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初创于1973年,正式成立于1977年,其使命是发展和提高会计职业,为社会公众利益一贯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IFAC下设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2001年更名为国际审计与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主要是通过各种审计和保证业务方面的公告,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审计实务和相关服务的统一程度,在理事会的支持下,促进自愿接受这些公告。在审计报告准则方面,IAPC于1983年10月了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该准则分别于1994年、2001年和2004年进行了三次修订。
(一)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确立(1983年)
IAPC于1983年了《国际审计准则(ISA)13——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标志着国际标准审计报告的基本确立。该准则规定,一份完整的审计报告应当具备以下基本内容,并以此作为协调各国审计报告差异的标准:
(1)标题
(2)收件人——即审计报告提交的对象;
(3)已审财务报表的确认;
(4)关于审计准则或审计实务的依据的说明;
(5)关于财务报表意见的表述或拒绝表示意见;
(6)审计师的签名;
(7)审计师的地址;
(8)报告日期。
(二)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第一次变迁(1994年)
IAPC于1994年对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了第一次修订,了《ISA700—审计师关于财务报表的报告》(下文简称“原ISA700”)。将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规范为:
(1)标题;
(2)收件人;
(3)开头或引言段;
(4)范围段(描述审计的性质);
(5)意见段;
(6)报告日期;
(7)审计师的地址;
(8)审计师的签名。
同时,对各部分应表述的内容及其措辞进行了规范。其背景是:美国于1988年了《SAS58:关于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报告》取代SAS15,对其审计报告准则进行了修订;英国也于1993年修订其审计报告准则。由于IAPC成员主要来自美国、英国和美、英审计准则在国际上的影响,国际审计准则(ISA)主要借鉴美、英审计准则,因而,美、英审计准则的任何发展均会推动相应ISA的发展和变化。当然,其最基本的动因是:经过职业界和学术界的长期研究,审计理论取得了重大发展,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如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管理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的区分、审计期望差距、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审计局限性、审计重要性概念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职业界同时也认识到,如果审计报告使用者对这些问题也有所了解,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职业界的法律诉讼。这种认识也引起了标准审计报告在格式和内容、措辞上的发展,使其所体现的审计理论与理念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第二次变迁(2001年)
在2001年7月,IAASB对1994年ISA700进行了细微修订,要求在意见段中明确指明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的财务报告编报框架(当编报框架不是国际会计准则时,还需指明财务报告编报框架的制定国家)。其他方面与1994年的审计报告准则相同。因为注册会计师跨国执业的蓬勃发展和审计报告的网上,且财务报表编报框架具有多样性,所以就要求明确说明财务报表的编制框架是哪国财务报告编制框架。
(四)国际审计报告准则的第三次变迁(2004年)
为了提高独立审计师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的透明度和可比性,IAASB于2004年12月28日了新修订的《ISA700——关于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的独立审计师报告》(下文简称“新ISA700”)和《ISA701——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独立审计师报告》取代原ISA700,确立了新的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并自2006年12月31日起执行。新ISA700规定,审计报告由下列要素构成:
(1)标题;
(2)收件人;
(3)引言段;
(4)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5)审计师的责任;
(6)审计师的意见;
(7)其他报告责任;
(8)审计师的签名;
(9)审计师报告的日期;
(10)审计师的地址。
二、新ISA700关于审计思想与理念的五大变化
本次修订后,新ISA700由七部分组成:
(1)引言;
(2)关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师报告;
(3)根据ISA实施审计的审计师报告的要素;
(4)审计师报告;
(5)所实施的审计工作既符合ISA又符合特定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的审计师报告;
(6)与已审计财务报表一同披露的未审计补充性信息;
(7)生效日期。
ISA701由五部分组成:
(1)引言;
(2)不影响审计师意见的事项;
(3)影响审计师意见的事项;
(4)可能导致除无保留之外的意见的事项;
(5)生效日期。
实际上,ISA701就是原ISA700的相同内容(29~47段)。与原ISA700相比,新ISA700、ISA701的内容更丰富,适用性更强,更富有指导性,所倡导的标准审计报告的结构和格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在审计思想和理念方面具有如下五大发展:
(一)尊重国家或地区法律或法规,并使ISA与其要求相协调
实践中,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还要求审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中报告除财务报表合法性与公允性之外的其他内容,如英国就要求审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报告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1985年《公司法》的要求,我国有些地区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报告被审计单位是否及时、足额缴纳了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原ISA700所规范的审计报告没有考虑这些情况,只要求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和公允性发表意见,使其适用性受到了限制。此次修订后的新ISA700,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修订原ISA700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套框架,以将按照ISA的审计报告要求与其他司法管辖权的补充性报告要求相区别。当审计既按ISA又按特定司法管辖权的审计准则实施时,尤其是使编制审计报告既符合国家法律要求又满足ISA要求时,新lSA700也为审计师提供了清晰的指南。IAASB主席JohnKellas指出,“欧共体(EuropeanCommission)要求IAASB将此项目作为在欧盟(EU)内部协调审计报告要求的紧急项目。许多欧盟成员国和其他国家要求审计师报告除财务报表之外的其他事项,但这些要求在国家之间存在不同。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将审计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处理财务报表事项,在按照ISA实施的所有审计中保持相同;第二部分处理地方法律所要求的其他所有事项。当存在这些事项时,我们因要求具有可比性而允许其在处理各地实际情况时具有适当的灵活性。”即新ISA将审计报告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处理财务报表事项,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按照ISA实施的所有审计中保持相同;第二部分处理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所要求的其他所有事项(简称为“其他报告责任”),并可对每一其他报告责任设置一小标题单独来表述。这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独立审计师报告的要求,从而也使ISA与国家或地区法律或法规的要求相协调,也体现了IAASB尊重国家或地区法律或法规,从实际出发的理念。我们也坚信,正因为如此,新准则将会得到更大范围的支持和运用。
此外,新ISA还专设一章,规范所实施的审计工作既符合国际审计准则又符合特定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时的审计报告的要求、格式、内容和措辞。
(二)更便于使用者阅读与理解
由于审计报告措辞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对一些内容描述的隐含性,使大部分审计报告使用者不能很好地理解审计师希望在审计报告中传递的信息。此次IAASB在修订审计报告准则时,在提高审计报告的可阅读性和可理解性方面做出了如下改进:
(1)更详细地描述了已审计财务报表的范围;
(2)更详细和具体地描述了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3)从不同的方面更详尽地陈述审计师在审计中的责任;
(4)更详细、具体地描述了审计师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所完成的审计程序和应实现的审计目标;
(5)以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恰当性来明晰已完成审计工作的充分性;
(6)为每一部分增加小标题,使审计报告的层次更分明,结构更清楚,中心更突出;
(7)改进了一些内容的表述方式,将一些隐含表述、无表述修改为明确表述,如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的具体内容、明确审计范围包括了重大会计政策和其他解释性附注的摘要、明确了管理当局和审计师对错误或舞弊所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责任、明确告知审计过程中审计师运用了专业判断等。通过这些改进措施,我们相信,新的审计报告将会提高使用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程度、促进审计师与使用者之间更好地沟通、减少使用者对审计师的法律诉讼。
(三)更详细和明确地表述管理当局与审计师的责任
原ISA700以“这些财务报表由该公司管理当局负责,我们的责任是根据我们的审计对这些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来表述管理当局和审计师各自的责任。在范围段中,又描述了审计师如何来履行其审计责任的。自美国在1988年SAS58确立这样的表述以来,在审计报告中划分管理当局与审计师的责任就成为审计报告必须表述的一个内容,并一直沿用至今。但这一表述很概括、抽象,即使会计专业人士也难以知晓各自责任的具体内容,普通使用者就愈加困难了。新ISA700在描述管理当局与审计师各自责任方面进行了较大改进。在表述管理当局负责时,首先描述了管理当局责任的具体要求: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编制并公允反映财务报表;再进一步说明了履行这一责任的三大途径:
(1)设计、执行和维护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公允反映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论错报是舞弊还是错误所引起的;
(2)选择并运用恰当的会计政策;
(3)做出在该特定环境下合理的会计估计。
在表述审计师责任时,以“审计师的责任”为标题分三自然段来表述:第一自然段陈述了审计师的责任、实施审计工作所依据的审计准则、那些审计准则对审计工作的主要要求;第二自然段陈述所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及其这些审计程序所应实现的目标,具体包括获得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的程序及其选择依据、评价管理当局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做出的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价财务报表的整体反映;第三自然段陈述审计工作获取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并为审计意见提供了依据。这样,更便于使用者理解和分清他们各自的责任。此外,还强调了管理当局和审计师对舞弊性财务报表的责任,更显示了会计职业界遏制当前舞弊性财务报表泛滥的决心。
(四)更重视对使用者的风险警示
自美国在1934年标准审计报告中通过使用“没有对业务进行详细审计”来传达审计局限性开始以来,职业界就力图在审计报告中使用一些术语来传达审计局限性和审计风险。原ISA700通过使用“重大错报”、“合理保证”、“以测试为基础”、“评价管理当局所使用的会计原则和作出的重要估计”、“评价整体财务报表的反映”、“我们相信”、“合理依据”、“所有重大方面”等来表述审计过程中的局限性和审计风险。新ISA700是审计风险警示方面有如下特征:一是保留原ISA700中的合理表述;二是修订了一些表述,使其更明确和更易于理解,如将“评价管理当局所使用的会计原则和作出的重要估计”修订为“评价管理当局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做出的会计估计的合理性”等;三是增加了一些表述,向使用者传递了更多的审计局限性和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如“程序的选择取决于审计师的判断”等。综合这些表述,使审计报告向使用者更多、更好地传递了财务报表编制过程和审计过程的职业判断,从而传递了已审计财务报表存在的风险。
(五)更强调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
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职业判断,这是不言而喻的。本次修订,更加强调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并在审计报告中向使用者传递关于专业判断的更多的信息。主要表现在:
(1)强调审计师要评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在编制和反映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财务报告编报框架的可接受性。
(2)要求审计师进行专业判断:即使遵守了财务报告编报框架的所有方面,财务报表是否还存在误导?并就审计师如何进行处理提供了相关指南。
(3)在审计报告中更多地传递专业判断方面的信息。在以前的审计报告准则中,较少直接提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只是利用“重大错报”、“合理保证”、“我们相信”、“我们认为”等表述隐含地传递了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问题。
此次修订,除了保留过去的一些隐含表述外,以“程序的选择取决于审计师的判断”直接表述了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专业判断,此外,还以“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评估”、“审计师考虑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公允反映相关的内部控制”等表述进一步传递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专业判断。此外,新ISA还存在以下变化:
(1)以“那些准则要求我们遵循道德要求”,强调审计师遵循审计职业道德要求;
(2)澄清了内部控制在审计中的作用以及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责任范围。其在审计报告中的表述是:“在进行那些风险评估时,审计师考虑了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公允反映相关的内部控制,以便在该特定情况下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其目的并不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
(3)反映了ISA新发展对审计报告措词的影响。如在审计报告中更新了审计过程的描述,以反映新的IAASB审计风险准则和舞弊审计准则。
三、国际审计报告准则变迁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于1992年了《注册会计师查账验证报告规则(试行)》,标志着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基本确立,随后也经历了两次制度变迁:一是中注协于1996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一审计报告》;二是中注协于2003年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修订)》。经过两次变迁后,我国审计报告准则无论在审计理论与审计思想方面,还是在审计报告的格式、内容、措辞方面,均与原ISA700相协调,之间的差别微乎其微。新ISA700后,我国立即采取了相应的对策:于2005年对我国审计报告准则按照新ISA700和ISA701进行了修订,将原《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修订)》修订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和《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并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以保持内容、结构、措辞以及所体现的审计思想和理念上与ISA的趋同。主要原因是:
(1)新ISA700体现了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发展,具有科学性与适用性,我们应当借鉴。
(2)ISA的国际协调的大势所趋。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一直保持了与ISA的协调,这也意味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应当随着ISA的变化而相应发展。
(中准会计师事务所青海分所,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年报审计后,通常会提出对重要事项进行调整,而调整的方式就是编制审计调整分录,通过调整分录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账务处理。而年报审计后很多人认为认为会计分录调整和审计分录调整是一回事,无视他们之间的差异,这样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或审计报告不规范。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年报;审计调整;分录;差异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47-02
一、审计调整分录与会计调整分录的主要区别
审计调整分录是独立审计后,为使审计后的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达到合法性、公允性而对审计中发现的审前财务报表存在的会计误差进行调整所编制的调整分录。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调整分录通过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审计调整分录汇总表”的方式反馈给被审计单位,作为被审计单位进行会计调整的一项依据。会计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在接受注册会计师的调整意见后依据审计差异所编制的会计更正分录,用以登记会计账薄和调整财务报表。
因此,从理论上讲,在依据相同的会计原始凭证,在同时进行调整的前提下,审计调整分录与会计调整分录的目的与结果相同: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审计调整分录与会计调整分录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一)编制主体不同。审计调整分录是注册会计师在经过一定的审计程序后所编制的,它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成果的一种体现;会计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对审计结果的确认后编制的,它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用途不同。审计调整分录用于审计人员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汇总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是一种综合的审计证据,是为被审计单位编制财务报表和发表审计意见服务的;会计调整分录是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账表的依据,是会计的记账凭证。
(三)调整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不一样。审计调整分录是针对审计中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应调整的事项,按正确的会计分期及时反映在相应会计年度的报表中,否则财务报表就不能合法公允地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调整分录是在审计的财务报表截止日以后会计期间对资产负债表项目从会计账薄上进行的调整,会计人员编制的会计调整分录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审计调整是针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的,而会计调整是针对会计财务处理进行的。
(四)调整范围不同。对不影响财务报表实质内容的调表不调账的重分类调整,是因被审计单位未按有关会计制度规定编制财务报表而引起的误差,属于审计调整分录的重要内容,但它不属于会计调整的范畴。对重分类调整事项,会计人员仅需调整被审计年度的会计报表,而不需调整下一年度的账薄。
(五)调整方法不一样。审计调表不调账,当涉及到损益项目时,会计调整则于次年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账务调整,而审计却是直接调整该事项发生年度的财务报表相关项目。
(六)在报表上的反映不同。审计调整反映在事项发生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而会计调整反映在实际作出会计账务处理的会计年度的报表期初。
二、审计调整分录及会计调整分录的编制
审计调整不同于会计调整,审计调整是针对财务报表项目进行的,而不是会计科目。审计调整应直接调整当年度的财务报表相关项目。
审计调整,可能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年度的财务报表的连续调整,其中对上年及以前年度的财务报表的调整属于追溯调整,包括在本期发现的属以前会计期间的会计事项,直接调整该事项发生的当期的会计报表,即视同这些会计事项在发生的当期已在财务报表中作了恰当反映,这些调整的实质是进行准确的会计分期。审计的追溯只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调整而言的。被审计单位会计账务处理时只将影响上年损益的事项直接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也就是说被审计单位当年不调账,但应在当年财务报表中反映,此时的报表调整与下年度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相对应,使得经调整后的年末财务报表数与下年度财务报表年初数相一致。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后所提出的审计调整分录,是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提出的,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提出的,而此时在一般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账簿已封,实属期后调整事项,审计调整事项是直接调整所审计年度的财务报表,并可能追溯调整再上一年的财务报表数据。但被审计单位作出会计处理,却是在审计之后,而不应当返回上年去改账。
为了便于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进行正确的账务处理,也便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下一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对期初余额的确认,建议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编制好审计调整分录后,同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协助被审计单位编制好会计调整分录。
如果年报审计在下一年度元月份进行时,被审计单位年报尚未完成,会计账薄尚末结转到下一年度,此时会计调整可直接在财务报告年度直接进行。另一种情况是年报已完成,下一年度的新账已结转完毕,但元月份财务报告尚未报出,在财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反结账,将财务报告年度的资料重新打开,此时会计调整也可直接在财务报告年度进行,财务软件可以根据修正后的财务数据结转下年。上述两种情况的会计调整直接反映在财务报告年度,如果不存在上一年度追溯调整,此时的会计调整分录与审计调整分录相一致,此时被审计单位财务上的数据同审计报告后所附的财务报告上的数据完全一致。
三、审计调整分录及会计调整分录应用举例
(一)单独对被审计年度的报表调整
例1:注册会计师于2007年2月对A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发现A公司2006年少摊销无形资产100万元,A公司所得税率33%,按10%计提法定公益金。要求:假定不考虑A公司2006年度财务报表项目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无形资产少摊销一事列示出审计调整分录;如果A公司完全接受审计调整建议,列示A公司的会计调整分录。
1、审计调整分录
借:管理费用 1,000,000
贷:无形资产 1,000,000
借:应交税金 330,000
贷:所得税 330,000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67,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7,000
2、会计调整分录
由于上述调整事项的发生不是2007年度,不能在2007年度直接对管理费用等科目进行调整,只能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进行过渡。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1,000,000
贷:无形资产 1,000,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3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 330,000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年初)670,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年初未分配利润 670,000
借: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67,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年初)67,000
㈡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报表调整
例2:注册会计师于2007年2月对A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006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发现A公司2005年、2006年度都少摊无形资产100万元。A公司所得率为33%,按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要求:同例1。
1、审计调整分录:
①2005年度的差错对2005年度的财务报表的影响的审计调整分录同例1。
②对于2006年度的报表而言,有两处差异影响:一是2005年的差错对2006年度报表的影响;二是2006年度本身的影响。其中对于2005年度的差错应调整2006年度报表的期初数,而2006年度的差错则应直接调整2006年度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2005年度的差错对2006年度的报表年初数的影响作审计调整,其审计调整分录同例1的审计调整分录,只是全部调整科目均为对年初数的调整。2006年度的差错对2006年度财务报表的影响所作出的审计调整分录同例1。
2、会计调整分录
由于2007年2月发现2005、2006年度差错,而2005、2006年度被审计单位均已封账,会计调整只能反映在2007年会计账薄上,其会计调整分录同例1的会计调整分录,只是金额增大一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审计程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25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8- 0045- 01
1 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背景
风险导向审计产生并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滞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83年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以此模型为指导,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层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层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最终审计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但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固有的缺陷,它在发现高层舞弊、虚构交易方面效力不够。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要求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更深入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对审计风险模型作出重大改动,将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加以评估。新的审计准则明确指出,被审计单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时并不是要关注所有的风险,而是只需要关心与财务报表有关的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不包括审计师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修改后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2 重大错报风险概述
所谓重大错报风险即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认定层次和财务报表整体层次。认定层次风险是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层由于自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层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把战略风险纳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战略经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可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次考虑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去进行审计的问题。
3 被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可能性事项
当存在以下事项和情况时,审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包括: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或地区开展业务;在高度波动的市场开展业务;在严厉、复杂的监管环境中开展业务;持续经营和资产流动性出现问题,包括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行业环境发生变化;供应链发生变化;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或者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经营场所;发生重大收购、充足或其他非经常性事项;拟出售分支机构或业务分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运用表外融资、特殊目的实体以及其他复杂的融资协议;存在未决诉讼和或有负债等。审计师应当充分关注可能表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的上述事项和情况,并考虑由于上述事项和情况导致的风险是否重大,以及该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审计师应当明确,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是与特定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还是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特定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相关。例如,被审计单位存在复杂的联营或合资,这一事项表明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又如,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的关联方交易,该事项表明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4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程序
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师应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审计程序:
(1)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考虑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认定层次的影响。审计时应当运用各项风险评估程序,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整个过程中识别风险,并将风险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联系。例如,被审计单位因相关环境法规的实施需要更新设备,可能面临原有设备闲置或贬值的风险;宏观经济的低迷可能预示应收账款的回收存在问题;竞争者开发的新产品上市,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产品在短期内过时,于是将出现存货跌价和长期资产的减值。
(2)审计时应当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例如,销售困难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可能导致年末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而需要集体存货跌价准备,这显示存货的计价认定可能发生错报。
会计信息不完整。年度报表审计报告中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没有现金流量表。审计报告意见段为“我们认为,贵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编制,公允反应了×公司×年12月31日财务状况和×年度经营成果”。缺少现金流量信息。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附注对财务报表编制基础表述不一致,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附注、会计政策调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等程序中涉及运用的会计制度也各不一致。有的在审计报告中为企业会计准则,而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为企业会计制度;有的在审计报告中表述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但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或其它程序中则为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第18条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财务报表是否恰当提及或说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审计意见与审计结论不一致。部分审计项目审定表结论为无调整事项,余额可以确认,但审计报告却对该项目发表保留意见。部分审计项目审计结论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确认或未作出结论,却发表标准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证据不充分、意见不当。一些非标意见审计报告,原因为存货未盘点,应收账款未函证等。例如某单位的存货未盘点,也未监盘,发表的是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实际上该单位存货占资产总额的90%以上,无其它审计程序证实,整个会计报表的影响就很大,保留意见并不恰当。带强调事项段审计意见,将应予发表保留意见的事项作为强调事项,如对具体应收款项未函证直接列入强调事项。而未函证的原因,未函证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等不进行判断,而直接列入强调事项,意见欠妥。审计意见表述不当。存货盘点是企业的责任,并非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程序,同时,对注册会计的责任、监盘和抽盘这样的审计程序却并未提及,也未提及没有进行这些程序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审计结论及审计意见均未说明无法实施其他审计程序确定的金额及所占资产、负债的比例,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序等,没有清楚表达未监盘或抽盘的原因。以此作为保留的理由,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2会计报表常见问题
利润表格式错误较多,年度报表使用月度报表格式,这些错误格式的报表均没有提供上年度比较信息。不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信息:对应数据和比较财务报表》第10条的规定,即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财务报表中是否包括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要求的比较信息,以及比较信息是否得到恰当分类。
3会计报表附注常见问题
会计政策表述错误。不符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第十六条的规定,即注册会计师应当依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特别评价下列内容:财务报表是否充分披露了选择和运用的重要会计政策;选择和运用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并适合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管理层作出的会计估计是否合理;财务报表列报的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使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财务报表所传递的信息的影响;财务报表使用的术语(包括每一财务报表的标题)是否适当。应收款坏账核算采用了直接转销法,并作为会计政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一些审计报告表述为本企业坏账核算未采用备抵法,发生的坏账直接计入管理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坏账核算均采用备抵法。企业会计制度第18条明确规定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计提坏账准备。第53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当,与实际情况不一致。例如一些审计报告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为存货发出计价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但在审计底稿存货计价测试中,记录的不同类别存货计价方法并不一样,有加权平均法,有个别计价法,有先进先出法等。在实际工作中,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的发出计价并一定相同,尤其是企业使用ERP的条件下,存货使用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时一定得保持会计政策表述与实际执行情况一致。存货清查结果处理不当。
例如,存货的盘盈、盘亏、报废经批准后计入当期损益。按照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均规定盘亏或毁损的存货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收回保险赔偿和过失人赔偿后的净损失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如果在期末结账前尚未批准的,应先进行处理,并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待批准后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时,再作调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中权益法或成本法的判断标准表述不当。例如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资本总额20%以下,或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资本总额20%及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采用成本法核算。这些表述不当,不应为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而应表述为占有表决权资本的比例。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借款费用资本化时点为在建工程“尚未交付使用前”。实际上会计制度及企业会计准则都将这一时点确定为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处理方法不当。例如,将固定资产维修等后续支出计入成本或费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后续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规定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应同时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如果《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与《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或《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不一致,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或《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会计政策披露缺乏针对性。照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原则性规定的情况比较普遍,披露的会计政策未体现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财务报表附注与企业财务报表的实际情况背离,尤其是一些关键的会计政策未予披露,会造成对会计报表理解的困难,也不能发挥财务报表附注应有的功能。审计报告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披露会计政策。例如,被审计单位没有长期股权投资,在附注中却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初始价值确认、后续计量、权益法成本法核算的标准、期末计价等进行详细披露。重大事项未披露。一些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担保、抵押事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后重大事项,但未在财务报告附注中进行适当的披露。
4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措施
一、风险的构成
(一)外部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个企业内部结构不断地优化与升级,会计这个古老的职业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19世纪,大部分公司为了管理好自己的财务质量,增加利益,开始对企业内一些特定的成本与管理信息有了新的需求:在宋代,我国出现了审计。会计和审计不分家,一个是做账,一个是查账。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腾飞,在政府的扶持下,各个企业内部结构不断地优化与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蓬勃生长,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会计,而有了会计,自然而然的就需要有去进行审阅,查账的审计人员。然而,有利必有弊,虽然审计这一职位已经被视为必不可少的一种职务而被各个企业,公司所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也亟待解决。
(二)内部原因
而面临复杂的情况,财务信息有可能不准确,有许多错误的地方。肩负审计责任的审计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加大,如何去审查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而不出现错误?怎样去评价公司的风险是个复杂的问题,这就要从审计的程序上多下功夫。制定严格的审计程序有助于管理好风险。审计人员也需要更加严格的对待被审查企业。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在确定是否要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委托时,也应当去了解该单位与环境,进行一次风险评估。所运用的方式可以为波特五力分析,资源基础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等等,唯有分析透彻这个单位的环境,才能看出其是否存在着战略风险,进而通过其看出风险导向以及所指的经营流程,并对这些流程加以关注。
二、风险的评估
评价企业的风险首先就要从企业的财务报表开始着手,因为财务报表是财务信息的最直接的表达。另外,在企业环境之中存在着的各种风险,例如国家政策,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高层管理人员等等。而本文就着重的叙述财务的审计的程序和一些相关的表达方式。并且提出评估的依据。其会影响多项认定,进而对整一个财务报表造成重大影响。
(一)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一段时间内,生产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报表通过将各种会计科目划分为资产与负债两大板块,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会计程序后,将企业的状况反映出来的一份报表。其不仅是用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阅读,更是审计人员用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重要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比率分析以及对相同的行业进行三年内的横向对比,可以进行分析,若其与同行业或者自身的指标偏差大于20%,那么该企业很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
(二)利润表直接说就是反应企业利润多少的报表
而利润分配表则是对利润表做出的补充,用以展示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或亏损的净利润的去向或者弥补措施。对于利润表的审查方式,多是用测算毛利率,各项费用与各项收入之间的比例等方式,仍然是以20%的偏差作为评估是否有重大错报风险的标准。
三、风险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我国的市场环境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的情况下,导致人们对于财务风险认识的匮乏。大部分的财务人员只按照会计准则去办理业务。没能充分的理解风险的重要的意义。
2.行业监督不完善。首先,我国的监督机构有很多。比如注册会计师,税务部门,还有企业内部监督。但是这些监督机构彼此没有很强的联系,所以监督体系不完善。其次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们的监督人员没能认真的去执行这些违规的处罚。最后就是我们的监督人员办事效率太过于低下。
(二)主观原因
1.市场经济利益对审计人员的冲击。伴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事务所无法与西方的强大的事务所竞争。他们损失好多利益。那么公司和事务所的暗地合作,以前造假就会发生。还有就是目前我们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
2.被审计的公司的会计造假。公司的财务造假的事情早已经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了事情。由于公司的财务造假,这就让加大了审计的难度和挑战。其他的原因是现在的审计人员被贿赂,而导致造假。这就难免进行钱权的暗地交易。
四、建议对策
(一)加强财务报表的审计层次
财务报表对于审计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和证据。因为一个公司的财务,现金,投资等信息是通过报表来集中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加强报表的审计层次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错误的风险。所以财务人员一定要重视报表。一个企业,如果是在其报表的收入时间上出现错误,那么影响的仅仅是交易相关的认定而已。但若是存在着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亦或者是管理层出现问题,那么影响的便是整个财务报表的认定。针对报表发生的错误,相关的财务人员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可以选接下来的方法。在选择将要去施行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前,去将更多的无法预料的因素计算在其中。审计的职员要开拓性的想一些招数去对付相关公司,让他们摸不到头脑。
(二)严格审计的程序
因为审计层序是审计的重要的一个地方。它会发现许多的财务错误。同样的它也会让一些十分明显的易于发觉的错误很好的不被发现。因此严格审计的程序可以很好的控制错误的发生。我们也要用心的去设计一些审计层序。让其很完美,不会出现重大的错误。除了这些之外,审计人员还应当注意的是特别风险:审计的工作职员要合理的充分的运营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错误,如果其的错误会有严重的深刻的对于公司的影响,那么一定要把他指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讲,对于一些看似很大的错误,如果没有重大的影响,可以选择忽略不计。因此特别风险更着重于固有风险的评估,而此类风险大多都是一些非日常的,复杂的,重大且特殊的,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风险。一旦某项特别风险与重大判断所挂钩,由于对会计原则的不同见解,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注意,仔细识别被审查企业其非日常性的复杂活动,将各项风险降至最低。
(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这就造成了在实务中失去了工作的依据。我们在完善法律法规的时候,可以在防范财务风险的程序上,财务人员的任用上,和审计的评估的原则上。这样,不断的完善就可以建立一个社会诚信体系。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财务报表的风险。
一、风险导向型审计产生的背景
早期的审计主要是对人行为诚实性的检查。从审计程序与技术上看,通常会将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按照报表一账簿一凭证的程序进行全面的核查,以确保财务报表中的每个项目与企业的所有凭证相符,人没有任何其他欺骗所有者的舞弊行为。由于这种审计非常关注财务报表中的每个项目是否有相应的经济业务的支持,因此,它也被称为账项基础审计。
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龙头,企业规模也以惊人的速率扩展。特别是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期,美国企业并购导致企业规模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再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审计成本非常高昂,对审计师来说是不经济的。因此,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会计职业界开始了制度基础的审计。其基本思想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防范乃至杜绝内部的各种舞弊现象;的统计抽样技术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大致准确地反映整体的状况。审计师也转而对企业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发表意见。
20世纪 50年代起,美国会计职业界面临的审计诉讼压力逐渐增大,到70年代达到高峰。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些审计诉讼案例中,即便审计师证明其审计程序遵守了相关的审计准则,客户的财务报表也遵守了相应的“公认会计原则”,法院仍认定审计师需要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并认为遵循一套由会计职业界自己制订的程序,不能表明其就没有责任。这些诉讼导致美国会计职业界改变审计思想,逐渐确立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这一思想的一个极端性应用是:审计师只要经过测试认为其风险可接受,即便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一些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现象,且这一现象已为审计师所知晓,审计师也可以签发审计报告。
二、审计风险与制度环境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主要源自美国20世纪60、对年代沉重的法律诉讼风险。在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不仅扩大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对象,从直接委托人到间接委托人(任何推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而且规定审计师(作为被告)负有举证责任,这直接增加了审计师被诉讼的概率和诉讼成本。美国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使得一日审计师不能证明自己清白,就面临败诉风险,从而可能承担巨额的赔偿和惩罚性赔偿责任。比如,1981年,安达信会计公司因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一家共同基金管理会司审计过程中的行为,而被判支付8000万美元的赔偿金;最近的一起案例中,安永会计公司因1987年一家银行审计失败,法律诉讼费用及赔偿金超过5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审计之所以转向风险导向型,主要原因是沉重的法律风险和高昂的诉讼成本。
当审计从制度基础转向风险导向型后,相应的一个问题是:审计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对我们选择、讨论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是否会产生相应的?
传统的认为,审计师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桥梁;通过审计鉴证服务,可以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提供保证,并进而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审计师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的“警察”。将审计性质定位在信用保证,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和后来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有着内在一致性。委托人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股权分散的资本市场上普通投资者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其主要考虑该会计师事务所能否提供高质量、高独立性的审计服务,使得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得到保障。20世纪80年代基于美国审计市场的一些认为,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高的审计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其审计服务的质量也相对要高于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但是,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审计性质的变化。因为,审计师是否承接某个客户、签发何种形式的审计意见,考虑的是潜在风险是
否超过最高可接受水平;委托人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普通投资者依赖会计师事务所,不再是其能否提供高质量、高独立性的专业服务,而是其能否提供更可靠的保险。这样,不同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上,是无差异的。唯一的差别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其保险能力越强”。
三、对我国法律制度环境的探讨
将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引入我国审计实务,总体而言,是符合审计技术国际发展潮流的。但是,在具体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法律制度环境的相应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谁可以起诉审计师?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将审计师的责任对象扩大到任何推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即便这些使用者在审计签约时并未直接参与签约过程、也不是签约中所涉及到的对象。在一个股权高度分散的资本市场上,这意味着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起诉注册会计师。我国到为止,仍然没有这方面的法律。红光实业案例中,先后有小股东向法院提起诉讼,但都被法院以诉讼理由不成立而驳回;银广夏事件爆发后,证监会的高层管理人员曾鼓励中小股东起诉银广夏管理当局和相应的中介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法院最终还是不予受理。这表明,至少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因审计行为失当而被起诉的概率较低。
第二,谁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涉及到诉讼是否能够成功以及诉讼成本问题。如果中小股东在起诉过程中承担了举证责任,包括证明审计师的行为失当以及错误的财务报表与股东个人损失之间的关联性,那么,他们提起诉讼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证明审计师行为的失当已经超出了中小股东个人能力(包括经济能力和技术能力)。美国的《证券法》将举证责任转移给审计师,这样,只要个人投资者有证据表明其确实受损,且他在投资过程中使用了财务报表,他就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审计师则需要证明自己清白,否则,他将会极有可能被判败诉。我国目前的法律诉讼程序中,主要的举证责任制度由原告承担。这样,即便未来允许个人投资者起诉上市公司和相关的中介机构,技术上证明审计师存在失当的行为也十分困难。
第三,赔付责任有多大?美国的法律制度环境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各种道德风险具有足够威慑力的制度之一就是集团诉讼。此外,如果一旦被法庭认定存在故意欺诈,那么,法庭会开出天文数字的惩罚性赔偿。我国到目前为止,唯一能援引的就是消费者保护法。按照这一法律,审计师的赔偿通常是“退一赔一”,即:最高不超过审计收费的若干倍。中国证监会对经查实发现注册会计师确有不当行为的,所开出的罚单也就是停止执业若干个月,没收相应收入并罚款一到两倍。此外,对消费者造成直接损失的,按直接损失额赔偿。个人投资者依据财务报表进行投资所产生的损失(如银广夏在30多元的价位买进,跌至不到10元),究竟是直接损失还是间接损失,尚存在认定上的争论。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环境,即便会计师事务所被起诉并败诉,其赔偿责任也远远低于国外同行。
四、过低的责任与道德风险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上不断传出各种危机事件,但从事后的披露来看,审计师行为失当被发现的概率不高,被起诉的概率近乎为零。从风险导向型审计角度来看,这种低风险容易诱发新的道德风险,审计师可能会签发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或者,出于法律上的考虑,对一些严重失实的财务报表只是追加一些语气缓和的提示。更严重的情况可能是师事务所规模越大,其抗击风硷的能力更高,越敢于对一些存在重大的财务报表签发比较好的审计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审计市场上出现的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正是法律风险低的一种体现。
我国资本市场上存在的一些审计案例也表明,风险导向型审计已经严重扭曲了审计服务的性质——通过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证实财务报表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程在。比如,一家摩托类上市公司,2000年度收到保留加说明的审计意见,其说明段是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从会计专业角度来看,如果一家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问,那么,基于持续经营假设立上的、以成本为主的资产计价模式将不再适用,相应地,以历史成本为主编报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就不能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对这样一个重大事项,通过说明段方式提示,让那些非专业、个人投资者很难理解这种提示所真正包含的信息。又如,某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一家类上市公司时,为该公司1996年先后发行A、B股签发了审计意见,并为1996年度签发了标准无保留意见,但1997年就签发了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据该公司1997年年报披露,导致公司1997年度严重亏损的主要事项(如主要生产线停产、新生产线已投产但效率不高)在 1996年招股期间已经发生。作为经办审计师,敢于在这些事项已发生时签发标准无保留意见,其本要考虑应当是:几近于零的法律风险。
本文从债权投资的角度出发,对会计报表中虚假信息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虚假的财务信息不仅损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更是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因此,通过分析虚假财务报表的常见作假手段,找到相应识别方法,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可以维护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更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
关键词:
会计报表;虚假;对策
一、虚假会计报表的动因
企业虚构会计报表目的:一是为了欺骗投资者。企业为了获取投资者的投资,通常粉饰会计报表;二是为了取得银行贷款及商业信用。经营状况差又资金短缺的企业,就容易产生粉饰会计报表来获取贷款和商业信用的动机;三是为了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企业通常通过推迟确认收入,减少当期利润,从而达到少交税的目的。
二、虚假会计报表的操作手法
(一)通过挂账处理操纵利润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不遵守规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挂账等手法调减当期费用,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企业通常选择应收账款、特别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进行长期挂账,另外经常被利用的科目是在建工程。其目的都是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
(二)通过非经常性收入操纵利润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经常发生的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成了公司调节利润的大好机会,还有一些企业通过调节投资收益来操纵利润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三、识别虚假会计报表的方法
对于投资人、债权人而言,他们所接触到的仅仅是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会计报告。作为外部报表使用者,债权人通常难以接触到企业的原始凭证和资料,因此我们只能从企业提供的会计报告入手,通过以下手段识别其会计报表的真伪。
(一)信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经过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出具的审计报告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表示审计意见、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对于报表使用者而言,通常可以选择相信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于非标审计报告要加以警惕。
(二)分析比较企业的财务指标企业的经营往往有一定的连续性,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企业本期财务指标,与本企业以前年度进行比较,也可以和同行业进行比较,找到差异点,评价其合理性,从而发现异常情况,识别虚假会计报表。
(三)剔除不良资产剔除不良资产不仅指剔除诸如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还应剔除如三年以上账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可能发生潜亏的资产项目。运用不良资产剔除法,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倘若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是形成的“资产泡沫”;二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增减幅度相比较,假如不良资产的增减额及增减幅度超过利润总额,则表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虚拟成分。
[参考文献]
[1]心.会计舞弊手法及其鉴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
[2]姚卫东,吴云.会计报表审计风险的几个易发环节[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2).
[3]刘琼,董丽丽.关注银行存款审计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12).
[4]陈寒幽.虚假财务报告的审计重点[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
[5]王治,陈岳忠.审计取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1).
[6]孙建军,刘同伯.往来账中的奥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
关键词:内涵特征 附注 问题 对策
披露是财务会计发展到通过财务报告而非财务报表,在表外(包括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述会计信息的一种形式。
在财务报告的披露已进入附注时代的西方国家,由于附注信息含量的增多,其附注信息长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财务报表本身的长度,决策的有用性持续增强,使其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财务报表附注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又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迟,财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各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其研究。
一、内涵特征
财务报表附注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以表内的括号注释和表外的底注附注的形式呈现,它主要起到一个对财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予以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并就其内容看它同报表项目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补充解释说明报表项目的详尽内容,以及编制报表所运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附注和财务报表内容的质量特征存在一定的不同,大致为:财务报表表述的信息有严格的认定制度,是货币化的定量财务信息标准化、数字化,这是财务报表信息的显著特点;附注则不同,附注中可以用文字和数字一起表述,也可单独性的只用文字说明。从而可以提供一些非货币化或者非量化的内容,以及部分存在对企业有一定影响但又不符合现行确认标准的项目,可以看出财务报表附注不属于确认而属于披露,相比之下披露不像确认那样严格,具体特征如下:
1、补充性。财务报表附注打破了三张主要报表内容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拓展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内容,同时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限制要求,突破了揭示项目一定得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通过报表附注的文字表述,加入一些定性信息或统计资料,弥补了财务信息的存在的空缺,进而能整体反映企业将面临的机会与风险,充分将企业价值体现出来,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最终助力信息使用者依据其数据对企事业经济活动进行最终的决策。
2、解释性。财务报表项目具有高度的会计信息浓缩性,可能因为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使用了不一样的会计政策,企业需要依据财务报表附注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方法及主要财务报表项目等进行解释,这样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同时使不同企业会计信息之间的差别更具可比性,以便于进行对比分析。
3、附属性。财务报表是根基,财务报表附注是从属,财务报表与财务报表附注之间一直存在这样的主次关系。没有财务报表的存在财务报表附注就没有了依靠,就无处发挥其功能。没有财务报表附注恰当的延伸和说明,财务报表的功能就难以有效地实现,财务报告信息需求者难以得到满足,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建设性。财务报表附注并非单纯的只对财务报表作解释和补充,还要对其加以分析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整改工作的建议与措施,如:结合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信息等,管理当局可以了解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除此之外,在财务报表附注中通过自愿披露企业环境治理、社区服务及在安排就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并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因为财务报表附注披露内容和方法比较简单以及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对其应披露的信息不作全面的披露,而采取避重就轻、断章取义的手法,故意夸大部分事实,隐瞒部分事实,误导信息使用者。与公司相关的市场竞争、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化、营销策略、宏观产业政策披露得不完全,或根本不披露。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充分披露这些与公司发展有重大关系的、与会计有关的信息,应该是考虑到企业的这些关键信息披露,会将企业的真实情况展现在公众面前,信息没有保密性,会使同业竞争者了解自身的状况而影响企业竞争力,对企业发展不利。
2、会计信息披露虚假情况严重。从现实情况来看,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粉饰报表虚增资产利润现象较多,而非上市公司、民营企业隐瞒资产减少利润现象较多。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使得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管理者分离。管理者所出具的财务报告是所有者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作出评价和进行奖励的依据,由于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使得管理者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会计信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或更高的评价,在真实信息或事实不能达到自己理想期望值的情况下,管理者就可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作出篡改,虚增资产和利润并对外报出,使得投资者所获会计信息是经过管理者粉饰的信息,从而受到投资误导。另一方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政府管理部门面前,资产所有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作出篡改,人为地加大成本费用,隐瞒资产和收入并对外报出,使得政府管理部门所获会计信息是经过管理者调整篡改的信息,从而造成应收税费的流失。
3、我国会计信息披露事项还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存在滞后现象,往往是已经发生了期后事项,但并没有依据披露准则进行报表调整或更新财务报表附注,加上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并不规范,这些都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公司在信息披露时一般是报喜不报忧,披露会计信息违规、随意。这些现象相比会计国际化要求,差距甚大。
4、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过低。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与财务报表披露有所不同,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如会计政策和会计预测信息、估计变更、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等,对会计人员的作业要求相对比较高,而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则相对简单,其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会计凭证和账簿。结合目前实际分析,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满足财务报表附注披露要求的。
三、解决对策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可参照以下方法:
1、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完善企业制度,提高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从信息的生产源开始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发展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建立良好的社会审计执业环境,所有的社会中介应是独立的第三方。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风险意识、职业道德水准。确立职业道德与审计业务水平同等重要的教育目标。
3、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以及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消除侥幸心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立体框架。加重对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和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对于剑走偏锋的单位和个人,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制裁措施,违规责任人不仅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还要付出昂贵的信用代价,使之不因一时小利而铤而走险,对整顿市场秩序起到警示作用。
4、借鉴信用评级,资信调查等方式。主管部门对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定期进行评定,并相应实施管理。对于未按要求执行的公司,应对社会予以公布,并且其在扩大经营、申请贷款等方面受到限制,且会受到更为严厉的监督。这样,会促使企业自觉按要求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努力提高企业在全社会面前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5、加大与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增大企业的透明度,以减少会计信息的不平衡,压缩经营者人为操作的空间。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所提供信息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子化的会计信息披露,使得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以文字为主体,辅以数字分析的财务报表附注将会一直处在一个财务报告的重要位置而受到人们的注重。
参考文献:
[1]岳道贵.浅谈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J].甘肃科技纵横,2004,(06)
[2]李山海.谈谈财务报表附注应增加披露的信息[J].中国科技信息, 2005,07)
[3]裘宗舜,李琳.浅谈财务报表附注[J].会计之友,2005,(09)
[关键词] 执行机制 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 会计监管
一、完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环节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制定具有“全球会计准则”意义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各国会计准则纷纷向IFRS趋同。欧盟国家宣布从2005年起直接采用IFRS编制上市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制定了与IFRS等同的本国会计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与IASB在2002年9月签订“诺沃克协议”,旨在推动FASB 准则与IASB准则的趋同;我国则以IFRS为蓝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在2006年2月推出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
采用“高质量”会计准则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一个制定得再好的会计准则,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成为了一纸空文,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更是形同虚设。所以,要真正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要使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十分重要,它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二、英国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浅析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会计职业的国家,也是会计应当“真实和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营成果理念的起源国。英国会计准则的执行主要依靠有关法律和组织上的保证。对于英国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财务报表的编制:公司应当按照“真实与公允”的观点编制年度财务报表,并接受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审核;财务报表的审计:公司股东应当聘请在监管部门注册的审计师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师应当对公司董事会所编制和批准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发表意见;财务报表的批准:公司向审计师和股东提交最终财务报表之前,这些财务报表应当经过公司董事会的批准,以明确责任,表明公司董事会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和合法性负责;财务报表的监管:财务报告审核委员会对财务报表没有遵循公司法和适用的会计准则(线索主要来自有关个人、团体或者媒体的评论)的公司,展开相关调查,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司法诉讼:如果个体因依赖企业在不恰当基础上编制的财务报表而造成损失,为维护公众利益,公诉人将把编制这些报表的董事送上法庭,诉诸法律,一方面要求企业董事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并重编报表;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董事的不当行为触犯了刑法(如存在欺诈行为),则还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公众和媒体监管:英国监管部门对企业的调查线索往往都来自于公众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质疑和媒体的评论。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的调查结果也通过媒体向公众公布,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对于构建我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启示
1.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准则得以实施的重要基础
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不仅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本身系统的完善程度也影响到会计准则在企业的实施,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为会计准则的生存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
合理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经营,能够合理地对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分工控制、协调和考核,促使企业各部门及人员履行职责、明确目标,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进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2.加强全方位的会计监管体系建设是会计准则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
内部财务审计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实行控制和再监督,是企业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与自我调控的有力措施,构成了整个会计监管体系的第一道屏障。
会计师事务所代表投资者进行的民间监督,财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实施的政府监督,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广泛的社会监督(比如舆论监督),从而一起构成我国会计监督的基本框架。
3.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会计准则建设和执行的持续保证
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作为一个高水平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一些与本行业有关的市场、科技信息的调查了解,掌握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学习和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不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理财人,掌握单位的财权和经济秘密,稍有不慎,就可能给国家、集体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会计人员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思想,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4.提高会计规范违约成本是保证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有效举措
加大会计规范的违约成本,增强会计法规的权威性和震慑力。在我国的会计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单位负责人为牟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编造假账的现象,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弄虚作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等等,都可以归结到会计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会计违法行为风险低这个症结上来。因此,我们应当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切实推动会计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高璐:英国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建设及其启示《会计研究》2002年第5期,44~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