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322.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旅游景区规划就是根据旅游景区的资源特点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所进行的有关开发、保护、管理等内容的布局、设计与安排,是一种长远的计划。旅游景区开发是为了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从事的开拓和建设,如旅游市场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
规划与开发对于旅游景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经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开发规划和设计。如何提升旅游景区品质成为有关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已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7年我国首次推出了66家质量过硬5A级旅游景区,树立了精品景区的标杆,这必将带动我国景区业的发展。我国旅游景区的建设已从数量扩张开始向整体品质提升的方向发展,这都离不开高质量的规划与开发工作。一个旅游景区将以什么样的风格展现给游客,完全取决于旅游景区的初次建设、深入开发建设和改造时的规划是以什么样的目标市场、什么样的创新产品和什么样的文化作为基础的。所以本文探讨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而是通过事实论证出来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
1、明确的目标市场
旅游景区开发的目标市场可以有多种取向,例如是接待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是面向全国的还是面向本地的;是专题性的开发还是大众化的开发;是供观赏的还是供娱乐的,等等。如果景区开发的市场目标不明确,或者定位不准确,就会造成供求脱节、经济效益低的后果。这种开发的取向选择与景区旅游资源本身的“可塑性”有关,也与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关。例如,不具备较强吸引力的某景区试图开发成一个以接待外国旅游者为主的游览地,可是事与愿违,由于旅游资源的限制,没有多少国际客源,国内旅游者又承担不起高水平的旅游消费,违背了景区开发的初衷。又以长城为例,国内外游客到北京普遍去八达岭长城,这主要是由于其开发较早,设施完备,成为中国长城的象征,因而是大众旅游的首选。而司马台长城未经整修,是“野长城”因此应该保持原汁原味,吸引求异、探险的目标市场。可见,目标市场分析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景区规划的生命力和景区投资的安全性。
目标市场除了需要明确和准确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增长的潜力,景区的开发商和管理商要不断关注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是否产生了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旅游景区的规划过程都是一个文化繁殖和创造的过程,缺乏文化基础、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的规划是没有生命力的规划。旅游景区的规划,不只是简单的山、水、树、草、花的布局策划,它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就一个简单的自然风景区而言,也应该有地质、地貌、地理文化蕴含其中。因此,在一个旅游景区的规划中,首先要弄清它的文化基础、文化背景,并将其融合到规划中,使开发出来的景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和分析一个景区的文化脉承,从而确定开发主题,再对主题进行深化,选择适当的项目加以组装,旅游景区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目前有一些景区打着“弘扬文化,恢复历史”的旗号,争相兴建一些争议很大的文化景区,实际上是想利用自己仅有的资源增加地方收入。如山东某县和某市争相打起“金瓶梅”文化牌,前者建起了“金瓶梅”文化区;后者将建一座“金瓶梅”文化城,设计了“西门庆初会潘金莲”、“武大”等节目,邀请游客参与表演并拍摄成光碟。上述两地的做法无论从景区内容和导游介绍来看,均缺乏扬弃的态度。文化旅游应该考虑经济效益,但必须用现代的主流价值观念去审视,《金瓶梅》里的道德理念与传统道德格格不入,不值得弘扬,景区这样找文化“卖点”就值得商榷。
一些地域和景区有着历史遗存的争议,有的是比较难考证的,如山东梁山县和东平县争夺“水浒遗址’,;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地争夺“梁祝祖籍’,;江苏赣榆和山东龙口争夺“徐福的出生地”等,为的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沈阳故宫文渊阁的《四库全书》由于历史上的特殊原因现成为甘肃省的“镇省之宝”辽宁人期待“书阁合璧”,甘肃省则巨资为国宝级文物建“新家”,所以至今没有定局。这样的地域和景区由于文化上存有争议,所以在规划开发时要有所注意,不要完全强调是真正的“所在地”,应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
3、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产品
创造差异是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规划最基本的思路。旅游景区应该有它独特、新奇的一点,有它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更有生命力。没有特色就没有效益,所以在做旅游景区的规划之前,应该找出该景区的一个奇异、奇特的“亮点”,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并以此为基础,大胆构思,创造出一个脱俗的旅游景区。那么,这将会成为一个成功的规划。
但是,目前部分景区的开发忽略了自身的资源特色,结果造成了不利于景区发展的结果。例如河南省辉县万仙山景区的郭亮村,石头的世界、淳朴的山村风情、雄伟的山体、丰茂的植被,吸引着众多影视者和游客。《清凉寺的钟声》、《举起手来》等60余部影片在这里拍摄,成为全国著名的影视写生、体闲度假基地。然而,随着游客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化”元素不断增多。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当地村民的随意建设,涌现了众多现代城市设施,代替了过去“石墙石顶、山径崎岖、独轮木车”等原始、朴素的太行风情,“野、土、朴”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均;。出名较早、旅游发展较早的郭亮村近几年反而落在了许多新开发景区的后面。由此可以看出,景区开发不仅要挖掘、开发资源特色,更要注意强化和保护资源特色,一定要防止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和趋同化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开发要有创新的产品,追求新颖和奇特是旅游景区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创作动机。旅游景区规划本身就是在创造性地寻找一种差异,寻找一种契机,并且能够创造一些差异,创造一些与众不同的新内容。例如吉林省长春市的长影世纪城,不仅在最初的规划开发过程中有创新意识,而且在深入开发建设中也不断推出新产品。2007年推出的国内大型主题公园首次演示满族婚庆仪式的活动,在专家的指导下演出非常成功。这种将民俗与电影文化的巧妙结合,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同时也会推动民俗学的研究和普及;在“五一”黄金周推出的一项新的娱乐活动―举办老式枪支的展示,允许游人使用“老枪”进行模拟射击,过一把“射击瘾”。这些来白长影集团道具库的老式兵器在国内外电影制片厂中都是罕见的宝贵财富,引起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的兴趣;在“光棍节”期问,还举办了多种演出活动,并且推出单人门票加上1元钱即可双人入园的优惠活动。
4、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
现代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科技的支持,如景区的游览工具,景区开发中的声、光、电效果,大型游乐项目的高科技含量,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给景区制造出令人惊叹的迷幻效果,可以模仿和再现人类无法亲身经历和重新体验的场景。除此之外,科技还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挖掘以前无法利用和难以利用的资源,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如在景区使用环保的交通游览工具,开发地面、空中旅游工具等。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旅游景区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中复原阿房宫、圆明园等历史遗迹,让人们有机会观赏到珍贵的古代人文景观。通过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播放,结合解说员的配音解说,再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自然景观的演变、形成,将各个景点优美、罕见的景色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运用fla sh及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客人的多种参观线路选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利用全景摄像技术在普通人无法达到的位置(如高空或海底)记录真实的环境,使游客有机会从前所未有的角度欣赏独特的景致。这些技术都可以提高旅游景区的观赏价值,为游客带来新鲜和刺激的体验,为景区带来新的效益,同时也可以保护并保存珍贵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例如在三峡工程竣工之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得原有雄壮美丽的三峡自然、人文景观得以再现,使后人能够重新游览这一奇异的旅游景观。
结语: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必备条件当然还包括景区及其周边的资源特色、市场潜力、交通环境、综合接待能力等等,但是上面所述的条件却是容易疏忽的环节。总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是一项既复杂又充满挑战的工作,充分了解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以此为基础,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规划 开发实践 对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3―156-02
江西省要发展旅游,必须规划先行。江西省是一个大的旅游规划需求市场。有需求就有供给,但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导致旅游规划市场陷入无序状态。更深一步地,将会导致江西省的旅游资源在开发实践中不但不能很好地带来经济效益,还有可能导致生态负效应。
伴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地都在开发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每一步都可以有创造性的思想,也可能步入误区。可见,能否正确地认识到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旅游景区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1、现状
1.1 江西地区旅游规划的现状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滞后于国外,又晚于北京和沿海地区,所以江西省的旅游规划虽然不断地被编制出来,这其中不乏优秀的规划,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旅游项目策划与规划设计缺乏新意,雷同模仿等问题十分严重,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其次,旅游资源管理部门与开发利用的职能部门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再有,旅游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人才严重不足。
江西省已经出台的旅游规划,有省级、市级、县级、地区级旅游规划及景区景点规划。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可有效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合理分配客源市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然而,其“乱、浅、弱、缺、偏、僵”的负效应也是不可规避的,旅游规划市场秩序混乱:项目策划缺少资源本质内涵的深入挖掘;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单薄;投入产出、资本运营形成缺项:对产业地位、目标思路把握不准;规划语句僵化。
1.2 旅游开发实践的现状
旅游规划编制出来,并不能说明其在实施过程中也能达到规划中的理想效果。旅游规划文本在实际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规划的终极价值在实践工作中体现,但实际开发过程中不少规划失去了指导和约束实践的功能。以旅游规划文本的实践价值大小为划分依据,可分两种情况:一是那些用以应付检查的规划,根本就无实践价值可言。二是应用到实践中的规划文本,其中不乏有优秀的规划,它们在开发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仍然有不少的规划在开发实践中遇到问题。譬如,投入不足:经营管理体制不顺:保护与开发关系处理不当;当地居民参与及受益不足等问题。
2、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的对接
旅游规划为开发实践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依据,旅游开发实践可以检验旅游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可惜的是,不少规划文本完成后却是束之高阁,用以应付检查,规划的终极价值没有体现在实践工作中,不少规划失去了指导和约束实践的功能。另外,规划编制在进行招标时,从邀请的方式和对象来看,旅游规划的整个落实过程都有较大的随意性。随意性的存在,使评审工作很多时候成为一种形式,严重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强监督和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整体规划。
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在实际对接中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文本在实施时受地方条件限制,可行性较差:(2)强调部门个体绩效,忽视联合协作;(3)强调开发的资本投资,忽视开发的智力投资;(4)强调内容的多样性,忽视精品培育等。上述说明,目前的旅游规划文本在指导具体的区域旅游实践当中的精准性不够,难以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充分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规划文本束之高阁,资源浪费。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规划过程的完成,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
针对旅游规划在开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以资源为基础,做好个性化开发,改变粗放经营方式,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合作,突出特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规划指导开发:贯彻利益相关者原则;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性等。
3、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对接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问题,不难发现虽然旅游规划是编制出来了,但在与开发实践对接时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即使是一个好的规划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世界旅游规划和中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及江西省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寻求突破,不断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跻身国际旅游规划发展水平行列。
目前,国内外对旅游规划的阐述不少,对开发实践的研究也很多,可是对于两者关系的论述和同步研究却很少。笔者之所以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是想在研究两者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找到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能够顺利对接的途径,使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使旅游产业能够获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但是,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尚未出成果。
4、管理机制
随着旅游规划的理念、技术、需求等因素的变化,旅游规划迫切需要突破以往的瓶颈。为使旅游规划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必要的。
4.1 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比较分析江西的旅游发展规划,不难发现,规划时限是每一个规划必须的内容,因而便有了规划的动态性调整问题。旅游发展规划本身就应该具备明硅的动态调控性,规划的运作机制中应包含反馈机制,及时总结规划运作的效果,结合内外部因素变化时空差异情况做出调整。从而彻底改变目前规划单位编制文本、交付文本后与旅游区断绝联系,旅游区执行规划时不与规划单位联系的各自孤立的局面。
4.2 建立约束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为避免“规划失灵”和“技术失灵”,在将规划文本应用到开发实践中时需做到科学性与可行性、权力与权威、虚与实、滚动实施与跟踪监控相结合。约束机制要求将旅游发展规划的组织、编制、审批、报批、实施的过程纳入到行业管理的有序轨道中,以便既保证规划的质量,又保障委托单位的利益。
4.3 建立旅游规划后续服务制度
它要求在制度上树立对旅游规划实施效果的高度关切感、责任感和必要的追踪制度以改变现阶段规划编制者重评审、轻实施的不正确态度,鼓励规划的编制者将自己的成果直接转化成旅游生产力:要鼓励对规划成果进行跟踪研究,若发现旅游规划未能实施,旅游主管部门应定出制度,组织和会同专家,特别是业主单位组进行跟踪,研究是编制方的原因,还是实施方的原因,或是大环境发生了不可预见的变化。
综上所说,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是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研究旅游总体规划与开发实践的对接,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以期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提供有用的发展途径及有效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郑向敏,侯志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若干问题思考[J].张广瑞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61.
[2]袁军华.旅游规划,燃烧的“红线”――旅游规划应在实践中寻求突破.
[3]蔡雪芳.发展江西旅游业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0,(4).
[4]黄细嘉.江西旅游业在中部崛起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 4A教学平台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027-02
“4A网络教学平台”是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现代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的研究成果,是我国最早研究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4A分别指代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方)、Anytime(任何时间)、Anything(任何内容)。目前在全国各地近200所高校都得到良好运用。我校引入该教学平台的时间并不长,网络课程的建设正在逐步展开。旅游规划与开发属于较早建立起来的网络课程之一,经投入使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虽然仍有很多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起到了很大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
4A平台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本人将相关建设内容划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提示板块,包括课程首页和课程公告两个内容。第二板块为学习、互动板块,包括授课计划管理、课程、作业、答疑、课程论坛、学习活动、资源库七个内容。第三个板块为信息板块,包括课程笔记、课程调查、学习档案、课程属性、课程门户、资源管理。如何把系统设定板块灵活地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是所有教师面临的最紧迫的课题。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教学思路的教师势必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深思。现在本门网络课程建设还不完善,下面就具体的建设情况展开论述。
一 4A平台页面建设
1.提示板块的应用
学生通过这一板块,可以了解本门课程最新的公告信息,提示学生需要完成的作业、目前主要的讨论内容等。这一板块中,需要教师进行管理操作的主要是课程公告项目。其实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一项经常被人忽视,很多教师认为用处不大,往往课程建设之初一条类似“欢迎进入本课程的学习”的公告就不再更新。事实上,这一项目做得好,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明了,有助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或互动。教师可以随时就一些需要引起学生注意的内容公告,如某一知识点可以参阅的参考书目、提示学生交作业的时间、更新的资料信息等,能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学习、互动板块的建设
这部分内容属于4A网络课程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需要教师极其认真、细致地管理。
第一,授课计划管理。根据授课计划学生可以清晰了解各部分知识内容所占学时的比重,从而自己判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这一板块还可以和活动板块配合使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哪部分内容有相关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并能随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
第二,课程。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管理的重点,课程学习的主要资料,如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需要进行管理。为了便于学习,教师最好按章节内容进行分解。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不同,对相应资料的制作处理效果也就不尽相同。为了条理清晰,本人将大纲、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思考题等按章节上传、关联。学生学习时,点击某一章节名称即可浏览所有相关资料,也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授课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行学习时的主要参考内容,所占比重最大,也是最为详细、全面的。
第三,作业。通过这些条目,教师建立本门课程的试题库,向学生布置作业题并及时批阅修改。布置的方式分为手动作业和附件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作业或自测题,适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是督促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手段之一。
第四,答疑、课堂讨论。答疑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就课堂内容、相关外延知识点、学习方法等内容进行提问。课堂讨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内容,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就学习、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往往成为学生登录该平台后最先点击的内容。该平台的很好运用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又有利于加深师生间感情。
第五,资源库。这部分是本人重点建设的内容,可以向学生介绍推荐的参考书的书目信息及主要内容,此外,教学中涉及的详细案例、文本、图片、相关的视频文件等内容均可以链接到这个板块中。由此可看出,该板块是开阔学生视野、完善相关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是课堂上无法全面展示或没有课时展示的内容。
3.信息板块的应用
该板块属于系统默认、自动衍生的内容,主要作用体现在让学生了解课程动态、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等,属于辅内容。
――――――――――――――――――――――――――
* 黑河学院校级教改课题“‘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实践”(编号:Xjg1210)
二 课程建设中教学方式的设计
传统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方法主要以“灌输式”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疏于引导,只重接受,忽视探索。虽然很多教师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开始探索其他教学方式,但收效甚微。4A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从根本上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
1.课堂教学方式
引入这一平台后教学中可以更广泛地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如在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项目创意设计”时,为了扩展学生思路,引入案例式教学。笔者采取的案例是――瑞金“红色中国旅游区”策划。上课之前把相关资料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们在讨论区讨论如何建设“红色旅游区”,然后由学生自己形成一个项目策划思路。课堂上结合原本的规划思路,对比学生的思考方向,分析其优缺点,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既节省了课堂讨论时间,又充分扩展了学生思维,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2.实践教学方式
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完全割裂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存在着一节课完全是理论课,或者完全是实践课。在旅游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尤其体现出这一特点。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时,往往更加关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如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考察等。对于本门课程而言,实践教学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动脑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报告的撰写、旅游产品的设计等方面。动手能力体现在资料的整理、图库的制作等方面。这些内容并不完全依靠教学基地的建设,很多内容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得到锻炼。
如前面所涉及的旅游项目的策划创意,这也属于实践活动。再如,在讲授完“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和“项目创意设计”后,我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作业,即在黑河市规划设计一座城市公园,要求学生根据理论知识的设计重点和黑河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既能够检查学生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动脑情况。
传统的课后自主学习,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学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方法以及情绪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相结合,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话语权。通过学生在4A平台的交流,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思想,学生的积极性能大大得到提高。
三 4A平台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一般包括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通过4A平台的建设,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可以在“授课计划管理”板块一目了然,而且其相关教学内容之间的过渡、检验情况也清晰可见。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依靠于卷面成绩,这种考评方法对于考量理论知识效果更为明显,但对于其实践能力的检验就受到限制。而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平台上的“作业”板块得到弥补,借助资源库、作业、自测试题等来完成。教师可以增加主观开放性题目,也可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自测试卷进行自我评价。学生每次作业或自测,系统都会给教师提供一个统计表,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整的依据。
当然,具体评价时不能仅仅依靠系统提供的结果进行。但是4A平台为我们改革教学评价,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思路,而且是完全依托于教学,其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四 课程建设的不足
综上所述,通过4A网络平台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得以培养,而且加强了师生交流。但是,网络平台课程的建设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A平台的稳定性有待加强
由于4A平台在我校推广不久,很多功能还处于尚需完善阶段,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障碍大多和平台稳定性不够有关,进而影响了学习进程和学习者的积极性。
2.知识框架需要进一步组织
由于本门课程属于边缘性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涉及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生态学等,致使课堂讲授的内容较多,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消化。教师在4A平台中提供的学习资料与学生先前知识储备不匹配,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组织课堂与网络知识框架体系,从而保障学习效果。
3.师生互动还需加强
虽然4A平台为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媒介,但是目前的师生互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监督。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只浏览不发言,参与性不佳,这就需要教师督促其参与到讨论中来,多给予鼓励和支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互动主题,积极引发思考和交流。
虽然仍存在很多问题,但通过实际教学效果的检验,笔者相信,4A教学平台的运用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为我们探索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吴艳茹.《旅游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
关键词: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9
0 前言
贵州乌蒙山区包括位于乌蒙山腹地的贵州省毕节市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自治县和七星关区7个县(区),遵义市的桐梓县、赤水市和习水县3个县(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共10县(区、市)和1镇,是一个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多民族聚居、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的典型代表区域。贵州乌蒙山区现有总人口94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4.8万人,境内有彝、回、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04%。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该区旅游开发中的特色性旅游资源。因此在整体开发和依托热点景区的基础上培育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拳头型旅游产品就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
1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该区资源开发的基础
乌蒙山区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超过万人的有彝、苗、回、布依等4个民族。众多的民族也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有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六枝坝湾六月六布依风情、水城南开苗族跳花节及赶花场等,在这一地区夜郎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1.1 独具特色的夜郎文化是乌蒙山区最大的特色
夜郎文化是贵州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已提出,是当代贵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头。它是由夜郎时期及其之后居住的各民族共同创造而成,同时也是夜郎与周边各地区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夜郎的许多风俗习惯以及居室建筑形式对现代也有较大影响,如风俗习惯中对生殖、祖先、鬼灵等的崇拜都一直影响到今天人们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中如巢居、山处、“干栏”等形式,对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居住方式有较大作用。能够显著反映独特的夜郎文化的著名旅游景点主要包括: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古墓遗址、十里画廊、六枝朗岱古镇、岩脚古镇等。
1.2 少数民族独特风俗是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包括彝、回、苗、土家、仡佬等,每个民族独具特色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构成了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以乌蒙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彝族为例,据《史记》记载,汉代进入贵州的彝族先民在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种植业的基础上受到濮人耕田与定居文化的启发,加之所处乌蒙山区拥有优越的气候及自然条件,因此彝族先民在该区域逐渐定居下来。随着彝族人口的大量居住,他们所携带的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比如,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并且被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在火把节这一天,彝族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并且伴随着跳舞唱歌、赛马、摔跤等活动。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2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2.1 开发现状
2.1.1 已开发主要景区
(1)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已开发及正在开发的景点主要有古夜郎漂流、小水月亮河、新站花坝、官仓钓鱼台、马鬃苗族风情、九坝黄河沟、木瓜水银河、黄莲自然保护区、凉风垭森林公园、王家烈公馆、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周公馆系列、羊磴河峡谷漂流(铜鼓滩漂流)、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桐梓人”遗址-九坝岩灰洞、柏箐自然保护区、西湖、娄山关、环县城风景区等。
(2)贵州省赤水市。
赤水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地形主要以高原峡谷和山原峡谷为主,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赤水是国务院唯一以行政区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区著名的特色景观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椤、丹霞地貌等,赤水市不仅有修理的自然景观,还包括人文景观和遗迹,因此赤水市著名的“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遗址”被中外专家赞誉为五大特色。伴随着旅游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加快了赤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比如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463%。
(3)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
七星关区位于黔西山地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包括翠屏旭日、北镇雄关、灵峰仙境、响水轰雷、阳山松涛、天河乐园等。其中尤以小河景区最为著名,小河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建有茶牌室、烙烤房、餐厅、游泳池,尤其以“生态、民族文化、避暑、探索”这四大核心主题最为引人注目。另外该区还拥有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该红色遗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由于该馆拥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是贵州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同时也是司令部驻地。为了进一步传播其深远的历史意义,1985年为了纪念50周年取得胜利,贵州省、毕节市拨出专款,对司令部旧址进行全面大方位修复。
2.1.2 景区发展现状
随着乌蒙山片区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如表2所示)。2013年,乌蒙山片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47.36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45.2%,近七年年均增L率为38.8%;旅游总收入359.99亿元,比2012年增长45.1%,近七年年均增长率为43.1%。其中,贵州省所属区域接待国内外游客3496.6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9.6%;旅游总收入251.69亿元,比2012年增长49.2%。在乌蒙山片区旅游客源及其收入总体快速增长情况下,贵州乌蒙山区域旅游发展水平最高,这与其所辖范围较大以及拥有众多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息息相关。
2.2 存在问题
综观贵州乌蒙山区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以科学规划为基础的全面、统筹、系统性的开发。即目前贵州乌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大体上是各个县市各自为政独自开发,开发的过程也基本呈现模仿性的零敲碎打这样一种状态。很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的、并且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与专业规划层面上的合理布局与科学开发,更谈不上整个乌蒙山片区范围内的全域性发展。总体来说目前该区域开发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只重视本辖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强调本体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状态难以凸显民族文化所独有的特色,同时也难以适应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全面需要。
(2)旅游业发展整体较为落后,尚未形成集约的发展方式。
(3)旅游产品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落后,不能满足游客全方位、多方面的旅游需求,进而严重阻碍了该区旅游品牌的构建和产业形象的树立。
(4)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总体上处于相对孤立的开发状态,没有能够与附近其他热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为这种整合不仅可以增强该区的地域性整体吸引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景点集群效应进一步打造以民族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旅游品牌,从而增强整个片区的旅游知名度。
3 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3.1 建立旅游品牌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根据理念识别系统原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系应建立在科学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各种旅游资源和内外部环境基础上,提出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经营思想和观点,提炼出差异化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精神价值,并将独特的理念和追求形成口号。
塑造贵州乌蒙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念识别形象的出发点在于:贵州乌蒙山区旅游的“标志性产品”是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保存完好的旅游资源。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理念识别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塑造,其一是从该区地理位置角度出发,即针对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打造“磅礴乌蒙气势”的理念;其二是从其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角度出发,在“多彩贵州”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多彩贵州,彩色乌蒙”“一城一山亦景亦色”其三是从其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出发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口号,比如“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纯纯的风俗,暖暖的民情”“体验乌蒙磅礴气势,亲历民族特色风情”。这些口号的打造不仅可以宣传贵州乌蒙山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对旅游者形成一定的号召力与吸引力,以增加景区知名度与影响力。
3.2 旅游品牌的行为识别系统
行为识别系统主要是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市民行为这几个层面构建贵州乌蒙山区旅游品牌行为识别系统。
政府行为:贵州省政府应根据战略部署规划,结合该地资源优势,以山地特色为载体,构建生态旅游大区,将乌蒙山区打造成夏季高原运动、避暑、观光、休闲、疗养的度假旅游胜地。
企业行为:首先,要通过建立从业人员培养体系、考核体系和工作竞争体系等一系列的体系机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气质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其次,对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再次,对旅游商品进行精品化设置,要开发设计出一批可收藏、可纪念、可馈赠的旅游纪念品。该区应该注重从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培训出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队伍,在规范化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推行能满足游客所需的特色化服务。
居民行为:在行为识别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居民形象能体现一个地区的精神文明,居民的整体意识和行为意识能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景区的旅游观念,所以政府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要大力提升当地居民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给旅游者展现一个高尚的理想的旅游风貌。
3.3 设计旅游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视觉直接对受众进行传播和感染。
首先可以从人流量大的地方、人们必须经过的地方入手,首选就是火车站和客车站,在出入口大量展示乌蒙山区的旅游景点,让旅客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景区的魅力。
其次是在城市的道路旁、公交站台、标语区尽可能多的宣传乌蒙山旅游景区,另外还可以从市内的交通工具入手,出租车、公交车以及通往各景点的车辆都可贴上乌蒙山景区的宣传标语。
最后景区可以设计一些景区内游报或方便携带的旅游卡片、旅游纪念品等,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豆、羊肉系列为代表的新型旅游食品和绿色生态旅游食品能使游客尽可能快的了解当地旅游特色,在景区内的餐馆均可有当地的特色美食等。
参考文献
[1]丁春娇.综述乌蒙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现状[C].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5.
[2]刘祥恒,罗明义.乌蒙山片区旅游发展及扶贫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8):6773.
关键词 水利旅游;园林规划;问题;设计原则;作用
中图分类号 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77-01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期,以水为基础的旅游资源也被逐步开发。例如,长江经济带的安庆段,依托三峡水利工程发展水上旅游,安徽舒城龙河口水库开发了AAA级万佛湖风景区,都是水利旅游开发的典范。发展水利旅游对于促进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保证防洪和抗旱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应不断完善水利旅游的开发。但园林规划工作薄弱以及盲目开发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不利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认识园林规划在水利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促进水利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1 水利旅游存在的问题
1.1 对水利景区价值缺乏认识
由于水利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景区的综合价值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一些景区的管理部门对水利景区快速增长的需求及水利景区的资源价值认识不足,水利景区申报和筹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1]。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皖江片、江苏南京片)为例,长江蕴含了丰富的水文化资源,可以说这些地区的水利景区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苏、皖2个省的水利景区并不多,而且缺乏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水利景区的快速开发。
1.2 景区规划缺乏科学性
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关系到水利工程的安全、水源和水环境的保护以及水土的保持等问题,如有特殊要求,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加以保障。但是,有很多水利景区的规划明显不科学,在开发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一些景区规划忽视了水利工程原本的防洪抗旱功能,大量度假别墅的建造严重影响了水库正常功能的发挥。一些水源功能的水资源遭到错误的开发,导致居民用水污染,造成了水质破坏。水利景区盲目的开发和管理,使得水库的水体承受多方面的压力,例如机动船、废物排泄等,这些压力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容量能力,最后使得水质频繁遭到污染。河湖以及湿地的开发和规划不善,导致水质下降,水量减少,使得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受到了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在开发水利旅游过程中没有做好园林规划或者缺乏管理导致的。
2 园林规划的设计原则
2.1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文化特点进行水利旅游园林规划,在详细地制定园林规划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规划。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有古朴的秦淮河风情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在这些地区进行水利旅游开发时应当根据当地的文化进行整体规划,保证园林规划和水利工程的协调发展。
2.2 节约环保原则
在开发水利旅游的过程中,用地和用水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会造成水土资源的浪费,甚至引发水污染。因此,规划要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最大程度发挥园林的生态功能。在选择园林规划的树种时,应尽量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避免导致成本增加,同时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园林规划时,对于水利工程周围的环境要加强重视,防止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园林规划时要做好园林建设节能和环保工作。
2.3 加强管理
要保证园林规划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和高标准,就要严格制定管理制度,在开发水利旅游时强化监督力度,避免管理松懈的情况。在规划设计的源头要把好关,以最科学的人力和财力,发挥最大的园林规划效益[2]。
3 园林规划在水利旅游中的作用
3.1 做好园林规划可以保护景区资源
水利旅游景区开发的规划工作不足和盲目开发,会导致水利工程周围的资源遭到破坏。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与水工程的安全和水源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3],水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生态问题是水利旅游开发建设中重要且特殊的内容,园林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些地区由于未制定合理的园林规划,在发展水利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造成景区的资源遭到破坏,严重阻碍了水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园林规划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保证
很多水利风景区的资源开发只认识到水利本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是静态和短时效的认识。在水利景区建成后,没有考虑到人类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规划园林时缺乏长远考虑,直接影响了水利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重视这些问题,做好园林规划,在设计中遵循生态园林设计原则,才能既发展旅游,又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3 有利于美化环境,丰富水利旅游内涵
在开发水利旅游时,做好园林规划要从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景区的文化和自然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利于丰富水利旅游的内涵。在进行园林规划时要与当地的总体旅游规划相协调,突出水利旅游的特色,同时做好水利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充分考虑水利景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4]。
4 结语
旅游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水利旅游的发展使得水利景区的开发前景光明。水利旅游产业的开发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如何在不影响水利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水利旅游的地位,是园林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丰富旅游景观和保证旅游资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发展水利旅游时一定要加强对园林规划的重视。
5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浅析当前我国农家乐旅游的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9):2322-2324.
[2] 罗美洁,黄权生.鄂西水利文化及其水利旅游形象定位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43-146.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依靠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当地有关部门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没有对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开发方式就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没有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贵州民族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对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殊优势。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待完善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各地方政府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没有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和人才的浪费。不利于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长远发展。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建议
(一)要改变传统发展策略,开展生态旅游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旅游也很难实现持续发展。贵州相关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策略时,要重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比如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村落景点时,要注意对原有民族文化村落的建筑风格、建筑实体进行保护,可以考虑按照原有的比例和风格样式进行仿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并作为贵州旅游开发最佳模式选择。
(二)要加大政府规划力度,增强协同效应
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作,贵州省政府可以出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地方政府在省政府的规划下统一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要做到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相一致。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时,不按照相关规划,各自为政的做法。要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增强地方间旅游开发的协同效应。使开发效益最大化、开发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三)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在进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天人合一”内蕴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性,以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突出特色、发掘特色作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支点,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在“特”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独特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贵州旅游形象包装的主体。
你们好。
我叫,今年岁,学历,个人工作经历介绍..........(此处省略55字),首先,我要感谢各位领导给我一次与其它同事公平竟争的机会,我竞聘的岗位是市规划发展科和市场开发科的科长。这两个科室都是我们到位的主要职能科室,与原来的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相比,这两个科室的工作任务肯定更重、胆子也更沉,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两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给各位领导作好助手、当好参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两个岗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舟山市海洋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嵊泗列岛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出台嵊泗县海洋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
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嵊泗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浙江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城镇化;中小城镇;旅游规划一、我国中小城镇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一)中小城镇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潜力1、客源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在物质得到极大满足后,对精神上的追求越来强烈。在大中城市,几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对中小城镇旅游都存在一定的兴趣,城市中的旅游者们对回归自然,体验田园风光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钓鱼、划船、摘水果等在城市无法体验的休闲活动都对城市中旅游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
2、经济实力
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人均GDP(据2012年4月最新数据):中国人均GDP排名第89名,人均GDP为5,414美元。人均GDP的快速提升,使得越来越多人能够购买得起旅游产品。
(二)中小城镇旅游发展的问题
1、中小城镇建设的布局规划工作不适应小城镇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一部分中小城镇领导缺乏规划意识,一味追求地区GDP的提升,盲目开发旅游资源,未做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致使所规划中小城镇的旅游业难以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致其精品少,缺乏竞争力。
①目前国内中小城镇旅游多集中开发休闲和观光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开发中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人文景观,没有形成旅游链。并且对各种参与式、文化类旅游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导致产品单一,结构不合理。②产品品位不高,再加之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使得中小城镇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③中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投入不足,缺乏深度的挖掘,导致精品少。
3、产品开发竞争多、协作少
中小城镇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关系密切,许多时候都需要相互协调。①小城镇旅游产品开发大多是在城镇居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进的情况下行的。致使各中小城镇中各景区之间产品开发缺乏协调与联系。②缺乏与周围小城镇的协作。导致各个中小城镇的之间的景点缺乏联系,难以形成区域间的合作。
4、管理混乱
小城镇旅游区的许多管理人员由当地的干部或由当地农民兼任,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整体素质偏低。这与小城镇旅游的迅速发展相矛盾,导致小城镇旅游处于粗放经营状态,造成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城镇旅游业的发展。
5、中小城镇的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环境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前景。然而一些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对这一重要性的清晰认识,导致中小城镇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开发轻绿化,盲目修建景点设施,对树木草地也加以破坏,使景区失去了生机盎然的意境。
二、对于我国中小城镇旅游发展规划的建议
在城我国城镇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做好中小城镇旅游发展规划既要摒弃盲目效仿,和搞“大一统”的做法,也要根据各个中小城镇客观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找准定位,以此为中小城镇旅游产业良好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区域规划
以城市为依托,提高市场知名度,并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由于中小城镇市场知名度低,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借助其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以城市为依托,同时突出个性,强调特色。在扩大宣传影响的同时,着力打造拳头产品,以其他为辅助,软硬件同时提升,以优质的服务加上良好的资源吸引游客,提高知名度,以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与此同时,中小城镇在旅游规划中应着重打破各级旅游部门封闭的现状,加强信息和业务沟通,避免各自为政的弊端。通过黄金线路将分散的中小城镇旅游点联络起来并使之形成网络,实现区域旅游也一体化,以取得整体效应。
(二)产品规划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突出特色,大打精品牌。这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工作中做到“四字经”——“实、新、特、精”。即:从顾客实际需求出发,创新地开拓旅游市场,创造旅游精品项目,因地制宜地发展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服务规划
加强对导游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管理素质,使之要达到对生态旅游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的全面掌握,对本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能流利讲述,给游客带来非凡的旅游感受。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摆脱传统的经验管理。
(四)生态规划
提高生态意识,适度发展旅游,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产业链。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生态容量、资源空间容量、游客心理容量及经济容量,合理控制日游客总量,真正做到适度开发,以维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 语
在中国镇化飞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好中小城镇旅游规划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作,完成好中小城镇旅游规划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本文提倡从区域、产品、服务、生态几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的规划格局。通过精密系统的规划,我们便可以实现:①各中小城镇旅游产业的区域合作,优势互补;②各个小城镇旅游产品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实现旅游精品的推出;③各个中小城镇旅游服务专业化;④中小城镇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唐秀丽,乔忠,李应博.城乡统筹过程中小城镇旅游产品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21:19- 21.
[2] 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006):88- 95.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旅游业成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也使旅游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步伐大大提速。旅游产业的竞争从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开始进入区域竞争时期,在此过程中,着力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规划、提高速度与夯实基础关系的前提下,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成为河南旅游战略转型期的重要任务。
一、河南旅游亟待转型升级
近年来,凭借着独特的区位、文化等优势,河南旅游呈现出较快、较好的发展态势,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再创新高,旅游业已成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1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首次突破3亿,达3.0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 802.06亿元,全省接待旅游人数和综合旅游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5位和第7位,位居中部地区首位。但是,相对于旅游发达省份,河南旅游业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客源结构不尽合理,客源主要依赖省内与周边省份市场,而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比重偏低。游客以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客源波动性大,旅游淡旺季明显,节假日火热,平时偏冷。二是旅游市场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成熟,旅游产品培育、开发及市场推广单一,知名旅游品牌不多,龙头企业不强,目前全省没有一家旅游上市公司,旅游企业小弱、散乱的局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旅游企业经营机制不活,对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区划分割等现象突出。三是区域旅游整合不足。旅游资源整合不足,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力较弱。产业融合发展不够,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其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及企业对旅游区域统筹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没有形成大旅游的格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要求,河南旅游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旅游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二、转型升级期河南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旅游规划规范程度不够高,高层次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欠缺
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是一个综合的科学聚集行为。它涉及地理学、环境学、生态学、美学、人文、历史、建筑等,然而,在河南以往的各项旅游规划和开发中,特别是在一部分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旅游规划者和开发商的头脑中,认为没有关于以上学科的参照和科学数据,旅游区照样可以开发、照样有人游。因而有些规划只注意到当地资源的开发,而没有将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的建设与旅游市场结合起来,使得规划脱离实际,难以奏效;有些规划虽然也有市场分析,但多以“假定”、“假设”为依据,缺乏科学性的目标市场定位和推广方案设计;有些规划还脱离了整体观念,以自己的地域想当然地规划旅游小市场,却脱离了河南旅游市场实际需求而呈孤立状态。例如河南各地的漂流旅游项目和各种层次的旅游节庆活动,不少项目至今还不能肯定规划开发的目的是对内还是对外形成市场,而一年中只有半年或更少的时间或只有在节假日才能吸引有限的客流,花费大量的投入却大半年以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2.旅游产品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乃是一种总体性产品,是旅游目的地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接待条件和服务的综合,即所谓总体旅游产品。从企业角度讲,旅游产品是指企业借助一定的设施和设备面向市场提供的服务项目,即所谓单项旅游产品。就根本性质而言,旅游产品属于服务性产品,它具有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储存性等特点。“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局以“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旅游形象,通过国内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在旅游形象的塑造和推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河南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寻根旅游、武术旅游、古都旅游”等目的地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迅速扩大和提高,在推销河南旅游产品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旅游市场运作中,无论是总体旅游产品还是单项旅游产品,省内外的旅行社推出的包括旅游线路在内的河南旅游产品更多的还是走低端价格竞争路线,没有开发高端客源层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质量无法保障,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受到极大的限制,使河南旅游产品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的服务性也没能够得到及时的提升而始终在低层面上运行,致使游客“再游河南”大打折扣,这十分不利于河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决策制造了极大的障碍。
3.旅游企业营销观念陈旧,策略滞后
河南许多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不重视营销,其营销投入严重不足,而且企业之间又缺乏横向联系、交流和促进,造成旅游营销信息分散、各自孤军作战的局面。大部分企业重省内营销,轻省外营销,营销思路和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大市场、大营销、联合营销、品牌整合营销的观念和行为。在旅游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过程中,旅游企业的营销观念陈旧、措施不当、策略滞后是转型升级期河南旅游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的因素。
三、转型升级期促进河南旅游再发展的对策