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

第1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关键词:创客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 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第2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作者简介:王德平(1974-),男,湖北钟祥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教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文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要:如何系统地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从第一课堂――专业知识教育课堂、第二课堂――非专业素质训练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三个方面,就学生创新思维的系统训练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造者胜出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个系统包括第一课堂――专业知识教育课堂,第二课堂――非专业素质训练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这三大课堂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基本阵地。

一、专业知识教育课堂――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

专业知识教育的主课堂,也就是俗称的“第一课堂”,他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教学是一项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活动,教师是编剧,需要编写教学舞台上演出的剧本。教师是导演,每一个情景都要精心策划。教师是演员,其教学“话剧”的表演必须生动、细腻、充满激情和感染力。教师在台下的功夫是默默的劳动,课堂则是教师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和问题激疑等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要坚持启发诱导、思路引导、深入浅出等启发性教学,不断探讨适合现代课堂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双向互动――打破单向教学模式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教师若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条件,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互动、发生思想碰撞、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互动,打破单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具体说来,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1)小课堂启发提问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思维互动。(2)课堂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设置专题开展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课堂辩论法。选好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性讨论,提高互动的强度。(4)课堂“答记者问”式互动。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彻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授课,由学生通过递条子直接发问的方法向教师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作答。

组织好学生的互动对教师而言,就是要用民主的原则组织教学。用开放式的思维设计教学,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实施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树立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思想上摆脱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配合教师开展好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防止出现对教师的“冷回应”现象的发生。

(二)反向教学――打破正向思维定势

反向教学是针对正向教学而言的。在正向教学中,教师对概念原理的讲解大都是平铺直叙,一般都采用“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形式。反向教学则是采用“否定”、“排除”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授课方式。比如,讲授某一概念,不是正面阐述,讲解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从反面引导学生“不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反向思维教学,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制造了便于加深理解问题的“曲径”,可以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想象,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多种方案,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寻残留缺――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纵深

“寻残留缺”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学内容“残”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受到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分三步走:一是“寻残”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变残”通过弥补“残”再“寻残”,引发“残”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法;三是“留残”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批判式思维,并把这种由内向外延伸,使其深刻认识到“残”的淡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该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交联,从而内化成合理的网式结构,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构,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

(四)渗透扩张――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渗透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基于课程大纲,将拓展的超出大纲的新知识、新理论(特别是前沿理论)的知识框架和理论要点为学生做概要讲解,不展开论述,为学生业余时间深入钻研问题起到导航的作用。

渗透式教学的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纲目渗透式。结合课程讲授,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个大纲以外的学科专业内容,为学生纲要式地介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框架,使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形成对新内容的概要认识,为课后拓展打下基础。

重点渗透式。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抓住一个重点课题,为学生引导一个研究思路。思路可以是不具体的,但要提供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指出解决问题所应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等等。

展望渗透式。对某一理论或技术手段的发展前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供学生学习研究思考。

二、课外活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第二课堂

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课堂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是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关键。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学生非专业素质训练的主课堂,具体说来可以抓住以下几点:

(一)利用讲座、专题报告拓展学生创新知识

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以及专题报告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课外讲座专题报告的内容必须紧扣社会的脉搏和学生的兴趣,即要有拓宽学生思维很广的辐射面,又要有激发的学生兴趣点;即要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又要拓宽到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学校也应该将此项活动纳入素质教育的总体安排中,有计划地组织若干主题的学术讲座。

(二)组织演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演讲来锻炼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是素质导师(或辅导员,下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一项必做的工作。

组织演讲的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组织专题演讲以及课前即兴演讲。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对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组织专题演讲可以选择特殊的纪念日,可以是全校性的演讲比赛,也可以在班级内部举行较小型的比赛,只要组织稳定,方法得当,训练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目的就能达到。课前即兴演讲则是经常性的训练,可以在每天的晚练习时间举行,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每人一天,轮流进行。即兴演讲最好要求学生脱稿,或者由素质导师临时指定演讲题目,这样效果会更好。

组织学生演讲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演讲相关知识的教育,特别是针对学生演讲中出现的问题,要重点予以指导。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在演讲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三)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力

辩论同演讲一样,都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不同的是辩论对学生思维的批判能力要求更高,他要求学生不但要把自己的观点用语言组织出来,说出来,而且要善于找出对方语言中的破绽,而让对方及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辩论才能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培养学生的辩论才能,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开设有关辩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打牢辩论的理论功底。二是开展辩论比赛,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辩论的魅力,锻炼自己的辩论才能。组织辩论比赛则是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必经之路。学校应将组织辩论比赛列入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成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活动。班级也可以经常举行小规模的辩论比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训练。而素质导师应充当辩论队的指导老师,并将指导的重点放在赛前,作好认识准备、立论准备和试辩准备三个方面的指导。

(四)智力竞赛,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

同演讲和辩论赛不同的是,智力竞赛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技素质,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在将智力竞赛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一项手段时,素质导师应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题目的组织。为了适应“智力竞赛”的形式和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动手、动脑的能力)的目的。可将昔日信息(课本知识)与即日信息(当今出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结合本专业特色,编成一套一套的问答题,答题一定要难易搭配,适应全班所有学生的需要。有时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拟,从学生拟题中收集信息以供素质导师参考。

2.竞赛形式的安排。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参赛,主要利用素质拓展和晚练习时间进行,要注意竞赛活动的趣味性,要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竞赛中有收获。

3.评估结果评估。确定评估结果时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同时要注意能顺利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和保持活动正确的导向性。

(五)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创新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课外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综合应用能力。创造性人才,不应该只是创新思维的思想家,他们要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形成创造力。学校可以适时举办小制作,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小作品等,创新设计大赛,给学生以施展其创造力的舞台。

三、走向更宽广的空间――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社会实践课堂

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为使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学校应建立稳定的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并且把基地作为学校教育功能的扩展,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增强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一般来讲,能够提供给学生用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有工厂、公司、社区以及机关等,它们有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工厂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公司着重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区能够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到政府机关里面去体验生活则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养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最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社会实践场所,并将社会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正规的系统的学习知识,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基础的作用。然而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学习,只局限在教室里的创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也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第一课堂有益的补充。但无论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总归是在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社会也是个有大作为的广阔天地。较之学校,社会实践环节给学生的是对创新思维全新的体验和感悟。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中,既有鲜活生动充满创新精神的个案,又有让学生们实践自己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但社会大舞台也不能代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只有奖三种课堂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才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3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形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如在教学三角形相似的时候,学生预习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三角形相似与前面的三角形全等有什么本质的区别?(2)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3)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以引用到相似里吗?(4)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预习、去学习,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三、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突破己有认识和做法的强烈意识,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开拓精神、勇担风险精神、科学求实精神。 有了创新精神,才有创新行为,进而获得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前瞻性。 首创性,就是想前人所未想、想别人所未想;独立性,就是勇于和善于独立思考,而又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随大流;前瞻性,就是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又能看到未来的发展。 定势思维、顺向思维、线性思维是创新的障碍。要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与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

四、寻找素材不失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素材,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可以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

第4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作者:杨小磊 李志勤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的关系

(一)创新思维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一切发现、发明、创造,都可以归入科技创新的范畴。而这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成果产生的第一步,就是创新思维的出现。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正确的创新思维作指导;缺乏创新思维,就不会有具有创新特质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其产生的第一步必然有创新思维作为先锋。而创新思维之所以能够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是因为它具有联想性、发散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创新思维,把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路发散开去、再整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新的联系和新的可能,从而引起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二)科技创新激发和促进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通过创新思维产生出来的科技创新,应用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后又反作用于创新思维,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是创新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思维实现其社会价值的过程。科技创新的发生同样来源于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需要,使得科技创新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必须,这一需要被满足的过程势必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又为科技进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使科技创新发展成为必然。科技创新不断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也就是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又引起了创新思维的产生。创新思维的物化,即科技创新的发生,使人类的视野得到了更大拓展,思路得到更多启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具更加便利,这也就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产生。

科技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当今时代,创新思维这一孕育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类长期的科技创新实践证明,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创新思维活动要以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前提,在实践中通过对思维发散与转换、想象与综合、启发与辅助、实践与反思等促使创新思维发生的要素的推动,来实现思维的突破,进而引发科技创新的发生。那么,在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呢?(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创造性能力的人。这一理念要求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忽视学生主体性,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教育,往往只强调“灌输式”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严重制约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限制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尊重和确立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世界、人生、环境、命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思考,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超越已有思维方式局限的能力,以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视角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尊重和开发学生独立思考、怀疑批判、探索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培养勇于挑战、勇于批判、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他们创新思维发展营造主观条件。(二)强化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曾寄语全国青年,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足以说明社会实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在促进大学生掌握、应用和创新知识、全面成长成才、服务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这些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以现实问题为基础,通过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及时地发现信息,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使创新思维的产生成为可能。二是能提高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提出、分析问题,能够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实践证明,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容易成为有怀疑、探究精神的人。三是能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社会实践在极大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的同时,要求大学生能够运用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观点和假设。这一过程,是对大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能力积极提升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发展。通过厚基础、宽口径,开放性、创造性,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突出思维方法训练,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在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引入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探索总结的思维训练方法,以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一是激发类创新思维训练。如由美国著名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将一组人聚集在一起,对某一特定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这组人之间的相互启发、修正、补充,激发出新的见解和观点。再如德尔菲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在限期内填写意见征询表、对意见征询表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再次进行意见征询等科学步骤,探求解决困难的明确方案。二是形象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属于或然性和似真性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它在思维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科学发现和创造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训练法主要是类比模拟训练法,包括拟人类比、拟物类比、因果类比、象征类比等。比如具有非常规性和挑战性的逆向思维,常常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把注意力引向其他领域和事物,从而受到启发,找到新的思路的侧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和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横向思维。“顿悟”也是思维创新的一种形式,然而,顿悟的灵感来源于“渐修”的积累,来源于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创新思维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物化与实证过程。科技创新有助于创新思维的丰富和发展,而创新思维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维动力和源头活水。这一能动过程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成为历史的必然。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要成为这一能动过程的助推器和加速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第5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关键词:程序设计;课程;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研究;实践

一、引言

随着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代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1]所谓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问题解决的活动在学习者认知能力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上。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思维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普通高校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主力军,对于未来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升级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定义为“借助技术的教育”。[2]显然,这一专业定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掌握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在现有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灵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设计者构思搭建的逻辑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问题求解过程。即人们通过使用问题领域知识来理解和定义问题,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问题求解策略、技术和工具,将一个问题描述转换成问题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算法的综合体现。如图1 所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D.E.Knuth)指出,“一个受过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训练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算法。算法知识是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智能工具,必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不论化学、语言学或者音乐。”[3]显然,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引导学生学习算法并以此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是必要的。必须指出的是,在教育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一门以ActionScript3.0 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的教学,也不断探索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对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做探讨。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1.陈龙安的ATDE理论模型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学科课堂教学角度的创新思维培养,陈龙安先生提出的ATDE理论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做出了更多详尽的阐述,对于教学中的实践也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台北实践大学教授陈龙安先生认为,所谓创造性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宽松的环境下,通过创造性思维而产生“不同而更好的想法”的一种能力,可以透过教学加以提升与培养。[5]他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在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启发创造思考的“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和评(evaluation)”四组教学策略增进学生创造性一种教学模式。简称ATDE,谐音“爱的”,所以又称为“爱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如下:问―――问题,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当然,问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猜想;想―――思考,有效的思考决定于思而有所得。也就是学生自由联想,并给予学生思考的实践,以寻求创意;做―――活动,教师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评价,师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选取最适当的答案,使创造思考由萌芽进入实用的阶段。陈龙安先生从学校教育的实践出发,综合了多种创造性教育理论,所提出的ATDE模式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尤其是他倡导要构建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ATDE模型的教学要素分析结合对陈龙安先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型各要素内涵,我们对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该模型的各部分要素作出进一步阐述。首先,“问”在ATDE模型中被安排在首位,究其本质,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导向,也是学习在认知层面的终极目标。问题是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引擎。一方面,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向学生阐明必要的给定信息,问题结果的状态描述,而且还要明确在解决过程中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在激发学生开启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可以是个人的疑惑,也可以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猜想;同时,学生也被鼓励向教师提出个人的疑问,这不仅期待教师给予解答,而且在全班也会引起思维共鸣。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其次,在这个模型中,“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训练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在实际教学中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安排合适的案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已经是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同时,在课程进行到后一阶段,教师又根据既有解决方案向学生再度提出尝试其他解决办法的教学要求,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次强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既要充分体现教学主导性,又要把握好操作性的度的控制。对于教学中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往往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手段,及时给出必要的指导。而对于结构良好的问题,则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再次,虽然“问”和“想”是整个模型的前导,但“做”则是具体的落实和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及时加以应用,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安排课内的“项目招标”,让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学生小组“中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更能激发他们启动“头脑风暴”,竞相提出优秀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让他们对问题的整体构思与解决方案进行大胆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实践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让每位学生获得做中学的综合体验。最后,“评”作为该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一般教学设计的末期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可忽视。在ATDE模型中,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操作,而是由学生积极参与的共同工作。师生双方对于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共同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例如,让学生找出个人作品在整个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和整个作品的设计缺陷。同时,组织其他同学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供学生参考。把“评”变成激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的转折点,促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灵活转换。总之,ATDE中的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四要素中,“问”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催化剂,对随之展开的“想”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业已产生的好办法、新主意予以实施的,则体现在“做”的环节。这不仅为学生实施个人创新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也同时获得了检验创新思维可行性、正确性和高效性的机会。一旦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实践肯定,将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从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强化也为后续的创新思维成长酝酿着新的力量。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根据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代表。这两门课程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TDE创新思维培养模型,我们以开设近十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例。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予以论证。这门课程计划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个性教育模块中教学资源开发方向的重点课程。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AS3.0 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具备独立设计、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初步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本文列举两个整合ATDE创新教育思想的课程实例,用以简要说明ATDE的具体教学应用过程。案例一:图片浏览器[6]1 )问题简介:图片浏览器是常用的图片浏览工具,但是如何通过程序将其实现,对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2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解过显示对象类(DisplayObject)对显示对象各种控制方法。但是,图片浏览器从程序实现的机理上则是对于不同层次显示对象的显示优先级别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对象类采用了一种层次化的结构,该结构更易于创建显示对象子类、方便深度管理。3 )ATDE创新训练:鉴于显示对象类的工作特点,本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本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控制不同深度下子类对象的显示。这是ATDE模型中“问”的重要体现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提出如何处理显示对象和舞台(Stage)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ATDE模型中执行“想”的重要环节,即通过何种方法可以解决各图层显示对象的优先级自由调用。当然,学生的思考并非是孤立的学习环节,而是与教师已经设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展开的。学生按照分配好的学习小组,积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为配合这种创新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也给予学生较大力度的奖励性加分。这样可以较好地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来。本例中,只有关联好“问”和“想”,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做”。毕竟,将形成的思维落实到程序代码中才是关键。经过学生小组间展开的“头脑风暴”明确了通过语句实现各层次图片元件显示优先级的控制与调用;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机房环境中,每人一机,独立构思,在前期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训练后完成最终的程序设计。这让他们的效能感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运用创新思维的意识。必须指出的,教师与各小组代表对给出的解决方案共同予以评价,并由教师做统一总结。这些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教育游戏开发中,智力拼图、华容道等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图形显示对象的运用。4 )案例小结:本案例在实施ATDE创新模型时,充分衔接了ATDE的四个要素,加强了各自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创新思维由“问”而起,由“想”而生,由“做”而验,由“评”而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里要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推陈出新,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安排;第二,必要的宽容与鼓励,即教师要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学生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各种思路。即便有些思路“不切实际”,也要给学生大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同时,要提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三,灵活掌握,即在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具体的,可以“问-想-做-评”,亦可以“问-想-做-问-想-做”等。案例二:形状绘制的创新应用[7]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绘制形状是一个重要且颇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模块。虽然在AS3.0 的语言体系中具备预定义功能模块函数,但是能够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块。1 )知识描述:在AS3.0 中,使用drawRect()方法可以绘制矩形,其语法结构表示为:drawRect(x:Number,y:Number,width:Number,height:Numer)2 )问题分析:实际上,drawRect()方法的功能就是绘制矩形,该模块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和相关绘图软件中最为普遍。但是,现实世界中呈现矩形的事物却有很多。如何应用该方法实现程序效果,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更适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扩充他们的思维空间储备。3 )ATDE创新训练:与案例一的实践方法类似,这里如何应用drawRect()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设定了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绘制国际象棋棋盘。本例的国际象棋棋盘是由8 ×8 黑白相间的正方形格子组成,还要处理好黑色填充和每行(列)小正方形格子的绘制。这里,仍然需要学生遵循“问”和“想”的联动,即如何处理填充小方格的黑色填充以及小方格的绘制。学生通过回忆已经学过的beginFill()方法会比较轻松地完成黑色填充,但是对于小方格循环绘制,又该怎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中再次发问,如何完成重复且有特定规律的任务的处理?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明确了使用循环控制语句是最佳选择。这样,在教师带有启发的引导教学中,学生很快确定了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框架。而后,经过“做”与“评”的整合,学生互学互鉴,总结在实现最终效果后的心得与感受。不仅训练了个人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然而,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教学安排之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如何绘制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国象棋的棋盘包含楚河汉界,而非连续的棋盘线条)这对于已经掌握使用drawRect()方法的学生再次提出挑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4 )案例小结:本案例的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通过引入易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而后,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启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学生紧密配合,大胆想象。最后,师生互动,再做设问。就此,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志和创造水平推向更高的阶段。本例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思维连绵不断。学生个人不但解决了教学问题,还获得了创新思维的再次训练。这也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再次体验开发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四、创新思维培养指导策略

参照给出的教学案例和分析,本文对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运用ATDE模型开展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ATDE需要开展必要的热身、主题及结束三类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友好。主题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问、想、说、评四个部分。“问”就是要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两种,前者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后者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发散思维。对于“想”,教师要保持沉默,留给学生酝酿的时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最后,“说”和“评”就是让学生运用个体或团队头脑风暴予以充分表达,并对他人的发言加以归纳整理,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ATDE创新模型要求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置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当“放”,即放开学生思考的桎梏,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建议。教师及时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五、结束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教育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8]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对受教育人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工程,这就注定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加涅指出的,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论开设多少课程,其最终的指向还是聚焦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作为专业内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平台。本文总结基于这门课程对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经验,以期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27-129.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慧南.算法设计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张鹏.课程资源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2):63-66.

[5]孙汉银.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第6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关键词:小学课堂;创新思维;教育培养

前言:主动的寻找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这种思维方式,就叫做创新思维。一种被固定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定势,就叫做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创新思维。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智商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正处于最快速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育和未来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应从小学开始,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和精神的教育与培养,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小学的教育,是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部分。

1更新老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大胆的突破自我

发现问题是激发创新的源泉,有疑问才可以进行大量的思考,就会积极的参与多种多样的教育和学习的活动,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新思维,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注重创造问题的,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技巧,并使学生对问题的真假进行辨别。激发学生对未知学习的心,点燃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火花,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热情。同时,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想要学生成为所有学习的主要体系,就要让学生,对其所学的所有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老师也在思考这样同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的创新能力,那么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启动独立的创新思维,唤起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欲望。老师更新自己的传统教育理念,勇敢的、大胆的突破自我。

2老师教育方法的改变———要善于思考和随机应变

学生在小学期间,思维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阶段,老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和针对其提出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有些学生往往会误解这类问题,认为其可能没有思考的必要了,常常会忽略一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可能就是比较重要的关键,如果不慎重的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发生不必要的错误。根据这些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给不同的学生设置新的题目,让学生可以思考出更为创新的答案。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每个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同,都会说出不同的答案。所以,这就需要老师要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尊重学生的看法,不可以打击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不容小觑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才能形成创造性的新思维。积累观察能力和多项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创造性的新思维。观察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有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忽略了观察,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东西,并在观察之后,让学生开始进行充分的想象,进行开展创造性的新思维。大部分的学生思维受传统的、定向的思维方式影响,很难进行灵活的思考问题,仅仅限制于一个问题一种解决方法的效果。这就在学习和探索实践的过程当中,体现了学生缺乏多项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根据同一个问题,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怎样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

3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创新———善于对学生的观察和比较

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导致创新思维的教育培养和实践是一个比较繁杂的过程。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思维训练,然后达到学生思维的激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锐性的目的。为了不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老师不应该在教学期间板着脸,否则会导致课堂的学习气氛很严肃,师生之间会感到陌生,有距离感。有的学生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却又害怕老师,从而使学生感到紧张,思维就会有局限,这样就很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想要学生在课堂上自然能轻松的表述自己的看法,就需要老师的教学态度保持最基础的幽默感,平易近人,这样才有利于进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性和逆向性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发散性和逆向性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要在教学当中突出体现。一题多解、一因多果的发散性思维是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训练的多种形式。想要学生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事物的多方面进行思考,那么就要对其进行逆向性创新思维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们在这过程当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辨别的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性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会,在激烈的辩论过程当中,让学生进行互相否定、互相学习、互相进步。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发散性创新思维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是作为老师的最要任务之一。

4结语

在小学的课堂教学当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创新的新思维。根据小学生自己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和目前所处的教学现状,根据这些,就要求老师要竭尽全力的给学生们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平等的交流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法。要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课堂当中,努力找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对学生的学习创新思维进行指导。

作者:吕晨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14,01:437-440.

第7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

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第8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关键词】 新目标英语教学创新思维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

我多年的一线英语教学实践与近年来在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学中所做的积极探索,来谈谈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互动合作,活化课标教材,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我们应该倡导互动合作,活化课标教材,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但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图文“活”起来,即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来呈现教材内容,那就会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产生趣味盎然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采取互动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或小组制作课件、幻灯片、个性化的录音录相,在合作中动手、动脑,进行演示,从而发挥个人长处,在合作中互补、借鉴、启发、点拨,最终形成立体的交互式英语思维网络。

在课件、幻灯片、个性化录音录相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尽力做到“活”、“美”、“广”三个字。“活”是指图文的再创要灵活,既忠实于教材原有设计,又不受其束缚,其内容可以合理取舍,大胆增删,只要能更好地服务于教材与教学就行。“美”是指制作的课件要美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广”是指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学生参与图文再创,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摆放课件到指令位置,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听说训练,同样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和开启学生才智。

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2 my name’s gina.时, 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分别勾画出自己和自己所崇拜的明星的画像并制作有个性的名片。再根据上述图画和id card,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针对画面和卡片进行问答,自然地导入新课,使教学内容清晰地显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新目标英语下册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分小组制作街区图 —— 图书馆、超市、银行等建筑,若干行人,几辆汽车和三条街道等。然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教师就这些图文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学习新知。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目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2学用结合,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我们应该立足学用结合,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和我的同仁们立足于学用结合,力求学生做到学有发展,学以致用,既学得活,又学得透。强调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的发掘和培养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探索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英语思维方法指导英语知识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针对学生在中学起始阶段英语基础较差,以及课题研究与学生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着 “学、研”严重脱节的实情与矛盾,我会同课题组全体英语教师一起探讨,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运用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自主探究”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探究过程中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合作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然后,在“自主”和“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运用创新”,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学活了。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语言教学,让学生针对目标语言,学用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3标新立异,巧妙适时设问,增进创新思维深度

我们应该鼓励标新立异,巧妙适时设问,增进学生创新思维深度。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任务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创造,增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深度,培养创新能力。在语篇教学时,我常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s? 时,我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提问:why do people like animals such as “pandas” in china? what can be done for wild animal protection?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在考查学生语用能力时,力求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变化的题型。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度也将日益增进。

4改进方法,发挥复述效应,提升创新思维层面

我们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复述效应,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层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改革条件下的新目标英语教学,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实现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教师唯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入手。

4.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我在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就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能力的迅速转化,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复述又可分为三种即变更复述、续篇复述、概括性复述。

4.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 在学生学习完课文后,我组织他们就to be an actor / not to be an actor进行辩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场面热烈,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语言天才和创新思维,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而言之,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用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不同层次,适时选用和灵活运用,使英语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5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强化创新思维意识

我们应该进行积极评价,体验成功喜悦,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和褒扬、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也将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奇特的想法。此时,教师如果给予严厉的批评、指责或训斥,那么学生那些朦胧、零碎、不成片段的思想火花就会受到压抑,从而导致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处在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在评价时,坚持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原则,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体验成功的心理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采取的评价方式有激励性评价和分层次评价。激励性评价是激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呵护学生幼稚、脆弱的心灵。分层次评价就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任务要求,分层次评价指导。对优秀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激励的评价,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相信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处于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勇于思考,勇于创新,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伊为民.现代英语教学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伊为民.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4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6侯渝生.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苏玉堂.创新能力教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第9篇: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新能力;实践;思维;意识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促使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心理动机,它包括强烈的创新激情、探索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和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锲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好胜心,这些心理特征是推动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大内部动力。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新和发明。因此,高校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结合教学内容,讲述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生涯、一些科学发现的意义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应改变讲授方式,如采用“质疑激思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能置学生于不顾,“独霸”讲台,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巧妙地改造为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把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导入活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把它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学习行为,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

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因此,教学过程不是结果和结论的简单获取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要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要主动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再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知识的一种参与式活动。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规律和趋势,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弘扬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有多种形式,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直观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等。尽管创新思维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实质是辨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是辨证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下的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知识是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其本身凝聚着一定的创新思维。但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其创新思维培养价值是不同的。而且,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知识的创新思维培养价值也会随之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精讲”,在考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同时,更要分析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价值,认真选择那些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较高价值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理的组合增加其创新思维培养的价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能力包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成果开发与转化的能力,捕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验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努力构建开放式、多层次、自主型实验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自学,是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系统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自学能力的高低,既反映了一个人捕捉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也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创新能力强的人,其自学能力就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把那些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就可以掌握的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同时布置一定量的习题作业,并指定一些课外报刊书籍让学生去查阅,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毕业论文是教学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全面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高校专业教师一方面要精心选题,悉心指导,严格把关,另一方面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广开思路,独立实验,创造性地完成毕业论文。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教师要注重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合理规划授课内容,更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并在学生自学、实验以及毕业论文环节给予充分的指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