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美育与音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与音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育与音乐教育

第1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5-01

音乐,神奇而美妙,如诗如画,它将大自然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都融在了变化无穷的音律中,有人依据审美教育学的观点,施教者的劳动形态应当具有审美性。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美好的音乐教师形象,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而且还会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音乐美主要表现在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复调美,还表现为以情为主,情景交融,以描绘性为衬托着力抒发人在客观世界具体情境中的心理感受。音乐的美无处不在,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美育素材,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形式,将美传递给每个学生。

现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教学课程标准已经很明确地把审美教育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而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应以美感的发生为基本目标和内容,“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感知、发现的过程,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呢?

首先,培养学生审美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审美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途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乐欣赏教学。

爱美是人之天性。音乐作品,不管是声乐曲也好、器乐曲也好,里面存在很多美的因素。只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就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当个人的情感与音乐共声息、同忧乐,从中领悟人生、完善人格时,音乐欣赏就达到了最高境地。当你静静欣赏音乐的时候,你会忘记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尽情沉静在美妙的音符之中,会感觉心灵受到洗礼,焕发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他们在儿童和少年时期的音乐学习兴趣及动机出发点,大多是从音乐的兴趣、乐趣到志趣这种音乐心理过程中得以巩固发展、脱颖而出的。比如,冼星海的音乐兴趣是从听洞箫而姗姗起步的;巴赫是从父亲的管风琴演奏中萌发出对音乐的神往;贝多芬是从教会合唱团的歌声中而登上世界音乐艺术的壮丽巅峰……当然,他们的成功还有许多复杂的其他因素,但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兴趣,所以说,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台阶。

其次,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学科特点,将美育充分贯穿其中,将审美体验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音乐的审美意识,首先是以对象的存在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乐艺术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同时,又只有当审美主体作为一个社会的实践着的人,在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观念中产生了音乐审美感受时,音乐的美对他来说才能成为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乐的审美意识。”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聆听,参与演唱、演奏或表演等实践活动,去感受音乐,同时在教师对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乐曲的曲式结构等有关知识的介绍了解下。去体验流淌在音乐美妙旋律下更深层次的美感,教师要给学生感受音乐的空间,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读音乐的魅力,因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自己的见解。音乐是无形的,只能去感知,同时音乐赋予人的想象空间是丰富多彩的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解读音乐密码的同时,师生共同感受和理解美妙音乐的带来的无穷乐趣。相信只要教师坚持对学生长期培养和陶冶,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会不断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在早期的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思维,为将来走上音乐专业之路奠定初步基础。

第2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学校教育审美教育

1.音乐———有选择、有组织、有规律的声音运动过程,可以再美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诱发人体运动机制,与之协调一致地活动;而任何生理、心理的活动都有情绪的产生和伴随;因此,自古以来就有音乐是“心灵的体操”的说法。由此形成欣赏音乐所持有的“不可拒绝”和“自然参与”的情形。音乐的节奏、音高、音色、力度、和声、织体等各方面的变化,灵敏、细致而微妙,在它的作用下人的感觉器官及与之联系的神经系统得到锻炼,机敏的反应能力与感受能力同步提高。如果参加音乐的创造实践,还可以使感受、鉴别、控制、支配、协调等的一整套的运动系统和机制变得有效而精当。音乐可以分别获同时表现单一的、多样的,简单的、复杂的,清淡的、浓重的感情内容,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得到直接的交流;而且音乐艺术为听着领会、体验、填充、再创造留有充分的境地,所以,音乐是建造丰富的内心世界、斑斓的精神殿堂的最佳材料。好的音乐是美与删的同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长期的审美过程中,会在心底积淀起对崇高、美好事物、目标的追求。音乐是一种尤其需要控制才能得以创造、表现的艺术,在长期的音乐美的创造过程中,可以培养成用美的方式表达美好感情的习惯。音乐创造实践,还可使人在无意之中,深深地懂得要创造美的事物,必须很好地与别人合作。通过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教育或活动的实施而实现的美育,叫做音乐美育。音乐自身的艺术特点,决定了它对人的影响,较之其他艺术更为深入、广泛,更具综合性和潜移默化、水到渠成、自然实现的效应。因此,无论中外,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艺术家,对音乐的社会功能、教育作用,都予以特殊的关注。音乐于人的身心的作用,从接受它的愉悦、启发、陶冶,到变为一种属于自己的心境、情怀、品格、修养,直至行为支配的价值取向、分寸节制等等,既明显又无形。而由于认识手段的局限,这种“变为”—转化的若干机制和具体实现过程,人们至今还未能作出科学、明细的揭示。以致关于音乐美育的特点、功能的阐发,目前大部分仍处于观察—描述—思辨—论证的状态,并在此过程的反复进行、循序探求中不断得到认识的深化。对“音乐美育”功能的最高概括,可以表述为:多侧面、多层次、多契机的诱发、展现、锻造、完善和强化人的本质力量。

2.学校音乐教育是指除音乐(艺术)专业院校、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系科以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这种教育,特别是对中小学来说,属于基础性的素质教育。在国民的合理素质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美的创造的知识、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对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不容低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3.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核心是审美教育。笔者近几年以来一直担任职业中专学前专业的班主任及音乐专业课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如下感悟: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教育学和心理学提供的规律重中之重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的方法。信息,因此,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此外,学校中一切带有教学性质的活动,都应是以一定教育目标为依据的自觉行为。学校音乐教育,不是一般的群众性的文化生活,更不是普通意义的消遣、娱乐。他培育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丰富的情感世界;提高有审美意识到整个思想意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转化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品格修养。绝不是任何一般音乐作品、音乐活动、音乐现象,都可以纳入、引入或介绍到(哪怕是出现于)音乐课堂或校园中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来具有特定的、而且是严格的选择性。

4.音乐教学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身心都具有独特的陶冶作用。所以,选择合适的音乐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要使学生掌握有关构成音乐地的材料、要素,音乐反映生活、表达内容的形式、方式、手法规律等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接触熟悉相当数量、各种品类、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包括中外古今的优秀作品;学会一定的音乐艺术表现技能,总之,腰围学生将来可以正确地获得美好的音乐文化享受,广泛汲取珍贵的音乐艺术滋养,进行或参与一定意义的音乐艺术创作实践,准备好起码的知识、技能和修养。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体现丰富坚实的知识性和知识的由浅入深、由简渐繁、循序递进的层级性、系统性。

第3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一、理解歌曲的情感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强化功能充分发挥作用,引起他们感情的变化,产生心灵的震颤,从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浅出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时,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音乐追求幽婉、深邃、淡泊的含蓄美,视虚实结合、阴阳相辅、意象共存为最高艺术境界。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传统的意境美。意境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中国传统音乐虚实相生,既追求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又趋向于表现“虚无”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无意精确鲜明,它借助于悟性、直觉,它是主题之外的一种审美特质。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淡兮其无味”,他强调:“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庄子主张:“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这种思想观念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虚境”,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虚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是实境的升华,这种意境美至今仍有巨大的美学价值。

三、欣赏歌曲的旋律美

有人说:音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力量,是因为那些音符使人们思路开阔,唤醒回忆,引起共鸣,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于是让人感动。我想:这,就是音乐之美吧。

不管是歌曲或是单纯的旋律,只要闭上眼,就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视听盛宴,耳边的乐调构成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演绎着妙不可言。它带我们领略大自然的清新;它带我们感受情意的深厚;它使我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力量……

当我听着充满了鸟声,水声,风声的轻音乐,就仿佛置身于那一片山林中,感觉着最原始的风景,最真实的大自然。我可以清楚地触碰到脚下的石板路,看河水漫过石块,听微风吹过耳畔……我们的大自然是何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清澈的旋律流过我们身体的,是天人合一的心境。

一首《同桌的你》,让多少人忆起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里单纯细碎的情感!那样贴近每个人生活的词,那样简单上口的曲调,是最能唤起回忆的呵。不管是亲情、爱情、友情,总能在切合的音乐中找到共鸣,有时只需哼上两句,便会潸然泪下。这样的音乐赋予我们的,是恒久的感动。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压力,我们总难免有意志消沉,甚至颓靡不振的时候。这时,激昂士气的励志歌曲,总有着一种振奋的力量,让冻结凝固的血液再次升温、沸腾。只需一句“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刹时就能温暖了全身,再次燃起斗志。那鼓舞人心的旋律以及坚定的歌词传递给我们的,是无穷的力量。

四、让音乐与舞蹈结合创造美

《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世界经典芭蕾舞剧的旋律是何等的优美,其艺术的魅力百年经久不衰。试想,没有音乐的旋律作衬托,只注意技能、技巧的完成,最终带给观众的感官效果只能是苍白无力,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正的舞蹈美。因此,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旋律是音乐的最佳体现。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与舞蹈的相互融合使其内容更加完美和具体。伴随着时代向前迈进的节拍,在即将步入2l世纪的今天,应当进一步重视研究音乐与舞蹈的辩证关系,努力探索建立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又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型音乐舞蹈训练体系,以求舞蹈事业的发展与时代同步。

第4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 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第5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青少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01-01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学已经由单纯的技能教育成为实施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音乐艺术的抽象性使音乐教学成为不可取代的教学科目之一,音乐发源于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创造与对美的向往,所谓声源于行、行表现为声正是基于此。音乐表现者在运用声乐的过程中,通常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声乐的转换,使听众或感受者体会到在抽象的声乐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事物,这正是音乐的魅力,也是音乐教育对于青少年美育的不可取代之处[1]。无论是表现者还是受众,音乐修养都能带给他们更好的表现和更强的感染力,只有具备一定情操和修养的人,才能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训练,并接受美感的熏陶,在这个提高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笔者多年来从事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经验,使自身意识到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美育功能的存在,并提出了一些增强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体现

众所周知,好的音乐作品通过优秀的音乐演奏者的演绎,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感受,能给听众带来无限的遐想,能将作曲者想表达的情绪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听众面前,能够使音乐作品到达听众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音乐以优美的音色和节奏以及动人的旋律构成改变人们的情绪,勾起回忆和思绪,能够起到振奋人心、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所谓美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审美表现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传统而又创新的命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美育伴随着教育存在,我国古代的文化教学对于琴棋书画的欣赏就是美育的一部分。总之,美育作为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进步的必经过程,是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提高民众素质,使社会的科学水平与美学水平不断进步的必经过程[2]。音乐美学的理论系统、庞大的音乐基础和多元化的审美形式使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学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音乐教育活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在美育过程中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这种特点对于美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歌曲的选择增强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认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拥有再好的智力和身体,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以及审美能力,那就不能算得上是有用的人才。美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让学生学会分辨善恶美丑、弘扬正气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我国,这些思潮中不乏先进、进步的思想,也不乏落后、堕落、腐朽的思想。在青少年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流行歌曲十分感兴趣,然而流行歌曲中虽然不乏励志、向上的歌曲,如《五星红旗》、《爱拼才会赢》、《大中国》、《蜗牛》、《龙的传人》等歌曲曲风积极向上、表达的观念符合美德要求,对青少年有很好的励志作用,但也不乏《你是我的情人》、《纤夫的爱》、《白狐》、《老鼠爱大米》、《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庸俗或不适合青少年歌唱的歌曲。这些歌曲且不论其中的旋律如何,单看歌词中的“用你那火热的嘴唇,温暖我那冰冷的心情”、“等到那日头落西山沟,让你亲个够”、“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等低级庸俗的句子已经不适合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要求和审美情操的提高,反而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灵发展的歪曲和身心的不健康发展。

三、通过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中,大多数教材选用的作品都是教育家们精心挑选的优秀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或让人眼前呈现出美丽的画面,或令人勾起无限的回忆,或让人的思绪进入作品中的美丽场景,总之能够引起审美者的强烈共鸣[3]。教师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与讲解,能使学生们在音乐作品的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从而逐渐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作品中的《我们的祖国》是上世纪末我国众多爱国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的曲调欢快而不失庄重,热情而不失甜美,通过演唱者幸福甜美的演绎,整首歌给人们呈现出了风景秀丽、大好河山的美丽画卷,使欣赏歌曲的人们心中涌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与对祖国母亲的敬仰之情。在学习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爱国、为国、振兴祖国是美好的事情,是美的象征,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向往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在青少年音乐教育中灌输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很好的美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中的聆听、表现与音乐创造,学生在音乐形式中丰富了情感,产生情感共鸣,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打下了良好的文化艺术基础,提高了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吴琼.漫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杂志,2011,(12):195-196.

第6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41-02

音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如李斯特所说:“音乐能够同时既表达了感情的内容,又表达了感情的强度,它是具体化的、可以感觉得到的我们心灵的实质。”那么音乐教育就是对心灵实质的影响,应该是审美的。但当我们今天在论述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这个问题时,发现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变成了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能力教育抑或是什么其它的教育,使音乐教育丢失了其最本质的东西,即贝内特•雷默提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

一、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现状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

从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来看,学生们喜欢音乐,但是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这样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更是无从谈起,这也证明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我国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但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音乐教育的理念上的缺乏,导致没有审美教育的特点,也没有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教学模式单调

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育很容易产生与音乐审美相饽的现象。诸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识谱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这种理性的、枯燥的、貌似科学性强的机械操练,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相反,它只能给学生带来厌烦的体验。例如在上音乐课过程中,不论学生有没有兴趣,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使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的被动阶段即感觉阶段。学习中教师过多地强调学习技术,为认识乐谱。上课练枯燥的视谱,又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句地教唱,学生一句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从主观上忽略了学生主动,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停留在感觉阶段,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最终导致整个音乐教学不可能让学生有情感体验及审美愉悦,与“审美核心”背道而驰。

(三)音乐教学课程中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

在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单方面的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教师的传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注重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上单一,这些势必会影响学生作为音乐欣赏表现和创作的主体地位。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那么就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就不可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体验成功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了教学课程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导致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总之,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理念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教学模式的单调等导致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等没有得到提高与发展,审美教育的目标及任务没有完成。

二、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目标任务

中国古代的《乐记》说:“致乐以冶心”。意思是说音乐情感陶冶性格、塑造心灵。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乐它通过感情的渗透、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进一步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才能去追求人类的崇高思想。对真、善、美有更深的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把理智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自觉自愿,乐于受教;而无须强迫命令,说服动员。美育可以激发人们坚定信念,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情感常常使每一件在它的影响之下产生的事物具有特别的、浓厚的趣味,它甚至使事物具有特别的魅力,特别的美。”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学习和欣赏,则在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使人得到了人生搏击的勇气和信念,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去战胜不幸,从而去创造新生活。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判断,使他们在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处于和谐的健康状态、平衡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从而树立起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爆发出思想的火花。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20世纪20年代任教育部部长和北大校长的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他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至关重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希望能积极地影响人的心理、情感,以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积淀着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历史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功能―通过音乐的教育实践,揭示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本质,并以审美感受的特殊方式,实现人类的自身塑造,音乐教育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最终达到所指出的关于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崇高目标。

三、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的实现

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开发每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有生俱来的反应能力,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实现是非常重要的!

(一)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情境和氛围

只有一个适合的教育情境内,才能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与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了。只有当学生完全参与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情境和氛围,参与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本身融为一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才能达到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音乐审美的目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兴趣

音乐与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动于中,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长声)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而音乐的特点在于情绪感染,音乐给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学科教学有力的多,它能更直接更有力地影响人的内心世界。因此,音乐教育就不能是诠释性的科学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点燃学生的情感之弦,从而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感受美、表现美、享受美并创造美。

实现加德纳所描述的“音乐智能”、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体验,这里的首要工作是引起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受到关注,进而唤起感觉反应,达到“移情作用”的教育。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使学生喜爱,不能成为学生内心的发展需求,那么任何复杂高明的音乐教育对学生来说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更不要说是实现审美价值了。在音乐教育中,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实现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基于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音乐教育审美价值的必然。有兴趣才会体会到其中的美,美和兴趣天生就结合在一起。因此,实现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便是努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三)审美教育实践环节的多样化

第一,素材的选用要“真正有表现力”显得尤为突出,应成为用来学习和体验的教材的核心。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大量的优秀中外音乐作品被引入各级教材,并且明确提出鼓励广大音乐教师挖掘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乡土音乐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为我们音乐教师选择作品,充实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打下了物质基础。

第二,音乐教育工作者所用的语言和技巧,只能是引导而不是解释,必须忠实于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的本质。音乐毕竟须通过音响为中介来给人们予以分享、体验和探索的机会,让人们更接近音乐的创造性本质。而音乐音响毕竟仅仅是一个音乐情绪情感文本,从音乐音响转变成实际的情绪情感活动,同样必须经过人的语言“积极的、指导性的、参与性的”作用,这一言语实践,即是体验。与对于相同乐谱不同人的演唱、演奏必然导致音响的千差万别一样,对于相同音响不同人的聆听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体验应该是富有创造意义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语言技巧,可以教授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音乐,具有全面的音乐知识。另外,音乐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授音乐,还要让人们意识到音乐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第三,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要求教师尽可能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如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这些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知识各技能。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教师是策划人、顾问和欣赏者而不是经理人或评委。

音乐具有美的属性,音乐的这种美客观地存在那里,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就能被自然地感知,因此人们需要用一定的方式把音乐的美显示出来,从而让他人能感知到,这意味着音乐教育从方法论角度也应具有审美的要求。音乐教育的审美要求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仪态举止、服装修饰、范唱、伴奏等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学生的演唱、表演、参与等方面,这两个方面都要顺乎于“美”的要求与规律。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教育就在于教人学会美,并从这种“学会美”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意义。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它更是实践意义上的一种操作,而这种实践操作的最具体表现就在于其方法上。淡化音乐教学活动中那种空洞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这是音乐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所在。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审美能力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灵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素质的提高也是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所以笔者认为,打破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单调的模式,音乐教育才能在真善美,知情意统一的思想人格中发挥其独有的作用,才会体现其真正价值,使我们才有可能从更高层次上研究和探究音乐教育的奥秘。

参考文献:

[1]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第7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的手段,让学生拥有美的情操,从而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音乐浇灌学生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美好心灵

审美教育也称为美感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是一门可以陶冶学生性情、增加学生艺术涵养的学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可以灌溉学生的美好心灵,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充满美的艺术殿堂。

一、小学音乐与审美教育的紧密联系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中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以及美的旋律可以构建充满美的音乐艺术形象,再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演唱和欣赏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也是人们的高级精神需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审美无处不在,我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倾向、对美的追求和审视都是通过审美来实现的。小学音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备美育功能的课程,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通过小学音乐的教学,可以将音乐作品的情绪、人文内涵和思想倾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具备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积极的审美情绪,让学生在美好的音乐艺术殿堂中陶冶情操,所以小学音乐和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教学的重要技术支撑。小学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个个美好的音乐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现语言故事等,通过故事穿插的形式帮助学生聆听音乐和感知音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音乐的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幻灯片等形式来引导音乐,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会和音乐感知。例如,在学习歌曲《金孔雀轻轻跳》的时候,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播放《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歌曲,同时用多媒体播放金孔雀跳舞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动物形象,让学生可以理解歌曲中的主题———美丽的动物。《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浓郁傣族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曲调非常清新优美,同时拥有着流畅自然的旋律。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具有歌唱歌曲的兴趣,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跟着视频中的小孔雀一起翩翩起舞,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情境表演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情景来引起,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一些可以改编成故事的歌曲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很多歌曲的创作的背后都蕴含着故事,教师可以将这些故事讲解给学生们听,增添学生对该歌曲的兴趣,同时可以感受该歌曲的情感,并自觉地融入到歌曲的学习中去。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例如,在学习《七个小兄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感受音乐中的美,可以创建一个音乐环境,选取班上的七个学生表演音乐中的dolremifasollaxi七个音符,七个学生每个人代表一个音符,学生通过自由组合让班级上剩下的学生读出台上学生表演的旋律,通过游戏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走进音乐的世界,不断地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中的美,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音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所以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掘有效的音乐资源,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合唱、独唱和独舞等,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互相学习和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表现力。例如在学习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候,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小学生又比较好动,所以在这一课时的学习过程中容易走神,没有表现出学习音乐的兴趣,学习效果非常不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地组成活动小组,通过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在搭搭拆拆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在搭节奏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如何搭得更好更美,从而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感表现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小学阶段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教育,用美好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浇灌学生的美好心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顾乔红 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周惠玲.小学音乐军美教育若干问题解析[J].音乐时空.2014.21(03):55-56

第8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处理和理顺“音乐表现活动”、“音乐表现活动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又不知道如何在音乐表现活动的教学中体现“审美育人”这一理念。我认为,一方面,审美教育是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演才能和音乐创造性潜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直接目的,但这些并不违反和背离“审美育人”的宗旨与目标的。不单如此,音乐表现活动和音乐表现活动教学的这些较为直接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所追求的或者最终所要求达到的也都是“审美育人”这一终极目标与宗旨。正如《标准》中所要求的:“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中小学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人为地缺乏或缺失审美因素、审美性、审美功能,放弃其对“审美育人”目标与宗旨的追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小学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需要既确保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演才能和音乐创造性潜能,又不负“审美育人”的使命。

二、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和音乐欣赏教学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欣赏和教学实际上成为了“审美育人”的主要领域和主要途径,这反映了艺术的审美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欣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传统音乐课程“重知识技能轻欣赏”,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受压抑已久,也正是目前中小学生迫切需要的。但需要提出来的是,强调音乐欣赏和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领域、主要途径,并不意味着音乐教学的其他领域和途径诸如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音乐创作和音乐创作教学等就不再属于审美教育的领域或不再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了。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仍然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必须肩负起“审美育人”的责任,不能缺少审美因素。

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之所以必须渗透审美因素,是由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教育具有“审美育人”的内在需要决定的。斯托洛维奇说:“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在艺术教育的审美性问题上曾告诫人们:“如果教育中的人文艺术学科作为艺术要有意义,它们就必须从审美角度来教授。”因此,如果我们在音乐的创造、表演(表现)、欣赏中体现不出审美因素,而音乐教学又不肩负起“审美育人”责任的话,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就达不到音乐与音乐教育内在的本质与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漠视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与内在要求,人为地把音乐和音乐教育“德育化”、“智育化”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如果说得严重一点,它实际上已经是“非音乐”和“反音乐教育”的。如果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里仍然时不时充斥着“大声喊唱”和“胡乱弹奏”,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怀疑:那还是在上音乐课吗?或许有人会说,尽管这样的课不具备多少审美性,难以“审美育人”,但却也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演才能和音乐创造性潜能呀。但我认为,如果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丧失了审美因素,不具备审美性,放弃了对“审美育人”的追求,把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降低到这样一个庸俗的层次的话,那么,“它即便不至于‘半年的时间就会使一个人变成傻瓜’”,1“但却有可能不出半年的时间就会使一个对艺术充满渴望并有权享受艺术的学生变成艺术。”2

深刻认识和理解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与“审美育人”的关系,有助于改善我们的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审美育人”的目标与宗旨。当然,至于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在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中体现和实施“审美育人”目标和宗旨,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注释:

第9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狭义上的美育指的是审美教育,主要指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的美育指以自然、社会生活和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形式,在各种形式的美、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中,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身体,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为主要目的。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即音乐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的教育功能、价值功能、政治功能,都是在每一个瞬间中进行的,对人类的情感、情绪、气质和个性的变化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并鼓舞着人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健全人格。

一、审美教育在高师音乐教育领域顺利开展的原因

21世纪以来,在社会主义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已成为我国高师音乐教育领域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审美教育之所以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主要研究领域,有其内在的原因。当代音乐审美教育与传统的美育观念相比,具备了许多崭新的内涵。与传统美育相比,当代音乐审美教育具有许多新的特征,这与许多学科有关。由此,审美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在当代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主持下,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观点针对传统的“项目为零”的弊端,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第二十个世纪,美国斯佩里发现了大脑的功能,提出了大脑的科学性,从而导致了正确的大脑革命,对大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示范。

第二,审美教育之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中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与它受到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影响分不开。在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上,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使得音乐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说,传统的音乐教育除了强调自己的审美功能外,也强调了其他的教育功能,如教育功能、教化功能、宣传功能等。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二、高师音乐教学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美育、德育、智育、体育。高师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高师音乐教育显更为重要的价值。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呢?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尤为重要。

1.在音乐教材中挖掘美的素材

音乐教材中有丰富的美学素材。美的形态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无论是什么样的美,音乐教材都可提供相关的内容。在描绘自然的作品中,既有描绘祖国的名山大川的作品,如《长江之歌》、《中华美》等,又有描绘家乡自然的美,如《雨中三峡》、《沂蒙山小调》、《浏阳河》等。这些作品不仅仅可以激发大学生对自然的爱,培养其欣赏自然美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如赞颂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茉莉花》、《友谊地久天长》。。关于艺术美的歌曲也随处可见,既有表现大自然秀丽俊美、动静结合的《春江花月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也有表现作曲家创造美好生活的内容和理想的《小河淌水》、《再相聚,大草原》。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就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智力上受到启发,将灵魂得到净化,推动他们争取真理与正义,这就实现了高师美育的目的。很多音乐作品也能同时反映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融合。正如罗丹所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总结和挖掘音乐教材作品中的美,那么这将成为高师美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2.在音乐教学中感受美的存在

音乐教材中虽然有丰富的审美素材,但如果没有体现在教学中,那么它就不是审美教育的作用。鉴于目前高师音乐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是一门表情艺术,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特有听觉形象去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用表达的歌声和欣赏的美丽与高贵的音乐,能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影响和感染的影响,使学生在感情、性格、思想上都是有益的影响。如歌曲《祖国颂》。这是一首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祖国的热爱和无限的赞美。在欣赏此首乐曲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和联想的心理机制,让他们在心目中描绘一个充满敬仰、爱慕、高尚的形象。最后,学生都沉浸在对祖国无限敬仰的遐想中,觉得自己的祖国太伟大了。那么这节课不仅仅是欣赏了《祖国颂》这首曲子,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高师音乐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音乐,最终使得其感情上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华。美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古人早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里的“移风易俗”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精神上的升华”。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国民素质。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素质应当包含健康的体质,高度的理性,丰富的情感,欣赏、创造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等诸方面的能力。而素质教育是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的培育。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感受与创造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能力。因而,音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