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1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受到普遍关注,始于去年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随后又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始了大发展的进程。未来五到十年,国家将致力于建设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规模集成电路、新一代显示技术、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发展阶段,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了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战略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极大地推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需要充分运用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产业趋势与机遇

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战略制高点。随着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的即将来临,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融合化成为产业发展新途径。目前,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呈现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创新频繁、新兴增长点多且拉动性大;资源整合步伐持续加快,促使旧有垄断格局瓦解,带动新兴格局逐步形成;全球同步进入一个领域更为宽广,增长更为迅速,竞争更为激烈的新战略发展阶段。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新引擎。苹果公司构建了“终端+渠道+内容”的运作模式,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强势崛起。这一模式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模仿,为众多新兴企业提供了规避低端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市场的新思路。

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派生而出的大批新兴应用快速兴起,在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需求的同时,将进一步刺激各类新需求的出现,催生出大量的商业模式创新。

与此同时,绿色IT成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在北美地区,能源消耗的10%都用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巨大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和绿色IT的理念无疑会进行到底。低能耗芯片必将带领信息技术整个产业链向着节能的方向迈进,诸如节能主板、节能电池、节能机箱、节能显示器等产品将会成为市场主流。

力争实现新跨越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信息技术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应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各细分领域的创新性发展要立足现实,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要率先发展,三网融合、无线城市要加速推进,有些技术不成熟、应用需求不足的前沿领域更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积极研究和推进技术标准的统一和产业化应用。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目前有四方面工作需要做:一是培育物联网、云计算高端应用;二是打造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四是打造物联网、云计算产业链。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用需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RFID芯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芯片、物联网感知与信息识别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我国信息技术基础产业。

大力发展应用信息技术。着力开发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撑“两化融合”的信息技术,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控制、传感器等拉动作用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尽快发展物联网应用。

推动绿色IT产业的发展。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推动IT产业向节能、高效、低碳转型,涵盖从技术的研发、智能化应用到产品的绿色制造和信息服务的升级转型整个产业链,特别是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优势,构建绿色IT平台,实现IT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最大化。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应用。加大对网络黑客攻防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与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硬件产品。

加强标准的制定。对于市场规模大的领域,比如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应在行业标准占有一席之地,对于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领域,比如物联网、云计算,应尽早参与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此外,还应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等等。

政策要有针对性

需要强调的是,应根据不同的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涵盖技术多、应用范围广,技术和产业成熟度参差不齐,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要具有针对性。

对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要加大支持力度,并出台细化的有关财税、投融资、研究开发、进出口、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用地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资本和人才向这一行业流动,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对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软件、集成电路、显示器、三网产业,要顺应产业发展形势,加大优惠力度,包括加强对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的支持。

第2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找准切入点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的目标,并制定了产业发展路线图,提出了各领域发展的标志性目标。

《规划》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规划》的对于正努力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实现区内经济提速发展的滨海新区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首届“战略性新兴产业(滨海)国际论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

本次论坛分为“高层及趋势论坛”和“创新先锋论坛”两部分,主要就如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主题包括:国内相关行业如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利用标准、专利等知识产权策略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新时空服务体系及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影响,智能交通如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结合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的发展,谈了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看法。

曹冲表示:“卫星导航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之一。实现卫星导航应用的快速发展,不仅要依靠先进技术和产品,还需要完善的服务以及整个产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卫星导航服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标配功能。卫星导航如果能与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相关产业联系在一起,那么这对于促进卫星导航产业做大做强,并且实现跨越式发展将十分有利。”

在本次论坛上,泰斗微电子有限公司展示了其全系列北斗2/GPS芯片和模组,包括北斗车载应用小组定义的全部四个模组,其中体积最小、功耗最低的模组产品TD3020C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成都天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全球首款基于北斗卫星授时的指针式授时手表。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论坛的主办方,天津滨海新区希望将此论坛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内能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的平台。今后各届的论坛将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逐一研讨,并将培育一个国际化的全新的展览和研讨平台。

滨海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定的优势,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截至2011年底,已有累计超过50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到滨海新区,摩托罗拉、三星电子、空中客车等12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270个项目。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片沃土。

第3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财政政策;信息技术;发展

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引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市场应用需求广阔,因此,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必将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性,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

当前,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最新概念界定是2011年3月1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的重中之重,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包括软件、集成电路产业以及新型平板产业:第二个层次是现代信息网络产业,包括下一代移动通信产业、物联网和三网融合带动的相关产业:第三个层次是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强调应用。包括一些基于网络的应用,如云计算、软件的服务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产业范围广、内涵变化快;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渗透能力强、带动作用大。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深入,信息技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逐步形成,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软件和集成电路两大战略性产业快速发展,以彩电为代表的家电视听类产品、计算机类产品快速增长,尤其通信类产品对全行业经济效益增长贡献率最大。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推动了“三网”工程(政府、企业、家庭的网络工程)和“十二金”工程建设。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天航空电子等行业应用电子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福厦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四大产业带”:产业规模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我国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与问题:第一,管理体制不完善,发展机制不健全。支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约束,没有形成系统的财税政策支持系统,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市场环境亟待培育。第二,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一些地区和部门争上热门产品、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屡禁不止: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电信支撑网建设滞后: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集团公司数量太少;产品结构趋同等。第三,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风险投资机制,资本市场很不完善,在科技开发尤其是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方面投入有限:多数信息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并且不掌握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第四,财政支持创新不足,产业环境不够稳定。财政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资金效率有待提高: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够稳定和公平,政府对产业、企业支持浮于表面。第五。人才数量偏少,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物。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急需的人才尤其是企业高端人才和一些关键技术的开发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壮大。

三、财政政策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的一个完整政策体系。财政政策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第一,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历来都是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在政府培育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各种政策手段体系中,财政政策是一个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占领技术的战略制高点。而自主创新的正外溢性、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往往导致市场供应不足,需要政府采取政策进行干预,校正市场失灵。

第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发展初期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盈利能力较弱,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成熟度、市场前景、产业化能力等,既涉及技术政策,也涉及财政、金融、税收、贸易等政策,具有较强的政策依赖性。国家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和税收政策的激励措施调节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能够培育和扩大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相关的市场,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

第三,国外在信息产业发展上的实践表明,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政府普遍运用财税政策扶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进行战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降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代价和成本;同时,要对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心技术、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等给予资金支持,并出台细化的有关税收、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为加快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与改进:

第4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新一代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专业 差异化培养模式

随着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提出:“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1]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家未来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需求市场,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师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其比例结构应为7∶4∶1[2]。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特别是“软件蓝领”主要培养基地,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需要认真思考、探索高职院校在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软件人才培养的角色定位,创新、改革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以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手段、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一个有别于本科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适应于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特点和技术潮流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

各高职院校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做了许多探索与改革,不断适应软件行业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具体实施来看,依旧存在不适合经济发展形势和技术发展要求、培养模式僵化等问题,具体如下。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形成两个极端。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当前出现两个极端。现有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但又受制于培养时间,所培养人才只是本科学生的“浅薄版”。另一种培养目标则与培训机构的短训班类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出现软件外包、WEB方向、JAVA方向、.NET方向等,但培养方向频繁变动,对政策倾向、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不了解,使得人才培养缺乏科学分析、特色体现,所培养人才像“培训班学员”。

1.2专业方向开设陈旧,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经济形势和新技术的发展。

现在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然而经过调研分析,发现许多学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一致,专业方向多年无根本变化与差异,开设诸如java方向、dot net方向等,专业方向的设置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编程与软件开发能力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毫无体现,导致各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就业中IT基础技术岗位人才供大于求,IT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

1.3专业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开设与安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现有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甚至课程的深度、学时与本科院校一样。课程体系长期无变化,依旧按照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程安排教学。部分学校为了校企合作,片面听从企业人员建议,未经过科学论证少开、增开、乱开课程,对课程名称、学时、课程标准随意变更、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混乱。同时为了强调工学结合,未经过系统设计便实施,使得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效果差[3]。然而,生源质量及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都要求高职院校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类IT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4校企合作内容空乏,效果差。

很多学校盲目实施校企合作,想方设法联系软件企业开展所谓的人才培养合作,实际就是企业帮学校培训、推销学生,向学校推销产品,真正与企业深度合作不多。这使得一部分软件企业利用学校急需校企合作的心理,使学校变相地成为企业赢利的市场,致使校企合作变味[4]。同时部分专业课程为了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兼职教师指标,盲目聘用教学基本功较差的企业人员上课,教学效果不好,引起学生反感。

1.5就业质量差,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大型软件企业引进的人员很少,一般都是几个,最多十几个,因此学生进入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居多。这些中小软件企业发展不稳定,导致学生就业也不稳定,致社会效应不好。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靠中介培训公司转包就业,忽略长期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效应不好。

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差异化软件人才培养探索

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软件技术开发人才,特别是与名牌大学的本科学生相比,如何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在IT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进行如下探索。

2.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明确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目标。

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又受制于培养时间,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差异化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可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在三年之内掌握现有各种IT技术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可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人才在就业市场成功突围。

2.2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设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软件技术专业方向。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喜好猎奇、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强过逻辑思维的特点。软件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应该是门槛较低,对技能深度掌握的要求弹性大、社会需求量多,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又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方向差异化设置,使之始终紧跟技术潮流,符合高职学生特点,以便满足就业市场的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2.3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高职类软件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本科学校,因为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仅仅两年半的学习时间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充分调研和分析高职软件专业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后,设计与之适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

2.4适当降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将先进复杂的软件技术,让学习基础差的高职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实施方案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培养探索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人才需求到专业方向设置,再到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效果考核,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具体实施方案见图1。

3.1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归纳差异化人才培养目标。

可采用走访用人单位、问卷调查、资料收集与分析等手段,就相关行业和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职软件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目标主要可集中在广州和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大中型企业,进驻广州(深圳)软件园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软件公司、外资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涉及省内及周边地区的人才交流中心和人才交流会,还可访问51job和job168等人力资源网站。在人才需求调研之后,根据需求信息归纳出软件技术专业差异于一般本科的培养目标,该目标应保证高职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某些领域的竞争力超过本科同类学生,较好地解决高职学生难以学懂软件技术及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尴尬问题。

3.2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技术差异化专业方向设置。

在通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人才需求调研得到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后,可针对市场需求紧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难度高职可以接受、普通高校尚未重视的软件专业人才需求开设软件技术方向。在开设新方向的时候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师资力量,在原有学科方向的基础上,适时地对软件技术专业方向采取渐进式改革,增加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了软件测试方向、移动互联网方向、互联网方向。

3.3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技术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软件人才一般分为3类:一是懂技术、行业知识和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二是进行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软件工程师,即“软件白领”;三是从事编程、测试、维护和支持的一线技术人员,即“软件蓝领”。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是培养“软件蓝领”的主力军,因此课题主要关注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软件蓝领”所需的职业能力。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中低级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编程能力、云计算编程能力、web 3.0技术等上。

3.4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的差异化课程体系设置。

课题组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融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科的课程体系结构中,一方面在保留软件技术学科核心课程的同时,剔除难度大、内容抽象,与专业技能掌握关联度不大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将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建立符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能知识课程体系。为了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方向开设了web3.0课程和云编程课程。

3.5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差异化多维培养手段确定。

课题组一方面在课程授课上减少抽象不直观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实训、比赛、商用项目的承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软件技能。具体手段主要有3个:(1)以赛促学。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一系列的软件比赛,激发学生斗志。(2)以研促学。大胆使用学生参与老师所承担的科技项目,激发学生动手热情,实现毕业后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3)互助促学。按爱好建立互助化学生学习型小组,优秀学生出任组长,小组内通力协作,小组相互竞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谦虚好学态度。我院软件技术专业近三年有人才模式的培养手段革新产生了一系列的成绩,近三年共获得了师生共同完成近100万元的科研经费项目,学生共获得国家级比赛二等奖4次,省级比赛一等奖5次,省级二等奖比赛14次。

3.6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人才培养效果评价。

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效果评价不能只局限于课程考试,而应该引入动手能力的评价和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手段和培养手段实现对接。以赛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凡获得市级以上比赛二等奖及以上的学生,比赛中用到的核心课程(教师委员会评定)知识,凭获奖证书可以申请免考获评课程成绩优秀,同时获奖证书可代替学校毕业要求的技能证书。再以研促学培养的学生中在科研中有较大贡献的学生,也可申请特定课程免修、免考,由教师委员会裁定是否可免修及成绩。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近3年来共有23人次由获奖或参研项目获得免修课程资格或免考课程而获得课程成绩。

4.结语

在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涌现条件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后,我院针对问题进行了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形成了高职软件人才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差异化的专业方向、差异化的课程体系、差异化的培养手段。这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社会影响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软件技术差异化人才模式的探索还在继续进行中,具体实施方案的实现和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江天仿.基于岗位分工的高职软件人才职业能力模型构建及培养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VOL33,(2):36-40.

[3]林良全.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其差异化[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24,(2):6-7.

第5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4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能够满足国际电联提出的IMT-2000PFPLMTS系统标准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具有很好的网络兼容性,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多个不同系统间的漫游,不仅要为移动用户提供话音及低速率数据业务,而且要提供广泛的多媒体业务。根据ITU的标准,世界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己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主要有WCDMA、CDMA2000以及我国提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TD-SCDMA。人们开始期望4G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提供高的数据速率,更大的容量和带宽。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4G的概念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集成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4G可称为宽带接人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人互联网,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也是宽带接人口系统。

二、4G关键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OFDM为核心技术。OFDM技术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的一种。其主要思想是:将信道分成若干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换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调制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正交信号可以通过在接收端采用相关技术来分开,这样可以减少子信道之间的相互干扰。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因此每个子信道可以看成平坦性衰落,从而可以消除符号间干扰。而且由于每个子信道的带宽仅仅是原信道带宽的一小部分,信道均衡变得相对容易。

OFDM技术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是因为OFDM有很多独特的优点:

a)频谱利用率高,频谱效率比串行系统高近一倍。OFDM信号的相邻子载波相互重叠,其频谱利用率可以接近Nyquist极限。

b)抗衰落能力强。OFDM把用户信息通过多个子载波传输,这样在每个子载波上的信号时间就相应地比同速率的单载波系统上的信号时间长很多倍,从而使OFDM对脉冲噪声和信道快衰落的抵抗力更强。

c)适合高速数据传输。OFDM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按照信道情况和噪声背景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当信道条件好的时候,应采用效率高的调制方式;而当信道条件差的时候,则应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调制方式。再有,OFDM加载算法的采用,使得系统可以把更多的数据集中放在条件好的信道上以高速率进行传送。因此,OFDM技术非常适合高速数据传输。

d)抗码间干扰(ISI)能力强。码间干扰是数字通信系统中除噪声干扰之外最主要的干扰,它与加性的噪声干扰不同,是一种乘性干扰。造成码间干扰的原因有很多,实际上,只要传输信道的频带是有限的,就会造成一定的码间干扰。OFDM由于采用了循环前缀,故对抗码间干扰的能力很强。

三、4G特点

4G是多功能集成宽带移动通信系统,其技术特点主要有:

(1)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从2Mbps到最高100Mbps的速率。

(2)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能使各类媒体、通信主机及网络之间进行“无缝连接”。

(3)采用智能技术,可以自适应地进行资源分配。采用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对不同信道条件的各种复杂环境进行信号的正常收发,有很强的智能性、适应性和灵活性。

(4)达到用户共存,4G能够根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条件进行自适应处理,使低、高速用户和各种用户设备并存与互通,从而满足多类型用户的需求。

(5)具有业务上的多样性,未来通信中的多媒体通信:个人通信、信息系统、广播和娱乐等结合成一体,4G能提供各种标准的通信业务,满足带宽和综合多种业务需求。

(6)4G利用无线电技术,提供话音、高速信息业务、广播及娱乐等多媒体业务接入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系统。

(7)4G网络是一个完全自治、自适应的网络,可自动管理、动态改变自己的结构以满足系统变化和发展的要求。

四、4G缺陷

对于人们来说,未来的4G通信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复杂的技术系统。的确,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令人头痛的技术问题,大概一点也不会使人们感到意外和奇怪,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技术问题多和互联网有关,并且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可能遇到下面的一些困难:

1、标准多

虽然从理论上讲,3G手机用户在全球范围都可以进行移动通信,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彼此互不兼容,给手机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首先解决通信制式等需要全球统一的标准化问题,而世界各大通信厂商会对此一直在争论不休。

2、技术难

尽管未来的4G通信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明天,现已研究出来,但并未普及。据研究这项技术的开发人员而言,要实现4G通信的下载速度还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楼区、山区,及其它有障碍物等易受影响地区的信号强度等问题。日本DoCoMo公司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会对不同编码技术和传输技术进行测试。另外在移交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使手机很容易在从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进入另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时和网络失去联系。由于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相当复杂,这一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不过,行业专家们表示,他们相信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五、结束语

移动计算机是当前IT领域内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其发展趋势是高性能、低功耗、小型化和无线互联。一般认为,高速数据通信能力和无线网络互联能力是移动计算机性能评价的主要方面,因此,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对移动计算机发展的意义就显得非同一般。各大计算机企业已纷纷把目光投向移动通信领域。

参考文献:

第6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推陈出新抢占产品制高点

面对数控机床的发展日新月异,高速化、高精度化。复合化、智能化,开放化,并联驱动化、网络化、极端化、绿色化已成为数控机床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中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主要还是在劳动力、价格。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而在产品的技术创新与自主开发等方面与国外同行存在很大的差距。齐重数控通过兼并重组,使企业在管理水平以及市场占有率上逐年提高。通过推行产品型设计,实现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制造标准化。从而使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标准、工艺技术等方面形成其核心竞争力。

针对国内机床行业处干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现状,企业要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产品,主要是针对风电、核电,水电、交通、矿山,冶金、重型机械、造船等高端行业提品,抢占高端市场,替代进口。为此,企业要用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当信息化实施的总体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时。要利用原有的CAD/CAM系统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单元技术,在改造与充实的基础上,以产品为中心,以产品数据为龙头,把产品生产过程所涉及的信息统一集成管理起来,达到高度共享。同时信息化实施需要分阶段,另外可以运用技术信息系统TIS,三维CAD/CAM系统,集成化的CAPP系统,工程数据库系统等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要以ERP为基础实现包括经营决策,各级生产计划、生产技术准备、销售库存,供应采购、财务成本,设备、工具、人力资源等在内的分系统完成对信息的高度集成和有效管理。对企业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制约以达到缩短产品生产制造周期,规范业务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目标。另外还可以应用动态仿真虚拟制造技术,进行三维实体装配和干涉检查,预知产品在生产、装配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缺陷,同时对机床外观进行造型设计,以提高机床的品位和档次。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实现成本控制,通过ERP程序系统,实现对产品成本的过程控制,做到对产品的设计成本有预算,生产过程成本有控制,事后有分析,运用ERP与财务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数据融接,提高核算的准确率。

另外,企业管理信息化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是领导者对管理过程、对象、手段及职能等进行再认识、再学习,再设计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企业员工按照现代化管理模式去完成销售、设计、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还要有效地把工程技术人员从繁重而又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真正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深造活动,锻炼和培养了大批既懂产品设计技术,又掌握先进的产品开发软件应用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实现企业的高速稳健发展,不仅要利用好,实施好信息化,而且还要利用信息化不断地创新,要以更多的创新方式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创新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首先在集成化的平台开发技术上。齐重数控信息化系统是在思维加速业务架构平台上集成开发的,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ERP的系统。当利用二维CAD设计图纸完成后,可以将数据纳入到ERP技术文件管理模块中,生成各种BOM表作为产品数据信息的源头:第二,制订企业信息化的编码标准,保证ERP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准确、唯一,方便数据库数据源的检索,为此齐重为企业信息化制定了20套标准编码保证了产品数据规范化,标准化;第三,创建数据信息的链式结构。为保证数据信息链式结构的正常运行,对每一类信息的录入都要作出严格规定,要求首次产生数据的部门负责原始数据的录入,录入后的信息为后续使用部门共享,相同信息不得重复录入,使数据信息达到统一集成和高度共享。

快速反应加强团队建设

由于企业市场反应机制落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变化,而且多年的科技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加之软、硬件的不足和落后,导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从而使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四个难点:人员认识不足。信息化实施过程中曾出现过个别人员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高,在实施过程中有抵触情绪,对实施工作不配合,不支持,各部门之间互相推委。针对这个问题,首先是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有针对性进行各别辅导和现场指导,用实施比较好的人员和部门作为典型,大力表扬和进行经验介绍,讲述实施前后给工作带来的变化和好处,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是对有严重抵触情绪的人员进行严厉批评,直至调离原有工作岗位,以使信息化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第7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8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期,当代艺术设计多采用计算机软、硬件作为创作和设计的工具,设计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在各种媒体上进行传播,一方面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存在空间,提高了艺术设计效率;另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流互动方式。艺术设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 信息技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艺术设计教育的范畴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如数字动画、网页设计、电子游戏、新媒体设计等新兴专业分类。这些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使艺术设计教育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设计师的创造力、创新思维变成了设计优劣的最主要因素,同时,还需要具备熟练的数字设备操作能力来支持创新思维的实现。这使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要进行相应调整,只有这样,人才培养才能适应岗位需求、市场需求。

第一,教育理念的革新。信息技术使设计实践者轻松实现图像处理,提高绘图效率,使传统美术技法不再是成就艺术的唯一核心,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早期的艺术设计主要以绘图技法表现为核心,手绘图使设计教育者和学习者将大量时间花费在绘画技法的传授与练习上。信息技术却改变了这一点,为艺术设计创作带来的是更为真实具体的表现、更为便捷迅速的交流、更为无限拓展的思路。它突破了在创作思维、方法、表现方面的限制,节省了传统绘画所需的大量时间,使设计创新成为当代设计师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设计专业学习者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第二,教学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也促使教育领域内不同学科综合、交叉发展,进而带动了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革新。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仅仅依靠艺术学、美学的知识体系或者造型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它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共同支撑。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全方位(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等)的理解。艺术设计教育在越来越重视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同时,需要更深入、广泛地开辟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

第三,教学手法的革新。信息技术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高效的保证,减少手绘技法训练,突出了创新思维。教学手法的革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绘图工具,计算机各种图形处理的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发展,替代了传统设计中手绘劳动,提高了设计和教学的效率;二是设计形式,“计算机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媒介、艺术形式,更强调创新思维,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三是数字媒体,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应用于教学。教学手法的革新,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设计成果更直观,设计实践更有趣,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实践积极性。

二、艺术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由于所处时代和科技的局限性,必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质量良莠不齐。随着改革开放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促进及市场经济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快速发展,艺术专业成为院校的热门专业。然而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是在不具备培养高层次艺术设计人才能力和设施条件的情况下匆匆上马的,其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这种办学态度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良莠不齐,已经成为需要警惕的严重问题。艺术设计教育学科体系上的缺失与不足,特别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实际工作中暴露出许多普遍性的问题。

第二,教学资源及本土设计理论的缺乏。首先,当代艺术设计始于西方,发展于欧美,大量优秀国外作品因版权、印刷和价格高等各种因素无法进行全方位、多种类的印制和出版,由此导致我国艺术设计教学资源数量、质量及更新程度都明显偏低,无法满足教学活动及实施教育中的高层次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这无疑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其次,我国艺术设计实用主义之风盛行,缺少详细阐述中国艺术设计的起源、历史流派、风格特征、发展过程、产业现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著作,本土艺术设计水平停留在加工层面,缺乏理论建设是制约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实现了全球资源共享,很好地弥补了资源的匮乏,也为本土艺术设计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第三,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目前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计中缺乏文学、美术、音乐、视听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多局限于培养传统手绘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在艺术设计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讲解、演示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媒体在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任课教师,由于硬、软件设备条件限制,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使得进行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普及较困难,使用水平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其多样性。

第四,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性。当前,艺术设计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技术方面的培养。艺术设计教学不自觉地也开始侧重于计算机图形软件技术,对于艺术设计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创新性思维与表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良好的艺术设计作品是以独特的艺术理念为基础,有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思想主题,最终将艺术性和技术表达实现完美的融合,否则,言之无物,再绚丽的视觉效果也无济于事。

第五,教学考核方式缺乏规范性。教学考核缺乏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法与考核内容不完善,一般主要由任课教师制定,随意性较大;二是考核标准,教师在进行测定性评价时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不统一。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而且影响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活动及成果评定的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原则。

第六,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产业脱节。在艺术设计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大多都是产、学、研合作的结果。课堂教学是和艺术设计、制作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制造紧密相连的,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大多是闭门造车,无法获知艺术设计产业的前沿信息,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与公司作业无法接轨。学校里学生过于强调个性,忽视了企业中艺术设计要求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缺乏商业思维,市场适应能力较差。教育与产业的分离,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冲突,导致人才培养的错位。

三、信息技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思考

第一,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提高了艺术设计教学效率,扩大教学信息量,实现教学的双向和循环流动。信息技术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显著特点,主要是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中可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元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使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具体,更有利于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数字化实验与虚拟试验系统的开发,通过虚拟技术与可视化技术,人机交互、数字媒体制作、概念设计、图像处理技术和虚拟实验研究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第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师生共同完成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促进的正面教育。师生可通过人机交互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产生图文并茂、视听兼备、互动反馈的效果,使学习不再是知识由外向内的输入,而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也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图形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个别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个体差异需求,从而开拓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建设与管理。计算机互联网对教学建设和管理的支持作用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源性,艺术设计课程中心信息化平台开发、精品课程、互动式网络课件等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教学建设共享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交互性,建立网络数字化平台,开展网络化数字多媒体交互教学研究,在网络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三是管理性,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制作更新的艺术设计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对资源统一管理、数据维护的教学资源中心,推动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四,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通过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组建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艺术设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内容规范化,构建符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模式,建立实用的评估体系,促进逐步规范化;二是标准科学化,制定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科学化标准;三是适应性和灵活性,根据高校信息化的具体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四是教师自我发展,支持教师继续教育或出国深造,学习先进的最新成果等。

第五,信息技术时代人才培养与实践。我国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建基地、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做到艺术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合理细分教学目标,按照不同的培养层次,建立不同要求的教学阶梯,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将来走出校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为学校提供见习平台,并优先考虑人才的供给。产业基地与高等院校合作规划,打造若干个艺术设计创意设计类集聚区,具有软硬件的资源优势,向高校开放创作平台。

信息技术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是文化性与时代性的完美融合体,信息技术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成为培养创新型设计人才、提高设计师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骏.信息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2011(1).

[2]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3):228 —229.

[3]游泽清.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3):9—10.

[4]林华.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

第9篇:新一代信息技术范文

关键词 现代;电视移动;直播信号;传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111-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视直播技术也在逐渐完善。而现场直播的兴起,更是推动了我国电视直播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央视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现代电视移动直播信号传输新技术的应用。鉴于此,为了推进我国电视直播行业的发展,技术人员应当深入研究现代电视移动直播信号传输技术的应用。

1 网络直播

1)技术分析。网络直播一种利用Intrtnet网络的连线直播技术,比较常用于电视节目直播辅助。随着我国网络的发展,网络直播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多种社会活动都可以借助W络直播技术进行直播。如体育竞赛、商业宣传等活动。同时在我国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直播技术在广电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多数电视台都已经开始利用网络直播技术创建网络直播系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台在创设网络直播解决方案时,应当结合实际的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系统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保证直播节目质量。

2)技术应用。如齐鲁电视台应用的“天骥”音视频直播系统,主要就是基于网络直播技术。该直播系统在单机远程直播、回传方面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摄像机将现场直播状况传送至编码器,然后经过无线网或是4G网,并流入系统服务体系,最后经过解码器传送到演播室。对于大型直播、跨地域直播远程的解决方案是多机信号切换回传直播。该系统有3个子系统组成。即:音视频采集编码传输系统、音视频直播管理平台系统、音视频解码系统。3个子系统能够相互配合,并发挥出各自的优势,从而在新闻现场进行实时直播。

首先对于音视频采集编码传输系统,其主要工作流程是:摄像机将有关音视频传送至编码器,然后经过微波和无线传输介质后,进入车载服务系统,之后模拟信号就会进入解码器转变为数字信号。其次,对于音视频直播管理平台系统。该系统中的两台摄像机会将音视频传送至切换台,之后信号会流经编码器,之后再通过无线网、固网、移动网等传输介质,进入系统服务器,然后解码器会进行信号源的解码,最后进行演播室。最后,对于音视频采集编码传输系统来说,信号源在经过解码器之后,并非是进入演播室,二是进入音视频直播管理平台系统的转换台,而后再按照转换台、编码器、传输介质、系统服务、解码器的顺序进入演播室。也正是这种可变换的信号切换系统能够使电视台进行大型直播节目直播。鉴于此,我国应当重视在国内推广这种技术,并不断加大直播信号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使我国电视直播信号传输新技术能够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前列,从而提升我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当下,更应该重视几大核心技术的研究,打破国外的核心技术垄断。

2 微波通信技术

1)技术分析。移动电视直播工作比较复杂、困难,传统电视直播解决方案是利用微波技术,实现远距离的点对点传输。但是这种传输技术要求必须点对点之间无障碍物。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城市建筑物越来越多。显然,传统的电视直播传输技术并不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鉴于此,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中心尝试引进了传输性能较好的数字移动微波系统,以保证信号的传输不会因为障碍物而断掉。这套数字移动微波系统主要是发射端和接收端组成,在接收信号时,发射端安装在移动直播车之上,而接收端则是安装在直播区域,并根据现场的播放情况合理设置安装部位。这样接收端在接收到信号之后,就会将信号反馈给发射端。但是这种系统需要安放接收天线,且需要将天线放置在较高的地方。在实际使用时,还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稳定。可见,完成一场直播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而且遇到恶劣天气时,还无法进行直播。

2)技术应用。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厦门电视集团技术中心研制出了基于移动直播信号传输新技术的城市微波组网技术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主要是利用高增益全向天线接收微波信号,然后经过处理后传送至发射机,之后再通过厦门光钎链路中心,传送到广播中心,最后利用微波接收机进行解调。相比于传统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能够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还能节省人力投入。

在应用这种方案时,首先要选择稳固、抗风的高增益天线,以避免恶劣天气的影响。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大风、大于天气比较频繁,更需要选择合适的天线设备。如可以选择增益为10dB,频段在660~880,驻波比小于1.4的全向天天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用于在允许的频段中,有两个频段容易受到干扰。鉴于此,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开这两个频率段。在实际应用时,厦门电视集团技术中心采用了滤波器进行频段隔离,以达到防干扰的目的。而且,技术人员还在滤波器之中设计一个巴特沃斯滤波器。

在选择接收点时,必须根据实际的场地环境和当地地势条件,并结合移动条件下的电视信号传输规律,设置接收点,这样才能尽量规避障碍物的影响。总得来说,应当考虑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播损耗;二是阴影效应;三是多径衰落。如在厦门国际马拉松的直播中,厦门电视集团技术中心,选择了江山帝景、白石炮台、大学城、建行大厦、光电中心5个接收点。这样既能方便台内信号切换,也能降低接收点的工作量,尤其是不再需要人工进行天线的看守。

3 微波组网的卫星传输关键技术

1)技术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微波组网的卫星传输关键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随着人们对电视直播质量要求的提高,微波组网的卫星传输也逐渐成为移动直播信号传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以后的发展中,卫星传输技术将会和广播电视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厦门电视集团技术中心的研究,技术人员研制出了专用移动直播系统。该系统主要利用了电视转播技术、航天技术。通过这两种技术结合,能够直播规模比较大的电视节目。该系统的核心技术主要是以激光捷联惯导系统测量载体运动为主体,利用单极化信标信号修正天线的缓慢漂移。其优点在于稳定,缺点在于复杂、投资成本高。另外,该系统还应用了用于航天产品的天线伺服系统,能够避免一定信号传输误差。

2)技术应用。该系统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天线转台与高功放的信号耦合;在该系统中,主要是采用了KU波段的信号耦合滑环,这样既不需要安装天线基座,也能够解决高功放问题,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二是馈源极化;在原有的解决方案中,需要保证馈源能够跟踪天线进行旋转,且要保持馈源的水平和垂直极化隔离度要大于30dB。而该系统在经过精密计算后,实现了馈源极化的自动化追踪和调整,既能保证馈源极化的方向正确,也能保证一定的隔离度。三是卫星遮挡方面;起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对原有微波技术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整个系统主要是由信号采集车和卫星直播车组成。其中卫星直播车能够进行自动跟踪,并通过内部计算得出直播车的位置和坐标,从而保证天线能够实时跟踪卫星。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当重视创新直播信号传输技术,弥补传统传输技术的不足和缺点,从而推动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促进我国广电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和.现代电视移动直播信号传输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