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急诊护理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诊护理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诊护理评估

第1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 心理评估;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63-01

1 急诊科护理人员基本要求

1.1 素质要求

1.1.1 心理素质:要求护士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调节和管理情绪,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正常心态,这些均有助于护士尽善尽美做好护理工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和遵重。

1.1.2 文化素质:要求护士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患者的地域风俗习惯及、饮食文化等。

1.1.3 礼仪修养:要求护士的站、坐、走姿、持物及对话姿势大方、得体、有美感。工作中优雅的仪表仪态和文明用语,可以充分体现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形象。

1.2 技能要求 要求护士具有坚实的基础护理技能、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管理协调能力和本专业领域的拓新能力。能够熟练地完成临床常用护理技能操作;能参与病室的人性化管理、协调护患 ,学习掌握病房常用设施的维护、维修和保养;具有科研意识和写作能力,能主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本专业的新理论新动态新问题,撰写论文,总结经验。

2 急诊科护理人员常见心理缺陷类型

2.1 自卑型 护理人员每天面对的人群“非富即贵”,难免会产生心理落差和自卑情绪该型主要表现为在患者面前畏首畏脚,不敢直视患者,不能与患者流利沟通等。

2.2 逆反型 部分护理人员在为急诊救诊的患者服务过程中,刻意维护自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与患者“顶牛”、“对着干”。

2.3 盲从型 具有盲从心理的护理人员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在“强势”的患者和上级领导之间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

2.4 家长型 此类护理人员多为业务能力强的骨干人员,认为每一项护理工作都是对患者有益的,患者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护理人员的要求和安排。

3 心理缺陷原因分析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护理人员个体因素,也有社会环境造成的普遍因素。

3.1 个体因素 由于个人生活、成长的背景和环境不同,其人格特点也千差万别,有的自我认识不足,过低评估自己,缺乏自信心,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有的工作生活过于顺利,没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心理防御能力低,心理调节能力差,各种焦虑、对立情绪长期积累,容易形成逆反心理;有的是对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容易产生盲从心理;还有个别护理人员由于自身某种条件优于常人,过度的自我相信,容易产生家长心理。

3.2 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都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与护理人员的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社会支持等有密切的关系[2]。

3.2.1 医患需求差异 急诊科服务的对象各有差异包括各个层次的领导干部、外宾公司企业老总、海外侨胞等,文化素质各有高低,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也有不同,往往因为护理人员细小的失误都可引起急诊患者的强烈反应,医患关系紧张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科室;加之社会舆论导向问题以及医疗制度的改革,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举证倒置制度,使护理人员处于被动位置,护士面临工作和举证的双重压力,紧张水平和紧张反应性增高,表现出不耐烦、易怒、言谈举止失常,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护理心理失衡。

3.2 2 新旧两种护理观念的冲突 传统的生物医药模式已发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临床护理模式更崇尚整体护理,医疗护理服务已不再局限于病人本身,更加侧重于患者心理护理。多数护理人员学历水平不高,人文知识浅薄,社会沟通能力差,不能满足患者多元文化护理的需求。同时护士自身期望的“白衣天使”与现实工作中的“高级保姆”形成鲜明反差,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热情。

3.2.3 护理人员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在传统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首先是专业人员,其自身价值突出体现在技术能力上;在急诊工作中,服务功能远远超出了技术工作,很多生活上的琐事也要由护理人员完成,大大地增加了工作量。同时,由于多数医院人员编制不足,护理人员倒班多,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4 心理评估 定期开展心理评估,建立评估档案,完善心理干预机制是有效缓解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增强护理人员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培养护理人员开朗、谨慎、豁达的心理素质的有重要手段,对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4.1 评估目的 及时有效的心理评估是掌握护理人员心理动态,为制定心理疏导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4 2 评估对象 急诊科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人员

4.3 评估内容 心理紧张度、心理耐受度、心理压力来源及原因。

4 4 评估方法 观察、调查和心理测验。

4.5 评估要求 评估项目科学、评估指标量化、评估结果保密。

5 干预措施

5.1 岗前教育和岗位培训 加强急诊科护理人员岗前教育和在岗培训,可以有效预防护理工作失误,增强护理人员心理防御意识,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减少心理缺陷发生的几率。

5.2 构建和谐团队 急诊科护理人员心理缺陷表面上是个体问题,实际上是护理团队的整体隐患。团队的领导者应该象对待每个家庭成员一样等待、关心每一个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苗头,有效开导、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定期组织开展会餐、郊游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5.3 大力弘扬护理工作重要意义,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医院要充分利用5-12护士节、护理技能竞赛、年终评优等敏感工作上突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展示护理人员的风采,树立榜样、带动群众。

6 小结 总之,由于急诊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诊科护士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积极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要关注护士、信任护士、理解护士;医院要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前提下,用人所长,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不断选拔优秀护理人员,充实到急诊救诊的第一线,促进急诊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祚燕,等.急诊科护士职业素质要求及现状分析[J].华西医学,2008.3.

[2] 温馨浅谈护士的职业素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14. [3] 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护理杂志,2002,19(2):81-82.

[4] 何贵蓉,李小妹,顾炜,等.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0-701.

[5] 戴琴,冯正直,谢刚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37(7):490.

[6] 扬鸿芳.护理人员不良心理状态原因分析及改善对策[J].河北护理杂志,2002,7(1):30-31.

[7] 俞立农,何志成.护理职业冷漠的危害性及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00,7(3):206-207.

[8]周晓琴,蔡春岚,陈命家.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6):443.

第2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护理对策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而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是一种得到普遍推广的新型输液器材,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一般可以保留3-5d[1],最多可以达到7d,能有效地保证输血输液的需要。使用静脉留置针既可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又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

1评估

1.1血管因素老年患者血管因素差,皮肤松弛,血管易滑动,而且血液粘稠度高、血压高,容易引起液体外渗、肢体肿胀。

1.2患者配合程度患者的精神状态、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患者的配合程度。

1.3留置针因素留置针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留置针的使用与留置时间。留置针的型号从小到大规格有:18G、20G、22G、24G。如果选用的留置针因素偏大,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会增加机械性摩擦及血管壁损伤,从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1.4操作因素穿刺部位、穿刺技巧及固定方法,直接影响留置时间。如果选择关节附近的血管留置,导管不易固定,在血管中反复多次移动,可能造成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长期卧床者在下肢远端使用留置针,易形成静脉血栓。

1.5封管因素封管方法与技术、封管液的选择是留置针成功的关键因素。恰当的方法可延长留置时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6药物因素高渗性、高刺激性、高浓度、高分子药物的化学作用,可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因为这些药物会引发液体外渗和静脉炎。或者在药物输入速度过快,速度甚至大于血流速度时,静脉压与血管壁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受阻,进入血管的药物不能及时得到充分的血液稀释,增加了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同时使血管壁失去了正常的血液供应,结果同样导致静脉炎[2]。

2护理对策

2.1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置管前护士应将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和家属,让其了解有关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预防,包括:告知患者穿刺肢体勿用力握拳或提重物,勿抓挠;洗漱时防止穿刺部位进水预防感染;穿刺部位有红肿、疼痛、痒感时,应立即报告护士,以便及时予以护理等。对昏迷、躁动、精神失常不能配合的患者给予置管肢体约束,避免留置针抓脱和滑出,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输液过程中要告知患者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2.2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穿刺前应选择粗直、血流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固定的血管。由于上肢静脉干线短,下肢静脉干线长,选择部位时应先上肢后下肢。[3]一般选择上臂中段血管,以利于患者洗漱行走。输注化疗药物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其对强刺激性药物更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

2.3穿刺技巧与固定方法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面积8cmX8cm以上。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度-30度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再沿血管前行1-2cm,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外套管,松开止血带,透明敷料固定。[4]护士能熟练掌握留置针的穿刺技巧与固定方法,是预防留置针并发症的根本保证。

2.4防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或者患者凝血机制异常有关。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对凝血功能差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使用生理盐水溶液封管,1次/8h[1]。对于一般患者临床应用研究表明,肝素液封管明显优于生理盐水溶液,[5]即100ml生理盐水+肝素钠12500u/ml每次注入3-5ml,肝素浓度为125U/ml,维持时间可达24h以上。保留时间延长,封管时,将针头斜面插入肝素帽内均匀推注封管液即可达到正压封管的目的,正压封管液速度不宜过快,确保留置针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血液和药液。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止导管堵塞。对于躁动、抽搐及不配合的小儿患者,用敷贴和胶布进行双重固定,必要时用弹力绷带加定,有效防止导管堵塞。

2.5静脉炎的预防

2.5.1严格无菌操作皮肤消毒范围应大于贴敷面积,待干后才能穿刺或更换套管针。套管针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细菌你行感染,造成细菌行静脉炎。

2.5.2减少机械刺激选择较粗的静脉,避开关节,穿刺一次成功,操作时动作轻柔,用护肤膜牢固固定,减少套管来回移动,以减轻对血管壁内的机械损伤。

2.5.3输入刺激性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每次输注药物结束采用生理盐水溶液冲管,能减轻输注液体特别是高渗液体对血管的刺激,进而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6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根据实践,久病卧床的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明显高于上肢。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选择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参考文献

[1]中华护理学会.高新技术与现代护理1400问[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9-12.

[2]庞富连,王玉珍.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7):929.

[3]吕金萍.套管针在烧伤患者输液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33(4):201.

第3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 护理流程优化 心肌跟死 急诊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82-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病情重,常可危及生命,且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呈明显上升趋势[1]。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挽救濒死心肌,因此在急救的“时间窗 ”对挽救濒死心肌、改善预后具有关键作用[2]。而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如何建立一套合理、快速的急诊心肌梗死护理流程值得我们探讨。目前,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抢救的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急诊科护理流程优化的时间为节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36例,有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范围45~71岁,平均年龄57.5±3.5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28例、下后壁18例、高侧壁14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5例,有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范围44~70岁,平均年龄56.9±3.8岁;患者梗死部位涉及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0例、下后壁17例、高侧壁13例。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入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符合ISFC及WHO的相关规定;②患者无精神疾病,未昏迷;③患者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且排除脑中的其他系统严重疾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科常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后的护理流程。急诊科优化后的心肌梗死护理方案如下。

1.3.1 建立领导小组,培训护理人员

根据医院已有的医疗资源,对急诊科进行高资历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选择优秀人员组成护理流程优化组,并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科室的护理制度。制定责任划分制度,采用专职护理模式,拟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内容包括急诊分诊,出诊,抢救等内容,且每项内容有一名高资历护士负责监控;优化排班方式,根据每天患者数、护理工作量、难易程度增减上班时数,并保证每班都有至少1名高年资、高水平护理人员值班。

由流程优化小组组员接受院内急诊科、心脏内科及心胸外科的高水平专家的培训,包括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步骤、疾病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急救技能培训、模拟实训,并且需要通过院内组织的考核,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1.3.2 接诊优化

改变传统模式,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抢救,后挂号。由120急救车送诊的患者,急救车随车护士要提前通知急诊分诊护士提前等待接诊,并迅速送至抢救室;自行就诊者由分诊护士及时送至抢救室,并提前通知医生做好准备。

1.3.3 分诊优化

实行初评-早期检查-再评估。护士接诊患者后要立即开始出诊,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和初判,并做出危险评估。及时通知医生并入室即开展心电图检查。护士协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症状不典型者先到诊室由医生诊断后入抢救室。

1.3.4 救护流程优化

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出评估后要在2min内给予氧2~5L/min,在3min测量血压,5min内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10min内护士做血压、心电图、采集血标本查血常规、心肌酶学、凝血系列、心肌标志物等,通过询问病史,结合心电图、心肌标志物检查以帮助医生确诊心肌梗死诊断。按照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模式进行抢救。认真落实 “危机值”报告制度。

1.4 观察指标

严密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等。满意度调查分为3个等级,即不满意、较满意、很满意,将较满意以上统计为满意,由患者家属填写并当场收回。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早期病死率高,且近些年的发病率正逐年递增,已成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若不及时得到相关救治,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规范、及时、有序、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护理流程,是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是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改善长期的预后的关键[3]。

我院对急诊心肌梗死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接诊优化,建立绿色通道,优化前“120”护送和自行就诊者重症入抢救室,减少了挂号、等待医嘱、缴费等环节对患者病情的延误,确保了患者的安全[4]。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成立专门的优化小组,加强急诊护理管理,提高整体工作效率。采用“四定”模式进行抢救能够提高医疗工作这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患者的急诊护理与医生诊断治疗同步,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抢救,合理安排组合抢救操作,提高抢救效率,缩短抢救至确诊救治的时间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总时间、抢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护理流程优化在心肌梗死急诊患者的抢救中有显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菊兰.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8C): 130.

[2]吴新萍.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疗, 2013, 32(20): 146-148.

[3]王松玲, 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 2012(2): 101-102.

第4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71-02

急性心肌梗死又可以称为心肌缺血性坏死,该疾病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患者心律不齐、急性循环功能障碍、胸闷以及血清心肌酶增高等一系列症状[1]。有效的护理干预在现代医学服务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2]。急诊护理路径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改善治疗效果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了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到的重要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排除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协议书,同意接收调查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5至79岁,平均年龄(58.7±4.2)岁;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36至77岁,平均年龄(57.3±4.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①成立急诊护理路径专用小组,以护士长担任组长,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专家等方式,结合实际情况,确立急诊护理相关责任制度。依据每天实际工作量调整上班时间,取消固有三班倒模式,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对护理人员综合能力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急救模拟演练、主要急救技能训练等等。③落实急诊护理路径,护士需在1min之内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价,并将患者安排至急诊护理路径专用通道,以便急诊患者快速到达急诊室。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②计算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内,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抢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死亡率高、进展快、发病急,1h之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可高达20%[3]。急救干预工作开展越早,对患者抢救效果与意义就越重要。急诊护理路径作为新型急诊护理模式,具有缩短急救延迟时间、降低手术时间的作用[4]。通过规范化与预见性护理,在有限时间内能够提高患者急诊护理质量,对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大意义[5]。同时,患者与其家属均可以主动参与到治疗护理过程中来,在帮助患者掌握治疗与护理计划的同时,形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互相促进,协同护理的局面[6]。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抢救时间与评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复发几率、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红.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养生B,2014,10(3):158.

[2]张佳,喻秋平,李蓉,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抢救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670-671.

[3]蔡莉,张海英,李菲,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54例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4):337-339.

[4]李江.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分析与治疗[J].医药前沿,2014,13(27):163-163.

第5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病症,具有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更完善的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时间。本文为了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选取了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平均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急诊护理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现在进行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本研究的纳入对象,所有患者都符合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且都经过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证实,都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呼吸困难、腹部不适等临床表现[2]。根据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将其分成常规护理组与急诊护理组各6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为(59.8±7.5)岁;急救时间为2~5h,平均急救时间为(2.8±0.6)h;其中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4例,下后壁19例,高侧壁7例。急诊护理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为(60.2±7.6)岁;急救时间为2~5h,平均急救时间为(2.7±0.5)h,其中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3例,下后壁20例,高侧壁7例。比较常规护理在与急诊护理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急救时间、梗死部位、临床表现等资料,差异不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数据对比。

1.2 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具体护理项目包括接诊、转运、院前抢救等,期间要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同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做好吸氧连接、心电图监护、静脉通路建设、血常规检查等[3]。

1.2.2急诊护理组 具体护理项目包括①建立急诊护理小组:由护士长与护理人员组成,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本院护理现状后建立急诊护理责任制度,做好排班表,科学分配护理资源;②护理人员技能提升:组织急诊护理小组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急诊护理的具体实施要求、注意事项等,并进行模拟演戏;③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护理人员在接收到患者后,要在5min内对其病情进行初步判断,并快速安排其进入急诊护理路径通道,以快速接受抢救;④转运过程的护理服务:转运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处理,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辅助治疗情况等进行密切监察,以做好应急处理;⑤做好换班交接工作:换班时要做好详细的交接班工作,各科室人员、各班次人员均应签名确认;⑥放松疗法的应用:采用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松弛训练,以降低外周交感神经紧张度,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进而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4]。

1.3 疗效观察 详细记录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观察患者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况及再PCI情况。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

2 结果

2.1 治疗时间对比 常规护理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2.7±0.5)min,急诊抢救时间为(55.3±8.2)min、球囊扩张时间为(129.5±32.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2.7±3.5)d。急诊护理组的分诊评估时间为(0.6±0.2)min,急诊抢救时间为(40.1±6.0)min、球囊扩张时间为(80.4±21.7)min、平均住院时间为(8.6±2.2)d。比较各组数据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及再PCI情况 60例患者中,常规护理组患者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7例,复发率为11.7%(7/60);再PCI 9例,占比为15.0%(9/60);急诊护理组患者院内急性心肌梗死复发3例,复发率为5.0%(3/60);再PCI 4例,占比为6.7%(4/60)。对比各组数据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病死率非常高的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恶化快、病因杂等特征,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随着临床医疗技术与护理理念的不断引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更完善的护理干预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焦点。近年来,急诊护理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抢救时间,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急诊护理干预后,相比与常规护理组,急诊护理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院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再PCI率都较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急诊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抢救时间,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倩萍,黎仲雅,梁燕青.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77-78.

[2]植秀珍,陈锦坚,刘超群.急救护理路径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J].现代医院,2013(3):72-74.

[3]彭小玲.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5(7):638-640.

第6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ICU意识模糊评估法;脑卒中;卒中单元;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3;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5-039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5.23

谵妄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性精神综合征,又称急性脑病综合征。卒中是谵妄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卒中严重程度与谵妄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要高于缺血性脑卒中。谵妄是影响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急诊最容易漏诊的疾病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急诊医护人员不常规对卒中患者进行谵妄筛查并实施相应预防措施,由此成为患者住院留观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关于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护理管理文献较少,急诊专科护理人员对谵妄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指导性的护理指南和谵妄评估工具。因此,本文尝试探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在急诊卒中单元谵妄患者规范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入住我院卒中单元的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6例,女14例,年龄28~92岁,平均(67.50±18.20)岁。对照组男49例,女11例,年龄27~94岁,平均(69.50±17.1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视、听力障碍而无法与护理人员交流的患者;(2)RASS(躁动-镇静量表)评分-4或-5分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3)昏迷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者;(4)在急诊卒中单元停留时间,9AB。

1.2方法:

1.2.1护理人员培训:科室成立护理研究成员小组,共四组,每组有三名人员,参与卒中单元病房倒班,组长由具有主管护师职称护士担当,研究小组总负责人为科室护士长。护士长邀请神经内科专科医师以专题讲座方式对小组成员进行谵妄相关知识普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运用CAM-ICU谵妄评估表实战评估。培训时间为1周,考核合格后参与临床研究。

1.2.2实施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卒中单元留观期间,依据患者病情诊断制定相应常规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属有效沟通,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和镇静镇痛。实验组按照CAM-ICU进行初步筛查诊断,根据患者躁动评分加强床边访视、评估固定导管、实施约束方式、开展镇痛镇静。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护理

2.1常规护理措施:对留观脑卒中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包括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并做好脑卒中护理常规。

2.2预见性护理措施:

2.2.1实施有效心理干预:管床护士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医患床边交流注重相互尊重,耐心讲解入科注意细则,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产生恐惧或焦虑情绪,从而配合医护开展专科治疗。

2.2.2规范开展镇静镇痛:老年患者发作急性脑卒中后极易出现谵妄,对疼痛和外界刺激敏感度增高,护士应加强疼痛的观察和评估。有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年龄、营养状况、脑出血量和GCS评分等均是高血压脑出血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GCS评分越低,患者谵妄发生概率越高。亦有研究提示右美托咪定为新型高选择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它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镇静催眠作用,还具有镇痛抑制交感活性无呼吸抑制等药理性质,能够显著地降低谵妄的发生率,有效性好。因此,医护要加强合作,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准确评估,规范使用镇痛、镇静评分标准,以避免过度镇静或不镇痛。

第7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 急诊护理 救治时间 疗效观察 成功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7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01-0198-02

脑卒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的神经系统的疾病,由于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致残致死率高,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建立一套急诊护理程序,为降低致残致死率是非常重要的。[1]本文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所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急诊护理过程及疗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所诊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急诊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这些患者年龄集中在44~78岁,平均年龄为59.2±62.3岁;有60名男性,40名女性。患者中脑梗死有70例,脑出血有30例;GCS的评分为4~14分,平均分为(7.97±2.78)。诊断的依据为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且都经过CT、MIR的检查确诊。这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急诊护理组。使用急诊护理模式,从急诊室接到“120”信息后,一直到急诊科抢救结束的时间为止。具体流程:接诊之前做好抢救器材的准备,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相关人员回到工作岗位。患者被送到医院后,开启本院的绿色通道,依照我院的抢救流程,对患者实施病情评估,诊断及吸氧等,需要在40分钟之内完成。具体步骤为:在10分钟之内完成患者的病情评估,观察患者的意识、大脑反应、呼吸、瞳孔、语言肢体活动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供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等;在检查的同时,护士应当将血液标准送到检验室检测。15分钟之内完成各种医技上的检查。15分钟之内完成手术前的各项护理的准备工作。[2]

普通护理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模式。挂号-病情评估-急救措施-等候检查结果-联系收住科室-住院。[3]

1.3 观察的指标。仔细比较这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从接诊-确诊时间-接受专科治疗)和致残率、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在文中,笔者所采用的相关数据均用(X±S)表示,同时使用SPSS10.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同时为加强可信度,本文中每组之间的数据的比较也使用t来进行检验,文中的实验数据都为平均值。P

2 结果

在救治时间上,急诊护理组为(47.5±8.6)min,普通护理组为(69.5±10.5)min,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急救中,急诊科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时在有效的后续救治中也占据着比较关键的地位,从接诊前一直到急诊科诊治结束后,较短的时间必须有效的完成急诊救治-确诊-专科治疗,对此,急诊科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本院的急救护理模式,这就包括接诊前的准备、接诊及时、有效地病情评估、快速的急救护理、手术前的护理、护送等流程,在预定的时间内,有序的完成各项的急救护理工作,尽量缩短急诊的时间,为患者的医治抢得时间,降低脑卒中患者的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笔者参与多次抢救脑卒中患者,对急诊护理深有体会,笔者认为除以上的工作外,在救治过程中还应当做到如下几点:①护士负责建立(多条)静脉通路,监测生命征。护士在这一过程当中要仔细的监测休克病人的各项指征以及随时发生的并发症;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紧急出血时,护士既要马上配合麻醉师实施紧急抢救,还要配合准备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的供应,在紧急扩容的同时,要严密的观测病人的脉搏、四肢末梢微循环等,进而判断出病人的休克程度;在及时的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当仔细观察病人是否有寻麻疹及寒战的发生。②医生负责控制出血、手术。③检验员负责验血型、血色素、交叉配血。④指挥者负责组织血源、人员配套。

对于急诊科一名合格的护士,既要有扎实丰富的医疗知识,还要有随机应变的临场能力。同时护士的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也是应当提倡的。手术室的无菌状态一定要保持,同时要紧密的配合手术室的医生完成各种抢救医嘱的执行。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当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秦永红,付守芝,陈萍.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急救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1,17(18):153-154

第8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门诊,广州番禺 511400

[摘要] 目的 通过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提升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安全性。方法 按照时间段为分界点,将2012年1~12月转运的31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1~12月转运的326例设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漏项发生率、转运不当发生率、接收科室的满意率及因转运导致病情加重发生率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观察组在转运中总漏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士转运不当次数发生率、接收部门不满意率及因转运发生的病情加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能够及时发现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问题,减少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的安全性,在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

[

关键词 ] 院内转运;急诊;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32-03

[作者简介] 钟镜洪(1975-),女,广州番禺人,主管护师,大专,主研究方向:门急诊临床护理及管理。

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为了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常常需要转运至其他科室甚至医院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诊断和治疗。由于病情不稳定、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人员不足等困难,致使危重患者在ICU 外(转运途中或其他科室等)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极高[1]。有研究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2],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同时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关键环节,在临床中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管理和控制;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一个管理过程,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其流程包括对风险的定义、测量、评估和发展因应对风险的策略[3]。最终目的是降低风险对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在临床使用工作中,因为护理风险及其发生机率通常不一致,需要综合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纠正,以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提升的目的。本研究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于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计638例由急诊转运至院内其他部门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12月转运的31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92例、女120例,平均年龄(46.8±9.5)岁,主要病因:脑血管意外123例,颅脑外伤69例,心源性疾病51例,消化系统疾病22例,呼吸系统疾病20例,其他疾病26例;选取2013年1~12月转运的326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198例、女128例,平均年龄(47.8±9.5)岁,主要病因:脑血管意外124例,颅脑外伤69例,心源性疾病50例,消化系统疾病29例,呼吸系统疾病23例,其他疾病31例,组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风险因素的识别计划的制定首先需要掌握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前期院内转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员培训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应变能力不足;②转运指引不完善,常出现转运物资准备不充分;③转运前预处理不充分;④过床时风险高发,与接收部门的交接不详细。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为达到保证患者安全转运至目的地,减少转运相关风险的发生率的目的;我们建立院内转运流程指引,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应变能力培训,转运前进行双人预处理评估制度,过床前再评估制度,保证到达目的地后患者的安全,并完善院内转运交接班表,对患者病情、治疗、护理、药物等相关指标情况进行登记与交接。

1.2.2 风险因素的改进根据计划阶段的目标,我们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实施,①建立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与指引:针对危重症患者的复杂性、特殊性、多变性,制定《外送患者检查流程与指引》、《重症患者转科流程与指引》等规范;并配置转运相关的设备,保证院内各转运绿色通道的通畅,转运设备由专人负责,定期检修。②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应变能力: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知识,增加转运中存在的、潜在的护理风险的法律意识;从法律的角度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使其有思想准备。加强急诊常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抢救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和水平。③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提前30 min通知接收单位对床单位及相关的治疗设备和药物进行准备,急诊护士与主管医生一起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用药情况、途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等,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又必须进行诊断检查或治疗时,由主管医生随同,并做好充分准备;在转出前对患者进行预处理,包括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排空尿袋、妥善固定管道、妥善固定约束烦躁患者及使用镇静剂等,在准备完成后再由另外一位护士进行核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④转运时拉起床栏,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情况,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⑤转运到达目的地后,在过床前再次评估患者的病情、管道及设备情况,由护送人员与接收部门护士一起进行过床;按照标准化患者病情交接本,对患者的治疗、护理、管道、生命体征等情况的详细交接班,在接收护士明确每项内容后予以签名确认,护送护士需对接收护士存在的疑问进行解释和处理。

1.2.3 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建立急诊护理安全转运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月进行院内转运的实施和登记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接收单位对每次转运满意登记表,安全转运小组对转运质量指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偏差,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减少不良后果对患者的影响。护士长根据每个护士的薄弱环节进行抽查,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科室培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进步、经验、教训与差距,对不符合规范的项目,找出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限期整改,并及时填写护理质量监控反馈到个人,实现护士自我控制,护士长直接控制的监管模式。

1.3 收集指标收集两组患者如下指标:①转运漏项发生率:包括病情、各种检查、用药情况、管道情况、仪器物资、联系床位6类漏记项目;②接收科室的满意率:包括转运实施是否恰当、接收部门的满意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取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发生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漏项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病情、检查、管道、仪器物资床位联系及总漏项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漏项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如表1所示。

2.2 转运意外发生情况和接收科室的满意率

观察组护士转运处理不当次数发生率及接收部门不满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如表2所示。

3讨论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临床护理过程中现存及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识别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4]。危重患者转运存在着高风险,除患者自身病情变化外,还包括硬件设备支持、职业责任心、技术等方面[5],在本研究中首先对影响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因素进行全面、精确、符合临床实际的评估,最终发现转运人员风险评估能力不足、物质准备不充分、缺乏流程指引及过床时准备不足是影响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主要因素,通过培养护士的风险意识[6],制定明确的院内安全转运指引。通过运用风险管理理念,完善临床工作指引,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各流程进行严格的把控,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转运中病情、检查、用药、管道、仪器物资和床位联系的漏项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武淑敏[7]等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观察组护士转运不当次数发生率、接收部门不满意率及因转运发生的病情加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通过健全转运护理风险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降低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近年来进行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广泛运用于临床,人人参与提高医疗质量,使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8]。“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主要以完善质控管理网络体系、改进质量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信息报告分析体系和创建质管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护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由于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风险也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阶段所面对的风险的种类及危险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急诊患者转运安全的持续改进理念,避免了传统方法中没有计划性、目标性和随意性强的缺点[8]。在本研究中通过建立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护理小组,在临床实践中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的意识,通过每月进行院内转运的实施和登记情况进行调查,对转运质量指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偏差,进一步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不断完善转运流程和指引,对新发现的风险融入到下一次风险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循环中,加强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护理风险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本研究采取风险管理的方法运用于提升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实施风险管理后发生的漏项或投诉等事件主要是由于低年资护士的风险评估能力不足造成的,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加强对低年资护士风险管理控制的培训,并促进低年资护士与团队其他成员的协调与沟通,强调从问题入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提升低年资护士专业核心能力[9],也有利于保障患者的安全。

[

参考文献]

[1]肖烨,吴永清,蒋德玉,等.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管理[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0):954-954.

[2]冯青,吴锦球.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1):105-106.

[3]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68.

[4]吴红梅.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6):28-30.

[5]吴国庆,韦梅,夏敏,等.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4):682-684.

[6]吴燕群,杨晓晴,周建玉,等.应用CRAMS评分法规范基层医院急诊创伤患者院内转运[J].护理学杂志,2013,28(14):34-36.

[7]武淑敏.护理风险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70-72.

[8]徐素彬,宋芹,彭,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2):154-155.

第9篇:急诊护理评估范文

【关键词】急诊科急性胸痛心绞痛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医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例患者。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64.12±5.4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25h,平均(13.50±2.14)h;其中心源性胸痛32例,非心源性胸痛23例;观察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32~79岁,平均年龄(64.78±5.2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24h,平均(12.50±2.08)h;其中心源性胸痛30例,非心源性胸痛25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神志清楚,排除入院24h内死亡者及其他重要器官病变者[4]。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按照医嘱进行抢救护理工作。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模式,首先对急诊护理路径进行优化:责任护士与护理组长应与医师密切配合,积极抢救,立即让患者保持平卧位,迅速解开患者衣领及裤腰带,30s内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准确判断其有无手术禁忌症,做好记录;与此同时,开放绿色通道,立即通知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为患者采取先急救再挂号的流程,严格实行“235”操作[5],即2s内给予吸氧治疗,氧流量设置为3~5L/min;3s内测定血压血氧和心电,如患者两侧手臂血压差>20mmHg,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对患者心电图的检查时间进行记录;5s内建立静脉通道,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10min内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根据患者疼痛恢复情况选择给药次数,给药次数应≤3次[6],若未能在5min内缓解,应考虑给予吗啡肌注,30min内进行尿激酶溶栓,认真记录患者的用药时间。在积极抢救的过程中还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干预[7],操作前向患者详细解释,通过触摸和微笑让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向患者详细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安慰,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院内胸痛再况、发生医疗争议次数以及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其中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患者就诊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8]。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抢救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院内胸痛再发以及医疗纠纷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