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日程的提出,我国高等院校助学体制的问题日渐引发社会关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进程当中,大学门槛的降低,以及人民大众多余大学教育的渴求,使大学生群体急剧增加,由此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得以进入高职院校求学深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数量随着高校扩招而迅速增加,这种人数的增长实际上是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势必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内容比较完善、方式比较灵活的资助体系,包括以学校奖励为主的奖学金,以财政支持为主的助学金,以社会支持为主的助学贷款等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资助体系日益出现弊端,并引发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质疑。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关系到能否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也关系到保障社会稳定,维系社会公平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在贫困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力图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提高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水平。
二、现行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资助体系的类别
1、奖学金。
我国传统的奖学金包括,国家提供的优秀大学生国家奖学、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提供的以专业成绩的优秀为考核依据的专业奖学金,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专门为特定学校的特定专业所提供的专业奖学金,但是奖学金考核鉴定标准往往以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对象,真正的贫困生能获得该类奖学金的人数并不多。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己比较偏远贫困、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进入大学之前,所获得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况且很多贫困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勤工俭学,导致贫困大学生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要少于平均水平。因此,奖学金虽然对贫困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很多贫困大学生成绩却并不乐观,所以,奖学金并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资助方式。
2、助学金
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企业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是以国家财政为基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设置的一项助学基金。企业助学金是一些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企业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进一步提高了国家助学金的扶持力度。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来,但覆盖的学校及贫困大学生的人数依然十分有限。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是指利用学习之余的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是贫困的大学生维持生计的一种方式。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勤工俭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报酬,一方面在获得报酬的同时还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早点适应社会环境,相对于助学金的输血方式而言,更是一种造血。勤工俭学作用扶持贫困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目前已经普遍的受到社会的认可及支持。
4、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各级金融机构相应党和政府号召,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活力的情况下,利用金融扶持的方式完善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助学贷款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在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政府、银行、学校共同协作,专门扶持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银行有条件免息贷款。针对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情况,借款学生无须担保,只要承诺按期还款,就可以向银行申请到贷款。现行的助学贷款分为两种: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湖南高校助学贷款由高校经办,金融机构发放;生源地信用贷款则由县(市、区)资助机构经办,由国家开发银行发放。
(二)现行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助学评选机制僵化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助学体系,但此种助学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在资助过程中需要大多经过班级民主评议,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将助学金的分发。这种形式的评选导致平时人际关系不太好以及成绩较差的贫困大学生少有机会获得助学金的机会;其二,有的高职院校的在助学金评比过程中,完全忽视了评选的作用,助学金分发决定权在班级辅导员或者某些领导的手中,这样,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不能将国家的政策根本的落实下来,甚至有的辅导员收受学生贿赂,但助学金名额留给行贿的学生,助长了歪风邪气;其三,在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需要贫困大学生上台陈述自己的家庭困难,有的贫困大学生受到自尊心的驱使,宁愿放弃评选的机会。
2、难以形成科学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十分困难。目前通用的做法就是让贫困大学生回原籍开村级、乡(镇)级、县级的三级贫困生证明,学校依据贫困生证明作为自主贫困大学生的依据。这种方式确实节省了校方地鉴定成本,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县级以下民政部门在开出贫困生证明时,很少会细究该生的家庭确切情况,导致大量的非贫困生取得贫困生证明,并在班级民主评选过程中占用了贫困生的名额,而真正的贫困生并不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3、助学力量有限
大众化的大学教育导致大学人数急剧膨胀,贫困大学生的基数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相对增多,但是在人数增多的情况下,国家在对贫困大学生的扶持力度方面并不乐观,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助学金额的相对匮乏。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占据了奖学金的大部分江山,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在奖学金的竞争上处于先天的弱势地位,而助学金的覆盖面及力度相对较小。
4、部分贫苦大学生依赖资助的思想严重
一部分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缺乏生活的自主性,过度依赖资助,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家庭贫困,但由于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不用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不会分担家庭的负担,因此,将国家对其的扶持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自身的造血,这样的结果就是虽然他们最终完成了大学学业,也因为缺乏自力更生以及社会的适应性,而不能在进入社会后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这会社会的稳定买下了隐患。
三、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资助机制
为提高助学工作的成效,有必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
首先,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评选的透明度,让真正的贫困生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一方面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让不诚信的大学生无法获得评选资格,使在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的腐败得以消除。 一方面,进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使某些大学生自觉认识到错误。其次,造血胜于输血,在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加大工作力度,提供更多优质的勤工俭学的岗位,使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资助,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二)形成科学完备的贫困生鉴定标准
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的鉴定其实并不困难。第一,各个地区要建立统一的贫困生鉴定标准,根据标准确定该生是否属于贫困生的范畴。但也不能仅仅依据该标准,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但灵活的范围不能太大,灵活范围或者空间不应该掌握在某一个人的手中。第二,高职院校和县级以下民政不分要相互协调、分工合作、相互制约,不能互相推诿鉴定贫困大学生的任务。例如,民政部门不能随便开具贫困生证明,必须会同其他部门,调查该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另外,高校也不能仅仅依据贫困生证明而分发助学金,而应该实际调查该生在学校的消费情况,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三)拓展助学渠道
有必要通过拓展助学渠道的方式,增加贫困助学的力度,从而将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面进一步扩大,帮助到更多地贫困大学生。首先,国家财政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毕竟目前在这一方面投入略显不足;其次,提高企业助学的比例。有责任感的企业众多,之所以企业在助学上的投入较少,一是因为我国目前缺乏相关法律,规范企业助学行为,企业助学资金缺乏规范的财务审计,这让企业担心助学基金无法流入到贫困大学生手中。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与企业脱节比较严重,有的企业担心自己的投入并不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四、结论
我国在面向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着力解决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在资助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助学体系和机制,才能最终建立起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资助制度,使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这对于稳定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完善贫困高职大学生资助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SZ112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卢若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和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刘华.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及其认定标准研究[J].社会发展,2008,(12):78-82.
一、高等学校贫困生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费用或支付有困难的学生。其划分标准一般为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当地居民的最低标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安徽某财经大学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占在校生人数的10%~20%,平均为15.6%,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还显示,安徽某财经大学贫困生的月生活费远低于市政府规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费,其中男生基本月生活费为150元,女生则在1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因此可以看出贫困生的生活支出根本无法满足其受教育费用的要求,有的甚至已经威胁到其基本生活费用的需求。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分析,贫困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高校贫困生中有90%以上来自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说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产生高校贫困生现象的基本原因。2.绝大部分贫困生的家庭收入来源于纯农业收入,无其他副业收入或固定收入(其中含部分下岗工人家庭),可见父母收入来源的差异也是产生贫困生的重要原因。3.部分贫困生家庭属单亲或超生家庭,单亲和超生也是造成贫困生的原因之一。4.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实行并轨,规模逐年扩大,几年来学费等教育费用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困。
二、做好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坚持三个转变
笔者认为应从各高校实情出发,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工作,让有限的资助经费得到充分有效地使用,使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当前,各高校必须调整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自主观念和方式上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
困难补助与勤工助学融为一体增强资助力度,锻炼贫困生战胜困难的品质在高校,大学生资助始终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渠道。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贫困生因为可以定期从学校得到困难补助金而养成依赖困难补助的心理,甚至不珍惜国家发放的补助金,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教会学生如何去挣面包比仅仅给他们面包要有意义得多,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渡过眼前的经济困难,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战胜困难的品质,使学生受益终身。同时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激励贫困生成才对学业优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发放奖学金,也是资助贫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大奖学金的发放力度,使贫困生不仅能以此支付学杂费,还能用以补贴生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将有助于优秀的贫困生集中精力地完成学业,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变无偿资助为主为有偿资助为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进行有偿资助比无偿资助更能收到资助的效果,增强自主工作的有效性。过去我们对贫困生发放困难补助金,对待特困生实行减免学费。但由于我们很难准确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实际情况往往是,有的贫困学生认为无偿地接受资助相当于施舍而羞于申请困难补助,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也得不到及时资助;而有的非贫困生反而钻漏洞,用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方式获取困难资助,甚至申请减免学费,导致有限的资助经费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而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采取勤工助学、实行贷学金的制度等资助方式,就能为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使资助经费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支出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受教育者个人是这项投资的直接受益者和最大获益者,其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会成倍提高。申请贷学金将使学生能够贷用自己将来的钱而不依赖过去积蓄来投资现在的学业,这种投资提前收益而后偿还。学生如果形成了教育投资的观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利用贷学金这种有偿助学措施来投资自己的学业。
(三)变完全依赖政府资助为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同时,开拓社会资源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继续依赖政府下拨学生资助经费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形成新的大学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关注并资助贫困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与社会,尤其是和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直接。大学是全社会的大学,它在以其人才、知识和信息的优势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需要在办学资源上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技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有能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同时得到社会的回报。因此,高等学校应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界建立起广泛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在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包括对贫困生资助的能力。
三、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安徽某财经大学坚持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通过学校各种配套政策的引导,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诚信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资助理念本着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高等教育回报率和成本分担的受益者原则及承受能力的原则,安徽某财经大学确立了以勤工助学为主导,贷款为主体,奖、贷、补、勤、免五位一体联动助学的资助政策。实行有困难先贷款、真困难,表现好,再减免的资助办法。以政策实施来引导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同时,以贫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特别重视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关怀,把教育引导学生自信自强及奋发进取纳入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明确资助工作的职能划分加强资助工作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安徽某财经大学勤工助学和奖贷基金等学生工作经费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学工部具体负责本专科生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贷学金、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学生工作经费的管理使用工作(研工部具体负责研究生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三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工作)勤工助学和奖贷基金等学生工作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由校计划财务部负责,各部门通力合作、互相监督、共同配合做好学校的资助工作。
(三)大力宣传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加强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积极探索贫困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开设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中国教育、我们与小康同行、大学生的消费分化与资助政策、诚信人生和国家助学贷款等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帮助困难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教育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树立远大的理想。针对困难学生中存在的思想敏感、压力沉重的现象,教育学生正确区别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裕两个概念,通过自强自立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点面结合,开展了包括心理辅导、恳谈会和个别谈心、榜样教育、社团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大学贫困学生自卑感较轻,自立意识较浓。根据2006年10月的一项调查,有48%的困难学生首选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内贷学金来解决困难,有的困难学生首选勤工助学,两项合计占75%。同时,该大学创造条件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特困生享受双优政策,即优先推荐岗位,优惠计取报酬其每小时勤工助学报酬可达5元。
(四)确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早在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行以前,就积极探索由银行、企业、个人等参与的贷款助学模式。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行以后,学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政策配套。认真研究在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条件下各种资助途径的分层次资助方式和合理配比。重新制定该大学本专科学生资助工作条例,明确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办法和资助措施,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获得校内贷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双优政策等的首要条件。并从困难补助专项经费中划拨一块专门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部分的利息补助。
2.服务设施。国家助学贷款一推行,该大学在三个校区及商学院设立了国家助学贷款服务机构,招聘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协助学校和银行受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咨询、申请、签约、确认等事务,既方便了同学,又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同时还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和手续的一致性,为银校助学贷款项目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银校合作。主动与经办银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努力协调同学需求和银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矛盾,努力保持校区间、银行间政策的统一签订。银校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权义务,建立了银校定期例会制度,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基金。经过沟通,双方理解不断加深,分歧不断减少,各经办银行克服了许多困难,延长申请时间、减少审批环节、加快贷款到位,形成了比较理想的合作关系。
4.诚信引导。结合形势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开设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教育专题。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开设了诚信和信用制度建设讲座,编印专门材料,开展以发扬求是精神、秉承诚信美德为主题的诚信教育活动。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归还情况来看,根据经办银行提供的数据,近四年来校内贷学金也有很高的还款率。学生毕业前一次性还款率超过98%。由于措施得当,该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顺利。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能得到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逐渐成为困难学生资助的主渠道。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创新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向大众教育,高校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随之急剧增加。据教育部调查统计,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1]。随着贫困生数量的增加,贫困生问题渐渐成为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总书记曾明确要求“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在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以确保家庭经济困难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和成才。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然存在资助工作效率较低、资助渠道较窄、经济资助不尽公平合理、注重经济扶困忽视心理疏导等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好上述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
一、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贫困标准界定难
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2]。就高校贫困生现状来看,较明显的极度贫困学生还是极少数;偏远地区农村学生、城市下岗职工子女等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占多数,这导致贫困大学生中多数贫困生的家庭贫困程度往往很难判定。因此,摆在资助机构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界定贫困生的贫困程度,进而给予相应的资助额度。
目前,高校一般根据学生持有的户口所在地各级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建立贫困生档案、认定学生的贫困等级。该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对贫困的标准认知有差异,往往出现根据经济发达地区标准认定的贫困生,其经济条件、生活水平明显优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贫困生;其次,受资助资源限制,部分贫困程度较轻的学生受资助金额相对较少,导致有些贫困生为了成为重点资助对象而故意夸大自己的贫困程度;第三,部分学生家庭并不贫困,但是为了获得资助,通过各种途径开具贫困证明,部分乡土人情观念浓厚,街道、乡镇以及县级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碍于情面,纵容作假。高校资助机构仅仅依靠民政部门一纸证明来准确界定学生贫困程度,于情于理都缺乏说服力,但是实地调查核实又在经费、人员上存在较大困难,严重影响了贫困程度的界定工作。与此同时,仍有部分真正贫困生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说明家庭经济实际情况、羞于表明家庭困境,而得不到资助,使得真实、公平地评定贫困生存在一定的障碍,给贫困生评定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勤工助学岗位获取途径狭窄
勤工助学是贫困生减轻经济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地参与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获得相应的报酬以增加自己的生活补贴,能够很直接的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变资助为自助,帮助学生成才,因此勤工助学深受贫困生欢迎,但获取各岗位详细信息的途径比较狭窄。
目前,勤工助学岗位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校内助学岗位设置,校学生工作部门每年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勤工助学岗位,安排贫困生勤工助学,每年学校各院相关部门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贫困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但受各种条件限制,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数量尚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二是校外企事业单位需求的社会兼职岗位,即部分需要用工的企事业单位在校内各类兼职海报,招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兼职,此类勤工组学岗位信息可能存在虚假宣传,社会企业也良莠不齐,往往会引起劳务纠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三是部分贫困生通过网络招聘或熟人介绍直接在用人单位勤工组学,调查发现此类勤工组学岗位少之又少。总的来说,现在为贫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偏少,急需拓宽助学渠道增加岗位数量以缓解目前的供求矛盾。
3.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严重
高校资助部门在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认定过程中,为了减轻假贫困证明带来的冲击,并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公平、公正、透明,往往要求申请助学金的同学采用演讲的方式叙述自己家庭的困难,班级同学结合该贫困生日常消费情况,进行班级民主评议,进而确定贫困程度并给予相应的资助。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消除非贫困生开具假贫困证明的现象。然而让这些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当着同学的面把自己家里不为人知的事情说出来以博取同学的同情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甚至让他们产生了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得到资助的贫困生虽然在生活上得到了一些帮助,但是从此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该方法是十分不科学的。
极少数非贫困生,依据假的贫困证明,杜撰家庭悲情故事博取同情,通过弄虚作假获得了较多的资助,这种重视物质资助,忽视精神道德资助做法,会造成部分贫困生诚信道德存在一定的偏差,人格不够健全。没有得到资助的学生心生埋怨,嫉妒,憎恨那些得到资助的同学,尤其是当他们知道那些并非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得到资助,更加扭曲了他们的心理,继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机构总是把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简单归结为经济问题,认为只要资助到位,学费生活费解决了就不存在其他问题了,缺乏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教育要做到对贫困生在物质资助的同时,兼顾培养高校贫困大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作风,让资助贫困生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措施
1.团队建设为前提,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
建立完善的资助团队是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操作关键,这样不仅能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发挥最大效能,更能体现其优越性。高校现有工作部门的资助中心和辅导员队伍是整个团队建设主力军,因为这样不仅能发挥他们的工作优势,更能调动大家工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加强,这样不仅极大的推动整个体系的团队建设,更有利于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2.评定程序建设为基础,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公平合理化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资助对象的确定是关键。因此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评定程序,关系到整个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同地区间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存在不小的差异,因此学生的贫困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所以贫困生贫困等级的评定标准应运而生。这要求高校资助机构严格执行评定标准,根据贫困等级差异性,建立科学的评定程序,推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公平合理地向前发展。
另外,认定后的贫困生等级仍需要及时的更新。部分贫困生家庭收入有了提高、经济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甚至完全摆脱了贫困;也可能有少数同学由于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而成为新的贫困生,因此对贫困生认定、贫困程度评定应实施动态管理、及时的更新,使贫困生评定更加科学化,让其在阳光政策平台上顺利运行。但是在评定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来干扰评定工作,这时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宗旨,积极开展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鼓励对弄虚作假者进行举报,促进贫困生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地开展。
3.渠道建设为依托,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多元化发展
积极开拓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渠道,为他们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勤工助学岗位,这样大大的缓解他们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他们可以锻炼自主生活及学习能力,对养成他们独立自主的品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会学习,学会交际,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岗位的多样化更符合高校个性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高校应在资助工作的内容上加大投入,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发挥最大的效用。
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学院就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计算机维护方面为贫困生提供了部分勤工助学岗位,既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为贫困生提供了经济资助。此外,助学工作还要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多和企业联系,建立勤工助学基地,开展“送岗助学”等活动[3]。作为实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为优秀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对增强校企合作深度、帮助优秀贫困生更好的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多方收集勤工助学岗位信息、努力扩宽勤工助学渠道、在企业建立勤工助学基地、积极争取社会助学资源,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贫困生资助水平和资助质量。
4.课程体系建设为保障,促进“资助育人”工作和谐化推进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不仅仅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育人”,因此,单一的经济资助应该逐渐转变为在“资助”中“育人”,重视资助工作的导向作用和育人功能,坚持经济资助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深化励志扶困工程。开设“资助育人”课程,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将避免“资助育人”工作流于形式[4]。
首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作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来抓,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统筹安排“资助育人课程体系”。其次,加强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水平,通过设置专职性资助课程体系机构,开展多样化的“资助育人”课程。把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与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心理问题的疏导等结合在一起,避免学工部门单独作战,打造多方位,多角度“资助育人”队伍。
资助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育人是资助工作的根本目的。努力实现在资助中育人,在育人中资助,将资助与育人工作紧密结合,建立起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当务之急,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5]。
5.社会联动体系建设为辅助,促进高校贫困生就业
在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导致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贫困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择业过程中没有用来进行人际交往的物质基础,较少有社会关系帮助,与家庭条件富裕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无形地处于弱势地位,对择业有一定的恐惧感。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机构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不应该仅仅解决贫困生眼前学习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而应该转变发展观念、拓展发展思路,让一切有利于资助贫困生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资助贫困生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使一切有利于贫困生资助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着眼于贫困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于解决贫困生长远发展中有可能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现实情况下,贫困生的就业、发展问题就是长远问题。
第一,把纯粹的现金资助转换为“资金+技能资助”。目前高校通过贫困程度评定给予贫困生一定额度的现金补助,以帮助贫困生度过困难,这种现金资助是必要的。然而从长远考虑,在现金资助的同时,高校可以自筹部分资金帮扶贫困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结合学生专业、个人爱好兴趣进行校内创业,通过创业对贫困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拓展,帮助他们获得更多课堂学习以外的能力提升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自身有足够的能力参与职场和社会竞争,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通过贫困资助,转变为“扶志、强能”。
第二,贫困生资助机构,应该走向社会、联合企业,建立校企联合资助机制。高校资助机构应该结合学生培养方案,与当地企业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学生通过在相关企业实习、工作获取报酬。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信电学院与苏南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有数十名学生留在企业工作。校企联合资助一举三得:其一,贫困生获得了资助、增强了技能、开阔了视野、增加求职择业砝码,促进了贫困生就业;其二,企业在大学生中间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也为企业发展储备了潜在的员工;其三,高校通过校企联合,改进培养方案,提高培养质量,扩大学校在企业间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贫困生资助体系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没有配套的高校资助政策,高等教育发展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尽管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仍然帮助了大量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年学子完成了大学教育,对促进高校稳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坚信在国家教育部门和国家高校资助中心的带领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各大高校的不断努力中,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一定会健康发展,越来越健全!
参考文献:
[1]李心怡.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17卷第5期,2011.5.
[2]马进,马兴国.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第6卷第10期,2009.10.
[3]顾海燕.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J].职业时空,2011.8.
关键词:资助工作、育人、精神资助
第1章 国内外大学生资助现状
1.1国外大学生资助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同历史背景下,西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资助理念,近年来,国外影响较大的有两种:一是从社会公平出发的“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理念;二是从经济理论出发的“教育成本分担”理念[1]。然而,国外对高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研究较少将资助与育人结合起来。
1.2国内大学生资助现状
自1994年高校扩大收费标准以来,贫困学生的问题日益突显。1997年6月,国家了《关于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通知》,不断加强对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提高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水平。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高校已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减、勤”为主的资助体系,并在资助工作实践中逐渐注重对贫困学生的精神资助和育人教育。
第2章 我国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 特别是1999年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2002年开始实施国家奖学金制度以来, 我国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导、高校落实、社会资助的帮困助学体制,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资助政策不断遇到新问题。
2.1资助对象认定机制有待完善
现阶段,各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没有统一标准,大部分高校采取“学生申报――指导员推荐――院(系)报批――学校资助部门审核――学校通过”的模式。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补助,开具虚假贫困证明,使得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有效资助;一些学生因强烈的自尊心,宁可节衣缩食,也不接受资助,出现资助的真空现象[2]。
2.2资助方式方法有待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方式包括“奖、贷、助、补、减、勤”,其中大部分为“物质式”和“无偿式”的资助,这些资助方式在无形中使得一部分学生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仅无法解决这些学生的经济困难,反而加重了他们的惰性思想,使他们将资助看作是理所应当。因此,我们应当实施更多切实有效的资助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让他们在受助过程中得到锻炼。
2.3贫困生心理援助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高校资助工作主要体现在经济层面,较少关注学生精神层面需求,贫困学生普遍存在情感上自卑、忧郁、沮丧的挫折心理,这给学生带来的压力甚至比经济上更大,成为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当拘谨压抑的性格、尴尬紧张的人际关系、繁重的学业就业压力共同作用时,就会引发过激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指导和帮助,可能会对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一系列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
2.4资助工作与育人环节严重脱节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资助力度逐年增加,但其工作重心主要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而没有深入考虑资助的育人功能。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资助政策的实施和资助效果的实现。部分学生通过弄虚作假获得贫困补助,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助学岗位,通过钻法律漏洞恶意拖欠银行贷款,使得一些实际困难的学生无法得到资助金,造成学生对公平公正的质疑,导致助学贷款合作无法继续。这些现象的发生,引发了社会对高校学生资助目的何在的热议。
第3章 构建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建议
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并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需要国家和高校发挥资助体系的效益,需要社会和贫困学生各方面的努力。结合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构建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努力加强资助队伍和贫困生档案的建设
为了更加科学的界定资助对象,高校应加大资助队伍的建设,实现学校、院(系),中队和班级四级资助网络,在贫困生申报审核过程中,综合考察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和受助情况,对在校期间沉迷网络、严重违纪的学生可考虑降低资助等级或取消受助资格。
此外,新生入学后开始建立高校贫困生档案,利用现代化网络搭建信息库平台,将每年办理各类贷款和确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录入信息库[3],并在信息库中为孤儿、家庭突发重大事故的学生建立“绿色通道”,这样不仅能够更为有效地做好资助工作,同时,对于毕业后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的学生可实现进一步追踪。
3.2积极创新贫困生资助方式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贫困学生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在就业中给予贫困学生正确的指导尤为重要。此外,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将以往“物质式”、“无偿式”的资助方式转向“能力式”、“回报式”,就业帮扶正是这一思想的探索与创新。
高校应不断提高贫困生的就业质量和水平,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调动积极因素,发挥网络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由用人单位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学生利用寒暑假在用人单位实习,毕业后经过考核录取成为正式员工的就业帮扶模式。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贫困生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解决了贫困生的就业难题。
3.3深入推进贫困生精神资助
贫困学生是大学中的弱势群体,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泛化,政府和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并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贫困生的精神资助。
各高校应建立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院指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减轻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上的压力,增强他们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4]。同时,以心理健康月、素质拓展训练、情商影视展播等活动为载体,帮助他们提高调节情绪能力,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4认真做好贫困生育人实践
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实践,资助工作者应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加强励志成才教育,坚持爱心传承教育[5]。
参考文献
[1]柳国辉,谌启标.国外学生资助政策及借鉴意义.江苏高教.1994年第4期;
[2]张素芬.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探讨.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2期;
[3]段 铸,程颖慧.大学生资助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贫困生;助学贷款;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当前我国贫困生的资助现状
目前,我国针对贫困生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但高校间及高校内部在资助政策推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如下:
奖学金普及面窄,机会不均等。贫困生处于弱势地位,部分原因是贫困生为了生活做兼职,不仅影响了学习和奖学金失之交臂,而且导致学业处于“瘫痪”状态。
勤工助学范围偏小,岗位少,稳定性差。助学贷款名额少,笔数多,手续复杂,工作量大、成本高、风险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较低,缺乏管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相关经验等,影响了助学贷款的供给。
二、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加快了资助贫困生的步伐,加大了创造多样化资助模式的力度,实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青春学子,挥洒一样的热情,但我们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一)社会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会欠缺对贫困生资助的制度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对贫困生作了政策上的倾斜和资助,推动了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需要,但并未真正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为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让符合条件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需建立与收费制度相配套的资助制度,使贫困生的权利受到保护。
2、贫富差距加重了贫困生的资助困难
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难以满足公民的需求,若以市场供求需要为主要参考来确定教育服务价格,即学费标准,意味着在贫富差距拉大,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导致了“谁有钱,谁上学”现象的出现,造成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只能望“高校”兴叹。
(二)学校开支影响了资助金的分配
高等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对学生资助通常要和其他财政预算竞争,但这种竞争往往通过提高学生的费用实现。高校改善学校设施,增进教学项目和聘用更多高工资教师,导致了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只有口号,没有行动”的局面。
九年义务教育免收学费,主要依靠国家的资助,而高等教育需要国家、社会、用人单位等资助,两者资助方式存在差异,能否建立一种特色体系均衡两类教育资助问题,保障高等教育中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贫困生欠缺正确的资助意识
1、搭便车行为导致贫困生行列鱼目混珠
搭便车行为不仅给贫困生资助带来了许多不公正,造成负面影响,而且还给政府、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使资助不能配置到真正所需的地方去。[1]在国家允许贫困生能贷款和受资助的前提下,一些非贫困生混入与其争名额。两者相争的局面不便于有效配置资源,造成资助分配的不公平。
2、勤工助学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业
贫困生通常利用课余时间做勤工助学工作,牺牲掉很多用来学习的时间,往往使勤工助学变成“勤工误学”。比如励志奖学金是用来奖励成绩优异的贫困生,但实际情况是,能拿到高额奖学金的贫困生较少,恶性循环连续产生。
三、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应对策略
我国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最终目的是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教育公平公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执教
1、政府建立责任机制及监督机制,加强对民政部门的监督,追究其作假行为,行政部门及主要负责人承担相关行为责任,确保制度发挥实质性作用,避免走形式,防止利用制度漏洞造假,保证教育的公正性,保障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和资助工作。
2、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奖学金、助学金,转移支付教育凭证,学费减免等制度,使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企业、国内外的基金会种类繁多,国家针对资助问题可建立“差别贷款”制度,即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如果贷款完成学业,在其毕业后愿意回家乡工作可减免贷款学费。
(二)执行多元混合资助渠道,保障贫困生获得资助
1、建立统一贫困生档案,进行动态管理
为确定贫困生的身份,本着“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建立统一的贫困生档案,便于进行动态管理,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既利于评选工作的有序进行,又利于确定国家、省、政府的奖助学金等各项资助对象,有效分配资助资源,形成贫困生享有资助的良好信誉环境。
2、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渠道,虽广受欢迎,但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和高校“打工”岗位的缺乏,影响了资助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些困难,高校应为其提供合适充分的岗位,帮助其通过自助行为完成学业。
高校需加大力度关注贫困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提高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健康的心理,促进其全面发展,保证其完成学业的同时,构建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长效机制,为今后的就业铺垫基础。
3、强化信用管理,推动贷款工作
银行贷款是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易出现诚信缺失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强化信用管理,推进全社会信用法制建设,并对贷款、还贷进行跟踪管理,对恶意欠款的学生个人信息。近年,国家对资助贷款政策做了适度调整:大学生毕业后的还款期限由原来的4年延长至6年,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毕业后的利息由贷款人承担。[2]
4、保留学籍,促进资助工作的实施
对于无能力支付学费的贫困生,学校可以保留其学籍3年,在这期间如果还清学费仍接收为本校学生。除此之外,高校4年学制可以缩短为3年或者2年,这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资金,对贫困生来说无疑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也便于资助工作进一步发挥效果,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奖贷体系工作;诚信教育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大量扩招,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保证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业,解决他们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国家建立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补助体系。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国家给予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方式接受并完成高校教育[1]。然而在这样的补助体系中存在着大学生奖贷诚信的问题。因而,大学生奖贷诚信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大学生奖贷诚信问题、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以供大家研究分析。
一、大学生奖贷诚信涉及的主要问题
1
弄虚作假获取奖学金
我国高校设立的奖学金是为了给那些在经济上难以完成学业,但成绩又非常优秀的学生提供资金帮扶。在本人从事学生工作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申请奖学金时存在着弄虚作假的问题。在2013年奖学金申请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偷偷更改考试成绩,但是还是在最后审核中被发现。还有的同学买通校外机构伪造其他获奖证书,以求比其他申请奖学金的同学多一点竞争优势,更有的同学为了获取奖学金,在学业综合测评中找他人代考获取高分。这些在奖贷工作中发现的弄虚作假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和校领导高度重视。
2
过分虚荣获取助学贷款
高校助学贷款的意义在于,为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或者是想要学习但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学费的预备大学生提供了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助学贷款的推行给予了广大学生同样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是国家为培养人才采取的重大举措[2]。但是这一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大学生恶意追求助学贷款的情况,对高校实行助学贷款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人在长期学生工作中发现,一些同学在提交助学贷款申请时提供虚假家庭工资收入证明,还有的同学为了获得助学金伪造当地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等,严重违背了助学贷款的本质意义。
二、大学生奖贷工作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格,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在社会上长久生存的关键。国家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学,因而成立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这样的资助体系,但是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缺乏诚信的学生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高校资助体系运行越来越困难,严重制约了国家培养发展人才的脚步[3]。因而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必须狠抓、严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真正地做到位。高校应该充分将这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确保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能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大学生奖贷工作中诚信教育的方法
1
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我国高校要构建适合自己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对那些讲信守信的同学给予表扬,可以是全校大会表扬,也可以是校内网上发帖表彰。将诚信传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使学生认识到讲诚信的重要意义。对于那些在奖学金、助学金申请中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甚至可以通报全校,要让这部分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构建诚信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地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做到位[4]。
2
扩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
所谓的扩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就是说,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不能仅仅取决于一节诚信公开课,也不能指望一个“专家演讲”就能实现。应该将诚信教育推行到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各大高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有效地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诚信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优秀大学生。
综上分析可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奖贷诚信教育,不仅可以使真正贫困优秀的学生得到帮助,还能确保国家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助学体系健康地运行。通过高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在主持节目中,崔永元和每一位上台讲话的贫困学子拥抱。第一家企业捐款后,崔永元拿出一个信封,“这是我背着爱人攒的1万元钱,我也要捐给青基会,圆贫困大学生的梦。”他转过身以其惯有的幽默方式说道:“你们可别告诉我爱人啊。”他的话逗乐了全场的人。
虽然是一句幽默的调侃,但恰恰反映了崔永元低调而不愿张扬的处世态度。据敬一丹等主持人透露,这些年来,崔永元给慈善机构捐过不少钱,还先后资助了20多名学生,而在2007年年初结束的大型电视活动《我的》中,也是一路行走,一路行善。有这样一串数字:一路上节目组筹集慈善捐款1500万元,帮助了230所学校,新建了20所小学,慰问了360多位老,修复了多个无名烈士墓。每次捐款,崔永元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宣传。在面对记者的探询时,他也总是说:“我很少做善事的,非常少。”崔永元这样理解慈善的意义:做慈善是帮助别人,也是拯救自己。在他看来,对做慈善的人,不要一个劲儿地夸他们,相信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比如乐观的心态、宽容的心境、不屈的意志,这些都是帮助别人时所收获的珍贵礼物。正是抱着这种真诚而平和的心态,在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时,崔永元总是极力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
1988年的一天,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永元正在拆看群众来信,一封信里隽永的字体吸引了他。那是一封高三学生的来信,信中说他马上要参加高考了,但是家里很穷,即使考上大学,也没钱读。他写信来,就是想在回乡前和他所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
看了这封信,崔永元想,这孩子的字写得这么好,学习成绩也应该很好吧,如果就因为缺钱上不了大学,太可惜了。他马上拿起电话按学生所留的地址和学校联系,核实情况后,崔永元决定资助这个学生。后来那位学生考上了黑龙江大学,崔永元先后资助他学费生活费共3000多元,直到他大学毕业。
转眼,10年过去了,崔永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人们喜爱的主持人,而他也把做过的这件好事忘得差不多了。1998年,当他到黑龙江为自己的新书《不过如此》作签售时,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接着便哭了起来。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正是他资助的那位学生的父亲。他特意赶过来,就是要当面感谢这个改变他儿子命运的人。
后来,崔永元每次到黑龙江,那位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负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
崔永元说:“挣钱了吗?挣钱了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交给崔永元。“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说完这些话,崔永元没再与他联系过。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教育援助
贫困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他们的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更是关系家庭与社会和谐、公正、稳定的问题。贫困生的教育援助因此而成为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当前大学生数量剧增,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形下,对贫困生做到认定程序科学化、救助项目多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教育对象层次化的教育援助一体化是非常必要的。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援助并不仅仅等同于经济上的援助,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社会工程。
1 贫困大学生现状的考察
1.1 概念界说
一般认为,贫困大学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者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在笔者看来,经济上的困难是狭义上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应该更加深入。大学生正处于在青年中期向成年人转变的过程中。这正是人身心发展由不稳定、不成熟向稳定、成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这一时期的心理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和偏差,从而产生许多矛盾。如自卑感和自豪感的矛盾、念旧感和新鲜感的矛盾、依赖感和独立感的矛盾、孤独感和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等等。受心理情绪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就更加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偏差。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贫困大学生”,即在生活上表现为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从而难以支付各种学习费用的高校学子,同时也指因此而影响到其心理和其他方面发展的特殊群体。
1.2 贫困大学生的分类与特征
(1)分类:我们根据贫困生的各种表现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经济贫困大学生。这是指由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构成的群体。目前,他们的比例逐渐增大,少数特困生甚至面临辍学的境地。二是心理贫困大学生。是指受经济上的影响,一些心理品质不完善而产生情绪上不稳定的学生。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障碍、适应性心理障碍、情感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行为意志障碍、品德方面的人格障碍等。三是学业贫困大学生。即由于经济上困难,自身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导致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较差,从而产生了厌学或者逃学等行为的大学生。
(2)特征:根据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分类,可以总结出这一群体的特征:一是缺乏必要的经济生活资料是贫困大学生所共同的特征,也是其贫困的根源所在。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其中又有57.6%的来自“经济落后地区”。二是大多数有心理上的不稳定因素存在。从各种调查研究的情况显示来看,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三是来源复杂,即主体的构成并不唯一。从总体上讲,贫困大学生主要来源于“老、少、边、山、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有来自东部沿海地区或大城市的。有的是本身家庭贫困,收入没有保障;有的是因父母一方已故或者双方离异;也有的是由于疾病或者自然灾害的捆扰,根本无力支付其他诸如学习、住宿等方面的费用。
2 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的构建
教育援助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通常而言,教育援助主要就是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使他们基本上能够摆脱经济上的困扰,可以比较安心的从事自己的学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援助、择业援助、法律援助等其他方面。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理应当受到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关怀。
2.1 经济援助
大学生经济援助主要就是一种来自各方面的资助,它是整个教育援助的一个基本前提。大学生经济资助的政策协调着国家、学校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是连接政府和学校的一种纽带,也是多种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经济援助的主体分为国家(政府)、高校、社会三种。国家是对贫困生经济援助的主要承载体,发挥着资助贫困生的主导作用;高校是政策的执行者;整合社会资源可以更好地解决贫困生救助问题。
2.2 心理援助
我们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援助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其心理上的关怀。心理援助是整个教育援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亟待加强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援助的好坏关系着整个教育援助的成败。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是全社会的责任。国家可以从法规角度对贫困生心理教育加以斧正。高校对贫困生的心理援助除了由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关怀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之外,还应当设置心理教育课,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委员,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社会力量是心理援助体系中一个十分庞大的、亟待开发的环节。如新闻媒体、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也能间接但有效地对贫困生进行心理援助。
2.3 择业援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贫困生就业要承受经济压力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在我们对贫困生进行的教育援助中必须包含择业援助。第一,国家应该为促进贫困生就业铺平道路,通过调整政策性、完善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二,高校应当通过健全校内机构和机制,构筑强大的、快捷的、开放的信息平台,完善校内招聘制、吸引各种层次的单位进驻校园等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三,企事业单位、社会媒体和社会团体组织等也是对贫困生择业援助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2.4 其他援助
在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中,除了最主要的经济援助、心理援助和择业援助之外,我们认为,它还包括学业援助、医疗援助、法律援助等,这些都是教育援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业援助是在贫困生学习期间对其进行学业上的帮助,其主要实施者是贫困生所在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医疗援助则是基于学生普遍医疗保险之外的、在医疗上给予贫困生的一些优惠,其主要实施者是贫困生所在的高校及其附属医院(有的是当地医院)。法律援助又两层意思:一是要使对贫困生的援助有相应的法规保障;一是要让贫困生在自己的各种学习和生活中,其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就目前来讲,法律援助的主要实施者是国家的相关法律保障部门以及高等院校。
3 构建贫困大学生教育援助体系的意义
3.1 教育援助的社会功能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援助不仅仅是贫困大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是一个社会文明健全的体现,是社会正义原则的体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援助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首先,有利于建立一个人人受益的社会。人人受益就是指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高校贫困大学生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他们作为社会群体之一员应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因而,当贫困大学生受到积极援助时,人人受益的社会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次,有利于创建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援助,一方面能使他们平等地享有学校、社会提供的资源,从而能和其他大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完善自己;另一方面能使他们进入社会之时,因为拥有相对平等的知识和能力而能和其他大学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创建一个机会平等的社会必然要求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援助。
再次,有利于创建一个发达的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援助就能保证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他们将来也就能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积极做贡献。
3.2 教育援助的个体功能
对贫困生教育援助除了体现社会文明健全、正义进步等意义之外,还具有个体功能的作用。教育援助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必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
首先,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调节了贫困生的心理平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援助可以淡化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的隔阂。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其次,对贫困生的教育援助有利于其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援助有助于确保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促进高校贫困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同时适时的教育援助有利于提高对大学生群体教育的总体效果,这对于全社会的人都是一个标榜和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宋慧.大学贫困生抑郁状况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5(5).
“贫困生报道”助梦起航
为了不让学子们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贫寒学子引起社会关注,新干广播电视台于2012年8月1日在《新干新闻》节目中推出《关注贫困大学生》专栏,每天播出一期,讲述一个贫困家庭的故事。节目开播以来,新干台记者兵分多路赶赴山区、农村和城镇,寻找考上大学、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倾听他们的心声,深入了解贫困生的情况。一个月时间里,新干广播电视台以“关注贫困大学生”为主题,对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进行了连续报道,发表了一系列鲜活的消息和通讯,并配以一些见解独到的评论,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在这些报道和呼吁下,一大批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爱心助学行动中来,他们用慷慨书写着这个夏天的大爱,无私地资助了一个个自强不息的贫困学子。与此同时,许许多多普通观众的电话纷纷打进了台里,他们都被贫困学子的故事和精神所感动。江西易扬集团董事长杨年根是新干籍知名企业家,由于早年家庭贫困,深知贫困学子的艰难,他一口气资助了10名贫困大学生。新干县驻粤花都区狮岭支部委员会的38名外出创业党员企业主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广东,却情系家乡的莘莘学子,在得知消息后,托人结对认助了3名贫困大学生。短时间内,新干广播电视台报道的11名贫困大学生都得到了结对资助。现在,在新干县的各个角落,各种助学活动正在积极推进,各种力量都在帮助贫困生上大学。共青团新干县委主动与新干县广播电视台合作,通过走访学校、摸排调查等形式,确定出全县53名特困学子作为重点扶助对象,为他们牵线搭桥,解决了贫寒学子的燃眉之急。在2012年8月9日新干县地税局举行的资助贫困大学生捐款活动中,70余名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慷慨解囊,以实际行动弘扬团结互助、奉献爱心的优良传统,共捐款2万多元。这次活动所捐资金将用于定向帮助4位贫困大学新生顺利走进大学校园。爱心接力,接力爱心,每个人只要献出一片爱心,就能成就一个梦想。这个夏天,新干大地奔涌着捐资助学的爱心热潮,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而失学成为全县爱心助学的主题。到9月1日,社会爱心助学捐款达20多万元,有50多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社会的结对帮助。
“贫困生报道”彰显民生新闻魅力
作为一档纯民生类的新闻连续报道,“关注贫困大学生”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记者提前策划,从全县贫困生现状、贫困生典型、爱心人士典型等方面有计划地分步进行报道,不仅加大了报道的力度和深度,使宣传更加到位,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新干广播电视台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广泛宣传贫困大学生顽强学习、克服家境困难的感人事迹,以及扶贫济困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时,吉安市市委书记也倡议全市开展轰轰烈烈的济困助学活动,呼吁“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而上不了大学”,帮助贫困学子圆梦校园。对此,新干广播电视台及时响应,播发了新闻述评《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而上不了大学》。这种及时跟进不仅深化了节目的主题,扩大了节目的影响,而且使节目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民生新闻注重用平民视角,用老百姓的语言来报道新闻。为此,“关注贫困大学生”摒弃了传统新闻的那种“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报道方式,采用“平视”的角度,利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来报道新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着力突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整个报道过程,记者运用手中的摄像机镜头和话筒来记录人物和现场,通过生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被采访对象朴实感人的语言,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此外,报道组设有专门的热线电话,随时接听观众来电,进行交流。通过电话,热心观众也给栏目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些线索来自于百姓中间,生动、鲜活而又充满浓厚的民生气息。总之新干台此次的“关注贫困大学生”系列报道选题有力,贴近实际、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处理精当,有着较好的正面社会意义。
“贫困生报道”体现媒体责任
“关注贫困大学生”充分体现出新干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的可贵品质:关注弱势群体,追求社会正义。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阿特休尔在其代表作《权力的媒介》一书中说,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作为信息生产和传播机构的媒介往往容易被权力和金钱所掌控。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也已成为困扰我国媒介发展的严重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有偿新闻、哄炒明星、煽情新闻等。在此背景下,居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由于无权无势往往受到忽视,缺乏接近媒介表达自身诉求的机会,沦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关注贫困大学生”主动接近他们,呈现他们的苦难,传达他们的声音,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作为典型的社会新闻,对贫困生和贫困家庭的报道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流于煽情,刻意夸大苦难,以采访对象的泪水博取收视率。但新干台此次的连续报道较好地避免了这一点,《一切苦难皆可转化为人生财富》《艰辛中伴随着快乐》等报道既没有回避贫困生的苦难,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渲染,而是在报道中张扬贫困生及其家人面对困境的善良和坚强,传达出积极乐观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