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标准化;科技创新;全球化;国际贸易
一、引言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外贸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给改革新常态下的检验检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迅速发展的标准化战略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在确保检验检疫工作准确无误的同时,利用世贸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所确定的有关技术标准原则,使日常的业务工作投入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加有效保护自己、抵御国外产品和技术的进入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标准化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规则的活动。科技创新标准化的重要性在于是改进产品性能、生产过程和服务大众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最大限度的技术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要求日益复杂,分工愈发细致,生产协作越来越广泛,需要通过制定和使用标准,来保证各生产部门的活动,在技术上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以使生产正常进行。技术是“标准化+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相互衔接的纽带。一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的是科学思想、科技原理、科技样品和科学成果,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标准化形成相关技术标准,才能获得快速的推广和应用,进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样要求科学技术标准跟上步伐,需要不断制定、修订相应的科技标准,提升科技标准中的技术含量,这也对科学技术、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创新为标准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
二、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
科技创新领域的“标准化+”并不是标准化和科技创新两者简单的融合,而是利用标准化的思维模式,开创科技创新活动新型发展模式。(一)标准化是科技创新的需求。“标准化+科技创新”的主要特性要求技术标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学含量和技术含量,对标准化的创新性提出新的要求。科技创新要依赖于科学科技创新活动,需要通过立项、功能测试、安装调试、项目验收以及市场准入等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造技术先进、适应市场、经济价值高的科技成果,并在获得技术许可证、改进、利用推广的前提下,逐步形成新的技术标准。科技创新为技术标准化进程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中的科技含量和自主技术含量,促进我国科学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二)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风险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适时地加入标准化思维能够开拓科技创新的思路,能够促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减少不必要的普及活动,从而减少科技创新的成本、降低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在整个行业和产业中的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的秩序,实现相互竞争企业双方以更高的速度优胜劣汰,促进市场机制优化升级,使采用科技标准的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进而带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三)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需求关系及相互支持关系是以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为前提的,而科技创新活动的利润导向是建立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客观事实基础之上。企业赚取利润的动机决定了在进行科技创新时就必定会考虑创新投入成本的回报问题。从最初的项目确立到真正开始技术研制,再到将科技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直至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回笼资金并获得一定的利润,整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都是企业为最终实现利润和生存所必须关注的。
三、科技创新对标准化的作用
(一)标准接口数量的增加,促进新标准普及。企业通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得新技术、新能力。新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新产品又能够改善现有生产技术,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设备的使用效率。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提高效率立足于科技创新能够产生更多的标准接口,产品和设备能够通过这些标准接口相互连接,开展多任务、多维度、多渠道运作。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出更加高效的标准接口方式代替慢速度的旧接口,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标准接口数量的条件下,通过相对高效的接口方式增加相互之间的信息流通。两种科技创新方式都能促进新标准普及和推广,加速科技创新活动标准化进程。(二)创新成果的出现,推动新标准的出现。科技创新活动创造了新产品,新产品的出现会带动新的商机,同时就会出现新的标准。随着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旧标准会逐渐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为满足新技术发展的新标准会逐渐形成,从而倒逼标准的更新换代。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消费品品种会不断增加,旧标准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填充,就会形成新的标准,以上两种情况均会加速标准化进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企业为追求更高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巩固市场地位,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一旦企业展开一场全新的技术变革,新标准随之被推出来。(三)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新标准规范创新成果。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不断获取新的科技成果,这一过程需要新标准对创新成果进行规范管理。另外,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会以更高的要求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审视,标准化工作面临更高标准的要求。因此,拥有新技术的企业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标准化能力也会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不断加强,这都表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会加速标准化进程。
四、“标准化+科技创新”实现优化升级
开展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关系研究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等主体正确认识“标准化+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科学地制定技术标准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有效融合两者关系的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标准化+科技创新”优化升级突破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一)强化企业标准化和科技创新意识。标准化对科技创新的作用短时间可能不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主体标准化意识淡薄,加上标准化人才的稀缺,从而导致滞后性的发生。此外,部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受传统竞争思维制约,专业型科技创新人才短期内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社会各阶层目前还未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仅仅是把标准当作让消费者熟知产品、让政府部门认可的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身为标准化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为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企业要更加积极地参加相关标准化活动,跑在其他对手的前面,就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成功转化为标准,那么会给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二)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专业型人才是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广大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坚力量,企业任何活动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从最初接触国内外相关标准,到一步步认识和应用标准,逐渐到参与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的全过程,都需要既熟悉英语,又熟知国际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政府需要通过不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调动现有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参与到标准化工作和科技创新活动当中去。因此,注重专业型人才资源的挖掘,培养一批高水平、高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标准化人才,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科技创新,施展自身才华,更加有效地制定实施先进标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的共同发展。(三)优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互动环境。科技创新和标准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共同的基础设施、共同的参与者和共同目标。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双方竞争的主体存在差异,科技创新的竞争主体一般体现在微观方面,而标准化的竞争主体表现在产业以上的宏观方面。同时,标准化和科技创新具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节作用,调控现有的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将标准化体系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当中。逐渐建立和完善与标准化配套的相关科研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标准化和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科研立项要把握标准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平衡发展。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机制,全面部署标准化的相关工作,推动标准化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政策相融合。重点强化各地区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工作,以标准指导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保障社会服务,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结语
“标准化+科技创新”是新时期检验检疫监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标准化作为一个开放型、多元化的统一模式,有利于社会各界力量、多元利益主体广泛的融合参与。“标准化+科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发展,符合质量发展战略对专业质量数据搜集、分析、预警的综合型需求,能够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广大企业及社会公众提供一个统一、专业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坚实的数据支撑。检验检疫部门应主动借力“标准化+”的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创新检验监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实现企业和检验监管部门双赢的质量监管新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卢风君,刘俊华.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4)[R].中国标准研究院,2012.7.
[2]沈志凌.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及策[J].管理世界,2015.4.
[3]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质量观测课题组.2013年中国质量发展报告[J].2014.2.2.
[4]孙志远,吴文忠.检验检疫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4.
[5]杨剑.技术标准竞争的权力结构限制与中国技术标准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5.25.4.
[6]李薇.中国制度环境下的技术标准战略及其联盟机制[J].华东经济管理,2014.8.
关键词: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系统协同;耦合机理
一、引言
随着知识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与科技已成为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速度的主要因素[1-3]。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使得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4]。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更促进了金融创新耦合体系进一步合理完善[5,6]。近年来,有文献开始探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间的双向协同关系。陈迅等指出金融创新同科技进步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童藤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为视角,探究了两者互动、协同、匹配、共生关系。陈作章[7]等通过调研苏州市商业银行科技融资,发现在金融和科技创新耦合过程中,需要科技公司、保险、政府、担保等主体参与。王仁祥[10]等以面板数据为基础,以最优化为视角,对金融和科技创新最佳耦合协调进行了论证。这些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金融和科技创新间的双向关系进行了探讨,给出的结论有启发意义[8]。在国外关于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研究中,公共市场、科技、金融是各自独立的,还没有作为一个整体[9,10]。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阶段,金融创新投入主要在科技创新进程成果产业化阶段。政府对市场与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割裂了科技创新阶段的完整性与内在联系,对整个过程的科技创新资金需求未全面考虑,市场与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融合难以体现。文章将金融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耦合整体,全面考察了金融、科技、市场、政府创新主体间的相互耦合作用,对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二、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主体和客体要素
金融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支持,金融创新主体根据科技创新的审查机制,对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择优筛选。针对科技创新投资项目,金融创新会全过程对其进行事后监督与管理,这样就保证了投资效果按预期进行而不出现偏差。对于金融创新来说,通过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可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科技创新水平决定金融创新投资获取的绩效,同时提供先进技术手段给金融创新。因此可将两者当做一个耦合协同系统,也就是说,通过耦合协同,形成了属性不同的科技创新子系统及金融创新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三个主体要素组成。根据时间的逻辑顺序对科技创新进行划分,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化三个不同的阶段。知识创新利用科学研究获取新技术及新知识,其中各大科研院所及众多的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对于技术创新而言,其实质是对新产品进行研发,各个行业的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对于产业化而言,其实质是进行新产品的生产过程与销售过程,同样企业也是产业化创新的主体。各大科研院所及众多的高校是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与源头,通过给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来支持企业。
金融创新子系统由公共金融创新供给主体、市场金融创新供给主体组成。公共金融创新供给主体是科技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市场金融创新供给主体是银行、风险投资机构、资本市场投资者、天使投资者。通过两种方式,即间接调控市场科技的金融主体与直接对科技创新进行资助的主体,政府金融创新投入的目的是将投入的可持续性及效率保持住,而不是以盈利为主;而市场金融创新的供给主体目的是利润最大化。对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系统而言,与金融创新主体紧密联系的是资金流。图1为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的主体与客体。科技创新主体诸如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金融创新主体为其提供资金。根据创新项目及创新主体的差异,科技管理部门、政府财政部门选择差异化财政资金拨付方式进行资助,包括事后补助方式、定额分期补助方式、有偿使用方式等;通过可转换债券、股权、债权等投资方式,市场金融创新主体对其自身投资收益进行保障。对于市场金融创新主体、政府公共金融创新主体来说,两者都需要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才能完成资金回流,也就是说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知识经济增长的促进,进行资金回流,实现形式为创新税收,这样政府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就保证了其延续性;市场金融创新主体采用科技创新投资完成对资金的回流。
三、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机理及动力学模型
1.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机理
耦合实质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的是在多个系统之间,通过各种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最后进行联合的现象。产业耦合属于一种动态关联关系,它以系统论为依据,在各产业间,进行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依赖。通过将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做为两个最基本的子系统,构成主体的要素则主要包括各行业的企业、各大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当产业发展、空间发展出现不平衡时,通过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从无序状态转变有序状态,两个子系统间形成耦合效应。通过科技创新,会使金融创新要素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优势,可使金融系统内部信息透明化程度得到提高。通过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及耦合,金融创新能够确保科技创新主体的投资力度,科技创新通过制定制度、政策、法律法规,给金融创新的相关活动提供一定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活动,对金融市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样就进一步的完善了投资理念、投资组合方式及相关的金融中介结构。通过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支持,加上运营监管及相关政策的支持,可为金融创新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这样在最大程度上可为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并对金融机构创新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使得金融创新在良好环境中进行发展,并协调经济社会资源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者的耦合作用包含两点:一是金融创新引导资金资源,使其流向高新技术企业,并筛选监督科技创新;二是通过科技创新,给发展金融创新带来技术支撑。科技创新对技术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它推动着科研水平及效率的提高,进而使金融机构创新收益空间扩大,金融创新主体投资利润也同样得到提高,进而保证对政府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供给方面看,因为有政府部门、科研管理机构在资金、政策及制度方面的支持,同时还有商业银行为创新主体的市场科技投资,金融创新子系统提供给科技创新子系统良好投资、融资资金支持及完善的监管体系。在金融创新支持下,科技创新主体选择质量高的项目实施研发,使得项目成功率得到提高,同时进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广,通过先进技术在服务及理念上的推动,使得创新步伐加快,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发展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可起到激发作用,同时提供更为合适的投资方式给金融创新主体,使其资本集聚得到进一步扩大。从需求方面看,通过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促进金融创新额发展。科技创新主体在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时,由金融机构提供相应资金支持,金融创新通过一定政策,支持并监管科技创新活动。金融创新子系统、科技创新子系统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拉动、相互完善的关系,当它们彼此适应及匹配时,才能实现耦合发展,达到耦合效应。若一个子系统滞后,其他子系统发展速度也会减缓,从而使整个耦合系统的发展受到影响。
2.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动力学模型
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属于一种复杂的创新网络系统,其中众多政府部门、银行、科研院所、高校、投资机构、企业等为网络系统的主体,这些主体围绕创新资金,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该网络系统存在多个反馈环,因此系统是高阶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各主体表现为相互制约及相互依赖。各主体要素间由于相互作用造成时滞的存在,这样导致在时空上出现原因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的分离,因而通过判断及直观了解,很难根据经验对其运行机理进行分析。因此,文章引入系统动力学,对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要素发展机理、动态运行过程进行分析,有效揭示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将金融创新主体及科技创新主体行为做主线,对客体要素资金的流向进行跟踪,建立多重反馈回路。以资金为纽带,反映系统主体要素间作用、反作用的关系,图3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动力学模型。
(1)第一条反馈回路图4为第一条反馈回路,此回路反映的主要是政府公共金融创新进一步投入促进科技创新的过程。在政府公共金融创新投入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创新主体的科研资金得到了增加,进而科技创新产出规模也随之得到扩大,这样就形成创新税收收入,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会进一步增加公共金融创新的资本投入,形成良性循环。若要良性运行第一条反馈回路,就要财政部门与科技管理部门要具备较高管理能力,提高金融资本引导效应,同时增加公共金融创新投入,使得科技创新主体经费创新产出得到保证,这就需要科研院、高校、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水平较高,若主体创新水平较低,政府公共金融创新投入再多,增加科技创新产出也很难实现。
(2)第二条反馈回路图5为第二条反馈回路,此回路反映的主要是市场金融创新投资促进科技创新,通过建立科技基金和创业基金,政府金融创新支持市场科技金融,降低市场金融创新投资风险,提高投资盈利,扩大市场金融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第二条反馈回路和第一条反馈回路相同,通过增长知识经济,提高创新税收,实现了政府对公共金融创新的投入,从而使资金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政府公共金融创新科学的、有效的对该反馈回路进行支持,才能良性运行,从而使其引导效应得到切实发挥,促使市场金融创新主体对科技创新领域进行积极投资。
(3)第三条反馈回路图6为第三条反馈回路,此回路反映的是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机构及商业银行加大对各行业创新投资,提高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产出,金融创新主体获得较高回报,促使其继续投资。因此科技创新投资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潜在金融资本有向科技创新领域流入的趋势,从而使市场金融创新主体增大资金规模得到实现。
(4)第四条反馈回路图7为第四条反馈回路,该回路与第三条反馈回路相一致,但在内涵上,存在一定不同。第四条回路是企业科技创新产出对金融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产出较高时,以银行及投资机构为主的金融主体获得较高回报,进一步扩大金融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则有了一定的保证。若要良性运行反馈回路第三条和第四条,必须满足企业创新水平高、市场金融主体管理能力强的要求。
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管理模型
1.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目标
金融投资绩效与科技创新产出呈现螺旋式上升,持续涌现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产业化成果是其最终目的,并使得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所产生的创新税收得到不断增加,同时还要使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利润得到不断增加,实现此目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加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二是需要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科研资金及创新产出。通过进一步分解这两个条件,可分解出四个主要的关键点:一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二是提高金融创新管理水平、三是提金融资金配置水平、四是提高投资管理水平。
2.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理论模型的构建
按照耦合原理,在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运动,属于一种自发的、自身存在的无规则的、独立的运动,其他子系统通过共同作用形成。系统在相变点处存在两种内部变量,即慢变量与快变量,根据系统相变进程由慢变量决定快变量,因而慢变量确定整个系统相变特征和规律,即系统序参量。系统通过转变,由无序结构变为有序结构,这是由系统间的协调程度与耦合决定的,同时序参量要达到阈值,在序参量未达到阈值前,随着序参量的变化,子系统间的关联性也在不断变化。耦合系统由科技创新子系统、金融创新子系统组成,各参与要素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从无序转变到有序。(1)子系统有序度模型有序度是判断系统有序程度的标准,系统中各状态的分量通过占据不同位置,形成一种有规则排列,称之为有序。技术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系统为S={S1,S2},变量ui(i=1,2,…,m)表示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第i个子系统序参量,uij代表第i个序参量第j个指标,它的值采用Xij(i=1,2,…,m)表示,αij代表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上限值,βij代表系统稳定临界点序参量的下限值。
3.耦合系统协同度测算
(1)数据来源文章选取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做实证分析。金融创新子系统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金融统计年鉴》;风险投资利润率的数据来自《中国创业风险发展报告》,科技创新子系统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表2为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指标。
(2)实证计算在耦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中,因原始数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的数据具有量纲不同,因此对原始数据采取均值-标准差法做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
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结论及管理策略
1.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结论文章将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作为一个耦合整体,在对系统客体及系统主体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发展驱动模式,建立了科技创新及金融创新耦合发展动力学模型,对政府金融创新主体、科技创新主体、市场金融创新主体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分析,对系统耦合发展机理进行详细说明,分析表明实现科技创新产出与金融创新投资绩效耦合发展关键是金融创新及科技创新系统。确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目标与关键控制节点,提出金融技创及科技创新耦合发展管理策略。并选取2005-2015年的年度数据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2012-2015年,耦合系统协同度一直呈增加趋势,科技创新、金融创新间的耦合逐渐向理想状态发展。尤其是在2015年,金融创新发展平稳,科技创新有序度明显提高,耦合系统协同度大幅上升。
2.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管理策略
要实现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利润不断增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加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提高科技创新主体科研资金及创新产出。分解这两个条件得出四个主要的关键点:一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二是提高金融创新管理水平,三是提金融资金配置水平,四是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文章据此提出四条管理策略。
(1)加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是有效资金的供给,根据政府公共科技金融投入情况,确保财政科技投入高于财政收入。按照金融创新投入规模,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扩大投资数量;通过鼓励银行进行科技贷款,同时与证券交易所及证监会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2)提高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水平对内部创新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通过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有效结合产学研等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创新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鼓励高校、企业、众多的科研院所之间进行合作,整体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3)加强公共金融创新配置及管理水平提高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专家、技术人员、各行业科研及中介机构全程参与;建立政府公共金融创新资金的管理制度时,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同时将公共金融创新投入结构进行优化,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方向进行确定,同时也要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将关于科技资金预算编制、资金使用、绩效评估等进行全面完善。
(4)加强市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管理水平加强提高金融创新投资管理水平,引进高层次专家与技术人员,同时提升银行对创新项目风险评估能力、控制能力、筛选能力等,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对高新技术公司来说,要加强其诚信监管能力,强化对信息的披露制度,必须给资本市场提供真实投资信息,保障投资决策科学性。
参考文献:
[4]胡慧玲.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耦合机理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6):26-30.
[5]孙兆刚.创新驱动战略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展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2):30-35.
[6]张林,李雨田.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系统耦合机理及耦合协调度研究[J].南方金融,2015(11):53-6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农业的发展水平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自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今,国家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走特色农业化道路,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强农业管理。传统的农业科技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农业科技又对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才能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发展。但是,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问题;对策
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因素比较多,科技创新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农业科技的特点,并结合科技的特点合理制定创新方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应该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奠定物质基础。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农业科技的创新。
1.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科技创新经费不足调查显示,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少,农业科技创新得不到物质保障。2013年,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强度为0.195%,投资增长率为-2.5%。2014年,投资强度增长为0.34%,但到了2014年年底时又下降为0.31%。2014年,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还不到西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1/2。2013年,国家计划投资17.65亿用于农业科技创新,但是实际投资数额仅达5.68亿元,根本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1980年至今,西方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都占农业总投入的1.5%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仅占农业总投入的0.18%。相对来说,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数量较多,很多科技创新资金都用于人员开销上,创新资金比较分散,这必定会削弱科技创新费用的使用价值。
1.2缺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如今,我国本科学历的科研人员仅有4万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3,硕士学历的创新人员仅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5%。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大,人员流失十分严重。2013年,我国某省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减少5200人,是新增科技创新人员人数的1.9倍,这对该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2.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多途径筹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农业科技创新部门也可以和金融机构合作,多途径筹集资金,推动农业科研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创新是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种植产量。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创新,二是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创新,三是对农业灾害防治方法的创新,四是农业节能增效方法的创新。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要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就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一种是加强科技创新人员的培训。国家还应该大力支持农业院校的发展,比如:2008年起,国家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七所大学实行学生的免费教育政策,为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贵州地区还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培训机构,免费为科技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第二种是培养农业企业管理骨干,第三种是外聘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第四种是加强农业种植人员的培训。要想留住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国家还应该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农业科技人员的稳定性。管理人员还应该在科研人员内部设置奖励机制,对表现好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案例:某省高度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在该地区举办了“阳光培训活动”免费为农业科研人员培训。该地区政府还聘请了农业科研专家,为科研人员分析科研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该地区除了重视科研人员的培训,还制定了实用人才培训计划,以“百万中专生”为主题展开了科研讲座活动,让当地人们的综合素养都得到提升。
2.3加速农业政策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除了离不开国家的资金扶持,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国家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2012年国家制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法》,主张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还应该制定政策,提高农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共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
3.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要想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就要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和调整。农业科技的创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扶持,国家资金扶持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但是,我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根本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农业科研部门还应该不断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尽可能多的筹集科技创新资金。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很大影响。因此,国家还应该加强科研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还应该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覃肖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本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闫振红.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
[3]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3.
[4]霍文娟,李仕宝.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4(02).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6-0018-06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转型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十”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贸易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必须加快耦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整体,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必须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进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关系的研究以及对金融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徐玉莲等(2011)通过对我国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趋势较明显。斯席姆库斯(Schinckus,2008)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俞立平(2013)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程度并不高,金融受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较强烈。瓦西列斯库等(Vasilescu等,2011)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扶持,进而带动企业的成长。万崇丹等(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金融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好的促进效应,而出口贸易对金融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梁莉(2005)通过研究我国1993―2004年间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度与金融机构的规模有关,贸易开放度是金融机构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赵静敏(2008)考察了1978―2007年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短期和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短期和长期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这些研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以及金融与贸易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缺少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耦合协调的探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整体,研究三者的耦合协调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考察我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从而为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机理
耦合协调机理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产生耦合协调效应,这种耦合协调效应作为一种整体效应,大于各子系统单独运作时产生的作用。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视为一个复合系统,这三者的共同运作产生了一种耦合协调机理,如图1。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科技金融则满足了其需求,进行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其进行筛选与监督;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广同时带动了科技金融的迅速壮大,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技术支持,如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其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改善了科技贸易的结构,增强了科技贸易的竞争力;科技贸易的繁荣也会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又反哺了科技创新活动。同样,科技金融机构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从而推动科技贸易的结构升级,科技贸易也会对科技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金融业必定会不断变革、创新。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通过并行、互嵌的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耦合协调将会产生“1+1+1>3”的整体耦合协调效应。
(二)模型构建
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之间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程度定义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度。
1. 功效函数。设各子系统为,即科技创新为、科技金融为、科技贸易为。设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为,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系统有序的功效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由式(1)可知,,其值越大,对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是三个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子系统内各序参量有序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来实现,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
式(2)中,,其值越大,表明子系统对耦合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其中权重代表在保持系统有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2. 耦合协调模型。根据物理学中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系统模型,可推广得出多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3)可得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4)可看出,。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明三者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C=0时,耦合度最小,表明三者之间无关。
当需要反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放大效应时,耦合度存在着缺陷,因为当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值均较低且相近时,单纯的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就需要构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其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模型如下:
式(5)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H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三者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为待定系数,根据专家打分法,,,。
一般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七种类型,即:①,不协调,处于无序状态;②,极度失调;③,低水平耦合协调;④,中等水平耦合协调;⑤,较高水平耦合协调;⑥,高水平耦合协调;⑦,完全耦合协调。
(三)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序参量,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其中科技创新根据其过程分为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产业化能力;赵昌文认为科技金融应分为财政性科技金融、政策性科技金融以及商业性科技金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重点考虑财政性科技金融。借鉴一些学者的做法,这里选取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以及财政科技拨款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来表征科技金融,这两个指标都能很好地体现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科技贸易分为高技术产品贸易以及技术交易。
(四)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由于熵值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选取熵值法来测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设为第i个样本中第j个指标的值: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根据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所有数据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分别求出30个省市2005年、2010年、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如表2所示,进而得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2中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综合序参量结果以及表3中耦合协调度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 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2005年30个省市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150,2010年上升为0.185,2013年继续上升至0.214,虽然在不断上升,但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另外,2005年、2010年、2013年分别有11个、9个、13个省市耦合协调度位于全国平均值之上,说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
2. 各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30个省市中仅贵州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余省市均不断上升。其中相对于2005年,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大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上升幅度分别为0.10、0.14、0.09、0.08,这些省市都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结合表2可发现,科技创新对耦合协调度提升贡献较大,东部地区发达程度高于中西部,拥有更多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相对于2010年,山西、江苏、河南、湖南、四川五省市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0.08、0.06、0.08、0.06、0.06,这些省市主要处于中部地区,结合表2中综合序参量可发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协调度提升有较大的贡献,说明中部省市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扩大科技贸易,以跟上东部地区的节奏。
3. 不同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着较大差异。由表3可看出,各省市“十五”末期、“十一五”末期、“十二五”中期的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度协调水平、低度协调水平以及极度失调水平。东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206,除北京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以及海南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市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至0.261,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余地区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继续上升至0.288,天津和浙江也进入到中度协调水平行列。东部地区科技资源充足,科技研究效率较高,且经济发达,科技投入较大,科技贸易开展较早,与国内国际技术市场联系较紧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较好,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中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22,除山西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全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上升至0.154,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99,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但由于在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耦合协调度不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15,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份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其余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31,青海、新疆处于极度失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49,新疆仍处于极度失调状态。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对外贸易便捷度不如东部、中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技投入较少,科技金融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增长较慢,发展情况不佳,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4. 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现象,即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贡献小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2005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17,小于科技创新的0.045以及科技贸易的0.033,30个省市中有18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2010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28,而科技创新、科技贸易的值均高于科技金融,分别为0.067和0.045,且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在三者中最小;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值分别为0.085、0.034、0.066,同样有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虽然科技金融的综合序参量值在不断上升,但仍然较小,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耦合协调发展贡献不足,说明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调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考察了“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以及“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情况。结果发现: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虽然基本上处于上升中,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要好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基本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要优于其他两个子系统,而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发展则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分析结果对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各地政府应建立一套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建立管理机构,此机构应协调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市场金融部门、对外贸易部门等,及时收集有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信息,监测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及时实施改进措施。
第二,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方面的合作。实证结果显示各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这既与各地区自身经济、地理、资源等先天性条件有关,也与各地区间合作机制不健全有关。因此,各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密切合作,如构建各地科技研发人员交流的平台,联合举办科技论坛,无地区限制的科技贷款,减少贸易壁垒等。
第三,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改进金融机构运营模式。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科技金融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较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当建立规范的科技金融体制,使科技金融机构平稳运营。同时,金融机构应该改变以往落后的运营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运营模式,加强各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政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长期持续性投入,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放宽贷款限制,对其提供贷款支持,增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支持作用。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各地政府、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都要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投入,来提升科技软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从而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提升整体科技贸易水平。
参考文献:
[1]Ang J B. 2010. 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2(1).
[2]Yuqing Xing. 201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Myth and Reality[R].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3]李晓东.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31(2).
[4]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
[5]万崇丹,俞立平.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4(5).
[6]赵静敏.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基于1978- 2007年数据[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7]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
[8]罗嘉雯,陈浪南.金融发展影响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8).
[9]李隽.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78~143.
[10]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11]徐光耀,王丽丽.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征及科技政策启示――基于2012年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1).
[12]薛彦平.中欧高科技贸易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J].政策研究,2011,26(3).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重要性;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企业市场环境竞争形势愈发激烈,各大企业都在积极推动自身体制改革优化,尤其是在工商管理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调控,可以确保企业的市场经济项目运作。但是在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进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领导部门对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工商管理中运用科技创新的职能和效用。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各个行业的运营机制也在日益转变,企业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工商管理系统进行科技创新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综合科技创新的各项优势,提高企业对其重视程度,积极促进整体管理控制和企业运营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加强企业项目中科技创新含量,向科技型方向转化,规范项目管理和标准要求之间的系统化流传,从根源上实现项目运行和技术转化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确保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对于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科技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从传统工商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工商管理模式,符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趋势。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领导阶层对项目运行和企业管理的认知程度,以创新意识的思维模式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可持续性战略发展目标。科技创新的工商管理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积极增加科技创新程度,为企业积蓄发展动力和创新潜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所以,企业领导阶层要对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进行综合性评价性监督,增加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体现出科技创新的特点,完善企业整体管理系统的构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企业工商管理中科技创新能优化企业管理控制模式
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得益于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运用,企业要有机地把工商管理系统与科技创新产业相结合,转变传统管理控制模式,实现企业管理系统的现代化和科技化。管理职能和成效提升有利于规避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也可以保证企业效益的长远性发展。
三、完善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增加对其重视程度
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成效性能够体现出企业自身的整体运营实力和综合管理水平,可以反映出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加强企业项目运营中科技创新的含量,提升科技创新地位,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控制的成效性有明显作用。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上层管理部门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基层项目管理的运行。提升企业管理控制阶层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转变落后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模式,积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与经济形势要求的管理模式。
(二)利用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企业工商管理系统
任何一个企业的良好运转离不开管理系统的合理性与完善性,经济形势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应不断随市场形势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和项目结构在不断发生转变,根源在于科技创新的引入,增加了管理系统的科技性与时效性。科技创新代表了先进化技术与开拓性的思维方法,企业积极加快对科技创新项目的产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管理控制水平与企业竞争实力。加大资金投入,持续对工商管理科技创新项目升级更新,确保企业运行框架和发展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建设创新型团队
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样离不开高端专业人才的引导。因此,企业要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建立一支具备科技创新型能力和意识的高水平管理团队,主要对企业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对企业管理控制模式不断改革优化。团队建设要提高员工对科技创新的认知程度,着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项目经验的掌握,确保创建的团队符合企业管理阶层的实际需求。
(四)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传统的工商管理模式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形势所淘汰,总结经验不难看出,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是符合当前环境的有效措施。因此,需要企业管理阶层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培养科技创新理念和思想,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最终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市场形势,理清科技创新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关系,加快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控制系统化进程。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地位,加大领导阶层对其重视程度,建立企业工商管理科技创新型团队,将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亚鹏,许恒源.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商,2015(47):122-122.
[2]傅宏.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3):137-137.
[3]宋美静.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研究[J].经贸实践,2016,5:110.
EAP的直接激励功能包括EAP减压激励、EAP发展激励和EAP人文关怀激励。EAP减压激励是从组织氛围建构、职业倦怠预防、干预、援助等环节全方位地帮助科技创新人才应对压力,EAP通过向个体创新人才及其家属提供心理及行为的测评、咨询辅导等服务,直接作用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帮助其获得习得性处理工作压力的方法,降低由压力导致的负面影响,从而提升员工应对处理各种压力的能力。EAP减压激励功能体现在个体层面、关联层面和组织层面。个体层面主要关注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如何应对和处理压力的;〔9〕而关系层面则着眼于个体与组织的相互作用上,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工作角色涉及的相关问题、个体与环境的匹配度、主动适应能力、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员工工作幸福度等;组织层面的减压激励功能更多地体现积极组织文化的塑造等工作氛围上,最终达到提高员工应对处理压力能力的目的。EAP的发展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上,EAP可以帮助科技创新人才制定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短、中、长期规划,具备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从而充分调动科技创新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先知先觉,成就一生”。EAP可以帮助科技创新人才认识其个性、知识结构和发展潜力,能有效帮助员工设计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并能及时提高相关咨询与培训,能保证组织未来人才的需要,能帮助组织留住优秀人才,从而有利于组织发展,能促使组织资源得以更合理分配,协调组织目标个体目标,从而帮助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成长与提高。EAP人文关怀激励功能优势突出,一方面EAP激励能有效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认知内驱力,能促进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另一方面,EAP激励有利于及时科学疏导科技创新人才负性情绪,能帮助科技创新人才树立理性认知,从根源与载体上,缓解、化解科技创新人才的负能量,改善组织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活工作“心理场”。EAP的间接激励功能包括EAP凝聚功能、EAP导向功能和EAP满意度激励功能。EAP凝聚功能体现在EAP激励有助于建立“以人为本”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EAP服务可以使科技创新人才产生对组织的认同感,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忠诚度,从而使科技创新人才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凝聚力。EAP激励同时能增加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EAP导向功能体现在EAP能够帮助组织员工构建心理契约。人们能否有效地工作,是否会对组织及其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每个人的需要和动机有很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需求也不一样,这种需求在现代科技创新人才心理契约是最重要的成分。而实现这种需求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EAP,EAP能够使员工和组织双方的效用最大。EAP满意度功能体现在通过对改善实际情况,增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感受值,努力缩小实际情况与员工期望之间的差距。员工满意度是指一个员工通过对组织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实际感受与期望值之间的比值。EAP能从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生理、心理、家庭等多方面着手,完善相关人才激励制度,建立完善的人才健康管理机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的满意度。而满意度提升又能提升工作绩效,哈佛商业周刊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员工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顾客满意度就提高5%,满意度达到80%的公司,其平均利润率要高于同行业其他公司20%。
基于EAP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的内容
EAP激励的内容国内外并无统一标准。综合国内外EAP激励的研究内容,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本文认为EAP激励的内容包括工作层面和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有科技创新人才个体的工作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协调、职业价值观澄清、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资本提升、工作满意度提高等,有组织方面的组织承诺与心理契约强化、忠诚度增强、人文关怀环境构建、工作绩效提升等;生活层面有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健康促进、家庭关系等,有组织方面的非正式群体良性发展、相关咨询等。个体与组织交互作用的内容可以依据其重心所在与社会属性划入相应范畴。EAP激励的内容整体上偏重于工作层面。基于EAP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内容直接指向个体和谐与组织和谐双赢目标。EAP激励直接作用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体,帮助其提高个体应对处理压力的能力、提高个人应对模糊工作角色和环境的适应力等,最终达到提升知识员工个体心理资本和工作满意度的目标。同时,EAP激励着眼于科技创新人才个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协调工作角色涉及的相关问题、个人与环境的匹配程度等,优化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增进科技创新人才的凝聚力和忠诚度,改善组织氛围,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士气,降低各项相关的管理成本,诸如减少离职率、降低缺勤率和事故率,最终达到提升科技创新人才工作绩效和提高组织效能的目标。
基于中国式EAP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策略路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激励
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他们具有三大重要特质: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烈的成就欲望。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包括以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首席专家为代表的科研科技创新人才和以高级技工为代表的技术人才三大类。
目前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还存在着人才短缺、队伍不够稳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做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作用,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应从数量和质量上对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内部供给与需求进行短期和长期的平衡,改进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使用及开发状况,更好地帮助企业各部门提高对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同时,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必须更快更准确地获知人才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并对可能出现的人才资源供需失衡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从而为企业及时把握新的机遇提供有利支持。
2.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
2.1物质激励。针对不同工作性质和处于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才,企业应采取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奖励方式。对于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可根据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以提成的方式给与奖励;对于一般技术员工或工人可以采取一次性奖金以鼓励他的小发明;对于管理人才,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来确定奖金数额;对于从事市场方面工作的人才,可以市场业绩为依据来确定报酬,同时辅以目标管理方式来鼓励人才在开拓新市场、挖掘潜在消费市场等不能直接计量的工作方面开拓进取。
2.2事业激励。科技创新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需求层次,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为此,他们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企业要注意到他们工作内容的丰富与充分、工作方式和时间弹性充足,允许他们自己设计工作程序,使科技创新人才觉得工作是充实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2.3感情激励。正确运用感情激励可以有效地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感情激励包括对员工的尊重、支持、信任、宽容与体贴。企业的管理层应加强对人性的认识,根据人的情感特征进行感情投资,满足人才的社会心理需要,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层应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苦恼,了解他们的需要,传达自己的想法和企业的使命,从而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契合。
2.4企业文化激励。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对企业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有强大的影响力。企业文化的建设重点可以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学习型组织,从上至下培养员工的自觉学习意识,鼓励并奖励学有所成的优秀员工,形成带、帮、赶、超的学习竞争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二是鼓励谏言,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对员工提出的有效建议进行奖励;三是抓住核心人才团队的核心作用,使企业文化表现在核心人才团队的言行、思想观念上,继而带动全部企业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四是企业文化应该具有鼓励创新、允许差别和失败、敢于负责的特征,使视野开阔、见解独特的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5发展空间与晋升激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才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留住人才,就要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要。激励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创新的另一手段就是扩大创新空间,具体是指以多种方式向创新人员提供更多的发明创造的自由、展示研究成果的自由以及提出创新思想的自由。同时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升迁与发展机会。HTtP//:
2.6授权激励。让科技创新人才有权参与管理,使科技创新人才与经营者形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吸收科技创新人才的正确意见,使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这种方式是企业给予他们的最大尊敬和信任,能形成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SMT(自我管理式团队)也是一个创新授权的好机制。通过授权,让科技创新人才自由组合,挑选自己的成员、领导,确定其工作的程序、目标和工作方法。这种STM组织结构,已经日益成为国外高科技企业中的基本组织单位。这种组织机构使企业经营管理者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发挥、自主需求的满足心的是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关心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开展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人才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道路,而不至于为自己目前所处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从而有助于降低科技创新人才的流失率。同时,企业可以获得人才职业发展带来的更多的益处:人才的忠诚、积极性和创造性。
3.营造留住人才的环境
企业要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他们集中精力进行科技创新工作。工作环境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硬环境是指工作的物质条件。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要取得先进的科技成果,经费投入、设施配备和强大的信息、后勤服务支持,都是必不可缺的基本条件。软环境包括科技创新文化、人际关系、组织制度建设等要素,企业内部融洽、合作的关系能使科技创新人才相互鼓励,发挥更大的创造力。
4.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科技创新人才不仅看重企业的当前状况,更注重企业的未来前景及自己身在其中的发展机会。因此企业对科技创新人才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与方略。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一条具体、清晰的路线指引他们逐渐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1科技创新团队能使科技创新效率有效提高
科技创新团队各成员优势互补为其在合作中互相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互相协助支持能够增进彼此的工作满意度,提高科研积极性,促进研究工作的进展,有效避免内耗,节约研究周期,提高工作效率。科技创新团队能够对成员间人际关系起到良好沟通,规范科研成员行为,增进各成员的归属感,进而通过共同努力实现预期目标。
而且,对于工作不认真的人也会产生触动,因团队和谐气氛促进团队间共同为团队荣誉而不断努力。科技创新团队与一般的科研群体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成员间通过分工协作,提高了彼此交流沟通的频度,在交流共享中顺利完成科研研究任务,推动其他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并能够发现研究学科中新的增长点。
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团队形式,特别是是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管理层能够将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具有前瞻性、整体性战略规划等重大问题上,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1.2科技创新团队能使各类组织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再多的优秀科技人才也缺乏凝聚力,不能协同发挥应有作用。美国硅谷是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与创新中心的聚集地,其在科技与经济领域的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就是各个创业者都组建了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具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科研团队。
2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管理现状
2.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相关法规政策不健全
我国除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教育部外,基本上没有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即使各省市也只在某些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中粗略提及。
2.2部分科技创新团队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国家自然基金委与教育部对创新团队进行资助时,由于对团队间战略布局与协同关系重视不够,对现有学科分布及发展趋势考虑不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对资源没有充分整合与挖掘,使一些可能具有潜在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没有被发现。某些课题申请者利用自身人际关系强行拼凑的科研团队,其价值取向融合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成员间信任度不够,在合作研究中不能形成默契会使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团队效应,难以研究出重大创新成果。
2.3管理水平有待于提高
某些机构部门在科技学术管理中干预过多,对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具有行政化倾向,造成泛化行政权力,弱化团队学术权力的不利现象,在管理运作上通过行政机构组织程序实施学术管理职能,通常只倾向于管理项目与经费,而没有对团队成员采取激励措施,忽略对科研团队的管理。
3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建议合理规划科技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适合于我国科研实际情况的跨学科、部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建立高绩效科技管理组织,建立符合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实际的协同管理及运行机制,对科技创新团队实施分类管理,实现科技创新团队的多层次管理。结合科研人才现状,构建灵活合理的培训机制,科技激励与管理约束机制,以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创新科研成果。
4结束语
关键词:科技投入;经济发展;主成分回归分析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安徽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XSKY1053)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域技术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现阶段,国家、地区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并逐渐演变成区域间的竞争,科技投入是影响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经济是否拥有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科技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安徽省科学投入概况
改革开放30年来,安徽在科技技术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大,并且逐步引导企业和高校加大科技投入,使之成为科技研发的生力军。1999~2008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所以,安徽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同时正在加速向科技创新型省份发展。表1反映了安徽1999~2008年的科技投入情况。(表1)
从财政支持力度来看,1999~2008年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政府当前看重科技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1999年政府科学技术支出额为14,779万元,2008年则为184,606万元,十年间科学技术支出额增长了十倍以上。
从安徽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情况来看,1999~2008年安徽省大力开展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使科技项目和产出成果逐年增加,为工业企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安徽省规模工业企业越发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2008年年底,规模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达109,487人,比2004年增加2倍。用于新产品的开发经费的大幅攀升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1999~2008年安徽省规模工业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共支出6,932,930万元,年均增加693,293万元。
从高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来看,1999~2008年高校作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每年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正在大幅度增长。在高校中,科技活动人员的人数近几年大幅增长,从1999年的22,619人到2008年的30,293人,增长了近1.4倍,由此可见,高校正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创新人才的积聚。为了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高校科研经费的筹资逐年提高,由1999年的24,791万元增至2008年的170,933万元。同时,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占总经费的88.45%~95.18%,由此看出,社会各界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鼓励高校在科研创新方面有大的突破。总之,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源优势,使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二、安徽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主成分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以取出几个较少的总和变量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的统计方法叫做主成分分析或称主分量分析,也是数学上处理降维的一种方法。科技投入具有多主体、综合性的特点,衡量科技投入的指标数量较多,且各指标间存在共线性,适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简化数据和揭示变量间关系。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通常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
(二)数据来源。为了观察分析科技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选取了2000~2009年的安徽省GDP(Y)和政府科技支出额(X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额(X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X3)、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4)、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X5)、高校科技经费内部支出额(X6)、高校经费筹集额(X7)等八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原始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2000~2009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分析过程使用软件SPSS16.0。
(三)主成分法分析过程
1、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判定。强制性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因变量安徽省GDP除了跟X5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的相关关系不强(相关系数没有超过50%)外,跟其他自变量的相关性都很强,所以可以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模型具有合理性。从回归结果看,R2=0.999,表明模型总体拟合非常好。F=195.92(P=0.005),显示回归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但从共线性诊断中,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10,r12=0.948,r13=0.901,r14=0.941,r23=0.948等,显示自变量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表明解释变量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不能直接进行回归。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提取主成分。
2、确定主成分个数。主成分既保留了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又有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的特点,能够解决回归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有最大的方差,后续成分方差逐个递减。方差的大小表示了对应主成分能够描述原来所有信息的多少。为了达到降维的目的,本文将特征值设定大于1,前2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94.905。因此,可以用2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7个变量。(表2)
3、确定主成分Fi表达式。进一步分析主成分的变量组成。从表3主成分统计信息表容易得出第一主成分F1在X1、X2、X3、X4、X6、X7上载荷值较大。其中,X1、X2、X4、X6、X7反映了政府、企业、高校经济投入的影响,X3反映了企业科技人员投入的影响,第二主成分F2在解释变量X5上载荷值较大,体现高校人员因素的影响。(表3)
根据因子载荷系数矩阵和原始变量标准化经过计算得到因子得分矩阵,有:
F1=0.170Z1+0.181Z2+0.181Z3+0.182Z4+0.076Z5+0.159Z6+0.161Z7(1)
F2=0.189Z1+0.099Z2-0.013Z3+0.094Z4+0.695Z5-0.375Z6-0.359Z7(2)
其中,F1、F2是2个主成分变量,Zi(i=1,2,…,7)是Xi标准化数据。
4、确定综合模型。主成分回归是将原自变量的主成分代替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把安徽省GDP(Y)进行标准化,得到ZY,对标准化的安徽省GDP(ZY)和主成分F1和F2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得到:
ZY=0.997F1-0.010F2(3)
(0.004)(27.914)
R2=0.996,F=389.588(sig.=0.000)
(3)式显示模型拟合很好,由以上P值也显示参数估计值非常显著,所以回归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把(1)式和(2)式代入(3)式,得到因变量ZY与Z1-Z7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ZY=0.1676Z1+0.1795Z2+0.1806Z3+0.1805Z4+0.0688Z5+0.1623Z6+0.1641Z7(4)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主成分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及建议:
1、从(4)式的结果看,各变量对安徽省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其中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这一变量的系数相对较小,表明其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较少;而第一主成分(政府、企业、高校的经济投入以及企业人员投入)变量系数稍大,表明其对安徽经济发展(GDP)的贡献较大。因此,首先应该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企业科技进步的力度,设立科技研发的专项资金,对企业的技术开发应给予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和优惠的鼓励政策;同时,企业作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投入的主体,要深挖潜力,加大对科技的投资,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向更深一步发展。其次,适当增加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必须加强科技人员自身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稳定政策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最后,提高高校科研经费支出并增加高校经费筹集额度。高校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护者,应当充分发挥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科技活动的投入并且增加科研经费的支出,为高校科研成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安徽省目前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有很大的关系,而在科技投入方面不均衡,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存在很强的联系,如果有一个因素投入不足,就有可能影响其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认为,高校应与企业、政府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高校与企业、政府的联合一方面能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为高校创新提供经费和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高校可进一步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向企业和政府提供高新技术,为此可以募集到更多的科研经费;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找到了合适的人才和科技成果的运用。高校的科技研发人员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通过对设备和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与此同时,高校的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应用到实际生产,更新企业落后的产品,易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企业生产总值的提高也会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为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提供了经济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忠辉,王艳明,苏永明.科技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师,2004.9.
[2]齐振远.高校科技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3]赵小芳,耿建忠,王芳,鲁奇,李宝田.我国科技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
[4]刘中文,姜小冉,张序萍.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