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利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方式 融资决策
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公司的整体创新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创业时期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因而融资对企业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中小企业,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是保障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1 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分析
1.1 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匮乏
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内源性资金,所有者权益、保留盈余和非正式股权等,这三项资本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大部分。有的中小企业为解燃眉之急,甚至在民间以高达20%或30%的利率筹措期限为3个月甚至1个月的借款,中小企业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2 自有资金缺乏、信贷支持少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属于非公有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模式,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能取得的信贷资金较少。
1.3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企业负债过重、资产负债率显著高于大型企业、长期负债率明显低于大型企业。负债过重,表明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偿债能力;长期负债率偏低,意味着中小企业以长期资金弥补固定资金缺口的机会较少。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企业的经营业绩,导使企业的获利能力降低。
1.4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入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
2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在进行融资时,根据资金的来源不同分为外部融资和内部融资。所谓的内部融资指的是企业留存的税后利润及计提折旧形式来源的资金,用来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需求。而外部融资则是指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政府原值等外部市场获得资金的方式,而外部融资还包括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这两种方式。其中直接融资方式指的是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以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的方式,而根据发行方式的不同直接融资又可以分为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两种方式。而企业通过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方式就是间接融资方式。
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融资方式上呈现出两个不同的类型。其中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要是以直接融资方式为主,而已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是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在国内,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也经历了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为主的方式进行转变。以中国石化为例,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中国石化通过专版融资方式的手段为企业实现了债务结构优化与减少现金支出的局面。
3 优化中小企业的融资决策的对策建议
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涉及到融资问题,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积极的分析解读并借助国家相关的财政货币的政策,并从国内外的融资环境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企业的融资活动建立以银行贷款、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方式相结合的融资结构。为了实现这些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借助债务融资工具
债务融资工具全称为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债务融资工具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目前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超级短期融资券等。
借助债务融资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在资金流动性上的管理,且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的对象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也就是说发行对象中包括了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其次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的参与方包括了主承销商、评级公司、增信机构、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主要是对发行的企业进行财务审计、评级等,主承销商则是要负责撰写募集说明书、安排企业进行信息披露等工作。第三债务融资工具采用的是市场化的定价方式,发行利率是根据企业和融资工具的级别并且结合银行界市场资金面情况进行定价,一般情况定价会低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而且在发行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资金的需求灵活的掌握。第四是市场化的房型方式,债务融资工具实行交易商协会相关工作指引来注册发行,在进行一次注册之后可根据资金需求及市场情况来分析发行,不需要监管机构的审批。
3.2 借助境内外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以股权融资方式改善公司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
A股发行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公开发售股权来进行融资的主要形式。所谓的A股是指在A股市场向境内以及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增发新股。而H股增发则是指在香港市场向境外投资者增发新股,A+H配股指的就是A股与香港两地市场向所有的股东进行配股。
在我国的有关法规之中规定了,A股公开增发新股数量不得超过已发行股数的五分之一,在发行的规模上也有一定的限制。A股公开增发会使新股东和老股东同样的享受到盈利与增长,也就是会对现有股东产生一种摊簿作用。相对于A股的发行规模,A+H股虽然可以有较大的发行规模,但是按照A、H同股同权的配股原则,就需要大股东现金认购,这就对大股东资金造成很大的压力,而不同的资本市场股与H股之间现实存在的差价会使配股定价方式复杂。
3.3 对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方式进行探讨,争取进一步对公司资产负债和财务指标进行优化
资产证券化是资本市场中直接融资中的一种创新模式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与其他发行的金融产品是相类似的。发行人在交易中通过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来实现融资。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还款的来源则是一些列未来可回收的现金流,产生这些现金流的资产则是以基础抵押资产的形式对资产证券化产品起着一定的支撑作用。所以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其实质是将未来可回收的现金流出售来实现企业融资的目的。
以特定资产的信用为依赖基础来进行融资时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基础低压资产信用的独立性是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征。这也是资产证券化与以企业整体信用为依赖基础的银行融资、股票债券融资的最大的不同之处。而这种信用的独立性表现在企业以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时对企业的整体信用并不关心而是对融资时特定资产本身的情况为了进行证券化融资而提供的信用增级。
基础抵押资产信用独立性则需要荣国破产隔离与真实销售两个环节还实现,也就是说首先要从特殊目的实体的制度安排上实现破产隔离的效果,其次需要在基础抵押资产的具体的转移过程中实现真实销售的结果。而从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的角度来说,真实销售代表的含义是国有资产的实际转让或卖出,因此需要经过国资委的批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在税务、会计制度、信用评级、法律法规及监管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而只有在建立一套对市场主体权利、义务与法律地位都有明确规定的同时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会计体系及相关的估值模型的基础上,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才能真正的使用在产证券化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融资的目的。
3.4 加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商业银行应转变观念,将支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新的贷款增长点。尽早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为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解决融资的困难,不断探索和积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验,占领市场,使之成为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要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我国的银行与中小企业资源的不匹配造成贷款的困难,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适当的下放一些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审批的权限,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银行的管理成本。此外,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应积极的开展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的满足。
4 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融资的问题,因而需要在对公司的实际情况有所掌握的前提下,积极的应对来自国内国外的竞争压力,同时抓住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对各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收益、成本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最优的融资结构来实现企业的融资需求,力争使企业在融资时能够实现成本最低而市场价值最大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尤勇,庞思迪,张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32(3).
[2]李屹,李珂.我国中小企业间融资障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
一、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说,金融市场和金融体制是实物经济发展的结果和需要,是为实物经济服务的,我国发展金融市场、设计金融体制也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一是通过要素积累,增加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这三大投入要素中的一项或多项;二是经济结构转移、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三是技术变迁.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中自然资源是先天给定的,在生产中大规模增加自然资源比较困难。劳动力的增长受到人口出生率的限制,"各国、劳动力变动的差异不大,一般年增长率在:1%一3%之间。唯一对经济增长率有大的影响的是资本积累的变化,各国在要素投入增加方面的主要差异就:是资本积累率的不同、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经济结构升级的方式实现。将投入要素由低效率的部门向高效率的部门重新配置,同样数量的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在此而增加。在经济增长的的三大源泉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使得资本的边际效率不会下降,从而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迟早会停滞下来的,而且市场竞争会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在资源耗竭之前就早早失去活力。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则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使既定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更有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技术变迁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现代技术创新从科学研究、控制实验到新产品试制、投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许多先进的技术需要资本设备作为其载体,技术创新往往体现在资本设备性能改良上。技术的升级实质上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而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配置效率决定于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与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正相关。资本积累的高回报取决于资本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现代金融体系存在的基本价值就是积累资本,配置资本,资本的配置效率依赖于金融体系。的效率。我国目前的金融改?quot;出发点必须定位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使其能够很好地动"员资本、配置资本,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落后与混乱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金融体系是为实现这一战略服务的,由于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资本极为稀缺,因此,如果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本,资本价格就会非常高昂。而重工业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需要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这样,在市场机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会落空。为了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只好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以便降低资本价格。在这种情况下,金融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分配稀缺的资本。这种计划体制可以保证处于优先发展地位的重工业获得足够的资本支持;但是却牺牲了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稀缺的资本没有配制到生产率最高的部门。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了调动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对经济的控制逐渐放松。即遵循所谓"放权让利式"改革。随着资源配置、的计划控制减弱,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发展起来,由非政府部门掌握的剩余也多了起来,加上国有企业改革也在一步步走向深入,自扩大,因此客观上产生了对金融服务的需要。国家为了重建金融体系,开始改变资本分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先后重建了四家专业银行,90年代初又恢复了证券市场,外汇管理也逐渐放宽。人民币大幅贬值。但是,在国有企业完全市场化以前,金融市场化会导致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幅大升。国有企业因为有政策性负担,没有自我生存能力,完全市场化必然使大部分国有企业无力负担资本成本而无法生存。为了保护国有企业,国家并没有让金融体系市场化,而是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四大专业银行80%以上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其它融资渠道如有企业无缘。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发展很快,是中国量。但是,非国有经济缺乏正常的融资渠道,进入正式的金融体系杨本很高。甚至不可能,极大地限制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除了银行以外,国家也陆续开始恢复或新建成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市场,这些非银行金融部门发展很快,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国有企业仍然承担着政策性负担,国家也仍然要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负一定责任,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不能在产品市场上开展公平的竞争。这在金融市场上则表现为金融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各健全的法制,金融市场十分混乱,非市场因素太多,不能有效动作,没有起到为技术创新呼经济增长积累、配置资历本的作用。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如前所述,技术变迁对维持长期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而技术变迁又与资本积累关系密切,正是经济发展对资本积累和配置的需要才产生了金融市场,因此,金融市场的发展目标只能是为经济发展高效率地筹集和分配资本。为了实现这个大目标,金融市场发展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融资,另一类是间接融资,两者各有优势,互相补充。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债券等,资金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或者在中介机构帮助下实现直接交易。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贷款,资金供给着将钱存到银行,银行再把集中起来的资金贷放给资金需求者,实现社会剩余的动员和资本化。在直接融资中,由于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技术问题,相对来说,资金供给者,特别是小额资金供给者,很难控制资金需求者的资金运用,面对的投资风险很大。作为反面,由于不受或很少受到资金供给者的监督,直接融资的资金需求着可以较为自由地使用筹集到的资金,一旦经营失败,也不必负偿还责任,因此筹资风险小而且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进行炒作,以获得溢价发行的好处。但是,间接融资的情况恰恰相反,资金供给者只要将钱存到银行即可,由于商业银行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有存款的再保险机制,投资风险完全由银行承担,因此资金供给者面临的风险微不足道。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或其他资"金需求者却必须面对银行的严格监督,从贷款申请到使用、还款,都受到专业水准很高的银行监督,在相当大的长度上保证了贷放资金的安全。在间接融资中,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比较稳定可靠,银行承担了投资风险,并负责资金经营,所以要分离一部分投资收益,资金所有者得到的回报比较直接投资少。但是直接投资者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一旦投资失败,连本带利一概亏蚀。对于资金需求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为了说服资金供给着购买本企业的股票或债券人需要做许多工作,而且需要付给投资者的报酬也较高,因此直接融资成本高昂。但是,如果通过间接融资,因为资金的直接供给者只是一家或数家银行、交易成本低廉、因而其融资成本就会大大下降。
从资金拥有者和资金使用者的角度来说,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各有利弊,在现实经济中,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合,最有效的金融结构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以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和产业为主,其融资渠道以从大银行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务为主。如果一个经济中的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主,则有效的融资方式应以中小银行贷款和企业自有资金为主。
上述金融体制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决定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需要的资金不多,而且分散在各地,大银行等大金融机构获取其经营和信用状况的成本很高。因此,中小企业难以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即使想用间接融资,也因为规模小,承担不起股票、债券的发行费用,更不易取得公开发行上市的资格,因此中小企业一般不依赖间接融资。大银行天生喜欢为大企业服务,因为无论银行贷款的数额大小,一笔交易的信息费用和其它成本相关无几,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发放一笔大额贷款所需花费的平均成本比小额贷款低许多。中小银行因为资金规模小,无力经营大的项目,只好以中小企业为主到E务对象。而且,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一样,分散在各地,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资信和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信息费用不高,因而中小银行也愿意为中小企业服务。
四、我国的产业发展与金融体制改革
有一种错误信念在国内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广为流传,以为在开放时代,中国应该重点发展资金密集、技术尖端的大企业,只有这样才有实力与外国企业展开竞争,否则民族工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败北。这实际上是过去长期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变种。实际上,一国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其产品的成本,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自然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其是否利用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又是由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的。在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稀缺,因此,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如果我们举全国之力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大企业,必然需要继续人为压低资本价格,井采取种种行政措施保护资本密集型企业免受市场竞争挤压,结果必然是保护落后,资本密集型企业既没有竞争力,也不思进取,不去努力增强竞争力。这样,金融体系也不可能真正市场化。
相反,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因为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不需要政府保护和扭曲资源价格。由于这种产业竞争力强,因而盈利能力强,经济对稀缺转变为相对富裕,劳动力反而日益显得稀缺起来。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变化,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越来越带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特征,中国逐渐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赶超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表面上似乎一下子将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到与发达国家相近的水平,实际则无异于拔苗助长,因为这种脱离要素赋的产业结构是无效率的,产业结构升级背后的决定因素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没有要素禀赋的升级,人为拔高产业结构,结果必然以失败而告终。遵循比较优势战略表面上似乎没有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大,实际则是""小步快走",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现阶段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是与我国要素禀赋相一致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保证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应该成为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出发点。根据前面的分析,对中小企业来说,最合适的融资方式是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但是大银行主要是为大企业服务的,所以发展市场化的中J、银行即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90年代以后,我国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在改造各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但是目前业务量还不大,而且实际运作很不成熟、规范。地方性的中小银行一定要实现商业化,不能由政府行政控制,以致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依附于地方政府,甚至成为地方政府背离当地实际和比较优势,进行盲目投资的工具。如果那样,中小银行就不但会与四大专业银行一样不能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方便渠道,而且必然产生严重的银行金融风险,另外,发展中小银行需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中小银行并不是越大越好,需要有一定规模,以具备必要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中小银行虽然是地方性银行,也要注意引进银行间的竞争机制,防止人为垄断生产低效率。
五、结束语
建立起以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我国当前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中枢神经,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既要能够高效率地运转。满足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又要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对于以中小银行为主的银行体系,由于中小银行一般来说比大银行更易受到危机冲击,而且因为分散在、各地,不易监督,风险可能更大,因此更应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机制。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中小银行风险问题消极对待发展中小银行,国外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经验表明,中小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各国发展层次较低的阶段,中小银行的作用更为明显。即使经济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与大银行合理搭配的中小银行也是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资本结构理论
(一)MM定理及其修正
MM定理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1958)认为,在没有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没有交易成本、完全信息等严格的假定条件下,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此即著名的“MM”定理。由于该定理的结论与现实情况存在巨大差异,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于1963年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把公司所得税的影响引入原来的分析框架中。由于企业债务利息的支出作为财务费用计入成本,减少了应纳税收入,因而负债有节税的效果,能增加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负债率越高,企业价值就越大;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企业的价值为最大。也就是说,最佳资本结构是完全的债务融资,而不是股权融资,债务融资应处于企业融资的最优先位置。
然而,上述结论与现实经济情况仍不一致。MM定理及其修正理论虽然考虑了负债带来的节税或者税盾(taxshield)的效应,却忽略了负债导致的风险及其他额外费用的增加。于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产生了一种新的资本结构理论,即权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制约企业无限追求税盾效应或负债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由债务上升而形成的企业风险及其他费用。随着企业负债比例的提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这些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应该是在负债价值最大化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及其他费用之间的某一平衡点上。这一理论实际上是肯定了股权融资在企业融资中的必要性及应有位置,但却并没有否定债务融资的优先性。
(二)优序融资理论
梅耶斯、麦卢夫、罗斯(Myers,1977;Majluf、Ross1984)等学者则放弃了MM定理中充分信息这一假定,从信息不对称的前提出发,根据信号传递假设提出了企业融资先后次序的理论,即优序融资理论或啄食顺序理论(peckingorder)。该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人(如经理)对企业经营状况、投资风险及未来收益等情况的了解肯定比外部投资者要多,企业内部人对企业融资结构或方式的选择及其过程本身都将为外部投资者传递一系列有用的信息,外部投资者据以作出投资决策,并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当企业提高债务时,相当于经理预期企业将有更好的经营业绩,否则企业的破产将使经理遭受严厉惩罚,所以,外部投资者会把较高举债水平看作一种高质量的、可靠的积极市场信号,从而带来企业市场价值的提升;而股权融资则是一个不被投资者看好的负面市场信号,当企业发行股票的消息一经宣布,企业现有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从而使老股东利益受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优先选择用内部积累资金去保障净现值为正的投资机会。因此,当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进行投融资决策时,理论上首先要考虑运用内部资金,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
(三)企业金融周期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属于解释在特定制度约束条件下企业对增量资金的融资行为的理论,具有短期性,无法揭示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贝尔格和尤德尔(1998)提出,伴随企业成长周期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基本因素。在企业成立初期,由于信息不透明和缺乏抵押品,企业只能以内源融资为主;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信息问题的缓解以及可用于抵押的资产的增加,企业开始更多地依赖金融中介机构的债务融资;在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企业的业务记录和财务制度趋于完备,逐渐具备进入公开市场发行有价证券的条件,于是金融中介债务融资比重下降,股权融资比重上升。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表明,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随着信息、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越是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外部融资的约束越紧,渠道也越窄;反之则相反。
二、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启示
长期以来,融资问题是困扰我国民企经营发展的一大瓶颈。除融资渠道不畅外,融资方式无序、融资决策不当也是问题的重要表现。如有的民企不重视内部积累,过度依赖外源债务融资,致使盲目扩张的企业负债累累,经营难以为继;有的民企好高骛远,把发股上市当“时髦”,期望一夜暴富;也有的民企经营思想过于保守,不重视外部融资,始终是小本经营,做不大做不强,等等。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民企的健康发展。应该说,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是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本结构理论虽然产生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其结论不完全适合我国民营企业,但我国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市场化的产物,决定了资本结构理论对于解决其融资问题仍有重要的启示,可以说具有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
第一,民企融资应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市场价值不是企业的资产总值,也不等于其资产净值,而是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及其预期投资回报的综合评估值。由于融资影响企业经营的资本成本、税收负担、财务风险及投资者的评价,因而成为影响企业市场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民企无论采取何种融资方式、选择何种资本结构,都应以是否能增大企业市场价值、是否有利于民企的健康发展作为衡量的标准。
第二,民企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应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民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债务融资在节税、降低成本、提高股权投资收益、传递积极市场信号等方面的有利作用,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债务融资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负债经营必须适度,债务资本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股权资本应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或结构。
第三,民企融资要注意多种融资方式的优先次序。各种融资方式各有特点,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因此,我国民企在融资时要权衡利弊,区分轻重缓急,大体按照“内源融资一外源债务融资一外源股权融资”的先后次序安排自己的融资计划。第四,民企融资要考虑个体差异,根据自身成长阶段及资金需求大小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我国民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但也不乏大型甚至超大型企业,关键是大多数民企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规模大小不同,成长阶段各异,对资金的性质、数量、期限的需求自然也千差万别,因此民企融资不可能有一种统适的模式,必须根据每个民企在规模、行业、生命周期、信用等级等方面的具体特点,选择某一时期最佳的融资方式。
三、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
(一)尽可能利用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等特点。由于资金源自企业内部,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也不需要发生对外融资费用,因此,内源融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我国民企大多数仍处于创业期,生产规模不大,还难以承受外源融资的成本或代价,因而自己出资、自我积累是民企日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据中南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陈晓红、刘剑,2003),民企成立之初(0~1年),有66.3%的企业认为“业主与所有者出资”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资金来源形式;成立2~4年的民企分别有58.2%和50.8%认为“企业留存收益再投资”和“业主与所有者出资”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形式;成立时间在5年以上的民企分别有54.1%和41.0%认为“企业留存收益再投资”和“业主与所有者出资”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形式。只有当生产规模扩大,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时,外源融资才成为企业扩张的主要融资手段。但即使这样,民企在筹措资金时,仍要高度重视内部积累。这一方面是因为内源融资是外源融资的基础和保证,外源融资的规模、风险必须以内源融资的能力来衡量。如果不顾内源融资的能力而盲目地进行外源融资,不但无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而且将使企业陷入巨大的财务风险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民企必须有经营灵活、反应快捷的特点,因而时间上和数量上对资金的需求具有不确定性,外源融资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这就需要企业自身有较高的内源融资的能力,以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所以,内源融资在民企融资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首要的位置。
(二)外源融资应以间接债务融资为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资金功能的不同,货币市场主要满足经济系统正常运转的流动性需求,而资本市场为经济系统提供增长动力。不过,在经济的实际运动中,二者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应是密不可分,相互转化,互相影响的,并且,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两个市场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然而,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1993~1995年期间的金融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从1995年《商业银行法》实施起,为防范金融风险,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分割的,即短期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交易,而股票、企业债券等长期资本在深沪交易所交易。
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对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是一次重大突破。但是,当时为了防止投机,仍有一些规定(比如文件中规定“证券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同业市场进行交易的债券必须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和结算,不得转托管到证券交易所”等)对两市场的资金流动及规模等做了限制,而且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必须在符合条件后经批准后才可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因此,可以说,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目前仍然处于相对分割的状态,货币市场资金还不能以公开的、合法的渠道流入资本市场。
不可否认,我国在前些年形成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相对独立状态是考虑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权衡了利弊所作出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逐渐发育发展,进一步活跃当前的货币市场,搭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资金自由合规流动的“桥梁”,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均衡、健康、全面发展的紧要任务。
事实上,沟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不仅是拓宽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证券市场参与者融资渠道、满足证券市场资金流动性的迫切要求,而且目前更为重要的是,两个市场的沟通还是防范银行体系风险,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的实际需要。
最近两年来,伴随着股市的低迷运行,大量的储蓄资金沉淀在银行系统的局面又有所加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今年3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9.5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3个百分点,1~3月累计增加7582亿元,同比多增2531亿元。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没有除贷款以外的较多的资金运用渠道,仍固守着存贷差这样一个盈利模式,比如在商业银行的总收入中,利息收入所占比例大多在9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9%。因此,伴随着储蓄资金的增加,再加上支持经济增长的要求,商业银行的贷款在中国企业融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在经历了几年的下降后又转而出现了上升趋势。据统计,贷款融资的比重在2001年又上升为89.4%;并且,贷款增长的速度很快,2002年国内贷款同比增长53.1%。今年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9.5%;一季度贷款累计增加8513亿元,同比多增加5022亿元。
这种状况意味着金融风险向本来已经被不良资产所困扰的银行系统再次集中。国内外经验表明,货币和贷款如果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增长,势必增加中长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我国的M2/GDP,2001年为1∶1.6;2002年达到1∶1.8)。并且,正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一旦经济出现较大起伏,高速扩张的信贷必然产生大量新的不良贷款”,加大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对于大量放贷所蕴藏的风险,各商业银行也深知其理。因此,尽管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贷款增幅较快,但与存款增幅相比,还是比较谨慎的。当然,这就意味着存贷差的扩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8.2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3.9万亿元,人民币存贷差超过4万亿元。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居高不下,大量的资金在银行体内循环,不仅是资金的闲置浪费,而且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有资料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平均只有4.64%,与国际同行差距甚远,英、美、新加坡和印度银行业的这一指标分别达到26.13%、20.41%、15.57%和19.17%。
为了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商业银行成了货币市场上最大的资金供给者,货币市场资金几乎全部集中于银行系统,来源存量合计96620多亿元。然而,2002年2月20日降息后,准备金利率降至1.89%,货币市场7天回购利率也相应降至1.95%左右的水平。在货币市场上融出资金的商业银行基本上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鉴于此,也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2002年6月25日到12月份之前,中央银行一直进行正回购操作;今年以来,央行在货币市场上仍旧持续正回购,一季度正回购回笼货币1720亿元;并且在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还首次直接发行了50亿元期限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
关键词:中小企业 民间融资 风险
一、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现状
(一)民间融资需求巨大现有的正规融资渠道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外源资金需求。首先,中小企业利有直接融资方式有许多的困难。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营管理不规范,大多没有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达不到发行债券的资格要求,基本上排除了中小企业发行债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家对于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条件,实际表现为主板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高门槛要求,虽然有中小企业板,但其设置的准入门槛依然偏高,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利用股权融资困难重重。其次,在间接融资渠道中,从银行获得贷款常常受阻。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常常达不到银行要求的融资标准,银行也基于风险产生惜贷现象。
(二)民间融资资金供给充足。随着近些年经济繁荣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但在私人财富不断累积的同时,个人投资的发展速度没有跟上收入增长速度,个人的投资渠道少,风险大。目前我国居民储蓄正规投资流向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这种投向尽管安全,但收益率太低;二是投资于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等风险领域,但其高风险性使许多投资者不愿接受。在私人投资渠道缺少且投资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居民大量的闲散资金为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提供了充足的供给储备。
(三)民间融资风险显现。温州企业过去在融资中普遍采取互相担保的方式,但温州市政府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11 年10 月底,87 家问题企业涉及银行贷款15.86 亿元、票据9.06 亿元。这些问题企业的一级担保链企业达153 家,涉及银行贷款50.75 亿元;二级担保链企业达353 家。目前,受87 家问题企业的直接影响,一级担保链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担保链上的企业即使主业没有出现问题,但它们既要承担关停倒闭、企业主出逃企业的连带债务,又由于失去此前互保的支持,难以再从银行获得新的贷款。在双重压力下,这些企业依然存在资金链断裂的潜在风险。
二、民间融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民间融资对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主要包括:
(1)民间融资有力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善就业状况。在国有金融机构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民间借贷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特别是与国有银行贷款难度大、手续繁琐、抵押不足、找不到担保人相比,民间融资显示出优势,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民间融资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间接地支持了本地区的劳动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民间融资主要支持的房地产、公路桥梁等行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2)民间融资促进了民间财富的积累。民间融资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居民投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于银行储蓄的局面,居民投资出现了多样化选择。民间融资投资的高额回报,加速了民间财富积累。
(二)民间融资对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
(1)民间融资的逐利本性,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民间融资的追逐利益最大化、自发性、松散性和信息滞后性特点,必然造成只关注利润收益,而漠视国家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冲击。如近几年来国家已明令严格控制小煤矿、电石、铁合金等高载能高污染企业,在行业高额回报的刺激下,受民间融资扶持而屡禁不止,直接削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果。
(2)民间融资分割了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影响金融稳定。民间融资市场吸引了居民闲置资金大量投入。储蓄存款的下降,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积累,对金融机构放贷能力、信贷支持水平造成负面影响。
(3)大量地下民间融资造成国家大量税收流失。税务部门对从事民间融资机构主要采取定额征收方式进行征税,对从事民间融资但未办理注册手续的机构、个人无法进行征收;一些机构在许可经营范围之外从事民间融资活动,形成事实偷税。
三、如何促进民间融资的发展
1、要对民间融资给予法律地位。要加快立法,依法确定民间融资的定义、适用范围、期限、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合理的税负、纠纷处理适用法律规定等,明确规定什么是合法的民间融资,什么是非法的民间融资,对正常的民间融资行为予以保护和规范,对非法的民间融资则要严厉打击,这样,使社会公众能够比较清晰地把合法的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区隔开来。通过从法律上确定民间融资的地位和行为,合理控制民间融资风险,减少政府对民间融资高成本、低效率的管制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优化民间金融的生态环境。政府切不可忽视民间资本,要对民间资本予以充分的重视,政策方面要制定与外来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使民间投资获得较多的宽松政策和有效的支持,使其更好地为不同经济成份的主体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关心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发展,要继续拓宽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要以市场利率为导向,加快利率改革,实行存款浮动利率,让资金在同等条件下在直接融资与民间融资之间合理分布,为民间融资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比如信息服务、担保服务和人力资源等。
3、扩展民间融资的渠道,规避民间融资风险。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创新服务,加强经营管理,在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以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同时,推动民间借贷的正规化运作,应积极尝试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根据委托人确定的对象、用途、期限、利率等履行委托贷款业务。可以组建各种信用中介机构,同时允许和鼓励现有的各种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为金融部门提供信用和担保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使资金投资者的风险变小,而且可以有效地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使民间借贷的正规化运作。
4、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与分析。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有效的监测与分析系统以加强对民间融资情况的监测与分析。中央银行要合理调控银行融资、证券融资、民间融资及其它形式融资的比例与规模,从总体上把握好适当的结构比例。银行和银监部门的各级机构,要选定一些民间借贷较活跃的地区作为重点,对民间借贷利率实行定期监测,对民间借贷情况经常进行调查。尤其要建立有效的民间借贷利率信息收集机制,全面掌握民间金融运行情况。同时应完善机制实现市场方的外部监管和官方监管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
四、启示
( 一) 对民间资本宜多疏少堵。民间借贷各国皆存,它在某种程度上可对正规金融拾漏补缺,资本的逐利本性又为民间借贷提供了供求基础。对脱离正规金融体系的民间资本若一味“围追堵截”,只能迫使其运作更加灰色、不透明,更不利于政府监管和调控。若能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流向,使其服务于实体经济且更加阳光化,则会取得双赢的局面。
( 二) 对中小企业宜多予少取。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根本,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及“空心化”正是此次危机的根源。近年来中小企业出现转型困难、升级乏力。因此要切实加大财''税等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新36 条”,通过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金融稳定提供坚实基础。
( 三) 利率市场化机制宜尽快推进。对利率的过分管制容易形成资金配置的扭曲,在紧缩时期尤为明显。利率管制的结果往往是部分企业获得了较低成本的信贷资金,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以较高成本从民间借贷市场获得资金。因此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将使高利贷失去生存土壤,从制度上保证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评估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
我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还难以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不断强化对企业债券市场的理论研究,并把立足点置于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基础研究领域,使我国对企业债券市场的认识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这也将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一是要树立企业债券市场“资本结构优化第一功能”的观念。企业债券融资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实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以“资本结构优化功能”代替“融资”功能,使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要树立“企业债券市场优先发展”观念。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外源资金来源中,首选应是发行企业债券,其次是申请银行贷款,再次是发行股票。而我国目前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金融发展战略混淆了股票和债券两个资本结构优化功能完全不同的券种,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影响很大。建议要切实树立“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为辅;债券市场为主,信贷市场为辅”的观念,也即“企业债券市场优先发展”的观点,以便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三是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规模观念。一些学者主张比照国外某些国家企业债券市场与GDP的比例关系来确定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如按美国的比例计算,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5万亿元以上;如果按德国的比例计算,则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笔者建议,应通过合理测算我国GDP发展、企业资本结构优化、投资者资产需求结构变化等指标,确定出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合理规模空间,并以此指导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管理的实践经验。四是树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风险观念。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产生于市场,也须在市场中得到消化,没有风险的金融市场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和消化,正确对待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要合理树立企业债券市场的风险观点,并正确确立市场风险的承担主体,即市场的风险要由市场主体承担,而不应该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承担。通过以上观念的转变,政府管理企业债券市场将会有全新的视野,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新局面的出现。
二、建立和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债券的利率、期限、还款方式以及能否顺利发行、到期能否及时兑付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决定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及发行的成败。投资者判断某种企业债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是最重要的依据。国际上著名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公司的每一项评级结果都深入人心,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科学、有序的资信评级制度,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统一管理各类信用评级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信用评级收费和对评级公司的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规范评级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培养具有相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信用评级公司,提升信用评级的运作质量。
三、改善债券结构、活跃二级市场,提高债券流动性
企业债券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增加债券品种,改变我国企业债券品种单一、期限固定、利率固定的局面,适时推出利率浮动、期限灵活、附有不同选择权等新的交易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需求。对资信状况好的大型企业可以鼓励其发行10—30年的中长期债券,解决长期资金的来源问题。企业债券的品种设置,要参照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历程和实际情况,既要有利于规避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又要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企业的筹资需求。
发展企业债券的二级流通市场,增强企业债券的流动性是拓展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采取做市商制度和柜台交易来解决。为了活跃我国的企业债券的交易,还可以考虑使用新的债券交易方式,如:债券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回购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等。
四、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对企业债券利率都作了严格的限制,使得债券在发行时缺乏价格弹性,不具备明显的投资价值,阻碍了企业债券的正常发行,应逐步实现债券定价的市场化。市场利率是在一国政府不同程度的干预下由借贷双方在资金市场上既竞争又协商的条件下而形成的利率。此种利率能很好地体现竞争原则,促使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意味着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必须严格按照市场的供求状况及自身资信条件、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因素来确定,而不能由行政计划来确定。要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实现企业债券利率有限度市场化。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浮动利率起始于2003年的首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10亿元企业债券,当时主要是由于我国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带来的企业债券发行困难问题,上调幅度为100个BP,其后,17亿元的“03苏高速债”、50亿元的“03网通债”、40亿元的“03华能债”、50亿元的“03国家电网债”得以陆续顺利发行,在极其不利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债券的发行节奏得以明显加快,浮动利率成为我国企业债券的主要定价方式。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利率是以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呆板的利率规定为基础,由行政手段作为最终决定力量进行的窄幅浮动,具体操作方式是发行人和利率主管部门讨价还价,而不是市场询价,管理理念和操作方式都非常落后。为此,建议在我国银行存贷款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过渡期内,允许企业债券利率扩大浮动空间,在不超过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内浮动,人民银行只规定利率浮动的上下限,具体的利率由发债企业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实现企业债券利率有限度市场化,逐步形成光滑的企业债券收益率曲线。
五、改进和完善企业债券监管制度,推动企业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
我国债券市场本身的发展就是由政府推动的,许多政策的出台都完全由政府本身的意志决定。企业融资在本质上应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由投资者、企业和市场中介进行选择。大多数国家,对企业债券发行采用发行登记制,政府监管部门通过制订严格的标准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目前我国对企业债券发行采取规模管制,1998年颁布的《企业债券发行与转让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在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会同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下达的企业债券发行计划内审批。中央发行企业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计委审批;地方企业发行债券,由中国人民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会同同级计委审批。”严格的审批是发行企业债券的第一步,能否成功发行还得看是否列入年度计划的额度中。这使企业债券发展速度直接受制于国家事前确定的规模,企业无法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的需要来决定其融资行为,降低了企业的发债积极性。
六、积极引导国有企业利用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融资与银行贷款相比较,符合债券融资条件的国有企业更愿意从银行贷款,因为银行贷款成本低于企业债券成本。目前我国企业债券利率一般都超过同期储蓄利率,加上发行费用,发行企业债券比贷款多承担20%左右的成本负担;目前我国银企约束关系仍很“软化”,对银行而言,没有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商品化为基础的信贷资金借贷运行机制,资金配置的非市场化问题仍然存在;对企业而言,向银行借款无论是借款应具备的条件,还是到期还本、按期付息的“软化”约束,都使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比发行企业债券小。因此,在企业负债经营中,企业首先想到银行贷款。
直接融资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就债权融资来说,缺点是融资企业需按事先约定期限还本、付息,具有法定的偿还性和严格的期限性;优点是企业的股权没有增加,如果企业运营得好,股东可以获取更多收益,且发行债券花费时间短,费用低,市场监管比较宽松。就股权融资来说,缺点是企业的股权增加,原股东的股权受到稀释,在收入相等的情况下,股东的收益下降,且从企业改制、上市辅导到股票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所需时间长,费用高,市场监管比较严格;优点是企业没有还债压力,企业可以根据年度盈利情况实施分配。在国际成熟的证券市场,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发行债券融资量比通过发行股票融资量要大得多。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愿意发行股票,而不愿意发行债券,这与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有关。企业认为,股票融资既能显示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显示决策层的政绩,而债券融资则是企业经营出现危机的表现,无形中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发行债券的积极性。由此造成企业的直接融资严重依赖发行股票,直接融资方式单一,股市扩张过快,企业债券市场受到股市的强烈冲击。
国有企业重银行贷款融资和股权融资而轻债券融资,监管机构可通过改变以往对企业的考核制度来引导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考核企业的利润指标,而要将国有股权稀释的因素引入指标考核体系,另外,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能够反映企业利用资金的效率,也要列入考核的主要指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考核体系。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准确选择融资方式,而培育公允的评级机构是促进和发展债券融资的前提。
七、不断改善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环境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一是积极调整金融政策。调整束缚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不合理的货币政策,以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二是要积极调整财政税收政策。建议实施中性财政政策,减轻国债市场对企业债券市场的“挤出效应”,逐步降低我国国债发行规模,有利于不断扩大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规模,并有利于控制我国财政赤字规模乃至逐步消化我国以前出现的财政赤字规模,进而降低我国财政风险,提高我国财政运行的质量。要积极调整税收政策,消除税收歧视。要比照国债利息免征税的规定,对投资企业债券的投资者的利息收入,要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以免出现企业债券和国债之间的收益倒挂现象,用税收杠杆来保障“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机制。
参考文献:
[1]罗崇敏.论企业创新[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2]易琮.中小企业融资策略浅探[J].财会月刊,2002,(3).
Abstract: West coast of Qingdao will further accelerat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crease investment, accelerate the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further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Qingdao as an international city of bay area next few years. In this paper, the whole process of city management project financing is discussed with the west coas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corresponding control points are put forward about the key job,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on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ty management project financing.
关键词: 项目融资咨询全过程
Key words: project finance ,consult, process
中图分类号: F0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工程咨询领域,融资咨询的核心业务是对投资项目的融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即对筹资方案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判和比较。安全性是指筹措风险对筹资目标和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经济性是指筹资成本的高低;而可行性是指筹资渠道有无保障,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最后分析资金筹措方案在可能与可行的条件下的最优化,使筹资成本最低。其主要过程控制点如下:
一、融资渠道及方式的选择控制点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应选择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国内城市经营项目融资,可以采用银行贷款间接融资方式,发行各类债券、股票直接融资方式及融资租赁方式等。各类融资方式均有其利弊,应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选择。
资金来源渠道及融资方式的分析论证,主要包括:①分析鉴定各种筹资渠道是否可行、落实和可靠;②分析资金来源方案是否满足项目基本要求。项目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则可选用现汇引进或合资经营方式;项目主要需要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则可采用合资、合作、补偿贸易方式;项目投资大、见效慢、盈利能力差,则可申请外国政府低息贷款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等;③分析资金来源是否正当、合理,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要根据项目特点,按照国家规定的政策法规,选择政策允许的资金来源方式;④对于利用外资项目,需要复核外汇来源和外汇额度是否落实和可靠,外汇数额能否满足项目的要求。
二、融资组织及法律咨询控制点
(一)融资组织方式的选择
投资项目的融资方案咨询,首先要分析应由谁出面发起项目,谁承担融资的责任和风险并获得项目的收益等问题,其中典型的组织方式有公司融资方式和项目融资方式。项目融资和公司融资的主要区别在于项目融资仅以项目自身的现金流量和资产偿还债务资金和提供担保,以项目本身为基础设立新的财务独立的项目公司,而公司融资不设立新的项目法人,项目与原有企业的资产联为一体,债务资金的偿还可以整个企业的信用为基础。两种融资方式往往相互交叉,又不断创新,演绎出各种不同的融资组织形式。如作为项目融资重要方式的BOT融资方式,就演绎出几十种具体的组织方式。咨询工程师在具体项目的策划中,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及融资环境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项目特点的融资组织方式。
(二)筹资数量及投放时间分析论证
在融资方案的设计中,合理安排权益资本和债务资金的筹措数额及投入时序,使得资金的供给在总量、币种和分年度投入时序等方面均与项目的资金需求相匹配,形成供求平衡的融资方案,是融资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核查筹集资金的数量是否符合和满足拟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并分析筹资时间和各年数量是否能够符合和满足项目建设进度的要求。
(三)融资方案的有关法律问题咨询
1、项目融资一般遵循下列程序:①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②设立项目公司。由所确立的项目公司负责进行与项目融资相关的一切活动; ③对项目投资者的选择,可通过直接谈判、征求计划书、主动提出计划书、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咨询工程师在融资方案的咨询中,必须保证项目的前期工作程序符合我国有关法律规定。
2、合同条款咨询
对融资合同的条款进行咨询,是融资咨询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咨询中要重点分析:①项目公司对项目的融资、建设、经营的当事方的资格要有竞争性的选择;②合同条款应符合国家有关项目融资的政策法规要求。③为减少贷款人承受的风险,可考虑金融机构或其他有关方提供各种可能的融资渠道作为补充支持手段;④政府有关部门将依有关法律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⑤为保证项目预期的现金流量与还本付息资金流量平稳协调,可考虑使其投资多元化。
3.编制融资文件:在项目融资方案的咨询中,编制各种融资文件是咨询工程师的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主要文件包括:①担保、抵押文件;②融资协议及附加文件;③项目的担保协议;④支持文件,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文件(例如许可证、批准、特许等);⑤关于项目技术可行性、安全性、经济性、安全性相关报告等和律师的法律意见书。
这些文件是项目的基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需要具有专业执业能力的咨询工程师或咨询工程师协助其它专业人士来完成。
三、融资成本、结构及风险分析控制点
在项目融资方案的论证基础上对融资方式进行优化设计,使得选定的融资方案在成本、结构和融资风险方面达到最优。
(一)融资结构分析
完成各个融资方案的设计后,应对各种可能的融资方案进行融资结构的分析和选择,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分析、权益投资结构分析和负债融资结构分析。
(二)融资成本分析
融资成本又称资金成本,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是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一般系一次性支出,如贷款的承诺费、手续费、管理费、费等。资金占用费是因使用资金而发生的经常性费用,如普通股和优先股股息、贷款及债券利息等。
(三)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是指融资活动存在的各种风险。项目和企业的融资中常常存在资金成本变动、融资结构不合理而造成财务困难等各种风险。融资风险有可能使投资者、项目业主、债权人等各方蒙受损失。在融资方案分析中,应对各融资方案的融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和比较,并对最终推荐的融资方案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城市经营项目融资咨询全过程控制点是一项专业性强、责任心重的工作,一个优秀咨询团队,一定能实现城市资源合理配置,良性运作和高效使用,达到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互动共进。
参考文献
[1] 罗纪宁, 中国管理咨询业市场的发展与对策[J]. 南方经济. 2001(01)
关键词:信贷运行;储蓄资金分流;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6-0019-03
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出现近五年来的首次大幅下跌,2006年全年,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少增484亿元,而2007年仅第1季度,储蓄存款同比就少增417亿元,储蓄资金分流呈现加剧态势,从宏观现实背景看,储蓄存款不断分流将成定局。
一、近期上海市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特点
近一年来,上海市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出现快速分流,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1、储蓄存款增速回落较快(图1)。2006年末,上海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3.9%,增幅同比下降11.4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储蓄存款增长7.8%,涨幅较年初和同比分别下降6个和17.7个百分点,主要是定期储蓄增幅下降较快,分别下降9.1个和27个百分点。
图1 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幅走势图
2、储蓄存款活期化倾向增强。如图2所示,近年来活期储蓄占储蓄存款规模的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2006年末,上海市商业银行活期储蓄存款占比较1998年末上升14.4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活期储蓄存款增幅同比上升5.5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储蓄存款增幅12.4个百分点。在近11个月的储蓄存款增量中有约3/4为新增的活期存款,而在此之前的10年间,活期存款累计增量占比不足1/4,表明目前居民对资金流动性偏好明显增强。
图2 储蓄存款定期和活期存款规模占比走势图
3、储蓄增长动力下降,存款波动性加剧。由于受投资领域拓宽的影响,居民储蓄偏好有所减弱,储蓄增长动力明显不足。据调查,2007年1季度上海市居民选择储蓄的占比仅为16.3%,比年初下降14.5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低。3月末储蓄存款增速的同比降幅比各项存款多降11.5个百分点,储蓄存款回落明显快于各项存款,储蓄资金的快速分流进一步加剧存款整体的波动性。
二、储蓄存款分流原因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合理解释近年上海市储蓄存款分流的具体原因,本文选取了一些与影响居民储蓄变化相关的经济金融变量,包括实际利率水平(以1年期存款利率扣除上海市CPI后的利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个人消费贷款、商品房销售额、上证综合指数、上交所市盈率、证券公司存放商业银行的客户保证金存款等指标,通过研究这些指标在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期间的月度同比增幅与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幅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通过利用SPSS软件对实际利率水平等指标与储蓄存款增幅之间进行计量分析后,得出如下相关系数表(表1)。
表1 2000年1月-2007年3月上海市部分经济金融指标与储蓄存款变化的相关系数表
根据上述计量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经济金融指标对上海市储蓄存款分流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
1、股市财富效应凸显是引发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储蓄存款与上证指数和股市市盈率呈负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绝对值分别达到O.59和O.62,表明由于经济发达地区个人投资意识强烈,储蓄资金对股市波动的敏感性较强。同样,从储蓄存款变化轨迹看(图3),凡股市异常活跃期都会引发储蓄存款大幅波动,促使储蓄资金向资本市场分流;而股市低靡期则储蓄存款增长平稳,一般不会出现剧烈波动现象。因此,2006年以来股市回报率的大幅提高,居民储蓄偏好减弱,是近期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增幅持续减缓的主导因素。同时,随着股市交易量和开户数的持续火爆,商业银行银证转账交易量与日俱增导致居民对资金流动性偏好的不断增强,是近期储蓄存款活期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据上海几大国有银行银证转账交易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份银证转账交易量同比上升了11倍,有些银行一周的银证转账规模就会翻番,储蓄存款通过银证转账流向股市的路径日渐清晰。随着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储蓄存款活期化趋势还将持续,储蓄资金分流已成定局。
图3 上海市商业银行人民币储蓄存款月环比增量和上证综合月度指数走势图
2、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对当前储蓄分流作用有限。根据计量结果,上海市储蓄存款变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商品房交易的相关性程度较弱,但与个人消费贷款增幅呈高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3,而两者余额的相关系数更是高达O.8。这一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和房地产投资行为对当前储蓄存款的分流作用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上海市居民个人收入稳步增长,恩格尔系数和实物消费占比下降明显,消费结构虽有改善,但由于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近两年呈平稳回落态势,使得个人消费总支出对消化储蓄增量的作用不明显;二是目前房地产仍是个人最主要的实体投资对象,而个人投资房地产大都通过银行负债即个人住房贷款融通资金。因此,无论是支付贷款首付款还是分期付款,都需要个人通过储蓄积累资金,这就造成了消费信贷(95%为住房贷款)与储蓄存款强相关且呈同向变化的局面,尤其是近两年受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上海市消费贷款出现负增长的同时,储蓄存款增幅也呈放缓态势。
(三)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偏好的影响减弱
经过计量分析发现,上海市商业银行储蓄存款虽然与实际存款利率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极低,相关系数只有O.18,表明储蓄存款变化对实际存款利率的弹性很小,实际利率变化不足以影响居民储蓄偏好的改变。随着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相对于名义利率和物价水平而言,汇率、本外币利差和市场投资收益率已成为影响个人财富预期和投资偏好的重要因素。与以往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稀缺,个人资金大量集中于银行储蓄不同的是,随着投资市场结构日益多元化,股市和投资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高企削弱了实际利率弹性,降低了储蓄存款对实际利率变化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由于消费和实物投资对储蓄分流作用有限,实际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偏好的弹性随着个人投资结构的多样化而迅速减弱,因此从近期来看,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分流和波动主要受制于股市等投融资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即直接融资和投资市场活跃,投资收益预期上升,则储蓄存款分流加快,存款波动性加大;反之储蓄存款变化不大。投融资市场收益率、个人投资偏好与银行储蓄存款三者间的互动性与日俱增。
三、储蓄存款分流效应分析
总体上看,中资商业银行储蓄资金分流利大于弊。
有利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推动直接融资发展,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储蓄存款分流缓解了资金大量沉淀于信用中介机构,造成社会稀缺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储蓄存款资金向股市适度分流有助于进一步释放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信号,推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扭转间接融资占比过高的问题,提高资本流动速度,满足企业低成本融资需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同时,储蓄资金分流还有利于通过投资、消费等渠道疏通和吸收金融体系过剩的流动性,消减潜在的通胀压力。
二是减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降低银行负债水平。由于目前商业银行负债来源过于单一,过多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与单一的资产运作模式会给商业银行造成较大的经营压力,而直接融资发展对高收益中长期信贷业务的替代效应会进一步压缩银行盈利空间。近6年来上海市商业银行存款利息支出年均增幅高出贷款利息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因此,储蓄资金分流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减轻存款利息支出的成本负担,更好地适应资产负债业务对称性变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机制,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开展主动负债管理,降低整体负债率,增强金融产品创新和定价意识,实现资产配置多样化的经营模式。
不利方面主要体现为:一是加大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在目前居民储蓄资金仍是中小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重要资金来源的前提下,储蓄存款分流和存款活期化加剧会加大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二是储蓄存款分流渠道单一,容易助长投机行为。根据计量结果,储蓄存款变化与证券公司存放商业银行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这表明分流到资本市场的资金并未全部流入经济实体,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资金长期驻留在证券一级市场,这不仅不利于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正常发挥,改善货币供给结构,而且容易助长股市投机活动和短期行为,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相关对策建议
1、加快利率改革,建立合理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利率体系,增强货币市场利率的标杆作用,帮助投资者熟悉市场化利率发现机制。同时要继续完善存贷款利率结构,简化存贷款利率期限档次,扩大商业银行存款定价权,提高商业银行开展主动负债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引导个人形成合理的收益预期,防止资金无效沉淀。
2、全面推进金融市场发展,提高实际投资比率。要继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和债券发行人经营业绩,加快股市扩容速度,扩大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疏通资金跨市场流动的渠道,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为利率市场化形成合理的市场收益曲线创造条件。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还可以考虑建立医疗、教育合作基金产品,扩大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丰富金融市场投资产品,实现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在已经过去的2013年,山东金改可谓如火如荼。本土层面,郭树清省长提出金融机构要服务实体经济;宏观层面,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上海自贸区建设都在本质上涉及一件事,即中国金融体制转型。面对这样的金融环境,各大银行如何变革?特别是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速度提高,消费者对银行服务期待值也在增高。因此,《齐鲁周刊》特邀广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庞新锋参与财经茶座,就相关问题进行座谈。
财经茶座
时 间:2013年12月30日
地 点:济南经四路广发银行大厦
座谈人:庞新锋 广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董 振 《齐鲁周刊》副社长
解永敏 《齐鲁周刊》副总编辑
丁爱波 《齐鲁周刊》首席记者
电子银行渠道与物理网点有机协同衔接
解永敏:新年已到,能否介绍一下咱们银行这一年的业绩?
庞新锋:广发银行入驻济南一年多,经营情况比较理想,已经设立了一家二级分行、4家同城经营机构,目前存款已超过150亿,贷款75亿。在新建行中表现非常优异,即便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些分行,我们也能与其做一些比较。
董振:每家银行都在宣称自己给持卡人提供增值服务,但我们发现有些银行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导致不少持卡人对这些活动兴趣不大。
庞新锋:我们对客户有一个分类,比如说我们的智能银行,针对的就是年轻客户,在增值服务上就是让利,就是要回馈,以此维持与客户的长期联系。比如周五是广发日,合作商家商品用广发卡是半价,那一半的价格由广发来贴补。因为交易量比较大,打个九折八折还能商量,如果让半价商家就亏本了,所以我们贴钱让商家半价销售,这样消费者高兴,商家也高兴。
丁爱波:大家都提到了智能银行,随着电子银行的发展,传统银行柜面和网点功能是否日渐式微,甚至被电子银行所取代?
庞新锋:电子银行不会彻底取代柜面业务,其渠道与物理网点将有机协同衔接,搭建立体化服务与营销体系。完全取代不可能,因为一些高风险理财产品亦要在网点通过职员销售,这对银行和客户都有一个很好的保障。
丁爱波:对于理财产品,投资者最关心的还是产品是否保本以及预期收益率,广发银行在这些方面有哪些特点?
庞新锋:理财产品种类很多,我们对理财产品是进行风险分级的。有些理财产品我们不承诺保本,我们发售的产品都有一些分析和界定,我们会做一些取舍,也不排除一些偏高风险的产品在这卖,对此,我们都会有一个风险提示。有一些客户群体,既想收益率高,又想没有风险,这是不可能的,风险和收益率是相伴随的。
授信过度会把企业不切实际、贪婪的一面释放出来
解永敏:在小微企业服务上,广发和招行各有哪些特色?
庞新锋:我们重点推出的是生意人卡,主要满足小微企业主需求,并在济南重点开发了几个商圈。生意人卡的特点是一次额度、一次核批、五年有效,不需担保和抵押,按天还款。审批流程最长不超过3天,最快能做到当日申请当日放卡。我们有个信息决策系统,每天这个系统都会告知哪个环节用了多长时间,哪个环节超时了,从而保证审批流程快捷、迅速。
解永敏:广发的生意人卡融资成本大约是多少?
庞新锋:这个要根据不同商圈、用途以及持卡人自身情况进行区分。纯信用额度一般不超过50万,但只要是长期合作,还会提供更多融资便利,一个是金额的提升,一个是利率的浮动。如果客户长期与我们合作其流水是在银行里做的,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见他们的经营情况,这个成本就低了。有的只是刷一张卡,别的我们什么也看不到,这个成本就会高。再一个商户自己有抵押,我们给的额度可以突破,甚至能给3000万。当然,这一类的利率也是下浮的。
董振:就融资成本而言,据我了解有些大企业的内部拆借也到了15%—18%。
庞新锋:利率市场化后,银行成本也在不断上涨,比如存款业务,老百姓来存款我们都上浮到顶,这就加大了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利率还要减少,就导致了我们的利润空间在压缩。有些小企业,银行与它们的信息不对称,它的风险度是高的,只有通过高收益来消化高风险,否则就没法操作。
真正做得好的小企业,他们的融资成本并不高,我们也愿意与他们合作,但他们此时也没有更多的需求了。假如他们又有更多的需求,我们又要从另一个角度去防范,他们这些要求是不是合理需求。比如说有的企业,做得很好,正常需要三五百万,这都可以,三千万都可以给他,它再要,我们就要考虑这是不是已经超过了它正常的消化功能,是不是去搞另外的产业了,风险也就随之而来了。
解永敏:的确有一些企业会因此迷失发展方向,比如去年的今日集团。
庞新锋:对此不可以过度授信,授信过度会把它不切实际、贪婪的一面释放出来。比如看到别人搞房地产挣钱,它也去搞这些项目,这都是需要去防备的。有些银行本心是想支持它,但好心做了错事。没有这些授信它们经营的还挺好,有了过多授信反而会迷失方向。
董振:前几年,过度授信的情况在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身上,比较常见,这与政府的手伸得过长有一定关系。
庞新锋:政府拉郎配,这些情况的确存在,应该回归市场,让市场发挥基础资源配置的作用。作为银行来讲,我们希望与企业共成长,希望与它们做一些互相了解的事情,希望它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愿意和他做成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好的合作伙伴不是指提供的贷款越多越好。
利率市场化是不是利空因素
丁爱波: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生存是不是受到了挑战?
庞新锋:银行愿意以平和的心态来接受这种挑战。只要是有心人,就能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这就需要细分市场,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利率市场化是不是利空因素,这取决于银行的雄心和方向,如果习惯于在保姆呵护下生存其压力就大,如果努力生长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事情。
解永敏:目前,证券、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正在转型为综合经营,除不能吸收存款,其他很多投资、资产管理等业务都可涉猎,银行主导地位是不是受到了挑战?银行是不是也在迈向综合经营?
庞新锋:银行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不认同。至于银行迈向综合经营,这个主要是受到监管政策的限制,有一些国有银行正在这样运营,他们就有自己的保险公司,也有自己的证券公司。综合经营好不好,这个不好说,各有利弊,比如他们在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的时候,就不会合作很深,因为他们有自己的这一套金融机构,只能将外人作为第二选择。
解永敏:目前,中国金融已经开始向直接融资方式转变,间接融资的比例大幅下降。在您看来,金融脱媒将对银行业带来什么挑战?
庞新锋:这也是一个方向,让市场发挥配置作用是大势所趋。前一阶段放开银行间资本交易市场,现在企业债也在放开,国家也会不断给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直接融资,降低融资成本。对我们来讲脱媒不是银行的死路,仍然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再说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发债,能发债的企业我们会积极帮助来做。它发债也不是说就不贷款了,只是减少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我们不断为其做一些推荐和承销,帮助降低融资成本,这对我们来讲风险度更低了。我们贷款的比重低了,服务的比重不一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