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第1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TDABC;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扩展模型

一、引言

本量利分析全称成本―数量―利润分析(Cost-Volume-Profit Analysis),是通过图形和数学公式两种工具,来定量分析成本、数量和利润这三者间存在何种依存关系的方法。该分析模型产生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时期,这一时期,企业产品线宽度窄、深度浅,生产模式多采用流水线式手工分工,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占比很高。此时,少量机器的折旧费用以及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被归集到制造费用中,其规模也比较小,以产量作为单一划分标准是相对合理的。随着技术进步及智能制造理念引入,我国各产业升级的速度加快,企业技术要素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逐年上升。诸多企业从模仿创新战略转换到引领式创新,致力于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与之前的的标准化生产相比,个性化产品意味着企业在资源消耗规模上成倍增加,使间接费用成为产品成本结构中重要部分。尤其是企业机械自动化程度加深,产品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的比重不断下滑,从以往的40%以上下降到不足10%,甚至只有3%~5%。在此背景下,若继续套用传统模型,这必然引起本量利关系的扭曲,影响企业决策效率。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引入新的方法来改进传统本量利分析模型,以跟上时代的发展。

二、模型构建

(一)TDABC基本原理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Time-Driven 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TDABC)是以时间为分配资源的标准,通过准确估算某项作业消耗的时间,来计算该作业应负担成本的方法。TDABC法主要参数为产能成本率(Cost per Time Unit of Capacity)和单位作业产能时间(Unit Times of Activities)两个。产能成本率(单位时间作业成本)=产能成本(间接费用)/员工(机器)总的工作时间,上式中的产能指某作业中心实际拥有的有效产能,而不是理论上得出的产能,这里的成本就是指使用这部分产能实际付出的费用,因此产能成本主要是某一作业中心产生的所有间接营运成本如职工工资和不可归属某一产品的折旧。员工(机器)总的工作时间为扣除了休息时间(维护时间)的有效工作时间;单位作业产能时间即某项作业单次作业所耗费时间,该指标可以由管理人员(有经验的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估算或通过观察的方式获取,一段时间后该指标通常趋于稳定。在TDABC中,还会涉及作业次数这一参数,它是指某一作业重复的次数,我们可以从ERP系统根据订单数或产品产量直接获取。在得出上述数据后,我们就可以根据模型计算出某项作业应负担的作业成本:某一作业成本=产能成本率*单位作业产能时间*作业次数。

(二)扩展的成本性态分析

成本动因即驱动成本累积的基本因素,如驱动直接人工费用的直接人工工时,驱动直接材料费用的产品产量等。传统分析模型中,成本驱动因素主要为产量、工时,相应地成本被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两类。本文将TDABC原理引入扩展模型中,TDABC模型中成本分配标准是依据时间。由此,在扩展的成本性态中,我们把成本动因分为数量、时间两类,即从数量和时间两个方向掌握成本增长变化。从而根据新的成本性态,成本就应分为变动成本、时间作业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分配依据是数量动因,这类成本多根据工时、直接材料用量等来归集。作业成本的分配依据则是作业时间动因,它将与作业时间显著相关的作业成本分离出来,如订单生成成本、生产批次成本等。剩下部分成本既不随数量变动,也与作业时间无关,如部门罚款、捐赠等,这类成本无显著成本动因,但却是维持企业运作的必要支出,称为固定成本。综上,基于TDABC原理的扩展成本性态在原来两类成本基础增加了作业时间成本,包含变动成本、作业成本和固定成本。

(三)成本模型构建

第2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作业 本量利分析 电力企业 应用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产量(或销售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文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利润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本量利分析的内涵

本量利分析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所提供的原理、方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二)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条件

1.相关范围和线性假设

由于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成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是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前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a,后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bx,所以,总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关系,即y=a+bx。相应的,假设售价也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这样,销售收入与销售量之间也呈线性关系,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以售价为斜率的直线y=px(p为销售单价)。这样,在相关范围内,成本与销售收入均分别表现为直线。

2.品种结构稳定假说

该假设是指在一个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企业里,每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很难始终按照一个固定的品种结构来销售产品,如果销售产品的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必然导致利润与原来品种结构不变假设下预计的利润有很大差别。有了这种假定,就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关注价格、成本和业务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3.产销平衡假说

所谓产销平衡就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销售出去,能够实现生产量等于销售量。在这一假设下,本量利分析中的量就是指销售量而不是生产量,进一步讲,在销售价格不变时,这个量就是指销售收入。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生产量可能会不等于销售量,这时产量因素就会对本期利润产生影响。

(三)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1.本量利分析的几个概念和公式

贡献毛利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变动成本之后的金额,表明该产品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也称贡献边际、边际利润或创利额,是用来衡量产品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变动成本又分为制造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变动生产成本和非制造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变动非生产成本,所以贡献毛利也可以分为制造贡献毛利和营业贡献毛利两种,本文中贡献毛利就是指扣除了全部变动成本的营业贡献毛益。

贡献毛利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单位贡献毛利=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贡献毛利率=贡献毛利总额/销售收入总额×100%=单位贡献毛利/销售单价×100%,

2.基于作业的本量利分析

传统的本量利分析把成本分为两类:随销售量变动的成本(变动成本)和不随销售量变动的成本(固定成本)。而且,变动成本还被设定为销售量的一个线性函数。实际上,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过于简单化了。

在一个作业成本系统里,成本被分为以产量级为基础的成本和不以产量级为基础的成本,作业成本法承认一些成本随产量而变动,而另一些成本并不随产量而变动。然而,虽然作业成本法承认不以产量级为基础的成本相对于产量变化是固定的,但是作业成本法还认为许多不以产量级为基础的成本随其他作业动因而变动。

(1)盈亏临界点分析。盈亏临界点(Breakeven Point)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平衡点、损益两平点等,是指刚好使企业经营达到不盈不亏状态的销售量(额)。此时,企业的销售收入恰好弥补全部成本,企业的利润等于零。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企业如何达到不盈不亏状态。也就是说,销售价格、销售量以及成本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不盈不亏状态。通过盈亏临界点分析,企业可以预测售价、成本、销售量以及利润情况并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加强经营管理。企业可以根据所销售产品的实际情况,计算盈亏临界点。

盈亏平衡点的保利量=[固定成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设计成本×设计工时数)]/(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2)目标利润的本量利分析。所谓保利点是指企业为实现目标利润而要达到的销售量或销售额。保利点具体可用保利量和保利额两个指标表示。

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目标利润=销售单价×保利量-单位变动成本×保利量-固定成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设计成本×设计工时)]

可得:保利量=[固定成本+(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设计成本×设计工时)+目标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毛利)

相应的,可得:保利额=销售单价×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利润)/贡献毛利率=(固定成本+目标利润)/(1-变动成本率)

二、基于作业的本量利分析在发电企业中的应用

(一)电力企业本量利分析使用的可行性

1.成本习性基本符合本量利分析的相关范围和线性假设

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各项费用也基本能够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各项财务指标都稳定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关的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基本没有保持不变,主要的变动成本基本符合随发电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基于以上情况符合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条件之一。

2.符合有关品种结构稳定的适用条件

电力企业产品单一,没有多种产品和产品结构的问题,符合有关的本量利分析的品种结构稳定假说的适用条件。

3.符合有关的产销平衡假说

电力企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就是产供销瞬时完成,完全符合有关的本量利分析的产销平衡的适用条件。

(二)基于作业的本量利分析在电力企业的应用

1.基于作业的成本分类

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作业成本法对传统意义上的成本进行重新分类,详见表格。

说明:表中把传统的成本习性划分再划分为产量级成本、非产量级成本、固定成本三类,产量级成本即随产量变动的成本,非产量级成本是随其他作业动因变动的成本:其中燃油随机组点火次数和锅炉助燃次数变动(实际是与批量相关的作业成本)、可控修理费随机组检修级别和次数变动而变化(实际为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2.基于作业的本量利分析

按照以上有关的成本习性划分,对照表中对成本进行准确的计算后,一定利润下对应的发电量=[固定成本+(燃油点火成本×点火次数)+(检修级别成本×检修次数)+目标利润)/(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单位贡献毛利)

3.基于作业的本量利分析的作用

本量利的计算的变量营业利润、固定成本、根据作业动因计算的非产量级成本、单位电价、单位变动成本五个变量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即如可确定其中四个变量就可以确定其余的一个变量,根据已知变量确定煤价、根据已知变量确定发电量、根据已知变量确定单位电价、根据已知变量确定营业利润等。这些为公司的有关决策提供依据。

4.通过本量利分析明确企业短期工作策略

经济效益始终是公司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也应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与这一基本要求相适应,电力企业成本管理也就应与整体经济效益直接联系起来,以一种新的认识观念――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当然,在这个管理过程中,本量利分析的运用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或者说是工具,企业采取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以实现目标利润。

三、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

(一)本量利分析对成本与收入有线性关系假定

本量利分析正是根据这一假定,形象而生动地描绘出了著名的盈亏平衡分析图,帮助企业寻找保本点、保利点、盈利区、亏损区,掀起了本量利分析的。但是这种保本分析值得推敲。

成本线与收入线并不是直线而应当是曲线。因为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会呈阶梯状变化,变动成本往往受经营规模和生产效率的影响呈曲线变化,所以总成本不会是一条直线。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实际的燃料成本(主要的变动成本)受机组负荷高低、燃料质量好坏、各项主要机组参数、天气变化等因素影响单耗并不稳定有时有较大变化,导致燃料费用并非完全随发电量正比例变化;在电力企业电价变动或电量品种的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并非总是直线。

(二)本量利分析对成本问题有特殊的要求

本量利分析所建立和使用的有关数学模型和图形,是以有关成本性态模型已经建立为条件的,即全部成本已经被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并满足以下表达式:y=a+bx。理论上讲,“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是完全成立的,但实际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如何将总成本区分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我们虽然对成本的分类更加细化更加符合实际,但也不是完美的,只能是比较正确。

四、总结

传统本量利模型只关注与产品数量有关的保本产销量分析,而作业基础本量利模型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以产品和作业为中心,将保本产销量分析拓展到保本作业量分析上,使得保本分析的范围更加全面完整。这使企业对作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于企业进行作业基础成本控制。综上所述,与传统本量利模型相比,作业基础本量利模型的基本假设更符合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其基本公式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与决策相关的各种指标。因此,作业基础本量利模型更符合现代企业的需要,更具科学性,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第3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作业动因;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2月20日

近年来,在我国作业概念经常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完全有必要将这一概念的会计内涵深入到我国的企业中,并将其单独列为会计理念的一种,即作业会计理念。确立作业理念,对于成本会计的进一步完善,推进作业成本法的实际应用,其影响是极其重大的。那么,想要对作业成本会计进行深入的研究,让我们从作业观念的释义开始。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并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其指导思想是:“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尽可能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一)作业链、价值链与供应链。现代企业可被看作为了满足最终顾客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集合体。作业链就是这个有序的集合体。完成作业就会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最后将产品供应给顾客。企业全部作业的成果集合是最终产品,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

“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这是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根据此基本思想,企业,即为满足客户价值而进行的一系列组作业的集合,即作业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资源、进行价值的积累和价值的转移,即价值最终会从一个作业产品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产品,最终产品成为各种作业和全部价值的集合体。

所谓供应链是一个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管理就是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寻求各节点企业之间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优化。其主要特点包括:系统观念:各个企业及各个部门不再孤立对待,而是将相关的内外联系考虑在内,并将其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目标:产品与服务的最终消费者对成本、质量、服务等要求,是所有参与者共同的绩效目标,方能使利润最大化;主动积极的管理:对在供应链中多增加的价值及与成本有关系的主体进行积极主动的管理。

(二)作业成本习性分析。通常情况下,成本总额与业务量总数的关系被称为是成本习性,传统管理会计将所有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但是,作业成本会计认为,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大部分间接费用与产量多少无关,而是与作业量有关系,被各种成本动因所驱使,因而将成本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更为合理。

1、短期变动成本。短期变动成本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对此采用数量相关的成本动因,即以产量为基础,并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

2、长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是指在较长时间内,不与产品产量成比例变动,而是与作业量成比例变动的变动成本,对此类变动成本应采取非数量相关的成本动因,即应用与作业量相关的成本动因,并以此作为成本分配的基础。

3、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个既定时期内,不随作业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这类固定成本在全部制造成本中占比的比例较小。

(三)成本动因理论。成本动因论是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成本动因是指直接引起作业成本发生的因素,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计算的成本分配标准。成本动因促使成本产生,对产品成本结构有着决定性作用。作业发生的原因是作业动因,即指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产出量与作业消耗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它反映了最终成本计算对象耗用作业的频率和强度,是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劳务或顾客的标准。这种理论提出对于分配间接费用应更关注费用、成本的来源,将间接费用的分配与生产这些费用的原因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动力成本的生产可以追溯到产品耗用的机器小时,由于是机器小时驱动了动力消耗,所以这样计算是合理的。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了解到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可以促使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进行有效的检测;同时,有效的改进了成本控制,加强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也改进了业绩的评价。如此多的优点,何不将其应用到我国的企业中去呢。那么,首先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

(一)我国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业成本计算方法出现了相对较好的应用势头,作为与时俱进的国家我国也应将先进的理念应用到我国企业中去。事实上,一直在寻求更科学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也是我们一贯的方针。阎达五教授很早就建议把“间接费用分摊标准的选择及其对决策的影响”作为重点应用理论研究课题,邯钢则在实践上实施“成本一票否决制”等颇具我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方法。这都表示,在我国实施更新的成本计算法包括作业成本法是极其必要的。

(二)对于成本计算对象。在企业中,对于全部项目中要求我们进行成本考虑与核算的是即为成本对象。根据企业的要求,我们把每一个生产批次或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受于作业观念的驱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被分为n个作业,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吸收资源价值,又以不同的形式为最后产出提供服务。

作业成本法下最基本的成本计算对象非作业莫属。我们应在作业的基础上汇总有价值的资源消耗。因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区别的存在,通常我们只关注增值作业的资源耗用计入成本,对于非增值作业的消耗我们用期间费用进行处理。这样以来,作业概念的引入将资源纳入了成本核算,企业计算成本将对其资源的消耗更为清晰,从而降低了资源无故浪费的渠道,了解了资源的使用状况,推进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的步伐。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规模的不同我们要区别对待,以上是就小规模企业来讲的。对于大型制造企业一般可以按产品大类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制造中心,一个大类一个制造中心生产这一类的产品,这样的一个中心就类似于一个小型企业。一个大企业就是若干小企业的集合,以此类推,进行作业细分。在此种情况下,作业中心和制造中心自主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成本核算。

另外,即使在最普通的情况下,一个组织,不论规模大小,但凡有资源的耗用,我们都能将其总结归纳找出动因,进一步进行作业分析。由此看来,以作业作为成本计算的对象并进行分析是相当具有普及意义的。

(三)成本计算程序在作业成本法下的设计。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计算程序应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即:(1)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2)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3)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

第一步,识别资源成本和作业。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这一步骤只是价值归集过程。在这一轨迹过程中其范围主要视企业的规模和具体的状况来确定。当企业规模属于小规模企业时,直接在整个企业范围内区分不同种类产品的资源消耗,既不单独设立制造中心也不单独设立作业中心。在此种情况下,不同种类产品的资源耗用归结要区别对待。当企业属于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时,制造中心和作业中心缺一不可。与此同时,可将每个制造中心看作是小规模的企业对待,在制造中心中要区分开不一样的作业中心范围所归集的资源耗用价值。资源的消耗成本的产生是为了完成每项作业而产生的,而对于这一现象的账面体现多出现在总分类账的一级明细中,如工程、材料、薪金和福利、物料、公用事业设备、采购、设备、材料整理、建筑物、仓库、家具用具、办公场地等。而我们所进行的分析则是识别和描述企业生产中所做的工作。其准确度通常是由已具有的文件资料和报告上来的数据中采集整理的,系统的预设目标对其分析的程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步,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分配给作业,我们事先规划好的范围内的资源将其价值汇总并分到各个作业的成本中去。

根据前文的叙述,我们知道作业确认后,通常是不会再有改变的。作业耗用资源成本。将资源成本分配给作业需根据资源动因。判断一个好的资源动因的重要标准之一即因果关系,资源动因直接显示了作业对资源的耗用情况,这同时也是将其分到各个作业中的根据。

确立资源动因是有其原则的,具体为:(1)一项特定资源耗费能直接确定为产品所耗用,我们认为是最终耗费的,直接计入该产品的成本。适用此原则的有:材料费。(2)如果某项资源耗用可以归结为某一类产品的耗用,则直接计入该项作业成本库中。适用此原则的有:办公费。(3)若某项资源消耗表现出混合耗消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根据其资源消耗的动因将其消耗归集到各作业中去,分别计算成本。

第三步: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完工产品或劳务产品的计算。此步骤应当明确这样一条计算规则,即:作业的耗用量取决于产出量的多少,该作业消耗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也为前文所讲到的作业动因。

在汇集了作业成本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计算每一单位作业的成本。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将作业成本分配给对象的依据,同时还能与其他组织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这些作业的效率。

将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的基础是作业动因。作业成本为何会上升或降低,通过作业动因我们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每一项作业的成本是什么驱使它产生的,作业动因就能被用于确定哪些产品消耗了作业,成本也随之按照成本动因的比例分配给各个产品或生产线。

三、作业成本法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较切合高新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计算,它对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扭曲产品成本的现象可以予以纠正。对于一个企业产量的高低、制造工艺的复杂与否,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产品与其所耗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使其更接近真实成本。这一突出优势,为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环境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对于企业领导者计划、控制和决策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会计成本信息,同时相比早期提出的变动成本法它更具优势。但是,在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时会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一)作业成本法的本质与实施时遵循的成本――效益原则。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部分即为作业成本法,其本质是计量资源的流动,并不仅体现在计算产品成本上和各种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对于一个成本系统,我们最主要关注的是成本,有时越准确意味着成本越高。作业成本法的执行意味着大量的数据处理,实施成本较高。若企业的规模导致间接费用高、产品品种复杂的情况下,对于传统的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选择应用,企业应该依据成本――效益原则,慎重地考虑采用哪一种。

(二)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会计的比较。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与传统成本观是差别的,它作为一种全新的完全成本制度,它与传统的成本观念的差异导致了应用时会与传统会计之间存在矛盾冲突。实施时应特别注意作业成本会计与传统成本会计之间的衔接问题。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的现象。

(三)主观上的偏差与实施时存有失败的可能。如果说作业成本法的成本信息反映更为准确的话,全面地考虑它也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例如,在作业的分类确认、成本动因的选择和成本库的区分上,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判断。这种主观随意性有时会带来偏差。作为企业应当认识到,在实施之前,企业应该做一个全方位的调查了解,获取一些有助于企业成功执行作业成本会计的必要因素,例如高层管理的支持、信息技术力量的强弱、人才的补给等。要提前意识到,尽管某些产品或市场因素会使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产生效益,但同样的因素也有实施失败的可能。

作业成本会计改进了成本概念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对成本管理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提高。作业成本会计形象地揭示了成本成形的动态过程,使管理者和会计工作者对成本的概念有了更为完整、具体的了解。那么,对于在我国企业的实施过程中哪些建议是值得我们借鉴听取的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我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

四、我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

作业成本会计以作业为核心核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抓住了资源向成本对象流动的关键,形成了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得对成本管理更为有效,对于分析企业在产品、劳务、顾客和市场的盈利性差别分析更全面了。引进作业成本法当然要适合我国的国情,以下是关于我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建议。

(一)将了解工作做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前,应做好与其相关的基础工作,确保各项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若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准确,导致假账真算,当运作起来其成本是比较昂贵的,弥补起来企业成本巨大,劳民伤财。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传统成本法在新环境下的局限,以及这种局限对企业经营者决策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其次了解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科学性、有效性,尤其是其对于传统理念的优势,做到知己知彼,方能实施起来游刃有余。

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与落后,是我国实施作业成本的主要问题。观念认识的更新对于实施作业成本会计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环境的改善,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化在企业中毕竟全范围的推广,对于传统观念的改变都需要管理层予以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只有决策者和财务工作者对于新观念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才会产生相应的动力。在理论上,会计的本质被概括为是“管理活动”,但实践中,多数企业仅仅把会计作为记账、算账、保障的手段,并没有真正地利用到管理中去,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传统的成本法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不足。想要改变,就要从改变观念做起。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实施之前全面了解是极为重要的。

(二)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作业会计成本的基础和保证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因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得以实现,才能有效地划分区别费用产生、资源消耗的每个生产区域和环节,才能更好地区分费用产生、资源消耗的前因后果。此外,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实现,关于成本控制、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才能将成本的信息准确率的标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只有这样,收集到的成本信息更加客观,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也得到了保证。

(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措施。第一,在控制实施范围方面,应先选取较容易推广的企业或部门进行,然后逐步推广;第二,对于作业衷心和成本动因的数量应做到合理控制和监督;第三,在整个实施推广的过程中,会有实际情况与计划相矛盾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不能遇到矛盾就停滞不前甚至放弃,要知道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第四,设定的目标要合理,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成果及时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挫折也会有收获,及时总结发扬好的成果,鼓励员工将作业成本法实施持续下去;第五,信息技术的支持必不可少。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要实时关注整个行业的动态,对于信息技术的更新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这对于推动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四)关于试点企业的选择及其他注意事项。我们有三种形式来选择合适的试点企业,具体为:第一种,从符合上述条件的企业中选择;第二种,自愿实施。实施作业成本法无疑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升华企业管理水平的自身行为,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实施;第三种,组织实施。此形式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就是一个大的企业集团公司。在组织实施时,可选择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不同规模不同效益的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试点实施。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只有唯一的一种,但当它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时就会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产生形式上的变化。有变化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没有任何两个企业的情况是完全相同的。因此,需要成立相关作业成本法专业的咨询组织。此外,当前形势下,财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实施作业成本法就一定与财务数据相联系,所以相关的作业成本系统软件有待开发。最后,要分阶段经常性地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管理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引言

公路建设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成本控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各个项目参与方之间职责关系问题、勘测设计问题、偷工减料问题、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问题、项目资源的配置问题、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地质条件问题、材料供应问题、合同管理问题、项目融资问题、工期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成本超支。

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是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项目的盈亏与成本控制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抓好成本控制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良好的成本控制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意义重大。

一、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成本控制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广义的成本控制,一是狭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从企业利润长期稳定增长出发,对成本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控制。它不仅是在既定的经营条件下,通过对实际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达到成本目标,而且在成本形成前的设计开发阶段、预测计划阶段就进行成本的事前控制。狭义的成本控制是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相配合,形成成本管理体系。成本控制职能在成本管理中处于特殊地位,它体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并且是实现目标最直接的手段。成本控制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成本管理的其他职能都围绕着成本控制进行。因此,从广义来看,成本的预测、计划带有事前成本控制性质,成本分析和考核带有事后控制性质,这样,广义的成本控制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即成本预侧、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

(一)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通过标准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定期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显示成本差异,并按照例外管理原则,就重大差异项目分析差异原因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控制成本达到成本抑减的目的。目前大多数公路公司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标准成本制度通常分三步骤进行:首先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公路公司一般以同行业先进水平或历史成本的平均值为依据,结合自身营运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提出不正常因素,并考虑未来变动趋势等来制定标准成本其次是对差异的计算和分析。通过对核算后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比较,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差异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落实到责任单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二)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形态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相关时期内用于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变动成本法源于管理人员对成本实施管理时,销售增加的同时,利润却较少这一现象的关注和分析。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中核算成本的基本方法。它是根据成本习性的特点核算成本。在计算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存货成本时,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固定制造费用,而把其作为期间费用来处理。变动成本法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和控制开辟了新途径,体现了许多优越性,但并非十全十美。

(三)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该计算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资源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由于作业消耗了资源、产出消耗了作业,因此,资源应通过资源动因分配给作业而形成作业成本,作业成本应通过作业动因分配给产出,即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采用多种成本动因进行分配,提高了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作业成本法具有传统成本核算不具备的两大特点:一是在成本分配方法上引入了成本动因概念,将传统的单数量分配基准改为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相结合的多元分配基准,增强了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二是它强调成本的全程战略管理,将成本控制视野延伸到市场需求和设计阶段,注重优化作业链和增加顾客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管理层次。

(四)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企业根据产品质量、性能和用户所能接受的价格及企业所能接受的目标利润确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根据目标成本对成本活动进行控制,使实际成本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并不断降低成本。目标成本法是以设计阶段为中心,结合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以综合降低成本为目的而实行的成本管理方法。

(五)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是按照项目的经济责任制要求,在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各责任层次分解项目全面的预算内容,称为责任成本。责任成本划清了项目成本的各种经济责任,对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记录、定期做出业绩报告,是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责任成本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若干责任中心,并对他们分工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责任中心按其控制区域和责任范围的大小,可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在项目组织里,项目管理部、工程队、班组都是一个成本中心,项目经济部中的有关部门,如财务、技术、材料等也是一个成本(费用)中心。根据责任中心的划分,确定不同层次的“责任预算”,从而确定其责任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

责任成本法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控制技术,它的思想是分权管理、系统论、控制论与运筹学和数理经济的有机结合。它以人为本,以效益为目的,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作业单元消耗资源为对象,并拓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数位管理理念,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倍增效应,从而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六)偏差控制法

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偏差控制法,是在制定出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成本方法找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变化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而实现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在项目成本控制中,进行成本控制的偏差可分为三种:第一是实际偏差,即项目的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二是计划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第三是目标偏差,即项目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

(七)赢得值(挣值)分析法

对公路施工的项目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预先制订的管理计划和控制基准,在实施工作中进行定期地比较分析,然后调整相应的计划反馈到实施计划中去。有效地进行项目成本和进度控制的关键是监控实际成本及进度的状况,及时、定期地与控制基准相比照,并结合其他可能的改变,及时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修正或更新项目计划,预测出项目完成时成本是否超出预算、进度会提前或落后。可见,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是质量、进度和成本。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确保对成本、进度进行有效地控制。挣得值分析法是工程项目成本、进度综合度量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二、基于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方法

(一)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首先,在工程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成本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中标以后,应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组建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同时以“标书”为依据确定项目的成本目标,并下达给经理部。其次,在施工准备阶段。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认真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公司下达的成本目标,以分部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为基础,联系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的节约计划,在优化的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作为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第三,在间接费用预算的编制及落实方面。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参加建设人数的多少,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上述预算进行明细分解,以项目经济部有关部门(或业务人员)责任成本的形式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证提供依据。

(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特别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验收(包括实际工程量的验收和工作内容、工程质量、文明施工的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正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其次,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与施工预算资料进行核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第三,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对于一般的成本差异要在充分注意不利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有利差异产生的原因,以防对后续作业成本产生不利影响或因低劣而造成返工损夫对于盈利比例异常的现象,则要重视,并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加以纠正。第四,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也就是利用原有会计核算的资料,重新按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归集成本费用,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由责任部门或责任者自行分析成本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自行采取措施纠正差异,为全面实行责任创造条件。第五,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资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芝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立即中止合同,并另行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最后,定期检查各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差异如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情况,应针对责、权、利不到位的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落实责、权、利相组合的原则,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首先,精心安排,干净利落地完成工程竣工扫尾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工作一到竣工扫尾阶段,就把主要施工力量抽调到其它在建工程,以致扫尾工作拖拖拉拉,战线拉得很长,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在建阶段取得的效益逐步流失。因此,一定要精心安排(因为扫尾阶段工作面小,人多了反而会造成浪费),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其次,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在验收以前,要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包括竣工图)送甲方备查对验收中甲方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甲方签证,列入工程结算。第三,及时办理工程结算。一般来说:工程结算造价一原施工图士预算增减额。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交付的,项目预算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以前,要求项目预算员和成本核算员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最后,在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指定保修工作者,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包括费用计划),以此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

第5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内容摘要:目前学术界关于生产决策的方法存在着诸如不严密、复杂化、缺少一般性和科学性等缺陷,进而使生产决策的方法体系乃至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不规范、不完善。为完善之,可将生产决策的方法归结为相关损益法、函数极值原理法、线性规划法和成本重合点法。它们分别适用于生产对象、单项产品最优生产数量、产品最优生产批量、多种产品最优产量组合和生产手段四个方面的决策。其中,单项产品最优产量可根据利润函数用极值原理法求得。

关键词:生产决策方法 完善 相关损益

关于生产决策的方法(本文所指均为确定性决策),目前学术界观点甚多。笔者认为,现有的方法在科学性、规范性、一般性和完备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本文谨就这些缺陷、弊端的改进和生产决策方法的规范与完善,作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以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现有生产决策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生产决策方法及其应用的观点存在较多问题,不仅使生产决策方法理论长期不完善,而且影响了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本文择其带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概括性分析。

(一)关于逐次测试法

在诸多教科书中,逐次测试法常被用于最优生产量和最优价格决策。其步骤是根据利润公式R=Px-bx-a(R:利润,P:价格,x:产量或销量,b:单位变动成本,a:固定成本),列表计算某些产量或价格下的成本、利润或边际利润,通过计算、比较各产量或价格下的利润孰大或边际利润孰最接近于零来判定哪个产量或价格最优。其缺陷是,计算工作量大;产量或价格的列举往往间隔较大,并且具有很大盲目性,从逻辑上来讲属于不完全归纳法,缺乏科学性,因而决策结论不可靠。同时,该方法所依据的利润公式及内涵的成本公式是线性假设条件下的公式,是利润或成本函数的特殊形式,因而缺乏一般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关于差量分析法

对于生产对象决策问题,可根据相关损益公式“相关损益=相关收入-相关成本”,直接计算并比较各方案的相关损益孰大即可,这样既直观又简单。可是各种教科书上却普遍采用差量分析法,先分别计算两个方案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和差量损益,然后根据差量损益大于或小于零来判定两个方案孰优。这种方法不但将直观、简单易行的决策过程进行了无益的复杂化,打乱了人们的正常思维,而且不具有一般性,只能用于两个方案的比较,对于两个以上方案的决策,会使计算工作变得极其繁杂,例如,K=A1-B1-C1、M=A2-B2-C2与N=A3-B3-C3谁大,只要比较结果即可,如果用所谓的差量分析法,情况会如何呢?读者自己试一试会发现,差量分析法舍简就繁的程度简直是不可思议。

(三)关于边际贡献法

该方法是学术界较为普遍推崇的决策方法之一,并且往往将其与决策的一般方法并列描述。其实,边际贡献不过是相关损益的特殊表现形式而已。相关损益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分别是收入、成本、利润几个指标中某指标的总额,也可以分别是这些指标的部分金额;可以是总收入与部分成本的差额,也可以是部分收入与总成本的差额。总之是与决策方案相关的收入或成本或利润―统称为相关损益。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按这些指标的具体形式一一命名、描述决策的方法。而选择其一命名为边际贡献法,既没有特别的道理,也不具备一般性和独到的好处;同时,把相关损益法的特殊形式与决策的其它一般方法并列描述,也会造成人们对决策方法分类、体系认识上的偏差。这好比说出行的方法有:乘飞机法、乘波音747法、乘火车法、乘动车法、乘汽车法、乘奔驰法一样滑稽(吴晶,2010)。

(四)关于列表分析法

受学术界普遍青睐的另一种决策方法是列表分析法。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使决策过程和结果清晰明了,孰不知,它相对于公式法所增加的设计表格、画表、填表、表中分析、增加篇幅和抽象性等麻烦,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多劳无益的。有些全国性的相关考试还将复杂化的计算步骤用表格固定在卷子上,让考生按步填列,用教条化的格式、框框束缚了人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独创精神,这些都是很不可取的(吴晶,2010)。当然,根据情况在必要时采用列表的形式也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不可盲目滥用和将问题教条化、复杂化,并把它当作一种僵化的决策方法去推崇,更不宜将其作为一种单独的决策方法与其它决策方法并列描述,它充其量不过是决策方法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五)关于生产决策方法体系

除上述存在的问题之外,学术界对生产决策的内容与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哪类决策适用哪种方法等,没有恰当的描述和规范的观点,各种决策方法的分类或从属关系混乱不清。例如,将某些方法的特殊形式与决策的一般方法并列描述,见上述“(三)”,再例如,对从不同角度分类的方法并列描述,如将相关损益法与所谓的列表分析法并列描述。另外,对单一产品最优生产量的决策等问题,至今尚没有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生产决策方法体系分类,乃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规范和不完备,也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

改进和完善生产决策方法的见解

(一)生产决策原理的确立及方法体系的完备和统一

根据企业的生产目的和各种生产决策方法的实质以及各类生产决策内容的特点,可将如何解决生产决策的问题归结为一条基本原理、四类基本方法。

1.基本原理是指决策的相关损益原理,即:相关损益=相关收入-相关成本。在具备财务可行性(一般为相关损益大于0)的前提下,相关损益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相关损益原理是各种决策方法的理论依据,无论具体决策方法涉及哪些指标,采用什么样的数学原理和方法计算,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图像、图表或不同的数学公式),其根本宗旨都是通过比较相关损益的大小来确定方案的优劣。

2.四种基本方法分别为:相关损益法、函数极值原理法、线性规划法(含图解法)和成本重合点法。相关损益法是根据“相关损益=相关收入-相关成本”的基本公式,计算并比较各方案的相关损益孰大来做出决策的方法。另外三类决策方法实质上也是相关损益法,只不过它们利用相关损益原理的具体形式和具体方法具有独到的特殊性,根据相对公认的惯例,我们把它们分别作为一种单独的方法。

以上决策方法是按生产决策的原理和决策内容进行划分、归类的,其中,相关损益法按照相关损益的具体内容还可细分为:利润总额法、边际贡献总额法、单位资源边际贡献法、相关成本法等。各类决策方法按照采用的分析形式不同还可以分为:公式法、图解法和图表法等。这些决策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决策方法体系。

生产决策,主要解决如何科学地确定企业的生产对象、生产数量(含生产批量)和生产手段,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因此,生产决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决策:

一是生产对象决策。其特点是生产对象不同,各生产对象的生产手段、数量、收入和成本都是相对确定的,可以直接运用相关损益基本公式计算并比较各方案的相关损益来作出决策。该类决策包括产品生产(开发)品种的选择,亏损产品的停产、增产、转产与否的确定,半成品、联产品、副产品是否深加工的确定,是否接受特殊价格追加定货决策等。

二是生产数量决策。其特点是各方案的生产对象和生产手段相同,相关损益是产量或生产批量的函数,不能直接采用相关损益法通过计算、比较各种产量或生产批量下相关损益的大小来进行决策,而只能通过函数极值原理法和线性规划法进行决策。前者适用于单项产品最优产量和最优生产批量决策,后者适用于多种产品最优产量组合决策。

三是生产手段决策。其特点是各方案的生产对象相同,不同生产手段下的相关损益只与成本相关(表现为负的相关成本);各备选方案的相关成本分别为业务量的函数,可以根据这些方案的成本函数计算其成本重合点产量,然后比较大于或小于成本重合点产量的范围内各方案相关成本的大小来作出决策。因此,该类决策适用成本重合点法,主要包括生产工艺、设备和分厂的选择,零部件是外购还是自制的决策等。

四种基本决策方法与各种方法适用的生产决策问题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二)有关决策方法的探讨

上述决策方法的多数学术界已有科学定论,本文仅对单项产品最优产量决策的函数极值原理法和曲线型成本函数情况下的成本重合点法进行探讨。

1.单项产品生产数量决策的方法。该类决策适用利润函数极值原理法,其关键是建立成本函数。目前广泛使用的线性假设条件下的成本函数既不科学,也无法运用函数极值原理法,有的教科书上随意假定成本函数为y=ax2+bx+c,是很不科学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建立科学的成本函数。而建立成本函数的关键是建立变动成本函数。

变动成本随业务量变动的一般趋势或规律可以用弹性理论来描述。设变动成本为z,业务量为x,z、x分别为z和x的变化量,我们把业务量单位变动率所引起的变动成本变动率(即z的变动率与x的变动率之比)定义为变动成本的业务量弹性,简称变动成本弹性,设为c,则:

(c为弹性系数,x、z同向变化,c>0) (1)

文章用连续可导的理论变动成本函数z=f(x)来拟合某产品的变动成本变动的趋势或规律,则该产品的变动成本弹性可用z=f(x)的弹性近似地代替。对z=f(x)来说,其变动成本弹性c可以表示为微分形式:

,即: (2)

事实上,存在有这样的变动成本曲线z=bxh(b>0,h>0为常数),它的每一点上都有相同的弹性,即其弹性为一常数。z`=hbxh-1,z=bxh的弹性则为,即曲线z=bxh的弹性为一常数。

反之,如果变动成本曲线每一点上的弹性为一常数,则该变动成本曲线是属于曲线z=bxh的。假定变动成本弹性是c,当c为常数时,对(2)式取积分得,从而得:

lnz=clnx+lnb(lnb为积分常数) (3)

进而得变动成本函数:z=bxc(b为待定常数) (4)

设固定成本为a,总成本为y,利润为R,价格为P,由(4)式可得成本函数为y=a+bxc,利润函数为R=Px-bxc-a。函数(4)的建立可先转化为公式(3)的形式,然后根据有关资料采用最小平方法完成。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利润=0或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总利润最大),对R求导数得边际利润:R`=P-bcxc-1。

在P、b、a 一定的条件下,当c>1时,R有极大值,令R`=0,得最优产量:。

当0<c≤1时,从理论上说R无极大值,从而无最优生产量,从实际上看,最大生产能力生产量即为最优生产量。

2.非线性成本函数的成本重合点法。设甲乙两个方案的成本函数分别为:y1=b1xc1+a1和y2=b2xc2+a2。则非线性成本函数条件下的成本重合点产量公式为:。通过试根法可求得x。试根取值采用优选法中的中点法(对半法)或0.618法等,一般几次就可求出结果的近似值。首次试根取值的上下限可以选取最大能力生产量和 0或凭经验估计确定(试算次数相对地不受取值范围大小影响)(杜远福,2000)。当然,如果根据数学模型预先编制好计算程序,然后输入相关资料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则会使x的求解更加简便。

参考文献:

1.吴晶.《管理会计》最新实务指南[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2.萨缪尔森著.经济学(中册)[M].商务印书馆,1982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经济数学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公共基础;成本控制;全过程控制

0 引言

公路建设是在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成本控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各个项目参与方之间职责关系问题、勘测设计问题、新技术和新材料带来的问题、项目资源的配置问题、施工现场管理问题、地质条件问题、工期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成本超支。

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涉及到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是企业全面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工程项目的盈亏与成本控制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抓好成本控制的管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良好的成本控制对整个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意义重大。

1 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成本控制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广义的成本控制,二是狭义的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是从企业利润长期稳定增长出发,对成本进行的一种全面的综合性控制。狭义的成本控制是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和成本管理中的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考核等环节相配合,形成成本管理体系。

1.1 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指以科学方法预计正常工作效率下产品生产所应有的成本。目前大多数公路公司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就是标准成本控制制度。标准成本制度通常分三步骤进行:首先,是标准成本的制定;其次,是对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1.2 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是根据成本形态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只将相关时期内用于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1.3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

1.4 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是企业根据产品质量、性能和用户所能接受的价格及企业所能接受的目标利润确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控制就是根据目标成本对成本活动进行控制,使实际成本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并不断降低成本。

1.5 责任成本法

责任成本是按照项目的经济责任制要求,在项目组织系统内部的各责任层次分解项目全面的预算内容,称为责任成本。责任成本划清了项目成本的各种经济责任,对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计量、记录、定期做出业绩报告,是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1.6 偏差控制法

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偏差控制法,是在制定出计划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成本方法找出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和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与变化发展趋势,进而采取措施以减少或消除不利偏差而实现目标成本的一种方法。

1.7 挣得值分析法

对公路施工的项目管理和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预先制订的管理计划和控制基准,在实施工作中进行定期地比较分析,然后调整相应的计划反馈到实施计划中去。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要素是质量、进度和成本。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寻找进度和成本的最优解决方案,确保对成本、进度进行有效地控制。挣得值分析法是工程项目成本、进度综合度量和监控的有效方法。

2 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方法

2.1 施工前的成本控制

2.1.1 在工程投标阶段

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成本预测,提出投标决策意见;中标以后,应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组建与之相适应的项目经理部,同时以“标书”为依据确定项目的成本目标,并下达给项目经理部。

2.1.2 在施工准备阶段

根据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资料,对施工方法、施工顺序、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技术组织措施等认真分析,并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制定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公司下达的成本目标,以分部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为基础,联系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技术组织措施的节约计划,在优化的施工方案的指导下,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作为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

2.1.3 在间接费用预算的编制及落实方面

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和参加建设人数的多少,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上述预算进行明细分解,以项目经济部有关部门(或业务人员)责任成本的形式落实下去,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和绩效考证提供依据。

2.2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第一,加强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管理,特别要做好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的各项验收,以及实耗人工、实耗材料的数量核对,以保证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绝对正确,为成本控制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第二,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与施工预算资料进行核对,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纠偏措施。

第三,做好月度成本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正确计算月度成本,分析月度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对于一般的成本差异要在充分注意不利差异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有利差异产生的原因,以防对后续作业成本产生不利影响或因低劣而造成返工损夫;对于盈利比例异常的现象,则要重视,并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采取果断措施,尽快加以纠正。

第四,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核算。也就是利用原有会计核算的资料,重新按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归集成本费用,每月结算一次,并与责任成本进行对比,由责任部门或责任者自行分析成本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自行采取措施纠正差异,为全面实行责任创造条件。

第五,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资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乏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立即中止合同,并另行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

最后,定期检查各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每月一次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实情况。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差异;如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情况,应针对责、权、利不到位的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落实责、权、利相组合的原则,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3 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2.3.1 精心安排,干净利落地完成工程竣工缺陷期工作

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工作一到竣工缺陷期阶段,就把主要施工力量抽调到其它在建工程,以致缺陷期工作拖拖拉拉,战线拉得很长,机械、设备无法转移,成本费用照常发生,使在建阶段取得的效益逐步流失。因此,一定要精心安排,采取“快刀斩乱麻”的方法,把竣工扫尾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

2.3.2 重视竣工验收工作,顺利交付使用

在验收以前,要准备好验收所需要的各种书面资料(包括竣工图)送甲方备查;对验收中甲方提出的意见,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合同内容认真处理,如果涉及费用,应请甲方签证,列入工程结算。

2.3.3 及时办理工程结算

一般来说,工程结算造价以原施工图预算增减额。但在施工过程中,有些按实结算的经济业务,是由财务部门直接交付的,项目预算不掌握资料,往往在工程结算时遗漏。因此,在办理工程结算以前,要求项目预算员和成本核算员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核对。

2.3.4 在工程保修期间,应由项目经理指定保修工作者,保修责任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保修计划(包括费用计划),以此作为控制保修费用的依据。

3 结语

公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是个系统工程,应该在不影响质量、工期情况下,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工程实际建设工程中具有借鉴意义,可以有效的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2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涉及的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和反映,以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的逻辑依据是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用资源,资源消耗产生成本。

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成本动因即成本驱动因素,成本动因是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着眼点,它是作业成本核算系统中分配成本的依据,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关键因素。在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下,成本动因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成本动因可以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例如:机器工时、机器功率、人工工时、产品种类、营销推广次数、营销员工数等。

作业成本法最初作为一种正确分配制造费用、计算产品制造成本的方法被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引入一个中介——作业,基本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

根据这一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按如下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确认作业、主要作业、作业中心,按同质作业设置作业成本库,以资源动因为基础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成本库。第二步,以作业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产品消耗作业,产品的产量、生产批次及种类等决定作业的耗用量,作业动因是各项作业被最终产品消耗的方式和原因。

二、我国制造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企业成本中的间接费用比重急剧增加,并且间接费用结构和归属性发生了根本改变、许多间接费用与生产过程及产量无关,却与顾客满意度、发货熟读、服务次数等关键成功因素相关、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无法解释当期产出与间接费用的因果关系,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相关性大大削弱。于此不同,作业成本法则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已各项作业的作业量机单独确定的分配率为依据,分配归集共同成本,有助于提高产品成本数据的相关性、真实准确性。

将“作业”这一核心作为间接费用分配的基础,不仅提高了成本计算结果的精度,还引导企业经营者对成本动因的高度关注,从而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不清的不足,使传统成本法下的很多不可控的间接费用,都能在新的核算系统中找到相关责任人,并实施必要的成本控制。随着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级在管理领域的推广,作业成本信息被广泛用于预算管理、存货估计、产品定价、新产品开发、产品组合决策、自制或购买决策、顾客盈利能力分析、业绩评价等方面。

作业成本法这种成本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在我国先进制造企业是否可以逐步推广应用呢?

(一)从生产的组织管理上讲,虽然目前“零存货制度”和“零缺陷制度”等在中国还很难完全做到,但是,由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推广,先进的制造企业完全有能力通过努力降低存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设备、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等途径来努力接近无库存生产方式的标准。与无库存生产方式和零库存相关的单元式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也已深入人心。

(二)从市场需求上讲,客户对多样化、小批量和非经常性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再仅仅采用以往的季度化大批量生产的方针,而应该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相应地,企业传统的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来为采购、制造和企业决策服务的周期性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手段、会计决策理论、业绩评价方法等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使作业成本法这样灵活多变而又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和经营管理方法,具备了存在的基础。

(三)从成本结构上讲,直接成本的比例大大降低。产品成本结构如此重大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制造成本法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成本信息,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甚至导致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这种形势既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必要性,也进一步为作业成本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此外,现代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如ERP系统)为作业成本法、作业基础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可见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应用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三、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应用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组织制度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作业成本法关注“资源—作业—产品”的每个环节,从最详细的作业开始设置账户,成本计算过程复杂了许多,需要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计算、管理系统,因此需要“零库存”这样科学的生产组织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保证,要求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象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的目的。但我国的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还没有达到作业成本法的要求。

2.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各个作业中心也是相对独立的利益集团,它们能否主动地提供作业成本法需要的准确数据,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企业管理层如何加强对作业中心的控制,努力提高各个作业责任人的素质,保证各作业中心有机的协调,步调一致,保证信息真实准确,这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实际问题。

3.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我国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最大阻碍是观念上的落后。在理论上,虽然将会计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管理活动”,但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多年来始终把会计当作是一种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工具,管理会计的应用受到严重阻碍。大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目前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影响,对业成本法这一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不够关注不够了解。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1.利用作业管理的思想和过程管理的思想。企业应适应卖方市场的环境特点,深入开展作业的增值性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关注成本的增值性和成本发生的原因,力求以高质量、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确保企业的生存、赢利和市场地位的巩固。

2.选择合适的应用范围。作业成本管理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具有以下特性的企业比较适合采用:其一,高额的间接费用;其二,企业规模大,产品种类繁多;其三,各产品需要的技术服务的程度不同:其四,各次生产运行数量相差很大且生产准备成本昂贵;其五,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3.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任何一个成本系统并不是越准确就越好,关键还须考虑其运行成本。作业成本法需要进行大量的作业分析确认、记录和计量,增加了成本动因的选择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工作。我们应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成本效益原则衡量采用作业成本法能否解决现存的成本管理问题,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是否超过收益。如果企业费心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的结果与现行成本计算法下的结果没有任何实质性差异,则不但不能解决成本管理问题,反而会加大费用开支、形成巨大浪费。

四、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展望

第8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成本控制;集成成本观;价值管理;企业竞争力;经济效益

0 引言

集成成本观是作业成本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其基本原理是在作业成本观中融入经济增加值计算中的资本成本。基于集成成本观的成本控制是指在企业成本控制过程将经济增加(EVA)和作业成本法(ABC)集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成本控制的实践中,从而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1 集成成本观下成本控制优势

1.1 成本分配更具有合理性

传统的成本分配方法采用产量、人工工时和机器工时等标准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分配标准单一,被分配费用与分配标准之间的相关性差,成本分配带有极强的主观性,结果不准确。有实证表明,传统成本分配方法高估产量高、生产复杂性低的产品成本,低估产量低、生产复杂性高的产品成本。集成成本控制在成本分配上引入动因概念,动因是引起资源利用、作业产出、成本和收入变化的因素。成本动因不仅限于以单一的产量、工时,还包括设备的调整次数等。成本动因的引入关键是重视了成本分配对象与成本分配标准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按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进行成本分配,成本计算结果准确性和合理性增强。

1.2 成本控制更完整

集成成本观下企业成本控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成本”控制,不仅包括经营成本,而且包括资本成本,这有利于企业经营者认识到资本是企业宝贵的、稀缺的资源,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本,杜绝或减少资本的浪费,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尤其重要。同时,利用EVA作为成本控制是否有效的判断标准,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者对价值创造的敏感性。在ABC下,判断成本控制效果的标准是利润,但有利润不一定创造价值,甚至会毁损价值,而将评判标准改为EVA,保证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创造,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1.3 成本控制深入到作业

集成成本观下企业成本控制以作业为核心,认为作业是成本发生和资源耗费的纽带。在集成成本管理理念下,企业可以被视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形成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通过对企业的作业链乃至价值链进行分析,消除非增值的作业和不断发现、改进效率低的作业,使企业的作业链持续地改善,保证企业整体作业链的优化。在优化作业链的过程中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2 集成成本观下成本控制应用影响因素

2.1 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的递延性

传统的成本主要是为了进行存货计价和损益的计算服务,而忽视了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支持的需要。企业为传统成本管理花费大量人、财、物并经过多年才建造起来一套系统,重新建立一套新的成本控制系统代价相当大。况且现行的对外报告制度仍然要求按照传统的模式来进行存货计价和损益计算,所以人们认为传统的成本控制不能放弃。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和企业管理目标,从企业委托责任出发,让投资者得到合理投资回报。

2.2 集成成本控制实行的效益性

集成成本观下企业成本控制不能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本效益原则约束。如果建立一套独立的集成成本控制系统,纯粹为作业成本的计算、控制、分析进行有关信息的归集、存储、处理和报告,需要相当高的信息成本,集成成本控制实行起来是昂贵的。许多批评集成成本控制的人员认为精确的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会得不偿失,因为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果过多人、财、物的代价花在作业划分和成本信息处理上,不但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成本,反而会使企业总体成本上升。同时,资金成本的确定也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不确定性很大,特别是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物价变动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的资金成本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动。这都影响成本控制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坚持重要性原则,在较多的成本影响因素中找出对企业成本升降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作业,并对之实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要优化资金结构,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2.3 制度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制度的严肃性和灵活性,使基于集成成本观下企业成本控制的应用处于两难境地。基于集成成本观下企业成本控制业绩评价指标一旦建立,必须保持其严肃性,不能随意更改;另一方面,当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确实发生变化后,则要求有相应灵活性的制度,否则,计算出来的结果会产生不精确性和不公平性,但一旦允许灵活性,就会增加“影响成本”,即人们施加给组织的努力修改规则的成本。一旦人们知道规则是具有灵活性的,只要修改规则符合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努力修改相应的规则。如果环境变化就调整规则或标准,那么当环境变化时, 实际上就会鼓励作业中心管理者逃避责任,而分权化决策产生的背景恰恰就是不断变化的环境,而集成成本观下企业成本控制业绩评价指标又是为分权化组织服务的。这样,基于集成成本观下企业成本控制评价指标在应用中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

2.4 作业划分和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性

作业成本作为一种先进的制度,是新的技术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假设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因此,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是:先把资源成本(依资源动因)归集到作业,再把作业成本依作业成本动因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作业的划分和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是作业成本计算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影响作业成本信息准确性和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它实际上是在准确性和制度成本之间权衡。

成本动因可归纳为五类:数量动因、批次动因、产品动因、加工过程动因、工厂动因。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应在分析有关各种成本动因的基础上,开辟和寻找成本控制的新途径。比如,按照作业成本对成本动因的分析,企业成本可划分为由业务量动因驱动的短期变动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和由作业量动因驱动的长期变动成本(主要是各种间接费用)。基于此种认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可考虑通过实现适度经营规模来有效地控制成本,因为通常较大规模比较小规模更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如采购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采购数量所制约,还与采购次数有关,大量采购能降低单位采购成本;营销费用支出不单纯受销售数量所制约,还与销售批次有关,大量销售能降低单位产品负担的营销费用。对这类问题,若能分析出各动因(自变量)与成本(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成本函数的具体模型,即可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确定最优经济规模。

4 结束语

总之,集成成本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完整意义上的成本信息和进行经济增加值分析的业绩评价指标,在短期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产品定价决策,保证预期的盈利目标;在长期可以促使管理者认识到资本是宝贵和有限的资源,因而需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加以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作业成本法在煤炭企业的实施步骤[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01).

[2]甘永生.树立新型成本管理观念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J].财会月刊,2007,(03).

第9篇: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范文

【关键词】 炼油企业; 作业成本法; 传统成本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石油化工市场面临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更为复杂的市场竞争。我国炼油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但是对间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普遍缺乏相关性,致使传统成本控制的效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较大的局限,这就导致我国炼油企业成本核算发生扭曲。所以亟需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这将成为成本优化的新突破口。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意义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也称为活动成本法、巴雷托分析法、主次因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它是建立在“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个基础上,以“成本动因驱动理论”为依据,对作业进行动态的追踪,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和归集,把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顾客或产品上,是将间接成本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产品、服务及客户中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

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该方法的应用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成本信息更加准确。作业成本法采用的是多种标准来分配间接费用,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弥补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单一标准分配间接费用和形式上的分配标准多元化的缺陷,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弊端,使成本的核算更为精准,从而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其次,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作业成本法按成本动因将费用分配到产品,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准确地了解资源消耗的动因,并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所需的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

再次,有利于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传统成本管理只是简单地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作业成本法能够从战略经营的角度对成本信息进行管理与控制,更符合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与管理。

最后,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通过优化价值链和作业链对资源的消耗进行分析与控制。同时,加强了企业部门间、生产环节间在流程观、作业观的协同作用,从而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效益。

总之,在我国炼油企业研究和推广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核算理论及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能为同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三、LH石化公司作业成本法应用举例

(一)LH石化公司简介

LH石化公司始建于1970年,占地面积16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9.46亿元,员工2 950人,年产值达30亿元,下设16个生产车间和一个直属公司以及配套的科研、质量、安全、环保、职工培训等生产保障体系,是一家原油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燃料油、油、化工型石油化工企业,已进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先进行列。

公司以常减压蒸馏装置为龙头,并配套建有催化裂化、加氢精制、糠醛—白土精制、临氢降凝、氧化沥青气体分馏、聚丙烯等20套现代化的生产装置,所有装置全部实现了DCS集散控制,可向用户提供液化石油气、汽油、柴油、石脑油、重交通道路和普通道路沥青、特种工艺油、石油焦、丙烯、聚丙烯等上百种质量上乘的石油产品,畅销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远销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是国内首家百万吨沥青生产企业,国内最大的优质道路沥青生产基地。

(二)LH石化公司成本核算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炼油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还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装置技术系数法(也称联产品系数法)。所谓装置技术系数法,是根据同一种原料生产出多种联产品的特点,以生产装置为核算单元,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对炼油企业的全部加工成本按装置进行归集,将各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平行汇总,加、减期初和期末半成品、在产品成本差额,减自用燃料油、气、生产装置资产蒸汽、供其他系统自用产品成本及来料加工费,计算出产品总成本,再根据石油产品系数分别计算出各种石油联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各种石油产品的系数是根据产品加工流程长短、难易程度,产品收率高低,产品质量标准来确定的,一般由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下达。

LH石化公司基本生产装置中的蒸馏装置的成本核算表如表1所示。

(三)作业成本法在LH石化公司的应用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构成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在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与分配上没什么区别,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作业成本法优于传统成本法。因此下面根据作业成本核算模式,以LH石化公司蒸馏装置为例,进行作业成本法间接费用分析与实证。LH石化公司蒸馏装置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间接费用分析

LH石化公司装置间接费用表如表2所示。

2.传统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分配

传统成本法采用技术系数将所有成本归集后分配到产品中。LH石化公司间接费用成本核算表如表3所示。

3.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的选择及成本动因消耗的计算

要为每个产品选择合适的成本动因,计算各产品的成本消耗。

(1)折旧、摊销:炼油企业某一设备可能生产出多种联产品,设备折旧和摊销就不能简单归集到某一种产品上,一般选择产品产量作为成本动因。一个装置生产的产品越多,所耗用的固定资产比例越大,折旧、摊销费用就越大。

产品的折旧、摊销=(产品产量/产品总量)×折旧费用

如:干气折旧、摊销作业成本=0.25/(0.25+1.4

+1.41+2.42+1.76+1.74+2.01+2.46+4.21+6.47+6.78

+5.35+8.24)×48.39=0.272(万元)。

(2)机物料:直接生产出产成品的有机物料。选择产品产量作为成本动因。

机物料=(产品产量/产品总量)×机物料费用

如:初顶油机物料作业成本=1.4/(0.25+1.4+1.41

+2.42+1.76+1.74+2.01+2.46+4.21+6.47+6.78+5.35

+8.24)×6.61=0.208(万元)。

(3)化验检验费:主要是对产品进行质量抽查,与产品化验检验的频次有关,选择化验检验次数作为成本动因。

产品的化验检验费=(产品化验检验次数/总化验检验次数)×化验检验费用

如:常顶油化验检验费作业成本=5/(1+5+5+4+6+4

+6+5+7+7+4+4+2)×10.02=0.835(万元)。

(4)修理维护费:修理维护费是针对装置而不是针对某种产品的,一般选择产品产量作为成本动因。

产品的修理维护费=(产品产量/产品总量)×修理维护费用

如:常一线油修理维护费作业成本=2.42/(0.25+1.4

+1.41+2.42+1.76+1.74+2.01+2.46+4.21+6.47+6.78

+5.35+8.24)×6.72=0.365(万元)。

(5)燃料油、燃料气:燃料消耗由常压炉和减压炉的热负荷决定,实际消耗量可以统计出来,再根据常压产品和减压产品量确定产品燃料油和燃料气消耗量。

产品的燃料消耗=(产品产量/常压或减压产品量)×常压或减压炉消耗量

如:常二线油燃料油作业成本=(0.007/0.19)×349.5

=12.876(万元)。

常四线油燃料气作业成本=(0.0071/0.14)×103.82=5.265(万元)。

(6)蒸汽:蒸汽的消耗可以按照产品产量来进行计量和分配,所以将蒸汽的消耗量作为成本动因。

如:减一线油蒸汽作业成本=(0.049/0.31)×36.32=5.741(万元)。

(7)循环水、除盐水动力消耗可以根据产品消耗量作为成本动因。

如:减二线油循环水作业成本=(3.35/36.7)×22.02=2.01(万元)。

减三线油除盐水作业成本=(0.08/1.03)×13.5=1.049(万元)。

(8)其他费用,如人员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和图书资料费:与车间人员有关,选择人员数量作为成本动因。技术复杂程度高,则所需管理人员数量多。

如:减四线油人员费用作业成本=3/(1+2+2+5+5

+4+5+5+6+6+3+3+3)×70.38=4.223(万元)。

作业成本法间接费用分配表如表4所示。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成本核算结果的比较,如表5所示。

通过比较可知,单位成本存在大大小小的差异主要是由成本计算程序的不同造成的,作业成本法更为接近实际。从上面计算过程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计算程序不同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是依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将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折旧、摊销及其他费用等项目逐一列示,并汇总登记归集;再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根据各联产品技术系数计算出各联产品积数,进而计算出各种联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如表3所示)。以初顶油为例,初顶油积数=初顶油产量×初顶油技术系数=1.40×1.00=1.40(万吨),联产品积数和=37.09(万吨),全部联产品总成本=668.13(万元),单位积数产品成本=全部联产品总成本÷联产品积数和=668.13÷37.09=18.01(元/吨),初顶油总成本=初顶油积数×单位积数产品成本=1.40×18.01=25.214(万元),初顶油单位成本=初顶油总成本÷初顶油实际产量=25.214

÷1.40=18.01(元/吨)。同理,可求出其他联产品的单位成本。

而作业成本法则较为复杂,首先确定各联产品成本动因,即将资源分配到作业;然后将费用分摊到每一成本项目中,即将作业分配到产品,进而求出联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如表4所示)。以初顶油为例,首先按照各种费用的不同成本动因确定初顶油的成本动因消耗,如人员费用=2,人员费用的作业成本=2/(1+2+2+5+5+4+5+5+6+6+3+3+3)×70.38

=2.815(万元),同理可求出其他项目的作业成本,进而计算出初顶油作业成本合计为25.238(万元),那么初顶油单位成本=作业成本合计/初顶油产量=25.238/1.4=18.03(元/吨)。同理,可求出其他联产品的单位成本。

(二)计算结果不同

由表5及以上的示例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各产品的单位成本并不相同且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多数联产品成本略大。其原因主要是作业成本法将化验检验费、人员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和图书资料费以及其他费用计入了产品成本,而这些费用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中都被计入管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这就使得作业成本法的多数联产品成本略高。如:作业成本法下干气的单位成本=作业成本/产量=2.207/0.25=8.83(元/吨),而传统成本法下干气的单位成本为3.24(元/吨)。

综上所述,传统成本法以产品为成本核算对象,制造费用按产品经济系数分摊到各产品中,人为因素大;而作业成本法是把实际发生的各种成本动因分摊到各产品中。作业成本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更好的方法,它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但要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作业成本法,彻底消除人为影响因素,得出完全真实的成本信息,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基础性的统计分析工作和成本动因的选择确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美丽,孙艳波,魏秋生.炼油作业成本法应用思考[J].会计之友,2009(6):44-45.

[2] 冯睿.对炼油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09(10):128-129.

[3] 张暮霞.作业成本法在石油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2(8):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