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探究性教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数学课程标注》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实践体验,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大多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视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教师习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间接性的知识。由于观察力和想像力长期得不到锻炼,致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无形中被扼杀,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中学应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苦学为乐学。下面我就中学数学学习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尊重学生,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要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比如问题情境,趣味幽默情境,游戏操作情境,优美情境,生活情境等,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进一步探究做准备。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设置了鸡兔49只,100条腿满地走,问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以“趣”引“思”,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还可设置悬念于课尾,则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激发起继续学习的热情。例如,讲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之后,临近结束时,可让学生判别方程:2004X2一327x一41=O的根的符号情况,这时学生马上推算起来,但都发现很麻烦,抓住学生的心理,可说:“其实推算很容易,结果有一正根和一负根,且正根的绝对值较大,怎样推算出来的呢?下节课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学生就急切地盼望下节课的到来。
二、提供课堂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养成,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固然受到很多因索的影响,但重要的是取决于练习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做数学,体验数学,体验成功。如在学习了概率后,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小红、小明在一起做游戏时,需要确定做游戏的先后顺序。他们约定用“剪刀、包袱、锤子”的方式确定,问在同一个回合中两个人都出“包袱”的概率是多少?学生平时接触此类游戏的机会较多,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结果就不难得出。
三、利用数学开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必须得有一定的载体,而数学开放题正好体现了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的过程实际是探究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让学生对这种开放题的探究,往往能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想像力,开展合作交流的机会,并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乐于参与。例如“有一张紧靠墙角(成直角)放置的圆桌,现只有一把有刻度的直尺,直尺的长度接近直径但还达不到直径的长度。请你设计能计算出直径的不同测量方案,并说明方案的可行性。”解题者可以进行丰富的想像,充分应用所学。结果,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很多非常有创意的方案。
四、重视实习作业,开展探究性活动,学以致用
数学并非仅仅是一堆知识,它更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学生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学习了函数和不等式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计算有关经济问题;还可让学生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改变自己房间的布局等,例如:学校建了新校舍,要在长100米,宽80米的矩形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绿化面积是空地的一半,请为学校展示你的设计;又如学习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后,让学生利用一种或几种多边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底部可以达到的旗杆高等。这些例子很多,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时,他们便会发现需要数学知识,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抓住学习要点。
五、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平台
应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探究性学习,这不仅能为学生创设许多问题情境,增强问题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具体,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还可利用网络把课堂延伸出去,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把网络作为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用发展性的评价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 应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处在过渡阶段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还从未接受过正式学校教育,对学校的学习生活还是一片空白。而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我们用“传道、授业、解惑”来解释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很恰当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并且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师生关系的存在不仅无法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而且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及其不适合的。因此我们就应该开拓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这种弊端。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
靳玉乐在《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一书中,给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认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探究教学实验经验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其科学态度及精神,按模式分析等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形成和发展其科学素养为目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的一种综合性,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
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策略
基本策略有: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交流、持续发展的策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注重探究过程的策略;学会分享、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策略;开发非智力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的策略。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对比
从师生关系上看,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趋向合作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什么,怎么教都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式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而共同学习。从教学目标上看,探究式教学模式更加趋向情意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探究式教学模式较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重视学生智力因素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四、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
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他们对老师有很强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责任感和动机不断增强,但往往只从从兴趣出发;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争强好胜,常常显露出独特的个性,但集体观念不强;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能进行自我评价,但评价标准主要来源于学习活动,存在偏差和局限等。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从小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习惯。并且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好动、好表现、好创造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时必要的。而且这种探究式主要应该以学生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掌握了发现、认识并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组织良好的素材;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设计全面有效的探究活动;及时调控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总体说来就是要求老师们做到:采用的教学教学素材要充满吸引力,力争做到“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数学交流――猜想验证”的逻辑结构,设计问题空间的大小得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积极而活跃的心理气氛。教师还要做到凡是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的操作材料,应指导学生自带、自做,当学生不能自行准备操作材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精心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适合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典型操作材料,便于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参加实践,收集事实,展开研究。探究活动的设计应使学生既能掌握《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教师对探究性活动程序的每一个环节的策划、准备、实施,都要从宏观上抓住探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设计和管理。
要使探究性学习活动得以科学、规范地进行,单凭数学教师内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多方力量参与是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发的有利保障。在开发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注重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设计与开发中涉及多方面内容,需要学科之间、年级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员的参与协助。广大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非指导教师之间,指导教师与学校领导,以及与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员之间要进行交流与合作,广大教师要转变学科课程下独立的教学方式和观念,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合作性原则。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75―01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探究性学习是指师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实验、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实现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该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探究性学习中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如果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要想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照本宣科,不搞“一言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形成以探究为乐,以创新为荣的学习风气i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教材细节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感知与体验历史。如,在开展“评价拿破仑”的探究性学习时,首先,我教给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制定了探究性学习方案。然后,让学生以分工协作的方式,根据探究课题(拿破仑成为法国的统治者是反映了历史的进步还是表明了历史的倒退?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这两种观点,哪一种观点你更为赞同?你对拿破仑战争如何评价?)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初步的探究结论。最后,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组织他们就相关问题展开辩论。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对最终的探究成果予以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二、改变学生练习的形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改变学生练习的形式,把探究性学习引入学生练习之中,通过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会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这有助于改变学生那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如,历史习作是一种要求较高的练习形式。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较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以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为切入点,鼓励他们从不同途径收集资料,在资料的整理、分析及习作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予以指导,并根据史论结合的原则与学生体验、参与的程度对学生的习作予以评价,这样做,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探究性 物理实验教学 指导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课程改革、教育技术、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科学探究和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进行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知识观和评价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思想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思想由来已久,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因其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被看作是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最早提出者。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的哲学。作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理论包含了一系列对于知识、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环境、教学及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观点。这里仅介绍学习观和教学观。
1.1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在学习和学习者方面提出了与传统观点有本质区别的认识。
1.1.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1.1.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直接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1.1.3创造真实的冲突的学习情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1.1.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学习者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疑虑,逐渐完成知识建构。
1.2建构主义教学观。
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应该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建构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在“学”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据此,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1]。
2.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观点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2],而学生每一次的探究不一定要完成完整的七个探究要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其探究过程可以只涉及其中的部分要素,也可以包含七个要素,具体要根据探究的是什么问题,各要素的价值(必要性),各要素的难易程度,以及时间等因素来决定。在教学设计也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这七个探究要素。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物理实验活动,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培养物理实验能力,养成探究习惯和科学态度,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最终提高科学素质[3]。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上体现了新颖丰富的内涵。
2.1教师是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探究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索活动,克服干扰,勇于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在与学生的合作中接纳学生的独创见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创造,还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使其有效地进行探索、研究。
2.2学生是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体参与者。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和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1)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委以学生重任,相信学生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世界,揭示世界的奥秘,发现并创造出知识。(2)教师重视学生的元认知(来源于生活,是学生对生活真理的感悟),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自我完善。
2.3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社会化的综合体验过程。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把学生学习当作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探究教学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的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要加强个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和完善,使自己成为一个学会合作与交流的社会化主体。
建构主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与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特点基本一致。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是在合适情景中,主体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兼有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只是辅导者和促进者,居于次要地位。这些都是建构主义所要求的。所以,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应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3.建构主义指导下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
从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情境性、互动性是建构主义和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均强调的,下面谈谈建构主义理论对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作用。
3.1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制约物理实验学习的条件,从主观上来说,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应的认知能力、动机;从客观上来说,包括物理实验的复杂程度。教师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程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物理实验具有情境性的特征,而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要求教学情景具有可探究性。可探究性反映在问题上,是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对个人来说,用原有的认识不能解决它,对集体来说,各人的看法可能不一样,这样的问题就具有探究性[4]。当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冲突时,教师采取建构主义的顺应原理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思想加以肯定,帮助学生推导出错误的结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
该教学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普遍持有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尝试理解一种与其认识构成矛盾的事件,如停止推动小车,小车仍能继续前行一段距离;最后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在学生模拟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过程中,形成与科学概念一致的新概念,即由学生总结出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使学生建构出与牛顿第一定律一致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更清晰地了解现学知识与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经验的区别和联系。
3.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动”学习。
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协作”与“会话”都强调互动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性。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科学根源于交谈。在不同人的合作之下,可能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社会建构论也认为:“意义是通过两个或多个人的协作努力而获得的。”因此,在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探究问题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只会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而通过合作与讨论、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加深对事物的全面理解。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教学中,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兴趣独立设计探究方案。
探究方案设计1:用装有沙子的容器、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实验。
探究方案设计2:用装有沙子的容器、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实验。
探究方案设计3:用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实验。
探究方案设计4:用海绵、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实验。
在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方案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提倡学生就实验过程中的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进行组内和组外讨论交流。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展开讨论、平等交流。实验时,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明确实验步骤、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反馈信息引导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教师与小组、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建构压强的概念。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利于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物质情景,实验活动的相对自由性也有利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一定能使物理实验教学为培养人才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238-23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传统的很多教学方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突出,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也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作为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者和执行者,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不断的探索寻求好的教学方式来深化高中历史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走出来,主动的去摄取知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研究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探究未知世界所必备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一、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含义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自主查阅资料并通过自主思考、团体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质疑、探究存在的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概括来说指的是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围绕一个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去查找历史资料、如何分析整理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去学习历史。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它的中心和重点都在学生,探究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目前对探究式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的重心应该主要放在探究性学习上面。
二、在实践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从教育心理的角度来看,高中生正处于身心转型期,因此对事物较强的感知能力较强,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得他们不再满足甚至厌恶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喜欢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并且直接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历史教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以及历史事件比较感兴趣,因此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是那种能够让他们对历史具有直观形象的方式。同时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他们获取的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比如网络的强大力量,于是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也随之增强,对于历史的学习也同样有着这种心态。
(2)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实行历史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个性全面发展。
三、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目前很多的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历史教师们也都在尝试着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应用在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中,一般而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如下所示。
(1)课题的选择。历史知识的开放性、实践性以及问题性给选择课题很大的空间但同时又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因为选择太多时很难把握重点和很难确定哪些问题或课题最适合高中生的学习。应该从如此众多的历史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此时教师的选择是很关键的。因为老师要保证选择的课题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又不会超出学校所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并且符合现实的地理环境因素等等。一般来说,选择课题时要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作为基本原则,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学习时肯定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因此老师可选择较为简单易行的课题作为实践的开始是比较合理的。
(2)探究性计划的制定。选定课题后必须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人员分工、如何安排时间、探究的步骤,资源的利用等内容。例如选择“从黄河的变迁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探究性课题时, 所制定的计划要包括:探究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例如寻求黄河改道、污染和断流的历史原因)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实现这个目的,此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最后应该得出怎样的结果等等。
(3)资料搜集。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越来越多的途径去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例如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非常快捷的查找到想要的资料。一些传统的方式例如图书、杂志、报纸、地图等也是有效的搜集资料的方式。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相关的人员进行社会调查,比如历史学专家教授、学者等等,这些都有利于获得宝贵的历史资料。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药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将他们的兴趣和激情挖掘出来,同时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搜集资料时要有所选择,注意资料的历史真实性同时要与选定的课题相关联,这样才能有效的搜集到需要的资料。相反,如果老师不善于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进入误区,耗时耗力还得不到好的结果。
(4)资料的研究分析和结论。资料搜集整理后最核心的就是对资料的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此过程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表达个人观点、增强大家之间交流的好机会。学生各抒己见, 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的发言,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接纳别人不同意见的心态,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对于“秦始皇是否能吃到葡萄”这个历史课题, 在经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之后,有的同学认为秦始皇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葡萄一般产地在西域,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秦始皇是不可能吃到的。有的人则认为由于交通条件已经满足运输的要求,西域的特产流入当时的咸阳是很有可能的,因此秦始皇吃到葡萄是可能的。这样一来, 学生们就会主动寻找更多的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日益高涨,学习兴趣不断的提高,学习的潜能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和培养, 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四、总结
从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来看,它的实践是具有理论依据的,从具体的实践步骤和方法来看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必要和具有现实的操作性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断的探讨和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杨亚琼.浅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教材教法
一、设计一个好的情境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是能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的首要问题。情境应当是学生熟悉的、最好是现实的,并从情境中所提出的引起学生求知欲的、且能指向目标的、明确的问题。教材中的情境通常具有一般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和学生实际来设计。
例如:农村学校设计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有关的情境和问题,这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的有用,而且可以激发起学生用科技知识发展家乡经济的愿望,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主要是在农村,普及初中教育,如果我们一心主要想着为学生的升学而教学,且不说搞题海战术、模拟考试等做法有背教育教学原理,也是与实施义务教育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的初衷不相适宜。由于过去对农村重视不够,所以更需要有志者设计一些适应农村需要的情境资料。
二、整理是一个必要阶段
从历史上说,几何从开始证明,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整理出欧几里得体系,这不仅使几何知识得以相传,而且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从数学来说,其真理性在于逻辑证明,因此,公理化成为数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公理化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处理好数学理论、社会需要和学生认知三者的关系,仍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无论如何,从心理学有条理的东西容易记忆也便于应用这一点来说,一定的逻辑系统是必要的。
在情境中经过探索得出结论后,还需要有一个对这些结论进行整理以形成逻辑系统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数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必须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对提出的结论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抽象成概念和原理,并用定义、定理和定律、法则来表述,再进一步把他们用符号来表示,再通过他们的内在联系,整理成一个逻辑系统。
三、要有作业
课后做适当作业是必要的,虽然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但课外作业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因为它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阶段,也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阶段。但是实际上也存在着缺陷,最大的就是降低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易教易学,在讲完知识之后,配置了相当多的由教师讲解的例题,造成了学生主要是模仿例题做习题,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锻炼机会,更甚的是发展出所谓的题型教学和模拟考试等大量的题海战术,不仅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问题。所以,我在布置作业时在保证所有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数学才能的学生再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真正都能得到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四、自主空间多大为宜
自主空间多大为宜,用我们通常的形象说法,就是“跳一跳,摘得到”,而这跳一跳能跳的多高,则是因人而异的,与他原有的基础和思维能力训练有关,探索教学首先是要设计一个好的情境和问题的原因所在,而所谓“好”的标准之一,就是创设一个恰当的自主探索空间;其次,教师的适时帮助是必要的,以为学生自主探索就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或知识是学生自已建构而放弃帮助的观点和做法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然,这种帮助,主要是指引、点拨和鼓励,使他们有信心朝着目标继续探索。打个比方,应当像妈妈教自己孩子走路那样,既不是抱着不放,也不是放任不管,走歪了指一下,跌倒了扶一下,不走了哄一下,真走不动了,这次训练就完成了。
【关键词】探究性 小学数学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9-01
一个较完整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大体有四个阶段,分别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阶段、“选择内容、制订方案”阶段、“动手实践、开展活动”阶段、“合作交流、总结反思”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衔接,缺一不可。
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其不仅仅是掌握和熟悉概念、公式或者规则的过程,而应是充满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好奇和探究是大部分儿童本身就具有的重要能力,而创造更是孩子们的天性。
一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所谓“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是指将相关数学问题放入特定的情境(一般指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或实践活动)中,并在这一特定情境下说明这些问题的缘由,最后对情境下的相关数学知识加以提炼、总结和有针对性的探究,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努力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性特点之间的矛盾。另外,要激发小学生自愿进行数学探究的渴望和需要,并让他们进一步明确探究的方向,这将利于探究活动的广泛开展。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实践中,出现为了情境而情境的现象,导致情境中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缺乏活动的实效性和数学味。在探究学习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所探究的数学知识为主题,以数学问题为主线,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对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形成联系,在现代生活中找寻数学的信息,以此形成合理性的教学素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数学知识的问题背景下,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二 选择内容,制订方案
数学中的符号和图形是人类长期形成的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联系。由此可得出结论数学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构建。小学数学特有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它适宜展开探究性学习。然而,现在很多小学数学课程仍实行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有的则片面强调探究性学习,时时处处地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取的。
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会因学生和教师的不同而不同,会因教材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要对学生、教师和教材三个基本教学要素加以冷静和细致的分析,进而选择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内容来探究。如此的话,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要对教学内容加以巩固和深化,可以进行以下情境设计: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请思考一下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便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实践,开展活动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和运用方式都是通过精练文字、图形和表格等“书面材料”而得到的,并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这当然也就缺少了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亲身操作和体会,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宗旨。这种探究性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能力,智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各种活动,让活动尽量惠及每个学生。让学生亲身参与,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 合作交流,总结反思
在问题的探究上,学生的个体独立探究很重要,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样重要。通过相互间的讨论与分析,找出所学知识的规律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这样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学会如何相互帮助,在学习上达到互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个体的表现力和交往能力。
一、角色转变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开展探究型教学的基本前提和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学生不再是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为使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真正统一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我们不妨来一次教师角色转变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认真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组织培养、开展讨论、统一思想、促进认识,为把这种新课程新理念落实到探究型教学的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而奠定基础。
二、主动参与意识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官、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代替学生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换句话说,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所以,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探究型教学就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思维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此,探究型教学必须把学生学习过程建构成学生主体的开发、培养和提高过程,建构成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过程。教师要有主体参与意识,准确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并且要积极地发展主体。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运用各种方法自觉、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例如:关于时政热点利比亚战争问题,学生普遍对此兴趣较高,但又不理解英法等国为什么要对利比亚发动战争。对于学生的疑惑,我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看电视,听取专家评析,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学生便容易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目前世界和平局面是不稳定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第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疑点由学生自主提出,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最终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问题策略意识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探究型教学特别注重问题在学习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需要有问题策略意识,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探究情境,营造问题探究氛围,以促进更多问题的生成。例如:关于利比亚战争,当学生已经明白英法等国发动利比亚战争的原因后,我有意识地提出两个问题:面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如何应对和我们中学生怎么办?这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再度被激起。这种问题策略意识和巧妙安排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四、合作讨论意识
孔子曾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基于此,探究型教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互动和交往,也就不存在教学。交往和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讨论,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和创造性的解放。为了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竞赛、辩论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也可根据情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查阅文献、搞调查、走访实际工作者、进行考察记录、体验学习等方法去收集相关信息,丰富讨论内容。例如:我给学生这样一个探究课题――本镇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学生刚开始觉得这探究课题无从下手,或只简单地统计本镇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后通过我的点拨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终于明确了探究方向和内容:(1)了解本镇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其社会危害性(知识);(2)分析这些青少年失足的原因及预防(能力);(3)引以为戒,努力学习,为进一步实施探究奠定基础。由上可见,教师的合作讨论意识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教师应不断加强学生合作意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乐于合作、勤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以求得新发现,取得新突破。
五、发展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探究型教学贵在要求学生的学习也必须是探究式的,而要进行探究和研究,要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这离不开发展和创新。没有创新的发展,探究的结果只能是简单复制。在探究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行为。探究型教学极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另辟蹊径,敢于异想天开,甚至反弹琵琶。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积极大胆创新,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所以,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六、社会实践意识
关键词: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试图通过例子,展示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已知ABC中,AB=AC,D为直线BC边上任一点,DE AB于E,DF AC于F。试求DE与DF满足的关系。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自己来参与数学发现呢?为此,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在《几何画板》中用鼠标拖动相关关键点结合“计算工具" 演示:等腰三角形中,DE与DF的和始终是一个固定的值。激起学生疑问:点D、E、F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为什么它们的和却始终不变呢?这个固定的值是多少呢?与什么有关呢?如何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分类。
(1)你认为点D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三种:点D在B、C之间或与B、C之一重合或在BC的延长线上)。(2)等腰有几种类型?(锐角、直角、钝角)哪种情形最特殊?(等腰直角三角形)。
2.从特例入手,逐类考查。
在等腰Rt中:
(1)当点D与B、C之一重合时,DE与DF应满足什么关系?请合理猜想。(等于腰长,易验证)。(2)当D在B、C之间时,上述猜想还成立吗?你能就此种情形验证你的猜想吗?
3.从特殊向一般转化,探究普遍规律。
(1)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广,若将等腰Rt改为锐角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上述猜想是否仍旧成立?若不成立,是否有类似的结论?请作出合理猜想。(DE与DF之和等于腰上的高线长)。(2)如何验证(1)中的猜想?(用截短法、加长法或面积法)。(3)当点D在BC的延长线上,DE与DF将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证明?
三、群体参与、合作交流
1.四人一组,充分发表己见,形成小组集体意见。
2.组际交流,交流猜想结论、交流验证方法等。
3.学生概括题中DE与DF在不同情况下满足的不同关系。
说明:由浅人深的问题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猜想,验证”等探究性活动,并教给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样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四、反思小结、提炼数学思想
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入手的?为什么要这样分类?(根据点D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位置和三角形的形状分类;在无确定图形的几何问题中往往需分情形分类讨论)
2.在证明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方法?哪一种更优越?(面积法较简捷)
3.本题可以概括出怎样的结论?(等腰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之差)等于腰上的高线长)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整体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
五、类比迁移、引申拓广
应用本题的解题方法和结论,尝试解决下列问题:
问题1:正的边长为2,AD是BC边的高,点P为AD上任意一点,求PD+PE+PF的值。
本题很容易求出PD十PE+PF的值啊是高线AD的长。
以此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猜想并验证下列结论:
1.当点P为正内任意一点时,求PD十PE十PF的值。
2.当点P为正外任意一点时,求PD、PE、PF三者满足的关系。
问题2:根据上面结论任意ABC内任意一点P,PA・BC+PB・AC+PC・AB=2SABC
在空间几何中有没有相关的论断。
分析:
1.应分成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1)当点P在一边和另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所围成的区域内时,连结AP、BP、CP,则;(2)当点P在一边的延长线上时,同法可推出PD+PE-PF=h(此时PD=0);(3)当点P在某两边延长线所夹角的内部时,同法可得PE-PD-PF=h。2.面积在空间类比为体积,三角形类比为四面体,在空间四面体ABCD中任意一点P,若h1h2 h3h4分别为到四个面S1S2S3S4的距离,结论为h1S1 +h2S2 +h3S3 +h4S4=3V四面体。
六、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