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艺术活动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是抽象的文学,对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而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是难点中的难点。根据上述研究的有关内容,借鉴教学艺术论的原理,本着促进幼儿发展的目标,在实践中我认为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模式包括:场景烘托、整体感知、情景串联、体验互动、创造想象、领域渗透等几个方面。模式化的东西必须通过艺术的演绎才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下面就如何演绎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模式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想。
1 场景烘托
场景烘托就是借助一些媒介用来调动孩子们的情感思维、激发整体气氛、培养探究欲望的,同时可以唤起孩子们相关的已有经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场景烘托包括:视频特效、音乐渲染、情景再现、假想旅行、图画衬映等,通过这种创设来唤起孩子心中的感受。例如欣赏《天鹅湖》时,可以在活动室布置天鹅湖的图片、播放天鹅湖四个小天鹅的片段,感受小天鹅的快乐:在欣赏《金蛇狂舞》时,可以利用民族打击乐锣鼓等进行情景再现,可以用图画表现春节热闹的场面。
2 整体感知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原则,幼儿园音乐欣赏一般采用整首感知的方法,为了达到多角度、立体式感知音乐的目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因为儿童对有色彩的、有声音的、会变化的刺激物最感兴趣,也最能集中注意力。传统的教育技术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等特点,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变静为动的特点,这也正符合儿童注意的活动性特点。课堂中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立体的信息,给音乐欣赏活动注入了充分的兴趣和活力,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具体化,复杂的音乐简单化,枯燥的音乐趣味化。从而激活教材内容,有效地引发孩子愉快主动地感知音乐。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特点,对音乐的整体感知用餐前后、午睡前后等日常活动的相对零碎的时间有意无意的进行刺激,同时在集体活动中配以多媒体的介入,使原本枯燥的欣赏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体会一种似曾相识、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的感受,萌生孩子对音乐的喜爱。
3 情景串联
情景串联就是利用串连的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有效地组合起来,相关的方法有:故事串联法、游戏行进法、儿歌导入法等,通过这种串连的方式使整段音乐形成一个前后情节连贯的“电视连续剧”,使枯燥的音乐鲜活起来,当一段故事、一首儿歌、一个游戏完成以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
4 体验互动
传统的音乐欣赏活动,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课堂教学氛围显得过于沉闷、呆板和压抑,这是很难吸引孩子对音乐活动内在的需求的。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增加课堂中“互动”的机率,使孩子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索取,达到一种“乐学”的目的。通过“动”来充分体验音乐、宣泄情感,达到一种情感升华的境界,更有效地用音乐来陶冶幼儿幼小的心灵。这种互动可以是自身肢体语言的表述,可以是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体验,也包括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交流。如在欣赏《摇篮曲》中,摇篮曲的旋律起伏不大,长于抒情,节奏均衡,略有摇荡感,速度徐缓,力度较弱,音乐形象亲切而温存。于是我们先让幼儿听音乐感受“你感觉怎么样?在梦里你们见到了什么?”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欣赏,每听完一次让幼儿将感受说出来“我看见妈妈抱着我,在月亮上飞啊飞。”“我做了个美妙的梦,有甜甜的冰淇淋,美丽的糖果屋……”。我们让幼儿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同样的音乐,不同的幼儿就有不同的感受,他们会按自己不同的想象随音乐进行创造性表现。
5 创造想象
创造是发挥孩子们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活动方式,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创造想象离不开教师语言的引领,不管是开始部分的导入,还是在活动一波波逐渐推进的部分和设想达到意犹未尽的结束章节,教师的语言艺术不可忽略。
6 领域渗透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领域渗透包括一日活动的有机渗透和音乐活动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渗透。在实施中,既要注重不同领域在保持领域系统性基础上的横向联系,又要关注音乐欣赏活动本身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时,必须要有一种渗透意识和习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渗透能力,使幼儿园各领域之间有效地形成一张人们早已想得到的那张网。
音乐的声音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非自然的声音。例如,在《森林音乐会》欣赏教学中,我们采用“音画转换”的方法来施教:我们先不急于告诉幼儿欣赏的主题,而是放录音让幼儿闭目想象,然后让他们“画音乐”,把听到和想到的东西画出来。由于听得真切,想得奇妙,有的幼儿画出了小鸟和太阳;有的幼儿画出了凶猛的狮子和鳄鱼;还有的幼儿画出了两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维妙维肖地展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音乐会场景。幼儿丰富的想像着实让人吃惊,也充分说明了自由想象是在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产生的,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音乐语言所描述音乐的形象正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幼儿提供了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糊到创造的阶梯。爱因斯坦认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造需要想象,想象又是创造的前提。如果在音乐欣赏中巧妙结合简笔画,不仅能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使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具有个性化。
音乐欣赏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对于小孩子来讲,接受高雅的艺术,离不开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的艺术演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一定会迎来灿烂的艳阳!
参考文献:
创意美术活动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扬弃,吸收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合理成分,又彰显出创意美术的显著特性,这就是具有创新性。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
幼儿园 创意 美术 创新
创意美术活动是对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扬弃,吸收了传统美术教学的合理成分,又彰显出创意美术的显著特性,这就是具有创新性。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陶冶幼儿高尚的情操,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主角是幼儿,教师只能是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幼儿在创意美术活动中须借助于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去积累活动经验,表达自己的意愿,体验美术创意的愉悦,使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拓展创意美术活动空间,保护幼儿的创造意识
创意美术活动形式应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唯有如此,才更有利于幼儿创新、创造意识的萌发。
1.对幼儿成长的作用。在创意美术活动中离开了兴趣的支撑,就很难有创意美术、创新灵感的迸发。显然,开展创意美术活动的前提必须去努力唤起幼儿的手工操作、创意表达的兴趣,当然这样的兴趣,可以是直接的兴趣,也可以是间接的兴趣。
比如,在以“服装厂”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中,一位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们自己练习画衣服,为自己设计或为妈妈、爸爸、同伴等设计合身的衣服,教师鼓励幼儿们使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自主设计或与他人合作设计并大胆创新地画出了许许多多、形式新颖别致的颇具特色的衣服。当执教老师发现幼儿们设计的衣服极具个性时便及时给予夸奖,给予鼓励,幼儿们得到老师的点赞后,开展创意活动的热情更高涨,纷纷再一次拿起手中的美术用具又一次投入到对衣服的设计、制作中,参与创意美术活动的激情再一次被执教老师点燃。在这样的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执教老师让幼儿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2.以多样化的形式鼓励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探究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鼓励幼儿自主探究,幼儿教育专家们更是呼吁教师解放幼儿,让幼儿自主进行创意美术探究。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应鼓励幼儿积极的自主探究,使之让幼儿真正成为创意美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为幼儿构建创意美术活动的平台,让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自主探究,切忌对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过多的干涉。比如,在以“猴子”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到动物园去参观,让幼儿自主观察猴子的活动情形,然后,再通过播放关于猴子有关情况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细心观察、耐心观察,再让幼儿凭借观察所得以及自己的认知基础进行关于猴子的美术创作。幼儿们由于有了实际的观察,再加上自己的奇特构思,幼儿们创作的关于猴子的美术作品一定会形态万千、栩栩如生,令人称奇。
3.凭借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激活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思路。由于幼儿年龄小,认知视域有限,创意美术活动的思路比较狭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幼儿这一特殊的特征,依据幼儿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为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构建平台,给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以点拨,以指导,去努力拓展、激活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思维,让幼儿进行创意美术活动时思维能顺畅,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二、重视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为幼儿的创意美术活动保驾护航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点拨者、引领者,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的点拨、指导、引领作用尤其不可忽视。
1.创意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动作性点拨。教师可对幼儿参与创意美术活动进行相关动作性的点拨,以使创意美术活动持续开展。比如,在以“绝妙的创意”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思路一时难以打开,此时,教师可以用一些相关性的动作去点拨幼儿,去帮助幼儿打开创作思路。
2.创意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整体性点拨。教师应对幼儿创意美术活动开展的目标、过程、内容、方法等作整体的研究与把握。比如,针对幼儿在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大小方面、细节方面都可以作适当的点拨,同时更需作整体性的点拨,让幼儿自由探究到创意美术创作的布局的合理性,以激励幼儿去大胆创作、大胆创新。
3.创意美术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创作时自然会出现重点与难点,对于创作的重点难点幼儿有时难以去迅速掌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画龙点睛、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三、积极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努力提升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水平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创造性的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兴趣呢?教师要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并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活动,也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候要大胆创新,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喜欢的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请幼儿参与和老师一起准备美术活动的材料
在美术活动中,特别是一些手工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费时费力不少。而准备的材料有时幼儿不能理解,有时候不能全部利用起来,有时候不能满足幼儿的要求,有时候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怎样才能让幼儿充分利用各种材料,从而丰富活动内容呢?于是在某些活动之前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大家一起准备。如美术粘贴活动《美丽的树叶》。秋天到了的时候,户外活动时候孩子们看到许多的叶子从树上落下来。这时我便拿了许多树叶粘贴的作品让幼儿欣赏,并提出活动主题,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需要什么材料及工具。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提出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工具。然后大家一起准备,结果粘贴活动打破了以往单纯的拼贴形式,孩子们运用自己准备的各种材料活动时兴致很高,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通过与幼儿一起讨论准备所需的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想象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三、消弱教师示范的力度,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的示范可以让幼儿尽快掌握一些技能技法。但是对于一些活动为了能充分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可以少示范,甚至可以不示范,而让幼儿自己去探索方法,给幼儿以充分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在进行美术活动剪纸《一枝花》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先欣赏老师的作品,然后提供彩色纸、剪刀等工具,让幼儿自己去动手探索剪出小花的形状。
起先孩子们一个一个花瓣的剪,也有的孩子遇到困难请老师帮忙,慢慢的有的孩子能够试着折叠后再剪出对称的花瓣。这种成功比老师示范后幼儿模仿更能使幼儿感到兴奋,充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四、师幼互动,让孩子充当示范的老师
通常美术活动我们都是老师示范幼儿再进行活动。能不能教师与幼儿互换角色,让幼儿在教师未示范之前先当一当小老师那?于是,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让幼儿自由讨论,大胆发言教师是运用了哪些材料工具?运用哪些方式方法绘画或是制作出来的?让幼儿大胆讨论自由发言,讲述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在我出示范例后,幼儿便能很自觉的发表见解,大胆表述自己觉得教师是运用了那些材料工具,甚至能一步一步说出步骤。对于一些幼儿接触较少的活动,孩子们猜不出的时候很着急,不断猜测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转贴于
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用真诚的语言去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动脑。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各自差异,可以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多张范画,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己选择内容,鼓励能力较差的幼儿选择最简单的内容并大胆下笔,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丰富画面内容,大胆想象,让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能有成功的体验,并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帮助孩子一点点地肯定自己,树立自信。
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的神奇世界。教师的教学应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七、在评价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艺术教育 美术教育 多媒体 教学手段
但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为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多媒体具有图像直观,色彩鲜艳,动静结合,形象生动等特点和优势,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已成为信息时代幼儿园教学重要的手段之一。下面就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作用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引发幼儿绘画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幼儿学习的巨大力量。幼儿园孩子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兴趣不稳定,目的性弱。针对这些特点,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多媒体形,声,色,动感性强,活泼直观的独特功能,奇妙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其身临其中,受到感染,就可以使幼儿的学习变得轻松,进而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很好的效果。如:中班《水中的小鸭子》绘画活动中,先给幼儿播放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录像。在录像中,小鸭子做着各种调皮的动作---游,钻,玩耍,捉鱼。。。并配以轻松诙谐的音乐。丰富多彩,动感的画面深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整个作画过程一直保持高涨的情绪,一只只小鸭子在孩子们笔下显得很生动活泼。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新《纲要》中明确规定,教师只是引导者,幼儿应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传统的美术活动中,往往教师示范,幼儿听,看,然后模仿。教师习惯用统一的要求,用统一的画面去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这实质上是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局限了幼儿的发展。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打破局限,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大班《家乡的桥梁》绘画活动中,先让幼儿在大屏幕上动态观看各种各样的桥梁,然后在电脑上按顺序勾勒桥梁的外形,上色,最后把形态颜色各异的桥排列在一个画面上。幼儿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能力,自主选择绘画。在这次活动中,注重了个体差异,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增加了个人特色的自由度,使幼儿的自我意愿得到实现,思维也活跃了,进一步发展了不同水平幼儿的绘画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
传统的美术活动是教师背对着幼儿在黑板上示范,图像小,速度慢,易遮挡部分幼儿的视线,进而造成一些幼儿在座位上动来动去,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多媒体图像大而清晰,色彩鲜艳,教师与幼儿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能及时掌握幼儿反馈的意见。幼儿看得清楚,听得仔细了,也就能很好完成教学任务。
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许多知识不能及时地再现给幼儿,这也是让教师很头疼的一件事情。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解决。它能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对瞬间变化予以定格透视,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不易理解为一目了然。如:在中班《蝴蝶》绘画活动中,首先用动漫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运用定格加特写将一只蝴蝶固定在画面上,请幼儿认真观察蝴蝶的形状,花纹,颜色。接着用电脑动画慢慢演示画蝴蝶的方法。最后,出现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丰富的画面刺激了幼儿的感官,吸引了注意力,激发了兴趣,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很好完成教学目标。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发展之源。在传统的美术活动中,往往是教师出示一幅或两幅范画,大小,构图,色彩相当局限,往往幼儿作品与范画一模一样,这大大抑制了幼儿的创造力。而用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多媒体信息量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开阔幼儿的视野;从色彩角度上来讲,用多媒体可以全方位进行搭配组合,展现给孩子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一些动态的画面定格,把幼儿带入优美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空间翱翔。如:在《海底世界》绘画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通过声音的感受和图像的清晰,为幼儿提供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然后逐一定格,让幼儿观察各种鱼在不同地方活动的画面,接着在电脑上演示一些基本画法,并在同一画面上调换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让幼儿观察,欣赏,最后将若干个画面并列展示在大屏幕上,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播放大海的音乐。整节课,幼儿的情绪一直很高涨,所创作出的画面丰富又生动。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的海底世界跃然纸上。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潜移默化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材料投放;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70-01
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教师在游戏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目标渗透到幼儿的发展中,并根据幼儿的发展设定游戏目标,有目标地进行区域活动、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操作材料,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材料的投放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根据主题及幼儿游戏的发展提供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提供应根据主题,提供幼儿游戏操作材料。生活中存在着多种知识,这些都是区域活动授课的材料来源。幼儿教师按照每月的主题,设置新的区域活动,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进行学习,自然会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珍视区域游戏的独特价值,在幼儿园一日的活动中,根据活动的主题,对游戏材料有计划地进行投放,让自然材料的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教师可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践操作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在玩的过程中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会积累到多种经验。教师应按照幼儿的发展和游戏主题持续补充游戏材料,让幼儿在玩游戏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例如,教师在课后结合主题设计了教学活动“小树叶”,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感受秋天树叶妈妈的变化。随后教师将幼儿在户外拾起的树叶、树枝放到区域活动中。幼儿们用捡回的树枝做成了科学区的“按数捆枝”,有的幼儿用美术拓印的方式留下了树叶宝宝的有趣叶脉,有的幼儿用捡回的树叶拼成画等,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很好地参与了区域活动。这也充分说明区域活动显现了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二、材料的投放要富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社会、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学习。游戏中区域材料不是随便投放的,要富有探究性和目的性,富有探索性的材料可以给幼儿留下大量的参与和想象空间。教师应在活动区投放丰富的材料,但并不是只追求数量。材料的投放要具备艺术性,要避免材料过多导致的效果不佳。过多的材料投放尽管能吸引较多幼儿进行游戏,但杂乱投放的材料会使注意力不稳定的幼儿分心。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体,他们需要与活动中的材料发生互动。教师应根据活动目标,在投放区域材料时有的放矢,让材料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兴趣需求相吻合,尽可能体现材料的丰富性与目的性,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定期更换投放的材料,定期进行材料补充。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先和幼儿进行讨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并根据教育目标与幼儿一起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例如,在有关畲族“山哈情”这一主题的活动中,幼儿对畲家服饰产生了兴趣,于是教师就创立了“畲家加工坊”这一区域游戏。教师带着幼儿参观了畲族宫,了解畲家人民的服饰特点,与幼儿共同谈论服饰的做法,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如,很多幼儿很想自己动手制作畲家服饰,教师就上网购买塑料针,以毛线代替缝衣服的线,用泡沫纸裁成衣服形状,去店里购买畲家服饰上特有的花纹布条,然后投放在美工区,由幼儿自主操作,一个令幼儿流连忘返的美工区就形成了。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区域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恰到好处地进行区域材料投放,让活动材料富有探究性和目的性。
三、材料的投放要具备多功能性
材料的多功能性有利于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提高邮中巳ぃ有利于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欲望和信心。幼儿好奇心强,对于同一类事物的不同变化特别感兴趣。比如,教师在科学区中投放了“按数粘果”,幼儿根据不同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大小来进行点数、树叶的分类等,引导幼儿识别颜色,分辨不同物体的特征;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用排序的方法制作新的材料,新制作出来的作品还可以作为主题材料布置在班级墙面上。这个材料的制作过程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点数能力,还实现了一物多用、一物多玩,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多种能力的发展。探索性越强的材料,越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也越有利于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为幼儿提供了自主选择、主动操作的机会和活动氛围。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是一门艺术,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材料投放要结合主题。教师只有根据幼儿的学习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丰富和调整材料,才能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首先,我们认识到幼儿学数学的目的是重视对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使幼儿能从问题出发,让幼儿联系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在操作中理解学习,在判断、决策、应用中学习,把科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其次,我们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应遵循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幼儿获得对数学理解。信息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转变了传统的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化繁为简、形象生动。针对幼儿的认知特点,把教学中较复杂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
(一)诱发幼儿乐于探索数学的动机
每一个幼儿都是具有情感的“生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把教学植根于对幼儿深厚的“爱”之中。努力创设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学习情境,让幼儿置身在探索数学的乐园里。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把幼儿引入与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幼儿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启迪思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为幼儿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中。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幼儿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幼儿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的,同学们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了幼儿探究的愿望,诱发了幼儿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幼儿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关键词:蒙古族;民俗;文化;服饰;歌舞
长期以来,在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领域中,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艺术教育的研究一直是个空白。我园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为“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以蒙古族文化为蓝本,开展了“蒙古族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以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改,探索、建构、优化具有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特色的园本文化课程实施体系,落实保教质量的提高、幼儿的充分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让蒙古族民族文化走进幼儿园
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他们勤劳勇敢、骠悍豪爽,他们与宇宙大地、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细石坚硕以及其他生物种群的和谐共生,创造了优秀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在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民间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对他们终身发展具有强烈的导向;还可以丰富幼儿真实的艺术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有助于幼儿全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对弘扬蒙古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二、让蒙古族民族服饰文化走进幼儿园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首要标志。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男装倾向于浑然大气,女装呈现为精美。我们开展“蒙古族服饰”的主题活动,请家长帮助收集了许多蒙古族服饰,从网上下载了许多蒙古族服饰的照片,与幼儿一起欣赏这些服饰的色彩、图案、刺绣以及它的功能,激发幼儿的欣赏能力。
三、蒙古族歌舞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渗透
(一)幼儿园开展蒙古族歌舞的意义
将民间艺术纳入幼儿教育的范畴,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适应21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对当今中国课程改革思想的验证和实践。
(二)挖掘蒙古族优秀歌舞艺术内容,丰富幼儿教育课程资源
蒙古族是一个质朴豪爽的民族,蒙古民歌有着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歌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胸襟的开阔。我们选择长调牧歌和马头琴独奏曲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蒙古族民间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筷子舞、安代、布利亚特婚礼、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我园的教师共同研究,将蒙古族的手位、舞步列入形体训练中;在学习蒙古族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互相合作,感受节日喜悦的气氛;并将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和欢乐的挤奶舞融合于律动和舞蹈组合中,对幼儿进行蒙古族歌舞的欣赏和教育,让幼儿从中感受蒙古族豪爽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充分发挥蒙古族艺术教育的功能,进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萌发了幼儿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蒙古族歌舞艺术课程资源的挖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泥工活动是幼儿手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园泥工课程就是引导幼儿用彩泥进行自主造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能动性,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让幼儿充分感受泥工活动乐趣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泥工教学的世界里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玩泥高手,他们对泥工活动的喜爱程度不逊色于任何一种玩具,因为它带给幼儿们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彩泥在幼儿们手中就犹如一个个活泼的“精灵”,他们通过揉、捏、团、压、拍等技能来塑造自己心中的某一形象或事物,塑造出来的都将会是一件很有特点,很有意义的独特作品。
在幼儿园如何有效保质地开展泥工教学,又怎样让泥工教学体现它的能动性,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反思,尝试着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选有声有色的泥工教学活动
1.在教学选材上我们要认真考量。力求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泥工教学题材,使泥塑活动更具适宜性。
(1)内容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孩子们较为熟悉的、感兴趣的物体、人或者动物的形象特征进行简单的塑造。比如:《饺子》《油条》《香蕉》《乌龟》《鱼》等等,这些都是幼儿们常见的容易被塑造的形象。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幼儿园泥工教学活动中去,尝试着开展《脸谱》《花石窗》《龙》《风》等泥工创造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们感受民族文化,了解地方特色,体会风土人情。
(2)活动的安排。泥工教学活动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让幼儿们掌握单个形体的基本捏法,逐渐过渡到造型的组合上。如小班年段可安排泥工活动《搓元宵》《好吃的糖葫芦》等;中班年段可安排泥工活动《圆圆的月饼》《一盘水果》等;大班年段可安排泥工活动《彩虹鱼》《生日蛋糕》等。
2.在材料投放上我们要仔细斟酌。力求从活动的需要中选择泥工教学材料,使泥塑活动更具针对性。
在幼儿园泥工教学中最常见的是彩泥,因为它色彩丰富亮丽,能营造出童话般的世界,便于幼儿表达心情。但有时候泥巴、白陶(彩陶)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制作《石窗》《兵马佣》时用烂泥巴最为合适;制作《青花瓷瓶》时用白陶最为理想。
3.在活动实施上我们要合理安排。力求从家园的配合中创设泥工教学氛围,使泥塑活动更具广泛性。
(1)以集体教学为主,传授幼儿技巧与方法。每月开展一次泥工教学活动;在饭后、晨间区域活动等时间安排适当的自由泥塑活动,随时随地给幼儿们创设玩泥的空间和时间。
(2)以家园合作为辅,得到家长认同与支持。积极有序地展出幼儿作品,加强家长对幼儿园泥工活动的关心度;开展家长会、半日活动时适当介绍幼儿园开展泥工教学活动的情况,邀请家长一起参与泥工制作,让家长与幼儿一起体会玩泥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二、上绘声绘色的泥工教学活动
1.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体现泥工作品的真实性和创造性。
(1)巧妙引导,提高学习兴趣。
依托多媒体,结合欣赏教学法,帮助幼儿感知制作内容。我们可以一改以往泥工教学面对面示范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提高幼儿注意力;利用投影仪增强幼儿视觉感。
提供步骤图,结合图示教学法,帮助幼儿掌握制作技能。在边解说边制作的同时,将操作步骤用图示一一呈现,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去理解事物,感受事物,同时也让幼儿在看图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利用儿(诗)歌,结合语言教学法,帮助幼儿了解制作要求。将制作过程和方法用幼儿熟悉的形式表述出来,在简单轻松的教学环境中玩成作品。如在制作“梨”时,老师可以边念儿歌边示范,幼儿跟学:“团团团,团成一个大元宵(先团成一个球形);搓搓搓,搓成一个长圆条(把泥团的一端搓尖些);压压压,压出一个小坑坑(用手指在大的一端压出一个小坑,便于站立);头顶装个小柄子(在尖的一端装上柄)。就这样随着儿歌的节奏,一个个“梨”马上就做好了。
(2)乐意表现,激发创作欲望。
结合游戏教学法,帮助幼儿提升创作灵感。在《有趣的小茶壶》教学活动中,我们让幼儿们用身体动作表现小茶壶的造型,幼儿们立刻手舞足蹈起来:有的一手插腰当茶柄,一手朝天当壶口;有的一手手臂自然下垂当茶柄,一手侧平举当壶口;有的一手搭肩上当茶柄,一手成举手状当壶口;有的……正是有了这种形象的体验,瞧!小朋友创造的小茶壶多么形态可掬啊!
2.借助各种辅助材料,增加泥工作品的灵动性和持久性。
关键词:民间艺术;幼儿教育;日常生活;实践活动;传承
一、寻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要实现民间艺术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教学目标,首先要寻找内容,要在整体弘扬我国民间艺术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传承当地的民间艺术精华,将木偶艺术、风筝艺术、剪纸艺术和香袋艺术充分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能更加广泛地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教学目标的界定不能拘泥于地域民间艺术的学习,还要充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幼儿将如皋市的民间艺术与国内外的民间艺术有效结合,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第三,教学目标的界定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延展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从而培养幼儿善于观察的习惯,让幼儿充分认识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民间艺术。例如,教师在让幼儿欣赏木偶戏《红螺女》《大禹治水》、木偶音画《水绘情韵》、儿童类节目《木偶总动员》、木偶电视台短剧《紧箍咒》《智取贾家庄》时,可使幼儿们在木偶形象的变化和艺术表演手法的创新中更加喜欢木偶艺术。
二、渲染气氛,培养幼儿兴趣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到教学环境的布置中,积极渲染民间艺术气氛,让民间艺术走进校园,走进教室,走进幼儿生活。幼儿园可通过对外墙、花园、走廊、楼梯和活动室等场所的环境布置,让幼儿认识民间艺术,感受民间艺术。教师可利用形象生动的剪纸作品、活灵活现的风筝作品、生动有趣的木偶作品,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例如,在民间艺术作品的布置中,教师可划分不同区域,在集中展示的过程中让幼儿观察、对比、发现。对于南通板鹞风筝艺术的认识,教师可让幼儿参加当地举办的风筝艺术节,在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中深切感受风筝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些民间艺术学习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界定需要充分衔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民间艺术真正融入幼儿日常生活,让幼儿在感受民间艺术的同时,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并有效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开展活动,激发幼儿情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可以以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在各种日常活动中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1.主题活动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将民间艺术欣赏、学习和创作融入其中。在美工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指导幼儿完成木偶、剪纸的艺术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到表演区,进行木偶表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使主题活动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培养幼儿热爱家乡民间艺术的情感。例如,在开展如皋民歌民谣欣赏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播放《趟子灯》《花担》《倒花篮》《莲湘》等民歌,引领幼儿对民歌的旋律进行初步认知和了解。在音乐的播放中,教师还可以将主题活动延伸到木偶的手工活动中去,让幼儿在民歌的氛围中制作简单的木偶玩具,如小鸭子、小鸡、小狗、小树、小花,等等。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作品帮助他们编故事,进行木偶表演,从而实现音乐、木偶制作、日常生活情景剧的科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