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第1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我校作为天津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先进单位,不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通过由天津市科委资助的“天津市实验中学科学素质教育综合示范校建设”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建立健全科学素质教育机构,营造科学素质教育氛围

1.“文化”、“理念”引领,构建科学素质教育生态环境。

“求真求实,思学思新”是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科学素质教育的生态环境。

2.构建教育管理体系,为科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保驾护航。

成立科学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设立科学素质教育工作例会制,建立科学素质教育发展性评价机制,学校科技教育协会不断吸纳新的科技教育教师,几乎涵盖中学所有学科,形成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团队。

3.完善软、硬件建设,为科学素质教育搭建平台。

软件建设上,为提高我校科学素质教育教师队伍的素养及教学水平,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顾问制”等方式,先后邀请北京市天文馆,天津市气象局、地震局、环保局等部门的专家到我校做专题讲座,并聘请北京市天文馆景海荣副馆长、天津市科技馆李玉明馆长作为我校科学素质教育的“首席顾问”。同时,先后派56人次参加由华东师大霍益萍教授主持、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并选派教师赴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瑞典等国家进行学访,旨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学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硬件建设上,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设了“紫微垣天文研究室”、“生物创新实验室”等33间创新实验室,为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创建具有实验中学特色、高效的科学素质教育体系

1.多学科交叉渗透,构建科学素质教育课程研发体系。

各学科教师深挖与科学素质教育有关的内容,充分整合学科教学进行科学素质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2.科学素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中内含着科技创新教育的潜能,在活动中自然地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

3.科学素质教育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整合。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注重对科学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的课程的开发,根据我校具体情况,研发了一系列科学素质教育校本课程,自编科学素质教育教科书,如“创新思维”系列天文篇、生物篇、物理篇、IT篇等百余门校本课程。

4.科学素质教育与德育工作、团队活动的整合。

①科学素质教育活动“主题化”。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师生取得的科技成果,我校每学年举办一届有鲜明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或“科技活动月”活动,依据学生特点和教育主题,分别开展了以“水”、“天象”、“建筑”、“桥”等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全员参与,感受到科技无处不在的魅力。

②学校、家庭和社会相融合,实现科学素质教育无缝链接。为了调动家庭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我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指导家长共同学习,更新观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家长在网上获取有效信息、学习知识的能力;定期举办家庭科普知识讲座和擂台赛。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内科学素质教育必要的延伸和补充。我校十分重视社会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学校科学素质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三、构建“六维度”科学素质教育评估体系,提升科学素质教育的高效性

在确定科学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时,我们注意到了学校教育的特点是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学生的特点是具有发展潜能的广阔性和不确定性,经过反复实践最终确定采用评价指标从模糊到清晰的三级指标的方式,这样既保证了评价角度的全面与包容,又保证了第三级指标清晰可操作。评价的指导思想是确定性和发展性并重,评价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并重,评价表的作用是指导和激励并重。

第2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历程

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在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改革目标开展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研究。其中,确立“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发展战略之一。

(一)以合唱团、管乐团为核心,积极开展艺术课外活动,组建艺术社团,培养艺术特长生

中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和阵地,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关心校园到关心社会的重要渠道。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校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我校艺术教育历来重视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学校就成立了以合唱团、管乐团为核心的学生艺术社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校配备专职教师指导合唱团、管乐团开展活动,组织合唱团、管乐团参加省、市、全国和国际艺术比赛和交流演出,通过艺术比赛和交流演出,不断提高合唱团、管乐团的艺术水准。2000年以后,学校以合唱团、管乐团为课外艺术教育的基地,大力培养艺术特长生。两社团近年来共培养几百名艺术特长生,其中包括郭洁、刘晓星、林园等优秀毕业生。

(二)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行艺术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000年开始,我校进行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艺术社团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并逐步开发了《艺术教育》系列校本课程。编写了包括《摄影社训练模式》《素描社训练模式》《陶艺吧训练模式》《扎染训练模式》等十几门艺术社团校本教材,还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艺术社团课程评价体系和艺术社团管理机制。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思路。一是除开设音乐、美术两门艺术学科课程外,增设校本艺术选修课;二是举办艺术节和定期举行单项艺术竞赛评比活动等活动课程;三是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各科教育中,特别注重美育教育的研究,以其特殊的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四是把艺术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

在课程实施上,我们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制订好每学期艺术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好教学进度和内容。要求艺术教师认真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备课,而且要求在备课中有创新意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艺术教师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都比较浓厚,艺术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特色带整体,全面推行学校的素质教育,构建广东实验中学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校文化,塑造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是我校艺术教育追求的宗旨。因此,我校的艺术教育目标,并不仅仅停留在艺术课程、艺术社团这一层面上,而是提升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层面。我们非常重视以艺术社团为龙头,以点带面,营造起校内整体的文化教育氛围。以艺术教育的理念、经验,辐射扩展到各学科的“培优教育”上,全面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

二、以艺术教育为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一)创新艺术教育运行机制,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艺术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一个高效运作的艺术教育运行机制。我们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上,创建了极具广东实验中学特色的艺术教育机制。

1.创新“面向全体”的培养目标发展机制

广东实验中学的艺术教育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力求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注重学生艺术特长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积极实践国家新课程,紧跟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力求在艺术教育中努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水平以及整合贯通、开拓创新和跨越转换的综合审美能力。同时,也让一部分学生的艺术特长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学校不但成为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摇篮,而且也成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使艺术教育不断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

在目标推进中,我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层次的艺术活动与艺术竞赛,并形成了制度。校内艺术活动和艺术竞赛多层次,分为班级、年级、校区、学校四级艺术活动和艺术竞赛,使所有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和竞赛中培养兴趣,提高发展。每年元旦组织艺术节文艺汇演活动、五四文艺演出、校园合唱节、国庆组织以“歌颂祖国,赞美家乡”为主题的歌咏比赛、书画折纸作品展、摄影作品展等专题艺术演出和成果展示活动。并积极组织社会艺术团体和专家到学校进行艺术普及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原则的指导下,全校每一名同学都能依据自己的兴趣或专长参加艺术选修课和学校课外艺术活动。

2.创新“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

“内外结合”的发展机制,是我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素质发展为艺术教育出发点和着眼点,根据艺术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内外结合”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内打基础,抓好课堂必修课、选修课的常规教学,不断提高艺术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课外求发展,学生根据艺术兴趣,参加艺术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培养艺术特长。

(2)校内打基础、校外求发展。校内打基础,通过学校兴趣小组和社团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发展艺术特长;校外求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项校外艺术竞赛,通过竞赛锻炼艺术特长生队伍,提高艺术社团艺术水平。

(3)校内教师指导为主,外聘专家讲座为辅。校内教师为主,加强校内艺术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培养艺术名教师;专家讲座为辅,根据艺术教育需求,聘请校外艺术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进行艺术普及教育。

根据“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发展机制,我们在课程开发上,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新课标,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师资状况以及教学设施等实际情况,在音乐、美术、艺术等模块中,整合、开发出符合我校学生学习兴趣,适合学生艺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包括西洋音乐鉴赏、中国音乐鉴赏、声乐与合唱、西洋乐器演奏与创作、中国乐器演奏与创作、戏剧表演与创编、音乐与舞蹈等十三门校本艺术课程。我们在课程选择上,允许学生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及学分要求,在遵循必修与选修结合的选课原则下,既可以在艺术必修课中学习音乐和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在艺术选修课中相对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课程。

3.创新艺术教育的评价发展机制

艺术学科作为非考试类科目,我校构建了“课堂教学达标与艺术竞赛达标”的评价机制。实施双向考核,促使教师既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又重视艺术竞赛的训练辅导。学校重视对艺术教育成果的奖励,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专门对艺术竞赛设立奖项,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活动根据工作量学校还给予辅导费。学校每学年评选先进艺术类教师,调动了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创建艺术教育特色,打造艺术教育品牌

1.课程化

我校开发艺术校本课程,进行艺术教学实验。学校设立合唱、管乐、弦乐、民乐、电子琴、舞蹈、戏剧、绘画、书法、折纸、广告设计、陶艺、摄影、影视欣赏等课程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并根据学生及家长需求以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不断开设新的课程,戏剧、民乐等课程就是新设课程。每学期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课程目标、教学计划、设计方案,按课程进行管理,学期结束进行成果汇报、目标检测,逐步建立“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补”的学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2.社团化

广东实验中学艺术社团建设是我校艺术教育的一大亮点。由于常规艺术教育的扎实开展,一大批艺术人才脱颖而出,艺术社团也以迅猛的速度蓬勃发展,先后组建了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广东实验中学交响管乐团、广东实验中学管弦乐团、民乐队、弦乐队、舞蹈队、学生戏剧社、学生书画社、摄影社、工艺设计社、陶艺社、学生舞工队和学生礼仪队等,它们代表着学校的整体形象、文化品位与格调。校内文艺活动、校外文艺演出以艺术社团为骨干,提高了学校艺术活动品位。

3.品牌化

打造学校艺术教育品牌是我校创建艺术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和主要目标。学校形成了艺术教育“三大品牌”。

(1)合唱团。成立于1952年的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是一支光荣之师,多次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举办的合唱节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是中国最优秀的中学生合唱团之一,同时也是广州市九届学校合唱节比赛中唯一获得“九连冠”奖和被授予“模范合唱团”称号的中学生合唱团,2006年6月国际合唱联盟宣布合唱团排名,中国广东实验中学合唱团成为世界排名第五的合唱团(这是中国唯一进入前十名的合唱团)。近年来,合唱团还远赴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参加多项国际比赛,均受到好评并荣获众多殊荣。

(2)管乐团。由初一至高二年级学生组成,是广州市管乐学会首批集体会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管乐艺术为媒体,让团员感知美、理解美、热爱美、创造美、表现美,培养团员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心理、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2003年被授予“广州市优秀中学生管乐团”及“管乐交响化模范团队”光荣称号;2005年参加广东省中学生管乐精英大汇演获一等奖;2006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关工委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艺术人才选拔总决赛中以全场最高分勇夺器乐类合奏冠军,同时获得最佳组织奖、最佳表演奖及最佳指挥奖。是广东省最优秀的中学生管乐团之一。

(3)艺术节。广东实验中学艺术节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十八届,与学校体育节、合唱节、科技节、社团节一同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节由各项艺术比赛、艺术作品展览、艺术讲座和学校文艺汇演等组成,全校师生积极参加,学生通过各种自编自演的节目反映校园生活,创建和谐积极的校园文化,通过各项艺术作品展览和艺术讲座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得每一年的艺术节成为校园文化的盛会,成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盛会,成为全体学生普及艺术教育的大课堂。

4.社会化

学校艺术活动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提高学校知名度,服务社区,影响社会的重要举措。每年我们都在学校文化广场举行师生书画展、文艺演出等艺术活动,每次广场活动都吸引全校师生家长观摩,活跃了校园文化活动;还组织师生送艺术到部队,到山区,到社区,促使社区艺术活动的开展;我们还和广州芭蕾舞团、战士杂技团、战士歌舞团、广州青年粤剧团等艺术社团联合举办艺术活动,邀请省市艺术家来校辅导,与师生交流;每年我们都在体育馆进行文艺演出活动,对家长、社会开放,向社会公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团委学生会先后组织了艺术节、合唱节、校园歌手大赛、“美丽广东我的家”摄影展、“省实之星”学生形象大赛、故事等艺术创作活动,学生运用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歌颂祖国,赞美家乡,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5.国际化

近年来,依据学校“面向世界”的发展定位,我校以合唱团为首的各艺术社团,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节、国际青少年合唱节、世界合唱联盟大会、港澳国际青少年艺术交流等活动,不仅为国家为学校赢得声誉,而且通过国际交流,扩大了我校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提升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品位,为学校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名牌中学做出了贡献。

三、凸显艺术教育效果,增强学生各项素质

我校在艺术教育实施中,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和特长,使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并取得了许多成绩。

(一)开发学生艺术兴趣,增强学习能力、社会竞争力

让学生有一种求知欲和新鲜感,对艺术拓展有兴趣,从而增强学习能力、社会竞争力是我们研究的宗旨之一。我们创设有利于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艺术社团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和懂得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校艺术社团开设的活动报名者踊跃,使社团无法容纳。只好以曾经参加过的艺术活动和自己的特长成绩作为依据,以及家长的支持意见等综合评定来竞争选拔。我们的许多艺术活动是以竞赛的方法开展,培养学生好学上进有竞争的意识,如学生无兴趣不常来活动或其他原因,就自动退出社团,我们再吸收其他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我们要求学生在训练中或竞赛中要有动脑和竞争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兴趣的品位和各种能力,使自己在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和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掌握评价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艺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艺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艺术素养,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二)培养学生战胜自身弱点,树立吃苦耐劳精神

在艺术课程和社团的各种活动中,许多学生在训练或制作中养成了耐心细致、爱动脑动手、勤学好问、大胆创新、不怕艰难等优良品质,从而战胜了自己懒散、贪玩、怕苦、怕累的弱点,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素质特长的学生。如在合唱团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节的训练中,学生刻苦训练,竟然将有十三个声部的复杂的现代派作品用外语演绎出来,取得了连学生自己也难以相信的成绩;在管乐合奏中,大家彼此切磋,不厌其烦的反复配合;在陶艺制作中,会把倒塌断裂的陶艺作品耐心细致的修复;学生觉得在艺术社团活动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中无法学到的其他知识,特别在艺术社团活动中能逐步形成克服困难不畏艰苦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带着各种想法来学习,有的是想来玩,有的是好奇心,有的是想拿奖加分,有的是来提高或学门特长,等等。我们在活动中让他们摆正各自位置,端正思想,不能有私心,要有集体合作精神;不能有功利思想,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充分的自信。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功所必备的素质,我们将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相结合,营造轻松开放的环境,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必要技能及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引导学生完成严格的开发智力的活动训练,让他们承受一些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如合唱比赛中,新学员跟老学员参加比赛做助手,让他们了解和适应比赛的激烈场面,以及比赛中各种复杂的环境等。在工艺品制作中让学生跟能力强的学生比,不要怕失败,要有自己的信心去战胜一切,去获得成功。所以学生的成功都是从不会到熟练,从不懂到精通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不断磨炼变化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艺术教育中健康成长。

(四)开发学生各种智能,提倡创新意识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要学习课本之外的许多知识,这样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获得广阔视野。我们在教学训练中要求学生:一是拓展思路,自己有明确的训练方案和目标。二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有始有终,完成自己的学习训练成果。三是有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训练课目,严格做到。四是人人在参与活动中要有新想法和进取心。同时,我们以创新为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应试教育”的灌输式学习,以各种方法完成创新活动,如乐谱的编制、海报的设计、乐器的调试和训练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创新天地。经过艺术教育的实践,学生的灵敏度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在逐步提高,许多学生有一技之长,成为学校的艺术骨干,在省市区各项活动中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

(五)建立良好氛围,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第3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对教育工作有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素质教育在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也愈加重要。然而,大专院校在体育教育中对素质教育并不重视,甚至在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在对体育素质教育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就如何在大专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实践思考。

关键词 大专院校 体育教育 素质教育 实践思考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新时期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决策,是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专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大专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传统的大专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少素质教育,使得大专的体育教学工作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在大专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综合素质是当下大专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一、什么是体育的素质教育

从大专院校的体育教育角度来了解何为体育素质教育,即在体育中实施的素质教育。它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的教育,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教育。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身体健康方面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健康的身体是指身体发育正常,能抵抗各种疾病,适应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气候,有充足的精力完成体力与脑力的工作;二是指对心理方面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气质与个性;三是指对学生的文化思想方面的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艺术审美等方面素养。

二、素质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实施

(一)“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

各项改革的进行都是以思想观念的改变为先导。改变传统的大专体育教育,在大专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进行学习和生活,“健康”是体育课的中心思想和最终目的。大专院校一定要严格遵守“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因为只有学生健康才能保障大专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保障学生健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课程教育。体育老师要明确“健康”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把“健康第一”的观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将“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此外,老师还要把“健康第一”的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二)实现终身的体育教育

所谓终身体育教育,是指把体育不仅仅作为大专学习阶段的一项学习和活动内容,而是通过这一阶段对体育思想、技能的学习进行终身的体育锻炼,把锻炼身体、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贯彻整个人生,将锻炼身体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坚持下去。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体力最旺盛,精力最充足的年龄段。大学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最好阶段,是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好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当下的大专体育教育还主要以应试和竞技为主,偏重体育的外在作用,忽视了体育锻炼对于学生健康的重要影响。因此,不仅要注意对大学生体育思想的建立,还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把在校的体育锻炼变成终身的体育锻炼。

(三)以学生为主体

一直以来,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占据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大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比如在动作讲解、动作示范,以及各种运动的方法运用教学、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指导等等,均体现了体育老师的主导性。然而,在倡导素质教育的改革下,不能整堂体育课都把老师作为主体,要明确学生才是体育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有思想、有意识的自然人,不是只知道听老师讲课的木头。每堂体育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是看老师,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取得的学习效果来判定。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谨记学生是主体,要以学生为重。

案例:在进行排球颠球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在学生面前为大家做讲解与演示。老师首先用了10分钟来讲排球的历史和比赛,又用了15分钟为学生实际的演示了一番,然后花了10分钟强调了一下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还对自己的球技和获奖进行了10分钟的演讲。一节体育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只留给学生很短的练习时间。学生刚刚熟悉了排球,还没能在颠球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就已经下课了,等到下一节体育课的时候,已经忘记了短短时间内操作的那点经验。

三、结语

体育教育是大专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大专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完美的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上体育,产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在以“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体育教育变成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 凌霞.在大专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思考[J].新课程学习(下).2014(07).

[2] 张玉华.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探研[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2(03).

[3] 林涛.关于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0).

第4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践阶段;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医德医风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推动者、传播者与执行者,加强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促进医学生养成健康职业观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坚韧基石。笔者所在医院是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承担着培养医学生的任务。当前,少数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的行为,导致执业环境恶化。党的十以来,中央重拳出击,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今年,市卫计委继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廉洁行医教育,将打击号贩子措施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廉洁素质教育,提高认识、培养情感、坚定信念、养成习惯,更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举措。

1基本内涵

所谓廉洁素质教育,就是对公民进行廉洁方面的教育,来营造廉洁奉公、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以达到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目的[1]。对于大学生的廉洁素质教育是反腐倡廉教育的基础性工程。对医学生的廉洁素质教育,应当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侧重于廉洁意识的渐进培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医德医风等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与公民道德的培养等,提高廉洁行医认识、坚定廉洁行医信念、养成廉洁行医习惯,共同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2廉洁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伦理品德的重要手段。对于临床实践阶段的医学生而言,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其认知与定位直接关涉到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进程。因此,对于这个群体的廉政教育,需要将院校廉政文化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其廉洁行医意识,增强其拒腐防变能力,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2.1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现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构成一定的关系,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如何满足需求其中就存在着廉洁与否的问题[2]。2012年6月卫生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通知》中第八条提出“廉洁自律,恪守医德”;2013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制订了《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对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提出具体要求。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医疗机构和医学院校三方共同努力。第一,国家社会层面,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制度与法律,形成有效的正性宣传与舆论引导;第二,医疗机构层面,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与专业人才和优秀人才培养;第三,学校层面,加强学校廉政文化建设,将廉洁教育纳入课程设置中,以德树人、以德选人、以德用人。

2.2提升医务人员廉洁素质成为当今医疗行业的重要话题

少数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令人深思的问题:医务人员廉洁自律的习惯性,医学生廉洁教育的常态化。2015年笔者对所在学院临床实践阶段的部分医学生进行了有关廉洁素质教育方面的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7份,收回有效问卷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问卷涉及医学生对反腐倡廉的关注程度、对廉洁素质教育意义的认知、廉洁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重点需要加强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围绕廉洁话题进行个人访谈。从调查可以看出,100.00%的被调查者关注中央反腐倡廉工作;96.29%对相关政策很了解;其信息来源中,96.30%为互联网;100.00%的被调查者知晓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59.26%认为我们目前的医疗队伍中不存在违反“九不准”规定行为。这说明医学生对医疗队伍的“纯洁性”很关注,而且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也较为清楚。88.89%的被调查者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加强‘三观’教育对廉洁教育很重要”。具体见表1。从调查可以看出,医学生对廉洁素质教育的认知与国家和医学院校教育初衷是一致的,见表2。

2.3强化医学院校廉政文化成为院校教育的责任

无论是高校,还是临床医学院,都需要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文化。尤其是在临床实践阶段的医学生,对其实施廉洁素质教育的责任落在了学院的肩上。对于国家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只有养成了廉洁意识,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知行统一,才能在社会中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作为学院,深感廉洁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实践中,可以借助专业优势开展义诊、咨询、志愿者、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向医德标兵学习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廉洁素质教育是事业的需要、自身成长的需要。

3廉洁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首都医科大学与笔者所在的临床学院已经有意识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素质教育,但是没有形成体系,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敬畏“廉洁”,还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从调查可以看出(见表3),院校、学生、教师层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分析原因:第一,院校对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临床医学教学、轻人文课程教学的现象。2013年以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没有统一的人文教材;第二,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廉洁自律是医务人员的事情,与己无关或关系甚远;第三,专业师资缺乏,导致人文教学不能贯穿始终,只是点段式教学。现状分析:临床实践阶段的教育,更多是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其教育模式基本是在一学期中系统地讲授两次课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育,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实用主义”(这里的“实用”是指对自己有用)、“现实主义”(这里的“现实”是指对自己有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4廉洁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策

为做好学生的廉洁素质教育,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增加了一道“廉洁素质教育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这个多项选择题。其中,77.78%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文化建设,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加强师德建设,59.26%认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与搭建教育平台,见表4。

4.1将廉洁素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之中

在如今这个充满金钱、物质诱惑的社会,抓好廉洁素质教育,接种“防腐疫苗”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3]。医学院校要把廉洁素质教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和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抓手,构建立体化的廉洁素质教育网络。由首都医科大学团队编写的《医德修养》教材,当属国内首册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材,教材包含了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内容,笔者所在的学院已开设课程专门进行廉洁素质教育。

4.2加强院校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思想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形态[4]。廉政文化需要渗透于学校文化、学院文化、医院文化之中,利用报告会、演讲会、先进人物宣传、建立廉政专栏等形式发挥正性作用;利用院报、官网、宣传栏(板)等手段宣传廉政建设与廉政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构筑医学生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廉洁行医。

4.3加强医学生廉洁行医教育

当今时代,传统概念上的课堂教学、文件研读、党团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廉洁素质教育的需求,学生有悦动、有思辨、有创意,更希望通过多变的活动从中受益、展示自我[5-6]。调研中,喜欢社会实践与考察调研的医学生占62.96%,喜欢演讲、辩论、征文、创作、演出等的占40.74%,喜欢参观警示教育展览的占40.74%(见表5)。

4.4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的言行对学校的声誉与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教育,提高廉洁从医、廉洁从教的自觉性。教师对学生,注重严格执教、为人师表,自觉践行廉政文化,将廉政文化贯穿于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注重政治纪律、职业规范的培养,不断提升其职业修养。综上所述,任何一次腐败行为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长期影响。因此,医学生在校期间只有养成了廉洁的医德信念,才能够抵挡住社会上各种诱惑和欲望,才能达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保持“知”与“行”统一。

作者:任静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参考文献:

[1]黄建永.对医学生开展廉洁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44(9):700-703.

[2]范春梅,李红,刘江平.医学本科生廉洁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387-388.

[3]寇小宜.关于加强医学生诚信廉洁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6):812-813.

[4]刘京美.高等院校职务犯罪防控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双师素质 队伍建设 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的任务。根据这一根本任务,逐步培养、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努力,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但距离国家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提高教师队伍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仍然是师资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

一、“双师”素质内涵

目前,对于“双师”素质教师的确切定义尚未找到统一的描述,相对具有权威性的是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的行政性意见,即“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描述,比如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提出的“一体化”教师,有些学者也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等等。从内涵上看,所谓的“双师”素质教师可以界定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能力、工作经验的教师。

二、“双师”资格取得的途径

通过对陕西省某综合性高职院校取得“双师”资格的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该校取得“双师”资格的途径主要有四种,一是参加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发放的相关专业“双师”素质证书。二是取得行业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者行业技术等级证书,主要分布在建筑、计算机等行业。三是取得社会考评员资格,主要集中在艺术类专业。四是取得其他的可以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的证书。不管是以上哪种途径,归结起来,基本上可以归结到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的四条认定条件中的条件一和条件二,几乎没有符合条件三和条件四的。

各种途径具体的比例分别为:取得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证书者占41.7%;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者占35.4%;持有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占16.7%;取得其他的可以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证书者占6.2%。

三、认定条件与取得途径分析

从以上某高校“双师”素质教师建设成果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双师”素质教师都是通过符合条件一或条件二而认定为“双师”素质的,几乎没有人员通过条件三或条件四认定为“双师”素质。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结果呢?我们先对教育部提出的四条认定条件作简单比较如下:

条件一强调是证书的持有,条件二可以持有证书,也可以有累计两年的企业一线实际工作经历,而持有的证书是通过考试或培训获得,在现行社会制度教育体制大环境下,培训机构众多繁杂,但凡参加培训且能坚持下来的就能取得相关结业证书。虽然考试证书的取得有一定的难度,但考试的内容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测试居多,考核实践动手能力的考试太少。

条件三强调对应用技术的研究和企业的使用效益,上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对于高校老师来说,不是太难的事情,但重要的是被企业使用又要取得良好的收益,那么这样的应用研究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第6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培养;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及师德建设简述

(1)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属于在社会事务中扮演教师这一角色的群体所特有的心理与行为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属于一种知识方面的技能,其次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信念,而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展现的职业道德都将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努力培养,并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主要表现的规范要求分别是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自我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价值。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是指良好的师德对教师产生的积极作用,而这种积O的表现就要求教师在规范的师德原则和道德范围中逐渐形成优秀教育理念与观念,如师德、信念、意志、情感等。具体到教学实践上,更是要做到能满足社会、学校的各种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2.高校教师师德素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发生的社会变化无疑对高校师德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中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总的来看,市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师对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更重视效率的提高,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质,营造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隐藏其中,对新思潮下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尊师重教的传统作风在现实面前受到严重打击,过去提倡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在一些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的教师中呈现各种等价交换的教育观,如一些教师都重新以新的社会坐标去考察自我职业的发展问题,并将其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2)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机制。很多大学教师均是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凭与知识水平,而在其学生时代受到学校培养目标与专业要求的影响,在向教职工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难以采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参加岗前培训,就会直接参加来自不同环境下的道德实践与教学操作工作。另外,一些高校也没有为新进教师提供有组织、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工作,培训方式相对简单,导致一些教师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甚至完全丧失。

(3)不具备行之有效的管理能力。当前很多所高校内部都成立了教职工师德建设领导小组,一定程度上充实并丰富了师德建设内容。还有一些高校细化师德行为规范,但在贯彻落实上却并不彻底,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另外,监督管理力度欠缺,教师师德建设与素质提升没有形成很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只有形式上的教育和引导,管理与监督脱节;评价体系不健全,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真正科学的师德与素质评价机制,大多将精力花在教学管理和科研创新上,注重评优、晋级、选拔等;有的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形同虚设,无人落实,针对落实不力的情况无人追究责任,内容空泛,甚至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4)教师的人才培养与使用重才轻德。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要求过于重视才华而忽略道德建设,如重学历、轻素质,重智能、轻德育,在自我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历与文凭以及课堂教学的业务水平,却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久而久之,很多教师的利欲心会越来越严重,由此产生的后果也会更严重。

3.关于加强高校新进教师职业素养与师德建设的措施

(1)提高意识,强化教育。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新进教师的师德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本质在于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信念及职业理想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新进教师的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意识,进而重新认识全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国务院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及,应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新进教师需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内容,明确自身在教师岗位上的责任与义务,全面提高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

(2)完善机制,促进发展。高校新进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依靠有效的机制来加以保障,其内容包括培训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这需要学校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比如建立健全教育理论培训制度,规范化师德培训模式,要求新进教师在上岗工作后的一年时间内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方面可确保新进教师能够明确自身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从而熟知标准要求,端正品行,及早进入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在培训中逐渐培养自身的职业兴趣,使自己更充满自信与斗志,在遭遇职业挫折或逆境时知难而上,理性挑战。激励机制则包含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实践证明,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树立榜样和典型,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学校师德建设的发展。尽管我国当前很多高校均有不少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但还应扩大其感染力,让新进教师从中产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强大动力,不断鞭策自我,努力上进。而为了有效避免物质奖励的利益化趋势,教师在接受物质激励时,必须保证合理合适,基本保障如岗位津贴、工作酬金等,还要增强并争取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通过学习使自身产生压力感,强化责任心与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师德建设不仅要求自律,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制度的管理约束作用,因此,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新进教师依法治教和严于律己,细化各种教学差错和事故处理的规定,引导教师学会从法律角度解读和领悟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与方针,自觉遵守并维护法律法规,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真正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

(3)自我教育,强化自律。新进教师要注重自身内因在职业素养培养与师德建设方面产生的作用,确保师德理论在自己身上得以内化,并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巨大的建设效能。此外,教师在与同事、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与竞争氛围,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师德内涵,也有助于激发自身的学术研究性及管理主动性,增强集体感和荣誉感。教师还要时刻谨记自重、自律和自觉,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4.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已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而面对的则是承担社会和国家建设重任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的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丰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师德建设,才能担任教学育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第7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东西部合作;制度化;有序化;江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59-05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教育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03]6号)颁布实施以来,江苏省结合本地人才、劳动力市场及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中等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采取联动招生、分段培养、集团办学等合作方式,先后与河南、山西、江西、安徽、湖北、陕西、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积极开展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加强了与中西部在职业教育师资、设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了中西部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转移就业,弥补了江苏省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一、江苏省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

江苏省现有职业学校411所(普通中专168所、职业高中75所、成人中专42所、技工学校126所),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8所,省高水平示范学校131所,三星级职业学校57所,教育系统内公办职业学校全部达到国家级重点(三星级)以上标准。2012年中职招生38.08万人,在校生数116.48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50.3%和49.1%。

为充分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就业优势,自2000年起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与中西部省份中等职业教育合作。至2012年底,与十多个中西部省份合作培养了7万余名中职毕业生,涉及机械、数控、电子、服装、汽修、计算机、物流、旅游、焊接等专业,推荐就业率达95%以上,促进了东部资源与西部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政府搭台,学校唱戏

江苏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将东西部合作办学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由省、市教育部门牵头组织重点职业学校组成考察组,与中西部省份相关部门、学校深入交流,商讨合作方式,制定合作方案,签订合作协议。如扬州市教育局专门成立扬州民本职业教育人力资源交流中心,落实专人、专业机构推进职教合作办学。该市2004年启动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后,合作招生人数从2005的998人增长到2012年的4311人。

(二)循序渐进,结对挂钩

一是城市之间结对合作,如扬州市与甘肃兰州市、常州市与陕西安康市、无锡市与青海西宁市、苏州市与贵州铜仁市、泰州市与陕西汉中、贵州黔东南州等结成职业教育友好城市,开展合作办学、设备支持和教师挂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和对口支援。二是学校之间结对交流。江苏省各职业学校拿出最好专业、最优师资、最佳实训平台,与结对的中西部职业学校共享优质资源,如泰州市10所职业学校分别与陕西汉中市8所职业学校、贵州黔东南州16所职业学校分别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三)夯实基础,定制教学

各联办学校与中西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对口学校对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实习等内容进行充分沟通,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一是进行专业对接,调整优化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江苏省教育厅要求各职业学校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确定为4∶6。依据“文化够用,技术过硬”原则,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二是推广项目教学法,根据企业的岗位技术规范,加大技能教学。将专业技能教学从教室搬到车间,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教师边传授边指导,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三是本着相对集中的原则,单独编班,集中上课。安排沟通能力好、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技能水平高的教师授课。

(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众多企业出现用工荒,纷纷到职业学校下订单。有了企业订单,校企之间按订单方式培养学生,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学生来江苏就读。如扬州市整合本市优质企业资源,汇总用工需求信息,积极推进企业冠名班,仅2011年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186个。学校、企业与学生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明确三方责任,确定就业岗位、上岗时间、实习期限、就业时间和相关待遇等意向,变招工为招生。以学生自愿为原则,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需要,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协议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实践。学生实习期间,学校全程跟踪学生实习过程,班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与企业共同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学生毕业后经考核合格,择优录用,安排在协议单位就业,用人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和保险,并为毕业生缴纳“五金”,实现毕业生优质就业。

(五)亲情管理,优质服务

东部学校根据中西部学生,尤其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生活习惯,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行亲情化管理;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多渠道、多形式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西部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从全校教师中挑选一批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教学管理团队,定期学习民族政策、了解民族习惯,交流工作体会,研究工作思路和方法;食堂不定期地为西部学生准备家乡的小吃,让学生在异地也能享受到家乡的美味;考虑到西部学生中贫困生多,学校每月给这批学生每人发放伙食补贴100元,学校还定期给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贴,结对教师定期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出资为每个西部学生办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学生生病学校也专门给予补助。

(六)对口帮扶,拓展合作内涵

从2005年开始,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适时选派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专程到对口支援学校进行考察交流,调研对方学校的招生、办学情况、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交流,对合作学校的实验、实习等教学设备进行综合评估。仅在2006~2007年就投入20万元,帮助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高级职业中学加强合作办学专业的现代化建设,帮助对口学校建成一个图书资料室及一个数控编程实验室,改善了对口学校实验实习设施的现状。同时学校积极为联合办班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表现,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就业岗位,做到100%推荐就业,促进了两地合作办学的深入发展。

二、东西部合作办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合作办学的配套政策不到位

国家有关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的意见》,但缺乏相关的配套保障和奖励措施,特别是跨省之间合作更需要国家层面对省市级的人员机构、经费、设备等相关配套措施提出明确规定。这是当前江苏省对西部各省合作办学面临的最大困难。

(二)认识有待提高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仍然存有认识误区。一些家长坦言让孩子上职校实在出于无奈,觉得职教“低人一等”。二是中西部学校利益受到影响,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下降。中西部地区学生到东部地区学校就读,西部地区学校必然损失部分学费收益,随着国家中职免学费和助学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学校的经济利益受到很大冲击,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合作办学还停留在联合招生以解东部地区生源紧张的层面上。中西部学校在与东部联合办学上,除了政治层面及学生就业方面,还比较看重对其在资金或设备设施方面的援助,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援助,可能会影响到中西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中西部学生的培养成本加大。东西部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尽管东部合作学校最大限度降低了学费甚至免除学费,但许多中西部学生仍无力支付。例如,陕西省200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合作办学中农村学生占所有新生的80%,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学生占38%,500元到1500元的占54%,1500元以上的仅占8%。然而,江苏省职业学校的收费标准一般在每生每学年2000元以上,尽管从2012年秋季起免除了学费,但月均至少400元以上的日常开支以及节假日往返路费使得大部分参与合作办学的学生无力承担。二是现行的中职学生免学费和助学政策资金需地方财政配套解决,财政压力使地方政府对招收外省市生源积极性不高。三是东西合作招生成本较高,学校投入大。由于没有实现财政转移支付,使得学校和当地财政承担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四)生源急剧下滑

生源锐减是全国职业学校面对的共性问题,中西部地区目前也面临生源下滑、招生困难的状况,中西部一些职业教育较发达地区学校不仅无意与东部地区学校合作办学,还存在生源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参与合作的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使得职业教育在当地的吸引力不强,第一学年学生巩固率较低、流失多,使第二学年到东部合作学校来的学生明显减少。

(五)管理难度加大

一是因环境、风俗习惯、观念差异等原因,使得来东部就读的中西部学生出现诸多不适应。由于尚未成年,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违纪事件时有发生。又因家庭路途较远,信息沟通不便,难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学校管理难度加大。二是东中西部学校。在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存在差异,使得通过“1+2”或者“2+1”形式来东部学校就读的学生很难跟上学习进度。三是东西部开展合作办学的学校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使得学生对第二目标学校了解甚少。有的西部学校宣传与实际情况有偏差,过于夸大东部地区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误导。四是班、新疆班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学校为其双休日、传统节假日安排了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生活,但对学校的管理、精力投入等冲击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原有教育教学活动的统一安排。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中西部学生的文化及思想观念与东部学生有较大的差异,处事方式不同,使之易于与当地学生发生冲突。

(六)就业压力较大

一是由于清真用餐等特殊需求,企业对接收新疆班的学生有所顾虑,愿意接受的单位较少,给学校就业推荐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到位。随着全国“用工荒”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为实现短期利益不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就业门槛降低,技能不高甚至没有技能也可以就业,因而以就业拉动招生的办法对西部地区学校的吸引力已不再强烈。部分西部学校易产生“合作办学不如直接校企合作”、“缩短学校教学、提前输送学生企业”等短视想法,动摇东西部合作办学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思考

(一)制度政策层面

探索通过国家层面的东西部职业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手段,建立公正配置教育公共资源的制度,制定鼓励弱势群体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和发展能力的教育政策。研究探索切实可靠的经济补偿机制,制定职业教育政府购买政策,加强对西部地区骨干职业学校的支持,改善其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规模。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联合出台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文件,明确合作办学详细的配套、补助、奖励政策。特别是对东西合作办学规模大、成效好的职业学校要有明确的倾斜政策,理顺跨省间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要求。

(二)政府层面

1.加强政府统筹

各级政府建立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的合作办学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合作交流办公室,牵头负责职业教育的合作办学工作,把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办学作为对口支援帮扶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地要有专人、专门机构负责合作办学工作。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人社、经信等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制度,完善西部学生就业和用工待遇的各项保障监督措施。

2.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设立合作办学专项经费。各级政府要安排经费,对联合招生办学规模较大、对学生补贴力度较大的学校给予适当补助。对招收西部对口支援地区学生的学校,财政按招收学生数给予生均一定的经费奖励,支持和保障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顺利健康开展。二是建立合作办学激励机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为东西合作办学提供支持。三是东部地区要研究制订以国家级重点学校和重点特色专业为主的合作方案,为合作办学的学生提供经费资助和就业援助,使西部来东部就读学生享受和东部地区学生同样的资助政策和奖励政策保障。

3.改革招生政策

一是对口单招面向所有在籍职校毕业生,让中西部地区合作办学的学生能够有资格参加省高职学校的对口单招。二是面向合作办学的中西部地区,省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投放部分五年制高职教育招生计划,为当地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三是政府搭建招生平台,每年适时组织合作学校或利用相关新闻媒体在中西部生源地集中进行宣传,扩大学校在当地的影响。

以专业为纽带,立足于提高西部骨干职业学校的造血功能,对接当地主干产业、新兴产业,每所学校重点打造3~5个核心专业,根据专业匹配度从东部遴选1~2所国家级重点以上职业学校与之结对子对口帮扶。大力开展职教师资及教育管理干部的对流和培训,使更多的西部地区学生、教师和管理干部能够分享合作办学的成果。

5.加强宣传引导,健全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和媒体以及合作校应对东西部合作办学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政府每年公布一批东西部合作办学先进单位名单,对送出学生、接收外省学生1万人以上的省区市,对送出学生和接收外省学生300人以上的学校给予表扬、鼓励。定期交流各地各校经验做法,激励先进,促进后进,推进东西部合作办学。

(三)学校层面

1.大力宣传,规范合作招生

东西部职业学校双方通过考察,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后,东部学校必须与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如播放介绍东部学校办学情况的视频,发放宣传资料,并和部分师生进行座谈,解答师生疑难问题,消除其顾虑,使他们认识到联合办学是掌握技能、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

2.突出特色建设,增强吸引力

首先,参与合作办学的学校要突出学校特色建设,打造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对接的品牌专业。其次,参与合作办学的双方学校应加强协作,共同制订一体化培养方案。如统一课程标准,学进度,学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水平差别较大的学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进行分层教学和管理。再次,要进一步拓展合作办学内涵。东西部职业学校不仅要开展联合招生,更要在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管理干部挂职锻炼、名师专家支教送教、合作课题研究、图书信息共享等方面对口协作。只有实现优质资源的交融、互补、共生,才能使合作充满活力,真正提高办学效益。

3.加强对外地联办班级的统筹管理

一是合作办学学校可以互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管理, 摒弃那种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合作模式。东部学校教师可以到西部学校工作一年,深入到合作班级,充分与西部学生接触,向学生宣传东部的办学、经济、社会、人文及就业状况,促进西部学生对东部的向往,从而减少生源流失。二是要主动关心合作办学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采取各种措施,克服因气候条件、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环境改变等诸多因素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4.做好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实习就业工作

提高中西部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新时期东西部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是东西部合作学校应实现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计划、选拔在校学生、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实习培训、进行考核上岗等,落实好西部学生的实习与就业,努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二是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三是东部学校应加强对就业学生的跟踪了解,对有培训需求的学生实施提高培训,确保学生长期就业、稳定就业。

参考文献:

[1]刘贤伟.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困境成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6):12-13.

[2]张昭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与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6):5-12.

[3]刘红.营造良好招生环境 探索良好招生机制——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8-14.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Launching East-West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PENG Zhao-bo

(Jiangsu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24, China)

第8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劳技课;风筝;综合素质

风筝作为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文化,老少皆宜,颇有裨益。然而,在现代化的生活和忙碌的社会中,风筝工艺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已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了。在我校劳动技术校本教材(七年级)中,有一个单元就是风筝教学,这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做风筝、放风筝,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很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辨析性、理解性。在风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制作风筝与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审美观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针对在风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就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各同行商榷。

一、了解风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锻炼学生自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风筝的历史积淀了祖先的智慧与浓浓的情感,当我们回顾历史,不禁会为祖先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震撼,因此笔者在上风筝基础课的教学之前,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熟悉风筝历史的环节。一般课内了解是有限的,所以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风筝的历史,为上课积蓄充分的知识与情感储备。通过课前的搜集和课间的整理交流,学生对风筝历史有了较清晰全面的了解。如,有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从两千多年前,哲学家墨子做成了木鸟(接近于木制的风筝);到清代,风筝盛行,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记录了43种风筝的具体做法,并附有图片;乃至在公元510年前后,风筝技术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等等。通过了解和讨论风筝的历史,锻炼了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查阅与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知道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风筝,并为世界风筝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这样,学生就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扎制风筝骨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

制作风筝,关键是扎骨架。按要求裁好竹条后,为了保证风筝左右的平衡,扎制风筝骨架时,要求两条膀条左右重量平衡。郑板桥有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处理膀条左右平衡就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经常有学生在偏重一边的膀条上削了几下后,发现膀条左右还是有轻重,需要多次调整时,就显得耐心不够,到最后也不管膀条左右重量是否平衡,直接草草扎制骨架了事。殊不知,放飞时问题就出来了,由于膀条没处理平衡,风筝没法起飞,或一直侧飞直至一跌到底,根本没法调试,只能拆掉了重做。经过多次实践,学生看着自己的风筝终于平稳地飞翔在高空中,才体会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在处理好膀条平衡后就是绑线了,风筝扎制过程中,绑线操作简单,但要求也很严格。笔者要求学生:只需左绕三圈右绕三圈,打好死结即可。看似这么简单的绑线,不会绑线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总是绑一堆线,绕了一圈又一圈,有的甚至结也不打,整个风筝骨架松松垮垮、摇摇晃晃的,根本不能用。一个就这么简单的绕线、打结动作,往往要花大半节课时间才能完成,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曾经看过一期“三星智力快车”节目,里面的选手都是国内名牌中学的拔尖学生,比赛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后一道操作题却难倒了所有学生。题目的要求是:每人用铅笔刀削一支铅笔,看谁削得又快又好。本以为这题出得过于简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中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把铅笔削得像那么回事,甚至还有一个学生削到了手指!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要想在21世纪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门必修课。而在风筝的扎制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处事习惯,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绘制风筝面,陶冶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风筝面的绘制,不仅涉及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直接与学生的综合考虑问题能力紧密相连。风筝面的绘制需要学生在纸上画出大小合适、颜色鲜艳、健康美观的图案。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先画出风筝面大小,再综合考虑风筝飞上天的图案效果,画的图案颜色鲜艳,大小合适,内容健康,整体美观大方。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在绘制风筝面的时候敷衍了事,不考虑风筝面的大小限制,图案画得太大,到后来不得不把图案的下半部分裁掉,留了不完整的图案做风筝面。还有些学生不考虑风筝在天空中的图案效果,画一些很细小的图案,哪知风筝到天上后,根本看不出图案,只看到白纸上几个点点。也有颜色涂得太暗的、画面内容不健康等问题。当风筝放飞到天上时,才意识到原来绘制风筝面也是个学问。此时学生意识到,不应该拿到纸就开始画,而应先规划,再设计,最后才是行动。其实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要有计划地进行,要学会全面周到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四、裱糊风筝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裱糊风筝面时,要求学生用直尺和铅笔在风筝面上画出骨架的位置,并认真按照纸上画的线条裱糊风筝面。但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扎的骨架基本平整,就直接进行裱糊,结果发现骨架与纸上画的相距太多,做出来的风筝左右不平衡,放飞效果很差。经过重新裱糊后,才能正常放飞。通过风筝面裱糊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要认真踏实,做事要严谨细致,否则哪怕小事也做不好。

五、通过“装提线”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是教科书上讲到的、市场上买的或是自己做的风筝,一般都装有三根提线,学生也都非常认可三根提线。那么,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呢?笔者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当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除了可以装三根提线,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时,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说两根,也有说一根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大家开始尝试给风筝装提线,有用一根的,有装两根的,也有装三根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放飞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装三根提线的优点:由于三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稳定区”,刚起飞时会比较稳定,比较容易起飞。缺点:易翻跟斗,并往往“一跌到底”。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如果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提线容易打绕,使风筝面与上提线所成的角度越来越小,降低了风筝的抬头能力,从而使风筝“一跌到底”。这时原本稳固的“三角稳定区”就变成了很难自行调节的、致命的“三角死区”。

装二根提线的优点:中心骨成“横侧稳定线”,调节风筝两边平衡,起飞时虽可能左右摇摆,但如果不是风筝左右很不平衡,它基本能自行调节平衡。它的缺点跟装三根提线的风筝差不多,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易翻跟斗。

装一根提线的优点是,没有调节死角,整只风筝均在自由调节,而且风愈大,飞得愈高,愈稳。这样,弱不禁风的小风筝也能在大风中飞翔。所以,最后我们做得风筝基本都只装了一根提线。当然,一根提线的位置也是很关键的,学生经过多次放飞实践,终于找到了这个最佳点――距上膀条7厘米处。

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改变了“大风只能飞大风筝,小风只能飞小风筝”的认识误区,认识到只要风筝制作精良,提线安装合理优化,小风也能飞大风筝。这样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在实践中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六、风筝调试环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风筝的调试与放飞课上,笔者列举了一系列风筝放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实地放飞时,学生一开始一个个攥着风筝不肯试放,看着老师拿起他们的风筝轻松放飞时,才开始放飞。学生几人一组,边试飞边调试,有些女生的风筝自己放飞不上去,换男生一放就飞上天了,这时的男生就成放飞老师了,几次教下来女生也能自如地放飞了。男生那些摇摇摆摆的风筝,大多是女生帮着贴点胶带纸什么的,增加平衡性。风筝挂树上了,自有高个学生拿竹竿帮忙弄下来。因为增强了团结互助,后来几次课,基本上几个学生自己通过几次调整、放飞,就解决了风筝出现的问题。

七、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增强自信,丰富体验

自己亲手扎制的骨架、亲手绘制的风筝面、亲手装的提线,甚至棉线也是自己亲手绕到饮料瓶上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做的风筝,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学生能不自豪吗?一般第一次放飞时,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风筝放不上去,会有羞愧感,所以一开始放飞风筝时,学生都不敢主动放风筝,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严格按照要求做的风筝一定能飞上天,笔者经常拿那些上课时很认真听课的学生做的风筝试飞,一看老师试飞成功了,他们才相信自己的风筝是好风筝,才会慢慢开始自己尝试着放放看,放飞成功后,他们还会几个同学一起比比谁的放得高,见其他同学不会放飞,主动充当小老师指导他们放飞,从那一张张充满自信的小脸上,不难看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他们有了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会更成功。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风筝设计、制作与风筝放飞比赛,很多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有些班级还进行后续的征文比赛,2010年6月7日的《每日商报》“快乐星期一”就有我们学生写班级风筝比赛的一批好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自信,风筝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想

象力。

有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原来扎风筝有那么多的讲究,做一个美观又飞得高的风筝真不容易!通过风筝课的学习,悟到了很多道理,做事要有规划、有头绪,不能冲动,盲目行事。在做风筝的过程中学会了做事要细心,注意细节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这样放飞的风筝才漂亮。”放风筝有利于人的健康,经常放风筝可以防止近视眼或减轻症状。对于长期伏案学习的学生尤其有好处,可以缓解颈椎疲劳。作为娱乐活动,放风筝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风筝课的学习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生犹如制作风筝,美丽的人生总需要有规划、有目标,细心经营的人生会充满快乐与幸福感;放飞风筝犹如享受生活,自信乐观,勇于探索与尝试的人生会有很多惊喜。

参考文献:

[1]刘忠,柴茂智.风筝的制作与放飞.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

第9篇: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 素质的内涵 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过程 素质教育的保障 素质教育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具体实践,是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主体的一项重要工作。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实用型“银领”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实践以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对人才培养的过程采用新的标准并实施新的方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问题。通过正确地认识素质教育,再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还应当把实施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体系。通过成立专门的素质教育工作机构,以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发挥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的能动性,方能实质性地开展素质教育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工作者要弄清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这一目标凸显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素质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素质。具体来讲又可扩展为以下多个要素: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素养、伦理道德素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竞争意识、美感体验、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强、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俱佳的全新型人才,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它的过程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创新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统一起来。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及能力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和相互促进的,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可概括如下: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文化修养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与培养;身心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体系,因为素质教育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第一,素质教育融入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通过公共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形成理想信念,加强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提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政治道德等素养,塑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素质教育应是既重视技能掌握、又兼顾素质培养;既看重客观知识、又要看中内在品质;既掌握技术效率、又明白技术理论,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场地。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职责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职责才是传授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获取职业技能;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还能获取专业技能及资格证书;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第三,素质教育融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中。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环节都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包含了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交大作业、展示作品、学科知识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适应新环境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奠定了基础。

第四,素质教育融入对学生的管理中。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的校园艺术节、书法艺术作品比赛、主题班会、各种体育比赛、学生运动会、文明集体和个人的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对美的欣赏,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创造能力,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形成校园是我家,我爱校园,更爱我国家的校园氛围。

第五,实施素质教育需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行为,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内容新颖、形式活跃的讲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不断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第六,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有益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实训基地的实习,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消化理论以及综合运用能力提供了保障。素质教育要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加强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角。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影响学生。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技能、技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手段的运用,展示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要有一批自身素质好、具有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师能胜任教学也胜任素质教育。一个好的教师会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断学习,吸收一些现代的教学理念,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出现了改观,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水平素质等能考核出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水平,也侧面显现出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