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部于2002年12月27日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明确了对学校评价的意义、内容、措施和方法,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很遗憾:学校评价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高考“指挥棒”的意义和作用却得到了不合时宜的肯定和张扬。教育评价通过对学生文化成绩的测量间接作为主要量标来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质量,却忽视了对学校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从而造成了目前素质教育不敌应试教育的奇特怪圈。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谁来评价?怎样评价?评价结果如何运用等问题,急需明确并通过制度或立法加以规范和推进,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一个科学、完善、和谐、可持续的评价体系,其中,学校评价乃当务之急。
其实,学校评价对学校办学目标的正确与否、预期目标实现程度的高低、学校效能发挥的大小、师生成长发展的快慢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学校的管理、督促学校的工作、提高教师的责任心、激励学生的进步、引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要达到这些要求,学校评价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教育不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还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且其内部本身也包罗万象、纵横交错,所以学校评价的标准也不统一,出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指标的特点。但是,不管怎么说,学校评价的总标准或者是统一的标准应该是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的标准应该是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评价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媚俗跟风。当然,学校评价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
学校评价要评价什么,这是学校评价的关键。学校评价的内容必须全面、科学,既要符合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关注教育目标的科学设置,又要关注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既要关注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还要考察教育活动的非期望效应。
从范围来分,我们可以对学校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单项评价,但以综合性评价为主;既要考虑学校整体水平的发展,也要考虑个性化的成长。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分,我们又可以划分为常规评价(基础性评价)、提高评价(发展性评价)、特色评价(个性化评价)和效能评价(经济学评价)。下面着重谈一下学校管理的四种评价。
常规评价又称基础性评价,是对学校的常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它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保障。一般说来,常规评价包括对学校的生源状况、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制度建设、经费配置等基本情况进行定量、定性、定位的分析,它也是其他评价的基础。
提高评价又称发展性评价,它是对学校一段时间内学校办学目标达成度的对比判断。它着重于对比,着重于发展。我们在评价中看到变化,在变化中看到发展。
特色评价即个性化评价,它不是对学校作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而是对学校在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具不具备独有的办学特色、办学优势、办学风格进行鉴别,用以推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专长学校的发展。我们要允许学校在教育方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更要建设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学校,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效能评价主要是指经济学评价,就是对学校效能进行价值判断。在效能评价中主要考察增值的问题。增值本来是经济学术语,用到教育方面来,就是指学校办学成效的前后变化,即如果要评价学校某一时期的学校效能,就要检测学生在某一时期开始与结束时的学习成就,后一次的学习成就比前一次的进步就是增值。以学生在学校里的进步来衡量绩效的增值评价,恰当地解决了因起跑线不同带来的评价不公平的问题;同时增值的概念也适当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因性问题,将社会、家庭、学生与学校因素作了必要的分离,目的在于考察学校因素的真实效果,这就把本不应由学校承担的责任分解了,并明确了其他因素对学生发展的责任。这种评价有利于树立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的观念,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由谁来评价?这是学校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一些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往往背离了教育的本原、忘却了教育方针、忽视了办学宗旨,随意胡乱地评价教育、学校,搞得教育的情况尴尬而窘迫,学校的管理无所适从,教师的教育意识失落而困惑。究竟谁来评价学校更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能调控学校的走向呢?从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和办学体制来看,尽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家长是学校的消费者、社会是教育的受益对象,他们都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但是我们既要尊重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必须用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来引领他们的教育消费观念。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应是学校评价的主体,实施对学校的评价、监督、调整和改进,因为,政府出资办学和校长负责制决定了这一切。
怎么评价一所学校?在现有教育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校长自评与政府部门他评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的责权利,明确学校教育的内容,明确教师的要求,明确学生的教育消费标准,等等。那么,这怎样来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是诊断性评价。主要指学校在确定目标任务之前进行的预测性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学校的历史、现状、优势、劣势以及具体原因等做出鉴定。
第二步是形成性评价。一般指学校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也叫做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即时性的、多次的和动态的,它旨在发现任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及时的调整和解决,以追求最佳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步是终结性评价。主要指学校在到达完成目标任务时限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因为它重视最终的结果,是事后的检验,所以这主要依据事先设定的办学目标或教育任务来进行评价。
一个好的评价应该有科学的依据、积极的导向和正确的方法,同时它的结果还必须充分地加以运用,否则也就失去了我们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学校评价的结果必须适时反馈、充分利用,因为教育评价“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改革信息的反馈”,所以应该用其决定学校的发展生存,决定政府的投入配置,决定校长的任免进退,决定教师的评聘升降,决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评价的结果应该记录在学校的办学档案、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之中。
学校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这也决定了学校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建设好学校评价体系,树立起学校评价标准,运用好学校评价结果势在必行,否则教师无法减负,学生也就无法减负,那么教育就更是负重难行!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学习就成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缺乏兴趣的课程,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课成绩的关键。
以“爱”育趣。狄更斯说:“爱能使世界转动。首先,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乐于奉献的表现。教师站在这样的高度,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就能在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和人格上成为学生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言行是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教科书,以“躬行”和“不言之教”来陶冶学生。其次,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关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并具体地帮助他们。有经验的老师课间不回办公室,与学生谈国事、论家常、问温暖。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主动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再次,不要吝惜赞美。马克.吐温说:“仅凭一句赞美的话就可以多活上两个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尤其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予以激励,使其抬头挺胸大步前进。要把“真心”掏给学生。那种装出来的假情;故弄玄虚的娇情,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学生心中有杆称。你掏出一片热乎乎的好心,他们同样会以“心”报之以尊重。这时你就感到了“上帝”,学生会爱屋及鸟,“亲其师,信其道。”即使你教的课水平一般,学生也会倍加喜爱,越来越向你教的课靠拢。
转变观念。学校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大前提。 学校必须进行深刻反思,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深刻认识其背离党的教育方针的错误,尽快回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确保思想政治课的按量保质开设,这是培养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思想政治课教师更要转变观念。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重任,要以大无畏的胆略,顶风而上,迎难而上,执著地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素质教育,确立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人才观。
强化学习目的教育,培养间接兴趣。进入青年前期的高中生,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和人生有较深入的认识。高中生的间接兴趣占明显的优势,要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间接兴趣。首先,进行全面掌握各科知识的教育。各门知识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思想政治课学不好,眼下会制约其他课的学习,将来会影响到创造。其次,进行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政治课学不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是考研的硬指标之一。不学好思想政治课就会造成继续学习的障碍。再次,进行做人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是育德课,事关一生发展。将来步入社会,小的成功靠“智”,大的成功靠“德”。高中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兴趣就会增强。
尊重、赏识育趣。尊重思想政治学科的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的严密和完美毫不逊色于数理化。高中生学习的重点是思想理论,其内容的科学性是不容怀疑的,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心态严肃对待,教师要将思想理论的理“说透”,让学生掌握精神实质。还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有特定的“路径”。如教哲学的研究对象,可用一般归纳法,从万事万物到具体科学再到哲学。教概念要用“概念获得模式。”综合复习用塔巴模式。原理的教学多用到一般演绎模式,其优点是节省时间。知识间的连接要用奥苏伯尔模式。对问题的研究探索用莎其曼探究模式。美国中小学教师人手一册《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这种尊重教学规律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与学生是弟妹,也是朋友。不做有损学生人格的事。洛克说,儿童受到教师的指责就会充满恐惧和自卑。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去尊重社会,服从规则;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学生是自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教学中要发扬民主,不能采取高压手段。矫枉必须过正。当前,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只有以赏识的态度教学才能使尊重落到实处。
关键词:因材施教。兴趣;规律,感性经验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已付诸实践,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如何在各科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使一个班级的学生各得其所,发展成才,这一直是教育者们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
《教育学》是师范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关键在教师,主要应解决“想学生所想,教学生所需”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能力、知识水平及对教育学的看法、想法,摸清他们希望老师教什么内容,教多少,怎样教,然后再根据大纲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怎样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的确是件头痛的事。笔者通过个别交谈,了解到大家没有系统学过教育学理论;对本地的教育工作情况不太熟悉,外地的情况也了解甚少;当前教育状况知晓一些,外国的教育经验就基本不了解;对教育史的发展及前人的经验研究借鉴更少。他们希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讲或不讲,而教材上没有的,外地、外国的新的教育经验、教研成果、教改动态等新信息、新理论则多讲细讲。
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学习《教育学》这门课的意义不十分明确,有的认为教育学枯燥无味;也有的说:“学不学教育学都一样,我不学教育学照样当老师,照样能教书。”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有的放矢地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1 讲好绪言,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每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都有自身的独特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都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和途径。而这一切,总是按一定的框架结构组合起来的。学生要掌握这门学科,先掌握这门学科的框架结构,就会给学习带来极大好处。
上好绪言,不仅要讲清教育学研究的对象,还要讲清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区别和联系;不仅要讲清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目的,还要指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根据教材的结构,教学中突出讲授了“教育学的发展史”部分的内容。介绍了我国从奴隶社会的孔子到民主革命时期的陶行知等一批教育家的实践和思想;介绍了古罗马的昆体良,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凯洛夫,70年代的赞可夫等教育家的教育活动、代表著作、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发展地位和影响。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另外,在绪言中还着重讲述了我国古代文献《学记》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特别强调了它在教育史上的“最早”地位,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
2 增删教材,教学生之需
(1)补充适应的教育史资料。如教材中“封建主义教育”部分里面,一笔带过“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演变为‘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的‘科举制”等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学生都想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学中就可以适当补充,以达到“以史为镜”、“古为今用”的目的。又如在“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节中,教材一笔带过英国17世纪教育家洛克,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等人物,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就必须适当补充说明他们的生平和主要思想。当然,这些补充介绍目的在于紧扣大纲,结合教材内容,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全面理解马列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2)充实国内外最新教研成果。在讲“教育目的”一章时,介绍了上海育才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验,介绍了天津、济南一些中学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
在讲“教育制度”一章时,介绍了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专、技校、农中、职中发展的有关资料,对本州教改、职数情况也作了简单述评。此外,还介绍了俄罗斯、日本、德国等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情况。
在讲“教学”这一章时,介绍了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研究成果及其五个教学原则;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思想;还介绍了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以及“发现法”。
在讲“德育”一章时,补充了中央有关加强中小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通知的精神,给学生介绍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育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
(3)突出重点,讲清规律。教材中某些基本概念不太清楚,例如,在绪言中:“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但在以后的各章中却避而不谈“规律”二字,而只讲“关系”,这就使学生费解。
首先,明确“教育规律”。在讲“教育本质”一章时,直接讲“教育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状况的规律”,“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在三大规律中,重点讲第三条,特别突出阐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观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其次,明确“教学规律”。在讲“教学过程”一节时,直接讲“教学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在这四条规律中,突出讲述了第三条,并充实与之有关的一些教研资料。这样,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教学法原则,教学方法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第三,明确“德育规律”。在讲授“德育过程”一节时,直接讲述“学生知、情、意、行统一活动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生思想矛盾斗争转化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学校、家庭、社会综合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此三条规律中重点阐述第一条,并把它与平常大家常说的“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经验联系起来,学生就易于理解。
二、扬学生之长,教学议结合
师范院校有很多院系和不同专业,教育学的教师,不能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去给各种专业及班级上课,应根据不同专业和班级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教有所异、学有所获,正如同仁们总结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第一,组织座谈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自学、讲授、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例如在给教育科学系的学生上课时,组织了“怎样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开展第二课堂”等专题讨论。同学们先写好发言提纲,然后在小组上发言,再由小组推荐两位同学在全班发言交流。由于学生事先查阅了许多资料、文献、详细整理了自己的学习笔记,因而发言都能理论联系实际,很有说服力。其中,一个学生系统介绍了家乡多年来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对全体学生施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经验。
另一位同学在讨论中谈到,他所在的地区,某地方领导给学校规定升学率要在95%以上,于是,学校领导给教师交任务、定指标,教师向学生增课时、加作业,使学生成天处于极度疲劳紧张之中,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这样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既互通了情报,交流了经验,也找到了问题的差距。这不仅使学生认清了形势,明确了任务,并以有力的例子证明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师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为基础。1873至1883年间,求学私塾,熟读儒家经典,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从1894至1899年间,留学德国,期间广涉西学,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等多种领域。这些为提出新教育思想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中国近代,的惨败及之后迭起的民族救亡运动,使深刻地认识到,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清统治腐败无能,唯有教育才是救国、强国的根本。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理想,于1907—1911年再赴德留学,“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至少以五年为期,翼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当时的德国正值统一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懂技能、有素质的社会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该时期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提倡公民教育,将培养责任感、爱国心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迎合了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公民教育成为当时德国教育思想的主流。这对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成为其回国提倡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来源之一。此外,认真翻译了德国康德派哲学家腓力•泡尔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撰写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这些专著和译著兼容中西文化,既梳理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也介绍了西方的伦理学说,还阐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适于今日社会”的道德教育内容。1912年1月,回国后的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教育事业,确立新的教育方针。他在深刻反思清末“尊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方针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于一体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君”即“国”,“国”即“君”,“君国一体”的思想很严重,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多为忠君的顺民、臣民,国民因此缺乏国家意识和公德精神;并且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尊孔与信教自由不相符,而提倡公德、尊重人权、追求平等、崇尚自由是共和时代的主要因素,从而否定了清末教育方针中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主张。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主义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新教育宗旨。综上所述,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吸收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思想产物。
二、公民道德教育思想
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内容颇为丰富,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
1.教育目的
面对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教育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才能够挽救国家危亡、民族得以延续,成为当时诸多仁人志士艰辛探索的时代课题。他们怀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反思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缺陷,以期通过教育改革改变国家和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在充分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于1912年2月11日发表了关于新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教育分为两种类别,一是“隶属于政治”的教育,另一是“超乎于政治”的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则隶属于政治的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则是超乎于政治的教育,且把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育的核心和根本。在此之后,当时北京市教育部则将这一思想作为“教育宗旨令”予以颁布。由此,公民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宗旨的重点内容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件中。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在看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共和精神的公民,唤起国民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民族责任感,使之既能够认识到国家、民族对于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意义,也能够意识到公民个体对国家和民族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
2.教育地位
指出:“当民国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一个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处于这一整体的核心地位。其原因在于:国家发展固然离不开实利主义,但倘若国民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本职工作不能够尽职尽责,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家的长久发展。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职业团体中,一个职业团体内的成员若缺少公民道德意识、协作精神,也会影响该团体的整体和长久发展。再者,军国民主义相比较于实利主义,更需要公民道德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是维持军队团结、培养军人互助精神的源源动力。倘若军队里缺乏公民道德,一盘散沙,那么,这个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此外,世界观教育、美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教育也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内在旨归。综上所述,在看来,公民道德教育比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主义教育的意义更为深远和重要,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只是人类通往幸福的手段,而公民道德才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此外,还强调“必以道德为根本”的思想也应当一以贯之地体现与贯穿其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中,这足以显示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在整个民国初期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3.教育内容
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既吸收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内核”,也借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道德观念,这集中表现在其著作《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充分展现了对现代中国人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指出:“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吸收借鉴了法国大革命中所宣扬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自由、平等、亲爱,且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层面分别对自由、平等、亲爱进行了概念界定。关于自由,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思想上的自由,如所说,“所谓自由,非放恣自便之谓,乃谓正路既定,矢志弗渝,不为外界势力所征服。”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义”意思相近,蕴含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不受宗教、风俗的束缚和左右,讲究个体身心的完全自由,且以良心为准绳,尊重他人的自由,不能将个人自由建立在他人不自由的基础上。这相对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专制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培养顺民、臣民意识而言,是时代进步、思想进步的体现。将平等界定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恕”意思相通,意味着人生而平等,自己所厌恶的事,就不要再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彼此宽容。认为,亲爱主要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思想相通,意味着具有同理心,能够体恤弱势群体、关爱幼小。除此之外,在《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提出了公民在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中的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他强调自我修养最为重要,但又指出道德修养并不局限于公民个人层面,而是将私德推己及人,上升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公德,培养自身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可见,冲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私德”教育,把培养“公德”作为当时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4.教育方法
在《中学修身教科书》第五章的“德论”篇中指出:“凡实行本务者,其始多出于勉强,勉之既久,则习与性成。安而行之,自能欣合于本务,是之谓德。”可见,一个人良好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后天自觉而长久的培养才得以形成。因此,培养方法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可以总结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借助科学与美术的教育力量。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科学与美术,在其不断地发生、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规律性、平等性和友爱性。如: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成果普惠大众,不仅为贵族所独有,这是科学所体现出的平等性和友爱性。美术崇尚自然,反映出自由性;包罗万象,不分贵贱是美术的平等性和友爱性的体现。科学与美术中所展现的自由、平等、友爱正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题中之意,长期的科学与美术的熏陶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二是艺术熏陶。极为推崇艺术的方法,主张通过艺术作品于无形中对受教者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激发受教者的美感、提升思想认知与思想境界,培养公民情感。诚如所说:“艺术者,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故欲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非艺术不为功。”三是自我教育。提倡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自我反省,提高是非观念和自治能力,达到“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的境界。四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1912年7月,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忽视受教育主体地位和公德意识的缺失,他主张“受教育者本位论”,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和同情心的培育,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以促使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且赞成取消年级制,实行学分制、选科制等灵活自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学校应尽量少些竞赛类活动,取消考试排名,改变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心态,化孤独为共同,培养受教育者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同理心。
5.历史意义
在我国近代,面对国家的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的动乱环境,先进的中国人将“救亡图存”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作为典型代表,主张教育救国,且他的整个教育思想都紧紧围绕着“救亡”这一核心,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就是集中的显现。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是他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创造了适合中国需要的公民道德教育,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最为普遍的影响。例如,从陈翊林的著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中关于公民教育的产生影响的阐述可见一斑,即“民国成立以后,小学的训育渐次由消极的管理变成积极的训育,在八年前,小学多有校训做训育的责任。不过训育尚无系统的理论做根据,多偏重道德一方面。民八之后,……小学生有从事各种实际事务的组织,如慈善团、新闻社等,又有练习社会生活的自治团体,如学生会、公仆会等……民八以前的中学训育与前清比较,实无何种重大进步,但到八年之后则有根本的改进。”同时,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领域,且在整个思想和文化领域里对封建专制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主义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对人们的思想和个性解放、和的兴起、社会改良都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正如梁漱溟所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三、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由于时代和认知的局限,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义”“恕”“仁”来具体阐释以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提倡的“自由,平等,亲爱”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这种诠释虽然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所理解,也体现了民国初立所需的时代精神,但这种阐述并没有揭示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亲爱的本真含义,而且在当时军阀混战、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和奏效。此外,主张的“公民道德‘五育’教育思想的根本”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根据的观点,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因而公民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固然有其重要性,但并不构成社会经济的根本。但这些并不足以掩盖其所蕴含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较之前的旧教育是历史的进步,且对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
1.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在汲取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启发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因素,摒弃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带有落后的传统封建色彩的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以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批判地继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上的有用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必备条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品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和“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等教育内容,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率先垂范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注重内省、提倡慎独、立志为先、意志锻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都具有跨时空的恒久意义,值得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音乐等有形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切入点;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依旧赋予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等。
2.自我教育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于学生自治的主张启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辩证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相对于教育来讲的,是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行为,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即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该方法是人们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改造、自制、自律等形式,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行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认知向着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要在教育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形成自我教育的风气,需要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人格,积极引导而非强压说服受教育者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积极构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在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学会友好合作,彼此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教育者注重启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自觉参与、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关于艺术熏陶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启发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美育
摘 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中国的中职教育进入了普及阶段,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而培养高含金量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体育专业学生是中职学生群体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程、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着力量。
关键词 中职体育 教育 管理
一、中职体育教育管理的概念
一般地说,教育管理的概念有两个主要渊源:行政学渊源和经营管理学渊源。在行政学看来,教育管理涉及国家从宏观上控制和管理教育事业的问题,因此称为“教育行政”,是一般行政的一个部门。而按照经营管理的看法,管理只是一种经营活动,管理活动有助于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与行政学相比,经营管理论侧重于教育管理的微观方面,如一所学校的管理。
体育词典对体育教育管理的解释是:“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体育教育的目的、任务及其规律,对体育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的过程,体育教育管理包括体育教育行政工作管理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两大部分:体育教育行政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贯彻教育方针和国家有关教育、体育的法规,从总体上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规划、计划和协调,确保体育教育的正确方向,编制体育教育计划,制定体育教育的规章制度,调整体育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比例、层次和结构,确定合理的体育教育管理体制,审核体育教育经费,对各级各类体育教育机构工作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估等。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体育骨干队伍的管理,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课外体育工作的管理,体育宣传、信息资料的管理,学生体质测定和评价工作的管理,体育经费、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
体育教育专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体育管理人才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多数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体育教学、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区指导等方面的工作,为全名健身计划的推进做出了贡献。体育教育作为一个特殊专业,较其他专业不同,他们生性好动,散漫,自律性不强,这给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者带来了难题,因此探索新时期、新背景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己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体育教学管理内容衔接的问题
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在学校体育领域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注意了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职体育教学内容衔接缺乏整体进行研究,存在低层次重复问题;二是某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尚欠缺深入细致的研究;三是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独立,教学内容缺乏衔接。随着学生年龄增长,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逐渐加大相关体育知识的涵盖范围。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和体育教学管理衔接问题的处理,是构建体育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和原则。
三、体育教育管理中树立人文体育观
人文体育观是指以人为尺度、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一系列体育思想、理念。它是从人的自身的角度出发对体育所形成的认识,它强调人在体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强调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代,具体体现为对人的全面现代化的追求。从人文体育观包含了“人文”和科学两种要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的现代化的科学精神的融合。
人文体育观与素质教育相契合,它要求在体育活动中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体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树立人文体育观可以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体育对人的生物功能改造的工具理性,从而关注体育活动中人的价值,人的情感体验,从价值理性出发重新审视体育和体育教学。在人文体育观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可以使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的需要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标准之一。树立人文体育观还可以指导教师在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时,一方面考虑方法的科学性,同时考虑方法的人文性,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
体育教学伦理蕴含着人道主义、正义、自由、责任、尊重和关爱等伦理精神。人道主义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尊重学生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体育教学中正义体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体育教学中的自由包括教师的自由和学生的自由两个方面。教师的自由包括学术自由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自由。学生的自由包括理智的自由、活动的自由、人格自由和人生自由几个方面。体育教学中的责任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和国家负责,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体育教学中的尊重包括承认性尊重和评价性尊重两个方面。对教师的尊重指对教师角色的尊重和对教师榜样作用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是指把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目的,给予每个学生应有的赞许。体育教学中的关爱蕴含着尊重和公正。体育教师的关爱表现在对学生安全和个体需求的关注及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四、结论
本论文以新时期、新背景下教育部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对当前形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提出对策。期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对我国相关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徐涌金,章珺.试析加强中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1).
[2] 赵荣荣.体育院校学生干部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3).
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由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参加了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不过,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接受有关理财概念。他们会知道钱是什么以及钱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国,鼓励孩子打工是教会孩子处理财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另外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或者捐赠,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给慈善机构。此外,许多学校都在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研究证券市场、投资理财、信贷业务,其中捐赠免税的理论也在课程中体现。
英国:1/3儿童有银行账户
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英国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根据这一系列计划,从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将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英国儿童事务大臣保尔斯说,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据介绍,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专门开设的理财课程,但是在犹太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几大基本原则是要遵循的:
自从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开展以来,在县卫生局、教体局的正确指导下,我校进一步确立了“健康第一”的办学思想,紧紧围绕“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标准,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知难而上,认真贯彻《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和《健康促进学校评价参考标准》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突破口,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加强检查评比为动力,勇于开拓,务实进取。现将学校的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健康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追求目标。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必须首先从提高思想认识做起。学校领导班子的各项决策都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进行,从运动面积的确定、活动场所的设置、运动器材的配备、营养餐室的管理、饮水卫生到学生在校时间、作息时间的规定、课程的设置、活动课程的比例、安排、健康知识技能的培训、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等,做到以师生的健康为本,把培养健康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追求目标,让校园充满着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健康第一”的理念扎根心中。
二、制定健康促进学校建设规划,推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贯彻实施。
为了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序、全面地推进,学校成立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和“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实施小组”。制订健康促进学校建设规划,研究具体措施、明确人员职责、健全规章制度、检查实施情况等工作,每学期开学初,专门召开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校中层领导会议,研究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分工并实行定期检查,保证计划任务的落实,为搞好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保证。
三、认真落实学科教育计划
体育与健康课是学校的必修课,教务处在每学期开学初切实安排好体育与健康课的任课教师,落实好课时。要求每位教师按照教学管理常规的要求,制定好教学计划,认真备课,做到教案中课时课题教育目的明确,教育重点突出,教育难点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书写无概念性错误,整洁历练;认真上课,在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概念清楚,启发性强,语言生动,能理论联系实际,板书工整,充分保证每周1 课时的健康教育课的质量和效率。
四、注重常规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健康卫生意识
(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健康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和丰富学生健康 卫生知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每学期,我们除开设好健 康课外,还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对学生做好宣传教育, 并要求学生对照实行。利用国旗下讲话、课间操进行不定期的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学校利用宣传橱窗、班级利用黑板报定期专栏,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使学生的卫生健康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健康意识。
(2)认真开展“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活动。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以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崇尚文明为主题的良好文明卫生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各班为每位学生的日常卫生文明习惯进行量化记录,少队部每周评选文明宿舍、优秀班级,促使学生根除卫生死角,洁净生活学习环境。倡导班组废纸回收,严格控制学生喝生水、杜绝零食进校园,严禁学生乱吐、乱倒行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等具体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以自我健康 生活方式为基础影响家人并帮助同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校认真落实国家“阳光体育”活动政策要求,在学生中积极灌输“每天锻炼 1 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快乐一辈子”的阳光理念,在学生中推广校园集体舞、每周趣味体育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学生 体育锻炼时间,加大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坚毅的品质,吃苦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积极开展卫生健康保健活动,做好学生体检和预防
(1)做好防近教育,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学校坚持每天两次集中做眼保健操活动,少队部值日生负责打分记录。
(2)做好学生健康体检。防重于治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为了学生的健康状况,我们每年上半年定定期联系中和中心卫生院,组织医生对学生进行义务体检,做好各学生的健康情况汇总,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家长通报,及时做好治疗工作。
(3)认真卫生知识专题讲座。每学期根据季节的变化,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疾病的流行情况,通过广播向全校师生开展卫生知识专题讲座。主要就流感、手足口病、红眼病等传染病知识进行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并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学生预防接种工作。
(4)积极开展远离教育。我们通过张贴远离教育知识宣传画、出专栏宣传的危害,不仅是对身体,同时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的影响和危害,组织学生进行大讨论写体会,举行健康知识手抄报评比,健康教育宣传征文等活动,使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
六、注重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学校要求各班都要召开家长会,为使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从单一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向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转变,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行为文明、思想丰富、价格健全的一代新人,学校对家长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辅导。
七、关心学生健康,做好后勤保障
卫生设施与学生的健康具有密切的关联。学校的设备一切为学生着想,从坐的桌凳到照明设施,从环境到饮食卫生,都有完整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评比各种设施,人为损坏,照价赔偿,自然损坏及时维修,保证课桌凳、日光灯、黑板常年完好。
八、绿化美化校园
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对学校的绿化和校园文化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人负责学校花草树木的管理,景点布局风格、图案精美别致,校园花团锦簇,四季飘香、清新怡人,为学生生活学习营造了舒适怡人的幽雅环境。
九、食堂管理常抓不懈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发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从生理角度来讲,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学习犹如一辆汽车,兴趣则是汽车上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汽车则开不动,发动机马力大,汽车跑得快,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呢?最好的办法是:首先使学生感到这个学科有价值――即有用。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都致力于体现物理知识“有用”两字含义。如我在进行“密度测量”教学时,提前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先了解密度的应用不仅可以计算质量,而且还可以计算体积,还能鉴别物质。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可以鉴别金银手饰吗?我肯定的给予了回答,能!这节课就是要让同学们来学习“密度测量”,从而掌握鉴别物质的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了,听课情绪更高了,求知欲望更强了,出乎预料地掌握好密度测量的方法,我同意他们在完成课堂实验要求的同时,允许进行自带物品的密度测量和鉴别。并在方法上予以指导,这时我感觉到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由感兴趣发展成为一种乐趣。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总是充分利用每节课恰当地把物理知识和祖国的“四化”建设及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学生自身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和科研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简单的生活常识煮饭、烧水到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霜的形成;从简单的肩挑人扛到现代化的家庭电器化,工、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从简单的步行、游泳到飞机、轮船的制造,从火药发明到原子弹,人造卫星的上天。使学生懂得学好物理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这就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把他们学习物理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劲头鼓得足足的。
其次,学习物理有趣。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大,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在实际教学中形式要新,要有花样,即溶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蕴含着极大的扭力,每章每节都有新的知识、概念、规律,特别是概念、原理、定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都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利用其求知欲望、好奇心而又有系统,有目的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我在进行“内能”一节教学时,为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我在原演示实验的玻璃试管中装水加放了一条小金鱼,在实验前设问:若将装有金鱼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小金鱼会怎样呢?学生纷纷不加思索地举手回答:“鱼肯定会死”,结果究竟如何呢,敬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个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的实验操作:照图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上部的水已沸腾了。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小金鱼怎样了?这时学生惊奇地回答,小金鱼仍自由自在地游动。难道这金鱼有神奇的耐热能力吗?不是,你想知道其中之奥妙吗?于是,我找了几位同学用手摸摸试管底部,再让他们说出感觉。原来试管上部的水虽沸腾了,但试管底部的水仍是凉的,这就是金鱼不死的原因。从而导出了热的良导体及不良导体的概念及分类,也为下节课的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象这种采取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学代替简单枯燥的概念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物理的趣味。
再次,学习物理“好玩”。我还根据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有“爱玩”“爱摆弄”等特点与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这些特点我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我采取了将传统看法中的丧志、影响学习,转变为“益智”利于学习。教学中我首先根据学校的条件将课本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多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也常将课本中的一般实验改成生动有趣实验。如我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课本中演示大气压存在实验的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盖住倒置过来水不流出来的纸片用针扎许多小洞,重做上述实验水也不流出来,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做,他们做得那么认真,观察得那么细仔,听老师解释原因是那么如神。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探微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44-02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1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