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第1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能量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106-01

1、国内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与能量管理现状

1.1 系统优化控制

在系统设定点优化控制方面,罗启军等人通过动态优化技术,在某一具体期间内,绘制出了峰值能耗或运行成本最小的房间温度曲线,并通过计算得出了暖通空调设备的最佳开/关时间。S.W.Wang基于整个系统环境的预测响应及能量运行,采用自适应性控制理论优化控制某海水冷却空调系统,提出优化多个设定点达到降低系统能耗和改善系统响应时间的目的,

在整个空调系统的控制方面,更多的学者根据暖通空调系统中每个设备的非线性特性,更加注重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此外,部分研究者们在暖通空调的优化控制应用先进的智能优化方法和建模方法,注重变工况点的在线优化控制,取得了显著效果。

总之,国内对于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的研究还处的初级阶段,相比实践成果,仿真研究较多。

1.2 能量管理

江亿等人通过启/停中央控制管理机器,实现了参数设定值的修改;曹秋声充分应用变频技术,结合模糊控制和最优控制方法,研制出了具有负荷随动跟踪特性的专用管理系统软件;翁史俊根据冷水机组的冷水供回水温度和温差等基本信息,通过控制现场智能操作台,实现对风机、水泵和制冷热泵机组的联锁、逻辑、顺序启停和节能控制,并得出了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的最佳的设备数量和组合方式;晋欣桥根据ASHRAE通风标准对新风量的要求,在分析研究多区域变风量空调及其控制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的方法,得出了VAV末端再热控制并结合AHU送风温度优化的控制方案是最佳的方案,不仅有效降低系统的能耗,而且解决了多区域VAV空调系统的新风分配问题。

总之,随着计算机的全面普及,暖通空调系统的和管理设备逐步取代常规仪表,并在系统能量管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工作时序优化、设备组合优化以及各种能量指标的考核、计量和统计方面。

2 国外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与能量管理现状

2.1 系统优化控制

L.L u等人通过对空调主要设备进行数学建模,进行全局最优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未能考虑水温是分布参数以及每个设备是一致的假设致使结论存在缺陷;N.Nassif等人在温度优化设定中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获得了令人舒适的温度和最佳的能量利用效率,并采用双对象进化算法,优化了暖通空调预测控制策略的设定点,节能效果提升了19.5 %;W.J.Cai基于能量平衡和换热原理,建立了一种简单精确的空气处理单元工程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和非线性规划测算出了模型的三个参数,但这种方法是在整个工作范围内和实际性能更加匹配的情况下进行的,具有很强的鲁棒性;Q.Song等人结合定位比例控制算法的优势,应用鲁棒神经网络算法,有效满足了参数不断变化以及空调系统中负荷扰动范围大的特点,但缺点是鲁棒性较强。

此外,暖通空调系统中单个或多个局部子系统控制的设定点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国外一些研究者通过应用二次函数和模型进行优化方法研究。

2.2 能量管理

J.B.Rishel在变热量和变冷量负荷的冷热水系统中,应用先进的变频泵和数字控制,减少了热水和冷水分配系统对设备的需求;F.Engdahl等人研究出了最优的供风温度,相比恒定供风温度运行方式,减少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能量消耗;S.C.Sekhar等人对室内空气质量和湿度在舒适度条件下设定期望值,提出了一种新的空调空气质量和能量消耗的控制方法,但是,该种方法未能考虑在不同条件下同种空调系统的整体能量优化效果;J.Xu等人应用神经网络、拉格朗日松弛法、动态规划等方法,得出了暖通空调系统的日常能量管理公式。并通过控制暖通空调每个单元的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整个系统的能耗;M.Zaheeruddin从暖通空调系统时间调度操作方面提出优化控制策略,即在给定的空气状态情况下,考虑夜间启停、应用模式和能量核算等建筑物的运行调度,计算出了区域质量流量的最优值、供水温度值和供风温度。

3、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发展方向

3.1 单元控制器方面

当前暖通空调控制系统的基础控制单元器是设备顺序、逻辑控制开关量和传统PID为控制策略的回路控制,CPU主要采用8位单片机。随着智能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嵌入式系统的成熟,在多工况、变负荷等条件下,实现控制对象能够逐步学习、每个环节自适应的单元控制器必然成为暖通空调优化控制技术发展方向。

3.2 管理功能方面

监控功能是暖通空调系统管理的主要功能,具体表现为对基础控制单元的信息进行集中报告、管理、报警、状态监测等,随着能量消耗最小化的基本要求,如何在现有基础功能是增加能量管理功能,实时监测暖通空调每个环节末端用户能量使用情况必然成为研究的重点。

3.3 每个设备最佳参数值设定方面

以定工作点的方式实现每个设备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控制是当前暖通空调系统的主要方式,在某一条件下每个设备都具有最佳的设定点。但是,在整个暖通空调系统中,如何在各个负荷下,设定每个设备最佳参数值仍然是系统优化控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3.4 网络技术方面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系统的设备运行和能量管理信息也将纳入到以Intranet和Internet构成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由于当前暖通空调控制系统在开发环境、技术标准以及控制协议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中如何实现信息的交换和数据的共享,是暖通空调能量管理与优化控制的又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何世达.试论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J].江西建材,2015(04).

第2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所谓的环境监测技术,就是指一种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此项技术手段可以对环境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采样测试以及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评估,从而为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提供一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检测和保护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为环境决策的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还能够为环境执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我国,虽然对环境监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基本上可以满足环境监测的技术要求。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在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技术监测体系。二是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制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环境监测仪器生产方面不仅增加了资金的投入,扩大了生产的规模,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三是环境监测实现了连续性的自动监测,克服了传统间断性环境检测操作存在的弊端,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最重要的是还提高的环境监测的精确性。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难以真正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积极作用,这些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素质偏低,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保障。二是环境监测仪器的质量不高。三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偏低,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污染问题的变化。

2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技术向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必然会向着多元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污染的种类逐渐增多,因此要大力发展多种环境监测技术。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加强生态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面检测,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其次,我国的环境监测单位一定要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水平提供支持服务。最后,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要积极的向外国学习和借鉴先进的专业技术经验,为国内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为我国的环境监测提供服务。

2.2环境监测队伍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环境监测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较多,并且专业性也非常强,相应的对监测技术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但是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和要求存在很大一段距离,因此导致环境监测的质量难以保证,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未来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会大大提高,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同时也是提高环境检测技术水平,强化环境检测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3环境污染物分析向着对有机污染物研究的方向发展

通过相关的环境调查表明,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品等有机物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当务之急,因此未来环境监测一定会向这方面侧重,针对具体的情况建立合理的监测方案,并开展相关的整治工作。

2.4环境监测仪方向着自动便携式的方向发展

环境监测需要用到大量的监测仪器,因此对于监测仪器的研制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作。当今社会,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逐渐严重,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会持续的发展,由于这两种环境污染类型具有难以控制的特性,因此需要研制出自动化便携式监测仪器,用以实现对空气和水污染现象的连续分析和自动监测。

2.5加强对突发污染物事故和重点污染地区的监测研究

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和重点污染地区的监测和研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全过程的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事前的预防工作、事中的监测分析工作以及事后的评价工作。其次,加强对重点污染地区的调查和监测的力度,并根据调查和监测的结果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其它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2.6监测管理向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

监测管理向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发展是环境监测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是因为实验室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能够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向前发展。实验室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效率,最主要的是能够提高环境监测管理的质量,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使环境监测管理人员及时的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尽快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另外,利用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管理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准确性,从而保障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质量。

2.7加强对污染源总量控制的研究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制定了一系列的对策,其中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加强对污染源总量的控制是环境监测的一个重要趋势。

2.8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为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以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势在必行。这个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对大气、水资源以及噪声监测的质量管理。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根据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标准,明确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目标。其次,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促使环境监测人员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

3结语

第3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管理

“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组建成立,同时得到了重庆市政府、市教委和市科委大力支持的研究中心,与之并列的还有一块牌子:“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心下设精密位移传感器实验室、纳米时栅微位移测量实验室、高端精密测控技术实验室以及精密机械加工车间。工程中心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宗旨,同时兼顾本科教学与研发工作,以及学科建设等高校任务。像这样一个机构复杂,体制交叉,功能多样,仪器、设备、工具、原材料繁多的综合性教学科研机构,其专职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1-2人,可以想象在实验室管理中有多少不尽人意之处。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实验室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高校实验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笔者曾在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当地物流公司工作,回国后进入该中心任教,一直试图借助国外先进管理工作经验用于实验室管理。本文通过我们的一些具体思路与做法,与同行交流。

1.人员管理

本中心在重庆理工大学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室,主要人员为教师、硕士生和博士生。由于人员众多,而实验室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因此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中不能面面俱到,学生在实验时未按要求进行登记,实验完成后实验工具未按要求放回原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多次强调实验登记和工具摆放问题,但效果仍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管理。虽然国内各个学校在总体方针中确立了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实验室各学科、功能和用途不同,使得这些宏观管理办法并不适合实验室的管理,因此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2]。国内大学通常都是由一位老师对多个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但由于各个实验室情况不同,使得管理有些混乱。而英国朴次茅斯大学许多个学生实验室都有一位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在实验室中有一个用玻璃窗分割出来的小房间作为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办公室。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的使用是通过学校课程管理系统进行预约的,由于有专职实验室老师进行监督管理,学生们都能够自觉按要求进行试验,并保持试验室的整洁。而国内实验室管理人员较少,学生对实验室保持整洁的意识也相对较差,所以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国内许多实验室都是以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强制约束学生,但效果并不满意。本中心结合朴次茅斯大学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与国内的实际情况,采用“以人制人”,由学生管理学生的方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按课题分组”而不是按年级分组或按实验室进行分组。按年级分组似乎便于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但是由于同一个试验可能由多个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实验室的使用管理来看并不合适,按实验室的使用进行分组也是存在同样的问题,同一个试验可能会使用多个实验室。本中心按课题进行分组(如图1),每个课题组都有专门的导师及各个年级的学生,在每个课题组中选出一名助管同学,配合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试验的准备和清理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实验室卫生的保持及实验器材的整理。在这种机制下,较少的实验老师只需主要对助管同学进行管理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国内的现状,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培训[3],使其快速熟悉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赏罚制度可以提高大家的自觉性,长期监督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引入信息化管理可以方便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统计。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验室管理人员数量,进行更加细致的分工,肯定将更有助于实验室的管理及对学生的监督。

2.设备管理

随着本中心实验室不断发展,购置的设备越来越多,对设备的整理、摆放、登记、维护等问题也越发突出。没有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习惯只有仪器设备的物和帐的原始记录,而忽视了人员变动后的帐和物的实时核对,甚至出现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的现象[4]。由于每个人的记录格式不尽相同,因此给数据统计和记录交接带来了诸多不便。实验室的设备是由各个老师申请,学校采购中心统一采购的,大部分设备信息都是由各个老师和采购中心掌握的,而实验室内部并没有做统一的整理和登记,这就导致在设备出现问题时无法及时联系到供应商进行售后维修或维护,从而耽误了实验工作进度。有时新设备到货后,出现无处可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仪器设备的摆放进行统一的规划,没有及时与实验室管理人员沟通,不但浪费时间,也影响实验室的整体美观。实验室有些大型设备使用率不高,闲置时间长[5],缺少定期的保养维护,而且能够熟练使用的人员也十分有限,在临时使用时也会出现各种问题。仪器设备是进行科学研究和验证实验的基础,管理好仪器设备是对实验安全、实验准确性和实验真实性的有效保障。仪器设备验收合格自投入使用之日起,设备管理就进入到了一个动态化的管理过程[6-7]。在实验室管理体制设计中,我们借鉴了市场上物流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引入SKU(stockkeepingunit),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对于放置仪器的柜子和仪器设备进行系统的编号成为库位编码,将仪器设备的SKU编码与库位编码相对应,这样做不但便于查找,也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建立格式统一的仪器设备电子档案,需记录仪器编号、库位号、名称、购置日期、售后电话等重要信息,利于今后查找。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借用参照图书馆的书籍借阅管理,都应该进行预约登记制度,不但便于管理,也能够责任落实到个人[8],保证个人在使用过程中对仪器设备的保护。贵重设备需要进行网上申请,登记使用日期、内容、人员等,通过审批后方能使用,也便于今后上级部门对仪器使用情况的检查。仪器设备的说明书也要进行统一管理[9],随用随借,并且进行电子备档,方便多人同时查阅,也能避免因说明书丢失带来的麻烦。

3.系统管理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是能够提供实验室各种信息储存、交换和统计分析的网络化平台,实现数据网络化共享、无纸化办公、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10-11],但是目前很多实验室都没有真正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能够促进并带动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12-13]。以前本中心的实验室只有简单的指纹门禁系统,而且并未接入网络,只能进行简单的身份认证识别,不利于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设备、工具、资料的使用、借用记录等都是通过纸质表格记录的,不利于查找和保存。缺少有效的电子监控,实验室乱拿乱放的现象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没有实验室预约系统,实验室的使用变得比较混乱,实验室的随意使用使得管理人员无法有效进行监管。因此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由摄像头,门禁系统,设备终端控制系统,计算机管理系统等组成的立体化监控管理网络能够有效地保证实验室的安全、整洁及数据的统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各个公司的ERP系统,高校的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政府部门管理系统等都是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体现,因此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是实验室管理发展的方向。使用网络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是本实验室的下一步目标(如图2)。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图书借阅和实验室的设备借用,阅览室和实验室的预约,在系统中对于学生的分类管理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物流管理系统中,货物的采购和设备采购,货物中转和设备转移,货物出库和电子元器件的领用等也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实验室管理系统借鉴的。网络摄像头及指纹门禁系统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使用终端控制设备能管理和记录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14],借鉴企业的ERP系统也能够实现实验室日常办公的人员,设备记录管理。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管理系统及硬件,并与学校一卡通系统联网,就能够更加容易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管理。

4.结束语

第4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在线监测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 A

1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1.1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技术

(1)仪器。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技术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TN-TP在线监测仪器;分析电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不锈钢手提式压力蒸气灭菌锅;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PH计。(2)试剂。过硫酸钾溶液;酒石酸锑钾;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盐酸溶液;抗坏血酸溶液;磷标准溶液;氮标准溶液。

1.2 COD在线监测

根据所使用的氧化剂的种类,一般可以对污水COD的在线监测方法进行分类,即:重铬酸钾法、高锰酸钾指数法、臭氧法、羟基自由基法等。而根据其工作原理差异,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电化学法、光谱法和生物法四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形成了集约型的大生产模式,而对生产污水的集中处理也成为大势所趋。COD在线监测系统在采矿排污监控点、污水监测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地区水界点、水质分析室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在线监测系统相连接时,会接收子站传输的信息和其他监测点源的监测信息,可以有效对污染源排放点进行监控和监督,减少或杜绝偷排现象的发生,这样就推动了我国水体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的发展。

2环境监测与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过程当中起着良好技术保障作用。然而综合观察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从环境保护具体工作情况上来看,我国应当继续以保护国家环境的目标与计划作为指导,按照环境保护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面的提高监测技术从而为环境的保护工作有效地提供技术保障。其中还需进一步发展环境监队伍的综合素质,吸纳、培养顶尖的专业化技术型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环境监测发展的首要任务。

(1)还需要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分析,应当强化对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据相关调查表明,随着当今工业的开发与发展,大批化学物品等有机污染物已经逐渐成为了目前环境污染中的主要的污染源,为此,有关应当有针对性的建立起一个有效地监测方案,然后开展研究整治工作。

(2)应当注重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制与创新设计,保证设计仪器的实用性。因为水类污染以及空气类污染问题的逐步恶化以及难以控制的特性,为此必须强化对自动化的便携式监测仪器等的开发或研制,有利于加强对水、空气污染现象的自动检测与连续分析。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一些重点污染地区或者是突发污染事故的监测研究。一方面,不仅要做好在突发污染事故之前的预防工作,还要在事故过程当中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监测工作,以及事故后的评价与恢复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求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强化检测与调查工作,并相应地作出防治措施。

(3)监测技术应向着现代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地发展多项监测技术,从而适应不同污染程度的监测需求。然后,由于生态监测属于新兴的监测技术,因此需要对其加强研究,从而实现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还应当充分的借鉴世界上先进的专业技术经验,从而提高我国的相关技术水平。最后,争取充分利用当前的科学技术与成果,为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做出贡献。

(4)环境监测管理应当朝着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方向进行发展。这是因为实验室管理系统对环境监测而言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理的准确性以及自动化管理,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掌握以及完善在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中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提高了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2.2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十分巨大的进展,为环境的管理作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特点的分析,可以对我国的环境监测在线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归纳:

(1)以有机污染物作为在线监测技术的主要目标。通过对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十分严峻。作为我国监测工作的难点之一,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能实时有效和及时的将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出来。

(2)扩展监控介质范围,对有毒有害的物质进行全面监控。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以及某些重金属有毒污染物会在一定的外界条件影响下,在不同的环境介质中进行积累、迁移和转化,而要能保障环境安全,需要考虑它与水体相关的环境介质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水质的监测和保护。

(3)运用痕量分析,提高检测精确程度。对于人体而言,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破坏人体的正常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损害人体基本机能,甚至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要运用痕量分析以及超痕量分析技术,提高检测精确程度,以掌握它们的污染现状。

(4)监测分析器趋于小型化,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得到普及。由于环境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实际需要,在对一些污染事故的现场和污染物排放源进行监测时,所需要的数据也许不是污染物的浓度值,而是污染物的类型或构成,这就需要在污染现场对污染进行定性和分析,而监测分析器的小型化也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5)实验室管理系统得到大量应用。利用LIMS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以及对于数据进行分析和采集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从而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可以有效节约人力成本;可以对分析检测工作的流程进行规范,从而实现分析检测工作系统化和流程后;可以加深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认识和了解,及时发现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为,并加以改进,对实验室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和限制,提高分析数据的可靠性,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6)快速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这类的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主要是要求监测的数据能够比较快速、及时的得到,而且得到数据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说这些监测要求成本相对较低,而这类技术另外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需要普及,很多地方都需要这类快速的监测结果,如超市对于上架的蔬菜的监测,对于水源的监测等等都需要,随着人们对所生活环境更加重视,对于环境快速监测的需求也将会不断增加,这是快速监测工作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结束语 :

通过对环境的监测,既能够给人们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还能对一些违法排污进行监测,防止一些工厂非法排污污染环境。而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了解其发展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监测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环境管理的能力的强弱。

参考文献

[1]赵燃,崔再斌.中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6):224~225.

第5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LIMS;B/S三层架构;SSO单点登录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tudy and Design Based on B/S Three-tier Architecture

Wang Shuo

(Jina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Jinan 250021,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put forward based on B/S structure of the three layer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LIMS) the design process and some key techniques of the system.

Keywords:LIMS;B/S three-tier Architecture;Single sign-on

根据国际上的相关调查表明,造成实验室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每天的重复性工作以及人工报告结果的方法,例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因此现在国际上相关实验室均已实现先进的网络化管理。国内同行业的实验室许多也配备了网络系统。但济南市目前绝大多数实验室的情况是仪器设备比较好,分析检验任务繁重,急需LIMS提供辅助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对实验室中各类业务及数据进行信息化管理。服务器为双CUP,4GB内存;Windows 2003 Server企业版;数据库Oracle 11g。

系统要求全面支持 B/S 模式、扩展性接口、支持单点登录、支持统一展现、人员权限集中设置、应用级数据备份等。

LIMS必须符合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要求有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等;技术要求有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测量溯源性等。

系统采用内外网物理隔离,用J2EE技术构建三层B/S/S应用架构。Java中间件平台为Tomcat6.0及Websphere 6.1 企业版;使用oracle 11g建立后台数据库。

系统具有样品受理、样品检验、标准库管理等11个模块。

样品受理:有委托协议书、样品的登录与编号、生成检测任务单等功能。

样品检验:根据实验室仪器及试验数据自动出具原始底稿。

模板定义工具:完成各类报告的模板定制。按用途分为检验报告模板、卫生学评价/汇总报告模板、原始记录模板等。

留样管理:通过样品受理中登录的样品库对应样品编号可自动选择样品的保存条件、处理方式等项目。

标准库管理:有国家及各级相关标准的录入更新、修改审核等功能。

标准品管理:有实验所需标准物质等物品的存贮、更新处理等功能。

资源管理:包括设备管理、材料预约管理、材料请购申领管理等

日常事务:汇总业务及实验数据,有报表统计和网上信息采集、整理功能。

检测收费:根据交费通知单(走减免程序的除外)及样品编号报财务收费。

查询统计:根据授权级别可查询样品检测进度,数据处理过程等。

系统维护:可系统权限管理、系统还原与备份、数据库管理等。

部分关键特征问题的解决

一、SSO单点登录过程

把SSO Server 的LOGIN页面导向浏览器,同时把门户的授权页面作为SERVICE处理。用户输入身份进行认证,SSO Server调用认证模块处理,到LDAP目录进行用户身份、密码验证;SSO Server设置Cookie给浏览器。SSO Server把登录成功或失败页面导向浏览器,同时把票据ST送给浏览器。浏览器用SEVICE和票据(ST)通过HTTPS请求门户。门户用ST到SSO Server进行是否登录的验证。SSO Server进行ST的验证,以及返回登录状态、登录ID,和服务器票据;门户激活授权模块进行授权,这个步骤直到LOGOUT才重复。用户通过SSO PORTLET访问外部应用服务,首先要用服务器票据和外部SERVICE通过HTTPS访问SSO Server,进行验证。SSO Server验证服务器票据并返回访问外部应用令牌PT。SSO PORTLET访问外部应用服务带着PT。外部应用服务的认证、日志过滤器使用PT通过HTTPS到SSO Server进行验证请求是否服务合法。SSO Server把门户用户、应用的用户信息返回外部应用服务的认证、日志过滤器。门户的认证过程和外部应用的认证过程记录日志。

二、单点登录过滤器接口规范

SSO过滤器安装于受保护应用系统的服务器上,并将以下代码加入被单点登录的应用程序页面代码开始部分:

import="javax.servlet.http.*,javax.servlet.*,org.ssogroup.ssoframework.util.*" %>

HttpSession session1 = request.getSession();

Use appUser=(User)session1.getAttribute(org.ssogroup.soframework.client.filter.AppSSOFilter.SSO_FILTER_APPUSER);

EequestDispatcher dispatcher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

("/page/test.jsp?userName=" + appUser.getUserName() +

"&password="+appUser.getUserPassword());

Dispatcher.include(request,response);

%>

随着实验室需求变化对该系统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未来实验室的LIMS应当是高度专业化、智能化、空间跨距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LIMS的实现将会提高实验室管理能力和检测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对检验工作的有效监督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国实验室系统公司,傅学胜.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进展和发展趋势[J].上海计量测试.2003,30(4):36~37

第6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实验室 建设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实验室,在信息化时代下仍然滞后,与当前的教学不相适应。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及小学科学等科目的信息化教学中,实验教学明显与信息化不相适应,更多实验还仍然遵循旧有模式,显得陈旧、老套。笔者就如何建立信息化实验室并进行信息化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化实验室管理及教学系统

信息化实验室管理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采用数据库技术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是包括信息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实验室的内部管理在内的高效集成的管理系统。它要求将初中实验室信息以数据采集、录入、检索、存储、传输、共享、演示实验、使用流程等整合,将电子交互与实验平台共建共用,实现成员、材料、设备、技术、方法、资料档案等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规范、科学、先进的信息化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以学生小组为实验主体,自觉、自主、自我体会实验,并检索、资源共享,讨论、探索,形成完整的影像实验和实物实验。它连接实验室、管理及用户的信息平台。

二、信息化教学实验室的设计

(一)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设计,主要着眼于构建与信息化教学发展相适应的集教学、实验为一体的自主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将教学资源、教学软件、实验室仪器设备、药品等采用信息化的手段科学管理,为实验室管理、教师教学和科研、学生的自觉、自主、自我实验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创建开放、自主、学术、实验、交流、探索等多维度的实验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模式,体现以内容为主、学生优先、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资源共享、自主探究的信息化实验教学。

(二)平台布局

信息化实验平台以互联网为基础,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实验室数据库,分阶段、分层次,配备齐全硬件和软件。平台功能布局,可以分为:

1.接入互联网。互联网络是校园综合信息平台最基础的硬件设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信息化实验室提供信息资源基础,并为建立信息化实验室数据库创造条件。

2.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是整个信息化实验平台的应用基础,它包括若干个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包括实验设备、实验资料、实验视频、药品使用、实验流程、实验室管理网络等,不同的数据库之间应建立较强的相关性和交互性,以便在进行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时能够有更高级的扩展应用。

3.基础应用信息服务。基础应用信息服务是实现信息交流的软件基础,包括信息共享、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信息检索等。

(三)信息化实验室平台模式

初中实验科目的教学及实验操作旧有的模式都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虽能直观呈现,但缺乏生动和亲自体验,故对学生来说,实验印象不深刻,实验过程抽象化。初中信息化教学及实验平台模式主要体现实验药品状态、性质、颜色及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它最直观的模式是以视频播放形式呈现给实验主体,让学生在观看或忘记实验流程时,通过观摩,再到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能够减少实验事故、药品浪费、设备破坏等,又生动性、趣味性更强,易于学生掌握、教师教学、管理者操控。所以模式以实验室局域网为基础,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服务器、WWW浏览器、投影仪实现。

(四)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构成

1.网络平台。目前,农村校园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所以为信息化实验室平台的建立提供便利条件。信息化实验室通过组建局域网,校园网接入CERNET和Internet,从而使实验室在实验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建立成为一种现实可能。譬如,有些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实验设备和仪器,但通过信息化实验室的实验模拟和动画演示,同样能够实现和真实实验情景一样的效果,学生可用虚拟药品、设备亲自完成实验过程。

2.硬件平台。计算机实验室以教师和学生上机实验为主,兼顾多媒体教学,在硬件设备方面,除微机之外,还配备有服务器、交换机、功放和音箱等设备,从而为应用实验教学提供强力支持。为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学生误操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硬盘数据混乱或丢失,实验室采用硬件控制方法,即海光蓝卡保障硬盘的数据安全。

3.软件平台。软件平台是信息化实验室教学和管理的核心。软件平台包括系统软件、教学应用软件、实验室门户网站、实验教学论坛、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实验设备管理数据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平台,应用系统平台的建设是软件平台建设的关键。

(五)创建应用系统平台

农村学校应用平台创建,聘请专业人员,建立实验室门户网站,集成其他应用系统,将教学资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

1.实验室门户网站。实验室门户网站是实验室信息化平台的主要组成,是实验室外联窗口。网站主要以用户(老师和学生)教学、实验体验为主,采用多维信息整合、信息、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验规程、教研、在线留言、在线调查、内容检索、教学论坛、实验设备管理等功能模块于一体,主要为实验教学服务,也辅以拓展教研、交流、社会服务等资源共享。

第7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43-02

信息化的计算机实验管理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管理水平,也使得高职计算机实验室作为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信息化与校园网络的理念和手段促进高职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不仅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可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与管理水平。计算机实验信息化管理主要依赖于高职的校园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资源优势对实验室进行信息化的建设,构建实用、高效的实验教学与实验管理新体系。

一、高职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

高职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主要依靠现有的校园网络的信息处理化、科学管理化、高效节能化等优势,促进计算机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全面建设和发展。高职计算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提供实验教学的软件资源共享和处理、实验教学与管理方面的网络平台建设、各种仪器硬件设施的科学管理与利用等。本着节能、高效、便捷等原则,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教学需要,设计开发适合该院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平台,方便本院师生以教学与管理之用。

(一)利用校园网络构建信息化平台。校园网络本身应具备信息畅通的网络环境。通过学院网络管理中心将各计算机实验室、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图书馆等场所划分合适的网段,连接成局域网络,并通过网络管理中心的路由器连接至因特网的网络架构。网络管理中心为学院的部门或根据科研需要的教师,提供网络空间或网络服务器,并统一为网络的安全做好保障。通过校园网络空间或服务器,开发出基于校园网络的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仪器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等实验室应用系统,构建信息化的网络办公与教学平台。

(二)建设多媒体教学实验室。自国家级示范院校及骨干院校建设以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建设了多个多媒体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集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堂的教学,方便教师通过网络技术直接向学生进行演示与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易于掌握。多媒体实验室主要包括音箱、话筒,投影仪,视频监控等设备。不仅从教学上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而且满足于国家级考试的标准化视频监控考场的要求。从安全的角度考虑,24小时的视频监控为实验室的财产安全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创建远程登录的虚拟实验平台。虚拟的教学实验室一般适用于仿真的实验教学,而创建远程登录虚拟的教学实验平台则可以服务于校园网内的任何一个连接点。虚拟的网络教学实验平台可由网络管理中心提供服务器,为学生提供实验账号,分配一定的磁盘容量,共享虚拟的网络空间。学生在宿舍可通过连接校园网,进入虚拟的教学实验平台中进行实验。学生在虚拟的教学平台中,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分别完成不同的实验内容,并通过相应的提问机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通过相应的权限,在服务器端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解答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完成实验教学的目的。这样打破了实验教学必须被固定在特定的实验室里完成。从实验时间来看,学生可以自由地在任何地点自主地进行学习,并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虚拟的网络教学实验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交互式、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实验教学手段。

(四)网络视频教学实验基地建设。计算机的教学具有其特殊性,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对于程序设计类、网页制作类、图形图像设计类、动画设计类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并进行实践。因此网络视频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在校学生及广大计算机爱好者的学习。网络视频教学实验基地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准备工作,需要提供大容量的硬盘空间存放视频教学文件,根据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课程,紧紧围绕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从视频的录制,剪辑整理,到视频网站的,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视频的录制剪辑集视频、声音、教师讲授的PPT讲义于一体,让学习者通过网络视频教学感受到与课堂教学一样的效果。网络视频教学按专业,课程的划分,进行详细的视频教学录制,通过视频点播的方式播放教学课程中的每一个章节。并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作为实验案例,既能让学习者熟悉实际工作环境中遇到的问题,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又能增加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计算机实验管理信息化

(一)计算机实验日常管理信息化。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实验管理方面的高效化、规范化的进程,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信息资料的收集、加工和存储,根据该院计算机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信息资料主要包括实验教学日志的资料、仪器使用方面的资料、每周的实验课程安排表、实验员的信息资料、机房的软件安装情况、工作人员劳动工作量的统计,等等。日常要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加工。融合这些信息资料,开发一套规范的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网站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便于检索与查询,方便实验教学管理,实现了无纸化的办公,节省了资源。例如,对每学期开学前实验室软件的安装情况统计及开学后每周实验室课程安排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每学期开学前,每个实验室需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及软件版本的更新等情况,需要对实验室的软件安装的版本进行统计,并要求在上课前安装好教师所需的软件,通过校园网的数据统计与显示,方便了师生了解实验室软件安装的情况,避免因为软件安装的问题导致师生无法进行实验的教学事件发生。另外,从开学后每周的实验课程安排来考虑,每周的实验安排可能会因各种教学需求而发生变化,同时也是为了更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通过系统的查询,可以进行适当的课程调整,避免了同一实验室同时安排两个班级实验产生的实验教学冲突,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实验教学项目管理信息化。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是学生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以实际工程项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行综合检验的过程。以项目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加强专业能力的锻炼,提高专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提前对综合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解,便于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后的总结,从校园网上,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与课程,对所开设的相关实验作全面的了解,包括实验项目的内容、目的、原理、要求以及实验的操作步骤等,制定统一规格的实验报告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样板供学生参考。

(三)学生实验成绩考核信息化。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运用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价,考核办法依照实验教学大纲,从实验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对优秀的实验结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实验结果不充分的,应给予指导性建议,对实验成绩需要实行系统的录入和评价,学生可根据成绩的优劣及教学的评价,客观地去学习掌握所学的内容。

三、实验仪器管理信息化

实验仪器设备是学院实验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性设施,关系到学院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学院骨干院校建设之重要物质基础。根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学院实行二级管理之后,不同的部门都有各自的仪器设备,因此学院成立了设备管理中心,采用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和管用结合的原则,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使用与管理。针对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开发:一是开发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二是开发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审批系统。

(一)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首先需要对各实验室的使用或各部门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登记,由专人负责管理,对设备的使用、闲置、更换、报废等情况进行系统的录入,对设备的借入借出需要进行严格的系统登记,通过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实现对设备仪器进行统一编号管理,并实现对设备数量的统计,实现按不同的条件或要求进行查询教学仪器的基本使用情况等功能。

(二)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审批系统。计算机实验设备中有很多的易耗品,经常有损坏或需要更换配件的现象发生,为了更有效率地对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处理,则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校园网络的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审批系统,该系统是按不同的权限对申报维修系统进行管理,由设备使用者通过系统提出维修的申请,再由部门的领导通过系统审批,最后归口设备管理中心通过审批。系统依次设置好各级管理者的权限,逐级申请,各级管理者不能越级处理。归口设备管理中心通过系统审批后,则通知设备使用人进行维修,并转交学院报账平台系统处理,由单位财务部门进行报账处理,既能实验维修的各个流程,又能实验维修后费用的处理。

综上所述,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将理论知识、实验教学、社会综合实践、网络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志着学校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水平。然而,实验室系统的开发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需要更多地依靠学校专任教师积极地参与。信息化的计算机实验管理系统的设计,可使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应以信息化带动实验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同时,简化实验室管理程序,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合理利用了资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水平,迅速准确地进行实验资源供需动态分析,适时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周艳荣,张玉莲,刘松平.高校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2]陈丽春,谢安俊.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信息化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周莹,杨燕婷.以信息技术促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改革.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1)

[4]韩也,汪跃,赵越.信息化条件下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趋势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4)

[5]王小宾.浅谈信息技术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影响[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6]可燕,蒋海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设想[J].中医药导报,2009(1)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立项科研项目(201204LX565)

第8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动态管理;信息同步;云存储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169-03

1 引言

实验室设备仪器管理是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仪器设备是高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固定资产,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生活和行政等各项工作的重要工具和物质基础,也是反映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1-3]。随着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无论从数量、质量、种类上都不断增加、扩充。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设备也会产生更新换代的需求。在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中,也会出现实验设备在课程之间互借、损坏维修、部门之间调拨等情况。这种仪器设备状况发生动态变化的情况已经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管理工作日趋复杂,存在如下难点:

(1)管理人员工作量大,管理效率低,不能及时跟踪设备仪器变化,很难做到账物相符。仪器设备管理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面对大量的仪器设备信息处理任务,只用Exel、Word等办公软件进行处理显得力不从心。(2)管理要素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如果高校实验室采取统筹-分散自主管理模式,由于缺乏沟通反馈的有效手段,当设备发生调拨、维修、报废、借用等操作时,变动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岗位上,造成信息更新不同步的情况。(3)使实验室制定的设备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很难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得到执行。一些有利于管理的必要的手续需要执行,比如设备的外借报废审批手续,如果操作繁琐不便,给制度的执行、监管带来难度,造成对仪器设备的不规范处置。面对日趋复杂的实验室管理需求,如何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其深刻的实践意义。

笔者根据这种情况,基于服务于动态化、协同化管理思路,设计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基于WEB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并整合了”云存储”机制,突出对仪器设备的动态化管理功能,提供协同化管理公共平台。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够起到以下作用:

(1)减少管理者的工作量,使管理者从手工记录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管理效率。(2)保证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实施。申请、审批等操作通过线上完成,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制度完成的可操作性。(3)提供了公共的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多角色分配机制,提高了管理员之间的分工协作,保障了管理要素之间信息的一致性[4-5]。因此系统的设计为实现科学化、动态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技术手段。

2 实验室仪器设备信息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2.1 管理系统用户划分

根据集中-分工协作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系统管理角色划分为:系统管理员、分实验室管理员、办公室三个角色。设备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维护,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根据需要对实验室管理员进行操作权限分配,它拥有系统设置,基本信息管理,设备录入,修改,删除,置换,查询等权限。分实验室管理员:根据系统管理分配的权限进行操作,包括查询设备信息,查阅公告栏,进行本实验室设备维修、调换、借还的申请,而打印报表和报废设备管理等另由专人负责,实验室管理员不负责此工作。办公室:根据平时工作要求及系统权限分配,办公室角色负责设备日常的管理,包括:报废、调拨、维修、借还申请以及审批,报表的打印,资产信息的查询等。通过管理角色划分,建立对实验设备分层管理、互相制约、相互协助的管理模式。

2.2 功能需求分析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可分为:设备仪器信息管理,设备信息查询,设备变动管理、信息统计报表,系统信息设置等功能模块部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如下:

(1)设备仪器动态管理模块,包括:设备信息记录变动登记,报废、维修、调、日常维护管理等功能,此模块针对仪器设备日常的变动进行动态、实时的精细化管理。(2)设备查询功能模块。包括查询在用设备、闲置、报废、保修、调拨、借出设备等的基本信息。同时能够实现根据输入查询条件式,进行高级综合查询的功能。(3)设备统计报表模块。实验室资产设备众多,种类繁杂,并且定期需要进行资产清查,并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因此,如何根据各种统计需求进行报表统计打印,就显得尤其重要。打印报表由办公室角色来完成。(4)系统设置功能模块。此模块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对系统登录用户权限设置、数据的批量导入导出、数据库初始化、备份,系统日志文件记录等功能。另一部分是系统基本信息设置,包括对资产类别、学校部门、管理人员、实验室信息、供应商等信息进行增、删、查、改等功能。(5)公告留言模块。此模块是为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信息交流。根据多校区\实验室分布分散,各分实验室管理员办公地点不集中等特点,为方便信息与沟通,预留此功能。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此模块查看消息通知,并可在其中进行留言,进行交流。

3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3.1 系统架构设计

针对多校区实验室分散分布、实验管理员办公地点不集中的特点,为方便管理,体现集中-分散式管理原则,本系统采用B/S结构,即服务器/浏览器模式。这样,客户端不需要安装专用软件,只要有IE等浏览器,能进入局域网或互联网就能使用系统。其由三层结构组成,逻辑上包括表现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从物理组成上对应的是:客户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其工作原理是:“用敉ü浏览器向中间业务逻辑层的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发出操作请求服务,当Web服务器收到用户发来的服务请求后,便通过特定的ODBC数据库接口驱动程序把请求传给数据库服务器让其完成相应的处理,数据库服务器把处理结果再通过数据库接口通知Web服务器,Web服务器再把结果转化为用户能理解的网页形式传达给用户”。和C/S架构比较,只需维护服务器端,客户端零维护,适合于客户端分布分散且有互联网应用的场景。而其也具有系统开放性强,信息、交流方便等功能优势。这种B/S结构的使用,后台数据的改变不会影响客户前端,而后台数据库对使用者透明,用户不能直接访问,并且系统易于移植、维护和升级。

按照分层架构系统可分为:数据表示层,数据逻辑层,数据层。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数据表示层:对应系统界面.aspx,是用户输入数据与系统交互的媒介。数据逻辑(业务)层:实现与表示层分离,提供系统逻辑控制。数据核心层:存放数据表格,是系统的核心。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模块功能分布采取树状结构,每个模块由多个子模块组成。模块设计遵循“高内聚、低耦合“原则,模块之间尽量保持功能独立,模块内尽量保持功能相关[6-8]。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系统设置、基本信息、设备管理、设备信息查询模块、报表统计模块、公告留言模块以及预增模块。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经过针对实验室管理系统需求进行分析,抽象出一系列概念实体,分别是:实验室设备基本信息、管理员信息、用户角色权限信息、实验室信息、资产类别信息、二级资产类别信息、设备维修信息、设备调拨信息、资产清查信息、设备报废信息、设备借还信息等,通过UML的E-R图设计把概念实体转换成与之对应的数据模型-数据库表,以供数据库进行逻辑处理。每个表都有不同字段,并设置不同的数据格式,并且为了规范化并便于操作,每个数据表都设定主键。数据表包括设备基本信息表、资产调拨信息表、资产报废信息表等。其中各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4 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与更新

当今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云存储技术日臻成熟。在此条件下,设备仪器信息系统具有的查询、统计以及导出数据的功能,可以与云存储技术相结合,把相应的操作结果形成的数据文件,存储到云存储文件夹中,供全体管理人员共享使用。由于目前实验室计算机大都运行在Microsoft Windows平台下,从成本以及易用性、兼容性方面考虑,采用OneDrive云存储服务,使系统具有最低廉的成本与最广泛的兼容性。OneDrive已在操作系统下默认安装,用户只需一次注册后即在任意一台安装了Windows系统的计算机甚至是Android手机上中使用。在用户计算机硬盘上会有一个OneDrive文件夹,用户可以如同访问本地文件夹一样访问此文件夹,操作起来非常简便易行。例如,利用系统进行设备的条件搜索,或者进行设备信息的修改,然后利用系统导出功能把数据表导入OneDrive文件夹,则使用同一账号登录的各个终端设备中的OneDrive文件夹内容会同步进行更新,从而实现了一处修改、处处更新的信息同步、共享机制。

5 结语

根据经贸类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实际情况,分析设计了适合经贸类二级学院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借助网络及云存储技术,便捷的实现管理文档的同步与共享。该系统通过功能结构设计及用户角色划分,满足了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际管理中“集中-分散”的管理原则,实现了实验室设备的动态化、精确化、智能化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仪器管理的效率以及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昕.高校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7):44-45.

[2]高培峰,赵睿英,张继霞,等.高校仪器设备协同管理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1):267-268.

[3]郑小慎,盛莉莉.基于web的海洋观测仪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5(32):152-153.

[4]羊海棠,彭采宇,王园朝,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仪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7):148-149.

[5]刘琦,高培峰,张继霞,等.丰富管理手段加强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284-285.

[6]俐,张维玺.基于B_S的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80-81.

第9篇:实验室管理系统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 技术 问题 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愈加增多,因此,导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无法达到平衡,进而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污染环境的物质与日俱增,且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在人们不合理利用有机物后,导致污染问题更具有复杂性,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有效监测环境俨然是大家探讨的重点。在“十一五”期间,

人们就提出要增强对环境的监管问题,完善对环境的管理等要点。环境监测技术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执行手段,得到了许多专家的重视,在不断的专研之后,也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效果。本文基于我国环境监测面临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环境监测技术在当前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技术的展望。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污染物及其浓度(强度)作时间和空间方面的追踪,掌握污染物的来源、扩散、迁移、反应、转化,了解污染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污染作出预测、预报和预防;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掌握其变化规律;收集环境背景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制订和修订各类环境标准、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提供依据;实施准确可靠的污染监测,为环境执法部门提供执法依据;在深入广泛开展环境监测的同时,结合环境状况的改变和监测理论及技术的发展,不断改革和更新监测方法与手段,为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三、存在的问题

1、监测结果尚不能全面反映环境质量

(一)监测指标。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项目与环境状况并不完全相适应。一是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对某些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重复监测;二是漏测能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应该增加的污染指标迟迟未增,在发达国家已经对特征有毒污染物进行控制之时,我国仍以非特异性指标如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非甲烷总烃等作为有机污染控制指标。由此造成按目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一些地区环境质量“良好”,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群众对周边环境质量并不满意。

(二)监测频次。受人力、物力、财力限制,目前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的频次偏低,所得结果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实际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环境质量评价、企业排污行为判定等方面造成环境管理的被动。

(三)监测要素。目前我国仅对水、大气等环境要素开展例行监测,对土壤、底泥、固体废弃物、大气颗粒物、生物体等诸多环境要素中的有害物质均未系统监测,缺乏对区域环境总体质量的把握。

(四)评价方法。环境监测的“产品”是大量的监测数据,目前往往是对照有限的控制标准值,用超标与否来评价结果,普遍缺乏对监测数据的深度加工,更缺乏相应规范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深入分析,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较低。

2、监测手段落后,已有的标准监测方法不成体系

目前我国污染物的采样和分析方法缺乏系统性,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分析方法。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 2002)中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特定项目”为例,其中80个项目需要采用近20种国标或行标方法、近60种其他约定的方法,每种方法均有单独的样品采集、保存、前处理及分析方法,光配齐所有项目所需的试剂就耗时耗力,给现场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带来很大的麻烦,不利于监测项目的开展和标准的执行。再以环境中POPs为例,国外对此已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由于环境履约的需要,也有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对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作了研究,但所研究的地域范围及环境介质均有限。由于缺乏适合国情的统一的标准监测方法,加上人力、装备有限等因素,基层环境监测部门无法对本地区的POPs开展例行监测调查,造成至今仅有的一些POPs研究成果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水、气、土壤、生物体中POPs的污染现状,严重制约了POPs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分析及污染控制等后续工作。

3、应急监测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我国的应急监测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针对突发污染事故,已有的标准监测方法大多不适合现场快速、动态测定,且分析成本较高。环境监测系统所配置的应急仪器、设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应急仪器方法多为非标方法,许多监测数据只能作定性或半定量使用。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某些边远地区交通很不方便,各地监测部门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四、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环境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综合国内外环境监测工作发展的历史、规律及特点,我国环境监测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

1、环境污染物的分析项目

环境污染物的分析项目将以监测有机污染物为主。一些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工作已成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适时、全面、系统地开展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已刻不容缓。

2、监控介质

从监控介质上,将对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整个体系的有毒有害的“三致”物质作全面监控。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如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某些重金属等在环境介质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保障环境安全,不能局限在只对水质加以监测、保护,还要考虑与水体相关的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生物界面)的综合作用。

3、监测分析的精度

在监测分析的精度上,将向痕量乃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发展。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其浓度虽然很低,但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因此,要想控制这类污染物质,必须先发展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掌握其污染现状。

4、分析技术

连续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将得以广泛应用,监测分析仪器趋于小型化和复合化。由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对于一些污染事故的现场和污染物排放源的监测,往往亟需回答的不是某种污染物浓度值,而是“是什么(类)污染物”,这就要求发展能在现场定性或快速定量的分析技术。

5、实验室管理系统

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将得到广泛应用。使用LIMS,能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分析数据采集自动化水平,减少人工干预,确保数据的原始性和准确性,节约人力成本;能规范分析检测工作流程,实现分析检测工作流程化;能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每个情况了如指掌,及时发现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为,并加以改进、规范实验室工作流程,达到能提高分析数据可靠性,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结论

国家和省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履行统一、高效的环境监测行政监督和质量管理职能,国家和区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技术中心加强质量控制技术支持、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各级、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过程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程序,从而构建起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克服我国现有质量管理的不足,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适应科学化、信息化、定量化、法制化的环境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高华,杜艳雷. 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J].科技资讯. 2011( 15) : 152 - 153.

[2]姚琳琳,方小萍.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09) : 167 - 169.

[3]王小印. 浅谈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现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04) : 103 -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