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

第1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工作

作者简介:赵宗更(1963-),男,河北景县人,河北工程大学副校长,研究员。(河北 邯郸 056038)周敬慧(1988-),女,河北临西人,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205-02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在实行扩招后,本科生数量迅速增长,而辅导员配备不足。因此,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在许多高校中应运而生,并且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1.解决了高等学校辅导员短缺问题,节约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高校扩招后,本科生规模增大,要求辅导员要相对增加。但由于编制有限,辅导员的增加受到限制,许多高校都面临着辅导员短缺问题。在读研究生做兼职辅导员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个勤工助学机会,不需要事业单位编制,勤工助学补助也就是他们所得到的报酬。勤工助学补助相对于专职辅导员的薪酬来说是比较少的。这样,高校既解决了辅导员短缺问题又节约了管理成本。

2.有利于专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同志曾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校管理系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辅导员的来源是重要的一环。担任过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对辅导员工作比较熟悉,能够短时间内从学习过渡到工作中,从而成为选拔专职辅导员的重要来源之一。选聘更多的研究生担任辅导员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3.丰富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兼职本科辅导员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多、学习成绩好、道德品质高尚,能够更好地起到榜样教育的作用,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各方面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工作的发展。他们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对学生工作有许多新想法,处理问题时有许多新方法。那些被实践检验了的新想法和新方法能够充实和丰富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实践。

4.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新模式

原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认为:“双肩挑”辅导员制度既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有效模式,也是一种特殊的培养拔尖人才的有效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来说,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是一个新的探索,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有效模式。虽然是当下采取的应急措施,但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制度。例如清华大学在20世纪50年代让思想觉悟高、道德品质高尚的高年级学生负责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是一种应急办法,发展到现在就形成了高校辅导员制度。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研究生自身的素质

辅导员工作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以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等其他方面的能力。研究生要做好兼职辅导员工作就需要综合运用自己的各门知识,结合老辅导员传授的经验,履行好工作职责。他们随时可能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违规违纪事件、意外伤害等。这些突发事件所考验和锻炼的就是研究生处理事情的综合能力。因此,在研究生期间担任兼职辅导员能够使研究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1.补贴的发放缺乏统一标准

高校一般都是按照勤工助学补助给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发放薪酬,有的高校是勤工助学补助加上研究生担任辅导员的学院或系所给的补贴。单就勤工助学补助来说,高校跟高校之间就不同,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没有统一的标准。如:安徽某省属师范学校发放给每个兼职辅导员的补贴为每年每班3000元,厦门大学是每人每年约9600元,中国地质大学每人每年7500元。此外,即使是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系)之间所发放的补贴也不相同。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所做的工作和所带学生的数量基本上是相同的,然而得到的报酬却不一样,这样容易激起一部分人的心里不平衡感,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针对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兼职辅导员实行的是与专职辅导员同样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个人道德素质、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等几方面。对专职辅导员实行这样的考评机制主要是考虑到他们是否应该被继续聘任、是否应该晋职或者是给予何种层次的奖惩,而作为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暂时不用考虑升职,即使不能继续担任兼职辅导员也不会对他们造成太大的损失。所以,对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实行这种考评机制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更好地促进他们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3.缺乏系统的工作培训

虽然兼职辅导员是在研究生群体中甄选的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学生,但他们毕竟没有真正做过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涉及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在管理过程中也有一些技巧和方法。目前,许多高校很少对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进行专门的培训,通常直接让其上岗。研究生缺乏理论知识和工作技巧,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工作。

4.研究生不能很好地兼顾工作和学习

专职辅导员不担任教学任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给予他们指导。而研究生本身还是学生,以学习为重,首先应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大量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对研究生的协调能力是一个考验。有许多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工作做得很出色,而把学科知识丢掉了,把科研丢在一旁,更有甚者毕业论文的撰写都不能完成;与此相反的是有的人只顾科学研究,置工作于不顾。

三、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健康发展的策略

1.统一补贴标准,促进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力资源管理学认为,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激励作用的首先就是物质奖励,即薪酬。薪酬的基本理论是公平理论。在公平理论中当“我的薪酬与付出的比值小于别人的薪酬与付出的比值时”,“我”就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不公平感的产生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从心理学上说,在每个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看来,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时间都与别人是同样多的,甚至是只多不少,不一样的薪酬容易使一部分人产生不公平感。当自己的补贴比别人少时就会表现出工作上的不积极,从而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高校应对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至少要保证同一所高校中的补贴标准是一样的。例如:按照勤工助学补助发放或者是勤工助学补助加上各个学院自己的补贴,如果是按照后者发放,则要对各个学院的补贴作出统一规定。

2.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激励兼职辅导员积极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为保障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对其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化管理,并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研究生所担任辅导员的学院和研究生导师对其进行的评价,注重衡量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并确立多元化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主体。首先,通过制定《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规范化管理制度》、《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估体系》等规章制度,确定考核标准,激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2]其次,注重对兼职辅导员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让他们每月上交一次工作日志和心得体会,并将工作日志和心得体会纳入研究生个人学期末的综合测评。第三,注重对其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时间、工作态度等的考核评价,成绩优秀者可以考虑选举其为“优秀兼职辅导员”,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3.加强对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效率

研究生兼职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和日常管理都有赖于他们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对辅导员工作只是有大概的了解,许多具体问题并不清楚,因此高校应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上岗前培训、学生日常管理培训等,使他们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掌握一些工作方法和技巧。首先,高等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类学生工作研讨会、交流会,让兼职辅导员参与进来,充分交流各自所从事工作的心得体会和好的想法、做法,促进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其次,各院系应根据自己学科特色、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系统设计培训课程,选定学生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研讨交流,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再次,研究生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辅导员工作储备广博的理论知识。

4.采用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促使工作和学习的有效结合

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育者来说,他们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为了使他们能够实现学习、工作两不误,建议对他们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制度。担任兼职辅导员的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和科研需要,在每学期开学时,向相关办公室负责人说明自己的实际情况,并提交工作时间安排。弹性工作时间既能保证研究生的学业不被荒废,又有利于工作的进行;既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又锻炼社交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而且有时间和精力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并努力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

总之,高校研究生兼职本科生辅导员工作既解决了高校辅导员短缺的问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节约了成本,又开创了一种新的培养人才模式,同时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高校从长远利益出发有计划地实施。

参考文献:

[1]刘燕杰.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兼职本科辅导员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1-12,16-17.

第2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大学在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所存在的教的问题

1.大学教师自身的问题

⑴学科专业知识不达标

在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一些教师虽是学应用心理学的,但由于其方向是工业、旅游、管理等类,对心理教育与咨询的理论,尤其是教育与咨询的技术的课程学习少,或未曾直接接触,所以这些教师就难能给学生以心理服务能力的培训;一些教师是从教育学转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他们虽也曾学过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但不系统,也不够深入,因此也不能算是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有些教师本科是学其他专业的,只有读研究生时才学习了一点心理学知识,他们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方面,一般都既不广博,也不精深,更难说有培养好本专科学生的从教能力。

⑵师范知识和技能薄弱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很多都没有选学师范类课程,他们学到的也仅仅是岗前培训时现学的片段性的教育学理论,很不系统,根本没有通过操作转化为教育教学技能,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学以致用,不能达到“六认真”的要求。还有部分教师虽曾学过教育学,但由于当时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没有将它嫁接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他们也只能算是师范技能不达标的教师。

⑶教学观念传统

“教师中心论”仍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部分教师中盛行,他们把自己看作知识的权威者,忽视学生的智慧,目空学生的存在。在教学中,只一味地关注学科研究的脉络,关注已经面世的最新成果,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走向,不顾传授的艺术,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教书不育人,只讲课不管理,只陈述不创新,更有甚者,上心理健康课程,从来都没有了解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心理健康专业的课程问题

⑴课程结构不合理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普遍必修课太多,选修或辅修课程偏少,外专业课程或二学历课程几乎没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课程也不多见。如此的课程结构,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择业和从业。

⑵师范性内容偏少

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课程在形式上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各占一半,但实际上,实践操作性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学生很少进行过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课程中也较少安排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教法、新课标的解读等师范性内容,学生很难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结合一体。

3.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问题

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一些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创新,重书本轻实践,将学习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采取“知识灌输”的方式,甚至是进行个人学习方式的复制和迁移。[1]讲教育学、教学法时,从不演示,从不见习实践;讲心理咨询课时,从不进行语言模式的训练,从不模拟咨询的具体模式;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从未组织过一次团体辅导或心理游戏;讲情绪情感时,从不让学生进入那种体验状态等等。这些教法最终只让学生记住了一些零散的心理学知识,根本不能让学生体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把知识转化为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艺术熏陶

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相当先进,但是一些心理健康专业的教师仍一味地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从不使用多媒体,即使在教“考前心理辅导”“厌恶疗法”等技能技巧时,这些教师也仍是在黑板上讲解,不做辅助图片或课件。在培养学生咨询技能时,只在黑板上列出各流派的一些方法,很少利用“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实验”“社区见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操作性技能,结果学生只能应付考试,只能纸上谈兵,不敢也不能进行实践操作。

4.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评价问题

⑴重总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一般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生的成绩仍采用笔试评定法,分数的高低决定学生课程学习的好坏。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包括笔试和出勤两部分,对于平时的作业,心理实验的成绩,到中小学见习的成绩,以及在学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成绩都未计算在内。因此学生一般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愿或不认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咨询服务、中小学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

⑵重专业知识评价,轻师范技能评价

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考查时,一些教师只认同学生的“学者”角色,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学科的最新知识,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所以常常以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理解、学科创新等方面的水平。把学生的“教师”角色纯粹归结给上教育学的教师,而教育学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又要么较多地考查学生有关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要么让学生讲一堂大学生心理学课,很少的教师把学生拉到实习基地或学校附近的中小学校进行实际的上课技能考查。评价是一个指挥棒,不把教师技能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学生又怎么会主动地去打造自己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形象。

强化大学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对策

1.建立健全“一体化”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⑴研究生教育半中小学化

学前教后,教为了学,知学才知教。[2]研究生只有充分理解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知道塑造该角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本专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因此在心理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中、学制上、学位评定时应渗透中小学级的师范性内容。尤其是那些决定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必须使其具有相当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后,方可准予上课。对那些未经过严格师范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必须先学习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并到中小学进行一定学时的实践培训后,才允许进入高校心理健康专业任教。

⑵中小学教师示范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开启甚晚,2002年教育部才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式推开也就才三四年时间。时间短,问题也就多,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政策上、理论上都尚存在不少的问题。因此要让大学教师有形象可以效仿,让大学生有范式可以借鉴,让同等层次的学校有经验可以吸纳,就必须首先树立一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榜样。

⑶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

教师教育建立一体化的运行机制,这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师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3]由于我国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参差不齐,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理论与技术又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必须对高校心理学教师进行职前职后培训。严格执行大学教师资格证制度,先持证后上岗;大力提倡终身学习,不断吸纳心理学、教材教法的新成果;提倡行动研究,在总结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得提升;提倡到中小学去,在实地观察,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叙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

2.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

⑴大力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4]言下之意,课程总是在特定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总是在特定的课程基础上进行的。[5]合宜的课程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开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注重校本研究效应,让一线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供素材、总结经验,再联合高校教师或研究生、本专科生,研发一些试用性教材。

⑵开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不在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个体而言,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不宜沿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6]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3.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⑴完善学校的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高校教师在讲心理咨询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家庭心理治疗等课程时,最好能在实验室上模拟课。之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实际训练,等学生们都掌握了较熟悉的咨询技艺时,才把他们带到中小学校去实习。如是,就需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建立足够多的配套实验室。

⑵建立稳定性、示范性强的实习基地

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使大学与中小学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正如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模式”。专业发展学校既是学生进行实习教学、体验“临床”教师生活的场所,也是大学教师发现教学、教育问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还是实习学校教师实现职后专业成长的地方。[7]有了实习基地不仅能使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经常性地向中小学教师请教,与中小学教师一起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活动,为一些中小学师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帮助,而且还能与一线教师一起借助共同的“研究式实践”和“专业对话”,实践各自的专业发展。当然,在建立实习基地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层次性、示范性和多样性,以致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能适应各种条件下的学校的需要。

4.进一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

怎样把心理学研究生、本专科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是一个新的课题,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过程,但又必须迅速深入持久地研究。在政策方面,要研究如何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理论方面,要研究中小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心理研究生、本专科生师范技能培养的方式,教师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培训模式等;在实践方面,要探讨学生实习、实验、实践的相关问题,聘请中小学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指导研究生、本专科生教学的模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模式。在研究形式上,要确立是采用专题研究、随访研究,还是行动性研究;是专家引领,还是由一线教师组成小组研究。上述疑难,都需各相关领域、相关人员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富有成效性的长期探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任务重、周期长、疑难多、困难大的系统工程,对它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一蹰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教的研究也就必须实行从个体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从差异到统一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思索。这既是它的特点,也应是我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J].湖北教育,2003(9):17-18.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2.

[3]胡明宝.国外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特点与启示[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02-106.

[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5]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0.

第3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队伍 专业化 学科建设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要建立一支符合《规定》要求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1]。而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演变,学生工作的对象――大学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大学生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时代感增强,责任意识弱;认同感强,实践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主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个性特征强,承受能力弱等等,使得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的他们更需要科学的引导和教育,规范化的管理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再加上学习、生活、就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学生工作也就从传统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日常事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快速扩展,并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传统的以管理学生日常生活为主的“保姆型”或重管理、轻教育的“管理员型” 的工作理念、思路和方法已经不能符合新的需求[2],辅导员不仅仅是管理者,更应该是教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导师。要真正地成为导师,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应该从日常机械、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和素质提升。要实现这样的目的,一般性的学习、培训难以实现,除了通过实施班主任、班导生制度以及学生管理网络化、制度化的推进,使辅导员摆脱日常事务性工作之外,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专业化建设。

其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促进辅导员队伍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定位不明确。既不属于专业教师,也不属于管理人员,给大家造成地位低、待遇差、前途渺茫的感觉,这极大的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质量和发展,尽管在招聘时有众多的人员投简历应聘,但真正把辅导员当成事业来做的人很少。当前通过一系列制度把辅导员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于教师和管理队伍之外的新群体,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反而让辅导员更加边缘化、特殊化。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为辅导员队伍提供合适的发展方向,只能创设条件让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让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有名有实的教师,就必须让辅导员真正成为“能研究、能教学、能思考、能创新、能实践”的“专业化人才”,因此,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

浏览各高校辅导员招聘要求,各高校都希望招到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人才,强调基本素质和能力,但很少明确规定专业要求,有专业要求也一般集中在大类上如工科、理科等。于是就出现了部分学生政治辅导员还能坚持在原专业上发展,部分辅导员选择了偏离原专业的新的研究方向,大部分辅导员彻底脱离学术研究,成为从事单纯日常管理的行政人员。这对学生工作以及辅导员自身发展都造成非常严重的危害。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学、管理学相关学科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没有辅导员的参与,甚至很少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工作失去了理论支撑。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型”、“研究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形成这种局面的最根本原因是辅导员队伍没有找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关键――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方向、基地和队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同样要与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

首先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学科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起来,明确、丰富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教育部目前围绕学生成长成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在拓展与之相关的学科领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教育部设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以及围绕该项目展开的系列课题,都对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相关的学科领域拓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认真分析《规定》中的相关阐述以及辅导员具体工作实际,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四个方面,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可以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行政管理等几个方向。在目前没有明确研究方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需要和特点,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3],通过在学科上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建设力度,明确提出相关学科研究方向,构建出符合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新的学科方向;高校可以针对工作实际,凝练更多新的方向,并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实际,进行适当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并通过招收该方向、领域的研究生,以保障辅导员队伍的来源。

其次要把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融入到学科基地建设中。基地是学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平台,它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环境和条件。目前思想政治等相关学科基地的研究与大学生成长没有太多关系,这是一种缺陷,要弥补这种缺陷就必须把辅导员队伍建设融入到学科基地建设中,才能使之真正找到实实在在的平台,从而得到实质性的推进。在明确的学科方向之后,我们希望教育部层面能够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学科基地建设的宏观布局,尝试基础、重大基地的建设,选择有相当学科实力的高校进行试点,从而带动全国的学科基地建设,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真正融入到学科基地的建设中。在高校层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进行尝试:(1)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管理类学科,建立若干个学生工作相关的“研究中心”;(2)拓展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管理类学科的研究方向,组建若干与学生工作内容相关的“学术团队”。将辅导员按照专业、兴趣、特长划分到各个“研究中心”和“学术团队”中去,将“研究中心”和“学术团队”作为全校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交流和实验的大平台,建立健全相应组织、制度、计划考核等管理机制,使辅导员们将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使辅导员成长为专业化的人才。在队伍的组成上,不仅要有辅导员,还要有相关学科的专职研究人员、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学生;不仅需要思想政治学科的研究人员,还应该根据发展需要,引进哲学、管理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其他专业的人员,这样可以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方向,促进新的学科方向的形成和发展。在融入机制上,我们可以通过在学科点申报、项目参与、成果验收等方面对辅导员参与的人数和发挥的作用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规定,来保证辅导员能够实实在在的参与其中,并与专职研究队伍紧密结合,形成更大的合力。

三、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体系

明确的方向、高水平的基地和高素质的队伍,为新的思想政治学科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有了学科的支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有了主线。我们可以围绕学科建设,构建出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培养、评价机制。

在辅导员的选聘上,我们除了要考虑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等因素外,还应从学生工作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其学科背景、专业素养以及研究能力,重点从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遴选出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中。在选聘机构成员的组成上,不仅要有具体用人单位相关负责人、学校选聘小组工作人员,还应邀请各学科的专家以及学术机构的负责人参加。在选聘模式上,坚持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相结合,尤其是保证专职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在辅导员的培养上,建议采取辅导员业务培训与学术培养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首先要建立系统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将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涵盖辅导员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次应建立各级辅导员培训体系,辅导员既要参加校级培训,结合专业特点又可参加特点更鲜明的院级培训;再次,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包括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参与项目研究,教授相应的课程,参加学术实践的制度;最后,培训项目应由高校提供菜单式的培训选择,既有必修科目又有选修科目,使辅导员能自主根据个人的工作需要、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好培训。

在辅导员的考核与激励上,我们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的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两方面,并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过分量化和细化会损害辅导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我们还应该建立辅导员奖励制度,并纳入学校整体奖励分配体系之中,强调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刘杨.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 太原: 中北大学, 2012.

第4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管理部门及职责:我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工作没有一个权限集中、统一管理的工作机构,其聘用、考核、学生管理、工作管理等分摊在不同部门管辖,一般涉及人事、教务、研究生院及各院系,多家共管。

岗位设置及招聘:国内各高校目前多数由研究生自愿提出岗位申请,由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规定结合学院制定的标准进行选拔聘用,岗位职责也由院系及课程主讲教师确定。

工作实施及考核:我国研究生助教的工作内容基本为教学辅助类,包括辅导答疑、批改作业、阅卷和带实验课等。个别高校规定研究生助教可承担部分本科生、函授生等层次的授课任务。对助教工作的评价考核主要由院系负责,评价依据综合了主讲教师考核、助教自评、院系打分等,考核结果作为学年鉴定、评优及申报奖学金等的依据,同时也作为发放助教酬金的依据。

培训制度:我国的研究生助教培训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和帮助主要是主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所作的相关指导。

二、国内研究生助教制度存在的问题

工作内容单一,对能力提升作用有限。从调研结果中可以看出,研究生助教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和辅导答疑,占研究生助教工作总量的70%~80%。过半数助教表示,自己所承担的工作难度不大,工作量少且缺乏挑战性。

缺少规范的聘任程序及完善的职前培训。研究生助教虽然属于“三助”之一,以为研究生提供经济资助为初衷,然而鉴于该项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公平公正地选拔具有优秀专业水平的研究生方能胜任。目前,实行助教制度的国内高校的招聘制度缺乏统一、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操作过程中方法单一,程序不规范,存在较大的人为因素,导致助教岗位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

研究生助教同时具备学生和教学人员两种身份角色,在聘任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职业道德、教学技能、交流沟通等能力的训练指导,才可满足岗位需求。国内各高校尚未建立起培训制度,没有开设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培训项目及课程,所获得的指导多来自于主讲教师对教学内容方面,助教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远达不到其期望值。

缺乏客观全面的考核与激励体系。现行的教师评价与助教自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操作过程中常会流于形式。由于缺少对助教岗位工作量的量化指标体系,且主讲教师的评价由于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助教自评带有趋利性质,造成考核结果与实际工作效果出入较大。由此引发部分助教对于工作量分配不均和报酬“大锅饭”情况的不满,严重影响助教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三、对我校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启示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总结以及对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助教工作的调研分析,为我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建立指明了方向路径及工作重点。

明确各部门责权利,建立畅通高效的管理体系。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需首先理清所涉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做到分工明确,流程畅通。一般涉及部门有教务处、研究生院、各院系等,由各院系根据需求岗位,并作为聘用单位负责研究生助教的日常管理及考核评价工作;教务处和研究生院共同负责协调助教岗位的整体规划,进行宏观管理,对设岗情况审定备案,由研究生院牵头设计并组织实施助教的岗前培训、考核激励等。

完善招聘制度,形成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选拔机制。应针对我校情况制定相对可行的统一的招聘标准,明确招聘流程,使之常规化、规范化、科学化,并根据工作难度不同,设置不同薪酬等级的助教岗位。利用研究生院、教务处的网络平台,公开岗位需求信息,并将招聘标准、过程与结果等相关内容进行公示,营造透明公开、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招聘环境。

建立研究生助教职前培训体系,重视教学能力及素质培训。应设计出完善的配套培训课程体系,对接受聘任的研究生助教,必须完成培训课程并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工作。课程体系应根据所聘岗位和院系不同,涵盖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实验能力、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学及沟通交流能力训练等,尤其对于承担课程讲授任务的研究生助教,需要对其教学技能进行特别训练,以保障教学质量。

完善研究生助教评价制度,引入相应激励方法。对研究生助教工作的评价应是多元化的,应充分融合主讲教师、本科生、院系管理员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大本科生评价权重,充分重视主讲教师意见,才可对研究生助教的工作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考核结果实时在网络平台上予以公开,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确保评价的客观真实。同时,对研究生助教的评价结果,可作为其薪酬发放和是否继续聘任的考量因素。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2015Y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项目(RW150143)。

第5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养;应然分析;实然分析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障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应然分析

笔者认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应该是价值、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相统一的“三维结构”。

1.价值维度素养

价值维度素养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的“核心素养”,也是高校辅导员素养结构中相对隐性的素养形态。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的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要求辅导员具有一定的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知识;其次,要求辅导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第三,要求辅导员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第四,要求辅导员对是非、善恶、美丑和各种人际关系等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高校辅导员的道德品质素养则从以下六个方面得到体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评价、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认识是高校辅导员对品德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高校辅导员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高校辅导员在实践中按照道德规范进行行动抉择、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道德评价是高校辅导员用已经内化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言行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的活动;道德行为方式是高校辅导员道德活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道德行为习惯则指高校辅导员无需外在监督即可自动实现的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强化而固化的行为习惯[1]。

2.能力维度素养

能力维度素养包括组织管理、沟通、创新、心理教育四方面的能力。(1)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其中组织能力可细分为指挥能力、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可细分为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和行为管理能力[2]。(2)沟通能力:沟通是辅导员把学生组织起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是辅导员激励学生、实现引导职能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实践中学生所引发的各种问题。(3)创新能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客观上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辅导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以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3]。(4)心理教育能力:主要指辅导员应该具有开展心理素质培养、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疾病防治的能力。

3.知识维度素养

知识维度素养表现为四个方面内容:(1)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素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直接相关,是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的核心。(2)现代管理学知识素养:辅导员事务性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是提升辅导员组织管理能力的基础[4]。(3)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素养: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是建立在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基础上的。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素养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有效的疏导;有利于调节自身的工作情绪,克服心理焦虑和职业倦怠。(4)

法律知识素养:法制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才能在法律框架下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综上所述,从应然的角度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素养结构是一个由价值维度素养、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构成的“三维”结构。在这个三维结构中,能力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关系密切,而价值维度素养与知识维度素养的关联程度相对较低。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素养的实然分析

1.价值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辅导员的价值维度素养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基本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我们调查、走访了5个城市20所高校的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中层领导,结果表明,有15位中层领导对目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很满意”,占75;3位持“比较满意”态度,占15;2位选择“不太满意”,占10。另外,其他人的相关调查也基本支持这一结论。文婷曾于2006年4月以“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状况”为主题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二期全国高校班主任、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的200名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79人认为目前辅导员队伍在“为人师表”方面表现“良好”或“较好”,即有89.5的人给予了积极的评价[5]。

同时,我们还从学生和

教师的评价角度对辅导员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评价较高:学生有77选择了“高”或“较高”;教师则有83.5选择了“高”或“较高”。

笔者认为,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整体较高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群体,其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在大学期间就已经得到良好的熏陶与培养。其次,高校在引进和考核辅导员时,比较重视价值维度素养的考察,在源头上保证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素养。再次,高校及相关部门重视在职辅导员价值维度素养的培养。我们对长沙河西几所高校的辅导员的调查表明,85.6的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所接受的最多的是价值维度素养的培训。

2.能力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与价值维度素养比较而言,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存在不少缺失,尚待进一步提升。武增勇曾对上海松江大学城136名辅导员进行过一项调查,在回答“您认为辅导员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时,60.7的人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57.4的人选择了心理调适能力,55.7的人选择了创新与科研能力,45.9的人选择了行政和党务工作能力,43.4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6]。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辅导员队伍对自身能力的满意程度并不高。

从我们对20所高校主管辅导员工作的中层领导的调查走访来看,仅有5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很满意”,仅占25;11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比较满意”,占55;还有4位对辅导员能力维度素养表示“不太满意”,占20。在能力维度素养中,有7位中层领导认为辅导员的“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尤其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另有5位中层领导对辅导员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教育能力”不太满意。另外,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也反映出辅导员能力素养的缺失,42的学生对辅导员组织的各类活动“不太满意”,近半数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另有近3成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沟通能力”需要提高,35的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不满意,认为辅导员对学生群体中的心理困惑缺乏敏感性,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还不能充分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其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心理教育能力等具体能力素养都需进一步提升。

造成这一维度素养的缺失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辅导员队伍的能力维度素养“先天不足”;第二,高校辅导员在职期间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不够,导致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后天失调”。

3.知识维度素养的实然分析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要求能够掌握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规律,并且要求将理论知识合理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解惑释疑[7]。这就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提出了不同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从现状来看,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维度素养有待提高。从我们对长沙河西的3所本科院校近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来看,在选择回答“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状况”时,有2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知识较陈旧,知识面较狭窄”,30.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缺乏管理学知识”,还有27.3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辅导员老师“心理学教育学素养不够”。整体来看,对辅导员知识素养给予了积极评价的学生不足20。

另外,我们对辅导员本身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表明,42的辅导员对自身的知识维度素养“不满意”,他们或认为自身“知识不够全面”,或认为自己“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对自身知识维度素养表示“基本满意”或“完全满意”的辅导员不足3成。彭庆红的相关调查研究也有力地佐证了我们的结论,其研究表明,与管理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比较而言,辅导员“对专业知识素质的重要程度评价相对位置低一些,但是他们认为自身这方面的素质最需要提升”,换言之,辅导员“在这方面的素质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矛盾更突出一些”[8]。

高校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整体不尽如人意,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专业限制。目前,我国辅导员队伍建设尚未走上专业化的轨道,其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态势,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特定的专业背景也导致了其知识维度素养的单一与单薄。二是培训缺失。调查表明,只有不到7的高校辅导员认为他们在职期间接受了足够多的知识维度素养的培训。

三、高校辅导员素养的提升策略

1.进修培训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工作要坚持“三结合”的原则:第一,坚持业务口径与培训内容相结合。高等学校和相关主管部门应根据辅导员素养的“三维结构”特点,制订具体培训计划,细化培训要求,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尤其要加强辅导员知识维度素养与能力维度素养的培训与提升。第二,坚持在职培训与脱产研修相结合。在职培训方面,可紧密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阶段性中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平时可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传播新信息,介绍新动态,拓宽和增长辅导员的视野和才干,提升辅导员各方面的素养。短期、临时的在职培训还须与较长周期(一年或半年)的脱产研修相结合,方能使辅导员的素养得到“深度提升”。第三,坚持普遍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高等学校应根据目前辅导员队伍状况,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对有培养前途的辅导员,采取轮训办法,让他们脱产到有关培训机构参加研修或输送到相关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习,重点培养一批优秀的、有引领作用的辅导员骨干。

2.学历提升

国家应鼓励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报考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大力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充实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去,使辅导员队伍既有与学生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功底和工作特长,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在职辅导员,也应鼓励其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借以提高其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需求来看,国家可适当设立专门面向高校辅导员的“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据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将达到3000万人,那么全国高校需配备的辅导员就将达到15万人。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为设置高校辅导员专业硕士学位提供了巨大的现实支持。

3.交流研讨

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能力维度素养和知识维度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可针对辅导员工作定期开展相关的专题性或漫谈流研讨,在交流研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达到构建、提升辅导员素养结构的目的。关于交流研讨的形式,笔者认为两种形式必不可少:一是专家引领型研讨,即根据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个重要课题开展交流和研讨。交流研讨由相关

专家主持、引导,辅导员则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体验展开讨论,最后由专家点评、总结。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途径。二是交流互助型研讨,这一类研讨可以在校内不同专业或者不同高校的辅导员之间展开。研讨内容既可以是某一阶段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中心议题,也可以是辅导员工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案例,辅导员在无领导出席、无专家引导的自由、平等的沙龙式气氛中展开讨论,互提意见,以达到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6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职高专辅导员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9-03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当前中央和高校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问题,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广西共有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柳州市有8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生源85%主要来自广西各民族地区,在校学生民族身份有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回族,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各民族风土人情有的相似、有的迥然不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也与非民族地区院校辅导员工作有迥异之处,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更需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民风民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与学生交流、沟通。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进度,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间接影响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各民族学生在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社会学视角,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要依靠国家政策、高校重视、扶持、辅导员自身提高多方面相互作用,才能从制度、发展前景、职业评价、职业声望、工作条件等方面探索、实现专业化途径。本文以广西柳州市为例,对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作深入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专业化的含义

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获得专业标准和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到职业如果要被认可为,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专门职业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是专门职业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需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三是专门职业具有高度的专业自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实施专业性守则。那些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职业群体一方面对社会有不可或缺的功能,社会赋予从业人员极大的责任并提出了很高要求;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履行社会职责过程中要花费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专业群体又有更多的社会地位资源,如权利、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途、工作条件、职业声望等。换言之,能占据社会分层中的较上层。因此,对于一些新兴职业来说,其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提升职业群体社会地位的过程。此外,不同的学者对专业含义有不同解释。如社会学学者弗雷德逊认为专业化可以被界定为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组织起来的职业,通常需要专门、深奥的知识和才能以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对社会的福利,获得履行他的特定的工作的排他性权利,控制训练的标准和实施对其成员的培训,同时,有权利评估和决定工作如何进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是辅导员具备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学习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概念是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工作在广西柳州市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

二、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主要以广西柳州市为切入点,对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包括年龄、民族、学历、工作年限、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岗位津贴、职称评定、思想状态、进修培训制度、职业声望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发放问卷(包括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共156份,回收问卷142份,回收率91%。以下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问题一:辅导员年龄。参加问卷调查的柳州市辅导员(包括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中,年龄在23~30岁年龄段的辅导员占的比例为87.4%;年龄在30一40岁之间辅导员占9.7%;年龄在50岁以上的辅导员占2.9%。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的比例偏向于年轻化,呈现年轻化趋势,同时中年辅导员、班主任少。

问题二:学历。高学历的辅导员比例较大,本科生占56.3%,研究生(包括在读研究生)占30.7%,大专9.1%,中专3.9%。

问题三:岗位所属。辅导员工作在您所在的学校属于教师岗位还是行政岗位?96.6%的学校直接把辅导员的岗位设置为行政岗位,只有3.4%的学校让辅导员自行选择,根据自己的意愿,既可以选择行政岗位,也可以选择教师岗位。调查显示,把辅导员定向为行政待遇的院校在提拔行政人员时,辅导员也不占优势。

问题四:培训、继续再教育。您是否参加了辅导员岗前培训?65.9%的辅导员明确表示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即派到由教育部委托的辅导员培训基地进行了培训;13.7%的辅导员工作的第二年参加培训;16.4%的辅导员则轮流参加辅导员的岗前培训,而4%的辅导员参加工作五年仍未有机会参加任何培训。

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任职工作年限、职称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辅导员队伍中,获副教授、教授职称的在岗人员很少,即便有,这些获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几乎均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或主管,而不是在一线工作的专职辅导员。

问题五:民族。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民族成分,汉族占96%,壮族占3%,其余占1%。

问题六:职业声望。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在各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情况如下:91%的辅导员自我意识在学校的地位最低;其他非专职辅导员教师队伍当中,有95%的教师不愿意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同时,89.5%的教师从事班主任带班工作的,带满一届之后基本上不愿意继续带班。

在调查岗位职责当中,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烦琐、分工不明,相关责任不清。

调查问卷显示,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工作范围包括: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心理疏导、奖助学贷、宿舍管理(宿舍卫生、宿舍安全、辅导员晚上值夜班)、负责学校教室卫生、家校联系、社团文化、勤工俭学、党、团员的发展、实习工作、就业指导、就业材料的收集、整理、征兵工作、毕业生学费的清理、毕业生代偿学费的跟踪、毕业生在校期间贷款还款的跟踪、催款……辅导员的工作几乎在学校的每个部门都涉及。学生宿舍有问题,灯坏了、水管漏了、垃圾没有人清理,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反映到后勤服务中心,得不到解决,还得辅导员亲自去交涉。甚至,班级同学的东西被盗,都要由辅导员了解情况,写明材料。因此,在民族地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但琐碎,而且得不到重视。

三、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与教师队伍相比较,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所从事的工作内容烦琐、复杂,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没有有效发挥其工作的有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职业评价偏低。由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辅导员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声望偏低,仅有7.3%的调查对象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许多学校领导和专业课教师认识层面上,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认识误区,使得辅导员职业评价普遍低于专业教师职业评价,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目前有两种现象:第一,偏重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认为辅导员只是简单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人员,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情均要落实到辅导员、要求辅导员去做去布置。第二,认为政治教育就是传统所说的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为指导的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学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足轻重,认为辅导员从事的都是一些琐碎的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相比可有可无,学校往往以教学为重点,教学工作在学校的管理当中不可无视,但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除教育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外,辅导员在学校担任教学任务就业指导课程、心理课程教学工作,也是主要的课程任务。学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定、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等等,需要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开导、教诲,工作内容多而繁杂。

三是辅导员队伍整体思想不稳定。在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当中,由于学校对辅导员队伍重视程度不高,学校没有给予辅导员从培训机制、职称评定、外出学习等发展空间的机会,辅导员队伍变动较大。问卷调查显示,如果所学专业在学校有相应对口的专业,大部分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3年之后,在学校允许的情况下,就会想方设法转岗,转到教师岗位,所学专业不对口的辅导员转不了岗位,在原来的岗位上做一辈子的辅导员感觉不到希望,工作不积极,影响工作效果。这不利于辅导员队伍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的有效培养、管理。

四是专家型辅导员培养力度不够。工作在一线的专职辅导员每天忙碌于琐碎、任务繁重工作当中,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再者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培养,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得不舒心,导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者比比皆是。民族地区辅导员职称评定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再继续教育没有系统策划,辅导员外出学习机会少,更新、吸取新知识、新理念机会不多,从而对自己从事职业最新理论前沿、最新研究动态的信息闭塞,对本职业研究兴趣不大,产生的效果不明显。另外,不断转岗、变动岗位的辅导员队伍对培养专家型辅导员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所调查的柳州市的高职高专院校,副高、正高职称专职辅导员均不在一线工作。

五是重学历、轻能力。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选聘一般均要求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学历,聘用的辅导员所学专业多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及其他专业,高学历、年轻化的辅导员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生事物比较快,与大学生年龄相仿,容易沟通,但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辅导员缺乏社会阅历,人生阅历,在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时候不能够深入浅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效果不理想。

四、实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适当选聘少数民族教师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民族地区高职高专院校有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各民族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迥然不一,学生的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在学校与同学交往、与教师交流的方式各有千秋,少数民族辅导员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选聘少数民族辅导员有利于与各民族学生交流和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在学校正常学习、生活,更有助于少数民族辅导员人才培养。

二是提供辅导员工作必要的条件。辅导员队伍是一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群体,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条件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在交通、通讯、住房分配适当优先考虑辅导员队伍,解决了辅导员后顾之忧,使辅导员在工作中能更放心,更安心。

三是提供辅导员专项经费。学校每年提供一定的辅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培训、再教育的机会。适当考虑培养专家型辅导员队伍,在科研项目当中能为辅导员考虑,不能无视辅导员队伍的存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要体现在文件中,更要体现在经费支持上。

第7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进入全面发展的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和通州区教委“十五”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我们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培训工作抓出成绩、抓出实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工作跨入新的发展时期。下面将2007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07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07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t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

共5页,当前第1页1 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并确定?t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07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07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06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07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07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07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

共5页,当前第2页2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矗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的教学反愧优秀案例评癣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

共5页,当前第3页3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孝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孝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07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在“信息技术教育”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07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07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07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总之,我区2007年的教师培训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但

第8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四年专业训练美国的中、小学教师必须以优良的成绩完成相应学科四年的专业训练,持有本科学士学位。四年的专业学习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法和职业道德的训练。在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方面,各大学要求的学习成绩大致相近。如果一个人的平均学分成绩不能达到专业要求,他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重修有关课程,达到要求。要不然,就会被劝退学或改换专业。北佛罗里达大学就有一整套学生学习成绩跟踪的评估系统。该系统一旦发现教育学院某些学生的平均学分成绩低于专业学习的要求,就会对这些学生发出书面警告,他们的名单会被抄送给所在系的系主任。如这些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达到要求,他们的选课、注册权利就会自动被吊销。

在教学法课程方面,学生在大学里必须学会教什么和怎么教,能做教案设计,探讨如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潜力,懂得怎样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法的掌握和运用技能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实践,因此,教育学院对于各学科教案设计和课堂模拟教学效果都配有详尽的定量评估表。如果一个人的评估成绩总分不能达到专业要求,教学法的课程必须重修,否则,他不能被安排接下来的见习和实习。职业道德训练没有具体的学分,但是,这一内容融入在所有课程的教学和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内容涉及明确的教学理念,对孩子的爱心,与学校指导老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家长的沟通,自身的规范言行、仪表,等等。

教学见习和实习美国小学教师的见习和实习一般分三部分:前期见习、中期见习和教学实习,大约占总学分的十分之一。前期见习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见习生主要了解学校的日常运作、教学安排的概况、课堂的具体布置,并观摩学校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期见都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与具体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挂钩。除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了解前期见习的内容外,这一阶段的见习给见习生提供课堂教学的实践机会。乔治亚肯尼索州立大学的幼儿小学教育系要求见习生设计一个综合语言、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技术、音乐和艺术等内容的教学单元,然后在课堂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指导老师班上试教。北佛罗里达大学幼儿小学教育系要求每个见习生分别在前期见习和中期见习阶段各完成50教学小时的见习(每周5小时,为期10周)。内容包括参加教学讨论会。教案评估练习,个别学生评估和辅导。各种不同教学法的观摩,教案的设计和课堂试教,自我和相互评估教案设计及试教的效果,等等。每个见习生的表现均有小学老师和大学教授给予具体的指导与定量的评分。

教学实习安排基本上在放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实习期为一学期,与小学的学期安排同步。实习生与学校指导老师按时上下班,承担指导老师所在班级的全部教学任务和负责学生管理。大学负责指导实习的教授定期到学校听实习生上课,对其教学效果给以评点。美国教育界认为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效果、课堂管理技能,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决定了他们能否持有教师执照。笔者曾目睹一位成绩一贯优秀的小学幼儿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因为教学效果不能达到应有指标,课堂管理能力没达到专业要求,导致实成绩不过关,结果与教师一职失之交臂。

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及其更新续签是美国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想在美国学校任教,尤其想在公立学校谋取一个教职,必须通过考试,获得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是获取教师执照的标准考试,试题内容包括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学常识,课堂教学理论和方法,学生品德教育和管理等技能技巧。美国各州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名称各有不同,但是,各州教师资格证书的试题和考试方法大同小异,都以本州的教育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为基础,由国家评估测试机构负责研发、统一考核和评分。国家评估测试机构属盈利的教育公司,它与各州教育部门签约运作。在试题正式使用前,国家评估测试机构深入研究所在州的教育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根据教育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的要求设计相应考题。然后,每道考题都需要经过所在州有关教育部门领导、大学教授、学校教师等专家的反复论证、审阅和模拟练习。他们定性、定量地分析每道考题,反复论证每道考题的有效度和可信度。

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每年举办六到八次。考生多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初中请参考,可以申请书面考试,也可选择在计算机上考试。书面考试多在各地区的高校举行,在计算机上的考试则由专门的考试公司经营。考生可以多次报名参加考试,直到通过考试。各州教育部根据本州的教育大纲标准设定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通过分数线,各州的教师资格证书不能自然互通转换。如果跨州申请教职,教师必须向当地的州教育部门申请教师资格证书,并参加考试。不过,有些州,比如乔治亚州、佛罗里达州等有州际协定,乔治亚州的教师只要经过佛罗里达州教师资格证书审定部门的审核就可换证,不需要再次参加新的考试。美国教师的资格证书类别分明,持有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只能在中学任教,不能到小学任教;持有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只能在小学教数学。

教师的专业深造一个人在有资格培养教师的教育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以优良成绩完成教学见习和实习。通过规定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他就可以在所在州申请教师职务,在与其专业训练相应的学科和年级教书。美国小学教师有年度评定,有晋升加薪的机会,也有改换门庭的权利。为了保住教职和更新续签教师资格证书,他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深造。校长或校长助理会定期或随时随地抽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到课堂听课,学校也会给教师提供不同的进修和学习的机会。

在职的小学教师专业深造的途径包括所在学区给予的定期培训和暑期学习班,还可选择读研究生。学区的定期培训多安排在学校放学后,由学区有关学科培训项目的负责人牵头组织,由专业对口、持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培训教师负责培训。暑期学习班有的是由各个学区举办,更多的是由高校教育学院相应学科的教授申请项目资金,给教师培训。教师本人积累参加培训、学习的学分作为年度评定与晋升加薪的依据。定期培训和暑期学习班基本上是自愿报名参加,有的项目需要所在学校校长或年级学科组长的推荐。参加专

业培训的教师个人不用缴纳培训费,如有专门的项目资金用于培训,受培训的教师还可以获得经费补贴。例如在2005暑假年肯尼索市的小学教师参与一个星期的科学课程培训,可获得200美元的补助。参加春、秋学期的培训一般没有补贴,但因为有代课老师代课,所以参加培训的教师就可以脱产专心学习。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由各学区教育部门制定,多数与学校的优化要求和教师的具体需求有关,也就是说教师学有所用。这样,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性比较高。

读研究生的大门总是为小学教师敞并着的。每个教师都有读研的机会,不需要专门的入学考试,可以到任何一所设有相关学科研究生专业的大学就读。当然,读研有一定的入学要求。需要个人申请,提交大学成绩单,2-3份推荐信,交纳学费。教师读研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一份教职和晋升加薪。攻读教育硕士的中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研究生一般都是晚上上课(3个学分的课,每周1-2次,3小时左右),上课地点可以在中小学。研究生课程一般共有36个学分,一到两年完成。他们在攻读研究生学位前参加的培训学习成绩可以转换为研究生课程的学分,只是这种转换的学分数有限制,一般控制在6-9个学分。研究生毕业后,一般都会在所在学校里承担起教学重任和发挥教学骨干作用,得到相应的晋升和加薪。在乔治亚州,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教师的年薪会增加3000-5000美元,因此,许多教师会选择读研作为自己专业深造的途径。美国中学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学位(70%以上),大约50%的小学教师具有硕士学位。

和其他许多执照、证书一样,美国教师的资格证书不是终身的。每过三年,有的是五年,必须更新续签。教师参加定期培训、暑期学习班或读研所积累的学分是教师资格证书更新续签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9篇:教育学研究生辅导培训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范式建构

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是适应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要求,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研究生培养成效,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然而,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却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点、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独特规律,从新实践中探索新理论、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模式。其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能否形成“导辅协同”的工作范式。

一、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概念拓展

立德树人应当是也必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遵循。导辅协同逻辑起源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从词义上看,“导”即启发、引导、主导;“辅”即帮助、佐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与“导”作为矛盾的两方面,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唯物辩证法认为,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研究生群体知识水平高、政治参与意识突出、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总体上思想政治素质高,思想观念更趋成熟,多数已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抑或是在自身成才发展过程中,其主动性、自主性都极强。因此,与本科生“辅”重于“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应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辅”为次要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内涵的理解与拓展、作用的辨析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所谓导辅协同,一般地说,是指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特有规律,贯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全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思路,是构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的基本遵循。具体地说,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上讲,导辅协同主要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中导师和辅导员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从广义上讲,导辅协同不仅体现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论中,还包括研究生思政教育功能、价值上的导辅协同,研究生思政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等。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广义的意义上理解导辅协同,不断拓展导辅协同的外延,挖掘导辅协同的深义,统筹设计、构建体系。

二、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要且必要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22-1996年)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和理论,他以范式及其发展变化为基点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结合库恩有关范式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对范式的内涵基本达成共识:是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这成为该学科或专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框架,规定并指明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本文所指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即在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识、持用话语、既定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本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汲取研究生思政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益发展模式,探求能为人们所认同并施行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新结构、新形态,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应具有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并非先存在,它孕育、形成、确立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性。其标志有多种,如确立了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性及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架构为核心,进而探析特殊规律的学术旨趣;在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客体、过程、内容、方法为主的概念体系,确立了着眼于运用此概念体系观察、反思和从事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框架与行动模式,这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意义非凡。但是,面对当今世界所处之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之战略机遇期,面对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之风险与挑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范式也面临挑战,体现在: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运用既定范式思考和回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所提出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时,时常发现理论关照和回应现实的不足与无力。(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导师和辅导员在处理“导”和““辅”的关系中存在“顾此失彼”误区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依靠力量,是决定其工作成效最主要的方面。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却存在“重本轻研”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大学生总体结构上看,在当前高校中研究生规模普遍小于本科生规模,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的整体思想状况相比,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状况相对成熟,在学习活动组织和生活自我管理方面自觉性更强。这使得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聚焦于本科生,在制定相关思政工作制度时将优势资源和利好政策向本科生倾斜,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生思政工作有关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从客观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虽逐步优化、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由大国竞争加剧、西方“中国威胁”思维惯性导致的意识形态矛盾和斗争,加之西方对华意识形态输出方式和策略的转变,隐蔽性成为其主要特点,这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大背景和重点攻坚领域。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预判不足,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主体自觉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此外,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直接决定研究生思政工作成效,其中,导师负首要责任。当前,绝大多数导师能着眼于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基本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学习指导、科研实践中,较好地完成科研育人的职责。然而,部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重科研指导而轻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重学业专业指引而轻人格品行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问题,即“导”而不“辅”。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队伍的要素,是骨干力量,也是主攻手。当前,研究生辅导员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方面总体上是好的。然而,受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存在重日常事务管理而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具体工作实践而轻系统工作统筹等问题,也即“辅”而不“导”。因而,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功能发挥的不平衡、不协调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两重功能的关系有待调整升级整升级,在实践中偏向重“非意识形态功能”而轻“意识形态功能形态功能”从价值论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均具有“意识形态性、非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即向教育客体传导意识形态、使客体形成教育主体期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体系,以此引导和规范教育客体行为方式的效能、属性。其首要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是除了意识形态功能以外的其他社会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非阶级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要求。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虽然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一问题的两个侧面,然而,在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地位问题时,仍然要有所侧重、不能偏废。这根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发挥其功能时,意识形态性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并代表思政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其功能的“非意识形态性”之于意识形态学必须也只能是从属关系,不能独立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其主旨是将广大研究生培养为我国意识形态战线的有力维护者,其根本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拔尖的顶尖人才。然而,由于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且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和衡量,而对研究生进行非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则相对难度低、可操作性强、效果容易凸显,这与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方法更新不足、主体间分工配合不力、教育内容结构不够优化等负面效应叠加,就导致教育主体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校园学术文化等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教育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研究生构建科学“三观”的主要路径之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有效开设已成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未能着眼于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更多地采取灌输方式,对研究生关注的时下热点问题涉及较少;再加上研究生课业、学术任务重,不少研究生只能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能力的提升中去,很大一部分甚至只是为了凑学分才勉强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上种种,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主渠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始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于帮助研究生深入社会、认知国情、锻炼本领、锤品铸魂的作用无可替代。校园学术文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应有之义,其内涵的育人资源、素材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不可小觑。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把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中,以期促进研究生结合所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成研究生专业素质提升和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双轨并行。然而,由于各级各类高校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和落实的差异性、不均衡性,使得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再加上研究生培养模式所限以及研究生繁重的科研任务,导致部分高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限制了其作为教育载体的功能的发挥。此外,互联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是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校园网建设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重点,多数高校都能够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和公众号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达成教育、引领研究生思想和风尚的目标。然而,鉴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渠道的不可替代性,再加上维护和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要高出许多,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估难度相对较大,这使诸多高校在网络育人资源开发和育人平台维护方面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上线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的形成与发挥。

三、导辅协同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独特规律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构筑方式,应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全面系统地从其主体、功能、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一)存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构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共同体”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质提效,队伍建设是根本,实现对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掌控,有赖于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这是我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从教育主体维度看,“导”即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辅”即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关键主体、相较于导师的首要负责人定位,起辅助作用。当前,突出导师和辅导员的双主体作用,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地位,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的重点,专门安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实现优势资源和政策有效倾斜;着眼研究生群体特征和教育规律,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运用制度手段推进工作。二是研究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素质培训体系和机制,着力提升两支育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增强育人合力。三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应苦练内功,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德育共同体观念,立足岗位职责做到既导又辅,增强教育实效性。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其两大基本职责就是教书和育人。因此,导师若想扮演好思想引路人和学业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还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教风引导、影响学生,重点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真正理解和践行导师工作的“导”“辅”二重性,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主心骨,做党委工作的辅佐者和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保证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的民族责任感,重视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育人作为自身岗位的根本。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结构和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加强科学研究,从工作作用和工作方法的角度全面认识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辅”“导”二重性,即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出发,做好党委工作的助手、导师教学和科研的助手、学生成才发展的助手的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将系统工作统筹同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政治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和就业指导。据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必然要求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和辅导员不断转变观念、精诚合作,由传统的各行其是向形成协同攻坚的德育共同体发展。(二)彰显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双重功能的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协同发挥同样须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必须补充、辅助于意识形态功能。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趋势虽整体向好,但是个别人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意识淡薄、知行合一不足等问题,反射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发挥亟待优化。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突出其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应着力于四个方面。一是加大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感、自觉性和综合能力。二是立足研究生群体特点,科学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内容结构,科学设置“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内容的比重,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为核心与主导,兼顾学习观教育、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婚恋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三是探索并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为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坚实保障。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效果较难进行量化评价,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科研、管理和活动等不同维度设计工作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其中,尤其要突出和增加意识形态教育所占权重,坚持以科学引导为方向和以客体效果反馈为中心相结合,更加注重教育主体对客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期达到表彰和激励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四是在调研并分析现有主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并协调好不同主体间的分工与职责,引导、激励各方着力构建德育共同体,研究并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机制,实现全程育人。(三)承接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传统教育方式同新兴教育方式相结合教育方式的适配性、丰富性、多样性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选取、运用必须因时而新。其中,所谓“导”,即继续坚持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然而,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无法很好地适配,既定的教学理念、方式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置,既充分体现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专业性,还要重视教材建设的实效性,即教材的编写在结合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应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理论特点。此外,更要重视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在课堂上重视翻转式、讨论式、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从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引导研究生感知和探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辅”,即注意发挥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途径的补充作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交叉,在推进研究生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的同时,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还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自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充分运用校园网、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介、新载体,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相融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开创新空间。

四、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需要立足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导辅协同的新范式,通过优化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任少波,许占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6-52.

[5]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6]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3):81-83.

[7]吴春梅,陈一恒.意识形态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22-26.

[8]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9-14.

[9]任敏.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6):33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