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

第1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一、知识及其与教学的关系

知识一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对其基本涵义目前仍有争议,不同的学科解释不尽一致,即使在同一学科看法也不尽相同。完整的知识应当包括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知识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知识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各种媒体长期贮存,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狭义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客观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获取的各种信息及其技能。

就知识与教学的关系而言,教学从一开始存在,就总是与一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知识,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现代教学论主张把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尤其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从本质上说,知识与能力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教学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较高的效率,它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虽然并不就是唯一途径。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内亲身实践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学更成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高效率地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教。高中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强和比较抽象的特点(特别是《哲学常识》部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把政治课当成空洞的说教。因此,政治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然要涉及到如何看待高中政治的知识和对知识进行分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为出发点,精心进行高中政治的教学设计,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政治知识的分类

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助于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知识的分类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而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解,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㈠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的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从行为表现的角度看,凡是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陈述性知识主要指概念和命题。命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市场”、“市场主体”、“市场体系”、“世界市场”等概念这样的单个命题所获得的知识就是这类知识。二是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陈述“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

㈡程序性知识是个人具有的有关“怎么办”的知识。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的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税收”的基本含义,可利用图表将其含义与基本特征联系起来统一理解,既可以让学生明确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又可以将学生从学习概念引向掌握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3个基本特征。还可以使学生懂得,税收的含义体现了其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又是概念的延伸和具体化。甚至还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明白:每个公民都应维护税收的权威性,应增强依法治税、依法纳税的意识。从而使有关税收的知识不断迁移,形成一个知识系统。

三、运用分类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优化的对策

课堂教学要优质高效地达到目的,完成预期任务,需要进行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任何教学设计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分类理论为基础,由于知识类型的不同,教学的策略也应有所变化.如果置知识类型不顾,都采取同一种形式、同一模式进行教学,则其教学效果就不会好。

㈠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陈述性知识教学主要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学生一般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这种知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这类知识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学生死记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词语意义的获取。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过程,一定要注重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的理解过程。一些教师强调学生的“理解”,更多的要求学生的“自悟”,而不是通过千方百计地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悟性”。为了解决好地这个问题,就要按照认知结构理论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f3dsaf12zcvK:JFD:L()$#_首先,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并讲清二者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乐ewioK:JFD:L(其次,陈述性知识的储存和提取的关键是编码,教学设计以知识理解为核心,才能有利于按意义进行编码、组织、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储存,也便于知识的提取和回忆。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检查这种能力的方法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反对建立在知识理解和认知结构形成基础上的知识记忆。

㈡高中政治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应用概念、规则、原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与规则(陈述性知识),然后对学生进行变式联系,以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规则解决问题。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所以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让学生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则,这一点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相同。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学生的部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如何将储存在头脑中的原理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储存知识向转换信息、由缓慢的再现知识向自动激活转化,从而实现学习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陈述性知识都要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搞清哪些陈述性知识是必须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这类学习要有一个过程的指导。现在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有这种培养和训练意识,但缺乏对这个过程的周密分析和步骤排列,使学生不能全面地实现上述发展。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立的教学目标,是解决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是能否将学过的概念与规则应用到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检验掌握程序性知识的程度。

一般而言,陈述性知识适用于讲授式教学,程序性知识则较适合以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讲授式教学和活动式教学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方面能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在取长补短、协同配合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整体教学的最佳效益。因此,教师重视学习、了解知识的分类理论,对搞好高中政治教学会有重大助益。

[参考文献]

[1]布鲁姆著,教育目标分类学:第1分册[M],邵瑞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91.见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84。

第2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应用写作 微课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72-03

目前,高校的学生多为“90后”,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等移动数码产品在学生中已经非常普及,加之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已迅速步入“微时代”,如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进行数字化学习和交流,互联网强大、便捷的学习和交流功能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也紧跟“微时代”的步伐在努力改革中,研究短小精悍、碎片化的微课教学模式已成为近两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从近两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规模就可窥一斑,每届比赛高校参赛选手超万人,因此,顺应“微时代”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高效、便捷的微课教学模式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本着探究和关注微课教学的目的,笔者结合2014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切身体会对应用写作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微课的概念、特点及价值

(一)微课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微课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但从国内学者胡铁生、张一春等人关于微课的研究以及教育部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文件要求阐述,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核心内容是课例片段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内容相关的辅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多媒体素材(教学PPT、视频、动画、图片等材料)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因此,微课既不是某堂传统课堂教学浓缩品,也不是某堂课的一部分,而是教师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分解然后再构建的相对完整、独立的视频课。

(二)微课的特点及价值

1.内容针对性强,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微课的教学要求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在庞大的微课视频资源库中有选择性地学习新知识或课后查漏补缺,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控制视频的快慢,也可以反复观看。这种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以及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广大学习者,有利于转化学差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微课的内容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

2.视频容量小、时间短,学生使用方便灵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节课的教学时长约为40分钟,较长时间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内容较少、容量小,教学时长仅为10分钟左右的微课教学视频及其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也只有几十兆左右,学习者可以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在无线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随需在线或下载学习。其短小精悍、灵活自如的教学特点非常适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同时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3.教学交互性强。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动画、教学场景实拍视频、HTML页面以及PPT等,其集音乐、文字、解说、画面等教学特点其重大意义在于能创设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因教学形式单一、理论知识枯燥而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一方面,教师在选题、设计、制作、互动等过程中本身就是对自身教学和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的检验和反思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因微课视频可以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同行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共同成长。

总之,微课不仅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更是以其短小精悍、灵活高效的教学特点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应用写作微课教学设计方法

微课不是从一节传统课中截取的一段课例片段,也不是把一节40多分钟的传统课去掉课堂互动、自学部分后压缩为10分钟内的浓缩课。其实,要制作一个优质的微课,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更要考验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只有良好的教育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微课才能提高微学习的有效性。下面笔者根据微课的特点,以应用写作课程参赛微课内容“如何打造创意简历”为例,谈谈微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和注意事项。

(一)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微化处理

1.选择内容。微课的内容的选取是制作微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决定着微课制作的价值,且集中反映微课制作者想要帮助学习者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困惑。一般情况下,一节微课只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倘若时间较长的重点内容,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主题,然后制作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系列微课。微课聚焦的知识点应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所选知识点应具备独立性、示范性、代表性,在应用中能有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例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各文种的概念、特点、种类等理论知识学生易懂,如将这些知识做成微课那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本着应用写作课程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笔者参赛时选取了“个人简历”内容中的难点知识制作微课,以期能提高毕业生简历制作的质量,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最终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2.微化处理。在选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分割成若干个微小的知识点,知识点必须要细,要准确无误,切忌有文字、语言等误导性的描述。在“个人简历”教学内容中,笔者将内容分割成简历的含义、用途、基本要素、写法及注意事项、创意简历的制作等若干个知识点。其中基本要素、写法及注意事项为教学中的重点,创意简历的制作为教学中的难点。结合大赛通知要求微课制作时长最好在15分钟以内这一特点,笔者确立了“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这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该知识点较为抽象、教学难度较大、学生易出错,通过教学最终能达到帮助学生解惑、启惑以及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效果。

(二)编写教案

微课的类型分为实验类、讲授类、练习类、表演类等。教案设计与传统的一节课的教案设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为:两者都要遵循教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要求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不同点为:微课的教案设计既要遵循一般教案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又要体现微课重在技能训练的特点。微课教案是在教案设计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教学背景。可从当前的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及授课对象的认知水平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介绍教学活动开展的原因、目的、意义,预测教学活动将达到的教学效果、社会影响,教学背景也是制订教案的前奏。如“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在介绍教学背景时,分析了应用写作课程的性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介绍了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预测教学不仅能快速解毕业生燃眉之急,同时还能突破“个人简历”教学的难点,填补应用写作、就业指导课程中无范例可取的空白等教学目的。

其二,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目标和普通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教学活动预期要实现的目的、结果,也是衡量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如“如何打造创意简历”的教学目标有三点:一是通过修改简历巩固重点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掌握创意简历的设计思路及技巧。

其三,教学方法。与一般课堂教学方法一样,微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如“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这一内容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互动式、讲练结合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其四,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学步骤、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分配等。第一,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回顾旧知识、提出任务目标、讲解新知识、互动答疑、小结等内容。因微课教学时间短,所以要求教学过程要精炼;引入课题要引人注目,且要迅速,时间一般为20秒左右;讲解线索要清晰醒目,举例要精选,不能留下新的疑问;小结是一节课必不可少的内容,微课收尾一定要快捷,时间一般为20秒左右,简明地归纳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笔者将“如何打造创意简历”微课中的小结设计为:“同学们,一份有创意的简历就是用创新的形式告诉别人:你之前做过什么,现在能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第二,教师教学活动。是记录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解的内容、准备的教具、提出的问题等一一写在教案内。第三,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在教案中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思考、回答问题、练习等进行预测性的说明,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引导策略。第四,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师生间教与学中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如教师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教具、PPT、图表、动画等各种教学媒体,在教案中按照教学流程中的顺序加以注明,以便随时使用。第五,教学时间分配。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分配的时间预先在教案中说明,以便有效地控制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

(三)制作课件

据教学设计的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并对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课件。为更好地提高微课的视觉效果,微课所需课件要比普通课堂所使用的课件质量要求高。

1.PPT内容的求精不求多,要有启发性、悬念性,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应是教师加工过的知识点,而不是教材的复制品。如笔者制作的《如何打造创意简历》课件中的“王晓简历四次变形记”案例,里面涉及的四个案例作品全是自己设计加工的,教材里的知识点在课件中不会再呈现。

2.版面设计要能冲击学习者的视觉效果。封面设计要标注微课的主题、作者名称、职称等介绍性的信息;尾页要标注致谢语;母版背景颜色以素雅为主,不能太花哨,浓妆艳抹就会喧宾夺主。

3.在美学设计上,可以应用power-point2010版自带的功能实现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如自定义动作、PPT切换、颜色搭配、字体搭配等。

4.因微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实施过程与视频的录制过程要同步进行,为能高效完成录制过程,录制前授课教师要对视频录制的预期效果进行初步的设计,即写好脚本。脚本要尽量详细、周到,包括教学环节、各环节的时间、需要出现的画面、字幕等。该脚本为录制微课的依据和蓝本,授课教师要主动与摄像师多沟通,让投影师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并做好相应的录制技术支持,确保录制工作顺利进行。

(四)教学实施与制作

微课常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一是视频工具拍摄,就是用专业摄像机进行教学同步拍摄。其优势是能呈现普通课堂的实景,但需要专业的摄像机以及技术团队,而且对环境的选择也相对要求高。二是屏幕录制。其方法是利用电脑、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对PPT演示、讲解进行录制,也可以辅以音乐和字幕。此种方法方便快捷,能独自操作完成,但教学效果不如前一种。三是用可拍摄的手机在他人的协助下,对教学过程进行实录,其优势是与第二种一样方便快捷,但录制效果粗糙,声音和画面效果较差。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对参赛作品有明确的要求,即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课程时长不超过20分钟等。所以录制完成后的微课教学视频还要按要求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一门课程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同行间的交流、反馈进行总结反思的过程。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互动平台与学生、同行进行互动交流,以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微课视频质量、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反思。笔者制作的“如何打造创意简历”微课,根据一千多条互动平台反馈交流记录归纳为: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强,但制作微课视频的技术还有待提高。

总之,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生事物――微课,目前正处在一个发展和探索阶段,积极探讨微课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对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EB/OL].(2014-03-19)[2014-09-20].http:///news/html/2014-3-19/20143191127501.htm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l1(10)

[3]张云勤.大学英语微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20l4(3)

第3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随着“微”概念的流行,以及“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教学模式在全球的迅速传播,“微课”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的概念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提出来自己的看法.目前国内对“微课”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

一般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对微课的再认识有以下几点:

(1)“微课”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可以用在课前、课中,课后,在教学环节中使用灵活,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

(2)微课的时间一般5~10分钟,时间简短而内容精要,但绝不是一节课的缩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是某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内容选择不宜过大.

(3)微课的应用,使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既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 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设计

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人教B版普通高中数学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例,给出以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环节重要载体的教学设计.

(1)目标分析

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复习椭圆的相关知识,并在视频的引导下,运用类比的思想自主思考得到双曲线的定义,深刻理解双曲线的概念.进一步在课上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推导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2)教学素材的准备

课前给学生关于复习椭圆的定义与方程、类比推导双曲线的微视频以及自学报告单,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双曲线的图像.

(3)教学理念的准备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思维“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展课堂教学.在类比椭圆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理解双曲线的概念,学生往往能深刻的理解双曲线的本质.同时,前后知识也能很好的连贯起来.本次微课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仍提供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探索、体验、思考、整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体会双曲线的形成过程.

(4)微视频、自学报告单设计分析

2.1 微视频

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做成PPT,回顾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用实验来获得双曲线的定义制作成微视频.

①温故知新

教师用PPT呈现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问题3:如果把椭圆定义中“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动点的轨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求学生将问题1、2的答案写在自学报告单上,并思考问题3.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既检测了学生对椭圆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为下面双曲线的学习做好铺垫,导入新课.

②实验探究

师:数学家欧拉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3:

实验用品:大头钉 2 个,一条拉链,笔,剪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条拉链,拉开一部分,将其中一支拉链剪短(保证了距离之差为定值);

2.将拉链的两端固定在两个大头钉上;

3.笔尖P放在拉链的拉头处,并随着拉头移动.

实验一:慢慢将拉链拉开,笔尖在板上慢慢移动,看形成的图形,思考作图过程.

在图形的形成过程中,两个大头钉间的距离是变化还是不变的?

在画图形的过程中,笔尖与两个大头钉间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将两个长短拉链的固定位置互换,再慢慢将拉链拉开,笔尖在板上慢慢移动,看形成的图形,思考作图过程.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形象展示双曲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双曲线的定义.

我们可以归纳出双曲线定义应包含下列要素:

由于剪掉的拉链长度是固定的,所以点P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个定值;

点P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要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

③类比椭圆的定义,我??可以得到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小于|F1F2|,且不等于0)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2c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把握平面内动点的轨迹、距离差的绝对值为常数 、常数要小于|F1F2|且不等于0等重要特征,教师设置两个问题:

问题1:类比椭圆,寻找双曲线定义中的关键字

问题2:若分别去掉这几个关键字曲线会发生怎样变化?

特殊情形:

若常数2a=0,轨迹为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若常数2a>|F1F2|, 此时轨迹不存在;若常数2a=|F1F2|,此时轨迹为以F1或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去掉绝对值,则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④自主练习

学习了椭圆的定义让我们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问题1 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6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满足双曲线的定义,是双曲线.

问题2 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为6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的轨迹双曲线的一支

问题3 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为8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的轨迹为以F1或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

问题4 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为10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的轨迹不存在.

⑤小结:

2.2 自学报告单

(6)教学过程

教师批改自学报告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①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板书)

师: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

生: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小于|F1F2|,且不等于0)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2c叫做双曲线的焦距.

②小组交流 辨析重点

小组内,互相批改自学报告单中的自主练习,互相辨析有不同答案的题目.

通过教师提问、小组交流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双曲线概念的掌握情况.

③小组汇报 落实重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重点针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进一步深化?λ?曲线概念的理解.

④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利用微课解决双曲线概念理解的难点后,接着进行标准方程的教学.

教师设置问题:

问题1 回顾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及方法;

问题2 类比椭圆试着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问题3 换元处理与椭圆有没有区别?

问题4 猜证双曲线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

学生回顾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及方法:①建系;②设点;③列式;④化简

小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尝试完成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合作推导出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加深学生对类比思想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引导学生对双曲线方程的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强调双曲线方程的特点与判断焦点位置的方法

生:认真观察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归纳双曲线方程特点,以及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 标准方程:x2a2-y2b2=1

焦点在y轴 标准方程:y2a2-x2b2=1

注意:

双曲线方程特点:

① 方程中x2 ,y2的系数异号;②a>0,b>0,c2=a2+b2但a,b大小不确定.

判断焦点位置:

如果x2的系数是正的,则焦点在x轴上;如果y2的系数是正的,则焦点在y轴上.

⑥例题精讲 简单应用

例1 已知双曲线的焦点 F1(-5,0), F2(5,0),双曲线上一点P到焦点的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例2 已知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坐标是(0,-6),经过A(-5,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例3 已知A,B两地相距800m,在A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地晚2s,且声速为340m/s,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

前两道例题由学生讲解,教师指导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对例3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求解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精讲例题,巩固所学,帮助学生掌握求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方法:定义法与待定系数法,以及双曲线方程的简单应用.

⑦归纳总结 思维提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

⑧分层作业 巩固落实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3 几点启示

本次微课给出的是双曲线的概念,是一次概念教学课.基于本次微课的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微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微课教学要合理选题,切题迅速

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微”,这个“微”字,一是指时间简短,二是指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些例题.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微课教学,要合理选题;同时,内容选择上范围不宜过大.此外,微课教学中要处理好“微”还需做到切题要快,开门见山,切题迅速,选择与所讲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主题突出,这样才会有时间讲解重点内容.

(2)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是围绕数学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虽然短小精悍,但它也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每次微课都有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引入、师生互动、相应练习、归纳总结等[3].

(3)微课的教学对象始终都是学生

虽然录制微视频时,没有学生在场,但是微课的教学对象还是学生,在视频中也要有师生的互动.因此,设计微课,最关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4].

(4)切实重视自学报告单的应用

第4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物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0031-5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教学应进一步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能力,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守恒思想是高中物理重要的思想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体现守恒思想的第一个定律,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发展都是革命性的提升。因此,在本节课处理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教学设计,使学生亲历规律的发现,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物理核心素养。

1 教材内容简析

现行某版本高中物理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荡秋千和撑杆跳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利用单摆实验观察小球能否到达对称等高的位置,然后利用平抛运动理论探究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最后通过一个小球从斜坡轨道滚下能否通过圆形轨道最高点的活动思考和上海“明珠线”轻轨车站的设计来加深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笔者认为,教材的处理存在以下值得商榷之处:一是实验探究仅比较摆球在左右最高点等高,而“守恒”是全过程一直保持不变,该设计未能体现全过程机械能守恒,从而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守恒”概念;二是理论探究仅以平抛运动为例就推导出机械能守恒条件是仅有重力做功,未能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结论;三是对于有弹力做功的系统内机械能守恒未进行任何探究就给出结论,缺乏探究的普遍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笔者认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在于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如何转化”“实验探究守恒量”“理论探究守恒量”,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设计和探究式教学设计,采取“情境―探究―建构―发展”模式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顺利建构“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动能、势能和功、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知识和规律,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但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性强,较难理解和掌握;“守恒思想”学生是第一次涉及,学生理解和掌握“守恒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平台和路径。

3 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课是规律的探究课,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设定具体目标如下: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3)会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应用机械能守恒解题;

(4)经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过程,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5)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设计

4.1 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生共同复习回顾功能关系、动能定理及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概念,提出以下3个问题:

问题1: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能统称为什么能?

问题2:机械能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3:不同形式的机械能如何进行转化?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功能关系、动能定理,为本节课探究提供知识储备,通过复习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引入机械能概念,使学生理解掌握机械能的系统性、标量性和相对性,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转化的量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4.2 设情境,激发思考

教师创设提供三个视频情景,激发学生分别在仅有重力做功、仅有弹簧弹力做功和重力、弹力都做功情况下分析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问题4:观察分析荡秋千过程中重力做功情况及动能和重力势能如何转化?

问题5:观察分析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以一定初速度压缩弹簧及被弹簧弹回过程中,弹力做功情况及物体动能与弹簧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问题6:观察分析蹦极下降过程重力及弹力做功情况及动能与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如何相互转化?

设计说明:本教学片断对教材内容作了调整和补充,通过三个不同情景的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重力与弹力做功时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定性规律:

(1)仅有重力做负功,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仅有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2)仅有弹簧弹力做负功,物体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仅有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转化为物体动能;

(3)蹦极下降过程,重力和弹力都做功。重力做正功,弹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减少,弹性势能增大,动能先增大后减少。

这一设计丰富了动能和势能转化的类别,为科学系统地探究转化过程守恒量奠定思维基础。

4.3 引发猜想,探究守恒

在上述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启迪学生思维引发猜想,并引领学生亲历探究守恒量的过程。

问题7:上述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有没有规律?转化过程中有没有不变量?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与讨论会猜想出“仅有重力做功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变”,然后教师引领学生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

(4)守恒的思想:(机械能总量)一直保持不变。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我归纳、总结建构机械能守恒定律,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领悟、自我教育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理论探究的自觉意识和创新能力。

4.5 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4.5.1 巩固知识――学会判断机械能守恒

建构规律后,可以通过例1巩固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两种方法:

(1)条件分析法:判断是否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

(2)定义分析法:判断机械能总量是否不变。

例题1 下列情况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只有重力做功,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把一个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的过程,机械能守恒

C.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D.物体除了受到重力,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时,机械能将不守恒

E.自由下落的小球落到竖直的弹簧上,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小球机械能守恒

4.5.2 深化应用――发展学生能力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掌握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为了发展学生的能力,通过例题2启发学生思考地铁站设计的优点,学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题2 如图6所示是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站的设计方案,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个小坡度,电车进站时要上坡,出站时要下坡。(1)试根据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2)如果坡高2 m,电车在坡底的速度是25.2 km/h,此后便切断电动机的电源,不考虑电车所受的摩擦力。电车能否冲上站台?如果能冲上,到达站台的速度多大?

学生思考交流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归纳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优点和注意点。

(1)步骤:①确定系统②确定过程③确定守恒④确定参考面;

(2)优越性:比动力学解题更方便,适用范围更广;

(3)注意点:必须明确初末状态的机械能,要确定符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设计说明:通过例题与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并通过学生自我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定律解题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守恒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5.3 布置作业――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作业1:课后思考课本第73页小球从光滑轨道斜坡由静止释放能够到达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内侧最高点的条件,并分组讨论交流。

作业2:有一种其尾部有一个小帽能伸缩的圆珠笔,将笔尾部向下用力压笔,笔将竖直弹起一定高度。请你用这样的实验粗略测定压笔的小帽时其内部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并撰写实验报告。

设计说明:学生课后动手、动脑探究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将科学思想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真正提升科学素养。

5 教学课后反思

科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探究学习,不仅是科学方法,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本节课教学后我们有以下反思:

(1)本节课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思路,即:“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测结论―实验探究―理论探究―得出结论―迁移应用”。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教学设计既重视实验探究又重视理论探究,既重视定性实验又创设定量实验,实验探究坚持定性和定量并举,理论探究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探究本质。

(2)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要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参与到实验与探究中来,参与到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的情境。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通过问题层层设计,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I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升意志品质和物理核心素养。这些都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科学素养高、创新意识强、主动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物理教材编写组.物理(必修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2-75.

第5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 微视频;教学设计;Photoshop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73-02

教学微视频是微课程内容组成的核心要素,其设计制作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微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微视频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快捷、精悍”,教学内容是微型的学习模块,针对性很强。每个教学微视频即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制作教学微视频之前,首先要对微视频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成功教学的首要保障,因此需要着重研究和探索微视频的教学方案设计,为从事制作教学微视频者提供一套科学的设计方法与步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进行微视频的教学设计。

1 理清教学思路

首先,要理清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思路,对微视频进行整体性设计,包括选取哪个知识点,适合哪些学习对象,适宜在哪个教学阶段学习等。如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可以选取工具箱中的“修复工具”这个操作知识点,然后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微视频主要介绍Photoshop工具箱中“修复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操作演示,使学生掌握两个“修复工具”(两个妙招)的操作方法。微课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法。从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展示操作前与操作后的对比图,通过演示操作,得到操作效果。最后,反思总结、拓展应用,指出此两招还可以去除讨厌的青春痘、难看的伤疤、黑痣、色斑等,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引申。

本微课内容属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课程为计算机类Photoshop图像处理,适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课,技能点是“修复工具”的使用,适合放在第二章进行教学。

2 确定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的中心点,教学主题一旦确定,教学所有的环节都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而开展。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笔者确定了Photoshop修复工具的使用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明确下来以后,接着就是围绕它进行其他方面设计了。

3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微视频教学目标比课程目标更具体,是课程目标在具体的知识点的体现。在本微视频中,教学目标就是掌握“修复工具”的操作方法。

4 抓住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也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就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或不容易掌握的技巧技能。虽然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但不是所有的难点都是重点。在一般情况下,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努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不能理解,还会对以后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抓住重点难点,这正是微视频教学要求之所在。在本微课中,使学生掌握两个“修复工具”的操作方法,“修复工具”的操作方法就是重点和难点。

5 运用教学器材

教学器材是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材料等,在进行微课教学之前,要准备并熟悉好教学器材。如在本微课中,教学器材包括电脑、Photoshop软件、素材图片,最好选择专业的录播室场地,教师要提前熟悉这些教学器材的操作使用,确保在微视频录制过程中的流畅性。

6 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本微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和案例法,这样的教学方法适合操作技能教学。这个任务是具体的,即去除掉人脸上的瑕疵,并且展示操作前后的对比图。

7 设计教学过程

在微课教学中,教学过程必须清楚明了,省去无关的教学细节,做到精炼。在微视频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学活动全过程。在本微视频中,教学过程可进行如下设计。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照相能使美丽的瞬间成为永恒,但是相片中的人脸往往有瑕疵,如脸上有纹身、伤疤、黑痣、色斑,真是美中不足(展现两张处理前的照片)。那么,有什么快速简易的方法去除人脸上的瑕疵呢?其实,我们用Photoshop修复工具就能轻松搞定!

呈现图片,对比效果 呈现两组照片(图1、图2),分别为处理前的照片和处理后的照片,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操作演示,展示步骤 妙招一:使用“修复画笔”工具,处理第一组原始照片。

介绍“修复画笔”工具(图3):它可以样本像素的纹理、光照、透明度和阴影与所修复的像素进行匹配,从而使修复后的像素不留痕迹地融入图像的其余部分。修复画笔工具可以用于校正瑕疵,使瑕疵消失在周围的图像中。演示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需要处理的照片素材文件;

2)单击工具箱中的“修复画笔”工具;

3)按住Alt键摄取样本点;

4)单击人物脸部的图案将其去除。

妙招二:使用“修补工具”,处理第二组原始照片。

介绍“修补工具”(图4):与修复画笔工具一样,修补工具会将样本像素的纹理、光照和阴影与源像素进行匹配,可以用其他区域或图案中的像素来修复选中的区域。演示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需要处理的照片素材文件;

2)单击工具箱中的“修补工具”;

3)沿着人物脸部伤疤边缘创建选区;

4)将选区拖动到皮肤完好处松开鼠标。

反思总结,拓展应用 在上面两个案例中,妙招一使用的是“修复画笔”工具,在摄取样本点时,一定要选择好样本,样本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处理效果;在妙招二中,使用的是“修补工具”,在创建选区时要尽量细小,这样便于把选区拖动到皮肤完好处。

最后,指出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希望学生能活学活用,如果碰到人脸上有瑕疵的类似情况,譬如脸上有讨厌的青春痘或难看的伤疤、黑痣、色斑等,都可以使用这两招PS一下,这样做到拓展应用的效果。

8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微视频在学校教学中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教师在制作微视频时,开发、设计和应用微视频经常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重要的是研究和探索微视频的教学设计,提高微视频的教育性,真正提高微视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凌巍.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微视频资源研发及编创策略探微[J].中小学电脑,2012(11).

[2]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

第6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教学反思 记录 教学设计 再教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9-01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写好教学后记,就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法,即有利于提高有效教学。

那么,什么是教学后记?如何写好物理教学后记?

所谓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下课后评析和反省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反馈以及教后的感受,对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写好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不断总结经验,以便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写好教学后记。

一、记录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施教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

当前对教师进行的新课程培训多停留在通识和理念的层面。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出现教师所学的新课程理念与其实际教学行为不一致的现象。通过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可以逐渐强化自己把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自觉性,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如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7节“向心力”这一节课结束后,在教学后记中我会反问自己,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理解得如何?能不能理解向心力是效果力?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难理解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预先设想的类比法以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改进教学?等等,如此通过反思,就可以审视自己教学时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揭示灵魂深处的感动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二、记录成功做法。

记录成功做法,即为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鸣效应的成功做法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以后提供教学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如在进行分子动理论的教学时,我们一般对分子力、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等概念分析的详细而透彻,但没注意到知识章节的微妙联系。

问题1: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我们消耗的能量转化成了弹簧的弹性势能还是内能?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选了前者,即转化为弹性势能。但是,从微观上看,我们在拉弹簧的过程中,弹簧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相邻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平衡位置时增大了,分子势能也就增大了,因此,弹簧的内能也增大了。

问题2: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我们消耗的能量是否同时转化成了弹性势能和内能?

从上面分析是否可以得出,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消耗的能量是否同时转化成了弹性势能和内能的结论呢?

问题3: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弹力到底是什么力?

弹力是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时,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形变,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了弹力。

原来物体发生形变时,从宏观上看,物体间发生了形变,即被压缩或拉伸,表现为弹力。从微观上看,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或引力。

结论:弹力是分子力的宏观体现;弹性势能是分子势能的宏观体现,问题1的答案应该是:从宏观上讲人消耗的能量转化成弹性势能,从微观上讲人的体能转化成弹簧的内能,这两者是统一的。

在以后讲解相关课和指导学生时,把好的教学思路、好的提问记录下来,即可引用这些做法,继续收到好的效果。

三、记录失败之处和教学中的困惑,再完善教学设计。

不管是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都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教学“败笔”(如未做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步骤繁复的解题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分析研究,使这些内容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弥补和改进。

四、记录教学灵感。

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然事件的触发,教师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稍纵即逝”,要及时通过教学后记去捕捉。

五、记录学生问题和见解以及学生对自己物理学习的反思情况。

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偿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教学难点、揣测学习心态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在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智慧的火花”。我们应当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见解,并虚心接受。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思路,为以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实践证明:学生能否自觉地对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他们学好本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反思可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知己”、更快地进步,使学生逐渐“学会学好”。经调查得知:不少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差是不知反思学习方法。所以,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小结、考试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自己物理学习进行反思的状况,并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以便于在后续教学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进行“回头望”。

六、记录再教设计。

第7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小学数学“练习教学有效性”专题研讨活动的学习心得

刘 坚

2009年3月24日我参加了东莞市小学数学“练习教学有效性”专题研讨活动,这次活动安排听三节课例、一个讲座,这三节课分别是:四年级《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六年级《“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四年级《“三角形”练习课》,专家讲座是由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杨健辉主讲《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若干认识》,这三节课的课型分别是:新授课的练习设计、解决问题性的练习课、综合性的练习课。

在新课标下我们一线的教师都花大量的时间探讨新课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而且非常注重其教学的有效性,并在探究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很少有教师关注新教材练习课的教学,注重练习课教学的重要性,使练习课的教学同样具有其有效性,从而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因此,这次的活动对我的启发很大,引发我的反思,思考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各种类型练习课的教学设计,注重练习课的课堂教学,从而形成新课程下练习课的教学模式,使我充分的认识到练习课的教学具有与新课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这次活动非常有针对性,针对我们新课程下各种课例的练习课设计,比如:四年级《小学的加法和减法》这是一节计算课教学,它的重点是明算理,强调数位对齐为小数点的对齐作好了铺垫,通过摆小棒这个环节设计得合理,作为新授课设计的练习,在课堂上的所有练习都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新知识,练习的设计是非常有效的。听完这节课我明白在课堂上如果把练习设计好了,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到位了,课后就减负了。又如:邱卫春老师《“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能熟练地掌握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教师一直都围绕这个目标执行,但教师在执行时不够坚决,如果教师先用几个题目对这个目标的解决要满足的重点是比值一定,强化题目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如何成正比例关系,还有作为教师要非常清楚且要坚决执行这个目标,明确一节练习课要练习的重点是什么。

第8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微课 高中数学 设计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我国的研究者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能够在线播放和下载的小课程。微课不仅包含教学视频,也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教学在当前实施翻转课堂、高效课堂的背景下,显得非常重要,是学生深度学习的有力手段。

一、微课常见的制作方法

(一)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手机或摄像机+固定架+白纸)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2.教师一边讲,一边用笔在白纸上标记、书写、画图等,用手机或摄像机将声音动作拍摄下来。该方法使用方便,但要保证语音清晰、画面稳定、演算过程逻辑性强,解答或教授过程明了易懂。

(二)屏幕录制(屏幕录制软件+PPT+耳麦(附加话筒))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制作PPT。2.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屏幕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此方法操作简单,但要会使用录屏软件。

(三)利用专业微课程制作软件录制(“微讲台”微课程制作软件+数码手写笔或手写板)

方法步骤:1.选择微课主题,设计好教案。2.在微讲台软件里做好各类教学对象的布局。3.通过“微讲台”微课程制作系统同步录制教学过程。此方法操作简单,能灵活调用各种教学资源,轻松生成各种格式的视频文件。

录制微课还有其他方法。一是利用摄像机在教室里拍摄,教师和黑板、课件同时出镜。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不实用;方法二:可以网购一台专业微课制作工具――汗微・微课宝,制作效果更好、更方便。到底采用何种方法来录制,要根据设备条件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二、选择微课主题的基本原则

(一)补充性原则

如果课本上没有相关内容,而此内容又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或后继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就有必要制作成微课供学生自学和保存。比如,在学习完高一数学《集合》这一章后,有必要对本章习题的解题思想做一个系统的归纳,一方面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能起到熟悉规律,掌握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作用。再比如,在学习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教材只提供了公式,没有给出具体的推导方法,而推导方法却是师生最想了解的内容,此方法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师可制成微课供学生课上或课后学习,对启迪学生的类比、转化及极限思想很有帮助。

(二)重难疑原则

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难度较强,学生自学起来吃力,疑点较多,这类问题就有必要制作成微课,系统讲解,详细辨析,消除疑点。比如,函数的概念这一节课,学生要从变量观点的定义转化为集合观点的定义,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可将函数的概念教学制作成微课。让学生体会新定义的合理性,并正确指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等。有些习题较难,但具有探索性、思维性,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比如课本习题或复习题中的B组题,如果利用课时讲授效果不是很好,但可制成微课,便于学生课后研学。

(三)目标性原则

微课的制作一定要以导学案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通过微课学习解决导学案中的重难点部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微课设计与导学案设计要相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出现看了微课也不会做题的情形,导学案与微课脱节的情形。如果觉得问题太多,可以制作多个微课供学生学习,彻底解决学生的认识误区、能力低地,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三、微课制作要点

(一)PPT的制作要点

1.PPT要简洁大方,有明确的微课名称、有有序的正文内容,重点要突出,主次要分明,不允许有文字、语言、图片上的错误。

2.字体、字号、颜色要搭配合理:微软雅黑(标题)+宋体(正文),黑体(标题)+楷体(正文)。标题字号是44号,一级文本32号,二级文本28号,一般不出现三级文本。行距1.3倍-1.5倍,页面字数要少,一页不超过五个要点,上下左右要留1CM的空白。

3.颜色要少用,除了黑白两色外,最多搭配3种颜色。

(二)上课要点

1.切入课题要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2.讲解思路要清晰。讲授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师语言要得体。教师语言在要求响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讲解时用“你”而不用“你们”,体现微课教学是一对一的教学理念。

4.课后小结要快捷。用一二分钟时间对所讲内容或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型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

(三)录制要点

1.录制背景最好是白色或是浅色,不要出现其它杂物。2.要调节好录制音量,保持摄像头清洁,远离强光刺激,不背光,适当打光,确保光线充足,摄像角度最好从正面。3.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辩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

(四)剪修要点

1.时间不超过10分钟。2.如果声音太小或太大,可以适当调整。3.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视频格式为FLV、MP4,音频最好采用MP3格式。

四、微课的应用方式

(一)高效教学的有力手段

教师在备好导学案的同时,要设计制作好微课视频,在上课前一天或前两天发到学生手上,供学生学习。对于重难点部分,根据学情,也可以在课上重复学习,教师做现场的指导。对一些典型习题或探索性问题设计成微课课后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二)教师教研教改的新方向

微课制作涉及到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网络等多个环节,是对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挑战,是教师适应信息时代,提高专业素质的一个有力举措。微课不仅可以面对学生学习而制作,也可以面对教师教研而制作,如教研成果、会议内容、活动新闻等。

五、结束语

第9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应用写作;教学设计

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全国各地各级教育部门逐渐认识到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微课、慕课等形式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渐在全国各大教育平台涌现,部分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将“翻转课堂”从理论推进到实践。“微”教学模式的逐渐兴起,受到了教育研究人员以及全国广大教师的关注,如何在传统的“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设计上结合新型的微课程设计特点,这将是本文探讨的关键。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

(一)微课的概念

我国著名专家教育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小的视频形式,将某一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知识点作为核心,从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在线的视频课程资源。[1]综合各类关于微课的定义,本人认为“微课”是指根据我国教育部对新课标的要求,围绕学科知识点以及教学过程而开展的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全过程。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新的冲击。[2]

(二)微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以主题精练、内容短小、表现力强而著称。[3](1)微课以更简洁、创新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完美呈现。微课作为新的教学辅助形式,以动态的教学资源,借助新型的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新的视觉冲击,一改以往纸质教材资源的枯燥,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导出格式多样,在手机、iPad等设备上都可以打开,更便捷。同时,微课视频资源和传统教学相比,学生可以自由调整学习步调,可以重复学习视频内容。(2)内容短小。微课视频资源一般在5-15分钟之内。时间过短,内容不能完整呈现,时间过长,一方面资源文件过大不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由于人注意力有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视频时间在5-15分钟之内,较为合适。(3)表现力强。微课视频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某些实验操作课程,教师讲解的微课视频资源可以作为其强有力的补充。又如在课堂演示过程受到干扰时,这样的补充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微课视频资源和纯粹的虚拟实验相比,其更加真实,这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的内涵建设

当代大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为主导,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能举一反三,停留在被灌输状态,缺乏人文精神。而“应用写作”课程的实践性强,理论性弱,从表象看较简单易学,然而却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现代教育模式倡导的是将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这将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维,同时借助新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来充分引导学生,从而转变学生的受教育者思维,由被动被灌输转变为主动去学习。微课程作为新的教学辅助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社会各界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等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文体的应用写作课程,有效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思维,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推上新高度。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与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结合,为微课广泛传播,提供了教育的土壤。[4]

三、基于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设计

应用写作课程中行政文体包含各类公文(如命令、决议、通知等)、会议纪要、事务文书等;财经文体包含经济新闻、产品说明书、广告等;法律事务文书包含刑法、民法等各类法律事务文书;科研文体如学术论文等。大量研究表明,从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方面来看,教材倾向于理论性、学术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掌握层面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大大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自身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本人认为不管应用课程中的内容、文体、名称、形式等如何发生变化,在以微课程应用模式来设计应用写作课程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

微课选题是微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首先要对文体类型进行初选,研究加工价值。如文体的概念以及理论性的陈述,可以放到PPT中,然后进行阅读。这些约定俗成的概念,如果不加以辨析,与其做成微课,不如交由学生来自学,或者查阅相关文献,以此来获得更多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知识。微课以学科某一特定主题为主,以课程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相关知识点为核心,这就促使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明确教学目标、课程主旨,有效分析本课的知识点,尽量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条理,逻辑清晰,因此,在选题方面,教师要具备将知识点高度浓缩、概括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将本课的核心主旨,更好地呈现给学生。[5]面对着新课程的改革,现在我们的教师应当从“如何教”发展为“教什么”,将教学内容精细化,应当主旨明确,目标清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行政文体,重点在于掌握各类公文的特点、分类、构成要素以及用途;事务文书以处理日常事务为核心,它有明确的宣传教育作用,便于上下级之间沟通解决问题。

(二)个性化命名选题

微课选题之后,一个新颖有创意的命名往往比一个概念性的标题更能吸引学生。一个有创意的名字,往往瞬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主动探索,学习。美国普林策奖获得者曾经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同样如何给设计好的微课命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微课命名通常具备以下几点:信息全面、通俗易懂、别出心裁。因此教师在给微课命名时,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去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是否命名简洁易懂,是否包含了重要的信息,是否能够立即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原标题:2017年度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这个标题共27个字符,其中前缀就占了12个字符,这么长的前缀就为了表示,该课程主要讲述行政文体写作要点,这与后面的行政文体写作重点掌握的十类文体发生了重复,显得啰唆,显然这是极不必要的。因此我们修改成行政十类文体写作要点,意思就更直观,更明显了。

(三)应用多种表现形式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当存在有部分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时,这些内容本身是较为枯燥的,这时,如果配以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来辅助教学,来加深学习者对其的理解,将有利于提升学习者观看微课视频的兴趣,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法律事务文书类,我们可配以相关的图片、动画,而合同类则配以相应的情境、人物动画,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强课堂趣味性,更使学生可以在短片中学习,在情境中获得收获。

(四)知识点展现全面

微课选题虽然小,但必须逻辑性强,同时必须涵盖完整的教学过程,避免教学步骤过于跳跃。比如在行政文体类课程设计中,如果将广告类文体介绍穿去,就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思维的跳跃,影响学生对知识点整体的理解。又如在讲解的过程中,对于主讲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呈现,在讲一种文体写作要点时,没有说明本知识点的名称,或者配以相应的语言、语调等进行强化,或者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没有加入过渡性的话语,或者简介时,学生的思维也极易发生跳跃。如果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十分重要。

(五)做好教学评价与分析

客观的教学评价与分析,不仅有助于教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指导,更是学校进行强化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对教学的评价与分析,总结经验,查缺补漏,寻找不足,继而制订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求职欲。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对本结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深刻反思。

四、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它以实现教学优化为主要目标,将先进的技术和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而微课教学在现代教学中颇受各类院校老师的欢迎,为了满足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将微课程教学技术运用在“应用写作”教学课程中,这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打开了信息化教学的新视野,告别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资源观,开启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全新资源观[6]。所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将微课资源的制作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应用写作”课程老师的必备素质,更是现在每一位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2):5-13.

[2]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16-120.

[3]郑炜冬.微课情感化设计:理念、内涵、模型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6):101-106.

[4]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5]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等.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