本,促使企业不得不报告环境信息。
(三)注重环境声誉效应,推动环境信息供给侧改革
与以往的博弈分析不同,本文在分析时引入环境声誉变量,即企业环境声誉收益Re,政府环境声誉收益Rg。企业或政府长期的报告实践会形成环境声誉,表现为正声誉或负盛誉,正声誉会给报告主体带来环境声誉收益,负盛誉会给企业带来环境声誉损失。前文研究结论得出,只要Re、Rg大于各自的环境信息报告成本,则报告是主体更理性的选择,可以避免产生机会成本。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为了提高环境信息报告质量,应该更加着力于从环境信息的供给方角度进行改革,使环境信息报告主体意识到环境声誉效应,注重环境声誉的正积累,使其获得的环境声誉收益大于环境信息报告成本,才能从根本上使报告主体产生自愿报告的动机。
(四)促进社会成本内在化
在当前城镇化的状态下,城镇化所带来的收益大多由企业攫取。但城镇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是由社会来买单,因此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为了保证城镇化成果的合理分享,应建立正确的成本效益关系,促使社会成本内在化,由企业来承担,具体而言,可以从事前和事后两种思路展开。事前将环境治理成本内化到企业的日常环境管理实践中,或者事后由企业来承担高昂的环境治理成本或环境恢复费用。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2014-03-16
[2]朱磊.中国城镇化的环境伦理审视[J].浙江社会科学,2016(1):84-89
[3]王华,郭红燕,黄德生.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6(1):83-86,91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
电力是社会进步发展离不开的重要能源,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也不得不进行改革,其中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改革应放在企业改革首位重要任务当中。
一、实施电力营销精细化的意义
1.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来发展国家经济,这对于各个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电力企业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发展壮大自己,以适应社会前进。而我国电力行业相对应的管理方式还是比较陈旧,对于人才管理、机构设置、设备更新等都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而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留住人才更好的建设电力企业。
2.提高工作执行能力
营销精细化管理,可以细化工作任务,包括各个子任务,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同时能更好的和其他部门沟通,让部门之间更好的协同工作。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调动营销部门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而细化后,职工在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后,努力完成指定好的工作目标,同时通过一定的奖惩措施,不但可以最大化的调动积极性,也可以增加团队之间的协助精神,提高电力营销力。
3.促进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而言,虽然是作为我国经济主体中重要的企业,营销人员相对来说也是数量比较庞大的,但是缺乏管理,导致部门臃肿,生产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同时高端人才匮乏,使得企业缺少朝气。但是通过营销精细化管理,可以明显改善这种状况,让企业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
1.建立对应的营销精细化平台
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产品技术,搭建电力营销平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常年累计的录入用电客户涉及到的全部数据,同时搭建对应的档案和备注明细化数据。在通过科学的运算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深入了解用电客户。虽然客户不可能都是相同的,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是通过电力营销精细化,可以对客户间的差异进行评估预算,不断更新营销方式方法,实现电力营销的透明化。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使工作细化并达到量化,是营销协同化、一体化。
2.创建灵活营销模式
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通过对客户数据的剖析整理,对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制定出不同的营销价格。灵活的营销价格策略可以适应敏感的市场。例如:鼓励用户错开使用用电,不再用电高峰期时的用电价格给予一定的优惠,避免用电高峰期用电量大对设备造成的影响,常见于老小区在用电高峰期时停电现象,同时在一些大型用电企业中实施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时实施阶梯电价,鼓励用户节约用电。给电字制定对应的阶梯价格,一定范围内优惠价格,用电量越大,对应的电的价格也就越高。宣传电能,推广电能,加大宣传力度,引领消费者使用电能。例如:寒冷的冬季,对于没有暖气的南方鼓励居民使用空调等用电设备,使用电水壶等增加用电设备在市场的占有额,从而逐渐取代煤气产品。同时还可以鼓励政府等购置相关用电设备,增大电能设备的使用量,从而推广电能。细化市场,通过数据分析,城镇居民使用电能有电暖风、电风扇、电视盒、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因而可以和商家共同搞活动,促销相关居民使用的用电设备。还有可以改善农村的电力设备,因为很多大型农用设备可以使用电能,在惠及农村居民的同时也提高农村用电的使用量。
3.精细化对应的组织架构
精细化营销部门组织,管理好营销部门组织,实现营销管理集中化、组织扁平化,让客户在整个营销系统中享受同等待遇,即体现了流程管理的导向化,又兼顾了电力企业生产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例如:优化营销流程,精简工作任务,凸显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改变传统工作中,领导通过报告等死板的数据了解员工的工作状况,领导需要经常“走下来”,和员工一起奋斗在工作一线,充分了解员工的真正工作。另外购置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如电脑等,改变传统的手记模式,方便员工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
4.精细化业务流程
电力企业的销售部门一般都会有对应的工作指南、操作标准等,但是往往传统的企业标准要不就是简单片面,要不就是冗长繁琐,而精细化工作指南,在监督员工工作的同时,能更好的为员工提供引导。精简不必要的工作流程,提供有效的方针政策,给员工提供有效的指导。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可以让销售部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投入,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5.提升企业形象
电力营销精细化中提高电力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不单单是大量打广告,而是从根本出发,真正拿出诚信的质量,诚信的质量比任何一张名片的宣传度都强大,因此必须严把质量关。同时营造好的营销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加强电力企业的服务态度,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同时精细化客户群体,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营销方案。通过精细化平台销售数据,完善平台信息,系统、智能的利用整理数据库信息,从而精细化营销管理模式,提高销售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电力企业形象。
三、结束语
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电力业务覆盖范围太大,因此各个地区的营销管理模式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精细化营销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同时,也能缩小差异,并且一切从实际出发,优化工作、明确市场,深化管理营销工作模式,促进企业健康澎湃快速发展。
作者:吴友贤 单位:国网福建安溪县供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施善慧.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8):32.
[2]罗从远.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措施[J].低碳世界,2016,(4):35-36.
[3]国艳波.浅谈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12):208-209.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对我市城市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两会期间广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就推动我市城市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涉及建设职能部门主要有农村村庄规划、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和窨井盖设计等问题,现将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问题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村庄规划问题
当前我市村庄规划普遍滞后,已适应不了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庄规划滞后问题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今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二年,是新农村建设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面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的调整、修编,推进村镇规划的全覆盖,以村庄规划全覆盖来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07年,我市将开展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工作,重点中心镇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将先行一步。进一步提高乡镇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乡镇新开工建设地段和成片改造地段原则上都要编制详细规划;全年每个重点中心镇编制2个以上详细规划,其它乡镇共编制12个以上详细规划;根据镇村规划布点要求,确保完成1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将本着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节约土地的原则,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综合考虑规划点的地理环境,人文资源、历史渊源等自然和社会要素,合理安排融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修编全市的村庄规划,为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创造条件。同时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性,有目的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合利用,为产业集聚留下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一是做到起点高。村庄的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建设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通讯规划图、道路规划图和说明书等必须齐全,规划上要有超前意识,至少10年不落后。二是做到精确度高。现状图、规划图等尽量要用1:1000的比例,也就是图上1毫米代表实际距离1米。特别是现状图测量时精度要高,所有的建筑物、构建物都要准确的标注在图纸上。三是做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坚持“一村一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考虑到要完成今年100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迫,我们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来推进100个村规划编制工作。第一个层次对于特色比较明显、规模比较大、历史文化遗传比较多、地形地貌比较复杂以及要创建示范村的“五种类型”的村庄委托外地具有一定资质、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第二层次对于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特色不明显的村庄拟委托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第三个层次规模小、人口少的村庄邀请大专院校学生编制规划。四是规划时留出足够的规划建设用地。从近年各地规划实施情况看,规划难以实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留足建设用地,备群众新建之用。五是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农民群众对本村的情况最了解,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将认真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事前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事中要请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参与收集提供有关资料,配合开展各项基础工作,事后要将规划成果提请村民代表会审议,并向全体村民公示。通过落实农民的规划参与权,既向农民宣传了规划知识,增强了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又提高了农民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为了方便群众看懂规划图纸,规划图纸的标示要简单明了,图例要明确,并用中文标示。六是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村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一经批准,就要严格实施,一张图纸管到底,不因时而变,不因人而废,体现其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方案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对城市市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市政管理模式逐渐向外延拓展,要求市政管理全覆盖和全天候,另一方面市政管理由原来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过渡。这里就要引入一个“精细化”管理理念,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是城市市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管理统一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市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城市市政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不断汲取和融合其它城市市政管理先进管理理念,借鉴各地城市市政管理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市实际的城市市政管理精细化管理体制。
一、夯实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基础,精心制定精细化管理标准。首先要做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我市城区所有的市政设施进行摸底调查,及时了解和掌
握设施的运行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市政管理效率。其次要精心制定精细化管理考核标准。对城市道路桥梁维护、城市道路路牙绿化池等公用设施管理、城市绿化管护及广场公园绿地管理等方面管理标准进行重新调整,进一步提高标准,细化指标,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评分标准,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养护责任人和督查责任人,将工作责任由一般的工作纪律要求转向责任落实、行为规范、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求,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管理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二、坚持长效管理,建立健全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对市政设施进行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修补更新,对破坏绿地、破坏公用市政设施等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我局所属市政管理处、园林管理处和路灯管理处都已建立起固定巡查制度,下一步,我们将考虑进一步整合系统资源,组建专业养护维护施工队伍和执法巡查队伍,加强对城市市政设施管理。二是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监督考评机制。从进一步强化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目标考评,严格实行“日巡查、月检查、季通报、年奖惩”制度,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分类考核相结合,使检查考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完善城市市政管理激励机制。建立城市市政管理精细化目标考评工作,实行绩效挂钩,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科室、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不达标的科室、单位限期予以整改,整改不到位,予以批评教育,并取消年终系统评优资格,通过奖优罚劣,严格奖惩,有效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扎实开展。
三、抓好三个结合,整体提升城市市政管理水平。一是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要与市政管理全覆盖相结合。不仅要加强对老城区的管理,也要搞好新区、后街背巷、居民小区的管理,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从内容上说,不仅开展城市主次道路桥梁维修,方便老百姓出行,而且要加大路灯维修、城市绿化管护和城市道路路牙绿化池等附属市政设施管理力度,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要与市政管理全天候相结合。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群众反映市政管理维护的要求,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都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快捷地进行处理。三是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要与“12319”城建服务平台相结合。以“12319”城建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市政基础设施抢修维护指挥调动系统,通过服务平台,将市民投诉及反映各类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单位,同时对城区市政设施管理、投诉、问题处理等进行登记、汇总、督察。对每一问题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处理意见,限定时间内办结,限定时间内向市民反馈答复并做好处置情况记录,并确保市民投诉处理率达到100%。
三、窨井盖设计问题
做好三四级市场,至关重要的节点还是在商。很多优秀的商,对于三四级市场管理,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和操作经验。
作为全国家电十强的广西桂友公司,所的数个品牌的产品已经销至广西全省每一个县市乃至乡镇,长期合作的大小商场超过千家,分销客户上千家。广西桂友通过成立专职的推广小分队,轮回帮助县乡级客户做终端推广工作,目的就是解决县镇级客户的短板。为了强化三四市场的服务,桂友公司在公司内部实行市场化操作,部门之间实行内部交易,其中更包括服务部门。
在做了多年三四级市场的天津倾心公司董事长周忠荡看来,一个优秀的经销商,不但要做好区域市场的开拓、管理和经营,在转型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才成真正与厂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到上下游资源协同,充分发挥应有的渠道职能。
美的小家电某地级市商何总也认为,标准、资源、管理是做好三四级市场精细化管理的三大要素。即,商对三四级市场的精细化管理必须是建立标准,加上资源投入,再辅以管理相配套,可以说,对三四级市场的精细化管理几乎已经算做到极致。
城镇化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现在,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今后,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成为城镇化的新着力点。一方面,城镇化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让大量处于流动状态的人口在城镇获得比较稳定和长期的就业并定居下来。另一方面,城镇要走精细化管理的道路,智慧城市大有可为。
促进城市包容性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2011年,全球总人口达到70亿左右,城市人口占52%。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到93亿,城市人口达到67%。2020年左右,全世界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的绝对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都会下降。
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向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集聚,城市将在人类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在人类历史上将是全新的现象,将给人类社会的运行和治理带来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城市化步伐大概会呈现“南快北稳”的格局。即发展中国家较快,发达国家较慢的格局。发达国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总人口增长放缓,而且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上达到饱和状态。但是发展中国家情况是相反的,城市化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新的技术突破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广为关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可能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包括3D打印、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结合乃至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深度普及和应用,无疑会引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新一轮调整。
总体来看,即便在发达国家内部,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够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得到相同的发展机遇,有的城市受益多一些,有的城市则小一些。这既和产业基础有关系,也和各城市采取的政策有关系。
促进包容性城市的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新挑战。全球有70多亿人,约8亿人生活在贫民窟里,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中有30%多生活在贫民窟里面。在发达国家也有城市悖论:发达国家城镇化接近饱和状态,绝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城市中,所以失业、吸毒、犯罪社会问题,也就表现为城市的问题。实现包容性城市发展,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各城市共同的任务。
城市发展理念逐步更新
对城市的结构进行精细化的研究和改进,将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动向。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对城市结构进行优化的话,那么能源消费量能够减少90%95%。即使这样的研究结论太乐观,我们至少可以从中看到城市结构优化的潜力。
关键词:城乡融合;城乡经济;水乡风貌;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93-2
0 引言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城乡接壤地区统筹发展的规划研究方法对于提高珠三角乡村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出。东莞水乡经济区作为东莞从分散、粗放、外延增长向统筹、集约、内涵发展转型的率先示范区,正是创新城乡融合、统筹发展规划研究、探索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的极佳实践地。研究立足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的发展目标,围绕城乡生态、风貌、经济、人文特点几方面内容,重点探索如何进一步促进东莞快速乡村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1 项目特征
区域特征。项目位于东莞市望牛墩镇杜屋村,地处珠三角东莞水乡经济区统筹发展的核心地区,望牛墩镇中心区边缘,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地带特征。
生态特征。项目三面环水、农田环绕,自然生态基底优越,水乡田园风貌浓郁,具有生态、景观的敏感性。
风貌特征。项目用地被穗莞深城际轨道、广深高速公路和中洪支线公路围合,是东莞水乡经济区重要展示窗口,风貌区位突出。
人文特征。项目所在的望牛墩镇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乞巧节”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深入民心的民俗活动。
上述特征决定了该项目不应以量取胜,而是以品质、特色取胜。因此,本研究重点处理好功能定位、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三大问题。
2 研究内容
2.1 功能定位研究
项目是统筹水乡战略以来的首个具体地块精细化研究,具有多重示范意义。规划从水乡经济区、望牛墩镇和周边村庄三个层面的发展诉求进行综合判断,紧靠“生态”与 “人文”特色内涵,立足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共融的出发点,将项目发展定位为“以岭南水乡文化、传统七夕文化为主题,形成集特色居住、文化娱乐、休闲体验、特色商业于一体的特色区域。”
功能上由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单一的居住功能+临街商业”优化调整为“居住、文化和休闲服务综合功能”,增加文化与商业休闲等混合用地,为文化、经济活动提供载体,带动周边村落的功能优化、经济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
2.2 空间形态营造
营造“低而密”的整体空间形态。规划传承岭南水乡聚落“顺水布局”、“低而密”的空间肌理特点,整体以低矮的建筑为主,局部点缀高层建筑,但严格控制其比例、位置与形态,营造疏密有致、低矮舒缓的水乡空间特质。同时,结合生态敏感性特征,整体开发强度从原规划1.8容积率降低为1.4,并提出了开发强度的分级管控要求。
加强生态、游憩公共空间塑造。充分利用中部河涌和广深高速绿廊组成的“十”字型公共空间带,将项目周边生态要素串联成有机整体,并设置慢行道、休憩设施、滨水码头、自然驳岸等设施,塑造怡人的公共空间。
严控建筑形态要素,提升空间品质。建筑高度原则不得超过24米,局部点缀高层建筑。其中高层建筑不得临水布局,生态景观敏感性高的地块,高层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不超过20%。控制沿河涌、广深高速等重要景观界面的建筑高度和连续面宽,保证界面开敞通透。
2.3 风貌特色提升
传承水乡聚落空间肌理。沿河涌形成“梳式”空间布局,引导构建“河岸、水街、巷道、院落”的空间序列。
营造水乡建筑风貌特色。控制与引导建筑的风格、色彩和屋顶形式,建筑风格采取岭南新中式,与传统村落、水乡田园景观相协调,建筑色彩传承东莞水乡传统,整体以浅色为基调,点缀红色,低层和多层建筑八成以上采用坡屋顶形式,形成独特的东莞水乡建筑风貌。
塑造水乡滨水空间特色。引导滨水空间利用水乡传统的文塔、石桥、凉棚、埠头和榕树等元素,并注入七夕文化内涵,以牛郎织女跨银河、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设计景观,构筑尺度宜人的滨水公共空间。
3 问题分析与对策
3.1 探索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提升乡村城镇化质量
以往重城轻乡,城乡结合部往往是环境质量低下,风貌混杂的地区,规划更多关注空间景观的协调,而忽视经济联动的内生动力。本研究一方面尝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传承传统水乡的空间尺度与特色,并注入城市的功能内涵与生活品质,提升景观风貌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体验、文化娱乐、特色商业等轻柔产业,带动传统乡村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可持续的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具有水乡特色的发展道路。
3.2 努力寻求传承水乡文化特色和塑造景观风貌的可行路径
以往多以城市建设的方法改造乡村,导致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内涵日渐式微,本研究尝试从城乡风貌协调的角度,重点加强水乡特色与风貌的塑造:一是大幅度降低原控规确定的开发强度,适应水乡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低强度开发要求;二是加强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的管控与引导,注入水乡空间元素以及地方文化内涵,尤为注重滨水空间的塑造;三是将有关要求落实在规划条件中,确保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成为开发建设的前提。
3.3 探索特色化和精细化的城乡规划管理机制
本次规划研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之后、土地出让前编制,通过多情景方案模拟,对生态环境、整体空间形态、文化风貌特色、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以及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综合分析研究,进一步优化功能配比,降低开发强度,突出风貌特色,提炼形成特色化和精细化的规划管理要求,避免“千城一面”。
4 结论
综上所述,东莞水乡经济区下合片区项目规划研究的对策为:①对城乡接壤地区注入经济内生动力发展轻柔产业,以形成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②融入生态人文理念,以地域设计方法传承和塑造水乡特色城乡风貌;③探索城乡发展特色化、精细化的规划管理机制,通过建设用地规划批准书以及土地出让条件中得到落实,有效引导项目的建设实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X73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公路项目施工单位除了要把握当前的机遇之外,苦练内功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才能够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才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水平。更为关键的是随着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公路的质量就更加有保障,社会自然就会更加和谐。
一、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1. 确保公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这些问题立即采取处理对策,进而有效控制施工管理的不足,避免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同时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建设的情况,全面加强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地安排公路工程施工,有利于促进公路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2. 调动各种因素进行公路工程施工
采用精细化的施工现场管理方式,加强每个环节的控制与管理,有利于调动施工人员充分发挥优势进行公路工程施工,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正常运行和工作,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最佳安排和配置,有利于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3. 促进公路工程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有利于对公路工程施工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优化公路工程施工的各项资源配置,促进各种资源、人力、财力在施工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各类施工规范,履行自己职责,避免公路工程施工中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进而提高公路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
二、 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 建立施工质量保证体系
施工质量是公路工程施工的关键内容,也是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的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完善公路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施工管理责任制,对竣工交付的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要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杜绝质量和安全事故的出现。另外,施工之前要明确各项要求,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安全,重视质量检查工作,强化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克服质量通病,确保公路工程质量。
2. 做好施工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研究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恢复定线和放样,并加密、保护和控制所有的控制点。要编制好公路工程施工预算,并绘制出关键施工工艺流程图,对不同的施工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并选出最佳的施工方案。同时,还要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另外,要合理配置公路工程施工资源,使施工的各项资源达到最佳的配合,促进施工顺利完成,提高工程建设效益。资源配置要力求平衡,根据施工进度计划编制人力、材料、机械进场计划,根据材料的使用情况决定材料的存储量,适量存储,防止因存储而出现增加成本的情况。
3. 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公路工程施工中要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巡视和检查工作,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在实际工作中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施工人员也要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此外,还需要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巡视,保证施工安全进行。当施工人员出现违规违章操作时,应该及时纠正,规范他们的操作,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顺利有序进行。
4. 加强施工现场材料管理
确保施工原材料质量,从材料采购计划的编制、采购、进场验收、现场检查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采购的时候,要从质量可靠的供应商采购材料,重视材料进场检测和现场验收工作,保证公路工程施工材料合格。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频率对原材料进行检验检测,原材料台帐与原材料检验台帐相对应。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无权降低检测频率或降低材料标准,材料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不得用于工程,以确保公路工程施工的质量。
5. 加强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
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按照公路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机械设备。重视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按照规定进行操作,顺利地进行施工。重视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最佳性能得到发挥,从而确保公路工程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建立机械设备管理台帐,制定和落实机械设备使用、维修制度以及规范操作手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对于国家规定需经有关部门验收许可的设备,应完备有关程序后方可使用。
6. 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首先,加强公路工程施工进度管理。要合理编制公路工程施工计划,编制的时候全面了解工程量和工序要求,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定好计划工期,进度计划编制完成后,做好监督和控制工作,加强施工每个阶段的进度管理,确保每个阶段施工计划按时完成。其次,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工序管理,确保公路工程施工每道工序质量合格。工序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是全面的,因此,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重视工序质量管理,确保每道工序符合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对每道工序材料、机械质量的管理工作,确保工序合理,材料合格,机械得到最佳配置,保证工序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正确。另一方面,控制每道工序施工质量,一道工序施工完成后应该检查其质量,保证达到相应的标准,以此来强化每道工序质量控制,进而确保公路工程质量。
7. 加强施工现场成本管理
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使材料采购、库存、发放、使用有序进行;按照施工定额,对分项工程进行成本控制,将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严格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分项或者分部工程完成后,要进行成本预算,对可能出现的超支采取控制措施;公路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后,应该进行成本分分析,明确不足,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作为将来的借鉴与参考。
8. 加强施工人员管理
应该定期开展对公路工程施工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规定进行施工,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加强对优秀施工管理人员的吸收和引进工作,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公路工程施工单位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施工管理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人员进行惩罚。以促使施工管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投入到公路工程建设中,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建设效益。
9. 加强竣工验收管理
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来验收,并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验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每个施工环节都应该加强检查,确保施工工艺流程满足要求。要全面检查路基、路面、桥涵等等,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按照规定,填写施工总结,恢复路线控制点,标注里程桩号,为质量鉴定做好准备。
三、 结语
总之,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根据施工的实际需要,积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促进公路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公路工程施工管理水平与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文章主要探究分析了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加强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任一亮.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36).
[2]庆.当前我国公路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探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1(3).
[3]吴世杰.公路工程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9).
山东曹县延伸新时期“精细化”职业指导内涵和层次,“精细化”职业指导与国家就业优惠政策紧密结合,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寻找就业机会,通过 “精细化”职业指导,努力促进“精细化”就业服务从宏观式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被动式服务向主动服务、粗放式服务向精细化服务转变,积极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细、规范、人性化的就业服务。
什么是新时期的“精细化”职业指导?
新时期职业指导服务,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目标是让求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让用人单位招到合适的人员,满足个人和组织对职业的需求。新时期“精细化”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实现就业、稳定就业、职业发展提供咨询、帮助和指导的过程。只有搞好“精细化”职业指导服务,才能更好地完成就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在功能上,“精细化”职业指导主要表现在对个人和工作两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揭示了“精细化”职业指导对劳动者的重要现实意义,也深刻反映了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指导对象是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而不仅仅是求职者一个方面;第二,指导的最终目标是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用人单位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第三,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将会伴随求职者的整个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某一个阶段和时期;第四,职业指导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帮助功能,而不仅仅提供职业信息。
精细化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具体手段是实施标准化、专业化和细节处理。精细化的最终目标是要满足个性化需求,只有满足个性化需求,职业指导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只有做好“精细化”职业指导,才能实现“精细化”就业服务。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就业,是党的方针和策略。开展“精细化”就业指导,提供职业指导咨询、进行有效的就业信息沟通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劳动力供需服务,是就业服务的重要环节。“精细化”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随着市场就业机制的逐步形成,满足企业用工多元化需求,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成为新时期“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重中之重。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在毫无职业经验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不够恰当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其才智的发挥,甚至会影响终生的成就与发展。“精细化”职业指导是高层次的就业服务,它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求职者,在人生的重大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通过“精细化”职业指导,能帮助求职者分析市场需求,进行择业指导、面试指导、培训指导。
“精细化”职业指导的魅力在哪里?
在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中,“精细化”职业指导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就业困难群体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重要力量,这一资源能否实现合理配置,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方面事业能否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就业困难群体个人价值能否充分体现。因此,就业困难群体的“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根据就业困难群体的特点,引导其择业、就业、转业等相关就业的社会活动,从而促进就业困难群体与企业、政府三者关系的和谐发展。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使其尽早对社会就业形成准确的认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实现和谐就业,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就业困难人员,大部分存在就业观念滞后、技能素质偏低的问题,加强“精细化”职业指导尤为重要。“精细化”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的“精细化”就业服务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择业指导的作用。“精细化”职业指导能将职业的信息详细的传达给就业困难群体,从而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对职业的了解,并且通过职业测试、性格测试等让就业困难群体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将要进入的职业,然后以自身的兴趣特长为前提,并结合自身能力,根据职业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发展,有效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因信息了解量少、就业取向意识薄弱等因素而造成择业难的相关问题。
二是就业指导的作用。“精细化”职业指导从提供详细的职业用工信息出发,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相信自己,强化学习培训,并为其提供正确的面试服装礼仪、沟通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提高个人素养,从而在面试中摆脱负面因素,展现最优秀的一面,赢得企业的青睐。其次,“精细化”职业指导与国家就业政策相结合,延伸新时期“精细化”职业指导内涵和层次,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寻找就业机会。
三是转业指导的作用。离职换岗的就业群体,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较低,更需要进行相应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并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个别下岗人员对再就业有疑虑和恐惧心理,谈“业”色变,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就业困难人员并非无路可走,关键在于转变就业观念,固守传统的就业观念无疑关上了再就业的大门,转变就业观念就会拓宽就业渠道,压力会变成动力,挑战会变成机遇。个别就业困难人员不愿干脏、苦、累的工作,对工作单位和职业挑三拣四,有的对职业的要求是既要高工资,又要轻松体面,不愿意放下架子。这样的就业困难人员在再就业时,往往失去了很多机会。相反,那些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时就容易多了。因此需要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转业者的心理加以调整,以适应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新时期“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四大导向作用
新时期“精细化”职业指导在“精细化”就业服务中也具有四大导向作用。
一是对求职人员的导向作用。针对求职者缺乏对职业和对自我的了解、职业定向盲目、无法顺利就业的特点,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职业指导,更好地引导求职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能力,确定就业方向,顺利实现人职匹配。
二是对用人单位的导向作用。针对企业不合理的用人、选人、留人机制和盲目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指导,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参考资料,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科学实用的指导意见,使企业转变用工观念,建立企业科学用人留人机制,改善人才培养环境,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三是对培训机构的导向作用。针对培训机构与市场需求脱轨,培训市场混乱,培训力量分散等缺陷,通过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培训项目设置方向,加快培训基地的建设,提升培训人员的素质,使培训基地真正发挥促就业、保就业的作用。
四是对高校育人的导向作用。针对高校不合理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毕业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等现象,人力资源市场通过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毕业生综合素质的第一手资料,建立人才需求导向库,对人才需求预测、毕业生综合素质提高,向高校提出具有较强前瞻性的指导意见,以调整育人结构,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实现“精细化”就业服务的实践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精细化”就业服务的能力。曹县以效率为主旨,规范职业指导流程,坚持服务方式人性化,在县人力资源大厅开办24个服务窗口,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工作人员挂牌上岗,建立服务档案,进行咨询援助、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分析预测、就业计划、职业介绍、培训指导、招聘洽谈、就业援助、自主创业、档案托管、保险、证件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参保登记、待遇支付等“一条龙”“精细化”职业指导,提高了职业指导的服务能力。
二是开展职业指导创新服务,全面提升“精细化”就业服务的效能和影响力。曹县大力推行特殊服务、主动服务、亲情服务、微笑服务、品牌服务、诚信服务、职业指导快捷服务。引进新技术,使用新手段,做好职业指导创新服务。先后开展了“联百乡包千村”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星级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示范岗、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公共就业服务窗口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在服务中,深入了解求职者的个性特征、人格特征、职业能力特征,选择职业发展方向,为其作好职业规划。根据每个求职者的个性差异,开展人本服务,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个性,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充分尊重来访者,与来访者建立平等和谐的咨询关系,耐心听来访者倾诉,关心尊重他们,并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信心。
三是细化职业指导手段,把“精细化”就业服务落实到实处。曹县还开展了就业困难人员储备式就业指导、书面职业指导,通过发放《指导手册》《春风卡》《就业指南》《培训读本》《维权手册》等宣传资料,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做好求职的前充分准备,保障其就业顺利、就业安全、就业稳定。截止到目前,曹县共发放宣传材料7万多份,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指导2万人次,开展了网上职业指导,发挥现代工具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开设“网上职业指导室”、职业指导博客,并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求职者“一对一”进行指导。针对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的形势和失业职工就业需要,开设了失业职工集中职业指导课,精心设计了职业指导内容,为他们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服务以及求职技巧。开辟了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绿色通道,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开辟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绿色通道,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以优质的服务促进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开展了跟踪职业指导,保障就业稳定性,对已登记求职或已找到工作的困难群体人员,安排工作人员定期通过电话回访,了解求职情况或在试用期的情况,及时给予求职指导和职场指导,随时解决遇到的难题。通过与困难群体人员保持经常性联系,一方面,促进困难群体人员尽快就业,另一方面,保障就业人员的稳定性,降低了失业率。开辟“就业直通车”,核实一户,纳入一户,帮扶一户,并实行专人全程“一对一”服务。
四是实施特别培训计划,努力发挥职业指导在“转业指导”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就业困难人员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就业相对比较难,一般无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普工。曹县根据用工企业向就业部门提供所需工种、技术、人数、薪金信息,组织培训。这种 “用人单位下订单、培训机构列‘菜单’、政府补贴来买单”的“三单”培训模式,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解决了企业招工难题,增强了就业困难人员求职培训的针对性,让就业困难人员更快上岗、人尽其才。技能培训使就业困难人员又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香饽饽",1569名下岗失业人员又重新找到了工作。
五是以帮扶创业为突破口,实现“精细化”就业服务的倍增效益。曹县以服务创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创业孵化模式,全力实施创业引领工程,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自主创业以大力支持。设立“创业基金”,完善资金支持、税费减免、工商注册、纳税手续办理、户籍迁移等优惠政策,努力营造能创新、敢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建立了小额担保中心,为创业提供资金担保,2012年,曹县已成功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00万元。启动创业助推“1+3”行动,组织开展了“创业项目推介月”、“基地孵化百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创业”三大主题活动,以及“创业服务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创业见习实训活动”、“创业服务技能提升活动”三大配套活动。创业引领政策不仅让困难群体获得了“血液”补充,更加健康,还激励小老板不断诞生,使曹县个体户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这个群体的不断壮大,拉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凸显,实现了“扶持一个人,带动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