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管理会计实操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会计实操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实操课程

第1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转型;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遵循。2016年4月15日,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更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高校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从2015年以来,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培育应用型人才,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学院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全面转型的背景下,《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学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做了诸多有益探索。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成本会计》课程为何能成为我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立项研究,究其必然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首先,课程连续性强。《成本会计学》是在《基础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一门会计专业课程,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其次,知识的系统性强。成本核算是一个核算体系,环节较多,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最突出的特点是实操性强。从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制造费用的处理,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处理,直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以及随之涉及的各种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最终完成会计报表。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操性,具备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的自身条件。

(二)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实践环节欠缺或不足。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可见,《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为课程转型改革提供了可能。因此,要研究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制造业企业里,成本会计是重要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及时核算产品成本,对于提高企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员担任。成本会计岗是很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踏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企业考核其专业能力的试金石之一。因此,《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为其转型改革提供了现实需要。

(四)高校转型改革的契机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大力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积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之际,我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大胆启动转型发展工作,积极支持并重视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在当前国家、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此为契机,《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有了动力支持。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我院《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内容

依据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将《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科内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既是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又呈现多步式的层层递进的勾契关系,最终构成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既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r又将二者融为一体,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同时兼顾实操演练。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成本会计实操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配合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设计相应的专项实训模块。

(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条件,灵活运用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根据重点、难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经典例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处理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处理问题,使学生重难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单项手工实训”和“综合手工实训”。单项实训根据成本会计的知识模块进行分块处理,综合手工实训将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成本核算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三)考核方式

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方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操能力。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期末考核分为理论成绩和实操成绩。实操成绩主要是期末的成本会计实操竞赛成绩为主。考试题型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减少记忆题型,增加应用题型。平时成绩由平时表现、课后练习作业情况和随堂实操实训作业情况等方面构成。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学改革还在持续进行,为进一步的深耕转型,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

(一)教材更新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而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增加到成本会计教材中,使成本计教材过于陈旧。此外,在辅助教材的编写上,一方面,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写配套的案例。

(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合

现阶段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容的调整与整合,但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门与其他会计专业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密切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如,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进入转型改革深耕期,在不断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应注重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对《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门课程在成本管理方面,两门课程均涉及,两门课程如何做出协调以达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多元化

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是注重各门专业课程间知识内在联系的联系教学法,如《成本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等课程内容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某一具体知识点联系到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更有利于采用对比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更好的综合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可以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成本会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成本核算的技巧、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丰富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主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目前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已经开始注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构成。还可以考虑如成本会计实操竞赛,这是全专业学生自由组队参加,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此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短学期成本会计实训是单独进行的成绩考核,建议可融入到《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中去,作为实操能力的一部分计分。

(五)强化实训,积极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目前的实训课程主要是手工实训,应努力将手工实训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采用手工、电算化甚至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

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学院与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等,还可以亲身体会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方法在不同企业的应用,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格局。

四、结语

学校在推进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型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力求走出一条成功的课程转型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云平,吴宝宏,李长福.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对外贸易,2012(5).

第2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财务机器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0引言

正如会计电算化替代传统手工会计一样,随着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元素在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悄然到来。自2017年“会计证被取消”,到普华永道、安永、德勤等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纷纷推出财务机器人,这些举动在财务圈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中职学校会计相关专业的学生,担心基础核算会计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对未来颇感担忧。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6年的调研数据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15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导致510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未来20年最有可能被机器人抢走饭碗的岗位包括低端制造业的生产、会计等[1]。2017年7月,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所以笔者认为,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将面临变革,在教学中应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适应信息化发展,及时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实现由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向智能化管理会计转型。

1人工智能的概念[2]

人工智能即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是指由人工制造出来的系统表现出来的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内,受到了广泛的发挥。在机器人、经济政治决策、控制系统、仿真系统中得到应用。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它已悄悄地改变着人类的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应用,促使会计由简单核算向管理方向变革,推动了会计行业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着中职学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变。人工智能取代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操作人员是一种趋势,但也是一种转变,自我提升的机遇。

2中职学校传统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3]

2.1课程偏传统基础核算类,轻参与、管理类会计课程

在多数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中,传统财务会计类课程占大多数,管理会计类课程设置单一或者没有。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则能够替代大部分重复性、流程性基础会计核算工作。

2.2会计实操偏基础性会计技能,轻数据分析、挖掘

在实践教学及技能培养中,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点钞、传票的翻打、会计书写、凭证装订,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机械性录入等。在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可以让会计人员摆脱繁杂事务,重点放在会计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2.3课程偏模拟操作,轻实际操作

无论是手工核算还是会计电算化记账,大多数实操是模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业务,学生根据教材或老师给予的信息进行会计处理,过账,做报表。一学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练习。学期结束,虽然考试合格,但仍有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特别在月末业务处理更加模糊不清,例如工资发放,计提税费、费用摊销、成本及费用结转等。还有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真实环境如何计税、报税、纳税,只是理想中的学习,为了做账而做账。

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4]

3.1由基础核算型初级人才向有思想的中级人才转变

人工智能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会计核算软件中的基础数据录入、凭证录入与审核、记账、编制科目汇总表、材料的收发统计、报表的编制等操作很容易被财务机器人替代,但是也有一些是机器无可替代的,需要有思想的“人”来处理。例如:由于大环境变化,企业的固定资产有明显减值趋势,而财务机器人并不能分析与判断这个固定资产是否会减值或减值多少,如果财务上不及时做出处理,将可能导致企业少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虚增了企业的资产和利润,对于企业来说,这属于信息失真。在大数据时代,中级类型的会计人才储备相对较少,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需要培养的应当是此类会计人才。教学会学生不能只拘泥于看财务数据,还要学会合理利用有效的会计数据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由传统的财务会计向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人才转变

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替代了传统的财会人员进行基础数据的录入,日常凭证的填制、审核、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的生成;成本结转、折旧等财务处理;纳税申报等,这不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减少了传统的会计人员繁杂的日常账务处理工作,但同时也让传统的会计人员失去工作。作为会计的教育者,如何让学生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不被财务机器人替代,就需要学校适应时代趋势,教学重点由传统的基础核算向智能管理型会计演变。会计从事的活动,除了重复、机械、烦琐的事情外,还可以创造更多价值,比如:评估、判断、沟通、协作、建议等。管理型计人才就是通过智能机器人核算出的精确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做出评估、预判、建议等,甚至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

3.3由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员向人工智能会计系统的设计者转变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财务机器人,实质就是一种自动化运行的程序,这种程序的设计,需要设计人员既要懂计算机又要懂会计。而现在的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会计专业人才,操作会计核算软件,而很少在计算机方面进行教学。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懂得会计专业的人才只是人工智能会计系统设计的主导者,而计算机方面人才则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规则进行系统设计,自动化处理会计业务需要想到协作,融会贯通。人工智能永远是基于系统的规则和大数据,如果规则发生变化,人工智能将无法起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哪怕我们不能完全让学生掌握编写程序,但是应当教会学生看懂和读懂程序,对机器人“思想”进行修改,也算是人工智能的掌控者,而不是被替代者。

4人工智能背景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应对策略[5]

4.1更新理念与改变教学计划

笔者认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在中职学校,会计及电算化专业办学理念中应加入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同时其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培养适应于人工智能时代复合型人才。例如,中职学校会计或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计算机方面课程开设仅有计算机应用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课程,数据处理、编程类或人工智能课程几乎没有,这样的教学安排不利于学生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应对能力培养,应当增加相应的计算机方面课程,财务管理、会计政策、法律法规等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课程,减少将来可能被财务机器人替代的会计技能课程。

4.2提高教师人工智能等相关理念和技术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虽然人工智能的出现解决了许多教育上的难题,但是教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还需要增强自身信息化能力,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理念,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这就需要学校给予老师多点人文关心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继续教育。

4.3关注人文综合素质培养,让人工智能为我所用

财务机器人出现,会计人员有更多时间去从事财务机器人无可替代更具有情感类的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笔者认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人工智能动手能力,还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会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没有良好职业道德水平,即使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也将会破坏规则,让会计信息失真。我们不能教出人工智能的“奴才”,应当让人工智能为人类所用,做人工智能的主人。

5结语

总之,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又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将人工智能用于会计行业会也将会不断得到规范。对于人工智能这类新兴技术在财务行业的运用初期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恐慌、彷徨,认为学校教育无用。作为专业教师,要教会学生变革思想,提高其对会计价值的认识,提高其人文综合素养,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不断地完善专业胜任能力,把握机会,主动迎接挑战,那么人工智能就只是会计人员的好帮手,而不是掘墓人。

主要参考文献

[1]彭维.浅谈人工智能时代财务的变革与转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9):39-41.

[2]巩彦哲.人工智能在会计管理中的应用微探[J].财会学习,2018(20):86-87.

[3]卢映芝,黄静.人工智能与会计课程实操的结合探讨———VR技术的引进[J].现代商贸工业,2018(30):160-162.

[4]王立法.论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及见解[J].财经界,2018(6).

第3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 会计教学 海南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46

海南省由于历史原因在教育方面尚处于学习发展阶段。对比内地省份,海南省本科高校数量较少。目前,海南共有本科高校7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海南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财经类院校1所:海口经济学院;师范类院校2所: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医学类院校1所:海南医学院。其中设有本科会计类专业的仅有4所: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和三亚学院。

所谓复合型会计人才,目前并无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其应当在掌握扎实的职业胜任能力之上可以及时适应财会专业及相关专业各方面的更新和发展,及时适应整个社会不断进步带来的各种变化,既会传统做账,又会对会计工作从不同角度进行审查,并能对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当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也是必备的职业素养之一。

基于上述视角,笔者对海南省四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校(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口经济学院和三亚学院)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得出了它们在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国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普遍轻视市场需求。海南省也不例外,其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建立符合本土条件的能力体系。虽然在会计专业设置的相关文件中都提到了“要以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为目标”,但多数都停留在纸面上,并未对市场需求进行实时调研。笔者随机走访了几位会计专业教师,向他们提问“是否知道目前市场中企业对于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是什么”时,普遍得到的答案还是“做账准确”。然而,就最近的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学位、专业能力、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班干部经历以及在校成绩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中的企业对于本科会计毕业生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账目处理要求,而是向通识型、复合型快速过度。

笔者认为,在会计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上,我国本科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的高校教育。美国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长,经验也较丰富。早在1959 年,美国就有研究报告指出,会计人才培养要从“技术导向”转型为“管理导向”,也应重视通才教育。贝德福特报告指出各高校应明确会计在经济决策中的信息系统角色,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此可见,海南省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及时调整。

2 课程安排不合理

2.1 课程内容重叠过多

目前,与全国其他高校相比,海南省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并无太大区别。学生大学一、二年级,除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这样的基础必修课以外,专业课仍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程为主。三年级开始,陆续开设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审计以及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安排体系看似难度安排循序渐进、由分块到整合,但实际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看似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会计课程,但在基本核算和理论方面实际上是存在重复内容的。例如,学生在大二时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学中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会计要素及会计报表等知识,在大三的税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其他行业会计的课程里又会涉及,并且涉及幅度还很大。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了教师在讲授内容上的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使学生会对会计课程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认为所有的课程都差不多,降低学习效率,更不能使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整个会计学科的学科体系。

2.2 理论型课程课时过多

目前,海南省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的课时过高,实务型的课程课时偏少的情况。以三亚学院为例,审计作为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总课时为80节,但全部为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为零。而实际工作中,“审计”这样的工作是实操性极强的,仅仅知道“审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审计工作的一般流程”等等理论上的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可见这样的课时安排明显是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工作的。

再比如,对于税务会计、税法这类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应用较频繁的科目,高校的课时安排则普遍偏少,仅为32或48学时。尤其是税法这一类课程,知识更新非常快,应当作为会计专业学生重点讲授的课程之一。据笔者调研,个别高校甚至没有开设会计电算化或会计实务之类的实操类课程。

笔者认为,也可以参考国外的课程体系设置,将一些知识更新快、对于学生未来工作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每学年都开设。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又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对接将来直接上岗工作。

2.3 实验课并没达到预期效果

如今企业多采用计算机记账,企业日常的各项需要财务处理的业务也基本都是在财务软件中完成。虽然,高校会计专业都设有一定比例的实验课,但基本还是停留在原始单据的识别、基本账目中“借”、“贷”应当怎样记分录中。例如,基础会计上课时,在理论课堂上,老师是教大家在作业本上每笔分录借贷方应当如何记;在实验课时,老师是教大家把分录写在单据上。实验课并没有达到与财务软件的很好衔接,也没用提升学生对于整个课程的兴趣,更没有让学生对整个的财务体系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分散、零碎的。而事实上财务工作的日常处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只有理解了整个体系才能更好的掌握如何处理财务工作的日常业务。

另外,验课的内容也基本上和理论课相似,并没有对企业的日常业务进行现实模拟。例如,工资发放,这一企业财务部门最普通、常用的业务,现实中都是由企业进行个税、社保代扣代缴的,而在当前的会计教学中并没有涉及到相关讲解。

3 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海南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调研,笔者发现,专职教师中具有丰富企业实操经验的比例极低,甚至某高校会计专业中仅有两名教师具有企业实际会计操作的经验。其他教师都无一例外是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报考教师岗位的,仅仅是单纯的由“讲台下”到“讲台上”的身份转变。各高校也出于经费、时间、重视程度等种种原因,并未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实操培训,更没有定期输送教师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际的顶岗培训,也使得教师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

另外,“柔性引进”措施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四所高校都没有注重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理论素养好、实践能力强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更没有聘请相关产业领域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专家兼职授课、指导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4 交叉学科比重较低、双语类课程较少

如前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只会“做账”的会计人员。海南,自从中央提出“构建国际旅游岛”以来,引来大批先进企业进驻。海南高校应将向社会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那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的培养就非常关键。笔者发现,当前这几所高校还是以会计类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企业筹融资、投资类、国际经济与贸易类课程还很少,双语类课程就更少甚至没有。高校基本除了大学英语外,只有一门会计专业英语是和英语相关的,而会计专业英语也只是侧重于会计专业术语的讲授,根本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上述问题都是基于笔者对海南省四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校进行的调查分析,初步得出的它们在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在调查走访中,笔者也发现每个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配比、教学方式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对比研究将在之后的论文中讨论。

【课题项目】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海南省本科高校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课题编号:QJY13516043)

参考文献

[1] 张凌.基于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研究与探讨,2015(24):138-141.

第4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4- 0103- 02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步伐日益加快,会计内容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对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实践教学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改进和完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向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实践操用能力强、有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且具备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突显高职会计实践教学特色显得十分迫切。

1 我国会计人才需求状况评述

①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多种经济主体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②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第三产业的比例日益加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专业人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③ 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对会计人才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④ 国内外高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在瞬间即可完成。在效率提高的同时企业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作为会计人员必须会利用网络优势和会计信息,预测和防范风险; ⑤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这些变化给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明了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 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剖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我国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呈现同质化倾向,成为本科会计教育的翻版。会计专业教育没有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缺乏专科层次的特色。高职高专会计教学受中国传统计划教学模式影响较大,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突出,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失调,或者实践教学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学生学完会计课程后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很难独立承担财务会计岗位工作。

2.2 “双师型”师资缺乏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师资很多都是学校毕业的理论型师资,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此外还有不少是从本科院校外聘的兼职教师,他们一方面不是双师型师资,另一方面本科教学要求和模式并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缺乏具有丰富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成为阻碍高职高专会计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因为缺乏“双师型”师资,导致高职高专会计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3 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实用性

目前我国会计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影响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会计实务的掌握。高职高专会计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几乎都采用教师讲授、板书或者PPT演示、学生听讲、记笔记的模式,而实践教学则采用具有很大局限性的仿真模拟作账,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创新和实用性。

2.4 会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大多采用部分理论课附加相应比例的实训课的模式,这些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协调性和完整性,不能系统、完整地把财务会计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即使是单独设置的实训课程,其仿真程度也不高。并且像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务等课程很少有实训,会计岗位顶岗实习的机会几乎不可能。这种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不可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职业技能高的学生。

2.5 实训教材不成体系

高职高专院校目前使用的大多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些教材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内容新、系统性强的优点。但在实践方面也存在不足:① 实训教材针对性不强,模式化的业务类型显得单一,仿真效果不理想。② 会计实训教材还未成体系。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较多,而审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的实训教材较少,特别是当前网络报税实务的完整资料几乎没有。③ 电算化实训教材与会计实训教材脱节。手工实训资料与会计电算化资料单独使用,因不熟悉业务资料会增加电算化学习难度,实训效果不理想。

3 完善高职高专会计实践教学的对策

3.1 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因素。高职高专院校应打破以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作为高职高专教师评价体系的模式,不能一味鼓励教师追求高学历和丰厚的科研成果,而偏废教师对会计实务工作和业务技能的培养。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队伍绝对不能与本科院校和学术研究型高校师资队伍相似,而必须具有鲜明切实的实践经验特色。高职院校不仅要让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教师学历,鼓励教师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更关键的是要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在不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支持教师兼职从事会计工作或前往企业挂职锻炼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此外,聘请资深从事会计行业的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给学生讲授实训内容,辅导学生会计实训教学。通过培养、引进,切实建立一支有别于学术型院校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务实高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2 设置多环节、立体化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采用多层次、仿真和全真实践,设置多环节、多学科、立体化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层提升学生的会计技能。在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会计实践课程教学进行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标、实训要求、实训内容和实训程序,使各会计实训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具体应包括会计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软件实训、会计岗位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学生通过会计实践系列课程的学习,通过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就可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

3.3 以技能型、职业型为目标加强实训教材编写

高职高专会计实训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向“技能型”、“职业型”方向发展为目标。因此理想的实训教材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实训教材应系统化,要能体现不同行业的特点,并且注重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例如:会计基础手工实操训练的实际数据资料与电算化的实操资料及课堂理论教学所演示的资料尽可能的一致。这样使同学在进行基础数据设置时减少陌生感,实际操作起来易上手。②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我国会计政策变化较快,作为会计专业教师,要认真学习有关会计方面的法规政策,学习新准则,多渠道及时了解会计信息,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编写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内容新颖的高职会计实训教材。③具有仿真性。编写实训教材需突出资料的仿真性,应根据生产业务一线取得的企业资料和数据编制实训教材,包括原始凭证的仿真性,仿真性越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越强,实训效果就越好。通过实用性和适用性都很强的实训教材编写,深化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4 采用教、学、练合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全面推进教、学、练合一的教学方式。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熟练运用局域网,将教师演示和学生操作相结合,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讲边练的过程,学生实训与教师指导、评析相结合,实现主讲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的同一,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的同一,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5 强化校内模拟实训教学

会计专业至少应建立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两个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应通过局域网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实验室中必须安装各种商品化财务软件,以方便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在两个实验室中应完成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网上报税五大模块的会计模拟实训教学,这样增加实践环节课程,提高实训课程教学水平。

3.6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主要有2条:一是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对于会计岗位的实习来说,公司和企业一般较排斥这种方式,即使到公司进行实习,还是不能完整操作各个会计业务流程。因此,第二种途径显得十分重要,就是学校和院系创办财务咨询公司。这种新型全真实践教学模式既可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良好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为教师提供一个了解企业的窗口,同时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又能为学生提供全真的实习岗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4 结 论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突出职业技能为本位,以切实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关键,努力探索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积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习实践,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提高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会计人才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菲. 基于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8).

第5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17-02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部分替代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自动、方便、准确、及时等优点正日益受到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

一、我国使用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1、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会计人员大部分还是以前的老会计,很多年龄大一点的会计人员甚至不会用电脑,更谈不上用电脑做账了,而年轻一点的会计呢,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跟实际有点差距,出来工作后碰到问题,只能自己摸索,没有前辈可以请教,出了问题也没办法找人商量解决,久了就只懂得简单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维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就无从下手,只会用电脑做一些简单的账目,很多复杂一点的还是习惯用手工,因为他们对财务系统不够熟练,没法驾驭,不能灵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2、对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熟练,运用过程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的核算与监督,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这些都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大大的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加大了出错的机会,但是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可以提高正确率,让工作人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主要把会计电算化运用于报账,对我们其他的一些管理功能就忽视了,大大浪费了资源,同时会计电算化的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很多功能没有办法充分发挥出来。

3、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会计电算化普遍运用时间不是很长,很多方面工作都不是很到位,在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方面,许多单位实行会计电箅化时间短,对它的组成内容不甚了解,管理也没有什么经验,这就造成了存储会计档案的磁盘和会计资料等都未能及时归档,就算已经归档的也是在内容存在不完整。在人员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企业没有及时明确相应的会计电算化档案保管人员职责,从而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坏,乃至单位会计信息泄密,会计数据盘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力度不够

会计电算化是新兴的做账工具,新的失误被接受都需要存在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开始,人们对它的认识可能会存在偏差,我们对会计电算化认识的偏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公司实践中,有部分财务人员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一个形式,只是为了节省减轻我们的工作量的一个工具,只能为我们做一些较简单的数字计算,计算起来较为方便,并没有意识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重大意义,所以很多时候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只局限在核算上,对于它的其他作用、功能常被忽略,这就导致会计电算化的很多资源都被浪费了。第二,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的历史悠久,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加上目前很多企业各项管理都是建立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之上,而且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所以要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方式,有较大难度。第三,许多企业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仅把会计电算化认为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标志,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因素,把财会人员作为次要因素,不重视财会人员的培训;最后,由于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只习惯于手工记账的管理。尤其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2、缺乏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很多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是他们的水平与实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表现在:(1)会计人员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会计知识,在会计人员中存在两大人群,一些是年龄较大的他们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是对计算机知识不是很了解,在操作上更是力不从心,而另一群人则是年青人,他们年轻,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电脑很熟悉,但是他们对会计的专业知识则么那么熟悉了,所以要使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是需要继续发展。(2)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在最近几年来,对会计人员都有在电脑方面也都有培训,但是每年培训的教材几乎都没有改变,教材的改变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要从教材上学到新的东西就困难了。(3)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

3、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的权责划分不严谨

会计软件的质量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财政系统使用的软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财务上的有些数据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当前大部分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上大伤脑筋,却没有多少软件公司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系统一旦瘫痪,或受病毒侵袭,系统恢复起来比较困难,要恢复原来的数据就更成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泄密和网上黑客的攻击等,所以,对于新兴的网络财务软件,更应当重视其安全保密性。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建议

1、让会计电算化观念深入民心

一个新事物被接受认识它是以个过程,而不是目标,所以会计电算化要被大家普遍的接受和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工作,必须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功能不仅仅是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它还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进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我们同时还要了解到,会计电算化不应只注重核算,更应注重管理。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在财务会计的核算上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运用,但是在管理会计的解析、控制、预测等方面的运用还有待加强。在信息时代,只有推进计算机在会计中从财务会计的单纯的核算向管理会计的决策、预测等方面的深层次,才能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会计要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所以,目前财务软件需要实现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

2、加强各院校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投入

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的起点大部分是来源于学校,所以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的能力,首先就要从学校着手,学校要对会计学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以及配备专业教师,专门指导学生的会计电算化,让学生多熟悉它的功能。学校还应该将计算机课与会计电算化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成为会计电算化的高质量人才。再来就是要给学生去企业实操的机会,让他们去实际中发现问题,去实际中进步,让他们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3、加强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后续社会培训力度

在考取会计证时,大家都通过了会计电算化,拿到了会计电算化证,我们会计证每年都参加年审,参加继续教育,但是我们的会计电算化呢,就没有培训,大家都只有在拿证的时候才需要学习,拿证后很多人都忘记了会计电算化了,国家也没有对这个方面进行规划控制,导致了大家学习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考证,考完证后就丢了,这样会计电算化要想发展还是有难度的。

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权责划分,明确责任

在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资料是由电子计算机按照规定的程序生成的。因此对会计人员人品的要求更加严格。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财务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规,提高自身素质,保守单位商业秘密及财务秘密,不能随意泄漏密码以防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软件系统。另外为了加强数据的保密工作,可以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企业也可以制定相应的硬、软件管理制度。从电算化软件的设计入手,建立完善的会计软件服务体系,增强软件本身的限制功能。建立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要实行多级备份。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所以除上述问题外,复合人才的短缺问题在21世纪初表现得比较突出。但随着高等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广泛普及,这种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近些年中得到了明显的缓解。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政策的倾斜,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资料

第6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 中职 会计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1 我校会计专业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中职生整体学习能力偏低,学习热情不高

大家都知道,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一些考不上高中的,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家长不忍心让其过早地步入社会就业。而且这些学生学习态度较差,且伴有较强的厌学情绪,所以对专业学习有抵触情绪,学习热情不高。

1.2 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较多地考虑理论

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不适应实际会计岗位的技能要求;会计教学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即使有点技能教学,也是先讲理论后模拟(或实践),课时比例非常小;会计课程注重学科体系和理论知识体系,教材内容空洞,与实际需要脱节,缺乏实践性和就任应用性。

1.3 专业教师存在理实不对称情况,且实践能力欠缺

当前很多会计老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以后没有经过企业实践锻炼就直接进入中专学校任教,会计实操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相对缺乏,加上会计工作是一种审慎的工作,所以在具体会计业务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实施。比如:对银行存款的对账教学,老师应该通过学校会计了解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式样,然后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解说相关的内容,并保证教学内容具有仿真性。

1.4 教学措施与现代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的教学还是运用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措施,老师讲,学生听,一章一章地讲,一章一章地记,不能很好地运用当前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特别是项目教学、仿真教学等,使得学生对课堂厌倦和疲惫,提不起精神。

1.5 教学不能充分发挥仿真实验室的功能

我校严格按照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设置了会计仿真实验室,但在教学中对仿真实验室的利用率过低,主要原因是实习指导老师对会计实验的实践知识欠缺,指导学生实习欠到位,无法真正发挥会计仿真实验室的功能。

2 针对我校会计专业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设想

2.1 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专业兴趣,增强学习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中职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那么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感兴趣,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一定的专业学习能力。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每两年就更新一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学生没有毕业就已经过时,特别是现在的财经制度等经常变更,而我们又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素质和能力,然而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变化着的东西,所以,我们要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专业学习。

2.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我校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会计人员就业必须具备由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并确保学生能“双证毕业”。我们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做了较大的调整,要求学生在二年级就参加当地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完成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及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任务;为增强学生就业后能可持续地发展,课程设置上在学生离校前的一学期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初级会计师的考试科目经济法和初级会计实务的学习任务,以便于学生今后能参加会计师考证。

我们知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就业,就必须加强专业课程与岗位的对接问题的研究。但通览现行会计专业教材均是根据会计制度及行业共性编写而成,而缺少不同类型用人单位所具有的个性,在(下转第102页)(上接第75页)专业课程教学中又忽视地方经济特色对会计实务的影响,造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不认同,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为此,我们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坚持以岗位要求为依据,结合会计专业发展为前提,围绕学生未来发展服务,及时编写体现会计新知识、新技术的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教材,以增强学生适应会计岗位的需要。

2.3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推动专业改革发展、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为切实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鼓励专业教师报考在职研究生;鼓励教师考取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高校参加“国培或省培”计划学习,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学校还启动了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一来增强教师的动手能力,二来收集了大量的案例素材,为今后的教学充实了内容。

2.4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训环境,确保实训与企业岗位对接

我们学校的会计专业仿真实验室有两类:一类是手工仿真实验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实验项目涵盖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收、金融专业课程。还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增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仿真实习,将会计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专业教学取得具有良好的效果。另一类是具备局域网条件的会计电算化仿真实验室,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练习,且在实验室中备有相关专业化的财务软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财务软件的演练,又利于教师的案例教学。真正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训项目中获得相应的技能并了解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及岗位职责等,有利于学生今后工作对接。

第7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成人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需要更注重学员实践能力的提升。成人学员一般都有具体的工作岗位,他们现有的知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求,所以他们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现有工作;也有部分学员想通过学习新的内容进而调整自己的工作,在就业市场中增强竞争力。所以,就成人教学而言,必须在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培养与工作岗位技能的一致性,从而提升学员的职业能力。成人会计教育更应如此。

1在教学中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

加拿大高职会计教学以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CBE)的教学模式强调以课程开发为中心,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制订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参考加拿大的模式,为提升学员的职业能力,成人院校也应针对不同的会计岗位,有的放矢地制定一体化课程体系(见下表)。在学员进校时就要强调不同的岗位对于课程的不同要求,提醒学员针对核心课程进行深入的学习,可能在现有的或将有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在进行会计岗位轮换时才能够从容应对,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见下表。

基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表

会计岗位设置会计基础工作岗位会计管理岗位

出纳会计员会计主管审计

需掌握的技能办理银行结算登记日记账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编制财务预算日常财务管理收集审计证据重要性及风险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评价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

需开设的课程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纳税会计成本会计会计软件操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实务审计学原理与实务

成人院校的学员一般在中小公司工作,而这些公司很少设置单独的内部审计部门,所以开设《审计学原理与实务》的目的一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二是站在审计的视角来审视公司的整体情况,可以更好地组织会计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

2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校内实训

尽管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提倡学生学以致用,进行全方位的校外实习,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够实现,成人院校的学生进行真正的校外实习更是难上加难了。其原因在于:一是成人学生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的学习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如果要参与校外实习的话时间上不具?洹6?是即使学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可以进行校外实习了,可是最终却可能找不到接收单位,因为各家公司的会计工作都具有私密性,他们不愿意让外来的学生接触到公司的核心会计业务。三是即使前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在校外实习的时候时间短,很难实现公司的财务的全岗位轮换,这样很可能学生接触到的业务非常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专业充分利用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校内实训就非常有必要。

针对各门课程进行单独的实训,然后再进行综合的ERP沙盘实训。具体做法是:随着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学生要自主完成相应的实训课程,这些实训课程可以买现成的实训教材,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真正的业务凭证。在学生毕业前进行一次ERP沙盘综合实训,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以下几点。

21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全局意识与观念、决策能力与综合能力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单独实训时实际可以完成针对这门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的全面实践,通过有限的实践时间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把握公司整体的业务处理,在最终的ERP沙盘综合实训环节,不管学生选择的是哪个工作岗位,其首先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就要参与这个团队的各项集体决策活动,对本团队的经营管理目标及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等事项进行共同规划与设计,并能够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根据所在团队的业务操作过程与经营管理业绩来验证团队所作决策、规划与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这对培养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全局意识与观念、决策能力与综合能力非常重要。

22有利于培养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素质与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进行ERP沙盘综合实训时,所经历的是与实际工作极其相近的高度仿真的业务情境:所在团队经营的主体要干什么、干多大规模、在什么时候干、怎么干、结果如何等,都是由团队整体进行决策和规划,各个部门就按照这个决策和规划开展具体的业务活动,团队中从事财务工作的学生就要对这些情境下的业务以及产生的结果进行账务处理。学生在这样的业务环境中所处理的会计业务,不再是由教师现实指定的冷冰冰的实训资料设定的“死”业务,而是伴随着团队业务活动的进程所产生的一项一项的近乎于实际工作中的“活”业务,每个公司的业务都会有差异,还能避免个别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抄袭行为,学生在综合实训中所进行的模拟会计工作也就近乎于实际会计工作,通过这种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可大大得到提高。

3“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第8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会计实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124-02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同时得到了大力发展。经专业统计,发现约有500所职业院校开设了会计类专业。这充分说明了会计专业在职业院校中得到充分的重视。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主要传授实用性会计理念和技能,学生能利用所学会计专业知识技能进行基本的会计岗位操作。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能否实现“理实一体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会计工作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目前,有些院校中这门课的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实验实训环节,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会计考证方面,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社会满意度不高。因此,笔者按照任务驱动法的思路,对整个课程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解并重构,同时结合江苏淮安技师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具体工作岗位的特点,对会计实务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

2职业院校会计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会计专业会计实务教学中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一体化教材、师资力量、考核方式等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导致会计实务的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体系“要素化”、教材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2.1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开设的非专业基础课程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时,导致会计实务的课时量偏少。而且,会计实务课程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任务脱轨的现象。教师的“教”替代了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的状态,缺乏对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训练,制约着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会计实务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原有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是化解职业院校会计实务课程甚至是会计专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关键手段。职业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瞬息万变的人力市场需要的是能动脑更能动手的新型人才,要想让学生达标,学校需要严谨缜密的课程教学安排,需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2.2教材体系“要素化”

作为课程的载体,传统的会计实务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总论加上会计六大要素以及财务报表构成。针对这种传统的教材体系,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将会计对象与企业真实交易事项的关联要素分割并弱化,使学生只熟知会计六大要素,而不熟悉企业的交易事项之间的互相联系。例如,由购销业务引起的企业之间的往来款项的结算业务,在传统的教材体系中,这些内容是分散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收入和负债等章节的。学生学习以后,掌握了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但对企业的购销业务的全貌却没有完整的认识。

2.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院校会计实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不同步。会计实务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先开设理论课程,后开设会计实操课。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时,没有及时进行同步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有的学生在进行实训时已经忘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中,这种“学做不一”“学做分离”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高校本科或硕士毕业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真正接触过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教师比较少。很多职业院校比较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甚至将会计从业资格的获得与否作为能否毕业的评判标准,这样也导致会计专业教师教学重点偏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工作,学生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理实一体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也是导致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毕业生社会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3会计实务教学改革探索

目前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体现职业院校“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相关调整。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及评价考核方式等,只有从这些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中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实现职业院校的教学目标,进而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提升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

3.1教学内容层面

会计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压缩理论课教学课程及其课时,将重心由“教师教”向“学生学”倾斜,增加实际操作型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教学课时,以为达到强化学生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该课程的讲解应紧贴企业实际会计工作岗位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遵循“必需、够用”原则,压缩理论知识的课时量,适当增加学生实操课的课时量。以项目课程建设为根本,以任务为驱动,以典型项目为载体,紧紧依靠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成果,严格按照工作体系设计课程,并选择教学内容;针对企业生产特点,设计学习情境,以真实项目或仿真模拟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课程的建设上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

3.2教材体系层面

以“业务循环式”的教材体系替代“要素化”的教材体系。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以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分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编制相应工作任务的工作页,作为校本教材使用或整理出版。例如,打破原有教材体系中将企业购进货物归于企业的存货,将企业应付的款项归于企业负债的会计要素化的做法,将企业购货环节与付款业务相组合,构成“购货与付款”学习模块作为业务循环式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新的会计实务课程体系,明确了企业经营业务的各个环节及交易事项间的相互联系,强化了学生会计主体的意识,角色定位明晰,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在传统学习中出现的财务概念不清、会计主体不明的问题。

3.3教学方法层面

课程的教学上以任务驱动法实施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授课教室与技能实训室的一体化。要进行课程改革,必须秉承“教师当导演,学生是主演”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完成会计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完成具体工作岗位的过程,课堂上会需要大量的相关会计工作用品和耗材,以及相关的会计操作系统软件,尤其是网上纳税申报软件、网上银行软件,因此,会计实务这门课必须在会计专业的实训室进行讲授。通过具体工作任务的形式进行授课,使学生零距离感受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并具备了完成实际工作岗位所对应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作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3.4师资队伍建设层面

教师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的实施者、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院校应注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及“双师型”人才,还可以聘请企业财务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职业院校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会计的继续教育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同时,为了提高会计实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锻炼,真正做到“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5评价考核方式层面

课程的评价上以职业素质为基础,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的考核上体现职业标准的要求,以工作成果为重点。在学期结束后的评价中,采用过程化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按平时成绩∶期末成绩=5∶5比例进行计算。注重日常教学中的课堂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专业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授课教师在每次课结束后,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进行评价,并做好记录。

参考文献:

[1]邵丽,史新浩.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0):150-151.

[2]蒲萍,郑伦卉.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1(5):33-35.

[3]高洁.论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技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81-82.

[4]黄智明.新企业会计准则环境下高职高专会计实务课程改革探索[J].现代商业,2007(21):92-93.

第9篇:管理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基于慕课的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各自教学优势,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慕课 财务管理 教学模式

于慕课的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xMOOC、cMOOC和tMOOC。本文基于内容的 MOOC(简称 xMOOC)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学视频、作业和测试等为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获取和掌握课程内容,侧重于知识传播和复制。借鉴慕课的优势建立新型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各自教学优势,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一、树立基于慕课的教学理念、目标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创新、创业人才所应具备的问题解决、团队合作、探究发现等能力急需加强,这也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所做不到的。而慕课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在慕课的交流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由此,基于慕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化,不仅满足学生在校期间攻读学位的学习要求,还可以满足其终身学习的需要,给予学习者更多的选择时间和空间。

二、整合基于慕课的教学资源

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有24门课程引进澳方的原版课程。澳方提供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材(Text Book)、教学大纲(Subject Outline)、学习指南(Study Guide)、讲义(Lecture Notes)、课件(Lecture Slides)、样卷(Sample Exam)及相关阅读材料(Reading)等。教学资源每学期更新一次,使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相关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另外,为了适合大多数毕业生国内就业的趋势,财务管理的核心专业课,如:中级财务会计、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实务、税法实务等采用中文讲授,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分析教材是任课教师根据项目学生的学习特点自行整合编写,教材案例丰富、突出实操性。

上述教学资源在辅助学生学习上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因此,有必要凝炼知识点,建立基于慕课的财务管理相关微视频学习资源,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学习困难生的反复学习。

三、梳理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的知识、沟通、实践和财务管理战略决策能力。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共计34门,其中:引进澳方英文课程24门,中方开设中文课程10门,主要分为6个类别。(1)英语类:该模块是澳方学校针对合作项目特点,提升非母语学生英语能力而开设的。学术研究英语规范学生英语书面写作能力,商务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表达能力。(2)经济类:商务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阐述经济理论和热点问题。(3)金融类:企业筹资和投资需要依托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银行与金融业务更加频繁,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与金融、贸易与商务金融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国际化背景下的金融理论而且熟悉实务操作。(4)管理类:引进澳方具有国际管理理念的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管理原理、管理战略、开拓国际管理视野,并熟悉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与财务的契合关系,夯实管理理论基础。(5)会计类:会计课程涉及初级、中级、高级和国际会计课程,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会计流程和会计处理方法,建立起会计的概念结构。会计综合实验和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税法实务和审计学采用CPA教材以实时跟进我国税法和审计的实务发展进程。(6)财务管理类:这类是财务管理的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管理原理要使学生清楚会计和财务的区别,掌握财务管理的历史演进、当下前沿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具体财务活动等。财务管理实务要使学生掌握筹资、投资、营运资金、股利分配管理等内容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高级财务管理是以财务战略的视角审视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工作,提升学生财务判断和决策能力。投资学侧重证券投资,理财规划侧重个人理财,成本与管理会计主要涉及成本的计算和预算编制及业绩评价等。财务分析课程培养学生财务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能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澳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和和决策分析能力。中方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代表性的知识性课程、沟通性课程、实操性课程和财务管理战略决策相关课程和能力培养关系具体见图1。针对不同能力采用不同的基于慕课的教学方法,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图中资料是笔者根据财务管理(中澳合作)专业教学计划整理而得,其中*是指英文课程。

四、引进基于慕课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