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丰富的安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许鞍华;镜头;色彩;意蕴
许鞍华以其女性的特有禀赋,在银幕的时空中探索艺术、诉说理想、挥洒性情、引领风尚。她创作的电影作品,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她拍摄的24部电影都各有风格,前期电影的港味浓厚,后期电影与内地合作,反映了内地人的生活情感。其中所融入的对人、对人性、人情的人道主义关怀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许鞍华还将这种关怀与其浓厚的中国情怀相结合,使影片深深地震撼着人的心灵。
一、环境色彩的纷繁运用
环境色彩在影视剧中能确定作品的基调,使色彩在强化视觉冲击、传递思想感情方面起到特殊作用。电影中的勾栏瓦舍、车船行囊、蓝天白云、青青牧草常常可以引出我们的无限联想,这都是电影场景和色彩的魅力,是它们赋予了影片的时代特征。所以在电影制作过程中,场景和色彩的选择至关重要。许鞍华的作品对人物命运投入了最质朴的情感关怀,起到了强化时代氛围和人物命运的作用,画面在视觉上有一种深沉和凝重的美感,能让观众产生返璞归真感从而表达强烈的历史感,使观众重新回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强整个作品的艺术氛围和视觉空间。电影《千言万语》以青灰色的冷色调作为基调,无论是烟雨迷蒙的村庄还是苍茫的海边渔船,无论是长长的隧道还是女主人公穿着的长裙都是青灰色和灰白色,病房内女病人的橘红色裤子则为少见的暖色调。这部影片也表达了一个香港影人(艺术工作者)对自己生存的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充满喜剧色彩,叙述一个50岁女人的生活和恋情,同时表现了荒诞和思辨的意味。《玉观音》开头黑色为基调,雨夜、马路都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神秘压抑的情绪,女主人公灰色的制服也表现了她内心对生活的无助。但是结尾满坡的绿树又给我们预示着生命和希望。相对来说,《得闲炒饭》色彩明亮,节奏明快,环境爽利,与电影的喜剧主题非常贴切。
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有很多空镜头,表现了上海和鞍山两个世界的巨大反差,也表现了姨妈等当年的知识青年令人叹息的命运。“上海和鞍山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色彩色调,上海是拼贴和年轻化的丰富色彩基调,鞍山则是纯粹和苍凉的色彩基调。”[1]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开头用了2分多钟的时间向观众展示才子佳人的戏剧舞台,云袖翻卷、衣袂飘起,粉色的戏装、红色的桌面和柔和的灯光给舞台下的观众和电视前的观众都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气氛。接下来镜头一转,在房间内,小姐却穿着素净的裙衫做着针线,满腹心事,愁思恍惚,几个刺绣女孩对颜色的理解和运用也通过人物语言给我们传达出来:“听着,颜色最要紧的协调。”为下文展现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环境作了铺垫。作者就是这样灵活地使用色彩,为影片的情节和主题服务。
影视艺术的首要任务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电影中的影像是不可能有如此明确的意指的。小说可以在万象之中选择一个细小的地方,单挑从家表象上最不易看出的意思讲;而电影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即使是使用特写镜头也不能把那一层的意思单独标识出来。”[2]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红红绿绿的环境色彩映衬了人物世俗的内心。《半生缘》中曼桢对妹妹的关心和无私帮助却没有换来妹妹的回报,曼璐对姐姐的冷漠面孔,令观众看出了人性的冷漠与扭曲,也塑造了这个有着清高外表的知书达理的小姐内心的冷酷。许鞍华要求摄影师把镜头中的月亮与现实中的月亮处理区别开来,形成了略带粉色的光源,这种光线色彩更加温馨。
二、服饰色彩的多重选择
人们常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服装及配饰的色彩能赋予形体以灵魂,在影视剧中服饰色彩传达着人的情绪状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在符号。导演和化妆师对服饰色彩的处理,直接影响着剧情内容的表达。一个配饰、一件衣服的质地颜色都表达着导演对作品的解读。“服装的色彩与款式会直接地影响整个影片的影调、电影画面色调、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情绪,它能增强或削弱影片的气氛效果,并且对影片的节奏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在一部影片中,服装设计永远不是孤立的艺术元素,我们应当把它看成是同影片相关的艺术形式,一种与观众交流思想、诉说情感的语言方式。”[3]
许鞍华的作品,色彩丰富而不杂乱,既调和又有对比。她充分发挥色彩艺术对电视内容的表现力,增强画面气氛,深化主题,发展情节,塑造人物。许鞍华的《半生缘》中人物服装以灰、白、黑为主,给人压抑的感觉。虽然也有树青花红,也有大红的喜字当头,但是主人公的命运总是不尽如人意。青年的女主人公虽然穿着大红的高贵外衣,但涂满脂粉的脸庞下面罩着的是充满愁怨的内心。这种悲剧的色彩也通过人物的服装色彩来表现。她要面对破碎的镜框,被砸乱的房间。曼桢的白色外套表现出她内心的高雅与纯洁。在《倾城之恋》中,所有人物都是灰白上衣,表现了张爱玲作品中上海大家族的破落与衰败。在《上海假期》中破败的街道,人物服装单一的颜色,整部作品背景以黑灰色为主格调表现了那个时代上海人的真实生活。
《男人四十》中女学生穿着的鲜艳服装和男教师的白色衬衣进行对照,表现了这个受着传统文化熏陶的40岁男人对自己本性的压抑。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红黑相间的方格外套里面穿着翠绿毛衣,潘知常浅蓝色中山装外套、金永花大红的唐装显得与上海整个的现代气息不协调。在细节方面,潘知常打着的是一把小姑娘才用的粉红色雨伞,姨妈以一个老上海人的姿态对邻居太太头发的颜色进行评价:“你的头发几乎每天都变一种颜色。我觉得你还是戴上那个银发比较合适。”姨妈对色彩的认识是上海女人的审美水平,也表现她作为曾经的一个上海女人精致生活的写照。让观众感慨:命运弄人,将这个曾经的女大学生、说一口地道英文、有过良好教养的女人抛入鞍山变成了一个现实的女人。在这部电影中许鞍华总能制造出一种生活的真实的喜剧色彩,让人感慨唏嘘。许鞍华的电影很少有类型化的倾向,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新的视角,找不到两个类似的人物形象,比如让斯琴高娃这个带有传统气质的北方演员演绎上海女人,让周润发这个香港阔佬穿着古板的中山装,这些人物的服饰处理都一反这些演员原来的银幕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又忍俊不禁。
三、人物心理的多角度处理
银幕上色彩可以显示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和健康状况,也可以表露出细腻微妙的情绪变化。在影视剧中,构成影视画面的各种光影、色彩等元素可以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这正如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形式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4]许鞍华的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一个香港导演,能冷静地对内地大众生活进行观照和批判,也对香港的普通民众生活关注和反映,比如她的作品中都有一些人是生活在底层的平民百姓,对于这些人的关注表现了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对中年男人、女人的生活状况进行关注和反映。《女人四十》反映了和平生活中女性生活的艰辛。阿娥人到中年后,不得不面对家庭、事业、情感的多方压力,虽然感到无奈与不安,却只能隐忍着独自承受。这是中国女性的共同生活写照,作品开始将观众带进了杂乱的群众娱乐场所,老年人消闲的生活画面与中年阿娥紧张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阿娥拎着两袋大米站在摇摆的公交车上,还要翻看当天的报纸,杂乱的过道、嘈杂的牌场、狭窄的生活环境等,都把这个女人压缩成一个为家庭为别人奉献的机器。这种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在国内比比皆是,与国内中年女人生活不同的是,阿娥见到麻将桌也会放下手里的米袋,随时坐在桌前搓上一圈。生活节奏的快速和压力随处可见。许鞍华导演的影视剧与香港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直接联系,强调叙事上的简捷,很少使用长时间的特写和大特写镜头,不刻意强调视觉上的重音和冲击力,不刻意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些情感大戏上,也力求冷静和细致。比如《男人四十》中的师生同居一场戏,许鞍华巧妙地用锁门一个镜头向观众作了交代,回港后也没有给他机会让他对妻子说出实情,这种处理为妻子失声痛哭作了铺垫。但是这些使她的作品在处缺乏一种震撼人心的镜头,削弱了影片的主题深刻性,也削弱了影片的感人力量,不像国内其他导演比如张艺谋的电影那样渲染视觉和听觉感受。许鞍华电影中的很多镜头也可以当做一幅画来欣赏,比如《千言万语》中的雨中村落,《男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花园、田野等很多空镜头都有水墨画的意境。她的影片表现的是俗世的生活百态,却不忘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给人以生命的希望,也注重表现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理想。《男人四十》中的男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复杂深沉,基本上是通过周围的环境表现的,也通过其妻子的感受表现出来。总之,许鞍华的电影在细节处理上不如纯内地电影如《夜宴》《大红灯笼高高挂》《十面埋伏》《无极》等那样有视野的开阔度,也不像《山楂树之恋》那样细腻深刻,但是毕竟那是许鞍华反类型化风格的特点。
四、结语
电影不是叙事作品,而是抒情诗。[5]近年来一些国产大片给国内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电影的消费者集中在年轻人之中。随着国内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心理浮躁情绪愈演愈烈,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也影响到电影消费上。这种现象给许鞍华和其他港台的电影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把握内地观众的审美需求,不仅是许鞍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新时期所有电影工作者应该着力研究的新课题。《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虽然聘请了斯琴高娃、周润发这样的大腕出演,但还是难以避免其票房不好的结局,也反映了香港电影人在回归之后,融入内地电影产业的困境。总之许鞍华的作品不能单用优秀来概括,风格也不是特别鲜明和统一,都是她在今后的电影制作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颖.忠于叙事的“反类型化”影像——许鞍华“后九七”电影影像造型语言研究[J].当代电影,2007(04).
[2] 甘小二.语言的辗转——红玫瑰与白玫瑰,从张爱玲到关锦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01).
[3] 林燕宁.服饰设计的语言——服饰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J].艺术探索,2003(02).
[4]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1.
很多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打开一本书,伴着一首好听的曲子,品一杯淡淡的茶,看茶在水中翻腾的舞姿,在安静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给自己一份宁静,外面各种喧闹都与我无关。
我喜欢这样的安静,静静地看窗外的风景,手中握着透明的茶杯,与其说是品茶,不如说是爱茶的颜色和淡淡的清香。很多时候我觉得,茶香已将我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成了一个淡然的女人,精神被一种从容、柔和的氛围所包围。淡淡的风,淡淡的云伴随着淡淡的梦,淡淡的情。而生活就像一杯清茶,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煎茶闻香,养心颐性。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腾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水沸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除去为了生计的劳作,其实我的内心渴望着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但这种工作在我,却并不会长久地拥有。我想生命之中,体验过就足矣。我只是一颗普通的种子,没有选择生长土壤的权利,我所需要做的,只是如何适应土壤,不断地调整自己,紧紧地抓住生存的阳光和水分。我不富有,也不漂亮,但我心里始终有一个跳跃的精灵,那是另一个我。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两个不同的自己,只不过很多人的另一个自己常常睡着,而我的另一个自己却在茶香中袅袅而至,时时与我对话,是我自己最忠实的朋友。我的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是丰富的安静。
我喜欢这样丰富的安静,这样有着茶香的安静,这样的安静会有效地滤去外界各种名利纷扰;这样的安静,让我穿过重重的岁月,审视人生的各种迷茫;这样的安静,让我的生命不断地充实着,让我拥有一颗平常心,守住平常的幸福。
2、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3、总有人离开,总有人到来。生活真的很简单,别总是强迫自己。人生如圆,终点亦是起点。
4、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于“答案没有正式揭晓”前,什么都是可能的。
5、?一粒米养恩人,一石米养仇人,老人说的话没错。不要动不动就倾其所有,留一些骄傲与心疼给自己,记得了,最凉不过人心。
从终极意义上讲,从生到死,我们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两种世界里我们孤独至极,仍然难得清静。独处是灵魂的事情。我们的身躯在世界身不由己游走时,我们的灵魂却需要独处。
独处是对本质上简洁丰富的灵魂的减负。然而生活像一个大澡堂,在洗去我们身上的污垢时让我们又生成新的污垢,灵魂在生活的烟尘之间无法像水底的石头安静地独处,仍然要肩负表层的波浪,无法减去不必要的漂浮物。减去那些不必要的应酬,不必要的掩饰,不必要的热闹,才能使独处丰富简洁,张扬灵魂的张力。
哲学家尼采说过:“我孤独得只剩时间了!”可以说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独处和与自然界的对话中度过的。尼采终身未婚,在极度的孤独中他坐在哲学这块深刻的石头上把独处的境界发挥到了极致。独处使他灵魂丰富、安静,更使他成就了天才的灵魂。从《悲剧的诞生》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再从《偶像的黄昏》到《瞧,这个人》他在独处中连接哲学与灵魂的通道,一步一步使自己超人一般挺立成一种海拔。
独处使人丰富。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必然是喜欢独处的人。尽管独处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大的空间,更不需要有人作陪。我们可以思想,可以闲适,可以自由地支配灵魂。在独处时的狭小空间里,表面上我们割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而在内心深处,我们用思想接通外界,让灵魂的事情肆意。
独处不是为了隐退逃避,而是为了让灵魂更好地释放,接近自然、率真、质朴、丰富、原始的一面。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其中的“穷”就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独对灵魂的那种本真修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古词的意境悠远而凝长,依依芳草,笛声悠悠,,暮色晕着离别的悲伤。但在现代的这个社会,似乎人们早已忘了什么是离殇,什么是古词,什么是书籍,随身带着的不再是泛黄的书,而是款式新颖的手机。书页从书中脱落,却没有人将他捡起~~
亮丽的外壳打造的是虚华的泡沫,浮躁的心就如同泡沫般,即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却轻易就可毁灭,一场空梦罢了。
玛丽·居里在幼年时被她的几个姐姐捉弄,她们在玛丽读书时,在玛丽身后架起凳子,期待着玛丽动一下,凳子砸下的情形,马里无论多么周围有多吵,她安静的阅读,丝毫不受影响,,凳子丝毫未倒。可见一个成功人士的养成,比喻他阅读时的心态有不可脱离的关系,阅读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需要一颗安静的心来读。
读书是安静时的选择。火车站,公交站台,食堂的长队,你或许在这些大大小小的都见过捧着书在读的人,但他们读的又是什么书呢?有的人心绪烦乱,虽捧着书在读,但却舍不得忽略热闹,读的书总是些搞笑的、励志的、厚黑的、武侠的读物,还不如放下。如果我们没有居里夫人的那颗如此的平实的心,坐下吧,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吧,“争得个人空间和安静的权利,拥有一本书、一杯茶,享受自己的时光”。
哲学家康德一生很少走出自己居住的城市,但他给学生上的地理课却深受欢迎,丰富的知识塑造了他的个人魅力,对于各国的风貌与习俗的了解让他个人世界宽阔丰满的令人难以置信。但如果你知道,他终身与书为伴,就不难理解这一切了。他爱书视书如珍宝,是他最忠实的朋友、最博学的导师、最迷人的伴侣。也许我们在书中获得的仅是一些死板的文字符号,一些由他人拍摄的图片,没有深切的体会,但如果连书都不读恐怕你的世界就只到是眼前。
依稀记得一次在学校举行的“缤纷艺术,精彩临江”小能人比赛中,我参加了语言组中的“故事大王”比赛,而且距离初赛的时间还有整整一周的时间,,让我自信心满满。
在这一周的时间中,每天放学回家后,我总以“光速”的速度完成作业,再翻出以前妈妈给我买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这些故事书,然后进行各行“脑补”,让大脑装满各种各样的故事,选出满意又情节丰富的故事,进行朗读,背诵。
于是,每当月黑风高时,我的卧室里总会传出富有感情的声音。但有时因为声音太大,让妈妈无法安静的看电视时,在妈妈“凶恶”的眼神凝视下,我都会乖乖地闭上正在背诵的嘴巴,然后拿起书坐在椅子上,安安静静的默读,妈妈才会收好一身“杀气”满意地走出我的房间。就这样过了整整一周。
christine defty, keith o’hare两位外教生动的语音语调,丰富的肢体语言勾起了我对大学生活的回忆。两天的培训活动都由他们主讲,集中的第一天我便在心里暗暗发慌,全英的,会听得懂吗?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英语也一样,大学毕业几年,英语全丢光了,同行中经常开玩笑说,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也就小学水平了。可是第一天的培训活动中,两位外教老师带着我们进行了大概三十来分钟的关于热身,包括热处理与冷处理(warmers and ice-breakers,coolers)的活动,就明显感觉到之前的担心消失了,因为他们地道的语音语调,适度的语速,尽量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思想,得体的肢体语言使我们能很好地理解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这是其一。写到这里,想起了前几天无意浏览到的一个老师的搏客,他在里面提到了《杜子华英语成功学》中提到的简单原则,他说,在英语学习中,无论读、听、说、写哪一项的学习,都应该遵循简单原则。首先英语是一种崇尚简洁的语言,simple—good, the simpler—the better, the simplest—the best。也就是说,英语学得好与不好,不在于你会不会用很难的词汇和句型,而在于你能否运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自己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小词汇用好用活才是学习的重点。
其二,在进行每一个活动之前,外教老师都会给我们一个明确、清晰的示范,有了这种示范后,活动就能够比较顺畅有序地进行。在自己的课堂中,我们也意识到示范的重要性,但是有时候示范的效果却不如人意,亦或,在课前备课之时,没给活动的示范一个充足的估量,可外教老师在这方面却相当重视,他们对示范活动的指令语方面,也提出了要求,建议老师能在备课之时,备好指令语。
其三,“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关于冷处理和课堂召集的说法中,无声的做法对我们很有借鉴作用,比如,学生在热情高涨,闹哄哄的环境中,lip reaing,silent reaing的做法就能很快起作用,又比如在学生完成一个小组活动之后,还没安静下来,你一个类似head,shoulder的动作,反复做几次,学生就能自觉地跟上,并能很快地安静下来。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刻,他们似乎比我们更注重纪律性,他们讲的时候不容许我们有一点声音,即使坐在下面听课的我们都是很守纪律的老师,我想他们的课堂也应该是这样的,制造一种安静的学习环境,这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记述了许多教师的轶事。这些教师个个身怀绝技,各有特色。比如,亚历山大罗维奇是一个物理教师同时又是出色的钳工和车工,一个孩子只要经他指导两三年,就会毕业“迷上”技术,他在学校任教19年,学生中已有85人当上了工程师。再如,有一位叫法尔图什尼亚克的农村教师,他在一所十年制学校里教历史,却研究过有关本国和外国历史的数千种文献资料,通过自学掌握了9种外语,能阅读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的原文著作。对学生来说,听他的历史课,就像过节一样……不难看出,这些教师身上的特色对学生产生了独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我们f,一个人有特点才能让人记住,一个教师有特色才能让学子感怀。在呼唤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让每个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恐难成现实,但让每个教师成为“特色教师”却有梦可做,有路可走。所以,做一个特色教师,乃是多数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更恰切的选择。
要想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进行“聚焦”,所谓“聚焦”就是要一生专注。教师一生专注于什么?专注于自己热爱而又擅长的工作,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特色教师。应当说,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精力做成一件事,就需要力有所精,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这个“点”指的是天赋与热情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自己热爱而又擅长的那项工作。只有基于自己的天赋与热情,专注于热爱而又擅长的工作,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发展。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提出过一个论断:“当你从事自己热爱又擅长的工作,才可能觉得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成为理想的自己。你觉得自己做着该做的事,成为天生该成的人,就归属于天命的状态。”当一个教师有了自己热爱又擅长的工作后,那些教育中的喜和忧就有了坚固的根基,每天的工作就有了期盼和底气,还有信心和教育的激情。因而,我们要及早地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在天赋与喜好的交汇处,去彻底发挥潜能。比如,对班务管理比较擅长的教师,不妨专注于班务管理的研究;对教育科研情有独钟的教师,不妨在此领域潜心钻研;对电脑课件制作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不妨去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在这一道路上驰骋下去……这样,让自己怀着一份深深的喜爱,一种神圣的认同,把自己的天赋、热情与教育的责任以及孩子的福祉联系在一起。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一生专注?这需要磨炼乐于守静的心性。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种种诱惑和干扰;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也许有教师认为,身处扰攘的尘世中,自己很难摆脱外在的诱惑和干扰,也难以挣脱工作中琐碎事务的羁绊,心只能随变化的外境去转,难以安心立命于特色发展的心志上。从表面来看,是外物纷扰不停、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本还在于自己没有一颗安静的灵魂。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只属于安静的灵魂。是的,有了安静的灵魂,才能享受到教育人生的美好。享受的由来,不在外境,而在内心。比如教育工作的忙与闲,好像决定于外境,其实主要仍然在内心。有的教师能于繁忙中守得一处安静,而有的教师却在闲散中挥不走纷扰。他们思考没有时间,研究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专业发展没有时间,说穿了,不是有空闲的时间难,而是有空闲的心境难。其实,能够不为物役,不被境转,然后静下来思考、读书、成长,这是需要内在修为的,是需要有信念、毅力、智慧和勇气的。有了这些内在的品性,才能沉寂灵魂,自主人生,自成境界。那些有所建树的教育名家,都深谙守静与专注之道,他们正是因为“宁静”,所以“致远”;因为“专注”,所以“卓越”。守静和专注,是一种积蓄的过程,是智慧、意志和力量的积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还不够优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磨炼出甘于和乐于守静的心性,如果说甘于守静是一种毅力支撑的话,那么乐于守静便是一种境界的入定。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境界的入定呢。
当然,乐于守静,并不是一味地孤寂,并不是要你与他人、与世界及社会隔绝,而是与他人、与世间万事万物乃至与自己更高层次的交流。一生专注,也并不是要你固守一隅,并不是做那井底之蛙,而是胸怀全局,明辨主次,这种专注是专注于本质,专注本质乃是削去教育人生中不需要的枝蔓,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浮躁,过滤掉浅薄、粗率等人性杂质。然后,默默地耕耘梦想,咬定自己特色发展的目标不回头,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激发出生命的潜能,用缤纷鲜艳的特色之花,芬芳自己的岁月。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
一家长询问:“想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周末在图书馆安静地看书,有什么招吗?”
>> 孩子在图书馆里坐不住怎么办? 在图书馆里 学校在图书馆里 坐不住的孩子 孩子坐不住?试试陪读 初次的激情在图书馆里绽放 控制不住大便怎么办 孩子怯场怎么办 孩子说谎怎么办 孩子小气怎么办? 孩子逃学怎么办 孩子害怕怎么办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孩子挑食怎么办 孩子打架,怎么办 孩子欺软怕硬怎么办? 孩子“口吃”怎么办? 孩子任性怎么办? 孩子弱视怎么办 孩子腹泻怎么办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孩子在图书馆里坐不住怎么办? 孩子在图书馆里坐不住怎么办?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薛亚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家长提问
一家长询问:“想让一年级的小朋友周末在图书馆安静地看书,有什么招吗?”
另一家长也问:“我女儿在图书馆也不太坐得住!倒是在自己家,如果碰到超级喜欢的书会看很久,不过也不常见。” 薛老师解答
两位家长所提问题,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即如何让孩子学会在图书馆里安静阅读?这个问题与个人阅读习惯有关,但与私下场合如家里的阅读习惯不同,它有更多的要求,即这种阅读习惯中还包含有公共场合下个人行为规范的含义。
从一年级的孩子角度来看,如果家长愿意尝试的话,可以考虑以下做法。
1.事先讲述图书馆的阅读秩序规则。这个可以在家里就和孩子说起,讲述的方式,可以选暗示性的故事,说某个孩子受到批评了,就是因为在图书馆里看书时大声说话或到处乱跑;也可以带孩子到图书馆的告示栏边,和孩子一起阅读图书馆的管理规定,特别阅读规则方面的内容,让孩子知道图书馆与操场环境完全不同,是一个特别需要安静的地方。
2.让孩子熟悉图书馆的环境设施。很多孩子去图书馆次数不多,到了图书馆就好奇,四处乱跑。针对这种情况,大人可以带孩子走一圈,低声告诉孩子各个地方的摆设及用途,让孩子等会儿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去处。
3.让孩子找到喜欢阅读的书。图书馆之所以安静,是因为大家可以进入到书的世界里去,孩子们也是如此,如果有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自然会安静下来。放手让孩子自己选书,只要他记得放回原位或放在固定的位置,选书的过程要保持安静就行了。
4.留意孩子的阅读兴趣点。有家长说孩子能在家里安静读书,到了图书馆反而做不到。估计是书选得不对,大人要留意孩子喜欢哪类的书籍,多介绍同类书籍给孩子,那样的话,孩子可以尽快找到喜欢的书,尽快安静下来。
5.考虑到孩子没有阅读兴趣的情况。如果孩子本来就没有形成阅读习惯,突然到图书馆,也不一定就能安静读书。即使孩子有阅读习惯,但碰巧没看到喜欢看的书,或者因为劳累、生病或突然不高兴等其他原因不想看书的话,可以带纸让她画画,或者带个喜欢的玩具让她玩耍。只要她保持安静就行,至少她在感受和适应图书馆的安静气氛。还有,孩子在图书馆实在坐不住的话,就到户外活动一会儿,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呆在图书馆时间过长,那样的话,孩子会对图书馆产生厌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