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细胞遗传学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细胞遗传学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细胞遗传学分析

第1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摘要】 目的:了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M2亚型的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对23例以FAB分类标准确诊的AML-M2初发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34%M2a、92%M2b患者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Auer小体在M2b患者细胞中检出率明显高于M2a患者;M2患者白血病细胞POX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在M2a细胞表达多为弥散细颗粒状,而在M2b呈局灶团块状。23例患者中18例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异常核型检出率78.3%(18/23)。16例M2a患者无一致性的染色体异常。7例M2b患者均有特异性的t(8;21)异常,其中3例伴有y染色体丢失。结论:M2白血病组内异质性较大,M2a和M2b似乎具有各自独特的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特性。

【关键词】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ML-M2; 细胞形态学; 细胞遗传学

急性粒细胞部分分化型白血病 (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AML-M2) 是一组异质性较大的髓细胞白血病,常伴有特殊的染色体异常。其诊断标准由FAB协作组于1976年提出,在FAB分型的基础上,国内又将其分为M2a和M2b,后者由我国首先提出,1980年被列入国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标准中的一种特殊亚型。2001年WHO分型别提出4种有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中t(8;21)(q22,q22)与M2b密切相关。细胞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对AML-M2白血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AML-M2的细胞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特点,报告57例研究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57例均为2003年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血液室按FAB标准确诊的M2初诊治患者,其中23例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M2的诊断标准按文献[1]。

1.2 试剂:瑞氏-姬姆萨(Wright-Gimsa)染液: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α-NAE,PAS和POX试剂盒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研所科技公司。

1.3 形态学检查:骨髓及血涂片经瑞氏-姬姆萨染色后分类计数,常规进行POX、α-NAE(NaF)和PAS组化染色。

1.4 染色体核型分析:取患者初诊治疗前的骨髓,经24~48h培养后,收集细胞常规制片,应用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分析中期细胞数16~42个,根据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1995)[2]对核型进行描述。至少2个细胞有同样的染色体增加或结构重排,或者3个细胞有同样的染色体丢失方可确认为一个异常可隆。

1.5 统计学处理:两均数比较应用t检验,统计数据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57例患者中男32例,女25例,中位年龄40岁(3~73)。其中13例为M2b亚型,余均为M2a亚型。乏力、面色苍白为常见临床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例数分别为12、7、11例,16例有胸骨压痛,21例有皮肤紫癜、瘀斑。

2.2 血液学特征:本组57例患者白细胞中位数20.08×109/L,(0.66~450.01)×109/L,血红蛋白中位数70g/L,(36~168)g/L,血小板中位数40×1012/L,(6~658)×1012/L。其中M2a患者44例,白细胞中位数27.84×109/L,(0.66~450.01)×109/L ,血红蛋白中位数75g/L(38~168)g/L,血小板中位数44×1012/L,(6~658)×1012/L。M2b患者13例,白细胞中位数10.43×109/L(1.91~77.0)×109/L ,血红蛋白中位数60g/L(36~95)g/L,血小板中位数29×1012/L,(11~241)×1012/L。M2b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较M2a更为明显(p<0.05)。49例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原粒。M2患者骨髓增生多为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2例(3.5%)M2a患者为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约34%(15/44)M2a、92% (12/13)M2b患者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Auer小体在M2b发生频率较M2b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M2b患者骨髓细胞异常中性中幼粒明显增多:胞核与胞质发育极不平衡,胞质丰富,易见空泡,内外浆明显,内浆含多量细小粉红色中性颗粒,亦常见粗大橙红色朝阳红颗粒,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大而明显,该特点有助于M2a与M2b的鉴别诊断。M2患者白血病细胞POX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在M2a细胞表达多呈弥散细颗粒状分布,而在M2b多表达于异常中幼粒细胞胞核凹陷处(高尔基富含区)呈局灶团块状,此点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2.3 细胞遗传学特征:57例M2患者中23例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第1~16例为M2a亚型白血病,第17~23例为M2b白血病。23例M2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78.3%(18/23),18例染色体异常患者中,单纯数目异常1例,结构异常12例,5例同时伴有数目和结构异常。分别占异常核型总数的5.5%、66.7%和27.8%。9例患者为异常核型与正常核型的嵌合体。t(8;21)易位8例,占M2亚型的34.8%,其中1例为罕见的伴t(8;21)(q22,q22)的复杂易位,核型为46,xy,t(8;21;8)(q22,q22,q24)。7例M2b患者均有t(8;21)异常,其中3例伴有y染色体丢失。16例M2a患者无特异性的染色体重排,除2、10、13、16和19号染色体未见受累外,其余染色体均被累及。详细资料见表1。

3 讨论

AML-M2白血病的年发病率较高,约为0.66/10万,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35.5%[3]。M2b多为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较M2a更为明显,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相似。本组47.4% (27/57)M2患者骨髓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该小体在M2b更为易见,约占92%(12/13)。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在M2b明显增多:胞核与胞质发育极不均衡,内外浆明显,内浆含细小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凹陷折叠,呈肾形、马蹄形,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大而明显。M2细胞POX呈强阳性,在M2a细胞表达多为弥散细颗粒状分布,而在M2b呈局灶团块状。从免疫表型看,胞核、胞质的多种蛋白形成紊乱远较核浆发育不平衡复杂得多,有以下特点:①代表不同发育阶段的蛋白共存(CD34和CD33共存);②代表不同细胞系列的蛋白共存(CD33和CD19共存,CD19和CD56共存);③该共存的同细胞系列的蛋白却不同时表达(M2b细胞表达CD19却不表达CD10、 CD20、 CD22)。AML1/ETO融合基因有助于探明这些紊乱现象的发生机制,最近发现AML1/ETO对在正常髓细胞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PU.1和粒细胞分化因子C/EBPα发挥关键调节作用[4,5]。

表1 23例M2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略)

大约20%~40%的AML-M2患者有t(8;21),本组资料t(8;21)占M2的34.8%,与文献相符[6]。在分子水平上该易位导致原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的AML1基因易位到8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上,与该处的ETO基因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在M2白血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7]。本组7例M2b患者均有t(8;21)异常,提示M2b与t(8;21)存在高度特异性,t(8;21)可作为M2b诊断分型的标志。M2b患者t(8;21)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其它染色体异常,-y是M2b最常见的伴随改变,本组42.9%(3/7)M2b患者伴有性染色体y丢失。第六届国际白血病染色体会议对103例复发的AML进行分析[8],发生多次复发的病例大多在t(8;21)组,t(8;21)复发时常伴随出现9q-非随机性异常或复杂易位。这可能与AML1/ETO在长期缓解的M2b患者骨髓细胞中持久表达而不能剔除有关[9]。本组中4例有t(8;21)的M2b患者经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治疗获完全缓解8~13个月后复发,1例染色体核型为t(8;21;8)复杂变异易位,另1例为t(8;21)易位伴9q-附加异常,支持上述结论。具有单纯t(8;21)者预后较佳,完全缓解率高,伴有附加复杂异常预后相对较差,尤其-y和9q-的t(8;21)者CR率低。

16例M2a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核型检出率68.8%(11/16),无一致性的染色体异常。可见较有特异性的异常染色体,包括del(5),-7,t(8;21),del(11),del(12)(p12)等。11q23(MLL)异常主要见于AML-M5患者,该异常为高度异质性,可以是缺失或易位,后者中涉及的伙伴染色体不定,以t(9;11)(p21,q23)为最常见,患者预后差。有文献报道,del(12)(p12)异常较少见,患者多为M2型,本组2例患者有12p-,并不少见,可能与样本量偏少有关。3例(例5、13、15)患者有MDS前驱病史,涉及der(3)(3;6), del(5q), -11,del(11), del(12p), der(14)(5;14), del(15),-18异常,有MDS前驱病史患者的CR率明显低于无MDS前驱病史的AML患者。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发现1例嗜酸细胞明显增高的病例,嗜酸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19.5%,其染色体核型为46,xy,inv(1)(p22q44)。嗜酸细胞增多与该染色体异常是否具有内在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阐明。

M2患者组内异质性较大,特别是M2b和M2a似乎具有各自独特的临床表现和和生物学特性。概而言之有6点区别:①M2b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较M2a更为明显。②M2b患者骨髓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较M2a明显增多。③M2b患者POX染色呈局灶团块状分布于异常中幼粒细胞胞核凹陷处,而M2a多为弥散细颗粒状分布。④Auer小体在M2b更为多见。⑤M2b患者有特征性的t(8;21)异常和AML1/ETO融合基因,而M2a多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基因重排,无一致性的染色体异常。⑥M2b具有单纯t(8;21)异常患者易多次复发,但预后较佳,完全缓解率高,中位生存时间长。有鉴于此,WHO在对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分类时,把AML伴t(8;21)(q22,q22)/AML1-ETO作为独立亚型应用于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1-179.

[2] Mitelman F, edtor. ISCN 1995: An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M].Basel: S. Karger,1995.1-114.

[3]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主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1.954-965.

[4] Vangala RK, Heiss-Neumann MS, Rangatia JS, et al. The myeloid master regulator transcription factor PU.1 is inactivated by AML-ETO in t(8;21) myeloid leukaemia[J]. Blood,2003,101:270.

[5] Pabst T, Mueller BU, Harakawa N, et al. AML-ETO downregulates the granulocytic differentiation factor C/EBP alpha in t(8;21) myeloid leukaemia[J]. Nat Med, 2001,7:444.

[6] Nucifora G, Rowley JD. AML1 and the 8;21 and 3;21 translocations in acute and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J]. Blood, 1995,86:1-14.

[7] Nucifora G, Rowley JD. The AML1 and ETO gene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a t(8;21)[J]. Leuk Lymphoma,1994,14:353.

第2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染色体;核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

中图分类号:S567.21;Q343.2;Q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895-04

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是菊科(Asteraceae)蒲公英属(Taraxacum F. H. Wigg.)植物,也是菊科舌状花亚科(Subfam. Liguliflorae DC.)最进化的类群之一[1]。蒲公英属全世界约有300多种。中国高等植物数据库中已记录的、在中国分布的有79个种(包括7个存疑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其中东北地区为蒲公英的主产区[2,3]。东北蒲公英在东北地区有广泛的分布,但在收集种子的过程中,发现东北蒲公英经常产生败育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产生此次试验的动因。蒲公英属植物的染色体从2x到10x不等,以3x居多;其二倍体进行有性生殖[4],但多倍体中也存在兼性无融合生殖的情况[5],由此造成种子败育的原因不能确定。所以试验以东北蒲公英为材料,采用根尖压片确定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其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变异来判断东北蒲公英的倍性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种子败育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东北蒲公英杂交亲本的育性,以指导遗传育种工作,尤其在确定种间杂交组合、诱变育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为东北蒲公英的品种选育、杂交后代和新品种的鉴定、分类、推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东北蒲公英于2008年采集于辽宁省丹东市,栽种于沈阳农业大学百草园中草药试验基地内,常规管理。供试材料于2011年5月在田间采集新鲜植株,抖净泥土后自来水冲洗至没有附着物,晾干。将全株样品交由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李冀云研究员鉴定,确认是东北蒲公英无疑。

1.2 核型分析方法

核型分析采用根尖压片法。取东北蒲公英根长0.5 cm左右的前端部分,于观察日的9:00~11:00放入八羟基喹啉溶液中4 h,然后把根尖转移到卡诺固定液(冰乙酸∶无水乙醇=1∶3)中固定12 h以上,取出后保存在70%乙醇中(可长期保存)。用1 mol/L HCl在60 ℃的水浴中解离根尖样品15 min,去离子水冲洗3次后, 卡宝品红染色24 h以上,取根尖1~2 mm部分(分生组织)压片观察,中性树胶封片。在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选取若干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着丝点清晰的根尖细胞进行核型分析[6]与核型分类[7],并照相。

1.3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方法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采用花药压片法。于2011年4月底到5月初这段时间隔天在取样日的9:30~11:30取东北蒲公英未开的花蕾(直径0.2~2.0 cm), 迅速带回实验室将花蕾在卡诺固定液中固定24 h,再转入70%的乙醇中,置4 ℃冰箱内保存。制片前取出花蕾样品,用去离子水清洗3次, 晾干后将花蕾用消毒后的镊子撕开,最好别损坏里面的小花结构。在操作台上用镊子于花序中镊取3~5朵小舌状花放于载玻片上,用消毒针将上半部分花冠去掉,只留下半部分的聚药雄蕊,然后置于酶液(4%纤维素酶与1%果胶酶混合液,用柠檬酸缓冲液溶解)中,在37 ℃水浴锅中酶解120~150 min,再用去离子水清洗3次后将花药从中部切开,用镊子轻轻挤压,采用卡宝品红染色法制片,火焰微烤分色,用Olympus光学显微镜镜检,统计并照相。

2 结果与分析

2.1 核型分析

东北蒲公英的染色体为二倍体,试验中观察到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均为16。用Motic Camera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5个根尖细胞典型的中期染色体进行长度测量并计算出核型参数,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东北蒲公英染色体的核型公式K(2n)=2x=16=10 m+6 sm;染色体组总长为80.4,臂比值大于2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总数的12.5%,最长染色体(6.6)与最短染色体(4.1)的比值为1.61(

2.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结果

2.2.1 孢原细胞 东北蒲公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结果见图4。从图4可见,孢原细胞分裂旺盛,体积较大,核大于周围的其他细胞,细胞质也较浓。图4-1、图4-2、图4-3、图4-4为不同染色体数目的孢原细胞,这些孢原细胞大小不一,染色体数目差异非常大,数量从几百条到几十条不等,这与根尖染色体数目明显不同。图4-5、图4-6、图4-7为不同细胞核数目的孢原细胞,数量从2~5不等。在观察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不完整孢原细胞出现的现象,如图4-3那样,有一部分染色体分离了出去,就像原始细胞的裂解方式一样。图4-8是裂解后形成的造孢细胞,而后进行减数分裂。

2.2.2 第一次减数分裂 在减数分裂前期Ⅰ的细线期,花粉母细胞的核仁里出现解体,着色能力越来越弱。此时的染色质螺旋化形成长细丝状的染色体,呈“花束”状形态(图4-9)。至粗线期时,染色体逐渐缩短变粗,直到终变期(图4-10),同源染色体还没有配对,仍然是16条染色体。这与大多数植物在粗线期完成同源染色体的配对明显不同,说明东北蒲公英的同源染色体配对要明显滞后于其他植物;此时染色体还保持单价体的状态。在后期Ⅰ(图4-11)染色体分离,其后可以观察到2个子细胞之间没有明显的细胞板分隔(图4-12),因此东北蒲公英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为非连续性胞质分裂类型。

2.2.3 第二次减数分裂 到前期Ⅱ(图4-13)细胞核开始解体,形成染色体,从中可以看出2个细胞核的解体速度并不一致。后期Ⅱ(4-14)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随后染色单体开始解螺旋,又重新形成染色体(图4-15)。染色体进一步分离到子细胞的两极(图4-16、图4-17),当新的核膜、核仁开始形成时即进入末期Ⅱ。在末期Ⅱ(图4-18)形成四分体,随着核与核之间细胞壁的形成,出现十字型四分体(图4-19)。不断发育的小孢子因胼胝质壁逐渐解体消失,而被释放到花药腔中(图4-20)。

3 讨论

翟大彤等[8]研究表明,蒲公英属植物的染色体数为2n=18、22、24、26、32、34、36、37;而其对东北蒲公英的核型分析结果与王守军等[9]、王艳等[10]对蒲公英的核型分析支持x=8的结论一致。蒲公英属植物通常具有无融合现象,一般高倍性的物种可进行无融合生殖、低倍性的物种进行有性生殖[11]。东北蒲公英的染色体为二倍体(2n=16),那么它应该进行有性生殖、异交并具有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系统存在[4,12]。这在杂交育种上确定杂交组合时,就应以东北蒲公英为母本、其他蒲公英做父本来完成杂交试验。

花粉母细胞由孢原细胞发育而来;但在此次试验中,发现有些孢原细胞存在大量染色体的现象,其数量远远超过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的16条,出现孢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多于正常的16条染色体可能是由于细胞的裂解所造成的,孢原细胞染色体在裂解后形成细胞核,继而分裂开来。孢原细胞究竟是形成细胞核后裂解、还是形成染色体后再裂解、或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试验来证明。由于在试验中经常观察到染色体缺失的情况,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形成染色体后再裂解。但这些含有大量染色体的孢原细胞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精确调控染色体分离的、这种现象在蒲公英属植物中是否普遍存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详细试验来解释。

Atlagic等[13]认为,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与花粉育性具有相关性;Luan等[14]发现染色体配对正常时,会得到比较高的花粉育性及结实率。试验过程中东北蒲公英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单价体,但未观察到双价体或者三价体,这与Peter等[15]对二倍体的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 L.)减数分裂观察到的在前期Ⅰ形成8条二价体的结果并不一致。形成16条单价体的原因可能为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联会,二价体提早分离;或许是不规则联会,即几条染色体(并非两同源染色体)不规则地联在一起等造成的。在试验中发现,形成的单价体能正常分离,因此认为东北蒲公英形成单价体的主要原因是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联会造成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后期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分离,从而影响东北蒲公英花粉的育性。Khazanehdari等[16]也发现减数分裂中期单价体会引起后期的不均等分离,从而降低花粉育性。根据我们对离体花粉萌发的研究,东北蒲公英的花粉活性在60%左右,这也佐证了东北蒲公英的花粉发育存在一些异常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龚祝南,张卫明,刘常宏,等.中国蒲公英属植物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1,20(3):9-14,5.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李冀云.东北草本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 RICHARDS A J. The origin of Taraxacum agamospecies [J]. Botanical Journal of Linnean Society,1973,66:189-211.

[5] JENNISKENS J P J, WETZELS P C J, STERK A A. Aspects of the flowering ecology of taxa of Taraxacum sect[J]. Bot Jahrb Syst Planzengesch Planzengeogr,1984,104:369-400.

[6] 李懋学,陈瑞阳.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化问题[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297-302.

[7] STEBBINS G L. 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higher plants[M]. London:Edward Arnod Lid,1971.

[8] 翟大彤,安争夕,谭敦炎.新疆蒲公英属有性生殖与无融合生殖植物的调查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7,17(1):1-7.

[9] 王守军,杨晓杰,葛继荣,等.3种蒲公英的核型与进化[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6):49-52.

[10] 王 艳,闰丽梅,关雅静,等.戟片蒲公英的核型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1998,14(4):58-60.

[11] DIJK P J V, BAARLEN P V, JONG J H D. The occurrence of phenotypically complementary apomixis recombinants in crosses between sexual and apomictic dandelions(Taraxacum officinale)[J]. Sexual Plant Reproduction,2003,16:71-76.

[12] RICHARDS A J. Plant breeding systems[M]. New York:Chapman and Hall,USA,1986.

[13] ATLAGIC J, DOZET B, KORIC S. Meiosis and pollen viability in Helianthus tuberosus L. and its hybrids with cultivated sunflower [J]. Plant Breeding,1993,111:318-324.

[14] LUAN L, TU S B, LONG W B, et al. Cytogenetic studies on two F1 hybrids of autotetraploid rice varieties showing extremely high level of heterosis [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07,267:205-213.

第3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两性畸形;遗传学;研究性

发育异常临床不为罕见,多因生殖器男女分辨不清、第二性征与性腺性别不符就诊。此类患者自身病痛不大,但心理与社会压力较大,部分患者易产生恶变危及生命。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对患者极为重要。我们对1994—2004年来我室进行遗传咨询的16例两性畸形患者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现将患者体征及异常核型报告如下。

1 临床表现

16例患者年龄在11个月~21岁,父母均为非近亲结婚,主要病理体征如下:

1.1 社会性别男性9例

(1)1例先天性尿道下裂,短小,阴囊小,一侧小,一侧无,尿道外口开口于根部,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46,XX。外周血分子遗传学PCR检测结果:SRY阳性。此为女性假两性畸形。

(2)2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有和阴囊,还有大,阴囊内无,尿道开口于大内,B超检查:盆腔内有卵巢。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46,XX。此为女性假两性畸形。

(3)1例外阴为并有尿道下裂,有大,尿道开口于大内,阴囊外观与实际年龄相符,内有,病理检查结果:一侧阴囊内为,一侧阴囊内为男女混合性腺结构,以女性卵巢组织为主,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46,XX。此为真两性畸形(即阴阳人)。

(4)2例短小,尿道下裂,阴囊小有分隔,位于两侧腹股沟。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1例45,XO/46,XY;1例45,XO

(5)3例短小,尿道外口开口于根部,一侧或两侧发育不全,阴囊深度分裂如大。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46,XY。此为特发性男性假两性畸形。

1.2 社会性别女性7例

(1)5例原发闭经,患者身材高大,乳房发育差。B超检查,阴道为盲端,无子宫和卵巢,两侧腹股沟内各有一隐睾。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46,XY,此为男性假两性畸形。诊断为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2)1例女性外阴,肥大似,长3cm,无阴道,剖腹探查见:腹腔组织,精细胞发育不全。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46,XY。此为男性假两性畸形。诊断为不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3)1例原发闭经,乳房未发育,幼女型外阴,大发育差,部分融合,无阴道,B超检查:无子宫,性腺为索状结构。外周血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检查:46,XY,此为男性假两性畸形,诊断为无性腺症。

2 讨论

导致两性畸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遗传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人的性别分化是经一系列复杂过程才完成的,但性别分化的关键在于有无正常的Y染色体,原始生殖嵴在决定因子(TDF)的作用下发育为,合成的雄性激素诱导原始生殖器官分化为雄性内、外生殖器官,并在出生后促进性腺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若个体细胞中无Y染色体,生殖腺将向卵巢发育,因原始生殖腺有向卵巢发展的本能趋势[1]。

本文检出3例女性假两性畸形,核型都为46,XX,其中1例性腺为,但无Y染色体,这可能是SRY基因易位到其他染色体上,使得受累女孩男性化。另2例46,XX的个体性腺为卵巢,而外生殖器异常,导致此种女性假两性畸形的原因可能是(1)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因21-羟化酶缺乏,使氢化酮不足,从而使垂体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皮质增生,雄激素水平升高,使受累女孩男性化[2]。(2)体内雄激素增高或母亲怀孕期间过量使用雄激素(为了生男孩,此患者母亲在孕期服用过雄性激素),可引起女性个体外生殖器或第二性征男性化。由此看来,除了遗传因素会引起个体性发育异常外,内、外环境因素也可导致性发育异常。

本文检出1例真两性畸形,核型为46,XX,但此人有卵巢、两种性腺,有人报道46,XX真两性畸形是Xp-Yp不等交换的结果,也有人报道此种患者可能是隐匿性的46,XX/46,XY嵌合体或其他类型嵌合体。本文的1例46,XY/45,XO男性个体,性分化异常的原因可能是受精卵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Y染色体的丢失,最后形成了嵌合体,由于有Y染色体,故有发育。本文的45,XO男性形成的原因可能是Y染色体雄性性别决定区域片段易位到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3]。

本文的3例特发性男性假两性畸形,核型正常,但外生殖器异常,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雄性激素合成过程中,缺少由孕烯醇酮向雄激素转化所必需的酶(如17羟化酶),使雄激素合成减少而致。或靶细胞对雄激素的反应不敏感或部分不敏感所致。其真正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

本文检出7例男性假两性畸形,本病的主要异常是雄激素的靶器官对雄激素和双氢酮不敏感,因位于X染色体上决定雄激素受体的基因发生了突变[4],使雄激素的胞浆受体合成缺陷,因此细胞质中无雄激素—受体复合物传入细胞核,故对酮或双氢酮均无生物效应,按雄激素受体缺陷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另1例为无性腺征,有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的6~8周,尚未分泌苗勒氏管抑制因子(MIF),不发育,表现为无性腺症。

性腺发育异常,发生肿瘤的机率较高,故应及早作预防性性腺切除。随着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两性畸形的病因不一定只是常染色体及X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寻找其它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以及这些基因在人类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宗铁生.人体胚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1

2 徐维衡.医学遗传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3

第4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伊马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效果分析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以BCR/ABL融合基因为基础,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甲磺酸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选择性的抑制CML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克隆性白血病[1]。当今,甲磺酸伊马替尼已是国际公认的治疗CML慢性期的一线药物,其开辟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CML的新天地。但因原研甲磺酸伊马替尼价格昂贵,就全国而言,估计不到20%患者使用原研伊马替尼,在西北偏远地区使用率更低,高价格和低医保覆盖成为限制其使用的关键问题[2],故伊马替尼仿制品应运而生。国产伊马替尼是否与原研甲磺酸伊马替拥有同样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根据我院患者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11年1月~2015年01月收治的4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按照自愿原则,16例接受国产伊马替尼治疗,24例接受进口伊马替尼治疗,诊断和分期标准符合文献[3],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并均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分析、融合基因检查确诊,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国产伊马替尼组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6.5±6.8)岁,平均病程为(2.6±0.4)年,进口伊马替尼组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36.9±6.9)岁,平均病程为(2.7±0.3)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国产伊马替尼组及进口伊马替尼组初始剂量均为400mg/d,1次/d,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介于1.0~1.5×109/L时,可将用药剂量减少至200~300mg/d;当患者的白细胞计数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3.1血液学疗效判定标准 ①完全缓解(CR):患者的阳性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白细胞计数

1.3.2细胞遗传学疗效判定标准 ①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骨髓中未出现Ph染色体。②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Ph染色体的比例为1%~34%。③完全分子学效应(CMoR):BCR/ABL融合基因检查呈阴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液学疗效的比较 国产伊马替尼方案治疗CML的血液学总有效率达到了93.8%,CR、PR、NR率分别为87.5%、6.3%和6.3%,原研伊马替尼的血液学总有效率为95.9%,CR、PR、NR率分别为91.7%、4.2%和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均有较高的血液学缓解率,见表1。

2.2两组患者血液细胞遗传学疗效的比较 国产伊马替尼方案治疗CML的CCyR率、MCyR率和CMoR率分别为68.7%、25.0%和81.3%,原研伊马替尼的CCyR率、MCyR率和CMoR率分别为70.8%、20.8%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较高的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及分子生物学效应,见表2。

2.3两组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在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的轻度减少,且发生多系减少情况较少,相对血液学不良反应较轻,发生严重骨髓抑制情况少见,且两组在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类似,见表3。

2.4两组患者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在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水肿、恶心、呕吐、疲劳、脱发、胆红素升高,少数患者可有ALT升高,但反应均较轻微,大多数患者可耐受,甚至国产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原研伊马替尼更低,见表4。

3 讨论

CML是血液系统的常见骨髓增殖性肿瘤,该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化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理念,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药物治疗的目标从追求症状的缓解转变为追求分子水平的缓解,成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线药物。IRIS试验5年和6年[4],结果均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是治疗CML慢性期的良好药物,相比之前的任何治疗药物,具有优越的治疗效果,且耐受性好。研究表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CML比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更好的效果[5]。

但结合我国国情,原研伊马替尼尚未纳入医保范畴,且该药物价格昂贵,中国CML患者对伊马替尼的价格敏感,仅37.45%中国CML患者使用原研伊马替尼治疗,羟基脲仍然是中国CML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不利于CML疾病的控制及发展。伊马替尼仿制品上市有助于降低治疗成本,高质量伊马替尼仿制品提供了成本-效益解决方案,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治疗。伊马替尼仿制品是否具有和原研伊马替尼拥有同样的疗效及安全性成为广大患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国产伊马替尼方案治疗CML的血液学总有效率达到了93.8%,CCyR率、MCyR率和CMoR率分别为68.7%、25.0%和81.3%,原研伊马替尼的血液学总有效率为95.9%,CCyR率、MCyR率和CMoR率分别为70.8%、20.8%和83.3%,这也与国内文献报道相近[6],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国产伊马替尼与原研伊马替尼相比,两者在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方面疗效相近,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另外本研究可以看出,国产伊马替尼与原研伊马替尼拥有相似的不良反应,甚至国产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原研伊马替尼更为低,主要不良反应为可逆的轻度骨髓抑制,水肿、恶心、呕吐、疲劳、胆红素升高,少数患者可有ALT升高。但总的来说,不良反应轻微,大多数患者可耐受或予对症处理后可自行消失,两者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由于国产伊马替尼进入新疆市场较晚,我院使用时间仅有一年左右,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积累观察样本量,充分论证国产伊马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小结

综上所述,国产伊马替尼与原研伊马替尼拥有相似的疗效及安全性,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无法负担高额原研伊马替尼药物费用地区的CML患者尤为适用,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案。今后仍需积累样本量观察国产伊马替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Druker B J,Talpaz M,Resta DJ,et al.Efficacy and safty of aspecific inhibitor of the BCR~ABL tyrosine kinasein chronic myeloidleukemia[J].N Engl Jmed,2001,344(14):1031-1037.

[2]王建祥.中国15家医院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状况及目前诊断治疗模式调查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9,30(1):721-725.

[3]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慢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6):426-432.

[4]Hochhaus A,Druker BJ,Larson RA,et al.IRIS 6 years follow up:Sustained survival declining annual rate of trans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chronic 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treated with imatinib[J].Blood,2007,110:25.

第5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门具有百年悠久历史的血液病诊断技术,一百多年来一直都是使用瑞氏及其先驱者发明的涂片染色法,它是血液病理学重要的诊断工具。因为其制片的过程容易简单,能快速的对样品做出初步检查,即使在血液病检测手段与日俱进的今天,传统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它为现代血液病理诊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其本身的不断完善进步,并结合其他现代血液病诊断技术,在MICM方法上对各种白血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一) 血细胞的生成

目前认为,所有血细胞均起源于共同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造血组织中一类目前尚无形态学特征描述的功能细胞。其功能特点为:①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②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血细胞的生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即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和形态学上可辨认的各系原始幼稚细胞阶段,然后进一步成熟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系血细胞。

(二)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1)大小: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则与此相反。

(2)外形:红细胞系始终呈圆形,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系保持圆形或椭圆形不变;单核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则均由圆形或椭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2、核质比例(N/C)胞核逐渐缩小(巨核细胞例外),胞质量逐渐增多,由核大质少变为核小质多。

3、细胞核

(1) 大小: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的胞核则由小明显变大。

(2) 核形:幼红细胞胞核始终呈圆形,核逐渐缩小,核染质固缩,最后脱核而消失,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粒细胞系原始及早幼粒细胞阶段呈圆形或椭圆形,随着细胞成熟,胞核的一侧逐渐凹陷,最后形成分叶状。

(3)核位置:居中,常偏位,侧这边。

(4)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凝集变为紧密粗糙,着色则由浅变深。

(5)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6)核仁:由清晰可见到消失。

4、细胞质

(1)胞质量:一般由少逐渐增多,淋巴细胞例外。

(2)着色。

(3)颗粒:多从无到有,从非特异性颗粒到特异性颗粒。

(4)空泡:正常情况下,浆细胞胞质中可见小空泡,其他细胞系列中一般无空泡,出现空泡多由于细胞退行性变。

二、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特征[1]

(一) 贫血

1.缺铁性贫血 是因体内贮存铁缺乏而使血红蛋白合成不足所致。

【血象】

(1)红细胞,血红蛋白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

(2)轻度贫血时成熟红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才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特征,红细胞体积减小,淡染,中央苍白区扩大。

(3)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4)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骨髓象】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3)贫血早期程度较轻时,幼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幼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

(5)巨核细胞正常。

2、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差异常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

(1)急性期:急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AAA)又称重型再障I型(SAA-I),起病急,发展迅速,常以严重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

【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①红细胞,血红蛋白显著减少,两者平行性下降,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②网织红细胞明显减少,绝对值

【骨髓象】急性型再障的骨髓损害广泛。①骨髓增生明显减低;②粒、红两系细胞极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高;③巨核细胞显著减少;④浆细胞分类比值增高。

(2)慢性型:CAA起病和进展缓慢,以贫血和轻度皮肤,粘膜出血症状多见,严重出血和感染少见。

【血象】①红细胞,血红蛋白平行性下降,血红蛋白多为中度或重度减低,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②网织红细胞减少,绝对值低于正常,常小于15×109/L;③白细胞减少,多在(2、0~3、0) ×109/L;④血小板减少,多在(30~50) ×109/L。【骨髓象】慢性型再障的骨髓中可出现一些局灶性代偿性造血灶,故不同部位骨髓穿刺的结果可有一定的差异。①骨髓增生程度多为增生减低;②巨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三系细胞均不同程度减少。巨核细胞减少常早期就出现,治疗有效时恢复也最慢,故在诊断上的意义较大。③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如穿刺部位为代偿性造血灶,则骨髓象呈增生活跃,粒系百分率可呈正常或减低,红系细胞百分率增高,但巨核细胞仍显示减少或明显减少。

(二) 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

【血象】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中度或重度减少,呈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2)白细胞计数不定:白细胞数增多者,多在(10~50) ×109/L之间,也有白血病计数在正常范围或减少。白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一定数量的白血病性原始或幼稚细胞,所占百分率不定。

(3)血小板计数常减少。

【骨髓象】

(1)骨髓增生在极盛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但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岛状增生,非均一性增生,局部增生(混杂性浸润)及间质变,再障样变等多种变化需要通过骨髓活检来鉴定。

(2)一系或二系原始细胞明显增多。≥30%ANC(all nucleated cell,所有有核细胞)。

(3)因白血病细胞类型的不同,其他系列血细胞均受抑制而减少。

(4)涂片中分裂型细胞核退化细胞增多。在急诊白血病中,“蓝细胞”较其他类型白血病中多见;在急粒和急单白血病中,可见到Auer小体。

2、慢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为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性疾病,以粒系细胞增生为主。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缓慢。突出的临床变现为脾明显肿大和粒细胞显著增高。细胞遗传学的特征为具有特异性的Ph染色体。

【血象】①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早期正常或轻度减少,随病情发展贫血逐渐加重,急变期呈重度贫血。一般为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②白细胞显著增高为突出表现。疾病早期可在(20~50) ×109/L,多数在(100~300) ×109/L。分类计数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尤以中性晚幼粒细胞为多见,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

【骨髓象】①骨髓增生极度活跃;②粒细胞系显著增生,原粒和早幼粒细胞

3、急性骨髓纤维化

急性骨髓纤维化临床进展迅速,脏器浸润轻,外周血常呈全血细胞减少,无泪滴状红细胞,但伴少量原始细胞;骨髓穿刺常呈干抽,骨髓象增生低下,可伴少量原始细胞。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红系前体细胞、粒系、巨核三系增生活跃;幼稚细胞簇状及散在分布,幼稚红细胞簇突出,巨核细胞较多,不同大小的均可见,核分叶少;大多数网状纤维增生显著,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

4、多毛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及骨髓涂片染色见直径10-15μm、胞浆 淡染有多毛状突起的毛细胞。相差显微镜下多毛突起最明显。外周血单核细胞减少(HCL 亚型时不减少)。骨穿常见干抽。骨髓活检是金标准。

【骨髓活检】毛细胞胞浆丰富、透明(HCL 亚型时嗜碱性),核圆、椭圆,居中呈“煎蛋样,多无核仁,有的核呈粗块状似成熟浆细胞胞核,有胞核似豆形核。根据毛细胞浸润骨髓程度不同,可呈间质性、大片状或弥漫均匀分布,胞浆丰富,胞核彼此间距宽而类似“铺药片”样或“蜂窝”状是其特征,在骨髓“血湖样”改变不常见。粒、红、巨核三系细胞随毛细胞浸润加重而减少,网状纤维可增多。

5、冒烟型白血病

冒烟型白血病涂片检测可为阴性,仅表现为骨髓活检阳性。骨髓活检:见体积大,有异型的成片的幼稚细胞。由于成片存在,极易误诊为转移性肿瘤。这种早期白血病的诊断需要非常谨慎,必须结合相关特异性免疫标记,才可做出诊断。否则其诊断仅可作为参考,不能认为是最后诊断,更不能作为治疗依据。

三、骨髓检查的新进展:

1、骨髓活检是用一种环钻(trephine)切取骨髓作活组织检查,可观察骨髓完整的组织结构,真实反映骨髓局部的增生情况,发现局灶性坏死等。而抽吸取样破坏了骨髓原来的结构并被血液稀释,故骨髓活检被认为是观察骨髓各细胞系列比例和增生情况的金标准。

2、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即细胞分化抗原簇(CD)分析。用各种荧光染料标记的抗CD单克隆抗体与流式细胞术结合,鉴定包括造血干细胞、各种淋巴细胞、髓系细胞、单核细胞、巨核细胞等的CD表型。目前在血液细胞学分析,特别是淋巴瘤和白血病分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

3、细胞遗传学分析淋巴瘤,白血病、MDS等恶性血液病,往往有染色体异常。通过直接制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可以作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或通过短期培养,即可进行常规染色体鉴定,目前以FISH和常规染色体鉴定为基础的细胞遗传学已逐步发展为诊断淋巴瘤,白血病乃至多种实体肿瘤的常规诊断手段。

4、分子遗传学分析从基因(DNA或RNA)水平研究和诊断血液系统疾病[2],是当前热点,例如由于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t(9:22)形成的,在慢粒白血病常见的Ph染色体,以往多用染色体分析法鉴定,后来发现这种易位形成了一个新的融合基因bcr-abl,从而可用基因探针技术或PCR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5、直接查找微生物如黑热病的利-杜体、弓形虫等。近年来,由于临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和艾滋病的发生率增高,许多以往很少见的微生物如鸟分枝杆菌、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等。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近来多利用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内的先进实验室检验技术进行,但也常可在骨碎片中找到。

随着时展,骨髓检查的内容愈加丰富,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现代的骨髓检查已从早期单纯的细胞涂片发展到以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形态学为基础结合细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分析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诊断学。常规的形态学检查也逐步规范化。

参考文献

第6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α-2b干扰素;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是血液系统的常见病。95%CML伴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Ph)或bcr/abl融合基因的出现[1]。传统方法马利兰治疗CML缓解率较高,但对推迟急变、延长生存期等疗效尚不满意[2]。我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应用α-2b干扰素联合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月经临床、血象、骨髓象及染色体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42例,诊断均符合张之南等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3]。所有患者均有肝脾肿大,肝肿大右肋下1~5 cm,脾肿大左肋下4~14 cm。血常规:Hb 103~145 g/L,WBC(45~560)×109/L,Plt(150~1274)×109/L。Ph染色体检查阳性38例,阴性4例。42例患者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22例中,男14例,女8例,年龄33~68岁,中位年龄46.4岁。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1~70岁,中位年龄48.1岁。两组性别、年龄、脾肿大比例、血常规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重组α-2b干扰素3×106 U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3次/周,连续应用;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小剂量HA方案,皮下注射阿糖胞苷12.5 mg,1次/12 h;高三尖杉酯碱2 mg/d加于10%葡萄糖溶液500 ml中,静脉滴注4 h以上,联用7~14 d为1个疗程,每月重复1次。所有患者用药时间均达到或超过12个月,用药时间12~19个月。

1.3疗效判断标准疗效根据《血液病学断及疗效标准》[3]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三级。有效=CR+PR。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组22例中,CR 19例(86.4%),PR 2例(9.1%),NR 1例(4.5%),总有效率95.5%;对照组20例中,CR 7例(35.0%),PR 7例(35.0%),NR 6例(30.0%),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CRPRNR总有效率(%)

治疗组2219(86.4)2(9.1)1(4.5)95.5*

对照组207(35.0)7(35.0)6(30.0)70.0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2.2治疗组在治疗初期出现发热5例,体温均未超过38.5℃,其中4例自行退热,用药2周后未再出现发热,1例应用吲哚美辛后体温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3例出现轻度消化道反应,3例白细胞轻度下降,乏力1例。对照组在治疗初期出现发热6例,其中4例自行退热,其余2例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退热;骨关节痛和乏力各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未退出治疗。

3讨论

CML是造血干细胞水平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多数患者确诊后经过1~4年的慢性期后进入加速期和(或)急变期,表现为对羟基脲耐药,肝脾进行性肿大,血小板持续增高,骨髓中原始幼稚细胞增多或出现附加染色体异常等。

目前,干扰素是最可能使慢粒患者获得完全缓解并延缓急变和延长生存期的药物。IFNα-2b可选择性抑制CMLph阳性细胞,增强CML原始造血祖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性,调节造血微循环从而促进正常各系列细胞的增殖[4]。作用于CML细胞后,IFNα-2b使自身反应性T细胞对CML细胞的识别能力加强,从而增设了免疫调节的功能。文献报道[5],α干扰素联用阿糖胞苷在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细胞遗传学部分缓解及长期生存率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单用α干扰素。高三尖彬酯碱和阿糖胞苷均有抑制慢性粒细胞、促进其凋亡的作用。IFNα-2b联合HA方案治疗CML具有协同作用,可产生较好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缩脾快、降低白细胞效果明显、血液学缓解率高。

本研究采用α-2b干扰素联合HA方案治疗CML结果显示,HA方案诱导缓解近期疗效较好,CR率86.4%,总有效率95.5%。本方案采用剂量偏小,骨髓抑制作用轻弱,故感染机会小,无明显出血表现,且医疗费用较低,患者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总之,α-2b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方案是治疗CML经济、合理且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家栋.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98.

[2]孙敬光.干扰素联合小剂量HA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瘤,2003,6(12)3:169.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科学出版社,2007:232-234.

第7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32例患者均为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61岁(40~83岁)。Binet分期为A期3例,B期4例,C期25例。A组18例患者骨髓涂片计数幼稚淋巴细胞比例≥5%,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为63岁(41~83岁),Binet分期为A期2例,B期3例,C期13例。B组14例患者骨髓涂片计数幼稚淋巴细胞比例<5%,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59岁(40~78岁),Binet分期为A期1例,B期1例,C期12例。

1.2骨髓形态学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血0.2ml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观察骨髓增生程度,在涂片佳、染色良好、细胞分布均匀处每张骨髓涂片计数200个有核细胞,计算幼稚淋巴细胞和成熟淋巴细胞的比例。

1.3免疫表型检测采用肝素抗凝的新鲜骨髓血5ml,应用CD45/SSC设门对所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包括:CD2、CD3、CD4、CD5、CD7、CD10、CD11c、CD13、CD14、CD15、CD19、CD20、CD22、CD23、HLA-DR、FMC-7、Kappa、Lambda、CD45。使用流式细胞仪(美国BD公司)进行检测,白细胞分化抗原阳性细胞数以>30%为该表型抗原表达阳性。

1.4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取骨髓血5ml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每份标本加CLL组套探针:GLPD13S25、GLPATM、GLPRB1、GLPp53序列特异性探针及CSP12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探针、杂交缓冲液混匀,滴至玻片的待杂交处,盖上盖玻片,封片。将玻片放至湿盒,置78℃水浴锅预温5min,移至42℃培养箱杂交过夜;洗片,复染,放入4℃冰箱中10min左右观察。随机计数200个细胞。正常细胞为两红两绿,p53缺失者及RB1基因缺失者为1绿基因信号,ATM基因缺失者及D13S25基因缺失者为1红基因信号,12号染色体三体者显示3红基因信号。

1.5随访及统计学分析随访截止日期为2015年5月1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形态学特征所有患者骨髓均为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骨髓象,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多,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染色质呈块状,胞浆少,同时可见数量不等的幼稚淋巴细胞,染色质较成熟淋巴细胞疏松,胞浆比例增加,部分可见核仁(图1)。红系、粒系及巨核细胞均不同程度减少。

2.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检测情况所有患者均表达CD5、CD19、CD20、CD23,其中A组患者4例表达FMC-7,3例表达CD38,各有1例患者表达CD2、CD15、CD235a。B组患者均未检测到FMC-7及CD38表达。

2.3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情况应用GLPD13S25、GLPATM、GLPRB1、GLPp53序列特异性探针及CSP12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显示:A组患者3例存在p53缺失,2例存在ATM缺失,5例存在12号染色体三体,9例患者可同时检测到多种基因缺失;B组患者1例存在p53缺失,1例存在ATM缺失,3例存在12号染色体三体,5例患者可同时检测到多种基因缺失(表1)。

2.4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情况32例患者无1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6~120个月)。A组患者1年、3年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3%、83.3%和59.3%,B组患者均存活超过5年(图3)。

3讨论

CLL是一种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存活时间延长而大量聚集在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在欧美国家占慢性白血病的50%以上,在我国发病率低,仅占慢性白血病的10%。但是,该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生存期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0余年,预后差者病程不足2~3年。临床上用于判断预后的指标包括疾病分期、外周血幼稚细胞及涂抹细胞比、β2-微球蛋白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ZAP70阳性、CD38阳性为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发现p53基因缺失者,病情进展快,肿瘤负荷高,多处于疾病的晚期,对常用化疗药物耐药,预后差。ATM基因位于染色体11q22,伴有ATM基因缺失者发病年龄较轻,且病程常表现为侵袭性,预后差,其可作为疾病进展的一个早期指标。具有12号染色体三体遗传学异常的CLL患者容易出现不典型的形态,容易向幼淋细胞白血病转化,表达更强的SmIg与FMC-7,预后更差,Binet分期多为B或C期。D13S25探针标记的是13q14.3,远离着丝粒端;RB1探针标记的是13q14,在近着丝粒端。两者缺失者预后同染色体核型正常者相似,预后相对较好。

第8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1光镜检查

由于间皮瘤细胞形态的多样性,光镜下恶性间皮瘤组织学分型尚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弥漫性恶性间皮瘤(DMM)分为上皮型、肉瘤型和混合型。Adams等〔1〕根据胸膜DMM尸检材料将该瘤分为上皮样型、腺管状型、肉瘤样型、粘液样型、硬纤维瘤样型及混合型。并提出在弥漫性胸膜肿瘤中,如发现肿瘤细胞产生胶原物质就可确定其为DMM。否则,就应存在胞浆内微小空泡和均匀的轻到中度核/浆比。于国等〔2〕根据瘤细胞排列方式、瘤细胞分化不同及一种瘤细胞成分至少占50%以上将该瘤分为11种类型:腺管样型、腺管状型、未分化型、纤维母细胞型、印戒样细胞型、粘液样型、肌纤维母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样型、血管母细胞型、小细胞型及混合细胞型。并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从光镜方面诊断此瘤:①结合该瘤发生的特殊部位;②寻找肿瘤双向分化,尤其当怀疑此瘤时应多取材制片观察;③瘤细胞移行过渡现象;④多种不同类型瘤细胞混合存在;⑤临床表现危重,但瘤细胞核分裂象较少见。

2电镜检查

瘤细胞表面及瘤细胞内腔面有细长的蓬发样微绒毛,胞浆内丰富的张力微丝及糖原颗粒,有双层或断续的基底膜,瘤细胞间有较多的桥粒为DMM的超微结构特征〔3〕。并将微绒毛、中间丝和细胞浆内新腔称为间皮瘤三联征。而腺癌微绒毛粗而短,胞浆内有分泌颗粒,细胞外腺腔形成为腺癌特征。于国等〔4〕研究发现DMM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均>11,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平均毛绒长宽比值均<5,提出平均微绒毛长宽比值可作为DMM与腺癌鉴别的一个指标。胸膜DMM和胸膜转移性腺癌之间桥粒平均长度差异不明显,但胸膜DMM均有不同数量桥粒长度超过1.5μm,而胸膜转移性肺腺癌均无1例桥粒长度大于1.5μm。因此,应用超微结构测量最大桥粒长度对胸膜DMM诊断及与胸膜转移性腺癌的鉴别诊断亦有一定价值。

3组织化学检查

dMM分泌透明质酸,可被奥辛蓝或胶质铁染色。预先用透明质酸酶处理后呈阴性反应。而少部分腺癌亦可呈阳性反应,但用透明质酸酶处理后仍阳性。肺腺癌分泌中性粘蛋白,PAS-D染色阳性。而DMM因含大量糖原,PAS染色可阳性,但预先用淀粉酶处理后阴性。故组织化学染色在DMM与肺腺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帮助。但透明质酸为水溶性,在标本固定、染色过程中易丢失。而50%以上肺腺癌不产生中性粘蛋白。故组织化学染色假阴性率高,将逐渐被免疫组化取代。

4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DMM鉴别诊断中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但目前尚没有哪一种抗体对间皮瘤或腺癌是完全特异性的,大多数常用抗体仅对腺癌有反应。间皮瘤的诊断是建立在阴性反应的基础上。常联合应用几种抗体来降低假阴性率。而近年出现的间皮相关抗原,或特异性低,或敏感性差,或仅适用于冰冻切片,故未能广泛应用。免疫组化常用于以下方面:

4.1恶性上皮型间皮瘤与腺癌的鉴别Brown等〔5〕研究发现区分上皮型间皮瘤和腺癌最好的两种标记物为CEA和B72.3。同时阳性对腺癌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8%;同时阴性对间皮瘤的特异性为99%,敏感性为97%。CEA、B72.3和Leu-M1联合应用可使74%的病例得到明确诊断。Ordonez〔6〕研究认为CEA、Leu-M1、B72.3为最佳标记物,和Ber-EP4一起应用可使90%以上的间皮瘤和腺癌得到明确诊断。Riera等〔7〕应用热抗原修复方法对常用抗体进行再评价,发现大部分抗体在热抗原修复后其敏感性增加,而特异性不降低。并发现CEA,Bg8和Ber-EP4为区分上皮型间皮瘤与腺癌的最佳标记物。三者组合,顺序应用,几乎可将所有的间皮瘤与腺癌正确区分开来。间皮相关抗原HBME-1,Thrombomodulin和Calretini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上述抗体低。但和上述抗体联合应用有助于间皮瘤的诊断。

4.2恶性上皮型间皮瘤和腺癌与反应性间皮增生鉴别良恶性间皮细胞的鉴别诊断是病理诊断中的一个难点。EMA和p53〔8〕在良恶性间皮细胞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Wolanski等〔9〕利用胸腺膜活检标本研究,发现EMA在恶性病变中阳性率达73%,而良性病变中无1例阳性。而CEA、EMA和B72.3联合应用为区分腺癌和良性间皮增生的有用标记物。B72.3在乳腺腺癌、肺腺癌、卵巢腺癌积液中均呈阳性反应,而良性积液中无1例阳性〔10〕。

4.3肉瘤样间皮瘤与肉瘤、局限性纤维瘤和反应性浆膜纤维化鉴别肉瘤样间皮瘤表达低分子量角蛋白,肉瘤、局限性纤维瘤和反应性浆膜纤维化不表达任何形式角蛋白。用广谱角蛋白标记物AE1/AE3和低分子量角蛋白CAM5.2可以将肉瘤样间皮瘤与局限性纤维瘤、硬纤维瘤样间皮瘤及反应性浆膜纤维化区分开来。Montag等〔11〕研究发现30例肉瘤样型和混合型间皮瘤的肉瘤样区均对AE1/AE3有反应,而10种组织类型的39种梭形细胞肿瘤和肿瘤样过程均阴性,仅少数梭形细胞肿瘤如滑膜肉瘤、上皮样肉瘤、肉瘤样癌、癌肉瘤偶尔阳性。间皮相关抗原(HBME-1,thrombo-modulin、calretinin)在肉瘤样间皮瘤中阴性,在肉瘤样间皮瘤的鉴别诊断中无价值〔10〕。

5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检查

agNOR反映了细胞核的增殖活性。近年研究认为Ag-NOR的不同特征(数目、大小、分布)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吴霞等〔12〕研究发现恶性间皮瘤与反应性增生间皮二者主要区别为:①恶性间皮瘤AgNOR颗粒总平均值为4.26±1.28,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为1.28±0.38;②恶性间皮瘤细胞核内含1~2个颗粒,平均值为4.42±1.20,2.38±0.38;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分别为1.28±0.31,1.7±0.48;③恶性间皮瘤细胞核内AgNOR颗粒直径≥2.6μm,占84.33%,反应性增生间皮只占0.48%。这三项指标可作为鉴别恶性间皮瘤与反应性增生间皮的客观依据。但良恶性间皮细胞平均AgNOR计数有重迭区,如将Ag-NOR颗粒面积0.6677μm2作为良性间皮的上限,则对恶性间皮瘤诊断特异性达100%,敏感性为63.8%;和EMA联合应用,可将敏感性提高到95%,而极少有假阳性〔9〕。最近使用图像分析定量研究,使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的优点。可以作为良恶性间皮细胞鉴别诊断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6、细胞学检查

dMM常伴有胸腔积液。因此,胸水细胞学检查仍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检查方法。胸水中恶性间皮细胞常呈状、结节状分布,典型者呈“桑葚样”,可伴纤维血管样核心;亦可呈单一细胞散在分布,或两者混合存在。恶性多核巨细胞伴细胞浆浓染和微小的周围型空泡为有用的诊断特征。细胞核及核仁轻度不规则,但核/浆比基本正常。而其它类型恶性肿瘤细胞大小和形态差异很大,一个恶性细胞的大小可以是另一个恶性细胞大小的数倍,核仁大,核/浆比值上升。但上述任一特征均非特异性的,胸膜间皮瘤是建立在各种异常发现的综合评价上。DMM胸水细胞学阳性率低,Renshaw综合文献报道在7%~77%之间,而做出间皮瘤特异性诊断的敏感性在4%~63%。因此,如临床怀疑DMM而胸水的细胞学检查阴性,应进行其它方法检查,如胸部CT、经皮胸膜活检、胸腔镜检查,开胸胸膜活检等。薛立福等〔13〕报道胸腔镜检查对胸膜间皮瘤的诊断率达100%,可代替开胸胸膜活检。

7、胸水细胞遗传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能够在克隆水平辨别恶性肿瘤细胞数量上和(或)结构上异常,并发现间皮瘤细胞存在一致性染色体畸形〔14〕,其中大部分为特异染色体区域的丢失,最常见染色体丢失区为1、3、9号染色体短臂和22号染色体长臂。其中9号染色体着丝点的丢失最常见,其发生率为73%±3%,丢失部分恰好为MTS1基因所在部位。推测MTS1基因的丢失与DMM的发生有关。Granados等〔15〕对10例临床怀疑为DMM的病人进行胸水细胞遗传学检查,发现在所有的病例中均存在一种或几种染色体区域的部分丢失。而6例非典型增生间皮均未发现克隆性染色体畸形。并提出观察多种标记染色体和(或)克隆性数值上的变化可以提高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准确率。其它类型肿瘤细胞,包括非小细胞肺癌,亦可出现DMM特征性的染色体区域性丢失。但DMM的核型没有腺癌核型复杂,肺腺癌有10种以上克隆性畸形,且在每一细胞内有多克隆的改变。而恶性间皮瘤克隆改变不超过10种,且细胞间极少变异。因此,细胞遗传学检查可以作为DMM细胞学检查的一个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在鉴别反应性间皮细胞和恶性间皮瘤细胞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第9篇:细胞遗传学分析范文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化疗

随着白血病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 急性白血病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 然而复发、老年、骨髓增生低下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 患者治疗难度较大且化疗中并发症较多 , 严重影响患者康复 , 同时缓解率较低[1]。因此探讨提高缓解率的有效方法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 , 染色体核型对治疗方法、化疗反应及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作者对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 10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自 2010年 8月至 2012年 8月收治的5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男30例, 女28例, 年龄21~82岁 ,平均 49.2岁。所有患者均在知情下参与研究 ,依据患者骨髓象、血常规、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AML特异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细胞化学染色等检查 ,依据 FAB分型:其中M05例, M 13例, M 24例, M 321例, M 46例, M 56例, M 611例, M72例。

1. 2 细胞遗传学分析 取骨髓液 5~6 ml, 加入肝素抗凝 , 对有核细胞计数后采用短期培养法或者直接培养法制备染色体 , 参照 (1~2)×10 6/ml进行 , 同时采用常规 R现代技术对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观察每例患者 20~30个中期细胞 , 依照

《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 ( ISCN2005) 》对核型进行描述 , 若出现 3个细胞丢失相同染色体或者 2个以上细胞出现同样染色体重构或者增加可视为异常克隆。对于一些难以判定标准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辅助证实[3]

1. 3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 (0.15 mg/kg)或者全反式维甲酸 (20~25 mg/m 2)诱导缓解 , 1次 /d, 给予联合(。)

高白细胞血症患者吡喃阿霉素药物治疗;本次研究患者中 , 60岁以下 35例 , 采用 TA方案:前三天采用吡喃阿霉素 20 mg/m2治疗 , 前 7天采用 100~150 mg/m 2治疗。60岁以上患者 23例患者采用 CAG诱导方案:第 1~4天使用阿克拉霉素 14mg/m2, 第 1~14天采用阿糖胞苷 10 mg/m 2联合粒系集落刺激因子 200 μg/m2治疗。

2. 3 TA方案中, 核型优良组患者缓解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 P

3 讨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抑制性较大疾病 , 在治疗初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诱导缓解 , 同时对疾病危险度进行准确判断 , 针对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诱导方案有助于提高缓解率 , 延长患者的生命。染色体核型是对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 同时也是治疗方案确立的关键因素 , 因此深入研究染色体核型与化疗、预后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相较其他蒽环类药物 , 吡喃阿霉素的多药耐药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同时减少用药时的不良反应 , 且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较小 , 值得推广使用。因此采用 TA治疗有助于患者病症的缓解, 在治疗核型优良患者中可使用。而 CAG方案能够诱导非增殖周期或者耐药白血病细胞死亡 , 因此在预后中等组、差组及初始原发老年患者及增生性患者的治疗中具

有显著疗效。因此 , 对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 , 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很有必要。

本次研究显示 , 核型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同 , 核型优良组患者采用 TA方案治疗 , 缓解率更高 , 而差组患者采用 CAG方案治疗具有较高缓解率 , 因此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染色体核型给予适当的手术方式, 提高缓解率。患者首次治疗缓解后, 应立即进行骨髓移植, 避免耽搁治疗。

参考文献

[1]马海珍. 阿糖胞擀 +阿克拉霉素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与染色体核型关系 .兰州大学学报 , 2010, 36(3):61.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