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 “研究-交流-反思-再研究” 循环动态化流程 “做数学”
目前,虽说中考指挥棒仍制约着初中教学,但从社会发展趋势看,提高学生能力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材改革、新课标无不昭示着一场教育变革的进行,淡化考试、增强素质已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标尺。数学问题的质疑能力、建模能力、对数学问题猜测的能力,相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来说更为重要,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种由传统的“考数学”转变成“做数学”的学习方式,正是通过探究性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来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以探索研究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学习,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建构数学认知结构的模式。其具体表现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自己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一、探究性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理论依据
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对“探究”定义为:“探究是高层面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性和逻辑性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替代的解释。”我们的探究性课堂教学也是以探究为主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此理论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积极自主的学习,是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数学结论。它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是具有“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数学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意义体现在:(1)为不同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2)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3)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分享和合作意识;(5)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使得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趋向、新热点。冲击着数学教学的改革,促使数学理念、数学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
探究性理论依据:1,初中数学新教材及《数学课程标准》;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3,心理学理论;4,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模式和制定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曾垄断了教学领域,数学教学中的机械模仿、因循守旧抑制了创新思维,使教育个体无所适从,发展动能无法体现。教育家施瓦布曾提出“探究式”教学,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而是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授给学生,教学内容应当呈现本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等。因此我们更应树立探究性教学观念,掌握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尽力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探究性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如下:“研究-交流-反思-再研究”。这是一个循环的不停止的动态化的流程。
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研究。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为记忆题型,缺乏对生活对社会实际的敏感和处理意识,更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而探究性教学则使学生在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猜想,经过调查、实验、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既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其次是对结论进行交流讨论,相互评价。进一步理解和建构知识。如果说探究是独立思考、实践体验,那么交流就是集思广益、提炼升华,是探究的深入与动态展现。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平等民主,是学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体现。正是在交流和讨论中使数学思想和方法愈来愈明显,使探究中的体验和感受沉淀为一种数学方式。
关键词:中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82-01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这是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优势分析,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并将其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来综合的解决问题的高级学习活动,本文就这种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进行探讨。
1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1.1 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在我国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起步于1995年,并在不断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新课改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已经逐步的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从其接触的领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一种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学生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将掌握的科学知识运用到数学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养成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只是作为组织和指引的角色,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各项表现,如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创造能力等,进行客观的评价,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过程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1.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用于各个学科,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也有渗透。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有以下特点:首先,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对于数学的学习应用研究性学习这样一种方式开展,需要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发挥出创造力。其次,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数学这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就是在不断的探究未知领域,因此,研究性学习应用在数学科学中,也具有探究性。学生在不断探究与探索中学习心的只是,培养创造力。再次,研究性学习具有抽象性。这一特点是有由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在数学研究中,人们需要不断的利用抽象思维,研究和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紧密相连,作为数学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对数学研究的多年经验,通过为学生正确的选题,积极的引导,使这一学习方式不断的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使学生不断的转变学习理念,只有这样,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才能在中学中顺利的展开。
2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 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首先,确定索要研究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仅注重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是要求学生积极的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方法。因此,要想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并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去探索。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其应用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只有学生对所要研究的事物感兴趣,才能促使他进一步的去学习新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讲故事、讨论小组等形式,逐层深入的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提前设定好的问题中去,这样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迫切想法。但是这一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深或过浅,过深的问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浅的问题使探究变得索然无味,这个度要由教师准确把握,并且注意问题的提出也有要逐层深入,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再次,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开展,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比较欠缺,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去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将数学思维运用到研究的过程与方法中去,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但是,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不断的推陈出新,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2.2 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遵循广泛性原则。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但是也不能让研究性学习只在少数学生中运用。应该让所有学生受益,因此,其开展应当具有广泛性。这需要数学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分配不同的研究课题,让他们都能通过这一过程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研究型学习的开展要遵循合作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要发挥其应用特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使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意识,在不断的探究中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同时,也间接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默契。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遵循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即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出来,解决所要研究的课题,不断的思考,发挥创造力,领悟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使这一过程能够给予他们受用终身的东西,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3 结语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运用是为了让教师教学有方,让学生终身受益,只有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准确定位,并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因此受益。因此,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背景;方法;问题;探索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自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的一项体验式的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背景
国际背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原有的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难以胜任,于是研究性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可以说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同时还特别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三学时,这为各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实践机会,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足,把认识过程还给了学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从我校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到了重新定论、重新规划、寻找新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关键时刻。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新目标,并决定在2004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把它作为学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来提升平昌中学的办学理念,丰富我们的办学内涵,为实现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发展作准备。所以,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方法
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10人。在分组时征求班主任意见和学生意愿,做到人员配合尽可能公平合理,一个小组能代表一个班级的缩影。由学生自己选举组长、信息采集员、资料整理员、联络统计员等,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以专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或小组到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搜取资料。以探究为重心:以学生探究过程为重心。从研究的专题确定,到研究的过程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结果的文字表达,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独立完成,教师所作的一切指导,要围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我校特点,教师精心设计调查研究内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辩论,对不同素质不同情况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实行小组奖励:小组奖励。每个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能获得提高分,进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对小组贡献就越大。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对进步大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过程
课题准备:学习文献宣传发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主要研究方法、设置研究专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题,我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方式》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的资料与总结)、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讲明选题的意义,掌握选题的方法,怎样进行实践。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主题内容。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课题。题目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建立机构,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自己挑选出组长,组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研究经费共同分担。为了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学习文档的撰写》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述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表、统计图)和开题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记录、调查记录、心得体会等的撰写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研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集体专题交谈法、搜集经验法、全面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实验设计法、电话访谈法等。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同学们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条件来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任何一个课题的资料搜集,都需要针对各种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旦研究方法确定以后,就要撰写开题报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但是谁也没有撰写开题报告的经验,于是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课题组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确定内容,撰写出课题开题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发给小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分担的工作,认真学习报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
课题实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测试、跟踪指导因材施教。所有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实施前,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调查对象。然后各课题组统筹安排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先后和路线等,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都参与调查采访。随机抽样调查是调查最常见的方法。学生两三人为一个小组,对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事前向指导老师汇报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笔记,每次填写好活动记录。事后向指导老师汇报,以求得进一步的指导,并召集情况交流会,汇总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对调查中出现的困难,运用集体的智慧,想办法在下一步的调查中给与解决。问卷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的内容。根据调查的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采访调查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比较全面的、比较权威的、大量可信度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组的同学通过结合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分别采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全面了解被采访部门的过去和现在。采访后,立即写出采访纪要,以备研究之用。实施阶段由学生实践完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必须实施全程指导。这一阶段的指导呈现出小型、零散和及时性特征,更为具体,需要更强的针对性。例如有些课题组的同学到学校有些部门去调查,他们不予支持。教师及时指导如何沟通,阐明来意,消除误解,协调人际关系。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交际,最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课题总结: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各研究课题的现状,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寻找材料的共同点。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该要则要,不该要的则去掉。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完成结题答辩。为此,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材料中的结题报告部分内容,掌握结题报告的写法,由一人执笔,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结题报告。准备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完成汇报型的结题答辩。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问题与思考
一、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理念的诠释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有着特殊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是学习的革命。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探索性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能力。
研究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感觉等。它不同于学法指导,是学法指导的扩展与提升。
二、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从传授者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也不再只是作为知识的授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北京教育学院博士季苹说:“研究性学习使教育的基本观念在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三、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开展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尤其是生理、心理,学习活动变化的梯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灵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确保学生也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显过程。研究性阅读能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研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研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设定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生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2)从课文中设定研究课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在学科领域的教学中使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研究课题的设定上。如果随便拿课文中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来讨论,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会事倍功半,花费很多时间,却得不到要领,甚至可能钻进牛角尖。对此,笔者的研究与实践是: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研究课题,通过学生质疑提练出研究课题,通过解读课文题目得出研究课题,从课后习题里带出研究课题,在趣味活动中引出研究课题,在插图赏析中推出研究课题在课文中寻找研究课题,其实就是营造研究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既达到了解读课文、操练语言的要求,又从中培养了自主、合作的研究能力。
2、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努力开发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它包括研究者――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研究报告的编制能力等内容,而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最为薄弱。活动伊始,我们就发现学生在时间的分配、学习的顺序、成员的分工等许多方面均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
四、小学语文语文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强调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是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选准研究要点。要从整体入手,在课文的特色、主题处切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探究,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的。
3、注重研究过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不一定像专家那样,必须解决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避免“成人化”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的探究出什么并不重要,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研究的方法,掌握研究的途径,学习的过程才是我们追求的结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教学细节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我们应在学科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更新教学观念
1.教学目标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传统以理论学习为主导的单一化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教学目标不仅仅包括“学懂”目标,更包括“会学”目标和“学会”目标。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拓宽学生思路和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工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收集、积累、应用资料进行自主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柔性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学是“教”与“学”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视教学为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决不能再将教学过程当成一个教师单向训练学生、控制学生的过程。很多学生之“所长”正是教师之“所短”,教师应该有勇气承认并学习学生之“所长”,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面对和探讨新问题,形成师生思维互启、能力互长的教学环境。
3.教师的重要作用是:辅助、引导和提升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此,我们首先应该纠正: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只有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潜力。教师应明确其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应该是辅助、引导和提升。
二、明确教学角色
1.教师是“帮助者”和“指导者”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教师运用其丰富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在学生苦思冥想之际,“点到为止”地给予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思路明朗起来并鼓励其勇敢地表达出来;或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顺势利导,使学生渐渐成熟起来。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对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师是“传授者”
提倡“研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取缔知识的传授过程。我们要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否则,抛开基础知识、基本原则、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去谈“研究”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认真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应有所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被打破。
3.教师是“组织者”
我们提倡创设自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但仍应保证课堂的有序性,而教师就是课堂的组织协调者。教师在课前仍应做好备课工作,对本堂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程序应该胸有成竹。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应,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调整教学程序。这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备课工作要既严谨又有一定弹性。
三、优化教学模式
1.创设便于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对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影响很大。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我们常用一种“直线式”的思维来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以《管理学》课程中“各级管理者的职能”知识点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把各级管理者的职能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理解、记忆。这种课堂教学程序显然不利于学生思考研究,学生常常不经过思考过程就被动地去接受某知识,并且努力去记忆准备考试,考完试相关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但如果教师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程序,结果就会不同。如:先举个恰当的管理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未知答案的状态下一般较容易进入思考状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来下结论,教师在最后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这样的教学程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形成系统化、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教师若总是抱着旧教材不放,不仅影响学生的质量,而且难免有教学模式化的倾向。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过程,这也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选择、重组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与时代同步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3.构建多元化的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灵活多变,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如:同样是案例分析讨论,我们可以根据案例大小、案例作用、学生需求、教学进度安排等以多种形式灵活组织,争取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四、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细节
1.综合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序但又充满弹性的过程,同样也要求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以《管理学》课程为例,适用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演绎启发法、案例教学法、引例法、简单介绍重点讲解法、练习法、情景模拟法、参观法、实践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特点、学生心理需求等,综合、灵活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2.留意教学细节
教学细节会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产生微妙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效果。教师应持以认真的教学态度,以“文明、大方、生动、形象、逻辑清晰、表达清楚”作为自我修炼教学语言功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情景恰当、适时、自然地变换语气和语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言的热情和积极性。
五、结束语
一、 选择可行性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因此课题的选择必须注重可行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时,选题要有针对性?选题应具有可操作性?选题应突出学习性。
二、 注重实施过程的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是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一个好的课题只是研究性学习的开端,更重要的是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归纳和小结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之一是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大问题的过程中又有许多小问题被发现,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才能解决,每解决一个小问题都会有思想上、方法上、知识上的阶段性上有信的认识,应该及时进行归纳小结,以利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完成。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渗透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要大力倡导多给学生启发和思考,少给学生答案和结论;多给学生探究和探索,少给学生经验和学法,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如在《波的图象》一节的教学中,根据波的图象,由波的传播方向判断媒质各质点的振动方向或由质点的振动方向判断波的传播方向.笔者在教学中,并不是直接教给学生任何方法,而是启发、提示学生去思考:在波的传播过程中经过很小的时间后的下一刻,波的图象会是怎么变化的?每一时刻的图象又表示着振动质点的什么?并给与思考、想象、探究的充分时间,由他们自己去得出“前带后”的这一方法、结论及名称。
三、以实验手段,挖掘教材智能光蕴涵的探究因素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以学生为主体,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单摆周期”的教学设计中,在学生了解了“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设计相应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采用他们熟知的表格、图象、公式等办法加工处理数据,从而寻求周期与各变量的定量关系。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地进行,有利于他们解决问题嫩里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以方法为主线,在研究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我们应该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实验探究—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以教材为载体,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让学生参与整个探究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实验,正确对待实验结果的严谨科学态度。
六、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激发和培养教师的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三、促使教师学习元学习策略
元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意识和有效控制自己学习活动的实时监控策略。元学习理论相信人是积极主动的机体,人能够计划未来,监视现在,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研究能力的人,特别是教师若能长期坚持运用元学习策略,会使其学习能力和效率大为增强;这也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具备较强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就能够较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挑战,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长期保持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形成教师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六、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
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关键词】初中英语;研究性
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英语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过于注重知识结果的传授,压抑了学生追求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从而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根据英语学科的功能与特点,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也是必要的。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突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围绕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他人交际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更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它体现了现代育人模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一、挖掘教材资源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有许多课文都是与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如Growing pains(成长的烦恼);School life(校园生活);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减肥问题);Lost civilizations(失落的文明)等,其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孩子成长、身体健康、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等各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本课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启发学生就课文中提出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又能使教材内容学以致用,使知识转化为学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下面就以牛津初中英语模块三Unit3《Lost civilizations》为例,谈一谈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课题: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世界遗产的保护)形式: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运作流程:Step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世界遗产的现状,教师提出主课题“世界遗产的保护”。Step2选择子课题――学生可选其中的任一子课题①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的保护);②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heritage(自然遗产的保护);③The protection of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Step3调查研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世界遗产的现状、破坏的原因等方面去进行社会调查,运用网上查阅,采访等手段,采集相关的资料,并就解决方法提出设想,用英语把它们写成书面形式。Step4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也可通过多媒体把制作的powerpoint向同学展现。最后,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收集到大量关于世界遗产被破坏的图片,这些图片引起了学生对人类遗产现状的关注,提高了他们的保护意识,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寻找保护人类文明遗产的办法,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家教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对孩子尤其重要,歌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孩子学习产生兴趣,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根本点。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其中学生情感的升华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只有当师生情感达到共鸣时,整堂课才会在愉快中进行。因此,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师生情感的碰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只有在充分利用课堂设计,科学展开教学过程中,善于有针对性地创设相关情境,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气氛!
三、开展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是20 世纪7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在教学评价上它强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按个人记分改成按小组记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
英语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个体的思维差异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研究性学习又是可以不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因此可以打破“就近”讨论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按照探讨的不同课题来自由组合。学生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就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给予一些合理的调整建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人人参与,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和提升自我,小组成员的互补性也非常重要。分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笔者一般把学生按照他们的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分成四人一组,每组任命一个英语综合素质最好的同学担任组长,组长的任务就是督促和带动同组的其他三位同学的英语学习。然后每相邻的两个组的组长(比如第一组和第二组)相互检查和监督相关任务的执行情况。每次活动时,四位同学轮流担任不同角色,角色可以互换,这样让每个学生尝试不同的经验和成就感。与此同时,老师定期每周对组长进行相关任务的检查和交换意见,以及收集教和学的反馈信息,在老师和学生中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的桥梁。此外,还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日常英语学习的相关的详细的记载和记录。
四、创设研究性学习氛围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初中英语 主动性
我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就是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之一,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作为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本人就谈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加强研究性学习。
一、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体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这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我做过以下的尝试。在英语课堂上,每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或分工合作开展以下主动性学习活动。
1.1开展学习竞赛
在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开展学习比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例如:英语课本剧比赛,学生根据所学的课文,发挥搞笑的才能,加以改编,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妙趣横生,这一形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1.2 开展“我最喜欢的一句英语”的活动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选择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记在摘抄本上,经常诵读,并推荐给全班同学。
1.3 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复述课文的任务,给学生以各种各样的提示或暗示,例如:图画、表格、关键词、文章框架等等。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自信心。
1.4 采用学生轮流值日汇报制度
用(Daily report)值日汇报的形式,鼓励学生将课文浓缩,改写课文(例如:以“I”为主语),续写课文,评选“最佳主持人”、每周‘名’星”等。
1.5 起用部分学困生做老师的小助手
适当安排一些机会让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做“老师的小助手”,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他们的自动参与意识。
二、重视研究性学习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力和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来都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和鲜活的生命张力。
三、发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这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在每个学习小组中需分配好、中、差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练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能各有所得。
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独特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切实做好两个转变: 一是由教师考虑“教什么”向考虑学生“学什么”的转变;二是由教师“怎么教”向学生“怎么学”转变,这样才能让程度好的学生能“吃饱”,程度中等的“吃得了”,程度差的学生知道“怎么吃”。
四、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的研究性学习。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研究性学习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认识。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鼓励学生在旅游时大胆地与老外交谈,在生活中见到的英语标牌或英语介绍,用心去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英语,是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
五、提倡问题性的研究性学习。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强烈的“质疑意识”,学问学问,要学就得问。“质疑”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激发学生认识中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质疑”,绝不能批评学生提的问题与教材无关。
六、结束语
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研究性的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践操作中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