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食品产业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

第1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 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第2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1.1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体系的建立

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它首先受制于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产业发展是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的实体支撑,具有基础性作用。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还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政策对其具有保护、促进和引导作用。黑龙江的绿色食品企业是绿色食品营销活动的主体,它们的营销能力直接决定着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营销水平。而营销绩效直接反映了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的成果。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原则,本文构建了包含产业要素、政策要素、营销能力要素和营销绩效要素四个维度共计二十一个指标的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体系。

1.2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模型

本文邀请二十位专家(包含6位农业经济管理专家、6位市场营销专家和8位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组成专家组对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进行分析评价。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建立了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①确定评语集。评语是对评价对象的定性描述,评语集对各级指标都是一致的。本文将评语分为五个等级:很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秀,并用符号记为V={V1(优秀),V2(良好),V3(一般),V4(较差),V5(很差)}来表示[1]。②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以后,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层次的各指标进行赋权,建立判断矩阵时运用专家咨询法对两两指标进行比较并赋值,确定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各级指标的权重分别是:A={0.22,0.20,0.46,0.12},A1={0.07,0.42,0.19,0.13,0.19},A2={0.50,0.50},A3={0.04,0.03,0.16,0.19,0.06,0.27,0.04,0.10,0.11},A4={0.49,0.14,0.08,0.05,0.24}。③对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处理。评价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于定量指标,本文中均为正向指标,可以由专家组根据该指标的历史数据、同行业平均数据、标准数据等确定从优秀到很差的五级评价值。当子因素指标值vij为定量指标时,可以运用功效系数法令rij=0.1-(vij-vimax)/d,其中d=(vimax-vimin)/0.9。以企业数量为例,将全国各省份的绿色食品企业数量的最大值770作为优秀值,最小值5作为很差值,四等分确定其他评价标准值。④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结果。根据指标处理结果构造模糊隶属度矩阵,依据模糊变换原理,将各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隶属度矩阵进行复合运算,从而得到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各主因素层和目标层的模糊评价向量如下:B1=(0.13,0.48,0.39,0.00,0.00),B2=(0.10,0.20,0.50,0.13,0.07),B3=(0.07,0.31,0.33,0.23,0.06),B4=(0.17,0.13,0.59,0.07,0.04),B=(0.10,0.30,0.41,0.14,0.05)。

2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评价结果可知,产业要素、政策要素、营销能力要素、营销绩效要素的模糊评价水平分别是良好、一般、一般、一般。而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的综合评价水平是一般,还有待提高。从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来看,各要素对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的影响程度排序为:营销能力要素、产业要素、政策要素、营销绩效要素,各要素的影响程度分别为0.46、0.22、0.20、0.12。这说明营销能力要素是评价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最重要的要素。从产业要素来看,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指标所占比重达到0.43,这说明企业的规模对产业要素影响最大。从政策要素来看,政府支持力度和市场监管力度权重各占0.50,重要程度相当。从营销能力要素来看,营销网络分布和产品结构水平的权重分别是0.16、0.28、0.19,这说明营销网络和产品结构是影响营销能力要素的关键因素。从营销绩效要素来看,市场占有率、品牌美誉度三项指标所占比重分别是0.49、0.24,最能反映营销绩效。从三级指标的综合权重来看,营销网络分布、政府支持力度、市场监管力度和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综合权重分别是0.13、0.10、0.10、0.10,这说明以上四项指标是影响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提升的关键性指标,应特别重视。产品结构、产品质量合格率、市场占有率和促销力度的综合权重分别是0.09、0.07、0.06、0.05,这说明以上四项指标是影响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提升的重要指标,应该予以关注。而其他各项指标是影响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的一般指标,虽然它们的综合权重较小,也应予以重视。而从各项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企业平均资产规模、政府支持力度和市场监管力度、产品结构和营销网络分布等对于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影响较大的指标的评价值较低。这说明企业规模偏小、政府支持和市场监管力度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和营销网络分布不均衡是制约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需要从以上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黑龙江的绿色食品营销。

3促进黑龙江绿色食品营销的对策

3.1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可以主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和推介活动,鼓励和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博览会和展销会。应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大家的环保意识,引导大众更新消费观念,关注绿色食品[2]。应大力整合各绿色食品企业和农贸批发市场,布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它们的产品集散功能。

3.2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应尽快出台和完善关于绿色食品标示管理、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和绿色食品市场经济行为规范的的法律法规,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应完善省、市、县三级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以省级检测为主,区域性检测为辅,以重点市县检测为基础上下贯通的绿色食品质量检验监测服务体系[3]。应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监管,扩大监管范围和增加监管深度,提高对企业的检查频率,全面推行企业自查自纠制度。

3.3壮大企业规模

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黑龙江绿色食品的开发,促进民间资本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促进企业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应加快绿色食品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要积极向名牌企业靠近、同大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联合与协作、通过联营联牌、贴牌生产等方式确保企业的稳定和发展[4]。

3.4优化产品结构

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绿色食品,可以为高收入阶层开发价高档绿色食品,为老年人、儿童和妇女开发高营养产品和保健产品。应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从而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应改善绿色食品包装,创新产品的包装设计,实现产品差异化,提高整体产品价值。

3.5拓展营销网络

第3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在经济日渐发达的今天,健康绿色生活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发展绿色食品成为全社会的消费趋势。四川省近年来绿色食品也得到很大发展,2013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139家,新增产品377个。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提升,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2013年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为8674万美元。在绿色食品不断发展中,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如何进一步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就成为热点议题。

2理论基础

2.1绿色食品供应链

绿色食品供应链是对供应链内容的丰富,指从绿色食品生产到消费整个过程各个环节有机组合的整体。绿色食品供应链主要是以各个供应链环节的协调组合,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目标,推动相关策略、预测生产为主,以采购、生产及物流配送的稳定来降低综合成本。绿色食品供应链与一般供应链差异不大,但是其内涵也存在一定差异,包括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商、绿色食品物流商、绿色食品专卖店及超市等主体,具体如图1所示。

2.2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时间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绿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战,特别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绿色产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战,在相关政府报告中也指出必须抓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检验检疫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等,为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提供了借鉴。国内外针对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方法研究较多,本文结合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简称HACCP)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具体如图2。针对绿色食品安全监控点的把握,主要从法律、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及信用等五个角度展开,但是需要从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四个环节展开,形成立体化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3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现状及困境分析

3.1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现状

(1)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创建国内绿色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55个,总面积为754万亩,总产量达到939万t。同时成功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个,种植面积25万亩。全省种植覆盖至1226个乡镇,绿色食品种植农户300万户,为农户户均增收500元。(2)完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质量安全追溯是其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很大发展,覆盖范围达到93个县、203家企业、820个产品,其中绿色食品企业为93家,占比为45.8%;绿色食品类别为545个,占比为66.5%。绿色食品的安全追溯体系得到很大完善。(3)优化绿色食品营销方式。营销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视绿色食品营销工作,并不断扩宽绿色食品营销范围,组织四川省知名企业参加了莫斯科国际食品展、2013年中国青岛绿色食品展销等活动,成功举办“四川省阿坝州‘川藏高原’绿色农产品推介会”,使四川省绿色产品营销环节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4)加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为了提升四川省绿色食品的市场地位,提升市场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绿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检或专项检测绿色产品达到1291个,合格率达到99.3%,其中防腐剂、三聚氰胺、标准化基地产品、甜味剂等专项抽检都实现了100%的合格率,对于抽检过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违规行为给予严格处理,在维护四川省绿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2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面临的困境分析

(1)绿色食品生产供应环节。四川省绿色食品起步较晚,作为农业大省,在绿色食品生产供应中存在巨大的优势,包括土壤环节、江河水质、空气指标等。但是在实际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对绿色食品种植环节的重视程度较低,部分绿色食品生产种植基地使用化学元素、农药利用存在很大问题,绿色食品生产供应过程中农药超标,如砷、铅、铝等重金属超标问题时有见诸报端,是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也是面临的困境之一。(2)绿色食品加工、物流环节。从加工环节来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到343家,但是龙头绿色食品企业在四川省农业产业化中占比却相对较少,仅在20%左右。数据显示四川省绿色食品企业数量较多,但是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食品企业却相对较少,仅有得意绿色食品集团、巴三娃绿色食品集团等少数绿色食品加工集团,大多数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与此同时,四川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精加工企业较少,大多数企业绿色食品加工均为初级加工,品牌意识较弱,绿色食品生产规范程度较低,绿色食品加工技术落后,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学元素的污染,从而引起四川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物流环节也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关键点之一,绿色食品对物流具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净、耐腐蚀、干燥等。但是在实际物流过程中,四川省绿色食品的物流工具严重匮乏,缺乏专用的绿色食品物流工具。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容易腐败的特性对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但是当前冷链技术发展与运用还相对滞后,四川省大多数绿色食品运输都在常温下进行,导致绿色食品在物流过程中就发生腐败变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四川省绿色食品的质量。(3)绿色食品营销环节。根据四川省商务厅及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四川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有三大产品,分别为机电产品,轻工纺织品和农产品。欧盟、美国、东盟、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对我国采取的绿色壁垒直接引起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滑。资料显示全省遭遇绿色壁垒最多的上述三大产业中,农产品出口企业近九成遇到过绿色壁垒,每年直接损失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报中,对四川省农产品实施绿色壁垒最多的是欧盟、日本、美国,占95%以上,在这其中欧盟为42%,日本为30%,美国为23%,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虽然在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却是遭到国外绿色壁垒最多的产业。与此同时,绿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内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也讳莫如深,如果难以形成良性营销环节,绿色食品遭遇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费者的忌惮。

4应对四川省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困境的对策分析

4.1完善绿色食品供应链生产种植环节监控

生产种植是绿色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监控的起点,必须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环节的监控力度。首先,提升绿色食品生产种植者绿色种植理念,提升绿色食品意识,在生产种植过程中合理利用农药化肥,合理选择绿色食品生产种植模式,提升绿色食品种植技术,引入先进生产技术,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种植保障,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生态化,从源头上监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其次,引导绿色食品生产者参加绿色食品发展与生产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不断提升生产种植者的素质,在生产种植过程中自觉控制相关环节,把关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绿色食品标准开展生产。再次,加大绿色食品生产种植的组织力度,将发展绿色食品的效益与绿色产品生产种植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生产种植者享受到绿色食品带来的市场效益,从而引导绿色食品的生产种植过程。最后,积极联合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进行检测,禁止高残留高进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并强化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的环境检测,严格控制管理投入,实现生产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监控。

4.2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

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企业是该过程中的关键,那么如何健全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物流环节监控就成为必然,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从绿色食品供应链加工环节监控来讲,首先在绿色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清洁无公害生产方式,要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环境的检测力度,严禁工业有毒污染物对加工环节形成伤害,对加工过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进行监管。其次引导企业加大绿色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升加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绿色食品加工的技术含量,打破现有的初加工问题,形成深加工、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健全的产业监控体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与国际先进质量安全检测标准接轨,形成有效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从绿色食品供应链物流环节来看,首先引导物流企业加大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引进冷链物流技术,在绿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体系,降低绿色食品腐败变质的几率,形成技术监控机制。其次,建立绿色食品物流监控中介机构,收集绿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馈到各个物流企业,形成特定的绿色食品物流机制,形成行业监督标准,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监控。

4.3优化绿色食品供应链营销环节监控

第4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购买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063-03

[作者简介]乔冠华(196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金融学;李悦男(1975-),辽宁旅大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投融资;顾福珍(1975-),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农村金融。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互联网+’的绿色食品产业营销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GLD05)。绿色食品具有“三特”特征,一是按特定方式生产;二是经特定机构认定;三是使用特定的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是无公害、无污染、优质、安全、营养型的食品,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求非常高。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土质肥沃;开发较晚,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地处高寒地带,病虫害较少。这些都为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底,全省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已达7309万亩,绿色农产品产量3750万吨,位居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也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分重视,推出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并每年拿出8至10个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其中不少于2个亿用于市场推广。绿色食品推广的效果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了解和接受程度,为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行为,本文对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现状、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特征、购买决策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并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

一、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为2016年6月19日―24日,调查地点为哈尔滨市太平桥家乐福、百盛购物中心以及黑龙江工程学院院内三个地点。此次调查以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问卷1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28份,有效率9143%。调查对象的主要特征如表1。

二、调查结果

本调查通过15个关于绿色食品消费行为小题了解被调查者的消费行为,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整理,调查结果如下:

(一)多久吃一次绿色食品

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人是偶尔吃一次绿色食品,每月吃一二次的占55%,每周吃一二次的占30%,每天吃的占125%,还有25%的人从不吃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消费价格并不太高,从不吃绿色食品的人很少,因此,绿色食品的市场开发潜力较大。

(二)您平时购买食品时,是否尽量购买绿色食品

平常购买食品时,经常购买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占17%,偶尔购买绿色食品的占56%,从不注意是否绿色食品的占27%。

(三)如果条件允许,您是否愿意优先购买绿色食品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消费者还是愿意优先购买绿色食品的占57%,不愿意的占到了43%。由此可见,还需大力宣传绿色食品对于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意义。

(四)购买绿色食品时主要考虑哪些(可多选)

此项调查为排序调查,消费者把自己觉得重要的选项排在前面。调查显示,3333%的消费者认为安全无污染和健康这两个选项最重要,其次有1905%的消费者考虑产品的品牌,再次有952%的消费者考虑产品价格,出于支持环保的公益目的占476%,受营业员推荐影响而购买绿色食品的为0。

(五)在购买绿色食品时,是否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4286%的消费者是临时决定购买,3810%的消费者是在营业员介绍后决定购买,只有1429%的消费者会提前收集购买资料。此项调查表明,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很在意购买的是否为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也不是很高。

(六)购买绿色食品时,对品牌的选择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食品时,选择经常购买的品牌的占7142%;选择其他名牌产品的占1429%;还有1429%选择有促销活动的绿色食品品牌;而选择价格便宜的为0。此项调查表明,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而对低价绿色食品接受度低。

(七)购买绿色食品地点的选择

在此项调查中,7619%的消费者会选择连锁、信誉好的超市;14.29%的消费者选择农贸市场;952%的消费者在邻近的超市购买。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购买的地点有一定的选择规律。

(八)若l千克的食品,其为非绿色食品时价格为100元,当其为绿色食品时,可以接受的价格溢价程度

大多数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溢价程度为10%―20%之间,占619%;1905%的消M者只接受10%的溢价;可以接受30%溢价的消费者为429%;接受40%溢价的消费者为476%;40%以上的溢价,消费者接受程度为0。而根据实际观察,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的溢价程度均为100―200%,有的甚至在300%以上,超出本文调查结果中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据此可以判断,价格畸高是制约绿色食品普及的重要障碍。

(九)对于绿色食品目前价格的感受

认为绿色食品的市场价格太高的占1125%,;认为比较高的占6875%;认为基本合理的占20%;认为很合理、价格偏低的为0。

(十)在购物时没有特意选择绿色食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绿色食品不太可靠和没有必要选择绿色食品两项占比都是33%;由于价格高而没有选择的占20%;其余的14%是对绿色食品不太了解。

(十一)您对现有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是否放心

对绿色食品质量完全放心的只占13%,基本放心的占70%,不放心的占17%。

(十二)您所理解的绿色食品品质包括以下哪几项(可多选)

43%的消费者看重保质期;40%的消费者看重材料及配料的健康可靠;33%的消费者看重市场口碑。

(十三)以下绿色食品中,您对哪类感兴趣(可多选)

消费者最感兴趣的绿色食品是高新食品,占50%;其次是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类,占33%;糖酒茶类和农副土特产品类均占20%;保健品类只占10%;饮品类占7%。

(十四)购买绿色食品时,下列因素对于决策的影响程度(可多选)如表2。

由此可见,绿色食品的品质、是否有添加剂、有无农药残留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品质要求较高。绿色食品认证作为品质保证的一个基本举措,也普遍得到消费者重视。

(十五)假设现在有企业主动找您,希望您定购绿色食品并送货上门,您是否愿意

愿意的只占27%;有意向可以进一步详谈的占36%;不愿意的占37%。

三、结论与建议

(一)消费者常在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保市场购买绿色食品,这是由于大型连锁超市对进货渠道把握比较严,产品质量有保证。因此,商家应选择大型的、有良好信誉的超市或农贸市场销售绿色食品。

(二)消费者比较注重绿色食品质量,因此商家应说明材料进货渠道,明晰产品品质,加强绿色食品的质量保证,使消费者放心购买。

(三)消费者对知名绿色食品品牌的认可度较高。因此商家应加强品牌广告宣传力度,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度;对绿色食品品牌进行包装,使消费者对其品牌形成一定的忠诚度。

(四)消费者无法接受过高的绿色食品溢价,因此商家应适当降低绿色食品价格,迎合目标客户的消费习惯,防止价格畸高。

(五)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品质,多选择无污染、健康的绿色食品,因此商家在生产绿色食品时应该着重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并将绿色食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功能性和安全性上,以高质量来赢得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 盛丽颖,安玉发,黑嘉鑫我国超市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2] 张小霞,于冷绿色食品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基于上海市消费者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11)

[3] 郝文艺,卢志滨基于消费者行为研究的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5)

[4] 杨波消费者对生态标签低信任度下绿色食品市场的运行和消费者行为选择[J]经济经纬,2015(5)

[5] 盛丽颖中国绿色食品营销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6] 赵冬梅国内绿色食品营销研究进展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14(1)

[7] 曾寅初,夏薇,S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2)

第5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我国绿色食品产量灰色预测及政策启示——基于供给增长驱动力视角的分析

欢迎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刊登广告

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绿色食品企业对展览视觉形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食品2008上海博览会参展企业的调查

有机食品的社会属性及其销售渠道建构原则研究

关于绿色食品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关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模式探讨

关于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创新

我国绿色食品产量灰色预测及政策启示——基于供给增长驱动力视角的分析

欢迎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刊登广告

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绿色食品企业对展览视觉形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食品2008上海博览会参展企业的调查

有机食品的社会属性及其销售渠道建构原则研究

关于绿色食品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关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模式探讨

关于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中作用的思考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及退出机制初探

浅论政府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析——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例

甘肃武威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疆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问题与对策

绿色食品发展模式、要点及技术体系探讨

标本兼治,稳中求进

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本刊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笔谈研讨采编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问题研究

原料是保障饲料质量安全之关键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状况及对策刍议

我国渔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新时期无公害农产品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部2009年第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有机农业及其发展探讨

浅议我国农业机械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

乳及乳制品中外源非蛋白氮的风险来源与监管探析

一种新型快速的牛奶抗生素检测系统

2008年的农业国家标准名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业部1192号公告-1-2009水产苗种违禁药物抽检技术规范

全国绿色食品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

中作用的思考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及退出机制初探

浅论政府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析——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例

甘肃武威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第6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特征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分析

物流业务与产业、企业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物流业的发展是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反过来适宜的物流形式能够促进产业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和实践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业的发展缺乏有效战略规划和管理,导致物流业与产业的发展不协调,这已经影响了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和发展,因此,加强物流业务的战略管理**就是一个涉及到使二者相互适应,以促进企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理论与应用问题。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可概括如下:

(1)物流业务附属于企业经营管理。Batten(2000)提出中小企业适合采用自营物流。李维安(2002)认为我国的专业化物流企业由于规模小等原因,在单据处理准确率、配送及时率与货损率等主要服务指标上,都较自营物流低,导致大企业多采用第一、第二方物流。

(2)物流战略管理要适应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需要。1954年鲍尔.D.康柏斯提出要从战略高度管理和发展物流。GrahamScharmann(1984)提出物流业务要与生产、营销活动相适应。Hans-ChristianPfohl(1994)认为第三方物流业的成功因素之一,就是它能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有不同的表现。欧新黔(2006)提出物流要以需求为基础,产业为依托。黄福华(2005)指出物流对产业有较强的依赖性,要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加强物流业的管理。

(3)物流战略管理将是产业和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新途径。David(1999)指出通过物流业战略管理企业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杨伟文等(2002)提出企业竞争将转向有“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物流领域。戴友陵(2004)提出建立完善的物流服务管理体系,满足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张蕴博等(2006)认为通过物流业的管理获得竞争优势将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

(4)物流战略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为供应链的全体成员带来利益。Boyson等(1999)对27个产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物流委托可帮助企业快速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增加效益。Lieb等(1993)指出使用第三方物流大约可使经常性物流成本降低30%~40%。JohnGattoorna(1998)认为第四方物流旨在为整条供应链的客户带来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有的国内外文献都提出了物流业与产业发展间的相互支撑关系,但不足的是没有区分不同的产业及产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物流战略管理形式的不同要求,缺乏对特殊性问题的差异化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物流业依托于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的产业以及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1)产业处于导入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快,中小企业占较大的比重,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之间主要进行模仿竞争,适宜采用第一、二方物流的形式;

(2)产业处于成长期时,企业数增长速度减缓,企业之间开始进行兼并、重组,逐步形成大企业的主导地位,产品附加值高、差异性大,企业之间进入成本—价格—质量—规模的竞争态势,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

(3)产业处于成熟期时,企业数变化的速度开始出现由缓慢增长到快速下降,产品附加值提高,并形成品牌声誉,企业之间进入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第三、第四方物流共存,并逐步形成以第四方物流为主的竞争格局。在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促使物流业快速、持续的发展,就要通过政策导向、支持手段以及加强管理,实施适应产业发展不同阶段要求的物流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链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高,并通过物流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绿色食品产业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

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不同产业在不同阶段要求有不同的物流形式,需要实施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

1.基本状况。1996年以来,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产业化和专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6—2005年绿色食品企业总数、绿色产品总数、绿色产品实物总量、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监测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5.95%、33.71%、37.29%、23.39%、78.07%、17.78%。

2.成长期的判断。选择适宜的物流管理模式,首先要分析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处于这一阶段企业数目的变化。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数目的变化是反映产业演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企业数目和业发展阶段成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分析过程略):从2003年开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进入成长期阶段。由于利润丰厚,竞争者纷纷加入。在这一发展阶段,理想的市场发展态势是企业面对激烈竞争,主要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扩大自身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但在现实的产业生命周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地方保护以及该市场的进入壁垒低和该产业的获利性较高等原因,一些应当被淘汰的小企业仍有一定生存空间,但大企业主导市场态势的形成会加速对小企业的淘汰。

3.成长期的特征及对物流业务的要求。通过对绿色食品产业生命周期的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判断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初期时,仅当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或企业运输紧张时,企业开始考虑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强化企业竞争力,增加利润。当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期的中期时,由于供应链在市场发展中的优势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企业多数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集成服务,接受运输与仓储集成的服务。当该产业处于成长期的后期时,第三方物流专业化和竞争力的优势使其更多地被委托方接受,国际化以及分销渠道复杂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业由第一、二方物流转向第三方物流,在计划、装卸、仓储、信息及运输等功能方面接受综合服务。在成长期,绿色食品差异化程度和附加值有所提高,市场竞争加剧,进入市场的壁垒提高,但利润和产品产销市场的空间仍然巨大。市场竞争特点是激烈的成本—价格—质量—品牌—规模竞争,第三方物流的比较竞争优势显现,要求以发展第三方物流来促进产业调整和升级(见表3)。

4.绿色食品产业与物流业务的发展关系。

(1)理论分析。物流业的发展能促进产业分工和集聚,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可以集中精力培育核心竞争力,这样物流业因需求扩张得以加快发展,迅速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另外,物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已成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角色。从二者互动角度,建立关系模型。

(2)定量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作用,做二者的关系图(第三方物流增加值、绿色食品销售额代表各自产业发展水平)。从图2看,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再通过SPSS14.0软件计算出相关系数为0.93,说明物流业与绿色食品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作用。

(3)通过分析可知:第三方物流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单位将带动绿色食品产业销售额增加0.35个单位,可见第三方物流业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从模型的长期乘数<1(理想中大于1),而且滞后项系数非常小以及出现负数(而相关分析的系数又非常大),说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对绿色食品产业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以至于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折射出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已成为影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物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乏对物流发展的战略管理。企业不是根据所从事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对物流实施战略管理,大多数企业还是采取自营物流形式,并且将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2)第三方物流发展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在发达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其被认为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58%;在英国,第三方物流有一定的成熟程度,这一比例约为76%。而我国第三方物流还处在起步阶段,2005年这一比重仅为23%,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

(3)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滞后。世界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日本、韩国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关的法律来确定物流发展的近期和远景目标。我国政府对物流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缺乏针对性,较少考虑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发展阶段的需要,导致物流业与产业发展的严重脱节,突出表现是有些地区的物流发展滞后于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有些地区已经超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两种不适应都极大影响效率的发挥。从我国绿色食品物流市场发展需要看,需要加强宏观和区域市场管理,要通过政策导向和扶持,创造一种有利于物流战略发展的环境,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4)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滞后。仅把物流看作生产销售的“配角”,缺乏改善物流管理、降低流通费用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机制和动力。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物流过程的不同环节由不同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影响着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三、结论与建议

1.物流战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要处理好与产业的发展关系及政府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类型的产业以及产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物流业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物流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滞后于产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的效率以及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就要求实施物流战略管理。中央与地方物流战略管理的侧重点要有所区别。中央侧重于建立统一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使物流业与全国经济发展相协调;各地区应从产业的特点并结合其发展阶段的实际,系统规划物流市场发展,兼顾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鼓励外商战略投资者参与物流市场的建设,同时注重引资的质量和实际效果,避免物流基础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处于成长的中期阶段,要制定和实施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为主的多元化形式的发展战略。随着产业进入成长期,与技术功能相配合的加工、营销等功能对竞争优势的影响开始上升,企业物流逐步转变为第二、三方物流相结合,以第三方物流形式为主,产业发展与物流市场建设互相推动,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供应链的整体效益。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协调好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一是建立战略联盟,生产、销售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要着重于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实现双赢局面。二是差异化发展战略,对不同的客户实行差别化服务,专注于特定行业(绿色食品产业),借以形成行业优势,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和业务专业化程度。

3.发展第三方物流要协调好供应链各环节的利益关系。从建立长效利益机制和合作竞争关系方面,寻求绿色食品产业链条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推动物流业内部重组,整合物流资源,提高产业运营效率。实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生产企业根据所从事的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的实力,选择适宜的物流形式,寻求总体利益的增加和各方利益的协调,以形成稳定的物流链条和合作竞争的利益格局;考虑到绿色食品有些是生鲜食品、容易腐烂等特点,必须保证物流链的稳定和快捷,以实现物流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和各方利益的增加。

4.物流战略管理中政策导向十分重要。产业政策应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开展跨地区、跨部门和跨所有制的合作,支持绿色食品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运等企业结成联盟,提倡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的多样化。培育和发展大型物流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领先者。

5.以合作竞争促管理目标的实现。我国目前绿色食品物流产业市场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驰名品牌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都与合作竞争理念的培育和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中外物流企业,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选择好的合作对象、投资形式和投资领域,在商品配送中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采购中心、组建合资物流公司等方面开展合资与合作。主要有两种形式:

(1)横向协同物流战略,在不同的物流业务环节或产业环节开展物流合作,实现协调、统一的运营机制;

(2)纵向协同物流战略,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在合作竞争中分享效率提高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经济日报,2006-04-20。

2.欧新黔.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步伐.经济日报,2006-03-20。

3.汉斯·克里斯蒂安·波弗尔.物流前沿:实践、创新、前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YemisiA.Bolumole.TheSupplyChainRoleofThird-PartyLogisticsProviders.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01,(12)。

5.GoranPersson,HelgeVirum,GrowthStategiesforLogisticsServiceProviders:ACaseStudy.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LogisticsManage-ment,2001,(12)。

6.AlexanderE.Ellinger.http:///logistics/ImprovingMarketing/LogisticsCrossFunctionalCollaborationintheSupplyChain。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2000,29:85~96

第7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社会网络;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15-02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显著增长,以及中国从“温饱”型社会向“小康”型社会的成功转型,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要求。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绿色食品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比较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因此,积极探索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创新绩效至关重要。2012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 178亿元,出口额为28.4亿美元。2013年,我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 229家,产品7 696个。全国累计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 696家,产品总数为19 076个。2013年,国内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3 625.2亿元,出口额达到26亿美元。显然,绿色食品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国内外对绿色食品青睐程度明显提高。据调查,77%的日本消费者只选择符合生产标准的产品;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可多付10%的钱也愿意购买绿色食品;84%的荷兰消费者、89%的美国消费者和90%的德国消费者在购买食品都会考虑质量标准和环境标准。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创新绩效、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就变得非常重要。

二、理论基础

“社会网络”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的,将其应用在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行为理论和社会学中的组织管理理论等领域。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外专家和学者才广泛认同社会网络理论,各种观点和理论层出不穷,并且已经完成许多有价值的成果。目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企业创新绩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企业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Elizabeth Rosenthal (1997)[1]利用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社会网络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社会网络的异质性与团队绩效变动呈显著相关关系,指出企业可通过个人网络把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联系起来,对提高企业团队绩效具有重要作用。Bat&Batjargal(2007)[2]通过比较中国和俄罗斯企业家的社会资本,发现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中国国家农业部于1989年最早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紧接着在1992年设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刘连馥(1998)出版了《绿色食品导论》一书,系统地论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绿色食品的概念、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如何构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体系和未来发展战略。李志纯(2014)[3]认为绿色食品产业是一项民生产业,从开发绿色农业、建立专业流通市场、创新绿色科技、实施流通全程监控以及建立企业联动机制5个角度提出了绿色食品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蔡镭(2004)[4]通过对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实证研究,提出绿色食品企业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就应该创新思路,加强绿色食品企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这是绿色食品企业开展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重要职责。赵大伟(2007)[5]认为,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进入成长阶段的中期,客观上绿色食品企业要求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促进其整体上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才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在绿色食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科研机构和政府政策的导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网络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是绿色食品企业获取创新资源和创新信息最直接的渠道。绿色食品企业构建的社会网络是指由具有社会关系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零售企业、批发企业等众多绿色食品企业构建的网络,这些网络成员拥有庞大的信息流和知识流,能为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巨大帮助。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是网络成员之间为了获取新资源和了解有关绿色食品创新发展的最新动态而自发组建的保持长期稳定联系的动态组织,其网络中存在多种社会关系,网络成员之间通过直接方式或间接方式建立的社会网络关系有利于企业间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从而能够强化企业的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企业之间联系构建的社会网络,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相互分享经验,主动消化吸收知识及进行创新学习,使企业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尤其是在竞争非常激烈的绿色食品市场上,更需要绿色食品企业增强创新学习的动力,开拓创新思维,从而提升绿色食品企业的创新绩效。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虽然我国绿色食品产量较大,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缓慢、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流通效率低和创新能力薄弱。所以,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之间有必要联系起来共同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从而利用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使企业开展持续性创新及突破性创新,进而全面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笔者分析了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中的网络密度、网络关系强度及网络中心性作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一)网络密度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作为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途径,必然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企业社会网络密度是网络中行动者与其有关系的行动者之间联系的频繁程度,绿色食品企业网络密度越大,表明企业成员之间的联系越频繁,就越容易分享和探讨信息。比如,企业之间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战略、制定企业管理创新机制、开展“公司+基地”的绿色食品运营模式等等。而企业网络密度恰好可以为企业提供创新合作的平台,这对于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二)网络关系强度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网络关系强度是衡量企业社会网络中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绿色食品企业获取知识和资源的质量和多少,进而影响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强网络关系代表着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紧密,相互之间了解更透彻,比其他网络成员更熟知对方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有利于企业之间分享新知识和新资源,从而开展合作进行共同学习和互助学习,缩短知识获取时间、增加共享知识广度及提高知识利用效率。再者,强网络关系意味着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不仅仅是通过频繁联系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才可以构建强网络关系,使知识、资源在网络中传递和分享,将其与本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高频率关系的社会网络提高了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增强了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是保证绿色食品企业市场地位和推动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

(三)网络中心性对对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影响

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中心性是指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通常用于评估行动者在网络的重要程度,这种重要程度一般指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信誉度、社会地位、影响力等。其绿色食品企业网络中心性越大,表明在网络中的信誉度、社会地位、影响力也就越大,所支配的资源和信息量就更大,自身就具有支配力量,掌握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和学习拥有较好的管理模式和较高管理水平的绿色食品企业的机会越大,对其自身的管理创新绩效和技术创新绩效提升就越有利。

四、结论

社会网络是企业获取有效资源和信息的关键路径。提升创新绩效已成为绿色食品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绿色食品企业仅凭自身资源和优势提升创新绩效是很难成功的,必须要与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保持频繁的联系。绿色食品企业社会网络掌握着丰富的资源和知识,这些资源和知识在网络中流转,尤其是像管理经验及管理模式等显性信息,对提高绿色食品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作用。企业社会网络作为企业对外沟通的桥梁,要与其他网络成员分享本企业的资源,不仅可以获得网络中潜在信息,还可以得到隐含信息,其中,隐含信息及技术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是最有价值的。企业社会网络为企业之间更好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增进了企业之间的关系密度,无论是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都能给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带来机遇。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Rosenthal.Social networks and team performance[J].Team Performance Management,1997,3(4):288-294.

[2] Bat,parative Social Capital:Networks of Entrepreneurs and Venture Capitalists in China and Russia[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7,3(3):400-413.

[3] 李志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21-23.

第8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者;成本;价格歧视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2-0120-03

[作者简介]张秀芳(1979-),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副教授,国贸系副主任,管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刘玉堂(1987-),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绿色食品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的关键因素。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该产品,进而影响企业的利润,决定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着绿色营销的成败。因此,中国绿色食品价格定位已成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食品的特点

(一)差异性

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具有功能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产品的质量、包装、形状、品牌、专利、销售渠道、销售地点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产品的差异性对产品价格有某种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差异就是垄断。所以,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

(二)替代性

由于绿色食品的价格普遍高于普通食品,消费者一般会把绿色食品视作质量和档次较高的商品,然而受信息不对称影响,即使消费者接受绿色消费观念,但在实际购买中往往会因为价格偏高而选择普通食品。因此,绿色食品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容易被普通食品所替代。

二、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食品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我国农垦系统在考虑如何做好环保工作时,提出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并重、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的思想,提出了开发“无污染的食品”的经营策略。由于与环保有关的事物常被冠以“绿色”,因此,“绿色食品”正得其名。杨顺江等(2002)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1993年为基础建设阶段;1994―1996年为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7年以后为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有力拉动下,全国绿色食品继续保持平稳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每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在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为7696个,为1997年企业总数(544个)的1415倍;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由1997年的892个,增加到2013年的19076个。同时,产地监测面积也不断增加,由1997年的03亿亩增加到2013年的26亿亩,但近两年几乎没有增加(详见表1)。

(二)产业水平不断提升

2012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61家,占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的2260%,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4家,占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118%。此外,全国已有118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2675个绿色食品认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1723%、1562%,成为绿色食品新兴的发展主体。2013年绿色食品获证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别达289家、1307家和1417家,规模不断壮大。

(三)品牌效益日益明显

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影响力继续稳步提高,越来越多的绿色食品进入大型超市,走向国际市场。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全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额、出口额与199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10倍和3614倍(见表1)。在国内外市场,与普通产品相比,绿色食品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

(四)市场前景广阔

绿色食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消费非常重视。从国内食品消费来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保健、营养问题越来越重视,追求“无公害”的“放心”食品。1999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三绿工程”,即开辟绿色通道,培育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国家将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开通10条绿色通道,建设百家绿色市场,创出千种绿色食品的品牌,让绿色食品尽快走进寻常百姓家。

表11997―2013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情况年份企业总数①

(个)产品总数②

(个)年销售额

(亿元)出口额

(亿美元)监测面积

(亿亩)19975448922400703199861910182850903199974213533021304200096418314002005200112172400500400620021756304659784072003204740307231080820042836649686012509200536959728103016210200646151286815001961520075740152381929214232008617617512259723225200960031570731622162482010639116748282423124201166221682531352302420126862171253178284242013769619076362526026注: ①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②截至当年12月10日,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绿色食品统计年报》(1997―2013年)整理

虽然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总体上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绿色食品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拟从歧视策略的角度对绿色食品的价格定位问题进行研究。

三、绿色食品价格定位的影响因素

(一)资源和环境成本因素

环境成本又称环境降级成本,是指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环境服务功能质量下降的代价。为保证质量,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必然加大对原料选用、农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等工艺过程的投入,而且还应将用于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支出,如“三废”处理的支出计入成本,形成绿色成本。所以,因使用新的绿色原料、辅料而可能增加的资源成本和在产品的生产开发过程中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生产环境成本都应作为绿色食品价格的构成要素。

(二)消费者福利成本因素

由于绿色食品既具有食用安全、健康的优点,又能改善消费者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福利。所以,消费者应该为此承担一定的成本,使之成为绿色价格的组成部分。

(三)社会福利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的生产、消费和营销利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效率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Tt=1βtαt-Tt=1ctαt-Tt=1Etαt>0

式中,βt―经济活动的收益;ct―非环境成本;Et―环境成本;αt―贴现因子。

从上式可以看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T时期内经济运行的收益扣除非环境成本之后至少应是正的。也就是说,在出现正值的情况下,才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效率。绿色食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和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成本因素

绿色食品企业一般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作为扩大营销的一种手段,但绿色标志的使用需要付费,同时还会产生年检、续展认证费、绿色加工、包装、标签等费用。

四、我国绿色食品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

(一)因消费者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意支付的价格来出售每一单位绿色农产品,这是一种完全价格歧视。在这一价格歧视下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获得全部的消费者剩余(见图1),此时,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相等。

图1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的价格歧视图1中,假设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P=f(Q),则在完全价格歧视下,企业销售Q1 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Q10f(Q)dQ(1)

(1)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A的面积。在没有价格歧视的情况下,企业销售Q1 数量绿色农产品的总收益函数为:

TE=f(Q1)Q1(2)

(2)式在图1中表现为OQ1BC的面积。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1)C(2),在图1中表现为ABC的面积。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所获总收益OQ1BA的面积大于不存在价格歧视时的总收益OQ1BC的面积。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对每个消费者所索取的价格高到他们几乎拒绝但又不至于完全拒绝的地步,也就是说第一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出售后,生产者会对第二个单位的绿色农产品继续索取尽可能高的价格。具有垄断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完全价格歧视策略从那些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偏好比较强或收入比较高的买主那里获得这种消费者剩余。

(二)因市场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这种价格歧视的典型例子表现在绿色农产品的国际贸易方面。关税壁垒的存在会使得农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国内、国外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或者是销售绿色农产品的两个市场间的运费超过了市场之间的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差。如果市场价格差高于两市场间的运费,则会有运输贩卖行为,此时两市场无法处于分割状态,也就无法差别定价,只能实施统一价格。当然,如果订立了绿色农产品价格契约,并能够严格遵守,实施价格歧视策略也未尝不可。另外,两个市场上的绿色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在国外,绿色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使得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更富有弹性,因此价格较低;在国内,绿色农产品竞争相对较弱,比较缺乏弹性,因此绿色农产品价格较高。

具体到绿色食品的种类,比如AA级绿色食品,要求更严格,档次更高。在面向国际市场时,价格可以相对低一些,但是政府要给予支持,如在出口方面提高出口退税率,而在国内市场上(主要针对上层消费者)可以实行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浮,从而使企业能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

(三)因购买数量不同而采取的歧视策略

根据购买绿色农产品数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售价的定价方式,属于二级价格歧视策略。即对不同数量的买方,确定不同的价格,也可称为成批定价(block pricing)。由于这种价格歧视没有把价格划分得很细,故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只获得了部分消费者剩余。

当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使用这种价格歧视的时候,其收费率或价目表应适用于所有的买主。运用这种价格歧视必须是那些容易计量的绿色农产品,如绿色稻米、面粉、食用油、谷物和蔬菜等。

五、结论

虽然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是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比例还有待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主要面对垄断竞争市场,企业应根据不同收入的消费者群体、不同的市场状况和购买数量,在综合考虑绿色食品价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价格歧视策略,以发展壮大我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规模,促进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146-151

[2]王绍凤,赵国杰绿色食品的环境成本及其价格制定[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5):72,78

[3]王宁绿色农产品价格歧视策略的理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1):31-33

[4]杨顺江,谢振贤无公害蔬菜: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张秀芳,史建民中国绿色农产品价格定位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1):48-50

第9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以年均37%的速度递增,1999年产品总数1360个,2000年产品总数为1831个,2007年达到15238个,截止去年底,全国共有5740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15238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8300万吨,出口创汇21.4亿美元。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7.24%,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如运城市的胃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珊瑚红果业有限公司等,都是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相当一部分已成功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了绿色食品的广阔前景。

2、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完整认识,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

市场的拓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资料表明: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数量比重分别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类占59.4%、畜禽肉类占11.4%、水产类6.2%,饮品类占15.3%,其他产品占7.7%,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因此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在结构不尽合理,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由于绿色食品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知尚浅,因而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2006年某市统计局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是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其中有24.1%的人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而具有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21.9%。在买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也只有48.8%的人意识到“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而62.4%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2.2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产销脱节问题严重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未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据统计,1999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近70%分布农村,有的甚至是边远地区、交通闭塞的山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拉大,造成绿色食品供货困难,产供销脱节,导致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缺乏较强的经纪人队伍,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产品供给没有规模,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部分企业还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过分依赖政府,这些都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2.3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滞缓,市场机制不规范,影响了人们购买的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滞缓,主要表现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8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所了解,其中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但购买时必须非常方便,价格合理。当前绿色食品商业流通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绿色食品专门零售商店,其他的地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

绿色食品商标必须经过注册,才得以保护。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有的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

3、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的方式和途径

3.1 严把产品质量关,组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扩大专业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它们有共同的优势:一是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二是不断发展扩大,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向规模化经营迈进。随着我国人均收人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比90年代分别提高了19.4%,76.8%,和55.1%。但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获取暴利,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等,绿色食品质量令人担忧。因此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从事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严格检疫程序,建立市场营销网络,规范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

3.2 有组织地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应有计划、有组织,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聚集绿色食品,建立集散地;建立绿色食品专业销售网点;一定规模绿色食品的连锁店;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促进销售等特点。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设计,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好市场的各种硬件与软件。建立绿色食品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现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之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

3.3 加强宣传,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

开展多层次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启动绿色食品消费者市场,形成绿色食品消费潮流。不仅要对政府和企业宣传,还要向科研院校、社会团体和普通消费者宣传;宣传消费绿色食品,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转变群众的消费观念,使绿色食品消费意识深入人心。

绿色食品市场的完整发展,有利于树立绿色食品产业形象,实现开发绿色食品的价值;有利于引导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利用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有利于疏通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实现绿色食品的附加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因此,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建立完善市场监督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建立认证制度、质量控制、环境监测、产品监测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罗斌.绿色食品概念.标准与原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