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应急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应急管理体系

第1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课堂管理技能 高中英语 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道授业者,还具有了引导者和组织管理者的身份,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注重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作用。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就是尤为关键的因素,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直接的作用。

一、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涵义

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技能,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应当包括以下几种:

1.预见与干涉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当具有尽早发现课堂问题征兆的预习技能,可以采用一般性预防和重点预防两种方式,为了预防课堂问题的激化,教师要事先交代清楚,便于学生遵循和操作。其次,还要注重对班风、特殊情境和重点人物加以预防,免得出现措手不及的现象发生。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突发问题,教师还需要干涉性技能,要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使课堂问题迅速化解于无形。

2.正向激励和负面激励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正向激励和负面激励的运用时机和技巧,要选取适宜的激励方式,以达到对课堂秩序的维护。在运用这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的经验非常重要,也是检验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3.语言技能和非语言技能。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对课堂上的纪律问题,可以采用口头语言干预的方式,并且要注重口头语言干预的技巧,不可简单粗暴,而要用开放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还要运用非语言技能,如:沉默、注视、手势、面部表情变化等,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非语言技巧,良好地管理课堂。

二、高中英语课堂管理技能提升的对策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直接的作用,并具体体现为:建立课堂秩序;维持课堂秩序;恢复课堂秩序。还可以间接性地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以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目标和理念为引领。高中英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管理目标和理念,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尊重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格,并注意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对话、交流、探讨等不同的方式,创设出多维的、互动的高中英语教学情境,使学生自然地沉浸在英语教学情境之中,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应用方法,从而有效地提升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2.健全教师保障措施。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的提升,与健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密切相联,国家要细化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教师准入政策,将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纳入到职业准入关卡之中,使其成为教师职业资格必备的课堂管理技能,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课堂实践管理能力。

3.加大对教师的管理技能培训。为了拓宽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升渠道,可以采用强化职前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培训方式,将课堂管理技能内容纳入到职前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使教师在就业之前,就可以形成对课堂管理技能的系统性认知,并能够在日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同时,还要加大对职后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培训,使教师不断探索适合于自己教学特点的课堂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归纳和总结,进行认真的反思,从而建立适宜于自己教学风格和特点的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还要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扩大教师之间交流的范围,采用师徒结对法、理论学习法、实地观摩法等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管理技能,并可以开展技能竞赛,评价和选拔课堂教学管理技能优秀的教师。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管理的技能提升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将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实践纳入到管理文库之中,生成优秀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像资料,槠渌地域的教师提供观看学习他人经验的机会,用网络资源的开放性特征,实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技能的共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对于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极大的影响,通过教师良好的、适当的课堂管理技能和手段,可以建立秩序化的课堂,使学生专心地进入到英语教学情境之中,并在教师的组织和管理之下,深入到英语知识的探究之中。因而,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上的管理技能可以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维持正常的秩序,确保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2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营养状况;运动活动;肥胖症;知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53.2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2-0103-04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Among Pupils/ WANG Dong, CUI Zhao-hui, PAN Hui, et al.Institute for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jing(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hildhood obesity and knowledge abou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veloping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policies. MethodsA total of 4 517 children aged 8-12 years old were recruited from urban Beijing. Their knowledge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 and their weight, height and circumference were measured, then BMI was calculated. Correlations were analyzed wit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ResultsThe variable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physical activity knowledge was that "physical activity can make bone and muscle robust"(0.82). The variable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on nutrition knowledge was that "more expensive does not mean the more nutritional"(0.64). The variable which had the strongest effect to obesity knowledge was that "obesity is not healthy"(0.62). Effects of knowledge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on body feature were 0.07,0.02 and -0.03 respectively. ConclusionAmong the knowledge of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the knowledge of obesity preven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control childhood obesity, that deserves to be paid more attentions on.

【Key words】 Nutritional status;Motor activity;Obesity;Knowledge;Students

【基金项目】 荷兰NUTRICIA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王冬(1980- ),男,河北定兴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肥胖。

【作者单位】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 100050;

2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北京市崇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 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通讯作者】 胡小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 100050。

小学生对营养、体力活动、肥胖等的相关认知水平,是制定合理的儿童肥胖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为了对儿童肥胖相关认知因素的合理解释做进一步探索,笔者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研究营养认知、体力活动认知、肥胖相关认知和体型这4个不能被直接观察的潜变量(Latent Variable)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外显指标(Observable Indicator)对潜变量的直接效应[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2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先从北京市8个城区中随机抽取东城、崇文2个区,再在从2个区中各抽取10所小学的三、四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调查4 517人,其中男生2 342名,女生2 175名,年龄8~12岁。

1.2 营养、体力活动以及肥胖预防相关认知的测量 自行设计问卷,包含三大部分:营养相关认知、体力活动相关认知以及肥胖相关认知。每个问题均为多项选择题,体力活动(PA)部分的选项为:没有影响、影响不大、不确定、有点影响和有影响;分别赋值为0,1,2,3和4。营养相关认知(NU)和肥胖相关认知(OB)的选项为:不同意、不完全同意、不确定、有点同意和同意;除了NU1,NU2,NU4,NU5,OB1,OB2,OB4和OB8为反向编码外,其余各问题的选项均赋值为0,1,2,3和4。

1.3 身高、体重和腰围测量以及体质量指数的计算 测量时,所有调查对象脱去外衣和鞋袜,男孩身穿内裤,女孩身穿内裤和内衣。空腹体重的测量采用数字电子体重计(Seca, model 890, Hamburg),精确到0.01 kg;身高的测量使用金属身高坐高计,精确到0.01 cm;腰围的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 cm,要求调查对象身体直立,腹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足并拢(两腿均匀负重),测量者立于被测者正前方,以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为测量点,在双侧测量点做标记,重复测2遍,记录平均值。体质量指数(BMI,kg/m2)根据体重(kg)/身高(m)2计算,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2004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3]将所有调查对象分为非超重、超重和肥胖3组。

1.4 数据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可以分成测量模型(measurement equation)和结构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2部分。测量方程描述潜变量与指标之间的关系,该组指标是调查对象对问卷中各问题的评分,以及调查对象的BMI和腰围。潜变量为体力活动相关认知、营养相关认知、肥胖相关认知和体型。结构模型则描述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该文描述体力活动相关认知(ETA1)、营养相关认知(ETA2)、肥胖相关认知(ETA3)以及体型(KSI1)之间的交互关系。使用SAS 8.2软件包清理和分析调查对象基本人体测量学指标。使用LISREL8.51(Jreskog & Srbom)来估计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体测量学指标 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5.99%和19.52%,女生分别为10.67%和10.80%,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00 1)。见表1。

2.2 测量模型中各指标对潜变量的直接效应 模型修正过程中,由于指标OB5(运动少的学生容易发生肥胖)和OB9(经常长时间看电视的学生容易发生肥胖)在潜变量ETA1(体力活动相关认知)和ETA3(肥胖相关认知)的修正指数(modification index, MI)均较高,因此,OB5和OB9指标不仅对肥胖相关认知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体力活动相关认知有影响(P<0.05)。指标OB6(吃油多的学生容易发生肥胖)和OB8(只要营养好即使不运动身体也会很棒)在ETA2(营养相关认知)和ETA3中的MI均较高。因此,OB6和OB8不仅对肥胖相关认知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营养相关认知的效应也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5),见表2,图1。

2.2.1 体型 BMI和腰围对于体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85和1.10,相关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BMI,腰围对于潜变量体型的直接效应更大一些。

2.2.2 体力活动相关认知 各项指标中,对体力活动相关认知潜变量ETA1直接效应最大的为PA6,直接效应为0.82。即运动能强壮骨骼,肌肉的关系最能改变调查对象参加体力活动的意愿,其余依次为运动与肺活量(0.81)、抗病能力(0.80)、身体素质(0.76)、身高体重(0.75)、预防肥胖(0.74)、提高学习效率(0.32)、提高学习成绩(0.28)、看电视容易发胖(0.14)、运动少容易发胖(0.12)。

2.2.3 营养相关认知 对于营养相关认知直接效应最大的指标是NU2,直接效应为0.64,即能够认识到贵的食物不一定是有营养的食物的调查对象有较为正确的营养知识。其余依次为:包装鲜艳的食物不一定有营养(0.62);好吃的食物不一定有营养(0.57);少见的食物不一定有营养(0.46);只是营养好,但是不运动,身体不会很棒(0.21)。在模型中发现NU3,NU6,NU7和OB6指标对ETA2变量的直接效应为负效应,其中NU3和OB6的直接效应绝对值最大,皆为-0.18,即大多数认为白开水是学生最佳饮料以及吃油过多的学生容易发胖的调查对象,营养相关知识不是很正确。其他依次为营养来自于各种食物(-0.14),水果不能代替蔬菜(-0.09)。

2.2.4 肥胖相关知识 对于肥胖相关认知直接效应最大的是OB2,直接效应为0.62,即能够认识到正常体重学生比肥胖超重学生更健康的调查对象,具有较好的肥胖预防方面的相关知识。其余依次为:肥胖对健康有害处(0.58);我现在不胖,但我将来可能变胖(0.41);只是营养好,但是不运动,身体不会很棒(0.30);父母都胖的学生容易发生肥胖(0.17);长时间看电视容易导致肥胖(0.08);吃油多的学生容易肥胖(0.08)。在模型中也发现了OB3和OB5指标对肥胖相关认知的直接效应是负效应,即肥胖是一种疾病(-0.16)、运动少的学生容易发生肥胖(-0.10)。

2.3 结构模型中各潜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

2.3.1 体力活动、营养和肥胖相关认知与体型之间的交互关系 体力活动、营养和肥胖相关认知对于体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07,0.02和-0.03;但营养相关知识对于体型的直接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 体力活动、营养和肥胖相关知识之间的相关关系 营养知识和肥胖相关知识之间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6(P<0.05)。体力活动认知和营养认知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2(P<0.05)。体力活动认知和肥胖相关认知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7(P<0.05)。

3 讨论

相对于传统的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有以下优点:(1)容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含有测量误差;(2)SEM容许潜变量由多个外显变量构成,并可同时估计各个指标的信度和效度;(3)SEM可采用比传统方法更有弹性的测量模型,即在SEM的模型中,某个外显变量可以从属于多个潜在变量;(4)可以研究潜变量之间的关系[4-6]。国内最早在心理学领域引入这一研究方法[7-9]。在营养学领域,SEM为饮食行为失调(eating disorder)[10-11]、牛奶和软饮料消费[12]、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13]、代谢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14]、遗传因素对儿童体脂及BMI的影响[15]、肥胖与抑郁症、炎症因子的交互关系[16]等各个方向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在本研究中,对体力活动潜变量有直接作用的各个影响因素里,人们惯常思维中体力活动的有益作用,如强壮骨骼肌肉、增强肺活量、增强抗病力和增强身体素质等的直接效应都较高,负担系数均在0.80左右,说明通过长久以来的健康教育、大众媒体的宣传,儿童对这些观念都知晓并已接受。但是,对长期看电视可能导致发胖、体力活动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以及少运动容易发胖等问题方面,小学生们的认知还是较低的。Gortmaker等[17]发现,看电视时间与肥胖的发病率之间存在着剂量-反应关系。因此,儿童对看电视与肥胖关系的忽视应引起高度关注。

对营养知识潜变量有直接作用的各个影响因素中,儿童对食物的包装、口味以及食物的价值与食物营养的认知还是较高的。研究发现,食物营养对小学生选择食物的偏好方面的作用高于学龄前儿童[18]。值得警惕的是,他们在白开水是学生的最佳饮料、吃油过多容易发胖、营养来自于各种食物以及水果不能代替蔬菜这些问题方面往往会有着错误的认知。此前的研究也发现,各种饮料取代白开水成为我国儿童饮料消费的主流等诸多问题[19]。因此,今后有关饮料的营养需重点加以宣传。

对肥胖相关认识潜变量有直接效应的各个影响因素中,肥胖有害健康、现在不胖将来可能发胖等认知,对于正确预防知识的形成有着较高的直接效应。电视导致发胖、吃油多导致发胖、父母都胖小学生容易发胖等观点在孩子中认知率却不高。甚至在肥胖是一种疾病、运动少的学生容易发胖等方面,小学生们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

在结构方程的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中,营养相关认知对体型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即拥有较高营养认知的小学生的体型不一定健康,在营养知识方面采取干预措施可能对小学生的体型影响较为微弱。这与目前的社会舆论中对于减肥的饮食调整方面一味强调节食或者使用一些保健食品,使得他们忽略了食物多样化、合理饮食对于保持正常体型的重要性。体力活动对体型的影响为正效应,且效应显著,说明肥胖的小学生往往对体力活动认知较高,这可能与目前媒体关于采取运动减肥的宣传较为广泛有关。肥胖相关认识对体型为负效应,且效应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有着较好肥胖相关认识的儿童,比较容易保持较好的体型,这与肥胖预防相关认识较之体力活动和营养知识更为直接、侧重点更突出有关。

在3项认知潜变量的交互关系方面,营养与肥胖相关认知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且为正相关,说明具有较好的营养相关认识对于正确肥胖预防知识的形成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体力活动认知和营养认知以及肥胖相关认知都呈负相关,进一步说明了肥胖儿童对自己体型往往较为关注,进而去关注舆论中关于运动瘦身的宣传,而往往忽视了正确的营养知识和肥胖预防相关知识。

北京市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病情况极为严重。此次调查中,男生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5.99%和19.52%,女生分别为10.67%和10.80%,已远远高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儿童时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在营养、体力活动和肥胖预防知识方面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长期有效地遏制儿童超重肥胖的发展趋势,并且防止成年以后的不良健康后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能在最大的程度上考虑到儿童体型认知方面的各个影响因素,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便于肥胖干预工作者有针对性的采取健康教育、膳食和体力活动干预等有效的干预措施。

(致谢:感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北京市崇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北京市崇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有调查员以及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相关小学领导、教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感谢荷兰NUTRICIA基金的大力支持!)

4 参考文献

[1]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书: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21.

[2] 黄芳铭. 结构方程模式:理论与应用.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2-29.

[3]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7-102.

[4] 方平,熊端琴,蔡红. 结构方程模型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心理科学,2001,24(4):406-408.

[5] 刘大维. 结构方程模型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心理学动态,1999,7(2):48-51.

[6] 龙立荣. 结构方程模型:心理学方法变革的逻辑.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5):26-30.

[7] 李旭,GAIL H, 钱铭怡.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思路与步骤.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49-152.

[8] 杜红,王重鸣. 外资企业跨文化适应模式分析:结构方程建模. 心理科学,2001,24(4):415-417.

[9] 凌文辁,张治灿,方俐洛.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探讨.心理学报,2001,33(3):259-263.

[10]ATA G. Structural modeling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risk factors for eating disorder. Eating Behaviors,2003,3:387-396.

[11]VEERLE D, CAROLINE B. The cognitive behavioral model for eating disorder: A direct evalua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obesity. Eating Behaviors,2005,6:211-220.

[12]JENNIFER OF, DIANE CM, HELEN SW, et al. Maternal milk consumption predicts the tradeoff between milk and soft drinks in young girls' diets. J Nutrition,2000,131:246-250.

[13]HYUNSOO O, WHASOOK S. Development of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or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arteriosclerosis risk factors. Pub Health Nurs,2001,18(6):409-417.

[14]JCN C, JCK C, CDA S, et al. The central roles of obesity-associated dyslipidaemia, endothelial activation and cytokines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an analysis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t J Obesity,2002,26:994-1 008.

[15]MYLES SF, ANGELO P, CHRISTOPHER N, et al. Evidence for independence genetic influence on fat mass and body mass index in a pediatric twin sample. Pediatrics,1999,104:61-67.

[16]GREGORY EM, KENNETH EF, ROBERT MC, et al. Pathways linking depression, adiposity,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Brain, Behav & Immun,2003,17:276-285.

[17]GORTMAKER SL, MUST A, SOBOL AM, et al. Television watching, energy intake, and obesity amo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6-1994.Arch Pediatric Adoles Medic,2001,155(3):360-365.

[18]胡小琪,马冠生,马文军,等.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食物好恶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中国校医,2002,16(2):107-109.

第3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字:高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是重要构成部分,从实际工作来看,它具有严肃性、真实性、唯一性的特征,是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全过程记录,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是,结合实际工作来看,大多数高校在这一工作的落实上并不是很到位,档案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本文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分析

1.1认知上的不到位,忽视了重要性

富裕高校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且繁琐的工作,涉及到W生在校学习的方方面面,包括心理教育方面、生活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方面等等,管理内容较为冗杂,而这些又是构成学生档案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旦在管理中出现失误或遗漏,就会给学生的未来就业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在制定管理计划时,并没有将档案管理作为重点来抓,没有清晰看到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档案管理只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不必要花费过多精力和时间,久而久之就导致了档案管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所沉积的失误越来越多,严重制约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也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高校管理,例如经常出现学生档案的丢失和损坏等现象。同时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主体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也亟待提升,在意识上缺少深层次认知,工作责任心较差。

1.2管理上的投入不够,管理手段过于落后

高校对学生档案管理重视度的不够,很大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管理上的投入不够造成的,尤其是资金方面的投入,没有了资金做基础,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就难以有效落实。很多高校由于资金不足,对学生的档案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缺少系统性和协调性,而且科学性也难以保障,这样只会导致档案管理效率愈加低下,学生的档案没有一个独立的存放场所,保管条件也很差,即使再有效的管理手段也很难发挥作用。除此之外,高校生源的急剧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档案管理难度,档案管理所需的成本更高,高校在管理人员任职上也无暇考虑专业素质,这样管理手段选择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为突出,自然也就难以确保管理水平的提升。

1.3档案内容单一化,管理思维过于局限

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普及,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也得到了整体上的改善,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和了解最主要的还是以档案为主,这在侧面就需要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考核时,务必要做到全面性和科学性,将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真实记录在档案中。而当前大多高校的学生档案内容过于单一,模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内容都与社会用人需求不相一致,形成一种脱节现象,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更多关注的是人才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诚信度以及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但是,在档案内容记录中并不包含这些方面,这会给人才考核造成一定难度,很难全面得到学生各方面的真实信息。此外,管理人员的思维局限性也会直接影响到管理水平的提升,没有从长远考虑学生档案管理的现实意义,工作的中心只放在了档案的记录和保管上,忽视了学生的未来就业需要。

2.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的措施

2.1提高重视度,强化档案管理职能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是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说,就需要高校切实负起责任,对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认知,并将其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从意识上形成重视,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还要健全完善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制度来带动管理规范性的提高,将学生档案管理的各项要点实施到位,不断提高档案管理职能,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到检查核对、鉴别归档以及保管等整个过程都要认真负责,不能粗心大意,应付了事,这样就可以将管理意识和管理措施有机融合,从而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2创新管理技术和手段,增大投入力度

在信息技术带动下,高校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合理运用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软件、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和技术,减少档案整理和核对中的误差,而且这样也可以为档案收集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高校也可以构建学生档案信息数据库,通过电子档案来避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方便学生档案的查找和鉴别,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增加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担任管理岗位,为设备和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2.3档案内容的多样化,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在制定学生档案时坚持全面性原则,把握市场动向,将学生的道德素质、技能素质、理论水平等都纳入档案体系,使用人单位可以从档案直接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素质,同时这对学生的就业也可以提供有力支持,可以准确定位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管理了人员也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出发点,切实为学生提供服务。

总结:

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关系着学生未来发展,针对于当前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高校立足于市场,创新管理思维和管理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水平,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丽娜.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6,(3):77-77.

[2]王豫飞.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之我见[J].时代教育,2015,(19):121 -121.

[3]仝夏蕾.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问题反思及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5):42 -44.

第4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内隐学习 外显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学生在中学学习英语时,由于词汇量不大,通常会感到英语学习很轻松;然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感到对词汇量的要求提高,很多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背单词,效果仍然不好,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英语词汇学习的关键是对词汇的记忆。词汇的记忆首先涉及形音关系、音义关系和形义关系的建立。其次,英语词汇记忆涉及记忆的长久性和牢固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会遗忘。如何能使学生高效准确地识记单词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严峻问题。

1相关理论和研究

1.1词汇记忆策略的研究现状

以往英文词汇记忆策略的研究,不外乎两个出发点:一是以英文单词的结构为出发点;二是以英文单词的语境为出发点。以英文单词的结构为出发点,英文词汇的记忆策略大致包括:机械复述策略,汉字拟音策略,构词解析策略和意义加工策略。以英文单词的语境为出发点,英文词汇的记忆策略主要包括语境法。

虽然汉字拟音策略、构词解析策略、意义加工策略较机械记忆法在记忆效率上有很大提高,但归根结底仍是一种外显学习,需要学生付出较多的注意力。在繁复的记忆任务面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保持多久呢?形成的表象或语句联想虽然能启动音义关系或形义关系,但这种关系能否保持得牢固和长久呢?

1.2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的研究

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区别在于:

(1)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意志努力的;

(2)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

(3)内隐学习是深层的,外显学习是表层的。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既有区别,也有着联系。虽然在内隐学习研究的早期,人们从实验逻辑上习惯于将内隐学习看作和外显学习完全独立的全新系统,但实验研究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混杂在―起的,有机结合的,某种学习任务可能都处在内隐和外显学习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如图1所示:

双锥体的图形表示:大部分学习任务既包含了外显学习,也包含了内隐学习。

内隐一外显连续体是从实际学习任务的角度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杜建政和杨治良通过加工分离研究发现:不管在内隐指导语下,还是在外显指导语下,被试的学习都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双重贡献。因此,所有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然内隐和外显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那么内隐系统是否对外显学习也有促进作用昵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呢?

郭秀艳等采用匹配法设定内隐学习,编辑法设定外显学习的新方法对内隐和外显学习相互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的。郭秀艳提出,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其实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四种情况――从作用上可分为协同或冲突:从贡献大小上可分为谁大或谁小。

总之,就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关系而言,研究表明了两者的相互作用。其产生的内在机制是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外在条件是外显学习的适时配合。由此推论,学习复杂任务时应先具备一个内隐知识基础,然后再试图建立外显的任务模型。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因此当内隐学习提出之后,早期研究者总希望通过纯粹有效的分离手段论证内隐学习的绝对独立性。就像Lewicki曾提出的,内隐获得的知识完全独立于外显知识。然而随着内隐学习概念本身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研究者势必要考虑到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同时处在学习过程的大范畴下,更重要的是它们毕竟同时整合在同一个有机体――人类的适应行为中。因此,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不应只有区别而没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能绝对独立,而应该是相对对立又有着相互作用的。

理解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更好地贴近人类学习过程的复杂本质,也同时具有实践的意义。

2实验研究

由于本实验的目的是总结出识记英语词汇的高效率方法,因此实验材料对于被试来说必须是生词。鉴于此,实验材料皆来自GRE词汇表,从词汇表中挑选出180个单词,作为汉字拟音记忆材料、会意记忆材料和词根词缀记忆材料:每份记忆材料皆为60个生词,又根据音节多少分成难度高和难度低的单词。

在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2011级10个班中随机挑选3个班级,将六份词汇表发给学生,让其挑选出认识的单词,保证最终确定的词汇表的识别率小于l%。最终每份记忆材料保留50个生词。将材料分发给随机选择的3个班级,测试记忆效果。

3结论

通过研究和实验证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单词学习方式。目前,应用谐音、会意和词根词缀策略来提高英语生词记忆效率的书很多,如能够在此基础上,加入内隐学习机制,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尝试,值得广大英语教师实践于教学活动并作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杜秀芳.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0(Z2).

第5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

一、引言

开展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的特点之一,绿色大学的教育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校风、师生言行、教学和学习氛围等等各个方面,其中,学校的管理及其运行是相当重要的方面,学校整个运行有着很强的教育性,它比单纯的环保知识的课堂教学更有行为教育意义。所以,绿色大学应当将环境管理的思想纳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参与性环境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 ]。ISO14000的核心内容,如持续改进、污染预防等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等指导思想基本一致,而绿色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将ISO14000标准的理念引入到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能够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会为大学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结合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学校环境管理,能够产生使学校的环境教育由集中于课堂教育转向面对全校和社区,由偏重显性课程转向发挥隐性课程等一系列的作用,既能够全方位带动环境教育的开展,又同时检验环境教育的效果,无疑能够推动学校环境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介绍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 ]。ISO14000系列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种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直以来,管理专家和环境专家都在寻找一种系统地管理环境问题的方法。1992年,英国颁发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定》标准;1993年7月10日欧共体正式公布了《环境管理审计规则》(EMAS);德国于1995年依据EMAS制定了《环境审计法》及三个条例;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ISO/TC207),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工具方面的标准工作,其核心任务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规范环境管理的手段,以标准化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编号为14001—14009这一部分,它是整套标准的“龙头标准”,是唯一的规范性标准[ ],它要求在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必须适当地控制各个基本要素,通过要素的有效实施,实现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过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分为五大部分:①环境方针;②规划;③实施与运行;④检查与纠正措施;⑤管理评审。这五个基本部分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ISO14000体系又可分成17个要素,这17个要素构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而按照17个要素(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程序就构成了运行体系[2]。

三、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

3.1 体系的构建目标

在当前环境问题的危机中,学校教育在推波助澜,扮演着物化人性再生产者的角色,真正的环境教育应该是对整体教育的重新思考,为现代学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 ]。而绿色大学是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绿色教育和绿色管理的大学,未来建设和发展将会把环境管理概念融入日常环境教育之中,把学校的环境管理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来抓。

学校环境管理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方针、指标、管理方案、检查整个过程及其生成的各种程序、规范和制度本身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环境教育,或者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环境教育来说,环境管理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 ]。而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是培养人们良好的环境行为来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试图为环境管理融入环境教育寻找对策[ ]。

3.2 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符合14000的普适性原则

ISO14000体系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以及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基于ISO14000标准构建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同样符合普适性原则。绿色大学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其他各个管理层面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起到可持续发展功能区的社会示范作用。

②针对绿色大学特点

绿色大学提供了全体师生参与的学校氛围,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要求。而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正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制定和规划各项管理的方针和政策。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切合绿色大学的特点,强调各项环境管理工作要令学生以及现实社会获取最大的满意,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③强调全过程管理

ISO14000要求组织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控制环境因素,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绿色大学构建环境管理体系时,本着在实施管理时,做到事先控制准备过程,事中控制实施过程,事后控制整改过程的全过程管理原则,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例行监测、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手段的实施对环境教育以及相关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 #p#分页标题#e#

④强调绿色大学整体功能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构建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教育的结构要素,采取必要的结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相关知识的绿色人才,以实现环境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科技的结构要素,对社会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适时改进与优化绿色校园等相应的结构要素,始终保持模范绿色校区,更好地为全社会的绿色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3.3 体系构成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一是理念系统,二是策划系统,三是制度系统,四是监控系统,五是改进系统,并由此构建了科学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系统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环境管理服务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关心重点由最初的单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逐渐地转移到现代的对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人类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环境教育及管理中的集中反映[ ]。

②坚持“满意的管理观”。环境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管理是否有效,是保证环境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不断提高满足学生和社会要求的能力,就是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策划系统

实施环境管理的监控首先应该对环境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这可以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ISO14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

在实施环境管理监控中可对环境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的制定、调整,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环境管理监控措施的出台等等,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绿色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环境管理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始终坚持“绿色人才的培养,以及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环境管理监控的目标。

(三)制度(文件)系统

绿色大学采用ISO14000标准的模式编制文件,文件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ISO14000标准要求,制度系统还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顺畅衔接。

制度系统对作用、职责和权限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为便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应建立保持一套程序,管理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

(四)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建立的关键性工作是要全面识别绿色大学环境管理的主要过程,并针对管理的主要过程,设计管理控制点,制定管理标准。同时,建立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查与评估、管理质量投诉、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环境管理监控体系。

(五)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精髓,其主要通过日常检查、目标管理、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符合项”,通过分析原因,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环境管理的改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控机制。

四、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保证运行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方面。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参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管理模式:策划(P)—实施(D)—监控(C)—改进(A)即P—D—C—A的方式循环,从机制上确保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的监控管理,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环系统,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而是通过管理评审等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1]。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指引管理工作的实施。

环境方针必须包括的内容如下:(1)学校承诺污染控制及污染预防,提出污染控制对象;(2)学校承诺持续改进,提出改进方向;(3)遵守环境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4)建立科研、生产部门及后勤部门的应急系统,制定相关方案;

(一)规划

(1)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②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③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制度、职责、程序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作为体系的基础。

(2)行动计划:包含以下的内容:①方案制定的必要性;②方案执行和相关人员组成和分工;③经费预算及其分配;④方案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求;⑤检查或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二)实施与运行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能如下:

① 校长

主持大学的全面工作;制定和颁布环境方针;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环境管理目标;批准和颁布《环境管理手册》;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对大学的环境负最终的责任;落实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得到确定和沟通;落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主持环境评审等。

②主管副校长

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校长汇报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负责与相关方协调环境问题,联络认证机构;审核环境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批准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主持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组织管理评审等。#p#分页标题#e#

③基层部门

基层各部门是具体贯彻执行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等。

下面就一些部门的职责具体介绍:

院长/系主任:选择环境教育的课程,指定环境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组织制定本院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指派相关负责人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院工作,对院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等。

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大学整体环境因素的识别,进行汇总登记;组织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组织对校园整体环境绩效的检查、监督;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科研部门:负责识别科研活动中环境因素;做好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科研活动中的环境管理方案;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生产部门:编制清洁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物料的使用并负责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节约资源、材料及其再利用的活动;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三)检查与纠正措施

在实施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以实现不断改善学校环境的目标。

(四)总结工作

体系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0标准的符合性等内容,审核结果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环境管理体系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 ]。环境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内部组织机构和各环节工作评估、监控和反馈系统,加强管理控制,实现对环境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控,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闭合体系,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稳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宏立,付永川.论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6,6:95-96.

[2] 沈剑.ISO 14000与学校环境管理关系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4):42-44.

[3] 黄敬文.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2002,16(1):67-70.

[4] 刘雙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110-111.

[5] 张剑青.企业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计[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1.

[6] 翟亚军,方淑芬.ISO14000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资源与环境,1997,(2):23-26.

[7] 高德胜.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2):1-6.

[8] 吴祖强.ISO14001与绿色学校[J].环境教育,2001,(5):31-32.

[9] 朱琨.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应用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4):92-98.

[10] 吴祖强.关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20-26.

第6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 安全风险 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体系

虽然目前高校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但在学生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少的漏洞,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一些安全管理问题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懈努力,完全杜绝安全事件发生不太现实,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一、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风险

1.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问题

进入大学后,全新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环境带来的适应问题,之后又面临经济的、学习的甚至预期的就业等种种压力,这样一部分同学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如果自身不能很好调适,又得不到学校、老师等外部关怀,就有可能发展成精神疾病,甚至发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安全事件。

2.网络引发的安全问题

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网络对高校学生安全的影响日益加剧,一方面互联网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使大量不良的黄色、暴力等信息充斥集中,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严重伤害部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走上自残或者犯罪道路,另一方面许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开展各种犯罪活动,如网络诈骗、盗窃等造成大学生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3.消防安全问题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高校学生和设施密度不断增大,特别是部分高校老旧建筑物多,电气线路老化,消防和防火设施也不完善。再加上高校消防制度宣传贯不力,管理不到位,师生消防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宿舍内违规用电,私拉乱接电源,乱丢烟头等导致近年来我国高校火灾事故频发,更有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火灾4名女生被迫跳楼身亡的惨剧。校园里学生公寓和礼堂、会场、食堂、超市等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的消防安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食品安全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高校食堂由社会力量承包,社会餐饮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食品品质、安全和卫生状况有所下降,高校食堂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率不断上升[1](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另外当前高校周边有许多大排档、小饭馆、街边烧烤、小食摊点,这些摊点、饭馆规模较小,经营不正规,甚至没有正规执照,没有为了降低成本,以劣充优,卫生条件差,食品安全隐患重重。

5.交通安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扩招,高校校园面积一般都比较大,校内各种车辆均有通行,许多高校门口就是主干道,车流量大,特别是一些郊区的高校,周围交通状况更为复杂,学生为采购物品、休闲或其它消费,常常出入校门时要穿越交通要道,若安全意识不强或管理设施不到位,也常常酿成严重交通事故甚至人员伤亡。

6.治安安全

校园治安问题可区分为校园内治安问题和校园周边治安问题。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道德水准、性格差异等,常发生矛盾引起冲突甚至打架斗殴。还有个别学生素质不高,物品失窃现象也会时有发生。另外校外人员入内盗窃、行凶抢劫以及诈骗等刑事案件亦时有发生。现在的大学校园,尤其是新校区,大都是城乡结合部,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同时校园周边还形成了不少私营网吧、小饭店、个体的出租房等,这些地方往往也是与学生相关的安全事件常发生的地方。

7、政治安全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就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得主要拉拢腐蚀的对象[2]。西方思潮、价值观和宗教的渗透使得部分大学生思想上动摇、价值观扭曲,甚至成为敌对势力的帮手,开展非法集会、间谍等破坏活动,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

8、因学校自身管理因素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自我意识较强,也有不够成熟的地方,理解和处理问题易片面冲动。学校在实施管理和服务的诸多方面都可能产生或引发安全问题,如公寓管理、水电供应安全、食品安全、餐饮供应的质量和价格等,各类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执行等,这些都可能引发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摩擦,如处理不当,亦可能产生安全问题,甚至酿成影响稳定的重大事件。

二、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高校学生安全事故频发,不少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少,高校没有足够的防范措施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从而暴漏当前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制的问题,高校缺乏一个有效的对学生安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指挥与协调的平台-安全风险管理体系[3]。如何建立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梳理现有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建立起切实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必须制定好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体系[3]。应在对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认真梳理高校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完善、便于执行的安全制度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学校校园安全保卫制度、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值班制度、消防制度、请销假制度、师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和情况报告制度等安全、卫生制度,制定和完善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学校安全工作有章可循,使安全安全首先有制度保证。

2.明确划分安全责任

高校内部的每个部门、岗位都要有安全责任并承担相应的义务,编织严密的安全责任网络,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制,签订《学生安全工作责任书》,包括与学生安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和人员,设立科学的安全评估和奖惩机制,并加大、宣传和考核力度,约束不安全行为和防止不安全因素的发生,营造全员安全观念,以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3.加强安全基本建设,提供可靠硬件保障

一要加大安全投入,要按照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防范的要求和相关文件规定,加快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大校园监控探头、监控摄像机等各项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确保校园安全设施的建设符合高校校园安全防范规定;二要加强安全保卫部门的机构建设、职责完善、人员与设备的配备,积极协调当地公安部门和其他监管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确保人防、物防、技防的顺利建设,从而从硬件上保证学校的安全。

4.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介的力量,做到宣传舆论到位,通过文化的渗透和制度的制定、执行以及考核,加强师生对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高校保卫部门要经常对师生进行安全管理业务上的指导,引导师生参与到安全管理工作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具有文化专长的教师发动起来,参加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如担任社团指导,开设讲座等,不断提高师生的业务素质和组织能力,提高安全意识与防范技能,调动大家重视安全的积极性,让“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并贯彻到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中,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

5.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素质。

从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应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要建立一支高效的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包括安保队伍、辅导员等学生管理队伍、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使他们懂安全、熟知识、掌技能;二要完善安全教育内容,建立以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为核心的内容体系,包括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师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了解和掌握诸如起居安全、用电安全、交通安全、社交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以及避灾、逃生等最基本的安全文化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引导大学生学会心理调适,提高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安全事件。三要综合运用各种安全教育的手段,包括日常教育、文化活动、舆论宣传、讲座等,特别是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中,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利用已有的教学体系,强化安全教育等。还要做好学生的各种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突出重点,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防范队伍;四要积极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安全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使安全教育成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

6.建立校园维稳机制,维护校园政治稳定

一要通过高校辅导员、党员等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境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以及“”等活动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网络上的动向,防止学生相信或者通过网络传谣、进行敌对活动等网络政治安全事件的发生;三要搭建维稳平台,制定维稳工作预案,确保“”敏感期等的校园政治稳定和学校无群体闹事事件。

7.加强学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制定科学应急响应预案

7.1完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及时识别危险源

7.1.1学生报到后应立即通过查阅学生档案、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新生心理普查、入校体检等手段对全体新生进行摸底排查,初步确定家庭困难、家庭变故(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少数民族、心理可能存在缺陷、身体缺陷或者患有疾病的学生名单,初步建立起特殊学生信息档案[4]。之后,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骨干的观察、了解,对特殊学生名单和信息档案进行补充,争取建立比较完善的特殊学生信息档案暨学生风险档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7.1.2建立学生安全形势报告制度

建立学生安全信息基层日报、二级学院周报的制度,学校的安全保卫或者学生工作部门设立专门的会议和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各类影响学生安全的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解决。

7.1.3建立师生员工思想动态调查和汇报机制

学校各级组织围绕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集中座谈、个别走访、调查问卷、意见信箱或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定期进行思想动态分析,主要包括思想倾向和影响师生员工稳定的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做好总结归纳、形成书面分析报告,逐层报告,及时发现影响学生安全的问题。

7.1.4在经过安全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之后,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和学生骨干,根据各自所处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中不安全因素等,按照危害类别填写危险源清单上报安全管理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也可以组织专家、教师和学生骨干依据设计好的安全检查表定期对校园区域和部门进行逐一检查,辨识出可能危害学生安全的各类问题,形成安全检查表。

7.2建立学生安全形势分析研讨机制

由高校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安全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包括学校领导,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工作部门、院系学生工作领导、专家、教师、心里辅导老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学生安全形势分析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分析从各方面汇总的学生安全信息,找出危害学生安全的隐患和危险源,评估其危害,商讨解决办法,提出解决方案建议,包括制度的改进与完善、新的措施的提出、安全警示的等等。定期召开安全形势研讨会,分析研究学生面临的新的安全形势,提出解决措施。

7.3风险控制机制

7.3.1学生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将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学生安全形势研讨会等学生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校领导和院系及基层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者,保证改正和控制措施得以及时有效的实施,并跟踪措施的实施及问题的解决效果。

7.3.2根据不同时期学生面临的安全形势安全警示,包括夏季游泳安全警示、假期出游安全警示、政治敏感时期的维稳警示等等。

7.3.3根据学生安全形势分析会、学生安全形势研讨会等学生安全形势评估结果,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学生安全制度体系、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流程和方案等进行修正,并跟踪新制度、新方案、新方法的实施结果,发现问题及时再予以纠正。

7.3.4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预案,做好应急演练

高校应在全面评价学生面临的潜在的安全事故风险和应急响应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要求,科学制定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要简明实用,便于操作,针对性强,切忌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同时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测试预案的效果,不断修正,并让广大师生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

加强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将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规避和控制学生安全风险,对高校的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0-71.

[2]孔德瑞. 当代大学生信仰体系教育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 2011.

第7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现阶段各高校及中小学都基本普及了校园网络,其中大部分也已开始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以校园一卡通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科研管理数据库等为主。 还有一部分开始推行普及整个校园的身份认证系统,提供账号支持师生设备上网。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深入和完善,数据大量产生并持续快速增长,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其承载的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这些信息的安全性也就凸显出来,系统保护和数据防灾就变得愈发重要。

二、威胁学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的因素

网络故障、病毒侵害、非法访问、软件设计缺陷、数据库破坏、拒绝服务攻击、系统物理故障、使用人员人为失误、信息泄密、自然灾害等,都可对系统数据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的进行破坏,从而对信息系统构成威胁,由此而造成的安全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三、学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学校信息系统应用是多方面的,一旦投入使用,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威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灾难性后果。所以,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即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SMS),势在必行。

1. 构建学校ISMS的方法和目的

针对信息安全在不同网络层次上(物理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用户终端层等)的需要,参照国际标准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明确信息安全的方针和目标,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完善的安全策略,强化安全技术的应用,采取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安全策略与防范措施

(1)强化安全技术

从安全技术实施上,进行全面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分析,针对检测和分析的结果,完善安全策略,制定防范措施和完整的解决方案。

采用冗余技术 。学校信息网络是运行整个学校业务系统的基础,更是数据处理及转发中心,首先需要通过增加设备及链路的冗余来提高其可靠性,包括电源冗余、处理器冗余、模块冗余、设备冗余、链路冗余等技术。

部署网络安全设备。在Internet出口处部署主动入侵防御设备(IPS)及流控设备,开启实时防御和安全过滤,优化网络带宽,构建可视、可控、高效的网络。通过防火墙与IPS的紧密配合,抵御来自校园网内外的各种恶意攻击和病毒传播,确保校园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安全,真正实现校园网络与应用的安全保障。

加强用户终端管理。制定统一且便于管理的终端管理方案,强制准入制度,对特定区域、数据及设备设定访问权限,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管理性。根据物理位置、功能区域、业务应用或者管理策略等分VLAN,对需要接入网络的用户与设备进行实名认证,并保证用户帐号的唯一性。同时,部署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对校内终端用户的网上行为进行有效监管,降低因终端用户的违法网络行为带来的安全及法规风险。

强化数据安全。建立统一的数据存储中心,增加负载均衡设备及同步磁盘阵列,提高数据库服务器业务连续性及应用服务器负载能力,并针对整个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定时的D2D2T备份,并结合重复数据删除等技术,提高数据备份效率和数据保留周期。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第8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对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涉及管理、经济、建筑、交通、信息工程等多个领域,指标体系不可能反映所有内容。将所有因素都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既不现实,又浪费资源。①有些能力内容太过抽象、模糊,不具有可评估性;②有些能力内容虽可评价,但由于对总体应急能力水平影响甚微,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要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评价指标应简单易懂、易于获取并便于量化。应急管理能力是一个动态非平衡系统,会随着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因此,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应的也要具备一定的动态适应性。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在严格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未来环境的变化,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前瞻性,可以满足未来变化的需要。

2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是关于应急管理领域的根本性法律,是国家指导、建设、发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法理依据。《应对法》中,将应急管理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4个方面,对于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也要对应《应对法》的整体框架和细节内容来建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依据《应对法》和高校应急管理能力内容分析,高校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4个1级指标、13个2级指标及45个3级指标。

2.1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维度及指标

科学有效的应急管理是涵盖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而事前管理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因此,应急管理要“关口前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从事后被动型到事前主动型的积极转变[2]。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维度分为应急预案建设能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能力、教育宣传能力、应急保障能力4个2级指标,其中应急预案建设能力包括总体应急预案科学性、专项应急预案科学性、应急预案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3个3级指标,体现着高校应急预案编制及执行工作的水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能力包含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应急管理机构决策能力、部门执行能力、专家顾问数量、专业救援队伍人数5个3级指标,用来衡量高校应急组织架构的完备性;教育宣传能力分为防灾减灾专项宣传活动次数、应急安全知识普及读本发放次数、校园突发事件安全演习次数3个3级指标,可以评估高校日常的应急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的组织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包括资金保障能力、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应急装备保障能力、通讯保障能力、紧急避难场所可容纳人员数量5个3级指标,能够表明高校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准备能力。

2.2监测与预警能力维度及指标

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因此,大多数突发公共事件是可以预知预判的,这就需要高校应具备灵敏的监测能力与高效的预警能力,以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该维度分为突发公共事件监测能力、风险研判能力、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能力3个2级指标,其中突发公共事件监测能力包含危险源排查周期、校园舆情动态掌握情况、监测数据准确性、监测结果漏报率4个3级指标,用来衡量高校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风险研判能力包括鉴别监测结果能力、分析研判及时性、分析研判准确性3个3级指标,表明了高校对于其所得到的监测结果的利用情况;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能力分为预警信息及时性、预警信息精确性、预警信息渠道广度3个3级指标,体现了高校向师生发送预警信息的有效性。

2.3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维度及指标

高校中聚集着众多学生、教师、行政人员等,并存放着大量昂贵科学研究仪器及珍贵文献资料,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需要采取快速有力的措施予以应对,以保护师生生命安全与学校财产安全。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维度分为应急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信息能力3个2级指标,其中应急反应能力包括控制危害结果扩散能力、现场疏散安置情况、师生应急意识水平、师生应急自救互救能力4个3级指标,可以体现组织和个人对于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水平;应急救援能力包含生活必需品供应能力、医疗救护能力、卫生防疫能力3个3级指标,能够衡量高校对于突发事件处置、控制的有效性;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权威性、信息及时性、信息透明性3个3级指标,显示着高校消除负面影响的公关能力。

2.4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维度及指标

第9篇:学校应急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国外; 高校; 应急管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绍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1]。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随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国外(主要指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校园危机产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应属美国学者Lem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和专门分享交流高校突发事件信息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注校园危机的学者愈来愈多,并研究了校园危机的应对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将高校突发事件作为重要公共事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2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2.1 美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美国高校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各高校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针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学、具体,责任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第二,在应急体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联邦—州—市(县)—高校” 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应急机制方面,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第四,在应急法制方面,美国注重校园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学校应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办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翔实、责任分明的应对法案,使高校应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第五,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美国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校园危机恢复计划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危机评估、短期恢复、重建以及恢复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台了多项应对灾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纷纷制定防灾应急制度,确保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本校园的危机教育比较普及,2003年,千叶理科大学在日本首次设置了危机管理学系,此后,危机管理课程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并积极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据调查显示,76%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防范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而在应急机构设置上,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学校通过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有序的应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学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校园危机的预防系统。这套预防措施系统在经费、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仅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经费支持,还有专门的应对计划,应对计划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并予以执行。此外,日本的校园有可作为避难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的场所避难。

2.3 英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英国高校校园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响太过深刻,立法数量远远不及美国,立法进程也较为缓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内专门设置的安全管理委员会,英国并无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处理机构,英国高校一般是在危机发生后成立临时性的处理机构,比如“紧急内阁委员会”等,来处理相关事务。此外,英国高校均设有安全部门,由全职保安在各校区24小时执勤巡逻,确保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且高校内所有辅导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方案训练,这对减少突发事件的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还有无政府组织的,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儿童、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此类慈善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减少高校的自杀现象,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4]。

3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英国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都非常重视,它们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有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所以,我国要积极借鉴它们的经验,并汲取它们在失败中的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英国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它们都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我国必须加强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立法,让校园应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应对、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此方面可学习日本的做法,专门成立相关的学系和专业。第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调动师生、辅导员、全校员工的力量,众志成城,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贡献力量。第五,我国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行为一般是重视事后总结,忽视事前准备。所以,要做好事前预防,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成立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由于心理危机导致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 结 论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鉴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及其破坏性,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刻不容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国情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内外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也会存在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不仅仅认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此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种社会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